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特色企业文化促农场经济发展

2024-04-12

创特色企业文化促农场经济发展(共8篇)

篇1:创特色企业文化促农场经济发展

创特色企业文化

促农场经济发展

川东农场深入学习《追求卓越的光明食品集团企业文化》一文

本报讯

(胡桃)川东农场党委日前认真组织学习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宗南《追求卓越的光明食品集团企业文化》一文,并要求农场各下属单位组织学习。川东农场干部员工通过对该文的深入学习,对光明食品集团的企业文化有了全新理解,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有了自己的全新定义,对农场企业文化的构建有了全新思考。大家认为,百年企业,其核心生存“秘诀”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产品,而是他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更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川东农场自2009年7月融入光明食品集团至今,不断寻求与农场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希望用赋有农场特色的企业文化引导农场开创性发展;将赋有农场特色的企业文化融合农场持续性发展;以富有农场特色的企业文化推动农场跨越式发展。两年多来,在农场党委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川东农场初步形成了富有川东特色的企业文化。川东农场贯彻“光明”特色文化,结合农场实际,积极以现代农业为主业,突出承担上海市“菜篮子、米袋子”的责任意识,发展具有川东特色的循环农业经济。一个体制调整后的全新企业,在集团与农场的母子文化引导下,农场的发展有了开创性的突破。

通过学习,大家认为,企业持续性发展,需要优秀企业文化的融合。集团十二五规划、“保八争九”目标和“

五、三”行动计划等,为川东农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如何完成目标,如何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川东农场党委根据“着力打造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系统完备、社区繁荣和谐、上海在域外的战略发展基地”的企业愿景,结合发展目标,适时调整农场发展方向,提出“深化转型

砥砺奋进”的发展主题,在确保粮食、生猪、种源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拓展食用菌产业,打造具有川东特色的循环农业,确保农场持续性发展。川东农场在明确自身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凝结、锻造、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全体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形成了“提供绿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在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企业宗旨。

川东农场将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完善农场企业文化内涵,营造农场企业文化氛围。农场将进行以品质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建设,大力实践“提供绿色、优质的农副产品,在推动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企业宗旨;将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及高度规范的制度文化建设,为实现“着力打造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系统完备、社区繁荣和谐、上海在域外的战略发展基地”的企业愿景提供保障;以“以人为本”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宣扬川东“聚川东进

奔腾激越”企业精神,使全场上下在思想上、行动上达成共识,为聚焦川东农场主业发展、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图片新闻

为了提高正广和网上购物下属便利公司区域长、店长运用信息系统的技能,上海梅林正广和便利连锁有限公司工会日前开展“区域长、店长信息系统操作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活动。区域长和店长们感到,通过比赛,对熟悉并掌握信息系统技能,提高门店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张平报道)

篇2:创特色企业文化促农场经济发展

企业文化是广大员工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先进的、符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对于促进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论述了企业文化对公司发展及员工队伍建设的影响,阐述了发展企业文化提升公司发展软实力的方式。

国有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力量,是我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干,各级国企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以市属国有企业为例。

一、企业现状及企业文化发展

山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是由山东省日照市政府出资成立的市级旅游开发建设国有投资运营公司,隶属于日照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承担市级旅游资源开发、资本运作、景区运营平台职能,负责市委、市政府安排的重点旅游项目和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任务。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公司员工队伍呈现出身份多元化、复杂化,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年龄普遍年轻等特点。自成立以来,员工对于企业面临的发展处境、肩负的发展重任等尚未建立起清晰、全面的认识。如何唤醒员工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对于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

企业文化是公司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广大员工所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公司拥有健全的制度体系、规章制定、操作规程、行为规范等,完全能够实现员工操作有章可循、员工行为有据可依。但是精神层作为公司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没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提炼总结、推广宣传,广大员工对于公司的宗旨、目标、精神等的具体内涵不够熟悉,有待于进一步推广。鉴于上述情况,公司党委适时提出了以“上善若水为员工谋幸福,知行合一为社会做贡献”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心,合力促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促发展之路。

二、培育特色企业文化的主要做法

(一)全员参与,唤醒企业文化意识

为让员工意识到公司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期,该公司相继组织了“公司发展怎么看、怎么办”、“传承工匠精神,大干二百天表态动员”等大型全员讨论会。此做法引导全体员工立足公司发展、立足自身岗位思考对于公司发展的认识,也像员工传递了同舟共济过难关、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整体意识,凝聚干部员工力量。

该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宣传,组织成立企业文化手册编制工作小组,精心编排手册,并在公司范围内下发宣传,让文化落实到书面上。同时,在办公楼、厂区内悬挂企业文化标语,开通微信公众号,将经营动态及时传递给基层员工,切实营造“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文化氛围,让文化由入眼到人心。

在战略规划层面,该公司将文化建设纳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把文化建设融人生产经营中,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把“上善若水”的企业文化理念与公司推行的稻盛和夫“作为人何为正确”的阿米巴经营理念充分融合,将企业文化贯彻到具体的工作细节之中。

(二)敢于担当,展现企业文化担当

加强党建凝心聚力。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到各基层支部、落实到每一名党员。通过党委书记、党委委员轮流讲党课、讲形势,举办党建学习交流会,开展党员示范岗,评选党员模范标兵,定期推送身边的党员榜样等,强化岗位责任担当意识,营造讲奉献、拼贡献的氛围。

?M行奖优罚劣考核。该公司不断尝试创新管理,打破传统的奖金平均分配机制,引入阿米巴绩效考核,每月进行单位及员工个人考核,将经营指标、文化建设等纳入月度考核中,激励各独立核算单位和个人创新争优。同时对在工程建设中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三)群冈助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该公司注重发挥群团平台作用,围绕员工生病帮扶、嫁娶服务等开展支持工作,切实成为员工的主心骨。组织开展成长故事会等特色活动,定期举办文体活动、青工联谊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让上善若水的企业文化自然融人员工心里。在全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期间,该公司响应全市号召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文明宣传、礼让行人等系列活动,树立了公司的文化品牌形象。

