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4-06-28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4篇)

篇1: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师:同学们,我们这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童年)说到童年,我就会发笑,因为在童年时的我特笨,做过一些傻事,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有没有一些童年趣事与老师分享呢。

(相互交流)

2.师: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的回忆,今天让我们走近著名作家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她《祖父的园子》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小女孩的顽皮、淘气

1.谈话:相信我们的同学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老师拿起这篇课文读了几次,就很喜欢这个园子里的小姑娘,你们知道老师喜欢他的什么吗?

预设:(天真烂漫、顽皮淘气、童真雅气、可爱)

2.如果现在这个小女孩就站在老师的面前,老师会忍不住刮她的鼻子,你实在是太调皮、太淘气了,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找找老师刮她鼻子的理由吗?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理由

3.生自由读课文

4.反馈:

①第4小节:祖父整天……反而把它踢飞了。(这里写的是和祖父一起种小白菜)

②第5小节:祖父铲地……狗尾草当做各穗留着。(这里写的是“铲地”)

③第13小节,我并不细看……蚂蚱不见了。(这里写的是玩耍)

④第14、15小节,浇菜;

⑤第20小节睡觉

师:这个小女孩实在是太淘气,这5处地方都写出她的淘气,你喜欢读哪处,你就是读哪处。

(学生练读、逐段读,要读出她的淘气)

三、研读课文,感受自由、快乐

1.这个小女孩可真是小捣蛋+淘气包,可老师还是那么喜欢,而且还有点羡慕她?

生说,预设:(自由、快乐、无忧无序、随心所欲……)

师引导:除了这些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我还羡慕她有一个这么好的园子,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请同学们找出有关段落去读一读

2.第17小节教学

板:自由、快乐、无忧无虑

3.我还羡慕他有了这么好的祖父

这位祖父好在哪儿

我种白菜,把飞浇到天上去,他管不管?

我一会儿挖黄瓜,一会儿捉蜻蜓,他管不管?

我铲地把狗尾巴草当谷穗留着,他管不管?

怎么管?(三个笑)

这笑包含的是什么?只有怎样的祖父才会发出这样的笑?<板>慈祥

看板书,连起来说:

慈祥的祖父,给了我自由……的园子

四、深入文本,提炼写法

1.在祖父的园子里,不仅我是快乐自由的,就连这园子里的花、草、蝴蝶都是自由快乐的,你们发现了没了,赶快去读一读,读完了,我就请你们做这园子里的蝴蝶、蜻蜓。

2.你愿意做这快乐、自由园子里的什么?你在园子里,是怎样的快乐、自由?

愿意说的到前面来

a.请问你们现在在哪里?

b.你是什么?

c.用我是园里的__×

请各位回到你的园子里去!

3.我想问一个问题

(1)这个小姑娘写自己的快乐和自由,为什么还要写小动物,植物的快乐与自由呢?

(2)文章重点想表现谁的快乐与自由?(小姑娘)

它用园子里的动植物的快乐与自由来突出小姑娘的快乐与自由,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寄情于物

(3)在我们理解了这种写作方法后,再读课文会有更深的理解?

4.第18小节: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这句话仅仅是在写天空吗?蓝悠悠、又高又远吗?

板书:祖父的园子

慈爱的(给了我)自由、快乐、无忧无虑……

种白菜

铲地

玩耍

浇菜

睡觉

寄情于物

篇2: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想象,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表达的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读着读着,就让人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里,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在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童年的生活,以及对故乡的记忆,读起来非常动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齐读课题——

师:这园子里蜂子——学生读课文,出示第二段

(是呀,这园子真―(美、五彩缤纷、充满神秘、充满生机)

还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13节。(感受快乐和自由。)

师:谁来读第13自然段[出示13节]

读着读着,文中哪种气息扑面而来啊?(自由)

师:看看,你从哪儿感受到这份自由?

师:是啊,这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啊。你愿不愿意请个同学一起来帮你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份美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请)你是一起读,还是请她读?(生:请她读。)你觉得怎么样?

师:还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份自由?

生: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师:它是爬上架还是爬上房,由自己决定。黄瓜结不结果,由自己决定。玉米长多高,由自己决定。蝴蝶飞哪里去,由自己决定。这是一份多么自由的感受啊。

师:这段话写得非常特别,看看哪个句式出现得最多?“愿意……就……”不觉得罗嗦吗?生:有一种自己决定的感觉,不觉得拘束。给人特别自由的感觉。

师:让人感觉到那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怎么能把这份随心随性的自由读出来呢,

指名分读(倭瓜、黄瓜、玉米和蝴蝶)

师:分不出谁更自由,它们都是那么自由。

三.学习我和祖父在园中的段落。

师:是啊,在这个园子里,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自由。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蔬菜、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我呢?

生:我也是自由的。

师:就请同学们去读读课文其他的段落,用上“在这个园子里,我愿意……就……”说说我怎么自由?

