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2024-07-30

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共10篇)

篇1: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忽视意志的锤炼,忽视价值观的形成,这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的不利。

那么,课堂教学是不是就钻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了呢?不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班级授课仍将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班级授课中实施“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方法,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又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人人都学到必需的知识”。

二、课题界定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所谓全体发展,就是全班每一个学生个体均能在原有的不同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最好的提高和发展。

三、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2“最近发展区”原理。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四、研究目标

1、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层区别教学的模式。

3、通过好、中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5、通过分组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2、教学2.目标分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最低限度的课程标准,教材要求。(2)标准、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3)对课程标准、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过程分层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

4、练习作业分层次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评估测试分层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2月,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二)实施阶段:2009年2月-2009年9月(1)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2)选择实验班、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研究。(3)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反馈工作。(三)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1)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3)巩固研究成果,并做好后继研究工作。

七、研究前准备

1、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现象,绝不可气馁、灰心或放弃教育,而要理解学生,允许他们反复,然后找出反复原因,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反复中得到教训,克服反复,巩固成果。

2、因为分组区别教学牵涉到学生分组,所以,在分组前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的心理,必须要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保持与家长的经常性联系,通过家庭、学校的合力来提高实验效果。

篇2: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性质和任务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我市已把初中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列为中考的一部分。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纪律的教育;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过程,明确每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科学地准备实验材料,科学地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备处置方案,同时还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并且必须加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题意义

新课程改革在我市推广已有多年。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初中生物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42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新课标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当前生物实验教学正面临着教学理念的更新、现代实验教学手段的实施以及怎样提高学生实验自主探究能力等多重任务,并且我市已把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列为中考的一部分,因此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成为诸多生物教师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1、实验开始前,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分组倾向、意愿及期望等方面内容。

2、正式实验周期为一年,第一学期为第一阶段,第二学期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实验班除进行常规教育外,还要进行与同学合作行为、小组实验、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

第二阶段,对照班进行传统的班级教学;实验班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丰富课堂教学,为测评统计阶段。以生物学科形成性检测成绩、学习目的性、求知欲、自信心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结论。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操作的纪律教育

从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实验教材的安排来看,学生探究实验有23个、观察实验有13个,教师演示实验有6个,这42个实验都需在课堂上完成。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又特别好动,只要一提上实验课,学生就情绪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学生一进入实验室,由于好奇心的趋势,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器材和材料上,会出现许多学生忙着摆弄材料、急于观察、甚至不听教师讲解便动手操作等现象,忽略了教师讲解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器材的使用,从而导致教师讲授的实验操作的技巧、注意事项,数据的记录、分析、处理等方法难以有效贯彻,最终会使实验效果不理想。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实验操作纪律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课的良好纪律和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实验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课的纪律和实验室规则的重要性。加强纪律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以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和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认真整理好实验器材,并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并加强本组的纪律管理,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

(二)、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 提高实验课堂的实效性

1、明确每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因年龄特点,注意力往往容易被一些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如有的学生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实验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写有字母b的玻片上,而忽略了显微镜正确使用的方法。所以,在做实验之前必须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这也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向,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认真进行实验操作。

