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24-07-22

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共16篇)

篇1: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珍爱生命,崇尚科学。

2、民风民俗知多少?

3、劳动最光荣。

4、农村和城市的明天。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学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

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知识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的知识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篇2: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三、四班,由于全是新组建的班级,学生来源复杂,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和街道小学,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经过接触,发现这些班的学生大多思想纯洁,学习态度好,上进心很强,爱学习、爱劳动,虽然许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家长对学生学习及品德养成非常重视。个别学生由于娇生惯养,本位思想比较重。

二、教材分析

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难忘的昨天》;《绚丽的世界文明》;《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爱科学》。每个单元下设了三——四个主题,共14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简要了解一些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3.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

4.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5.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四、重点难点

1.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

3.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反对邪教。

五、教法学法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

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附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屈辱的历史(第1——5页)第二周屈辱的历史(第6——8页)第三周不屈不挠的抗争(第9——13页)第四周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第14——17页)第五周永久的缅怀(第18——22页)第六周实践活动

第七周人类文明的摇篮(第23——28页)第八周 丰富的思想宝库(第29——32页)第九周永恒的文化遗产(第33——39页)第十周实践活动

第十一周大自然的坏脾气(第40——44页)第十二周与自然灾害的较量(第45——52页)第十三周灾难无情人有情(第53——56页)

第十四周实践活动

第十五周 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第57——61页)

篇3:《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简析

一、跳出“教材”教“教材”

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题,无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教材中的部分事例和画面内容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事例要么是过于成人化,学生不感兴趣;要么是讲外省、外县、外乡的事,对学生没有亲和力。一些画面没时间、地点、真实姓名,或者不够全面,给学生造成一种“虚”的感觉,真实感不强。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灵活多样地来处理教材。例如,《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的插图画面,它展示的是浙江新农村和城市的画面,对学生来说没有亲近感。教学时,可以用自己家乡农村的画面替代。又如,我在教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通过师生对家乡的文化习俗进行搜集、整理,开展“新平大不同”知识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

二、注重“情感”和“体验”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成为苍白的说教。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如教学《谁是最值得敬佩的人》时,可进行职业体验游戏。教师出示写有各种职业称谓的卡片,让学生随意抽取。20年后,如果你从事这个职业,你喜欢这个职业吗?为什么?有谁喜欢这个职业?假如你从事这个职业,你会怎么做?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哪些人的辛勤劳动?假如缺少了他们当中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我们的生活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长期以来,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只注重知识的达成和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教学内容添加一些情感色彩,增添一些人文因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主动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三、注意知识点的挖掘和延伸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到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在教学每一课时,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让学生过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挖掘和延伸。例如,在教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对北京四合院的了解不能仅凭书上的内容,知道四合院的建筑与北京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关。结合北京举办奥运会,可以利用“走进北京四合院的情趣”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讨论、交流其中的内涵,可以让学生畅想住在北京四合院想做的事,补充外国人如何评价北京的四合院的资料。在教学《发展中的城市》时,可利用新闻报道“城市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引入,使学生有展望未来新城市的欲望,指导他们出金点子规划家乡,大胆畅想20年后的新城市。

篇4: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探究式教学法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全面地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人际交往以及思考态度的培养。以下就是笔者通过分析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以及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谈谈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级,它既要复习巩固小学的旧知识,还要预习初中的崭新知识,因为它的涉及面广、范围大,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也就更高,这样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足以达到教材的要求,那课堂效果自然也达不到高标准。如,在学习“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时,教师不能单纯地用简单的“讲读式”方法给学生讲授,而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课文有个深入的了解,再通过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主调查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切身地体会到科技确实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通过讨论与探究,知道科技也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科学的眼光去判断和分析事物,从小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端正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教学环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系统性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式学习。

二、设计科学的探究内容

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兴趣,就要设计好探究的内容、探究的问题,源问题应由教师提供,生成问题应由教师加工提炼后交由学生继续探究。如,教学《不屈的中国人》这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国歌,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声中感受民族自豪感,再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土破坏以及中国曾遭受过的屈辱,再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收集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有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合作的交流中,对教材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又如,在学习《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什么损害,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将调查的结果延伸到每个人身上,询问学生是不是也污染过身边的小环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危害,还要及时倡导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探究内容的设计以及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三、合理的实施探究方案

品德与社会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学会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有合理的实施探究方案。如,在学习《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今在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受到的影响,然后协助学生组织开展一场“中国的世界化”的讨论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为了使讨论的问题更具深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分组的方式,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又如,在学习《漫游世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个国家,然后扮演那个国家的公民,再开展一场“世界人民齐相聚”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交流需要体现“本国”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还可以组织“参观拜访”的环节,让学生将“本国”的著名景点、特色小吃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既能让学生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还能豐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组织探究式学习的活动时,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好积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洪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与探究式学习的实践[J].青春岁月,2012(06).

