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致青年教师:呼唤教育里的工匠精神

2024-07-14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致青年教师:呼唤教育里的工匠精神(精选2篇)

篇1: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致青年教师:呼唤教育里的工匠精神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致青年教师:呼唤教育里的工匠精神

(作者系清华附小校长本文刊载人民政协报2016年5月4日11版)

“身为教育者,我们应再次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究竟教育的工匠精神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我想说:先匠气十足,再神气十足;先低头奋斗,再抬头看天。”青年节之际,与青年教师共勉。—窦桂梅

新一代的教师是不是太聪明了?他们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径,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来,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比如手写教案、做课堂札记„„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烦了。如今,拈轻怕重,不能从小处、细处着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轻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抑或是难以逾越的瓶颈。

对于清华附小而言,招聘和教师教育一直是学校常态。近年来,我们招聘的老师有些是师范本科毕业,研究生学历的也不少,各方面能力比我们当年强多了,我很是欣赏。然而交流中,甚至实习的过程中,我总有隐约的担心,新一代的教师是不是太聪明了?他们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径,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来,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比如手写教案、做课堂札记„„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烦了。有的老师,一遇到心情不顺就撂挑子,一遇到困难就浅尝辄止。此外,一些年轻教师似乎只愿意花费精力钻研自己喜欢的内容,而非基本功,好高骛远、拈轻怕重,不能从小处、细处着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轻人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抑或是难以逾越的瓶颈。我们该如何共同面对?

曾经,我们前辈教师上课那样一丝不苟,不计得失,从一而终,奉献一生。受其影响,我从教音乐、数学转任教语文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寒暑假前我会到图书馆里,把能借阅的书籍、杂志都带回家阅读。常态课的教案一般都要写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交学校的工整的教案,最后一次是上课之前的头一两天,为了进一步熟悉学情、教情而重新整理书写的、夹在语文书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记下了自己的教学流程:课堂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设计了然于心,每每打开,爱不释手。

记得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我几易其稿,仅开头就设计了十几种预设。至今,我备课依然一丝不苟,不敢马虎半步。做校长的这几年里,在管理上善于闭合、关键事情较真„„虽说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习惯已刻入我职业生涯中的每一个角色,这正是上一辈教师所教给我的工匠精神。

时代的差异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为人、为学、为师的初心,但我亲爱的青年朋友,若按斯宾塞“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一说,教育是教师一生的修业,一个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盛业,而这必存在躲不掉、绕不开的求真与实干定律,方能构筑你我的教育大厦。

然而,当我试着用这样的习惯要求周边的人,特别是年轻教师时,却常常被认为不合时宜,总被认为要求过高甚至苛刻。尽管在学校的规范管理之下,老师们都在努力地工作,但精致到每一个细节不放过的劲头、基于热爱而焕发出的强大的智慧与力量,却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教师如此,我们现在的学生呢?从教30年的我,今天再面对学生的时候,可以说“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曾经,我们的学生很听老师的“教诲”。他们的一双小手,可以练就“一手好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写好中国字。还可以拿起扫把从头到尾,一点一点打扫教室,摆放桌椅,直至窗明几净。但今天的学生视野开阔、兴趣广泛,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同时也容易喜新厌旧,若让他静心来倾听、写字、操练,则很难达到预期。不言而喻,这对教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家长们呢?部分不能“适才扬性”,有的把问题推给学校,把责任推给教师。孩子的职业与未来是自己遗憾的补充或是自己面子的遮羞布,明明孩子不适合做研究,宁可花大价钱也要去所谓名牌学校,自己的孩子若读职业学校,就在邻舍或单位抬不起头来。我的家乡,木匠、瓦匠已经消失,剩下的不是兼做小生意,就是到城里打工,人的活法和生存的目的只有一个———挣钱。由于看重工匠的人少了,当下的家长们更愿意花钱花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英语、奥数培训班,却很少有家长让子女“发展自己的兴趣”,哪怕凝神静气、专注专心地习得“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如果说五四精神推崇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话,那么实施的途径需要理性来落地,需要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相爱互助的、持恒而愉快的、全社会的统一体。总之一句话:呼唤工匠精神。身为教育者,我们应再次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究竟教育的工匠精神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我想说:先匠气十足,再神气十足;先低头奋斗,再抬头看天。

小学课本《画鸡蛋》一文里,达·芬奇正是在一次次重复画鸡蛋的过程中成为大师;清华附小成志榜样校友余其宗,一针针缝制一双又一双特制皮鞋,享誉海内外„„他们继承了古人“庖丁解牛”的技艺,创新也只是“唯手熟耳”的结果。如果新生代教师没有“工匠精神”这般对本职工作的扎根与专注,想在创新求异之路上走远,无异于痴人说梦。

