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20

2024-08-23

化学高考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20(共11篇)

篇1:化学高考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20

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因此原子质量约等于离子的质量。

3、原子的表示方法:

A Z(R表示元素符号,表示质量数,表示质子数) 用AZR表示一个原子

4、两个关系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同位素: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或质子数相同,种子数不同的原子的互称)。

同素异形体: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

二、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①一个原子中没有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近,根据能量不同形成以原子核为球心,电子与核之间距离为半径的同心体。

②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由里往外,依次为1、2 ?7层,表示为:K、L、M、N、O、P、Q层。

③排布规律:

a、各电子层最多能排2n2个(n为1、2 ?7)

篇2:化学高考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20

氧族元素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O2 2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SO2(颜色可复现)、Cl2(颜色不可复现)3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SO2 4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难挥发 5 检查肠胃用作“钡餐”的 BaSO4 6 检验SO 先加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7 某溶液加入盐酸产生刺激气味气体,该溶液中定含有: SO32- 8 引发酸雨的污染物 SO2 氮族元素 常用作金属焊接保护气、代替稀有气体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的气体 N2 2 在放电情况下才发生反应的两种气体 N2与O2 3 遇到空气立刻变红棕色的气体 NO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 NO2 6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NH3、HCl NH3喷泉实验的现象和原理 红色喷泉NH3的空间结构 三角锥形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3 11 两种气体相遇产生白烟 NH3遇HCl 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气体 气体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 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 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固体为铵盐。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时加入Cu.铜溶解溶液变蓝,该溶液中含有: NO3-浓硝酸的特性 不稳定易分解、强氧化性、易挥发 王水的成分及特性 浓硝酸与浓盐酸1:3体积比混合具有极强的氧化性(溶解金、铂)17 能使蛋白质变黄的物质 浓硝酸火柴盒侧面的涂料 红磷 碳族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SiO2 不能贮存在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的是 NaOH、KOH、(Na2SiO3)碱金属Na+的焰色K+的焰色 黄色紫色(隔蓝色钴玻璃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发出咝

咝的声响,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3 能与Na2O2反应的两种物质 H2O、CO2 4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 NaHCO3 5 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无法置换金属)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较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HCO3加热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NaHCO3 AlMgFe金属 常用作净水剂的物质 明矾、Al(OH)3 2 常用作耐火材料的物质 Al2O3、MgO 3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

3、NaHCO3、(NH4)2S 4 红褐色的沉淀 Fe(OH)3 5 红棕色的固体 Fe2O3 6 能发生钝化现象的两种金属 两种酸 Fe、Al浓硫酸、浓硝酸 有色物质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2 淡黄色的固体 Na2O2、S、AgBr、AgI(黄)水溶液显蓝色的 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4 水溶液显黄色的 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气体小结 有毒的气体 H2S、Cl2、SO2、NO2、;CO、NO 2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HCl、Cl2、SO2、NO2、NH3、3 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的气体 HCl 4 不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 H2、O2、N2、NO、CO、CH4、C2H4、C2H2 5 不能用排气法收集的气体 NO(氧化)、C2H4、CO(密度与空气近似)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 HCl、SO2、NO2、H2S、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l2(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7 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8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NH3(HI、HBr)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 NH3酸性气体(HCl、SO2、NO2、H2S、CO2、Cl2)

与酸碱和水反应小结 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情况:(1)与酸反应产生H2(2)与酸反应产生SO2(3)与酸反应产生NO2(4)与酸反应产生NO(1)活动性顺序H以前的金属与盐酸、稀硫酸(2)Cu以前(含Cu)的金属与浓硫酸(3)Ag以前(含Ag)的金属与浓硝酸(4)Ag以前(含Ag)的金属与稀硝酸 常温下与水反应产生H2的产生O2的产生C2H2的 K、NaNa2O2、F2CaC2 3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

3、NaHCO3、(NH4)2S 4 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 AgCl、BaSO4 5 不能与水反应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的酸性氧化物 SiO2CO2、SO2、SO3等 能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 K2O、Na2O、BaO、CaO(MgO)CuO、Fe2O3、Al2O3 其它 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的溶液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的溶液 浓硫酸(吸水)、碱溶液(吸CO2)浓盐酸、浓硝酸浓 氨水(挥发)常采用电解法冶炼的金属常采用热还原法冶炼的金属常采用热分解法冶炼的金属 K、Ca、Na、Mg、AlZn、Fe、Sn、Pb、CuHg、Ag 3 合金的定义和性质 两种或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硬度比组分金属高,熔点比各组分低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1)酸雨(2)温室效应(3)光化学烟雾(4)破坏臭氧层(5)白色污染(6)水体富氧化(藻类疯长)(7)能保护环境的最好燃料(1)SO2(2)CO2(3)NO2(4)氟氯烃(5)塑料袋(6)含磷洗衣粉(7)H2 5 常见的漂白剂(1)将有色物质氧化的:氯水(实为HClO)、Na2O2、H2O2、O3(2)SO2(与有色物质结合成不稳定无色物)

