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江河的古诗词

2024-07-15

描写江河的古诗词(精选14篇)

篇1:描写江河的古诗词

形容江河的诗词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头人。

4、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7、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9、功名富贵若常在,汉水应亦西北流。

1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1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1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1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篇2:描写江河的古诗词

1、清水河,画一般:堤上,小草密密匝匝,在阳光下争绿斗艳;岸边,一棵棵柳树排成行,柔软的枝条垂在明镜似的河面上;水中,小鱼成群,有的轻游,有的蹦跳,有的贴在河底,一动也不动;河面上,燕子飞来飞去,唧唧地叫个不停,还不时地用翅膀拍打着水面。

2、小河真美啊!清澈、碧绿、恬静,令人神往。远看它是那样的绿,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近看它是那样的清,清得可以看见河底游动的鱼虾。夜晚,那弯弯的月牙倒映在清澈透明的小河上,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温柔。此时的小河更显得迷人。

3、秋天,河水显得很宁静,岸边枫叶红了,梧桐叶黄了,在秋风吹拂下,各种颜色的树叶飘在河面上,河面成了一块流动的“花布”。

4、夏天,在阳光照耀下,河面泛着金光。夕阳下,河水半绿半红,令人陶醉,不禁让我吟诵起两句唐诗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光着身子,像鱼儿一样自由玩耍,有的在打水仗,有的在游泳比赛,潜泳、仰泳、蛙泳各种姿势都有,飞溅起阵阵银白色的浪花。那欢呼声、加油声和愉快的笑声在河面上空回荡。

5、冬天,是河滩上最热闹的季节了。水位下降了,清清的河水撞在浅黄色的鹅卵石上,溅起银白色的水花,昼夜不停地发出“哗哗哗哗”的声音。我想,那是小河带给我们的原声态的歌声。

6、黄昏,太阳沉沉地向西边落下,在河面上撕下了金色的余辉。天边的云彩被绚丽的霞光映照得更加耀目,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微波荡漾,仿佛觉得天在晃动。河边的树呀、人呀,都变成了橘色,我沐浴在灿烂的霞光中,是那么的惬意。

7、上了沙洲,才体会到汉江河的静态美。平静的河水犹如一块碧玉,除了漂浮在水面上的细细的水草,一丝皱纹也没有。太阳落山了,汉江河呈现了它的本色。宁静的河水泛着绿莹莹的波光,两岸的树和草又给汉江河抹上了一层绿色。浓浓的绿加上蓝天的修饰和晚霞的滋润,闪动着美丽的光芒,跳跃着,跳跃着……

8、特别是在秋季,海河水简直像一匹柔软的蓝缎子,静静地流淌着。阵阵秋风,吹起水的涟漪,涌向堤岸,溅起白色的浪花,像千万明亮的眼波,凝视着秋天的秀色。偶尔河中漂过一叶木舟,与岸边垂钓的人相映成趣。

9、碧绿的河面上荡漾着波纹,像是被太阳晒得不高兴了,皱起了眉头。此时的太阳恋恋不舍地把一点儿余辉洒在水面上,正好照在波纹上,像一片片金色的鱼鳞。

10、中午,太阳早已揭去轻纱,放谢出万里光芒。水平如镜的河面上,金光点点,好像披上了一件缀满颗颗金珠的纱衣。

11、最快乐的就是这河水,简直像一位活泼的少女,唱着、跳着,拨动着老树伸过来的根须,拍打着黄褐色的山崖,踏着河滩上那些石子,无忧无虑地奔跑着。河水中不时跳出一条鱼儿,使河流显得更富有情趣,更天真可爱了。

12、春天到了,松花江的冰雪融化了,冰排以排山倒海之势顺流而下,随着冰排相互挤撞声,伴着哗哗哗、唰唰唰欢快的流水声,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当你站在松花江江桥上观看犹如万马奔腾的画卷时,又好像是在倾听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13、龙江河真美啊!春天的早晨,龙江河在雾气迷蒙中醒来。远处的天边,浓雾渐渐地变薄了,如袅袅炊烟,似淡淡青纱,显出淡绿的颜色,白色的天,白色的水,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我漫步在龙江之畔,徜徉在朦胧的雾中,身体也觉得飘飘然了,仿佛脚下踩着云朵,在仙境中遨游……

14、夏天的湘江河可“沸腾”了,那是因为“夏天哥哥”的热情唤来了夏季的炎热。休闲纳凉的人们常常在湘江河里嬉戏、游泳、划船,好一派热闹景象。

15、挺拔峻峭的山岩上,几朵野花点缀在荆丛之间。一条宛如玉带的江水从山脚缓缓流过。江面上,飘着淡淡的暮色,一抹夕阳的血红从西边淌下来,滴到深黛的河面上。在轻轻的河风中,河边一片片的稻草轻轻摇曳着。这就是夏日的青衣江畔,我故乡的青衣江畔。

16、河水很凉,一下水就上下牙直打架,但是是很惬意很爽的那种。对岸的景物渐渐清晰了,只见一排排小树肩并肩靠在一起,形成一堵坚实的树墙。树下,一簇簇齐腰的软草随着风微微晃动起来,很幸福的样子。河水此时变成了一幅清澈透明的画面,将这些美景的倒影映在上面。太阳变成了一个圆圆的“蛋黄”,它将自己映在了上面,给风景添了几分姿色。身在其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妙感,像进入了仙境一般。

