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2024-08-04

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精选6篇)

篇1: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2008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规划编制,提高控规覆盖率,依法规划管理的要求得到贯彻落实。

一是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按照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我们在前期考察、洽谈等工作基础上,于2008年8月14日,正式与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约;

二是城区近期建设区域、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取得新突破。2008年,我局共编制完成重庆路、天津路、浙江路、北京路等近期重点建设区域控详规12项(含修编项目4项),总面积达3071.82公顷,占城市规划建设区用地面积的56.17%,城区控规覆盖率比上年提高了32.05个百分点,城市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控详规覆盖率达到100%;

三是经济适用房等重点工程规划工作取得新成绩。经积极主动的与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圆满完成茅箭区1.9万平方米、张湾区2.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项目经济指标的制定工作。同时,积极完成了市“三院一中心”(儿童福利院、第二福利院、光荣院、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襄渝复线铁路职工搬迁小区等规划选址工作。

二、优化审批程序,严格规划把关,规划的审批质量和执行力得到较好提升。

一是科学把关,及时发证。一年来,我局坚持业务例会制度,对每个建设项目进行公正、公开的评审,共审查建筑单体方案59个,规划设计方案36个,市政工程设计方案18个。核发《选

址意见书》37份,面积37.5万平方米;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14份,面积153.4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61份,面积184.7万平方米;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证146份,面积189.9万平方米;

二是坚持实行项目日照分析制度,严把项目受理审查关。全年共有90个项目做了日照分析,对不能满足日照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受理;

三是完善规划审批监控机制,实行环节监督,不断优化审批服务水平。为确保规划审批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工作优质高效,我们实行了项目审批跟踪督办制度。对所有到我局报建窗口受理的项目,均发放、填写项目督办跟踪表,按照项目办理程序,从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到具体办理人员逐一填写各环节的办理日期,具体工作时限以规划局业务审批流程中规定时限为准。那个环节出问题,追究那个环节的责任,逐步做到了规划审批管理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担子,全过程有监督,明显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是服务市委招商引资、山地整理、“双亿”工程襄渝复线建设等项目,规划管理的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办理企业选址项目26个,面积33万平方米,审查批准厂房平面布局及结构2项,共22.3万平方米。办理襄渝铁路复线及重大市政项目建设居民搬迁安置点1个。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重点工程又好又快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监管机制,加强实施管理,规划实施监管软弱和违章建设蔓延之势得到根本改变。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对城区在建项目的监管,强化工作效能,我们研究制定了“违法建设巡查工作月报制度”、“项目办理通报制度”和“项目办理责任考评制度”。规定张湾、茅箭和经济开发区等三个规划分局对每月查处的违规建设项目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分门别类将情况上报市局。市局进行定期通报。对查处不力,造成群众上访或不良影响的单位,直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是创新个人建房监管机制。首先,在全省率先制定实行个人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我局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对《办法》进行了10次修改完善,经市政府常务会议3次讨论研究,该管理办法于2008年6月1日实施。该《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不仅为我市城区个人建房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准则,而且推动了我市个人建房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其次,在操作程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个人建房建筑单体方案纳入规划审查和项目公示范围,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和建房人守法的自觉性,较好的避免了个人建房邻里纠纷,规范了我市个人建房的随意性;

三是积极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为构筑和谐规划,全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0 批次,承办行政复议案件1件,办理12319热线7件,答复率达100%,其中满意率达95%以上。通过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008年,我局共查处各类违法建设287起,总面积达25.4万平方米。其中,单位违法建设项目62起,总面积12.3万平方米;查处个人违法建设项目225起,总面积13.1平方米。查处违规开山1起,总面积1.5万平

方米。查处违规设置广告牌位815块,总面积13776平方米。与去年同期比,违法建设下降70%。

四、重视测绘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基础测绘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逐步加强。

一是加强测绘队伍的资质管理。开展了对全市《测绘资质证书》持证单位2008注册工作,共审查《测绘资格证书》持证单位28个,并按规定完成了注册复检;

二是认真做好测量标志维护、保管工作;

三是积极完成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四是全面开展城区四等GPS控制点维护工作。

五、拓宽宣传平台,加大规划宣传,城市居民的规划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是精心制定规划宣传工作方案。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我们紧紧围绕宣传《城乡规划法》的重点,并针对行业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拟定了市规划局2008年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广播电视媒体宣传、简报宣传、网络宣传、户外广告宣传、板报宣传、报刊宣传等多种有效形式,全面、系统地宣传《城乡规划法》、《十堰市个人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以及规划技术规范等。一年来,编发宣传简报29期,制作宣传板报12期,通过报刊公示项目79个,设置《城乡规划法》户外广告宣传牌位10个,有力推动了规划宣传工作的深入;

二是积极参加“行风热线栏目”。一年来,局班子成员分别带领机关各业务科长全程参加了每一期节目。参加节目过程中,领导班子每位成员认真细致解答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和对规划

管理工作的质疑,聆听他们的心声,并针对反映的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及时解决。同时,借助节目的平台,积极宣传《城乡规划法》等国家的法规政策和规定,提高广大市民的城市规划意识;

三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

四是认真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2008年,我局承办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27件。其中人大建议7件,政协提案20件。截止今年10月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全部按要求办理答复完毕,代表、委员见面率100%,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100%;

五是慎重对待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一年来,社会各界在我局信息网站上提出意见建议50条。我局都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对每一条意见建议做到“三个及时,两个满意”。即:局一把手及时阅批,相关科室及时调研,信息网站及时回复;回复质量让网民满意,让领导满意。

六、全力服务“两节”、倾力“楚天杯创建”和“三城联创”,为我市争创达标做出的显著成绩得到充分肯定。

一是积极完成 “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和“第八届武当国际旅游节”的服务工作;

二是认真做好“楚天杯”创建迎检工作;

三是扎实推进“三城联创”工作。

篇2: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昨天下午,我们检查组同志观看了十堰市城市管理的录相,听取了十堰市城市管理工作介绍,对十堰市城市管理“十个一”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明查,对五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天上午,我们检查组同志又对城市管理“十个一”规定动作情况进行了暗访。检查组总体感到十堰市在学株洲、见行动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创卫促城管,以城管保创卫,强化各项举措,大力整治市容环境,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大幅提高,对此我们眼前一亮,感受很深,令人十分振奋,认为十堰市的城市管理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启动早。六月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学习株州城市管理经验,加强城市管理的部署要求后,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为平台,趁势而上,顺势而为,迅速调整工作部署,把创卫和迎接全省城市管理检查有机结合,以创卫促城管,以城管保创卫。为学得真经,取得实效,分管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马上带上相关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株洲现场学习;随后,市委市政府就及时召开了全市的动员大会。按照株洲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市实际,明确了工作重点和目标,落实了工作责任,分解了具体任务,明确提出:抓城市管理就是抓城市投资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把加强城市管理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检验干部执行能力的作风工程、优化投资环境的发展工程而常抓不懈。各级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市委书记陈天华同志、市长周霁同志以及市四大家所有领导,各区、各

