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区别

2024-08-04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区别(通用10篇)

篇1: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区别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区别

1,两者的范围程度不同。不可抗力是指那些人力不可预见,或即使预见也无法避免的重大自然灾害或社会变故,比如大地震、飓风、战争、政变等。不可抗力具有范围广、程度重大等特点,它与人本身的活动没有任何联系;而意外事件则是指当事人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如突生疾患、交通事故、遭遇劫匪等。意外事件具有对象的特定性和后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它与人的业务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

2,两者的可抗拒性不同。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在事件发生的区域内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不可克服性,当事人的预见能力对事件发生本身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即不可抗力具有人的意志的不可抗拒性,无论人能否预见,其发生都是必然的。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与人的不能预见事实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是人力所不能避免、不可抗拒和克服的;而意外事件则具有当事人难以预见,事件发生出乎其预料的偶然性的特点,意外事件不具有普遍性,它只对遭遇事件的当事人产生影响;即意外事件是完全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发生的,它是指在当事人已经尽到合理的谨慎和注意的情形下,仍然发生了事先难以预料的事件。意外事件由于具有偶发性,它与人的不能预见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如果人能够预见,则就不能构成意外事件,由意外事件所可能引发的后果也是能够因为人的预防和努力而得以避免和克服的。

3,两者的法律性质不同。不可抗力是为国际惯例和各国合同法所明确的法定免责事由,而意外事件则不是。比如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07条之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我国《合同法》第117条第1款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不可抗力乃是法定的免责事由。但是,不可抗力并不是意味着当事人可以推脱一切义务和责任,相反,当事人应当要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履行告知等义务。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首先,如果“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合同法》第117条第1款);此外,根据《合同法》第118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担保法解释》第122条规定:“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不适用定金罚则。因合同关系以外第三人的过错,致使主合同不能履行的,适用定金罚则。受定金处罚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第三人追偿。”可见,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将意外事件也作为定金责任的免责事由。

篇2: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区别

——从案例出发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案例研究;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

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6)03—0195—0

4侵权行为法中的免责事由按损害是否由被告人的行为造成而分为正当理由和外来原因两类,前者因

被告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免除或减轻被告人的责任;后者因被告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缺乏直接因果

关系或者说损害不是被告人的行为造成的而免除或

减轻被告的责任。关于外来原因是由不可抗力和意外

事件两者构成,还是不可抗力包含了意外事件.我国

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同时.我国侵权法学界也

是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有鉴于此.本文拟

从案例出发对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作实证分析.以期

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作较清晰的界定。

一、我国法律和学说对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的规

定和争议

(一)我国法律对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的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

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民法通则》第153条对

“不可抗力”作了解释:“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我国国

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3条规定:“有下

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二)在医疗活

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

外的i.1⋯·(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该条例的第49条规定:“⋯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

不承担赔偿责任。”该条例并未对医疗意外和不可抗

力作解释,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在《医疗

事故处理条例释义》一书中作了如此解释:①所谓医疗

意外,是指由于病情或病原体质特殊而发生难以预料

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情形。因此.医疗意外具有两个

基本特征。其一,病员死亡、残疾或功能障碍的不良后

果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其二,不良后果的发生.是

医护人员难以预料和防范的.或者说是他们不能抗拒

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同时.该条例起草小组

对不可抗力作了如下理解:②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可抗

【作者简介】李建3j~(1962),男,汉族,法学硕士,武汉大学在读哲学博士,湖南省湘潭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卫生法学、法哲学及中国医学思想史。tel:+86—732—2510537,e—mail:ljgdg888@sina.com

① 《医疗事件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编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96~97。

② 同前注。

· 196 ·

力的死亡等不良后果在所难免,这主要是疾病的自然

转归所致;其次,是病员发生了现代科学技术能够预

见,但却不能避免和防范的不良后果的并发症。很显

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医疗意外与不可抗力

是免责事由中的两种不同的情形。但是该条例起草小

组对不可抗力的释义是不同于民法通则中关于不可

抗力的规定的,而对医疗意外的解释却又与民法通则

关于不可抗力的界定相似。

由此可见.我国法律法规中尚未将意外事件明确

化,换句说,即意外事件是侵权法中的一个独立的免

责事由,还是被包含在不可抗力中,其法律规定尚不

明确。

(二)我国法学界对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关系的争议

我国侵权法学说中对外来原因的类型(或称内

容)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其一,以王利明为代表,认为意外事件(或称为意

外事故)和不可抗力构成侵权法负责事由的外来原

因。①并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第一,从主观上

看意外事件的不可预见是指特定的当事人尽事合理的注意和谨慎也不可预见。可见.不可抗力具有更强的难预见性。第二,从客观上看,意外事件虽然具有不

可预见性,但它是能够避免和克服的。而对于不可抗

力来说,即使预见到也不能避免和克服的。②对不可抗

力的定义是指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是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且不受当事人意志所支配的现象。它包括

某些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等)和某些社

会现象(如战争等)。③对意外事件的定义有两种:一为

意外事件是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事故。④二为

杨立新提出的,意外事件是指非当的故意

或过失,是由于当事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偶然发生的事故。⑤

其二,以张新宝为代表.认为意外事件已被不可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抗力所包含.意外事件不是一项独立的免责事由,外

来原因中只有不可抗力这一项免责事由。⑥其理由主

要是:第一,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来看,意外事物与不

可抗力具有包含关系,不可能将二者完全区别开来;

