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

2024-07-31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精选6篇)

篇1: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

【发布单位】浙江省

【发布文号】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9号 【发布日期】2005-11-18 【生效日期】2006-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农业部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9号)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已于2005年11月18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11月18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维护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域、滩涂以及国家规定由本省实施渔业监督管理的水域从事养殖、捕捞等渔业生产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渔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水域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渔业科技水平,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和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

乡镇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村民委员会、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应当协助做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渔业管理工作。跨行政区域的,由共同的上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指定的有关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公安、边防、环保、水利、交通、海事、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国土资源、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渔业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重要渔业水域、渔港设立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职责。

渔政检查人员对渔业生产活动的监督检查应当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监督。

第六条第六条 渔业生产者应当遵守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安全生产等有关法律、法规,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渔业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增殖,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和义务,确保生产安全。

第七条第七条 鼓励渔业生产者依法成立或者参加渔业专业合作组织。

第二章 养殖业

第八条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发展和改革、渔业、水利、交通等部门根据上一级水域综合利用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域综合利用规划,确定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并向社会公布。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一级水产养殖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水产养殖规划,经同级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水产养殖规划应当根据不同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自然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养殖种类、容量、方式等内容。

第九条第九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应当向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养殖证。

申领养殖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养殖的范围符合水域综合利用规划;

(二)养殖品种、规模和方式等符合水产养殖规划;

(三)有相应的生产经营能力;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和有关情况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核发养殖证;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发养殖证,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第十条 对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养殖使用许可,应当优先安排下列当地渔业生产者:

(一)主要依靠其毗邻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维持基本生活的;

(二)因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由捕捞业转产从事养殖业的;

(三)因水域综合利用规划调整,需要另行安排养殖水域、滩涂的。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承包集体所有或者全民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的,依法签订承包合同后,从事养殖生产,并可以向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养殖证。对符合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条件的,本级人民政府应当核发养殖证。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养殖生产者应当按照养殖证载明的养殖范围、品种、规模、方式和期限进行养殖生产。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因公共利益需要,征收或者征用集体所有的水域、滩涂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征收或者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规定办理。

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已确定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从事水产种苗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生产,但自育自用的水产种苗除外。

第三章 捕捞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发展和改革、财政、渔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发展远洋捕捞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渔业资源的可捕捞量,合理调节近海捕捞能力,严格控制沿岸渔场和江河湖泊的捕捞强度。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根据捕捞量低于渔业资源增长量的原则,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海洋捕捞渔船实行船网工具指标控制。制造、更新改造、购置、进口捕捞渔船的数量、功率不得超过捕捞船网工具控制指标。捕捞渔船船网工具控制指标的分配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捕捞许可证。未取得捕捞许可证的,不得从事捕捞作业。

捕捞的许可条件按照国家规定执行,许可权限的具体划分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规定。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捕捞作业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捕捞许可证载明的作业类型、场所、时限、渔具数量和捕捞限额进行作业,并按规定期限和标准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捕捞许可证应当随船携带,徒手作业的应当随身携带。

捕捞许可证不得买卖、租赁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不得涂改、伪造、变造。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特定渔区、特定水产品种的专项捕捞许可,可以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作出决定。专项捕捞权的招标、拍卖所得款项应当全额用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和渔民的社会保障。具体办法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捕捞渔船未经依法批准,不得进入他国管辖水域作业。

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应当填写渔捞日志。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渔业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对渔业船舶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负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规定配备职务船员和经过专业技术训练的其他船员,保证渔业船舶符合适航要求,全面履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

渔业船舶作为单独的生产作业单位,船长对渔业船舶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组织实施交通、生产各项安全作业制度和规程,并服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指挥。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渔业船舶上的作业人员应当遵守有关交通、生产安全作业制度和规程,保障渔业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安全。

渔业船舶上的作业人员有权依据船舶安全技术标准对渔业船舶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改正意见;在安全隐患未排除时,有权拒绝上船作业。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应当安装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终端设备,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鼓励小型海洋捕捞渔船和辅助渔船安装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终端设备。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装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终端设备的渔业船舶,应当按规定予以补助。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必要资金,建立渔船海上救助专项资金,用于渔业船舶海上救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扶持当地渔业生产者建立非商业性渔业互助保障组织,鼓励渔业生产者对船舶、船员或者养殖水产品进行非商业性互保。

渔业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为海上从业人员办理人身保险。

第四章 渔业环境保护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渔业水域及周边的工程建设项目涉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有对渔业资源和水生野生动植物影响评价的内容。

在渔业水域周边设置排污口的,应当符合保护渔业环境的要求。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渔业水域周边排污口的设置时,应当书面征求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单位、船舶和个人向渔业水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证排放物达到渔业水质保护标准;禁止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等国家禁止排放的物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渔业生产者投喂饲料、饲料添加剂或者因卫生防疫、病害防治向渔业水域投注药物的,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止渔业水域环境污染。

