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2024-07-10

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共10篇)

篇1: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课程特色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一、当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训练以及长期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具有实施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也决定了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必将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而当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缺乏的便是特色。

(一)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区域特色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其创业教育也必须融入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内涵。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缺乏服务地方的意识,没有去寻找区域经济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也没有建立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更没有以此为基础调整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合理设计其知识结构。这些因素导致了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脱节以及大学生无法主动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对接。

(二)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技术性特色

没有围绕高职教育的技术性特点和学生的技能特长来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技巧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基本上还在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侧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差异,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无差别对待,进行同一种创业教育。同时,教材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没有本土化特色,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市面流通的大众读本。这类教材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都不够,更谈不上针对性,这就难免造成课程体系的“同一化”,使得创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四)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薄弱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仅靠几节理论课远远不够。而实施创业实践课程的学校较少,开展了实践课程的学校也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主要是创业计划大赛、校内开店铺等形式。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强制学生参加各类技术考级,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校外企业,技术无法实践,创业教学的效果难以落实。创新与创造不能平庸化为简单的书面理论,也不能被认为是单纯的技巧与操作。

二、结合当地特色设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类。以下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如何结合当地特色设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

(一)理论教学课程

理论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学科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传授知识,注重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发展创业人格。案例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归纳总结出方法和规律。结合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的特点,创业教育首先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要专门开辟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全面认识与了解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并尽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形成特点和风格各异的创业意识。以江西的高职院校为例,创业教育除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可以增加具有江西特色的知识内容。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江西的旅游文化资源内容的学习模块。江西境内群山连绵,江河纵横,具有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江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拥有宗教文化、书院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江西是革命圣地,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些构成了江西特有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资源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将来成为旅游行业相关的创业人员奠定基础。还可让学生了解当前江西省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方便学生毕业后围绕居民生活的家政、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创业活动。把江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变为学校创业教育的资源与创新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创业所需要的广博的知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加强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传统内容与新观点、新问题的联系。

(二)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是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和校外两块。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模拟课程来实现,模拟课程有ERP沙盘模拟、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行的竞争态势,这对今后的创业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校外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接触了解市场,熟悉市场规则,积累市场资源。校外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社会调查、顶岗实习与创业实战训练的形式进行。以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例。学校可以结合江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旅游区实习。让学生了解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民俗旅游等不同旅游形式的不同特点,体验不同旅游形式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学习该行业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经验,从而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培养创业的意识、锻炼创业的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和得到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在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上,高职院校担负着重大责任,但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以本地的经济结构和职业分类为基础,依据地方经济领域所需的岗位设置,依托行业企业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与它们密切合作。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其次,要丰富创业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别和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状况,体现高职学生应用性、职业性与技能性的要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并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指导有力、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在政府方面,首先应根据社会、经济变化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评估和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政府要给予创业教育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没有政府经费上的支持和相关政策体系的扶持,创业教育将流于形式,创业教育课程更无从谈起。

在社会、家庭层面,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对学生自主创业还存有较多疑虑。而要进一步发展高职创业教育、鼓励更多的学生投身创业、进行创业实战训练,需要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与正确引导。为此,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宣传,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创业环境。尤其是企业,应将推动学校创业教育作为己任,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设备和资金,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弥补学校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不足。而作为学生家长应重视创业教育,能充分理解、引导、支持学生的创业活动。

篇2: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论高职教育视野下的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荣莉

摘要:课程观是课程开发与改革的基本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视野下,应坚持新能力本位课程观,即以能力本位为指导,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以开放的、多元思维为取向的课程观。

篇3: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1 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内涵

1.1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从广义上来说, 简而言之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美国考夫曼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 (The Kauffman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Leadership) 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被他人所犹豫的事情, 包括机会认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开创新企业和新创企业管理等内容。

1.2 创业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现代人应有三本“护照”。一是文凭类“教育护照”, 二是技术类“职业资格认证护照”, 三是创业类的“创业护照”[3]。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 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不仅注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培养创业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1.3 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校园文化

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校园文化, 它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 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创业能力的提高。校园文化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时不刻潜移默化的。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在大力提倡创业教育的背景下,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业精神和实干精神, 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2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 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帝国, 也创造了学生创业的神话, 创业热潮席卷全球出现了英特尔、戴尔等, 90年代末学生创业热潮开始登陆中国。1998年5月, 清华大学举行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随后1999年诞生了“易得方舟”“视美乐”等学生公司。在1998到2000年间, 许多学生创业者投身到了网络产业中, 并经历了一次泡沫破灭的洗礼。在那之后, 大学生创业进入相对平稳的状态。