[2]张慧玲.探究式教学法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应用[J].师道:教研,2010(12).

篇5: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南魏小学

六年级

2016-9

六年级上册品社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全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是《屈辱与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屈辱与抗争》这个单元包括三个小主题,分别是:《血泪国耻》、《悲壮的抗争》、《探求救国之路》。第二单元包括二个小主题,分别是:《来到嘉兴南湖》、《追求先辈足迹》、《开国大典》第三单元有三个小主题,分别是:《人民当家作主》、《祖国走向富强》。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使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骄傲和责任。

2、体验民主的生活、学习氛围。懂得参与集体的民主生活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要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要有自己的信心。

3、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民主,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

4、学会独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5、感受祖国壮丽的山河,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中华文明和今日的辉煌。

6、走向世界,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感受和探讨人类文化的异彩及共同面临的问题。

四、方法措施

1、学习新课标,吃透教材,理解本册编排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2、在课堂上,多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个性得以发展。

3、作业批改,注重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更新,个性张扬。

4、作业批改,注重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更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内容的兴趣。

五、重点难点

1.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

3.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反对邪教。

教学进度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1屈辱的历史 2 2不屈不挠的战争 3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 4 4永久的缅怀 2 5 5人类文明的摇篮 2 6 6丰富的思想宝库 2 7 7永恒的文化遗产 2 8 8大自然的坏脾气 2 9 9与自然灾害的较量 2 10 10灾难无情人有情

11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2 12 12科学技术的另一面 2 13 13科学家的启示

篇6: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家乡的明天更美好》主题设计的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来认识家乡的美丽、可爱,从而使他们萌发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因此,我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家乡的变化,通过找变化来全面认识和感受生活地方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同学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学习欲望格外高涨,整个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场所,从而使课堂上形成了信息流动的“场”,学生们不仅在介绍家乡,更是在赞美家乡,更向往明天的家乡,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孩子们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为“家乡的明天”设计了一幅又一幅蓝图,有的用图画来描述,有的用文字来表达……

篇7: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求助及互相帮助,培养儿童爱同学、爱集体的思想感情。

2、了解并学会求助他人时要用的文明用语,培养与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3、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向人求助和帮助他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

本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困难,忘带画笔。这一小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二)——爱心互助,行为辨析

通过“忘带水杯”A、B两组情景剧的辨析,“一把雨伞”小组讨论后的几种不同做法与结局,进一步明确“求”要有礼貌,“助”要尽我所能。

活动(三)——情感热线,升华道德

以小朋友喜欢的卡通形象“爱爱鸽”做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启发学生交流,说出助人后的快乐和被人帮助后的幸福,被别人帮助和助人后的感受,只是表述出来才能升华为道德的内驱力。

活动(四)——成立互助中心

表演唱《小手拉小手》,上口的儿歌,表达了被人帮助后的快乐感受,通过吟诵儿歌,既把本课的活动推向了高潮,又整理了全课的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深化了示题。最后老师推出“爱心花”,同学们可以把平时帮助别人的事添入每一片爱心花瓣,真正使互帮互助之风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五、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传统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须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例如通过创设“忘带画笔”这一生活情境,让“爱心”回到生活,回到课堂、回到身边。增强了学生兴趣,体验到“爱”的乐趣,充分提高了学生体验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呈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强烈情绪,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忘带水杯”两组情景剧表演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感悟,辨析小品中两人言行,展示出学生对别人的爱心,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表演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音乐、班队、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创造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满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布置与同学共同填写“爱心花”图:把每天为他人所做之事填入到花瓣中,并将此项习惯持之以恒,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篇8: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关键词:回归生活,体验,激趣,能力

一、回归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品社课的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让品社课回归生活, 是搞好品社课教学的前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表象阶段, 感性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尽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或情境, 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 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同学之间的事例, 或融洽、或误会, 并说出是怎样相处或解除误会的。学生讨论得很热烈, 争相发言:有的说同学帮自己辅导功课;有的说下雨的时候, 同学打雨伞送他回家;有的说自己和同学发生了误会, 最终通过写小纸条又和好了……这些真实又不乏真诚的例子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我在肯定了他们的做法的同时, 又指导学生应该如何与人相处——首先要尊重他人, 如此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做人要以诚为本;要向有困难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同样, 我在教品社课的其他内容时, 都会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并组织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切实的感受, 懂得一些常识和道理,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启发学生, 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 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 发展学生的心智, 并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认识并学会区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例如在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 因为很多学生平时总是把父母对自己的疼爱视为享受阳光一样自然, 很少去回味、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针对这种情况, 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 把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用绘画、诗歌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认识到了家长的苦心和自己以前的不懂事, 并且产生了新的感悟和认识。基于平时上课的内容, 我大致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的。