渔业生产者不得在开放性渔业水域直接泼洒使用对公共水域有毒有害的渔用兽药、农药。

排放养殖废水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渔业水域水质状况、水生生物毒性和疫情等渔业环境的监测,按规定公告监测结果。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船舶和个人的监督检查。

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单位、船舶和个人,应当接受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查处理。

第五章 水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水产养殖用水和养殖水体的水质,应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渔业捕捞应当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内作业。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渔业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组织生产,保证水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渔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规定如实填写并保存生产、用药和产品销售记录;

(二)不得使用国家禁用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不得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类药品和其他禁用药品;

(三)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渔用兽药、化合物、生物制剂,不得将原料药直接用于水产养殖;使用有休药期规定的渔用兽药的,应当确保水产品在休药期内不被用于食品消费;

(四)不得将国家禁用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保鲜剂、防腐剂、着色剂等食品添加剂用于水产品初级加工、储存和运输;

(五)及时合理处置被污染或者含病原体的水体和病死养殖生物,防止病害传播。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渔业生产者应当保证渔业船舶的设施和卫生符合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并遵守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操作规程。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渔业水域遭受突发性污染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发布公告,禁止在规定的期限和区域内采捕水产品;情形严重时,可以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职责加强对渔业生产中饲料、渔用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组织实施水生动植物的防疫检疫工作。

对依法进行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渔业生产者不得阻碍或者拒绝。

第六章 渔业资源增殖保护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工增殖放流,增殖放流的品种应当属当地地方品种。

实施增殖放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增殖放流的方案进行区域生态影响评估,并征得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禁止向开放性水域投放外来水生物种、杂交种、转基因种及种质不纯的物种;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等敏感水域进行放流。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禁止养殖、销售未经国家或者省批准的外来水生物种。

养殖、销售经国家或者省批准的外来水生物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外来有害水生物种的侵入或者逃逸。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闸坝工程项目的选址、设计审批机关应当对过鱼设施或者其他补救措施的具体方案书面征求同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在鱼、虾、蟹生殖洄游季节,闸坝管理单位应当适时开闸纳苗。禁止在闸坝上下拦网捕捞。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进行水下爆破、勘探、采砂等施工作业,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作业单位在依法向有关部门报请批准前,应当事先同有关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商,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对渔业资源的损害。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

严禁围填重要渔业种苗基地、重要养殖场所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水产品种的渔业水域,或者将其改作其他功能。确需围填或者改作其他功能的,应当在书面征求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符合前两款规定从事爆破、勘探、采砂、围填等施工作业,或者改变重要渔业水域功能,造成国家渔业资源损失的,应当予以补偿。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捕捞作业主要渔具的规格标准除依法由国家制定的以外,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并按规定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后执行。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禁止制造、维修、销售、使用电脉冲、地笼网、帆张网、多层囊网拖网等禁用的渔具。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

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敲■以及其他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对省内重要渔业资源实行重点保护。除国家规定外,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及其可捕捞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根据资源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严格保护缢蛏、牡蛎、贻贝、文蛤、毛蚶、泥蚶等重要养殖品种的种苗及其繁殖场所。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封涂护苗、封岩礁护贝等保护措施。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禁止捕捞鳗鲡、河蟹、鲥鱼、石斑鱼、银鱼、真鲷、香鱼、对虾、梭子蟹、青蟹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产种苗。

因养殖或者其他特殊需要捕捞前款规定水产种苗的,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专项捕捞许可证,在指定的区域和时间内按照核定的数量捕捞。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调运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品种的野生水产种苗出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应当向设区的市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准运证。

申领准运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调运种苗的品种、用途、数量符合渔业资源保护规定;

(二)运输方式符合保障种苗安全的要求;

(三)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符合条件的,核发准运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

除国家有关禁渔区、禁渔期规定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设立禁渔区、禁渔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禁渔区、禁渔期应当报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在禁渔期,渔业船舶和个人不得携带禁止作业的网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违禁作业的渔船供油、供冰,不得代冻、收购、销售违禁渔获物。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款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情节严重的,处滞纳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对没有捕捞许可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件捕捞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暂扣其渔具,并出具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暂扣凭证。

经查实属于无捕捞许可证从事捕捞作业的,按照国家规定处罚;属于有捕捞许可证但未随船、随身携带或者遗失后未及时补办的,应当立即发还被暂扣渔具,给予警告,并可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大中型海洋捕捞渔船未按规定填写渔捞日志,或者未按规定安装、使用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终端设备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渔业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船长未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的,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渔业生产者养殖、捕捞的水产品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责令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无害化处理的,予以监督销毁。

第五十五条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违反第(一)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第(二)项规定的,没收违禁饲料、饲料添加剂及禁用药品,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责令改正,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和区域内采捕水产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养殖、销售未经国家或者省批准的外来水生物种的,没收非法养殖、销售的水产品和违法所得,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未采取有效措施,导致外来有害水生物种侵入或者逃逸的,责令改正,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未按要求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

