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广场导游词

2024-07-12

成都天府广场导游词(精选6篇)

篇1:成都天府广场导游词

成都地铁天府广场站盾构机调头技术

指出盾构机的调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结合成都地铁盾构机调头的工程实例,对盾构调头的技术进行了探讨,以积累盾构调头施工经验.保证地铁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 者:陶建勋 段浩 李博 TAO Jian-xun DUAN Hao LI Bo  作者单位:陶建勋,段浩,TAO Jian-xun,DUAN Hao(中煤邯郸中原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邯郸,056031)

李博,LI Bo(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10)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5(24) 分类号:U231.4 关键词:盾构机   主机   后配套   调头  

篇2:成都天府广场导游词

游成都市天府广场科技馆开学的时候,我订阅了少年时代的杂志,上面有一些介绍旅游的栏目,其中有一个就是介绍科技馆的。杂志把科技馆介绍的绘声绘色,让我忍不住想去看看。今年暑假,我妈妈就带我去了一次科技馆。

科技馆有四楼。一楼主要介绍了航空航天、都江堰水利模型,和二滩水力发电模型。二楼主要介绍了电与磁、机器人和信息科学技术。三楼展示了基础科学、生态与环境、天地万象。四楼是青少年科技园。最另我感兴趣的是三楼基础科学中光学与声学中的时空隧道,进入时空隧道,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时空隧道里星光点点,时空隧道的栏杆左右摇晃,让你感觉在星空中翱翔。天地万象的星空隧道也不逊色,它让你熟悉了太阳系各行星的位置。

这里是多么美丽,满墙星光灿烂,仿佛置身在宇宙中,海王星、地球、火星看起来那么渺小,假如你用心去找,或许能发现你的星座,真是美丽极了!在各个星球上称体重也很有趣,建议那些胖胖的.叔叔阿姨去称一称,体重绝对不比50斤高!最后一楼,也就第四楼,里面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青少年科技园,一个是戏水天地。青少年科技园里有许多有趣的东西,蝴蝶量身高、海龟称体重、智慧门……。

最有趣的是蝴蝶量身高,你站在蝴蝶的身子里,按下宝剑上的按钮,蝴蝶的头会降下来,测出你的身高。当你玩累了,就坐在火车和毛毛虫身上休息一会,就像来到了童话世界。戏水天地里的泡泡世界,也很有趣,用做好的铁圈,在泡泡水中搅一搅,在一最快速度把它拉起来……哇!!!!和两个篮球一样大的泡泡,真是好玩极了!刺激的4D电影也是游客们的一大爱好。

带上4D眼镜,面临恐龙危机,去深海世界探险,感受生命的伟大,去古城寻找幽灵。一幕幕惊险而刺激的画面触手可及,椅子会不住的颤抖,矿泉水会从天而降……让你忍不住大声惊叫!`16:30分,科技馆关闭了所有的系统,我也要和它说再见了,科技馆实在是太有趣了,它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科技知识,建议大家也去那里感受一下科技的神奇吧!

篇3:成都天府广场导游词

东方希望天祥广场是东方希望、上海天祥集团两大巨擎携手,为成都国际城南奉献的一座50万平方米超大体量城中之城。219米是东方希望天祥广场的甲级写字楼高度,是目前成都城南最高建筑。

项目位居成都国际城南CBD中央商务区核心、会展商务、地铁总部三大财富圈之核心。北接地铁1号线世纪城站,东临市政公园,西接天府大道,坐镇城市最精华资源头排。该项目负一层可直达地铁1号线,更与CBD中央商务区地下环道出入口无缝接驳,形成真正意义的立体交通网,以绝对中心优势将高端商务平台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国际城南。

在成都东方希望天祥广场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S)中,Delta完成了冷热源系统、空调通风系统、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风机盘管控制等10000多个输入输出点的控制和集成。共设立了2个工作站,33条子网,配置了307台控制器,实现了楼宇自控系统的“集中监视、分散控制”,使系统可靠性得到保障。

