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内在作文

2024-07-27

凝视内在作文(通用15篇)

篇1:凝视内在作文

著名作家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不凝视,你什么也看不见,这个世界对你来说等于零。你必须耐心的、目不转睛地凝视,才能有所发现,奇迹才会发生。”

凝视中国的石拱桥,我们发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凝视古代画作中的《清明上河图》,你会想到古代人民生活的背景;凝视一只小小的昆虫,我们内心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

凝视任何`个事物,端详每一件世事,你总会有那么一些感受,总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

著名英国画家盖里。沙吉恩特虽然双目失明,失去了所谓的“凝视”的能カ,但他却仍然不放弃,以自身的毅力,用自已的心去凝视世界,最终成为了一名举世闻名的大画家。所以,凝视不是只用自己的双眼,用自己的心灵去凝视也尤为重要的。

回眸过往,用心去凝视童年的生活。曾经搞笑的动画,此时已经变的深意;以前玩过的玩具,体现出了人们高超的手艺;旧时发生的事,凝视过后即是我们逐渐成长的垫脚石。

凝视不仅仅在于过往,还在于前方遥远的未来。

也许过了千百年后,我们的生命已经完结,但生命的伟大力量会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回响。那时,世界依然是世界,我们仍然可以仰望星空、观赏明月、眺望高山平原、凝视蓝天大海,并从中感受生命、体会生命、理解生命、接受生命、凝视生命、感悟生命,这便是人的一生。

其实,凝视过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美好的,并没有“世事总不尽人意”的感叹。因为当我们学会了凝视所有的事物之后,也同样学会了包容。尽管“世事总不尽人意”,也并不会有“世事总不尽人意”的现象发生。

不论是过往,亦或是未来,凝视总能让坏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让人更容易满足,使世界变得更加简单。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多加凝视,凝视生活,凝视事物,凝视自己,使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感悟,在成长的道路上笔直前行,让成长变成成功。

篇2:凝视内在作文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驻足远望,眼眸所及,尽是满树的嫣然。空气中氤氲着淡雅的花香,怡然自得。

弟弟从我的手中挣脱出,头也不回地跑向远方,背影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正值春分,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慕名而来的赏花者大饱眼福。那些小而艳丽的花,密密层层地爬满枝间,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恣意灿然地盛开。轻踮脚尖,凝视着紫荆花,细长的花瓣,狭长的花丝,紧紧护着淡黄的花蕾,着意卖萌。沁人心脾的的芳香轻轻地笼罩着我,梦幻一般。

弟弟穿梭于花海之间,所到之处,留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他跑到我的身旁,央求我陪他玩捉迷藏。捉迷藏是一种极幼稚的游戏,本想拒绝,怎奈得他一再请求,又不忍他红扑扑的脸蛋儿上落下晶莹的泪珠,只好同意。

夕阳西下,一米阳光,透过枝桠,留下满地斑驳。我躲在紫荆树下,流连于辉煌的紫色中,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凝视那朵朵花儿立在翠绿的枝头,如清纯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微风掠过,或轻摆衣袂、随风而舞,或在风中轻颤,几番挣扎却一片一片无奈的在风中飘散,恰似迟暮美人万般无奈盈盈带泪的一回转,凄婉的眸子里是满含着深深的疼痛的唏嘘,暗结的心绪里有着欲说还休的惆怅,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待风停,一切终归平静。“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悄悄探出头,偷窥着弟弟笨拙的身影。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他的周身。见他忽的转身,急忙缩回头,不成想微露的衣袖却将我出卖。他大笑着跑到我身边,我顺势搂起他,在那棵茂密的紫荆树下,留下了一张相片。他无邪的笑脸,我至今铭记。

花落可以开,叶枯可以生,人散,未能逢。

篇3:材料作文导练:学会凝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节奏快,学业压力大,大家很少愿意静下心来去凝视什么,但学会凝视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父母、乞讨者、路边的花草……生活中的任何人和物都有不同姿态,细心观察生活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要写好作文,就要意在笔先,审题为要,因此在写作前需要对作文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细审题。写好材料作文的第一道门槛是分析材料、审题立意,这就需要细读材料,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很明显,这则作文材料的关键词语是“凝视”。什么是“凝视”呢?“凝视”不同于一般的“观察”,也不同于用心的“审视”,更不同于随性的“一瞥”。它是指专注地看,全神贯注,目不转睛。“注视”一词与它很接近,但似乎又不一样。它在材料的独特语境中,有一种凝视于外、心涟于内的情状,触动了心弦,点燃了心香。因此这里的凝视,不是简单的“看”,而应该包括深刻的“思”。弄懂了材料的含义,写作时就不会偏题跑题了。(2)选角度。角度,指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它是考生作文立意、构思的出发点。因此,选择写作角度实际上就是选择立意、构思的角度。这个材料作文所提供的“凝视”的写作角度有很多,凝视的对象,可以是万事万物。可以是具体的,如凝视花草、凝视父母、凝视月亮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如凝视生命、凝视崇高、凝视寂寞等;可以是巨大的,也可以是渺小的;可以是遥远的,也可以是邻近的;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止的;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没有生命的,等等。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可观可贵之处,形形色色的人也都有其可爱可敬之处。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找准自己熟悉的角度,细细地观察和思索,就会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领悟。(3)巧构思。“凝视”既然是专注地看,全神贯注地看,目不转睛地看,那么就应该看出平时未能看到的一些东西,并且在文章中能够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一些“凝视”对象的细节描写。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如果文章仅仅局限于“凝视”对象的描写上,那么所寫的文章也是浅层次的,还应该写出“凝视”过程中的联想、感悟和收获等,如凝视生命,你会发现,生命不只是绿叶簇拥的红花,更多的是在荆棘杂草中远征的苦涩;凝视故乡,你会发现,故乡像影子一般,平时毫无所觉,却永远伴随着你,无论天涯海角,等等。

凝视蒲公英

河北省辛集中学 王 鑫

阳光下,一丛蒲公英吸引了我的视线。阳光照射下,它们散发出柔和的银白色光泽,真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我索性坐下来,凝视它们。

微风吹过,它们轻轻颤动,似乎想要挣脱束缚。多么像现在的我们啊,我想。我们年轻,我们有梦想,我们想要挣脱束缚,打破所有的禁锢,去往憧憬已久的远方。我们将家的温情、亲人的牵挂抛在脑后,急躁又不安。想着,又笑了,或许这就是青春吧!不去一意孤行地闯荡一番,不去亲身体验,才是真的不完美吧!