二、有机化学: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 无水CuSO4,变蓝 2 能使溴水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4 能发生加聚反应的 含C=C双键的(如烯)5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乙醇(浓硫酸,170℃)6 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 醇和酸 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 C2H2、C6H6 8 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9 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0 常用来造纸的原料 纤维素 11 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 淀粉 12 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 油脂 13 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 蛋白质 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 淀粉、纤维素、麦芽糖15 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是 乙酸 有毒的物质是 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17 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 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18 能发生水解的是 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 19 能还原成醇的是 醛 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 乙烯 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 乙烯的产量 22 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 C6H5ONa溶液 23 不能水解的糖 单糖(如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葡萄糖、麦芽糖 25 不溶于水的有机物 液态烃(苯、汽油等)、乙酸乙酯 26 易溶于水的有机物 甘油、乙醇、乙醛、乙酸 27 可用于环境消毒的 苯酚 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 酒精 写出下列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结构简式:乙醇;(2)乙醛;(3)乙酸;(4)硝基苯(1)羟基—OH(2)醛基—CHO(3)羧基—COOH(4)硝基—NO2 30 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1)取代(2)加聚(3)加成(4)消去(5)还原(6)酯化(7)水解(8)加成(或还原)(9)加成(10)氧化

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苯酚 32 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 苯酚

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 Na2SO4、(NH4)2SO4 34 写出下列通式:(1)烷;(2)烯;(3)炔(1)CnH2n+2;(2)CnH2n;(3)CnH2n-2

三、化学实验: 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2 需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用固—固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液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固不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 O2、NH3Cl2、C2H4H2、CO2、C2H2 4 制取以下气体需要加热的:制取以下气体不需要加热的:(1)用MnO2与浓HCl制Cl2(2)用乙醇和浓H2SO4制C2H4(3)用KClO3和MnO2制O2(4)用Cu和稀HNO3制NO(5)用NH4Cl和Ca(OH)2制NH3(1)用Zn和稀H2SO4制H2(2)用CaCO3和稀HCl制CO2(3)用CaC2和H2O制C2H2(4)用Cu和浓HNO3制NO2 5 需要保存在棕色瓶中的物质 氯水、浓硝酸、AgNO3 6 一元强酸与一元一元强碱恰好中和的计算公式(求未知碱浓度)C(酸)V(酸)==C(碱)V(碱)

四、物质结构: 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氢(H)2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碳 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 O、Si、Al 4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5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CO 6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 Li、Si、Mg 7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NF 8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PAl 9 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的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的元素 CO 10 X、Y两元素可形成X2Y和X2Y2两种化合物(或形成原子个数比2:1与1:1的化合物 Na2O、Na2O2H2O、H2O2

篇3:化学高考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20

关键词:化学,元素化合物,综合推理,归纳,结合,能力

为了以后的教学顺利进行, 现把我们多年来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复习方法归纳如下:

一、回归教材, 抓好每个知识点的落实

课本是最好的资料, 复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要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复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共同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网络。抛开课本搞专题复习, 无异于缘木求鱼, 很难获得好的复习课效益。

二、提高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推理能力

(1) 元素化合物与基本理论的结合

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多, 但有许多内容和化学基本理论紧密联系, 复习时要以化学理论统领元素化合物知识, 即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例如, 根据物质结构理论, 可以先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 应用同主族或同周期元素的递变性规律, 推断其他元素的性质特点等。因此, 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 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 抓好各部分知识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的整合。

(2) 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实验的结合

注重将课本演示实验演变成探究实验的考查, 这类试题主要涉及物质成分的探究、反应原理的探究和实验改进的探究。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探究性学习也日益受到重视。要求平时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利用课本中的反应原理, 设计有关探究性实验。例如, 在复习元素硫的转化中, 要求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而掌握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性质, 归纳出硫化氢、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 使元素化合物与化学实验的复习有机地整合。另外, 氮族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也相似。

