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政法的论文

2024-07-18

关于行政法的论文(精选8篇)

篇1:关于行政法的论文

关于禁摩禁电的行政法探究

电动车的行车规范尚不健全,这就导致电动车行车无任何法律约束,促使车辆随意载人、逆行现象较为严重,不仅不利于安全行车规范的全面实践,还可能会导致道路资源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危害了我国的城市交通建设。因此,禁摩禁电行政法的实践中,务必结合公共模式进行探索优化,从而全面提高法律法规的行政必要性。同时,相关人员还需对行政法律的有效性进行探索,进而将制度落实到实处。

一、禁摩禁电行政法实践过程的有效性分析

禁摩禁电的主体工作方向主要涵括四个方面:其一,严格整治无资格证件的摩托车组织,一经查出,便实施行政管制;其二,严格整治电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摩托车)于景点街区的载客情况,改善公共交通秩序方面的问题;其三,严格处理机动车的编制及其违规现象,包括逆向行驶、超速行驶等现象;其四,严格处理暴力治理、执法的行为,若存在触碰行政法律的情形,需对执法者进行处理。由此,务必将禁摩禁电政策与管理发展相互整合。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行政法律的有效实践,能够科学的整治城市交通的空间,积极地改善由于道路行车或行车过程所存在的不规范执法、行车问题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案件的发生几率。同时,管理与实践中,难免会存在由于公允权力过剩而导致暴力执法的情况,由此需借助法律约束执法人员规范执法的标准。总的来讲,提高行政的有效性,有利于改善政策的功能性要求,基于法律法规进行道德理念的优化。

其次,行政法律的有效探究,可满足各个公民的基本需求,从核心要求中满足群众的公共利益。同时,法律势必会存在的一定的强制性原则,需将实际和综合的目标进行协调,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从而保证公民的基本权益。另外,从该法规的根本利益来讲,行政措施的实践,有利于全面调控并保障了人们的公共权益,为领导提供有效的判定标准,确保便执法人员和公民都能够根据判断标准进行功能协调。

最后,根据相应的体制需求,人们能够借助主观、客观的双重判断标准来断定相应处罚办法、工作办法是否有效,而该指标就会判断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人们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没有受到像机动车行车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内容的管制,仅有一个《治安管理处罚法》项目内容作为支撑,从而导致群众的法治观念相对较为薄弱,可能会出现由于行车违法而导致不可控的问题发生,为执法人员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而该法律能够科学的实践“严格惩治”的目的,提高了管理的安全性。

二、关于实践禁摩禁电行政法律的问题分析

(一)不利于实践“平等”原则

首先,平等性原则是行政法律的立法保障,需确立对应的效能利益,结合项目要求和法律要求进行实践,确保管理方法和管理法律具有一定的权利要求和义务要求。而这一措施难免限制了公民的权利,不利于“平等”的实践。其次,由于任何公民的都不能违背于社会道德和宪法理论,而“禁摩禁电”不利于实践处罚措施和管理措施,难免会引发多元化问题的发生。最后,从行政法的执法力度来讲,《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项目中也具备对交通流量的管制需求和管制权利,而这一部分内容与道路流量规划和道路流量的建设存在差异的特性,主要体现在该法规限定了公民的出行自由,导致交通出行出现严重的区别对待情况。

(二)不利于实行“比例”原则

行政法中所需求的比例原则就是针对于人们的裁量权而制定中,但这一操作的核心要求需具备实际法律的功能和效用,提高行政法律的可行性。但是,该措施通常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进而导致诸多管理要素存在非正当的工作行为。同时,某些工作落实中也具有一定的侵害性,危害了人们的出行和正常的交通行车,难免会导致审查“失衡”情况的发生。从综合的角度来说,该措施实践过程中无法保证审查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也会引发多元化问题。

(三)不利于实践“保护”原则

保护原则主要强调对信赖功能和信赖保护方法的恒定,需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情况、法律功能情况以及步骤管理情况进行实践,确保监督体系、法律体系、行政体系具备方向性功能。但是,摩托车和电瓶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考试,并使用上牌操作等系列正常的考試程序予以实践,而“禁摩”这一操作导致诸多商家的摩托车无法出售,难免会间接的影响公民的权利。特别是无法保证已经具有D、E类证件的公民的法律功能,所以需针对这方面问题进行改善。

(四)不利于实践“程序”原则

当前诸多程序已经出台了关于摩托车或电动车的法律法规,而禁摩禁电行政法律的目标实行,不利于确保管理流程趋于正常化运行。首先,高层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证明这项法律法规的必然依据和必然要求,难免会某些地区的交通出现“交通不便”情况的发生,不仅会危害项目方案的有效实践,还能会导致地区建设收到影响。其次,项目程序实践的理由不科学,进而导致相关法律的核心利益收到严重的影响,且没有遵循“听证会”的要求功能,也会导致程序步骤的功能情况与重庆本地的发展不兼容,这对于公众的影响是极其消极的。

三、基于禁摩禁电背景下的行政法优化办法

(一)基本执法导向

首先,需建立柔性执法的目标导向,根据新型的法律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内容进行探索,结合地区的建设特点创立出特色的管制方向模式。由此,这就需要执法人员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知,将互相尊重的执法规则融入至公共管理办法当中,促使管理服务的构架更趋向于安全实践的模式。总体来说,就是需以宣传教育和罚款为建设主体,积极整合出契合行政服务的管理要求,进而提高人们的主动性规范。其次,由于某些车主的安全意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不到位,从而导致诸多工作模式趋于表面,也没有实现自愿的管理要求。这就需要发挥出行政法律中的强硬措施,提高惩戒的力度。但该方法与人情常理相违背,导致人们无法接受过于硬性的执法内容,从而引起公民的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二)确立执法办法