篇4:成都天府广场石雕艺术应留给未来

一、文化物体是证明历史的依据

文字史学记载,能说明历史。文化物体是文字史记历史的最好证明,文物就是文化艺术物体。文物是研究久远历史的重要依据。文物包含的范畴十分广泛:建筑类、雕塑类、绘画类、工艺类等:我国秦代的兵马俑,万里长城,成为世界奇观。甘肃墩煌石窟,山西云岗石窟,四川乐山大石佛等,千百年来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在当今更加引世人注目。在今天,如没有这些众多文化艺术物体的存在与展现,单凭用文字说论,可能在读者的目光里。疑似杜撰、虚构和夸大之感:如秦代始皇时期修建的阿房宫,史书上说,是非常宏伟庞大的建筑艺术群:但毁于大火,未留下历史可考的实据,回顾历史,只是空虚的遗憾,不了了之。1860年清朝时期的北京圆明园,焚毁于八国联军入侵的魔火,但豪华精美的石刻大门艺术,未能烧毁,残存遗留至今,当我们看到那些残留的建筑艺术的部分,就可联想到历史上的圆明园工程的浩大,和皇宫贵族的天堂乐园,那么残留的一点文化艺术,也能充分体现出在历史上,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可歌的创造和智慧。

总之,在华夏大地上,先辈们,创造了历史,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一件历史文物就是揭示、了解一个历史社会的横断面,即当时的社会动态,以及不同阶层的人基本情况。二是充分体现先辈们,为了推动当时社会的进步,他们也在追求自己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满足。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层面,在演进过程中,创造发明的文化艺术物体,就是他们推动历史前进所作的具体贡献。

二、成都天府广场石雕是传承给未来社会的文化艺术物体

今天社会给将来社会传承什么?那就是保护好近现代文化艺术物体留传给我们的未来。

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文物。研究百年前,千年前,万年前,乃至人类起源的文化,总之在研究过去的历史,离今天的时间越久远,考证文化物体的历史证据就越少,难度就越大。那么,再过一百年,一千年,至若干年,那时要研究现在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艺术,象不象我们现在研究已过去的历史那么难?我们应对未来负起新的历史责任,对已有的历史文物我们应义不容辞的保护好,同时还更要保护好近现代文化艺术物体,这是我们应履行的历史义务。

成都天府广场上矗立的毛泽东大理石雕塑身像,就是一座近现代文化艺术物体。石像始建于二十世纪中叶即六十年代末期,整座文化艺术物体,从地平面上的台阶、基座至石像人物的头顶。总高近30米:其中大理石全身像,高12.26米。这一石像身高是毛泽东12月26日的生日,这个数据来确定的高度。整个石像雕塑的比例、透视、结构准确。向大众挥手的整个身躯动态,面部神态,生动自然。雕塑作品整体关系美观大方。台阶、基座、石像三部分有机结合,设计合理。整座群体与周围城市建筑相呼应:关系协调,雕塑艺术作品完美,在大众的目光视域中,在广场整体环境中,具有强烈的视觉传达感受。石像准确的体现了领袖的高大形象,和伟人的风度,巨型石雕气势宏伟。十分引人注目,是蓉城都市亮丽的风景点:是天府广场上壮丽的景观。中外游客来蓉,若没观瞻到高大石像,都深感遗憾,平常与节假日,人民大众都非常喜欢到石像前留影纪念为荣耀,热闹纷繁。

21世纪的03至04年,在天府广场扩建和地铁修建的规划中,几度在成都几家报纸和市电视台等媒体展示规划图形,要将石像群体现状改变:零五年再度在市电视频道上播映、展示规划效果图,要将矮化、取消石像等方案,当我看到这个新闻中的要闻,不是振奋了我,而是震动着我,顿时使我的头脑变得十分沉重了,夜不能寐:思考着广场上的石像是近现代已形成的文化艺术物体,理应加以保护才是正道嘛,为何要轻视?天府广场上矮化、改变、取消了巨型石像,等于广场上失去了活跃与庄重的氛围,失去了分量,失去了重感,从广场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关系的角度看,失去了重要的视觉传达,失去了艺术构成的主次变化,失去了旋律、节奏、协调美的意境。

