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团队评审会讲话

2024-07-31

高校教学团队评审会讲话(精选8篇)

篇1:高校教学团队评审会讲话

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春华秋实,金桂飘香,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评审2007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在座的既有专家评委,也有准备参加答辩的教学团队带头人。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在百忙中前来参加评审工作的各位专家,向辛勤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下面我就全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及评审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期间高等教育发展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布署,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部又将部分建设内容扩展到高等职业院校,例如在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表彰及高质量教材建设等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教育部就是要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确保“*”末高等教育质量整体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教学团队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起到2010年,教育部计划在全国高校建设1000个左右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实际,教育厅计划到2010年在全省高校建设100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我们也要求各个高校要建设校级教学团队。目的是通过国家、省、校三级教学团队的建设,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引领和带动全省高校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是主要依靠力量。这就必须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来,从而真正体现“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样一个理念。通过教学团队这样一个组织体系,就是要建立起一个以带头人为核心,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团队。通过团队,利用带头人的辐射影响作用,集中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互补优势;强化教授为本专科生授课,讲基础课,激励广大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发挥老教师在师德师风、治学态度和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今后培训培养教师提供可推广和借鉴的示范性经验。

(三)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管理运行模式的有益探索。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是教师职业的特点之一。传统的教师工作基本上是单独进行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学科知识的不断渗透,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与加深,传统意义上单兵作战的育人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从单纯依靠个人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转变到依靠团队从整体上提高教书育人效果。这实际上是教学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努力建设一批好的教学团队

省教育厅计划在2010年前建设100个省级教学团队,分实施。2007年至2009年,每年建设30个,2010年建设10个,这样大体可以覆盖到我省大部分特色和优势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包含团队组成、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等五个方面。团队的建设要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依托,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组织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这个团队应该是立足教学第一线,教学效果好,能够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产生一批优秀教学成果、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

怎么建设一个好的教学团队,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团队,应该有良好的组织架构,明确的发展目标,精干的教师队伍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组织架构是前提。教学团队在人员组成上,要有一个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能够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坚持为本专科生授课,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的带头人,有一批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职称结构均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高职院校的团队还要求有来自行业、企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兼职教师。更为重要的是,团队还必须有一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来凝聚人心,汇聚队伍,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要求,营造出一个“团结、和谐、理解、支持、沟通、直言”的良好氛围。

(二)提升质量是目的。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引导广大教师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发教学资源,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资源共享;重视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师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规范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组建教学团队,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要根据需要引进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改善教学团队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特别要注意使用好现有教师,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一般来说,老教师阅历丰富,学养深厚,爱岗敬业;中年教师年富力强,业务精湛,勇于创新;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在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的今天,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同时,要言传身教,引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中年教师要勇挑重担,积极改革和创新,提高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本领。青年教师要尊重老教师和中年教师,虚心向他们学习治学和育人的本领,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自身业务素质。只有组建老中青搭配合理,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一个个教学团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了师资保证。

(四)有效运行是保障。教学团队有效运作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因此,组建教学团队,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监督和约束机制,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要有一定量的成果体现出来,从而产生质的飞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的目的。

总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探索、创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通过几年的建设,省级教学团队应该成为所在学校和全省高校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示范,管理模式改革的示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示范,在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模式,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引领并带动全省高校教学质量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三、认真做好教学团队的遴选评审工作

教学团队评审,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学校关注度高,竞争性强,各高校都很重视,这就要求我们的评审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客观公正,遴选出我省首批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一要严格评审程序。教学团队评审的程序:①学校申报。教育厅根据我省各高校实际和首批教学团队建设数量将申报名额分配到学校,由学校上报到省教育厅;②资格审查。今年教学团队的评审,全省共有62所高校65个团队申报,其中本科院校申报30个,高职院校申报35个,经过高教处初审,符合申报条件进入专家评审程序。③专家评审。省教育厅严格认真地从全省高校遴选出19位教学领域专家组成评审组,专家们要通过审阅纸质材料和听取答辩的方式从申报的65个教学团队中,遴选出30个团队进行重点建设,其中本科18个,高职12个,并从中择优推荐6个,其中本科4个,高职2个,参加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评审。④结果公示。按照规定要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要坚持评审标准。能够从学校推荐上来,并且大部分学校都是推荐一个教学团队,又经过教育厅审查,可以说都是学校最优秀的,基本都符合条件。各位专家要按照评审标准,从团队组成、带头人、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对申报的教学团队进行审核,要从严把握,优中选优。申报中,我们充分考虑学校之间的平衡,每个学校都分配有一个申报名额。组织评审中,我们考虑到本科和高职教学团队的特点,制定了两个评选指标体系,分两个组进行答辩。在评审过程中专家们要注意学科、专业之间平衡,让评选出的教学团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学团队的评审,政策性、导向性和竞争性都很强,评审结果将反映出各位专家的工作水平。各位专家主观上要克服学校本位、个人好恶、以及专业背景的局限,同时要排除人情风等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不投人情票,不打感情分。在评审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自觉遵守评审纪律,不传递消息,不串联拉票,要站在对河南教育事业发展负责,对教育厅负责,对专家本人负责的高度,认认真真地把评审工作做好,评出水平,评出公正,评出导向,评出和谐。