为充分展现职工主人翁地位,该公司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凡是跟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一律经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以此达到主动接受员工监督、接受舆论监督的目的。该公司常年开设职工意见箱,专人定期开箱,整理职工反映的意见建议,落实民主监督。

(四)常怀敬畏,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构建领导述职述廉机制。每年组织员工代表对领导班子述职述廉工作进行评分考核,对工程管理、项目管理、采购等关键敏感岗位进行定期廉政谈话,对于“三重一大”问题坚持民主决策机制,时刻绷紧自律红线,保持清醒的头脑,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把廉政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先后组织集中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到市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等活动,加强对中层干部的监督管理,引导党员干部守住党纪党规底线,切实把党风廉政教育与管干部、带队伍紧密结合起来。在文化长廊内专设廉政文化专栏,推进廉政文化、法制文化上墙,切实把廉政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眼入耳人心。

三、实施特色企业文化的成效

促进了公司文化和谐。通过“上善若水为员工谋幸福,知行合一为社会做贡献”核心企业文化的推广,该公司内部统一了员工爱岗敬业思想,凝聚了员工干事创业力量,公司外部树立了敢于担当形象,得到了各级充分认可。优秀的文化所产生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公司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利提升了公司发展软实力。

促进了整体团队建设。在特色企业文化的指引下,该公司建立了以领导班子为核心、中层管理人员和党员骨干为中坚力量的优秀团队,打造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精干队伍,保障公司转型发展和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的同时,形成了富有协作精神、具备奉献精神、保有执行能力的核心团队精神。

篇3:创特色企业文化促农场经济发展

公司年中工作会上强调: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目标愿景实现。以“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服务升级”为导向,践行“绿色、经济、环保”理念,发扬“务实和谐,同心跨越”的企业精神,实施“阳光、绿色、快乐”工程,建设“武隆印象·一流水电企业”的责任文化,建设特色银电,积极打造精业银电,创树责任银电,振奋员工精、气、神,凝聚企业奋发力量,为实现目标愿景、光耀大唐武隆水电提供组织保障和精神动力,就成为必由之路。

一、企业文化创新现状及内外环境分析

(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回顾。在公司目标愿景和大唐公司建设统一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我们在积极开展党建创新、组织创新、设计创新、制度创新的同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回顾近年来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在传承、积淀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创新发展的中心任务,适应发展环境变化,不断深化、创新的过程,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运作模式。

1.“三个转变”。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定位的转变。逐步由关心员工身心健康、有效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手段载体转变为战略规划和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企业文化建设重心的转变。逐步由组织开展企业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转变为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创新发展、推动细化管理的开展。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方式的转变。逐步由组织发动转变为全员参与。

2.企业文化运作模式。党建领先。公司党委的统一领导、扎实有力的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和党员骨干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开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的重要优势。党建文化和同心文化成为水电文化的特色和亮点。

文化为媒。企业文化作为拓展传统党建工作范围和精神家园内涵的重要媒介,逐步融入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成为凝聚来自五湖四海的全体员工的重要因素。

上下联动。在塑造形成统一的共同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体系的同时,鼓励支持党支部遵循大唐战略和基本理念,开展企业文化创新,在满足一致性的同时,丰富企业文化的多样性。

树魂育人。近年来,公司党委先后提出了企业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和谐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理念,在加强宣贯的同时,挖掘和涌现了一批身体力行企业文化理念的先进团队和员工典型,文化使企业发展之魂的作用逐步体现。

3.文化特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和谐团结、稳健合规,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的文化氛围,使得员工有较强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安全感。然而,由于缺少强烈的岗位意识、创新、竞争等差异化要素,员工没有足够压力和危机感,缺乏活力、激情和创造力。这种文化形态,渐渐显示出不适应日趋深刻的变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的一面。因此,破除制约发展的思想瓶颈和观念束缚,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实施同心文化创新刻不容缓。

(二)企业文化创新内外环境分析。八年以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外部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员工对于加快企业文化创新步伐,以优秀企业文化稳定队伍、鼓舞士气、提升信心的需求更为迫切。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认真审视和客观分析的重要依据。

1.人员结构的变化。2009年以来,员工招聘和人才引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应届毕业生和引进人员入职到岗后,需要经历对企业文化了解、认知、接受的过程,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理念的冲撞、磨合必然存在。同时,大量新鲜血液的加入,将给大唐文化带来新的活力,也为企业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素材。

2.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武隆水电公司荣誉体系实施工作基本就绪,企业文化工作小组已基本完成了企业文化规划起草和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的筹备工作,并着手开展核心理念提炼、为下一阶段企业文化创新做好准备。

3.社会形象和品牌需要恢复。当前,企业对外形象和品牌的重塑应作为企业文化创新的一项内容,通过加强同心文化理念宣贯、大唐整体形象推介,重塑和恢复市场形象,特色水电文化为大唐品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二、企业文化建设比较与实证分析

目前,公司已经对企业文化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即加强文化基本建设、包括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四强党组织、四优共产党员、五个好党委、五个好党支部等,建设水电特色企业文化等,根据对公司范围文化创新的调查,我们获得对企业文化创新的启示。

(一)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有步骤的,它需要与企业的发展周期相统一,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协调,需要有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同时,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

(二)要坚持企业文化精神层(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等)、制度层(各种规章制度和员工对规章制度的认同程度等)、行为层(企业的外观、内部小环境、服务等)和社会层(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的统一发展,重视有效宣贯和品牌塑造。

(三)企业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和整合,需要从物本和人本上找到契合点,需要综合大唐同行业的多重反馈,更需要理念、行为和价值的逐一落地和一贯坚持。

