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本科大学排名

2024-07-09

安徽本科大学排名(共11篇)

篇1:安徽本科大学排名

合肥学院

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创始校长杨承宗是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的博士生、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建校伊始,就提出“适当收费、不包分配、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后勤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学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3月,经教育部批准,原合肥联合大学和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篇2:安徽本科大学排名

2、安徽理工大学――理工

3、安徽农业大学――农林

4、安徽医科大学――医药

5、安徽工业大学――理工

6、安徽财经大学――财经

7、淮北师范大学――师范

8、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

9、安徽建筑大学――理工

10、安徽工程大学――理工

11、合肥学院――理工

12、安庆师范学院――师范

13、合肥师范学院――师范

14、安徽科技学院――师范

15、蚌埠医学院――医药

16、皖南医学院――医药

17、黄山学院――师范

18、阜阳师范学院――师范

19、皖西学院――师范

20、巢湖学院――师范

21、滁州学院――师范

22、淮南师范学院――师范

23、铜陵学院――财经

24、宿州学院――师范

25、池州学院――师范

26、蚌埠学院――理工

1.安徽三本大学名单及排名

2.2016中国最好大学排名

3.25省市高考使用全国统一试卷

4.2016各大省份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5.20全国专科学校排名

6.最新中国大学排名汇总表

7.2016年文科211工程大学名单和排名

8.全国专科大学排名汇总

篇3:安徽本科大学排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通过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收集我国200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地区生产总值情况和我国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地区普通高等本科学校教育经费收入情况,通过网络资源收集我国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报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金平果排行榜》2008年~2014年连续7年的大学本科院校综合排名榜单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2 方法

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17.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我国东部地区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投入情况

从绝对值的比较看,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平均水平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而海南省是东部地区中生产总值平均水平最低的省份。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水平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海南省也是东部地区中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最低的省份(见图1)。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从年均增长速度看,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分别是天津市、海南省、福建省和辽宁省。而上海市是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最慢的直辖市。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的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分别是天津市、山东省和福建省。而广东省是东部地区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最慢的省份(见图2)。

从地区生产总值与本科教育总收入的关联看,在绝对值方面,大部分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高低与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高低呈现正比例关系,但北京市、上海市与山东省表现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高低与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不成比例的关系。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相对较高。而山东省则表现出地区生产总值水平相对较高,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在年均增长速度方面,浙江省、河北省、江苏省、福建省、天津省呈现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与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大致同步的趋势,且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略高于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山东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它各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而辽宁省、海南省、广东省的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见图1,图2)。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2.2 东部地区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科研拨款与产业收入投放教育情况

科研拨款是指高等学校从中央和地方取得的《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科目》第206类“科学技术”科目的科学研究经费,该项经费是构成高等本科教育收入的一部分,对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一定影响。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体现了该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产业收入投放教育的经费是指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具体指学校举办的校办产业和各种经营取得的收益及投资收益中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部分。该渠道是扩大高校教育经费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地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以及产学研发展的成熟程度。

从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来看,除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以及江苏省的比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外,其余省份的比重均在国家平均水平以下,比重降序排列分别是天津市、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辽宁省、海南省、河北省。其中北京市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最高,而河北省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最低。从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产业收入投放教育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来看,除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比重几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外,其他省份各地区产业收入投放教育占本科教育总收入的比重相对集中,且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见图3)。

从2008年~2012年东部各地区科研拨款的年均增长速度看,福建省和辽宁省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增长,而广东省和北京市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为零,其他东部省份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增长。浙江省和天津市出现快速的年均增长速度,这与浙江省于2010年以及天津市于2011年突增科研拨款有关。从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看,山东省、广东省和辽宁省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增长,而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福建省、天津市以及浙江省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浙江省和天津市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仍呈现突飞性增长,这与浙江省和天津市在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呈现“大小年”有关(见图4)。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2.3 东部地区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大学排名分布情况

