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照片作文

2024-06-26

我的童年照片作文(精选8篇)

篇1:我的童年照片作文

我的床头桌上有一个小巧精致的水晶镜框。镜框里有一张照片,照片的背景是蓝色的大海,一个宝宝坐在中间,手里拿着一朵花,她的头发短短的,一双黑亮亮的眼睛,侧着小脑袋,好象在听大海的声音。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哈哈!你们猜对了,那就是我。这是我九个月的时候照的。

对于这件事,我可一点也不记得了,因为当时太小,拍这一套照片还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呢,把大人们累得够戗,我也累得够戗,所以拍完照片后就睡着了。

这张照片带给了我无限的快乐,我要好好收藏它。

篇2:我的童年照片作文

那是四年级暑假,我们一家人去游小三峡。我们坐在一叶木舟上顺水而下,饱览小三峡的美丽风光。小三峡山清水秀,树木苍郁,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河水清澈,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偶尔还能看见山上的猕猴,它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树上嬉戏玩耍。再加上河面竹排上歌声的点缀,简直似世外桃园!

我们坐在船中央,船夫站在船头。我们一会儿聊聊天,一会儿唱唱歌,虽然船上只有二十多人,气氛却非常活跃。我更是闲不住,一会儿伸出手掬捧水,一会儿又好奇地东张西望…

突然,有位叔叔站起来对船夫提议:“大叔,何不让我们也来划划船、留个影呢?”大家齐声附和:“好的!好的!”船上气氛更活跃了。于是,船夫笑呵呵地说:“那——好吧!也就来划一划吧,每人一次机会!”说罢,船夫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那位叔叔。叔叔穿上救身衣,头戴棕色草帽,腰上挎着竹篓,手握长长的竹篙,“全副武装”后,拍了一张照片,又向前划了十米左右,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坐位上。

“谁还想来!”“我!”我举起手高声回应,山谷里传来一阵阵回音。接着,我大步走向船头,“继承”了船夫的“位子”后,像那位叔叔一样“全副武装”好,然后双手握着竹篙,“咔嚓…”爸爸将我的神气样子定格于相框中。这时,其他游客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试试了,我只好“让位”。

就这样,我留下了这张难忘的照片。看到照片,我仿佛又听到了船上的欢声笑语,看到了小三峡的美丽景色…

篇3:我的童年照片作文

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

童年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 在这个阶段, 儿童具有独特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 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

1.“童话生活”。

童话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 童话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路径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童话, 没有活跃的想象, 孩子就无法生活。”“童化作文”将“童话”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 使其内在品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场域的规范与引领有机地融会在一起, 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的姿态, 激活了儿童潜在的灵性语言。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童话生活”的构建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中。写作就是儿童之间的角色体验, 就是角色之间言语的交往。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 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 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 写作的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

2.“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存在方式, 也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弗洛伊德说过“:每一个儿童正在做游戏的行为, 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 你看, 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 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由此可见, 游戏是儿童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的重要途径, 更是儿童深入生活的一种精神体现。其次, 游戏是儿童当下“即时性”的生活, 游戏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 它饱含儿童的快乐情感, 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 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儿童的游戏在不断生成, 习作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这样说, 游戏的精神与儿童写作的内涵相互包容, 游戏的内容与“童化作文”的外延相互交叉。“童化作文”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 一堂好的习作课就是一场让儿童精神恣肆的“游戏”。

3.“活动生活”。

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不发达或不成熟, 相应地, 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们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 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 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活动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 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走向“童化”的习作教学就是以儿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需要强调的是, “活动”是内在于习作教学之中、基于教师引领之下的, 是以言语为载体的, 是与习作教学过程同构共生的。

“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 “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 “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这三种生活互融互渗、相辅相成, 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

二、故事观:展现“童年历史”的内容取向

儿童是天生有故事的人, 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在儿童眼里, 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故事的“窖藏”;在儿童心里, 一切客观现实都可以发酵为奇幻的童话故事。