师:同学们捕捉了许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画面。细读出滋味,好好地去读读这些画面,细细品品,读着读着,有什么感受。

师:还清晰地记得昨天同学们在读课文时,忍俊不禁,我知道,同学们已经被课文深深吸引,哪个镜头最吸引你?

生:第三自然段把我吸引了。

师:给大家读读。(生读,出示段落)

你感觉哪里最有趣?

师:真有意思,还有吸引你的画面吗?(12节)

生: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看着满地的狗尾草,祖父是怎样的神情?祖父笑够了,才把我慢慢叫到他跟前,祖父虽然教我(出示11小节)

师:我发现这段话里有一个字重复出现了很多次,数一数?

从那么多“又”中,你读出了什么?能否读出调皮、贪玩

小结:作者的语言很朴实,但却那么充满着童真、童趣,勾起了我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师小结:不管是瞎闹,还是淘气,即使是越帮越忙,或者是闯出点小祸殃,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我能够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这是因为……

师:是啊,正因为祖父的勤劳、他的宽容、他的爱,给萧红这么多的自由。所以,我眼中看出来的一切也是——自由的。

师: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很冷酷的人。祖父成了萧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在一篇文章中她这样写: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出示链接)生读。

师:读到这里,你能明白,为什么萧红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园子?在她心中,这还是一个的园子。

师:学到这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题目不是祖父的园子,也不是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正如萧红在书中写的:“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人可以给你一个天堂,在这个园子里,祖父用他的宽容和慈爱,给了我一个天堂,在这个天堂里,我的瞎闹淘气也曾带给祖父许多的欢笑和快乐,这园子也是我用率真和可爱给祖父创造的天堂,所以作者称:读课题——————

师: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园子。(出示链接。教师朗读)

师: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是什么?

师:你走进了萧红的心中。正是怀着对爱与温暖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无论在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大气的文字写着这份爱这份温暖、这份自由!让我们一同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感,读课题——

师:当我们轻轻走出这个园子,回眸看它的时候,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

师:萧红现在怎么样了?祖父的园子到底怎么样了?现在这个园子究竟什么模样?

师:同学们产生了太多新的疑问,好,带着这些疑问,走出课堂,去解决它。相信你的阅读视野也会不断拓展。

师:你课后打算给自己一份怎样的作业?

师:老师也有一个建议:文中祖父和我的趣事留给我们印象很深,相信你和你的家人朋友一定也有许多的趣事,学会捕捉,放大细节,你的文字也会像萧红那样自然流淌出来,记下爱和温暖的故事吧,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快乐童年。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快乐 自由

篇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追问诱导,插柳成荫

[出示预习要求:快速默读《祖父的园子》,捕捉重点信息,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字词:祖父的园子,是个( )园、( )园、( )园,也是个()园。]

师:谁来填一填?

生:花园。

师:这里似乎没有明显地写花。你从哪儿找出来的?

生:(读)“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师:那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是写花的呢?我倒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因为蜜蜂会采花蜜。如果他们家园子里的花开得不是很好的话,那么蜜蜂一会儿就飞走了,可是蜜蜂停在上面一动不动。

师:嗯,说得真好!蜜蜂有可能被花香给迷住了,也有可能采蜜采累了,是不是?你真会读书!来,同学们,关注这几个词语,想一想,它们和写花有关系吗?(课件中圈出“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圆滚滚”“小毛球”。)

生:“带着金粉”表示带着花粉;“胖乎乎、圆滚滚”是写蜜蜂采了很多花蜜;“像一个小毛球”说明蜜蜂采了很多蜜,很胖。

师:理解得真好!你看,这就是萧红文字的魅力———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这就是侧面描写。(课件出示:侧面描写)来,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张老师出示预习要求,让学生按要求填空,为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填空的设计也具有巧妙之处,即由易到难。其中简单的,比如“果园”“花园”之类的答案是能够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的。但有些填空则是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之上的个性化答案,比如后面所填写的“乐园”。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张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讲授答案,而是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获得并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引导学生从蜜蜂采蜜,找到蜜蜂胖乎乎、圆滚滚的身体。学生由此联想到蜜蜂采蜜定是获得了大丰收,并推及园子里的花一定很多,于是自然说出“花园”。这看似零散的教学,实质上形成了学生情感的整体。

二、融情于景,情感共鸣

在课堂中,张老师让学生围绕“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自读找出“溜土窝、追蜻蜓、捉蚂蚱、吃黄瓜、采倭瓜花”等。此时学生心中的自由,已经与萧红心中的自由不期而遇。张老师没有浅尝辄止,又引导学生补充还可以在园子里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俨然已经融入到园子里。紧接着的情感升华,就是由讲到读。

师:同学们,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宽容的祖父,所以“我”在园子里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文中很多地 方写祖父 怎么样 ,“我”也怎么样。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找到句子后,师生合作朗读。)

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生:我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课件出示:祖父(),我就()。]

师:谁接着说?