(二)爆破、勘探、采砂等施工作业单位未按要求采取防护措施的;

(三)擅自围填重要渔业种苗基地、重要养殖场所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水产品种的渔业水域,或者擅自将其改作其他功能的。

第五十九条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渔获物、违法所得和渔具,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闸坝上下拦网捕捞的;

(二)制造、维修、销售、使用不符合规格标准渔具的;

(三)禁渔期内,违反规定携带网具的;

(四)向违禁作业渔船供油、供冰,代冻、收购、销售违禁渔获物的。

第六十条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擅自调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水产种苗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野生水产种苗,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一条 对违反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出售、收购、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或者地方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决定,但本条例对处罚机关作出规定的除外。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实施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

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他人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造成国家渔业资源损失的,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赔偿。

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四条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规定的条件、程序和权限核发养殖证、捕捞许可证、准运证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渔业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等款项的;

(四)未依法履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责,造成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

(五)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六十五条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六条第六十六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渔业水域,是指本省管辖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渔业养殖水域、滩涂。

水产种苗,是指用于水产养(增)殖生产的原种、良种和苗种。

渔业船舶,是指从事渔业捕捞的船舶和为渔业捕捞、养殖生产服务的辅助船舶。

第六十七条第六十七条 渔业资源损失赔偿费、补偿费的标准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

第六十八条第六十八条 本条例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1989年1月26日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浙江省渔业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

第46号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46号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已于2009年12月30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12月30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决定

(2009年12月30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

过)

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和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建设项目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外土地的,供地方案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二、删去第二十五条第二款。

此外,将本条例相关条文中的“征用”修改为“征收”。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

发布机构: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篇3: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

浙江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名誉会长龙安定先生,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锋先生, 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处处长蒋振成先生, 浙江省财政厅原副巡视员冯狄生先生, 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高级经济师协会、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浙江省企业家联合会等协会领导, 以及专家、学者和来自全省各地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处蒋振成处长代表财政厅薛小杭副厅长对本次会议致辞。致辞对本次大会将进行协会会长的调整作了说明, 对王家俊同志为协会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协会秉持学术引领、服务会员的理念, 推动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积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并对协会在新任会长的领导下做出更大的贡献充满信心。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锋做了重要讲话, 他代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向大会表示祝贺, 向获得浙江省第四届优秀总会计师荣誉称号的尹大庆等14位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敬意。对本次大会关于协会会长人事调整, 表示完全理解王家俊同志本人的意愿, 完全赞同财政厅领导的意见和安排。他相信在省财政厅等省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 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今后会继续前进, 协会的工作会越来越好。

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王问梅向大会作2010年工作回顾及2011年工作计划的报告和2010年协会的财务收支状况的报告。协会邵捍华秘书长宣读《关于授予尹大庆等同志为浙江省第四届优秀总会计师荣誉称号的决定》。与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奖。

大会还就《关于协会会长人事调整的说明》、《关于增选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的议案》、《关于增选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议案》进行了审议, 与会代表和理事分别以举手方式通过了这些议案。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同意王家俊辞去协会会长的请求, 通过冯狄生先生担任省总会计师协会会长, 同意推荐王家俊先生为浙江省总会计师协会荣誉会长等三项议案。

新任协会会长冯狄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表示有信心、有真心、有热心加入总会计师协会这个平台, 为了这个平台的创造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相信, 在中总协的指导下, 在省财政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 通过全体协会会员的共同努力, 浙江省总会计师事业的明天将会更好。

最后, 王家俊在大会上致感谢词, 他对为能找到一位好的接班人而感到心慰和自豪, 并表示, 今后只要协会需要、会员需要, 就会招之即来, 尽力而为, 继续为协会的发展添砖加瓦。

本次大会还安排了丰富务实的学术报告会。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副院长、博导李心合教授作题为《财务分析之问题与改进》的学术报告, 第四届优秀总会计师代表、义乌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骆健民财务总监作题为《务实与创新并重责任与效益兼顾》的专题报告, 浙江省地税局税政一处詹红成处长作题为《营业税政策调整与税制改革趋势》的专题报告, 受到会员们的好评。

篇4: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和规范志愿服务工作,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自愿、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公益行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登记注册,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团体会员。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或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临时招募,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体能、时间等,从事志愿服务的个人。

第四条省、市、县(市、区)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相关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志愿服务的指导和保障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共青团组织。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眼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六条倡导和鼓励单位、个人宣传志愿精神,尊重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第七条每年三月五日为浙江省志愿者日。

第二章志愿服务组织

第八条省、市、县(市、区)成立区域性志愿服务组织,名称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应当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成立。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根据需要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申请加入志愿者协会,成为其分支机构或者团体会员。

第九条志愿服务组织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

(二)招募、登记、培训、管理、考核、表彰志愿者;