篇3:论古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转换视角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的表现。在现实时空中, 如果不断的改变观察的视角, 方位感就会被打破, 形成一种新的时空关系。

(一) 散点透视

在古诗写作中, 诗人变换不同的视角, 构成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表达了极其深邃的意境。

试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清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宗白华《艺事杂录》中引郭熙《林泉高致》说:“太乙近天都”自上而下, 山势突兀, 清楚明了, 是高远;“连山到海隅”冲淡飘渺, 是平远;“阴晴众壑殊”从前到后, 重峦叠嶂, 气象万千, 是深远。诗人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终南山壮阔的图景, 多角度的展示使得山势更加的雄浑, 突出了动感和层次感。

(二) 时间落差

时间落差主要是指时间的改变而造成视角的不同

如陆游的《示儿》, 弥留之际, 万事皆空而国忧不已, 盼它日北定中原以慰英魂。时间的不同造成了时空的落差, 此身将去的无法释怀与统一全国的坚定信念交织在一起, 把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注提升到了超越生死的高度, 使其传唱千古。

二、时空转换

(一) 同一时间内空间的转换

即在同一时间内展示不同时空发的事情。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洲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诗人通过想象, 在同一时间内写了三种月夜的不同空间境界:一是诗人苦吟的长安月夜, 二是妻子独守的鄜州月夜, 三是全家团圆的月夜, 三种月夜境界叠映交错, 意蕴深厚, 家庭的温馨, 夫妻间的感情完全从这一抹清辉中倾泻而出, 令人无限神往。

(二) 同一空间时间的转换

即表现不同时间内同一时空发生的事情。

如崔护的《题城南壁》:“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灿烂的季节依旧, 花木扶疏, 碧草掩映的门户如昨, 但门中那位少女却不知了去向, 在同一空间内强烈的反差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人世沧桑, 物是人非的怅然。

(三) 时空的同时转换

即展现时间和空间一起变化。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时令的对比, 场景的转换, 凸显出作者的心里:离家远役, 亲人离散, 但面对外敌的侵略, 仇恨的怒火已经冲淡了乡思。《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一朝永别, 十载萦心, 对窗垂泪, 念千里外孤坟茕茕。时空的转换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挚思念。

三、时空跳跃

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时间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打破了空间的伸张性和广延性, 按照诗人主观情感对时空进行切割, 然后重新组合, 所以出现了时空的大跨度跳跃。

如李白的《行路难》:“金尊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把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中道出了世事艰辛, 充满了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抑郁不平之感。空间上由黄河到太行山, 象征了人生途中的艰难险阻和事与愿违。时间上由现实世界跳跃到周朝姜尚晚年垂钓遇文王之时, 再逆接商朝伊尹曾梦乘舟过日边而被商汤启用之时, 表达了诗人宏大的抱负和坚信理想会实现的信心。

四、时空互化

(一) 时间的空间化

时间是抽象的, 但诗人能够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古诗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直接标出来, 一种是通过空间的变化表现出来, 即时间的空间化。汉乐府《江南》:“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用空间东西南北的变化来暗示时间往复, 表现出绵延千古、生死不已的恋情。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通过五个空间地点的连续, 贯穿了作者一生的眷恋。

(二) 空间的时间化

即在时间的变化中表现出空间的变化。《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通过客观时间的短暂和主观时间漫长的对比, 暗示出相爱的双方对空间的隔离不可忍受的心态。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以夸大的时间距离来强调空间距离所造成的思乡之情。

五、时空的泛化

即在诗中的时间与空间不能确定为何年何处。这里的时空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 去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 阐发人生的哲理。将本来有时空观念注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以“月”为主体, 写出了它升起———高悬———西斜———下落的全过程, 时空感很强。进而诗人由月而悟出人生哲理, 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时便超越了时空。在这里, 江水、人和月均被泛化, 不能确指, 它只是指向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这一矛盾极其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这里的超越时空, 只是局部性的, 暂时性的超越。在诗的最后, 诗人又返回现实时空, 书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时至宋代, 诗歌中表现的超越时空才有了质的变化。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作者通过对江水与明月变与不变的议论, 表现了作者面对政治的冷遇, 能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 排解内心的苦闷与悲伤, 保持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

摘要:古诗在时空关系的表现上有其特殊的方法, 如转换视角、时空转换等。本文将就以上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诗,时间,空间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12.

篇4: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表现技巧

景物描写,描绘的是自然万物的声、色、形、态。空山之白雪青松,尽显境之静谧;江中百舸游鱼,毕现境之生机。当诗人以丹青妙手的独到眼光观察景物,以淡雅浓丽的笔调描摹景物时,自然景物便幻化成优美的文字,以仪态各异的形象承载着诗人的感情,喜怒哀惧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尽管诗人们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景物来表情达意,恰如异曲却同工。古诗词中描摹景物常见的表现技巧如下。

一、以色彩渲染意境

采用最富张力和最能符合自己心境的颜色进行描画,以渲染出强烈的氛围,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效果,似乎是诗人们偏爱的技巧。鲜妍明媚的色彩往往表达欢快热烈之情,晦暗阴冷的色彩通常表达伤感悲戚之情。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了诗人们的内心情绪。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色嫩绿,柳色鹅黄,桃花娇红,李花胜雪,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

