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爱情诗歌

2024-07-23

背影爱情诗歌(精选14篇)

篇1:背影爱情诗歌

无法说出的爱是卑微的,

它代表着妥协和等待,而你以为那是你最幸福的事情,能看到他。哪怕不言语。

可在别人眼里,你是那么的可笑,那只是你自以为的幻想。

你有想过街上的路人,离得那么近,心与心却是遥不可及,而他在你眼里,却是个发光体,仅仅看他一个背影都够兴奋几天。

你有想过成为他眼中的风景吗?

不要等待他回头能看你一眼,会突然出现在你的眼前,不要相信童话里的王子和灰公主,那离我们太远了。

只要你往前迈一步,说一声,嗨,我喜欢你好久了。

那时你的心虽然是慌张的,但是也深深的喘了口气,结果突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勇敢的说出自己所爱的。

篇2:背影爱情诗歌

迷失的背影,

谁人懂。

前世三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一次擦肩而过,

彼此的相识更是难能可贵。

你却走的如此冷漠。

遇你的时光总是短暂,

见你的感觉甚是美好。

奈何缘深情浅,

好容易的相识,

没有赢得最终我所一直努力追寻的温暖的收场,

让我的内心一片苍白,

茫然的不知所措。

茫茫人海中的不期而遇,

继续到陌陌上的不期而遇到相识,

又到现实中的.小聚之后,

一场开始与结局的同步,

让相忘于江湖成为最终,

答案似乎是极尽肯定的。

纵然这样,

走到今天已超乎想象,

但是我仍心有不甘。

那迷失的背影,

谁人懂。

还有那彼此不足千米的距离,

想想,

乱乱乱,

篇3:背影爱情诗歌

一、骄傲的杜牧

杜牧, 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人, 宰相杜佑之孙, 26岁进士及第, 制策登科。他既是名门之后, 又自负才气, 自然也就有一股傲气, 他眼光长远, 读书时就注意“治乱兴亡之迹, 财赋兵甲之事, 地形之险易远近, 古人之长短得失” (《上李中丞书》) 。在这种情况下, 于古事议论不落窠臼, 常别辟蹊径, 如: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 (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 这个著名的古战场, 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 十月的赤壁之战, 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 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周郎一时俊秀, 但在杜牧的笔下, 却只是一逞东风之便侥幸成功之人, 不言其胜, 却反写其败, 史家评论里也说“杜牧精于兵法, 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 过乌江亭, 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羽溃围来到乌江, 亭长建议渡江, 他愧对江东父兄, 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 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 败亡之余, 无一还者, 其失人心为甚, 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 决矣。”杜牧曾注释《孙子》, 写下不少军事论文, 既是知兵, 但对周瑜、项羽二人, 杜牧的点评却多加讽刺, 不写周郎的胜利, 也没有像司马迁一样肯定项羽破秦功绩, 只能用一点解释——杜牧的骄傲, 借史实一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 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

二、沉醉的杜牧

南宋姜夔的一曲《扬州慢》, 道尽了杜牧与扬州的缘分,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的生活, 是杜牧生平里最暗淡的时间, 他做了牛僧孺的幕府, 却一直没有得到牛党的重用, 晚唐的牛李党争致使他仕途坎坷, 杜牧在这种情况下便以酒为乐, 以青楼为家, 麻醉自己。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在扬州期间生活上很不检点, 时常出入娼家, 幸有牛僧孺便将保护人所写字条念给他听, 使杜牧大为惭愧。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 便有《遣怀》诗的问世, 杜牧对自己放荡生活的悔恨, 这是毫无疑义的。当然, 杜牧这人少年即有逸才, 又是高门之后, 诗文兼擅, 名重一时, 但徒有经邦济世之志, 却始终未能得以施展抱负。熟读史书, 看透时局, 却无法力挽狂澜, 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 饮酒, 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十年幕僚, 屈身下人, 心中自不是滋味, 一句“扬州梦, 薄幸名”, 多少梦醒时分的感慨于中。

三、日暮钟声

钟声振聋发聩, 虽然晚唐钟声没有盛唐钟声那样悠扬高古, 却多了几分哀婉沉思, 几分清凉淡远。杜牧在《怅诗》中写道:“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写自己因晚至四年而佳人已嫁的怅惘, 这又何尝不是杜牧自身的写照, 时也、命也、运也, 古来多怀才不遇之悲歌, 杜牧也是其中一人, 惜杜牧有相才, 而无相器, 又生不逢时, 在江河日下的晚唐, 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 诸帝才庸, 边事不断, 宦官专权, 党争延续, 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 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 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 再过五十年, 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 谁其为我听”, 杜牧的才能, 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篇4:诗歌里的爱情(外二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般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道无法跨越的沟渠。”

——泰戈尔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混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风》陆游

时间:(陆游礼部会试失利,回到家乡。)莺红柳绿的春天

地点:沈园

人物:陆游、唐婉、赵士程

背景:唐婉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

陆游:“如今你已为人妇,我……”

唐婉:“什么都不用说了,士程还在那儿等我呢。”

(此时唐婉心中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涌上心头,泪珠儿似断了线一般,不住地流,流进了陆游的心里。)

陆游:“婉儿……”

(唐婉正与赵士程在池中水榭上进食。她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

陆游:“唉,这真是讽刺啊,讽刺啊……”