认知正确的执法办法和执法模式,结合较为强硬的措施予以实践,不仅能提高引当事人积极的参与度,还能保证项目整体的工作程序更为有效。同时,行政管理的主体方向就是对人们的工作规范、思想意境进行方向建设,进而促使行政法律的主体价值和中心精神能够与操作目标相整合。另外,现代化的法制优化中,还需根据行政本身的强制或非强制的模式价值进行分析,确保主体工作模型形成“自愿”为主体的要求特征。特别需注意对协商模式的确认与管理,明确产业特征中的商业组织模式,构建必要的教育内容,从而促使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理念支持。最后,新时期的执法过程也应搞清公共、私人利益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寻找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协调办法,将合作组织和合作构建作为法律建设目标的实践精神的储备需求,有利于对项目进行实际定位和实际优化;若协商过程出现一定协商问题,需根据协商的方法进行功能优化,确保项目管理办法和执法的立法目的的兼容性。

(三)认知总体规范

总体规范的确立与实践中需根据不同程度的法律内容进行项目调整和组织优化,认知强制内容的必要治理办法,对非强制的措施予以改革。同时,需充分认知合法管理和不合法管理的必要因素和必要要求,重视对相关法律法规界限的额度调配和额度优化,将对应的体系内容和项目职权内容融入至实际管理当中。根据对应的评测指方法和指标数据内容进行实际管理,以确保法律的权限内容能够得到贯彻,也间接提高了项目职责的标准与价值。最后,在法律界限规范的优化实践中,也需构建对应的评价体制和优化目标,根据体系规模进行项目优化,确保行政法律措施的治理性和强制性得到有效的巩固,从而深度实践“有法可依”的目标。

(四)关联性规范的确立

就宏观体制而言,需要求电动自行车于指定的地点进行套牌操作。包括于相应的考试需求,并学习基本行车规范、车辆拐弯过桩等方面的内容。以遵循项目的管理要求为根本,促使项目规划的行政权力得到保证。对于围观法制的建而言,则需对项目的工作方法进行调研,采用主体调控的意识和主体调控的方法进行项目建设和功能管理,从而确保执行过程中有效避免“经验行事”的情况发生。由此可见,通过构建法律的规范形式,采取具有公允力的模式进行优化,从而确保法律与行政管理形成兼容的目的,也能全面实现方面法律体系的优化。最后,也需根据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要素进行科学性的管理,以提高法制的公允力为目标,确立出对应的管理、实践目标;同时,需车辆强行进行项目投保,根据投标规则和投标内容进行规范稳固,并且要求保险方无权拒绝对应的投保细则,根据相应的承建管理拟合目标管理,进而提高主体调控的目标价值。

(五)完善车辆管理办法

就车辆管理的办法而言,需结合“平等”和“比例”两方面的功能原则进行实践,结合新时期的行政法规进行拓展,从而提高管理步骤和管理方法的可靠性。首先,相关工作人员需构建有效的车辆管理环境,重视对经济开发和经济利用的平衡实践,围绕交通秩序情况和群众的需求进行探讨,充分尊重人们的核心权利。例如需要求各部分根据《道路交通法》中的项目内容进行功能优化,要求相关执法人员学习到其中的细则内容,构建有效的保护意识和发展模式,重视对民众的管理和实践。其次,需根据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项目汇总,结合新时期的管理办法进行推广优化。如对于车辆较多的区域,应实行限制摩托车出行的措施,设立摩托车车辆的出行时间,从而落实各项管理操作于实处。特别需要求行车人员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佩戴头盔、杜绝遮阳伞摆放等类目措施,根据相应的负面效应进行综合性的拓展于实践,从而提高交通规则的有效性;若区域内的车辆较少且位于较为偏远的区域,可全面实行放行的办法,根据典型的工作案例和工作情况进行目标实现和方法构建,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安全行车意识。另外,相关人员还可在非机动车道中构建摩托车、电车的专用行车车道,要求这些车辆在该通道中进行行车(通常车道的宽度为90cm),从而显著的提升行车的有效性。

(六)加大违规处罚力度的建设

若摩托车出现不符合道路交通行车规范的问题时,需拓展针对性的处罚管理方法和处罚管理措施,重视对车辆年检规划、吊牌规划的设置与管理。同时,还需根据行车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若出现情节较为严重的操作现象,需对其进行罚款处罚和拘留处罚,开展系统批评教育,并予以系统的培训。特别需对佩戴头盔不合理的或不佩戴头盔的行车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教育,推廣相关的政策,并结合经济发展要求进行形式构建,从而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最后,还需根据当前的工作模式、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体制分析和体制管理,结合“一体化”的模式服务进行改革与实践,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行车意识和安全行车规范的目标。

篇2:关于行政法的论文

一、我区财政及行政政法单位的基本情况

几年来,全区上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

”的原则,依法理财,制度创新,确保财政收入稳定、有效增长。

2004年我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82万元,其中:增值税173万元,营业税546万元,企业所得税238万元,个人所得税186万元,房产税82万元,城市维护建设税422万元,专项收入242万元,罚没收入226万元,行政性收入321万元。扣除专项收入等后的经常性上级补助收入为2693万元,上解支出687万元,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

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902万元,其中:

1、工资性支出3960万元。

2、公用经费支出2570万元,人均公用经费0.7万元。

3、社会保障和抚恤支出269万元。

4、离休干部医药费129万元。

5、上级专项配套333万元。

6、其他专项收入安排的支出及上级专项支出3641万元。

全区刚性支出需求情况:最低刚性支出需求6530万元,占地区可支配财力5688万元的114.8,缺口842万元。

财政供养人口情况:全区财政供养人口3609人,其中:行政政法人员948人,其中公检法司人员313人,教育人员1169人。

我区行政政法共设职能机构55个,实有人数948人(其中离退休176人),占同级财政供养人口的26。

二、行政政法单位经费安排及支出管理情况

一直以来,我区以“从优待警”、“科技强警”为重点,本着优先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原则,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我区一般单位日常公用经费13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3000元/车。五大班子和公检法司部门日常公用经费高于一般单位,达到1500元/人,公务用车按车辆编制15000元/车。2000年我区用于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2,同比增长18.4,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增幅12.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794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08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388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5。2001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1906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0,同比增长0.2。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02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004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44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02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092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1,同比增长9.7,略高于收入增幅。用于人员经费支出971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121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0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5。2003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2750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3.5,同比增长11.4,明显高于收入增幅4.8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468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282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17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40。2004年行政政法经费支出3007万元,占同级财政支出的27.6,同比增长29,高于收入增幅16.5个百分点。用于人员经费支出1197万元,公用经费支出1810万元,其中“人、车、会、话、招待”等方面支出533万元,占公用经费总支出的30。从2000年至2004年的情况看,特别是2002年以来,对于行政政法经费的投入呈明显增加趋势,而且经费增幅明显高于地方收入的增长幅度,最高增幅已超过收入增幅近17个百分点。充分体现出地方财政在财力增幅有限的情况下对行政政法支出的倾斜。

此次重点调查的六个行政政法单位和两个乡镇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明显增长。其中***从2000年至2004年公用经费平均增长9;***公用经费平均增长40;***公用经费平均增长35;***公用经费平均增长16;***公用经费平均增长22;***公用经费平均增长8。**镇和**乡近五年来在经费投入上也有所增长,平均达到4和12。

几年来,我区财政在努力保证行政政法机关经费的同时,也确保了人员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并尽财力可能为公检法司部门配备办公设备及各种必要的办案设施,提高了政法部门的装备水平。2004年还为公安局和检察院新建了办公楼,改善了办公条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公安干警的积极性,为保障我区社会稳定,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行政政法单位负债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财政支持行政政法工作的力量也不断增强。但面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区财政还是显得有些

力不从心。

2000年至2004年末,行政政法单位累计负债1194万元,其中:

1、***累计欠款28.5万元,其中车辆维修10万元,工程款及管道维修6.5万元,其他欠款12万元。

2、***累计欠款20万元,其中车辆维修及燃油15万元,会议费3万元,其他2万元。

3、***车辆维修及燃油等累计欠款9.7万

元。

4、***截止到2004年末共欠外债374万元。其中建办公楼工程款及房屋维修欠款143万元,车辆维修、燃油等其他支出累计欠款231万元。

5、***截止到2004年末累计欠款127.35万元。其中车辆购置及维修欠款14.35万元,新建办公楼欠工程及材料款50万元。其余欠款63万元。

我区涵盖五个乡镇(街),这次主要对***和***进行了重点调研。

***乡累计欠款41万元,其中人员工资29万元,公用经费9万元,其余欠款3万元。

***镇累计欠款110万元,其中建办公楼欠工程款50万元,车辆维修等其他欠款60万元。

四、我区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存在的几个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可支配财力少,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要

2、政策性及体制性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严重

一是分税制体制的实行,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增长缓慢。二是我区受电厂改制影响,财政减收严重。三是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以及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增点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3、财政风险逐渐加大且明显显露,地方财政难以承担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企业关停并转,债务无法偿还,转嫁到财政负担,加之农民基金会借款、世行贷款等政府债务行为财政化,以及财政为保证政府机关正常运转所借债务到期需要偿还。所欠债务8733万元,地方财政难以承担,加剧了财政风险。

五、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1、思想高度重视,突出保障重点

按照财政改革的总体要求,保障行政政法单位经费是财政预算优先考虑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在会上、写在纸上、说在嘴上,而必须要牢记在大脑里、付诸于行动中、体现在成果上。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行政政法经费保障重点应该体现在二个倾斜上:一是向重点单位倾斜,即财政要重点保障行政执法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二是向重点支出项目倾斜,要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首先保人员工资正常发放和行政政法单位正常运转需要,在此前提下,集中财力重点保障行政政法单位重点业务开支需要,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手段,进而提高行政政法单位的整体工作能力。

2、强化行政政法支出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

目前我区财力有限,在行政政法单位经费保障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意义更大。我们财政部门更应该勤俭节约,率先垂范,运用预算分配、财务监督检查等手段,督促行政政法单位求真务实,节约不必要的支出,坚决刹住公款吃喝、公款出差出国旅游等不正之风,加强公务接待管理,严禁铺张浪费。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和开支标准,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支出监管,把工作重心从注重资金分配转向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上来,做到财政资金延伸到哪里,我们的监管工作就要跟到哪里。