几只曼舞的蒲公英飘到眼前,柔软而轻盈。它们终要离开温暖的怀抱,独自去追逐、漂泊,因为怀抱终究是个不能停留的地方。故乡的山再青,水再秀,风再温柔,太深的眷恋也会成为一种羁绊,绊住双脚,绊住未来。与其这样,不如勇敢地随风去远方。突然有些释然了,那些积聚在我心中的往事,那些感慨岁月无情的伤,仿佛渐渐淡去,随风消散了。泰戈尔曾说过,不必刻意停留,花会依然开放。

它们要飘去哪里呢?是成功到达心之所向,还是陷于泥淖之中,再不能起舞?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不可预料,可它们还是毅然踏上远方之程。其勇敢,令人钦佩,也让人惭愧。相比之下,我显得懦弱太多。对许多向往却又不可预测的事情畏首畏尾,不敢前进,以致于失去了机会。或许,它的勇敢,值得我去学习。既然向往,那么就该勇敢地去追寻,不畏途中所有风雨。

更多的蒲公英随风而起,又在风中曼舞。我想它们在追梦的过程中也是快乐幸福的吧。追逐,不忘享受;享受,不忘追逐的梦。这不正是我要追求的人生吗?

有太多人,匆匆忙忙地追逐成功,期望从中得到快乐。殊不知,快乐只散布在追逐的途中,试图于终点寻找到快乐,你只能后悔,因为,你错过了更重要的东西,你也没有追逐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快乐而刻意追求快乐,只会错过快乐。不要只是匆匆忙忙地追逐,也要学会轻松自在地曼舞。蒲公英告诉我,人追求的不只有梦想,还有感觉。

追逐着,曼舞着,我的思绪也随着蒲公英起舞,感觉这个世界都纯粹了……

【评点】

本文以作者“凝视蒲公英”的变化为线索,巧妙地将人生追求与蒲公英结合起来,从而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既要勇敢追寻,也要轻松自在地曼舞”的观点。作者联想丰富,叙中寓情,在叙述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态度和感情等,不露痕迹地融入其中,使得文章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故乡的代名词

河北省辛集中学 邵慧慧

如果要为你的故乡找一个独特的代名词,你会想到什么?

也许你会回答我:“是炊烟吧。”我可以听得出这种试探性回答中隐藏着的犹豫不定。实话说,我也曾看到无数漂泊的旅人描绘着故乡的炊烟:有的温柔文雅,像一位时时遥望的母亲;有的直向青天,像一位沉默不语的父亲;有的纤细,有的浓重;有的孤寂,有的热烈。他们的描绘是那么生动,他们的赞美是那么真挚,使得我曾一度认为,炊烟便是我故乡的全部,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一个旅人全部的心灵寄托。

可我还是摇摆了。

当诗人热情地赞美他家乡的牛铃叮当,当诗人甜蜜地回忆他家乡的小巷悠悠,当丁香般的姑娘撑着油纸伞飘过我的心头,炊烟的韵味便变得那么单薄,因为凡是有人的地方便可有炊烟升起,即任何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将炊烟作为家乡的承载,因此炊烟注定无法成为故乡独特的代名词。渴望像飓风般掠过我的心海,我的故乡,应该有那么一种东西,使它可以像诗人笔下的故乡那样鲜明。

不知你是否曾像我这样纠结,在记忆的洪流中挣扎,却像迷失方向的孩子,找不到归岸的港口。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我,终于一切了然于胸,我故乡的名字便是它无法复制的独特,而这样的心得也是在回家的路上偶然看到村中立的标牌所获得的。

也许你我都是不懂生活的人,往往最熟稔于心的东西,也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东西。我们爱以一种汲汲的心态去追寻自己渴望的东西,爱以焦灼的目光暴走在斑斓的浮华中,却将最纯真的感情搁置,将身边的生活忽略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故乡中,活在他人绚烂浮华之描绘中,却难以以一种专注的神情去凝视我们的故乡,缺少一种凝视的姿态与这种姿态所应有的尊重、崇敬与爱慕,因而我们常陷于可悲的庸人自扰中。

探寻故乡的代名词,需要我们漂浮的目光学会停驻。故乡留给我们太多的印象,交织成一首余音绕梁的曲子,一幅纷繁斑斓的画卷。可我们需要跳出对这曲子的沉醉,走进这画卷的根本中去,学会凝视这曲子情感的爆发点,这画卷浮华落定后最纯真的点睛之笔,然后给这曲子、这画卷一个最完美的注解,最完美的标志。

故乡的代名词是它的名字,让这瞬间的醒悟化作劲道的一笔,饱蘸着激情,满载着凝视时的沉重,带给孤寂的生活一份强悍的力量。

【评点】

文章的语言形象优美,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整句散句的灵活运用,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较高能力。但是必须指出,本文对“凝视”这一题意重点表现很不充分。“凝视”表明要对具体事物的外在形象的注意与观察,但本文没有对故乡的具体形貌做细致的描绘,自然就没有体现“凝视”的题意,考试中必定要失分不少。

篇4:凝视_初一作文

依稀记得当我咿呀学语时,冷不丁唱出的“爸爸”会让你眼中泪光闪闪。你用温暖厚重的手掌将我的小手扣紧,带我走过大街小巷,给我买最爱吃的冰淇淋。你经常用肩膀来满足我――把我放在肩上,那种感觉说不出来,可就是快乐并幸福着,好像你的脊梁承载了我的一生,无论幸福和痛苦。