(画外音:这是一场真正的爱情悲剧。昨日情梦,今日痴怨绕尽心头。陆游和唐婉毕竟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

时间: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地点:木兰舟上

人物:李清照

背景:赵明诚出外求学,李清照独守空闺

李清照:“我的郎君,你何时会归来?同我共赏皎月,同我吟诗作对,同我双双泛舟? ”

(李清照独自登上兰舟,想借泛舟而消愁,排遣心中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并非悲歌当泣,她只是不想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而是设想对方也思念着自己。)

李清照:“唉,青春易老,时光易逝……”

(李晴照不由得感叹青春韶华的脆弱,回想起自己与夫君如胶似漆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李清照:“……”

(低头欲语,眉头紧锁)

(李清照还是幸福的,虽然与赵明诚有短暂的别离,但能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她对明诚的爱,这爱是旖旎,纯洁,而又心心相印的。)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说我爱你

即使那样一遍遍地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在山谷和田野中

如果它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满身的绿装降临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

耳边只听见惊悸的心声

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每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英]布朗宁夫人

时间:1844年

地点:英国

人物:布朗宁夫人和她心爱的“他”

背景:“他”比布朗宁夫人年轻六岁,但他们却互相爱慕,企图冲破世俗的枷锁。

布朗宁夫人:“请不要再说这样不知轻重的话,你我是不可能的。”

“他”:“我要说,我要说。我要每天送给你鲜花,带给你欢乐。我要让你每天都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布朗宁夫人:“不,我父亲是不会允许的,那些美好的场面就请你将它们留在你的梦境中吧。Farewell(再见)。”

(画外音:布朗宁夫人最终和他结婚,但她固执的父亲至死都没有宽恕她,接着又是丈夫死去的噩耗。布朗宁夫人在丈夫死后曾说:“除了爱,什么都不是爱的对手。”)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嗒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1

最美妙的错误&最美妙的声音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爸爸又唱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歌。“是‘长亭外,我都跟你说了无数次了。”我不耐烦地对爸爸说。“是吗?我觉得‘长城外更好听。”爸爸强词夺理道,“我都唱了几十年的‘长城外了,就别改算了。”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歌曲被翻唱错的原因了。“唉,真是‘长亭外啊。”爸爸翻了翻那本破得掉皮的音乐书无奈地说。自那以后,爸爸很少唱歌,并不是因为他怕唱错,而是因为他失去了唱歌的那份心情。后来我才知道,爸爸是一个思乡的人,所以他才会唱出‘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他是用他的心,用他的感情在唱歌。“长城外”,这是一个最美丽的错误,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2

最殷切的守候&最美妙的声音

小A是一个聪明却又调皮的学生,他从B中学转到了C中学。B中学的班主任对小A很好,总是嘘寒问暖。但小A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他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小A到了C中学后仍然是那样。有一天下了晚自习,小A想起了自己在B中学时,他的班主任对他很好,今天又是教师节,不如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她。他看了看手表,呀,都10:50了,老师恐怕睡了吧,但是错过今天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又有点可惜。于是他下定决心拿出手机给老师打电话。“嘀嘀……”电话里仍是忙音。“喂?”电话那端传来了一个疲惫的声音。“喂,老师。”小A兴奋不已。“哦,有什么事吗?”老师问道。“老师,是我啊。”小A感到些许的失望。“哦,是你?21号。”老师听出了小A的声音显得有些激动。“你在那儿还好吗?作业有没有按时交?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啊?”“我还是老样子呢,还有作业没做完,不过我正在努力改进呢。”小A俏皮地说,“老师,时间也不早了,我就不打扰您休息了。”小A回到寝室,突然手机又在振动。小A一看屏幕,是老师的语音留言,他打开听了听:“要做完作业再睡觉哦。”这是一份最殷切的守候,也是一个最美妙的声音。

片断3

最动感的声音&最美妙的声音

当代的高中生除了繁重的学业外,还有一大堆的精美音乐CD。不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总是能听到最新、最潮的音乐。他们会随着音乐摇动手臂,伸展躯体,这音乐给了他们灵感和动力。音乐,给了他们最动感的青春,最美妙的声音。

声音让我说,说出最美妙的声音。

身陷《围城》

钟书先生在《围城》的序里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

《围城》,我实在没看懂多少,也没看出多少深意。但看小说又何需注释呢?于是,很多读者每对一本小说发生兴趣,就对作者也发生兴趣,并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当作真人真事。有的干脆把小说的主角视为作者本人。高明的读者承认作者不能和书中人物等同,不过他们说,作者创造的人物和故事,离不开他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感情。这话的确很对。可是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创造的故事往往从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经验。要从创造的故事里返求作者的经验是颠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经过创造,就好比发过酵而酿成了酒,从酒里辨认酿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机缘知道作者的经历,也知道酿成的酒是什么原料,很愿意让其他人看看真人真事和虚构的人物情节有多少联系,而且是怎样的联系,因为许多所谓写实的小说,其实是改头换面的叙写自己的经历,提升或满足自己的感情。这种自传体的小说或小说体的自传,实在是浪漫的纪实,不是写实的虚构。而《围城》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尽管读来好像真有其事,实有其人。

