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在集体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024-07-11

内部控制在集体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共8篇)

篇1:内部控制在集体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内部控制在集体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进行自我完善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集体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为促进集体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将就我国集体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探寻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促进我国集体企业能够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 集体企业 管理问题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内部控制逐渐被各企业提上了管理的议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能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并且帮助企业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还能够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集体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在为我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推动集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表明集体企业的改革已经迈入新的阶段,它们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受到了巨大冲击和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体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顺利实施,能够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正确、真实、可靠,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提升,对促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有着积极的作用。相关概念阐述

1.1集体企业

集体企业主要是指企业中的所有财产归属于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社会经济组织。集体企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集体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主要是得益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政策的帮助。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企业的存在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提供了众多社会辅助服务,使地方税收增加。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集体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

1.2集体企业的特点

集体企业的出现是计划经济下的必然产物,主要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逐渐壮大与发展起来的。随着集体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实现了集团化多元化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集体企业不断改革、不断摸索,其特点逐渐突显出来。

1.2.1产业基础环节比较薄弱

虽然集体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壮大,规模逐渐拓展,并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集体企业而言,如果不能转变意识,转变观念,如果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体系中,即使集体企业的发展向着多元化的方向经营,其产业基础也十分薄弱。对于集体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独当一面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1.2.2有效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我国成立集体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更多的社会就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集体企业在成立之初在资源配置、产业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已经成立的集体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重叠性,有的集体企业没有成立的必要。再如,有的集体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更多的收益而采取多元化的业务发展模式,但适得其反并未获得良好的收益。

1.2.3员工人员结构比较复杂

集体企业在成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招收了大量员工的家属子女作为企业编制的员工,员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还有的集体企业安置了一部分主业富余的员工。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很多集体企业为了尽快拓宽市场,虽然招收了很多高素质员工,但是冗余现象十分严重。

1.3内部控制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是最早界定内部控制基本内涵的,目前关于内部控制内涵界定比较认可的来源于美国。所谓内部控制主要是指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其他人员为了实现运营效益,提高运营效率,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等作为基本目标,而提出的具有保障性的实施程序。

1.4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简单而言,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五个要素,即内部控制环境、对风险的管理、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的监控。很显然,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环路,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并非孤立的,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监督。集体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L公司为例

2.1 L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L公司是响应党的号召、顺应农转非政策注册的一家集体企业,其使命是为了解决安置农转非产生的闲赋人员,维护社会稳定,故公司员工100%为农转非人员,公司的基本业务是提供公共保洁、厕所和化粪池清抽、管道疏通、垃圾及弃土收集及清运、园林绿化等服务。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其次就是面向企事业单位收费。支出中人工成本占主导地位约占总支出78.5%,机械购置及养护成本约占总支出15%,剩下的为管理费用。因公司员工100%为农转非人员,基本文化教育程度较低,故人员均较懒散,不易管理,没有企业文化观念。具备专业素质管理类人员严重缺乏,具有专业职称的中层管理者更少。企业以前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导致的公司成本过高,企业连年亏损,总是伸手向国家要贴补才能勉强度日。虽然该公司实施了内部改革,有效控制了公司的成本,提高了公司的核心战斗力,但是该公司在内部控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2.2 L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2.1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证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还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够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其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在组织及组织机构、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内部审计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如在治理结构方面,由于该公司属于集体企业,没有单独设置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造成该公司一股独大、无法发挥董事的作用、监事形同虚设等问题。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照搬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进行管理的,虽然该公司多次进行人力资源改革,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员工的个人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制度本身问题造成的。如,该公司人员年龄结构较高,但是专业素质较低,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仅占员工的15%,这样的人员结构使得该公司缺乏勇于创新的实践,缺乏积极向上的工作思维模式,更缺乏拼搏精神,这种人员状况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不利。另外,在学历层次上该公司员工学历层次并不高,大部分人为高中及中专学历,具有大专或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在员工人数中所占比例较低。员工的培训方面也缺乏力度,加之该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流于形式,员工在工作中产生了怠慢心理,控制的实施可想而知。

三是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只有企业自身拥有的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社会职责、经营形象等特点因素,而这种综合体就是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氛围。良好的企业文化彰显出企业的个性,是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还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灵魂。但是目前该公司企业文化氛围并不浓厚,这种缺乏发展理念,缺乏企业精神,没有发展战略的企业如同一盘散沙,失去了自身的奋斗方向和前进动力。

2.2.2内部风险意识匮乏

如前所述,由于该企业的特殊情况使得企?I内部很多人风险意识淡薄。有的员工认为,不论企业经营状况如何,都会有国家提供资金做保障。任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都会面临诸多风险,而一旦企业遭遇风险和危机就会变得措手不及。因此,加强该企业风险意识的培养、构建较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对该企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2.2.3内部控制缺乏力度

在信息化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巨大冲击下,L公司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缺乏力度。如,在财务管控中存在一定的缺失,财务部门无预算控制分析,各部门无绩效考核标准,这些财务管控中的缺失,严重影响着该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如,L公司的资产管理控制极不规范,存货领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造成了谁需要就不问自取的恶劣局面,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导致了流动资金占用过量、存货价值贬损或生产中断。

2.2.4缺乏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由于该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员工对企业的了解只限于对本部门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该公司中信息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传递,很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和延迟的现象,下级向上层传递信息的程度不够,导致该公司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不顺畅。

2.2.5内部监控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该公司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内部审计监督缺乏完善性。虽然该企业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审计监督部门,但是该部门徒有虚名,并无实质性的意义,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设置的。这是严重阻碍该公司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瓶颈问题。另外,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是由单位的一把手直接指导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身份定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该公司内部审计监督还有待完善。优化集体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策略