近来, 四川成都高新区向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11所高校, 发放了总共1000份调查问卷, 撰写了《青年 (大学生) 眼中的创业、园区建设与政府服务》调查报告。此项青年创业现状调查显示, 青年在创业过程中, 需要全方位的支持。我国高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 有14.2%的人创业想法源于学校, 而学校没有系统的创业课程。留学新加坡之后来到成都高新区创业的杨先凯, 认为如果学校的创业教育做得好, 这个14.2%概率不会这么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李兰委员认为:“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研究, 没有稳定的制度保障, 缺乏教育资金、充分的课外实践机会。希望通过创业教育, 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推动社会的创业高潮, 从而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

3 高职院校中创业教育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全球创业管理大师”拉里·法雷尔 (Larry Farrell) 指出:“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经济, 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文化, 同时引导创业资金有序流动并培育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

(1) 深化创业教育认识。我们要对创业教育文化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党的十八大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2006年, 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指出,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以强烈的创业精神推动大学建设的各个方面和主要环节,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根本任务”[4]。在将来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我们必须将创新教的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加强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广度, 深化广大师生对创业教育文化的认识。

(2) 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理念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它决定了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要尽快转变观念, 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正规教育之中, 与创新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通过报纸、网络、广播、宣传栏、横幅等媒介, 营造校园创业文化的浓郁氛围, 让学生们时刻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 在创业教育的氛围中, 不断得提高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业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营造以创业理念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 逐步树立创业教育理念。

(3) 建构创业文化体系。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指引着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创业潮流兴起的大环境下, 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培养新型的创新创业技术人才, 走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文化之路, 构建高职创业文化体系。我们要广泛宣传创业文化, 树立崇尚创业的文化心理;塑造毕业生成功创业的光辉形象;完善创业文化的教育制度;建造创业方面的人文景观;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各种创业讲座培训;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相关的竞赛等一系列的创业文化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建构创业文化体系。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创业教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创业教育视域下, 从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普遍高于本科毕业生的现象出发, 强调了高职院校加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阐述了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内涵, 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并对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校园文化,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就业蓝皮书) [R].2013, 1.

[2]孙剑明, 宋子祥.论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9) :27-28.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OL][2007-05-31].大学生创业网:http://www.studentboss.com/html/news/2007-05-31/10546.htm.

篇4: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加快推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公民创新创业意识的提升,所以,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愈发明显。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而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便成为提升全民创新创业意识的重大举措。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创新创业会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其课程体系质量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因此,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及国家战略规划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的简单累加,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而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未来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教育活动,以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新思维开发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战略规划: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并结合我国实际以及前沿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指导方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提出了“三步走”的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重要依据

大学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群体,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主要的人力基础,是劳动力群体中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就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言,人才需求主要有四类:技能型人才、 工程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社会对这四种人才其社会功能不同,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不尽相同。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学院坚持以创业的态度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与项目转化相结合。即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专业技术创新的机电创业学院,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通识教育和专业创意课程,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训教育,通过指导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论证创新项目的实效;针对正在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名师指导和转化支持,确保创业的良性运转,最终实现盈利。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的具体目标:(1)建设优质课程体系:建设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基于慕课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即部分通识课程通过线上学习,部分专业技术课在线下教师授课中贯穿学习。(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建设符合慕课理念的数字创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科学管理与数据统计,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机制与方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4)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校级师资培训交流的集训平台,通过创业导师培训,培养年轻教师,建成具有专业资质的师资力量。(5)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6)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创新、敢于创业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肥厚土壤。