(3) 元素化合物与化学计算的结合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速率、平衡常数等相关知识的化学计算贯穿始终, 化学计算可以认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延伸, 只有清楚物质性质, 才可能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明确各种计量间的关系。

三、设计无机框图推断, 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推理能力

根据元素化合物内容的特点, 设计无机框图推断题十分必要, 这类题目信息容量大, 涵盖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无机框图推断题的解法的关键是找准“题眼”。主要的环节有: (1) 审题。看清题目中的文字说明。 (2) 找解题突破口。1寻找特征反应和现象;2从反应类型方面找。试题往往没有明显的突破口, 而是几种元素、化合物都可能符合题意的转化关系, 可利用转化关系大胆尝试。 (3) 验证。将所得结果代入框图, 看是否符合在框图中的变化关系。在答题时应注意:1要求答名称, 还是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等;2答离子方程式, 还是化学方程式;3答现象, 还是结论等。

四、重视典型例题、高考真题的使用

在元素化合物复习的过程中, 要精选试题。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针对性讲评;讲思路要突出找题眼突破;讲方法要讲基本思路、常规解法。另外, 高考化学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并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如, PM2.5、雾霾、食品安全等。这些试题以现实生活实例或现代、经典科技为载体, 以材料新、情景新等特点来凸现能力素质的考查。我们要学以致用, 在新情景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化学高考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20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为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摘 要】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关联才不易被遗忘,才能学以致用。为此高考化学复习要从多维视角,通过辐射、聚焦、拓展、整合等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复习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为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摘 要】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关联才不易被遗忘,才能学以致用。为此高考化学复习要从多维视角,通过辐射、聚焦、拓展、整合等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复习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篇5:高考化学知识点冲刺复习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最大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1.电离能、电负性

(1)电离能是指气态原子或离子失去1个电子时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是指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

原子越容易失去1个电子。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碱金属(或第ⅠA族)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或0族)第一电离能最大,同周期,从左到右总体呈现增大趋势。(Be,N,P,Mg除外)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同一原子的第二电离能比第一电离能要大

(2)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3)电负性的应用

①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②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③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④同周期自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4)电离能的应用

①根据电离能数据确定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如:②确定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③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对角线规则

篇6:高考化学冲刺知识考点复习

1、大气污染物:Cl2、CO、H2S、氮的氧化物、SO2、氟利昂、固体粉尘等;

2、水污染:酸、碱、化肥、农药、有机磷、重金属离子等。

3、土壤污染:化肥、农药、塑料制品、废电池、重金属盐、无机阴离子(NO2-、F-、CN-等)

4、几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及引起污染的物质:

①煤气中毒——一氧化碳(CO)

②光化学污染(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

③酸雨——主要由SO2引起

④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甲烷、氟氯烃、N2O也是温室效应气体。

⑤臭氧层破坏——氟利昂(氟氯代烃的总称)、氮的氧化物(NO和NO2)

⑥水的富养化(绿藻、蓝藻、赤潮、水华等)——有机磷化合物、氮化合物等。

篇7: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要点

1.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4Al+3O22Al2O3

2.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2Al+6H+=2Al3++3H2↑

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2Al+2OH-+2H2O=2AlO2-+3H2↑

4.铝与三氧化二铁高温下反应(铝热反应)

2Al+Fe2O32Fe+Al2O3

(引发条件、反应现象?)

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2Mg+CO22MgO+C(现象?)

6.氧化铝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2OH-===2AlO2-+H2O

7.硫酸铝溶液中滴过量氨水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8.①、氢氧化铝溶液中加盐酸

Al(OH)3+3HCl=AlCl3+3H2O

Al(OH)3+3H+=Al3++3H2O

②、Al(OH)3与NaOH溶液反应:

Al(OH)3+NaOH(6)NaAlO2+2H2OAl(OH)3+OH-=AlO2-+2H2O

9.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酸

NaAlO2+H2O+HCl=Al(OH)3↓+NaCl

AlO2-+H++H2O=Al(OH)3↓

篇8:化学高考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20

这里所说的“两纲”, 就是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其实把握了这“两纲”, 就是把握了高考的信息。在高考化学备考复习中, 我们对一些来自方方面面的高考信息, 一定要谨慎对待, 决不可让其干扰自己制定的按部就班的复习计划, 更不可贸然猜题和押题。眼下, 社会上有好多人都在进行高考命题方面的研究, 可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这些“成果”不能代表命题的方向, 更不可能体现命题人的意志。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前, 总会各种“预测”, 比如, 今年要考什么?在实验上肯定要考什么?在有机物部分肯定要考什么?试题的难度上今年较之往年会有什么变化?今年的热点会指向哪儿?……其结果呢, 那些所谓的神秘“预测”, 都一一被否定。