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部门的非税收入(即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其他财政性资金等)全部通过财政实行集中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坐收”、“坐支”。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注重抓票据管理,以票管理费,实行源头控制,防止预算外收入游离于财政专户之外。在工作中,凡需要保证的支出要千方百计保证,凡能够压缩的支出,竭尽全力压下来,把钱花在刀刃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实行部门预算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本着“人员经费按实际、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的原则,通盘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形成涵盖部门所有收支的细化的完整预算,以达到硬化预算的目的。要对实行部门预算的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认真界定,并与编制部门认真核实单位编制,确定实有人数,对虚报和超编人员予以清理。要结合资产管理,积极实行政府采购,并按标准定额合理安排公用经费。对于有预算外资金的单位,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年初给予核定项目支出,保证预算外资金按时、准确上缴,这样在有些单位的收入中既包括了一般预算收入也包括了预算外资金收入,充分体现出部门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篇3:关于行政法的论文

1 物权法对行政法问题的影响

1.1 物权法清晰了界限

《物权法》对公权力的界定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物权法明确了所有权人对自己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 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确立了对公民基本财产权的保护。同时对政府公权力的使用作出了具体而严格的限定。《物权法》颁布实施后, 政府在征地拆迁、城市开发与城市规划、用地审批、公共设施设置、税收征收等方面。要特别注意尊重私人财产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不动产的相邻权, 否则就面临公民、法人根据《物权法》规定的权利而提起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如, 在居民居住密集的地区建设治疗高传染性疾病的医院, 小区的住宅楼里准许开办临终关怀医院。在农田旁边、村庄周围批准建设有污染源的工厂, 在规划时不考虑原有居民道路交通出行方便的权利。都会导致对相邻权的侵犯。物权是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物权可以约束、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凡物权范围之内是私人活动的空间, 物权范围之外是公权力的活动空间。这就明确划分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1.2 提高了行政机构的监督功能

一是依法履行对国有财产的监管职能。《物权法》第57条规定:“履行国有财产管理、监督职责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应当依法加强对国有财产的管理、监督。促进国有财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财产损失;滥用职权, 玩忽职守, 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违反国有财产管理规定, 在企业改制、合并分立、关联交易等过程中。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擅自担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国家首次以法律形式对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与资产重组进行规范。把通过管理层收购和低价转让他人等形式致使国有财产流失明确列入违法行为, 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表明了国家对国有财产实行严厉监管的态度。

1.3 推进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物权法》作为一部“支架性”法律。要求行政机关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执法手段行使管理权, 行政指导、行政奖励、行政合同等现代管理手段和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应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使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变得更加突出。在实施行政登记、行政许可等行为时, 行政机关必将承担审查物权的义务。例如, 工商部门如果没有征得业主委员会同意。仅凭物业公司的同意证明就批准广告公司在小区的楼面上发布户外广告, 如果不考虑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类似情况将直接引发行政争议的发生。又如农村主管部门也面临管理方式的转变。除农村的土地问题以外, 《物权法》明确了村集体财产共有的性质。现实中对这部分财产的占有、使用甚至是处分上, 村民的权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限制了私人的财产所有权的使用、处分和收益。虽然政府没有实际剥夺私人对自己财产的占有和实际控制权, 但该行政立法造成私人财产在使用和处分权能方面受到限制, 在经济收益方面受到减损。私人对财产所进行的经济上的有益利用以及合理的、有投资背景的期待受到损害, 那么, 这个行政法规或规章就可能由于违背了《物权法》的规定而归于无效。

2 物权法中行政法形式化的问题所在

首先法律、法规尤其是行政法规的空白是《物权法》施行后迅速显现出来的问题之一, 也是直接影响《物权法》实施的主要障碍。《物权法》在宏观上提出了要求, 例如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且登记机关要对其登记错误造成的损失赔偿, 然而没有相应的法律确定哪一个行政机关行使统一的登记职能, 也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登记机关在出现怎样的登记错误时, 依照怎样的标准对损害进行赔偿。另一种情况是看似有相应的具体法律规定, 但实际上却没有。例如《物权法》规定, 行政机关征收个人住宅的, 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征收个人住宅的, 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然而具体办法似乎没有明确的规定。其次有相应规定, 但内容不相一致。只要一国的法律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新法与旧法不一致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其问题在于, 如何及时发现这些不一致而非听之任之, 从而使旧法不至于成为新法的桎梏, 同时也要维护既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稳定。最后有相应规定且内容协调, 但无法执行。以上两种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 但第三种问题往往是最棘手的。城市房屋拆迁以及不动产征收领域的问题最为典型。

3 物权法行政法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 行政主体应当依法确认、授予行政相对人财产权并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政府行政职能及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政府不再是仅仅进行秩序管理。更重要的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服务行政是转变政府角色的立足点, 政府要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这要求强化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二, 对危害公共福利和公共秩序的侵犯物权行为加以制止和惩戒, 这是行政法保护物权的常规方式。也就是说对于物权的侵害虽然物权法赋予相对人各种各样的救济措旅。如排除危险。损害赔偿等等, 但这都是民事救济措施。但是对于那些危害公共福利和公共秩序的侵犯物权行为物权法本身不能够对其进行更加严厉的制裁, 因为民事主体的平等性不可能让一个民事主体对另一个民事主体实行制裁。所以对于这种行为只能够依靠行政法来进行规制, 让违法者承担行政法上的责任。

第三, 《物权法》的相关制度需要行政法的配合。很显然, 物权法虽然主要属于私法, 但是物权法有砦制度的实施是离不开由公法所创造的和平安宁的大环境的。而且, 即使本身属于物权的制度, 由于自身的缺陷, 也不可能实现私法的完美调整, 例如《物权法》第10条规定“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 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从这一条我们可以看出不动产物权的变动本身应该属于私法上的行为, 但是由于不动产物权的巨大价值要求行为人采取公示方式以维护交易的安全, 所以这个时候要借助国家公权力的威信。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物权法已经提出, 但涉及到相关实施的内容, 还有待我们思考并逐步完善。以往各立山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今天在法律法规越来越细化的背景下, 面临着越来越繁复的条文, 怎样才能做到行之有效,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同时, 也希望本文能够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发。

摘要:作为民法的重要部分, 物权法需要一套严格的制度评定。本文, 以物权法和行政法之间作为讨论的基础, 对物权法对行政法的影响进行一定程度的剖析, 并结合实际分析物权法中涉及到的行政法面对的诸多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物权法,行政法,措施

参考文献

[1]朱维究.闫晶.论行政法与财产保护--从行政法对公产的积极保护说起[J].南北桥, 2007.