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类型及表现形式

(一)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计划和课程方案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实践和内容,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校园环境和班级文化、学校人文管理和创业制度,学生创业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所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旨,对学生的知识、信念、意志、行业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显性课程的表现形式:(1)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通识课程除了一般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相适应的会计学、法律法规、管理学、人文道德修养等课程外,还需要针对全体学生增设创新思维训练、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通识课程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对通识课程的系统学习,基本达到具有从事本专业方面工作的人文科学素质,打牢经济、法律、环境和伦理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具备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养。(2)专业或技术课程。创新创业专业技术课是指从某个具体的专来学科出发,设置开发符合学科特点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此类专业技术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项目研发课程、创业管理等课程。专业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系统的学习专业技术课程,使学生具备在该专业领域从事项目开发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专业人才打下扎实的研发或技术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3)技能实训课程。我们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是指以临摹学习、仿真实训、创业比赛、科技研发等创新创业相互促进为指导思想,以技能实训课程为载体,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多样化教学、多样化训练、多渠道实践为手段,能够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个性化发展的系列课程。技能实训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创新创业技能实训的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系统的学习创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了解创业过程与模式,掌握创业方法与步骤,提高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成功率。

总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将顺应大势,整合学校资源,通过“引入+自建”的模式从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到项目成果转化,建设成一个围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服务逐层递进的创业学院体系。

参考文献:

[1] 梅俊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教论坛,2012(17):4-5

篇5: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8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四部分组成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目标,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研究与应用,以完善和更新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还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落地的保障措施。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社会希望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具有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及能力,具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及创造工作岗位的能力。大学生们通过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及就业机会,来缓解我国当下就业难的社会矛盾,充分展现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社会价值,而且还大大促进我国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春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3).

篇6: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02-0040-02

近年来,高职职业人文教育的价值被逐步认知,并得到多样化实践,但总体而言,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的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1]职业人文素养对于高职学生具有基础和先导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它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做以研究。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思路

职业人文课程是面向高职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周密规划。一是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职业素养的本质属性是职业的,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指明了课程建设目标确立的依据,即课程建设应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围绕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提高展开,这样就为课程建设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即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原则。职业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并不普遍、课程建设时间又较短,因此,课程建设要有问题意识。课程建设必须基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在分析现有教育教学状况基础上,找到职业人文教育方面凸显的实然偏差及问题,循着问题导向路径,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课程建设。三是突出人文教育特色。职业人文课程建设除要考虑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外,还要遵循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人文教育特色,这样教育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四是统筹开展课程建设。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课程建设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重视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职业人文教育与地域历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与保障机制等。

二、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现代职教课程论思想表明,课程不仅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而且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教育情境的生态系统。[2(]P4)职业人文课程建设就是指根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课程目标,再围绕这一课程目标,建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并开展相应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过程。课程建设时要处理好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课程设置中的模块式与综合化等之间的关系。职业人文课程建设时,还要及时吸收人文教育最新成果,不但要反映社会现实,更要未雨绸缪,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课程体系构建时,要注意各课程间的统一,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在基本职业人文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层面上构建课程的内容和框架。

1.明确课程教育目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人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通过相关人文知识的学习及其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基本人文素养和与人合作、语言沟通、应用文写作等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岗位人”,并为学好其它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师的职业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品质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以及为人师表的师风师德等,具有专业性、内隐性、整体性、渗透性和开放性等特点。[3]职业人文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学科的优化组合,注意教师梯队的形成。整合校内人文师资教学力量,利用好基础部、思政部、党群、宣传、学工等部门人文师资力量;建立校外人文兼职教师队伍库,以满足教学需要。

3.建构课程内容与教材。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据此分析出相关的职业人文素养要点,遵循学习规律,谋划学习模块,解构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其次,融合人文学科相关内容,重新建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必备的职业通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人文通识、文明礼仪、艺术欣赏和经典选读等内容;职业通用能力方面教育内容应包括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以及就业创业等内容。再次,要注重挖掘地域人文资源,形成特色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教学内容“宽、厚、精、新”。围绕课程教育目标与内容,按照职业人才培养路径、脉络,将生活、学习、人文、科技、行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炼要点,形成框架设计,跨学科选取内容,以活动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支撑,有效与新媒体技术链接,建构综合立体教材。

4.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历史积淀不足,人文环境欠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又相对较短,人文基础也较薄弱。因此,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文素养养成式”的培养方式。即在进行学情分析基础上,对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加以肯定、鼓励,放手让其自我发展、完善;对人文素养欠佳的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参观感受、体验等实践活动,利用校内外人文实践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课程网站,开展网上学习、讨论、交流,网上提交作业及网上考评考核等,提高学习效果。