1.儿童的“故事属性”。

“童化作文”认为:故事是儿童的天然属性。儿童具有“故事眼睛”, 同样一种景物, 同样一件事情, 在成人和儿童的眼里, 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儿童能及时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纳入自身的故事系统, 并不断演绎, 不断丰富, 朝着自我“童话”构建的方向发展。儿童具有“故事嘴巴”“, 分享故事”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他们只要遇到开心、难受、气愤、害怕的事情, 就会忍不住去寻找“听众”———可以是亲近的人, 可以是熟悉的人, 可以是陌路的人, 可以是狗鸟虫鱼, 可以是花草树木———他们的故事匣子就会打开, 滔滔不绝, 津津有味。儿童具有“故事思维”, 只要儿童一出口讲述, 一动笔绘画, 故事的元素就充分饱满, 他们常常将生活放置在故事之中, 将故事当成自己的真实生活。儿童具有“故事动作”, 儿童的故事常常借助动作来演绎, 手脚并用, 感官互动, 因此有儿童的地方常常“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儿童的故事属性是他们的天性, 更是一个构筑在儿童精神之中的神性。正因为故事属性的存在, 儿童才像一个真正的孩子。

2.教师的“故事在意”。

表现在儿童行为之上、蛰伏于儿童精神之内的“故事属性”, 在成人的眼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理解, 即便在小学教育体制中也没有充分予以确认。特别是习作教学, 这么鲜活而丰富的教学富矿, 被置于课程之外, 却建立起另外一套游离于儿童身体和精神之外的训练系统。为每一个童年故事拂去“原罪”, 除去道德的审视, 为每个儿童提供安全自在的讲述情境, 让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回归自我, 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只要教师“在意”, 课堂、操场、走廊、食堂、厕所、宿舍, 都是孕育故事的最佳所在;只要教师“有意”, 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是故事;只要教师“故意”, 时时都有习作课, 处处可上习作课。此时此刻, 教师就会发现, 儿童的一切都浸润在故事之中,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都是构成故事的元素, 他们所到之处、所见之人、所观之物、所想之事, 都是生长故事的情境。

3.习作的“故事课程”。

“童化作文”教学针对每个儿童的“故事属性”, 提出了“我就是故事”“我的一切都在故事中”“我的故事只是故事”“把我的故事进行到底”等鲜明的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主张, 让每个儿童自身成为一座色彩斑斓的写作资源库。同时构建摸索出了儿童“故事性写作”教学的五大方式———“图画书唤醒”“儿童文学唤醒“”同伴习作唤醒“”比较式唤醒”“教师讲述唤醒”, 并构建出“童年的风景”“童年的秘密”“我的童年传奇“”我的童年游戏“”童年的梦想”“我的童年主张”等六大故事写作单元。让故事成为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用故事为每个儿童铺设一条通往写作大门的美丽通道, 让故事成为童年写作的色彩斑斓的绚丽之旅。

“童化作文”认为:每个家庭、每间教室都是一座“故事城堡”, 每位儿童都是一个极具开采价值的“故事富矿”。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当尊重儿童的故事属性, 把握儿童的故事状态, “故事性习作课程”就会自然生成, 儿童的写作生态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三、融合观:直面“儿童生态”的教学策略

“童化作文”教学不是儿童与习作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意义层面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其基本策略就是一个“化”字———化习作于儿童的阅读、化习作于儿童的想象、化习作于儿童的体验、化习作于儿童的时尚、化习作于儿童的实践。它让儿童生活、儿童文化、儿童情趣不断打破原本僵化的教材习作教学系统, 给习作内容、习作目标、习作指导带来更多的活性元素, 让习作教学变得更丰润、更人性。而这一切是依靠“主题性写作单元”来实现的。 (如图)

1.主题统整。

“童化作文”将习作教学与儿童的当下生活进行有机整合, 形成“习作主题”。譬如在“我们班的卡通节”主题单元中, 笔者就将写作潜藏在卡通文化的纽带中, 使儿童在以卡通为主题的活动中“无痕”地达成写作目标。教学分四个活动板块展开: (1) “亲亲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让每个孩子为自己的卡通人物起名字, 写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和一些熟悉的卡通人物放在一起, 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4) “写写卡通”———以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为主角, 创作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这四个活动板块从儿童写作的情趣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为内容, 以儿童的活动为路径, 将习作内容、习作活动和指导过程结构化、课程化、教学化。