从2008年~2014年三大不同大学排行榜前100强榜单中各地区上榜大学所占比重来看,当对本科全部院校进行一同比较(武术连版和校友会版)或对重点本科院校进行比较时,发现在东部各地区前100强的上榜大学所占比重在三大排行榜中呈现几乎一致的结果,北京市、江苏省和上海市是上榜前100强的高校所占比例最高的三个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市上榜前100强的高校占了15%~25%左右,江苏省上榜前100强的高校占了10%~15%左右,上海市上榜前100强的高校占了10% 左右。广东省上榜前100强的高校占5%左右,其他东部省份的上榜前100强的高校所占比重均低于5%。而当对一般的本科大学(排除重点本科大学)进行比较,发现除海南省和福建省外,其他省份的上榜前100强的高校所占比重相对均衡(见图5)。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2008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8年~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2.4 地区教育投入与地区百强高校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双侧显著性α=0.05的检验水准下,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与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555,P>0.05),说明地区生产总值水平高的地区,其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不一定高;反过来说亦然。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与各地区百强高校比例也不具有相关性的统计学意义(r=0.400,P>0.05),说明地区生产总值水平高的地区,该地区的百强高校比例不一定高。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与各地区百强高校比例具有强相关性(r=0.927,P<0.01),说明本科教育总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其百强高校比例较多;同时反过来说明正因为该地区百强高校多,所以该地区的本科教育总收入水平高。此外,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与地区百强高校比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764,P<0.01),说明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高的地区,其百强高校比例较多;同时反过来说明该地区百强高校多,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高,科研支出大。产业收入投放教育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与科研拨款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665,P<0.05),说明产业收入反馈教育投入与科研开支有一定相互支撑与扶持的关系,相乘相长。但产业收入投放教育占本科教育总收入比重与地区百强高校比例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510,P>0.05),说明产业收入对教育的反馈程度高,地区百强高校比例不一定高;同样地区百强高校比例高不一定促进产业收入对教育的反馈(见表1)。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4utop/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独家数据;中国校友会网http://www.cuaa.net/大学排行独家数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金平果排行独家数据,其中重点大学指131所“985工程”、“211工程”本科高等教育院校,一般大学指纳入评价的全国610所非“985工程”和“211工程”本科高等教育院校,经本文作者整理分析形成。

注:**表示P值<0.01(双侧);*表示P值<0.05(双侧)

3 结论与讨论

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水平与各地区的本科教育投入水平在绝对值上具有正向影响,但不一定形成比例关系。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本科教育投入水平对地区高校的办学绩效影响更大。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相对较高。 北京市上榜前100 强的高校占了15%~25%左右,上海市上榜前100 强的高校占了10%左右。而山东省则表现出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三,但本科教育总收入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山东省上榜前100强的高校低于5%。

东部地区辽宁省、广东省、海南省对普通本科教育的重视不够。从各项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的结果发现,如在其他东部地区省份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时,辽宁省、海南省、广东省的本科教育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此外,从东部各地区科研拨款的年均增长速度看,辽宁省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增长,而广东省的科研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为零。从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看,山东省、广东省和辽宁省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的年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增长。教育投放资源不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2008 年~2012 年广东省在东部地区GDP的排名第一,但这几年广东省的GDP年均增长速度在东部地区当中排倒数第二。

东部地区大学排名分布存在的地域性差异与地域经济发展指标关系不密切,也许与科研拨款和产业投放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比重的联系更紧密。这并不是否定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相互促进的作用,而是从东部地区的情况发现如北京和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并不排在前列,但这两个地区在大学前100名榜单中所占据的高校数量几乎是全国的三分之一。同时能发现这两地区与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教育总收入均排全国第二的江苏省共同的特点是这三个地区的科研拨款占教育总收入的比例都较高,一方面有可能因为该地区中央部属的高校数量多,科研拨款份额相比地区财政较大;另一方面该地区重视科技对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上对科研有较大的倾斜。同时,在结果中还发现这三个地区的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收入的比例也比其他东部地区要高。双重因素下进一步提高了地区高校的绩效水平。当然固有的政治、文化和历史等社会因素也影响名校的分布,使得大学排名具有强烈的地域倾向色彩。

摘要:通过对我国东部地区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投入与大学排名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地区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对高校绩效的影响,发现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水平与各地区的本科教育投入水平在绝对值上具有正向影响,但不形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本科教育投入水平对地区高校的办学绩效影响更大。此外,东部地区大学排名分布存在的地域性差异与地域经济发展指标关系不密切,与科研拨款和产业投放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比重的联系更紧密。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投入,大学排名

参考文献

[1]赵树宽,余海晴,刘战礼.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9):11-15.

[2]钟无涯.教育投入与经济绩效——基于京沪粤的区域比较[J].教育与经济,2014(2):64-71.

[3]米红,郭书君.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状况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1):30-34.

[4]魏扣,熊家国.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1(4):32-34.

[5]戴成兰.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状况分析与实证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6,15(4):73-76.

[6]罗建平,马陆亭.我国普通高校经费配置情况与教育质量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3):20-24.