所以, 教师不仅要自己不偏听偏信, 也应告诉那些平时不好好学习只想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不要寄希望于各种捷径, 告诉他们,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地按照“两纲”复习, 完完全全地从“两纲”中把握高考的信息, 踏踏实实地达到“两纲”所预期的目标, 圆圆满满地完成高考任务, 顺顺利利地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二、分析高考试题特点, 牢牢把握复习方向

我们在高考化学复习中, 常常把复习分三轮或者三个阶段进行, 我们在第一轮应该做到的是梳理知识要点, 构建知识体系。做到这一点, 必须研究近些年的高考试题, 特别是对那些比较经典的, 每年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例进行大量的练习, 同时还要以“考纲”作为基本框架, 以课本作为基础, 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作为重点, 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识, 把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扩展, 力争对知识形成理解上的升华。“考纲”提供的信息是颇具权威的, 它在宏观上为我们指出了复习的方向, 而高考试题的命题, 总是与“考纲”相向而行的, 它与“考纲”从来不会南辕北辙。

所以, 我们务必要在把握复习方向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历届高考真题, 因为这些历届的真题, 对我们的高考复习迎考和揣测命题趋势, 均有极不错的参考价值, 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备考复习, 会使我们复习的方向、深度、难易更有针对性。此外, 如果我们能够对那些较为经典的高考试题来一番改造、翻新、拓展、延伸、整合, 这些高考试题肯定能成为我们复习的训练素材。从基础做起, 把基础夯得实实的, 是复习成功、高考成功的首要任务。

三、字斟句酌精读教材, 反复阅读复习到位

对于化学复习, 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蓝本, 高度重视知识的“五性”统一——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应用性的统一。

1. 全面性。

这里所说的全面性, 是指在复习中, 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 不论是初中的, 还是高中的, 都要一个一个地复习到位, 不能有半点疏漏。

2. 重点性。

这里所说的重点性, 是指集中一切力量, 花费十分力气, 对教材中关键性的知识 (即人们常说的考点) 进行反复阅读, 深刻理解, 做到以点带面, 让知识形成结构。比如, 同分异构体的本质是分子式是相同的, 而结构是不同的, 向内有组成元素量的关系相同, 向外却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等。

3. 精确性。

这里所说的精确性, 是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描述要做到科学、准确、全面, 比如, 使用化学用语必须规范, 对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的表达必须全面、正确、无误等。

4. 联系性。

这里所说的联系性, 是指化学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前因后果, 比如, 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的判断、离子的共存问题、离子的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与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等。

5. 应用性。

这里所说的应用性, 是指通过系统的复习, 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比如, 教材中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 它们涵盖的内容就十分丰富, 我们复习了以后, 就必须能运用其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 能运用其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能运用其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 我们还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 通过复习做到:能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 (如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 能亲手设计实验, 处理实验结果等,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只要将上述的“五性”实现和谐、完美的统一, 在高考中就能确保无虞。

四、科学训练注重讲评, 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在化学高考复习备考中, 总要进行几次模拟考试, 至于模拟试卷的设计, 必须紧贴近些年的高考真题, 要求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做到:在积极吸纳各地高考信息的基础上, 兼顾各个考点, 精心设计或者精心挑选3~5套模拟试卷, 定时进行应考预练, 其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学生应考预练后, 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每一套试卷的讲评。讲评时, 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学生从知识、思维、答题习惯等方面反思自己的答卷情况, 要在试卷上做好记录。

尤其是套题中的一些重点的习题, 我们在讲评中, 不妨推行一种方法——“说题法”, 为学生固定一套模式, 要求学生在说题时都要按照这种模式说下去, 即:请你说说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该题是怎样考查的?—→做该题时你是如何思考的?—→你为什么按照此思路思考?—→解该题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如果该题做错了, 错在什么地方?—→是思路和原因还是解题的疏忽?—→以后如何克服?学生按照上述模式对问题陈述下来, 就会使当时考场的情景再现, 再度体验知识的应用, 从而发现自己的误区, 感受考题的精妙。