和你并排前行时,总会忍不住瞧瞧你高大笔直的脊梁,似乎笔直地承载着我的希望,我总能感到阳光普照。

春去秋来,我已是快要步入小学的学生,儿时,你的娇惯让我在学校里并未好过,可那也是我的骄傲。

由于我好动并且好奇心强,经常惹祸,时不时班上的玻璃破了,书包上开了个天窗,诸如此类,我都能与它们做朋友了。

那天,你双手放在稍弯的脊梁后面,低着头,仿佛我的过错全附加予你。记得我不小心将女同学的脸划了一个小口子,“你们做家长的,再忙也要管孩子,可不能任她胡来,长大了怎么办啊?”老师坐在家里的沙发上说。旁边站着小心的父亲。对于老师的话我没听进去,可父亲脸红的那一刹那,却使我的心不禁抽搐了一下。那一刻,即使你的脊梁是弯的,可你比任何时候都高大,都直挺,你崇高的爱与理解是我人生中最美的风景。

时光飞逝,我已初三,面临中考,我忙得不亦乐乎,你总是在身后默默地关心我,时不时为我关掉深夜中开着的灯,为我盖上掉在地上的被子。

你总是这么默默的,不求回报。

当我踏上高中的那一天,你开心得像个小孩,我不知道我的求学之路会让你这么高兴,胜似自己中了大奖。

你忙前忙后帮我准备日常用品,时不时地叮嘱我:在学校要注意安全,要吃好点。看着你的身影,我仿佛看到温暖的化身,你总是那么执着地让我凝视。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高三月假,看到久违的我,你欣喜若狂,“你等一会儿,饭马上就好。”你开心地说道。

一抹阳光倾洒院墙内,我在品读《爱的教育》。透过阳光,清晰地看见你再也直不起来的脊梁,我惊愕了。

是你,在我的嬉笑声中伴我成长;是你,在老师家访时仍让我感受父爱无边;是你,让我凝视,让我仰望,你那崇高的爱!

高考即将来临,我花费了你十八年的光阴,却不能给你什么,我想,最好的就是一张满意的答卷。

篇5:凝视生活作文

下课的铃声响起,你已跃跃欲试,没等老师把课讲完,你就已经收起了书与笔记本,做好下课的准备,一下课,你就跳到我的桌前,迫不及待的先跟我分享几句俗语,把我逗的大笑。紧接着另外两个小伙伴也聚在了我的桌前,也就凑成了同学和老师所说的“F4”,好戏就此拉开了大幕。

只见你撸起袖子,“呼”的蹲到我的桌前,把胳膊肘架在我的桌子上,脚的前脚掌着地,后脚跟抬起,用你那蝴蝶牌的乒乓球鞋咚咚踩着地,一副不服不忿的样子,大吼一声:“来!扳腕子!”。我也不甘示弱,用同样大的力量回敬他一句:“来,扳就扳!怕了你我就不是英雄好汉!”两手随即扣在一起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你满脸通红,平时大大的脸又涨大了一圈,时不时会突然发出“呀!我呆!我呆!”之类的声音给自己鼓劲,可无奈终究不是我的对手,你站在起身,甩甩胳膊,活动活动肩膀,咚的把胳膊肘再次砸在了桌子上,不单是我,就连旁边站着看比赛的涛涛和老庞也为你顽强的意志竖起大拇指,可是没过多久,你又败下阵来,你甩甩胳膊,准备再战,这时上课铃响起,你又赶忙慌慌张张的去柜子里拿书,准备上课。

篇6:凝视作文500字

我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手,他们竟然透过窗户,将房间里所有的人和物都照红了。我从椅子上站起,慢慢踱步到客厅,凝视着桌上奶奶的黑白照片。

奶奶,您老好吗?

最后一次看望奶奶,是在一个月以前,我和爸爸带着些零食,带着口罩,踏入了养老院里她的房间。她目光呆渧地望着房间灰色沉郁调的墙壁,光看着她坐在床上落寞的侧影,就能感觉到一派荒凉。

“奶奶,我来了。”我在门前轻声叫唤道。她慢悠悠的,像生了锈的老机器一卡一顿地转过身来,看到我后才像小孩子一样笑道:“呦,你来了!”

她此时已是80多岁高龄,脸上满是黑灰色的老人斑,眼中也只剩下了一点光泽。衰老得最厉害的是头发,奶奶头上一根黑发也找不到了,只有根根纤细透明的头发在阳光的映影下熠熠生辉。

不过我敢肯定,她全部头发的重量可能也只有几两。

临走前,我最后一次摸了奶奶的手,除了骨头,就只剩下软塌塌的皮肤了......临去时,我站在门前看了最后一眼,奶奶孤寂的侧影的灰暗的墙和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幅牢房图!

现在,奶奶和爷爷的骨灰盒被放在一起,永远地在地下长眠了。

如果真的能改变时间的话,我希望那天不复存在,让奶奶继续在阳间享清福。

凝视那缕白发,奶奶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篇7:凝视内在作文

“深渊”二字不需要搭配任何修饰,它本身就极具力量。

有件事曾在我心头盘踞许久,我一度觉得其实可以好好写一写,但真要动笔,却又老觉得欠些火候,于是便只能在茶余饭后跟姐们抱怨一下。

直到这个词从我脑海里浮现出来——深渊,我知道,时机到了。

很多事情的开始,只是一件寻常的小事。

大概是2014年的10月初吧,当时我还在长沙,因为已经决定了在冬天之前要回北京常住,所以特别珍惜跟老朋友们厮混在一起的时光。

某天下午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对于打这通电话的人,我必须真心实意地说,我曾视这个人为与我关系最好的哥们之一。他似乎很着急,没有任何迂回,直接说:“我想找你借钱救急,店铺的租金被偷了,这两天房东就要,除了你,我实在想不出可以找谁借这笔钱。”

我几乎一秒都没有迟疑,问他要多少。

那不是很小的数字,但也绝对到不了考验我们的交情的程度。

我说:“你把账号发给我,我等下就转给你。”

他说了好几遍“谢谢”,先是说在多久之前必定会还,接着又说要写欠条给我之类的,我都没往心里去,只觉得能帮朋友解燃眉之急,其他的事情也没那么要紧。

这事也就过去了。

后来我回到北京,又是找房子,又是写长篇,又是赶着把许久都疏于联络的北京的朋友们找回来,我把精力耗费在这么多事情上,哪里还记得那些琐碎!