三、企业文化创新对策和措施建议

企业文化创新,不仅包括观念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价值的创新,也包括形式的创新。而一切的创新思路,都必须落实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实际工作中,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一)企业文化创新的特征描述。为适应企业新阶段战略目标、功能定位和公司发展需要,企业文化创新应具有以下特点:1.企业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2.企业文化创新,是实施其他创新的前提条件;3.企业文化创新,是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二)企业文化创新对策措施。开展企业文化创新,要在对传统企业文化思考审视的前提下,以理念充实为突破、制度顺畅为管道、员工和谐为基础、动态长效为目标,通过充实文化理念、推动行为落地和构建长效机制,对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包括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管理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弘扬或重建,并贯穿于学习培训、持续宣贯和绩效考评等过程,使之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步伐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

1.充实文化理念,完善核心价值。必须紧紧把握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文化创新要求,紧紧把握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阳光、绿色、快乐”这一主要任务,在总结继承企业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行业竞争力等外部因素,不断完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2.融于企业发展,推动行为落地。在文化理念上取得高度认同后,企业文化创新必须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强调知行合一,推动行为落地。企业文化创新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员工凝聚力,这就需要将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与稳定的作用。

3.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价值体现。在理念认知和行为落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工作的总结、评估和完善,建立企业文化创新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文化创新工作向深度、广度发展,逐步实现企业文化价值目标。

(三)打造“心、制、行”一体的诚信责任文化,建设特色学习型团队。在建设统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目标愿景和管理提升的具体要求,实施“心、制、行”一体的同心责任文化建设,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同心责任的价值理念,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为一体的管理方法,实现聚力、广才、养德、增智,着力建设有特色的学习型团队。

1.“内化于心”,把同心责任的文化理念转化成被广大员工所共同认同的、遵守的做人做事的准则,促使抽象的文化理念根植于员工的内心,我们通过多次组织党员学习,鼓励员工多读书,读好书,坚持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等方式,全面培养员工对目标愿景的认同感、凝聚感,使同心责任的观念扎根员工心中,凝聚团队力量。

2.“固化于制”,即把抽象的文化理念,通过企业管理机制、体制和制度体现与反映出来,促使文化理念用规章与制度得以固定、稳固,让员工既有目标、愿景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和激励。

(四)勇于创新,积极打造精业银电。在工作中着重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此促进在管理提升中不断开拓创新。

1.在推进观念创新方面,我们通过深化开展“争科学发展之先,创一流业绩与和谐之优”“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等聚焦项目大讨论、演讲、征文等活动,帮助引导大家不断增强竞争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劲头,增强员工投身进取精神和适应能力;

2.确立“不进则退”“无功就是过”等是非观念和评价标准,明确要求各项设计工作要有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树立新目标、打开新局面,大力提倡向项目要精品、要人才、要效益;

3.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多出新招,领先一步”的科技理念和创新战略,积极参与大小修技改工作,发挥工会QC小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探索逐步建立学习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我们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取得的经验和成绩,指导企业文化建设。认真落实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步完善的工作机制,真正做到“制度建设规范化、发挥作用长期化、服务群众具体化”,带动身边群众,以饱满的热情、必胜的信心、求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加快和推进公司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建设一流水电企业,做中国大唐水电精品工程开好局、起好步!

(六)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团员青年志愿活动为载体,建设企业文化。在建设统一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目标愿景和管理提升的具体要求,以《企业文化手册》为执行基础,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党委实施“心、制、行”一体的同心责任文化建设,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同心责任的价值理念,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为一体的管理方法,实现聚力、广才、养德、增智,着力建设有特色的武隆水电。同时,突出“创”字求特色,围绕“实”字促发展,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载体,做好了“创先争优”与主题活动的结合文章,着力建设“创一流水电”,打造“和谐示范”,创树“水电先锋”,为实现目标愿景提供坚强的保障。

(七)开展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建设企业文化。大力开展职工诗文诵读,青年联谊工程活动。创建“职工之家、党员之家、青年之家”等全开放员工活动场所,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学习型企业,通过学习实现员工的自我超越,全力打造“真情文化”。在开展过程中从工作布局到活动设计,从统筹协调到组织设施,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自主创作,献计献策,在公司内形成“幸福温暖”的良好氛围,将目标愿景等理念变灌输为渗透,变单向为互动,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员工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凸现了央企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通过“心、制、行”一体的诚信责任文化建设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激励,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的责任心、归属感得以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内部组织健全完善,战斗力显著提高,展现了党员、职工的奉献社会、共建和谐的卓越风貌,提升了公司良好品牌形象。我们坚信,建塑同心责任企业文化,打造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愿景的早日实现努力奋斗。

摘要:我们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凸现了央企的“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通过“心、制、行”一体的诚信责任文化建设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激励,团队凝聚力和员工的责任心、归属感得以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内部组织健全完善,战斗力显著提高,展现了党员、职工的奉献社会、共建和谐的卓越风貌,提升了公司良好品牌形象。我们坚信,建塑同心责任企业文化,打造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愿景的早日实现努力奋斗。

篇4:均衡发展促公平 多措并举创特色

基本做法和经验

政策推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保障是前提。宜春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宜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宜春市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管长远、打基础的文件,在宏观规划、政策指导、资源配置等方面,向义务教育特别是城市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全市各级财政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同时,将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2012~2014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225.55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197.12亿元,用于义务教育的投入143.86亿元,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72.98%。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为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全市上下形成了“穷县不办好教育穷根难除,富县不办好教育富难长久”的发展共识。

项目带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宜春市通过大力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初中工程、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项目,不断改善中小学校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从2009年开始,市政府连续7年把推动学校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召开教育重大项目现场协调会,研究协调解决教育重大问题。2012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并连续召开了三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流动现场会,有力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达标建设,《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对宜春市经验予以推介。据统计,2012~2014年,全市通过向上争资、财政投资、社会融资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32.4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325.51万平方米。2014年与2010年相比,全市中小学增加校园面积91.14万平方米,新增校舍面积106.25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均衡化和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新高度。

