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2024-07-1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精选9篇)

篇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摘 要:对于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的探究,主要是在学习、学会的基础之上的。而在新一轮课程的探索中主要是进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不是学生一味地接受老师的思想。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教育上,要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自我求知精神和探索过程,尤其主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体成员的作用,培养学生小组探究、学习、讨论、校正、补充的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理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合作能力 培养 数学素养 提升

一、打破旧的学习模式,改革以往学生以个人为主的学习模式

首先来回顾一下中国教育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在课前老师会留给学生大批的练习作业,上课时让学生学会书中例题的内容,学一题会一题,再加上相关类型题的辅助练习,让学生在题海中度过。课堂上,学生调动不起半点热情,只会听从老师的命令;黑板上是长长的板书,老师唾沫横飞地向学生传授一套自己的思想,而学生除了一味地记笔记之外,也只是学会几个解题步骤罢了,并不能举一反

三、真正地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这可谓是小学教育的一大缺憾。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小学的数学教育重在学生大脑的开发,对以后对物理、数理的认识十分重要,所以传统的数学教育已经不能使用在重视素质培养的今天,打破以往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小组学习,增加合作意识

培养实践教学理念,是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践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小组同学集体的合作。小学生处于一个天真活泼的年纪,任何有意思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对于数学教育,应该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认为学习生活是枯燥的。而教育又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过程,所以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运用到教学实践的探究上,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求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计算过程,在以往的教学模式里,都是不重视公式的推导,直接给出公式,进行计算。而在新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老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自己做几个小正方体,然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小正方体的体积。学生在经过测量之后给出测试的结果:每个小正方体的棱长都为1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再让学生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拼凑成一个6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学生就会运用乘法原则将单位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凑起来,然后让学生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这样让学生都摆几次体积不同的长方体,将数据写到一张纸上,先自己探索规律,结果学生发现:原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便是“底×宽×高”。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学生自己努力探究的结果,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印象深刻,也能举一反三,运用到其他问题上,这便是教学工作研究的成功。小组学习还能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传统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会就行,至于其他都是在次要方面,过于追求学生在理论上的能力,而不去考虑其在举一反三上思维的开发运用。数学是一门理性科学,如果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可能在一道题上能得心应手,然而,如果在相关题型上有所变动,这样的学生就会一片茫然。当然对知识点灵活掌握的学生自然不会面临这种窘状,他们能够流利地把知识点表达出来,说明这套知识体系已经在他们心里形成了深刻的印象,这对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结构有很大帮助。小组互相表达交流,有助于学习体系的形成。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在小学阶段,就应该让学生树立这种观念。小组配合、小组研讨、小组结论正好为合作的学习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思想有限,但是如果多个人的思想汇聚在一起,那么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的工程当中,更是离不开小组的合作。这种群体活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在合作中寻求自己的价值。数学是一种启发思维的重要手段,小组交流可以互相促进这种能力。例如,在一道计算题的解答上,一个同学可能只想出一种做法,但是另一位同学提出质疑,认为其他方法是正确的,两个人争论,纷纷把自己的解题方法展示出来。两人看着对方的解题步骤,请小组同学做评判,结果大家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于是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学会了两种方法。而这种以争论为开端的形式则会让在场的每个人印象深刻,以后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小学数学教育的探究模式中,我们要摒弃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改良落后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的主人;在小组合作中发掘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交流中真正把学生打造成能够灵活处理问题、形成一套独立思想的优秀学习者,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名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2,(08)。

[2]魏亚琴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04,(09)。

[3]黄娟小学教师教科书研究的策略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摘 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实际是群体力量下的团队活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策略及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助合作;素养培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所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等各项活动,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帮助和支持。加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社会性、群体性以及自然性等一般社会属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其他学生个体的帮助和支持,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活动。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单兵作战”,致使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住合作意识得不到锻炼和增强。近年来,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现行教学纲要内容,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住合作学习能力及素养进行了尝试和探究,现将教研收获进行简要论述。

一、设置有效合作教学情境,点燃学生互助合作情感“火花”情感是人们解决问题、克服苦难、主动进取的“助推剂”。学生开展互助学习活动的根本原因,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作为支撑。而初中生内心情感具有波动性和反复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善于结合教学目标及要求,设置出融洽、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激

发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主动“投身”教学情境,开展行之有效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的异同点”内容时,如果单独让学生进行探知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时,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整体性以及丰富性特性,在讲解该知识点时,采用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设置出“某电信公司开展有奖通讯消费”的一次函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借助图像法,观察分析图像,并通过转化,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以及反比例函数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合作、补充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实现对该知识点内涵的有效掌握。