钟书先生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纯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可能会稍有真人的影子,但事情都属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是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而唐晓芙则显然是作者偏爱的人物,不愿意把她嫁给方鸿渐。其实作者如果让他们成为眷属,由眷属再吵架闹翻,那么,结婚如身陷围城的意义就阐发得更透彻了。方鸿渐失恋后,说赵辛楣如果取娶了苏小姐也不过尔尔,又说结婚后会发现娶的总不是意中人。这些话都很对。可是他究竟没有娶到意中人,他那些话也就可释为聊以自慰的话。

作者游雪窦山时,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天风如海水,屹立作山势;浪头飞碎白,积雪疑几世。我常观乎山,起伏有水致;蜿蜒若没骨,皱颇波涛意。乃知水与山,思各出其位,譬如豪杰人,异量美能备。固哉鲁中叟,祗解别仁智。

山容太古静,而中藏瀑布,不舍昼夜流,得雨势更怒。辛酸亦有泪,贮胸敢倾吐;略似比山然,外勿改其度。相契默无言,远役喜一晤。微恨多游踪,藏焉未为固。衷曲莫浪陈,悠悠彼行路。

小说里只提到游雪窦山,一字未及游山的情景。

范小姐、刘小姐之流想必是大家熟悉的,不必再介绍。孙柔嘉也是最寻常可见的。她受过高等教育,没什么特长,可也不笨;不是美人,可也不丑;没什么兴趣,却有自己的主张。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她是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她的天地极小,只局限在“围城”内外。她所享的自由也有限,能从城外挤入城里,又从城里挤出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嫁给了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了方鸿渐。她和方鸿渐是芸芸知识分子间很典型的夫妇。孙柔嘉聪明可喜的一点是能画出汪太太的“扼要”:十点红指甲,一张红嘴唇。一个年轻女子,对自己又羡又妒又瞧不起的女人,会有这种尖刻。但这点聪明还是钟书先生赋予她的。

杨绛先生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钟书先生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可是钟书先生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气氛,正如小说结尾所说:“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回肠荡气。

篇5:父亲的背影诗歌

都怪我,从未在乎过你

你在前行的路上

显得形单影只

曾经的孤独离你而去

新的寂寞又笼罩着你

都怪我,从未在意过你

你那已经佝偻的背影

我从未发现

当孤独都已老去

也许,你的坟墓高高垒起

怪我,从未陪伴过你

不,不,我绝不允许这天突然到来

只留下一身的债

再也不能偿还的秘密

你的双手曾经握过的电焊

电焊变得光滑

而你的手却粗糙了

微弱的月光从空中落下

落在你的双手之上

你却沉默地

看着它

那手

或许是岁月的遗留

手上的老茧

或许是上天的馈赠

是什么侵犯了你的容颜

再也不见

你年轻时的俊逸

曾经

有一个美好的故事

在你俊逸的面庞下发生

而如今

这满是皱纹的脸

是另一个故事在纵横

当风吹过和蔼的山丘时

我看见了你

尽管你已老去

远在河洛之外的天空

是否比殷都明丽

你的脸庞依旧

那么清晰

尽管是在回忆之中

哦,那是一段值得回忆的回忆

可惜却不见年轻的你

篇6:诗歌:背影

午后,秋阳

一本书偎依在我的怀里

我偎在奶奶的怀里

轻轻翻阅素笺

一枚雏菊书签,把心事落在晚秋

曾经那个暖暖的秋日午后

你悄悄蒙上我的眼

坏坏地说:傻丫头,猜猜我是谁

你的唇,如秋阳般温热

2

如若,落叶也能绽放

像花一样绽放在枝头

伴着秋风

点缀成娇羞甜美的吻

我愿做一枚落叶

夹在扉页

等候在

你经过的每一个路口

叫醒有关你的

每一个清晨、黄昏

3

秋风,暖阳

落叶在沉默中缓缓坠落

优美的弧线,像你浅浅的笑

轻柔地划过

站台,无语,凝眸,回望

曾经

嘴角那抹优雅的弧

如今

我们用无尽的相思去度量

4

这个季节

注定你我都是一片走失的落叶

桂花开满遥望的城市

花开花落

花也在想

那个曾经温暖在秋季的背影

是否已消失在立冬之后

篇7:诗歌:背影

云山?雾海?阴霾?隐匿了肝胆的明亮,掠夺了心海的光华

这是灰色的艺术,这是蒙胧的剪影,亦惊异,亦伤悲

顿悟,世界源自黑白;生活,在黑与白之间轮回

所有的花红柳绿,所有的五彩七颜,是光线折射的错,是视觉营造的虚

混沌,才是生活的真实,才是生命的永恒

一条石路迷惘,一颗苍松静寂,一个背影无声……

《背影》创作谈

看到一张图片,也看到发布者的提请,已是第二天。为凑趣,我写下了百字短文。呵呵,全文156字,名符其实,确实是短,或许也能算文吧,意到心宁。

动笔前,我便思虑这个背影怎么写。写背影的东东已有很多很多,再写就有炒剩饭的嫌疑。不过,人与人总不一样,背影与背影总有不同,能别出心裁一点,未必就不能成文。

凭借一张图片能写什么,我向自己设问多重。

天高吗?压在头顶;地阔吗?数尺方圆;前面是原野还是丘岗?后靠是山崖还是景观?下方是平地还是深渊?所有的一切,都在云山雾罩里,谁也猜想不出这一张图片的氛围。而在如此灰暗的格局里,却凭栏孤零零伫立一个女人。