3.1完善集体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由于该公司在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加大了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该公司的经营状况与未来战略发展前景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为了消除这些隐患,为该公司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该公司必须从强化内部控制着手。

一是针对该企业存在一股独大问题,但是由于该公司的性质决定的,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态,该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控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二是针对该公司目前人员结构老化的问题,建议该公司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五年人才招聘和培养计划,不断拓宽招聘的渠道和方式,不能以内部招聘的形式来解决企业员工中家属子女的工作问题。应该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方式招聘公司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综合素养强的综合型人才。L公司可以招入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公司内部形成坚实的后备力量,年轻员工的加入,必将为公司带来朝气与激情、创新与拼搏的力量。

三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调试功能,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构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3.2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公司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不能只单靠国家的支持来保证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求该公司必须构建长效的风险防范机制。L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培育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将风险管理视为一种长期阶段的管理工作,对于出现的风险一定要追查到底,并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相关风险的抵抗能力。

3.3加大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度

由于该公司的特殊性质,必须尽快加大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力度。针对该公司会计工作环节薄弱、影响内部控制效果的问题,要求该公司必须高度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建设;完善该企业内部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责任制,并逐渐完善相关的审批程序和制度;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预算控制及绩效考核。针对该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当通过先进的存货管理方法和技术构建完善的存货管理岗位责任制,只有企业的存货管理员、仓储人员、企业的监督部门工作人员能直接接触到存货,其他人员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特别授权后才可介入。

一是企业在进行存货采购时,必须对各种存货采购的间隔期、企业当前的存货库存量,密切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市场的供求关系等不同的因素,最终确定合理的存货采购日期和采购数量,在确定货还必须由企业财务部门进行预算审核。

二是进一步规范企业存货验收程序和验收方法,特别是对入库存货的数量、规格、质量等进行全方位验收,只有验收合格才能入库保管。

三是在仓储保管过程中,还必须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

四是在存货的留用方面,企业应当进一步明确领用的审批权限,特别是领用的大批存货必须进行特别授权才能领用。作为企业的仓储部门必须对出库通知单进行严格审核,审核无误才能发出货物,并将出库及库存情况做出详细记录。

五是存货盘点清查与处置控制,该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建议年中、年终各开展一次全面盘点清查,以保证存货记录与实际库存相符,并将盘点清查结果形成书面报告。

3.4完善信息沟通系统

L公司要想实现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而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要求有一个高效运转、数据联动的信息管理平台。因此,该公司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效运转的、能够实现数据无缝链接和联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保证公司内部信息沟通流畅的同时实现涵盖多部门、跨专业的信息资源共享。

3.5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构建

内部审计与监督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更是对内部控制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关键环节。L公司应当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并保证其权力的权威性、独立性;外聘专业的审计机构;内外配合在公司内部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审计与监督,以此来提高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合规性。

参考文献:

[1] 何秋杰.战略管理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2017(9):242-243.[2] 谭磊.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经营与管理,2017(7):113-115.

篇2:内部控制在集体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从内部控制的基本理念着手,分析了现代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五个基本要素,结合电网所属集体企业的特征,对内部控制应用过程中的八项重点内容进行了剖析,旨在为集体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有效规避各类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电网所属集体企业;企业管理;内部监督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1-016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31.087

按照国资委2012年68号文《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国家电网公司已于2013年底基本建成“横向覆盖各专业、纵向贯穿各层级”的内部控制体系,电网公司所属集体企业作为电网公司的重要业务单元,加快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推动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全面应用,防范经营风险,是当前工作的核心任务。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要素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规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1.1 内部环境

所谓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战略、组织结构、社会责任、企业的文化内容以及人力资源,是当前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实施内部控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作为其他几个基本要素的核心要素,内部环境关系到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2 风险评估

风险是未来的事项影响企业发展的一种不确定性,可以是给企业发展带来发展机会的正面风险,也可以是阻碍企业发展的负面风险。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且无法彻底消除,因此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

1.3 控制活动

企业在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对策时,需要将风险控制到相应的范围内。根据研究分析,企业风险评估的主要对策包括对授权审批的控制、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对预算的控制、对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控制等。

1.4 信息与沟通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与沟通,只有将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内部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在积极借助相关技术水平中,实现企业各个层次之间信息的传递、沟通以及使用,保证信息与沟通贯穿于内部控制的所有方面。

1.5 内部监督

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都需要内部监督。只有将内部监督与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在管理层上做到早预防、早防范,才能将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中所出现的各种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得到有效发展。内部控制的内容

2.1 “一把手”工程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各级单位党委(党组)或类似权力机构负责本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所属各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领导层站在全局的高度,统

筹规划,顶层设计,方能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

2.2 “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审批

近年来,检察院、审计署发现的重大经济案件中,不少都牵涉到“三重一大”问题,即“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问题。因此,对“三

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审批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

2.2.1 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三重一大”事项。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在相应的规定以及程序中能够实现企业的制度发展。在企业的有效发展中,每个人都不可以将集体的决策内容进行改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上市公司以及国有企业,根据近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杜绝出现“一支笔”现象,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企业结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2.2.2 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审批手续,保留关键证据。国家审计署在对某国有大型企业进行审计时,发现该公司所属电力和医药商业集团部分重大决策只有会议纪要,未保留完整会议记录,其中医药商业集团的会议纪要未严格实行连续编号管理。因此,企业在对“三重一大”事项进行审批时,要严格履行必要的手续,保留相关的会议记录、投票表决签字等关键证据,避免违规操作。