2.异质同构。

每一个系列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写作主题单元, 不同的类型和文体的习作在一个主题的统整下, 有机融合在系统之中,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如在“今年中秋月更圆”的主题习作中, 笔者就设计了这样几个习作训练: (1) 为长辈和老师、同伴设计中秋祝福短信;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月饼, 写一则商品说明书; (3) 搜集中秋习俗, 为外国友人写一份推介语; (4) 针对市场上的“天价月饼”, 你怎么看?把你的真实想法写下来; (5) 中秋的夜晚, 你家是怎么度过的, 以《我家的中秋夜》为题, 再现当时的情景。在这个写作主题中, 从文体上看, 有记叙, 有说明, 有议论, 有推介;从篇章结构上看, 有整篇的叙述, 有片段的展现;从交往角度来看, 有祝福, 有推介, 有辩论。它们纵横交错, 点点相连, 最后交汇成一个整体的训练“面”。让每个儿童成为“在场”的言语个体, 让每个年段的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话语方式, 使儿童的表达体验、言语交往体验被主动唤醒, 让教学的指导机制、活动机制、表达机制、交往机制应运而生。

3.做写并行。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对于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强烈。”“童化作文”就是要营造“做中写”的教学场域, 通过“做”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 通过“做”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通过“做”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在“亲亲红草莓”这个习作单元中, 笔者就是以儿童活动作为主体来构建的。板块一“, 草莓的春天约会”———摘草莓、评草莓、尝草莓;板块二, “草莓拼盘展示会”———说拼盘、做拼盘、比拼盘;板块三, “草莓行动发布会”———言语交往、分享快乐。在“做写并行”教学模块中, 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 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 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 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 让儿童在充分的“做”中历练言语。

四、知识观:促进“儿童言语”的序列训练

“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 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 遗憾的是“, 写作知识精要有用”这样的当下习作教学的核心, 也是习作教学最基础的工程,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删去了。

1.确定“知识类型”。

“童化作文”结合新课标中“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叙述, 结合当下使用的习作教材, 以“兴趣优先、按需择用、触类旁通”的原则, 在小学阶段规划了十项写作知识:“观察”知识、“具体”知识“、条理”知识“、过渡”知识“、想象”知识、“抒情”知识、“分段”知识、“修改”知识、“标点”知识等, 以弥补小学习作教学知识内容的空白。

2.搭建“知识阶梯”。

“童化作文”在每一堂习作课教学设计中, 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从何教起”。我们认为, 每一堂习作课都应该有起点, 即和前面同文体的训练在知识上有承接, 与后面同类的训练有连贯。这样让每一次“教”的发生有根源, 并预示着后面的“教”有衔接。“童化作文”当下一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为各种知识类型在各年级、各学期建立一个知识阶梯, 让每一项知识教学拾级而上, 让每一类知识前后贯通。譬如说, 人教版小语教材“三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我学会……”, “童化作文”就将此次习作知识定位为“用连续动作描述所学技能的过程”;人教版小语教材“六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学会生存”, “童化作文”就将本次习作知识定位为“将学会的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前者是三年级, 主要教学落脚点在于“写清楚”, 而到了六年级, 就将教学指向“写生动”。不同的习作目标对应着不同的习作知识, 目标提升了, 习作知识也应当晋级。

3.创造“知识生命”。

习作教学因为教写作知识和技能而充满“技术”。但是怎样来教知识, 这可是一门“艺术”。“童化作文”倡导的是让习作教学成为有技术含量、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活动, 使所教的写作知识成为“带得走“”搬得动”的生命体。譬如人教版教材“五下习作四”的习作内容是“一件感动的事情”, 而笔者自主开发的六年级习作课“书包里的秘密”, 无论是写“感动”还是写“秘密”都涉及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如何让“教”显得有针对性, 有生长力, 笔者在前者的教学中扣住“贴心”———只有别人“贴心的动作“”贴心的语言”“贴心的神情”才会令人感动;而在后者的教学中, 笔者扣住了“变化”———书包里一旦有了秘密, 人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这时, 知识让习作教学豁然开朗, 知识让儿童写作有了鲜明指向。

“童化作文”倡导以习作内容定位写作知识, 根据表达需要渗透写作知识, 利用例文鲜活呈现写作知识, 通过对话理解应用写作知识, 让习作教学成为儿童写作兴趣的“激发之教”、写作动力的“蓄积之教”、写作意识的“养成之教”。

五、交往观:实现“言语分享”的动力支持

儿童为什么畏惧写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真实的动力:写作前, 没有明确的指向, 儿童不知道为何而“作”, 没有鲜明的对象, 儿童不清楚为谁而“作”;写作时, 没有言语状态, 儿童不清楚该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写作后, 没有交流的机制, 儿童无法体验到写作后的成就感。走向儿童的“童化作文”教学, 引领儿童回归到写作的原点———言语交往, 不仅是应实际生活之需, 作为自然人、社会人、物质人“生存着”, 而且积极能动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作为心灵丰盈、思想自由的言语人、精神人, 诗意地创造着, 自由地有意识地“存在着”。