生:祖父浇菜,我就浇菜。

生:祖父摘谷穗,我就摘谷穗。

生:祖父浇水,我就浇水。

师:总而言之,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祖孙俩形影不离。那画面好温馨啊!同学们,你们看,萧红写这个园子的自由,其实处处都在写心中的自由,这就叫“借景抒情”。其实,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里,萧红常常写到自己在园子里自由地奔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这样更易于把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从而较好地实施课堂教学环节。但是,有时学生的朗读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其情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分角色朗读表面上看似乎师生配合非常默契,实际上却容易导致学生阅读的“伪体验”。在“自由的园子”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看似找的是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自由”,实则已经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心中,即“你眼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张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之间的问答,俨然成了同伴间的快乐聊天。学生从学课文中找到了快乐、共鸣,教师也很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基于情感内化后的师生配合,自然少了些刻意的朗读指导,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润物无声,平中见奇

师:同学们,玩着玩着啊,我们就累了。让我们在萧红的园子里静静地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吧。(师配乐朗诵,文字缓缓地从屏幕下方往上移动。)

(出示:“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师:(轻声讲述)蝴蝶睡了,蚂蚱睡了,蜜蜂睡了,蜻蜓睡了,这园子里的一切仿佛都睡了……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睡着睡着,就进入了梦乡。你会梦见些什么呢?也许,你会梦见……你会梦见……这园子里的一切都静静的,伴着我们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师:(三分钟后) 你梦见了什么?(生交流)

师:连我们的梦都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啊!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去过萧红家的园子,但依然能够通过文字和想象看到园子里的一切,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可以想见,萧红在睡觉的时候也可能梦到这一切。但是,19岁以后,萧红再也不能快乐地做这样的梦了。

师:(借助中国政区图,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解说写作背景)1911年,萧红生于呼兰县城。18岁那年,那个带给她无比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她被迫离家,离开这个美丽的、“样样都有”“一切自由”的园子,漂泊了很多地方,从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最后漂泊到香港;1942年,由于庸医的误诊,年仅31岁的萧红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人世。整整12年时间,她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魂牵梦萦的园子,她只能一次次地在梦中看见园子里的一切。

师:花开了———

(屏幕出现重点段提示语,学生根据提示尝试背诵: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倭瓜……黄瓜……若都不愿意……玉米……)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已经屡见不鲜。关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们也经常感到困惑:过多利用多媒体,有时会忽略传统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不用多媒体,有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笔者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乐。教者的轻声叙述,配上音乐,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动静结合。想象后的交流,更是将萧红眼中的自由之情升华。在此基础上引入萧红的写作背景和不幸,与自由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对萧红的了解,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愈来愈深。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只是那一笔笔的“画龙点睛”。

篇4:《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类型:新课

教材选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由的把课文读懂。

以读促悟,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文中的关键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在孩童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 .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上篇课文中的“小英子”在对童年生活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的看到了她对童年魂牵梦莹。对早早走远的童年的依依留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作者对她美好童年的回忆。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她那“自由的,快乐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童年。

二 .明确阅读要求:

看课文前的提示语,想一想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童年的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默读课文,说说“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怎样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三 .依据阅读提示,自读自悟,同学交流。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行解决。

默读课文,想一想,“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樣的?并在书上做简单的批注,读后同学之间,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我”在园中的心情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 .读评结合,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的心情。

默读乐文,想一想,课文中有哪些问句,句子中体会作者的什么心情?

学生试着把有关的问句画出来。

指名读,请学生评价。

(从对昆虫的描述中体会到的:昆虫的色彩美“白,黄,红,金,绿。”昆虫的可爱“胖呼呼,圆滚滚,毛茸茸。”“我”和 “爷爷”在园中劳动“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都能体会到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五 .读思结合,走进文本,体会不能忘怀的童年。

针对提出不同的问题,默读思考,准备交流。

小组内讨论交流。

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我”有个慈爱的祖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祖父允许胡闹,对“我”倾注的爱心和耐心,真是一个慈祥的祖父。)

(我有一个自由的心灵,因为在“我”眼中:花儿,鸟儿,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自由的,想怎样就怎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在快乐。)

六 .拓展延伸,升华文本。

篇5: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萧红,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乃莹。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

二、默读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在祖父的园子里,“我”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三、自主学文,体会感情

1、童年萧红的眼里,祖父的园子是什么样的呢?