2.2.3 明确“三重一大”事项的具体内容。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企业可以自行确定“三重一大”事项的具体内容,大体包括:重大决策方面,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决策、经营计划和预算审批、企业薪酬分配等涉及职工重大切身利益事项等有关企业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重要事项;重大事项方面,重大计划外预算调整事项、关键性设备的引进、重大工程承发包项目等;重要人事任免方面,本企业中层以上员工的任免,所属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选聘、任免等;大额资金使用方面,计划的大额资金使用、较大额度的预算外资金使用、较大额度的非生产性资金使用以及重大捐赠、赞助等。

2.3 企业文化建设

电网属于集体企业应结合国家电网的企业文化,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为了促进企业文化发展,需要注重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品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领导责任。

2.4 授权审批管理

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行为必须经过恰当的授权,方可由具体的人员执行,未经授权或超越权限,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授权审批控制应重点关注四点内容:(1)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2)明确授权批准的层次;(3)明确授权批准的责任;(4)明确授权批准的程序。

2.5 岗位、职责相互制衡

岗位、职责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相容机构、岗位和人员的相互分离,是防止舞弊的基本原则。舞弊案件大多数是因为相互制衡性被破坏,例如,武汉某街道办事处的会计,10年间贪污公款6000多万元,银行支付的印鉴全部由该会计一人保管,就是因为岗位、职责没有有效分离,没有形成必要的制衡机制所导致。

2.6 全面预算管理

所谓的全面预算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中积极做出相应的预算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的全面预算对企业的融合发展而言是一项最为主要的管理方式,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企业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中,需要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在不断循环中加强企业经济活动。

2.7 资金循环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企业资金循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无一不是重大风险,一旦转变为现实,将会严重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资金活动包括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这里重点讲解与集体企业关联较大的资金营运环节的控制活动。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应用是一项庞杂的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内部控制应用的几项重点内容,限于篇幅原因,未详细展开内部控制应用的具体步骤。在实际应用中也待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和完善。在此起抛砖引玉之用,共同探讨、共同完善,将内部控制的理念深化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将内部控制的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角落,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S].[2]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S].[3]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财政部会计司)[S].[4] 国家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3]2034号)[S].作者简介:杜刚(1978-),男,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孝感供电公司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篇3:内部控制在集体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集体效能感的概念

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集体效能是指团体成员对团体能力的判断或对完成即将到来的工作的集体能力的评价。班杜拉将集体效能感定义为:团体成员在某一情景中, 对于自己的团队结合在一起取得特定水平成绩的能力的共同信念, 这是大多数研究者所共同接受的定义。同自我效能感一样, 集体效能感也不是集体操作性能力的实际水平, 而是集体对操作性能力的一种判断或信念, 是集体在集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信心。

集体效能感和个体效能感虽然都是对于能力作出评估和判断, 但是二者之间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二者除了概念不同外, 团队成员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又使集体效能感具有不同于个体效能的独特特性, 即集体效能感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团队成员的个体效能感之和。在同一团队环境中, 成员的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之间又是密切联系且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个体效能感是集体效能感形成的基础, 而集体效能感是一个团队变量, 是自我效能感在团队中的延伸和升华。因此, 集体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与自我效能感分不开的。

二、组织行为学中集体效能感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

集体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工作行为及态度的相关后果变量的影响方面, 以下是就这些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简要回顾:

1.集体效能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团队的集体效能感信念与团队绩效呈正相关。一般说来, 团队成员拥有的集体效能感信念越高, 团队的成就水平往往也越高。班杜拉对79所学校的老师群体进行了集体效能感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资历、集体效能感等因素可以预测学校组织的绩效。他认为, 尽管学生本身的特征对学校组织的绩效有一些直接的影响, 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改变教师的集体教学效能感, 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信心, 使得他们更好地激励和教育他们的学生, 从而影响学校的绩效。Little等人对某些制造业的自我管理型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探讨了集体效能感的构念及其与绩效行为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集体效能感得分不同的团队其绩效差异非常显著;事后检验显示集体效能感高得分组的绩效显著优于低得分组。我国学者李锐对中国珠三角地区多家企业的员工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发现:在个体层面, 员工的团体效能感对其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绩效都存在重要的影响。其中, “团队协作知觉”对角色内及角色外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工作能力信心”、“努力程度知觉”对角色内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 组织支持感对员工集体效能感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的增强作用。

2.集体效能感与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

Zellars等人以护士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集体效能感与角色冲突的交互作用对工作态度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集体效能感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对离职倾向及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对角色冲突与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Walumbwa等人对中国、印度和美国的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在中国和印度样本中, 集体效能感与组织承诺及工作满意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在美国样本中, 集体效能感只与组织承诺存在显著正相关。我国学者李锐对中国企业员工的研究也发现, 员工的集体效能感对组织承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并且组织支持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的加强作用。

3.集体效能感与工作压力源及职业紧张的相关研究

根据以往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得出, 集体效能感对工作压力与职业紧张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作为中介变量, 工作压力源首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集体效能感, 而集体效能感的下降又会加剧职业紧张;另一种作为调节变量, 集体效能感的提高可以有效地缓冲工作压力源对职业紧张的不利影响。

Jex等人通过对大学非教学科研人员的探索性研究发现, 集体效能感对情境限制与挫折感、工作量与满意度、焦虑及离职倾向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对情境限制与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关系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 Jex等人又以军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结果显示:集体效能感在超负荷工作与工作满意度、任务重要性与组织承诺之间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当集体效能感较高时, 不论工作超负荷的程度如何, 工作满意度都较高, 任务重要性与组织承诺的相关也更显著;而在集体效能感较低时, 超负荷工作会显著降低工作满意度。此后, Jex等人再次采用军人为被试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角色超载、人际冲突和工作——家庭冲突等压力源与集体效能感均呈显著负相关, 集体效能感在人际冲突与工作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 Schaubroeck等人的研究结果发现:香港的银行出纳员在高集体效能感的情况下, 高工作控制感会减轻工作要求对焦虑、抑郁及离职倾向的影响, 而在低集体效能感的情况下, 控制感则会加剧这种影响;自我效能感则没有显著作用。

