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2024-07-26

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通用12篇)

篇1: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南府函„2008‟1号

南溪县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全面掌握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按照《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宜府函„2007‟115号)要求,结合我县文物工作实际,现就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的目的、意义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采集文物基础信息,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我县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增强做好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县行政区域内的地上、地下和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为重点,并对已公布的文物保护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风化情况,摸清文物所有数,使用数及其管理使用情况等。同时,过去被忽略的工业遗产、农业遗产、老字号遗产、近现代优秀建筑,乡土建筑、传统民居等也应在此次文物普查之列。

三、普查时间安排

本次普查时间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普查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07年7月至12月,成立文物普查组织机构;根据国家下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制订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施方案,组建调查队伍,开展普查培训、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县4-

学。必须确保野外调查覆盖到100%的行政村,90%以上的自然村。普查机构及工作人员要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四)锻炼队伍,提高专业人才素质。通过普查工作中的实际锻炼,有计划地培养出更多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有效地推进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五)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运用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动员,提高人民群众对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意识,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开展工作。

二00八年一月八日

主题词:文物 普查 通知抄送:市文化局,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南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08年1月8日印-5-

篇2: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吴政办〔2007〕112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省政府《关于做好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苏政发〔2007〕77号)和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苏府办〔2007〕155号)要求,现就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通知如下: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

—1 —

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对于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镇(区)、各有关部门要以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增强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是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尤其要加强对乡土建筑、工业遗产、运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登录工作;同时,对已登记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控制单位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普查结果,编制普查档案和普查报告。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将新发现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相应的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控制单位。

三、普查的时间安排

此次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9月30日。2007年4月至9月为第—2 —

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已发现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资料,组织参加上级文物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以各镇(区)为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材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结果。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为切实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市政府决定成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市文广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建设局、城管局、交通局、水利局、农林局、统计局、宗教局、国土局及各镇(区)的分管领导组成,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广局,主任由市文广局分管领导兼任,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各有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镇(区)要选调精干人员充实普查机构,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使所有普查人员熟悉相关要求,并按规范进行操作。市财政部门要将所需经费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确保及时拨付到位。各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普查工作的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五、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凡在我市境内使用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

—3 —

要求,配合普查机构按时如实填报普查信息。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普查机构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实地调查准确填报普查信息,确保普查质量。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对普查的数据、资料要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主题词:文物普查△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检察院,驻吴江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市各民主党派,市各人民团体,市工商联,存档。

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印发 打印:张育英校对:徐卫东共印:6份

篇3: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关键词: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概述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分别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为进一步调查我国文物的保存现状, 查明现存文物数量, 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我国在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这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除港澳台地区以外大面积领土的地上、地下和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通过详细的调查, 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登记, 并对原来已经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进行复查, 同时, 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开展这次文物普查的目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水平。开展文物调查活动是进行我国国情和国力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资源, 确保文物安全, 进而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有利于合理、准确地划定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围, 充实和完善文物档案, 加强和完善文物保护机构建设, 提高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同时, 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调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我们发现, 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缺乏科学、完整的规划

进入21世纪以来, 红色旅游逐渐升温, 文物在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很多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被作为旅游开发的载体, 被纳入地方旅游开发的总体构想中。但是,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没有针对文物的保护编制专门的、完善的、科学的保护规划。开发者在建设景区的过程中, 大兴土木, 很容易对文物造成损坏, 有的文物原貌被开发者擅自改动, 还有一些旅游开发商不经过文物主管部门审批、也不经过专家进行论证, 随意搬迁文物, 甚至是将原来的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拆除, 然后, 重新建设。除发展旅游以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也没有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 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或者由于基层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造成大量文物遭到破坏。比如, 在土地平整过程中, 盲目开挖土地, 将一些重要遗址和墓葬区夷为平地, 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 文物保护经费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近年来, 虽然各级财政对文物保护的经费有所增加, 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工作实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时光的推移, 一些文物在漫长的历程当中遭受风霜洗礼, 老化、破损越来越严重, 需要大量的资金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将就行修缮;二是鉴于对文物的安全考虑, 需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 构建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防范系统, 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三是由于很多文物处于偏远的、交通不便的山区, 为了加强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力度, 文物部门要经常进行巡查, 需要安排专门的交通费用。但是, 很多地方财政没有或没有给足文物部门这项资金。

