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2024-06-26

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共8篇)

篇1: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文章标题: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市**区交通局“十一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全区交通系统“十五”文明行业创建成果,推动交通工作再上新台阶,根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和区委、市交通局的安排,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奋斗

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市委“十一五”规划,**区委、市交通局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为依据,坚持“巩固、深化、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以交通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培养“四有”职工队伍为根本任务,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八荣八耻”基本道德规范,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深入,为和谐交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奋斗目标:坚持以“文明行政,文明执法,文明服务,文明生产”为目标,建成一流班子,带出一流队伍,实现一流管理,达到一流服务,创出一流质量,获取一流效益,在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县文明交通行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力争文明创建工作在全市交通行业中名列前茅。

二、标准要求

创建文明行业的标准要求是:文明行政、文明执法、文明生产、文明服务。

1、文明行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局机关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效率型、廉政型、服务型和让人民满意、让各级党委政府满意的“六型两满意”机关活动,改进机关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力简化、压缩和精简审批事项,继续坚持政务公开、执行公示、服务承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树立起交通各级机关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新形象。

2、文明执法。按照实施交通执法素质形象工程的要求,推行交通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开展集中培训、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等活动,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和执法评议考核制,严格落实执法主体、依据、程序和文书“四规范”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水平,树立交通执法队伍政治强、思想好、作风硬、执法严的良好社会形象。

3、文明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AB角工作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大力实行“温馨服务”、“微笑服务”、“亲情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不断加大“窗口”单位的软硬件建设力度,改善工作环境,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使之成为展示交通文明的风景线。

4、文明生产。坚持质量、安全、廉政“三个责任重于**”,所有交通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重点工程优良品率85以上,把质量、安全事故降到最低限度。要实行科学管理,教育交通干部工程时刻绷紧质量、安全、廉政这根弦,形成全员、全过程抓安全、保质量、促廉政的格局,把文明生产落到实处。

三、创建机制

在确立创建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创建管理制度,充分激发全局上下每一位职工的创建热情,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真正形成大创建格局。

一是落实创建领导责任机制。在每年召开工作会议的同时,按照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负责人合力抓的原则,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始终,形成人人参与,责、权、利分明的创建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目标管理,细化各项工作的创建目标、创建责任和创建措施,围绕目标抓落实、围绕目标抓考核、围绕目标定绩效。每年召开局创建专题会议,重点放在剖析问题、客观定位、落实目标管理上。各创建单元要定好目标,抓好落实,要以小目标的落实来保证大目标的实现,推动工作大发展。

三是完善督促检查机制。各创建单元要把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创建工作长效管理措施,不搞突击,不搞应付,注重日常积累,巩固创建基础。局要定期对各部门的文明创建活动组织检查,从每名职工的言行举止到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均实施严格考核,从中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反馈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是建立舆论宣传机制。大力宣传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总结在创建过程中的经验与成果,营造浓厚的文明创建氛围。在开展宣传工作时要坚持团结、稳定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理直气壮地反对歪风邪气,特别是要大力培植我局的先进典型,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全

局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产生典型示范效应。

五是进一步完善创建奖惩激励机制。考核评优要充分考虑创建成效,对平时工作不力、作风不实,未完成创建目标的单位和人员应坚决取缔评先资格;对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同志和单位予以特别奖励。

四、创建举措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文明行

业创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行业形象的重要措施。全区交通系统各单位要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省委、市委“十一五”规划,**区委、市交通局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以文明创建统领交通各项工作。要层层召开动员会议,讲意义、讲任务、讲目标、讲要求,掀起一个学习宣传热潮。通过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广大职工的创建意识,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性行动起来,自觉地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去,为“十一五”期间文明创建再上新水平,实行奋斗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要坚持巩固、深化、创新、提高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文明创建力度,努力使文明行业创建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2、强化教育,提高素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职工,形成共同的思想信念和精神支柱。继续深入开展主旋律教育,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实开展“三文明”活动,实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有机结合。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礼守信、办事公道、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干部职工树立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掌握职业技能,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在机关干部中着重进行宗旨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增强公仆意识;在行政执法人员中着重进行执法守法教育,增强秉公执法的自觉性;在服务行业人员中着重进行优质服务教育,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文明创建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3、开拓创新,扎实开展好“创优夺杯”竞赛活动。认真开展好全区交通行业“创优夺杯”竞赛活动,将全局各项业务工作全部纳入文明行业创建考评的范畴。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此次活动规定的考核评选条件,逐条逐项的认真贯彻落实,对不符合规定的环节,要立即进行整改,力争在此次活动中取得好的成绩。制定“创优夺杯”长效机制,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一直按照“创优”的标准开展工作,切实达到交通行业文明和交通事业既快又好全面发展的“双赢”目标。