职能部门领导全力以赴、众志成城,走大街、串小巷,深入街道、市场、工地,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至此,在十堰一场声势浩大的市容环境整治攻坚战,在创卫这个平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二是整体联动措施实。针对如何学好株洲、找准工作切入点问题,十堰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市容环境综整治工作。建立了高位指挥组织机构,成立了以市长为指挥,8各市级领导为副指挥长,54个部门及城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指挥部,进行高位指挥。建立工作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60名精兵强将集中办公;从市区两级抽调500多人组成87个工作队进驻社区,进行高效协调。从公安、工商、城管、交通、卫生等职能部门抽调240多名执法人员组成11个综合执法办公室,脱离原单位进驻社区、街办开展综合整治行动。大批城管志愿者、1000名市容环卫监督员,组成了一支强大环境整治队伍进行高质推进。从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办、政府办抽调干部组成督查组,不间断督办检查各职能部门执法人员到岗和各单位履职情况,下达督办令,真正起到了高能督办作用。

三是加大投入行动快。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是重要的保证。对此,十堰市委市政府有着充分的认识,加大了投入。近年来,市区两级财政先期投入34亿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环境。在省委、省政府作出学习株洲的经验,开展城市管理大检查部署以后,市政府又追加1.28亿资金,用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档升级。先后对20多主干道进行改造,对168条背街小巷进行、硬化、黑化和美化;增资1018万元,新增1174名保洁人员。聘请

1000名退休和下岗职工担任环卫保洁员。投资1000万元专项经费添置洒水车、垃圾收集车和清运车及果皮箱。从担负国家责任的高度投资7000万元,建立处理能力650吨的污水处理厂。投资1600万元建立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6000万元启动了32条示范街道改造,这些巨大的资金投入,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很快得到全面的启动实施并迅速落实到位。

四是真抓实干变化大。在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中,十堰市突出重点,重在实效,注意细节,精益求精,真抓实学,变化之大可谓是亮点纷呈。在明查和暗访过程中,检查组所到之处,看到的是一个清新、美丽、干净、整洁的城市;听到的也是一片赞扬声,一大批亮点工作让人津津乐道。停车与行车秩序井然,无论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停放都管理得井然有序;保洁做到全天候,垃圾日产日清,实施垃圾不落地,环卫的清扫保洁质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档次,立面包装效果好,人民路、柳林路等32条示范路的改造和临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全面实施,广告招牌、卷闸门、空调外机、雨阳棚得到有效治理;下大力气整治改造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老旧居民小区,共改造门店5000多个,拆除临街防盗网2900多个,安装空调格棚5000多个;完成100余栋50 万平方米建筑物立面粉饰和改造任务。同时,还在全城开展了大洗脸和大洗澡行动。拆除违章建筑,拆除乱搭乱建,清理规范出店占道经营,清理垃圾死角等顽症,件件得到整改。绿化缺失整治到位。为进一步提高绿化水平,在改造人民路的同时,沿街补绿14万平米,对城区14条主要街道进行生态治理,播种草坪60万平米。新增绿地110万平方米,所有树穴进行植绿布景,无一处裸露现象,高水平的园林绿化得到显现。

综合检查组同志们的意见,针对下步城市管理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坚定目标,不懈追求。城市管理既是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搞好各项创建工作的基础。这次十堰以创卫为目标,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有效促进了创卫工作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城市管理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相互推进的路子,值得其他城市学习。下个星期,国家创卫领导小组就要来十堰做技术评估了,能否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这一桂冠,在此一举。希望十堰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精细化城市管理,实现我省创卫工作的再次突破。并且要以此为动力,不懈追求,向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发起冲锋,争取获得更多的荣誉。我想这既是全市、全省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期盼。因为十堰作为南水北调的源头城市,承担着向北京输送优质水源的任务,不优化城市环境质量、不搞好节能减排,就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二是提高标准,争创一流。十堰是个车城,车辆的快速增加而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从今后城市的发展看,城市道路的增长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机动化发展的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停车难的问题,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如何,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当然,十堰的交通管控是做的很有成效的。但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是我们现代城市城镇化、工业化、机动化快速推进中的一个普遍问题。从争创一流的角度来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要认真编制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搞好停车场规划与体系规划的衍接,重点加大对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力度,有效拓展停车空间,建设地下和立体停车设施,争取尽量开放社会停车场,满足汽车增长的需要;要加大交通管控的力度,可借鉴株州经验,发挥交警、市容环境监督员、城管执法人员“三位一体”的作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格局,加大对行人乱穿马路、乱停车辆的管理,保障交通畅通。切实加大对渣土运输车辆的管理,严格落实密闭运输,从源头上整治渣土污染。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景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户外广告和建筑立面的整治,加大对垃圾死角的清扫保洁,努力做到全覆盖,真正把十堰建成低碳、环保、绿色之都。

三是理顺体制,建立长效机制。无论是创卫,还是近期的市容环境整治,都是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工作。靠突击式的整治,只能保一时,不能保长久,最终还是需要靠长效的管理机制。株州的城市之所以给人以震憾,其核心前提是体制顺、机制活。体制顺,体现在建立了市区两级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了“市级管总、区级实施、监管分离”的格局;机制活,体现在建立健全了城市管理考评、奖惩、监督、市场运作、投入保障五大机制,全面盘活了城市管理一盘棋。这是我们学习株州城市管理经验的根本之举。当然,十堰目前处于创卫的关键时期,要按照株州模式进行较大的改革,也不现实。但我们还是希望十堰能在创卫成功之后,进一步研究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科学设置城市管理机构,明确相关职能,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工作步入规范、科学、高效的发展轨道。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的条块分割、责任不清、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状况,加大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努力构建政府高位监督、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城管”格局,从而

形成对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城市管理体系。这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今年五月份,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次省委省政府即将召开的城市管理工作会议,都对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平台提出了明确要求。十堰虽然不是今年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的试点城市,也希望十堰在这方面能够加大工作力度,作为下一步工作安排的重点。同时,希望十堰能一如既往,始终保持抓城市管理工作的良好势头,防止松劲反弹。我们将把十堰城市管理和创卫的先进理念和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带回去,向省领导做好汇报,搞好总结和推广。

最后,衷心祝愿十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开拓创新,顽强拼搏,为实现低碳、绿色、环保之都提供良好的市容环境,让十堰的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明天更美好!并祝创卫成功!