2、科学地准备实验材料

因地制宜,科学地准备实验材料往往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观察花的结构》实验,正值冬季,桃花无处可寻,教师可用替代材料如:羊蹄甲、百合花等,上课时与桃花模型一起对照观察,可以达到同样实验效果。观察《叶的表皮细胞》时,用蚕豆叶替代,蚕豆叶的表皮很容易撕取,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观察小鱼尾鳍》的实验中用泥鳅替代不仅成本低而且简便易行,实验效果好。只要处处留心,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一些实验材料可以发动学生自己采集和培养,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和《观察蚯蚓》等实验让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这样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3、科学地预见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备处置方案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首先应认真构思好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比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思考题:(1)所切的馒头多大最适宜做实验?(2)取唾液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尽快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3)实验装置在37°C左右的温水中要保持多长时间最适宜?(4)怎样控制水温?若水温过低或过高会出现什么现象?其次,在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实验成败的关键,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成功。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我通过课前实验注意到只有对馒头碎屑和唾液混合后充分进行“振荡”,才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不然经37℃水浴后滴碘液,只要一振荡,试管底部的淀粉与碘结合,试管中仍出现蓝色,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学生做实验前一定要对学生强调馒头碎屑和唾液混合后的“振荡”是关键。教师只有及早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思考,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学生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在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实效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般我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在给予评价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能使教师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组织教学。但一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中出现合作学习泛滥化和自由化的现象,以本人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研讨课为例,在进入“探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环节时,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每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让学生分成几个组探究讨论,没注意各小组成员的搭配和合作学习过程的控制,使有的女生不敢用手去触摸猪的心脏,而是用笔代替手,有的甚至坐在那当观众,由于时间太紧,我也来不及去一一指正,学生观察交流的时间过少,以至于学生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时都出现错误。虽然这堂课的课堂气氛热闹,但是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只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学生思考不足,最后导致课堂计划的内容没有完成,课堂实效性不高。所以为提高实验课的实效性,我们在小组合作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中应该注意:1)把教学内容、目标、方法有机地结合,明确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的探究问题。2)在分组活动前慎重确定组员,避免随意性。分组以中等生为基准,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平时成绩等因素,明确组长职责,注意课堂氛围的驾驭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并有足够的时间探究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3)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又要对错误的回答予以矫正。4)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5、注重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后除认真填写实验报告,还应对每一个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找出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同时还要对实验中成功之处进行总结提炼。

(三)、加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作用并采取以下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时,由于这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进行动手实验,教师可采取模仿教学,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然后对显微镜使用的三大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一一讲解,做到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跟着进行模仿操作。学生模仿操作完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学生一旦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即可进行分步教学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蕃茄果肉细胞》实验,把实验分为“擦—滴—取—展—盖—染—吸”七个步骤。每个步骤教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步骤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步骤。教师可在辅导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形,番茄果肉细胞近似球形,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教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植物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信息,学会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经过分步实验的教学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操作。如《观察叶片的结构》在实验,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看书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药品。根据实验要求,弄清实验重点和操作的顺序,然后再进行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应巡回指导,若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共同错误,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时纠正,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训练后,学生便能正确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解剖器等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从而具备了独立实验操作的能力。

五、成果的主要形式

(一)、开始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分组倾向、意愿及期望等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分组倾向一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分别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自由组合”的分组方式,因此教师在分组时只部分考虑学生的这一愿望,重点防在隐性分组上。

(二)、对课堂上学生发言次数的观察结果。

(三)、以生物学科形成性检测成绩、学习目的性、求知欲、自信心等方面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统计比较,得出结论。

篇3:运动技术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运动技术分层,小组合作,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基础之上,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分层教学 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分层备学生

因为基础能力的差异性,教师不能采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 展。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比如以篮球教学为例,有的学生经常打篮球,有一定的基础,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基本没打过篮球,还有的只偶尔接触过一下篮球。根据这些差异性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技能比较熟练的A层学生、有一定基础的B层学生,还有没基础的C层学生三个层次,按照学生所处的层次进行分层备课,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了追求教学进度的统一性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符合学生个性差异。注意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 习意识和 自主学习 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

二、分层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学生 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所处的层次来设计学习目标,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例如,在学习篮 球的运球动作时,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做到动作统一,那样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层设计学习目标。比如,基础较差的C层学生以掌握篮球运球的基本技能为主,中等层次的B层学生要做到熟练灵活地运球,在不看球的情况下也能够熟练运球,做到灵活变通,掌握运球的各种技巧,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对于基础比较好的A层学生则要在运球的基础上融入之 前学习的 各种篮球 技巧,做到运球 过人,使自己的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三、分层开展课堂运动技术的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盲目追求教学效果的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则吃不到。因此,要实施教学方法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优等生能够吃得饱,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拓展迁移、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对于基础较差的C层学生我们要以基础技能和教学内容的学习为主,侧重于基础的夯实,在此基础上再追求技能水平的提高。另外,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降低要求,给学生体验体育乐趣的机会,在完成比较简单的任务过程中享受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而言,我们要以能力强化为主,让其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水平。