篇4:安徽本科大学排名

据QS统计,今年中国内地共有48所大学有一个以上的专业位列世界200强。同时,有95所中国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在至少一个专业中被其他国际学者引用。据悉,该专业排名考察了全球2858所大学的学术声誉、雇主评分、学术论文引用以及其他关键指标,对包括土木工程、经济学、法律、计算机科学以及许多其他主流30个专业进行了综合评测,选出了各项专业全球最顶级的200所大学。

理工专业排名快速上升

从专业看,中国大学在理工、科学、数学等方向的专业排名快速上升,有更多大学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大学在材料科学、化工、机械、电气和电子工程、土木工程,以及数学、化学、统筹学、农学和环境科学上有超过10所中国大学得到世界认可,位居世界200强。其中,中国大学在材料科学上实力最强,有20所大学名列世界前200名。与去年相比,仅材料一个专业,就有8所中国大学新入选世界200强,增长2/3。此外,中国大学的化工专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也令人惊叹,仅今年一年世界大学200强中就新增7所中国大学,比去年增长88%。电气与电子工程以及环境科学各自有4所中国大学分别跃居世界200强,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4%和67%。

文科综合表现有待提高

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教育学和历史学的排名中,每项排名仅有不超过3所中国大学达到世界200强水准。在社会学中,中国仅有北京大学一所院校入选世界200强,今年全球排名仅有64位,与去年相比(37位),下降了27位。

专业排名还看北大清华

篇5:安徽医科类大学排名

延伸阅读:

高考成绩新鲜出炉,于是,开始了填报志愿的漫漫长路......

想要get清晰思路,看下面,看下面,看下面

第一:根据分数定位学校。相信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高考指南,里面收录了各所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往年来的录取线,大家先根据自己的分数,把自己可能有机会的和完全可以通过的列出来。细化一点儿的可以把想去的城市筛选出来,如此定位精准院校。

第二:根据兴趣选定专业。这个问题虽是老生常谈,但却尝尝被人忽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不仅会热衷于学业,同样也会积极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自己的眼界和人脉,相反,如果对专业所学无感,又无其他所长,未来的三年或四年时间,多半是在宿舍的床上度过

第三:关注学校品牌。大学只是一张通行证,无论以什么方式我们都会到达一个叫就业的地方,所以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选择要以就业为目的。在当今社会下,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名牌大学的门头还是很重要,比如“985”“211”这些,所以这些学校的二本甚至比一般院校的一本含金量还要高(打个比方,虽然过了一本线但是上名牌大学的一本却不保险,可以选择其院校的二本而不是一些不知名学校的一本)因为一本二本不是一个明确的层次区别,更不是社会上的学校层次区别,只是当地招生办为录取而决定的一个东西。有的学校在这个省参加一本招生,在另外一个省可能就是二本,比比皆是。你恰恰需要充分利用这样一点,最后那块牌子最重要。

第四:选择城市。一般来说,西北东北的985高校分数都比较低,但学校很不错,比如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这里要说一下西北工业大学。这个学校在西安,属于前国防科工委,实力强悍,也是最早入选985高校的,论资历在现有的985高校也属于前列,但因为地域影响,影响力下降。

但是,对于更多的考生,只能选择地方普通高校,各个大学本质上区别不大,相对选择发达地区的好一点,因为选择城市也是选择就业环境。

篇6:2022安徽二本大学排名

在安徽公办二本大学排名中,合肥学院排名第一,安徽中医药大学排名第二,淮北师范大学排名第三。

地区排名 学校名称 全国排名 星级排名 类型
12 合肥学院 363 1星级 理工
13 安徽中医药大学 394 2星级 医药
14 淮北师范大学 403 1星级 师范
15 安庆师范大学 418 1星级 师范
16 黄山学院 452 1星级 综合
17 合肥师范学院 458 1星级 师范
18 安徽科技学院 467 1星级 师范
19 皖南医学院 493 1星级 医药
20 蚌埠医学院 507 1星级 医药
20 巢湖学院 507 1星级 师范
20 滁州学院 507 1星级 综合
20 阜阳师范学院 507 1星级 师范
24 皖西学院 518 1星级 师范
25 淮南师范学院 590 1星级 师范
25 铜陵学院 590 1星级 财经
27 宿州学院 633 1星级 综合
28 蚌埠学院 659 1星级 理工
28 池州学院 659 1星级 师范
30 亳州学院 719 1星级 综合