[2]曹伊清.试论现代法制环境下行政调解[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篇4:关于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理性探究

关键词:行政法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理性探讨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最基本的法律准则。法学中的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个时候,它调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的双方主体是平等的,而行政法所调整的这种关系是不平等的,它重要的是在调整行政主体,以及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特别重视对行政主体行政职权的控制和规范。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原则应当包括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就是依法行政原则。也就是说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行政法律的规定办事,一切行政执法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任何超越行政法律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行政合法性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依据法律、遵守行政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第二,行政机关按照法律授权活动,任何行政主体都不得自己设立行政权力,越权行为无效,越权执法要承担法律责任。

合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原则,其他原则都是合法原则的细则。合法行政原则主要包括:行政执法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不能随意超越法律规定,否则就构成行政违法;行政执法必须依法,执法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实践法律优位原则,法律优位原则是行政立法中重要的原则,是指其他国家机关制定的一切规范,都必须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保持一致,不得抵触。这在我国宪法和有关组织法中有明确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地方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宪法规定的“根据”原则,至少应该是要求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必须与法律保持一致,不得超越规定范围。据此,行政处罚法也规定,在法律已设定行政处罚的情况下,行政法规可以再作具体化的规定,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违法行为、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进行细化。对规章作了更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总之,下一位阶的规范要与上一位阶的规范保持一致。这是依法行政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如果在立法上某项权力并未授权于政府,该项权力依然要归还于人民。

(二)合理行政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与行政合法性原则相并列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且又是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补充,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学的主要内容精神内涵,与行政法合法性原则同样重要,但适用范围上略有区别。

行政合理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公平公正原则;第二,相关性原则;第三,比例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

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的关系:二者是完整统一的。因为法律具有滞后性,所以通过法律对所有的行政行为都予以具体的、详细的规定是不现实的。这样,行政机关就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仅以行政合法性原则限制自由裁量权是不够的,必须以行政合理性原则加以限制。

合理性原则要求行政执法在合法性原则基础上必须合理。合理性原则要求:合理执法行为要适度,考虑客观规律,考虑客观规律要为法律目的服务;合理执法行为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有充分客观的依据;合理执法要符合正义和公正。

合理性原则要体现比例合理原则。行政执法手段应当必要、适度。避免过度伤害当事人的权益。

在行政执法中,必须贯彻执行行政法基本原則,处理好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关系,合法行政是前提,在合法行政的前提下,合理行政执法;执法依法,执法合理,合法合理,合理必合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三、结论

中国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具体适用和贯彻这两项原则是极为重要的。要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行政执法必须掌握两项基本原则:合法、合理,两者相辅相成,合理必须建立在合法基础上,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既合法又合理,不允许任何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发生。

第二,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羁束行政行为,又适用自由裁量行政行为,而行政合理性原则仅适用自由裁量行为。行政合理性原则只适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的行为,但自由裁量权并不要求完全合理。

第三,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行政管理,又适用行政诉讼,而行政合理性原则不适用行政诉讼。

综上所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原则是对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的较高要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除了坚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基本原则外,还应兼顾诚信原则和高效便民原则。诚信是国家的一种道德义务。诚信是相互之间的一种真诚与信任关心,这种诚实信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道德义务关系。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机关能够依法高效率执法,不得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迟办和缓办,要在法律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执法。提高效率,缩短时间,尽量节约人力、财力、物力。要求以较少的行政资源取得最好的执法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关于行政法基本原则探讨[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7):3.

[2]陈杨明.论行政法的基本权利原则[J].新西部:理论版,2011(8):110.

[3]吕玉静.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构成及内容[J].商,2015(34):224.

篇5:关于行政法的论文

政法委书记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论述

实践一再证明,在全部政法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那么,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使之成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党和人民信赖的特殊队伍,无疑是各级政法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和着力加以解决的课

题。根据当前政法队伍的实际情况和任务,笔者认为,应当紧紧把握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为之。

第一,励志。励,就字义而言,指劝勉、奋勉;志,在此而言,指理想、抱负、决心和毅力。常言:树雄心,立壮志。志存当高远。简言之,这里所说的励志,就是要发扬一种精神,激励一种斗志,树立一种风气。具体讲,政法队伍作为一支肩负特殊使命的队伍,无论是职责还是任务,都要求领导班子要有锐气,部门单位要有正气,干警队伍要有士气。领导班子作为部门的核心,单位的主心骨,团队的领头雁和前进的火车头,最忌没有凝聚力,形成不了核心;没有感召力,成为不了领头雁;没有战斗力,发挥不了堡垒和火车头作用,甚至窝里斗,一盘散沙,致使群龙无首。因此,领导班子一定要有锐气,也就是说,要有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概,一种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要敢于直面自己、直面现实、直面问题和不足。对队伍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有些事情,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但视而不见不等于不见。有怕丢“票”的思想是带不好队伍,出不了业绩的。正气,通常是指正确的理论和风气。就团体和社会而言,又体现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我们说,党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正气,同样事关团队的兴衰荣辱。一个单位如果没有正气,人际关系搞不好,工作做不好,成绩出不来,荣誉争不来,甚至个人的成长进步都要受影响。因此,政法部门一定要树正气,倡导大家讲理想、讲学习、讲奉献、讲纪律,让浩然正气满警营。政法队伍还要有士气。士气是队伍实力、战斗力、斗志和作风的综合体现。古往今来,没有士气的军队是打不赢胜仗的。应该说,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泰民安,广大政法干警忠于职守,奋发努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的甚至流血牺牲,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但是,勿须畏言,政法队伍中也有极个别干警士气不高,精神不振,甚至有厌战情绪。为此,各级政法部门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举措,鼓舞士气,激励斗志,使广大政法干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水浒传》里有个拼命三郎。我们这支队伍中也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他们是新时代的“拼命三郎”。广大政法干警都要争做拼命三郎,忠于职守,不辱使命,多作贡献。