四、积极开展分层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发挥各 自的优势,凭借大家的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学生的表现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了解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在学生积极地参与下发挥个体的优势,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例如,在投掷实心球教学中,由于学生先天素质 的差异,在投掷的 技术和远 度上都有 很大不同。为了发挥优势学生的潜力,同时也激发出先天优势差的学生的潜力,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按成绩远近依次分为ABC三个组。这样,掷得近的 学生不会 因为跟掷得远的比较后,影响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让掷得远的学生互相比拼,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成绩。

篇4:我的小组分层合作教学

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促进其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分层合作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从而提高其教学成绩,增强班级凝

聚力。

一、分层编组,取长补短

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学习策略,每个学习小组由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大组内再分小组。组长由A类学生担任。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A层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B层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C层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有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理解和掌握。作为班主任,一个组内可以设两个组长,一个是学习组长,即总组长,另一个是学科组长。

小组还有“12345”策略,即1是起立,学科长暗示,投入小组讨论状态;2是聚首,学科长暗示,把头聚拢过来,聚焦问题的讨论;3是开口,学科长开口,分配具体讨论任务;4是讨论,各位依次主持和陈述,引发问题讨论;5是评价,对每位成员的陈述及时做出评价,根据下一步的需要,做好展讲和展写准备,展讲时,学科长和小组长分头行动,一人展写,另一人组织继续讨论。“12345”策略一旦形成习惯,就做到了无形胜有形,一切便水到

渠成。

二、分层备课,以学定教

备课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通常,我把课堂教学内容标上“一星,二星,三星”。要求A层学生掌握全部内容,B层学生掌握标有一星和二星的内容,C层学生掌握有一星的内容。比如,在学习A colonial past中,A层学生需要就文章内容进行拓展,了解殖民的双重意义,借助电脑查阅殖民统治下的文化背景,并能够熟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文章大意;B层学生需要借助关键词复述文章;而C层学生需要熟读文章了解大意即可。当然,我平时常常激励学生挑战高一级层次知识,让他们获得“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备课,既能抓住大多数中等程度的学生,又顾及了个别学困生和优等生,给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分层提问,兼顾全体

分层提问是弹性教学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依据教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展示性问题和参阅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有确定的答案,主要是以知识的核对性提问,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参阅性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是对更高认知水平的提问,有创见性,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示性问题主要面向B、C层学生,参阅性问题面向A、B层学生,这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打破那种同声齐答或解疑均由班内“答问专业户”承包的局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当所有学生都举手时,我会选择那些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回答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很简单,但这是给孩子希望。对于那些平时害怕回答问题的学生,拣易而问,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对于那些已具有一定思考解答能力的学生,主要解决参阅性问题,让他们在自己的“发展区”中有更高的突破。

四、分层评价,以评促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对学习有困难、自卑心理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优点单”记录,每天记着每位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看到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使他们明白,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相信自己一定

能行。

五、分层反馈,梯度提升

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夯实巩固,我对课堂作业进行分层布置。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为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本课时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A不做,B、C人人要完成;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A、B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A完成。在考核时也进行分层,在一张试卷中设计基础题、中档题和拔高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题目,即C学生可以选择B题目,B学生也可以选择A题目。

我的愿景就是实施“快乐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用最科学的教育理念,最新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最好的土地,育最优质的种子,使孩子们更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我的学生快乐思考、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刘晶莹.“分层合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篇5: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合作的机会较多,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然存在絮叨问题,如: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课题,为更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特制顶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时间安排:

1、组织宣传阶段(06年9月1日~06年9月15日)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实施方案、计划,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2、组织发动阶段(06年9月16日~06年9月30日)