篇3: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9 月7日,在咸宁召开的湖北省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公布了大检查结果,十堰市在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林区中排名第二。

十堰市的精彩表现,得益于该市几个月来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学习株洲城市管理经验”的号召,深入展开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工作。

高度重视,整体联动

十堰市由于先厂后市等历史客观原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现行的城市管理体系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虽然近年来十堰市曾开展过几次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战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运动式的突击无法使城市长期保持干净、整洁、美丽。

今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学习株洲城市管理经验、加强城市管理的要求后,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学得真经,分管城管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马上带上相关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株洲现场学习;随后,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按照株洲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市实际,成立了以市长为指挥长,8名市级领导为副指挥长,54个部门及城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指挥部,进行高位指挥;建立工作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调60名精兵强将集中办公;从市区两级抽调500多人组成87个工作队进驻社区,进行高效协调;从公安、工商、城管、交通、卫生等职能部门抽调240多名执法人员组成11个综合执法办公室,脱离原单位进驻社区、街办开展综合整治行动。一个行之有效、高度集中、组织严密、指挥得当的城市管理综合指挥系统逐步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十堰市聘请了大量退休干部和下岗失业人员担任市容环卫监督员,大批城管志愿者、1000名市容环卫监督员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监督。

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市容环境整治攻坚战”,在十堰市轰轰烈烈地打响了。

育人为本,为城市铸魂

十堰市市长周霁在阐述城市管理内涵时曾强调:“必须做到治城与育人并举,搞好城市建设,为城市塑形,抓好市民素质教育,为城市铸魂。”

治理城市,必须先育人。十堰市从抓宣传、抓教育、抓活动、抓检查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抓宣传。十堰市在各新闻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宣传介绍创建常识。在车辆上张贴宣传画、播放视频音频节目,扩大市民的知晓率。设立户外公益广告,在社区张贴宣传漫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城市管理活动。举办创建成果和城市管理图片展,展示成果。开通官方网站,为网民提供交流平台。向市民发送创建短信、彩铃,利用现代化网络进行宣传。

抓教育。围绕“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创建群众参与的广度和力度。

抓活动。相继开展签名承诺、誓师大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创卫拍客在行动、创卫金点子征集、十大陋习网评等系列活动,提高市民的参与率、知晓率、满意率。深入推进市民文明素质10项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表彰全市道德模范,召开文明行业(窗口)创建现场会,把加强城市管理工作融入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的创建之中。

抓检查。对照“三城联创”的各项标准和城市管理的各种规定,抓好各责任单位的自查自测自评工作,及时指导发现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缩小考核单元,落实属地管理,对城区10个街办(开发区)、87个社区、城中村创建工作和城市管理进行抽查考核,并予以通报表彰、批评。

治城不懈,为城市塑形

要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环境,充足的资金投入是重要的保证。对此,十堰市委、市政府有着充分的准备。近年来,市区两级财政先期投入34亿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环境。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学习株洲经验加强城市管理的号召后,十堰市政府又追加了1.28亿资金,用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提档升级。

针对城区停车难和停车乱的问题,先后投入500万元新建公共停车场2个,恢复功能异化的地下停车场14个,开放单位庭院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位2600个。加大对静态车辆、运营摩的和自行车的停放管理,实现了还路于民。

按照人员翻番、两班倒、全天候保洁的要求,市财政追加1018万元保洁经费,新增1174名卫生保洁人员,加强市容保洁工作。投资1000万元专项经费添置、更新洒水车、垃圾收集清运车、街头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实现了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全覆盖。

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近几年,新修了北京路、天津路、浙江路、东风大道、建设大道等数十条城区道路,硬化1 0 余条主次干道和近200条背街小巷道路,交通环境明显改善。

大手笔治理河道。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对城区14条河道进行生态治理,让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市民健身、休闲、娱乐的场地。

不断加大环卫投入。先后建设神定河、泗河、犟河等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6.5万吨。城区公厕数量达到207座,垃圾中转站达到36个。建成了柏林镇垃圾处理厂和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新购了18套垃圾收集车及垃圾收集箱。

不断扩大城市绿化面积。修建赛武当广场、锦绣园等数十个游园,治理裸露山体174处,对人民路等主干道进行综合改造。对城区建筑物进行“穿衣戴帽”,累计投入改造资金5000余万元。

全面治理户外广告、店名招牌。拆除不规范的店招店牌、户外广告、墙体广告,并对15条主干道人行道、20座桥梁实施亮化和美化。

着力解决城区停车难题。今年以来,新建停车场2个,恢复改造地下停车场14个,开放庭院停车场3个,新增停车泊位2600个。改革停车管理体制,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对主次干道、非机动车道违法停车行为进行执法,各街办负责停车场的具体管理。

“为城市塑形”与“为城市铸魂”并举,换来了城市环境的巨变、生活品质的飞跃。城市管理如一缕春风,吹遍了整个车城,所到之处天蓝水清、满眼翠绿,欢歌笑语、政通人和。

十堰市容市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上级与群众的一致认可。8月底,省城市管理检查组在十堰明察暗访之后,认为十堰市城市管理工作具有四个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启动早;整体联动措施实;加大投入行动快;真抓实干变化大。

十堰市在城市管理工作上的突出成就在省内获得了广泛赞誉。9月中旬,黄石市副市长叶战平率市政府代表团赴十堰市学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经验。看到十堰市内主次干道明亮洁净,难觅垃圾踪迹;背街小巷整齐有序,鲜见卫生死角和乱摆摊点;垃圾运输全程密闭,杜绝二次污染;市区河道植树披草,防洪与生态并重……考察团成员对十堰的市容市貌赞叹不已。

面对取得的成绩,十堰市下一步应当如何确保城市管理达到全国一流城市管理水平?

省城市管理检查组对十堰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株洲的城市管理之所以令人震憾,其核心前提是体制顺、机制活。体制顺,体现在建立了市区两级监督管理体系,构建了“市级管总、区级实施、监管分离”的格局;机制活,体现在建立健全了城市管理考评、奖惩、监督、市场运作、投入保障五大机制,全面盘活了城市管理一盘棋。希望十堰能进一步研究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科学设置城市管理机构,明确相关职能,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工作步入科学、规范、高效的发展轨道。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的条块分割、责任不清、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状况,加大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建设,努力构建政府高位监督、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城管”格局,从而形成对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城市管理体系。

篇4:十堰供电 可视化管理保安全

在变电站里,值班人员的交接班工作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以十堰220千伏龙虎沟变电站为例,值班人员每次交接班时都需要两个人配合,对照表格认真核对100多个压板投入的位置是否正常。同时,由于变电站保护屏压板投入原来没有明显的状态显示标识,费时且易漏检,由于事关变电站的运行安全,丝毫不得马虎,这个过程通常要花10分钟左右时间。

日复一日,这件事虽然麻烦,但绝不能省略。

能不能让它变得简单清晰些呢?