看图,仔细地看;读图,认真地读。看图意图境,读图外图中,久久,有所思所悟:世界源自黑与白,生活便在黑与白中分明。这一张图片映射的实质就是人生。

人生是灰色的艺术,却也不能总是云山、雾海、阴霾,哪怕“是光线折射的错,是视觉营造的虚”,也依然应该守心“花红柳绿,五彩七颜”。因此,创作主旨倏然而现:“混沌,才是生活的真实,才是生命的永恒”。

篇8:背影爱情诗歌

关键词:文艺复兴,爱情主题,爱情诗

一、前言

文艺复兴作为一场运动,历经百年,席卷欧洲,一扫中世纪“黑暗时代”的阴云和桎梏,让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闪亮。亘古不变的爱情也在人性的照耀下,释放出了新的光彩。在这一时期,每种艺术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情歌颂着爱情,爱情的甜蜜、圣洁、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尤得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的笔下,爱情呈现着不同的姿态,或芬芳,或温柔,或充满诱惑激情,或神圣光洁,每一个诗人,每一首诗,都言及一面,共同描绘出了一个绚烂无比的爱情的宏大主题。笔者选取了这一时期的三位诗人的三首爱情诗,希望在比较分析中得以一窥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爱情主题的独特表达。

二、爱情观的演变:从斯宾塞到马洛到多恩

谈到爱情,无论细腻与否、崇高与否,我们总会想到恋人间炽热的感情或是二人世界里的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然而在爱德蒙·斯宾塞的《有一天,我把她的名字写在沙滩》一诗中,人们在浪漫主义诗歌中体会到的奔放感情,或是早已在古希腊戏剧中熟悉的壮烈行动却不见踪迹。诗中的女主角和“我”更像两位玄学家而非恋人,是在谈玄论道而不是在谈情说爱,称呼彼此时也让人感到并无热情,诗中出现的称谓也并非关乎眼前那具体生动的恋人形象,而常关乎诸如“不朽”、“美名”、“美德”之类的抽象概念。尽管在诗人的心中,“你”的名字满是“光辉”,但只是“写在天国”;而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呼语,只是一句“自负的人”,听上去并无半分激情,不过是一句客观冷静的批论而已。诗中所言之爱,也并无一句关系到此处的二人,却是在写“我的诗”和永恒:“我的诗使你罕见的美德长留。”诗中的“我”更像是一位中世纪的骑士,只是手中的长剑变成了十四行诗,来为这位在诗中隐其容貌的女主角赢得“美名”和“光辉”。而这位骑士为她所有的行动也不再是仗剑天涯,而是化简为一个单调的举动:“把她名字写在沙滩”,这一行为既不与她相接触,又不会留下踪迹,因为“海浪来了”会“把那个名字冲跑”,这种行为更像是一位冥想者所为,而不像是会发生在相爱的恋人之间,而既然名字都被海浪冲刷得荡然无存,那么这一行为就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也不会造成任何结果。而相应的,一整个的“她”形象也被化简成了一个纯粹的名字而已。即使这一“美名”可以得其不朽,除了一个空荡荡的符号,也别无它留了。尽管这是首爱情诗,但失其甜美,好像爱一经蒸馏,所有的感情便化云而散。

克里斯托弗·马洛的《牧羊人的恋歌》开篇便用热烈的祈使句邀请读者分享热恋中牧羊人的热情:“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斯宾塞诗中抽象的追求变成了热切的呼唤,美名和光辉变成了世俗的生活。诗中的行动也大多直接与相恋的二人相关,如若不然,也都表达着牧羊人强烈追求的决心和对被追求的恋人的由衷赞美。在一二诗节中,复数形式的主语“我们”引发了一系列行动。情态动词“will”一方面为他的爱人许诺了一个美丽光明的未来,另一方面显示了他愿意获得如此未来的强烈意愿。而从第三诗节开始,一连串由“我将”引出的动作又将牧羊人的意愿和决心显露无遗。无论诗中的“我”是“用成千的花束做床”,还是用“长春藤和芳草做的腰带”,都是为了“打动”“你的心”。细读此诗读者会惊异于诗中众多具体的意象,如“山谷田园”、“羔羊”、“鸟儿”、“玫瑰”、“长袍”等,和斯宾塞诗中“美名”或“美德”之类的抽象概念相比,无一不是具体生动的生活中的形象。所有这些具体的意象共同描绘出了一幅个人生活的生动图景。分析至此,我们应该注意到,两首诗中自然的意象是不同的。在斯宾塞的诗中,自然的意象只是作为纯粹的背景而存在。主题一经点亮,自然便又隐身于黑暗中了。而在马洛的诗中,自然便是光亮本身。“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是要生活在羔羊遍地、“风光明媚的山谷田园”。而再来关照主人公的形象,除去上文言及牧羊人的热切、主动和直接,诗中女主角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具体化了。从第三到第六诗节,一位被装扮得楚楚动人(头戴“花冠”,裙饰“爱神木的叶子”,身穿“最好的羊毛”做成的“长袍”,“纯金”的“鞋扣”,腰间“点缀着琥珀水晶”)、被尽心款待(用“银碟”“盛着”“美味”,“摆在象牙制的桌面上”),也被倾心所爱(他愿“用成千的花束”为她“做床”)的姑娘的形象生动地出现在牧羊人热切的话语中。然而,这位为人所爱的姑娘依然隐身在诸多意象中,只在这丰富的修辞中才得以存在。