第二,我国《民法通则》并未将意外事件规定为一种抗

辩事由;第三,主张意外事件作为抗辩事由者,完全是

套用有关不可抗力的学说,并无理论上的新意。⑦对不

可抗力没有给出他自己的定义,但认为不可抗力的范

围有自然原因的、社会原因的及国家原因的方面。⑧同

时,他认为意外事件是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而偶

然发生的事故。⑨这一定义与王利明关于意外事件的定义是一样的由上所述及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虽然国内外

法学曾从3种角度提出过不可抗力的定义.但我国法

学者们关于不可抗力的界定基本统一在我国《民法通

则》第153条的规定。笔者也认为该定义具有合理性,但学者们提出的意外事件的定义及意外事件与不可

抗力能区别或不能区别的理由却值得商榷。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弄清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两概念的区别

与关联,还是先从案例出发对此问题作实证的研究再

回头来作结论

二、从案例对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的实证分析

(一)案例一

1.案情简介:⑩2003年11月5日,患者梁某.女,52岁。因反复右上腹部疼痛1o年,伴低热、黄疸8天

人住佛山市某医院,患者3o年前曾因胆囊炎施行胆

囊切除手术。经核磁共振、b型超声波及x线胆道造

影等检查明确诊断为慢性胆道炎症,肝内胆管多发性

结石,主治医师决定给该病人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

中由于肝内胆管结石多,部分难以用胆道镜等器械取

出,为了尽量取出肝内胆管里的结石.手术医师采用

3%的双氧水冲洗肝内胆管,这时患者突然呼吸停止.

血压急剧下降,麻醉医师检查发现病人血氧饱和度为

① 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20~223。参见: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552—580.

② 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59。

③ 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57。

④ 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58。

⑤ 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22

2⑥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2~13

3⑦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2

⑧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9

⑨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3

⑩ 李庆生,谭家驹:《医院的法律风险:医疗事故法律责任处理实用指南》【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 17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零.瞳孔散大,仅有微弱心跳,患者处于死亡的边缘。

麻醉医师立即用人工辅助呼吸、强心药及静脉注射无

水酒精等抢救措施。经医师及时而正确的处理,患者

恢复血压,转危为安。再经高压氧等针对缺血、缺氧性

脑病的治疗.两周后,患者得到完全康复。

2.案情分析:患者梁某在手术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为肺血管栓塞而致的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基于伴有

慢性感染的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症,采用3%双氧水

冲洗肝内胆管的做法其目的为:一是3%双氧水冲洗

时能产生大量的氧气,起到抑制肝内胆管厌氧菌的作

用:二是3%双氧水冲洗本身具有机械冲刷的效用.起

到冲洗出小型结石的作用。因此,它的运用具有合理

性 然而,3%双氧水也有可能被肝内丰富的静脉血吸

收带到肺内而造成氧气栓塞,虽然其几率比较少,但

一旦发生.其情况就较为急重,会致人死亡。在本案例

中,医疗行为人正是基于此问题及此手术相关危险因

素的认识,预先作了较周密的安排,同时,医疗行为人

尽到了高度的注意义务,才能及时避免事件的恶化.

克服了不良的、不可逆的损害(或死亡)后果的发生。

但是,对患者来说.由于肺栓塞导致了手术康复期的延长。肉体和精神的痛苦,治疗费用的增加等过程性的损害或损失,这是事实,然而,病人却不能因此而请

求医疗行为人就这一部损失给予赔偿。因为。其一是

医疗行为人在此过程中无故意和过失:其二是该事变的出现在医学上的认识是基于个别临床经验的统计

学(或称归纳法)上的可能性判断,它具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即具体会发生在哪个患者身上、什么时间、全部的条件是什么。这些因素不能肯定判断。故对个别患

者来讲该事变具有不可预见性。它是偶然性的事件.

不具有必然的因果性联系。其三是医疗行为人正是基

对该事变的统计学上的认识(或称预见),尽到了最善的注意义务,采取了全面的、有力的措施。避免和克服

了可能出的严重后果。满足上述3个理由后。基于民

法的诚信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应该免除医疗行为人

就此事件造成病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二)案例二

1.案情简介:①2003年9月12日。患者夏某。女。

46岁。因下腹部肿物,伴便血、头晕不适1年而至佛山

市某医院住院。人院检查:下腹部有一手术疤痕8厘

米长,下腹部触及肿物约2厘米x18厘米。移动性差.

质地中,化验结果血红蛋白为8.28克/升。核磁共振检

·

查结果显示盆腔肿物11.6厘米x13.7厘米x16厘米,子宫、膀胱、直肠受压移位;截石位肛镜检查显示齿线

上3、6、9点处粘膜隆起、充血。临床诊断为:(1)腹部肿

物(肿物性质待查);(2)混合痔;f3)失血性贫血。既往病

史:20年前曾做剖腹产手术.手术中即发现盆腔有肿

物.但由于当时的手术医师无把握切除该肿物.故未

进行手术治疗。2003年10月17日患者夏某在静脉复

合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探查并拟行盆腔肿物切除手术.