队伍促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队伍是关键。近年来,宜春市通过拓宽入口、交流轮岗、强化培训、典型激励等途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水平。2005年,在全省率先创造性启动“三个定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按一定比例择优定向分配)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获得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肯定,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省推广实施,并为其他行业系统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截至目前,全市共培养“三定向”师范生2908名,到岗率达98%以上。作为全省两个试点设区市之一,宜春市于2015年秋季开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试点工作。有2098名校长和教师参与了交流轮岗,其中,有442名中心小学教师轮岗到村小任教,有185名村小教师轮岗到中心小学任教,有效提升了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重视教师培养培训,积极构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72%、99.78%。实施教育“三名工程”,培养打造名师568人、高中名校10所、名校长93人,起到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全市教育系统涌现出了以“龚全珍式好干部”支月英、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陈腊英、全国模范教师卢春苗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师德楷模和先进典型。

多方联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群体是重点。让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特殊群体教育关爱体系,做到“四不”:一是不让贫困孩子失学。采取“助、补、免、贷、奖、捐”等形式,健全了覆盖各学段学生的资助体系,为保障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铺就了“绿色通道”。五年来,补助各类教育民生资金27.77亿元。二是不让残疾儿童掉队。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新建特教学校5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保障了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三是不让留守儿童孤单。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四点半”爱心辅导站,为留守儿童开放农家书屋,全方位服务留守儿童。四是不让随迁子女受歧视。坚持“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创办阳光学校,开设行为矫正、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扩展训练等课程,对问题少年,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创新驱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质升级是目标。近年来,宜春市围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和强化督政督学等重点工作,结合市情、教情,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四种机制”,不断推动义务教育提质升级。一是创新素质教育推进机制。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教材,推动形成“县县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育人局面。创新举办学校体育艺术节、琴棋书画好少年评选、中小学生综合知识竞赛、校园文化校长谈、中学生优秀社团评选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为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搭建平台、拓展空间。二是创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狠抓“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应用,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城乡共享。仅2015年,全市统筹资金1.2亿元,义务教育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90%,“班班通”开通率达87 %,“人人通”接入率 19%。创新联合办学、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同体等多种形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三是创新招生考试评价机制。2014年,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改革,严格执行“择校生初升高不享受均衡生资格”政策,中心城区初中新生就近入学比例达90%,教育公平得到彰显。推行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均衡生比例70%的中招政策,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四是创新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率先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聘请市督学65人、县责任督学229人,建立了督学责任区91个,对完小以上学校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到边到角”,以评促建的工作要求得到较好落实,保障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困难与挑战

宜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经调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共性困难客观存在,且有逐渐扩大趋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资源、理念、政策等方面面临共性困难。一是教育资源差异性客观存在,并有扩大的趋势。传统意义上校际、城乡、区域之间三大差距,有的并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城乡学校在硬件设备设施、师资水平上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二是家长择校非理性客观存在,并有增强的趋势。从调查情况看,家长的育儿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家族命运的强烈愿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舆论”“把小孩看得高于一切的家庭环境”表现非常突出,非理性择校的愿望比较强烈,对教育公平非常敏感。三是相关政策传导性客观存在,并有增强的趋势。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民工进城几乎零台阶、零门槛,迫使家长提前把小孩送进城里读书,使得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仅中心城区,2015年义务教育学生数比2011年增加了1.37万人,平均每年以一个中等学校规模的速度增长,且趋势不减。此外,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是选拔性招生,但义务教育是非选拔性招生。这就迫使家长提前考虑孩子应试能力的培养,也传导了择校的压力。

热点问题多重叠加,且无明显缓解迹象。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大班额还没有化解,大校额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15年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比例为69.59 %,其中超大班额(66人以上)46.5%;规模在3000人以上学校有32所,其中5000人以上学校5所。大班额、大校额双重叠加,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二是学生向城市流动,资金向农村倾斜。2015年,全市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为4.5亿元,投入城区学校改扩建工程资金只有1.88亿元。资金投入与学生流动出现倒挂现象。一方面,随着城区学生数量的猛增,城区学校投入不足的局面亟待改观;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甚至出现“空心化”现象,造成了新的资源闲置。三是其他教育政策不断优化,高中教育政策瓶颈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能否正常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还是看出口——高中教育是否通畅。但目前高中教育还存在资源不足、保障不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须在投入上、政策上得到更大的支持,但现今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上基本没有松动,初中升高中的瓶颈始终一直存在。

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我认为与三组矛盾有关:一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与教育选择性的矛盾。一方面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教育的选择性与适合性又非常重要,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意味着要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产品。二是教师追求的成长性与教育资源的关键性之间的矛盾。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师资。一方面,我们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师资,鼓励教师到农村和边远山区工作。另一方面,教师的流动本身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力,一旦教师流动的期待消失,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也就不足。三是优质资源的紧缺性与教育需求的趋同性之间的矛盾。虽然这些年,我们改善了一批薄弱学校,但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现实不会短时间改变,而教育需求的趋同性却越来越突出。

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过程遇到的困境和问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机制和评价模式,要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普适性与选择性之间、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1.政策接地气。任何一项政策,从国家到省、市、县,再到学校,如果都按一种模式执行,不一定很合适。应该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框架下,允许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例如,对“择校”的理解。宜春市结合实际,将“择校”定位为优质学校,并且圈定优质学校的范围。允许薄弱学校之间由于学区、地段交叉交流一部分学生,不受择校生不享受均衡生资格政策的影响。这既没有突破国家政策,又给部分家长提供了适度选择的空间。另外,允许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情况,在不突破国家政策的框架内,制定符合实际的招生政策。有的县就一所初中,没有选择,不存在划片、就近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大框架,框架内装什么东西,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来理解、细化、制定政策。

2.师资要倾斜。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实行倾斜政策,科学、合理地核定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确保教师数量能够满足课程开设和教师所学专业对口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和落实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并在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师范教育学生培养力度。加强不同层次师范生的招生、培养力度,特别要扩大专科层次师范生招生计划;创新教师入口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师范毕业生终身从教;为广大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学点培养专业教师后备人才,建立“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长效补充机制。