4、以人为本,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各项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成果,提升创建层次,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交通行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在全系统组织开展“学、建、创”活动,学科学理论、学先进典型;建负责任的政府部门、负责任的行业;创人民满意的文明行业。积极采用交通行业管理和服务的新形势新手段,着力构建服务平台体系、诚信建设体系、交通宣传体系、典型推广体系和文明行业考核认定体系,不断增强创建工作活力。二是在公路建设、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窗口单位等重点岗位,全面实行“党员挂牌上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动作用,形成新的创建亮点。三是广泛开展文明机关和文明单位活动,全面提高行政水平。四是在交通执法人员中开展执法水平和岗位练兵活动,努力使交通执法达到“零差错”和“零投诉”。五是在各窗口中继续开展“创一流环境、树交通形象”、“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车站、文明科室、文明岗位、“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活动。以“学、建、创”活动为主线,大力实施人才素质工程、文明畅通工程、规范化管理服务工程、廉政阳光工程和争先创优工程,5、与时俱进,加强交通文化建设。交通文化总是随着行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建设优秀的交通文化是和谐交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构建和谐交通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交通发展的动力源泉。一要根据时代特点,制定加强交通文化的意见,明确我区交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精心提炼和宣传交通精神,是时代特点和行业特点相得益彰、形式于内涵有机融合、职工认可与社会高度统一的创建理念,真正在全系统内形成“我为交通建设作贡献、为交通形象添光彩”的良好氛围。二是结合交通工作实际,合理安排各种职工乐于参与、群众喜闻乐见、创建形式鲜活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形成和谐向上的环境氛围。三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为社会多做贡献,以此教育职工知足常乐、和谐互爱。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带动示范战略”,在全系统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交通特色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加大“**文明号”、“上岗一分钟,规范六十秒”等交通品牌的争创力度,使之真正叫得响、树得住,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抓好引导、实事、宣传等关键环节,提升品牌影响力,一点带面,促进行业先进层面的不断扩大。

五、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是搞好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创建文明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一件大事,提到重要义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实抓好。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局成立创建文明行业领导小组和监督组。

领导小组:

==================

办公室设在政工科,主任:---(兼)

领导小组的任务是、传达贯彻落实上级领导机关的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和部署的工作任务,检查指导创建工作的落实情况,定期搞好调度,定期研究和提改进工作措施及要求。

督导组的工作任务是负责监督、检查、调研工作,不定期的向局领导小组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及要求。

办公室负责协调和日常工作,按时完成上级的各类材料及报表。

为使文明行业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开展,并形成上下贯通,做到工作有人管、问题有人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形成上下贯穿的网络。因此,各级各单位都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人员,明确任务,保证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本规划由局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领导小组协调监督和检查。

二○○六年五月十日

《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来源于,欢迎阅读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篇2: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深入开展“三文明一提高”为主题的创建活动,积极参与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创文明单位,建示范窗口,树行业新风,全面推进交通系统精神文明建设。

㈡创建目标

1、在巩固和保持原有文明称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创各级文明单位。我局要求:县运管稽征所保持省、部级文明单位;县运管稽征所、县公路段保持市级文明单位;县交通局、县运管稽征所、县航管所、县公路段保持县级文明单位;县长运公司争创市、县级文明单位。

2、在抓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同时,各单位要积极抓好文明示范窗口、星级客运站、文明客运班车、文明建设样板路和文明庭院的创建工作,为创建文明交通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㈢创建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是“十一五”期间交通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交通系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也是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各单位必须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并结合各单位的工作实际,切实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进一步促进我县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2、加强领导。领导重视与否,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各单位要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组织,狠抓落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确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创建工作。

3、精心组织。创建工作事务繁杂,各单位必须精心组织,从小处着手,把工作抓细;从规范行为入手,把工作抓深;从建章立制,形成机制上做文章,把工作抓出长效。各单位要加强宣传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创建工作,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㈣“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交通干线公路建设:优化“两纵一横一环四通道”公路布局,提高对外交通的通达能力。实施龙丽温高速公路景宁段(建成云景段、开工景温段)、改建56省道、52省道xx段为二级公路、新改建庆景青公路(建成滩坑复建段、开工景庆段)、交见圩至英川龙泉、九龙至大港头出县公路。