1.有目的地激发学生。教师要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针对某一方面的内容, 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

2.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体验。例如通过开展“我是小摄影师”“小型辩论会”“故事大王”等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和调查的过程中, 产生美妙的感受, 获得新的生活体验。

3.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小学生喜欢被表扬, 尤其是得到教师的夸奖后, 学生会获得一种价值感。因此, 教师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慢慢趋向于社会道德标准, 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4.组织讨论会, 让学生收获更多的认识和感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认识事情比较简单, 因此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 组织一些讨论会, 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这样, 学生在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在教师的肯定、学生之间的竞争和激励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品社课课堂增添了活力。

三、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实施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让他们认识、理解和感悟所受的教育, 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增强其参与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经验。在实际教学中, 我是这样让学生参与实践的。

1.让学生参与模拟实践。小学生模仿能力强, 我常常根据所教内容, 鼓励学生依照生活里的真实物象, 做出模拟表演。学生在可爱、逼真的表演中会运用所学知识, 巩固教师所讲的内容, 从而增加了知识技能训练, 并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在《平安回家》一课中的表演, 惟妙惟肖:有的学生扮演交警, 有的表演闯红灯的叔叔……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想象,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还运用了一些交通标志, 用行动体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另外, 我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生活中缺少安全标志的岔路口, 模拟了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 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每逢节假日, 我都会组织学生以参观或走向街头展开调查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提高自己的认知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讲《社区——我的大“家”》一节内容时, 我安排学生通过调查了解社区的设施和发生的新鲜事, 以培养学生热爱社区的思想感情。例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社区调查, 问题包括:你调查的社区开展了哪些活动?说说你参与社区活动的情景?社区里有没有志愿者活动?你想做志愿者吗?想不想伸出友爱的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等。教师在学生活动后, 要肯定学生的做法,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和同学交流意见和看法。

四、品社课堂要延伸至生活和社会

完美的教学活动, 会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社会生活, 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来自社会的爱》一课时,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安排的:首先, 让学生认识到学校为了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心血, 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爱, 并懂得回报;其次, 让学生知道除了学校和家庭, 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和爱护着少年儿童;最后, 让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 并从中体会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

总的说来, 在品社课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教学来自生活, 生活即为教学”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感受、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分析, 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能从生活体验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真正实现品德和社会的紧密相连, 实现品社课教学的生活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吴菊云.如何指导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 (11) .

篇9: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本节教学内容从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探究与现代人对地球的认识两个层面介绍了关于地球的一些基本地理常识。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懂得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了解古人对地球认识的局限性。

2.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头稍扁,中间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3.能够有针对性地查找需要的资料。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四、能力与技能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查找和收集资料,并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

五、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的相关数据。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卫星拍摄地球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

1.自学教科书第三页内容

2.讨论: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想象?(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小,只能想象)

3.小结板书:两头稍扁,中间略鼓。

(二)动手制作,合作探究

1.制作统计表:人类探究地球所做的贡献。

2.小组合作。(按先后顺序排序再制作。)

3.活动:学生介绍,教师适当指导。

4.探究。

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1)麦哲伦航海。(2)太空拍照。(3)海上望船。(4)登高望远。

5.议论,提高认识。

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不够正确,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的想象和推论?

引导:在当时的年代,是比较先进的。正是许许多多人不断地探索、发现,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三)观察探究,了解地球真面目

1.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真面目。

2.多媒体出示地球在宇宙上的照片,进一步掌握。

3.师生探究。

(1)地球的形状、面积、体积、周长。

熟记“五一刘三起义死”:“五一”——总面积5.1亿平方千米;“刘三起义”——平均半径6371千米;“死”最大周长4万千米。

(2)计算:步行绕地球走,大约多少天?