二、重视学习方法要领传授,传授学生互助合作学习“要诀”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是学生借助外界力量和智慧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要领,才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可见,“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深入推进的“金钥匙”。但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只注重数学问题的解答训练,致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互助合作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方法传授作为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补充,搭建学生锻炼和解答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过程的“回头看”,反思解题过程和方法,总结解题经验和要领,逐步形成问题解答的一般要领,从而使学生带着方法要领进行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提升互助合作学习效能。

问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如图所示,E、F分别是ABCD的边AD、BC中点。求证:AF与CE相等。

上述问题是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该问题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该问题探究解答的“任务”。学生在解答问题活动中,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在探究问题条件的过程中发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正确掌握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因此,在学习小组探究活动中,有学生提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根据问题条件,判定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进行问题有效解答。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ABF≌△CDE,从而得出AF=CE的结论。其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方法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E、F分别是AD、BC的中点,∴AE=CF。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即AE∥CF。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AF=CE。

方法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E、F分别是AD、BC的中点,∴BF=DE。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D,AB=CD。∴△ABF≌△CDE。∴AF=CE。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不仅对问题进行了有效解答,同时为有效合作学习活动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指导。

三、强化互助合作活动指导,奠定学生互助合作素养“基石”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作为学生个体之间开展学习方式之一,需要具有良好的学习水平和解题素养作为支撑。教师要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引导,使学生能够解决合作解题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对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有的放矢的“纠偏”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互助合作学习思想和习惯。

如在“△ABC中,已知AC=2,AB=2,∠A=600,求角C”这一问题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未能审清该问题条件,得出了“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a=2。再由正弦定理得,sinc=sina,而c>a,知c>a,∴c=750或1050”的解题过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过程的“回头看”,查找解题过程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看似角c似乎应该有两解,但是题目条件是所给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及夹角,这样的三角形的形状是唯一确定的。所以角c不应该有两解。这时,教师让学生改正,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找准问题症结,为良好合作学习开展打下的基础。

总之,互助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培养和树立良好集体观念的重要载体。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以促进和提升学生集体观念的有效养成和树立。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素养的培养

富裕二中

篇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一、联系生活, 激发计算兴趣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不乏许多的数学问题的, 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 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 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 也只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才会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亲切, 才会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他们也才会热衷其间, 乐此不疲.例如:教师结合学生购物经历, 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商场购物情境:洗衣机500元、电冰箱960元、电视机800元、电风扇200元, 如果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选购以上两件不同的商品, 你会选择购买哪两种?怎么列式计算?算一算, 应付多少元?由于购物是学生喜欢的生活现象,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又是主角, 因此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 自然而然地将精力都集中到计算学习中了.

二、培养观察, 提高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石, 并且口算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基本应用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所以, 对小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十分必要,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快速反应的能力;但因为种种原因, 学生的口算练习常常被人忽略, 认为无关紧要, 不去认真对待.应该说口算不仅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上课之前, 师生共同准备大量学生喜爱的实物图片、小棒等.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数一数图片、数一数小棒, 再数一数自己的小手指, 强化数感训练.然后再通过分一分、并一并的直观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减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感觉, 更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三、训练多样, 增强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需要伴随技能训练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达到由掌握基础知识向学习知识技能化转变.因此, 在日常训练中, 既要逐渐增加口算的练习量, 又要注意在训练中采取多样化.

视算是通过眼看题目、脑算、口说得数;视算、直接说得数或直接写得数, 这种训练就是对眼、脑、手、口等的技能训练.而听算则要求耳听、脑记和脑算, 方能算出得数, 难度较大.听算就是对耳朵、头脑、嘴巴等的训练.在口算中将视算和听算结合起来, 可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 训练记忆力, 提高速度能力, 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知识的状态

我还经常采用新旧口算题对比练习.例如: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的对比;乘法和加法的对比;除法和乘法的对比.这样训练学生既掌握新知, 又复习旧知, 进一步明确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 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学生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使学生口算技能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 分散练习9加几、8加几、7加几等, 最后再集中起来训练, 然后再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学习, 学完之后, 可将加减集中练习,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一道加法算式, 想出两道减法算式, 能根据相关联的三个数8, 9, 17很快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样通过经常反复的训练, 能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四、引发思考, 发现口算规律

教学前,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根据教材的前后联系及学生的思维特点, 适时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规律, 获取知识.例如:口算4×2, 40×2, 400×2, 先启发学生思考, 上面三个算式哪些地方相同, 哪些地方不相同, 能否根据第一处算式找出第二、第三两个算式的算法, 再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口算方法, 提高口算速度, 又可以使学生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 同时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 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 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例如:讲加法27+45中, 当十位上的2与4相加得6时, 还要加上7+5进位得来的1, 所以2+4+1这类口算练习, 必须放在讲授不连续进位加法之前加以训练, 而且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