篇7:安徽医科大学专业排名

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19个):药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口腔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学、老年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传染病、血液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泌尿外、骨外、普外)、妇产科学等

篇8:安徽本科大学排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张, 使得市场对具有管理经验及熟悉西方金融体系的高端人才, 尤其是专业领军人才等关键金融人才和能够掌握新业务的新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呈快速上升趋势。据英才网联旗下金融英才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6月末, 全国范围内, 金融行业人才招聘需求较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52.40%, 其中, 作为正在向着金融强省转型的广东较2011年同期相比涨幅最大, 为64.54%;其次为北京, 较2011年同期增长33.40%;上海为14%。但金融人才缺口仍不断加大, 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最新数据显示, 目前不仅是上海, 在全国范围内金融人才需求的缺口仍不断加大, 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为满足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各类高校都积极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 不仅有财经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 还有农林等其他门类的专业院校;不仅有重点院校, 还有专科院校。但对于不同的院校应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金融人才及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 探讨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分类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 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 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 是整合教育诸要素、实现资源最优化的核心。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化, 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出自《高等教育法》) 。因此, 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可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不同类型。

(一) 基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 可分为学术性、专业性和职业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8月第29届大会批准的修订版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1997) , 将第三级教育 (高等教育)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序数5) 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 (序数6) 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分为5A、5B两类, 5A类是理论型的;5B类是实用技术型的;5A类又分为5A1与5A2, 5A1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 5A2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 见下表。5A类学习年限较长, 一般为四年以上, 并可获得第二学位 (硕士学位) 证书, “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类学习年限较短, 一般为两三年, 也可以延长至四年或更长。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 适应具体职业内容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 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也就是“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

董秀华 (2008) 认为, 基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 可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专业性和职业性三种类型, 并对这三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论述。

顾明远教授 (1998) 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解释, 学术性高等教育与专业性高等教育的划分是西方国家的习惯, 其中学术性高等教育 (academic higher education) 是对专业范围属人文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及其他科类中的基础理论领域, 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学术性工作的高等教育的称谓, 专业性高等教育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是对专业范围属工科、农科、医药、师范、财经、法律、管理及其他应用性、技术性科类, 旨在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高等教育的称谓。即学术性高等教育是为从事研究做准备的高等教育, 专业性高等教育是为从事专业工作做准备的高等教育。

加塞特 (2001) 认为:高等教育同时包含了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两部分内容, 但这是两项根本不同的任务。而社会需要大量的从事具体工作的专业工作者, 只需要数量有限的从事纯科学的研究工作者。

陈学飞 (1998) 对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叙述如下:“专业教育 (professional education) 是指专门化的系统知识的培训, 旨在为学生从事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职业做准备。传统上这类职业专指牧师、律师、医生和教师, 现在则包括工科、农科、财经、管理、新闻、教育、技术等等专业性的工作职位。”而“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主要是指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 19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才逐步发展起来。在美国的高中阶段和二年制的社区学院中, 一般都设有职业教育计划”。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2001) 认为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专业教育是以高深的学问为基础, 重理论修养, 是博雅的和理智的活动;而职业教育则不以高深学问为基础, 注重传授技术。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 低级的或专门的学校或经验本身就可以使人学到各种技术, 根本用不着在大学接受教育。人们若在大学不学习广博而高深的学问, 而是学习各种技术技巧, 无论从学术修养还是从职业技能上来讲, 都要受到损害。”

(二) 基于人才培养层次差异, 可分为大众化和精英化。

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史看,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高等教育机构出现多样化、分层次的趋势。美国是典型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和大众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成功国家, 约占3%的研究型大学保持着精英高等教育模式, 人才选拔标准很高, 约占50%以上是二年制的社区学院, 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功能, 中间层次的四年制院校则担负着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

吴向明、陈煜 (2008) 认为精英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培养各阶层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培养人才的选择和趋势。

美国马丁·特罗在一篇题为《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中特别强调“在大众化阶段, 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 在大众型的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然起作用”。也就是说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非是两个矛盾对立, 非此即彼的两个概念, 不是只能选择其一。大众化阶段仅仅是指数量的增加, 当中仍然包涵一定数量的精英教育, 不过是两者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个朝提高方向发展, 一个朝普及方向提高。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 都是科教兴国战略所必要的组成部分, 哪一个方面也不能缺少。