三、集体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集体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研究刚刚开始, 在人才的选拔与录用、职业规划和人员培训干预、绩效评定、组织行为环境创设等领域, 研究者做了大量的探索。通过上述中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 表明集体效能感对员工的相关工作态度和行为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影响, 从而也证明了集体效能感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也要在实践领域结合集体效能感理论, 为促进与完善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新的途径与方法。

1.招聘选拔

组织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候选人中发现并选拔具有高绩效潜质的人才。已有研究表明, 员工的集体效能感与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 是工作绩效的重要预测指标;而员工的集体效能感又受个体的知识能力水平、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个体是作为团体或部门的一员而存在的, 因此, 个人工作能力显然也是团体工作能力的有机构成因子之一。因此, 在人力资源选拔的测评中应加入集体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测度内容, 并将效能感的测量结果作为人力资源选拔录用的重要参考标准, 选用那些知识能力水平较高的人才, 这样可以提高招聘选拔工作的效度。

2.员工培训

以往很多用人单位的员工培训工作通常只考虑员工业务技能的提高, 而很少关注员工效能感的提高。而事实上,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 对以后的工作绩效有更好的改进作用。因此, 在培训中应该有意识的加入提高个体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的培训内容, 从而使培训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由于个体特别是团队行为的成败经验对于成员的个体和集体效能感影响最大, 所以在实际的培训中, 要尽可能多地给员工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或者其他类似团队、组织成功的正面经验, 以培养团队成员的共有信心;应该增强团队间的互动, 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使团队选择更高的目标, 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效能感, 从而提高团队的绩效。另外, 还有研究表明, 一个团队, 如果成员的集体效能感过高, 就容易扩大小团体意识的弊端。因此, 在员工培训中, 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识大局、顾大体的思想意识, 避免小团体意识的出现。

3.人员结构调整和岗位分配

已有研究表明, 集体效能感受到团队成员知识和能力的搭配情况、团队的结构特征、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用人组织要保证其团队本身设置的合理性, 要注意保持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多样性和价值观方面的相容性, 并且把合适的人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 达到人岗匹配的最优化。这样做能够显著增强集体凝聚力, 进而对集体效能感产生积极影响。

4.目标设置和绩效管理

研究发现, 设置一个明确的、有一定挑战性的, 并且员工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对员工的集体效能感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因此, 为了提高员工的集体效能感, 取得更好的工作绩效, 合理的目标设置非常重要。另外, 集体效能感和绩效反馈两者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缺一不可。所以, 在绩效管理上, 需要重视绩效反馈的重要作用。要更多进行积极的绩效反馈, 而对于较差的绩效的反馈则要注意反馈的艺术性, 既能让团体成员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以后的行为, 又不能损害员工的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水平。在绩效的反馈过程中, 积极的支持性鼓励性的言语劝说可以有效避免成员自我效能感、集体效能感和工作绩效的降低, 对促进三者的良性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文章阐述了集体效能感的概念, 并简要回顾了已有的集体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工作态度、职业紧张等结果变量的相关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集体效能感理论在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集体效能感,工作绩效,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986.

[2]andura A.Exercise of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in changing societies.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5.

[3]Little B I, Madigan R M.The relationshipbetween collec-tive 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work teams[J].Small Group Research, 1997, 28, (4) :517-534.

[4]丁桂凤, 沈德立.团队环境中员工的效能感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59-62.

[5]姜飞月, 郭本禹.从个体效能到集体效能——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 2002, (1) :114-115.

[6]李锐.企业员工团体效能感的结构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学位论文, 2007.

[7]石雷山.教师集体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3) :389-393.

篇4: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管理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发展的理念也必须进行改变。而内部控制的模式是现在的企业进行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式,这是因为它可以使企业资产的安全得到保护,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的管理的政策得到有力的执行,使得企业的利益随着经营的管理效率的提高得到一定得提高。

一、内部控制的特征

对于内部控制的特征主要有三点,三点分别是:

(一)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使得企业的业务得到全方位的控制,可以体现出其控制的全面性。对于企业来说,不但可以使企业的资产、会计、政策的执行这些都得到控制,还能够针对所做的工作来进行分析,并且对于所分析出的结果,对于不好的方面能够出台一些整改的方案。

(二)内部控制还有一种特性,就是关联性,在对企业管理时,避免不了部门之间存在着关联,这就使得在对于一种行为进行控制时,可能会使其它的一些或一种的控制行为出现加强或削弱的现象。

(三)通常内部的控制和平常的管理是连在一起的,这就会导致内部的控制存在潜在性,这是因为不管企业的管理方式是哪一种,都有自己潜在的意识存在,它是在日常的管理当中隐藏着的,所以内部的控制存在着潜在性。

二、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

内部控制既然存在,肯定是有其作用的,而它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根据这个来进行了分析,如下:

(一)必须使得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得到保证

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则会使会计信息得到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清楚的了解经营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可以使其透露出来,能够及时得到纠正,从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更加能得到保证。

(二)使得企业的资源与财产得到安全的保证

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是否完善,将直接使得一些物资的采购等环节得到监督,正是这种监督使企业的物资浪费和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三)使得企业的内部在国家的一些政策和法规的贯彻落实上更能够保证