篇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关键词:阅读欲望;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91-01

随着生本高效课堂的深入推进和卓越课堂的打造理念,数学阅读的能力培养是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轻阅读、重解题的传统观念,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时地指导他们阅读数学教材,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达到数学阅读能力的高效。

一、情境创设,激发阅读欲望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在学生阅读之前,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阅读欲望。

二、培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正能量,较快地发展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为此,我在四年级教学时从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1、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通过设置思维“陷阱”,激发学生去思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更牢固的真知。其实在阅读方面我们不防也让学生“受骗”。记得我上过一节四年级的复习课,设计了一份练习卷,题目是:

①请你把所有的题目读完后再解答。时间是3分钟。②3至5题为本节课复习的相应练习题。③在练习纸的右上方填上姓名。

由于大多数同学没有仔细读题,急急忙忙开始答题,结果当然不可能在3分钟之内完成,只有个别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当知道原因所在时,所有因没有仔细阅读题目而“上当”的学生才恍然大悟。

有了这次亲身经历的“受骗”,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仔细阅读的重要性。刚开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动笔解题前两分钟,仔细阅读,然后说说你通过阅读,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你打算如何解答。逐步形成自觉的数学阅读习惯。自觉地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同时必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

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进行识别与加工的过程。要根据教材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先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用以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提出问题:①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②为什么要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如果同时乘或除以不相同的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否变化?③零为什么要除外?学生带着以上这些问题去阅读,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中逐步逼近实质,而且阅读时主动投入、积极性高。

3、培养学生读练结合的习惯

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读写结合,手脑并用,经常进行这种读练结合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如在学习用量角器量角时,当学生阅读了量角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操作。边量边思考:①怎样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②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怎样重合?③怎样来确定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的里圈还是外圈?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可见数学阅读时,养成读练结合的习惯既简单,又有效。

经常进行这样读练结合的教学,潜移默化中,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读练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提升数学素养

由于受班级环境、时间、程度等因素制约,课堂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要在课外进行阅读延伸。

引导学生阅读丰富的数学课外材料:数学童话、故事等等。使学生通过阅读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如写数学日记,做数学小制作。开展“阅读成果展示会”“比比谁的课外知识多”等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增强,这也是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的好办法。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教师从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抓起,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思维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个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

[3] 李光樹主编.小学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研究.西师大出版社

篇5: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一定顺序说出来。这里提到的说题,主要从学生审题技巧展开,学生通过互帮互助,解决审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小组合作:以5~6人为一个单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组建一个学习小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一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自主探究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多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的机会,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卷入学习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充分遵循学生主体。

2.合作性原则

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数学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四、研究内容

(一)提升说题能力之“说错因”的策略研究

学生在说题过程中,首先要能帮同学找到错因,若能找准错误之根本,便可以帮助同学走出对题目理解的误区。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学生解题和审题过程中的错因,错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读题草草了事

在审题时,有相当多的学生阅读题目一遍又一遍,却百思不得其要领,根本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有时有些题目所给的条件比较隐晦,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推理,方能正确作答。很多学生对题目的解读往往停留于字里行间,缺乏对题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从而看不清题目的本质,导致做题错误。

例如,一个实数的算术平方根小于3,那么这个实数可能取的整数值为______。

错解:有学生答0,1,4。

分析:题中求的是这个实数的整数解,但对此实数的算术平方根是否为整数并无要求。得出0,1,4错解的学生,误以为所求整数的算术平方根也必须是整数,因此漏了很多解。正确答案应为:0,1,2,3,4,5,6,7,8。

2.思考思维定式

有的学生为赢得做题时间,粗读题目后便依据头脑中固有的解题模式对问题做习惯性的处理,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连结A、B两点,总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很少反过来画;再如,画三角形,总习惯画锐角三角形,很少画直角三角或钝角三角形,造成解题错误或解题不完整。

3.做题望而却步

很多学生一看到以前没有做过的新题或者是篇幅较长的题就冒冷汗,立即就产生一个心理映射和暗示:这个题肯定很难,我估计做不出来。于是乎,学生连认真仔细读一遍题目的勇气都没有,只好望题兴叹,选择放弃。

4.答题粗心大意

在应试中,学生因粗心大意而失分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做题时不是看错题目就是选错答案。学生在进行考后反思或试卷分析时,往往对因为粗心而出错失分的现实在心理上不能接受。

(二)提升说题能力之“说解题”的策略研究

虽然数学题目形式各异,说题方法也可以多种,但对于如何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说题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步骤和方面进行练习。

