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2024-08-22

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通用9篇)

篇1: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指导服务专项行动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高校毕业就业创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文件精神,切实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制定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专项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为主线,按照“超前谋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重在指导,强化服务、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一网一刊两站三市场”主导作用,创新工作方式,破题解难,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着力完善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二、主要内容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良好社会氛围

1.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宣传活动 在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地区的高教园区分别举办大型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活动2次,邀请省首批就业指导高级专家团成员现场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服务,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解答就业创业疑难问题,帮助广大学生充分了

解当前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调整就业预期,提高求职技巧。

2.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巡回报告会

组织就业创业专家报告团赴高校作就业创业专题报告。通过安排15-20场报告会,让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择业观,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基层、艰苦和西部地区就业创业,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3.编辑发行《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信息》

编辑《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信息》,内容涵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政策,发行5万册,免费赠送至2010届高校毕业生学生公寓并在“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发布电子版,供广大毕业生查阅。

4.充分发挥“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作用 进一步加大“浙江省大学生网上业就业市场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电子屏幕、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和企业上网激活自己,使网上就业市场成为学生求职、企业求才重要渠道,实现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良性对接。

(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1.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举办全省就业指导教师培训班,培训内容为当前高校毕

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工作实务与管理、社会与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经历分享等,进一步提升我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继续实施辅导员挂职锻炼制度。在总结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继续选派若干名辅导员赴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锻炼,加强彼此间沟通、学习和交流,提升辅导员就业创业指导能力。

2.建立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 建立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聘请俞敏洪等15名专家为浙江省首批就业创业指导高级专家团成员,并举行聘任仪式。首批就业创业指导高级专家团将在全省范围内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创业指点迷津。

3.开展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能力证书培训

大力配合杭州市政府做好在杭高校毕业生教育培训消费券发放使用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浙江省大学生就业能力证书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4.举办“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全国选拔赛” 为了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在全省各高校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比赛分校级初赛、省级

预赛、决赛,共评选出60强省职业生涯规划优胜奖和“双十佳职业规划之星”,并选送部分选手参加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5.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读本》(暂定名)编辑工作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开发力度,成立以一流专家团队为主体的读本编辑委员会,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读本》编辑工作,努力打造我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品读本并发挥其引领作用,使之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读本。

6.开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绿色服务通道

本着“一切为毕业生就业,为了毕业生一切”的原则,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组织人员分批分次赴相关高校上门服务,做好省内高校毕业生首次派遣工作。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进一步放宽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限制,降低人事代理收费标准,拓展人事代理服务项目。

(三)实施就业指导服务“五大工程”,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1.实施“部门联动工程”

围绕省委“两创”总战略,在巩固原有合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信息化委、省中小企业局及有关地方政府合作,实施“部门联动工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合作机制,促进就业信息互联互通,构建共享机制,努力实现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与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信息无缝对接。共同开展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拓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方便快捷的双向选择渠道,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以发挥整体联动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活动成效,降低市场成本。

2.实施就业招聘“百千万工程”

重点实施“百校联动、千场招聘、十万岗位”工程(整合全省高校资源,举办1000场招聘会,采集10万有效岗位信息)。对全省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进行统一策划、统一宣传,进一步构建以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市场为基础,地方高校毕业生市场为主体,区域协作和行业市场为补充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全年联动在相关高校举办600余场实体招聘会,在各校园工作站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滨江服务点举办实体招聘会350场,视频网络招聘会50场。让每个毕业生感受就业关怀,为每个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实现就业服务工作全覆盖。

3.实施“就业计划关怀扩面工程”

对“后20%毕业生”开展关爱帮扶活动,继续大力推进

“寒门学子”就业关怀计划,增加帮扶对象,丰富帮扶内涵,制定个性化就业协助方案,重点做好指导、培训、推荐、招聘及专项资金补助工作。一是重点指导。依托各校园工作站,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二是重点培训。开展就业专题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培训所需资金从各校提取4%资助资金中列支。三是重点推荐。对“后20%毕业生”部分重点帮扶对象信息汇编成册并在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进行重点推荐。四是重点招聘。面向2010年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开展“寒门学子”就业专场招聘会。继续与媒体联合举办“2010届优秀寒门学子就业推荐活动”。五是专项资金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就业援助。

4.实施“英才学子就业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英才学子就业质量提升工程”,根据2010年高校毕业学生综合排名情况,选取每校前10%的优秀学子在各种媒体和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推介,并汇编成册面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对自强自立,面向基层成功就业的优秀典型进行重点宣传,激励引导广大学生发奋学习,为国奉献。

5.实施“视频网络招聘工程”

“视频网络招聘”作为一种新的招聘形式,成本低、方便、快捷,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深受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欢迎。今年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各校园工作站之间互动开展视频网络招聘会50场,形成一站点几企业

招聘,多站点毕业生应聘信息交互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实现信息实时有效匹配。

三、时间安排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

篇2: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抽样调查目的由浙江省教育厅委托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具体实施,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全省各普通高校2009届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本次调查旨在检查2009年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了解2009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实际水平,为制订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和措施、深化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就业统计方式方法、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二、调查内容和指标概念

调查内容为全省应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在调查规定时点的就业情况。毕业生基本情况包括学历层次和就业类型。毕业生按毕业层次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高职四种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为:签约就业和应聘就业。

1.签约就业包括:

(1)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录用就业的。

(3)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的。

(4)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的。

(5)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的。

(6)毕业生被招收为士官、空军飞行员的。

(7)毕业生参加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就业的。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汉办〔2009〕144号、145号)文件精神录取的“2009-2010学孔子学院(课堂)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非英语语种汉语教师培训项目”的应届毕业生。

(8)出国、升学。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工作)意指毕业生已收到录取通知书(劳务派遣通知书)并已办好签证手续;毕业生升学意指专科(高职)毕业生升本科,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考取第二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取博士后等。

(9)毕业生与上海用人单位签订应聘就业协议,领取进沪就业通知单,取得上海居住证,到用人单位就业的。

(10)被科研项目单位聘用作为研究助理和辅助人员参与研究的应届毕业生。根据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浙科发计〔2009〕161号)精神,科研项目单位按照公开、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通过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聘用并与其签订服务协议的在浙全日制普通高校和有学位授予权科研机构毕业的省内外生源应届毕业生。

2.应聘就业包括:

(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应聘协议书”,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协议书》时,只盖有用人单位的印章而没有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印章,毕业生无需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就业。

(2)灵活就业,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①自主创业指毕业生创立企业(包括合伙创立企业),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网店)进行自主创业认定的通知》(浙教办学〔2009〕80号)精神认定的从事网店经营的毕业生。

②自由职业指毕业生在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就业的,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艺术工作者等。自由职业毕业生须填写统一印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登记表》,并经所在学校确认。

(3)参加部队预征入伍登记的毕业生。

三、调查时段

截止2009年8月30日今年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四、调查范围及样本量的确定

调查范围为全省各普通高等学校。全省共计106所高等学校(含教学点)和研究生培养单位接受调查。

调查样本量的确定,主要考虑就业率指标和调查结果对每个普通高校有较好的代表性。根据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计算调查理论样本量,在置信度为95%,就业率的允许极限误差为3%的情况下,得出抽样调查理论样本量,据此并结合各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抽样调查实际样本量。

五、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具体为国家计划招收的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毕业生(含电大普通班)、毕业研究生。

六、调查方式

调查原则上采用电话访问方式。经培训合格的访问员,对被调查者进行电话访问。必要时将通过信函、邮件以及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调查。

七、抽样方法

调查采用随机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每所普通高校按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四个层次分别抽选;每个层次的抽样,按学院、专业顺序排列,根据毕业生生源名册等距抽取。

八、组织分工

浙江省教育厅:全面负责本次抽样调查工作;协调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各高等学校进行本次抽样调查;具体参与抽样调查方案的设计、确定和调查员培训工作,派员参与督导员工作,及时处理调查访问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做好本次抽样调查样本抽选工作;单独应用本次抽样调查的结果等。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具体负责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组织培训调查员和督导员、调查样本抽选、电话访问(或信函、邮件和实地走访)、调查质量控制、数据处理、撰写并向省教育厅提供调查报告以及台账等材料。

各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具体负责及时提供被抽中的应届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及联系方式,配合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做好本次抽样调查工作等。

九、调查质量控制

1.调查做到认真、科学、真实,按照调查日程安排及时完成各项任务;

2.加强对调查员的管理。要求调查员努力联系到样本中的调查对象,调查问题必须仔细询问,能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充分了解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不得遗漏,更不能主观臆造、弄虚作假;

3.加强对调查质量的控制,严格按照调查方案规定的方法和步骤,组织和实施调查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质量;

4、加强对调查结果的复核,总体上以10%及以上的抽样比例进行复核,但对就业情况有变化和未就业的调查对象以100%的比例进行复核;

5.认真做好台帐工作,调查员在调查访问时须将询问的问题及访问对象的回答内容记录下来,在签署本人姓名后予以保存以便必要时复查;

6.各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调查结果的公平公正。

十、调查日程安排

9月10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协商完成调查方案制定并下发至各高校、调查样本的抽选、问卷印刷、合同签署和组织调查访问员、督导员培训等调查前期准备工作;

9月11日-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组织实施调查访问工作;

10月21日-10月30日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完成数据录入和汇总,并将结果提交浙江省教育厅。

十一、联络方式

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苗建华0571-88008872,电子邮件:xscmjh@gmail.com。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专项调查处:施建飞0571-56760806,电子邮件:janetfly49@sohu.com。

各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单位就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十二、其它

篇3: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就业队伍不断扩大, 就业岗位争夺日趋激烈

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2009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指出:“明年的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增加, 其中高校毕业生800万人, 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520万人, 创近年来新高, 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 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3000万人, 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以张德江副总理对2010年就业形势的分析来看, 这个数量的就业任务是前所未有的。

(二) 就业岗位不增反减, 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据专家分析, 2010年我国就业市场的岗位稳中有降, 主要表现在:

1.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形势还不能很快转好, 外国企业人员需求量会继续下降。据报道, 2009年底, 美国的社会失业率仍在10%左右徘徊, 甚至创历史新高;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经济仍不见好转, 社会就业岗位有减无增。所以, 新的一年, 国际就业市场对我国的劳动力输出、跨国就业的影响不可低估。

2. 国有企业扩招潜力“透支”, 就业需求将大为减少。2009年, 我国的所有国有企业, 无论是中央所属, 还是地方所属, 都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号召, “挖潜增岗”, 扩量招聘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社会就业人员。可以说, 很多国有企业已大量“透支”了2010年的招聘名额。因此,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2010年的人员需求将会大大减少。