再提起这件事,已经是2015年的夏天,距离那个人承诺还钱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我是在整理微信通讯录看到他的名字时,才意识到,啊,好像很久没他的消息了。我点进对话框,看到对话内容才真正想起,不禁腹诽道:浑蛋!我忘了,难道你也忘了?

我说了,这个人曾经是我最要好的哥们之一,于是我也没含糊,直接问他:你欠我的钱呢?

隔着手机屏幕我都能想象到他嬉皮笑脸的样子,他说:哎,你说我要是挂了,是不是就不用还你了?

这是我认识他五六年来,第一次有种特别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后来又说了些别的,便结束了这次短暂的对话。

那时候我是真忙啊,长篇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每周还要为公众号的内容绞尽脑汁。我隐约知道自己的身体肯定要出问题了,但一心想着无论如何还是写完书再去检查吧。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便将一些与创作无关的事情拜托给信任的朋友替我操持。

我也不知道该说自己仁义还是愚蠢,这些年,多多少少竟然也借了不少钱给一些朋友,我把名单给姐姐的时候,她只差没有冷笑出来。

我说:“那就拜托你了,时不时帮我催一催,能要多少回来就算多少吧。”

“葛婉仪,我问你,你将来还借钱给别人吗?”

“嗯,再也不借了。”

当时我心里不是不难过的。

一段时间之后,姐姐给我打电话,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你交的什么朋友,一个大男人还点钱跟挤牙膏似的,好不容易还了一部分,还找了一堆借口。最牛的是,我今天一看微信,他把我刪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顿时就蒙了。

姐姐在挂电话之前陈词总结:“我看剩下的钱是要不回来了,这个人你以后也不用当朋友看了。”

但在我看来,事情发展至此,已经不是还不还钱的问题。

也许他一开始就没打算还,也许是中途发生了什么变故导致他无法按时还,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都深深地感觉到自己被愚弄了。

这种挫败感,真是不好受啊!

那不是一笔巨款,他是否能按时还给我,其实一点都不影响我的生活。后来我无数次回忆这件事,我疑心对方是否太过笃定地知道这个事实,所以才如此有恃无恐——甚至不惜牺牲跟我之间这么多年的友谊作为代价。

要用网络上流行的写法,此时我要说:以上为背景。

再往后,才是我真正想要表达的重点。

在那之后我又主动找过他几次,就像姐姐说的,他总有借口,层出不穷的借口,各种转移话题的技巧,每次听起来都像是真的有难处,每次听起来都像是真的无可奈何。

可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托词,于我而言,便是友谊一次又一次地消损。

我心里头早已经雪亮,对于那笔钱,事实上,我早就不做念想。

然而最可怕的是,我发现自己在这样的消损中,内心逐渐变得多疑、狰狞、充满怨毒和暴戾,每当我在通讯录上看到这个人的名字,怒火和屈辱感就会加重一分。

他的无赖,逼出的,却是我的阴暗。

我跟他讲话越来越尖刻,态度越来越恶劣,究其原因,或许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个人已经不值得我尊重。

最后一次,是我在住院期间的某天晚上,因为创口太痛了,可我不愿意在微博或是朋友圈里写下任何与之相关的文字,于是我又给他发了一次信息。

他没有回。

几周之后,我才发现,他把我删掉了。

那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我不知道,或许就是在那个我痛得无法入睡的夜里吧。

发现他拖黑我的时候,我正坐在出租车里,那天北京难得没有霾,夕阳瑰丽,整个城市温柔得令人动容,余晖从车窗里透进来,不晓得为什么,那一刻我竟然觉得自己解脱了。

我给面面发微信说这件事,她有点激动地回我说:要是换了我,我会气死。

我想了想,换了是以前的我,大概也会气死吧。

可是那个时刻,我由衷地觉得,自己松了一口气。

你知道这些年经历了这么多,我收获的最重要的一条人生的经验是什么吗?

是止损。

当一件事情已经注定要往坏的方向发展下去,你要做的就是绝不恋战,否则它必将摧毁掉你内心一些原本很美好、很柔软的东西。

我很难给那些东西命名,但我知道,它们是我生而为人,必须珍视、小心保护、誓死捍卫的东西。

别的东西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可人格要是坏掉了,不知道将要付出多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修补。

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厌恶那个咄咄逼人、言辞凶煞的自己。

与恶龙缠斗太久,我亦成恶龙。

凝视深渊太久,深渊也将回以凝视。

我这几天在看一本书,在书中看到一句话,觉得很喜欢:很多事情,唯有通过挫败才能明白,唯有通过受伤才能理解。

善良的人有时会吃亏,并不意味着善良错了,只意味着世界有糟糕的时候。

我很庆幸的是我终究想明白了,这件事发生在我生命中的意义,远胜过追回剩下的钱财。

但若说我还有什么遗憾,是的,仍有一点。

好几年前,还是这个男生,有天他去找我,说他当时喜欢的姑娘在上海,他迟疑着要不要去找她,虽然也知道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好,但还是很想试一试。

我鼓励他说:“喜欢就去吧,以后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勇气了。”

他走了之后,我曾经写了一篇微博,大意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不缺乏油腻、猥琐的男人,但希望你永远有少年般的情怀,不要变得像他们一样。

篇8:凝视话题作文

我从没有这样注视过母亲,这才发现母亲其实很美的,虽然眼角已经有了几丝皱纹,头上已有了几根白发,我静静地看着,不觉脸上露出了一种莫名的笑。母亲察觉到了什么,突然愣了一下,也许是我那碗还没有动的饭,也许是我那莫名的笑。这一刻,我与母亲的目光相互接触,我马上收回了它,我突然有一种不敢正视母亲的恐惧感,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母亲的目光是那样的锐利,又是那样的慈爱和关切。也正因为这种恐惧,使我瞬间产生了一丝负罪感,一种对母亲不敬的犯罪感。“高莹你想什么呢?