篇2:高校教学团队评审会讲话

为了积极贯彻《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20年)》要求,进一步强化我省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切实增强全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我厅经研究决定,启动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准备用五年的时间力争建成*个左右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今天的会议就是全省首批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评审会议,同时也是一个专家指导会。因为各位专家都是我省科技成果研发及工程化、产业化方面的专家,也希望借此机会恳请各位对高校的工程中心建设给予指导和帮助。首先,我代表省教育厅对各位专家能够在百忙之中参加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斗在科技工作第一线、积极创建我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为了做好这次评审工作,我讲几个方面的意见,供各位专家在评审工作中参考,供各高校的同志们在创建工作中思考、领会和把握。

一、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大意义

(一)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推动创新型河南建设的现实要求

党的*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之首。省委、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关键是要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中央、省委把科技创新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应该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选择。实施中央及省委的决策,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河南建设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能够支撑科技创新的人才,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的振兴。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无论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还是人才队伍的培养,都离不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省高校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4个,占全省同层次实验室总数的三分之二;两个国家级工程中心全部建在高校,省部级工程中心20个,占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五分之一,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高层次的科技研发、孵化、转化平台,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不断涌现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增强了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贡献力度也不断增大。但是,面对高校面临的新形势、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新任务和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科技平台建设还存着数量少、资源分散、转化力度小等不适应的地方。因此,高校必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凝练更多的优势学科方向,汇聚更多的高层人才,产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大幅度提升高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尽快构建一个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融入国家宏观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高校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既需要政府及社会加大投入,又需要完善各项政策支持;既需要重大项目牵引、高层次人才带动,又需要集约优势资源构建重大平台推动;既需要重点实验的原创奠定基础,又需要工程中心通过转化成果满足社会需求。就创新平台体系而言,没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参与,高校重点实验室产生的原创成果就会缺少工程化的基地,高校的科技成果就会束之高阁,政府对高校提出的科技创新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高校的科技创新职能就无法较好履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从一定意义上讲,缺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高校科技创新的体系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数量较少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难于支撑高校原创新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因此,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必将增强高校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自觉性,必将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贡献率。

(三)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高校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更多的人才支持,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高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学科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办学层次逐年提高,教学科技资源集约整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大,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是,随着实现中原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中原等重大任务的提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任务日益加重。随着新型交叉学科的异军突起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日益受到现实社会的挑战。由于我省工科院校较少的历史原因,使得工科人才的培养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的需求;并且传统基础理论性质较强的学科,迫于学生就业形势的压力,也需要在培养人才的工程化思维和能力方面有所诉求。因此,高校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高校发展的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作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把积极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大力度构建促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广泛调动高校科技人才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尤其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将平台构筑与人才计划和项目支持结合起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将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和工程技术中心结合起来,增强高校的原创能力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要积极面对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方面的高标准、高要求,大力加强高校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从而为基础理论和客观实践的有机结合、科学研究和技术形成的有机衔接提供一个有力、有效的支撑平台,为高校人才的工程化培养提供更多的基地,为满足学生就业、满足社会对工程化人才的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扎实推进我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一)要高起点规划

当前,全省高校科研机构面临着人才培养和产出推广成果的双重压力。高校工程化平台作为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一环,在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原创成果产出、技术成熟催化、工业扩大试验和成果推向市场的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规划全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时,充分考虑了国家及我省的标准,是按高层次中心的后备力量来设计的,因此说标准比较高。这就要求高校一定要把它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内,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高起点制订工程中心建设的规划,使全省高校的工程中心建设有序开展、高起点运行。

积极推动高校切实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平台建设,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成*个左右的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我们在认真分析高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现有的条件和准备的基础上而决定的。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我们自身的科技平台建设,切实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工程化,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贡献率和显示度。因此,高校工程中心建设首先是指导思想要明、建设目标要高。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技术集成创新为核心,以提高研发平台的工程化水平为重点,通过建设一批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集中一批高校科技创新的优秀、特色资源,精心搭建高校科技成果工程化的平台,将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转化为适合规模化生产所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持续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带动全省相关行业的技术提升和科技进步,切实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培养和建设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我省行业技术进步。

要实现高校工程中心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坚持既要有利于科技进步,又要有利于教育发展;既要结合学科建设,又要与重点实验室相互促进;既要有利于人才培养,又要利于成果工程化;就必须认真按照工程中心建设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按期完成中心任务。

第一、要根据我省经济建设发展要求,主动适应相关技术产业市场的有效需求,针对本行业或区域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积极开展攻关创新,并持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果,加快开发新技术步伐,精心组织工程化研究,为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装备和新产品。

第二、要按照科技机构坚持对外开放服务的要求,自觉接受行业或部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并为其成果推广提供优质咨询。要通过高校工程化平台,架起一座有效连接学校、校外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的桥梁,努力建设成为全省工程化平台的示范机构。

第三、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大力培养、聚集相关专业的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和工程中心两个优势品牌,为全省行业系统、企业提供工程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培训。既要在推进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又要注意在人才培养培训方面做出突出业绩。