斯宾塞诗中的姑娘没能出场,马洛诗中的姑娘只在比喻意义上才得以在场,约翰·多恩的《诱饵》则似乎描述了一个完整的女人。从第二诗节起,诗歌不仅颂扬她热烈的“双眸”,而且在捕捉着她的行动:“在那流淌的浴池中游弋。”女人的形象再也不是抽象的名字,不是一袭华服,而是有血有肉、可以行动的女人。在诗歌中,女人的行为在“你就是自己的诱饵”一句中被浓缩成了一个诱人的“饵”的意象。这与第一诗节最后出现的一个意象遥相呼应:钩。“银钩”带给读者的是冰冷、锋利、无情和狡猾的感觉,而且是颇具征服欲望和主动性。这一意象连同诗歌开始时的其他意象,诸如“冷冽的溪水”、“滑滑的线”,给人的感觉远非舒适,而是令人讨厌、不安,这和诗歌戏仿马洛诗歌的开句“来吧,和我生活在一起,做我的爱人,/我们新鲜的快乐也无边”给人的期待大相径庭。不久这种不安的感觉就成了一整幅爱之残酷图。其他试图赢得爱情的人必须“在苇荡中受冻”,“双腿也割伤”,或用“破网”,或用“苍蝇”做饵,诗中的女人却“无需如此伎俩”便可轻易赢得爱情,因为她便是“自己的诱饵”。虽仍是被追逐的对象,她因其美丽而卓尔不群,可以去引诱男人而不需要男人用永恒或是美满的生活来诱惑她。读者也几乎无法像在斯宾塞或是马洛的诗中那样清晰地找到一个追求者,在这首诗里,只有以鱼群形象出现的一群求欢者的群像。因为被“诱饵”“所惑”,这些从“每条河流”游来的鱼都“欢喜着要去捕获”她。诗中之爱更像一场游戏,充斥着诱惑,伎俩和捉—放的过程。“诱饵”这一意象也不仅仅存在于隐喻层面,而是处处保留了其实体层面的质感,诸如“hook”、“amorous”、“catch”的字眼总蕴含着强烈的性爱含义。与斯宾塞诗中抽象的概念或是马洛的田园生活相比,《诱饵》言性更详、更直接、更具体,但一旦被钩子钩住,爱的残忍、冷酷和无情就像肉体上的疼痛和流血一样具体。

三首诗虽同为爱情诗,但诗中之爱各不相同。斯宾塞抽象理想的爱也许比马洛田园的生活更久长,却全无生活赋予爱情的真实感。同样真实具体,多恩笔下充满诱惑的性之爱更强烈,却也因强烈而蒙上痛苦的色彩,失去了斯宾塞诗中的纯洁和马洛笔下的真挚。但我们很难在三首诗中辨析出清晰的线性发展。如果说多恩和马洛的诗比斯宾塞的更具体,这种抽象也许只是斯宾塞的个人风格。同样的主题在莎士比亚的18首十四行诗中具体生动得多。斯宾塞诗中无足轻重的自然在马洛的诗中成了关键,而这种对自然的青睐又未能延续;在多恩的诗中,曾经甜美的自然意象成了粗砺的“苇荡”、“壳与杂草”。女性形象似乎在三首诗中得以加强,逐渐清晰。但热恋的牧羊人也不曾热切地描述爱人的形象,具体的饰物、用具掩住了具体的女性形象。就此而言,马洛笔下的牧羊人和斯宾塞的冥想者也非判然不同。他们都掌握着爱的控制权,不够关注自己的爱人。只有多恩笔下的女人,抓住了“线和钩”,占尽先机。尽管如此,多恩诗中的女人也只是被赋予了性的诱惑力,而非爱的权力,所以说,多恩也未能树立起一个恋爱中的女人形象。

三、结语

虽然简化是危险而有害的,但如果说爱因其多元而又多元化的表达倒是无妨,上文所述的三首诗足以证明这一真理。爱情在斯宾塞的诗中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在马洛的诗中跳动着温暖的脉搏,而到了多恩的笔下,感官的享受与诱惑写成了爱的另一旋律。正是这种缤纷多彩才让爱得以永存,也让爱得到了诗人的青睐。多元化的表达和多样化的呈现共同描绘着爱的美丽图像,这在漫长的中世纪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为后世的诗人们开拓了空间,任他们用更强烈的感情、更大胆的言辞去尽情地表达爱。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

[2]夏尚立.英诗和英国诗人——从伊丽莎白时期到现代[M].中国: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5.

[3]刘炳善, 罗益民编.英国文学选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4]胡家峦.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篇9: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之对比赏析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蒲度戎.《英美诗歌选读》[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诗歌:乡村的背影

风吹过的季节

听着泠泠的清泉

风翻翠竹

一捆捆新鲜的牛草

随意堆在季节的窗口

金黄麦穗疯长

喂饱了田野

秋风中,大地聆听着

雪花即将飘来的轻吟……

关于夜与宁静

狗吠惊醒了夜

夜的伴侣如风

最美最美的宁静

乡村每夜寄给我

如期而至的蛙鸣

凌晨,涨潮的.思绪

肆意飘飞——

留恋处,时间开始定格

今夜,月光划过半圆

星空下,浪漫柔和的晚风

夜——轻轻地呼唤

匆匆背影

回眸

是叫我跟上你的脚步

还是叫我不用牵挂?