5.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教学管理是课程建设的制度保证,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制订人文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应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学分、学时;二是加强人文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制订学业成绩考评体系;三是要促进人文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质量提升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制订与完善;四是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与督导队伍,定期对课程教学进行督察和反馈;五是教学力量与教学资源要形成共享机制。要注重认知和行动两个过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人文教育“双结合”考评机制。教学评价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从注重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整体性评价。

三、高职教育中职业人文课程建设特色与创新

1.创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要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课程设计的起点,围绕职业岗位人的职业人文素养要求,打破学科体系,整合学科内容,精选人文知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从而设计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这样,通过课程教学,既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又能在职业通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增长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及持久的发展潜力等。

2.建设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应整合和利用那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行业文化资源,以保证课程的生命力及成效。如开发利用淮安“运河之都”文化资源,将“开放、包容、恢弘、传承”的运河文化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利用周恩来故居、纪念馆等作为人文教育实践基地,并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再如,根据淮安市IT、钢铁、盐化工等支柱产业需要及岗位要求,按照认知规律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理,谋划针对地方产业需要的职业人文教育学习模块,将行业(企业)文化嵌入到人文课程教学中去。

3.建设一种综合型的立体教材。由于高职学制、学时相对较短,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职业人文课程内容必须整合、精炼,并注重综合型立体教材建设。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员编写出版的《职业人文综合教程》教材,上册《人文基础》整合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基本内容,并建设了人文知识资源库;中册《职业人文》立足岗位需求,注重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材从“通识能力”培养逻辑设计开始,巧妙对接“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坚持跨学科“课程串”的设计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建构新型教材,并建设了包括就业创业等案例资源、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教学包;下册《行业文化》着重针对专业对应的社会岗位(群)编写教材。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的“基本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通用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基本人文素养”方面教学内容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着重进行人文通识、文明礼仪等教学,选修模块应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教学,着重进行艺术欣赏、经典选读等教育;“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教育内容也应设计成必修与选修模块,其必修模块应着重进行语言表达、沟通交流、应用文写作等能力培养,选修模块应着重进行就业、创业能力等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5).

[2]徐国庆.现代职教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课程群建设

为了提高院校的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培养对象的任职需求,适应当今高职教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院校专业的特色建设,巩固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扩大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课程群建设将会成为高职院校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的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1课程群建设与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的分析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科研活动课和实践课等。它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规范,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比例和要求构建模式,通过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国家的培养目的、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宏观层面,顺应社会、学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求,针对国家教育目的和院校办学目标而进行的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设,对于院校专业建设有着规范性的积极作用。

相对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位于中观层面的建设。课程群建设以增强人的竞争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院校教学。

2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实践中,课程群建设应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院校的教学资源实际状况和人才培养的任职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本土化的过程中,注重课程建设的群落化,即课程群。在课程群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注意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区别

课程群建设是对用于教育对象相同而内容具有一定相关性和重复性课程群体的建设,其建立的基础就是对一些相关和重复课程的优化整合,打破不同教研室教学资源的.壁垒,删除重复性的内容,节约没有意义的资源消耗,着眼于提高培养对象的素质能力,创立教学新课程,创办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彰显不同院校的发展潜力。课程体系建设则注重范式上的要求,规定具体课程建设的原则、方法和目标,体现出来的主要是指导意义。课程建设讲究单门课程的系统性,以深挖、细化、完备等为特点,不重视课程之间的重复性,不能产生的新的课程。

2.2重视课程群建设的科学性,避免课程群组合的任意性

课程群是由一组相关课程组成,一般包括三门以上课程。目前课程群建设缺乏相应的规划和考评体系,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因此在课程群建设中要避免组合的任意性。同一专业课程群组合时,要注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区别,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要顾及课程群组合的系统性。在科学论证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真考虑培养对象的任职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创办特色教学。

2.3课程群建设不应过于宽泛

篇8: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背景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的美国,已经培养出了自1776年建国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人——新的创业一代。他们将比其他任何一种推动力量更能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新世纪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成功经验就是重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如今美国是实施创业教育受益最大的国家,国内95%的财富是由1980年以后受到良好创业教育的革命性“创业一代”创造的。

“创业是就业之母”,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环境中,80%的新就业岗位是由创业单位提供的。但创业并不是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创业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市场开发过程,它往往和创新联系在一起,因此,创业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和经济发展的“寒暑表”。发达国家新创办企业的数量更是用于衡量其经济是否处于成长期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我国,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对社会贡献的日益增强,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创业及创业教育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会议中指出,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在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要求高校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创新和创业活动,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的特点、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开展创业教育才是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创业教育概述