二、多角度表现特征

自然景物总以其千变万化的姿态呈现出变幻多姿:飞瀑湍流磅礴,明月清风静谧,黄莺杜鹃婉转。当诗人以或远眺、或近观、或谛视、或静听的不同视角欣赏眼前之景,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多种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时,变化万千的景物中也就溢满了诗人的独特情怀。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的是浔阳一带的秋景,由近处长江水写到远处黛色淮山,由低处山水江帆写到高处晚云新月和飞鸿,高低远近天上地下,尽收笔端,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诗人描写景物时也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既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还能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从变化中尽显景物特征。

三、虚实结合拓意境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与回忆、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实景是虚景的引导,虚景是实景的升华。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梅花落》曲调;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凄清的意境中渗透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衬托对比抒衷肠

对比与衬托是诗词中的常见技巧。情随事迁,情随景移,面对眼前衰败或繁盛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相应地伤感或喜悦的情绪。于是眼前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落于笔下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正面衬托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水色天光,黄莺欢快鸣唱,燕子啄泥筑巢。西湖边嫩草如毯,白沙堤垂杨拂堤。诗人面对早春的西湖,想起自己在任时的政绩,欣喜之情难以自抑。西湖明媚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然而,为了突出内心的愁苦或愉悦之情,诗人有时也用看上去具有相反情绪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字面上写了梦中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而现实处境只字不提,却通过梦境的繁华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现实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优秀的诗歌字字如珠玑,值得细细品味。出色的景物描写更是珠玉成串,读之如珠落玉盘,赏之如暖玉生烟,引人遐思联翩。在赏析诗词时,除了关注叙事和抒情外,尤为值得关注的便是景物描写了。当读者能用以上手法去理解景物描写时,景物的妙处便能进一步凸显出来,古诗词这颗明珠也将更加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篇5:描写江河的诗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篇6:描写江河的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篇7:描写江河的优美段落

2龙江河真美啊!春天的早晨,龙江河在雾气迷蒙中醒来。远处的天边,浓雾渐渐地变薄了,如袅袅炊烟,似淡淡青纱,显出淡绿的颜色,白色的天,白色的水,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我漫步在龙江之畔,徜徉在朦胧的雾中,身体也觉得飘飘然了,仿佛脚下踩着云朵,在仙境中遨游……

3 春天到了,松花江的冰雪融化了,冰排以排山倒海之势顺流而下,随着冰排相互挤撞声,伴着哗哗哗、唰唰唰欢快的流水声,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当你站在松花江江桥上观看犹如万马奔腾的画卷时,又好像是在倾听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4 黄昏,太阳沉沉地向西边落下,在河面上撕下了金色的余辉。天边的云彩被绚丽的霞光映照得更加耀目,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微波荡漾,仿佛觉得天在晃动。河边的树呀、人呀,都变成了橘色,我沐浴在灿烂的霞光中,是那么的惬意。

5夏天,在阳光照耀下,河面泛着金光。夕阳下,河水半绿半红,令人陶醉,不禁让我吟诵起两句唐诗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光着身子,像鱼儿一样自由玩耍,有的在打水仗,有的在游泳比赛,潜泳、仰泳、蛙泳各种姿势都有,飞溅起阵阵银白色的浪花。那欢呼声、加油声和愉快的笑声在河面上空回荡。

6 一阵微风吹过,镜子一般的水面波动起 来。鱼儿成群结队地游到水面,张大嘴呼吸着新鲜空气。偶尔也有跃出水面的鱼儿,翻个身又落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的波纹,使水中的倒影晃成一片。

7 碧绿的河面上荡漾着波纹,像是被太阳晒得不高兴了,皱起了眉头。此时的太阳恋恋不舍地把一点儿余辉洒在水面上,正好照在波纹上,像一片片金色的鱼鳞。

8冬天,是河滩上最热闹的季节了。水位下降了,清清的河水撞在浅黄色的鹅卵石上,溅起银白色的水花,昼夜不停地发出“哗哗哗哗”的声音。我想,那是小河带给我们的原声态的歌声。

9河水很凉,一下水就上下牙直打架,但是是很惬意很爽的那种。对岸的景物渐渐清晰了,只见一排排小树肩并肩靠在一起,形成一堵坚实的树墙。树下,一簇簇齐腰的软草随着风微微晃动起来,很幸福的样子。河水此时变成了一幅清澈透明的画面,将这些美景的倒影映在上面。太阳变成了一个圆圆的“蛋黄”,它将自己映在了上面,给风景添了几分姿色。身在其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妙感,像进入了仙境一般。

篇8:中国古诗中音乐描写的认知研究

古典诗歌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奇石瑰宝,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它讲究艺术美。诗人词人们常常使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将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象写得有声有色,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借代和比喻

Lakoff (1987) 将比喻和借代并列为理想认知模式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的两个结构原则, 可见其对比喻和借代的认知作用的重视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三首“摹写声音至文”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的分析, 从认知的视角对其中关于声音部分的借代和比喻进行提炼和拓展, 并尝试概括出一些结论。

三、三部古典诗歌中的借代

(一) 部分代整体。

|这是一个我们在日常语言中频繁运用的借代原则,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指称本体事物。

(二) 材质代整体。

“吴丝蜀桐张高秋”句中“吴丝蜀桐”是吴地之丝, 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上等材料。“吴丝蜀桐”指箜篌选材的考究, 用高贵的发声体代指琴声的美妙, 写物即写人写声, 收到“一箭三雕”的功效。