在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课题实施方案、计划,分析实验前小组合作产生的问题原因,做好学生的实验前的分析工作,全面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具体实施阶段(06年10月1日~06年12月15日)

在前两个阶段的准备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基本上掌握了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步骤,在次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种实施记录及阶段性总结。

4、归纳总结阶段(06年12月16日~07年1月1日)

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写出自己的得与失,撰写出课题论文。

二、具体措施:

1、进行课程理念的培训,提高教师课改及教研意识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明白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通过学习、实践、逐步熟悉多渠道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

2、组织教师之间的合作,确定共同研究的问题

由于基础年级的教师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珍重情况下,组织教师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要求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入手研究,指向同一问题,通过交流与研究,最后,教师确定了研究的共同方向。

3、与学生多交流,了解课题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由于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一个研究对象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合作技巧的水平,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知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采取多种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研能力

采取集中和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一些与课题有关的一些问题,理解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探索寻求存在问题的解决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榆树底小学

06年9月1日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实施计划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合作的机会较

多,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仍然存在絮叨问题,如:在小组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课题,为更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特制顶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打造品派教育,形成中心教育崛起”为宗旨,以“以学带教,以研带教”的思想为动力,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的目标。

二、具体措施:

1、进行课程理念的培训,提高教师课改及教研意识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培训活动,使教师明白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自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通过学习、实践、逐步熟悉多渠道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

2、组织教师之间的合作,确定共同研究的问题

由于基础年级的教师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珍重情况下,组织教师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要求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入手研究,指向同一问题,通过交流与研究,最后,教师确定了研究的共同方向。

3、与学生多交流,了解课题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由于课题的研究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一个研究对象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合作技巧的水平,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知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4、采取多种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研能力

采取集中和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一些与课题有关的一些问题,理解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探索寻求存在问题的解决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榆树底小学

篇6: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在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开展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的研究。在所有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正因如此,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组组的具体方法

(一)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 1

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2.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按照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如根据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负责1—2门学科,可以指导本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对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也可以把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习惯养成等分别由小组成员负责;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管理与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后,管理及评价还应跟上,否则就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体任课教师应形成合力,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四层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第一层——小组长管理。常务小组长对全组进行全面管理,从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教育,小组长都要对全组负责。小组长(值日组长)应对全组同学的一天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记录,如课堂表现,发言、展示次数等,并在晚自习汇总后对全组进行反馈(也可随堂反馈),及时鼓励督促帮助后进生,使之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及展示中来,小组长在放学前把签名的记录表交至值日班长处。

第二层——值日班长管理。值日班长由各组常务小组长担任,每天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对各组进行检查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各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记录表第二天早读课前五分钟,将小组积分公布在教室评价栏内,并评出一个优秀

小组。(如:公开发言或展示一人次1分,违纪或没按要求完成任务扣除相应分数,班级可以自定)

第三层——常务班长管理。常务班长对全班进行整体管理,履行副班主任的职责。每周对各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到班主任处,并在每周班会课上公布一周小组总积分,并组织小组长探讨班级内存在问题,给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的积极建议。对班级内各组出现的矛盾或问题进行处理。

第四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应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支持班委的工作,公平公正的评价各组的学习展示活动,对月优秀小组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班主任还应协调好课任教师,经常到班级听课,对存在问题提出宝贵建议,对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联合教师进行整改。课任教师也应支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评价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时可以让学生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也可综合评价。

三、小组起到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学习小组的组建对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篇7: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营盘中学 高 武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的课堂教学要遵循六环节,1.明确目标。2.自主学习。3.小组交流。4.点拨释疑。5.训练反馈。6.拓展升华。其中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主旨是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2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篇8: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所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就是在备课时要备学生, 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 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 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实现课堂中教学、学习、发展同步和协调进行为宗旨。力求各层次学生在适度、紧张、愉快的气氛中实现最佳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具体做法如下:

一、多方位考查, 搞好学生分层

考察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 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 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 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 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 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 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 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 并在这部分知识上可以超出课本的范围, 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师生要共同树立好对教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信心, 并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 学生的座位按优中差搭配的原则编排。这样便于学生互助互学, 同时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中差生活动, 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 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 共同奋发进取。

二、分层备课, 确定分层目标

教师应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 对差生采用低起点, 小步子,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的办法, 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 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拟订各层次教学要求既不能过高, 增加教学难度, 加重学生负担, 使学生消化不良, 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 降低大纲要求, 过分放慢教学进度, 完不成学习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 较好地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如要求差生掌握主要知识, 学会基本方法, 培养基本能力。中等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 探究能力等。要求优生深刻理解知识, 以及基本知识所反映的基本思想。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和特长。

三、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 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 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 强调针对性, 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补差”。

1. 分层质疑、启发思考。

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 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 发挥优生的作用, 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 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 使学生各有所得。

2. 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 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设计的, 面向中等学生, 差生经过努力也能完成。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 即是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 即是根据中等生设计的, 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 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 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 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状况, 切实减轻了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又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3. 分层辅导、培优补差。

辅导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以不增加课时, 不搞全班性补课为原则, 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 对差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 提倡“三超”, 即旧知超前铺垫, 新知超前预授, 差错超前抑制,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 完成学习任务, 掌握学习方法, 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 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 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 组织参加各种数学竞赛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主要是拓宽、加深, 以可接受为原则, 不受大纲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兴趣、爱好, 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对中、差生主要让他们参加动眼、动口、动手活动;而优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4. 分层考查、查漏补缺。

过关考查是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类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差生选做, 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 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5%, 提高题占10%, 深化题占5%。分类考查后, 根据数学考查的不同结果, 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对没有过关的学生, 除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帮学小组等方法进行帮助外, 还组织平行检测, 对在平时检测中达标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 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确保各类学生都能达标。

5. 分层评价、形式多样。

考查之后, 要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 要多给予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 采用激励评价, 既指出不足, 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不甘落后, 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 采用竞争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更加努力拼搏。在评价的基础上, 每学期集中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两到三次, 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明显的学生提高一个层次, 对有退步的学生则提醒、鼓励、热情关心, 帮助分析原因, 树立信心。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 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 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篇9:小组合作分层教学铸就高效课堂

关键词: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学。小组合作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各小组共同完成相同的任务。小组合作分层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应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学生的分组分层

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自然组,每组内都有学习好、中、差的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学习分为独立完成学案、组内交流讲解、班内展示交流、个人反思四步完成。因為是同质分组,小组成员水平相当,彼此之间没有自卑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也敢于争论。小组中的“佼佼者”给成员讲解得很耐心,同质小组学习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层次制定,以学案的形式呈现

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制定优、中、差三类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学案的形式给出学习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组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B组学生要求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组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和良好的素质。教学过程就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全体”“提优”“补差”三条线索,在课堂提问上要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设置不同的问题,使小组成员想学就会,学就有收获,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分层和教学目标的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把对每一层同学的要求定位在相应的层次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忽视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同学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中层学生略有提高,优生层学生充分发展。

四、学习过程分层次

学习过程中必须先自学再合作。在小组讨论前,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跟合作主题相关的内容,并把要点及时记录下来,带着初步的观点,来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这样保证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和时间来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展思维。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后,必须做到让学习能力较弱、发言少的学生先发言,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强的学生负责总结,这样能够提高优等生,帮助学困生。

五、分层评价

保证小组合作分层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就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追求个人努力上进又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小组合作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模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克辉.素质教育呼唤分层教学.江苏教育报刊社,1999.

[2]幸卫芳.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三明日报,2009.

[3]王向阳.初中地理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作者单位 山东省沂南县双堠镇初级中学)

篇10: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课题实施方案

当前,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地理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的在于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自己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的地理课堂教学。

一、目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整改和实施策略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地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地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时,可以引导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3、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英文商务邮件常用回答下一篇:《数字化校园建设助推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