赶快吃饭”。母亲在叫我了,脑海里回荡着母亲的声音。为了不让母亲怀疑什么,我机械地拿起筷子,一下一下地把米饭往嘴里送,目光转移到了菜上,而思绪却在不停地翻滚……

多可口的饭菜呀,向上冒着阵阵香气,今天是母亲做的菜,还多了一道清炖鱼,这是母亲为了给我补身体特意做的,这也是我最爱吃的,当然,这其中也有爸爸的关心,鱼是爸爸下班后在菜市场精心挑选的。

不知不觉,我那机械式的动作又停了下来,手拿着筷子一动不动,我的负罪感又来了,我想起一次又一次的,我因为一点小事而和母亲斗嘴,一次又一次的因为自己的一些不满而使母亲生气,一次又一次的使母亲伤心……

我忽然觉得我很对不起母亲,尽管我的学习还不错。我又觉得我很幸运,感谢上帝把我这个小魔鬼降生到这个充满笑声的家,使我有了爱,有了感情,有了……

“高莹”,一个声音将我从思绪中拉了回来,是母亲的。“你今天到底怎么了,魂不守舍的样子”。我的负罪感压得我好累呀!

我想解脱,哪怕只有一点。我抬起头,用只有我们三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妈妈,你真好!”妈妈又愣了一下,很快她的脸上浮现出了会心的笑容,这笑容是那样的真实!

篇9:凝视生活作文

阴雨绵绵,空气中夹杂着清新的泥土的气息,在美景的陪伴下,四五个小时的长途一晃而过,我和妈妈一起来到了位于沪浙交界处的枫泾古镇。

刚下车门,善解人意的雨就停了。太阳高高地升起,火辣辣地照着大地,热得像个烤炉,内心的烦恼指数嗖嗖地上升,我瞥了一眼妈妈,没好气地说:“今天不是阴天吗?怎么这么热!你有没有看天气预报啊?还是回家吧。”妈妈内疚地垂下了原本明亮的眼眸。我快步走出古镇,口干舌燥。妈妈小心翼翼地递来一瓶水。我一把接过,咕噜咕噜一饮而尽。回头就将空瓶递给妈妈。

等等,顺着手臂向上看,妈妈的嘴唇竟裂开了一层皮,没有半点血色。她不停地舔着嘴唇,咽着唾沫星子,仿佛是在沙漠里迷失的旅客。我凝视着,竟出神了……妈妈见我愣住了,还以为我嫌晒,将她的大包挡在我的头上,那阵阴凉仿佛是沙漠里的绿洲,给我带来了希望。我再次望向她,细小的胳膊举起了大大的包,比我矮出一头的她将手臂伸得直直的。滴答滴答,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滚落而下,勉强挤出一丝微笑,她慈爱地望着我。心里仿佛是有什么东西堵住了,我说不出话来。哽咽着,我拉起妈妈的手,重新走进古镇。

细细凝望古镇,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安宁却有生机,美得像一幅画。蜿蜒的河道流淌在古镇的每一个角度,绿得像最纯的青梅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又像那甘甜的母爱,滋润了我甘涸的心灵。红瓦黑门木窗,一股浓郁的风土人情飘进我和妈妈的心房。沿着盘曲的石径,我拉着妈妈的手,一起领略古镇风情。

篇10:凝视优秀作文

清晨五点多的街道上几乎没有人,车辆倒是偶尔驶过。天黑沉沉的,几盏原本昏黄的路灯此时却显得十分明亮。一栋栋高楼中只有几户人家亮着灯,我猜测或是早起学习的学生,或是早起工作的人们。

我独自站在路灯下,等待着。站了一会儿,索性走到一旁的石凳上坐下。不知过了多久,一位清洁工阿姨朝我的方向走来,边走边挥动着扫把。她穿着亮橙色的工服,几道荧光在黑暗中若隐若现。一旁,同是橙色的垃圾车衬着她格外瘦小。她熟练地清扫着,时不时停下来用手撩起耳旁垂下的头发别到耳后,而后又投入工作。我静静地在一旁凝视着她,心中不知怎的,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又一股寒风吹来,似乎比先前更加猛烈,街道两旁的.树摇摆起来了。我歪过头看看她,她仍旧不停地扫着,似乎想趁天亮之前干完。天亮堂些了,她看样子有些疲倦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向石凳走来,而后坐在我身旁。随即,她又用手捋了捋头发,头微抬,眼睛注视着天边,那一抹亮光,好像告诉她,她做得很好。我侧着头,小心翼翼地望着她。她的手粗糙不堪,手上有好几处茧子,看样子都是老茧,手背还有几道血口子看得人触目惊心,我想那茧子一定是她无数次挥动扫帚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而那血口子或许是被这寒冷冻伤的,又或许是在垃圾分类时被玻璃给划伤的。无论哪种原因,给她带来的都是难以言说的疼痛。

因为坐得很近,我又细细地打量着她,只见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眼角、额头、眼袋处也有或密或疏、深浅不一的细纹,耳边的几缕发丝垂下来,也是黑发中夹杂着银丝。我的心不由得一抽,慢慢地长舒一口气。

她的眼神依然聚焦在天边,我凝视着她的眼睛,眼眶几道红血丝分外明显,一看就是平时休息不足导致的。可她的眼睛却又是那么的好看,如一潭清泉般清澈,熠熠闪光,眼窝深陷,再加上双眼皮显得温柔而又坚定。为什么她满身的疲惫,眼神却依旧清澈明亮?是什么给了她希望呢?或许是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不让自己的孩子像她这般整日劳累,这可能就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吧?也或许是她温暖的家,我猜不透。

我唏嘘感叹,我仿佛看见了她在清晨独自清扫大街,寒风中她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用那冻得通红的手一下一下地扫着,她期待着,期待着在工作完成后,回到那温暖的家,看见她可爱的孩子。