国外创业教育概况

国外的创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创业教育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成为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教育的内容。现在已超过1000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院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有的大学还成立了创业系,这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一道风景。在创业教育中,尤以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的创业教育最具特色。百森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五个部分: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分别阐述发现和挑选创业机会的过程;创业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阐述成功创业者如何制定商业计划;新企业融资的各种关键问题;新建的风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危机等内容。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之所以具有特色,首先在于其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能为未来人才设定“创业遗传代码”的教育理念;其次通过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把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行动,展示了新理念的价值与生命力。

国内创业教育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以1999年创业计划竞赛推向全国为起点,创业教育也开始走进高等院校的课堂。2001年联合国劳工组织与我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合作将SYB(中文“创办你的企业”)培训体系引入我国,也有少数高校参与其中。2005年,全国青年联合会与国际劳工组织开始在全国6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把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的课程(Know About Business简称KAB)引入高等学校,并且在全国对进行KAB教育的教师培训认定。2006年,教育部曾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做过调查。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表现为:(1)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收到较好的效果;(2)围绕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学校最为普遍的创业教育形式;(3)把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的课程中;(4)将国际和社会其他创业教育引入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同时,该项调查也表明了我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是重视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忙于帮学生找工作,而不是引导学生去自主创业。(2)还未形成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为,教育目标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载体来实现,没有系统化的课程,就难以将创业者在创业中积累的经验整理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并通过教育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达到创业教育的最佳效果。(3)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当前大多数高校只是将创业教育作为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一个附属品,未能真正将其纳入人才的正式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致使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相脱节,未能形成有机联系。

现有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

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价值和功能达到最大化的关键,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两种。

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创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线,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培训三大模块。(1)创业意识培养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健全创业心理,激发创业激情。其途径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或开设《商务基础》、《创业管理入门》等课程及学习创意激发、创造性开发、机会评估等内容获得。(2)创业知识传授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主要内容,围绕创办企业全过程进行课程设置。具体可以设置商业计划、创业财务、创业市场调查、团队训练、创业法律、创业风险等课程。(3)创业能力培训模块具体可以采用:创业计划大赛活动、模拟创业活动、创业者系列讲座、校园创业沙龙、创立和运作企业实战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非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以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为基础,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可以从学习创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提高创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和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的隐性课程三个方面来进行组织。(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渗透、必修课、选修课和微型课。所谓学科渗透是指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则是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可以开设创业意识课、经营管理课、市场营销课、经济法课及各类专题报告等。选修课程和微型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所选择学习的课程。通过上述学科课程的设置,学生不仅学到了创业知识,也培养了其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2)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可以分为校内活动课程和校外社会实践两类。(3)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类课程开发,可通过创业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把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设计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以陶冶学生的品格和情感,让他们的创业情操从校园里萌发、成长,并到社会中去延伸和升华。

以项目为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是指高等院校有计划地为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提高其创业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时,首先应确定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因为,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实施教育举措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有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职业和创造相结合的教育。依据这个观点,高职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根据综合技术教育原理,培养创业者所必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思想境界。

课程设计理念

创业总是围着创业项目而展开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创意发展成为具体的创业的流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有相关的影响因素。这一过程可简单地概述为:构思创意(Idea)、确定项目(Project)、创业计划(Plan)、创业战略实施(Strategy)四个方面。根据这一设想,可以项目为导向进行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开发,这样的课程也叫项目综合课程。所谓项目综合课程,就是为完成一件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项目综合课程中,工作一般都是按照明确任务、计划、实施、检验和评估这一程序进行的。在模拟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可以将行动过程和课程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课程设计原则

(1)行动导向原则。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行动导向是指课程的操作方式要注重活动的设计,创业过程本质上是一项不断通过行动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程的开发应尽可能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形成各种特定的外部操作行为,从行动中去感悟创业,获得创业能力。(2)模块化原则。所谓模块化原则是指创业教育的内容不注重系统性,而是根据创业项目课程开发理念,根据创业的一般过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进行模块化构造,完成创业教育。(3)综合化原则。综合化是指创业教育课程开发要综合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将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进行整合。其二,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各课程内容与创业教育目标要素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交叉重复的。也就是说,每一课程的内容组织均同时包含着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形成创业人格的要求和内容。