第四、要具有宽阔的视野,瞄准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前景广阔的良好机遇,密切同国际、国内科技机构的合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要认真研究国家标准制订政策,主动联合企业,自觉开展相关技术领域的标准化研究,促进行业、领域的技术发展。

(二)要高标准建设

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高标准建设。要高标准建设好这个中心,既需要领导支持、团队支撑,又需要完善条件、项目推动。尤其要突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和特点,在成果化、产业化等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要选准研发方向。研发方向在一定程度讲决定着工程中心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高校立项建设工程中心尤其要高度关注两头,既要看市场,又要看原创。没有市场的产品,工程化的结果毫无意义;没有原创的技术支撑,工程中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校工程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必须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自觉与原创对接,积极与企业结合,选准选好发展领域。

第二、要建好中心队伍。研发、经营、管理队伍是建好工程中心的灵魂。各高校要切实加强这三支队伍建设。既要选准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相关行业同行认可、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带头人,又要注意加强结构合理、满足工程化研发与转化需求的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开拓能力的经营队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能够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竞争力、建立完善人员干事创业机制的管理班子和管理队伍。

第三、要加强资源整合。要实现高标准建设工程中心的目标,各高校必须把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群作为中心建设的研究基础支撑,并在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高起点构建;必须把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具备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拥有一定数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发明专利或专有技术作为中心建设的成果转化基础,尤其要使工程中心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工作特色,推动中心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

第四、要完善中心条件。充实的资金保证、齐全的研发转化条件是建好工程中心的物质基础。尽管当初我们规划时,鉴于省厅的经费紧张,调剂支持难度大,没有明确给予经费支持。但考虑到项目实施的难度和我们的目标要求,我们还是积极想办法,尽可能给予支持。目前我们考虑每个工程中心给予10万元的经费支持。与工程中心建设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经费投入主要还得靠学校支持、靠团队带动、靠项目支撑,最后走上依靠自身平台建设、转化科技成果从而获得社会支持的发展道路。但是,在建设之初,各高校要积极调整学校资金支出结构,满足工程中心建设资金需求,确保立项建设的工程中心能够按期建成,确保建成的工程中心能够快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要充分考虑建设技术领域的系统集成条件,力争使中心建设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要加强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工艺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集中必要的场所,充实完善必要的分析、测试手段,使工程中心具备承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试验任务的能力。

(三)要高效率运作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是我们对工程中心的基本要求,而能否实现高效率运作则是建设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平高低的标志,也是能否充分发挥其工程化作用的关键。要提高工程中心的运作效率,除了领导重视、部门支持、条件完善、人员精干、方向准确外,根本的是要有一套能够推动人创新、鼓动人探索、激励人开发的机制。为了使工程中心能够加快发展,我们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和动态管理制度。通过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管理机制,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依托高校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工程中心实现高效率运作。各高校也应按照高效率运作的要求,尽快构建好工程中心的运行机制,包括中心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等。尤其是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是推动高校工程中心规范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人才支持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和建设工程中心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激励和运行机制,创新组织和管理体制,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出表率。要积极探索、勇于破解目前行政管理的树状结构与科技创新的网状要求之间的矛盾,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打造精品平台的文化环境,力争做到建成一批中心、成就一批人才、探索一批路子,形成一套机制,为高校科技平台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切实搞好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评审

我厅关于加快推进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意见印发后,各有关高校非常重视,在充分调研和集中资源的基础上,申报了34个立项建设项目,涉及能源、资源与环境、农业、制造业、人口与健康、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技术领域。为了提高首次评审的质量,为了突出重点和特色,我们在对比条件、形式审查的基础上,首先遴选了一次,共通过15项参加答辩的项目,其中直接认定项目2项(不参加专家第一次评审,直接进入考察环节)。我们首次立项建设的计划是6个左右,这就意味着要从13个申请立项者中淘汰掉一部分,通过率不足50%,可谓竞争激烈。因此,各位专家既要在条件上严格控制,又要在方向上体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还要通过考察高校在经费支持、人力倾斜、科技实力等方面的情况,坚持原则,严格条件,突出重点,综合把握,择优支持。

(一)坚持公平公正。评审工作的总体原则是“依靠专家、发扬民主、科学评审、公正合理”。依靠专家就是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认真听取有利于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和尊重专家的评审意见,用专家的指导意见切实加强高校工程化平台建设,同时也使我省高校的工程化平台建设有一个高的起点,力求在不长的时间内有一个好的效果。发扬民主就是希望各位专家在评审过程中,遇事多商量、多沟通,增进理解,形成共识,按规定的评审办法扎实开展工作。科学评审就是要使这次评审有一个科学的基础、科学的办法,成为科技评审的典范。各位专家都是多年从事科技研究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希望各位专家通过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学识和水平,给出一个科学的评审结果。公正合理就是要使我们通过答辩、考察的过程,通过民主表决的程序,产生一个公正的结果,使条件充分的得到支持,条件尚缺的得到完善,有力发挥评审工作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推动全省高校切实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二)遵循评审程序。这次评审共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专家评审组通过听取申报单位汇报、专家质疑、专家投票等程序,从申报立项的13个候选项目中遴选6个左右项目,加上2个申请直接认定的项目一并进入实地考察阶段。其次,专家评审组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向立项建设的项目依托单位提出立项意见;对申请直接认定的项目依托单位提出能否认定的意见,对基本可以认定、尚需要进一步完善条件的要明确提出意见。最后,省教育厅将依据专家组的评审和考察意见,下达本立项建设计划,公布直接认定结果。具体评审操作程序,我们制订了评审办法,希望各位专家认真把握。