篇11:凝视深渊的人

我读高中时,看到一篇译文,翻译的是伍迪·艾伦的短篇小说。伍迪·艾伦很难“中文化”,他笔下期期艾艾、神经质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中国人的阅读经验里是陌生的,一不小心,就容易译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然而翻译者出色而优雅地完成了任务,我自此记住了“孙仲旭”这个名字。他去世之后,有人约我写纪念文章,我不愿写,因为私下和他并没有交情,仅仅凭他在微博上的只言片语而大做文章,推断他的痛苦,是极为不公平的。就像他逝世之后,网上的缅怀演变为集中控诉“翻译稿酬低”,这种不负责任的同情,是对逝者的贬低。然而,在所有对痛苦的解释里,“贫穷”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因此大家选择相信孙仲旭的离去与贫穷有关。

我想起另一位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作家,他把怨懑与遗憾寄托在别人的故事里。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英国天才作家,在任何介绍这个时代最好作家的榜单里,都会出现他的名字。我读过他的第一本小说《系统之帚》,内容和题目一样古怪。主人公是一位24岁的年轻女性,她担心自己只是一个存在于小说当中的人物,因此环绕她的一切也如此不真实:从养老院逃跑的曾祖母、神经质的男友、一只会说话的鹦鹉。这不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不断变化的叙事方式加大了阅读的难度。因此当我艰难地读毕之后,我就放弃了这个作家。直到2008年12月,看到华菜士在家中因为困扰多年的抑郁症自缢的消息,这个在我记忆里淡去多年的作家,才再次出现。

他未完成的遗作《苍白之王》,用将近600页的内容讲述发生在美国国家税务局一个地方办事处的故事。主人公每天和大量表格、数据打交道,小说的核心便是“无聊”,而他的叙述方式里也贯彻了这一点,比如花了整整一个章节讲各种人如何翻纸:“克里斯翻过一页纸,霍华德翻过一页纸,阿纳德不小心一次翻过两页纸,于是他把其中一页翻了回去……”整整一章!他以恶作剧的方式挑战了读者,让我当时几欲愤怒地摔书。直到全书读毕,我才明白他的意图:他明明可以写“办公室的人翻了几页纸”,然而那样不会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任何印记。他是让读者用阅读的乏味、枯燥和痛苦,去感受主人公的乏味、枯燥和痛苦——他用文学做大胆的实验。

好的小说,让不安的人得到安慰,让舒适的人觉得不安。文学,通过感受他人的痛苦,并且准确地模拟出来,让现实生活中孤单受苦的人不再孤独。用华菜士的话去概括:“小说家,就是让人明白,身为人是他妈的什么滋味。”“搞文字的人容易抑郁”,这是大多数人轻率而粗鲁的结论,在他们的印象里,文字工作者是生来阴郁孤僻的,却不屑了解他们抑郁的原因。有太多受苦的声音,争先恐后地出现在文学家的脑海里,企图通过他的笔书写出来。身为书写者的自己,是人物的创作者,还是人物本身?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是受苦的人,还是施加痛苦的人?不再能区分。孙仲旭微博中曾引出尼采的话:“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也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会不会被痛苦击倒,在于是否能够排解。华莱士去世后,他的好朋友乔纳森·弗兰岑在悼念文章中写道:“在他去世前的那个夏天,我们一起坐在他家的露台上,他抽着烟,我眼睛一刻不离房子周围的蜂鸟,而他却可以不看一眼,我不禁为之悲伤。在他下午服药后小睡时,我则在为一次出行研究厄瓜多尔的鸟类,我明白了,他的难以排解的苦恼与我的尚可排解的不满,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我可以在观鸟之乐中逃避自己,而他不行。”在大多数人看来,孙仲旭过着不失浪漫而理想的生活,在一个航运公司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不时远航非洲,十天半个月在大海上漂游,看到大多数城市人一辈子也看不到的繁星。然而他依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大概因为,大多数人可以在凝视大海中逃避自己,而他不行。

篇12:凝视作文600字

下课时,我又想起了这句话。曹文轩教授虽匆匆一来,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倒颇深刻,他低沉而极富韵味的嗓音增添了我的好感,但真正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的箴言,是他对世界的凝视。

凝视是什么呢?我翻了翻字典--长时间不转动地注视。呵!倒是简单!但我知道,曹教授所指的“凝视”一定是意味深长而悠远的。

那又该凝视什么呢?世间簇簇草的青翠,朵朵花的红艳,群群蜂儿的忙碌,只只鸟儿的悠闲?

不,不!值得我们凝视的应是别人从未发现,从未体验,夹杂着想象和希翼的!抑或说,是我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让这个世界值得凝视了。

思绪暂停,目光却流离。我将它停放在草丛间歇息,满眼的翠色让我慢慢变得平静。一道惊喜的光芒掠过眼眸--我望见了一只白色的、小巧的蝴蝶。

我并不是刻意去看它的,只是偶然瞧见了它,就那么一瞬间,它的美吸引了我,于是,我凝视--这只浑身上下洁白无瑕的蝴蝶,阳光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边,通透的玻璃把它映得光洁晶莹。忽然,它闪动着翅膀,飞得离我更近了。小蝴蝶,你是为了让我能更清晰地欣赏到你的美吗?它翅膀上的线条极柔和,翅尖闪烁的金点不知是它的骄傲还是阳光赠与的礼品,窄窄尖尖的腹部隐约有淡淡的褐色,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令人心动。

哦,它又飞起来了,就像是晨风中的精灵,灿艳若珍宝。它愉快地绕行于花花草草,刚和这朵花亲昵地交谈了两句,又应着那株草的呼唤,渐飞渐远。我仿佛看到它阳光下灿烂的笑容。

篇13:凝视作文600字

熟悉每一个货架,就连收银员,也几乎没变。那些散发着童年味的零食,唤醒曾经的记忆,仿佛昨日。我选了儿时最爱的几样零食,静静等待付款。顾客多得一如既往,可……却偏偏看见你。