第二,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中央确定,全面实施《规划纲要》,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举国上下各行各业的共同目标和任务。政法系统也不例外。各级政法部门领导干部既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力行者,要通过创新,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笔者以为,应该围绕这几个方面问题下功夫、花气力:一是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政法队伍建设全局。须知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指导政法队伍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如何通过端正执法指导思想,确立现代法制理念,真正体现执法为民,保障人权,服务大局宗旨。因为随着普法活动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案件形式进入司法领域,对司法需求和对公正执法要求日益强烈。三是如何通过抓好执法工作制度的创新,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四是面对诸如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的高科技运用,如何通过干警业务培训上的创新,提高防控和打击能力;五是如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抓好政法人才工程建设,解决好诸如一些地方法官、检察官“断层”等问题;六是如何通过抓好司法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政法队伍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等等。

篇6:关于规范行政用语的通知

集团各中心、各子公司:

为统一规范日常行政用语,特通知如下:

在日常公务行为中,需要下发各种会议通知、活动通知时(包括OA协同、短信通知等各种场合),行文用语须遵循如下规定:

(1)通知对象为公司或中心时,开头语直接使用“集团各中心、各子公司”、“xxx公司、xxx公司”等字样,正文直接为通知内容。

(2)通知对象为多人时,开头语直接使用“大家好!”,禁止使用“各位领导,您好!”、“各位领导,周末愉快!”等字样,正文直接为通知内容。

(3)通知对象为一人时,开头语直接使用“×总”,禁止使用“×总,您好!”、“×总,周末愉快”、“领导,您好!”等字样,正文直接为通知内容。

(4)落款直接为下发通知的公司/中心/单位和时间,禁止使用“谢谢各位领导的配合!”、“谢谢各位领导的支持!”、“祝您工作愉快!”等结束语字样。

办公室

篇7:关于行政部的总结

在&&&&集团的正确领导下,在********2011年发展方针的指导下,行政部紧紧围绕年度工作部署,结合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计划,以“监督、指导、服务”为宗旨,一务实、高效为工作理念,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发挥好行政部协调、监督、管理、服务职能,现将行政部2011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年工作完成情况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教育工作是企业全面建设、增强凝聚力、提高职工素质、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行政部始终把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落实。一是把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化。利用例会、工作交流、各种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通过与员工个别谈心、讨论、及时传达各会议精神等方式进行思想教育。二是结合重大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思想教育。8月份我们以集团公司的联谊活动为契机,使员工对集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员工内部的凝聚力。10月份通过市旅游局组织的“ &&&&&&&&&&&&&&”,员工的政治意识进一步加强,使员工做到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重。

2.狠抓制度的学习和落实

对公司下发的各种制度文件,我们及时督促各部门员工认真学习、仔细领会,严格要求员工按章办事,切实维护企业制度的权威性,并及时向领导反馈信息。在制度建设方面,我们遵循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和修订了相关管理制度。

3.严格印章管理

按集团印章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管理,做到了印章专人专管,用印审批手续齐全。对印章的启用、保管、使用均进行详细的登记,确保了印章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协助办理审验各种证照

2011年公司的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大,先后在************。行政部协助办理了各营业执照的备案登记工作。

5.严格网络管理

一年来维护排除计算机及打印机设备、网络、软硬件故障百余来次。3月份

配合******对ERP产品供应商及其产品进行了考查。5月份配合财务处进行了用友通系统的部署安装。11月份完成了公司局域网改造升级,由原来的宽带升级到专线。对原来的网络结构进行了重新优化,为公司信息化战略的实现搭建好了网络基础。目前,公司共有办公电脑45台,各类打印机8台,投影设备1套,各类交换机8台,各类网络设备、各类管理软件均使用正常。

6.加强办公用品、耗材管理

自年初开始,我们加大了节能降耗的力度,把节省费用作为行政部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落实,严格按办公用品购入流程进行审批,本着节约、节省的原则,把好采购关,在采购办公用品时货比三家、优中选优,保证采购的办公用品物美价廉。发放办公用品时认真负责的做好监督,并将领用情况及时登记。在使用时要求员工节约用品,尽量做到能修的不买,把费用降到最低。

7.加强后勤保障管理

一年来坚持每天下班前电源、门窗的安全检查。全年没有发生漏电等安全事故。结合季节的交替,对花卉进行打理。定期组织员工大扫除,保证工作环境的整洁。

二、工作中的心得和收获

在2011年的工作中,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心得和收获。一是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公司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在公司的统一协调下,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同抓落实的整体合力,共同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思想是统帅是灵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团队的和谐稳定是建立统一的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的,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不断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各项工作高效的落实。