1.“基于交往”。

将写作融贯在儿童的交往需要中, 习作教学就会应运而生, 成为儿童心灵的生长。如在“童化作文”案例“欢乐端午节”中, 第一板块让儿童当“形象大使”, 用解说词、广告语推介祖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主人翁的角色让他们对工作充满了荣誉和责任;第二板块让儿童当“创造大使”, 创造的成功让他们充满愉悦, 用文字与同伴和亲人分享自己的荣耀已经水到渠成;第三板块里, 儿童又成了“欢乐大使”, 为自己家的粽子撰写“说明书”, 为“粽子展评会”写新闻报道, 这是与其他年级、班级分享自己的快乐和集体的快乐。构建以“交往”为动力的写作教学, 让儿童写作有所为:有真实的写作任务, 有真实的写作对象, 有真实的写作环境, 有真实的成果;让写作成为儿童的成长方式: 以言立人———在写作中“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创造自我”。

2.“为了交往”。

真正的写作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为了应时应事、沟通交往。如在“童化作文”案例“鸡毛毽飞起来”中, 笔者由在教室里踢鸡毛毽引发习作话题, 以教室里能否踢鸡毛毽为题进行辩论活动, 因为辩论活动精彩又举行了鸡毛毽对抗赛。教学中进行了两次写作:一是辩论活动, 这事关着“鸡毛毽”的命运———能否在教室里存在, 能否延续男同学曾经拥有的快乐。因此写作辩论稿已经真正回归到写作的本意———为了交往:话语对象是观点对立的同学, 话语目的是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话语方式是讲述、辩解。二是鸡毛毽对抗赛, 活动的精彩和欢愉激发了儿童交往的欲求, 使其迫不及待地要将亲历与伙伴和亲人分享, 这时写作就成了儿童交往欲求的即时性应答。习作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儿童心灵和周围世界之间建立一个言语的应答机制, 一旦确立, 儿童写作就会应时而生、应事而为, 变得自然贴切;作为一种言语应对, 涉及“角度、基调、人称、语气、视点、语感”等一些策略性知识的选择, 于是写作智慧也在悄然孕育。

3.“在交往中”。

“童化作文”认为, 儿童习作走向教师之前, 应当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交往”。首先是大声“诵读”, 当习作完成后, 要让儿童对着同伴、对着父母、对着教师像诵读课文一样展示自己的作品, 诵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对自己的习作诊断和修改的过程;其次是及时“发表”, 这里的“发表”可以是儿童报刊上的刊登, 但更多的是群体性展示:教师在班上朗读, 在班级、年级的板报上登载, 在班级的习作墙上张贴, 在校园BBS上发布, 在儿童的个人博客上粘贴, 让每个儿童在交往中都能感受到“我写故我在”, 充分享受到写作带来的尊严;最后是互动“评点”, 利用教室的空白墙壁, 让儿童将习作张贴其上, 让班级的所有孩子动眼、动嘴、动脑、动笔, 充分浏览、赏读、品评、修改。

因为交往, 写作成为儿童真切的需要, 成了一种真实的生活存在;因为交往, 儿童获得了真实的写作资源, 从内心迸发出一股表达的力量;因为交往, 儿童从写作过程中体悟到精神的丰盈和成长的愉悦。

六、适宜观:改造“习作教材”的建设主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是一份重要的习作课程资源, 但是, 仅仅靠这些“计划粮”, 是无法构建适宜儿童的习作教学的。“童化教学”提出面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用教材教”———从教材出发, 以儿童的文化视角理解教材, 以儿童的交往取向建设教材, 以儿童的多彩生活丰盈教材, 逐步构建以习作教材为支撑点的“童化作文”课程。

1.“换位”。

教材中看似容易写作的内容, 一旦进入教学视野, 往往会产生超乎寻常的艰难。这时“童化作文”倡导:如果我是编者, 我会怎么编这样的习作题材;如果我是儿童, 我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样的内容。这样, 教学的“难题”一下子变成教学的“话题”。如在苏教版“五上习作1”的教学中, 笔者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写老师”的话题巧妙地转化成这样四个话题: (1) 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2) 假如我来当老师; (3) 我当了一次“小老师”; (4) 我和老师。孩子的眼睛立即变亮了, 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教材习作经过这魔术般的“变形”, 让每个孩子都能从这组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 从而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写作空间。“话题”离儿童的生活更亲近了, 与儿童的心灵贴得更紧了。