(二)农村公路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使xx中心城市至各建制镇及乡政府所在地的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技术标准。各乡镇村之间的公路形成大小环线,新建家地至官塘、大际至高演和枫岭口、英川至叶桥、库北公路等四级技术标准公路;加快改建通村公路、库周通村公路复建步伐,大幅度提高公路通村率。到2010年,全县标准化农村公路通村率达到90%以上,路面硬化率达80%以上。同时进一步优化县内农村公路网络,增设安全设施,增加密度,提高标准化公路通达率。

(三)水运设施建设:结合小溪流域以滩坑电站为代表的阶梯水电开发,按省交通厅批复的滩坑库区水运设施建设规划,加快桃源至西岙、旦水至石步山、湖边至绿草为代表的库区交通码头、人行渡口和库区旅游客货码头建设。分期建设滩坑库区航道、达到VI级内河航道标准。同时建设与航道相配套的水运设施。建设炉西坑水上旅游线,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发展与水上旅游相关的交通项目。并在库区外加快撤渡建桥、渡船木改钢步伐,使县内水运设施达到安全渡运标准化。

(四)站场设施建设:以现有交通设施为依托,以方便旅客出行为根本出发点,使客货站场得到质的改善和量的提高,建立层次分明的站场设施。在县城北侧,靠近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建设一个二级新车站(兼客运中心)及货运集散市场。配套建设东坑、沙湾、渤海、九龙、英川、上标、大均、大际等地四级客运站及货运站场,建设中心村、主要行政村客运回头停车站场和途中停靠站。并合理布置城乡安全快捷的公共交通线路,加强城乡交通联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篇3: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我校联系学生的实际, 掀起了“学、编、传、诵、唱、演、画、用”童谣的热潮。让童谣走进了晨会、思想品德课和班队活动, 走进了课间活动、课外活动、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让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 童谣赋予了鲜活的生活内容, 同时也为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学”

通过调查童谣的起源、形式的研究。学校开设专门的童谣教育活动课, 让童谣走进课堂, 以收集整理、创编童谣为主要内容。在童谣活动课中, 帮助学生认识童谣, 教孩子们吟唱、仿编, 并将童谣引入习作领域, 引领孩子们走进五彩缤纷的童谣世界。学校还规定每节课前3分钟为吟唱童谣时间, 并提倡将绿色童谣的创编拓展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渐渐地, 学生对健康绿色的童谣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编”

学生在学童谣的基础上对熟悉的童谣进行改编, 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用童谣的形式表达出来。童谣这种简单易传诵的文体得到了一至六年级学生的青睐。在实践研究中, 我们发现学生很乐意以童谣的形式与教师交流。我们在师生中开展绿色童谣创编活动。要求各班教师负责向学生介绍童谣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然后由仿到创, 引导学生自编童谣。同时也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童谣资源。学校还举行了“绿色童谣主题创作比赛”, 共收集到了优秀童谣作品1000多份, 并择优汇编成集, 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除此之外, 还将通过校园网开辟的绿色童谣专栏进行刊发, 并选取优秀童谣做成标牌布置在校园的走廊、花圃中,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传”

童谣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 能迅速在校园里传播开来, 起到教育娱乐的功效。我校也利用了这一点, 同学们学编的童谣在学习生活中一传十、十传百, 对不良习惯的约束, 对课间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诵”

在流传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应把握时机, 选择一批优秀、上口的童谣进行诵读, 让童谣的功能辐射地更广、更远。因此, 我们搜集了童谣, 进行童谣诵读练习比赛。一方面, 同学们积累了童谣;更重要的是积累了无数好习惯, 积累了对美的感悟, 积累了学习生活的和谐发展。

五、“唱”

童谣变游戏。学校要求各班丰富绿色童谣传唱形式, 创造并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贴近学生生活特点的形式推进童谣传唱活动。如将童谣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跳皮筋、拍手游戏、踢毽子等健康游戏结合起来, 在学校广为传唱, 让“绿色童谣”取代那些危险、低俗的游戏, 使它充实和活跃课余生活, 让学生们在欢快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六、“演”

人是社会中的人, 我们除了教学生习惯、知识、能力之外, 还应教给他们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童谣在这儿就成了“润滑剂”,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童谣的外表无论多么绚丽, 都是为实效而服务的, 如果失去了时效性, 浮于表面的研究和实践是无意义的。