(三)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

(四)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制定志愿服务评价制度;

(五)筹集、使用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

(六)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七)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志愿服务应当统一志愿服务标识,实行注册志愿者登记制度。

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由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制定。

第十一条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公布与志愿服务项目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并告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三章志愿者

第十二条志愿者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参加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或者由监护人陪同。

第十三条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

(二)获得志愿服务必需的条件和保障;

(三)获得志愿服务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四)对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批评和建议;

(五)自身需要他人帮助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六)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

(七)退出志愿服务组织;

(八)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四条志愿者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规定;

(二)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并完成志愿服务活动;

(三)参加志愿服务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四)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志愿服务标识;

(五)维护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六)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报酬;

(七)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保守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获悉的隐私、秘密或者其他依法受保护的信息,不得损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八)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章志愿服务

第十五条提倡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和社区、大型社会活动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失业人员和其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个人提供志愿服务。

第十六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根据平等、自愿的原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不得强迫他人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七条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者安排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身体等条件相适应,与志愿服务项目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相适应,并事先征求志愿者意见。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其服务范围和联系方式。

第十八条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向志愿服务组织提出申请,按照志愿服务组织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告知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信息和潜在的风险。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及时对是否提供服务给予答复。

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根据志愿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直接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开展高风险或者涉外的志愿服务以及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开展其他志愿服务,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第十九条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应当根据服务项目需要,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专项服务培训,办理相应的人身保险,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安全、卫生保障。

第二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或者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名义、志愿服务标识进行非法活动、营利性活动、违背社会公德以及与志愿服务无关的活动。

第五章保障和激励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等保障。

第二十二条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

(一)政府财政支持;

(二)社会捐赠、资助;

(三)其他合法来源。志愿服务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应当公开,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者、资助者、志愿者和社会的监督。

志愿服务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第二十三条鼓励组织、个人对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捐赠、资助。捐赠、资助的财产使用应当尊重捐赠者、资助者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

捐赠者和资助者依法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四条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招考公务员或者招聘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志愿者。

第二十五条教育部门、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将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志愿服务能力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并将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和中学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其纳入社会实践或者综合实践活动,并建立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

第二十六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鼓励本单位、本系统的人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未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个人自愿、无偿地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可以与受助者约定服务内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七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以及对志愿服务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提供志愿服务的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利用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或者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名义、志愿服务标识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性活动的,由民政、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侵占、私分、挪用志愿服务经费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到省外、境外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国家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篇5: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永明

各位代表:

我受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的工作,请予审议。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也是我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年。一年来,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这条工作主线,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这个根本任务,紧紧把握务求实效这一总体要求,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共召开了7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2件,通过10件,批准杭州、宁波两市报批法规10件,听取、审议工作报告39个,开展执法检查4次,作出决定决议7项,依法任免和批准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9名,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发挥了省级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为实现我省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围绕保增长,推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蔓延,全力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去年全省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人大工作服务大局的重点。为保证中央一揽子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在我省的贯彻落实,确保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常委会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听取和审议吕祖善省长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省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围绕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全面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针,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并督促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为更好发挥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拉动作用和中小企业的基础性作用,常委会审议了省政府关于上半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强调加强统筹协调,破解要素制约,加快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加大帮扶力度,改进融资方式,完善涉企政策,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为推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常委会认真审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等报告,批准省级财政决算和2009年省级地方政府债券预算调整方案,要求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重大基础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和绩效管理,调整完善和整合财税扶持政策,发挥政府投入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针对财政收支平衡面临的严峻形势,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切实降低行政成本,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更好地发挥财税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的调控作用。

发展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加强地方立法,形成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既是克服当前困难,更是推动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常委会召开立法工作会议,贯彻省委立法工作意见,研究部署了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编制了五年立法调研项目库,突出立法工作重点,坚持立法为浙江的发展服务。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开展法规集中清理工作,明确清理标准,落实工作责任,对155件法规进行全面清理,提出了处理意见,已修改了浙江省标准化管理条例、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29件法规,废止了浙江省公路养路费征收管理条例等7件法规,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规定得以清理,为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围绕调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常委会密切关注我省汽车、医药等十一大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审议规划编制情况的报告,推动政府加强政策引导,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我省产业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巩固农业基础产业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常委会采取统一部署、上下配合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对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执法情况报告和执法检查组检查报告,就加大农业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等4个检查重点提出审议意见。通过执法检查和督促整改,省政府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农投入指标统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生产性投入,着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绩效;出台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意见,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基本建成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着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建设。这对于保证农业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促进我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常委会还审议了《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以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情况的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对发挥我省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并提出了具体的审议意见。省政府认真研究,将出台提升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地位,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常委会还开展节能减排专项审议工作跟踪督查,推动有关问题解决,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努力确保“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审议通过《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条例》,加强制度约束,鼓励推广散装水泥,节约能源和资源。