2.“放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让孩子们欲罢不能的习作内容。譬如苏教版“四上习作6”———“你喜欢哪些卡通人物?请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挑选出一两位, 重新编个故事……”遇到这样的习作训练, “童化作文”常常放慢脚步, 让适合儿童的优质的写作资源不断放大, 不断生成, 原本单个的习作“训练点”被拓展成一条连贯的“训练链”: (1) “说说卡通”———介绍最喜欢的一个卡通明星, 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 撰写一份“人物谱”; (2) “画画卡通”———举行卡通设计大赛, 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形象, 给它起名字, 并为自己的创意写一份解说词; (3) “联联卡通”———将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与自己熟悉的卡通明星放在一起, 想想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再试着将这个故事写下来; (4) “写写卡通”———假如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活了, 来到你的生活中, 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试着写下来。就这样, 单篇的习作教材被建构为一个完整的写作单元, 让儿童用梦想为自己的童年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3.“统整”。

日常的习作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遭遇到一些不速之客———“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 写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苏教版“五下习作3”) 。要进行这样的习作训练, 必须当场举行一场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怎样让习作教学顺势而为、自然发生?我决定“借船出海”。本册教材的“习作4”是写一篇参观记, 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快活林山庄一日游”, 笔者就将“新闻报道”训练有机地搭载其中。经过反复谋划, 一个清晰的教学路线图便呈现在眼前:第一步, 学习课文《秦兵马俑》的叙述结构, 用片段描写快活林山庄“十八高僧”塑像群, 为下面“写参观记”中的“选择代表性的景物重点写”这一要求做好知识铺垫;第二步, 提供路线图, 游览快活林山庄, 将游览经过写下来;第三步, 举行“快活林山庄之旅新闻发布会”, 为“新闻报道”教学提供鲜活动感的教学场景。利用同一“经度”的儿童活动将不同“纬度”的习作训练巧妙糅合在一起, 不仅有效, 而且事半功倍。

“童化作文”认为, 用儿童立场观照教材, 就会在教材中发现一片广阔的教学天地;只要将儿童生活引入教材, 就会获得一股不竭的源头活水;只要我们用儿童文化丰富教材, 就会给童年留下一串清晰的言语足迹;只要我们用儿童活动重构教材, 就会生成一张快乐的写作地图。

篇4:我的照片我做主

图像剪裁

1 用于印制照片的图像剪裁

当我们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到一些照片后,这些照片的数码文件体积一般都比较大,而常规情况下我们大多数时候只需要打印成6英寸或7英寸的照片就已经足够了,这时我们在输出前就需要对原片进行缩小和剪裁。

2 用于网络展示的图像剪裁

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将照片传至网络相册或者网络论坛等,便于共享或交流,这时我们就要把照片制作成便于网络展示的尺寸。

首先使用Photoshop打开一张数码照片(这里使用的是Photoshop CS),点击工具栏中的裁切工具,然后在上部的工具选项中输入宽度为“6英寸”,高度为“4英寸”(此为横幅照片4R或者6英寸照片的标准尺寸),分辨率为“300”像素/英寸(如图1)。

然后沿着照片的左上角开始框取照片。因为照片原尺寸并不规范,所以在框取时可能会裁切掉一部分,可以使用键盘上的上下左右箭头移动框取线,超出框取虚线以外的都会被裁切掉。确定后按回车键完成操作,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张用于打印成照片的标准4R尺寸的数码文件(如图2)。

然后选择菜单“文件”-->“存储为”,输入一个文件名并点击“保存”后会弹出一个“JPEG选项”对话框,“品质”选择10以上的高画质后点击“好”进行保存文件(如图3)。

仍然打开上面的那张照片,点击菜单“图像”-->“图像大小”打开“图像大小”对话框(如图4)。保持“缩放样式”、“约束比例”、“重定图像像素”三项为勾选状态,重定图像像素保持默认的“两次立方”选项,并在长边宽度栏内输入700像素(长边在600〜1000像素左右的图像较适合用于网络展示),最后点击“好”完成操作。

保存成网络照片时应该选择菜单“文件”-->“存储为Web所用格式”(如图5)。

弹出如图6所示的对话框,选择格式为JPEG,选中“优化”选项,ICC配置文件一般不用选取。这里最关键的是“品质”后的数字选取,为了保证照片的高画质,这里的“品质”一般不要小于80%,数值越高代表画质越好,但文件尺寸也会随之越大。文件尺寸会在左边照片的下面显示,一般建议在200K以下为宜,文件太大有可能造成上传失败,具体大小以网站要求为准。最后点击“存储”进行保存文件。