湖北十堰供电公司通过实施可视化管理,在正常运行方式下加用的压板投入位置上贴上一个小红点,而有开、合环两种运行方式的压板则被贴上小黄点。

现在就算是“新兵”,交接班检查只需1分钟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搞定。

“可视化原来这么简单!”2月16日,参加十堰供电公司2011“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的代管县供电公司的基层变电站站长,在观摩了该公司220千伏龙虎沟变电站的可视化看板后,感慨道。

换一种思路抓安全

业内人士都知道,电力与煤炭一样,也是高危行业。不出事便罢,只要一出事,极有可能不是造成人员伤亡,就是危及电网安全。

正因为如此,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提出的“三个百分之百”(确保安全,必须做到人员的百分之百,全员保安全;时间的百分之百,每一时、每一刻保安全;力量的百分之百,集中精神、集中力量保安全)便成了电网企业的第一条“军规”。而怎样才能将这条“军规”执行到位,则是电网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考的试卷。

作为十堰供电公司的总经理,上任伊始,这份试卷同样也摆在舒旭辉面前。

舒旭辉坦言:“在电力行业的各项管理中,安全生产管理既是最成熟的,也是最严格的。但实践证明,完全按传统的套路抓安全,效果未必最理想。所以,想换一种思路试试看。”

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这一思路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让人与设备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怎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舒旭辉从交通标识上得到启示。

开过车的人都有这种体验,驾车上路,何处该直行,何处可掉头,何时应减速……驾驶者只要按照交通标识行驶,即使身处陌生环境,也不会出错。

据此,舒旭辉提出,电网企业抓安全,也应像交通标识一样,将规则写在现场,将风险提前告知。

而这一做法的原理,就是可视化管理。

《丰田可视化管理方式》被誉为可视化的经典之作,书中有句口号颇为牛气:丰田公司让你所有的工作可视化!

作为该口号的注释,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可视化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因为太普遍,使得我们都不曾意识到其存在。

对于这一表述,参与组织推进十堰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可视化管理工作的总工程师王宗深有同感。

可视化既不深奥,也不神秘,电网企业其实早已大量应用。王宗举例:变电站设置的警示牌、设备双重编号、相序标识,就是为了引起现场人员的注意;安全帽分为红、黄、绿和白色,则是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分工……只不过以往这种应用是单点的、局部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通过学习和实践,如今,王宗和同事们已领悟到:一切皆可可视化。

可视化来源于现场

在变电站10千伏配电室配备有检修小车,按标准化变电站管理要求,这些检修小车是需要摆放整齐的,可在现实工作中,检修小车究竟要放在哪里?是全放在配电室左边靠墙位置,还是全放在右边靠墙位置,再或者左边靠墙放一个右边靠墙放一个?事实上,没有规程对此进行如此详细的规定。

十堰供电公司由检修小车应该如何摆放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加强现场管理的大讨论。保守一方的观点认为,既然是规程规定得不够详细,那就只需把相关的条款再细化就可以了;但另一方思考更加深入,认为保障现场安全有序的关键点并不在于规程是否够详细,而是员工能不能按正确的方法执行。安规每年都要考几遍,真正到操作的时候总有人不能有效落实。他们进一步提出是否能在现场开展可视化管理,对一些细节进行改进,比如在地面上用条条框框明示小车摆放位置,规定小车移动方向,让员工一目了然。这次讨论让十堰供电公司管理层认识到生产现场改善活动的重要性,判断改善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准有以下几个:现场环境是不是更整齐?操作规范是不是更清晰?是不是更利于员工执行?是不是更利于管理层监督?最终决定以一线的变电生产班组作为突破口,开始可视化管理的实践。

让关键信息跳入眼睛

科学研究显示,人们所接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而越是熟悉的环境,人们越是容易熟视无睹,甚至视而不见。

可视化就是要让关键信息跳入人的眼睛,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20千伏龙虎沟变电站是十堰电网的枢纽站,也是十堰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

十堰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可视化管理的试点就选在这里。

该站副站长徐睿芳告诉记者,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变电设备保护装置的巡视点可视化。这里的关键信息就是保护屏压板投入的状态。

徐睿芳表示:“运用可视化原理提升巡视效率,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正常运行方式下加用的压板投入位置上贴上一个小红点,而有开、合环两种运行方式的压板则被贴上小黄点。”

正是这些醒目的视觉标记一下就让关键信息跳入值班人员的眼睛。

如今,十堰供电公司所有的变电站,均已按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作业管理、生产看板管理五大类,建立了可视化模块。

比如,对各类指示仪表,采用标注法,明确标注出设备正常运行时仪表的指示范围,用明显的红点或简要的文字给予标示和说明。设备运行是否出现异常,巡视人员一眼就能看见。

徐睿芳说:“龙虎沟变电站目前已在11000多处实现了可视化。安全不再是枯燥的说教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员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青年员工刘莎莎为此有感而发:“可视化管理通过各种形式活泼、色彩丰富的可视化元素将各种安全要素清楚地展示出来,让安全风险可见,隐患管理直观,事故应急可查,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安全!”

小看板大作用

“液压机构的故障处理步骤是什么?”、“220KV母联兼旁路断路器代主变断路器运行应当注意哪些事项?”……

站在“综合管理看板”前的龙虎沟变电站值班员侯先超,低头沉吟片刻,拿起手中的笔在“每周3问”栏目中的试题下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种形式新颖的“考试”,出现在每个周一的早上。站内每周都将3个与工作结合紧密、极具“实战性”的问题张贴在这里,供大家讨论学习。

作为可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综合管理看板中包括了“事故预想”、“事故快报”、“本周工作计划”、“改善看板”和“特别注意事项”等专栏。

而这种吸引值班人员眼球的看板,是十堰供电公司从外面学来的为数不多的现成经验。

公司总经理舒旭辉、党委书记魏建新在陪同外地客人在东风汽车公司总装厂参观时,看到该厂王涛班安全喊话集锦看板时,顿觉眼前一亮。东汽公司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将生产信息、工作要求、改善效果、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等,通过看板、图表和实物的方式,直接展现在员工面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舒旭辉和魏建新当即决定组织专人来这里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十堰供电公司变电部运行部主任陈伟说。此次学习取经,帮助我们开拓了视野,使我们得以在多次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变电站的看板管理法。

五小看板,着重在一个“看”字。通过看板,员工“看到”了安全目标,“看到”了安全要点、也“看到”了工作重点,知道了需要改善的地方,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动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全员参与才有生命力

万事开头难。“通过学习,对可视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顿感思路大开。但等到着手建立适合供电企业的可视化框架时,又深感无从下手。因为查遍《丰田可视化管理方式》等书,也找不到现成的模块可供借鉴。”十堰供电公司总工程师王宗感叹道。