(1~3段)

重点指导朗读:

第一段。

重点学习:

文中描写榆树的句子 体会表达形式与方法。

2、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

朗读体会4~20段,感悟童年的她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地边学边玩,边玩边学自由无虑的生活。

3、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感情:

重点朗读体会:

16~20段体会“园子”是自由的,孩子的身心都是自由的,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4、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

四、默读全文,领悟表达方法

结合相关的语句 领悟总结:

1、孩子气十足的腔调。

2、春天泥土般清新的语言。

3、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

五、拓展作业

1、简介《呼兰河传》,推荐给学生读。

2、学生读《呼兰河传》中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栽花 拔草 种白菜 铲地 浇水 玩耍 自由

快乐

篇6: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情绪。

二、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述:“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十分可爱;“我”对它们十分喜爱;作者描述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完美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透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搞笑?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

理由是多元的,能够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理由能够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

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理由能够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十分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下雨!”

理由能够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搞笑?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述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情绪;“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完美,充满活力。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透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情绪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完美。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完美。

篇7:《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现代优秀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毫无刻意雕饰的痕迹。运用拟人、排比,语言整齐而优美。【设计理念】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园子中的两个人物,“我”如此的调皮、捣蛋,在园子里瞎闹、乱闹、尽情玩耍;祖父慈祥,有亲和力,只要我开心,祖父就是快乐的。祖孙二人互为对方快乐的源泉,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园中的万物也是自由的,正因为心是自由的,所以眼中的物也是自由的。教学时要扣住这条情感线索,展开教学。【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3.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呼兰河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

难点:重点感悟祖父的慈爱,读悟中领会“叙事抒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原著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祖父的园子》,本文作者萧红(PPT出示萧红图片)。这篇文章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是《呼兰河传》的开头(PPT出示: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八十岁了。——选自《呼兰河传》),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到童年,来到这呼兰河小镇,走进她魂牵梦萦的——《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二、走进祖父,感受慈爱。

1.师: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在这新鲜漂亮的园子里,“我”和祖父是怎样生活的,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默读4-15自然段,你的眼前会浮现出许多有趣的画面。选取你最喜欢的画面,“我”和祖父是怎样的,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同桌之间交流,师提示:尤其要看看别人的批注。

3.全班交流,过渡:你觉得哪个画面最有趣,使你读着读着就笑了?

交流一: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1)师: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我”在学祖父)“我”好像是祖父的什么?(“影子”、“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老的干什么,小的就跟着干什么,多有趣呀!

(2)师:这相似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再找找看。(学生全部找出后,PPT出示: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如果把它们串起来就成了——(生接:一首小诗)萧红喜欢用绕口令般的重复语言来叙述故事,这一语言风格充满着独特的“萧红味”。其实这是一种写法,叫复沓,作用是为了抒发强烈的感情。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里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呢?(萧红对祖父的依恋)

(3)师:老师想和你们合作读读这首小诗,行吗?我读祖父,你们读小萧红,怎么样?读完PPT上出示的小诗,师接着读:祖父喝口水,生接——(我也喝口水);师:祖父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生接——(我也做下来休息一会儿);师:祖父抽袋烟,生哈哈大笑,不再接读。(设计意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萧红的那种快乐,当然也完成了儿童诗的创编。)

交流二: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很像狗尾巴。(1)师:读着这段文字,祖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宽容、慈爱、有耐心)萧红呢?(调皮、快乐)

(2)学生在谈感受时,可能会抓住“慢慢地”体会祖父的耐心,“抛”感受萧红的生气。

(3)师: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如果我们这样做,大人肯定会怪我们的。祖父责怪她了吗?(没有)祖父的表情就一个字——笑,我们把这一部分描写祖父的笑都找出来。(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这一次又一次笑容背后,你读到的是祖父的什么?(宽容、慈爱)

(4)师:一问一答,多么温馨的画面呀!我们就来合作读对话吧!既然是合作,我们首先要分工,我读谁呢?(祖父)那你们就全做我的孙女儿吧!准备一下,琢磨琢磨,怎样读才能体现萧红的那种快乐。读后,师:哎,明明错了,还这么理直气壮,都是我给惯的呀!

交流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下雨啰!下雨啰!”

(1)师: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感受萧红的调皮、快乐)

(2)师:想象一下,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心情是怎样的?我找一位同学读读这一部分,再指一生:你想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什么?(快乐)

(3)师:水会落到哪儿?(花草、萧红身上、祖父身上)追问:祖父会生气吗?(当然不会,把谷穗割掉祖父都不会生气,还有什么能让他生气呢?)