1.学会耐心读题

小组合作说题时,首先要在组内养成独立认真读题的习惯,有些学生对于题干较长的题目总是没有耐心,所以,小组合作过程中,组员在说题之前,要先一起耐心读题。尤其是那些材料很长的题目或者是以与高科技、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但自己又不熟悉的材料为题材的题目,首先要有一种心理:越是长的题目,越简单;越是复杂的题目,条件给得越清晰。并且,在读题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把题目与所学过的问题模型、知识点相联系,寻找突破口。只有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思考过题目以后,组内说题才有效果。

2.圈出题中关键

说题过程中,首先可以一起找一找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数学名词或数量关系的描述,也可能是对所求的研究对象、过程的界定,在审题时若能抓准关键词,也就切中了题目的要害。

3.打破思维定式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和模式。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能够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但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式会束缚人的思维,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一条抛物线y=ax2+bx+c经过(2,0)与(12,0),最高点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本题按常规解法,先把(2,0)与(12,0)两点坐标代入y=ax2+bx+c,再根据顶点坐标公式,得到方程组,求出a,b,c,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但解方程组难度较大。也可用抛物线的顶点式,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h)2+3,再把(2,0)与(12,0)两点坐标代入,转化为解方程组,解方程组求a、h也很困难。现考虑抛物线的对称性,(2,0)与(12,0)恰好是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则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x=7,则抛物线顶点是(7,3),设抛物线为y=a(x-7)2+3,将点(2,0)坐标代入很容易求出a,进而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关于这类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式影响的题目,学生说题则可以利用倒推法,说说这种思维定式的解题过程,主要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该如何解决。而很多类似的题目,只要你发现了思维定式的问题所在,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4.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

大部分学生认为图像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比较有帮助,并且比较可靠,但喜欢用这种方式的并不多。练习时,解题只想套用公式,得出最后答案,没有画图帮助解题意识,草稿纸基本是数字运算。而初中阶段,有很多内容若能利用图解,都可以将题目化繁为简。因此,小组合作说题时,大家尽量要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解题方法,有些题目大家可以一起画一画图,然后再一起说一说、评一评。

例如,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过A(-3,0),B(0,2)两点,则kx+b>0的解集是

A.x>0B.x<0C.x>-3D.-3

解:由题意知,此一次函数图像为直线,又过点A、点B,可以画出函数图像,要使kx+b>0就是函数值y>0,联系图像,当x>-3时,图像均位于x轴的上方,即对应的y=kx+b对应值为正,所以解集是x>-3,故答案选C。

分析:解决此题关键在于利用图像的位置来反映相应的自变量和函数值的范围。若不利用函数的图像,则先要算k、b,再求不等式kx+b>0的值,那就太繁琐了。

5.挖掘隐含条件

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干中没有明确给出,而隐藏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图形、图表或生产实践中的条件。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对顺利、正确地解题起着关键、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将题目的具体情境、过程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初始条件、变化过程等。因此,说题时,对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比较难说的一方面,如何讲述自己挖掘隐含条件的过程尤为重要。

例如,菱形ABCD的边长是5,两条对角线交于点O,AO、BO的长分别是关于x的方程x2+(2a-1)x+a2+3=0的根,求a的值。

分析:大多数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后,可能会立即采用常规解法即根据韦达定理得AO+BO=2a-1,A0・BO=a2+3,到这一步后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接下来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感觉就像走进了死胡同。但是,若仔细观察题目,就可以发现该题的隐含条件就是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即菱形的两条半对角线可以和边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利用△ABO为直角三角形得AO2+BO2=(AO+B0)2-2AO・BO=(2a-1)2-2(a2+3)=52,解得a=-3或a=5;接下又隐含方程有根,根的判别式≥0这一条件,a=5不符题意,应舍去,所以a=-3。

(三)初中数学课“说题”教学的实践操作策略

“说题教学”是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以引导为主,兼做配角,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己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又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课堂上由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本组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把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并穿插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最后经教师讲评,达成共识。

1.说解题之“审题”

学生在审题时由于概念模糊、错误或小理解题意会导致审题错误,或由于对题目条件的挖掘不足和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审题错误而使题目错解是学生常见的错误,而通过学生有目的地说题,分析审题时出现的错误,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要建一个面积为130m2的小仓库,小仓库的一边靠墙且墙长16m,并在与墙平行的另一边中间开一道1m宽的门,现有能围成32m长的木板,求仓库的长与宽?