3. 海外就业市场低迷, 大量出国留学人员将归国寻求就业。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直接影响到许多企业的发展, 也涉及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就业市场, 企业倒闭、破产, 企业裁员、减薪, 企业无力发展等现象, 致使海外就业市场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为此, 一方面, 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 甚至于在国外就业后失业的人员, 都将在新的一年归国寻求发展;另一方面, 许多国外人才, 尤其是在我国的国外留学生, 将更多地选择留下来就业。这使本就有限的就业岗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 知识教育和就业取向并未根本改变, 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能力的不适应性依然存在

据有关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 2009年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技能而离职或被辞退, 还有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或工作经验而被企事业单位拒之门外。这就是说, 我国的高等教育方式及内容到目前并没有根本改观, 仍停留在知识型教育、研究型教育的传统教育阶段, 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就业教育, 尤其是创业教育至今未深入开展起来或开展的效果不明显。这些状况造成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创业越来越不适应:一是知识陈旧, 越来越不适应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动手能力低, 越来越不适应高技能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风险承受力差, 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就业、灵活就业尤其是创业的需要;四是艰苦奋斗意识弱, 越来越不适应基层农村就业, 到艰苦地区、企业生产一线就业的需要;五是复合型人才少, 越来越不适应多元、宽领域就业的需要, 如此等等。大量事实表明, 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所受到的教育与现代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价值取向多不相吻合, 致使他们在毕业后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场上站稳脚跟。所以, 正像一位中央领导分析的那样, 现在的人才是:总体上不够用, 很多不适用, 部分不能用。

二、2010年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 都采取了一系列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要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必须采取更加有效、完善的政策措施;必须加强更加有效、完善的帮助和服务工作。为此, 笔者对做好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 继续做好并完善“保企业、保岗位”工作, 把现有政策落到实处, 并不断创新政策, 使之发挥更大作用

2009年, 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保企业、保岗位”的政策措施, 比如“五缓” (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 、“四减” (减降四项社会保险费率) 、“三补” (社会保险、就业岗位、职业培训补贴) 、“两协商” (企业与工会或与职工双方平等协商) 等。新的一年, 国家有关部门已下发通知, 把上述政策措施再延长一年。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创新、完善上述政策措施, 并宣传到家, 落实到位, 从而确保现有企业不裁员、不减薪;帮助企业攻克时艰, 努力稳定工作岗位, 从而稳定就业。

(二) 继续抓好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的落实, 努力增加企业就业岗位

去年, 在“保企业、保岗位”的同时, 各级党委、政府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企业“挖潜增岗”和“千企万岗”计划, 充分发动有条件的企业, 通过挖掘自身潜力来增加工作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同时, 各地区选择1000个以上企业, 为毕业生增加10000个以上就业岗位。这些计划对帮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的一年, 要认真总结这方面工作的经验, 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提高企业“挖潜增岗”、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激发高校毕业生参与上述计划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 大力招商引资, 用新兴产业和新建项目创造更多的就业载体

近年来, 全国各地在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都把国内外招商引资,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或重大工程项目作为重中之重。各地要抓住世界经济“东移”和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投资需求暂时减缓的契机, 大力开展并拓宽招商引资活动, 以新兴产业集群和重大工程项目增加就业岗位, 拉动本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领域和渠道

据了解, 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到整个就业队伍的70%左右。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 尽管从占整个就业队伍的17.3%上升到33.2%, 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巨大。因此,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及就业的关键,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科技咨询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法律咨询服务、民政救助服务、物流运输服务、教育卫生保健服务、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科研开发服务、物业餐饮与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商贸管理服务等产业, 使之成为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五) 加大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力度, 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报载,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有50%以上走上创业之路, 已有20%以上创业成功。而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 只有不到10%能够步入自主创业之路, 且真正成功的不到1%。假如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有10%成为创业者, 那么每年就有6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假如每一位创业者能够平均带动5名社会未就业者就业, 那么每年就能带动300万以上人就业。因此, 必须全面落实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优惠、小额贷款担保、免费创业培训及创业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 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 小额贷款、跟踪指导等一条龙服务;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或创业孵化基地, 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要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 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初期, 给予风险投资、资金资助或贷款担保。

(六) 着力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灵活就业, 是高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又一重要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扶持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一是尽快编制开发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岗位项目》, 便于高校毕业生自主选择。二是不断创新和完善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所必需的政策措施, 促进其灵活就业。三是筹集或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资金, 对灵活就业初期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或风险资金援助。如果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有10%或20%灵活就业, 那么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每年将有60万或120万人以上实现就业, 也将大大减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有效化解就业难题。

(七) 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 完善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导向机制

近些年, 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项目计划。诸如组织部门的“村官”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三支一扶”计划、教育部门的“教师特岗”计划、共青团部门的“服务西部”及“服务贫困及偏远地区”计划、科技部门的“科技特派员及科研助理”计划等, 这些基层就业项目计划, 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的一年, 要对上述项目计划的实施及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估、解决因部门或项目不同造成的待遇与出路差异大的问题, 研究完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长效机制, 创新有效的政策措施, 激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八) 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 切实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 各地相继开发了一些公益性岗位, 以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新的一年, 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需要, 抓紧研究开发适应高校毕业生需要的公益性岗位及其种类;同时, 按照岗位要求招聘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特别要做好困难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兜底”就业援助工作, 保证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实现就业, 确保贫困生全部就业。