4.领会写法。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园子中的萧红是怎样的?(板书:自由快乐)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叫做——叙事抒情。(板书)

三、走进园子,感受自由。

1.师:自由快乐的萧红眼中的园子是怎样的?自由读读16、17自然段。不知你们有没有发觉,有一个自然段,特别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PPT出示17自然段)

2.师:这段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份自由自在,是哪一句呢?(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谁愿意来读读?(生读)一切都活了,哪些事物活了?(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指导朗读。

3.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太阳也不知道。

(1)师:这几个自由的句子还很特别呢,咱们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愿意„„就„„)不要小看这个“就”,一个小小的“就”,自由就全出来了,不信我们就来配合配合,我读“愿意”部分,你们读“就”的部分。

(2)师:我们也来写写这样的句子。(PPT出示:蟋蟀愿意 就 ;蜜蜂愿意 就 ;我 就。)学生练说。(“我愿意 就 ”部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中萧红的做法。)

4.领会写法。师:难道作者仅仅是在倾诉园子的自由吗?它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自由。萧红借景物的自由来表达她的心境,这种写法叫做——借景抒情。(板书)

四、再进园子,体会萧红无法忘却的“精神家园”。

1.师:学到这儿,你们一定明白了,这份快乐的源头就是——自由,最最关键的是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因为自由,所以快乐。那么,为什么题目不叫自由的园子呢?(因为园子是祖父创造的,是祖父的爱和宽容给了萧红自由和快乐,所以题目是“祖父的园子”。)这也表达了萧红对祖父的——怀念。

2.(PPT出示: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师深情朗诵。

3.师:孩子们,学到这儿,你们觉得萧红的童年是什么样的?萧红的童年果真那么幸福吗?《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长篇小说,老师从小说中选取了两段话,我来给大家读一读。(PPT出示,音乐响起:祖父非常的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父亲的冷淡,继母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祖父时时把多纹的手放在我肩上,对我说:“快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

4.(PPT出示赏析过的精彩语句)

师:孩子们,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她只活了31岁,她短暂的一生受尽了来自家庭、社会的太多屈辱与磨难。父亲冷漠无情,继母恶言恶色,只有祖父给了她温暖和爱。祖父去世后,她对这个家庭已没有丝毫的眷恋,毅然离家出走。当她走投无路、孤独寂寞时,她想到了——(生接:祖父的园子)她多么想再回到园子,学一学慈爱的祖父呀——(生读: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文字逐渐消失。)当她遭到丈夫抛弃、悲痛欲绝时,她想到了——(生接:祖父的园子)她多么想再回到园子,再理直气壮地和祖父闹一闹啊——(生读:拔草的对话。文字逐渐消失。)当她饱受疾病纠缠、弥留之际,她想到的还是——(生接:祖父的园子)她多么想再回到园子,再开心地喊一声——(生读:下雨啰!下雨啰!文字逐渐消失)多么熟悉的声音,多么熟悉的画面,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篇8: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师:为什么写生活, 还要写景物呢?读这两段, 你读出了什么?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活的园子。

生:快乐美丽、生机勃勃。

……

师: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的?

生:从“我家有一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 因为美, 所以吸引昆虫。

……

师:她怎么写出“活“, 联系上下文看看?

生: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

生:鸟飞了, 活了。

师:作者没写花活了, 鸟活了, 虫子活了……是怎么写的?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你没有发现写自由的句子的特点吗?

生:愿意怎么样, 就怎么样,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师:这里愿意怎么样, 就怎么样, 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 这是排比。

师:同是写自由, 这里写谁是自由的?

生: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师: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生:写所有东西自由, 可以衬托“我”的自由。

师:这是借这里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叫借物抒情。

师: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 就怎样”, 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

生:我愿意摘花就摘花, 愿意睡觉就睡觉, 愿意吃芒果就吃芒果, 要怎么玩就怎么玩, 玩到深夜也没人管 (那是有人管的) 。

生:种花、踢飞种子, 愿意吃柿子, 就把柿子吃完 (那不行) , 想玩电脑多久就玩多久 (你写着写着写到自己身上了) 。

生:铲地、拔草, 让生活充满花香。愿意浇花就浇花, 把花淹死也没人管。

生: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 把所有的草都留着……若把他们吓跑了, 没关系, 我知道他们会回来的, 因为这里是自由的……

师:他注意先写中心句。如果每个同学都用这样的写法, 能写出你现在的生活吗?

生:写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我们没有文中作者那么自由。

师:因为作者有祖父……

魏星老师这样教:

师:仔细阅读第十三节, 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

(学生自读自悟, 抓住“愿意……就……”“想……就……”“一会儿……一会儿……”“又……又……”等词语、句式进行交流, 感受园中的“自由”。)

师:注意到了吗, 这段话一连用了10个“就”字, 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啰嗦呢?

生:我觉得不啰嗦, 读起来很顺畅。

生:感觉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

生:我读起来觉得很孩子气, 好像是作者萧红一口气说出来似的。

师:你看, 萧红的文字很普通, 很朴素, 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洒脱, 很灵动, 很孩子气, 字里行间跳跃着两个字———

生:自由!