篇9:高考复习中应注重化学知识的小结

行系统复习带来了许多麻烦,作为化学教师,注

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就显得至关重要。要作好

小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一、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化学知识

这是搞好小结的首要条件,教师在平时的

教学中就应严格要求,使学生全面而牢固地掌

握化学基础知识,如工业制H2SO4中SO2转化

成SO3是在接触室里进行,同时应知这种装

置也叫转化器;再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一提此概

念,学生应马上回忆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

碳原子126C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多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在自然

界的百分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只有全面而准

确地掌握了化学知识,才有小结的基础,只有

这样,才能做好小结。

二、逆向思维能力

要搞好小结,逆向思维能力也是不可缺少

的,如学生学习了硝酸的氧化性,对不活泼的金

属与硝酸反应,其还原产物与其浓度有关,浓硝

酸的还原产物为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NO,化学方程式如下: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学生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培养学生

的逆向思维能力,如金属与硝酸反应其还原产物

为硝酸铵,那么这种硝酸的浓度将如何?学生根

据以上知识逆向思维得出此硝酸的浓度应极

稀。如化学平衡理论中速度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是v正>v逆时,平衡正向移动;v正

逆向移动。但反应速度与浓度、压强、温度、催

化剂等外界条件均有关系,对反应mA(g)+nB(g)pC(g)+qD(g)而言,若m+n>p+q,

即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正

反应速度增加快,逆反应速度增加慢,故平衡正

向移动。学生也应逆向思维,当平衡正向移动

时,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

三、培养学生应有概括综合能力

要搞好小结,学生还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

力。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

力,通过单元小结进行示范,并指导学生注意多

训练,培养形成这种能力。如学习了酸碱盐溶液

的酸碱性后,应让学生小结:

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强酸弱碱盐溶液、

某些弱酸弱碱盐溶液;

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强碱弱酸盐溶液、

某些弱酸弱碱盐溶液;

显中性的溶液:强酸强碱盐溶液、某些弱酸

弱碱盐溶液。

四、注意实验中的小结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做好

实验的同时注意归纳小结,如实验室制取气体

的装置,应注意对比分析,主要装置图可归纳

为下列几种:

1.启普发生器(块状固体与液体不加热的

反应)

如制H2、CO2、H2S等。

2.大试管(固体加热反应)

如制O2、CH4、NH3等。

3.分液漏斗、烧瓶(固体与液体加热的反应)

如制Cl2、HCl、SO2等。

4.烧瓶、温度计

如制乙烯等。

5.广口瓶、分液漏斗

如制乙炔等。

6.烧瓶或大试管

如制NO、NO2等。

这样,只要学生知道了具体的反应,就有相

对应的装置图,如实验室制Cl2和HCl气体: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NaCl+H2SO4(浓)△Na2SO4+2HCl↑

均属固体与液体加热制气体的反应,即制备部

分装置图应相同。

再如气体的验满方法有:

1.点火法;2.试纸

法;3.观察法。

试纸有:pH试纸;KI淀粉试纸;红色石蕊

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醋酸铅试纸。

总之,搞好知识的小结,有利于同学们节

省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小结

是学好化学的关键环节,不可忽视。

(收稿日期:2015-01-10)

篇10:高考化学重点知识备考资料

一.“无色透明”条件型

若题目限定溶液“无色”,则不含有色离子,即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若“透明”,则溶液不形成混浊或沉淀(与溶液有无颜色无关)。如Ag+与Cl-、Br-、I-、SO42-;Ca2+与CO32-、SO42-;Ba2+与CO32-、SO32-、SO42-等在水溶液中会发生反应,有混浊或明显的沉淀生成,它们不能大量共存。

例1.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H+、Cl-、Ba2+、CO32-

B.Ag+、I-、K+、NO3-

C.K+、OH-、Cl-、Na+

D.Fe3+、Cl-、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无色透明和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C项。

二.“酸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酸性溶液、PH=1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加入镁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酸性,则溶液中有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OH-、弱酸根离子(如CO32-、SO32-、

S2-、F-、ClO-、CH3COO-、PO43-、AlO2-、SiO32-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2.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是

A.K+、Na+、SO42-、SO32-

B.NH4+、Mg2+、SO42-、Cl-

C.Na+、K+、HCO3-、Cl-

D.K+、Na+、AlO2-、NO3-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pH=1(有大量H+存在)和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答案为B项。