3.民办做补充。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对执行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近年来,宜春市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不仅丰富了办学主体,也为义务教育提供了可资选择的空间,为一部分家长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要把民办教育发展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在教育用地计划中统筹安排。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扶持具备条件的民办学校提升办学层次。

4.环境求合力。教育发展光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政府层面要着力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标准、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教师配置、教育质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均衡发展情况的变化,加强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发展;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政策,争取社会、家长、学校的支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目标。要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发掘特色,树立品牌,鼓励学校走有个性、有特色的办学之路,从更高水平推进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内涵。

篇5:创特色企业文化促农场经济发展

树特色

富民强村促发展

——甘草塬村创建全国文明村经验交流材料

甘草塬村位于红土镇北部塬区,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273户1098人,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060亩,其中苹果面积2600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110元,其中苹果人均收入达6500元,苹果产业逐步成为我村发展的强劲动力,我村也逐步成为印台区苹果专业示范村之一。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创建全国文明村为抓手,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村群众,始终以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为目标,不断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通过积极努力,全村群众的整体素质、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先后获得了国家文明村、省市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市区级文明村、党建示范村、综合治理示范村、平安村、省市级“五个好”党组织、省市级绿色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全村精神文 明创建特色突出,成效明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狠抓班子建设,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甘草塬村始终把加强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提出了“廉政向我看齐,勤政跟我做事”,把树立党员干部的文明形象作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村两委会充分认识到抓好班子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张成虎为组长的7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创建工作。主要采取三抓措施。一是抓学习。每月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都确定学习内容,拿出专门时间请各级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登门授课,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二是抓制度。党支部制定了支部工作制度、支委廉洁制度、支委工作职责、评议党员村干部办法等各项制度,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每年村两委主要领导都要向党员、村民代表进行述职。班子成员年终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制度规范约束干部的言行。三是抓公开。党支部结合党的农村政策,在村民的参与支持下,制定了财 务管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职业道德等社会各方面规章制度,按照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的规定,定期不定期向村民公开,年底向村民大会总结报告。村两委班子处处为群众着想,时时为群众谋事,做群众的贴心人,既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赢得了全体村民的拥护和支持。

二、狠抓村民素质提升,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夯实前提

一是加强领导,广泛宣传,让群众自觉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为形成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抓创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村上通过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干部走访、开座谈会、出黑板报、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开展文明创建的目的、目标任务、内容和重要意义。通过宣传,使村民认识到建设文明村就是要积极促进本村的全面发展,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从而为文明村创建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利用村文化室、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对群众进行教育培训。先后组织群众讨论、审议,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 与封建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等《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户”、“五好家庭”标准》,下发到每一户,张贴在醒目位置,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

三是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建设了集教育、管理为一体的村文化墙,在村巷道两侧绘制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画10幅,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孝老爱亲模范、致富先进人物等宣传教育,从正面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文明习惯,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爱家乡、爱集体、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积极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近年来,全村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87户、“好媳妇”28人、“好公婆”17人。今天的甘草塬已初步形成了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是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素质。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引导村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诚实经营。通过广播喇叭,加强对村民的科普知识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勤劳致富、互助互爱精神,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一是实施了全村巷道硬化5000米工程,安装路灯80余盏,村巷道绿化栽植树木8000余株,道路绿化15000余株。二是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三是在村中心地带修建了一处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广场,各种健身器材齐全。四是实施了村综合活动室建设工程。新建了建筑面积387平方米的集村办公室、综合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卫生室、警务室五室合一的村级活动场所。五是实施87户380人的移民搬迁建设工程。完成围墙改造2000米,实施村民住宅改造158户640人。六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成立了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和卫生监督小组,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配备了3名保洁员,购买垃圾清运小铲车三辆,加大了垃圾的清理力度,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垃圾清运、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实行了每日保洁和家庭门前三包制度。目前,村庄内水清、路平、灯明、树绿,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四、狠抓特色产业,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打下根本 村两委会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村两委会一班人以果业专业村建设为主线,按照发展一个产业,创建一个品牌,搞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思想,大力发展苹果产业。近几年,不断提升优果率,全面提高果园规范管理水平。目前全村已建成省市区级苹果示范园各1个,深入实施果园管理四大技术。每年对全村群众组织8次以上培训。目前,全村共有苹果2800余亩,苹果产量突破3000吨,优果率达到80%以上,人均果业收入达到6500元。

同时积极抓好特色产业。先后建设现代化规模养猪场两个,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年产值20万;在后河沟水库建立养殖基地,养鱼10万余尾、养鸡500余只、鸭2000余只,栽植各种树木2万余株,年产值可达30万。形成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产业格局。

五、狠抓社会保障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证

甘草塬村两委会始终树立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的 创建目标,在社会保障体系上狠下功夫。先后实施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程,解决村民的看病难、养老难问题。实施了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解决村民子女的上学难问题。通过不断努力,现在的村民有钱花,出门有车开,在家有彩电看,锻炼有体育器材用。生在农村,胜过城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在甘草塬村得到了实现。

同时,村上还健全了组织覆盖网络。先后成立了警务室、综治办、调解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几年来,共处理解决矛盾纠纷10余起,村上未发生一例刑事案件,无群体上访事件,社会秩序良好,治安满意率均达95%以上。始终对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到目前村上无一例计划外生育现象发生。

篇6:创特色企业文化促农场经济发展

糜镇明德小学是一所老校,也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教育的改革使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近年来,在北师大及其项目专家组的引领与指导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积极开展明德项目实验,秉承全人教育理念,针对学校现状,围绕“创学校特色,促内涵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引领教师走上了专业成长之路,从而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理念引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办学思想

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管理思路,创建科学的办学思想体系,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力保证。一所学校要想更好地发展,办学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办学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