(三) 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很多县级文物保护机构只有几个人, 乡镇没有相应的文物管理机构, 寥寥几个人管理数百个、上千处文物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并且, 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人员当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带有安置性质的, 很多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文博知识培训, 平时经常不上班, 他们上班的目的就是为了每个月那么一点工资。尽管有极个别人的工作热情比较高, 但是, 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 而不能够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也有一些地方试图加强文物保护部门的力量, 从一些高校招聘了文博专业的毕业生, 但是, 这些学生到达工作单位以后, 由于工作环境比较差, 以至他们总想办法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因此, 基层文物保护力量薄弱, 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四) 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 人民群众对文物的概念不清楚, 对文物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 以至于造成大量的文物被销毁或者流失。从这方面来看, 充分曝露了我们在文物保护宣传方面的不足。比如:有一家农户, 住的是一栋百年老宅, 随着经济的好转, 将本来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老宅拆掉, 重新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 而从老宅上拆下来的雕刻有精美图案的木构件当作柴禾做饭用了。还有不少群众, 将非常珍贵的文物低价卖给文物贩子, 这些文物贩子将这些文物高价卖出, 牟取暴利, 有的甚至几经周折被卖到国外。

三、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应该迅速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合理利用文物的前提下, 多渠道筹措资金, 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要针对每一处文物制定详细的、科学的、完善的保护规划, 然后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开发旅游, 在不收取门票的情况下, 开发纪念品、发展服务行业, 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并反哺到文物保护当中, 弥补资金缺口。

二是将有价值的、重点文物纳入到城乡规划当中, 是这些文物得到长久的保护, 避免遭受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程施工带来的损坏。

三是充实文物管理机构的力量, 加强基层文物管理人才的培养, 积极引进人才,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各级政府要根据某一地区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文物管理机构的编制数量,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丰富理论基础, 同时, 对于一些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 予以清退或者让其转岗, 严肃职称评定纪律和程序, 坚持“有为才能有位、有才才能有职”的原则, 为引进专门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加大有关文物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的认识, 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进而形成全民动员、联手协防的庞大的文物保护体系, 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无机可乘, 使一些重要的文物得到应有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广发, 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篇4: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一、对文物普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普查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59小类。要对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位置、数量、规模、价值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要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与核实,切实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环境状态等。

射洪县幅员面积149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591个行政村,总人口102.7万人,拥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呈现出地域分布广、普查点分散的特点。由于乡镇文化专干力量单薄,且多为兼职人员,普查任务十分艰巨。为创造良好开局,全县及时做好两件事:一是广泛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印发宣传手册等途径向广大农村群众宣传普及文物保护和文物普查等相关知识,力争做到全覆盖,争取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二是夯实前期准备工作。乡镇文化专干提前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所有不可移动文物的点位摸排和初步建档,为县文物普查队顺利开展田野调查奠定基础。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推进文物普查工作的源头活水和真正动力。从射洪县的工作来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射洪县一直把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县利用各种媒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报纸、杂志开辟专栏,建立专题网站,开展总结表彰活动等,全面宣传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普查工作,拉近了文化遗产工作与社会各界的距离,普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大批的文化工作者、乡镇干部、社区干部和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到普查工作中来,热爱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

普查成果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令人堪忧。一是要进一步增大投入,改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与环境刻不容缓。二是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亟待修改和完善;三是大幅增加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对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设施设备配置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历时5年时间,全县近百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普查,详细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认真核查,比对资料,生成了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广大普查工作者以对党、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勤勤恳恳工作,铸就了吃苦耐劳、求实奉献的普查精神。

二、对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资金支持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的、专业性的工作,周期长、任务重、要求高,为确保顺利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夺耳义最终胜利,射洪县文物管理所要向财政和主管部门争取充足的专项经费,有力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费的保障,不仅使得普查日常工作、培训等得以顺利开展,也使得普查设备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得以及时配发;此外,普查工作中,统一领导,严密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理念引领,科技支撑;科学普查,严控质量;大力宣传,有效保护等一系列措施贯穿始终,从而保证了普查工作的圆满完成,整体上提升、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精良的技术装备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普查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作,GPS卫星定位技术,直接记录文物点的经纬度,这比过去仅用树木、村庄等参照物来定位、记录文物点要准确和便捷多了,也不会再出现因参照物消失一些文物点也随之“消失”的情况。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能够采集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数据。同时,文物普查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