术中切取肿物组织作快速病理检查,被确定为神经纤

维瘤。在分离肿瘤组织时因肿瘤包膜血管破裂,同时,由于解剖不清致使手术损伤骶前静脉丛.进而引发大

出血,累计总出血量达15 000毫升(相当于正常人体

内总血量的3倍),并发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

血(dic)等严重症状,患者处于死亡的边缘。后经大量

输血、止血、抗休克等抢救,患者才脱离危险。

2.案情分析:该案中所呈现的现象是临床中此类

手术过程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并发症。手术之前术者

已充分认识到了损伤骶前静脉丛引发大出血.进而并

发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可能性.并对此

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详细制定手术计划、并发症发

生时的抢救预案(控制血压性麻醉、充足血源准备、减

少损伤出血的微波手术刀)、人员与相关医疗设备的配备等。虽然,由于手术部位组织解剖的复杂性提高

了手术的难度。使之超出了医疗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和

控制能力,导致骶前静脉丛损伤出血及一系列的症

状。但随后事态的变化还是能被人力所控制.避免了

损害的扩大和不可逆发展的严重后果。当然.这只能

是医疗行为人尽到最善的注意。行为没任何过错的条

件才能达到的结果。此事态变化中病人因此而受到的损害或损失对医疗行为人不具可归责性。医疗行为人

因自己行为的无过错而得以免责。

(三)案例三

1.案情简介:②某患者,女,44岁。因甲状腺机能

亢进住院。经术前充分准备.在针麻下行双侧甲状腺

次全切除术,手术操作较为困难。但术中病员情况平

稳,术后病员情况良好。返回病房与术者交谈自如.发

音正常,无憋气,血压正常。下午3时55分,护士遵医

嘱给此患者作青霉素皮试。皮内注人青霉素皮试液

后,约1分钟,患者突然尖叫一声。两手抽搐。呼吸停

止。医师随即赶到。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lm1.

同时,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心内注射三联针及胸外心

① 李庆生,谭家驹:《医院的法律风险:医疗事故法律责任处理实用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5 17

② 李显东,何帅领《医疗纠纷法律锵决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8 19

· 198 ·

脏按摩等抢救措施,然而,抢救无效,患者死亡。

事后经该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其鉴定结

论是:(1)该病人术前的诊断正确,手术适用正确;(2)病

人致死原因是青霉素皮试过敏所致喉痉挛、窒息及休

克;(3)医院在抢救时所施行的措施无不当,病人的死

亡不属于医疗事故。

2.案情分析:本例为青霉素皮试致过敏性休克而

死亡的情形。青霉素过敏总的发生率为0.7%~10%,其

发生率高居药源性变态反应中的首位。最严重的是过

敏性休克。发生率约0.5~1/万人。它主要由于青霉素本

身及其降解产物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等引起,可在20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发生.导致受试者死亡。避免

死亡的有效措施是皮试前作充分准备。皮试注药中和

注药后密切观察。出现异常时.立即皮下或肌肉内注

射0.1%肾上腺素0.5~1 ml。并及时作抗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然而。临床上也有极少几率的受青霉素皮

试者在数秒内出现过敏性休克.来不及进行有效的抢

救。受试者就死亡。这是一种现阶段医学上无能为力的病理生理现象。即使医疗行为人尽到最善的注意义

务,及时运用了医学上公认的抢救方法。但仍然无力

回天。受试者依然迅速死亡。这种死亡的后果是目前

人力所无法控制和克服的.属于一种不可克服和不可

避免的病理生理现象。因此.医疗行为人对此种死亡

后果不应负有责任。

通过对上述3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这样两

个结论:(1)共同点。第一、二、三案例中事变的共同点

是行为人基于一般概率性的认识,能够预见事变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具体对象的事变不能全面、清

晰、准确地预见,严格地讲,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该事变是不能预见的;同时。行为人均尽到了最善的注意义务,其行为不具有故意和过失。(2)不同点。第三案例中的事变和第一、二两案例中的事变它们的不

同点是第一、二两案例中事态的变化和发展能够为人

力所控制,从而避免了事变向不可逆转方向变化所带

来的严重不良后果;而在第三案例事件中。事变的发

展与转变不能够为人力所控制。从而不能避免事变向

不可逆转方向变化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或者死亡。

此处所指“人力”,它包括人本身的认知能力、自身机

体的运用控制能力和使用外在客体(器械设备、自然

物体等)的能力。两者的后果是不同的。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6年第13卷(第3期)

因此,基于上述的分析和认识,作者认为,意外事

件和不可抗力是两个相对独立。却又有联系的侵权法

上的免责事由。不可抗力之事由不能够完全包含意外

事件。故作为免责事由的外来原因体系中应具有意外

事件和不可抗力各自的位置与作用。意外事件的定义

应该是,在行为人无过错的行为过程中,由于严格意

义上不能预见的原因,引发了尚能为人力所控制的事

变。且这种事变的扩大或不可逆性转变的严重不良后

果能被行为人尽最善的注意所克服和避免。该定义中的“严格意义上不能预见的”是与那种在概率上的、不

确定性的认识相对立的。譬如。自然界中发生的暴风。

按现在的科技条件能够较准确地预见暴风的大致发

生的时间,所掠过的地区和强度。但是,却还不能精确

计算出哪些房屋、哪些树木和哪些人畜会遭到灾害。

这就具有不确定性和概率性的预见特征.而严格意义

上的预见就是能够准确认识事物内部变化规律.对事

物的发展变化能够全面、正确地判断。

两者均强调非当事人的过错和事故的偶然性。这

种偶然性就是指事故与当事人的行为无必然联系。前

者更突出了当事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即事故(或者说

损害)是由于当事人不能控制和预见的外在原因直接

导致的。本文对“当事人意志以外”作如下引申阐述。

即是基于意志(英语will;德文wille;法文volunte)的哲学意义,在哲学上的解释。意志是人自觉而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节的心理现象。人类意志的特

点是人能根据预定的计划调节行动,使行动服从于外

界客观规律,服从于道德伦理准则,从而抑制同这些

计划相抵触的诱因,以克服达到目的的各种障碍。①意

志在主观上表现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客观上表现为

按被认识了的客观规律去行为。故意志包括了主观上的预见与客观上的避免和克服障碍的自我控制或对

外在客体实施控制的行为。如果意外事件是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那就是不可预见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了,从而与“不可抗力”的概念是一回事了。所以。本人