难道乡村的夜

篇11:背影的诗歌

总在静寂的夜晚

不经意间来到梦里

随秋风扬起的发丝

唤醒了沉睡的灵魂

总在紧闭双眸的刹那

不经意间来到流年的港湾

你当时看海的背影

如电影里那些零星碎片频频出现

可我们还是经不起岁月的淋浴

在流年里迷失了方向

我停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高声地呼喊

终于还是走散在浩瀚的海洋

你曾说希望有间属于我俩的`咖啡馆

能够一起品尝生活的这杯咖啡,静看风轻云淡

可我们还没来得及实现着小小的愿望

便走散在浩瀚的海洋

你走了

就这样匆匆地走了

你走得那样干脆

只留下一个匆匆的背影

我便每天站在你远去的路口

目不转睛地凝望你远去的方向

仿佛被下了咒永远也无法动弹一般

迫切的祈祷你能出现在我眼前

可是天不遂人愿

我终究没能等到你出现

你那远去的背影

真的就只能永远装进我记忆的海洋

这仲秋的夜晚

不知不觉又来到梦里

你那长发飘飘的背影

篇12:秦巴深处的背影诗歌

远远地我只望见他的背影

背负了小山似的一副背影

踩着陡峭的日子崎岖前行

一步一步,逼退雷雨的威猛

只把金的日头由西晃到东

倒出人生,古老的.江水奔腾

猜不出男女,难想音容

即使他接近了蓝的意境

即使一方水土被他烘得通红

梦僵化了,为之为苟延生命

跌落悬崖,一捧黄土或艰难挣扎

松枝作杖,继续攀援匍匐人生

我发誓跑到前面尊声“父兄”

走了半生,追不上他的行踪

篇13:论孟郊爱情题材诗歌的特点

孟郊是一个典型的“苦吟”型诗人, 多用“苦吟”来形容自己的诗歌创作, 如“夜学晓不休, 苦吟鬼神愁” (《夜感自遣》) , “忧人成苦吟, 达士为高歌” (《送崔纯亮下第》) 。孟郊苦吟成癖, 注重诗歌的炼字造句, 追求构思的生新奇特而不法固常, 大量使用生冷的意象和枯槁的色彩, 使其诗歌的整体风格险怪奇崛。

孟郊的诗表现了很广阔的社会生活, 主要有针砭时弊, 同情百姓疾苦, 表达自己不随流俗之志节, 以及大量的叹老嗟穷、怨离苦羁之作。这些诗大多刻意追求奇险, 风格峭硬, 带有深刻的心理体验。孟郊是一位非常注重情感的诗人, 写下了不少表现亲情、友情、爱情的诗篇。《游子吟》塑造了一位慈祥的母亲形象, 最为后世所传诵。《赠李观》、《上包祭酒》、《赠主人》等诗篇均表现了孟郊对友情的珍惜。孟郊诗中表现爱情题材的并不多, 但感情真挚, 艺术上也很有特点。

孟郊爱情题材诗歌有着真实而深厚的情感基础, 那就是孟郊与妻子相互间的真挚感情, 以及长期的羁旅生活使他对家庭生活的无限眷恋。其《病客吟》写道:“主人夜呻吟, 皆入妻子心。客子昼呻吟, 徒为虫鸟音。妻子手中病, 愁思不复深。僮仆手中病, 忧危独难任……” (《孟东野诗集》卷三) 漂泊在外, 而又身染疾病, 触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深切思念。诗人设想如果在家生病即使是夜里, 呻吟的声音也能进入妻子的心中, 而远在他乡即使是白天, 呻吟的声音也只是像虫鸟的叫声一样, 无人理会;在妻子身边生病了, 有妻子照顾, 愁思也不会深, 而生病了只有仆人在身边, 这么深的忧愁一个人真难以承担。此诗不仅突出了诗人病在外地的忧伤和痛苦, 也写出了他对妻子的依恋, 反衬出妻子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还有《别妻家》:“孤云目虽断, 明月心相通。私情讵销铄, 积芳在春丛。” (《孟东野诗集》卷八) 孤云遮住了望眼, 看不到远去的踪迹, 但看到天边的明月, 感觉他们的心灵还是相通的, 在对比中表达了心中的无奈和对对方的牵挂。从中可见孟郊与妻子感情很好, 孟郊因为常年在外, 与妻子聚少离多, 因此对妻子十分思念, 也能够感同身受妻子对他的思念之情。不难理解, 孟郊所写爱情题材的诗歌大多为离别时的感伤和别后的思念, 并描写了很多坚贞如一、感情真挚的思妇形象。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其中融合了他真实的情感体验, 所以非常感人。