无论何时,向历史的家国情怀、忠贞不贰致敬,向过去人们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的品质鞠躬。在实践中,我们努力通过学生六年“新常态的生活”,一日复一日,2000多个日日夜夜,涵养,涵养,再涵养,渐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就“1+X课程”目标之一的“一手好汉字”来说,学校要求学生读书习字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子一拳远,手离鼻尖一寸远。针对写字的具体姿势,为了便于儿童记忆,我们还编辑成为顺口溜:“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跟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每学期期末要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情况进行分项考核。

作为过来人,青年节之际,有几句话我特别想与更多年轻的教师共勉——

坚持追求不懈与精益求精,有目标追求,形成治学或为师的信念。工工整整板书,全心全意备课,一心一意沉潜钻研,耐得住寂寞,形成内在的确定性后,就会自觉自愿,不讲条件,最终滴水穿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某一领域上独特建树,你的生命样态就会与事业的信仰和谐统一。

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们的。在这个被裹挟着前行,充满太多无奈又快得来不及眨眼的时代,拜托年轻的你们,不妨先站定一下,回头望望,当下想想,重拾教育过去的那些好,也许会让你走得更稳定,更坚定„„

篇2: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致青年教师:呼唤教育里的工匠精神

当教育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时,先检视自己,不埋怨学生。我们往往喜爱学习好、相貌好的学生,但我们更要爱那些学习困难、相貌不漂亮、甚至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15岁,我从弯弯的大山里走到师范学校,从百年的吉林第一实验小学走到百年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从刚到吉林市的一名“替补教师”,到全国特级教师……一路走来,经历过的人和事,春秋与冬夏,白昼与黑夜,无时无刻地在我的脑海中像演电影一样,历历在目。作为还算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过来人,写到这,我想谈谈我的心得与反思:

给教师的三点建议

(一)永远将不敬业视为失职。

其身正,不令而行!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咱们当教师的,不仅是培育和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该是榜样!因此,教师的敬业是对职业的敬畏,是懂得首要“传道”的任务,是教师道德修养的直接体现。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生活上也许可以随遇而安,校园里不可以随心所以,更不能随随便便。要心向阳光,用正的能量与正确言行激励教师儿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同伴,热爱自己学习与生活。有人评价我带领的团队追求卓越、摒弃平庸、杜绝低劣。可随之的效果是,我们养成一种“正念”,在工作中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中积极工作的习惯,久而久之,你所获得的“正报”就会越多,教师不可能有时间去抱怨任何。

(二)世界是多元的,儿童是多样的,你要“有教无类”。

知道生命不能重来,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要心怀慈悲,善待每一个生命。我们知道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教育者,你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如果你对教育没有信心,那么我们的爱就会大打折扣。你要把微笑、感谢与赞美当作职业本能。每天早晨,我都微笑着竖起大拇指或鞠躬礼迎接每一位学生。每一天的疲惫,都因每一天早晨学生带给我的“爱的回流”所感染,所带动。眼前这些不一样的儿童,性别不同,面容不同,体型不同,时时提醒我——心中要装着的是差异不是差距。尊重他们的不同、呵护他们的个性。要相信每一朵儿童之花都会绽放,只是花期各有不同。我经常对年轻人说,当教育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时,先检视自己,不埋怨学生。我们往往喜爱学习好、相貌好的学生,但我们更要爱那些学习困难、相貌不漂亮、甚至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样就超越了知识本身!儿童的心灵就会得到润泽,人格就会走向健全与完整,你爱才是丰富、深刻,富有智慧,而你自己成了博爱之师。

(三)儒雅是教师的最美气质,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儒雅所外显出的形象会化作无声的教育力量,熏陶感染每一个人。尤其当今时代,我个人认为提倡儒雅尤为重要。教师都愿意穿休闲装,尤其年轻人的装扮,太过时髦,走在大街上看不出是教师身份,而这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但在清华附小,我要求老师们在学生面前要努力做到仪态高雅,即衣着整洁、得体大方,不要太随意,太邋遢,坚决不能穿“短、透、露”的服装,但鼓励女教师画淡妆。在学生面前要举止文雅,互敬鞠躬礼,尤其谈吐尽力谦恭和蔼,快速地想,缓慢地说,善于倾听与包容,不固执己见。同时要求教师努力内涵博雅,有美好心灵、悲悯情怀。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如何达到理想教师要求