“三让”是我们最初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发挥;让学校的每一件设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就是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促进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获得最好的发展——即“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实现学校的最优化发展。

随着我们糜镇明德小学校训“相信自己,世界因我更美丽!”的诞生,“以人为本,追求自信”的办学理念也随之出台,让学校走出平凡、达到优秀、追求自信。“每个学生都是百分百”,追求学生发展中的自信,“每个教师成为最好的自我”,追求教师发展中的自信,“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追求学校发展中的自信。伴随教育时代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关注细节,关爱生命,秉承全人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这里绽放”这一理念也进一步得到了彰显,办学理念的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体现了我们学校发展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把学校、教师、学生作为一种隐含无穷发展潜能的生命型组织来建设,整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发展资源,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精细管理---着力构建科学的运作体系

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引进科学、民主激励的管理机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激发师生潜能,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是实现学校最优化发展的前提。学校先后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干部管理抓“八制”。一是实行干部分工期负责制。干部分工明确,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做到横有一个面(年级组),纵有一条线(学科),蹲点一个班,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二是坚持干部例会制度,及时通报,明确工作思路。三是实行干部工作周记制度,留下工作痕迹。四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五是坚持班长同班子成员谈心制度,及时沟通,消除误会。六是坚持定期通报学校整体工作制度,人人关心大局。七是建立班子成员工作激励制度,让每位干部以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用自身的工作业绩去赢得老师的支持、理解和信任。八是建立信息交流制度,要求每位干部注意学习,做一名学习型干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撷取教育教学的前沿信息。

教师管理抓师德。我校将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学习和开展师德活动,要求全校教师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从业准则,牢记“一言一行树师表形象,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誓言,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班主任管理抓规范。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第一责任人,是班级开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校工作的落实者,为此,学校设计了《班主任工作记实簿》、建立了班主任例会制度,引导班主任创建班级发展特色,进一步增强了班主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行动实践―――重在提升师生的内涵素养

举措一:立足校本开展特色教研,着力提高教师的研教能力。

(一)特色教研——相约星期六

教研活动是老师们发挥集体智慧,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张扬个性、进行思维碰撞的平台,也是老师实现自身价值、进行自身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特色教研——“相约星期六”正是为教师搭建的这样一个成长的平台。

1、“常规+主题”式的组织形式,凸显教研活动的特色。

“常规教研带弱师,主题教研促名师”,是学校积极倡导的教研活动形式。常规教研侧重于对单元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和单元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探究,一般由年轻教师来担任主讲,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培养自主备课的能力。主题教研则是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问题的搜集来自教研组老师们的课堂实践,每次活动一个鲜明的主题,一般由组里的名师担任主讲,或解答老师们的问题,或进行专题的讲座,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达到经验共享。

2、“四二五”的教研策略,拓宽教研活动的内容。

我们对年级教研组提出每周要有“四个一”:即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周一节研究课、每周一次评课活动、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究;教师每天要有“两个一”:即每天提出一个教学问题,每天要有一个教学故事;对学科中心组提出每学期要有“五个一”,即:每学期要择优编辑一册教学反思集、征集一册教学问题及对策集、开展一次教学专题论坛、组织一次信息交流会、召开一次读书心得报告会。

(二)校本培训——周二讲坛

学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培训活动,每个周二下午,是教师固定的培训时间,内容主要有“新课程理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英语培训”、“教材培训”“课堂教学策略培训”等,每项培训都严格组织,严格考试。对各项考核过关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对于不过关的教师提供再培训、补考的机会,直至掌握。力求通过周二讲坛,让教师们全方位的接受再教育,让每位教师都要过好“六个关”:教育观念转变关”、“课程标准关”、“现代教育技术关”、“英语关”、“知识积累关”、“课堂教学艺术关”。

(三)科研先导——小课题大手笔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学发展之路。几年来,注重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教育科研思路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之中,并且通过一个大课题来整合多个小课题的方式,使课题网络化,从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平台。提出了“人人有课题,处处皆课题;时时做课题”的要求,让老师们“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做小课题,成大手笔”,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将一个个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提升为一个个有待解研究的科研课题。

我校现有市级课题2项,县级课题6项,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鉴定推广的实验成果2项等。

举措二: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着力提升教师内涵素质。

(一)名师工作室――打造教师成长效应

我校现有名师2人人,市级教学能手4人,20多人次获得了县级以上优质课评选一等奖或举行县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根据我校的名师资源优势,我校将名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动力,本学期,学校建立了“明德名师工作室”,制定了名师工作室职责,按照“学理论、研教法、搞课题、出成果、带新人”的策略,着力造就一支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有影响的高层次名师队伍。

(二)青年教师联谊――开辟教师成长新天地

我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近15人,近全校教师的二分之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给学校工作注入了青春和活力,但同时也因他们的经历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长,把这项工作提高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清楚地知道: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于此,学校积极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各种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多渠道磨课——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教师的成长在课堂,学生的发展也在课堂。高效课堂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看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通过以下渠道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继续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组织学科教师的教学技能大赛。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职业技能。通过强化学科基本功训练和教学技能大赛,使每位教师都能练就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独立设计一篇优秀的教学案例;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课件;上好一堂学生满意的课;写出一篇质量上承的教学论文。学校将制定措施,层层落实,使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2、开展多项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人文课堂”的营造是我校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的课堂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向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气氛。为此,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互相交流的平台。

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先后多次组织老师们赴外地听课学习,每次都达十多人次,多年来坚持,已成习惯。我们多次邀请教育专家、教学骨干来校做报告,讲课,让教师聆听窗外的声音,感受窗外世界的精彩。每次外出学习活动后,我们都要组织写心得体会,开外出学习汇报课,让更多的老师分享学习的成果。