(九) 拓展外部空间, 做好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和调剂互补工作

各地应建立健全与外地的高校毕业生供求信息联系, 畅通相关渠道, 全方位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异地“输出”调剂互补渠道。一是本地人力资源市场要与外地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密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联系, 及时了解外地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组织推介“输出”;二是与外地新兴工业园区或新建重大项目建立紧密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联系, 有针对性地为其推荐输送毕业生人才;三是建立本地高校毕业生人才库, 面向异地开放, 供外地用人单位随时招聘挑选。总之, 各地要重视建立高校毕业生外地就业“直通车”, 切实做好本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输出”工作。

(十) 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继续培养、出国留学和国外输出和应征人伍工作

1.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培训工作。调查显示, 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大都是长线专业或不是名校名专业的毕业生。对这些高校毕业生进行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是促进其就业的有效措施。2009年, 辽宁省对社会科学就业难的5个专业和自然科学就业难的5个专业领域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实施了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先后有2000多名就业难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上述系统培训, 实现了就业。新的一年, 各地应根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能力提升的需求,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组织实施专业转换和能力提升培训, 促进其就业。

2. 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近年来, 各地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 并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从辽宁的实践看, 凡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 有70%以上的都在见习单位或其他单位找到了工作。新的一年, 这项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并力争抓出更大成效。

3.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出国留学或到更高的学府进一步深造。出国留学或到更高学府进一步深造, 并取得硕士、博士等更高的学历学位, 也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种办法。对有条件、有愿望出国留学或进一步深造的高校本科毕业生, 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或高校, 都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 鼓励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4. 做好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输出”工作。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国外就业, 努力开辟高校毕业生国外劳务“输出”渠道。同时, 加快培养适应国际需要的人才。

篇4: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本刊讯(邱丽娜) 6月30日,由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中国广西人才市场承办的“2010年广西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就业见习基地双选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双选会共有408家招聘单位参加,推出2984个专业岗位。其中“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单位359家,提供465个急需紧缺专业岗位。据悉,今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招募单位除原来规定的有专业人才紧缺的乡镇事业单位外,首次扩大到各地的工业园(产业园)区、区直和各市设在乡镇基层的事业单位、各地列入自治区重点发展产业的重点企业以及部分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县(市、区)企事业单位。招募岗位明确对在未来两年有空编的事业单位特别是有空编但长期难以招聘到优秀专业人才的区直设乡镇基层的事业单位、有明确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的用人单位、解决服务期满人员就业较好的县市区以及乡镇基层事业单位重点倾斜。同时要求各乡镇、园区、区直事业单位上报需求岗位原则上不超过3人,同一单位上报岗位不超过2人;在专业上要求以我区经济发展紧缺的农林水牧、医疗卫生、规划建设、生态环保等专业为主。招募人数将比往年增加约50%。

此外,自治区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及其下属单位49家企业到会招聘,提供就业见习岗位2519个,涵盖机械制造、交通物流、医疗卫生、软件开发、生物制药、农林商贸、服务支持和工业园区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篇5: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滨州市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到、未就业毕业生

档案查询、托管和落户须知

网上注册---->报到程序---->与用人单位网上签约---->办理派遣手续---->办理落户手续---->档案转递程序。

一、网上注册:

1、省内院校毕业生

登录“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以下简称“信息网”),点击首页“用户登录”部分的“毕业生注册”链接,选择“省内院校毕业生”选项,显示协议界面,点“接受”按钮,进入省内院校毕业生注册界面,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后,出现注册成功信息。

输入自己注册时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个人网页,使用“网上回生源地报到”栏目,按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报到”。

2、省外院校滨州生源毕业生

注册个人信息:登录“信息网”点击首页“用户登录”部分的“毕业生注册”链接,选择“省外院校毕业生”选项,显示协议界面,点“接受”按钮,进入省外院校毕业生注册界面,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后,出现注册成功信息---->激活网上账号:省外院校滨州生源离校后,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原件级复印件,到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窗口(地址附后)办理激活网上账号手续---->登录个人网页:输入自己注册时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登录,使用“网上回生源地报到”栏目,按系统提示完成“网上报到”。

3、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毕业生

在“信息网”上填写注册信息,然后提供生源地省级招生部门审批盖章的入学年《XX省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名册》复印件加盖学校印章和相关材料,到山东省大中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济南市燕子山路2号;联系电话:0531-88597896)申请资格信息审核。审核通

过后,成为系统登录用户。(详细操作请登录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省外非山东生源来鲁就业须知专栏了解)

二、现场报到程序:

1、毕业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就业协议书”和单位要求的有关材料到接收单位办理报到手续。

2、毕业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到省、市人社部门的(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须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户口迁移证或户口本”、“身份证”原件,统一在报到证规定的报到期限内,到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窗口(地址附后)报到,由市毕业生办公室为其相应办理以下手续:一是办理报到、派遣、改派、档案转递确认、未就业毕业生人事档案关系托管;二是由毕业生填写“毕业生信息登记表”;三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四是办理特困生登记;五是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开发等一体化运作和服务。

三、网上签约:

1、省内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网上注册个人信息---->登录个人网页---->制作简历:毕业生登录系统后填写基本信息、求职意向等完成电子简历的制作---->检索职位信息:通过智能搜索、综合搜索、快速搜索等查询方式,按照工作岗位类别、工作地区、单位性质等搜索职位,显示符合条件的职位信息后,点击单位名称或职位名称进入具体信息。如对某用人单位有意向,可以在单位职位信息页面中点击“放入职位收藏夹”即可收藏此单位职位信息---->投递简历:毕业生在职位具体信息页面或职位收藏库中可以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达成签约意向:毕业生收到用人单位发送的签约邀请后,可以对此用人单位选择应约---->网上签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发送的签约邀请进行应约操作后,协议书最终发送到单位隶属的政府人社部门鉴证(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单位需先经其审核)。鉴证通过后,用人单位打印就业协议书,毕业生、用人单位签字盖章。

2、省外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的毕业离校后:网上注册个人信息---->激活网上账号---->登录个人网页---->制作简历---->检索职位信息---->投递简历---->达成签约意向---->网上签约。

毕业离校前:应先与用人单位签定学校核发的纸质“就业协议书”(毕业生、用人单位签字盖章,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单位须主管部门盖章)---->完成上述网上签约程序---->持纸质“就业协议书”和网上签约的协议书,到用人单位隶属的政府人社部门鉴证、盖章---->把签字盖章的协议书送交学校审核存档,等待签发就业报到证、毕业证等证件。

注:需重新签约的毕业生须先与原就业单位网上解约,并打印解约证明,再与新单位网上签约。

四、二次派遣:

1、毕业生报到后,在滨州市落实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与接收单位通过“信息网”走网上签约流程,签约成功后,经单位隶属的政府人社部门网上鉴证,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和从网上打印的就业协议书(毕业生、用人单位签字盖章,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单位须主管部门盖章),到负责鉴证的政府人社部门办理派遣手续。

2、毕业生报到后,在省内其它地市落实接收单位的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和接收单位所在地地市人社部门审核盖章的网上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接收函,到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窗口办理异地就业手续(档案在县区人社部门的,须先到档案所在地县市区人社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3、毕业生报到后,在省外或中央、省属单位落实接收单位的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和与接收单位网上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须毕业生签字、接收单位盖章)或接收函,到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窗口)办理异地就业手续(档案在县市区人社部门的,须先到档案所在地县市区人社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然后到山东省大中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派遣手续。

其中,出省就业的省外院校毕业生,由滨州市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办理异地就业手续,即可出省就业。

五、调整改派:

1、滨州范围内改派的毕业生与原接收单位通过“信息网”走网上解约流程,解除就业协议,由单位打印出解约证明(毕业生、用人单位签字盖章)---->毕业生与新接收单位通过“信息网”走网上签

约流程,经用人单位隶属的政府人社部门鉴证后,单位打印出就业协议书(毕业生、用人单位签字盖章)---->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解约证明、就业协议书,到负责鉴证的政府人社部门办理改派手续。

2、外市改派到滨州就业的在外市已就业的毕业生,需与原就业单位办理解约手续,出具解约证明---->毕业生与本市新接收单位通过“信息网”走网上签约流程,经单位隶属的政府人社部门鉴证后,单位打印出就业协议书(毕业生签字、用人单位盖章)---->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解约证明和就业协议书,到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窗口)办理改派手续。

其中,新接收单位隶属于县区人社部门的,须再经县区人社部门办理派遣手续。

3、改派至外市就业的毕业生和本市用人单位通过“信息网”走网上解约流程,双方解除就业协议,单位打印出解约证明(毕业生、用人单位签字盖章)---->毕业生持解约证明、“就业报到证”和外市接收单位隶属的地市人社部门盖章的就业协议书或接收函,到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窗口)办理改派手续,即可到外市就业。

其中:①解约单位隶属于县市区人社部门的,须先到县区人社部门办理改派手续。②新签约单位是外省的:省内院校毕业生,须再到山东省大中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济南市燕子山路2号;联系电话:0531-88597896)办理改派手续;省外院校毕业生,由滨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办理改派手续,即可到外省就业。

六、落户程序:

1、毕业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到接收单位的省外院校毕业生凭学校核发的纸质“就业协议书”(须经滨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鉴证、盖章),省内院校毕业生凭“信息网”上打印的网上系统生成的“就业协议书”(毕业生、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和学校核发到具体单位(与就业协议书上的签约单位相同)的“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及接收单位出具的“落户介绍信”,到接收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

2、毕业生报到后在滨州落实就业单位或报到证已签发到具体单位又改派到滨州就业的(包括滨州范围内改派)凭政府人社部门派遣或改派到接收单位的“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和接收单位出具的“落户介绍信”,到接收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

3、报到后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需落家庭户口的,凭“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及迁入地政府人社部门出具的“落户介绍信”,在其家庭户口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

其中,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毕业生,需提供“省外院校非山东生源高校毕业生来鲁就业申请表”(须经山东省大中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审核、盖章)。

七、组织关系办理

须办理党组织关系的毕业生,请持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市委组织部(市政大楼0911房间)办理;须办理团组织关系的毕业生,请持团员证到团市委办公室(市政大楼0466房间)办理。

八、毕业生档案转递、人事代理:

1、档案转递:毕业离校后,滨州生源毕业生和非滨州生源毕业生档案,由学校直接通过邮局发机要邮寄或由学校工作人员集中送交到滨州市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地址附后),并办理转交手续。严禁毕业生自带档案。毕业生档案接收查询9月15日开始。