课程设计步骤

弄清楚创业教育开发的理念和原则后,基于项目导向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开发步骤应为:(1)了解项目综合课程的特点;(2)分析和了解创业的行动领域;(3)描述各行动领域;(4)选择需要学习也可以用于学习的行动领域;(5)将该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6)描述各学习领域;(7)表述学习领域中的各个学习情境;(8)设计成教学项目。

课程设计典型方案

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方案中,可选择1~2门课作为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如《创业管理入门》等,在这基础上,从整体创业的角度,把创业需要的知识课程纳入到创业机会识别、企业成长、成功收获等完整的创业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从而取代互相割裂的如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作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量方法等分散的课程教学。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应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创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将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向东春,尚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2]许跃女.职业学校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5,(4).

[3]刘庆启.新时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方式探索[J].科技资讯,2007,(5).

[4]尹晓翠.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J].科技教育创新,2007,(10).

[5]李春琴.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6]吕贵兴.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潍坊学院学报,2007,(9).

[7]马杰.高职项目导向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篇9: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就业指导课程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内容

在目前的大学中,创业教育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创业”已经超越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而更具有广义上的开创事业,开拓事业,开拓业绩等含义,其内涵体现了开办和首创的困难与艰辛,体现了过程的开拓性和创新性。而在此概念基础上的“创业教育”,则从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狭义教育,在向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广义教育过渡。从这个角度而言,创业教育无疑为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了新的视角和载体:创业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自主创业上,更意指了创业精神、创新性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而这些对于从事各个领域和岗位的人都是重要的。

“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未来企业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1)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意识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所谓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等。” (2)创业知识教育。所谓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综合性的知识。(3)创业能力教育。创业能力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4)创业心理教育。创业心理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条件。所谓创业心理,是指在创业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对创业者的心理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即情感和意志,以及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二、创业教育视角下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不足

(一)对于创业教育思想上存在误区。在就业指导的过程

中,大部分老师并没有涉及到创业教育方面的启发或者教学,一些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首先要把专业知识学好,无需进行创业教育或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少数创新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教育,没有普及性,还有认为创业教育是领导的工作,与自己无关等等。而在学生层面,大部分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即使是有意识创业的大学生,尚未树立风险意识,比较盲目和冲动。

(二)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院从事就业指导教学的人员主要来自就业创业教研室老师。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且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于创业教育了解比较少,对创业教育的设置、研究不够,难以开展课程的建设和体系构建,对于创业教育的深入也就无从谈起。

(三)缺乏配套的辅导、成长机制。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对学科发展历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分支及研究规律不够深入,事实上当学生有了创业意识后,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是促成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这之中包括必要的创业形势分析,工商法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政策支持等等。而现在的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组织创业竞赛、报告的层面上,拘泥于表面,而对于提供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等实用性的帮助却少之又少,一方面是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另一方面是高校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很少主动走出校门积极联系。

三、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强化创业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实施创业教育来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理念,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一定的创业能力,完善大学生成才模式。

(二)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这一门课程在高职院校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因而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强化创业教育是其必然的趋势。重点培训有选择地在一些专业中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形式上,可采用选修课和必修课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应专业教育的课程。

(三)提高任课教师的创业理论和实践水平。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决定着创业教育对教师的创新素质、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体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这需要教师不断地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创业理论水平,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加深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聘请社会人士充实创业师资队伍。

(四)拓展创业教育渠道,提升教学效果。目前的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效果并不理想,可以通过模拟应聘、课外实习、组织创业竞赛等方式,加深学生的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模拟应聘就是通过校外专家进行模拟面试,创造一个完全的面试的仿真环境,这种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很好地启发学生悟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形象设计、面试技能、创业教育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创业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加大创业教育宣传。加大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力

度,是培育大学生创业观念必不可少的手段。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只有思想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头上的光环已经不再那么灿烂夺目,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校要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联系起来,使大学毕业生把就业选择与人生选择或自身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统一起来。因此,一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报、广播以及网站等,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突出和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人文环境,营造大学生创业的舆论氛围,形成提倡大学生创业的价值观念;二要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突出与强化创新、创造能力的教育,营造创造性教学的风气,形成“在学习中创业、创业中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三要在高校的制度建设上鼓励师生创新、创造、创业,尤其要广泛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创业方法和奋斗经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形成尊敬创业者的浓厚氛围。