目光再也移不开,就这样静静凝视,你还是飘逸的长发,一甩一甩,像那松鼠尾巴,无数次甩到我桌上,我再无数次帮你理顺,谁让我坐你的后面,谁让我是你的闺蜜?这那么熟悉的情景,为何我有些酸涩?我更加迫切地望向你,听说人曾经有第三只眼睛,长在后脑勺,只是常常不用,退化成一个腺。可我坚信,你会注视到我的目光,哪怕不用第三只眼,嗯。

你在与身旁的朋友嬉笑,那么甜蜜,那么熟悉。曾几何时,我也与你这般快乐无忧,因为有彼此,而现在,我只是默默凝视,是个旁观者。有些许失落,这难道就是物是人非,不是人是物非?我不知我们只是隔着距离,还是隔着那遥遥的时空。低下头,三年了,也许三年足以忘记一些人吧。“小柳!”我猛然惊觉,这是你常喊我的名字,那个常在老街回荡的名字。抬头,便是你亲切的目光,甘甜了盛夏天。呆呆凝视你,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拥抱,黏黏的汗交换彼此的温暖,忍不住再次帮你理顺长发,一如当年。

篇14:凝视生活作文

夜,本该是静的,但却异常喧闹。

灯火通明的城市,没有静。一声稚嫩的尖叫声,在我耳畔响起,扰乱了我的思绪。“奶奶,我累了。”只见一位老人,左手抱着一个孩子,右手牵着一个,上了公交。“坚持一下,我们没几站就到了。”老人一边安抚着右手的孩子,一边轻轻拍着左手的孩子,看起来忙碌极了。“不要嘛,奶奶,我真是累了。”孩子不屈不挠,老人无奈地叹了口气。正值下班的高峰期,不要说是座位,能有站的地方,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低头望着自己的座位,陷入了纠结,一时无法定夺,让还是不让,出于道德,我应该让,可若下一次这个女孩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呢?她以后无理取闹怎么办?出于情,我不想让。

“来,你坐这儿吧。”犹豫之际,只见一人起身,走入拥挤的人群中,周围没有人坐下,但都使自己占据着最小的位置,给老人留出一条道来。“快,谢谢阿姨。”女孩没有道谢,我不清楚,可在黑暗中,我仍能看到老人那乌黑的眼睛里充满了感动。这时,只见对面的人也缓缓起身,对那位老人说:“来,您做这儿吧。”老人推脱了一下,终是坐下。

女孩很高兴,她开心地叫着对面的奶奶,老人露出了慈祥的微笑。而老人手中的孩子,也站在老人的腿上,看着窗外的风景,那样入神。望着女孩纯真的笑容,老人心满意足地笑,我突然很后悔,那时的我该让座。

我仿佛突然懂得了什么是无私,在你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后,仍然愿意起身给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让座,让她感受到世间的温暖,让她无忧无虑。我们每天说的道德,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

女孩仍在不停地说着什么,可那一刻,世界变得静了。

篇15:凝视的意义

把如此长时间的行为当作回顾展的重头戏来演,是要冒风险的。风险不在于行为有可能中途而废,相反,凭借艺术家的经验和算计,失败的几率微乎其微。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用一个行为追述艺术家的历史进而重新诠释她以前作品的意义。于是阿布拉莫维奇选择了极简的主题——凝视。同样的主题,她三十多年前和乌雷(Ulay)一起做过。那一次赌的是身体和爱情,现在对面的椅子是空的,没人知道谁会坐在那儿,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其间隐含一个暧昧的甚至媚俗的企图,即以一个与创伤有关的现时行为呈现艺术家的“身份”或“同一性”(identity),因而在后现代场景中显得十分突兀。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艺术家必须在目的与偶然、控制与放任、专注与抽离之间随时切换,不动声色,用政治学术语来说,必须不断地把“权力”(power)和“权利”(right)混淆,使得操纵行为看上去像是真正的交流。在此意义上,《艺术家在场》把“凝视”这个文化政治问题引入了公共感受空间。观念本身谈不上新奇,展现过程却颇具魅力。魅力部分依靠艺术家的表演,部分来自脚本里的流行文化成分。在此,我联系晚近哲学关于凝视的议论,选取纪录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中的几个细节,解析这个展览是如何实现其意图的,以及《艺术家在场》行为的开放意义。

“凝视”(法语:regard,英语:gaze)是当代法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一种与眼睛和视觉有关的权力形式。凝视的权力的话题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和《旧约》的叙述。战后受现象学运动影响的法国哲学家试图藉之破除现代哲学的主体性迷局。萨特(Jean-Paul Sartre)在《存在与虚无》里用一节的篇幅讨论凝视,由此思考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凝视—被凝视的结构中,他关心的是后者。萨特认为,我与他人的原始关系是我每每经验到的:“他人时刻凝视着我”。“他人原则上是凝视着我的人”,而我的身份是他人凝视的结果。这牵涉萨特对“自由”的理解。随后的一段话饶有意味:“凝视最经常的表现是两只眼球聚向我这边。然而,凝视间或也以别的方式显露出来:树枝沙沙作响,脚步声响起又止,百叶窗微开,窗帘轻摇。在进攻时,匍匐穿过灌木丛的人们想要躲避的凝视,不是双眼,而是小丘顶部映现于天空下的白色农舍……灌木、农舍并非凝视,它们只代表眼睛……一旦我体会了凝视,我就不再知觉到眼睛……”这就是“凝视的意义”。萨特对凝视近乎偏执的理解,影响了之后关于凝视的理论。如福柯(Michel Foucault)指出,在理想的现代规训社会(disciplinary society)中,每一个个人都处于不可见者(权力)的持续凝视之下,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设计是其典范。法国哲学家为何如此狭隘地看待凝视?奥琳(Margaret Olin)提示了一条历史线索:《存在与虚无》写于法国被占领期间。差不多同时,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在纳粹战俘营里也考虑过类似的问题。

陌生人间的凝视是《艺术家在场》的基本主题。它预设了“我与他”的关系。但是,观众来到现场,肯定不是为了重温一遍《秃头歌女》那样的戏剧。要给这个看似空洞无物的主题注入意义,女主角首先必须是一个卡里斯马(Charisma)式的人物。阿拉莫维奇以她四十年一贯的行为做抵押,已经够格了。这只是开始,接下去的表演则需要一个身份叙述来支持,最好是弗洛伊德主义的叙述:我是谁?我为何变成现在的样子?如此,才可以把即时行为与艺术家的历史勾连在一起,让参与者不断卷入意义的谜团。