精良的技术装备在普查队员开展田野调查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普查队员长期在户外作业,爬坡、上坎、涉水,配备一身轻便的行装和专业设备,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必要保障。

(三)提高文物普查队伍专业知识技能是做好文物普查工作的关键

有位文博专家这样说:文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光靠书本是培养不出文博专家的。你必须实地走、实际摸、亲眼看。

在此次的文物普查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基层文物普查队伍主要由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和乡镇文化专干组成,他们中多数都不具备与文物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特别是乡镇的文化专干,多数身兼数职。在鉴别古建筑、桥梁、墓葬等年代及价值的认定上,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在后期信息录入登记中,不能用专业术语进行描述。尽管各地普查队采取新老队员结合、以老带新的办法,锻炼了普查队员。但培养一支作风过硬、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更好地为基层的文物普查工作服好务显得尤为重要。基层的文物管理单位,要更多的输送和定向培养考古、文物等相关专业人才,鼓励现有基层文物工作者到省级文物单位和大专学院继续深造学习。

篇5: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正文体例

第一部分普查工作背景

第二部分普查工作情况

一、普查工作过程

(一)普查准备阶段

(二)调查登记阶段

(三)数据处理阶段

(四)分析发布阶段

(五)总结表彰阶段

二、普查工作方法

(一)组织保障

(二)物质保障

(三)工作流程

(四)人员选调与培训

(五)经费投入与使用:普查经费总投入、中央财政投入和地方自筹资金比例统计;普查经费使用情况汇总。注:普查经费投入与普查经费使用分布情况的表格统计表、数量树状图、比例饼状图

(六)制度建设

(七)宣传动员

(八)数据质量控制:(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

三、普查工作成果

(一)普查机制建设(包括制度规章)

(二)普查方法和普查技术创新

(三)普查仪器设备配置

普查仪器设备数量汇总、普查新仪器设备配备情况统计、普查仪器设备归属情况统计、普查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统计、普查新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统计。

(四)普查队伍建设

普查人员数量汇总,普查在职人员和临时人员比例统计,普查人员学历和职称、职务分布情况统计。

(五)科研成果汇总

注:每项统计数据均需表格统计表、数量树状图、比例饼状图。

第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汇总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总量统计。

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分类统计。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单体文物情况(类别、数量)的分类统计。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发现类别(二次普查、其他普查、三次普查)的分类统计。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

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年代的分类统计。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占地面积的分类统计。

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资料情况[包括图纸、照片、标本(类别和数量)和其他资料]的分类统计。

注:每项统计数据均需表格统计表、数量树状图、比例饼状图或地域分布图。

第四部分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分析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发展态势分析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所有权(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私人所有、其他)分析。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使用单位(文物、企业、学校、军队、宗教、旅游、个人、其他)情况分析。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保存状况分析,包括现存状态(存在、消失)与现状评估(好、较好、一般、较差、差)分析。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损害变化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分析。

(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环境状况(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分析。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与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第五部分文物普查主要成果

XXX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主要成果汇总数据。包括:

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文物的总量统计。

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编码系统建立情况汇总。

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和地籍系统建立情况汇总。

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情况汇总。

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情况汇总。

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普查队伍建设情况汇总。

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普查仪器设备配置编制情况汇总。

第六部分政策建议

一、文物普查工作建议

从组织保障、物质保障、工作流程、人员选调与培训、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建设、宣传动员、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建议。

篇6: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不可移动文物摄像工作拍摄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1年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最后一年,也是将普查工作转化为成果的一年,为进一步巩固和拓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尽可能全面、完整、准确地记录惠阳区的不可移动文物,补充完善三普数据库,区普查小组将根据文物局的三普后期工作要求,在全区逐步的进行各项工作。目前,三普摄像工作已经进入前期筹备,以下是我区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的拍摄方案。

二、工作内容

此次摄像工作将按照省三普办公室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首先对惠阳区全区共140个三普认定的各类文物点进行挑选,选取其中最有文物值的,最具代表性的112处文物进行重点摄像工作。

三、田野拍摄阶段(6月1日—9月31日)

以镇为单位,按照地理顺序全面开展总共处文物点的田野拍摄工作:

6月份—完成秋长镇(63处)共63处文物点的拍摄任务; 7月份—完成镇隆镇(11处)、新圩镇(12处)、共23处文物点的拍摄任务;