企业进行经营,首要的条件就是合法,所以对于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法规是至关重要的,而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完善可以轻松的实现该目的,它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国家的政策和法规的执行更加有力。

(四)使企业的有效经营得到促进

能够把企业中生产。财务和营销来结合,且是整体的作用得到发挥,向着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断前进的方法,就是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且可以轻松的实现。

三、企业在内部控制的管理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的会计控制对于其认识还不够

现如今,一些企业,还认为内部的会计控制不重要,对于其不够重视,使得会计控制的制度不完整,更有甚者直接没有建立会计控制的制度,这种现象将会使企业的会计控制执行较为困难,从而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严肃性直接失去。

(二)对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建立的不够完善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控制的制度都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与目前的市场经济的要求脱离,同时制度的建设也处于落后的阶段,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由于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统一,使得会计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对于法人治理结构没有进行具体的规范

如今的许多企业其内部的监事会没有达到当初成立时要求的作用,使企业相互的制约和监督的体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要想企业的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实施,则需要采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一个权力的分配和相互的制衡、约束所形成的一个整体。

四、能够使得内部控制有效的实施的方案

(一)实现内部的控制管理和现在实行的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

只要能够把内部的控制管理和现在实行的体制法规实现统一,就可以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实现。正是由于此原因,企业的财政部、审计署等等其他部门加强之间的联系,才能够使内部的管理协调达到共赢。

(二)将管理的权限明确,同时使管理的体系不断健全

只有有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才能够使得每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职能和管理的权限得到相互的牵制,而健全的管理体系主要指实行对经营当中的绝对控制,使在需要控制的地方能够随时将其控制,而杜绝高层的管理人员相互的交叉任职则可以使这种制度更加的完善。

(三)对于单位的负责人实施承诺制

内部控制能否成功最关键的则是单位的负责人,而承诺制一个关键的因素。由于一些领导人相互串通,在对企业进行控制时随心所欲,通常会使内部控制失败,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成败与企业的领导者息息相关。

五、想要在企业管理中使内部控制发挥其作用应怎么做

(一)强化企业员工的遵守内部控制制度的观念

只有企业的员工和领导者把内部控制制度这个管理理念进行强化,且完全的实施,才能够使得该制度发挥其理想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层,其对于制度的态度会体现出企业对于制度的态度,所以只有完全根据制度行事才能够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不断地使企业的内部控制的组织框架健全

想要使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组织体系必须完善。在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结构,同时管理层应清楚的认识管理公司应严格遵守制度,且应根据不同部门和人员的特色将其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会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和制度的良好实施。

(三)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够进行完全的抄袭或模仿,需要根据本企业的情况,通过企业的行业为依据,来进行科学的制定,而且制定制度时不应只考虑实际情况,还应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只有科学的控制制度才能在管理中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则需要进行加强

针对企业,一个科学规范的制度只是一个基础,执行力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管制度制定的如何合理与科学,如果没有办法进行强有力的执行,则一切的努力将会白费。所以就需要我们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还要制定一个规范,只有这样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够将其原本的作用完全发挥。

六、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其不管是对于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还是企业的经营和财产的安全保证都有着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将是企业进行经营和发展所必须选择的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篇5:内部控制在集体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曾瑞勇

摘要:本文从ERP管理系统的特点结合内部控制的要素和内部控制的措施入手,阐述了在公司ERP管理中如何提升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关键字:ERP、内部控制、ERP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已经离不开ERP系统管理。而基于ERP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的内部控制有效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地实现。

1、内部控制和ERP管理的定义。

1.1 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其目标是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1.2 ERP定义: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公司资源计划,是融合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管理信息化系统。ERP管理的应用是运用公司先进管理理念以信息化管理手段把公司内的所有资源(人、财、物)信息化、集成化,使其协调动作,从而实现公司最优化管理。ERP系统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或者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的公司的治理结构,改善了公司内部控制,提高的公司治理水平,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2、ERP管理的特点

ERP 系统管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司的原有业务流程,实现流程化、程序化管理,打破部门分割,实现了公司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

2.1 ERP管理是协同作业,集中管理。ERP管理的协同作业、数据集中处理极大提高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从而提高公司竞争能力。

2.2 ERP管理促使公司趋向扁平化管理。ERP系统管理使得公司管理部门合理设置,部门权责分明,促使公司管理结构趋向于扁平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合理,这有利于提高公司法人治理能力。

2.3 ERP系统管理是流程化管理,它使得公司日常业务流程化,使得公司员工岗位责任明确,形成相互制约,确实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能力。

2.4 ERP管理是系统管理,它大大避免了人为管理的随意性,保证财务控制、预算控制,业绩考评控制的独立性,极大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2.5 ERP系统管理的开放性(有管理的开放)。

通过对ERP系统管理的主要特点的分析,ERP管理能极大的提升公司内部控制能力,进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

3、运用ERP管理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效率。

我们谈公司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公司的内部控制要素和内部控制措施,一个完善的公司内部控制是离不开内部控制要素、内部控制措施与控制手段-ERP的完美结合。

3.1 风险评估,公司运用ERP管理前要对公司的风险(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并在ERP实施时重点考虑风险评估结果,纳入公司ERP实施事前的考虑范围。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公司必须制定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后,实施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并把公司的风险应对策略在公司ERP实施时体现在ERP运用管理中。利用风险评估手段确定公司中关键的业务流程及ERP控制的关键点,对整个流程和内部控制进行评审,确定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把上述关键点体现在ERP实施管理中。3.2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结合公司ERP系统管理,分析如下:

3.2.1公司的治理结构,比如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分工制衡及其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权限,各机构尽量扁平化,部门的管理职能不能有重叠,即各个部门权责、权限必须分明;