让学生说出本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得结论,这个问题属于哪类题型,需运用哪些数学知识点,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长不超过16cm)通过说审题,学生便能及时找出审题错误,并及时改进,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提高审题能力。

2.说解题之“妙解”

在进行“说题”活动时,由于教师已对试卷作了批改和统计,这就可以以思想方法的应用为主线串出本次考试中出现的好解法,并让这些想出金点子的学生把他获得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给其他学生作一次展示。

如,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cm,E,F分别是BC,CD的中点,连接BF,DE,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在课前准备时了解到大部分会做的学生是用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四边形,作辅助线转化为规则四边形或三角形,才能运用规则四边形或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也有用间接求解:先求出空白部分的面积,再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但有一学生解法比较巧妙,于是笔者让该学生说他的妙解:

如图,过O作GH//DC,PQ//DC,分别交正方形四边于G、H、P、Q,设HO=x,OG=1-x。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矩形ADQP的面积。

由△BOC∶△BFC得 ,得矩形ADQP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

说妙解不仅提高了这个学生的表达能力,强化了他关于这个试题的思维痕迹,增强了自信心,也让其他学生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共同享受解题之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说解题之“错误”

说题不仅说“妙解”,更重要的是要说“错误”、练习中出错的典型题,往往是最应该让学生去“说”的地方,一方面是对对应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是对全体学生进行警示,以防再次出错。

如,已知三角形两边长为3,4,要使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求第三边的长。本题学生出错的比较多,很多只写出一个答案,于是我就让学生来说错,学生就有的说看到边长为3,4,马上联想到勾三股四弦五,而没想到第三边可以是直角边。

实践证明,有的错误很“顽固”,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或者经多次纠正,才能改过来,所以说,追究“错因”更具有实质意义,通过学生说错误,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弱点所在,教师也明白从哪里入手调整才能更有成效。所以只有让学生大胆、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错误根源所在,这样的习题、例题分析才是有的放矢。

4.说解题之“灵感”

在“说题”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说题的一瞬间产生灵感,在不经意中产生一些教师也意想不到的思路,如果这时能让学生说出来不仅能满足学生内心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打开创新之门,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

如,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如图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通过课前的整理了解,笔者在课堂上就让做对的学生说本题解法,可以在AC上找一点F构造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可以通过说明△DEB≌△FCE得到AE=DB,在讲完这一题时,另一学生突发“灵感”,说出了可以过D点作DG//AC交AB的延长线于G,来说明△DEG≌△ECA,也可以说明AE=DB。

说灵感就是让学生说出各自尝试的解题方法和体验,尽情地发挥他们独特的思维和想象,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充分的体现。

同时,在说解法的过程中,展示思维,相互启发,及时调整解题认识链,再做新探索。

5.说试题之“变式”

在“说题”教学活动中说解题的“成功”或“失败”只是常规之举,如若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分析试题中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对试题的条件、结论进行一些变化就会让学生说题活动的质量再上一台阶,比如,改变某个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式编写,或弱化某个条件、结论归纳出类型题,或进行横向、纵向拓展引申出一般规律等,通过教师这样的点拨与引导,“说题”活动一定能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借机摆脱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构思、探究、推理及数据和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如,已知函数y=(2-k)x-3k+15是一次函数,则k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__?让学生说变式问题,就有学生把题目变为:k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2-k)x-3k+15的图象经过原点,是想考点的坐标和函数图象的关系;也有把条件改变了一下,就是k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是想考三个一次的关系;还有学生把条件改变了一下,变成k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2-k)x-3k+15中5随x的增大而减小,是想考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又问k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2-k)x-3k+15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从中可以发现,通过学生会对数学试题的改编,不仅巩固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更有信心。

(四)提升说题能力之奖励机制的研究

要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说题,更积极地去准备、争取说得更好,则还需要一套奖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将说题的效果与小组评比挂钩

将说题的参与度与小组得分相结合,对于给别人说题的学生加分,说得好的学生如果得到听者的好评则加倍加分,即使差评也不扣分。而对于不愿意参与的学生,则下达任务,不说或者也不提问的学生则扣分。

2.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我善于引导学生用感恩的心态去对待那些为自己说题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去体会给人说题弄懂以后的成就感,去体会帮助人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铁一样的事实:给人说题,自己的收获比听者高十倍。对于想要学好的学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诱惑。

3.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要逐步推动学生说题,一定要让学生放下包袱。很多学生因为表达问题,总怕自己讲错了,生怕老师责备、学生取笑。要让学生都动起来,起初可能效果不佳,但是不必因此责备,反而要多加鼓励。

五、研究成效

1.说题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说题”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发展学生“说题”能力,既能消除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便于双向交流,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说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挖掘学生思维潜力

学生说题是在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尝试及验证后由学生说出这道题的整个思维过程,然后由大家共同交流,相互补充而得出最后的解题过程,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者度,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说题教学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不能暴露其全部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学生说题这一方式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它不仅能反映出学生思维结果的质量,还能体现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从而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切实纠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及偏差,使学生达到在运用中小结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国富。“说题”教学:初中数学试卷讲评的实践探索[J]。读写志,(12):77.