推动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常委会制定了《浙江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明确政府职责,强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加强规划指导、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成果转化、重视人才培养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就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强财税和金融扶持,提升高新技术园区发展水平,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等提出具体意见,推动科技强省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常委会还首次开展科技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的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的专项报告,从科技项目管理、专项资金拨付、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开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绩效的监督,是人大监督工作的一项探索,有利于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围绕惠民生,重视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

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去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为推动这部法律的宣传和贯彻,常委会配合全国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就食品安全工作作出决定,针对新一轮机构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健全体制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切实保障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针对我省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危害极大的客观实际,制定《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依法推动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的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加强森林和水资源保护,改善生态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育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重新制定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就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教师行为规范、经费保障、资源均衡配置等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规定,对提高我省义务教育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对教育专项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督促整改,义务教育投入法定增长、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十个方面的问题,都得到较好地落实。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常委会就文物保护法和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六个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强调要牢固树立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理念,提高文化遗产管理能力和保护利用水平。

保障特定群体利益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常委会通过的《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明确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政府责任,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维护残疾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为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保障。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心未成年人成长,对《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初审。常委会还对妇女权益保障、台湾同胞投资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调研和专题调研,深入基层和实际,倾听呼声和要求,积极关注和推动特定群体的权益保障工作。

四、围绕促稳定,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民事执行工作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专项报告,作出关于加强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加大惩戒力度,增强执行和保障能力,着力破解执行难问题。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侦查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加大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力度,规范监督工作,提高监督效果。为进一步理顺司法鉴定体制,强化鉴定主体管理,规范鉴定行为,制定了《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常委会贯彻中央和省委维护稳定和做好信访工作的有关精神,认真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和转办全国人大交办的信访件,实行常委会及其机关负责人下访和接访制度,协助做好国庆等重大活动期间信访工作,加强信访综合分析,加大解决积案和涉法涉诉重点信访督办的力度,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常委会制定了《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建立居住证制度,就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作出一些创制性规定。实行居住登记,在全国率先结束实行多年的暂住证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密切关注新形势下我省宗教工作,组织部分代表开展专题视察,推动宗教事务条例的实施,维护宗教团体合法权益,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注重维护国防利益,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推进民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常委会坚持公民旁听、网络视频直播、公开征集选题和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做法,坚持常委会联系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制度,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有机统一,规范任免事项的工作流程,认真行使人事任免权,及时任免新组建和调整的省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支持和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对工会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融洽的劳动关系。配合全国人大做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改的调研工作,依法决定部分设区的市人大换届选举时间,加强基层民主实践调研,指导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我省的实践。

常委会在认真履行立法、监督等法定职能的同时,按照全国人大议会外交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做好地方人大外事工作,加强与国外地方议会和友好团体的联系和往来。一年来共接待14批外国议会和代表团来访,组团参团出访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改进方式,探索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突出主题,增强对外交往的实效,既宣传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较好地发挥了地方人大与国外议会交流在促进我省发展中的作用。

各位代表,省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召开了全省人大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一年来,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常委会设立30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始终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依程序行使职权,把加强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职能力,作为常委会围绕大局、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强化联系服务,支持代表依法执行职务。认真落实保障代表知情权的各项措施,继续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定期寄送相关资料,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有效服务。坚持代表履职登记,组织部分代表集中培训和外出考察,交流履职经验,提高履职意识和能力。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形式,组织代表参加执法检查、专项审议等重点工作,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制定代表活动指导意见,依托代表中心组、代表小组和专业小组开展活动,就重大建设项目、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进行专题视察,发挥代表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组织浙江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会前集中视察。

认真执行代表议案处理办法,有关专门委员会对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的31件议案进行审议,并向常委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代表提议制定的城乡规划条例、残疾人保障条例已提请常委会审议,有关土地承包、湿地保护等立法建议已列入立法和法规清理计划。制定代表建议重点督办规定,完善建议联合督办制度。通过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就有关环境保护、民生工作等多件建议,听取意见,督促承办部门研究落实。省政府领导认真领办重点建议,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有关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推进临港产业科学发展等10件重点建议,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代表提出的816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已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完毕。其中政府承办的766件建议,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的占48%,部分解决或已列入解决计划的占41%,推动了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些突出问题的解决。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常委会履职能力。切实加强理论学习,举办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专题学习会,组织中小企业发展、“三农”工作、食品安全等专题讲座,提高理论和法律素养。结合筹备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加强对人大工作和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积极提出对策建议。继续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和专项工作调研。做好人大宣传和信息工作。认真组织开展纪念省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系列活动,总结实践经验,把握人大工作规律。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整改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制定监督工作程序和立法沟通协调、司法监督工作等制度,明确责任,规范流程,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增设有关工作委员会,配备专职副主任,增强工作力量,有利于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通过召开座谈会、上下联动开展工作、业务交流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指导,密切与市县人大的联系。各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立法、监督和代表等各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形成全省人大工作合力。