潘懋元教授 (2001) 认为为什么在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会被忽视和降低的这种误解呢?原因在于一所高等学校往往既有精英教育又有大众教育, 致使许多高等学校定位不明, 分工不清。某些重点大学办大众化教育, 把自己有限的教育资源分散了, 而普通高等学校, 包括新办的高专高职学校, 却把建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定为自己办学的目标。对于一所大学来讲, 必须有适当的分工, 研究型大学必须着重发展精英教育, 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一般的高等学校, 尤其是高专高职, 应该全心全意地承担大众高等教育的任务, 培养各类应用型的人才。因此, 有必要改变当前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定位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

二、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近年来, 随着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上升,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类本科、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开设院校不仅限于财经类高校、综合类等高校, 理工类、农林类及师范类等院校也纷纷加入培养金融专业人才行列。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 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大多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 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 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刘灿教授等 (2008) 依托教育部重点课题“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实地调研全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23所高校, 发现各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集中于“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 反映社会对高校的较高期望值, 但实际上,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 (赖卫华, 2006) , 人才培养规格尚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是一个具有全程性、全局性、全员性的重大问题, 准确合理的人才规格定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是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定位的基础 (胡弼成, 张卫良, 2004) 。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图1可以看到,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自1985年后一直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同时, 我国高考录取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13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6%, 创历史新高 (见图2)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我国高等教育已于1999年步入大众化阶段。

进入大众化阶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但大众化阶段仍然需要培养精英人才。作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主要是精英化教育, 而作为实用性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则是大众化教育, 定位清晰, 毫无争议。但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 还存在大量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机构, 相当于上表中的5A2类型, 如何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则是一个难题, 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说明。

安徽财经大学, 是一所以经、管、法学为主, 跨文学、理学、工学、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 面向全国招生、就业的多科性高等财经院校, 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 该校的金融学专业是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随着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扩大, 金融专业本科生规模不断扩招, 截至2014年6月, 金融专业在校本科生已达2150人, 但在大众化教育的趋势下, 金融专业有必要进行精英教育。

(一) 从金融专业的特性分析:金融是高端领域, 对人才要求极高。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已越来越处于统治与支配的地位。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里, 资源越来越金融化, 人们调动经济体系的资源或社会潜在的资源, 主要是通过金融体系完成的, 而金融体系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实现的。尽管金融业在产业经济的划分中隶属于服务业, 但这并不妨碍金融业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处于统治与支配的地位。这就是现代经济危机多发端于金融领域的原因所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拉美债务危机、墨西哥金融风暴、亚洲金融风暴都肇始于金融业, 这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亦莫能外。因此, 金融专业需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二) 从金融专业的生源分析:精英教育可以满足优质生源的个性发展。

该校地处安徽省, 其中65%的生源来自安徽, 55%的毕业生在安徽就业,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到, 自2011年进入一本批次招生后, 安徽省的录取分数远高于一本线, 文史类平均高出一本20分, 理工类平均高出一本30分, 而金融类考生的分数基本位于全校最高分行列。

因此, 在学校以立足安徽, 面向全国, 面向现代服务业, 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下,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具备比较扎实的数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基础知识, 特别是具有良好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信托及其他宏观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 或在科研、教学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 “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 具有国际化视野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体现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结合。

三、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一) 组建金融实验班, 实施精英化教育, 立足培养金融高级人才。

金融实验班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 深厚的数理功底, 系统的工程思维, 敏锐的金融洞察力, 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 开阔的国际视野, 以及相当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本科人才, 使得他们毕业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平台继续深造, 为以后成为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金融领军人才及成为研究分析、产品开发、风险控制、信息技术、资金运作等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做准备。

(二) 注重宏观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激烈的竞争下, 社会需要综合性金融人才,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就读期间参加从业资格考试, 鼓励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案例课上, 增加对学生进行金融实务操作的训练, 以便毕业后直接进入金融机构工作, 并能够迅速地适应风险评估师和金融分析师等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判断把握能力, 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教育的弊端, 过于依赖金融模型, 忽略金融实务所依托的基础与宏观理论, 以及金融伦理与修养, 是不可取的 (危慧惠, 朱新蓉, 2011) 。高校金融教学应宏观微观并重 (王广谦, 2001) , 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 而且要有宽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判断力, 能洞悉宏观经济动态变化或捕捉金融链条上下端生态环境改变等原创性研究, 更要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三) 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 以及上海自贸区的建设, 金融国际化特征更明显。首先金融机构跨越区域界线, 大量国外金融机构进驻国内金融市场, 国内金融机构在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 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比重不断上升, 而且金融机构的资本组成发生很大变化, 许多金融机构本身已成为国际性的。其次, 金融业务更是模糊了区域概念, 业务活动包括客户的选择、融资的方式等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金融市场走向一体化。可以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 各国的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已逐渐失去其独立性, 而成为全球金融业与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 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基于金融国际化视角, 除了继续对外语教学提出高要求之外, 还要加强对国外金融业务、法规及人文知识的学习, 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必须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趋向统一的管理法规, 把本国国情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 从全球角度把握金融运行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成为真正的国际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9:安徽师范大学专业排名