调整亮度与反差

有很多摄友抱怨说他们的数码相机拍出的照片偏灰,怀疑自己相机档次太低。其实照片偏灰只要调节一下亮度和反差,一般情况下都能使之变得通透清丽。调整照片的亮度和反差一般使用色阶调整图层和曲线调整图层。

1 使用色阶调整图层

首先我们打开一张照片,并创建一个色阶调整图层(如图7)。

如图8所示,在这张色阶图中,黑色小三角代表图像的暗部,灰色代表图像的中间调,白色代表图像的高光。如果将黑三角向右移动就会使图像的暗部更暗,而如果将白三角向左移动就会使图像的亮部更亮。由这张色阶图可以看到,色阶的右边基本没有像素,说明照片中缺乏真正的亮部,如果不会看色阶图,我们只要知道想要照片变亮或变暗就可以了。这张照片明显偏灰,亮的不够亮,暗的不够黑,所以我们把右面的小三角向左移动,左面的小三角向右移动,并微调暗部和中间调,调到合适为止。

这样可以看到照片的亮度和反差已经有了较好的改善。

2 使用曲线调整图层

同样打开这张照片,并创建一个曲线调整图层,将会弹出一个曲线对话框(如图9)。

其中上面的点表示高光部位,中间点代表照片中间调,下面的点代表照片的暗部。往上拉更亮,往下拉更暗。为了拉大照片的反差,一般高光部位要往上拉,暗部要往下拉,这样照片的反差就会变大,再调节一下中间调使照片亮暗适度,可以多试几次以得到较为满意的亮度和反差。做此操作时要注意的是尽量使曲线在整体上保持平滑。最后点击“好”确认操作。

可以看到,调整前后两张照片的亮度和反差都有较大变化,调整后的照片更艳丽通透了。使用色阶、曲线调整图层的好处在于,在我们调节过度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删除调整图层或者降低图层透明度来挽救照片,这样给我们的调节带来很大便利。

调整色偏

其实调整色偏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对于大多数数码照片来说色偏都只是轻微的,有的只要通过“色彩平衡”一个步骤就可以完成。这里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特意使用一幅室内拍摄的色偏较严重的照片来举例。

在Photoshop中调整色偏的工具有很多,这里仅简单介绍一下色相/饱和度工具、色彩平衡工具和照片滤镜工具三项。

首先打开照片(如图10),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该人像照片明显偏黄,而且饱和度有些轻微偏高。

首先创建一个“色相/饱和度”调整图层,并对饱和度做-10的调整(如图11)。

然后再创建一个“色彩平衡”调整图层,在“色彩平衡”对话框中可以滑动红、绿、蓝三个滑块来调整照片的色彩效果(如图12)。

这时我们仍然感觉照片有些偏暖,为了校正色温,我们可以使用“照片滤镜”工具。

我们再创建一个“照片滤镜”调整图层,使用冷却滤镜(82),浓度为8%,点击“好”确认操作(如图13)。

最终得到一张色彩较为准确的照片。要注意的是,调节的参数要根据照片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了。

锐化

有的数码照片我们发现拍得比较“肉”,这时需要锐化处理,而锐化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otoshop中的USM锐化滤镜。

首先我们打开一张数码照片(如图14),发现不是非常锐利,我们该如何让小狮子看起来更锐利呢?

第一步:打开一张需锐化的照片,选择“滤镜”-->“锐化”-->“USM锐化”,然后会跳出一个“USM锐化”对话框(如图15)。

第二步:因为原照片尺寸较大,在这里使用半径为1.0像素、数量为240%、阈值为0(这三个数值的取值可以多试几次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对这张照片进行锐化(如图16)。

第三步:大多数的锐化操作到上一步就结束了,但更为专业的锐化是只对照片亮度锐化,从而保留照片的更多细节。操作方法很简单,在完成上一步操作后,马上点击菜单“编辑”-->“消褪USM锐化”(如图17)。

不透明度保持默认的100%,模式选择“亮度”,点击“好”确认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前面做过的锐化只对照片亮度起作用(如图18)。

TIPS

半径取值技巧:

篇5:童年的照片作文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的照片有许多,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那是我第一次去上旱冰课程。因为我是初学者,滑得比较慢,而和我一起上课的,都是一些滑得非常快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滑得比我快十倍百倍,我拼命地往前滑,可没想到的是,由于我滑得太慢,有一个大哥哥撞到了我,就顺势推了我一把。

谁知道呢,我不禁推,一下子就摔到了地上,痛得我大哭起来。

我的哭声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妈妈便急忙赶过来,没想到,妈妈听完,不但没有为我而感到伤心,反而“咯咯咯”的笑了起来。

但是,妈妈越是这样,我哭得就越凶,妈妈去居然趁机拿出手机,“咔咔,咔嚓”就拍下了两张照片。

第一张的我,哭得满脸通红,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脸上全是泪水,我的手脚在环形道上,乱扑乱打,仿佛周围有什么东西围着我一般。

第二张的我,还是泪流满面,只不过,我当时是侧着坐着的,而眼睛却又是看着相机的,看上去,像是正在向妈妈翻白眼!那样子,真是十万分的狼狈呀!

篇6:童年的照片作文

我把照片翻到背面,下面写着一行字“20xx年2月”,原来这张照片是在我一岁多时拍的。我放下照片不禁感慨:时光荏苒,童年转瞬逝去,当年那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孩已经长大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每天面对着堆积成山的试卷、书本,每次考试下来的分数触动着我的每一条神经,尽管付出再多努力,获得的成绩仍不尽人意。

渐渐地,烦恼堆积得更多了,我如一条从池塘里打捞出来的小鱼,没有了水得以依靠,渐渐失去了活力。我回忆起我的童年,越发地想念那美好自由的生活。我希望时间可以倒流,让我回到孩提时代,再如当初母亲牵着我蹒跚学步,教我牙牙学语一般。

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的心中都泛起阵阵惆怅。时光飞逝的速度如此之快,把我从一个稚气未脱、乳臭未干的小孩变成一个青少年。我还未享受完童年的美好,时间就匆匆地把我拉回现实。我看着照片,眼眶似乎被泪水模糊,却又情不自禁地笑出声。照片中我那天真无邪的笑容如一湾纯净的流水,随着时间渐渐流入汪洋大海……

篇7:童年的照片作文

记得那天,爸爸对我说:“欢欢,带你去二姑家的池塘钓鱼!”我一蹦三尺高,赶紧让妈妈帮我准备好小水桶和钓竿。

到了二姑家,二姑笑容满面地招呼我们,还帮我拿了一个小凳子。爸爸先帮我把鱼饵钩到鱼钩上,然后轻轻一甩,鱼钩就“咚”的一声跃入水中。我坐在小凳子上,眼睛紧紧地盯着水中的.浮标。等呀等,突然,浮标剧烈地抖动了ー下,有鱼上钩了!我兴奋极了,大喊着:“爸爸快来!”老爸马上跑过来,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我不要出声,我赶紧用双手捂住嘴巴,怕惊动了鱼儿。只见爸爸迅速地抓着鱼竿用力向上一提,鱼钩在半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可是什么都没有,鱼钩上早已空空如也!“鱼呢?我的鱼呢?”我伤心极了!

这样反复了好几次,还是没能钓到一条鱼,我有些气馁了:“爸爸,我不想钓了,咱们回家吧!”爸爸说:“钓鱼要沉得住气,等浮标多动几次,看它往上浮的一刹那再拉鱼竿!”听了爸爸的话,我又乖乖地坐在小凳子上,眼睛紧紧地盯着水面。过了好一会儿,浮标好像抖动了一下,我紧张极了,继续盯着它!浮标真的在一上一下轻轻抖动,有鱼儿上钩了!忽然,浮标露出了水面,我连忙拉起钓竿,好沉呀!“爸爸!快来!”爸爸飞快地跑过来,握住我手中的钓竿,鱼线绷得紧紧的!我真担心它会断了!爸爸一边后退,一边把鱼竿往上拽。“是条大鱼!快去拿网兜!”我不敢迟疑,一阵风似的拿来了大网兜,伸进水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这条鱼给捞了上来,放在草地上。爸爸小心地取出鱼钩,笑眯眯地说:“这条鱼应该有四五斤重了!”看着鱼儿在网兜里活蹦乱跳,我开心地用力擎起网兜:“耶!这是我钓上来的大鱼!”“咔嚓!”爸爸不失时机地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刻!