(3)小组交流。

篇10: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教材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选择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每一个单元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4.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措施

篇11: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第1周至第3周第二单元第4周至第6周第三单元第7周至第12周第四单元第13周至第18周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

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 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篇12: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男女同学怎样交往1

第七周10.8-10.14我们都是炎黄子孙1

中国古代的世界之最1

第八周10.17-10.21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1

古代科技文化与建筑1

第周10.24-10.28侵略战争与不平等条约2

第十周10.31-11.4侵略者在中国的罪行2

第十一周11.7-11.1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

第十二周11.14-11.18军旗升起的地方2

第十三周11.21-11.25二万五千里长征2

第十四周11.28-12.2延安窑洞的灯火2

第十五周12.5-12.9新中国的成立2

第十六周12.12-12.16走进新时代2

第十七周12.19-12.23走向世界强国2

篇13: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让其学会在课文中找答案

众所周知, “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也是如此, 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 因为指导学生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 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课本知识进行默读, 进而在课文中找到教师所提的问题。 以一个问题进行教学,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融洽,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有自身的见解, 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 小组进行讨论, 发挥品德与社会的作用

学生在对品德与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 教师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以发散性问题为主。 比如, 从你懂事开始, 你最想感恩的是谁? 设计此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感恩这一概念的含义, 要学会感激身边的人。 又如,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自己? 这个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 需要学生把自身的实际生活与思想生活有效结合在一起, 同时还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相关知识与理论进行内化, 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情、意、行的熏陶等。这种教学方式, 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 还可以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一定不要只在课本上寻找问题, 而是应该研讨一些发散性较强的问题, 以此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三、突出主旨, 解决问题

由于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性、 情感性、 教学性特别强的课程, 需要教师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 从而发挥品德与社会的作用, 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因此,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要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礼仪的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并且用已获得的文化知识来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必须了解课文中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 还应该标注出课文中的重难点。 只有把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讲深讲透,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重要的知识点, 提高教育质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教师不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多的是关心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 从而设计出一两道学生能够用自身所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 比如, 在讲解完一小节内容过后, 教师可以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 全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从而去改善自身不足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 一定要给学生传授科学合理的解答问题的步骤。

综上所述, 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对我国的教学十分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 全面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了解与掌握,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用已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我国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发展下去, 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篇14: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方法;教育和教学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知识的基础,并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发挥自我的性格,形成独特的个性,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很好的发展,培养创造和创新精神。

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的方法有很多种:一方面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充分地利用“爱屋及乌”的心理,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地敬爱和喜欢老师,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连带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趣味问答或是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们应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放在重要的置上。

二、组織合作交流,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1.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让他们多交流、多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进行消化吸收,知识上的疑惑能够及时很好地消除,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师生之间的交流,增进感情,改善教学质量

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在课上的学习交流之外,师生之间还应该多一些生活上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师生之间能够达到良好的关系。沟通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做及时的调整,对于每个教育环节都要进行很好的分析和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合课程很好地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热爱生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学科。充分的反应的是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当直接的反应儿童的真实生活,是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生活,很好地去贴近生活。因此,就需要教师们围绕学生生活,很好地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才是整个的教育教学的关键。让学生多进行课外活动,再通过很多的实际活动,让学生们多动手、多动脑。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品德教育很好地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到知识,而且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学到的知识就要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们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慢慢地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把知识和社会很好地联系到一起,最终使学生们真正地弄清楚品德与社会之间真正的关系。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程,这样就体现了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无时无刻的存在。教师的职责就是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地利用到生活中去,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15: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高坑镇中心小学: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觉得很紧张,有苦、有甜,而更多的是思考!但又很充实。在与学生们一起相处、教学的过程中,也着时有不少的收获。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对本学期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和领会学校工作的方针,积极的参加网联学习,学后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参加了两修三课的达标课验收。同时也参加同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及时评课,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一直认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我的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学会做人的宗旨,从学生的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融为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化合格公民。我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当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

二、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态度,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自己。结合班级评比加分制度,个人得分加给自己的小组如:优秀作业+1分、课前复习提问+1分、单元测试满分的+2分等。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这样以来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的美丽风景的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学好文化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插图引导学生认识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通过学生的辩论的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做到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三、存在的不足

不足的是没有更好利用现代的教学媒体和网络在课堂上的应用。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教学相长,提高教学与教科研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

篇16:小学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仁怀市坪营小学:徐启金

一、识记题

1.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过:好奇心造就 科学家 和诗人。

2.在战国时期,鲁班根据茅草割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子。

3.好奇心是创造的动力,提出问题是创造迈出的第一步。

4.创造之路是坎坷的,充满着 荆棘 和 峭壁,只能经受住 失败考验 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5.人类梦想飞翔从而发明了飞机,人类从诸如“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中获得灵感,从而登上了月球,人类从鱼潜水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