我们在进行童谣文化建设研究时为同学们模拟了一个个生活小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表演, 设身处地的感受, 表演的同时融入进唱、说、诵, 让研究做到“华”“实”合一。

为了检验每个班级的童谣开展情况, 我们把每年的六月份定为“童谣展示月”, 并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孩子搭建童谣展示的大舞台, 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七、“画”

考虑到学生的特长有所不同, 也考虑到全面性的发展, 我们进行了为童谣配画的研究, 配画的过程既是理解的过程, 又是专长培养的过程, 一大批在美术上有所特长的同学脱颖而出, 为许多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例如中年级段设计的以三八节、植树节、儿童节等为主题的童谣小报, 高年级段设计的以国庆节、教师节、端午节、春节等为主题的童谣小报, 都让学生主动搜集童谣、写童谣、画童谣, 在学生的手中童谣活了, 学生乐了,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八、“用”

用童谣是对同学们较高的要求, 当大家对童谣掌握得很牢固时就会对童谣活学活用, 真正达到我们设置的目标。“促养成教育, 促专长培养, 促和谐发展”。

首先, 把童谣和学校各项活动相结合。如到红梅托老园活动时, 队员们就带去了自己创作的小童谣。其次, 我们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童谣展。每年我们都举办为期一月的校园童谣节, 有童谣吟诵比赛、童谣游戏比赛、童谣配画比赛, 在活动中队员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努力表现出自己的最佳面。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一个个富有创意的主题, 把学校装扮成了童话的王国, 唤醒了孩子们美的梦想, 美的创造。使同学们感受到创作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 领略了校园文化的无穷魅力。童谣节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 促进学风建设,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动和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层次, 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4: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特制定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入学人数稳中有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从1989年起,国家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专项,用于补助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教育部相继开展了“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累计投入近1.2亿元,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近5万余人次。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形成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合力。

截至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三类校)数量为1605所,在校生总数36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万人,随班就读学生22万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859所和29万人。

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区域差距较大。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其中中西部101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中西部8万人)。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现有326个地级市(州、盟),尚有7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地级市总数的22.7%,其中中西部65个,占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地级市总数的88%。全国现有县(市、旗)1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县总数的39.56%。其中中西部405个,占30万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县总数的82%。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目前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小、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70%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约680所左右。

3.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程度在逐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家庭传统观念也在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预计近年内入学人数将呈上升趋势,现有办学条件将日趋紧张,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所需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章 指导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期间(2008年~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选择部分地(市、州、盟)、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重点建设190所左右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矛盾。

二、实施步骤和建设内容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存在诸多特殊性,从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考虑到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及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状况,项目实施应与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运行保障经费的落实等项工作相衔接,拟对总体规划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建设19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编制完成分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在项目学校遴选上,选择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在师资队伍、运行经费、开工建设等诸方面均具备条件且急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建设50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各省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选择具备建设条件的部分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阶段:建设46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任务,实现规划总体目标。对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尚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章 资金安排及原则

“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中央专项投资约6亿元。其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约4.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约65所,投资2亿元,改扩建校项目约125所,投资2.5亿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練设施配置投资约1.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0.5亿元,改扩建校项目1亿元)。

中央专项投资对县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重点给予倾斜,每校按300万元进行补助,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对地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3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2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项目学校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每校补助80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

对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需统筹集中建设学校的个别西部省份可采取投资额度切块安排方式,以加大中央专项投资对项目学校的支持力度。

第五章 预期建设成效

一、特殊教育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整合特殊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增大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及覆盖范围,有效引导和推进中西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将由2006年的1012所增加到近1500所,从而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辐射中西部地区所有地(市、州、盟)和30万人口以上县(市、旗),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65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125所左右现有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矛盾。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470所(增加46.4%)特殊教育学校,近70%原有特殊教育学校(680所左右)按实际需求进行改扩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相匹配的专业功能教室及设备配置基本齐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区域内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预计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增长35%,净增2.8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3.8万人。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将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25.6万人,增长220%,净增17.6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23万人,基本满足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