认为杨立新教授关于“意外事件”的概念是不完善的。

而且与他对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区别的论述是自相

矛盾的。②同时。王利明教授关于意外事件的定义也没

有明确表达出意外事件的本质特征,达不到与不可抗

力这一概念相区别的要求。

篇3: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区别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

入选标准:①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诊断标准[3];②年龄>18岁;③无其他躯体性疾病;④意识清,情绪平稳,处于康复期。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脑部器质性病变患者;②精神发育迟滞患者;③药物或酒精滥用史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给予抗精神药物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了解其遵医嘱服药情况,对依从性差的患者应加强对其本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个案管理,具体措施:①组建个案管理团队:包括精神科医生1名、精神科护士5名(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1名、普通护士3名)社会工作者(村委会、残联、民政)及家属等,由精神科医生担任技术指导,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②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并由精神科医生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包括加强患者家属精神管理内容及疾病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家属对个案管理的认识,并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对个案管理成员进行统一培训,提高服务质量。③干预内容及方法:根据患者病情,个案管理组成员至少每个月到患者家中随访1次以了解其康复情况,并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及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尽量帮助患者解决现实问题,定期检查干预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精神科医师应每2个月到患者家中随访,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药物剂量的调整,解决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每2个月对个案小组成员进行1次培训或技术指导。小组成员应至少每2个月组织1次知识讲座,并对患者进行家庭指导及技术交流,交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指导、疾病知识指导、生活方式指导、病情观察、家庭支持、药物治疗管理。

评价方法:①分别于入组前、干预1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SDSS量表及BPRS量表对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及精神症状进行评估[4,5]SDSS量表用于对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进行评估,包括10项,每项0~2分,分值越高,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越明显。BPRS用于对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18项,每项采用7级评分法,总分18~126分,分值越高,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越重。②记录两组患者干预期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DSS评分对比: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4],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系统治疗后,其自知力可逐步恢复,精神症状可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患者仍存在不愿意与人交流、对生活缺乏兴趣、对工作及学习缺乏积极性及服药依从性差等情况。这些消极的行为习惯如不加以干预,可进一步影响患者情绪,从而诱导疾病复发[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攻击、自杀、跌倒、噎食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个案管理可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降低患者复发率。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精神因素、生活事件、家庭支出、药物及情绪等,个案管理通过对患者的精神症状、躯体状况、社会支持、危险性、经济状况及残疾情况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职业康复计划,采用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辅导、协调患者及其家属积极解决相关问题,增强了患者对生活中负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因此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降低患者复发率及意外风险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个案管理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及精神症状,降低患者意外风险及复发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状况和意外风险事件的影响。方法: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案管理,干预时间1年,分别于入组前、干预1个月、6个月、12个月应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社会功能及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并观察两组患者意外风险发生及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个案管理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及精神症状,降低患者意外风险及复发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个案管理,精神分裂症,健康状况,意外风险

参考文献

[1]徐斐康,张毅,陈美娟,等.抗精神病药物增加老年痴呆患者脑血管意外风险的机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9,9(4):366-368.

[2]何夏君,崔虹,丁寒琴,等.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个案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87-888.

[3]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4]李毅,胡拾妮,高欢,等.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评定量表的信效度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5):468-470.

篇4:不可忽视的“区别”

摸两个球求概率的问题通常分为两种情况:①无放回摸球;②有放回摸球.“无放回摸球”与“有放回摸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无放回摸球是指每次摸出的一球放在袋外,下次再摸球时总数比前一次少一球;而有放回摸球是每次摸出一球再放回袋内,下次再摸球时袋内球的总数不变.

(2) 无放回摸球各次抽取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有放回摸球各次抽取是相互独立的.

(3) 对无放回摸球来讲,事件A(无放回地逐个取k个球)与事件B(一次任取k个球)的概率相等,即P(A)=P(B);而对于有放回摸球来讲,事件(有放回地逐个取k个球)与事件B(一次任取k个球)的概率一般是不相等的,即P(A)≠P(B).

如果能分清这两种情况,就不会出现错误.下面举例说明这两种情况.

【典型例题】2014年8月第二届青奥会在中国南京举行,青奥会服务中心要选拔一名志愿者,经笔试、面试,结果小林和小亮并列第一,评委会决定通过摸球来确定人选.现在设计两种抓球规则,甲规则:在不透明的布袋里装有除颜色之外均相同的3个红球和1个绿球,先摸出一个球,记住颜色后放回,然后再摸出一个球,若摸出的球都是红色,则胜出;乙规则:在不透明的布袋里装有除颜色之外均相同的3个红球和1个绿球,一次性摸取两个球,若都是红球,则胜出.

你认为选取哪个规则对双方是公平的?请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的方法分析.

【分析】甲、乙两规则中设定的袋中都是3个红球和1个绿球,且都是摸出2个红球,表面上看无区别.然而甲规则摸出的球仍放回,而乙规则一次摸取两个球相当于分两次各摸一个球,但前面摸出的球不放回,因此两规则是有本质区别的.

解:为体现事件的等可能性,不妨将3个红球分别设为红1、红2、红3,列出表格:

甲规则:

乙规则:

对比两个表中信息,显然甲规则“有放回”,等可能发生的结果数为16种;乙规则“无放回”,等可能发生的结果数为12种.甲规则中两次摸出的球都是红球的概率= ,所以甲规则对双方不公平;乙规则中一次性摸取两个红球的概率= = ,所以乙规则对双方是公平的.

【考题再现】(2014·福建泉州)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有红、白、黑各一个球,它们除了颜色之外没有其他区别.