(三)突出支持重点和特色。这次评审是我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次评审,是开篇布局之作。因此一定要把最优秀的给评审出来。

第一、要突出支持省委、省政府重点建设的高校,尤其是研发水平高,科技实力雄厚,产出成果快,成果工程化基础好的高校,要为他们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高校提供最大的支持。

第二、要突出支持学科层次高的单位。依托的学科或学科群至少是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不是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的,一定得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支撑的特色学科,否则将会影响产出成果的工业化应用,所支持的工程化平台也将暗然失色。

第三,要突出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有机结合,既要有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更要有一支满足工程化需要的研发队伍、经营队伍和管理队伍,人员的各种结构要合理,制订的规章制度要规范,体现发展重点和倾斜支持特色。

第四,要突出工程化基础和业绩。从申报的材料看,大多数学校申报的项目基础较好,但是侧重于实验研究的较多,体现工程化基础的还较少。从成果转化的业绩看,有少部分中心业绩突出,大多数还需要加大推动力度。因此在评审过程中必须坚持优中选优,宁缺勿滥。

第五,要突出依托学校领导重视,在人员、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能够给予大力支持的项目。工程化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实现资源优化、集中;需要充足经费、精干人员、宽裕场地和专用设备。对领导大力支持、部门高度配合、条件特别完备的项目一定要给予倾斜和支持。

(四)严肃评审纪律。这次评审,名额较少,竞争激烈,这就要求我们的评审工作力求客观,确保公正,不投人情票,不打感情分。为了使这次评审公平公正,我们在考虑评审专家时已经坚持回避制度,除了部队院校因为与参评高校无关而聘请了一位专家外,所有其它高校我们都没有聘请专家。因此,也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在评审的各个环节,要遵守评审纪律。发表意见要有理有据,指出问题要实事求是。专家讨论的意见,任何人不得向外泄露;正式文件公布前,各位专家也不要向外私自透露。要避免各种不健康的因素影响评审结果,认认真真地把评审工作做好,真正体现出专家的高水平。

各位专家,同志们,这次评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近几天又下大雪,天气冷,交通不便。希望各位专家注意劳逸结合,既要保证集中精力开展评审,又要注意身体,保证安全。同时也希望会务人员要搞好服务,希望参与立项评审的单位给予积极配合,努力为专家开展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这次评审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

最后,预祝各位专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春节即将来临,我也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拜个早年。

篇3: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

关于高效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本科教师团队建设, 并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毫无疑问, 加强高校口译教学团队建设是口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是培养高质量口译人才, 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的重要举措。

建设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首先, 目前高校口译

教师的现状要求必须建设教学团队。一方面, 高校教师之间较少有机会互相沟通。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加大, 教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除此以外, 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很多, 所以大家很少有时间见面, 进行交流。久而久之, 陌生感与隔阂感就会产生。这种情况很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目前高校口译教师多由原来的英语教师兼任, 他们的英语水平毋庸置疑, 但口译技能或实践方面的经验就相对贫瘠。这样就限制了口译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 很有必要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来互通有无。

其次, 建设高校口译教师团队建设可以提高口译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现代学科发展呈现知识分支化及综合化趋势, 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 更要具备知识的广度。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 优化他们之间的知识结构, 丰富知识内容。同时, 口译的特殊性也要求一个真正高水平的译员必须是“杂家”。要懂得尽可能多的百科知识, 所以与相关专业老师的合作也是提高口译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样, 就有利于帮助这些口译教师在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丰富相关专业和边缘学科知识, 使自己成为专家的同时也走向大家。

第三, 建设口译

教师团队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上文已经提到目前大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会较少, 大家很少见面, 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形成。而团队精神又是高校教师, 特别是口译教师提高的重要因素。口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口译教师之间必须有很好的沟通, 才能够互通有无, 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才能及时掌握最前言的信息和知识,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和教学水平

建设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

树立共同的目标——教师和教学共同提高

只有树立明确并且有价值的共同目标才能够使团队的内每位教师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从而凝聚在一起, 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口译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是这样, 应该在最开始阶段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高校口译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一方面要考虑它对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首先当然是要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口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实践性很强, 一个会讲口译课的老师不一定会是一个高水平的译员。而一个口译教师自身口译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对口译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这个目标当中一定要考虑到口译教师自身的发展,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实践, 去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 愿意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做奉献, 为之努力。团队的目标才能实现。

2.培养团队精神——团结人、鼓舞人、吸引人、激励人

团队精神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利益或目标, 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 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 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因此, 必须要要用团队精神才能培育适时、适势, 能够团结人、鼓舞人、吸引人、