(在读完园子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之后, 再次回到第十三节, 通过改变人称、角色朗读, 把“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融合在一起。)

师: (引读) 一到了这个园子里, “我”就玩了起来, 闹了起来, 不知不觉地。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 “我”就变成了那倭瓜啦———

生: (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 (引读) “我”就变成了那黄瓜啦———

生: (读)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师:想象一下, 当萧红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 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写到这里, 萧红禁不住笑了, 她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园子, 成了园子中的黄瓜、倭瓜……

生:萧红可能手舞足蹈。

生:她写得特别快, 笔下的文字就像园子中的蝴蝶快乐地飞舞着。

生:当萧红写到“只是天空蓝悠悠的, 又高又远”的时候, 她放下笔, 眼睛看着窗外, 又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师: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写作体验啊!———读书就是和作者一块儿体验、一块儿创作。让我们齐读这一节!

思考:

一、在“文眼”中唤起童年的记忆

文本的“定篇”决定我们能从文本中去寻找到情感的关键词, 两位老师找到了。“自由”的定义在教学的初始就已经呈现, 于是, 思维的角落开始在记忆里寻找, 两位老师都是在定义的搜寻过后, 抓住文本的依托来唤起学生童年的记忆。于是, 才有了“他是怎样来写出美丽的, 怎样写出活的”“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达‘自由’”。在文本问题的干预下, 学生暂时放弃了自我的记忆, 转入文本语言的品味, 这种品味让“园子”呈现了一种场景, 这种场景不仅是作者的表达, 更是学生在接受自我童年记忆搜寻后的一种嫁接与反思, “因为美, 所以吸引昆虫”“园子里的小精灵我行我素, 自由自在”, 他们已忘却是在文本的脚步中搜寻, 完全是一种沉醉的回忆。

二、在“文语”中体验童年的心理

篇9:《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 、入情入境地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2.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他的有关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A.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B.“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C.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D.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表达特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篇10:《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镇巴县永乐镇中心小学 李时森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祖 父 的 园 子》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

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地阅读,读懂课文内容,明白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在前两课同类题材的学习基础上,把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前的“学习提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重点,体会作者情感。并注意与大家交流、讨论,积极吸取别人的合理见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及“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情感与态度: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台湾女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的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出示课件)

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2、介绍《呼兰河传》(出示课件)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归纳学生的发言)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3、认读生字(出示课件)

4、读词语(出示课件)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1)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出示课件)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①“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②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3).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出示课件)

②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 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些句子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3.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顾全文,领悟写法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呢?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怡?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好玩 快乐祖父的园子

美丽

自由

篇11:《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经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单元主题“童年”有了一定的情感积累,教学时,在初读感知环节,主要抓住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片段,让学生理清脉络;在理解课文环节,主要从“走进园子”体会有趣、“走进祖父”体会宽容和爱、“走进景物”体会自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和情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感受慈爱的祖父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对孩子倾尽爱心和耐心。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和积累喜欢的段落,如文中第1自然段以及第16自然段等。

从上课情况看,能很快地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同学不多,一般都是做过课前预习的同学;主动朗读的同学也不多,似乎没有读书的热情。不知是因为到了高年级而害羞,还是课堂气氛调动得不够。

篇12:《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植物自由生长一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动。

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学习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最后通过朗读语段,和补充材料,引导体会萧红梦中的园子,深深体会萧红对祖父的怀念之情。

篇13: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一等奖

如何有效地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 “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赴仙居送教下乡活动”的一堂课《祖父的园子》, 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使人茅塞顿开, 心里头瞬间敞亮起来。

一、初读课文:略中求粗放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共有20个自然段。许多老师因其篇幅长, 内容多而感到无所适从, 往往把这些课文讲得支离破碎, 甚至用三、四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长文短教呢?执教的王老师告诉我们, 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的眼睛”。“教学眼睛”是文本的情感密码, 在文本解读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探究和感悟的牵引力,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为了找到这篇课文的“教学眼睛”, 王老师不仅一次又一次地研读文本, 还仔细阅读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读着读着, 她忽然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就这样一天一天的, 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了。”这不就是“教学的眼睛”吗?她猛然间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惊喜。这个句子既是文章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 又蕴含着文章的主旨。

于是在教学伊始, 王老师就将课文置于作者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的背景中, 出示原著中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样的一天一天”是怎样的一天一天?“园子”是怎样的一座园子?“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然后引导学生再围绕原著句子中的“园子、我、祖父”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 展开深入探究。整个课堂, 从原著中的句子出发, 又回到原著中的句子结束, 在教学上走了一个来回, 情感得到了提升。这样, 教学主线清晰、明朗, 主导性问题粗放、大气, 因为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 又给学生畅谈感受留下较大的空间。我们不能不佩服, 这个突破口选得是那样地准, 切入口选得是那样地好。

二、细读课文:略中求精读

20个自然段面面俱到, 显然不可取, 这就需要做到略中求精读。王老师在引导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时, 在众多段落中, 首先将教学重点落在第1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 这是教学内容的精选;学生交流初读感受“这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园子”后, 王老师对表现“美丽”的第一自然段是用以读代讲、图片感受的方式一带而过, 将教学重心明显倾向于第17自然段的教学, 采用聚焦关键词句的方式, 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教学片段1】聚焦园中动物的自由

“花开了, 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1) 出示句子。自由读这个句子, 用心体会体会。

(2) 自由读, 想象画面, 谈感受。

(3) 指导朗读。

睡醒了的花, 天上逛的鸟, 在说话的虫子, 多么富有童趣的语言!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份自在与悠闲吗?