篇6: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初中数学在学生数学学习生涯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数学的特性和认知规律,所以初中数学学习最主要的内容是明确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开展合作是数学学习常用高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起衍生而来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现下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合作学习都是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为主,班中学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该方法倡导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去深入探索教学知识和发现数学学习规律。这有助于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可以培养其形成合作意识,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合作能力,这种团队奋进的精神将会是学生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下文就将从课堂教学的三个部分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注重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合作

一般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忽视课前预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既在教师,也在学生,由于预习具有自主性、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学生很难将预习落实到位;同时学生认为在课堂学习中会知晓学习内容,觉得预习就是一个无用功,反正老师在上课时还是会详细讲解相关内容,自己根本没必然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其实不然,预习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教师通过选择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会加下来的课堂学习产生好奇心,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会因为对教学内容的熟稔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采用合作预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预习课文准备学习资料,学生相互之间既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也可以提升预习的质量。例如,在“勾股定理”的预习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几何特征及函数特征”为预习题目,让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去准备学习资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师生分享,通过实际问题的发现和预习,学生会提前感知到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内容,且在课前有过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去探索相关问题,为课堂知识点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合作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

二、课堂教学实行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点

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小组讨论必然有其优势,但这都是要建立在教师合理分组之上。教师需要突破小组合作的时效性和组成合理性两方面,许多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没有考虑周全,通常前后桌会成为小组,但是长此以往,小组成员的固定必然会带来思维的固定,这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另外就是小组成员的组合合理性方面,教师要把控各个小组的组成部分,均衡各组的实力,既要增强学生的合作自信心,又要能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身特长。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分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突破这两个障碍,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合作”的应用,通过沟通、辩论、探讨等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深入探究知识内容本质,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直线、线段、射线”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整理出对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三者的定义和种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三者比较为题,让学生详细说出直线、线段、射线三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小组存在意见分歧和无主导力等因素导致最后结果推算的失败,当教师公布标准答案之后,每个小组都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谈一下解题过程中的得失,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课后复习作业以实际问题为主,鼓励学生用合作的形式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也正是因为这种属性,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的枯燥和乏味,而课后作业又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排斥的一个部分,因此教师一定要严谨安排课后复习作业,可以多以数学实际问题为题,并鼓励学生用合作完成的形式,这样的课后作业既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就可以以“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为题,让学生自行分组,然后给每组学生一个植株,要求学生在合作种植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生长的高度和温度的关系,最后再制成表格,得出其中的方程式。这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在与现实生活接轨的层面上完成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目的,学生在经历合作培养植物的过程后会更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数学的合作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中一起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开发一些结合班上实际状况的合作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张银颖.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J].学周刊,,33:203-204.

篇7: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一、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说,灌输是一种最有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我们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的质量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不知如何合作,怎样进行合作操作,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如在一年级“对口令”活动中,为了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水平,我首先选择一个水平较高的小组,做示范,让其他小组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学习、评价。例如:三个学生手里都拿着1―10的卡片,一个学生举8,并说:“我出8”,第二个学生接着说“我出3”,第三个学生说:“我出5”,最后三个人同时说出:“3和5组成8…”没等8的组成口令对完,其他小组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合作了。于是我随机放开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自已活动。我抽出时间,深入到各小组,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很成功。

三、鼓励学生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四、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注意评价的全面性

对于学生的评价,无疑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把握,实事求是,不能只为了激励和鼓励,只说“好”、“很好”、“真棒”,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没有思维的导向,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真正明白,教师教后最为清楚。

尤其是各小组之间,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求全班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让全员参与评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人人都有“活”干,这样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全员共享,又能使全员掌握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的主导方向,不掉队,还能防止少数学生上课开小差,乱说话。

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要注意周全性

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每次小组活动的可行性。从学生认知基础上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否适应;从学生的合作能力考虑,学生能否合作起来,可能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要做什么补救措施的准备;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考虑,给学生大体多长的活动时间,不能提出问题就匆忙活动;从活动的意义上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效果会更好;从小组的人员建设上考虑,人数多少最合适,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从小组活动的次数上考虑本课要活动几次为宜;从活动的内容上考虑,每次活动的内容是否值得进行合作;从活动的秩序上考虑,尤其是需用学具进行操作的活动,一定要交代清楚先活动什么,再活动什么,提出具体要求,做到人人清楚,最后再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话动,不然就会造成混乱。

篇8: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论文

一、提供方法, 引导学生会自学, 提高数学素养

在国内, 陶行知早就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习”. 在国外, 赞可夫强调“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学生能自己学习知识, 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透彻, 所学知识就更加扎实, 学生的动脑能力就更强.