第六章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建立有效工作程序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审核、确定分省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分年度审批下达建设计划和投资,指导各地项目实施;省级教育、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状况、经济水平、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編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总体规划,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本省项目建设规划的实施;地(市、州、盟)、县(市、旗)两级政府负责提供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落实专项配套资金,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二、强化管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各地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调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后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严格标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各地要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1994年发布)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2003),进行项目学校建设所需投资的需求测算和设计,确保校舍的安全、适用、实用,反对追求学校建设高标准、华而不实。同时,项目学校建设也要与当地残疾人事业的系统工程相结合,特别是在康复设施的利用上,提倡资源共享、互通互用。

四、专项检查,落实项目监管机制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将年度建设项目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设备采购招标、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并落实工作责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审计部门将对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在设备采购中出现违纪行为、资金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和浪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一经查实,依法追究责任。

篇5: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建设,全面提高我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根据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县文明委精神文明建设有关部署,特制定我场“十一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天然林保护工程这一中心任务,以创文明行业、构建和谐林业为总体目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着眼于提高队伍素质,着眼于增强单位凝聚力、树立林业行业形象,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为森林资源管护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方针原则: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创新,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理论指导与注重实效相结合,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坚持选树典型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教育管理与依法行政相结合,坚持分段实施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不断实施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坚持不断推进与巩固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二、总体目标

保持区级文明单位。通过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场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一是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二是业务工作实绩突出;三是思想道德建设风尚良好;四是创建工作深入扎实;五是教育、文化、体育建设成效显著;六是高效、勤政、廉洁、务实作风鲜明;七是积极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九是环境优美、环保达标。

三、主要任务

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功在实效,结合我场实际情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首位并贯穿始终,抓好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巩固干部职工的思想基础。

1、持之以恒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武装党员和干部职工,在全场干部职工队伍中,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2、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真正做到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形成构建和谐林业企业的共同理想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

3、扎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针对干部职工队伍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努力维护企业的安定团结。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职工民主法制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开拓多种渠道,加强廉政教育,建立和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不正之风。

5、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加大人才的培养。在全场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要继续重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加大引进适应森林资源管护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进人事制度聘任制改革。

(二)以“学创建”活动为主要载体,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努力实现文明行业的总目标。

1、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继续开展远学近树活动,学习和弘扬以马永顺、许振超等为代表的先进典型,积极总结,激发企业职工立足岗位创一流业绩,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2、在机关开展争创“文明科室”,争当“文明职工”活动,在山区各管护所站继续开展“森林资源管护竞赛”、争创“管护示范岗”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和水平。

3、要根据县文明委部署,开展适合企业实际,有特色的争创活动,不断提高文明单位建设水平。

(三)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中心任务,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干部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构筑内外和谐的良好氛围。

1、认真学习、宣传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以及工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广泛宣传和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的责任、制度和具体措施,号召全社会共同关心林业、支持林业,共同完成这一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保证让其取得圆满成功。

篇6:客运站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文明委七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和市交通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全站经营发展这个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全站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明素质,为推动全站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十一五”交通计划目标,保证交通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一五”客运总站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眼于服务客运总站中心工作,着眼于总站职工的全面发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促进总站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创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建设客运总站先进文化的能力,凝聚行业力量,推进总站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为促进客运总站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XX客运总站精神文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全体职工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进一步增强,队伍素质 显著提高。全站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我站“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作出贡献。“十一五”末,力争进入市级文明单位。为实现市级文明单位的奋斗目标,分别制定如下具体目标:创建5个文明班、组标兵,10部文明客车标兵,10条文明客运班线,10个“青年文明号”,2个文明“窗口”。

三、主要任务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继续深入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要紧密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紧密联系改革和发展实践,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结合起来,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客运总站广大干部职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巩固客运总站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

2、加强客运总站行政能力建设。提高客运总站的行政能力,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体现,也是总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履行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客运总站要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交通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强客运总站行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提高客运总站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二是要提高客运总站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能力;三是要提高客运总站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的能力;四是要提高建设市场依法监管的能力;五是要提高客运总站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各办公室要将提高这五种能力建设的要求贯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把五种能力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考核标准和工作目标。

3、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服效人民为最大光荣,引导交通干部职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吸取营养,使广大交通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4、大力加强形势政策教育。要配合市交通局重大决策、重大改革举措和交通中心工作,结合总站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分析当前总站干部职工思想和行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要抓住影响总站改革发展稳定的安全问题、改革问题、反腐倡廉等热点难点问题,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明理导向、解疑释惑、倾角矛盾的作用,保持总站和谐稳定。