1、英语 推荐指数: 4.7(383人推荐)

2、汉语言文学 推荐指数: 4.7(307人推荐)

3、经济学 推荐指数: 4.3(276人推荐)

4、法学 推荐指数: 4.4(223人推荐)

5、历史学 推荐指数: 4.5(222人推荐)

6、化学 推荐指数: 4.6(192人推荐)

7、数学与应用数学 推荐指数: 4.4(95人推荐)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7(87人推荐)

9、教育学 推荐指数: 4.6(87人推荐)

10、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指数: 4.5(87人推荐)

11、物理学 推荐指数: 4.5(81人推荐)

12、体育教育 推荐指数: 4.6(74人推荐)

13、应用化学 推荐指数: 4.8(73人推荐)

14、地理科学 推荐指数: 4.7(68人推荐)

15、会计学 推荐指数: 4.7(67人推荐)

16、材料化学 推荐指数: 4.5(65人推荐)

17、财务管理 推荐指数: 4.4(64人推荐)

18、人力资源管理 推荐指数: 4.7(63人推荐)

19、旅游管理 推荐指数: 4.7(62人推荐)

20、学前教育 推荐指数: 4.5(62人推荐)

按专业满意度排名

序号 专业名称 推荐指数
1 运动训练 4.6(203人)
2 音乐学 4.6(256人)
3 汉语言文学 4.6(623人)
4 会计学 4.6(385人)
5 体育教育 4.5(236人)
6 美术学 4.5(139人)
7 学前教育 4.5(281人)
8 俄语 4.5(48人)
9 摄影 4.5(122人)
10 播音与主持艺术 4.5(83人)

篇10:安徽中医药大学专业排名

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

安徽省重点建设学科

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痹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针灸学、药用植物学、中医史学、中医疮疡病学、中医养生学、中医老年病学、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药信息学、中医传染病学、中医“治未病”学、中医文化学

安徽省重点学科(A类):中医学

篇11:安徽本科大学排名

【安徽师范大学排名】安徽师范大学特色专业-安徽师范大学录取分数

线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在十九世纪末清代敬敷书院和二十世纪初创办的安徽大学堂基础上,学校的前身——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创建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市。1946年,省立安徽大学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1949年,国立安徽大学成建制迁至芜湖,并与当时的安徽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1950至1952年,学校部分系先后调整并入到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安徽师专于1952年并入我校。1954年,安徽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农学院分别建院,本部改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58年,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部分文科系(科)调整到合肥,建立合肥师范学院;同时将物理系部分师生调入新建的合肥大学(后改名为安徽大学)。1960年,安徽师范学院更名为皖南大学,刘少奇同志题写了校名。1968年,皖南大学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合肥师范学院撤消,大部分系(科)迁回安徽工农大学。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郭沫若同志题写了校名。2005年,芜湖师范专科学校整体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苏雪林、陈望道、朱湘、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淀出“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培育出“勤学慎思、质朴谦逊、知行合一、求实求新”的学风,凝炼出“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学校现有文学院、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社会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等15个学院,以及皖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还设有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和附属幼儿园。学校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

——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其中,正高级202人,副高级420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创新团队。各类在籍学生34175人,其中,博士生108人,硕士生4009人,普通本科生21935人,留学生180人,成人本专科生7943人。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7.2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90亿元。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现有文献总量290.5万册,古籍善本600多种,其中《洪武正韵》为国内唯一全本、元刻明递修《通志》、明嘉靖刻本《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均为海内珍本,还拥有国内外主要网络资源及数据库,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学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倡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全日制高等专门人才17万余名,毕业生遍及安徽及全国各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管理等领域,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7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8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还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高校辅导员学刊》、《学语文》、《中学生化学》、《安徽师大报》等多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和报纸。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准招收公费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安徽省汉语国际推广中心。学校先后接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次,并与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与学术交

流关系。学校还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安徽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安徽省高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迎接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把安徽师范大学建成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

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上有关数据截至2008年10月底)

上一篇: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下一篇:珠宝店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