6.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蔡伦 发明了纸,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7.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中自己单独或组织进行的发明有近2000项

8.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农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方式不断 进步,传统的工业、农业正在走向 现代化。

9.“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

10.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我们提供粮食,工业原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

11.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的栽培家作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活动。

12.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业、牧业和渔业。

13.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4.通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天,凭借现代 信息技术,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与世界对话。

15.古时候,人们靠烽火、邮驿等方式传递信息。邮驿是我国古代传递信息主要方式。

16.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话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我国平均每四个人就拥有一部电话机。

17.寄信是常用的通讯方法之一,以其简便、安全、费用低的特点,至今仍被人广泛使用。

18.网络世界五彩缤纷,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要遵守网络规则,还要提高警惕,免受伤害。

19.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 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

20.古老的 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是人类早期辉煌和文明的见证。

21.文字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人类以此为载体进行记录、学习和传播生活生产经验。

22.古代文明的基础是农业文明。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工业文明。

23.文明古国的人们创造了文字,开始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并能用金属制造先进的生产工具。

24.在我国陕西出士的“三星堆”青铜面具,体现了当时极高的铸造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

25.将下列文明成果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文明古国:

A 中医药B楔形文字C 地动仪D外科手术 E甲骨文 F象形文字 G空中花园H太阳历I瑜伽保健J汉谟拉比法典K青铜器L阿拉伯数字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26.18世纪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并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的革命。

蒸汽机的出现大大的提高的生产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出现了农村与城市的区别。

27.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完成了磁场产生电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并能运用电这一强大的能源,由此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28.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29.《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 芬奇的代表作;雕塑《大卫》是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杰出作品。

30.伟大的文学家雨果 说,音乐是开启 人类智慧 宝贵的一把钥匙。

31.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三类。

32.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圆的。

33.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椭圆形球体,我们人为的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地球赤道实际周长约4万千米。

34.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其中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我们把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五分之二。

35.世界上最宽的瀑布是伊瓜苏瀑布,高82米,宽约4000米。

36.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是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37.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是位于喜玛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38.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

39.人工开凿的巴拿马运河将原本相连的南美洲和北美洲分开了,并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而人工开凿的苏伊士运河却将原本相连的亚洲和非洲分开了,并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

国家国土面积世界排名

俄罗斯1,707.5 万平方公里1

加拿大997.1万平方公里2

中国960.1万平方公里3

美国936.4 万平方公里4

巴西854.7万平方公里5

澳大利亚774.1 万平方公里6

梵蒂冈0.44平方公里世界最小

40.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其首都是华盛顿。而纽约却是美国第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海港,联合国总部就设于此。

41.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生日的日子,现已成为世界上很多地方盛行的节日。

42.乞立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其峰顶终年白雪皑皑。

43.俾格米族 是世界上身材最小的民族。

44.位于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是最大的峡谷,有“地球的伤疤”之称。

45.西班牙被称为旅游王国。

46.位于法国的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47.格陵兰岛是世界是最大的岛屿。

二、简答题:

1.你怎样理解“没有一千次的失败,就没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这句话? 答:这句话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是一种收获,是酝酿成功的肥沃土壤.只要你在跌倒处爬起来,你总会成功的!

2.在我们生活中,从飞机汽车到衣服鞋袜等大量的生活用品来自于辛勤的工

人们在工厂的制造和加工。

选择一样你经常使用的文具或是生活用品,说说它是怎样得来的?

答:我的文具是铁做的。是炼铁工人用铁矿石炼出铁,再由文具盒厂的工人加工制造而成的。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这个道理。答: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为我们提供粮食、工业原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就拿我们的一日三餐来说,我们离不开食物,民以食为天,而食物的来源离不开农业,所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业。

4.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你知道的五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并说说你最常用的一种,并说明你选择这种方式的理由。

5.我们生活在信息世界中,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

答:(1)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上成人网站;(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告诉网友自己的联系方式,不随便约会网友;(3)不沉溺网络游戏。(4)不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5)不下载陌生的不知名的软件。

6.有人认为上网利大于弊,也有人认为上网弊大于利,你认为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观点。(任选一种)

(1)答:我认为上网利大于弊。因为上网可以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而且上网聊天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让我们不孤僻,有朋友。以后的社会哪里离得开电脑啊?要先打下基础才行啊。通过网络还可以学习英语呢!又方便又省钱。我们通过网络和别人交流,很方便,还可以在网上提问题,会有人帮你解答问题。

7.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

答: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

8.你知道在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哪些吗?为什么要保护文明遗产?

上一篇:北京青年台词下一篇:中国银行入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