(二)以树立总站新风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篇7:交通局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攀枝花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兴市,旅游强市”的战略目标,加快攀枝花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进程,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精神文明办的要求,结合旅游行业具体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好范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统领全局,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为依据,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提素质促发展为归宿,以创建文明行业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开创旅游工作新格局;不断强化市场监管,努力提高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二、总体目标

按照领导班子坚强、业务成效显著、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内部管理有序、环境整洁优美的总体要求,经过旅游从业人员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素质,培养一大批“四有”新人,使我市旅游行业文明程度、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干部职工文化生活质量等显著提高,“监督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网络化,文明创建同步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四化”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实现“领导有力、制度健全,事业发展、生活改善,服务优质、风气良好、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秩序优良、文化繁荣”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好范文

1、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是全行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围绕主题,把握灵魂,突出重点,切实把十六大精神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等活动,深入学习十六大报告和新《党章》,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积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政治思想工作。广泛开展有行业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旅游宣传、节庆等活动,结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和成就,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广大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做好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干部职工心坎上。党员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带动全系统齐心协力共建设精神文明。

3、加强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突出抓好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把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要求渗透在旅游管理的各项制度中,渗透在旅游行业规范中,使整个系统的风气迅速好转。主要在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态度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中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化阵容风纪,来信来访、节日值班等工作的落实。进一步端正机关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水平,自觉履行公仆职责。

4、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围绕建立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营造文明健康、规范有序的生活环境。在解决文明言行、环境卫生、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上有新的进展。在“巩固、提高、延伸、辐射”上下功夫,使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坚持开展树典型、学典型的争创活动。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职业道德建设为重点,群众满意为标准,着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不断提高行业优质服务水平。围绕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承诺、服务言行等内容,制定各个岗位的规范化服务措施。持续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巾帼建功岗”、“青年文明号”等,提高示范点质量,促进全员服务达标。坚持明察暗访,群众测评,建立行业服务监督考核体系。促进行业服务与社会服务联动,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问题。

(二)加强基础建设,打造文明旅游形象

1、加强基本建设。本着量力而行、统筹安排、完善功能、发挥作用的原则,全市统一规划,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严格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进行基本建设。

2、加强“学习型旅游”的建设。以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为重点,努力营造全系统良好的科学文化、政治理论、现代网络等知识的学习氛围,并不断深

化对旅游行政管理文化的内容、作用和意义的认识,积极探索旅游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有效途径。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旅游行政管理系统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灵活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学习交流活动,陶冶干部职工的情操,增强凝聚力。

3、加快“旅游网络化”的建设。加强网站建设,用二、三年时间实现“创一个名站,筑一个体系,建一支队伍,立一套机制”目标。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的原则,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利用网络强化对外宣传,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优势,实现监督动态化、信息网络化、业务规范化和办公自动化。

4、在全系统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坚持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办事程序等公开透明;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完善提高、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便民联系、消费投诉、廉政监督、服务监督”等公示公开,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更好地为企业、为群众提供服务。好范文

(三)增强干部法制意识,营造依法行政氛围

1、实施普法规划,增强执法队伍法制观念。认真落实普法规划,做到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抓好一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区别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组织好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普及法律常识,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益和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计划、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举办旅游法律法规培训。严格执法纪律,坚决纠正和查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罚代刑等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扩大行政处罚听证范围,加强对重大案件的督查指导。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2、打击违法行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在全系统倡导见义勇为,扶正法邪;清除黄赌毒,净化社会风气;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保证安定稳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杜绝重大案件、重大事故、赌博吸毒、卖淫嫖娼、传播观看淫秽出版物、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等违法违纪现象。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维护全系统的安定、稳定,让干部职工更加安居乐业。

四、规划实施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我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由市旅游局党组统一领导,将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主管领导和有关科室所,每年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季度要加强检查,严格考核。各部门要按照局党组的总体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坚持“两手抓”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抓好。切实做到“谁主管,谁负责”,实行局、科(室)、所领导层层负责制,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办公室全力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重视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经费纳

入预算进行管理,并做到每年随着预算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经费。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教育、形象设计等软件工程的建设,又要重视职工之家、便民服务、机关管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使精神文明建设每年都取得新的进展和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依法管理,健全机制。在队伍管理和行风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快机关和基层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转变。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纳入每年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考核干部职工政绩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考核、奖惩等运行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突出的先进个人。

(四)广泛发动,共建文明。系统内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协助党组织抓好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在搞好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工作和生活所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到人人关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五)狠抓文明景区(点)的创建。在“十·五”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在全市旅游系统内按照《攀枝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展创建文明风景区(点)活动的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争创“文明风景旅游区”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现有景区(点)的档次。