1. 生自学 , 师提问 , 带领学生初步感受自学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 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 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学习, 在课堂之外学习, 锻炼观察、思考、试验的本领, 创作的本领, 还要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学, 有滋有味地学. ”很庆幸自己是从一年级开始任教的, 当学生学到一年级下学期时, 我就开始慢慢地着手让孩子们尝试自学. 如在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我让学生先自己看书, 5分钟后, 让学生把看到的数学知识说一说,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要求不易太高, 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 带领学生明确要学习的是减法, 可以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方式, 得到了老师肯定的答复, 那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生自学 , 师生互问 , 养成会自学的好习惯

随着学生年龄的上升, 在自学过程中, 一开始我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 应该标记哪些知识. 例如在教二年级线段的认识时, 我让学生通过预习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线段的特征, 当学生的描述得到其他同学反对时, 我要求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来验证合理性. 又如在刚接触角的知识时, 我鼓励学生在自学后采用提问的方式考察同学, 让每名学生都思考起来, 活跃在课堂中. 长期的反复练习, 学生对于概念性强的知识点已基本能掌握自学的方法, 学生也就形成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随之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 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 以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二、运用各种途径,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充实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位出色的老师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 这需要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教育语言、丰富的表情, 既要有艺术家的表演才能, 又要有科学家的睿智头脑.

1. 用心教育 , 吸引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 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用心灵去打动学生, 用知识去吸引学生. 课堂上, 我很欣赏学生, 鼓励自信心不强的学生, 肯定取得进步的学生,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对知识充满渴望, 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

2. 课堂内外 , 紧密联系

(1) 动手操作 , 探究知识

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扎根于现实, 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 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 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先做一个长方体的纸盒. 做完后, 并要学生算出, 做这样的纸盒需要多大的纸. 学生在预习时带着问题去实际操作, 通过独立思考、分析, 获得感性认识,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欲. 这样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探索过程, 也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 补充拓展 , 开阔眼界

数学不仅有其独特的逻辑严谨美、数字简约美, 还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如在学习完圆的认识后, 我通过展示大量的生活图片, 让学生感受圆的形式美, 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啧啧声不断, 在交流中感慨圆的魅力. 又如在学习了运算律后, 我引导学生对大量的算式进行概括, 学生的方法有很多, 综合考虑采用字母进行概括后, 学生都会心地点头赞同, 概括美让孩子直视数学的简约美. 数学中的对称美、辩证美等等, 我都采用拓展的方式, 开阔学生的眼界, 使其领略数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篇9:培养“文学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在他看来,结构主义“与其说它是一种发现或派定意义的批评,毋宁说它是一种旨在确立产生意义的条件的诗学。”[1]16这意味着文本结构不再是卡勒关注的重心,他关注的是文本结构背后的东西:文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为什么能被人理解。关注理解,自然就要关注阅读活动,结构主义“将新的注意力投向阅读活动,试图说明我们如何读出文本的意义,说明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究竟建立在哪些阐释过程的基础之上。”[1]16如何读出文本的意义、文学阐释过程的基础是什么,这都离不开“文学能力”。

什么是文学能力?从卡勒的反复论述中,不难发现:文学能力是读者理解文学的一种能力,是“读者所掌握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程式”[1]10。这些程式在读者心目中已成为一种规范或期望,对读者的阅读起定向指导作用,换言之,文学能力是读者的一种“内化”能力,是对文学的内在语法规则、文学惯例、文学程式的掌握和理解。卡勒阐述,有助于我们的文学理论教学。文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功能就在于指导鉴赏,学生要很好地鉴赏文学作品,就需要很好地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首先要明了文学的特性。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就在于它使用的话语是文学话语,文学话语和一般话语的区别在于其使用文学修辞,从而调动话语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文学能力离不开对文学修辞的把握。修辞具有“沟通”作用,它能使学生通过修辞来理解教师和书本的意图。通过修辞来理解文学的批评可以说是一种修辞学批评,科贝特