(1) 随机地从箱子里取出1个球,则取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2) 随机地从箱子里取出1个球,放回搅匀再取第二个球,请你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并求两次取出相同颜色球的概率.

【分析】(1) 由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有红、白、黑各一个球,它们除了颜色之外没有其他区别,直接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2) 首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然后由树状图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两次取出相同颜色球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解:(1) ∵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装有红、白、黑各一个球,它们除了颜色之外没有其他区别,

∴随机地从箱子里取出1个球,则取出红球的概率是 ;

(2) 画树状图得:

∵共有9种等可能的结果,两次取出相同颜色球的情况有3种,

∴P(两次取出相同颜色球)= = .

【点评】从上述解析来看,摸球实验的问题中总会有一些关键词语明确地表达出是“放回”还是“不放回”问题.因此,在解决有放回与无放回问题时我们只要仔细审题,认真辨析即可.事实上,不仅仅是摸球游戏,摸牌、掷骰子等问题都有可能涉及类似问题,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我们还应善于类比,融会贯通.

【综合运用】(2013·江苏南通)在不透明的袋子中有四张标着数字1,2,3,4的卡片,小明、小华两人按照各自的规则玩抽卡片游戏.

小明画出树状图如图所示:

小华列出表格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 根据小明画出的树形图分析,他的游戏规则是,随机抽出一张卡片后________(填“放回”或“不放回”),再随机抽出一张卡片;

(2) 根据小华的游戏规则,表格中①表示的有序数对为________;

(3) 规定两次抽到的数字之和为奇数的获胜,你认为谁获胜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分析】(1) 根据小明画出的树状图知数字1在第一次中出现,但没有在第二次中出现可以判断;

(2) 根据横坐标表示第一次,纵坐标表示第二次可以得到答案;

(3) 根据树状图和统计表分别求得其获胜的概率,比较后即可得到答案.

解:(1) 观察树状图知:第一次摸出的数字没有在第二次中出现,所以小明的实验是一个不放回实验;

(2) 观察表格发现其横坐标表示第一次,纵坐标表示第二次,即(3,2);

(3) P(小明)= >P(小华)= ,故小明获胜可能性大.

篇5: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区别

这两个险种都能给企业或单位的职工提供经济上的保障,但二者却属于不同范畴的保险,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1).两者的被保险人不同。

在雇主责任险中被保险人是雇主,而在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中被保险人是单位的职工。

(2).两者的保险对象不同。

雇主责任险的保险对象是雇主依法对雇员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对象则是职工的身体或生命。

(3).两者的赔偿依据不同。

雇主责任险的赔偿依据是法律或雇佣合同,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赔偿依据则是保险合同所约定的内容。

(4).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

在雇主责任险中,保险人的赔偿是代替雇主履行了应尽的赔偿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中,保险人根据条款对被保险人进行给付,得到团体意外险给付的职工仍可根据法律或雇佣合同在向雇主行使要求赔偿的权利。

(5).保险金额不同。

篇6:医疗设备故障和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1、医疗设备配套设施意外事件:

(1)、电力受损:断电或紧急用电不可能提供足够用电,应关闭所有设备电源,支持病人生命的设备启用备用电源。手术室、ICU等科室急救设备由医院发电机组紧急发电供给,需待发电后电压稳定再开启设备。其它设备待正常供电后开启设备。

(2)、断水:关闭工作区域的水控开关,待正常供水后再启用:严禁开启高压蒸汽灭菌。遇到突发性断水,应立即关闭使用中的高压蒸汽灭菌器,以防止低水压对灭菌器造成损坏。

(3)、停汽:关闭使用蒸汽的设备如高压蒸汽灭菌器、夹层锅等设备的进气开关,停止使用设备。

篇7: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区别

计算机管理系统崩溃意外事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程序

1、目的

确保采供血活动过程的有效实施,信息完整。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采供血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崩溃等意外事件发生时。

3、职责

3.1办公室是该程序的归口管理科室。

3.2网络管理员对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无法作用时,进行紧急的组织抢修工作。3.3各科室负责在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时,向办公室进行报告和恢复手工采供血活动及记录。

4、程序

4.1血站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网络管理办法。4.2手工质量记录

4.2.1各科室内应随时保证有采供血过程手工操作所用的各类质量记录,以备计算机管理系统崩溃时应急使用。

4.2.2手工质量记录具体包括:采血标签、献血员登记簿、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登记本、检验科血液标本检测结果报告单、全血出入库登记本、成分血出入库登记本、成分制备登记本、血站发血单据(一式四联)等。

4.3计算机管理系统崩溃报告流程

4.3.1首先发现计算机系统崩溃等意外事件的工作人员,应立即通知站办公室。4.3.2站办公室立即安排网络管理员对系统崩溃的原因及波及的范围、影响的程度进行核实,作出判断,并填写《计算机管理系统崩溃处理评审表》,将核实结果及处理建议报站领导审批。

4.3.3站领导审批后,网络管理员立即通知各业务科室,恢复所有手工操作,并作好全面记录。

4.4手工操作工作流程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4.4.1由血源科指导献血者填写《献血者健康情况征询表》(下简称征询表),审核无误后体检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4.4.2体格检查正常后,将《征询表》交检验人员作血液快速检测,快速检测合格后,检验人员贴上体检条形码标签,交与血源科人员填写采血标签。