二是通过“会诊课堂”,直接为教师提供学习研究的范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多种多样的课例研究活动:“展示课”,“汇报课”等。每次开课后听课教师都要认真分析课堂的得与失,从自己的看课角度,“诊断”课堂存在的问题,还要做出改进的建议;讲课教师通过查阅老师们听课稿,结合自己上课的情况,“自诊”需要改正的地方,制定相应的措施。“会诊课堂”让老师们从正反两方面汲取了不同执教者的经验、教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飞速提高。

几年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有效的措施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我校多名教师获市级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20人次各类讲课比赛一等奖或举行区级公开示范课。

举措三:探索有效的学生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那么就应该把学校构建成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成为孩子们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在读写工程上做文章。我们一是加强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将阅读指导课与写字课分开,单周上写字课,双周上阅读指导课。每天安排不少于20分钟的写字时间,有教师指导,努力使学生的字写得“入规、入体”。学校从写字姿势、卷面整洁、字体的美观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二是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进行“金色童年美文欣赏”,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书。进行诵读古诗的实验。重点推出“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主要是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三是语文、数学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读书演讲会、小主持人比赛等,促进学生成长。

2、搭建个性化的活动平台

一是左手创造美:给想象力插上翅膀。不仅让学生提高了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善于想象的精神。二是百项收藏:拓展学生知识的空间。学生在对物品的收藏过程中,通过撰写收藏故事,了解物品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用创造性的眼光展望物品的未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认识到科学事物是不断发展创新的。三是小课题研究:点燃孩子创造的火花。小课题研究活动具有很强的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最能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参与、交流、合作、探索能力,小课题的内容选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或儿童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如:环保问题“失去的绿色”“同在一片蓝天下”等等。四是阳光体育:让学生阳光、运动、健康、快乐。学校充分利用阳光体育课,组织近六百名孩子在操场上进行搭肩蹦蹦跳,孩子们高声喊着号子,伴着统一的节奏,快乐的跳跃前进。再就是充分利用校园的场地边角、空地等,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加拔河、健美操、集体舞等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体育课程,让体育活动融入了学生日常生活,把单调的课堂变成了优美生动活泼趣味园,真正达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目的。

3、实施个性化的评价措施

篇7:艺术立校创特色,以美育人促发展

——密州街道大华学校特色办学经验介绍

自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诸城市密街道大华学校始终把强化艺术教育作为发展学生特长、造就教育特色的形象工程,深入落实“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着力打造“书香校园,艺术满园”的艺术特色。为了确实能提高学生的美育,我们把艺术教育工作渗透到了各科的教学工作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不仅对学生授以知识,更注意以美育人,陶冶性情,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以求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引善,以美育德,以美育人的教育效果。如今,大华学校已成为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同行尊敬、教师留恋和领导信任的艺术特色学校,全校师生正走在一条从艺术领先走向全面优质的发展之路上。

一、创新办学理念,开启艺术之窗。

“以艺育德、以艺启智”是我校创建艺术特色学校的总体目标。在这个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我校分层推进、分步发展,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以特色项目教育为载体,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了以舞蹈、音乐、书法、绘画艺术、体育活动等多元发展的艺术教育特色发展格局。

二、健全管理机制,保障育人效果。

(一)为了加强领导力量,学校首先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专门组建成立了艺术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实施“工作层层落实,责任人人明确,人员分项调配、目标分层确定、任务分头落实、问题协调解决”的工作管理机制,为艺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为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学校将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工作纳入对班级、教师的量化考核。在每学期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和优秀班集体评比中,都把指导学生艺术活动情况作为重要考核依据之一。

三、实施艺术教育,营造艺术校园。

实施艺术教育,课程是主渠道。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音乐、美术、写字、阅读等艺术课为中心,以其他学科课程为辅助开展艺术教育。我们要求所有学科课程教师,在各自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要主动探索和发掘艺术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快乐“读写绘演”。

结合“每月一事”,充分利用清明、“五一”、“六一”、“十一”、“圣诞节”等传统节庆日,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努力让孩子们提升人文素养。如:“寻找故事大王”、“诗歌串串吟”、“晨诵诗歌诵读”、“成语故事会”、“好书推荐”、“好书漂流”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演讲水平。在每年一届的“读书节”庆典展示台上,让孩子们尽展才能。

2.相约“经典名著”。

为了让孩子们用天籁之音,开启美好的一天,我们充分利用好每天早上20分钟的晨诵课,同时,我们还发动教师学生,编撰了“晨诵午读暮省”校本教材,并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进行直观阅读。

3.装扮“金色童年”。

在班级的文化建设中,老师们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创造性,同学生一起动手,装扮自己的教室。争星夺冠、阳光足迹、阳光园地、小小植物角、图书角等每一个特色鲜明的小小版面,遍布教室的每一个空间,创造出了利于学生成长的“润泽教室”。

4.拓展“第二课堂”。

活动课程,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校一直坚持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有计划地开展活动。采取集中活动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的特长,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并根据学生兴趣的需要,开设了基本技能训练课,如: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国画、素描基础、中国画、演讲,合唱,器乐等等,逐步形成了以书法、剪纸、手工粘贴画、小制作等为特色的教学活动。现在,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班班有团队,月月有活动,期期有展示,人人有特长”的良好局面。

5.构建“理想课堂”。

(一)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根据有关规定,学校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引领学生步入广阔的艺术天地。通过绘画、剪纸、电脑、书法、舞蹈等各类艺术课程的学习,形成了人人爱艺术,班班有特色的艺术教育氛围。

(二)学科教学渗透艺术教育。在实施“课堂教学开放 缔造完美教室”的活动中,学校的做法是,抓住艺术课程中的审美因素,充分渗透艺术教育,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美育因素,有意、有度、有序、有效地进行学科美育渗透。从艺术课程走向多学科审美教育,形成整体性的美育文化。学校的优秀教师在进行了艺术课堂展示时,让

每一节课都能展现出其独有的教学艺术特色。整个教学过程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产生愉快情感体验,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体”的效能,真正实现“以美育人”,最终实现“科科能审美,人人会审美,处处有文化”的艺术特色发展目标。