3.2.2公司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明确,保证信息通畅流动,这是公司ERP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3.2.3ERP流程化管理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能力。由于ERP 管理下的内部牵制和流程化管理保证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有效性,保证审计的独立性。3.2.4ERP管理便于公司文化管理。ERP管理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流程化管理,使得公司内部每一个机构和职工成为ERP系统的一部分,而促使公司管理趋向扁平化。这利于公司核心文化和管理理念的传递到每一员工,这一点在集团公司中体现的特别明显。3.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公司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

3.3.1 ERP管理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容易实施,避免人为干扰。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它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公司ERP管理流程设计时应重点把握“内部牵制关键点”的设计,在建立ERP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内部牵制关键点,并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3.3.2ERP系统管理提升授权审批控制能力。公司ERP管理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1)授权审批的范围;(2)授权审批的层次;(3)授权审批的程序;(4)授权审批的责任。把授权审批体系嵌入在ERP应用管理中,ERP系统管理的系统化、信息化和流程化管理可避免人为干扰,随意授权。这里特别指出,特别授权一般不适用在ERP应用系统中进行系统管理。

3.3.3会计系统控制。ERP管理系统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系统。ERP管理应用下的财务管理系统控制能够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快速和准确记录、归集、分类,进而达到实时控制,条会计系统控制能力。3.3.4便于实行财产保护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1)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2)定期盘点和核对。(3)限制接近。公司ERP管理中的财产保护控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随时调用财产记录,并明确了财产接触的授权人员,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资产直接接触。

3.3.5 ERP管理是信息化、流程化管理,这提高公司的预算控制效率。公司ERP管理使公司管理趋于扁平化、流程化,这使得管理的高层能快速实施预算管理,这一点是其他管理系统无法比拟的。它极大提高的预算控制的效率,进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3.3.6提升运营分析控制能力。公司ERP管理下,由于数据的集中管理,借助ERP运营分析工具,提高了运营分析控制能力。

3.3.7完善绩效考评控制。公司依靠ERP管理系统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能快速、准确对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避免了人为干扰的因素,这一点在集团企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ERP管理系统设计是流程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化管理,把上述控制措施有机融入到ERP管理中,这有利于内控控制措施的实施,避免了过多的人为干扰,提高了公司内部控制管理能力。

3.4 ERP系统管理提高了信息与沟通能力。

信息与沟通是指单位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在公司ERP管理中,数据的记录、传递信息化管理,有力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用性,为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提供有力保证,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这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

3.5 ERP系统管理提高内部监督。

由于ERP管理流程化管理下,内部业务一环扣一环,使得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很容易被发现,这有利于内部控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4、ERP管理下的内部控制的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基于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公司应根据ERP管理的流程化管理结合内部控制措施设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在ERP管理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关键要建立岗位分工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关键点;明确各个部门、岗位的权利、义务和工作范围;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并根据上述要点设计合理的流程化管理。下面以“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为例子进行说明: 4.1岗位分工控制

4.1.1在ERP系统中建立和明确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销售部门(销售)、财务(收、退款)、仓库(出库)的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4.1.1在ERP系统中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分别设立,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全过程,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4.2授权审批控制

4.2.1在ERP系统中明确审批人员对销售业务的授权审批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未经授权人员不得经办销售与收款业务。4.2.2在ERP系统中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4.3销售与发货控制

4.3.1在ERP系统建立销售预算管理制度,并确立销售管理责任制。

4.3.2在ERP系统建立销售定价控制制度,制定价目表、折扣政策、付款政策和赊销管理政策并严格执行,这一点必须结合授权审批实施。

4.3.3在ERP系统明确规定销售谈判、合同订立、合同审批、销售、发货等环节的岗位责任、职责权限及管理措施。

4.3.4在ERP系统建立销售退回管理制度。销售退回须经过授权销售主管的审批。4.4收款控制

4.41销售收入及时在系统中进行销售结算并在ERP系统中记录。

4.4.2在ERP系统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4.4.3定期与客户核对往来款项。4.5 定期检查ERP系统中的“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及其关联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发现以纠正,完善ERP管理的内部控制。4.6所有的销售与收款业务必须在ERP系统中完成。

5、ERP管理下应制定相应措施,以保证其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由于ERP系统管理的开放性和数据的集中管理,外部人员和未经授权人员较为容易获取数据信息和系统容易遭受人为攻击,所以,ERP管理下制定相应措施,以保证其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如下:

5.1ERP系统开发、维护与应用必须有明确授权,且开发、维护与应用层授权不能重叠。

5.2加强计算机病毒控制。由于ERP系统开放性,在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容易遭受破坏,尽量采用无盘工作站,以维护ERP系统安全。5.3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操守培训,降低道德风险。

5.4 加强网络安全控制,包括:硬件设备安全控制、系统软件安全控制、信息安全控制、系统入侵防范控制、交易安全控制,以保护ERP系统应用安全。结论:ERP 系统管理全方位改变公司的管理环境和管理理念,并影响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在公司管理实践中,若能把公司内部控制与ERP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公司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在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ERP 系统平台承载内部控制,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效率。

参考文献:1.成善学.ERP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10.(03)2.吕华.ERP 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思考[J].时代经贸,2008,(12)

篇6:财务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成长期的财务控制

一、高增长型公司的财务特点

1、首先是现金吸收者。在于时间差,金额差,是个不断投入的过程。

2、高速增长与业务平稳公司的区别

高速增长业务平稳

现金缺少过剩

资产周转快慢

结果容易资金不足失败盈利不足失败

二、关于增长的正确观念

1、最大化不是公司目标

2、追求可持续增长是目标:在资金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

3、限制增长,力争平衡发展

三、如何保持可持续增长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资产/所有者权益)*留存比率 例子:金蝶公司高速发展