回顾过去的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和新的进步,这是省委正确领导、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体代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积极配合的结果,也是全省人民、全省各级人大以及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常委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如何广泛听取意见、深化审议,进一步推进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强化审议意见的督促落实,进一步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提高建议办理的质量和问题的解决率,进一步做好代表服务工作;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关服务保障,进一步提升常委会的履职能力等,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2010年我们面临的形势尤为复杂,任务尤为艰巨。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坚定必胜信心,增强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对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奠定“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的良好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创新方法、提高能力,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为加强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深入贯彻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我省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就是坚持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进一步突出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的重点,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就是坚持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着力点,进一步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着力推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创新方法、提高能力,就是坚持以加强民主法制、推进“法治浙江”建设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在增强工作实效上迈出新步伐,推动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认真做好法规制定和修改工作。贯彻落实全省立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今后一个时期立法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把关系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立法项目作为重点,从实际出发适时制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地方性法规。实施好2010立法计划,抓紧制定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信息化促进条例、消防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爱国卫生条例、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曹娥江流域环境保护条例和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等法规,对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集体合同条例等进行修订,同时做好促进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道路运输管理、科学技术进步、人民调解等立法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条件成熟时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必须把现行法规修改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立改废相结合,对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现行法规,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要积极探索进一步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有关工作机制,深入调研,深化审议,强化协调,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加强法规制定后的宣传工作,重视研究法规实施中的问题,做好法规解释和答复工作,督促省政府及时制定相应配套规定。加强立法指导,做好杭州、宁波两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报批法规的审查批准工作。配合全国人大做好有关法律草案的征求意见工作。

二、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监督。深入贯彻实施监督法和我省监督条例,坚持服务大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着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常委会将加强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专题调研,做好审查批准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有关准备工作。在听取和审议全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工作、计划、预算和审计工作等报告的同时,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着眼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采取全省统一部署、上下配合的方式,对水污染防治法和我省相关条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开展水资源管理条例执法调研。着眼全面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专项工作报告,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我省实施办法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审判、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诉讼法律监督等专项工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着眼增强监督工作实效,规范审议意见提出,狠抓审议意见落实,常委会对去年农业执法检查审议意见、加强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决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将有重点地开展跟踪检查,督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今年起,常委会将对有关审议意见的处理落实情况和决议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此外,继续做好人大信访工作,推动“一府两院”解决有关问题,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三、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深入贯彻代表法,认真总结2005年中央9号文件贯彻实施以来的代表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加强代表工作的各项制度,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议案和建议处理工作,有关专门委员会在审议代表议案时,应主动与领衔代表沟通,不断提高议案审议质量。启动代表建议联合督办制度,通过抓重点,进一步提高代表建议办理的实效。强化代表履职服务,保障代表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主任接待代表日、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和人民群众等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代表培训,有重点地开展对代表小组组长的培训,改进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代表履职登记和激励机制,强化代表职务意识。丰富闭会期间代表活动内容,继续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更好地组织代表参与立法、监督及其他重要工作,开展专题视察和专题调研,注重吸收相关意见建议,更好发挥代表作用。切实维护代表权利,依法查处妨碍、阻挠代表执行职务或侵犯代表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做好在浙全国人大代表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

四、不断提高常委会依法履职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意见,推动全省各级人大的工作和建设。有针对性地举办常委会专题学习会和专题讲座,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围绕工作大局,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善于把党委重大决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省人民的自觉行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研究新情况,及时修改相关法规,加强对部分设区的市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依法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加强对任命干部的监督。适时修改常委会议事规则,完善议事程序,提高审议质量。要密切联系群众,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继续开展主任会议成员重点课题研究,强化专题调研和工作调研,使调查研究成为提高审议质量和议决水平的必经途径。要适应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要求,坚持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召开公民座谈会、网络视频直播等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就立法、监督等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与网民互动。加强对专门委员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改进和加强人大宣传信息工作,深化对常委会会议和重要工作的宣传报道,着力提高宣传工作实效。开展对外议会交往,促进我省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市县人大工作的联系和指导,总结基层民主建设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人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各级人大的工作水平。

篇6: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

【发布文号】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5号 【发布日期】2007-07-26 【生效日期】2007-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

(2007年7月26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7年7月26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5号公布 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减少森林火灾危害,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消防工作,适用本条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森林消防,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火灾的预防和扑救。

第三条第三条 森林消防工作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积极扑救、有效消灾的方针。

第四条第四条 森林消防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森林消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负责人是主要责任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森林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五条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森林消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分级分部门的森林消防责任制度,加强森林消防基础设施、森林消防指挥体系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做好森林消防宣传教育和预防扑救工作,保障森林消防工作经费,及时处置森林火灾。

第六条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森林消防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监察、科技、农业、民政、建设、交通、教育、卫生、广电、质量技术监督、旅游、铁路、民航、气象、电力、通信等部门和单位依照各自职责做好森林消防相关工作。