三.“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强碱性溶液、PH=14的溶液、能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酚酞呈红色的溶液、甲基橙呈黄色的溶液、加入铝粉反应后生成AlO2-的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限定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有OH-存在,其中不能大量含有H+、弱碱的阳离子(如NH4+、Mg2+、Ag+、Al3+、Cu2+、Fe2+、Fe3+等)以及弱酸的酸式根离子(如HCO3-、HSO3-、HS-、HPO42-、H2PO4-等)。

例3.某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K+、Na+、HCO3-、NO3-

B.Na+、SO42-、Cl-、ClO-

C.H+、Mg2+、SO42-、NO3-

D.Ag+、K+、NO3-、Na+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H2SiO3的溶液(有OH-存在)、可以大量共存两个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四.“酸性或碱性”条件型

常见的叙述有能使Al反应放出H2的溶液等。

若题目中出现这样的条件,则溶液中可能有H+存在,也可能有OH-存在,分析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一定能大量共存(满足无论是与H+还是与OH-都不会反应)还是可能大量共存(只要满足与H+、OH-中的一种不会反应就可以)。

例4.若溶液能与Al反应放出H2,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Al3+、Na+、NO3-、Cl-

B.K+、Na+、Cl-、SO42-

C.K+、Na+、Cl-、AlO2-

D.K+、NH4+、SO42-、NO3-

解析:题目所给的溶液为酸性(含有H+)或碱性(含有OH-)溶液。正确选项应满足在酸性或碱性都能大量共存的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意。

五.“氧化还原反应”条件型

若题目中出现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这样的条件时,要考虑各离子组中是否存在强氧化性和强还原性的离子。如Fe3+与S2-、SO32-、HSO3-、I-;H+与S2O32-和S2-;MnO4-(H+)与Cl-;MnO4-(H+)、NO3-(H+)与Fe2+、S2-、HS-、SO32-、HSO3-、Br-、I-等不能大量共存。

例5.下列离子在溶液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A.H+、NO3-、Fe2+、Na+

B.Ag+、NO3-、Cl-、K+

C.K+、Ba2+、OH-、SO42-

D.Cu2+、NH4+、Br-、OH-

解析:正确选项应满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两个条件。A项中H+、NO3-、Fe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A项。

跟踪训练

1.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酸性溶液Na+、K+、MnO4-、Br-

B.酸性溶液Fe3+、NH4+、I-、NO3-

C.碱性溶液Na+、K+、AlO2-、SO42-

D.碱性溶液Ba2+、Na+、CO32-、Cl-

2.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含大量Fe3+的溶液中

NH4+、Na+、Cl-、OH-

B.在强碱性溶液中

Na+、K+、AlO2-、CO32-

C.在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NH4+、Fe3+、SO42-、NO3-

D.在PH=1的溶液中

K+、Fe2+、Cl-、NO3-

篇11:化学高考会考知识点复习资料20

高考网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3+十三.有机实验的八项注意

有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会考的常考内容。对于有机实验的操作及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八点内容。

1.注意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⑴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蒸馏石油实验”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⑵酒精喷灯加热。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较高温度的有机实验可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喷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煤的干馏实验”。

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 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6 0℃)”、“ 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 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⑷用温度计测温的有机实验有:“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 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具支烧瓶支管口处,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注意催化剂的使用

⑴ 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有:“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⑵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有: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后生成的溴化铁)。

⑶氧化铝做催化剂的实验有: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装)冷却的实验:“蒸馏水的制取实验”和“石油的蒸馏实验”。

⑵用空气冷却(用长玻璃管连接反应装置)的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和 “溴苯的制取实验”。

这些实验需要冷却的目的是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挥发,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这些挥发物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5、注意除杂

有机物的实验往往副反应较多,导致产物中的杂质也多,为了保证产物的纯净,必须注意对产物进行净化除杂。如“乙烯的制备实验”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杂质气体,可将这种混合气体通入到浓碱液中除去酸性气体;再如“溴苯的制备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产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别含有溴和NO2,因此,产物可用浓碱液洗涤。

6、注意搅拌

注意不断搅拌也是有机实验的一个注意条件。如“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实验”(也称“黑面包”实验)(目的是使浓硫酸与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时间内急剧反应,以便反应放出的气体和大量的热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体物质快速膨胀)、“乙烯制备实验”中醇酸混合液的配制。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机实验:⑴ 实验室中制取乙烯的实验;⑵石油蒸馏实验。

8、注意尾气的处理

有机实验中往往挥发或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这种有害气体的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上一篇:语文考试说明文阅读解题技巧方法指导下一篇:透明世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