1.零部件代整体 (形式代内容) 。“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二十三丝” 《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 胡乐也, 汉灵帝好之, 体曲而长, 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 用两手齐奏, 俗谓之擘箜篌。”这里是用竖箜篌的二十三根弦代指箜篌, 进而暗指李凭弹奏箜篌的琴声;“丝篁”、“大弦”、“小弦”、“弦凝绝”、“四弦一声”都是用组成乐器的部分零件来代指乐器, 进而暗指用该乐器演奏出的声音时粗时细, 错落有致, 时而激昂, 时而顿挫;而“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铁骑”和“刀枪”则是用铁蹄代指战马, 武器代指战争, 赋予诗句以质感和动态感。

2.典型动作代整个事件。“轻拢慢捻抹复挑” 中“拢”、“捻”、“抹”、“挑”, 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这里用典型动作代指歌女演奏琵琶动作连贯娴熟, 技法高超, 想必这样的一双巧手演奏出来的音乐也一定曼妙无比;“湘娥啼竹素女愁”句, 据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 葬于苍梧, 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 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 悲, 帝禁不止, 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作者由琴声的千回百转牵引出幽怨哀伤的愁绪, 借神话典故中典型人物的典型动作来加以描摹, 令人感同身受, 不禁动容。

(三) 景点代城市。

“十二门前融冷光”中的“十二门” 指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 共十二门, 这里作者用城门代指整个长安城。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 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 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 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 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 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四) 典型代一般。

它反映的是我们惯于用某事物的典型成员指代同类事物中的其他非典型成员。原型论认为一个范畴由其典型成员及其他成员表现出来的与典型成员的家族相似性来界定。原型论在语言表达中的体现就是我们常用典型来指代非典型。

这三首作品中也有体现这一原则的例句, 但他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变异模式, 即“神话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

1.神话传说中的人和物代现实中的人和物。“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中的“紫皇”, 道教称天上最尊的神为“紫皇”。 这里用来指人间的皇帝, 因其都在所辖地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琴声连天上的皇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动容, 极言琴声的美妙动听。

2.非正常典型代非正常非典型。“石破天惊逗秋雨”句中的“石破天惊”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非正常现象, 这里通过大胆想象, 用突破常规的思维来形容乐声忽然高昂激越, 如石破天惊般引得天上下起了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几句均写的是非正常现象, 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凭正在云雾缥缈的海上仙山中向神仙展示他的绝技, 那位传说中最善于弹箜篌的年老的女神成夫人也不得不为李凭的绝技所倾倒甘愿向他学习;甚至连江海中的“老鱼瘦蛟”们听了这美妙的音乐也乐不可支, 不顾自己的年迈体弱, 随着这优美的乐曲在水波中翩翩起舞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多么强烈的反差, 不愧是“鬼才诗人”的手笔。正是通过对正常现象的非正常描写才使我们得到如此强烈的情感震撼。

3.特征代本体。用某事物的特征来指代本体也很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记某物常常只会记住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征, 并用此来代表该物, 这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句, 用水中常见的水波来代替水, 使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鱼跳出水面泛起阵阵涟漪的生动画面;再如《听颖师弹琴》中“浮云柳絮无根蒂”句的“浮云、柳絮”, 现实生活中, 我们论及一些飘忽不定的事物时经常会用到这两个词, 这句就是用它们来代指声音的飘渺轻灵。

四、这三部作品中的比喻

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这一比喻概念属于Lakoff&Johnson (1980) 所定义的本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 即将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视为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 以便对它们进行指称、量化、分析和讨论, 这一规则也是建立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之上。

(一) 琴声是自然界或人类熟悉的声音。这是最常见、最易想到的方法, 以声音写声音, 以常见、熟悉的声音写抽象、间接的声音。如“昆山玉碎凤凰叫”、“昵昵儿女语”、“喧啾百鸟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弦一声如裂帛”等句, 琴声是玉石破碎声、男女情话声、禽鸟鸣叫声、布帛撕破声等各种自然界中的声音, 或我们概念中熟悉的声音, 使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想象到演奏时琴声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二) 琴声是各种流体。这一隐喻概念的形成基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凭自己的经验能够感知到琴声是连续的、波状的这一现象, 就像自然界中的各种流体一样, 如三首诗中“空山宁云颓不流”、“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银瓶乍破水浆迸”句, 声音被投射到空中云朵的飘动、冰冷泉水的流滞、银瓶水浆的迸出上, 使声音可感可触, 极富动感。

(三) 琴声是物体间的撞击声。这一隐喻概念源于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形成的这一事实, 而在听音乐时我们也可以感知到音阶的跳动转换, 节奏的快慢起伏, 就像什么东西掉在一个面上又被不断弹起。如《琵琶行》中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利用了我们的这个体验, 将琴声投射到大珠小珠上, 用珠子在玉盘上跳动的声音来喻音阶的跳动, 真是形象又别出心裁。

摘要:本文从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比较了借代和比喻的差异, 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三首经典诗歌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唐·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借代和比喻进行了分析, 并归纳出几点规则。

关键词:修辞学,认知语言学,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谭学纯, 濮侃.沈孟璎主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倪宝元.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4].高远, 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6]. (清) 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7]. (唐) 杜佑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8]. (元) 李衎著, 吴庆峰, 张金霞整理.竹谱详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篇9:描写江河的古诗词