既然靠不了别人,那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十堰供电公司确定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是先抓试点,在实践中边学边干边完善;二是专家攻关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实践证明,只有让员工既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可视化的推进工作才会具有生命力。

专家攻关组组长、变电部主任宛国良表示:“在龙虎沟变电站试点时,开始阶段,只要大家想到的点子,先试,效果不好就改,对生产现场没有帮助的,就去掉。经过几个来回,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衡量一个可视化建议是否可行,要看它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有效的、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简单的。符合这个标准,就做,不符合这个标准,就改,或者暂时放弃。”

为了集中大家的智慧,宛国良还组织了一个“我为可视化出三招”的意见建议征集活动,共征集建议460多条,其中8条创意获“可视化管理金点子”创意奖,3条创意获专属命名。

起步于去年7月的十堰供电公司推进可视化管理的探索之旅,目前正由变电生产运行向各个工作层面推进。

可视化的应用,降低了安全生产在控、可控、能控的门槛,并为十堰供电公司创建“四无”(人员无盲点,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障碍)本质安全型企业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径。

建立安全可视化管理体系

如何建立安全可视化管理长效机制,保持员工持续的创新动力,舒旭辉和他的同事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去。

创建管理标准。为了解决可视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面临的缺乏理论指导、流程不够规范以及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该公司创建了《可视化工作管理标准》。这一标准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可视化管理,如何规范开展可视化管理、各部门职责和任务以及如何保持可视化工作的持续创新等问题,成为公司各部门开展可视化工作的指导依据,也成为员工深入理解可视化管理的参考。

完善管理体系。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标准的事情可视化。目前,十堰公司的安全可视化管理建立了四大体系,即日常管理、设备管理、作业管理、环境管理。对于不同的管理内容又定义了五个类别,即目标可视化、标准可视化、问题可视化、状况可视化、工作对象可视化。公司建立的安全可视化体系中对可视化的表现结果、表现方法、基本原则、职责分工及管理流程也进行了详细规定。

篇5:十堰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情况介绍

自2008年5月,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以来,全市上下全面动员、全民动手、全力攻坚,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投入,着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切实加快软件创新升级步伐,努力提升城市综合建管水平,确保创卫工作取得实效。

一、创建历程

十堰市的创卫工作起始于1990年,至创建成功共用了21年时间,期间先后于1992年和1995年两次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1999年,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2008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动员大会,下发《关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的决定》,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决战攻坚阶段工作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8月12日,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创卫动员阶段工作。2009年9月7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创建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大会,总结2008年以来的创建工作,与三区、市直机关工委和18个部门党委签订创卫工作目标责任书。

2010年3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十堰城区市容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启动亮化工程、环卫保洁、大树进城、迎宾大道景观建设、渣土管理、裸露山体治理六大环境建设工程。2010年10月,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查验收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评估。2011年6月,通过了国家创卫专家组暗访。2011年8月30日—9月2日,全国爱卫办组。

生监督机构办公场所、人员编制、硬件设备和各项经费达到标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制度健全,旅店、美容美发、洗浴、游泳场馆等行业全面推行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并全部落实了卫生监督公示制度,1336家单位通过卫生信誉级别评定,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5%。“五小”门店达到卫生要求。

6、食品卫生管理富有成效。市政府成立有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各部门职责明确、责任落实。餐饮业全面实行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食品索证、索票、台帐制度实行了全覆盖。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包括小作坊、小摊点)实现监管全覆盖,从业人员均进行了健康体检和培训。制定有《流动食品摊点管理办法》,实行了规范管理。生猪、牛、羊、禽类实行定点屠宰。

7、传染病防治扎实有力。各级各类医院设有专门的传染病管理部门和人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立了感染性疾病科,建立了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制度。城区规范设置了预防接种门诊,出台了《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办法》。全市医疗废弃物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置,医源性污水处理和排放符合国家标准。坚决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行为,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

8、病媒生物防制继续强化。“四害”密度多年来一直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2011年被省爱卫会再次确认为“灭鼠、灭蟑、灭蚊先进市”。广泛发动群众清洁室内外环境卫生,消除“四害”孳生地,完善防护设施。积极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监测方法比较规范。

9、社区和单位卫生状况良好。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机关单位卫生组织管理制度健全落实、设施齐备。各社区、单位积极开展卫生检查、卫生评比、除“四害”、健康教育及创卫宣传活动,全面治理“六乱”行为,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和净化。

10、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卫生大为改善。按照“路面硬化、旱厕改造、下水入管、垃圾日清”的标准,对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实施了改造治理。各村爱卫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垃圾清运率达100%。坚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四、主要做法 创卫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强的组织领导、适度的经费投入、全民的广泛参与和长效的机制体制作保障。四大家领导亲自参与,全市上下积极行动,抓重点、攻难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城乡联动,共创共建,有力地提升了创卫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目标责任。

我市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检验干部能力的作风工程、改善投资环境的发展工程来抓。全市成立了创卫工作指挥部,由市长担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指挥长,长期坐镇指挥。指挥部抽调了50多名干部集中办公,8个处室各由1名副市级领导牵头负责,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各区、街道办事处和东风公司、各部门均设立了创卫工作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抓创卫的组织体系。指挥部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逐条、逐项、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到领导、到单位、到个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指挥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创卫工作。市四大家34名领导各负责联系2到3个社区和城中村,经常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协调、督办创卫工作,形成了各级领导带头、各个部门出力、广大群众参与、创卫责任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切实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动员全民参与。

群众是创卫的主体。我市坚持舆论先行,把宣传引导和全民动员放在创卫工作的首位。开通了“创卫”官方网站,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开辟创卫专栏,做到了电视有画面、报纸有版面、电台有声音、网络有报道。组织编发了《十堰市市民健康手册》、《致市民的一封信》、《市容环卫责任告知书》,发布了《创卫倡议书》,组织开展了“百万市民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巡回签名承诺”、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创卫演出进社区”、“小手拉大手”活动、“金点子”征集、“十大陋习”网络评判、“创卫成果展”等一系列宣传造势活动,引导市民提高创卫认识,强化卫生文明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为十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切实加强重点难点整治,净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

篇6:十堰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十堰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二O一O年十月十五日

“十二五”是十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形成期,是“调经济结构、转发展方式、保民生稳定、促科学发展”攻坚期。科学编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创新型十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湖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堰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科学技术发展较快的时期。按照“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部署,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各项任务,为“十二五”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是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和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验收,全市90%的县(市、区)和市本级通过了全国市、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竹溪县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丹江口市被列为“全国科技富民示范县(市)”、“全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试点县(市)”;房县被命名为“全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县”。二是科技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多元化发展,争取了国家科技部“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机制”项目,执行了一批政府间科技合作计划。三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09年底,全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5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37人;市级优秀人才439人;留学回国博士31人;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50名;十堰市级农村实用拔尖人364人。