采用财务策略:与他人合资、接受他人投资、进行资产重组、上市筹资、期权、并购同行

四、增长公司的财务措施

增长快公司的财务策略

1、原股东增加投资、吸引新股东加盟(内部员工、管理层、风险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发行股票

2、通过利润杠杆:推迟分配时间、降低分配比例。

3、提高财务杠杆:银行贷款。

4、剥离效益差业务部分、业务进行包出去、提高销售价格

5、寻找有实力者并购、业务进行分拆、寻找战略同盟

增长慢公司的财务策略

篇7:成本控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施工项目管理的一切活动同时也是成本活动,没有成本的发生和运动,施工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随时都可能中断。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一准则而展开的,所以说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础和重点,建立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对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对施工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企业内部管理项目手段之一的成本控制,其方式及内容可以灵活多样,各个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建立适合自己的成本核算体系。本文将以广州三建的成本控制案例为例子,介绍一种公司一级及项目一级的二级成本核算体系,该体系由公司编制目标成本后以责任成本的形式下达给项目,再由项目将责任成本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人。

做好成本预测,确定项目目标成本

一项工程中标后,就会进入到施工生产准备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此时首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搜集各项信息,对项目的成本进行预测,确定目标成本。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投标文件中的技术标书、经济标书、图纸会审、招标答疑纪要,当时的人工及材料市场单价,关于项目周边交通情况、水电管道布置情况等信息。一是要对工程直接费用成本进行预测,它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及机械费。

对于人工费,首先要了解当前建筑市场的劳务行情及工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考虑是否赶工因素,确定人工单价,与预算工程量相乘,预测人工费支出额。

材料费在项目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应作为重点准确把握。要逐项分析各项主材、辅材、地材的供应地点、运输方式、购买价、采保费及装卸费,确定其市场单价。对于定额中材料规格与实际用材不符的,要确定其材料价差;对于实际采用的水泥砂浆配合比与定额规定不同,也要计算出其材料用量差异,然后以施工预算中的实物量为依据,参照材料消耗标准以及材料市场单价,计算出材料的预测成本。广州三建机械因为绝大部分为外租,所以在确定了机械租赁单价之后,主要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提供的机械设备的种类、台数、使用时间,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与设备租赁单价相乘,即可得出设备租赁成本。对于设备用电成本,可根据设备总耗电量与用电单价相乘得出,而机械设备的耗油成本可以设备的总耗油量与柴油单价相乘得出。二是对现场临时设施成本的预测。

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拟定的现场所需施工管理人员及二线人员数量,最高峰工人入场人数和平均工人驻场人数,大宗材料的数量及堆放地点,工期长短等因素,确定临时设施的面积、生活用水用电设施的数量,与土建单方造价及水、电单价相乘,即可初步估算出临设成本。三是现场管理费用的预测。

除上述两项费用开支以外,现场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交通费、文明设施费、检验试验费等因无定额可循,可根据以往工程施工中包干控制的历史数据预测开支数。四是风险成本的预测。

工程施工进行当中,必须要考虑到一些不可预见因素,预测其风险成本。造成成本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如地震、洪水;项目所在地的物价上涨;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及特殊施工方案等,如事先对风险估计不足,则会给成本带来很大的负担。风险成本准确预测的关键是要熟悉工程施工方案,了解工程特点,掌握特殊施工工艺的方法,对项目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及当时的物价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还要确定哪些是外分包工程,是否由甲方指定分包商;材料的供应方式是否为甲供;标价与工期的包干方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上各项预测成本,就可以初步估算出项目的目标成本,并预算出公司的目标利润。

围绕成本目标,进行成本控制

项目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将重点放在抓施工班组的成本支出。作为施工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班组,工程成本的直接费用都是由其负责控制,而工程直接成本占施工总成本的80%左右,也就是说,施工班组能把成本控制好,那么项目的成本控制也就成功了70%以上。施工班组在控制成本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确定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班组要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自身人员素质及装备条件,选择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艺流程及布置施工现场,保障施工的均衡性、连续性,降低工程成本。

其次挖掘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工成本。首先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班组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及个人文化素质;其次要合理组织施工,严格执行劳动定额,减少因重复劳动而造成的成本浪费;另外,要将工人的劳动成果与其收入挂钩,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挖掘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工费用。再次降低材料费用成本。材料消耗在工程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降低材料消耗,对于降低工程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降低材料费用,不仅仅是从材料的使用方面着手,更要综合考虑材料的采购、运输、使用及回收等环节,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材料成本。首先要做好材料的采购决策,进料的价格、质量、数量、时间及运输方案等因素,要在综合考虑施工需要及工程所在地具体情况后做出选择。其次,不断改进施工技术,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展材料的代用及综合利用,做到物尽其用。第三,加强材料管理,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仓储定额,做到材料的出入库控制有标准。第四,采用经济承包制,将材料消耗的定额指标,层层落实到工序,并制定相应的材料消耗节超奖惩措施。

第四要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结合施工方案,选择最适合项目的机械设备的种类及数量。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防止因为操作人员熟练程度不够而影响施工生产正常进行。提高机械利用率。督促设备管理人员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使机械设备尽可能地处于完好状态,提高完好率。

篇8:内部控制在集体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 项目开展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生产企业大量增多, 生产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 务工人员大量聚集, 为企业提供集体用餐服务的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民以食为天”, 开展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危害分析及远程监控技术项目研究, 不仅能规范集体用餐经营行为, 最大程度地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更体现了政府对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 是一项民生工程。