当然,古代诗词中不乏肖像描写的成功之作,如李白的《嘲鲁儒》中的四句:“足着远游屐,昔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鲁儒脚上穿着远游时的鞋子,头上戴着方正的帽子,慢吞吞地沿着直道行走,未起步已扬起灰尘。幽默、诙谐,生动地勾勒出了腐儒的肖像。再看温庭筠的词[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中的“小山”或谓眉妆名,称“小山眉”,晚唐五代,此样盛行。“金”或谓唐时妇女用金箔剪成的眉际妆饰,称“额黄”。“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蛾眉”,形容女子长而美的眉毛。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下片的“ 花面交相映”:“花”指鬓边的簪花;“面”,指女子美丽的容颜。“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指初上身的衣服;“帖”,指花饰盘绣在衣服上;“绣罗襦”,是有刺绣的妇女丝织短袄;“金鹧鸪”,指罗襦上的描金的鹧鸪,亦如鸳鸯,取其成双成对之意,诗词中多用做爱情的象征。

但是,诗词中人物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成功的肖像描写。诗词,是形象的艺术;更是抒情的艺术,在人物的身上,蕴含着诗人和词人的深挚感情。在一些小诗中,这种感情往往只赋予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活动,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神韵,特别是他内心的情愫。先看下面两首小诗:

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了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但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抿合无间、融为一体。

于鹄《巴女谣》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小诗中的人物是位牧牛的巴地少女。夏末秋初,夕阳西下,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伶俐的巴江女孩,骑在牛背上,她一边牧牛,一边亢声唱着家乡的山歌《竹枝词》,留连忘返。日暮了,仍不愿回家:“天晚了,怕什么,回家的路儿我记得,只要看见伸出木槿篱笆外面的大大的芭蕉叶子,那就是我的家了!”

透过小小的“剪影”,展现了她勤劳、聪颖、勇敢、自信的性格。

再看两首小词: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张泌[蝴蝶儿]

六张机,行行都是耍花儿,花间更有双蝴蝶。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

——无名氏[九张机·其六]

这两首小词中人物都是女子。前者说,晚春时,阿娇在窗下画蝴蝶,画着画着,她觉得似曾相识,由画样上的蝴蝶,想起了往日花间里双飞的蝴蝶:今昔不同,时地各异。于是,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湿了画幅,把画上的蝴蝶弄坏了。后一首说,一位妇女手巧,织出了新花样,花儿朵朵娇艳,花间蝴蝶双飞。这时她“停梭一晌,闲窗影里,独自看多时”,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这两首小词都只写了她们刹那间的思想活动和短时间内的感情波澜,形体、外貌,以及其他方面,一句话也没有说。就是说只写了她们生活中的一个小侧面,小镜头。但是,透过这些“剪影”,我们不是可以想象出她们的“全影”来么?

诗词里的人物,有时虽是一个投影,却给人留下耐人寻味的印象。试看苏轼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上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小词。它写一个人在暮春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烦恼。上片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溪绕舍、柳絮飘扬、芳草无边的春末夏初景象,充满了“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下片以行人情思为笑声打动之行为的关系来展现。墙里墙外,布设出极有意趣的生活场景。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闻其声之柔媚,想见其人之婉丽。这就使“墙外行人”心荡神怡,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墙里佳人”并不知有“墙外行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佳人”笑声渐失,“行人”烦恼倍增。佳人笑,行人恼,多情为无心所搅动。这真是笑者自笑,恼者自恼。但仅这一投影,却有无限情味。很显然,词人于伤春惜春中,自然有“早生华发”的意味;而佳人难见,“多情却被无情恼”,正是他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的写照。

李冠的[蝶恋花]与苏词很相似: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和苏词一样,也是写一个人在春夜漫步,偶然听到笑声而惹起来的烦恼。本来,春色宜人,但春色也恼人。当没有“触媒”引起的时候,觉得青杏、燕子、绿水、淡云、微月、桃杏都是美好的。后来当被“墙里佳人笑”和“笑里轻轻语”挑拨起感情的琴弦时,原来潜藏着的暗流就浮漾而出了。李冠词里的人物,也只是一个投影,不过把笑语后惹起的烦恼说的如此具体:“人间没个安排处”,不如苏词含蓄好。

诗词中人物,不用象小说那样精雕细琢,但手法高超的作家,只用几笔浅浅的勾勒,就能给人以如见其人的感觉。当然,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和人物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孙碧波.新编唐诗三百首例释[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秉戍.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篇10:描写江河的好句

1、那清朗的一河秋水,如碧玉做成的明镜。

2、江心无数礁石,森然林立,每当波澜聚集在那儿,便万马奔腾喧嚣起来。

3、瀑布飞快地冲下来,像一匹银缎,又如一条轻纱,风一吹,如烟似雾,水珠仿佛一朵朵白梅,微雨似的落着。

4、当碧空万里时,峰峦垂悬于清澈透明的碧水中,岩影波光,交相辉映。

5、湖水静静的,像一块无限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6、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7、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轻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

8、江水一浪接一浪,不断地冲洗着岸边的岩石,把岩石冲刷得十分光洁。

9、湖水像黑得发亮的丝绒,在宁静的.夜里泛着幽光。湖水是凝然不动的,如同一缸浓浓的美酒。

10、渔火明月交辉,把乌苏里江映得金波滚滚,像是有千万条银蛇在游动。

11、彩虹辉映着湛蓝的晴空,阵阵凉风吹来,美丽的嘉陵江两岸,风光更加动人。

12、嘉陵江像匹墨绿的缎子,在月光下抖动。

13、眼前的漓江,像黑色的缎带,发出幽暗的亮光。

篇11:描写江河湖海的词语

江河日下 江郎才尽 江心补漏 移祸江东 半壁江山

不废江河 闯荡江湖 澄江如练 大江东去

河:

恒河沙数 江河日下 暴虎冯河 气壮山河

湖:

五湖四海 湖光山色

海:

海角天涯 海枯石烂 海阔天空 海市蜃楼 海角天涯 海枯石烂 海阔天空 海市蜃楼 山珍海味 山盟海誓 山南海北 浩成烟海 五湖四海 泥牛入海 八仙过海 曾经沧海 如坠烟海

补充:半壁江山 (bàn bì jiāng shān)

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不废江河 (bù fèi jiāng hé)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长江天堑 (cháng jiāng tiān qiàn)

堑:壕沟。长江为天然的坑堑、险要。旧时形容长江地势险要,不可逾越。

闯荡江湖 (chuǎng dàng jiāng hú)

指奔走四方,在外谋生。

澄江如练 (chéng jiāng rú liàn)

澄:清澈,明净。练:洁白的熟绢。清澈的江水,像一条白练一样。多指对江景的鸟瞰。

船到江心补漏迟 (chuán dào jiāng xīn bǔ lòu chí)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大江东去 (dà jiāng dōng qù)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大江南北 (dà jiāng nán běi)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倒海翻江 (dǎo hǎi fān jiāng)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翻江倒海 (fān jiāng dǎo hǎi)

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过江之鲫 (guò jiāng zhī jì)

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

江东父老 (jiāng dōng fù lǎo)

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江海不逆小流 (jiāng hǎi bù nì xiǎo liú)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纳细流的缘故。比喻人气度大才能担当大事。

江汉朝宗 (jiāng hàn cháo zōng)

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魇、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江河日下 (jiāng hé rì xià)

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江河行地 (jiāng hé xíng dì)

象江河在陆地上奔流一样。比喻确切不可改变。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

旧时俗语。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

江山如故 (jiāng shān rú gù)

故:从前。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江山如画 (jiāng shān rú huà)

山川、河流美如画卷。

江天一色 (jiāng tiān yī sè)

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

江心补漏 (jiāng xīn bǔ lòu)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指临到紧急关头才设法补救。

江洋大盗 (jiāng yáng dà dào)

在江河湖海抢劫行凶的强盗。

搅海翻江 (jiǎo hǎi fān jiāng)

搅:搅拌;翻:翻腾。江海翻腾。比喻声势或力量很大。

襟江带湖 (jīn jiāng dài hú)

襟:衣襟。带:衣带。形容江河湖泊之间相互萦绕交错,如同衣襟和衣带一样。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juān juān bù yōng, zhōng wéi jiāng hé)

壅:堵塞。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终将汇合成为大江大河。比喻对细小或刚刚萌芽的问题不加注意或纠正,就会酿成大的问题。

浪迹江湖 (làng jì jiāng hú)

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老江湖 (lǎo jiāng hú)

指在外多年,很有阅历,非常世故的人。

流落江湖 (liú luò jiāng hú)

形容穷困潦倒,漂泊异乡。

陆海潘江 (lù hǎi pān jiāng)

比喻文才很大。

泥菩萨过江 (ní pú sà guò jiāng)

表示连自己也保不住,更谈不上帮助别人。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rì yuè jīng tiān,jiāng hé xíng dì)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cún wèi què)

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一口吸尽西江水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

暴虎冯河 (bào hǔ píng hé)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被山带河 (pī shān dài hé)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表里山河 (biǎo lǐ shān hé)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不到黄河心不死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不废江河 (bù fèi jiāng hé)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楚界汉河 (chǔ jiè hàn hé)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大好河山 (dà hǎo hé shān)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带砺山河 (dài lì shān hé)

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过河拆桥 (guò hé chāi qiáo)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河卒子 (guò hé zú zǐ)

象棋规则中卒子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过了河之后可以横着走,威力更大。比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海晏河清 (hǎi yàn hé qīng)

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东狮吼 (hé dōng shī hǒu)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河海不择细流 (hé hǎi bù zé xì liú)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

河梁携手 (hé liáng xié shǒu)

河梁:桥。指送别。

河梁之谊 (hé liáng zhì yí)

河梁:桥,指送别之地。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

河落海干 (hé luò hǎi gān)

比喻一点不剩。

河目海口 (hé mù hǎi kǒu)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

河清海晏 (hé qīng hǎi yàn)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

河清难俟 (hé qīng nán sì)

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河山带砺 (hé shān dài lì)

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河水不洗船 (hé shuǐ bù xǐ chuán)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

河鱼腹疾 (hé yú fù jí)

指腹泻。

恒河沙数 (héng hé shā shù)

恒河:南亚的大河。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还我河山 (huán wǒ hé shān)

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

黄河水清 (huáng hé shuǐ qīng)

篇12:描写江河湖海的词语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唐)刘禹锡《浪淘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篇13:描写江河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细节和小说、戏剧中的细节毕竟是有区别的,它不可能有连续的细节,也不可能有过多的细节。诗词中的细节常常是孤立、跳跃的,更典型化的,往往含有更丰富的内容。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高中语文5》)一文中,深刻精辟地总结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其一就是富有暗示性。用钱先生自己的话说:“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映射着说不出的话……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际涯……”这“怀孕的静默”体现在细节上,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有包孕的片刻”。由此可见,诗词中的细节应该是最有含义、最耐人寻味、最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片刻。

诗词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一字一句枯燥低效的讲解,在探幽索微中,把握人物性格,解读诗词的主旨,逐步养成精读的良好习惯。