2、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的能力全面增强,科技产出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一是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3个,“汽车动力传动和电子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二是我市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和经费再创新高,全市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300余项,争取省级以上研究开发资金8000多万元,处于全省市州前列。三是我市科技成果数量突破性增长,全市通过科技成果鉴定280项,57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东风„猛士‟1.5吨高机动性军用越野车研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混合动力城市客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获2008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申请、职务发明专利企业专利实施率位居全省前列,专利申请量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完成3751件。

3、科技创新作用逐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科技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500余项,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双十”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建设,全市10个农业基地被列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1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被列为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技110”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农业星火培训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主阵地。二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亿元,实现增加值---亿元;依照新标准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销售收入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18家,通过省级备案的高新技术产品30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7家企业被列为湖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4家企业获准纳入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三是科技创新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在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态文化等方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促进了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增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五倍子加工资源再利用和综合处理技术”、“利用酸洗废液生产正磷酸铁”、“回收废旧纸料再加工”等一批高水平环保科研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市医疗卫生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在全省市州处于领先地位。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和废水达标排放率显著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卫生和人居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防灾减灾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防科技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

4、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我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100多家科技型企业与全国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关系,共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个。二是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孵化、科技投融资、科技咨询评估等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建立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达到5家,孵化基地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孵化科技企业200家,10家科技型企业与湖北省高投公司、华工创投、武汉创投等机构建立了投资意向合作关系,银科企合作进一步深入。三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

通过“十一五”的发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科技发展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加快建设“创新型十堰”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社会发展对先进适用技术的巨大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科技对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贡献份额亟需提高。一是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科技发展基础薄弱。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能够提供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项目不多。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高新区的发展后劲亟待增强。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还有待改善,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二)面临的形势

当前,世界科技与经济格局正面临着深刻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孕育新的产业革命,全球气候问题导致低碳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将深刻影响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我国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未来五年,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自主创新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未来五年也是十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谋求新的区域竞争力,都对科技支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1、“十二五”是全市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进程期,科技创新要成为推进工业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市将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市工业化建设将进一步朝内涵式发展深入迈进。必须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制造业信息化以及服务业的现代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切实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十二五”是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科技创新要成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当前,十堰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提升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重大战略转折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强有力支撑。

3、“十二五”是全市“一城两带”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期,科技创新要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贡献。“一城两带”战略是全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科技要从全市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出发,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统筹部署和协同推进,进一步促进重点创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建设,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4、“十二五”是区域特色产业体系的形成期,科技创新要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储备。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市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迫切需要充分抓住新兴产业发展契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强在技术成果、科技人才、产业化等方面的储备,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全省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5、“十二五”是创新型十堰建设的攻坚期,科技创新体系要有新突破。“十二五”创新型十堰建设将进入攻坚阶段,迫切需要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体制机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束缚,破除障碍,力争在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环节上的创新体制和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在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较大进展,为创新型十堰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5、“十二五”是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突破期,科技创新要成为企业上市的平台。“十二五”我市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要实现零的突破,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为它们提供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创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经营理念。科技创新的要素要向创新型企业充分聚集。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与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推进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创新型十堰建设,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同时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2、以人为本,聚集资源。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集中有限资源,系统布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跨越。

3、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统筹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牢牢抓住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突破影响和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协调发展。

4、开放集成,自主创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推动官产学研资介的有机结合,支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集成创新,倡导原始创新。

5、强化服务,改善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企业成长的服务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创新型十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具体目标如下:

——科技投入目标: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研究开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达到65%,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按规模分别达到3%~6%。市级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滚动发展到30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总额达到5亿元以上,市级风险投资跟投基金达到1金融资本对科技企业的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

——科技产出目标:科技创新成果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登记科技成果400项,60项重点科技成果争取获得省以上科技奖励,全市组织申报专利6000件。组织实施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0项,争取科技经费达到1.5亿元以上。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数量和水平,保持在全省前列的位置。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10个在省内外同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

——科技企业培育目标:全市按新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扶持100家科技型成长路线图计划企业,培育50家具有风险投资潜力的科技企业,培育30家创新型优质后备上市企业,分别在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旅游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力争培育3-4家上市公司。

——创新平台建设目标: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联盟机制,建成和壮大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到2015年末,产学研合作基地达到50个,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0家,支持建成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分中心,争取湖北汽车传动与数字化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人体胚胎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玉米工程中心进入国家级行列;建立和完善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综合性骨干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提升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功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达到15家,孵化科技企业200家。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得到突破性发展;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工业废气净化处理率和废水达标排放率显著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卫生和人居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防灾减灾和抗灾能力的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国防科技动员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总体部署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重点、创建三大品牌、实施四大战略、实现五大转变、实施五大专项、打造六大基地。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 ——突出两大重点:突出创新型企业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两大重点。

——创建三大品牌: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大品牌。

——实施四大战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生态立市、知识产权等“四大战略”

——实现五大转变,实施五大科技专项:实现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从“创新资源分配”向“创新资源统筹”、从“学研创新主体”向“企业创新主体”、从“微观项目管理”向“宏观政策管理”、从“项目牵引”向“以人为本”等“五大”转变。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等“五大”科技专项。

——打造六大创新基地:打造商用车及零部件、汽车装备、特色有机农业、库区生态经济、生物医药和武当文化等“六大”产业创新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以提升汽车工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打造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基地

围绕建设百万辆级汽车城的总体目标,面向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总量为目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快技术改造,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育自主品牌;通过“项目牵引、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和政策促进”,统筹创新资源,引导企业突破一批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大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分类型指导、分阶段扶持、分方向培植一批上市后备企业、上市企业和细分市场龙头企业,以建设国家商用车及零部件集群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基地。

1、重点方向

重点针对我市汽车产业的技术需求,通过实施一批创新项目,分领域重点突破一大批关键技术。通过3-5年的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研发汽车关键零部件新产品200-300项、申报国家、行业技术标准30-50项、申请专利50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60件)的技术研发目标。促进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实现“轻量化、模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价值链优化”的目标。

——发动机零部件。重点攻克高频感应曲轴淬火技术、柴油机电喷技术、涡轮增压技术、大马力发动机等关键技术。

——汽车关键零部件。重点攻克节能环保高效内燃机、DSC双离合变速箱、动力总成ECU、CAN总线控制等关键技术。

——检测技术与装备。重点攻克CVT无级变速箱、伺服压力机、自动检测等关键技术。

——节能减排技术。重点攻克液化天然气专用发动机LNG、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GPS导航及TPMS任务处理系统、LED和AFS自适应照明灯、尾气排放控制等关键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重点攻克锂离子动力电池、乙醇燃料、天然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等关键技术。