这么美的句子, 真需要我们美美地去读一读。男女生合作读, 会别有一番情趣。

这么美的句子, 这么美好的景物, 请你把它留在自己的脑子里。试着背诵。

(4) 引读:“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教学片段2】聚焦园中植物的自由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

(1) 这也是一段很特别的文字, 你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吗?

(2) 用心读一读, 从这么多个“愿意……就……”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带感情朗读。

所有的景物都是那么快乐, 那么自由!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

分角色串读。请3个学生来分读描写倭瓜、黄瓜、玉米的语言, 来诉说自己的快乐 (注意角色的转换) 。其他学生就把自己当做园中的一朵花、一棵菜、一棵树, 来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快乐和自由。

(4) 没有人管, 没有人问, 真是太自由了!

引读:“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由上面的教学片段中, 我们不难发现, 略读课文并不排斥局部的精读。教师紧紧扣住“自由、快乐”, 通过抓重点词句来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 并进行随机朗读, 这样就激活了文字, 把它变成生动可感的画面, 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朱自清) , 这份自由的感受也在这些画面的呈现中越来越深。此时再进行引读、男女生合作读, 再到背诵积累, 学生是读得入情入境, 趣味盎然。通过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心灵世界。正如一部精彩的电影, 因为紧紧抓住了人物关键时刻的言行, 令人难忘。同样, 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 因为有了对关键词句的准确聚焦, 才会闪现思维的灵动。

三、熟读课文:略中求灵活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园中的万物为什么是自由的, 因为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 她的心是自由的。在处理园里“动物的自由”“植物的自由”的片段时, 执教老师是不遗余力的, 仅仅一个自然段足足花了15分钟, 每个句子都是细细品味, 慢慢琢磨, 为下面感悟“我的自由”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而表现“我的自由”及祖父形象的, 文中共有13个自然段。对此, 王老师又是进行粗线条处理的:

【教学片段3】感悟我的自由及祖父形象

(1) 自由快乐的, 仅仅是园中的动物或植物吗?还有谁也是自由、快乐的?快速浏览课文, 你从哪些事感受到我也是自由的?

(2) 结合文本, 交流“溜土窝”“铲地”“浇菜”“割谷穗”等趣事。

(3) 用上“在祖父的园子里, 我愿意_____, 就_____。我愿意______, 就_______。……”的句式说说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4) 引导探究“我”自由与快乐的源泉。聚焦祖父的三个“笑”, 感受祖父的慈祥、宽容、疼爱。

“自然的自由”与“人的自由”, 不同的角度, 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见略读课文也是要略中求灵活的。

四、适度延伸:略中求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关于“祖父、园子、我”的故事, 仅仅是限于文中描写的这些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 王老师在引导学习课文内容后, 又进行了适度的延伸:“‘关于祖父、园子、我’, 在原著《呼兰河传》中还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 咱们课外找来用心地读一读, 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这样把学生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 由校园延伸到社会,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篇14:《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师: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不够大。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是回忆的语气,慢慢地说。我家有一个——

生:大园子。

师:这园子里——(读课文)

师:样样都有,可热闹了,可好玩了。我们接着往下读,换一个方式。江老师读前一句,你们跟着我读后一句。

师: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

生: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边。

师:祖父戴一顶大草帽。

生:我戴一顶小草帽。

师:跟紧一点,寸步不离。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下种。

生:我把……

师:乱了乱了,可以说“我就下种”。

师:祖父下种。

生:我就下种。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师:跟错了,这里是——

生:我也铲地。

师:祖父浇菜。

生:我也浇菜。

师:祖父到哪儿。

生:我就到哪儿。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师:祖父在劳动。

生:我也在劳动。

师:是吗?你是在劳动吗?

生:我也是在劳动啊。

师:真的吗?那我们来看看课文怎么写的。小萧红在园子里干嘛呢?说真话。

生:我觉得她一边在学干农活,一边在玩。

生:我从“瞎闹”看出她在玩。

师:萧红自己说,她在瞎闹,乱闹。怎样闹的?课文描绘了几个场景,请你看一看,把你认为闹得有意思的地方圈画下来。

生:我从第3自然段的最后“哪里会溜得准……”这句话中看出来的。一般种小白菜都要种在土里边,她不仅没把菜种给盖上,反而把它给踢飞了。

师:这能够看出她是在瞎闹。东一脚西一脚的,哪里会溜啊,真的是在瞎闹。你来读一下。(生读)

师:还有哪儿看出她是在闹?