孟郊爱情题材诗歌在艺术上很有特点, 首先从构思上看, 孟郊所写爱情题材诗歌依然有生新奇特的特点。《闲怨》一诗非常短小, 只有二十字:“妾恨比斑竹, 下盘烦冤根。有笋未出土, 中已含泪痕。” (《孟东野诗集》卷一) 在如此小的篇幅里也能写出惊人之语。此诗将一女子的怨恨之情比作泪痕点点的斑竹, 斑竹的根部也充满了烦怨苦恨, 以至于尚未出土的笋芽竟然也布满泪痕。想象如此奇特, 化用典故而又青出于蓝, 使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感人肺腑。再看他的《车遥遥》:“路喜到江尽, 江上又通舟。舟车两无阻, 何处不得游。丈夫四方志, 女子安可留。郎自别日言, 无令生远愁。旅雁忽叫月, 断猿啼寒秋。此夕梦君梦, 君在百城楼。寄泪无因波, 寄恨无因輈。愿为驭者手, 与郎回马头。” (《孟东野诗集》卷一) 此诗篇幅较长, 诗意回环有致, 结构开合自如。前四句述写思妇的内心变化, 送别郎君时看到路在江边消失, 思妇本想无路可走应该返回了, 因此内心欢喜。可是江上又可以通行船只, 又由喜转忧。紧接四句是女子的话别之语, 言谈之中充满了无奈, 再下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梦君梦”构思很奇特, 这位多情的女子在别后的夜晚与郎君做着同样的梦, 梦同而郎君已在千里之外, 形成一种反差, 写出了女子对郎君的魂牵梦绕之情, 令人动容。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中的“别后, 忆相逢, 几回梦魂与君同。” (《小山词》) 明显借鉴了这种表达方式。最后四句思妇在百般无奈的心情下想象自身变作驾车者之手, 亲自为郎君调转马头, 希望他回到自己身边。这两首诗都想象奇特, 而又不荒诞离奇, 构思新颖而又寓于常情常理的特点。

其次, 孟郊所写爱情题材的诗歌篇幅一般都不长, 不讲究叙事和铺陈, 也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而非常重视主观抒情, 重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感情世界的开掘。如《结爱》:“心心复心心, 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 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 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 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 结尽百年月。” (《孟东野诗集》卷一) 写离别之时, 男女双方将衣襟挽结在一起, 以此表达永不变心之意, 此诗基本上没有外在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些动作描写也与内心情感紧密相关, 而且画龙点睛地加入了议论的成分, 使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深入一层。《古怨别》:“飒飒秋风生, 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 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 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孟东野诗集》卷二) 写情人在秋天离别, 更添愁绪, 二人含情相向, 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叮嘱对方, 但离别深重的悲伤只把千言万语化为哽咽。可是, 正是这无语之时, 情感力量才更为强大, 更加感人肺腑。最后一句设想别后相思, 把感情寄托于明月之中。这首诗篇幅虽然不长, 但却能把离别与相思之情刻画得十分深厚绵远, 不愧是大家手笔。

再次,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也使孟郊所写爱情题材的诗歌增色不少, 比如《去妇》诗中孟郊写道:“君心匣中镜, 一破不复全。妾心藕中丝, 虽断犹牵连。” (《孟东野诗集》卷三) 以匣中镜比喻负心男子之心, 一旦心意改变就不会留恋以前的幸福;以藕中丝比喻多情女子之心, 依然对负心之人念念不忘。既用比喻使两者的内心情感形象化、具体化, 又用对比手法突出女子的痴情, 因此极富艺术魅力。《烈女操》:“梧桐相待老, 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 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 妾心井中水。” (《孟东野诗集》卷一) 以梧桐、鸳鸯托物起兴, 象征永恒坚贞的爱情, 又以井中之水比喻女子内心的坚贞。这些比喻运用的很恰当, 不做外在描写, 只着意于刻画人的情态及内在心理。比体与喻体在精神上一脉相通, 确实达到了神似的境界。再如《临池曲》:“池中春蒲叶如带, 紫菱成角莲子大。罗裙蝉鬓倚迎风, 双双伯劳飞向东。” (《孟东野诗集》卷一) 用民歌惯用的象征及谐音手法如“莲”与“怜”等, 写得缠绵摇曳, 清丽无比。类似的手法还有很多, 这些修辞手法一经孟郊运用, 往往能达到平中见奇的效果, 而且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体验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

最后, 孟郊诗歌的语言大多瘦硬奇峭, 拗折不平, 刻意炼字造句。在这些爱情题材诗歌中, 可以说他依然刻意苦吟、精心营构, 力避平庸浅易。但这毕竟是一类特殊题材的诗, 不应该有太多的幽僻冷涩与险怪。孟郊注意到了这一点, 这些诗歌的语言大多明白自然、通俗平淡, 却又淡而有味、含蓄隽永。如《古意》:“河边织女星, 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 相对遥相望。” (《孟东野诗集》卷一) 全诗用语极为平淡, 没有任何华丽的色彩, 作者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水墨氤氲的写意画。而所传达出的情感令人动容, 有情人偏偏天隔一方, 只能承受漫长的等待和思念。再如《望夫石》:“望夫石, 夫不来兮江水碧。行人悠悠朝与暮, 千年万年色如故。” (《孟东野诗集》卷二) 与盛唐诗人李白所写同题诗相比就可看出端倪。其诗如下:“仿佛古容仪, 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 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 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 犹若待夫归。” (《李太白诗集》卷二十五) 可见孟诗更为简古, 色调也比较清冷, 所突出的是一种千万年不变的坚持与忧伤。还有一个特例, 那就是《看花五首》, 其诗如下:“家家有芍药, 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 红笑笑不休。月娥双双下, 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 绰约青宵游。/芍药谁为婿, 人人不敢来。唯应待诗老, 日日殷勤开。玉立无气力, 春凝且徘徊。将何谢青春, 痛饮一百杯……” (《孟东野诗集》卷五) 此五首诗所写很像是一次婚外恋情的经历, 以芍药比喻美人, 除最后一首外, 语言均绮丽烂漫, 姿态横生, 一反常态而多作欢快语。