总体而言,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越芬,姜晓宏. 关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 J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10: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杨世诚(潍坊教育学院教管系,山东 青州 262500)

王明荣(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山东 青州 262500)

摘要: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综合化;整体性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⑴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2001年山东省的新增专业,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构建课程体系,再经过具体化的实践过程才能得以丰富与完善。结合“高职”学前教育2年来的教学实践,特别是01级学生第四学期开展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本文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课程为培养目标服务

培养目标是培养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培养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的具体目标具有规范的限制作用。

“高职”学前教育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21世纪,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具有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和组织领导能力,健盘、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并能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学前教育高素质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全省幼儿师范、幼儿园、学前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领域。这一培养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确立与新的基础教育理念一致的幼教观念。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中把基础主要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⑵。因此,作为现在和未来的专业化学前教育人才,必须根据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地建构自己的教育观念。

1.2创造与生命特性一致的教育。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更需要教师对生命的热爱、珍惜和敬畏,对生命规律和生命潜力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对生命早期智慧的敏感、发现和支持;它更需要教师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生命发展的独特重要价值,懂得这一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工作必须关心儿童,热爱儿童;平等对待与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学习,促进儿童认知和智力的发展;促进儿童社会性、人格的积极和谐的发展。这应成为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位的要求。2003年年初,山东省10余所幼儿园的园长来到我院挑选实习学生时,都把能否“爱孩子”作为首选条件。实习期满,青岛南洋学校、临沂美澳国际学校等许多学校也都把“关心、热爱儿童”作为是否留用的首要条件。

1.3承担与幼儿学习规律一致的角色。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⑶。这就是说,教师已远远不限于知识传承者的角色,如何在教育中灵活地扮演最适宜的角色与幼儿积极地互动,是学前教育工作中最本质、最富挑战性的环节。

这一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研究能力——善于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研究与学习,在经验中理解、把握儿童特点,在与儿童的日常自然交往、生活、活动和教育过程中,观察、了解儿童,思考、琢磨儿童的发展规律、水平、特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研究、分析、评价儿童的能力。

1.4树立与专业化要求一致的教师形象。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做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幼儿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愿意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专业和非专业教师在教育中表现迥异,如面临幼儿出现某种纠纷时,专业型教师首先的反应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儿童学习什么?”从而运用专业的知识临床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造成的后果,用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冲突中学习。所以,专业化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自然科学、工具性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素养,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份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与基础教育的整个使命相适应的基本的学习内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唤起好奇心,使学习者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体现学习的快乐,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报告特别强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处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⑷

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工作即“做事”的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形成的能力”,因此,“学会做事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⑸

学会共同生活的重点是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从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活动。

学会生存,在今天意味着学会发展自己,因为生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着”,因此需要“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来行动”⑹,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视为自己的使命。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应是教育科学基础上的文、理、艺术课程的综合。

课程结构“H”型模式

课程结构是由培养目标、专业特征、受教育者、教育条件四个要素按照一定关系而构成的整体系统,它是课程要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又制约着课程要素作用的发挥。课程结构反映着课程的本质。

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和各种条件的差异,课程结构多种多样,大致可划分为“H”型结构、“A”型结构、“X”型结构三种模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为“H”型结构。这一模式的含义是:文化基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平行并重,协调发展。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比例为5∶5左右,或文化课略高,实践、实习课程25%左右。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来自“对口”和“普通”,毕业去向是就业与“升本”,所以该专业应构建公共课程模块+理论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课程结构。针对不同生源的特点,确定不同模块的比重,普高起点的三年制高职实践课比重大一些,比例约为1:1:1.2:1;中职起点的三年制高职文化课比重比普高起点的要适当增大,比例约为1.1:1.1:1:1。

课 程 结 构 及 比 例课 程 结 构 比 例 对 口 普 通

公共基础课程 1.1 1 专业理论课程 1.1 1 专业技能课程 1 1.2

2.1公共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综合文化素质。此类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计算机基础、普通话、体育、大学英语。

公共基础课程要突出多层次,可以分为知识层、能力层和素质层。知识层开发要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培养现代人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力层开发要具有实际应用功能,培养学生所具有的潜在智能;素质层开发要具有将知识、能力内化的功能,使之转化为学生的有意识的素质。