2 项目的技术路线

查询国内外发表的相关论文及研究成果, 熟悉远程监控、危害分析关键控制 (HACCP)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科学管理方法, 确定项目技术路线如下:

2.1 制定操作规范和技术流程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江苏省食品卫生条例》、《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为依据, 制订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制售配送全流程各个关键点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流程, 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制售各个环节规范操作有据可依。

2.2 确定项目框架及指标体系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信息框架分4块:①卫生监测;②自身检查;③卫生监督;④投诉及突发事件。依据重要性、可行性、客观性的原则, 筛选《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评分表》和卫生信誉等方面的指标作为各框架单元的评价指标。最后采用Delphi法, 确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监督、自身管理框架指标体系。

2.3 建立远程监控系统

系统为二级管理模式, 按照多个前端, 一个中心设计, 通过网络接口设立两级分布式网络集中监控系统。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作为一级管理中心, 市卫生监督所作为二级管理中心。

2.3.1 捕捉系统

信息捕捉系统包括摄像系统和温湿度测量系统。摄像系统主要完成监控图像的摄取, 按照每个集体用餐配送单位5个监控点考虑:其中送餐车安装移动监控器1个, 原料采购、烹调、餐具洗消、分餐等场所各安装定点监控器1个;温湿度测量系统通过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获取关键功能区温湿度, 至少在备餐间、运输车各安装1个, 具体实施时按照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需求对数量增减。

2.3.2 传输系统

传输设备主要是完成整个系统的视频信号和控制号等的数据传输, 分为前端传输系统和远程传输系统。前端传输系统是指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捕捉系统与硬盘之间的信号传输线缆 (视频线、控制线和电源线) , 远程传输系统是基于网络的全数字化的信息传输和管理系统, 以网络集中管理和网络传输为核心, 完成信息采集、传输。控制、管理和储存的全过程, 能够架构在局域网/广域网之上, 并与现有网络设备实现无缝对接, 真正实现远程实时监控、集中监督管理的目的。

2.3.3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分为前端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控制设备和市卫生监督所控制设备。前端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控制设备用来完成各个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本地监控系统的显示、控制、录像等功能。前端各捕捉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输送到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控制室的硬盘录像机上, 由硬盘录像机完成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模数转换, 同时硬盘录像机对监控图像进行录像, 对各时点温湿度进行记录。市卫生监督所配置一台控制台, 对全市所有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捕捉信号进行录像、记录。

2.3.4 显示系统

在监控中心配备一套管理服务器, 对监控系统显示的数据进行综合管理, 每组现场执法卫生监督员配备一台具有通话、短信、拍照、录音、手写、GPS、GIS等多功能PDA移动终端 (简称“卫监通”) , 卫生监督员根据视频源的名称、编号、所在位置等属性信息确定要察看的视频信息, 视频信息可在市卫生监督所大屏幕、联网计算机、“卫监通”上显示。

3 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需具有良好的实时性、连续性、音视频同步性、良好记录性、可控性、高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 图像清晰, 价格低廉, 易于安装。设计坚持以下原则:

3.1 以人为本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创建工作, 形式上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卫生监督管理新的手段和方法来不断提高卫生监督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其最终目的, 必须落实在保护广大消费者饮食卫生安全, 必须落实在对餐饮业食品安全卫生状况有效改善和长效管理上, 从而实现管理型卫生监督模式向服务型卫生监督模式转变。

3.2 严格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江苏省食品卫生条例》、《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为依据, 建立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监督、自身管理项目框架及指标体系, 通过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制售配送全流程的远程监控, 实时采集集体用餐在原料采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信息, 系统自动或经过远程专家系统 (管理用户) 对食品安全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对存在问题及时发出预警, 并提出指导性或指令性建议加以控制。

3.3 资源整合

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 充分挖掘和利用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自身已有的远程监控资源, 通过统一技术标准, 与我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实行无缝对接, 避免重复投资。远程监控系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端一般控制在1.5万元以下, 见表1。

3.4 因地制宜

结合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现状, 加强研究分析, 制定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 先选择一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试用, 根据使用情况对软件、硬件、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修订, 技术成熟后在全市所有持证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应用, 并在其他地区、其他行业 (大型集体食堂、宾馆、饭店) 推广。实施过程须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防止生搬硬套。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 改革创新。

3.5 保证先进性

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 借鉴其他领域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的经验。在技术上, 采用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技术, 使得设计更加合理、先进。充分考虑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自身已有的远程监控资源, 在注重系统实用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 在软件的开发思想上, 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 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4 讨论

借鉴国际信息管理、风险评估先进经验, 应用Intefnet技术, 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加工、运输、销售全流程实行远程监控, 安装监控系统以后, 可以在任何联网计算机或“卫监通”上监控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现场卫生情况, 可发挥如下作用:①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起到一种震撼作用, 大大降低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发生;②为卫生监督机构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③对存在问题及时发出预警, 并提出指导性或指令性建议加以控制;④对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品安全水平随时或定期进行评价, 及早取消食品安全性特差单位的经营资格;⑤通过视频文件存储检索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原因, 方便监督执法和有据监管。

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监督远程监控系统项目研究, 不仅能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更体现了政府对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 是一项民生工程。对于创建“连续性预防”、“判别潜在危害因素”、“动态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纠正与防止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机制具有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传平.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5:8.

[2]李英哲, 朱士新, 周宇扬, 等.经济发达地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对策研究.江苏预防医学, 2006, 17 (2) :33.

上一篇:《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杜荀鹤唐诗鉴赏下一篇:歌颂老师的经典古诗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