(三)开展艺术课程教研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艺术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紧紧抓住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这一亮点,深入开展艺术类小课题研究,形成了学校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以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学校课程的改革,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艺术课的艺术性,确保课堂教学的艺术质量。

6.尽展“艺术风采”。

在每年一度的艺术节活动中,学校努力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并邀请学生家长一同参与,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艺术成果。书画展示,课本剧、小品、相声等精彩展现,成为现场展示的优秀亮点。同时,学校还开设了艺术作品展示厅,展示的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发现美和创造美,体现了师生精湛的艺术水平,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7.追求“德艺双赢”。

在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方面,学校注重把走廊文化、宣传栏、板报、广播站、升旗仪式、主题队会等作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围绕各种德育专题活动,积极开展专题化的书法、绘画艺术创作活动。重点加强书法、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体育活动与德育专题活动的有机整合,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艺术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艺术独特的魅力,培养了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

四、收获艺术硕果,呈现艺术特色。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艺术教育成绩斐然。近几年来,学校有10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获奖。其中,在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有300多名同学获奖;在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长江杯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学生朱铭琪同学制作的网页《握住时间的手》,获得国家一等奖;在潍坊市 “朝阳读书——童谣编创”活动中,有3人获得一等奖;在潍坊市体育、潍坊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云门春杯2008齐鲁第二届体育舞蹈俱乐部联赛”中,有2人获奖;在2012年潍坊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王一丹、杨智博同学表演的《校园剧:小兄妹》,获小学组一等奖,王铭同学的书法,获小学组二等奖;在潍坊市首届“实验教学杯小学硬笔书法大赛”中,于敏同学获甲组三等奖;在2012年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中,朱琳、刘一凡两名同学,被评为潍

坊市”读书之星“;在诸城市“风华少年”评选活动中,我校有176名同学分别获 “丹青小能手”、“小小书法家”、“演讲小状元”、“才艺小明星”等称号;在市第二届少儿普通话暨第二届青少年才艺展示大赛中,近30名学生获奖,学校也荣获优秀组织奖;在“科技小能手”大赛活动中,我校有145名同学荣获“小小发明家”、“探索小专家”和“科学小博士”称号。

学校也先后获得“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学校”、“山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潍坊市中小学“311”工程机器人实验室教学示范校”、“潍坊市中小学“311”工程电脑制作活动特色学校”、“潍坊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潍坊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潍坊市图书阅览示范校”、2012潍坊市“书香校园”、“潍坊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精神风貌奖”、“潍坊市少先队雏鹰大队”、“全国红旗大队”等称号。

篇8:创特色企业文化促农场经济发展

一、物化乒乓文化,夯实育人载体

学校积极开发乒乓校本课程,利用乒乓技能课,综合性学习课,在全校分层推广这项运动,使之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除了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设置的课程外,还在在各年级开设乒乓球校本课,建立并完善乒乓球校本课程的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两种课型选择性学习的整体框架,师资队伍由专业乒乓球教练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全员培训。此外,特设一个乒乓特色班,同时建立全校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建立乒乓特色“未来之星”电子档案,并逐年不断完善。以电子成长包的形式记录学生个性发展的轨迹,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形成“学科+特长“的星级少年评价体系。

二、多途径建设,确保“两抓一面”

在多途径、多角度建设学校乒乓文化的过程中,学校主要从“两抓一面”入手。两抓就是抓好乒乓制度文化的建设和乒乓活动文化的建设,一面就是提高参与活动的受众面,使全体学生和所有教师都能参与到学校乒乓球特色活动中去。

1. 抓乒乓制度文化的建设

规范乒乓训练队、乒乓特色班一系列制度及章程,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支撑制度体系,重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师生行为规范条例、全面的质量监控系统和有效的岗位考核和激励机制。修改制定乒乓球训练章程,并以此为指针,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竞赛,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对学生特别是乒乓球选手的教育,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积极开展竞赛交流,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

2. 抓乒乓活动文化建设

(1)以学校少先队为核心,各中队为分支,围绕学校乒乓校园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内涵的主题活动。

(2)学校每年十一月举行一届乒乓体育节,开展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乒乓对抗赛、晋级赛、达标赛、挑战赛,并在家长和学生间举行亲子乒乓趣味赛。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的室外乒乓文化课程的校本课教学展示。

(3)建立科学的班级活动体系。班级间每月开展乒乓月赛,切磋乒乓技能,每班每月举行乒乓主题活动,围绕国球精神、国球文化开展演讲、沙龙等活动。

(4)以国球精神为核心,开展乒乓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看比赛、写征文、演讲、制作小报、亲身参加乒乓月赛等活动将乒乓精神整合到各个学科活动中,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体现国球精神。

(5)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学校乒乓球课间大活动建设。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方面重点关注乒乓特色班的活动指导;另一方面继续关注全校学生的基础性训练;第三方面关注乒乓球趣味性、创造性训练,通过创编乒乓自编操、乒乓球游戏,在提升技能、发展特长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乒乓球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3. 面向普及,巩固基础,提升水平

学校始终紧抓普及与提高两条线,做到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在普及中发现人才,在提高中培养人才。通过校运动队的系统拔高训练,选拔队员组成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全员参与的前提下,早发现、早培养兵乓球运动好苗子。对外携手全国知名乒乓特色学校,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就近与市内一些体育强校进行校际联训。同时,学校还与一些市属学校达成协议,将校国球队中的优秀学生直接输入相关中学就读,中学就读期间,这些学生仍回本校训练,以保证其训练水平持续提高。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更激发了其他队员训练的积极性。

三、教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特色发展的助推器。要想提升特色品牌,教育科研就必须要先行。我校遵循“不是做大,而是做强;不是急躁冒进,而是稳步推进;不是好大喜功,而是凸显实效”的品牌发展研究原则,经过全校教师的全员参与、协调配合,我校特色品牌研究工作已初见成效。

上一篇:描述心情词语下一篇:高三班级期末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