篇8:软件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

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 也是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的发展, 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 而且关系到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同时, 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 增强国防实力,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 进一步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 特编制本专项规划。

1“十五”回顾

1.1 主要成就

(1) 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

经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 我国软件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软件销售收入由“九五”末期的593亿元迅速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 900亿元, 年均增速高达45.7%;出口额由“九五”末期的4亿美元增长到“十五”末期的35.9亿美元, 5年间增长了近9倍;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江苏、杭州、济南等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天津、大连、深圳等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发展集聚区;2005年底, 软件从业人员超过90万人, 软件产业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2)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及办公套件等基础软件产品有所突破, 已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得到应用。通信设备、电力设备等制造业领域所需嵌入式软件中, 国产软件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加大。在税务、电信等行业大型应用软件方面, 国内企业已取得一定优势。

(3) 骨干企业不断成长

“九五”末期, 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企业仅73家, “十五”末, 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已有299家, 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已达29家, 并首次出现了超100亿元的企业。“九五”末, 通过CMM3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仅有2家, 到“十五”末期, 通过CMM3以上评估企业达到237家, 其中通过CMM4评估企业达40家, 通过CMM5/CMMI5评估的企业达29家, 国内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4) 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关于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国发[2000]18号文件)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2002-2005) 》 (国办发[2002]47号文件) 的颁布实施, 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 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不断加大打击盗版软件的力度, 积极推动软件正版化工作, 使我国软件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产业服务平台逐渐完善, 推动了基地内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外包业务的拓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 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1.2 主要问题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 产业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核心技术缺乏,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核心软件绝大部分依靠进口, 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和企业规模偏小, 未形成以产品开发为中心, 以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不合理, 缺乏龙头企业, 产业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偏差;支持产业公共技术开发、风险投融资、海外市场开拓等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制约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影响了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市场环境仍需完善, 软件潜在市场巨大和现实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依然存在。

2 未来发展形势分析

2.1 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 软件技术将呈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体系化的趋势, 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网络化趋势改变应用与技术模式。信息技术正处于“以机器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的重大变革期, 网络化成为软件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发展趋势。跨平台的面向网络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随着网络服务标准的成熟, 新一代软件将基本以网络为中心来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

可信化成为网络软件应用的关键。随着软件规模越来越大, 软件层次越来越复杂, 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 以服务的安全性、可用性和服务质量保证等为核心的高可信技术成为网络软件应用的关键;采用新的软件工程方法开发可信的基础软件平台及应用软件, 提高网络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服务化趋势改变软件产业格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各类软件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向最终用户提供成为可能。未来绝大部分应用都将通过Internet提供服务, 软件服务化将在绝大部分应用软件中普遍实现。软件服务将使目前的软件授权、开发、维护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工程化趋势推动复用技术和构件技术发展。网络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使得软件更加复杂, 开发难度增加, 充分利用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是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实现软件的工程化、工厂化生产。未来大部分软件开发和部署将以复用和构件技术为基础来实现。

体系化竞争加速软件平台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计算应用的不断拓展, 分布、并发的复杂应用, 以及互通、互联、互操作的应用需求促进功能更加丰富、屏蔽操作系统具体特性的中间件等支撑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软件平台体系, 软件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发展成体系竞争, 软件平台体系将发展成为网络环境下各种应用的支持基础。

2.2 市场趋势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软件产业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 到2005年市场规模已达8 239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发展更为迅猛, 2005年其市场规模占整个软件市场规模的74.1%。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嵌入式软件发展也较快。

未来几年, 全球软件市场将保持12%左右的增长率, 其中软件服务业增长率将高于软件产品市场增长率, 到2010年整个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48万亿美元, 届时软件服务业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 软件产品市场规模仅为3 800亿美元, 其中系统软件将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 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 尤其是嵌入式软件产品的增长幅度会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 我国软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05年软件产业销售额已达到3 900亿元, 其中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收入达到1 834亿元, 占软件产业全部收入的47%。预计“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3 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1) 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软件产业目前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 在某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 并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产业将继续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 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整体实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18号文、47号文等优惠政策的完善和落实, 以及软件和集成电路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 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趋好, 同时, 创新型国家、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为我国软件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将有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提升。