2.2职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幼儿教育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与幼儿教育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根据实际工作的条件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此类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科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课程论、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教育教学方法。

专业理论课程要突出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就是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经过一定的调整、剔删、补充,有机重组为一门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综合化的成果是综合课程的系统讲义或完整教材。比如,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综合为《科学》,《美术》是素描、简笔画、手工三方面内容的综合。

2.3职业技能课程。强化学生专业方向的发展,通过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方向的形成和巩固。此类课程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键盘、美术(素描、简笔画、手工)、舞蹈与创编、游戏、体操。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能用”、“会用”、“活用”。2.4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渠道。此类课程包括写字、文献检索与工具书使用、儿童玩具设计与制作、社会心理学、学前教育比较、儿童心理咨询、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史、幼儿故事创编,等等。选修课的设立要着眼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全面素质;着眼于学生自我设计知识结构,体现个性化教育和适应性的增强。3课程内容综合化

应该根据什么来选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如何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这是当前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幼儿园课程具有根基性、直接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七个基本特性。它们在课程内容上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对幼儿的成长发挥作用。

幼儿园课程的特性就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选择课程内容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根基性要求,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其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把那些涉及人生价值和发展最最基础的问题选作课程内容。从学生的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选择那些具体、形象、直观,或能引起学生想像、联想的事物、材料、活动等作为课程内容,这是情境性的要求。综合化要求,所选内容能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发展,内容之间互相联系,密切配合,具有整体教育功能;内容全面,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和层次;整体地看待学生及其发展,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优化。

选择课程内容,既要充分依据这些原则,又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审美性等,运用系统观点综合进行。

3.2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立足于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现实,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先进的教育观念,如尊重每个幼儿,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力求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将社会、文化、环境与教育密切结合的思想;努力实现教育的目的性与幼儿发展的可能性相适宜的思想以及促进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思想等等。《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纲要》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要覆盖《纲要》中提出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同时要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大目标的统一体。具体应该包括如下课程内容。

健康领域: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

语言领域:儿童文学,普通话;

社会领域:社会心理学,幼儿教育政策法规;

科学领域:科学?技术?社会,幼儿教育科研方法;

艺术领域:乐理,声乐,视唱练耳,舞蹈,键盘,美术,体操等。

具体到每门课程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上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如,幼儿心理学要“把呵护稚嫩的心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特点,认识到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做好幼儿保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解释幼儿的各种心理现象,不断改进幼儿保教工作,以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效率。

课程内容综合化,也是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回顾中国学前教育史,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活动”理论⑺,对于搞好课程综合化仍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五指活动”包括: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的专业内容应包括在这“五指”之中。

3.3课程内容是建构的也是变化的。同其他专业的课程一样,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是一个与特定的专业无关的外加的文本,也不是静态不变的文本。每一个课程内容都应该是不断建构和完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课程文本都是“留白”的,而不是强令执行的。课程内容除了应该提供设计和建构的思路,还应该提供再创造的空间,因为它永远处在一种动态的建设过程中,即可再构的课程内容才能成为最适宜的课程。

从观念上再构课程内容——当今的学前教育界,思想活跃,观念众多。人们都在从生活、教育的脉络中汲取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教育、开放的学术,使得人们不会简单依从一种思想和观念,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构建也必须与时俱进。

从资源上再构课程内容——当前,幼儿园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每个幼儿园都处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及文化之中,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私立学校和幼儿园。如以济南超然幼儿园为主体的“超然幼儿园”系列,倡导“超常儿童的培养”;以企业集团投资创办的临沂美澳国际学校、青岛南洋国际学校、大连南洋国际学校等,遵循是改进后的“蒙台梭利方案”,等等。开放的课程内容应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供适宜的空间。

从课堂上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最终总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众多的教学活动是除了包含目的、内容外,必然会涉及到形式。教学活动形式受到空间条件、教师素质、班级人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选择或创造适合不同课程教学的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是课堂教学改革正在积极探索和努力达到的目标。

注释:

⑴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⑵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37.⑷⑸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78,2,82-87.⑺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67-268.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3.何幼华.幼儿园课程.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4.陈帼眉著.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黄人颂.学前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杨世诚(1961-),男,山东临朐人,潍坊教育学院教管系系主任,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王明荣(1958-),男,山东青州人,潍坊教育学院教务处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学管理。

上一篇:新概念第二册3课下一篇:运动会运动员宣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