三、工作中的不足

行政部在2011年的工作中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对行政管理等方面知识是学习和培训。二是忙于事务、抓事务,放松了对部门员工整体能力提高的培养。三是与时俱进、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措施和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

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创新工作方法,坚持与时俱进。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们还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行政部的作用,大胆开展工作。要加大协调力度,一切从公司利益出发,促进公司正常、高效运转。

2.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执行力。积极引导部门员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增强部门员工的向心力和创造力,发挥出部门团队的整体优势,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力推进。

3.认真履责、全面完成工作任务。进一步强化行政部的基础管理,保证公文制作和传递准确、及时、规范;努力做好各项后勤服务,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加强各种办公用品的科学规范管理;加大对办公费用使用的控制力度,严格使用程序,确保全面完成部门目标责任。

4.加大决策监查力度,继续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督查。做到事事有监督,监督有过程、结果有回音,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使公司管理监督工作规范化、经常化。

篇8:关于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的思考

现行的大学管理模式似乎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1], 即高校依靠行政权力, 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教育和学术。高校的办学权、管理权、经济权、考评权等几乎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高校内部的管理也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 例如, 干部任命的官员化、学术与教学事务的权力化[2]。因此, 高校实际上是政府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

二、高校行政化管理导致的后果

行政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指令性、同质化和工程化管理。正由于此, 目前高校已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1. 校园官场化。

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由上级部门直接任命, 他们也因此成为行政调动升级的重要官位。为了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 一些人大搞政绩工程, 把学校弄得乌烟瘴气;一些人对工作明哲保身, 但求无过, 只求平稳过渡[3]。

2. 官僚学术化与学术官僚化。

高校行政人员也需参与职称评定。同时, 当一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好的成绩时, 常委以官职以示奖赏。由于高校的福利分配、课题申请、职称评定等一般由行政领导掌管, 常常会在资源的分配上有较大的倾向性, 因此, 教职工大都愿意当官, 一旦评上教授以后, 为了当官、挣钱或争取项目, 忙于打通关系, 不仅学术上的建树减少了, 对学生的指导也少了。

3 教师权力边缘化。

多数高校有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工会及教代会等, 但主要负责人都是由党政领导兼任, 官气浓[4]。作为高校主体的教师却没有自己的话语权, 只能发发牢骚, 从而大大打击了他们的教学科研积极性。

4. 学风庸俗化。

在量化考核体系下, 教师整天为完成任务而写文章, 过于功利, 大大削弱了学术创新能力, 教学科研质量日趋下降。一些本科学生不安心学习, 却专心搞好与领导、老师的关系, 希望就业有好的机会;一些研究生急功近利, 论文抄袭严重, 有的喜欢做老师的横向项目, 以获取一定经验和酬劳, 不想学习。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生越来越少。

5. 机构臃肿, 事务繁杂。

校内管理人员很多, 人浮于事, 学校的事情能推就推, 能不管就不管, 而一旦有什么好处, 竞相争之。对教师而言, 大量的考评、会议、填表、接待等事务相对占用他们大量时间, 使得教师用于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大大减少, 本末倒置。

高校管理行政化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与当前国家的干部制度有关。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直接后果是滋生浮躁, 在学校里形成不利于学术发展的价值导向。

三、导致高校管理行政化的主要原因

高校理应是方教授做学问的乐土, 而今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

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 即以做官为人生价值取向, 长期存在。一个人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如果没有一官半职, 无法证明自己是人才, 也达不到功成名就的目的, 所以想当官。

2. 政府管理的高度集权。

高校主要领导都由上级党政机关任命;高校办学经费由上级行政机关下拨, 学科、专业设置, 教师编制, 职称比例等由上级行政机关审批, 高校考核、评估也由上级机关操办。大学因而不得不参照政府机关, 划分了相应的级别。

3. 各种利益驱使。

国内公立高校基本靠政府财政拨款来维持运转。高校要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与政府保持较好的关系, 依附于政府。政府按照大学的行政级别对资源进行分配, 级别越高得到的越多, 关系好的就多给。另外, 在学校里, 官做得大的, 掌握的资源也多。因此, 这就给高校的管理行政化埋下了经济根源。

四、去行政化的目标

从现今高校管理模式及其后果来看, 高校去行政化到了不得不为之的地步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去行政化只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第一步, 最终的目标应当构建起现代大学制度。

世界一流大学运行成熟的现代大学制度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学生自治”为特征[5]。“大学自治”, 就是要充分遵循大学教育规律, 赋予大学合理的、充分的自主权, 使大学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学术自由”, 就是要明确学术主导和管理服务两个系统的职能边界, 让官本位回归学术本位, 使学术价值成为大学最高的也是永恒的追求。“教授治校”, 就是要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力量取代原有的行政权力系统, 实行教授治校和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而行政系统只是一个办事或服务机构, 用于保障教职工的利益, 尊重教师的学术地位。“学生自治”, 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保障大学生学习的权利与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只有在这样的体制下, 高校才能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自主办学, 才能按学术研究规律从事学术研究和管理, 才能按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创新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对目前的去行政化拍手称快。他认为,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时机已经成熟, 高校“去行政化”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 同时表示南科大将取消行政级别, 教师不论资排辈, 学术至上。在北方, 吉林大学在探索去行政化改革之路上也迎头赶上。该校目前制定了新的《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 规定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不担任各级学术委员会职务, 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相对分离, 老师们举双手赞成。不过, 要实现最终的治校目标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去行政化的困惑

基于目前的基本国情和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 高校去行政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教育改革工程。一些人因此对去行政化产生了困惑, 有了不同的看法。