(2)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软件产业核心技术仍将受制于人, 导致我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短时间国产品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仍处于劣势;软件服务未能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体系, 低估软件产品和服务价值的现象, 严重制约了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开拓, 以及软件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

3“十一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3.1 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思想, 加强产用结合, 做大产业规模;促进自主创新, 提高产业竞争力;健全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完善发展环境, 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产用结合, 做大产业规模。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改造传统产业为主要目标, 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营造良好的应用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软件产品和系统, 提高自主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 加速国际化进程,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大力发展软件外包, 做大软件产业规模。

促进自主创新, 提高产业竞争力。以企业需求为主导,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完善市场环境, 促进软件产品应用, 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完善的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建立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软件测试平台, 吸引和培育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 加大对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以及国家安全等领域核心基础软件的研发, 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开发水平, 增强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产业竞争力。

健全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加大建立从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各类应用软件到软件服务和系统集成的国产软件产业链的力度, 解决国内产业链各环节中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 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用相结合, 形成顺畅的软件技术成果和产品进入市场的产业化渠道和良好运行机制, 保障国产软件、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的健康发展。

完善发展环境, 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法制化建设, 力争出台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推动产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加大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 进一步改善投融资、政府采购、人才培养等环境,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完善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发展目标

(1) 市场目标

软件产业国内市场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2010年突破10 000亿元大关;软件出口超过100亿美元;

(2) 结构调整目标

软件服务及系统集成在软件产业中的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形成若干软件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 培育更多软件著名品牌;

(3) 技术创新目标

国产基础软件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得到突破, 与国产支撑软件、国际主流支撑软件相匹配, 并实现一定的产业价值和规模, 其中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占国内市场65%以上;

(4) 人才队伍规模目标

在未来5年内从业人员达到230万人左右。

4 发展重点

4.1 基础软件

以我国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 加大对自主基础软件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面向网络应用环境的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桌面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办公套件和开发环境及其它基础类工具软件的开发应用, 尽快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技术, 提升国产基础软件成熟度。

4.2 信息安全软件

继续保持在防火墙、防病毒和入侵检测等领域的优势, 大力促进高端产品发展。研制安全基础软件产品, 推动包括安全管理、内网监控、外网防护等信息安全防护软件平台的研发和产业化, 提高国产软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市场份额, 逐渐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3 行业应用软件

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电子制造和农村信息化、城市及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远程教育等领域行业应用软件, 提高国产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

4.4 嵌入式软件

面向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 积极开展符合开放标准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 继续加大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推动整体跨越与自主创新的实现, 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5 软件服务

以全球软件服务与外包转移为契机, 加快建设国家软件服务与外包公共支撑平台, 积极打造软件服务与外包国家公共品牌, 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大力培育服务人才, 扶持骨干软件服务与外包企业发展, 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 扩大软件服务与外包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 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

4.6 数字内容处理

积极发展益智健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产动漫和游戏软件等数字内容产业, 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互动融合,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4.7 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

促进中文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人性化技术发展, 形成面向智能中文信息处理的技术及产业竞争能力, 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

5 政策措施

5.1 完善产业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47号文件, 积极推动产业政策的法制化工作, 加快出台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秩序,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 加大政府采购法的执行监管力度, 完善软件采购政策措施, 扩大国产软件的市场空间。

5.2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保障发展所需资金

加强投融资环境建设, 建立包括政府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依托国家相关重大工程, 通过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跟进投资的引导示范, 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积极为软件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

5.3 整合部门资源, 实现重点突破

改变目前各部门分散投资的现状, 以建立和完善相对完整的国内软件产业链为目标, 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不同层次上统一支持重点, 增进部门共识, 统筹部门资源, 优化软件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 形成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 重点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 加快软件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解决国内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 保障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5.4 加强人才培养, 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进一步建立健全软件人才培训体系, 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重点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加快建设和发展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较为合理的高级、中级和初级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鼓励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建立企业产品的培训认证服务, 引导企业开展人才培训的积极性, 加大企业认证的社会认知度, 推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软件人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制定激发人才创造才能的奖励政策和分配机制, 提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创造有利于软件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

5.5 完善软件标准体系, 强化标准的实施监督

“十一五”期间, 要紧密围绕我国自主的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工具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 并参照国际标准, 适时开展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继续积极推进我国软件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工作。同时, 鼓励和支持国内软件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软件标准的制定、交流与合作。

5.6 建设公共技术平台,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上一篇:传奇的经典语录下一篇:木材加工厂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