8月份—完成永湖镇(11处)、沙田镇(6处)、平潭镇(7处)共24处文物点的拍摄任务;

9月份—完成良井镇(10处)、淡水镇(20处)共30处文物点的拍摄任务。

四、编辑验收阶段(10月1日—11月31日)

10月—11月月底完成电脑编辑工作;12月份完善各项资料,提交验收材料。

篇7: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支持下,在市文化文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下,在成都市文化局的大力指导下,截至2009年12月底顺利完成了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及办公室成立以来的三普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保障经费、广泛宣传

为使文物普查野外作业顺利开展,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安排了都江堰市文物普查专项预算经费30万元,省、市文物部门下发配备了笔记本电脑、GPS及照像机等普查设备,确保了文物普查各项工作得到有力保障。市文化文电新闻出版局党组领导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文件精神,并设立了“都江堰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了文物普查队,派业务骨干到成都,接受省文物局组织的普查业务培训。抽调了优秀文化专干充实文物普查工作。普查小组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图片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文物保护和文物普查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我市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我县普查人员完成好境内文物的普查工作。

二、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普查工作顺利推进

为力争在今年完成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目标任务,我市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文物普查工作措施,全面展开全市文物普查田野工作,普查工作进展顺利。

首先,坚持广泛开展,团结协作的普查工作措施。为了准确细致的对境内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彻底普查,做到文物普查不留死角。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乡镇初查和市三普办复查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由市三普办发放文物普查初查表给各乡镇文化专干,各乡镇文化专干再将初查表下发到各村组,由村组组织村民根据文物线索填写上报乡镇,乡镇普查员结合《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将确定为文物的初查文物名单上报到市三普办,市三普工作队再根据文物普查初查名单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勘测登记和认定工作。在初查与复查认定过程中,普查工作队与乡镇初查员及村干团结协作,采取初查与复查认定的方式与广大群众直接接触,了解文物古迹的历史沿革、遗迹功能等详细信息。在成都市文化局专家的指导建议下,我市普查办采纳了查阅史料与实物相互验证的普查方法(即:通过查阅资料,有的放矢地对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文物古迹进行走访调查,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进行资料查证,使调查结果有据可依,与史料相互验证)开展普查工作,在工作中“宁细勿粗,宁繁勿简”,有效保障了普查质量。

其次,加强文物普查宣传工作,使文物普查利国利民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普查工作队走到一处,宣传到一处,将宣传工作与田野调查工作有机结合,广泛发放文化遗产相关法规及资料宣传册。普查工作队在实地普查中始终努力宣传,让文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普通群众心中去,让群众了解文物工作,进而将群众的热情汇聚到普查工作中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感。

在实地调查与广泛宣传的两不误中,我市三普查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本着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进行野外普查。野外调查是一项对体力耐力的挑战,我市三普队员公而忘私,凭着为我市的文物保护事业做出贡献的责任感,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得失,积极投身于野外调查中,特别是在今年夏天,普查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汗流浃背,踏遍了乡村的山山水水。在每天的野外调查之后,到办公室还要赶紧整理登录资料。在这项工作当中,全体普查队员体现出新时期文物工作者昂扬的精神面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截至2009年6月底,我市共普查乡镇及工业区21个,行政村 个,普查文物点 处,新发现文物点 处,复查文物点 处。并对所采文物点进行了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调查、记录、摄影、测量、GPS卫星定位、编录。全面掌握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基本编录完成了已经普查的文物点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等各类普查表格。宣传工作方面,发放文物常识宣传单1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100余张,走访群众500余人,普查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文物普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地震突发,三普工作暂停。

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突发,给都江堰市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据初步统计我市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次地震中都不同程度的遭到损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在此次地震中垮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和奎光塔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县级文保护单位古建筑类也在此次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物普查工作不得不告以暂停,而转为对文物的保护与抢救工作,地震实物的征集,以及灾后文物恢复重建与规划工作中。2.普查工作难度加大。

“5.12”特大地震给我市(极重灾区)了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余震不断给三普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部分文物点在此次地震中均有受损,各乡镇人员其本都集体安排住进了板房,使三普的野外调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因此成未完成年初成都市预定的普查目标。

篇8: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凡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都有义务接受经济普查机构和经济普查人员依法进行的调查。所有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统计法和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