生:“也认不得哪个是苗……”萧红小的时候,她分不清狗尾草和谷穗,结果把它们两个搞反了。

师:在帮倒忙,是吗?

生:“其实哪里是铲……”这一段说明了小萧红根本不懂怎么使用锄头,她小时候是无拘无束的。

师:你怎么知道她不会使用锄头?

生:锄头应该是这么用的(学生做锄地的动作),而萧红却是这样的(学生做铲地的动作)。

师:噢,原来应该是锄的,她是在铲。而且哪里是铲,她整个人是站着的还是——

生:是“趴”。

师:是“趴”还是“爬”?

生:是“爬”。

师:这哪里是在劳动,完全是在游戏。还从哪里看出来?

生:还有第12自然段的后面。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把水往天空中浇,从这里看出小萧红非常顽皮。

师:小萧红的一举一动都是在——

生:闹。

师:刚才你们说她在劳动呢!(出示文中插图)瞧,她是多么尽情、尽兴,多么天真浪漫。你能把这种快乐读出来吗?(生读)

师:世间有这样一种文字,它没有任何雕琢和做作的痕迹,就像孩童一样率真和自然,让你忍不住想大声念出来。一起读——(生齐读“玩腻了……”)

师:越读越有意思,越回味越有意思,让我们把萧红玩闹的几个场景再读一读。

师:什么是童年,这就是童年,蹦蹦跳跳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在我家的大园子里,不仅装着许多可爱的小昆虫、漂亮的花朵、各种蔬菜,还装着很多很多像这样的童年往事。你能帮萧红再写一件吗?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请你把这件事情写在书上。(生写)

师:小萧红们,写好了吗?谁先读?

生:祖父摘果子,我就摘果子,可我并不把摘下的果子放在筐里,而是三口两口把它私吞了。

师:在祖父面前不需要私吞,是光明正大地吞。

生:祖父摘菜,我也摘菜,一把抢过篮子,拼命地往篮子里放菜,也不管蔬菜长没长成熟。有些菜没长成熟,反而被我给摘了。

生:祖父收玉米时,我也过来收。只不过找一个大的,欢呼雀跃,拿去喂小鸟了!

师:拿去喂小鸟了,有意思吗?祖父会打你吗?不会的,祖父在笑呢!因为我们小萧红是这么可爱。谁再来?

生:祖父插花,我也插花。不过我不往花篮里插,而是插在祖父的头上。

师:噢,你可厉害啦!在萧红的原著中,萧红真的把花插在了祖父的草帽上。祖父一天都戴着一顶花草帽。还有许多的事情,我看到了许多小手举起了。像这样的童年趣事,在园子里就像蜂子、蝴蝶、蜻蜓、蚂蚱一样的多。我们刚才留意了萧红的闹,因为这样的自由快乐对谁都是一种诱惑,我们禁不住被吸引了。你们留意祖父了吗?课文中描写祖父的地方并不多,请你读一读,静下心来,在这些点点滴滴的描写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体会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祖父非常爱小萧红。就算怎么去乱闹,祖父也不会骂她。

生:我觉得“祖父大笑起来……”,从这看出祖父是个慈祥的人。因为她把祖父辛苦种的谷穗都给铲掉了,只留下了狗尾草。祖父没有打她,骂她,反而笑了。

师:反而笑了,很慈祥。他还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他还把草给摘下来。有这么一个有耐心的祖父在逗她玩。

生:我看见祖父还在笑。小萧红说错了,祖父也很高兴。因为他感觉小萧红很淘气,很可爱。

师:除了笑,还有关注其他的吗?

生:在第10自然段,“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从这可以发现祖父他不仅让我玩,还教我些知识。

师:你还关注了一个词“慢慢地”,祖父为什么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生:因为慢慢地能够看出他非常地有耐心。

师:萧红那时候五岁。在这样一个大园子里,如果不慢慢地,祖父担心什么?

生:如果快跑过来,可能被什么绊倒了。

师:那就不得了了。除了这个“慢慢地”,还有哪些细小的地方让你们体会到祖父的用心?

生:还可以从第4自然段。因为我太小,祖父把锄头的“头”弄下来给我玩,从这也可以看出来祖父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师:他的心思非常细腻。看来我的玩是有人支持的。请大家看书上的插图,祖父的头上有一顶大草帽,我的头上有一顶——

生:小草帽。

师:谁为她准备的?

生:这顶草帽是祖父为她准备的。因为祖父知道在园子里干活是非常热的,祖父事先为她准备好的。

师:一顶小草帽,一个劳动工具,一声嘱咐——让她“慢慢地”过来,这些细小的地方汇聚起来,让祖父的形象渐渐清晰。请大家静静地看看。(课件出示)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上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下一篇:小学英语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