激励人的教师团队。

3.有效的激励机制——赞美、肯定

这个团队的成功, 目标的实现, 还必须要有有效的公平的激励机制。

人总是渴望被表扬与赞美, 更喜欢被肯定。激励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是金钱, 而是精神。虽说钱不是万能的, 人们更看中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精神上的激励, 但也不能忽略金钱激励的作用。但同时事实证明精神上的激励往往金钱的激励更有效。当团队成员取得了成绩的时候, 一定要积极地肯定和赞美。这样可以使团队成员保持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 进而产生为团队奋斗, 奉献的意愿。同时, 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欣赏, 相互激励。例如, 口译教学团队成员之间进行同一篇材料的口译实战, 对表现好的教师进行表扬, 从中教师互相之间也可以学到很多。

4.温暖的互帮机制——互帮互助、共同前进

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道前进。教师之间要相互沟通, 相互帮助, 加强交流, 互通有无。三人行, 必有我师。口译教师之间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互相

交流, 既增加了同事之间的互相了解, 增进了友谊, 又可以实现内部知识的小循环, 使不同人拥有的不同的前沿知识流动起来, 实现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5.积极的学习心态——开阔眼界、互通有无

通过加强与外单位的沟通, 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动态;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得到及时的学术信息, 实现外部知识的大循环。对于口译这个学科来说, 更应该如此。实现上述目的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积极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积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对教学实验进行观摩学习, 取长补短等等。

加强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 是促进口译教师发展, 提高口译教学水平, 培养高水平口译人才的有效途径, 它将会带来一个多赢的结果。从学校的管理层到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投身于其中, 形成一个团结向上, 合理高效的口译教学团队, 为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做出一点贡献。

摘要:加强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提高口译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口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是培养高质量口译人才, 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地沟通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必要性和建设途径两方面论述了高效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 以期对高校口译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口译人才的培养有所思考。

关键词:教学团队,口译教学,必要性,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 .哈洛德﹒季宁.G理论[M].台北:荣泰出版社, 1986.

[3] .王毅然, 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8 (3) :20-23.

篇4: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路经研究

关键词:教学团队;济南大学;友好高校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使命。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新近启动了“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要求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有很多,如以学历提升、职称提升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工程;听课、评课、说课等教研活动;以友好高校为平台的进修培训;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建设;难忘一课、讲课比赛;达标工程;人才引进;重视团队带头人的培养、选拔;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帮学帮教等等。下面我就以凯里学院建立友好高校为路径来探讨教学团队地建设。

发展友好高校是集多种功能的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综合性平台,是一条很好地推动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近几年,凯里学院分别与济南大学、宁波大学等建立友好高校关系,展开从校领导、中层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的交流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每学期友好高校双方领导互相访问交流;凯里学院每学期分别派两位中层领导到友好高校挂职学习三个月;凯里学院每学期分别派两位教师到友好高校进修培训学习一学期;凯里学院每学年分别派20名优秀学生按专业到友好高校相应的班级学习一学年。

本人于2011年申请参加了凯里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师资培训项目,到友好高校济南大學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培训进修学习一个学期。我在济南大学学习期间,通过参加会议,听学术讲座,通过张立成、张敏、梁枫英、管秋华、田素文、蔡伟红等老师的帮扶和指导,通过与学生接触,使我在专业发展、业务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感觉收获颇多。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发展友好高校关系对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进而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一条很好的路径:第一,通过听课,认识到指导老师不仅对教材把握准确、深刻,而且理论基础牢固,知识面非常广博,善于结合自然科学以及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科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讲授生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使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巨大差距;第二,老师们善于综合运用讨论、阅读、问答、讲授等多种教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分析,讲解透彻,启发学生思维,效果很好。老师们都普遍自觉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了直观教学的效果;第三,老师们善于运用理论课、讨论课、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形式去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很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效仿和借鉴;第四,通过参加济南大学“难忘一课”教学活动,感受到老师们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规范,给我印象深刻;第五,通过听课和交流,感受到老师们创新意识强。他们锐意进取,善于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如他们普遍采用专题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具有问题集中,观点深刻,理论前沿等优势,还能节省教师大量时间,同时,由于同一门课分专题由多位老师讲授,这样可以更有利于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第六,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强。在听课过程中,感受到课堂纪律非常好,学习风气正;第七,通过学习,引起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深化了我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这本身也是一种收获。例如,某些老师们理论观点讲得多,方法论讲得少;知识点讲得多,重点难点不突出;理论讲授多,思想教育少;课堂教学缺乏完整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应该是一种收获;第八,通过学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我们无论是作为教师个体,还是作为教学团队,都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有明显的差距。这表现在我们的教授和副教授比例偏低,博士比例偏低,我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培训进修学习的力度,强化人才工程建设。另外,通过学习,也使我体会到,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永恒课题。

除了以上诸多体会,老师们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例如奉献敬业、助人为乐、为人师表、待人热情、爱护学生等等,都使我很受感动。这对我专业和科研发展、教学水平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同时,这次一起到济南大学学习的还有20名凯里学院优秀学生,通过这些学生对济南大学和凯里学院教学方面的比较和感受,也可对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宝贵意见,从而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因此我认为,为使教学团队建设有成效,多派老师到外校培训学习,应该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尤其是友好高校,因其与本校的特殊关系,更成为教学团队建设地集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好平台、好路径,同时这也体现了开放办教育的理念,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只有走出去,相互交流,才能学到更多新东西,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才能取长补短,实现更快地发展。