4.4.3血源科人员根据条形码标签的编号填写采血标签的相应编号和献血者姓名,并将填写好采血标签的《征询表》交与献血者采血。

4.4.4采血护士采血时,仔细核对条形码标签与采血标签的编号是否相符,并将条形码及采血标签同时贴在留样试管上和采血袋各处。

4.4.5采血完毕,血源科手工办理献血证,并将献血者相关信息抄在献血员登记簿上,抄写完毕进行对照核查。

4.4.6检验科根据试管上采血标签信息填写《血液检测结果登记本》及《血液检测结果报告单》,并打印实验原始数据相关人员签字保存。

4.4.7供血科根据采血标签信息将全血和成分血分别登记在《全血出入库登记本》和《成分血出入库登记本》上,制备成分时,应在《成分制备登记本》记录相关信息。

4.4.8发血室根据检验报告结果在《全血或成分血出入库登记本》上记录血液入成品库情况或报废情况。

4.4.9发血室发血时,填写一式四联的发血单据,并在《全血(成分血)出入库登记本》上记录相关信息。

4.5组织维修

4.5.1办公室根据领导批示,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计算机及管理系统等进行检修。4.5.2属于软件系统崩溃的,办公室联系软件开发商,恢复软件管理系统,并启动光盘刻录的数据进行数据恢复。

4.5.3属于服务器硬件设备损坏无法正常使用的,办公室联系服务器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维修完好后,启动系统备份数据或光盘刻录的数据进行系统恢复。

4.6恢复后处理

4.6.1崩溃的系统恢复正常后,各科室应在恢复的管理系统中录入系统崩溃时的手工操作信息。

4.6.2网络管理员应作好各项维修维护质量记录。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5、相关文件 设备控制程序

6、质量记录

6.1计算机管理系统崩溃处理评审表 6.2计算机维护记录 6.3设备维修记录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篇8:意外事件的防卫过当

一、防卫过当概述

(一) 防卫过当的含义

所谓防卫过当, 就是指防卫人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从而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防卫过当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必须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具体来说就是超出了为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防卫限度, 而且一般人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判断明显认识到这一点;二是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损害, 是指由于防卫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 从而造成了不法侵害人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

(二) 防卫过当的性质

防卫过当的性质与正当防卫的性质不同, 同时也与一般性的犯罪行为的性质不同。总的来说, 防卫过当的性质有三个方面:一是行为的防卫性, 它必须是行为人在正当防卫意图支配下实施了防卫行为, 这是构成防卫过当的必要前提。如果不存在防卫不法侵害的前提下实施的防卫行为, 自然也就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二是客观上的过当性, 防卫过当是正当防卫行为在客观上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 并且造成了重大损害, 如果没有超过必要限度或者虽然超过了必要限度, 但不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也是属于正当防卫的, 而不是防卫过当;三是主观上的罪过性, 过当防卫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害结果, 在主观上是具有过错的, 不管在主观的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 其始终是具有应受惩罚的罪过的。

二、防卫过当中意外事件的提出

在分析防卫过当问题时, 我国刑法学界一般将焦点集中在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上, 理论上有不同的主张, 第一种观点认为, 防卫过当既可以是过失, 也可以是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第二种观点认为, 防卫过当既可以是过失, 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但不能是直接故意;第三种观点认为, 防卫过当只能是间接故意;第四种观点认为, 防卫过当只能是过失, 不存在故意。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某甲拿了一根木棍向乙打来, 乙别无选择顺手从柴木堆里捡起了一个木棍朝打去, 不料, 木棍上竟然有枚钉子, 正好刺中了甲的动脉, 至其流血过多而死。乙当时以为自己拿的只是一根木棍, 根本没想到木棍上有一枚钉子。

在这个案例中, 我们要肯定一点, 那就是乙在实施防卫行为时, 其主观上并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也不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更不是故意, 乙在行为时并不存在着预见的能力, 更没有预见的义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对乙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刑法的否定评价和刑罚处罚?是否成立防卫过当进而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呢?

三、防卫过当问题中意外事件之分析及立法建议

根据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的理论, 有罪必有责, 有责必有罪, 因此, 刑法第20条第二款的规定, 就将防卫过当的行为都归为犯罪行为, 客观上符合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构成要件, 主观上存在罪过 (虽然对于罪过形式有各种不同观点) , 就成立相应的罪名。因此, 理论界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这一法律规定予以了否定, 认为意外事件与防卫过当根本是不相容的, 因为防卫过当是有罪过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而意外事件是无罪过的行为。那么, 问题就在于防卫过当的行为人主观上肯定具有过错吗?

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来看, 按照刑法规定, 乙对打他的甲反击, 并使得乙死亡, 这种针对不法侵害的行为的确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了, 符合了关于防卫过当的客观方面的要件, 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作用, 乙在拿木棍的时候根本不能预见木棍上会有钉子, 即防卫人主观上无法判断更无法预见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损害结果, 主观上根本不存在过错。那么, 防卫人在这种情况下不构成犯罪, 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四、司法实践中认定防卫过当之我见

在增设这个法条的基础上, 在实践中可以对防卫过当的判断采取二步走的做法。即引入德国的客观归责理论, 对该行为作出“不法”判断和“责任”判断。

以前述案例来看, 首先对乙的行为可以做出“不法”判断, 即该行为构成了防卫过当的客观构成要件, 具有客观构成要件符合性, 因此, 应该认定为是“不法”行为。这是第一步判断。

其次, 看行为人是否真的知晓自己的防卫行为会逾越必要的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 主观上如果是明知并放任重大损害产生的, 则具备“责任”构成要件, 成立故意犯罪;第二, 主观上对于重大损害结果是应当预见但是疏忽大意的或者已经预见但自信可以避免的, 也具备“责任”构成要件, 成立过失犯罪。第三, 如果是就比如本文中某乙就完全不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至甲死亡, 则不具备“责任”构成要件, 而具有责任阻却事由, 不成立犯罪。同样, 这也可以推论到行为人在恐怖、惊慌、兴奋或狼狈之状态下所为之防卫, 无法认识其行为逾越程度时。