2、人事代理:国家为保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鼓励多形式、多渠道放心就业,要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及时为应、往届毕业生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后可放心地到全国各地各种性质的单位去应聘工作,人才服务中心保障其人事方面的合法权益和应有的待遇:如保留原有身份、转正定级、职称评审、工龄计算、调整工资、出国政审、代办社会保险、人事档案能够合理流动等。

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窗口,地址:黄河四路307号渤海十六路十七路中段。坐101公交车在广电大厦站点下车南行200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大厦南门进一楼西侧

毕业生报到咨询电话: 0543-3060987;

毕业生人事代理咨询电话:0543-3362725;

邮编:256600

毕业生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招考及就业见习等信息将不定期在滨州人才网(bzrc.cn)、滨州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bzs.sdbys.cn)、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及各县区人事人才网上公布,请及时查询。

滨州市毕业生就业办公室

篇6: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就业见习工作总结

根据区人才中心相关文件要求,为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我街道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精心谋划,周密组织,扎实推进。

一、领导重视、夯实责任

按照区人才中心的安排,我街把此项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抓,组织办具体落实。街道党工委书记XXX,明确要求相关负责同志必须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力以赴完成市、区下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目标任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见习生的管理。

二、广泛宣传、形式多样

积极发动本地区先进单位作为见习基地,挖掘就业见习岗位,发动、组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到本地区见习单位就业见习,并根据他们专业、特长、个人意愿及时与见习基地的相关单位取得联系进行推荐,但是,由于见习单位与毕业生双方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多数没有推荐成功。只有x名低保家庭毕业生愿意在我地区XX单位从事办公室助理工作。

现就见习工作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1.见习基地情况:XX单位于XX年XX月正式成立,坐落于XX,社员集体出资XX万元,现有社员xx户,由于合作社成员基本都是农民,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随着经济发展需要,急需大学毕业生提供服务,因此,为毕业生提供包括文秘、助理、技术员等多个岗位,现接收见习毕业生1名。

2.见习工作运行情况:每月工资XX元,其中:市财政补贴XX元,区财政补贴XX元(含社保);见习单位负责考勤管理,街道对见习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管理,同时,督促见习单位为见习生工作提供基本的软、硬件条件,并将市、区两级划拨的见习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

3.见习工作效果: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公文写作等业务,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开拓进取精神,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对见习单位工作有很大帮助。同时,通过见习,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尽快进入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了各方面素质,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根据掌握情况,2009年接收的XX名见习生及2010年接收的XX名见习生均已实现二次就业。

2010年,在区人才中心的安排部署下,在见习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街道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如个别企业对见习工作热

篇7: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厦府〔2010〕6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为切实做好我市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我市生源毕业生数量达1万5千余人,而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仍然艰巨。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这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增强我市发展后劲的重要保证,是解决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坚持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挖掘岗位潜力,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就业政策和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大就业政策、正确就业观念的宣传力度,按照国家、省以及本意见的通知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服务,积极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二、认真贯彻国家、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

(一)大力促进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完善人事代理、流动管理、档案管理等服务措施,加强用工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人制度,营造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良好环境,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二)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就业信息服务建设,开发建设毕业生网上审批数字证书系统(电子印章),同时拓展毕业生就业网络功能,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为企业及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市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选拔企事业单位常年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力资源专家充实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全员化、专兼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指导活动,加强毕业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毕业生解疑释惑,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从基层、从一线做起的正确择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就业;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从财政安排的市人才发展专项经费中支付。

(三)优化高等中等教育结构。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及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的规律性研究,及时将社会对专业知识、各种技能的需求及时反馈给各类学校,有效优化高等、中等教育专业结构。

(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积极推动高等、中等院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等的联系与合作,共建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并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所需的紧缺的具有本科学历的研发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经市人事行政主管部门鉴证开展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又被该企业接收的,按接收的毕业生人数给予我市高校经费补贴。补贴按照本文三

(四)第2点的相关标准执行,所需经费从市、区就业专项经费中支付。

三、积极促进厦门生源毕业生就业

(一)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厦门生源毕业生

⒈国有企业应在帮助厦门生源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示范性作用。辖区内企业补充工作人员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厦门生源毕业生。

⒉奖励积极招用厦门生源毕业生的企业。我市辖区内企业当接收5名及以上首次就业的厦门生源毕业生满一年以上的,以毕业生就业报到手续、合同及社保为凭证,按接收人数及实际工作年限给予一次性奖励,用于补贴企业培训、招聘等人力资源工作费用。具体标准为:一年期的每人300元,两年期的每人500元,三年期及以上的每人1000元。所需经费从财政安排的市人才发展专项经费中支付。

⒊实施厦门生源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对用人单位招用连续失业一年以上厦门生源毕业生,并与其签有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以全市上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按用人单位应为所招用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的部分给予补贴,用人单位先缴后补,补贴最高年限为三年,所需经费从市、区就业专项经费中支付。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

⒋继续推动毕业生职业见习活动的开展。各类用人单位应积极为厦门生源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经双方协商一致,见习期可延长到1年;为方便发放各类见习补贴费用,统一见习补贴标准及补贴时间,2010年3月1日起见习学员的生活补贴标准为每日45元,其中财政拨付的各类见习补贴标准为每日37元,以上补贴每月按30日计发,所需经费从市、区就业专项经费中支付。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可根据最低工资标准的变化调整各项补贴标准。