2、重点项目

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汽车智能电子电器、商用车铸造件轻量化、车用太阳能电池、天然气汽车电器系统、双气瓶液化天然气发动机、电力传动和汽车电器总成研究与产业化。

3、重点企业

重点支持东风发动机有限公司、东风变速箱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悬架弹簧有限公司、湖北大雁玻璃钢有限公司、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东风电动车有限公司、东风特汽十堰客车有限公司、湖北通达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公司、倍力股份公司等200家企业,支持东风锻造有限公司、东风实业公司,湖北万润工贸有限公司、东风特种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实业车辆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成为国内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30家,孵化器种子企业60家。培育上市企业1家。

4、重点创新平台

建设40家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平均每年建设30个市级研发平台、10个省级研发平台、1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平均每年建设30个创新团队,累计建设5个创新联盟,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200个。建设1个院士工作站,1个汽车研究院。

(二)以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为重点,打造汽车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

全力支持装备制造业的调整、整合及产业集群化的建设,加大推进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增强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的生产能力。引进战略投资,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提高本地配套水平。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合作、合资与重组,形成重大成套设备的规模化生产。在服务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使十堰装备制造的生产技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1、重点方向

大力推进数字信息化的先进制造技术,提升大型复杂模具的设计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提升重大工艺装备及成套设备开发能力。进一步提升汽车覆盖件模具、精密冲压模具、精密塑料模具等模具的研究和生产水平,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模具研发基地。以消化吸收数控技术、曲轴淬火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为突破口,着力发展基础设备、成套设备和通用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形成主机、辅机、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的全方位、多层次产业体系。

2、重点项目

重点支持数控伺服压力机、感应热处理成套、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感应淬火机床、晶体管电源、汽车装配线开发与产业化。

3、重点培育的企业

重点培植先锋模具公司、华昌达公司、佳恒液压公司、恒进公司、天舒公司等20家企业。培育10家上市后备企业和1家上市公司。

4、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湖北省精密冲压成形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自动加工流水线技术中心、液压工程技术中心、热感应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等创新平台。

(三)以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为重点,打造特色有机农业创新基地

围绕服务“一统三分”战略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通过实施农业生态科技示范项目、创建生态农业示范企业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的规模化、设施配套化、品牌绿色化、质量标准化。

1、重点方向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广名、优、稀、特新品种,大力推广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深加工及现代储运技术,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信息化及现代农业技术,农林生态安全与生态农业技术;大力推广转化地膜覆盖技术、特色作物种植技术。

——山地有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武当有机道茶、武当绿色水果、神农本草中草药、武当山珍、山野菜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发展高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50万亩,高效有机农产品重点产区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样板10个,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300万亩。

——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大力组织推广应用地膜水稻和地膜旱稻、地膜莲藕等地膜应用技术;推进湖北省玉米工程建设研究中心建设。

——制定技术规程和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以有机茶、中草药、武当山珍、山地红薯、库区水果等特色作物为重点,对有机农业开发中的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替代农业技术、节本降耗技术、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转化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解决大面积推广应用中的技术难题。结合国际标准,制定十堰有机茶、有机中草药、有机薯、武当山珍、绿色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大宗作物的生产、加工、贮藏等方面的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

——蔬菜科技示范园建设。组织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利用现代设施开展绿色无公害栽培,在城郊蔬菜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在新建蔬菜基地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

2、重点项目

——重点支持湖北武当道茶协会开展品牌整合打造、武当道茶城建设以及湖北龙王垭茶业公司、竹山圣水茶场有限公司、竹溪梅子贡茶业有限公司、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丹江口市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开发,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一一着力建设好北缘柑桔试验站,重点支持柑桔主产区新建大中型柑桔商品化处理分级包装厂,配套建设产品保鲜库等基础设施,支持丹江口市和郧县建设桔瓣罐头和果汁饮料加工基地及深加工企业。

——重点培植以十堰渝川、竹山兆华、竹溪顺溪、郧西益群、丹江习大嫂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等龙头企业,支持其引进设备、改进工艺,开发新产品,创建品牌。

——组建食用菌栽培及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支持以房县聚达、神武山珍、伏龙山珍、武当山珍系列产品开发公司等为重点的食用菌出口企业开发新产品。

——建立市级“两薯”组培繁育中心。在郧县和竹溪县分别建立万亩有机红薯和万亩有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在两薯主产区高标准建设加工原料基地。

——实施“一县一品”战略。以丹江口市博奥水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建设鲌鱼繁育基地,开发鲌鱼系列产品。以梨花村酒业公司为龙头,建设木瓜产业基地,开发木瓜系列保健食品。以百科皂素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郧西医药化工园,开发甾体激素系列中间体。以神龙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北柴胡、丹参规范化种植基地,开发系列中药饮片。以天新医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建设杜倍种植基地,开发杜倍系列产品。以龙王垭茶叶公司为龙头,建设有机茶种植基地,开发系列高档有机茶。

3、重点培育的企业

培植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培育1家上市公司。

4、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

重点支持建设武当道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湖北省玉米工程中心、北缘柑桔试验站、食用菌栽培及产品加工研发中心、“两薯”组培繁育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等8家创新平台。

(四)以增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基地

围绕培植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开发生物医药新产品,建立地道中医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大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联盟,提高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重点方向

——围绕挖掘武当道教医药精髓,提高中药材品质,大力组织开展地道中药材GAP示范基地建设;

——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大力开展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剂型的研制,开发国家级二类、三类新药;

——支持医学重点试验室开展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研究与开发,注重提高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技术,重点攻克黄姜深加工技术,皂素废水、废渣处理技术,甾体激素原料药中间体生产技术。

——支持企业应用先进的中药前处理、提取分离、浓缩、制剂、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信息化等工艺技术,推动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和医疗器械等新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开发利用肚倍等地方特色资源,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现有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2、重点项目

——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重点开发以人民医院与原武当生物制药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因工程药物PEP-1-SOD1一类新药技术。

——扩大郧县天圣清大公司注射剂产业化项目和水针剂、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建设项目生产能力,以及竹山天新公司肚倍系列开发项目,重点开发单宁酸、没食子酸、三甲氧基苯甲酸等产品。

——以丹澳医化、开泰激素公司的高档激素系列产品开发为重点开发高端产品。积极推进六家黄姜加工企业科研攻关项目,及早实现达标排放。

——以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公司和竹溪云浩饮片公司为龙头,扩大中药饮片生产加工能力。

3、重点培育的企业

重点培育神农药本草中药饮片公司、云浩药业有限公司、清大药业、康迪药业、武当生物制药、天新医药公司、丹澳公司、开泰公司等8家企业成为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2-3家企业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亿元。