这样二步判断, 就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更全面的认定防卫过当行为。

摘要:防卫过当中的意外事件, 通说认为意外事件与防卫过当根本是不相容的, 因为防卫过当是有罪过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而意外事件是无罪过的行为。本文认为, 防卫过当中是包括意外事件的, 进而从防卫过当的含义性质出发, 分析防卫过当中意外事件, 最后给出该问题的立法建议和司法实践判断标准。

篇9:过失引起火灾与意外事件的辨析

根据消防法的条文解释, 过失引起火灾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火灾,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火灾的行为。这种过失引起火灾的行为, 因为当事人主观上存在过错, 客观上造成了火灾后果应当予以处罚。对于过失引起火灾的行为, 应当分别根据其造成的危害后果予以处理。过失引起火灾不构成犯罪的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处理, 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 防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事实上, 大量的火灾都未能构成犯罪, 要正确适用消防法对火灾作出处理, 正确分析判定哪些火灾属于过失引起火灾尤为显得重要。

1 过失引起火灾与意外事件的法理分析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 犯罪过失, 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结合《消防法》对过失引起火灾的规定, 过失引起火灾中同样存有两种心理态度, 一是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二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在具体的个案中, 通过询问调查对于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比较容易掌握和判定。但对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认定则需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刑法的角度对疏忽大意的过失进行分析,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其特征有:

1.1 没有预见

即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在主观上不希望、不放任结果的发生, 但仍然实施了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 根本原因就在于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否则他就不可能实施其行为或者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

1.2 应当预见

应当预见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有责任预见并且有能力预见。如果根本不应当预见, 主观上就没有罪过, 也就没有刑事责任。应当预见包括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两方面内容。1) 预见义务, 行为人对于结果的发生有预见责任。2) 预见能力, 即行为人应当预见, 如果不能预见, 也不负刑事责任。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预见能力, 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三种主张。事实上, 对于业务过失应采用客观说。对于一般过失, 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以行为人本人的预见能力为准。3) 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原因是行为人的疏忽大意。如果不是由于疏忽大意, 而是由于年幼无知、精神病等原因, 则不具有罪过。针对上面的分析, 结合一个火灾个案来分析, 火灾的发生是应断定为过失引起火灾还是意外事件, 当事人是否存在疏忽大意的心理。

1.3 火灾简要情况

火灾发生在一个面包加工坊, 工人在加工坊内利于液化石油气灶烧水煮面条引起火灾, 经调查认定火灾原因为该工人在使用液化石油气灶过程中, 因火焰受到空气流动 (门没有锁被风吹开, 风吹到液化石油气灶) 飘摇炙烤塑料供气管导致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 (长度有余的塑料供气管稍微高出液化石油气灶台) 。依据过失引起火灾的两种心理态度, 很显然不属于第二种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这种情形, 是否属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可以作如下分析。

从当事人使用液化石油气的主观意愿来看, 是希望煮面条食用而不是造成火灾, 而是因为风把门吹开, 风把正常情况下的火焰吹得飘摇不定而炙烤到塑料供气管导致液化气泄漏引起火灾。从致灾原因分析, 风把门吹开, 风把正常情况下的火焰吹得飘摇不定是导致火灾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个情况很显然不应该归于当事人应当预见。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有责任预见且有能力预见。在本案的当事人仅仅是一个面包加工坊工人, 对于是否起风何时起风等天气问题没有责任预见, 而且也没有能力预见。由此可见, 本案当事人并不具备过失引起火灾的条件。

参照《刑法》第十六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 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 不是犯罪。根据刑法理论, 这种情况称为“意外事件”。所谓“意外事件”是由于不以行为人主观意志为转移, 行为人无法预料的原因而发生的意外事故。这种意外事件也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发生了损害结果, 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及其他行为人无法阻挡的原因造成了损害结果;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了损害结果, 即根据损害结果发生当时的主客观情况, 行为人没有预见, 也不可能预见会发生损害结果。由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 对实际发生的损害结果没有罪过, 不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 本条规定, 由于不能抗拒或者行为人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 不是犯罪。

所谓“不可抗拒”是指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 行为人无法阻挡或控制损害结果的发生。如由于某种机械力量的撞击、自然灾害的阻挡、突发病的影响等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使其无法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不能预见”是指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情况和发生损害结果当时的客观情况, 行为人不具有能够预见的条件和能力, 损害结果的发生完全出乎行为人的意料之外。

经上述分析, 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 笔者认为本案不能认定为过失引起火灾, 应当认为是“意外事件”, 所以不能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 (二) 项过失引起火灾来处理。

2 结语

过失引起火灾是新消防法颁布实施后公安部明确的处理火灾事故的唯一合法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 (公安部关于印发《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名称规范》的通知 (公通字[2009]11号) ) , 不能正确判定过失引起火灾, 就作出处理, 如果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 公安消防机构就将面临败诉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处理火灾时, 应当运用法理知识对过失引起火灾与意外事件进行认真辨析, 正确作出处理才能实现处罚当事人、警示社会与树立公安消防机构良好的执法服务形象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 2008.