第二章 森林消防组织

第七条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森林消防指挥部和负责日常工作的森林消防办公室。森林消防指挥部由负有森林消防职责的部门、当地驻军、武装警察部队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担任总指挥。森林消防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设在同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有森林消防任务的乡(包括镇、街道,下同)应当设立森林消防指挥所,由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

有森林消防任务的村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林场、森林公园、大中型水库等单位,应当按照森林消防责任制的要求,明确本单位森林消防工作的负责人。

第八条第八条 各级森林消防指挥部(所)组织、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森林消防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并监督森林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措施的实施;

(二)组织开展森林消防宣传和教育;

(三)组织制定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四)组织做好森林火灾的监测、预警、应急准备等预防工作和森林消防安全检查;

(五)统一指挥森林火灾的扑救,督促有关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和责任追究;

(六)组建和培训森林消防队伍;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第九条 设区的市、有森林消防任务的县(包括市、区,下同)、乡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林场、森林公园、大中型水库等单位,应当建立专业或者半专业森林消防队。

有森林消防任务的村应当建立群众性的森林消防组织或者成立义务森林消防队。

第十条第十条 森林跨行政区域的,毗邻的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消防联防制度,做好联防区域内的森林消防工作。

省际间的森林消防联防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双方协议执行。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乡和村的护林员应当明确森林消防责任区域,履行以下森林消防工作职责:

(一)宣传森林消防法律、法规、规章;

(二)巡护森林,制止违反规定用火和消除火灾隐患;

(三)及时报告火情并就地扑救;

(四)协助有关部门调查森林火灾案件。

第三章 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消防指挥部(所)以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森林消防宣传工作,普及森林消防的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避险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森林防火意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消防指挥部(所)以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森林消防安全检查,做好全年森林消防预防和扑救工作。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全省森林防火期为每年的11月1日至次年的4月30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公告提前或者推迟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期,并报省森林消防指挥部备案。

森林防火期内,除本条例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情形外,禁止其他野外用火。

本条例所称野外用火,包括农业生产性用火、林业生产性用火、工程用火以及烧香、烧纸、燃放鞭炮、烤火、野炊、吸烟、火把照明、烧蜂窝、烧山狩猎、使用枪械狩猎等其他用火。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遇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以及春节、清明、冬至等火灾高发时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发布森林禁火令,规定禁火期和禁火区。

对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别重要的区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划定常年禁火区。

森林禁火期、禁火区应当设立标志,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从事烧灰积肥、烧田坎草等农业生产性用火,用火个人应当向村民委员会报告,由村民委员会统一向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乡人民政府申请办理生产用火许可。经许可后,方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用火。

有森林消防任务的村应当制定有关森林消防安全的村规民约,督促用火个人落实用火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森林消防安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工作。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森林防火期内,在林区从事炼山造林、烧防火线等林业生产性用火以及进行爆破、勘察等工程用火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乡人民政府申请办理生产用火许可。经许可后,方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用火。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经许可依法进行林业生产性用火和工程用火的,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森林火险等级在三级以下;

(二)有专人看护用火现场,并明确看护人员的责任;

(三)用火后必须彻底熄灭余火;

(四)落实其他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

批准用火的许可机关应当及时将用火许可情况通报当地的乡和村,检查、督促用火单位和个人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在森林防火期、禁火期、禁火区内进行实弹演习的,组织演习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事前通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并应当落实相关的森林消防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在森林禁火期、禁火区,禁止携带火源、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森林。

各级森林消防指挥部(所)应当加强昼夜值班和应急力量,加大森林消防巡查密度,严格火源、火种和易燃易爆物品管理,检查落实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措施,及时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森林进出路口设立临时森林消防检查点,对进入森林的车辆和人员进行森林消防安全检查,对违法携带的火源、火种、易燃易爆物品应当集中保管,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景区景点经营单位,应当对旅游者进行森林消防安全教育,设置森林消防宣传牌、警示牌,营建森林防火隔离带,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并按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常规的森林火灾扑救演练。

穿越林区的高压电缆、电线,业主单位应当采取防火措施,并定期进行线路检查。

途经林区的火车和公共汽车,司乘人员应当对旅客进行森林消防安全教育,严防旅客丢弃火种。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森林消防标志、设施、器材,不得破坏防火隔离带或者生物防火林带,不得干扰当地无线电管理机构配备的森林消防专用电台频段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对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负有监护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严格防止被监护人进入森林用火、玩火。

第四章 森林火灾的扑救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森林火灾,应当立即报警。禁止谎报森林火警。

任何单位、个人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森林消防指挥部(所)接到火灾报警后,应当按照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力量扑救,并按照规定逐级上报。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在扑救森林火灾时,森林消防指挥部(所)根据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有权决定采取开辟隔离带、清除障碍物、取水、实施人工增雨、实施局部交通管制、转移人员等紧急措施。