4、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

推进医药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医药集团建立战略联盟和产学研基地。推进湖北省人体胚胎干细胞重点实验室、黄姜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人民医院国家三级(肿瘤)实验室、市中医药科研所的建设和创牌升级,形成比较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为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提供支撑。

(五)以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建设为重点,打造武当文化产业创新基地

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既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也是十堰旅游产业的龙头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知名品牌。必须不断创新武当文化研究及发展模式,强化武当文化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对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1、重点方向

围绕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突出武当道文化特色,挖掘武当文化思想精髓,开发武当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武当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深入开发武当文化的无形资源,对武当山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神仙造像、壁画等的文化价值和宗教意义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推出一系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专著。

——对武当文化的有形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充分挖掘其“附加价值”,将武当文化元素与时尚风格相结合,开发一批高档的、具有武当文化特色和收藏价值的相对固定的经典文化纪念品。

——开展“数字武当”建设,开发武当动漫,对武当电子商务平台深度建设,开发整合电子商务网,通过提高数字信息管理水平,促进武当文化电子文库建设。

——依托生态环境,开发武当山千年道教养生文化,建立集生态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生态养生于一体的武当道教生态园。

2、重点项目

——武当山景观的文化解读。对武当山自然景观的道教内涵和文化价值做出深入浅出地分析;对武当山建筑景观的道教内涵做出文化解读;对武当山的神仙造像、壁画等的文化价值和宗教意义进行解读;对武当山碑刻、摩崖、宫观匾额、金属器物铭文等进行文字释义,对其思想内涵及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涉及到的历史人物进行充分地考释和通俗化地解释;对武当山道教宫观的道教活动给予一定的文化解读;对武当山进香民俗进行一些宗教分析和文化解读。

——武当山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打造一批高档的、具有武当文化特色和收藏价值的相对固定的经典纪念品。全面认识武当文化资源,拓宽旅游纪念内涵,拓宽纪念品开发的思路,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打造多元化的旅游纪念品。

——张三丰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走景观化的模式,筹建“三丰道院”或“张三丰文化景观园”等多功能的建筑园区。

——武当武术产业化开发。建立武当武术养生专业网站,成立武当武术养生研究院,研究武当武术养生的机理与作用,建立理论体系。出版发行报刊、书籍、影视光碟等。

——数字武当建设。建立网上武当解说视频,建设武当古建筑的三维数据库。制作与开发动画片《真武大帝》,发行动画片音像制品,兴建“真武”主题商店。建立武当文化电子文库,建设山志数据库、碑刻数据库、道乐数据库、武术数据库、文物数据库、影视数据库、旅游信息库等。

——武当道教生态园建设。建设武当道教养生茶园、武当药用植物园和养生花卉园,形成生态园主体公园。

3、重点培育的企业

重点培育湖北武当旅游开发总公司、武当艺源工艺品厂、武当太子道茶有限公司、明强刀剑旅游产品有限公司、武当山道岳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武当山纪念品开发公司等8家旅游商品企业成为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培育1家上市公司。

4、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

依托武当山道教协会、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郧阳师专、武汉音乐学院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成立1-2家武当文化创新平台。成立1-2加旅游商品企业技术中心。

(六)以发展生态经济壮大环保产业为重点,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生态经济创新基地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国家和湖北省转型发展大局和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优质水源区,维护与优化水生态环境,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机制和生态工业模式,着力打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集中政策、资金等要素,吸引电动车、电动旅游船等节能环保低碳新项目建设,并引导原有骨干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兴市与生态立市协调发展。

1、重点方向

——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攻克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控及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紧紧围绕水源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清洁能源等为主的农村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以保护中线源水质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集中整治库岸一级污染源。加强农村科技宣教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尽快研究、制定城市和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及管理法规,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控制化工、医药、冶炼等行业有毒有害废气排放,积极发展和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有效控制、解决工业点源污染。本着合理开发水能资源、适当开发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的思路,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循环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构建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

2、重点项目

生态经济创新基地建设,共规划特色生态农业创新示范类、污染治理类、环保类、新能源、循环经济发展类等科技项目。

——特色生态农业创新示范项目。组织实施木耳、龙须草等多种特色经济作物开发与示范、丹江口生态湿地保护研究、生态循环养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示范、优质丹参规范化生态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武当金银花茶加工技术研究等项目。

——治理环境污染类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实施黄姜清洁生产工艺研究开发与应用,基于直接分离法工艺上的皂素生产污水处理关键生物技术及工艺,钒矿资源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废水废气减排、汽车制造行业噪声危害控制改善措施研究、污水循环(两水闭路循环)系统研究、电镀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推广等项目。

——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组织实施高效强力型汽车节能减排增效剂研究开发,利用粉煤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新技术及建筑墙体材料产业化开发,丹江库区船舶发动机“油改电”等创新项目。

3、重点培育的企业

重点培育十堰钰源锋建材有限公司、十堰市鑫亚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湖北百科皂素有限公司、十堰市宇贶精密铸有限公司、湖北平凡矿业有限公司、竹山中强钒业制造有限公司、十堰坤泰工贸有限公司、十堰兴科牧业有限公司等7家细分市场龙头企业。积极培育12家左右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

4、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

围绕以上方向,在特色生态农业等领域积极培育和推进建设3个左右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为重点建设6家左右的企业技术中心。在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重点推进和建设2~5个左右市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

四、保障措施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统筹科技政策制定、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互动,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科技决策、组织和协调能力;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式,推进和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公开招标、科技项目责任管理、科技项目评审评估及绩效评价等制度建设。引导和鼓励科技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学研结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科技自身规律的创新机制。加强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使科技大会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和完善“一把手”抓创新、抓产业化的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机制,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抓培植“第一增长点”的工作职能。建立服务创新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和协调配合,明确职责。从政府采购、税收优惠、金融服务、人才激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创新发展。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全面推进十堰高新区“创牌升级”,集成整合东城、西城、长岭等工业园区优质资源,扩大高新区发展规模,提升和完善高新区功能,加快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步伐。

(2)完善科技投入体系,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积极探索科技投入的各种有效形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增加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拨款年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市级财政科技资金年增长幅度保持在30%以上。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扩充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规模,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基金,吸引企业、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投资。鼓励和引导创新企业和孵化项目与国家的各种科技产业发展计划和重大专项相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各种专项资金的支持。全面落实国家鼓励企业科技投入的政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加快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使之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阶段的重要资金来源。

(3)加强科技人才建设,增强创新发展活力

依托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把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培养拔尖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设立技术创新岗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立足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以重大科技项目凝聚优秀人才。积极推进科技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科研机构根据需要聘用各类科技人才,建立重绩效、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用市场机制畅通科技人才流动渠道。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科技人员知识财富化、知识产权化、专利股份化等办法,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上一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幼儿园数学公开课经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