篇5:高校教学团队评审会讲话

来源: 广东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发布日期: 2009-10-3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大力引进我省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粤发„2008‟15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评审工作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用人单位为主、政府引导支持为辅。

第二章 评审对象和组织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引进对象是指世界一流、对我省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科研团队;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

第四条 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工作,负责确定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评审标准,审定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审批引进名单,制定和落实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引进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 成立“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办公室”(简称“专项办”),负责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各项日常事务。专项办成员由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具体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科技厅承办。

第六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后,制定创新科研团队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报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定后,多渠道向省内外公布引进需求。

第七条 评审工作采取随时受理、集中评审的方式,专项办一般每年组织1至2次评审工作。

第三章 申报和推荐

第八条 申报评审的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有特色鲜明的核心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由带头人和若干名核心人员组成,在国内外科研机构或重大项目稳定合作3年以上,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学术水平在本领域内具有明显优势,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第九条 用人单位是创新科研团队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提出引进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具体工作。

第十条 用人单位根据需求,物色拟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进行接洽并签订初步引进协议后,经各主管部门、各地级以上市的党委组织部门和科技部门进行真实性审核后签署推荐意见,上报专项办。中直驻粤单位和省直单位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可在真实性审核后直接上报专项办。尚未有承接单位的创新科研团队可以采取自荐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请,专项办在商有关部门和单位后按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申报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必须填报《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申报书》(附件),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四章 评审

第十二条 初审。

(一)初审工作由专项办负责;

(二)专项办对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工作基础、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研究方向、项目建设目标进行审核,并提出初审意见。

第十三条 匿名函审。

(一)匿名函审工作由专项办根据团队研究的专业领域,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国内外同行顶尖专家组成,对每个团队进行匿名函审的专家应不少于9名。

(二)该阶段重点是对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学术水平进行评判,由抽取出来的同行顶尖专家对通过初审的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进行函审,匿名函审未达到半数同意的,不得进入下一评审阶段。

第十四条 现场评审。

(一)现场评审工作由专项办组织科研、技术、管理、财务投资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进行现场评审。专家委员会由11位专家组成,省外专家所占比例不少于50%,根据实际情况可邀请外籍专家参与。

(二)现场评审采取拟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陈述、专家提问、口头答辩、小组讨论、无记名投票等形式。现场评审后形成书面推荐和资金资助意见。

第五章 报批和公示

第十五条 专项办综合匿名评审和现场评审意见,形成推荐名单报省人才工作协调工作小组审批。

第十六条 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批后,一般应在省内一定范围新闻媒体上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5天。

第十七条 公示无异议的,经省政府审议批准后下达资金资助计划。专项办同时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手续按原有引进渠道办理。

第六章 管理和考核

第十八条 签订协议与责任义务。

(一)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与专项办签订协议。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必须与专项办签订工作期限5年以上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必须就合作项目、资金使用、工作待遇、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引进人才发表、出版与本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申报成果奖励、专利等,均应标注“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计划资助”字样。

(二)引进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引进国内创新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应将人事关系及档案转至用人单位,全职在单位工作。引进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团队成员应保证每年至少累计有6个月时间在用人单位工作。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完成约定的项目和任务后,可由原单位续聘,也可重新选择单位。

(三)用人单位与专项办签订协议。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相关资金管理规定,对省财政资助经费要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各单位不准在资助经费中提取管理费,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各种理由克扣和挪用资助经费。

第十九条专项经费下达。原则上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正式到位后首次发放经费总额的30%,剩余的70%按项目计划从第3年起逐年支付,每年的年终检查合格后,在下一年的第一季度下达。如引进的创新科研团队,因工作需要有特殊要求的,专项经费的下达可通过协商后,以适当方式发放。

第二十条专项经费管理使用。用人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管理。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研究、与项目相关的仪器设备购置、改善科研条件和对个人补助等,不得用于其他与创新科研团队无关的开支,确保经费使用效益。专项经费由创新科研团队与用人单位联合制定详细的经费使用方案,报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审批,经批准后由省财政厅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程序下达。

第二十一条检查。创新科研团队工作2年后,从第3年开始,每年要对全年工作进行总结,撰写《工作进展报告》。由专项办和用人单位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职责履行情况、项目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不合格者,提出警告和整改措施,专项经费停发,连续2年检查不合格者,终止发放专项经费。

第二十二条期满评估验收。项目期满后,由专项办组织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经费使用管理等进行期满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继续发放剩余工作经费。对项目执行效果差的,视情况要求其退回剩余经费或全部经费。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实施本评审暂行办法的工作经费由省财政安排解决。

篇6:高校教学团队评审会讲话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教育工会《关于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通知》(鲁教师字[2014]9号)(以下简称《竞赛通知》)精神要求,省教育厅拟设立高校教师教学竞赛评审委员会专家库,全省高校教师(报表时在岗在编)中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由学校推荐进入专家库。1、2、3、4、5、6、7、8、9、国家级教学名师; 省级教学名师;