1. 是不是换汤不换药。

从学校内部来讲, 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科层结构、管理结构。去掉行政级别, 代之而起的就是另一套组织体系。在外部环境没有相应改变的条件下, 这种做法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现代大学制度中的“教授治校”在中国各高校似乎早已实现了, 因为目前高校行政系统中的负责人基本上都是教授。在取消行政级别后, 很可能出现各种不同派系来争夺教育资源, 更可能出现所谓的“学霸统治”, 如果这样, 则与现存的管理无异。

2. 去行政化对学校发展是否不利。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指出, 高校去行政化是中国教改最关键的部分, 如果不去行政化, 其它各种措施, 都是修修补补, 隔靴搔痒。然而, 多数校长对高校去行政化都存在一定的担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当社会习惯于以行政级别来衡量其社会地位时, 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就是贬低教育。他说, 现在他可以找北京市长、副市长, 取消以后他肯定找不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指出, 目前, 社会上有一个很清楚的行政体系, 高校如果没有现在的管理模式, 在运作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困难。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也表示, 在整个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的情况下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教育家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校长们的担忧中, 可以看出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单纯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对学校的发展确实不利。

3. 究竟要不要行政。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不是完全对立的, 只要是一个组织, 就有科层结构、管理结构, 这是组织运行和实行科学管理的要求, 必然也就会产生层级, 有一些人把这个作为行政化来看是不对的。”钟秉林也认为, 一定要搞清什么是“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千万不能当成“无行政化”。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认为, 高校工作有学术和行政两大类, 行政必须有, 这些工作包括人财物的分配、安全保卫及后勤等, 主要为学术服务。

行政化是以行政为价值本位, 即官本位, 高校行政化就是采用政府系统的党政同构, 绝对的下级服从上级。而行政则不同, 行政就是管理, 没有行政也就没有管理。高校是一个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需要管理。因此, 行政是高校管理所必需的。在这一点上, 武汉科技学院教授张建林认识得较为透彻[6]。

六、去行政化的建议

正如朱清时所说的, 高校“去行政化”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1. 提高国民素质和更新思想观念。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 必须按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运行和管理。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知识分子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要深刻领会到这一点, 必须加强国民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 去掉国民庸俗习气, 进一步转变思想, 尊重知识、人才, 而非钱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就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从娃娃抓起”。

2. 弱化外部环境行政化和加强政府职能转变。

当前, 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作用无处不在。正如纪宝成所说的那样, “去行政化”不只是教育一个领域的事情, 所有事业单位、企业都要取消行政级别, 同步配套进行。因此, 国家应当进行有效的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高效的政治—经济—教育协调机制, 剔除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 创建风气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同时, 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 由过去的行政政策、指令式指挥和控制转变为宏观的政策规划、引导和法制化规范、监督, 由过去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监督型政府转变, 为高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 厘清上级主管部门与高校的关系和落实高校自主办学权。

目前, 上级教育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和控制太多、太强, 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经费划拨、教育评价与校长任命都由上级部门说了算。在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必须实行“管、评、办”。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依法管理学校, 不该伸手时不能伸手。上级主管部门应该着重做到[7]: (1) 作为投资者, 建立公平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 保证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将经费的使用权归还给高校。 (2) 作为监督者, 监督高校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办学, 是否有违法违规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予以整治。 (3) 作为服务者, 做好各类教育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发布工作。如此, 高校才能依据自身的学科特色, 充分发挥办学优势,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人才。

4. 取消高校等级和实行校内学术与行政分离。

创建高水平大学是必要的, 但是把高校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会助长官本位思想。因此, 高校应只有类型、层次差别, 没有等级高低之分, 实现在政策上和制度上校校平等。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制度, 明确学术委员会的地位、职责和权限, 确保学者专家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落到实处。同时, 弱化甚至取消行政权力系统的主导地位, 行政管理转为行政服务, 精简臃肿的管理机构, 聘请专业人才担任管理职务, 不提倡教授兼职或担任。制定合理的制度规范保障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的分工合作、协调监督。

5. 建立大学校长与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

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的干部任用制度, 精简领导数职, 推行民主管理模式。校长不再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而是面向社会公开竞选, 实行董事会任命校长制, 全职高校管理工作[3,4]。另外, 建立一支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 凡担任管理工作的人需经培训、考核, 取得相应的管理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4]。

6. 实行公开透明的管理监督机制与惩罚措施。

无论是高校内部还是上级主管部门, 要公开透明行政权力与监督的行使过程, 完善监督机制, 加强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 做到公开校政务, 透明办公, 阳光行政。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应当依据法律法规, 给予严厉的处理, 坚决杜绝拉关系、走后门。

7. 建立高校评估制度

根据社会的需要, 应该形成多元化办学的评估标准。因此, 要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

摘要:本文系统描述了当前高校管理模式和行政化管理的后果, 分析了行政化的原因, 讨论了目前去行政化的一些困惑, 针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去行政化建议, 希望有助于大家正确理解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管理,去行政化,现代大学制度

参考文献

[1]罗欣.我国公立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探究[J].网络财富, 2010:4-5.

[2]张发旺.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 (2) :96-101.

[3]张光慧.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研究[J].人民论坛, 2010, (296) :187-189.

[4]杨德广.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9) :19-24.

[5]毕洪东.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认识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3) :18-19.

[6]吕星星, 张学亮.高校去行政化研究综述[J].福建高教研究, 2010, (2) :31-33.

上一篇:精品教案--人教必修1 抗日战争下一篇:学院国际志愿者日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