于是给成都日报等相关部门打电话无着落,最后决定自己及时登门把信分别送呈市政府、市人大,并担心行动迟了,改变了石像现状。

现在石雕还屹立在天府广场上,但石雕文化艺术品今后的命运还是前途未卜……,笔者呼吁保石像现状的目的,因它是成都市近现代史上成功而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是近现代典型的石雕文化的代表作,应将原状永久保留下去,是笔者的肺腑之言,也是人民大众的心声。

当然大理石雕塑表现的是一位政治领袖人物,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一生为国为民,当时的年代里,人民崇敬他,歌颂他,纪念他而建,这也是当时的时代的自然规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虽他的时代已过去,成为历史,他的建国之功是永恒的,他在生之年,为国家做了两件大事,“两弹一星”,加入“世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伟人邓小平同志生前曾讲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今天社会的发展,不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大国地位。历史在前进,事物也在变化,这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特色和反映,天府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已成为近现代历史文化艺术中的巨型作品,它的艺术魅力,从它建立以来,一直被广大人民群众,观赏、赞誉着,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不可消失的文化艺术印象。

笔者经调查了解,象这样巨型的大理石人物雕塑艺术品全国闻名,首屈一指,是目前全国遗留下来,唯一的一件最高大的雕塑作品,其它地方虽有,但见方较小。有的已被拆毁。在中华历史上众多的文化艺术,因历史的变化,都被毁掉的话,那我们就得不到象今天这样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这里特感谢前辈们的尽力保护。那么今人为何不树立前人的保护意识?当然这个原因是复杂的,特别是涉及政治性方面的艺术物体,颇有争议,石像的确表现的是一位政治人物,但石像也的确是成了一座艺术品了,它不再是单一的一个政治物体,而是一个实在的文化艺术物体了。

笔者谈的重点是对近现代文化艺术的保护问题,以上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吗?既然是历史,就得尊重,历史不能改变,因为石像它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事实。是当今重要的文化艺术物体,理应列为重点保护。我们谈保护悠久的历史文化物体,我们也更要讲保护近现代文化物体,遗传给未来,给那时的人们研究现阶段的历史留下有据的考证资料。我们保护文化物体的目的,就是研究它、学习它、发展它,使文化艺术在今天和今后的社会更有新的创造性的发展。不断

丰富中华的文化历史,而增添新的史料。

三、成都天府广场石雕的文化艺术价值

天府广场上石像在今天,仍是引领时代艺术的优秀巨作,石像的挥手动态、伸出的手臂,倾斜悬空长达四米多,它的整体重心问题,结构问题,令人关注:特别是学习、研究雕塑艺术的人士们,高度重视。笔者曾多次采访、看到人们远近观察,拍照录像,研究石像的石料特性:雕刻构造,选材用材的方法,技法的表现,高扬的手臂是否整体结构还是组合结构,是否有主要的内结构作辅助支撑?科学与艺术的巧妙用材,构成了石像整体艺术的协调性与完美性,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石像物体,而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艺术品,从石像张扬的臂,悬空处理这个难度,可充分体现雕塑家当时设计创新的匠心,刷新了巨型石刻雕塑有史以来技能技法表现的局限性:创造了石材雕刻用料、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新建树,创造出了石材艺术突破性表现的新视觉。这在当时的石材雕刻领域里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和崭新的创举。雕塑家在设计选取人物活动挥手姿势最完美的瞬间、动态确定下来,充分展示出了石像人物自然风范的神态,面部表情与右手向大众挥手示意的深情,及左手向后、人物自然表现的含情,服饰衣纹微风飘动表现十分到位,着衣人物结构处理恰当而准确,展示出了石雕人物精湛艺术作品的和谐性,整个石像表现技法十分统一。从艺术观赏角度:给人们一种慈祥、爱抚、新的视觉体味,百看不厌的愉悦感受。同时给后来人们提供了雕塑石材的使用和创作表现的一个新的范例与参考:给石材创新运用与研究,拓展了新视野,增添了新资料,笔者希望这座石像成为永远的史料被保护,使一代一代的雕塑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里程。只有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才能使社会文化迈向新的繁荣。石像的艺术价值,在这个有限的间隙里说论是不够的,还是让最有说服力的石像自身的艺术语言,向大众表达吧!