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第一主讲人; 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第一负责人; 省级、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第一负责人;

获得省级、国家级教学类成果一、二等奖首位人员; 科研获得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一、二等奖以上首位人员; 省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 部属高校国家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负责人;

10、部属(含省部共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人;

11、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第一负责人;

12、部属高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务处长、科研处长;

13、省级特色(名校)学校中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含社科、科技)处长;

14、省级特色(名校)学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务处长;

15、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务处长;

16、拥有博士点的学校研究生院(处)长;

17、省级及以上各学科教学研究会会长、副会长(高校部分);

18、校级教授委员会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

19、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20、泰山学者;

21、长江学者;

篇7: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展海燕鲁娜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在由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本文主要从当前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方面出发,探讨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途径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在由以扩大规模为主要特点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特点的内涵式发展。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本文主要从当前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问题方面出发,探讨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第一要素。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民办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担负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使命。民办高校要适应高教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战略高度领悟和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指导建议。

教学团队,就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同其他团队一样,教学团队也强调团队建设的目标性、互补性及合作性。但是,由于教学团队建设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教学团队建设特别强调团队结构的梯次性、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所谓梯次性,指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优化;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是针对育人成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成果作用发挥的潜在性而言的,它不像科研团队那样成果容易显现并可进行量化评估。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意义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民办高校吸引优秀教师资源。优秀的教学团队,由于其在人才结构、专业建设、教学效果、科研成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民办高校就可以凭借其品牌效应感染和吸纳社会优秀教学人才,从而促进民办高校实现人才强校的战略目标。二是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强调教师个体内在专业性提高。但是,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离不开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是有利于节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民办高校通过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有效的整合和发挥现有教师资源的潜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学校的发展节约了资源。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相当多的民办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也开始建设本校的教学团队,但总体而言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决策层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数量。因此,大多数院校在初创时期以扩大规模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虽然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质量赢发展,但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还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决策层依然将扩大规模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不够,对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缺乏相应的资金和财物支持,因此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整体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专业教学团队的人才结构和知识体系不尽合理

当前,相当多的民办高校进行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但总体上质量不高,表现在: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整体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形状,即一部分为公立院校退休的老教师老教授,一部分为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老教师缺乏动力和活力,满足于一般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年轻教师有活力有激情,但缺乏专业教学的经验。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老教师的知识体系较为完善,但缺乏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探究;年轻教师把握了较新的教学手段,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二者的结合不深入,并没有形成优势互补。

(三)专业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

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运行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当前,民办高校对于教学团队建设除了缺乏资金支持之外,其运行机制不尽合理。表现在:缺乏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有效整合,缺乏对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聘任等相关制度的制定,缺乏对专业教师的培养,缺乏对教学团队建设成果评价体系,缺乏相关的奖惩制度等。

三、民办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民办高校实际,对于当前民办高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立足于长远,制定和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

民办高校的决策层,必须着眼于长远,从战略的高度意识到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积极实施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优秀教学团队,完善相关制度。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决策层的支持是实现优秀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以学科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

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团队共同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民办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切实引进一批符合本校专业设置实际要求的、品质高尚、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合作精神学科带头人。同时,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以专业为基础,以老中青为梯队,以知识体系的优势互补为主要原则,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特别强调的是,民办高校应制定和实施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通过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优化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相应运行机制,如开展教学观摩、听课、学术研讨会等,为专业教学团队在精品课程、课程群、品

牌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教学团队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民办高校要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在评价方法上,既要注重行政部门及教师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在评价的环节上,既要注重团队建设终期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建设过程的阶段性监督和考核。同时,严格依据科学评价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激励,切实使激励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奖罚公正,营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团队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2).[2]张笑涛.本科教学团队的界定及建设[J].成人高等农业教育,2008(3).[3]都光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4]田雅琳.建立有效教师团队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4).2010.12中国科技财富

篇8: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一、地方高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改变松散的教师教学管理模式的需要。

目前, 我国地方高校的教师管理模式一般是:每个教师承担1~2门课程, 都是独立地自由授课,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这种分散的格局没有条件也谈不上去思索、去研究课程体系的改革, 最多是考虑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不可能很好地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 十分有必要将从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起来, 建设一批既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教学团队。

2、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需要。

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 强调的是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效率的角度看, 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整合在成员之间实现人才培养技巧与经验的互补, 这为分层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教学团队由于吸收了青年教师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 为团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 教师相互配合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 在一定意义上说, 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的质量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而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源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意义上讲,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获得经验与反思而获得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尽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但教学团队建设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利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有利于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4、突出学校特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构建教学团队, 其成员结构合理、素质技能互补、协同奋斗, 有利于突出学校特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教学团队一方面关注专业兴趣, 探讨教学和学术问题, 同时对彼此间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学效果和人品行为比较熟悉, 这为彼此协同默契, 合作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教学团队是思维敏捷、自由程度较高的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资源共享中更新知识和观念, 形成一种拥有和谐宽松、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信息共享的氛围, 形成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的和谐环境, 将团队建设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 形成团队特色。特色就是质量, 特色就是水平。有特色的团队才能有水平, 有特色的团队才有生命力, 在培养团队的特色中形成和强化优势, 提升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1、优化资源整合的原则。