五年开展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家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为全面详细了解我国二、三产业发展状况而统一组织的,是国家为摸清“家底”、掌握国情国力而采取的有效方法。通过普查得到的客观、真实反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貌的信息,能够为国家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第二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布局及规模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了解我国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国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更新覆盖。

通过这次普查,可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是调查本区域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农垦总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基本情况,通过此次全面的经济普查,为加强和改善农垦总局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澳塔哥大学教授阿.费希尔与1935年提出来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所有经济活动区分成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部门。农业为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养殖业、渔业;工业为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具体包括运输业、通讯业、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教育、新闻广播、公共行政和国防,以及社会事务、娱乐和个人服务等。对服务的需求,是在经济达到一定的水平,人们有了剩余的时间和金钱以后而产生的,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更高层次的消费。目前第三产业统计的行业是:批发及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住宿及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

第三产业是在人类的物质生活丰富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

垦区目前尚处在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格局中,第三产业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严重。

2012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2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完成生产总值11434000万元,比2011年增长21%,保持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

2013年前三季度,垦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9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3.8和2.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上半年平均水平5.0和6.1个百分点,在全省13个地市和农垦总局排名中名列前茅。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0.4、198.8和161.7亿元,分别增长2.7%、16.9%和17.8%。对垦区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51.6%和43.5%。从主要行业看,工业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分别拉动GDP增长6.6和6.0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发育,提高了国民经济整体经济效益和效率,缓解了资金、资源供求矛盾和就业的压力,为第一产业的加强和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呈现一下特点:

第三产业总量规模逐年扩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数据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决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其他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第三产业份额较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其他服务业已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半壁江山。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较快增长。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平稳发展。金融业持续稳步增长。房地产业微弱增长。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递发展,推动全市总体经济增势向好。

由于近几年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拉近了城乡距离,为第三产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垦区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在年底即将全面开始,做好此项工作,充分挖掘潜力,发挥好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统计年鉴》

[2]《2009年统计年鉴》

[3]《2010年统计年鉴》

[4]《2011年统计年鉴》

篇9: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按下列标准确认和标示。1 纪年采用标准

采用公元纪年、历史(朝代)纪年和考古学年代三种。各类纪年均按国家规定的方法标示。时限划分标准

2.1古代文物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2.2近现代文物年代自公元1840年至当代。确定纪年的方法

3.1 古遗址:依据文化遗存确定年代。

3.2 古墓葬:依据结构形制、随葬品及墓志铭等确定年代。

3.3 古建筑:依据现存建筑物形制、结构特点及相关题记等确定年代。

3.4 石窟寺及石刻:石窟寺依据洞窟及造像形制、题记、文献等确定年代。石刻依据形制、内容等确定年代。

3.5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3.5.1 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和纪念地,依据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确定年代。

3.5.2 重要机构旧址,依据机构占用时间确定年代。

3.5.3 行业性建筑和典型风格建筑及构筑物,依据始建时间确定年代。

3.5.4 名人故居、旧居,依据名人出生、居住时间确定年代。

3.5.5 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墓葬依据墓主人埋葬或迁葬以及陵园设立时间确定年代,纪念设施依据设立时间确定年代。年代标示规则

4.1 史前文物用考古学年代,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古代文物用历史朝代纪年,年代明确的同时用公元纪年;个别地区历史朝代纪年不明确的可使用考古学年代。

地方政权控制时期用国家认定的“中国历史年表”中的政权纪年标示,并用公元纪年标示。

示例:

大理国仁寿三年(1238)

近现代文物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不详的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示。

4.2 含两个以上连续时代的,应标示起止时代;时代不连续的,中间用顿号间隔;不能确认具体时代的,应标示跨度年代;时代不详的,标示“不详”。

示例1:

唐—元

示例2:

新石器时代、商、汉

示例3:

商周、唐宋

4.3 用历史朝代纪年和公元纪年同时标示的,先标示朝代纪年,同时在括号内标示公元纪年。

示例:

清康熙五年(1666)

4.4 历史朝代标示容易产生歧义的,可遵循以下原则:

4.4.1 夏商周:年代明确的分别标示为夏、商、西周、春秋。商或周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商周,西周或春秋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周。

4.4.2 汉代:分为西汉、东汉,不明确的标示为汉代。

4.4.3 三国:具体分为三国魏、三国蜀、三国吴,不明确的标示为三国。

4.4.4 晋代:分为西晋、东晋,不明确的标示为晋代。

4.4.5 十六国:可标示时代及国别;不明确的标示为十六国。

示例:

十六国前燕

4.4.6 南北朝:标示南北朝各代;不明确的可标示为北朝、南朝或南北朝。

示例:

北魏

4.4.7 五代十国:标示时代及国别;不能确定的可标示为五代十国。

示例:

五代后唐

篇10:如何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情况,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2013年将开展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

一、充分认识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的重要性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和重要的政府行政行为,是全面掌握全国及我县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情况的重大调查。自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我县社会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变化,2013年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可查清5年来我县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如实反映我县在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摸清我县经济总量和实力,查清我县产业结构基本情况和制定政策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成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并下设普查办

由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统筹部署整个普查工作。下设经济普查办公室,承担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等 具体事项,确保普查质量和进度。普查办公室组成人员在明确职责和分工的同时,还要密切配合。

(二)制定工作规划

普查办公室共同研究制定我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出意见稿后,组织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给予意见,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和设想在开展普查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切实提高其实际可行性,最后报领导审批。

(三)多渠道、全覆盖进行宣传动员

一是利用会议、简报进行有针对性宣传。充分利用会议、工作简报宣传经济普查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经济普查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宣传动员,真正提高各级领导对普查的认识程度,并从行动上支持经济普查工作,及时解决普查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有力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利用电视、电台和网络进行普及性宣传。在距离普查登记时点进入倒记时,利用电视台、电台让全县人民知道,国家将对机关、事业、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进行普查。同时,在电视台、电台播发关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相关新闻和专题片。利用网络的力量进行全覆盖宣传,及时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以及关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相关知识发布到网络上,让既不看电视也不听电台的人了解和支持普查工作。三是利用标语、宣传车、宣传手册等到进行宣传。通过打过街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出宣传车等形式宣传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扩大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影响,真正做到人人了解、人人支持。

(四)做好经费预算

认真做好经济普查预算编制工作,在编制经济普查经费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街道乡镇临招普查人员、街道乡镇开展数据处理、物价上涨、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等重要因素,提升经济普查预算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做好经济普查预算编制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与政府和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普查经费及时拨付到位。

(五)加强充实普查人员

因普查范围广、工作量大,仅靠现有统计人员远远不够,在经济普查开始之前,必须要做好人员充实准备工作。可采取抽调、临招等方式进行人员充实,以此壮大我县普查队伍,在招聘临时普查人员时,要把好素质关,以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组织开展普查基础业务技术培训

篇11:关于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区)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下,在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市更好地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有关情况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我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本情况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基础工程,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自2007年4月开始,至2011年12月结束,历时近五年。由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为了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我市普查工作,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常州市有关文件精神,分三个阶段认真做好有关工作开展:

第一阶段从2007年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是成立了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查队,出台了《溧阳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意见》,制定了《溧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工作领导,为普查工作打好组织基础。二是对普查队成员和各镇文体站长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科学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普查工作联系网络,出台了相关工作制度,为普查工作打好工作基础。三是收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的各个文物保护点的基础资料,尤其是具有溧阳特色的土墩墓的有关资料,掌握了比较充分的普查线索,为普查工作打好材料基础。四是落实了36万元的普查专项资金,采购了全站仪、经纬仪、定位仪、电脑、录音笔等设备,为普查工作打好硬件装备基础。

第二阶段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开展野外实地调查。这阶段是整个文物普查工作中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最艰苦、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调查走访,摸排信息,查找线索,对全市各个文物点分别进行现场勘查,利用罗盘测量、手绘草图等传统方法和全站仪、数码相机、GPS定位仪等现代技术,多方面、全方位地记录采集各文物点的面积、坐标、地形、地貌等测量数据,力求真实反映不可移动文物的特征、全貌,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按要求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并上报。市普查队共出动700余人次,野外工作天数达到200余天,足迹遍布全市各个村庄,共走访踏查行政村291个(合并前),居委会51个,野外调查率为100%,调查覆盖率为100%,实际勘查文物点达到521处,取得文物照片956张,图纸834张,调查录音资料30个小时,为最终取得出色的普查成果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汇总总结实地调查成果。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相关要求,两次对普查数据进行修正,确保普查成果质量。二是按上级统一部署,做好重要文物点的提升工作,积极申报为各级文物保 护单位。三是做好普查档案工作,建立文物基础台账,为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信息支持。四是做好普查报告编制,全面总结普查工作情况。