四、成都天府广场石雕艺术应留给未来

历史上已成的事实今人已无法去改变它,特别是已形成代表时代的文化物体,更不应去毁掉它,毁掉它,就等于今人抹去了那段历史社会的存在,成为历史的空白,未来的人们就不了解那段历史的真实情况了,凭文字说论还是很抽象的,给将来人们的可信度就会被质疑。

我国历史上1405年的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之浩大,比今天世界历史记录的1492年意大利人、世界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船队大十几倍,而且早八十七年;我国才是当时世界的航海之最。今天我们为祖国曾有这样的辉煌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据明史记载,郑和的宝船,长四十四余丈,宽十八余丈,我们今天的专家、学者考古研究,根据那时的长度单位,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宝船长130多米,宽54余米,今天历史学者与船舶专家在争议,这样比例的船能在大海、远洋上顺利航行成事实吗……?这给考古宝船航海的探索者们,形成了一个迷团不可解:但史书文字有清楚的记载,不能更改。这就是只有文字史记,没有文化物体的存在与证实,形成今人考古探索的关键疑点。当然,宝船是一艘六百年前的大木船,它不能随历史的远去而保存至今。

事例再次说明,有文化物体存在,就更能证明历史的真实性,才能据理说明当时历史宝船巨大的具体事实。也再次说明文化物体证明历史的重要性。

现在历史文物有法律的保护了,但近现代文化艺术物体的保护还处在模棱两可之中,或视而不见,人们还没有清楚的认识界限,象在文革中那样“破四旧”毁坏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物体,那时以扫除封建迷信的东西被毁掉了,而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则认为,天府广场上的石像是那时政治性的东西,也被视为新的封建迷信的东西来对待,并以新的城市建设为由,从而加以毁掉,这种思想的明显表露,就会导致现在又继续恶性循环,那就错上加错了。如说政治,历史上每个社会,每个时期,每个统治者都有他的政治,正因为那些不同的政治而创造了不同历史,也创造了许多文化艺术物体的存在。

篇5:天府之国四川还是成都

加之千年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岷江水的滋润,使其四川盆地水旱从人,一座不知饥馑的乐土,所以四川可以说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天然气候,造就了四川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人间真正的世外桃源。

四川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差悬殊,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由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和高原构成。四川省分属三大气候,分别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总体气候宜人,拥有众多长寿之乡,如都江堰市、眉山市彭山区、长宁县等90岁以上人口均超过千人。

篇6:成都天府广场导游词

个人参与社会、获得认同并以之为归属的场所,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景观。然而,城市广场的人性公民性早在欧洲巴洛克时代就已丧失,而在当今中国“城市化妆运动”中更是如此,一元化的社会意识使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只能在一些乡土景观中尚有遗存。随着中国日益走向民主政治和平民化时代,城市设计,特别是广场设计应首先召回其人性与公民性,用进步的物质环境积极推动社会隆意识的进步,以成都都江堰广场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空间设计、可参与交流和聚会,的设计、人性化的设计、亲水性设计,以及增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设计,来实现广场的人性和公民性的回归。

关键词:广场 景观设计 城市设计 都江堰广场

一 广场的原义:唤起人性与公民性的场所

保罗・朱克(Paul,Zucker)认为:广场是使社区成为社区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众多单个人的聚集……是人们聚会的场所,是人通过相互接触和交流而变得有教化和被赋予人性,广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免于车流危险的庇护所和安全岛,是在繁忙的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使人可以重获安全和自由一个场所。

人文景观学者L・B・杰克逊(Jackson)指出:广场绝不应仅仅理解为一个环境和展示性的舞台,广场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曾经是、仍然是当地社会秩序的显示,是人与人、市民与当权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广场使个体在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以显现,它使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政治、信仰、消费归属和认同得以彰显,并使这种归属和认同得以强化。公共广场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休闲和唤起人们环境意识的场所,它是唤起公民意识的场所。