教学团队通过教师的智力资源有效整合, 用教师间的协作及学术资源共享, 满足学科综合化需求, 形成团队学术特色, 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 同时鼓励跨学科、跨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

2、形成教学梯队的原则。

认真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 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教学团队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上保持一定的合理性。

3、突出能力培养的原则。

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立足知识多元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 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4、尊重学术自主的原则。

教学团队是由一群掌握着高深学术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工作群体, 教师在团队中要学术资源共享, 学校要赋予教学团队学术自主权, 实现教学领域的学术权力回归。

三、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1、选拔与培养团队带头人。

本科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 (专业) 的专家, 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 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 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生授课。品德高尚, 治学严谨,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2、加强团队队伍建设。

根据各学科 (专业) 的具体情况, 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 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 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要有一定的梯队差别, 以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共同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3、提出团队目标和培育团队精神。

提出作为团队成员共同愿景的团队建设目标是教学团队的“顶层设计”。要贯彻“质量工程”的理念, 把提高所承担课程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建设目标、共同利益而相互协作, 为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负起责任, 它是优秀教学团队的灵魂与特质, 是其成功的基础。

4、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要保证教学团队的学术自主权及团队负责人在教学改革、工作目标、实施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主权, 学校管理层不应对教学团队指手画脚, 应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并为教学团队的组建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学校要制定教学团队指导意见, 明确建队目标及具体步骤措施, 积极创造条件, 合理组建教学团队, 同时建立优秀教学团队评选制度, 规范引导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三是要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制度, 形成制度化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项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为教学质量提供人才保障的系统工程。因此, 对教学团队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和规范教学团队的运行, 保持教学团队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建立开放式的考核、激励机制。

对于教师来说, 最重要的评估和考核无非是职称评定、年度业绩考核、教学科研奖励、教学科研奖励津贴。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政策来说, 在这几项评估和考核上往往都只认第一责任人, 无视其他合作者即使是骨干力量的贡献。这种评价体系非但不鼓励教师间的合作, 而且会起到相反的导向作用。要鼓励教师组建教学团队,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 必须进一步探索有利于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评估和考核机制。要制定有利于教学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 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 从而为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四、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为例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自2006年被确定为校级教学团队以来, 该团队成员锐意进取,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建设, 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管理科学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年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湖南省级教学团队。

1、管理科学教学团队设置。

教学团队是一支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 注重素质、能力和教育理念, 能够勇挑重担的团队。目前, 该团队共有24名教师, 在年龄、职称、学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搭配合理, 优势明显, 发展态势好。一是学历层次高。目前教学团队中, 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86%。其中,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 在读博士4人, 硕士学位的教师13人。并且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市优秀社科专家4人;二是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团队中有教授6人, 占总数的25%;副教授8人, 占总数的33%;讲师8人, 占总数的33%, 其中还有助教2人;三是年龄结构优化。教学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体现了老、中、青结合, 有在高校从教30多年的专家、教授, 有从教年限短、年龄只有27岁的新生力量, 其中45岁 (含45岁) 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8人, 占教师总数的82%, 呈现出明显的年龄跨度和接续性, 有利于继承与开拓教学团队的改革创新理念, 实现在教学和科研中突出传、帮、带的优势和特色;四是知识结构相称。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有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等, 分别从事区域经济、系统工程、企业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化设计、商务设计、生产运作等专业方向的研究, 并且均多年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多数教师有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的经验, 教学和科研成果多;五是学缘结构理想。教学团队成员中, 既有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的教师, 也有从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并且, 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因此, 该教学团队始终充满活力, 朝气蓬勃。 (表1)

2、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建设原则。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教学团队建设将以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 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 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落实教师培养制度、提升团队整体水平的原则。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 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 并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三是注重师德建设、优化教学素养的原则。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 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四是团队建设与科研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与科研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紧密结合, 选派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 利用学术专长和教学优势,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发挥传、帮、带作用, 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资料来源: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师档案

3、邵阳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一是突出能力培养、改进教学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按照“H”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围绕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按照“基础巩固、能力拓展、素质提高”的思路重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团队的实际教学效果;二是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完善教师结构。全面启动以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师领衔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 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近三年来重点培养和引进了2名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选拔培养了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名师培育, 初步建成一支教师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三是实行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实行“校校、校企、校所”联合培养机制。选派教师到著名的高等院校做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 选送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及行业协会进行工作实践, 顶岗锻炼;鼓励教师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接受培训和合作研究, 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 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管理咨询师、质量工程师、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员的培训和考试, 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聘请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优化教师的职能结构;四是加强师德建设, 优化教学素养;五是完善激励机制, 调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教材基金和教改立项制度,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承担本专业教材建设与教改项目。

4、加强学术交流与教学团队建设, 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每年派遣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并与美国肯塔基州卫斯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近3年来, 先后选送了3位教师分赴辽宁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选送一名教师赴美国肯塔州卫斯理学院访学。加强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以培养团队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贾焕军.地方高校创建教学团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2.

[2]臧兴兵, 娄星.略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7.

上一篇:规范权力运行下一篇:造价、咨询、审计人员应掌握的工程全过程审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