企业见习单位补充工作人员时应优先录用表现优秀的见习学员,每接收1名在本单位厦门生源见习生,并及时按规定为其办理就业接收手续,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以毕业生就业报到手续、合同及社保为凭证,按实际接收人数给予一次性奖励,用于补贴企业培训、招聘等人力资源工作费用。具体标准为每人200元。所需经费从财政安排的市人才发展专项经费中支付。

(二)公益类岗位优先招用厦门生源毕业生

⒈市、区属义务教育阶段事业单位补充编制内及非在编工作人员应招收厦门生源毕业生。其中补充教师的,应从厦门生源师范类毕业生及经教师技能培训合格的非师范类厦门生源毕业

生中招聘。市、区属教育事业单位招聘编制内及非在编工作人员的须经同级编制、财政部门同意。

⒉市、区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参加招聘考试的厦门生源,笔试加10分,免笔试采用面试方式招聘的,厦门生源面试加10分。

厦门生源是指入学前(指考入取得第一个全日制普通教育学历院校前,下同)户籍和学籍在厦门市的普通教育全日制毕业生。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普通教育全日制毕业生可参照厦门生源享受就业优惠政策:

(1)入学前户籍在厦门市但学籍不在厦门市的普通教育全日制毕业生。

(2)入学前户籍和学籍虽不在厦门市,但毕业时父母或配偶有一方户籍在厦的普通教育全日制应届毕业生(仅限于应届)。

(三)鼓励扶持自主创业普通大中专院校厦门生源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缴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需办理人事代理手续的,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自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缴人事代理费用。

到农村从事教育、医疗、农业技术推广行业的,注册资金允许3年内分期到位、最低注册资本可放宽到3万元;有贷款需求的,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它形式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

(四)加大技能培训力度⒈继续开展行业专业技能培训。市、区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各行业主管部门,评估选定专门培训机构,针对首次就业的厦门生源毕业生,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培训课时不少于60课时,培训合格的,按实际培训人数给予行业培训机构一次性培训经费补贴,标准为每人300元。

⒉继续联合用人单位开展技能培训。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具备培训能力的用人单位开展针对首次就业厦门生源毕业生的各类免费技能培训活动,提供的培训课程不得少于120课时。政府根据不同科类给予补贴,具体标准为:非工科类专业岗位的每人一次性补贴600元,工科类专业岗位的每人一次性补贴1200元;培训企业吸收消化培训合格毕业生并与其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试用期满后按每人一次性200元的标准奖励给企业(符合本文三

(一)第2点奖励规定的企业仍可享受该奖励)。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应免费组织开展对口企业与参加各类培训合格的厦门生源毕业生专场对接会。

⒊继续开展非师范类厦门生源毕业生教师技能培训活动。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每年需增教师岗位的情况,联合市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开展教师技能培训活动,为确保培训质量,将培训费用标准由每人每课时不超过4元,提高为每人每课时不超过6元,总培训课时850课时增加到900课时。市人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开展民营学校与参加培训合格的非师范类厦门生源毕业生的专场对接会,鼓励毕业生积极到民营学校从教;被民营学校录用,上岗就业的给予毕业生本人一次性奖励,具体标准为:工作满1年期的1000元,2年期的2000元,3年期及以上的3000元。

⒋以上各项技能培训所需经费从市、区就业专项经费中支付,奖励经费从财政安排的市人才发展专项经费中支付。

(五)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⒈开展厦门生源毕业生求职登记工作。为确保就业推荐所需的生源信息真实有效,保证就业优惠措施落到实处,市、区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有就业意愿但毕业后尚未实现就业的厦门生源普通教育类待就业毕业生发放《普通大中专院校厦门生源毕业生信息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用于做为厦门生源毕业生就业推荐、参加职业见习及各种技能培训、企业领取专项奖励等各类优惠的凭证以及参加各类活动的记载。但有就业能力,待业超过1年(含1年)不来领取登记证的,视为无就业愿望,不再享受有关优惠待遇。

⒉举办公益性厦门生源专场招聘会。市、区属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各行业主管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发挥主导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打造公益性交流平台,积极为毕业生求职、就业创造市场条件。

⒊为待就业厦门生源提供免费档案管理等。市、区属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待就业的厦门生源毕业生提供免费档案管理,企业可免费在市、区属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网站发布专门招聘厦门生源毕业生的信息。

四、加强监管狠抓落实

(一)市组织、编制、人事、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加强对促进厦门生源就业各项工作的监管,建立必要的数据库,严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确保各项优惠措施、经费落到实处;一经发现单位或毕业生在享受优惠政策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主管部门将撤销审批,追回补贴,取消其申报享受各项优惠措施的资格,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二)用人单位接收符合我市政策规定毕业生的,应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手续,及时签订合同、缴交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不得搞假接收“空挂”等,一经发现用人单位或毕业生在办理就业、申办户籍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由主管部门撤销该接收手续,并取消其申报资格,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三)之前我市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与本通知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其它仍按原规定执行。

篇8: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11月21日, 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第二届校企见面会在山西毕业生市场举行, 这标志着山西省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式启动。

山西省副省长张平深入现场调研, 并对省教育厅举办校企见面会的举措予以充分肯定。他与在现场设置展台的高校代表亲切交谈, 详细询问了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并对奋战在毕业生就业一线的工作人员表示亲切慰问。张平希望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密切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 共同搭建好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 合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据悉, 来自省内83所高校的代表和300多家用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校企见面会。