阿布拉莫维奇1946年出生于贝尔格莱德,父母是南斯拉夫游击队员,铁托时代的民族英雄。“在家里凡事都要讲纪律,要守时。我被训练成士兵。如果我胡乱睡去,床铺不整,我母亲甚至会半夜把我叫醒。疯狂极了。一点点爱都没有。我怎么也不记得母亲吻过我或者拥抱过我。后来我问她:‘你为何从不吻我?’她很惊讶地说:‘是啊,我没有吻过你,我不想把你宠坏了。’她确实没有把我宠坏。幸好有个慈爱的祖母总在我身边,她是虔敬的教徒,在教堂里度过了所有时光。我小时候跟她在一起……这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一边是宗教精神,一边是共产主义规训。”

阿布拉莫维奇反复提到“规训”(discipline)。极权主义规训对个人的侵犯不止是意识的,也是身体的,像铁丝勒进肉里。她四十年来持续关注性、暴力、伤害之类主题盖缘于此。依照这条线索,艺术家之前的作品既是强迫性的,也是治疗性的。否则,她今天不会安静地坐在展厅里,此一暗示对整个行为的成败至关重要。现在,凝视行为唤起的不再是好奇,而是穆尔维(Laura Mulvey)所谓“窥视癖”与“自我认同”交互作用产生的“快感”。“抗议者”现场散发的传单《艺术家在腐烂》(The Artist Is Putrescent)道破了真相:“我们陪玛丽娜坐着,与这个巴比伦娼妇一起忏悔。言语是多余的,纯形式对纯形式、无物之思(the reflection of an emptiness)是其全部价值。我们如十字架前最后的看客来到这里。我们像使徒一样坐在她的桌前,我们的冷漠背叛她。”

然而,《艺术家在场》显然有严肃的目的,可以说,是瞄准了萨特式凝视观念的一个缺口:“他人的凝视不仅被领会为空间化,也被领会为时间化。他人凝视之显现通过我原则上不可能在孤独中获得的‘体验’(Erlebnis)表现出来,此即同时性体验。”阿布拉莫维奇借机引入一个神学维度,即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我与你”的关系。关于祖母的叙述已经提示过了。布伯说,“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你’经由神恩与我相遇,而我无从通过寻觅来发现你。……人必以其纯全真性来倾述原初词‘我—你’。……‘我’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于‘我’与‘你’之间。在这里,甚至记忆也转换了自身,因为它已超越孤立而融入纯全。没有任何目的意图、祈望欲求、先知预见横亘在‘我’与‘你’之间。在这里,甚至渴念也转换了自身,因为它已超越梦幻而转入呈现。一切中介皆为阻障。仅在中介坍塌崩毁之处,相遇始会出现。”所以,在艺术家现身之际,她俨然已是基督、圣母和女巫的混合体。

乌雷的到来是全剧的转折点。乌雷比阿布拉莫维奇诚实、彻底、纯粹。他因为阿布拉莫维奇的《托马斯之唇》(1975年,曾于1993年和2005年两度重演)爱上了她。《托马斯之唇》的主题是情欲、爱、暴力与革命。阿布拉莫维奇赤身裸体,头戴解放者军帽,用剃须刀片在肚子上刻了一个五角星,拿鞭子抽打自己。“我说:‘不,不,怎么能这样。’然后,我开始处理伤口。我不能去舔伤口,但我得护理伤口,清洗,涂药,包扎。我想那是转折点。”(乌雷的话)之后他们经历了爱恨情仇,直至分道扬镳。二十二年后两人重逢,四目相对,十指紧扣,成为戏里最煽情的部分,也使整出戏好莱坞化了。其实,除去媚俗的成分,其中包含认真的思考。由此,凝视的主题从存在主义转向神学。

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论触摸——让-吕克·南希》一书的开头,用忏悔诗般的语言,解构了萨特式的凝视观念。问题只有一个:“当我们的眼睛相触,那是白天还是黑夜?”德里达说,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从何而来,缘何而起,去向何处,乃至我曾想虚构一个故事:“虽看似不可能,我想破解巴黎一堵墙上的这行涂鸦,它仿佛从另一语言之滨游历至此。”“‘她’(这个问题)注视着他人,也被他人注视着”。“我决意以无尽的耐心去面对这经验本身的时间,面对无限。首先试想:眼睛能触到一起吗,像嘴唇压着嘴唇那样?眼睛的触面与嘴唇的触面可以比吗?两个凝视看穿了彼此的眼睛,谁能说它们相触了?……两个凝视通常最少需要两只眼睛。可是有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有的眼睛从来就没有看见过。难道你忘了那些没有眼睛的生命?它们并不总活在失明之中。……我们之所在——这一夜——似乎格外黑暗。我们非得在注视、目光交汇、相互凝视与看见之间做出选择吗?……若我们的眼睛看见什么正看着我,而不是看见什么东西,若我们的眼睛自信看见了凝视,而不是看见了眼睛,至少就此而言,我们的眼睛看见了无,眼睛能看见无,无是看得见的。夜晚,没了视力,眼睛就完了。眼睛瞎了才能看见凝视,眼睛不去看他人眼睛的形状才能与他或她的凝视相遇……这一刻是白天吗?是黑夜吗?……当我的凝视与你的凝视相遇,我既看见你的凝视也看见你的眼睛,痴迷的爱——我的眼睛看着你的眼睛,你的眼睛也看着我的眼睛。因为看见了(世间物事)并且看着(世界之源),我能够真切地触摸它们,用我的手指,嘴唇或眼睛,睫毛和眼睑,走向你——假使我敢如此接近你,假使有一天我敢的话。”

这或许就是后现代语境中《艺术家在场》所具有的伦理意义,虽然作品本身算不上深刻。

上一篇:浅谈培养小班幼儿常规的策略下一篇:高中作文800字议论文关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