广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景观,是社区中的个体参与公共活动、参与社会、并显示其角色的场所。在西方,广场的这种属性的起源量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军队的例行立队集会,士兵们围成圈来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每个士兵轮流步入圈内,自由表达自己的建议,讲完后再退回到队伍中,然后另一个士兵再踏入圈内发言,这个“圈・就叫Agora,意即集合(assembly)。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圈・被当做合格的公民的聚会,在此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由辩论,各抒己见。这种・圈”被认为是西方公共广场(public square)的词义的源头。但广场的存在至少可以追溯至有人类居住史迹的那一刻。

早在原始母系氏族公社时代,人类在建筑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或庇护所的同时,围合了一个用于讨论公共事务的场所。如在距今日60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在约3000 m2的场地中分布着46座房屋,总体上呈不规则圆形并分为两片,围合着中间的“广场”和大房子;更典型的例子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在18 000m2的居住范围内,以广场为中心分布着五个组团,每个组团都有各自的中心和一座大房子,四周由20多座房子围绕着,而大小房子的门都开向中心广场。中间这个广场代表了“公家”,是集体的体现,在这个场所里,人人是平等的。在这里诞生了社会,一个由可以互换角色的、独立的个体所构成的社会。可以说,允许进入这个公共的场所,就意味着有共同参与政治、讨论公共事务的权利。这种社会性、民主性、平等性和可以互换角色的对称性是公共广场的原始含义。

如果说广场使社区成为社区,使社会成为社会,那么广场实际上也使人成其为人。广场本身是人作为群居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质属性的反应,正如人需要私密的庇护空间一样,人需要作为交流空间的广场。对广场和交流场所的需求甚至可以在人类的远祖同类猕猴和猩猩那里得到证实。

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的特征在古罗马共和国的广场中,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村镇广场和庙会场所中以及在村口的大树下和镇中心的水井边等公共场所中,都得到延续和张扬,正是在这些公共的场所,当地的人民找到了认同和归属,认识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在社区和社会中的地位。如果说认同和定位使场所具有意义、使生活其中的人的存在具有意义的话,那么这样的能体现人性与公民性的广场,是社区与城市不可或缺的。

二 广场的失落

近两年来对广场的讨论成为城市设计讨论的一个热点,主要是对近年来广场的城市化妆功能的讨论和反思。在笔者看来,目前国内广场建设热潮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的丧失,因此,广场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重归人性与公民性,也就是要召回广场的原本含义。

当然,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的丧失并非从今天才开始,也绝不是从中国开始。从15世纪中叶开始,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Nikolaus V)就开始了将一个平民的墟市改造成神圣的城市的计划,这一改造计划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历经100多年的时间。在这一广场的神圣化和纪念化过程中,艺术家成为教皇们实现宏伟目标的工具,他们被邀请设计广场和广场上的建筑,艺术的完美和宏伟壮丽成为第一、甚至唯一标准,其中景典型的代表是圣彼得广场。超人尺度的巨形围廊、为展示圣彼得教堂的极度宏伟而设的宽广的空间和轴线,使每一个来到广场的人都被压迫和缩小到量卑微的位置,广场上的喷泉和雕塑仅作为纪念碑和观赏的对象,没有树荫、没有座椅。在这里,人性和公民性被彻底扼杀。

17世纪下半叶,巴洛克这一有效的压制人性和公民性的手段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用于凡尔赛宫及巴黎城市的设计,后来又在1791年经法国建筑师朗方传到了美国,继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中出尽了风头。J・B・杰克逊因此感叹由于艺术主导设计的流行,美国广场中曾经存在于乡土民间小镇公共场地上及乡村教堂广场上的公民性和人性的丧失。好在美国一向以对人性和公民性的尊重作为城市硅设的价值取向,因而“城

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被广大专业人士和民众所唾弃。然而,几乎就在同时,违背人性与公民性的城市广场和公共空间设计却在欧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大行其道,在20世纪30年代又被欧洲新一代的独裁者所借用。后来的伊拉克萨达姆之流也无不效仿其道。

上一篇:《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教学设计下一篇:天津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