篇8:我的报刊,我的童年

你言我语

郭芷丹我是报刊迷, 每当新一期报刊到来, 非一口气读完不罢休。有朋友问我:“报刊究竟有什么魔力, 能让你这般沉醉?”我答:“报刊就像大杂烩, 上面的内容五花八门, 总能看到令我耳目一新的东西。要说魔力, 可能就是那份发现新东西的惊喜吧。”

陈煜读报刊确实惊喜无穷。俗话说“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 报刊就给"秀才"知天下事起了很大的帮助, 它能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放松心情, 陶冶情操……惊喜多着呢。

王瑜洁陈煜说的, 套用在书籍、影视等上同样合适。以前我讨厌作文, 后来家人给我订了一些作文类报刊, 不久后就改变了看法。这是因为:报刊上的作文指导不仅内容丰富, 还是连续性的, 就像电视连续剧;里面的习作和生活、时令等结合得紧, 让我觉得写作文就像在过日子, 用笔记录生活。

方婷玉瑜洁说的我深有同感。我最喜欢报刊上的习作版块, 那些同龄人写的作文, 不仅文辞好, 能促进我提高写作水平, 还写出了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 想做而没有做的事, 想过而没有过的生活。

杜诗怡我喜欢读数学类报刊。也许有同学对此会感到诧异, 认为数学类报刊没啥好读的。嘻嘻, 我数学成绩好可是有原因的, 秘密就在这里。那些报刊上面的故事、试题、解题思路等, 培养了我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让我学到了教材和课堂内没有的知识。

朱旻宇我把阅读报刊当作放松、消遣的一种方式。比如我订《博物》, 就是因为喜欢“博物君的微科普、微吐槽”这个栏目, 它能给我带来很多乐趣。像其中一期, 杂志上印了只吓人的巴掌大的蜘蛛, 小字配文则为“我很丑, 但我很温柔”, 这样的解读多有趣啊。

田澄真是“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 我最喜欢幽默类报刊。那一个个笑话, 不仅带给我许多欢乐, 消除学习带来的疲惫, 还带给我反思。看别人的笑话可以提醒自己, 我可不想被人笑话。

张佳音报刊太多了, 然而时间有限, 我没有特别钟情一两种, 对所有能接触到的报刊都会读上一读。每当我拿到一份报纸就先看标题, 拿到一种期刊便先看目录, 只有看到自己感兴趣的, 才会找到对应文章精读。这样一来, 略读和精读结合, 我学知识的时间就宽裕了。

卫瑜琪我读报刊的方法和佳音一样, 但我还会做一件事:剪报。这习惯来自我爸爸, 尝到甜头后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会把报刊上觉得有用的资料剪下来, 分门别类地贴成册, 做成作文资料库。每次写作时, 我就根据类别查一查, 再也不愁没材料可用了。

倪宸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阅读形式发生了变化, 现在许多报刊都有了电子版, 给我们这些“小网虫”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现在常在手机和电脑上读报刊, 只要指尖轻轻一点, 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多爽!

教师建言

张君明老师少儿报刊受众明确, 一般都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内容, 不仅能辅助青少年提高学习成绩, 扩大知识面, 还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关心下一代周报》就是一份这样的报纸, 它设置了校园文化、校园时尚、校园足迹、校园成长、校园感悟等版块,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王益红老师在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多读新闻类报刊, 为此专门教给他们“一短一长法”。所谓“短”, 是把新闻读短, 通过阅读标题、导语等抓住新闻的重点和亮点, 培养概括能力。所谓“长”, 是把新闻中的某些内容读长, 如对一些人物或事件的报道结果进行发散联想, 去挖掘人物故事或事件的原因和经过, 培养写作构思能力。

戴秋飚老师学生阅读报刊时, 我注重引导他们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将有用的信息及时摘录在卡片或本子上, 分门别类地打造作文资料库。比如, 徐霞客是著名乡贤, 当地报刊介绍他的资料很多, 在教学单元主题作文“家乡名人”前, 我就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搜集。写作中孩子们因为“有料”, 很快就写出了一篇篇不错的作文。这种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借鉴并持之以恒。

校长寄语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如今, 阅读已然成为社会风尚。多年来, 我校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 喊出了“用书塑身, 受用一生;以书会友, 天长地久”的口号, 师生们已逐渐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报刊作为读物中重要的门类, 有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同学们大有裨益, 希望大家多阅读, 为自己的童年生活增加亮色。

上一篇:国外爱情名言篇下一篇:新教材培训心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