古诗词中的精彩细节常常能多层次地展示出人物的鲜明性格。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焦仲卿向母亲申述要挽留刘兰芝却遭拒之后,兰芝决定回娘家。此时,课文是这样写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严妆”,课后的注释是:“盛妆,仔细地梳妆打扮。”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细节。教学时,我就追问了这样一句:“在那个时代,离婚是十分痛苦而又特别不光彩的事情,避人唯恐不及,被弃的媳妇刘兰芝应该是赶紧夹着包裹,低头跑回娘家才对,可是她为什么偏偏要‘仔细地梳妆打扮’起来呢?这么在意离开婆家的形象,是她不知羞耻呢,还是她有意在气婆婆呢?”问话刚落,争论之声四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根据前文“十六诵诗书”及婚后在婆家的一贯表现,可以肯定地说,刘兰芝绝不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被休弃回娘家绝不会被别人认为是光彩的事情。她对婆婆一直孝顺尊重,也不会去做特意气婆婆这种村妇所为的不孝不敬的事情。深入探究后,我们发现,这个细节特别精彩地表现了刘兰芝性格中极其感人的一面,即刚毅与自尊。嫁得体面,走得也要有自尊。不是因为“我”刘兰芝无才无德才被休的,实在是“君家妇难为”。既然我没有过错,那么为什么要狼狈逃窜呢?刘兰芝要让婆婆及婆婆的一家,还有左邻右舍、父老乡亲,都能看到她正如来的时候一样,从容自信,自尊自爱,不给自己,也不给娘家丢脸。一个梳妆的细节能这样生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作家的写作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诗歌在描写盛妆的过程中,还展现了一个更精彩的细节。“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阳光初照的房间里,丈夫焦仲卿悲伤地坐在炕的另一边,一个被休弃即将回娘家的小媳妇刘兰芝,一件上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一件下裙也要在身上左比划右比划,几次三番的,这是何等催人泪下的场景!这表面平静重复的动作里,含有多么激烈的内心斗争!其一,这毕竟是自己的家,曾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处处都留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现在马上要离开了,自己是多么舍不得;其二,丈夫是很爱她的,想到就要和他离别了,心绪自然烦乱,抓起哪件衣服,似乎都觉得不合自己此刻的心意;其三,自己这样被打发回去了,家人会是什么样的态度,自己心里实在是不托底,妈妈也许还行,那个脾气秉性不太好的哥哥能容留自己吗?其四,憨厚孝顺的丈夫,能有办法争取到婆婆的同情,进而转变她对自己的看法吗?夫妻还有团圆的机会吗?其五,依据对婆婆性格人品的了解,聪慧的刘兰芝心里早已判断出,此次一别,应该是再难登此门了。虽然新婚不久,兰芝对丈夫、对这个家的情感却是深厚的,这又使得她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存有种种的幻想,这二者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她无法摆脱,烦恼无比,这一切外化出来,就是“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一个刚强又柔情的小媳妇形象,全在这“事事四五通”里鲜活起来了,仿佛我们就站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收拾完这里收拾那里的情景。这正如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作用胜过一大片笼统的叙述。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

诗词中的细节就是这样,它常常含有丰富的意蕴,特别耐人寻味,往往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启迪,引人去探索。

诗词中精彩的细节,常能更生动地再现出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

《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还有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细节。当所有生存之门都被堵死之后,这个对爱情忠贞,对长辈孝顺,对丈夫留恋,才貌双全的女子,被逼上了绝路。这时课文是这样写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裙,就是收拢、拉紧自己的裙子;脱丝履,就是脱掉脚上丝绸做的鞋子。跳河之前,兰芝为什么要做这些举动呢?这个细节表现出了她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再婚仪式已经结束,刘兰芝已经进入洞房,此夜正是新婚之夜,男方又是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可以想见,参加婚礼的亲朋有很多还没走,家丁仆人也不会少,眼见着新娘子这个时候往外跑,一定会有许多人呼喊追赶,身处深府大院之中,本应该是以最快的速度跳入河中才对,这样紧张慌乱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做这些繁琐的动作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兰芝下定决心,今夜必须死,决不能辜负了自己的丈夫焦仲卿,自食与其共死的承诺。

系紧裙子,一则不兜风不绊脚,跑起来快,也不容易被后面的人踩住,二则会挤出身上的空气,跳到水里的时候,裙子就不会散开而漂浮在水面上,这样就能减少整个身体在水中的浮力。同样,脱掉紧系在脚上的丝履,也是为了跑得快,又能减少下身的浮力,这样就能更快地下沉,也能沉得更深,最终最大程度地减少被抢救的机会,这个动机十分确凿地证明了,刘兰芝就是要堵死自己的活路,绝不能被新婆家的人救起来。死,就死得彻底干净,死得有尊严。

刘兰芝对死竟然早就有着这样精细的考虑和准备,其死的决心真的是如铁一般。恰恰是从这赴死的细节里,一个光辉的形象站起来了:不为富贵引诱,不为权势胁迫,忠贞于爱情,坚守尊严。

再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的一个精彩细节:浔阳江头,晚风习习,一轮明月高挂天空,白居易正要和客人道别时,一曲琵琶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时候,诗中写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教学时,我就紧紧抓住了这一句,引导学生做深度的挖掘,还原琵琶女的现场心理。