指出:“修辞学批评是这样一种内在的批评方式:它考虑的是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修辞学批评运用于凭借想象力的文学时,它与其说是把作品看作审美感受的对象,倒毋宁说是把它看作用艺术手法构造成的交际工具。”[2]241修辞成为教师、书本和学生之间的交际工具,学生如果对修辞把握比较好,其文学能力也相应比较强。文学修辞的具体方式很多,对文学能力而言,最主要的当数比喻,由于有了比喻,才使文学充满形象性。燕卜逊所说的“朦胧的七种类型”,或多或少都与比喻有关。在卡勒看来,燕卜逊对朦胧类型的探讨,可以诱发读者的文学能力:燕卜逊认为分析者“必须巧妙地引导读者去认识到,他所指出的原因的的确确产生了他所感受到的效果;否则它们之间有不会有任何关系”[1]189,卡勒在此基础上指出:“如果读者最终被接受了所论效果及其解释,那么他就能帮助证明阅读理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了。”[1]189知道阅读理论的本质是文学能力的重要表征。

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还需要关注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因素。由于成长环境、教养、兴趣的不同,学生文学能力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长于对抒情诗歌的感悟和理解,有的长于对叙事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就需要因材施教,有效地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文学能力。文学理论课程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课堂教学的接受效果,要让学生意识到,文学理论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它对文学的理论解说还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来支撑。同时,对理论的理解,不能是机械的听课,而应该注重对理论要点和理论体系逻辑层次的理解。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合理地利用文学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应该有一定的榜样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和艺术鉴赏水平。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需要语言的感知、形象的感受和意蕴的领悟等方面的文学能力,需要对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接受美学的概念有所理解。同时,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难以截然分开,提高文学鉴赏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让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不同方法,通过不同的文学批评来培养自己的文学能力,在批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批评流派纷呈,无论是注重文学内容的社会—历史批评、道德批评,还是注重作品形式的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都毫无例外地有一定的美学依据,体现了文学能力的某一方面。学生熟悉文学批评,可以将各种批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文学能力,从而提高鉴赏水平。文学鉴赏和艺术鉴赏相通,在鉴赏主体的条件、鉴赏的心理过程乃至鉴赏再创造等方面都有类似之处,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有了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多少也有所提升。对文学的把握、对艺术的感悟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让学生带着艺术之心去体验社会、感悟人生,少了一些世俗功利的羁绊,多了一份超脱豁达的从容,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电子传媒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一方面,它可以强化学生的伦理意识,“净化”社会空气;另一方面,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提升大众趣味。文学能力和伦理效应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其一,文学中的人物、故事、情感都带有伦理性质。其二,各种批评流派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不仅是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这些伦理效应明显的批评,即使是看起来与伦理无关的纯形式批评,其实质和伦理仍有联系。如结构主义,表面上是研究文本的结构,但之所以研究文本结构,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现实结构的合理性产生疑问,有论者指出:“结构主义是现代世界中敌对势力之间保持平衡的一种意识形态。”[3]121既然是意识形态,必然包含伦理因素。其三,文学惯例和文学程式中包含伦理因素。文学惯例和文学程式往往有约定俗成的成分,约定俗成,就要顾及到各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社会的伦理情况。其四,文学话语中包含伦理因素。文学话语是一种修辞话语,修辞与伦理联系紧密。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修辞学复兴以来,关注修辞的伦理意义就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赫伯特•维切恩斯提供了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的“批评原则”,其中包括:“修辞学批评……将显示出他对于观众的人性的判断,以及他对所讨论的问题的判断。”[4]73文学修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能力,自然也有其伦理因素。由于文学能力与伦理效应联系紧密,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伦理意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伦理意识的提升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文明、多一点人情味。其五,教学目标也蕴含有伦理因素。伦纳德指出:教师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新的自我,她问道:“如果我正在改变学生,我如何才能让他们朝着我认为对其最有用的方向改变?”[5]222所谓“有用”,指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其伦理内涵,所谓“改变学生”,对文学理论课而言,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文学能力。文学能力的提升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果真如此,也是文学理论课的一大功德。

随着高校的扩招,一种新的观点应运而生:高校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

就高校文学理论课程而言,它所传授的是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神遗产,应该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不仅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一般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的观点,而且作为理论例证的文学作品也是历代名篇,是文学经典。学生规模的增加,不能成为质量下降的理由。只有用精英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精英,不辜负大学这一神圣的称号。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让学生在经典作品和理论观念的熏陶下,形成一种精英意识,可以有效地提升时下流行的大众趣味。

总之,在电子传媒时代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强化学生的伦理意识,使学生具备一种精英理念。这一切,都是目前社会所急需的。从这一点看,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文学理论课的重要使命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 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 王先霈,王又平. 文学批评术语词典[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 李幼蒸. 结构与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肯尼斯•博克等. 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 常昌富,顾家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 韦恩•C•布斯.修辞的复兴[M].穆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上一篇:幼师教育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个人公积金贷款申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