篇10:如何预防精神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1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

精神患者受精神症状及思维活动支配, 可能发生意外事件。具有幻听的患者, 听到对其本人的命令, 控告、讽刺、侮辱、责备等内容的言辞。具有被害妄想的患者, 认为有人蓄意迫害, 以致不能生活下去。自罪妄想的患者, 坚信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 不会被饶恕。有意识障碍的患者, 常在幻觉、错觉的支配下发生突然的冲动行为。

2意外事件的表现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不清者所发生的行为, 多是事先无准备、行动无计划、不选择时间、地点, 因此很容易被发现, 故成功率较低。多见于忧郁症、精神分裂——青春型、传染病后精神病及其它精神病急性期。二类是意识清楚, 事发前多有准备、有计划、找机会、选地点, 此类患者意外事件行为难于防范。

2.1自杀、自伤、伤人及毁物患者利用周围环境可能利用的东西, 作为自伤、伤人或进行破坏的工具, 如以头撞击窗栏、墙角、暖气、桌棱角而自伤;利用食具、拖把、牙刷以自伤或伤人;有的患者偷偷积存大量药物一次服下, 企图自杀;意外事件的发生多在夜晚和清晨, 有的患者拆毁门窗、跳搂自杀;也有的患者设法触电自杀, 还有的吞服异物, 如碎玻璃、体温表、小铁钉、等企图自杀;少数患者利用铁片、玻璃片或锐利物品自杀。

2.2逃跑患者可利用在室外劳动或活动机会, 乘工作人员不备伺机逃跑, 也有的患者设法窃取工作人员的钥匙或用暴力撞门逃跑, 另外还有的隐瞒病情, 骗取工作人员的信任借机逃跑。易发生逃跑的时间:一天之中以夜间为多, 19:00~22:00、2:00~6:00为最高峰, 另据资料报道, 上午8:00~10:00也比较多, 此间完成日常治疗工作, 比较忙乱, 给患者以可乘之机;下午1:00~3:00为外出活动时间, 故走失现象也较多见;从季节上看, 夏初、秋末为多见, 春季较冬季为多, 男患超过女患[2]。

3意外事件的预防

3.1自杀、自伤及毁物的预防措施有下列异常行为的患者要加强护理, 集中管理、行影不离、严加防范。凡在病室中已经提供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对于情绪特别低落, 有严重罪恶、妄想或自责的患者。无特殊外界原因, 突然表现过分合作, 并有指使他人离开的举动。喜欢向僻静处观察, 窥觅合适自杀地点的可疑者。有储存绳索和储存药物的行为。

3.2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密视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如发现患者情绪低落, 消极悲观或由极度悲观突然烟消云散, 应全面分析、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3.3严格保管危险物品, 要求定位、加锁, 并严格交接班对新入院患者应做认真细致的安全检查。

3.4严格执行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点患者床铺及身体各处等有无药物或其它异物收藏, 窗户是否有松动, 各种危险物品是否放回原处加锁等。

3.5经常巡视病房, 夜间巡视更重要。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应更加注意, 因这类患者善于掌握工作人员的巡视规律, 趁空隙采取行动, 因此, 凡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必须专人护理、形影不离, 重点交班。

3.6对有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严禁单独行动。集体外出活动时, 工作人员必须在其身边严加管理, 不离视线。当此类患者病情好转时也不能放松警惕, 尤其重要的是不能随意独自外出活动。

3.7服药时要严格检查口腔, 确实咽下后方可离开, 以防大量药物一次服下而自杀。

3.8对有自杀、自伤企图严重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经常与其接触, 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心理活动因势利导, 做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认识疾病, 消除悲观情绪, 确保生命安全[3]。

3.9对表现烦躁不安或突然表现勤快, 主动接触工作人员, 帮助干活骗取信任或座卧不宁、频繁入厕、东张西望的患者, 要心中有数, 注意其言行, 加以控制防止意外。

3.10对恢复期患者, 也不能松懈其警惕, 应举办一些有关精神科知识讲座, 使其了解精神病发病原因、表现及治疗方法, 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更有利于巩固疗效及防止复发。患者活动应多样化、规律化, 鼓励患者参加各项活动, 使其更快适应社会生活。

4外逃患者的预防措施

4.1对病史中有外逃的患者, 了解外逃的原因, 给予一定的安慰和教育, 力求改正不正确想法。

4.2加强交接班工作, 避免因换班时交接不清而产生漏洞。确切掌握患者总数及出入人数、新入患者病情、姓名、相貌、便于防范和护理。严格交接各种医疗器械和危险物品, 使用后放回原处, 加锁, 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掌握一级患者及重点患者, 做到心中有数。

4.3交接安全, 门窗是患者外逃的主要途径, 管理好可减少和杜绝患者外逃。交接班时要详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大门要设专人监护, 对已上锁的门要保管好钥匙, 严格交接班。

4.4作好夜班工作, 明确分工, 密切配合, 经常巡视病房, 寻房时间不定, 以免患者摸出规律外逃。

4.5护理人员要端正态度, 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解决, 解决不了的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 避免用简单生硬的语言刺激。

4.6应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 使患者心情愉快, 消除恐惧和顾虑, 安心住院治疗。

4.7在集体外出活动时, 随时注意每个患者的动向, 外出时要将患者列队依次而行, 活动时工作人员安排在四周, 便于管理和照顾。

5小结

预防精神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一项内容, 为此, 最主要的是要对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的患者, 实行恰当的管理方法, 合理配备人力, 严格执行医疗、护理常规及病房安全制度, 把好预防这一关, 努力做到不发生意外事件。

摘要:目的 掌握精神患者意外事件的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 熟悉临床表现, 才能在工作中加以防范。结果 通过具体表现去推测和判断, 增强对潜在问题的认识和决策能力。结论 预防精神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最主要是对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实行恰当的管理, 同时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努力做到不发生意外事件。

关键词:精神患者,意外事件的预防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6.

[2]丁宝坤.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45-148.

上一篇:初中环保作文:环保感悟下一篇:车辆管理制度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