通观全文,我们发现这个细节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大的。其一,“千呼万唤”,表明了白居易和客人实在是喜欢琵琶女的弹奏,听者很坚决,非听不可。这正反衬出了司马青衫确实是很长时间没有耳福倾听优美的音乐了,此刻正如饥似渴。这也很好地照应了后文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诗。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艺术是高超的。其二,这般的千呼万唤之后方才出来的琵琶女,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什么难言之隐吗?是演技不好,只能够弹奏好刚才的这支曲子呢,还是她颜值太低,怕吓跑了听众呢?这一切都令读者揣测不已,急于要阅读下去。其三,人都出来了,本应该大大方方地演奏曲子,为什么还要把脸半遮半掩上呢?这种似隐似现,朦朦胧胧,绝不是为了追求现场表演的特殊艺术效果,而是另有隐情。耳音很强的琵琶女很容易从谈吐判断出白居易一行人的身份。这个昔日“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的大红大紫的京城琵琶演奏家在这样一个小地方遇到了这样的人,其内心的反应是极其复杂的:他会不会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一位五陵少年;他会不会是“钿头银篦击节碎”的一位粉丝;他会不会是“血色罗裙翻酒污”的一位发烧友;他会不会是……那时的我是风光无限,而此刻的我人老珠黄,孤独悲伤,一想到这里,她的心颤抖着,刚刚要斜伸出去的琵琶琴板马上被拉了回来,紧紧地遮挡住了自己的半边脸。平直光滑的琴板后面,跳动着的是一个极其不平静的心。

在还原琵琶女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读者只有一次次精读文本,一步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才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这样的精彩细节就像是散落在作品中的颗颗宝石,晶莹剔透,熠熠闪光。可惜的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不善于引导学生去捡拾这些宝石,错过了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好机会。

精彩的细节还能更形象地揭示出诗词的深刻主题。

选在《高中语文4》第二单元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早年的一首佳作。上片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看似随笔而至、平凡普通的两句词,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把吴钩看了”这一细节里,显然有这样的几个意思,一是,表明武器已经拿在手里,意味着早已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出发,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二是,选的是吴钩拿在手里,这锋利无比的武器,表明了一定要致敌人于死地。其无比坚定的决心,其战之必胜的信念都在尖锐的刀刃上闪闪发光。三是,形象地表现出了急迫的心情,“看了”,就是无数次地凝视宝剑,暗示了英雄按捺不住,急于和敌人拼杀的昂扬士气和饱满的斗志。

而“栏杆拍遍”,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此处的栏杆是建康赏心亭高处的栏杆,站在这样的栏杆旁边,遥望自己的故乡,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此刻美丽的家乡,正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着,亲人们正日夜遭受痛苦的折磨,生命朝不保夕,作为儿子,作为一名军人,他就感到了无比耻辱,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一个备受折磨的热血军人,就像疯了一样,双手猛击这些栏杆,一遍又一遍。义愤填膺,怒发冲冠。但朝廷无能,安心偏于一隅,根本无心北上抗金。万般无奈,他徒有一腔报国热血,无处倾洒。那啪啪的拍击声,就是心肝撕裂而喷血的声音。

尽管作者在全词中,运用了点染、陪衬、借景抒情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但是催人泪下,引人深思的还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两句。仅仅9个字,一位拔剑四顾心怆然的悲情英雄一下子就站在了读者面前;仅仅两个小细节,就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全词的深刻主题:时光流逝,生命空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篇14:古诗词鉴赏不可忽视细节描写

一、细节刻画心理,细致入微

赵师秀的《约客》之所以出名,与诗中一个流传千古的“细节”大有关系。“有约不来过夜半”,似乎已把期客不至的情形写尽,但末句的“闲敲棋子”却使得本诗有了“一语天然万古新”的神奇效果。“闲敲棋子”本是诗人的一个动作,联系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仔细体味,约客久候不到,灯蕊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正是这个动作将诗人那焦躁而又期望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李清照的《点绛唇》一词也是以细节写心理的上乘之作: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这里以动作细节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真切自然而又充满新鲜感,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可谓妙笔生花。

二、细节塑造人物,栩栩如生

诗歌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细节能使人物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如白居易的《采莲曲》: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莲花不胜西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杨娜拉》)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可谓言有尽而情无限。而且少女情贯一心,以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下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细节抒发感情,真切动人

在古典诗词中,巧妙的利用细节,能把作者很难说出的复杂、丰富、微妙的感情意绪,鲜明可触地表达出来,而且韵味浓郁,耐人咀嚼。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稹贬居通州时,听说白居易也被贬的消息后,写了《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垂死病中惊坐起”,但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是传神之笔。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四、细节描绘景物,生动传神

韦应物有《春游南亭》: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诗人漫步南亭,见春草已长出细细的嫩尖,农夫们也开始了理渠春灌,于是诗人吟出“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通过“草心绿”、“泉脉动”这两个极其微小的细节描写,不但生动地表现了春临大地的特有征候,而且也传达出一年之始的蓬勃气象。从“泉脉动”使人想到,很快就会渠水流、麦苗青、菜花黄,田野一片禾黍香。再加上“南亭”、“春塘”之景的点缀,这画面就更加清丽明媚了!

五、细节表现主题,鲜明深刻

运用细节表现诗词主题,鲜明深刻,能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如元稹的小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称其:“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其:“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宫中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当在玄宗,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诸多事情不谈,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为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诸多不胜今昔的感慨。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成功的细节描写,能起到“借一斑窥全豹,以一目尽传其神”的作用。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切不可忽视细节描写。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趣味体育游戏57个下一篇:最新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