也许你会说,这些是清华附小教师的价值观,甚至是卓越教师、理想教师的要求,做到太难了。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么你的激情理想与举止言行就会大打折扣。自古讲取法乎上,只要明确方向,只要上路,就会遇到隆重的庆典,不信你可以试着遵循下面的路,看看如何实现。

定位准确——选择做教师,要懂得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自从选择了做小学老师,我就没有想过改行。从一而终到今天。这些年,我感觉到,选择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你不是电影明星,更不可能一夜暴富,你是泥土,你是在学生未来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今日的爱戴与未来的回忆中,实现富有乐趣与成就的教育人生。我经常对清华附小教师说,选择当清华附小的教师,就是选择了更高的人生修炼的境界,必须明确,更要铭记并践行《清华附小教师誓词》:“我是清华人,努力用敬业、博爱、儒雅成就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我们的最高荣誉!”

把课上好——这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

要把学科教学提高到学科教育的高度,即课堂上要以培育人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曾经的替补队员,到今天的特级教师,我的体会是,让学生因为热爱自己而热爱自己任教的学科。懂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取决于教师学养的深厚程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点,但要克服墨守陈规,更要杜绝“不学无术”与轻慢课堂。同时明确课堂改革方向,立足团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从课堂操作者,变为课程创生者,并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甘心奉献——因为这是教师崇高的操守。

要懂得学校聘用的是教师的整个人、整个心。要舍得时间陪伴儿童,要知道陪伴才有感情,陪伴才有学生对你真正的热爱。比如班主任对待儿童要全心悦纳、真诚投入、舍得精力、乐于付出。再如管理者为了团队成功,全力以赴,献计献策,乐于奉献自己的智慧和体力,即为了他人成长,甘于牺牲个人的时间和利益。真的,你若奉献还将成长,你若自私便将“腐朽”。适当场合诉说自己的辛苦与奉献可以理解,不当场合表白辛苦是心理不平衡的表现,要强化自己“心甘情愿”的状态才是为师的本分。

学习状态——学习是最好的保养。

改变,从阅读经典开始。当然这个阅读不仅仅是书本。现在学习的渠道太多了,只要你有“钩子”精神,只要你愿意当做一块干硬的海绵,你都可以获得促进你成长的“食量”。人外在的形貌基于遗传是难于改变的,但人的精神却可因读书而蓬勃葱茏。那些历经时间沉淀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缤纷的映像,让我们的内心漫卷云舒。今天的工作必须今天完成,力争今天完成的事情比昨天更有质量,明天的目标比今天更加远大。现在当老师不容易,但我们要懂得人不是不合格才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成长。面对工作压力,要懂得忙是“营养”,不忙就是“营养不良”。要有“本领恐慌”的压力,懂得我们的“本领”在时代发展中会不断折旧,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实现保值与增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

激情思想——我经常这样比喻,激情好比人的撇,思想好比人的捺,一撇一捺如人的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立体的一生,这一撇一捺如教师的双翼,飞翔起为师大写的一生。

我的课堂有激情,讲话时也是充满激情,这是我引以自豪的。试想,教师没有对教育的激情,其言谈举止中怎能感染与带动儿童流淌出生命涌动的韵律?面对幼小的一个个生命,我们该怎样无限相信教育的可能性,在等待、唤醒与期待中为儿童的未来送上一程?我们的耐力,坚守是否不因年龄的增长, 环境的改变, 地位的升降而改变?说真的,在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学老师”身份上,你应该感受其中的“无穷大”,永恒的童心,让我们这些长大了的儿童不因地位变化,环境变化改变教师为师的初心,永葆一颗无限的热忱。

而思想,是你交给儿童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站在课堂,实际上是教师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思想见解,带领学生,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对教育进行宏观的根本性的反思,重新树立一种观念,一种思想。让学生超越你,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他们。而这,这与你教的学生的穷富昂贵的运动场、巨额的捐赠、时髦的制服等无关。而这,却是教师基于自己的学养、积淀、课程资源,基于国家课程又超越国家课程的再造。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天教室里走出多少优秀教师,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明天和未来培养出多少聪慧而又高尚的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只有当教师从课堂里面走出来的时候,这个学校的教育才是成熟的,这个国家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智慧和高尚的教育专家。一个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决定教育成败的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教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

一个因道德、知识和才能而受聘,并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人; 一个不断获得知识与社会经验的人; 一个能完成多项令人振奋任务的人; 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上一篇: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知识详解-资格审核篇下一篇:河南农村保险发展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