执行扑救森林火灾任务的消防车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主动让行。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森林消防指挥部(所)应当对火灾现场进行全面清理,并留有足够人员看守火场。经查验无复燃可能后,方可撤出看守人员。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森林火灾扑救实行以森林消防队伍扑救为主,群众扑救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消防指挥部(所)统一组织、动员单位和个人参加扑救森林火灾。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动员残疾人、老年人、孕妇、中小学生和其他未成年人参加森林火灾扑救;上述人员自发参加的,有关部门应当加以劝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因扑救森林火灾负伤、致残或者牺牲的人员,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救治、抚恤。

对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英勇献身,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森林火灾扑救费用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专业和半专业森林消防队扑救本地、本单位森林火灾的费用,由组建单位承担;跨区域、跨单位扑救的,扑救费用由火灾发生地人民政府支付;

(二)村义务森林消防队和群众参加扑救的费用,由肇事者支付;肇事者不明的,由起火单位支付;肇事者或者起火单位确无能力支付的部分,由火灾发生地人民政府支付。

前款所称扑救费用,包括扑救人员的误工工资、误餐补助、消防装备和器材损耗等。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建设:

(一)设置火险预警、火情监测和(编者注:此字左边为目,右边为嘹去掉口字旁)望设施;

(二)在森林内部、森林边缘以及林区内的村庄、工矿企业、仓库、学校、部队营房、重要设施、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等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三)在重要地区、特别重要地区以及其他重点消防地区,修筑消防道路,建立消防物资储备仓库;

(四)建立森林消防指挥和信息系统。

建设工程相配套的森林消防设施,应当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消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森林消防工作需要:

(一)森林消防指挥部(所)日常工作经费;

(二)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三)森林消防宣传教育经费;

(四)专业和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装备、训练经费;

(五)义务森林消防队的补助经费;

(六)森林火灾的扑救经费。

上级人民政府以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安排森林消防经费时,应当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担的原则,向森林消防任务重、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倾斜。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科研单位、企业开展森林消防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灭火能力。

科技部门应当把森林消防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项目优先纳入国家和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各级森林消防指挥部(所)应当组织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为专业和半专业森林消防队的扑救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村义务消防队员的保险费用,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补助。

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森林林木火灾保险。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交通等有关单位对执行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任务的森林消防专用车辆、专用电台免征(收)车辆购置税、养路费、车辆通行费、无线电通讯频率占用费等有关税费。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各级气象部门应当做好森林火险等级监测预报。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和高火险警报。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有关单位遵守森林消防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以及有关单位的森林消防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施工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对监督检查情况定期进行分析研究,及时排查火灾隐患。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森林资源和火险区划标准等,确定森林消防重点单位。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森林消防重点单位重点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存在森林火灾隐患的,应当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限期整改,及时消除隐患。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森林火灾扑灭后,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火灾事故调查,对起火原因、事故责任和火灾损失进行认定。当事人对认定结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认定结论十五日内向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重新认定。重新认定机关应在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认定。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各级森林消防指挥部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发布森林火灾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各级森林消防办公室应当按照森林火灾统计报告制度的规定,进行森林火灾统计,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一)严格执行森林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预防措施有力,连续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的;

(二)在扑救森林火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有显著成绩的;

(三)发现森林火灾及时报告,并尽力扑救,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的;

(四)发现纵火行为,及时制止或者检举报告的;

(五)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六)在森林消防科学研究中有发明创造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森林防火期内有下列行为之一,但未引起森林火灾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警告或者罚款的处罚:

(一)烧香、烧纸、燃放鞭炮、烤火、野炊、吸烟等野外用火的,处十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罚款;

(二)未经许可擅自进行农业生产性用火的,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三)未经许可擅自进行林业生产性用火和工程用火的,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森林禁火期、禁火区内野外用火,但未引起森林火灾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警告,并可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赔偿损失,并可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一)损坏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森林消防标志、设施、器材;

(二)破坏防火隔离带或者生物防火林带的。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过失引起森林火灾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赔偿损失,限期更新造林,并可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应当给予拘留等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依法决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条件的乡林业站和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大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实施。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森林消防办公室、负有森林消防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贯彻国家和省的森林防火指示不力,敷衍塞责的;

(二)违法批准用火许可的;

(三)不重视火源管理,对林区违章用火不加制止的;

(四)对森林火灾扑救行动迟缓,甚至见火不救的;

(五)动员残疾人、老年人、孕妇、中小学生和其他未成年人参加扑救森林火灾的或者发现后不加以劝阻的;

(六)对森林火灾案件不追查处理,对事故责任者迁就姑息的;

(七)发生森林火灾有意隐瞒不报或者谎报灾情的;

(八)未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履行职责不到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和伤亡事故的;

(九)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行为的。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1989年10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上一篇:初一作文之大雨中的父爱下一篇:初入职场10个头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