篇9:浙江省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一)毕业生数量增长速度大于需求速度

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但社会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增速有限,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国有企业近年来引进毕业生的比例逐年下降;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收大量的毕业生;随着科技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用工数量尤其是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逐步减少;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1专业结构不平衡。目前,社会对计算机、通讯、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科类的大学毕业生需求较少。

2学历结构不平衡。社会需求越来越向重点院校集中,对部分地方院校的需求明显减少。而地方所属的部分院校有的就业率较低。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需求相对平衡,没有特色的专科生就业困难,专科及高职类毕业生整体需求不旺,就业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3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当前,我省高校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并不是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饱和,无法容纳下这些学生,而是一些毕业生择业期望过高,择业观念存在偏差。近几年,许多被在校大学生看好的单位,特别是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经过前些年的人才补充,人才需求已趋于饱和,大规模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二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及成因分析

(一)影响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人力资源流动性差。以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为主要经济中心,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远多于东北部地区。相对闭塞的地理位置,给每年的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毕业生除通过参加我省高校及人才市场举行的招聘会寻求就业机会外,同样会自主选择前往有就业意向的城市求职,我省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毕业生流动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

2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导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随着振兴东北的优惠政策的不断提出,我省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市场经济观念落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未见完善、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等。这样的经济发展状况导致我省劳动力供求不平衡:首先,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富余,进城务工人员增加,但城市劳动力需求的教育层次提高,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就业机会较少;其次,国有企业是我省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而国有企业就业机会有限;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经济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且在整个经济中的贡献程度较小,吸纳劳动力不足。

(二)影响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微观因素分析

1毕业生就业体制不完善。我省就业市场发育还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较高成本,影响了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单位,这是就业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体现。另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不完善,同样制约了人才的充分流动,大学生落户问题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障碍。

2促进就业的政策落实得未见实效。目前,我省出台了“毕业生到边远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高定一档职务工资,自主创业减免1至3年企业所得税,择业期放宽至3年,毕业生落户限制放开”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但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如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到边远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较少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等。就业政策的落实起不到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目的,实效不明显。

3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观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或兼职积累社会经验,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但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择以“与岗位相适应的工作经验”为条件,将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尽管毕业生拥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依然找不到愿意用人的单位。

三解决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一)解决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宏观对策

1放宽政策限制,简化审批程序。对优秀毕业生和特殊人才,只要工作需要,用人单位接收,实行准入制度,随时办理就业手续。对到我省农村基层、艰苦行业、国有中小型企业、紧缺专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优惠政策。研究简化审批程序,改进毕业生就业的审批制度和就业手续环节,改审批为审核备案,改中转为直派。协调配合计划、公安、粮食、教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做好毕业生就业中的相关工作,提供便捷服务。

2加大宣传引导工作力度。政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宣传地方和用人单位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行业工作的精神风貌;大力宣传到基层光荣、在基层大有可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尽一切可能,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在安置和分配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中,一方面政府要转变用人单位的人才观、选才观,使其公开、公正、公平、客观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合理地引进人才,着眼发展,储备人才。

3加强与高校的联系沟通,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要帮助高校协调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的关系,引导高校寻找市场,共同培育、发展、规范市场行为,让高校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确立调整培养目标、学科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质量,以增强毕业生对市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解决我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微观对策

1提高高校教学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完善就业指导

(1)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根本因素。毕业生能否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毕业生素质的高低,在于毕业生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学校必须在学生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力,以质量争市场,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大力调整专业设置。我省高校不少学科与专业设置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老化,学科单一;二是专业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与人才供需机制相脱节;三是没有与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这些状况无疑将导致一些毕业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出现就业难的状况。所以,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并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和社会需求,加快专业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要避免追求大而全、片面追求规模的做法,对社会需求量小、缺乏学校自身特色的专业要少招甚至停招。在教学内容上,要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3)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为毕业生指点迷津。目前,一些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仍然主要是由党政干部或学生处干部兼做,这样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时间上,都显得不够,远滞后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在机构上,尽快建立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在内容上,要制订毕业生就业法规政策、收集职业需求信息、组织市场招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讲授求职技巧、跟踪市场、调查研究等,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在时间上,要改变过去就业指导仅限于学生毕业阶段才进行的做法,而是要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识。

2帮助毕业生明确定位,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

(1)毕业生要认清自己,明确定位。毕业生只有充分的认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特长,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首先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即毕业生供需总的形势。多年来,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所限,主要流向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大型国有企业,现在这些单位相对需求量已经明显下降,而中小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由于多年来很少引进大学毕业生,自然成为接纳毕业生的主力军。故毕业生应充分考虑这一形势,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其次,还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优势和特长。其中包括自己的学历、专业和所在学校。

(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到艰苦边远地区去锻炼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学生自身也要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要克服从众心理、克服挫折心理、克服虚荣心理、克服攀比心理、克服自卑心理、克服依赖心理。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参与竞争,科学合理定位,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打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国家干部和非国家干部的界限,要打破地理位置、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观念的束缚,要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着重考虑是否能发挥个人能力。这样,就一定能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

参 考 文 献

[1]蒲建平.关于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的研究[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05(7).

[2]周凤生.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上一篇:卫生院一周工作总结下一篇:我懂得了节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