可见孟郊所写爱情题材的诗歌构思上依然注重生新奇巧, 力避平庸, 讲究主观抒情和修辞炼句, 总体趋向自然醇厚, 不像其他类型诗歌那样斗奇争险, 力逞诗才, 而是传情达意即可。孟郊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 他的诗包括爱情诗也是卓荦不群, 很有特点, 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对宋代及宋以后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孟郊:《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2].毕宝魁:《韩孟诗派研究》,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肖占鹏:《韩孟诗派研究》, 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4年版。

[4].陈文华:《唐诗史案》,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5].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校正》, 周本淳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6].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篇14:从诗歌角度透视东西方爱情观

关键词: 诗歌    爱情观    东西方    文化差异

爱情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特别在诗歌方面,浪漫的诗人把对爱情的渴望、赞颂,对爱人的思恋,惆怅或是表达的温婉含蓄或是淋漓尽致。然而,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爱情诗歌却能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爱情观。

一、东西方爱情诗歌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在对爱的表达方式上是含蓄而又保守的,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如果男女双方对对方心生爱慕就只能藏在心中,或者以一种极其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蒹葭》为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痴心的迷恋,刻苦的相思,以及欲见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被含蓄委婉地抒写出来。西方对爱情的表达上却是直露而开放的,即便是在封建时期,也是有爱,就要勇敢直白地说出来。对待爱情没有约束或是禁区,即便是在公共的场合谈论感情,也不会遭人反感,因为对真爱的向往和执著追着是一件美好的事。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啊,我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它在六月里初开/啊,我爱人像一支乐曲/它美妙地演奏起来/你是那么漂亮/美丽的姑娘/我爱你是那么深切/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一直到四海枯竭/一直到四海枯鸿,亲爱的/到太阳把岩石烧化/我会一直爱你,亲爱的/只要生命之流不绝/再见吧,我唯一的爱人/让我和你小别片刻/我会回来的/亲爱的,即使我们万里相隔。诗人一咏三叹,重复示爱。而且把动人的爱融进了对美的依恋当中。让“爱的深沉”和“美的绚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来讲,“美即是爱”,“爱即是美”,在爱和美的完美交融中,诗人直接自然地表达出对自己心爱的人的倾心爱意与离别的不舍之情。

二、东西方迥异的爱情观念

爱情在中国是被轻视的,中国以含蓄朦胧为美,这就导致了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尤其在古代封建社会,注重婚姻,爱情更多的时候成为婚姻的附属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听从父母的安排,否则被视为不孝,为人耻笑,从而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和可塑性。爱情在中国很少是完美理想化的,最终一度走向迷失与茫然。如《氓》中这样说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相较于中国,西方对于爱情无疑是推崇的,我们很容易便可以在西方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到爱情的影子。在古希腊神话中,就谱写了很多有关的爱情赞歌,如冥王与冥后的故事,小爱神丘比特,等等。此外,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贬下凡。可他们彼此相爱,相濡以沫,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了人类的“祖先”。这些本身就能让人们产生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之情。十四世纪,文艺复兴兴起,倡导人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人们更加大胆地表达和表现爱,迫切地把“爱情”的美好抒发出来。

三、东西方爱情观不同的原因

1.历史背景不同:中国封建历史漫长,在封建政治的压迫下,平民百姓生活得更现实,农民劳作繁重,文人考取功名,很少顾及儿女情长。西方尽管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但相对比较自由。以航海和贸易为生,富有乐于冒险精神和享受幸福的信念。

2.思想文化不同: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纲常伦理,夫为妻纲,女人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这使两人根本不能以爱情为目的一起生活。换句话说,婚姻远比爱情重要。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倡导男女平等,爱情至上,爱人双方相互扶持,遇到困难共同解决,一同经营美好生活。这样,对方都不把彼此视为负担,有利于感情的保鲜与发展。

3.民族性格不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比较保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于爱情只能是委婉含蓄,欲语还休。西方人热情奔放,朋友见面都是“吻面礼”,对于爱情更是爽直率真,直抒胸臆。

中国的诗歌以含蓄委婉取胜,西方的诗歌则以热情奔放取胜。中国诗歌以微妙曲折取胜,西方诗歌以深刻通达取胜。东方的爱情朦胧,雅致。西方的爱情真诚,热烈。中西内外,爱情都是永不泯灭的文化主题,无论是含蓄委婉抑或是热情奔放,都证明了爱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是光彩夺人的永不凋零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陈学赋.中西爱情诗之诗学差异及成因[J].赣南:师范学院外語学院,2006.

[2]冯国忠.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M].国外文学,1985.

[3]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信息管理专业个人自荐书下一篇:五年级速度路程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