二、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的成果

通过三个阶段普查工作的开展,我市的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通过文物普查,摸清了文物家底。经过省文物局的最终审核,我市登记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共有49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303处,复查文物点191处,几项数据在常州地区均居首位。在这些文物点中,共有古遗址78处,古墓葬171处,古建筑140处,石刻46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56处,其它类别文物3处,另外已消失的文物点有45处。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对我市的文物资源有了全面的掌握,为今后分门别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

二是通过文物普查,提升了保护水平。文物普查的最终目的是使文化遗产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在普查中被登记、注册的文物点受到法律保护,使我市在普查中新发现的300多处文物点有了法律保障。同时,我们还选择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点,积极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淳化阁贴、中华曙猿化石地点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神墩遗址、观莲桥、舍头桥等5处文物点已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另外,我们已将古官道、《元教授林公殉节处碑记》石刻、塘马战斗烈士陵园等3处文物点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同 时,经过进一步梳理筛选,提出了新一批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今天将请在座的各位进行评审。

三是通过文物普查,增强了文物意识。我们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向全社会宣传文物普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全面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文物的社会价值、文物保护知识、文物普查知识,宣传文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文物普查开展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了各级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支持的文物工作氛围,形成了有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和良好局面。

四是通过文物普查,锻炼了人员队伍。文物普查工作,面广量大,需要深入乡村调查了解,取得第一手的信息资料,由于我市普查组人员少、任务重,同时我市又是丘陵山区,给普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普查工作中,我市普查队队员充分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危险的精神,克服困难、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坚持在一线开展工作,不放过一丝线索,确保了普查数量和质量。通过普查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文物队伍的专业素质,培养了一批肯吃苦、懂业务、掌握情况的青年人才,为持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

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我市普查办被省文物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档案资料先进单位,一名普查工作人员被评为普查档案工作先进个人,一名一线普查组工作人员被评为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先进个人;我市新发现文物点“古官道”入选《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书,牛场村窑址群、秦堂山遗址入选“常 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向关心支持我们开展文物普查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我市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是各个文物点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通过普查发现,我市有很多文物点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坏,其中有45处文物点已经消失,这是我们不可弥补的损失,即使是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多也亟待修缮,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在积极发展村级经济、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的驱动下,文物也成为开发利用的对象,使文物生存环境面临新的困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如何使历史文脉传承下去,是一个应该认真思考并妥善解决的问题。

二是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还需加强。在普查中发现,一些地方的领导和干部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部门的事情,与当地政府无关,缺乏“守土有责”的责任意识;一些企业和群众认为文物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认为只要不破坏文物本体,文物点周边的环境风貌可以随意破坏,等等,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文物工作,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致使一些原本能够得到保护的文物点受到了破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需要各镇(区)、各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因此,不断增强 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是一个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还不够扎实。不久前,常州市召开了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把常州建设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我们溧阳也确定了积极争创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要争创历史文化名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承,但从我市实际看,加强文物保护还存在机制、资金、人才、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显得力不从心,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四、对今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设想

今天的会议,是一次专题文物工作会议,能够邀请到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参加,机会很难得,借此机会,对我市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概括的讲是“抓住两个契机、落实两个抓手”:

一是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完善文物保护的工作基础。文物普查是基础工作,巩固文物普查成果,要体现在为文物保护打好基础上。我们要通过汇集整理文物普查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梳理分析全市文物资源的现状,排出一二三四,分出轻重缓急,拿出保护规划,做到重点文物重点保护,一般文物有效保护,使各级领导充分掌握,相关人员贯彻执行,人民群众了解支持,为文物普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是以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为契机,增强文物保护的社会影响。建设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受到全市有识之士的关注,已经呼吁了很多年,目前已经确定了在2012年启动。博物馆能够在收藏文物、展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开展爱国主义 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好溧阳市博物馆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必须高标准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展示,使我们的文物工作能够得到更大的关注,产生更大的影响。

三是以创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改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体系。我们确定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全国文化先进县、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育示范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等争创目标,虽然命名、评选的主体和档次不同,但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原则上不是能够争创来的,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要经得起评审。因此,我们要对照争创标准,创新工作机制体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确保这块牌子能够争取到。

四是以文化行政综合执法为抓手,加强文物保护的执法力度。多年来,面对文物违法行为,我们的执法力量明显不足,行政权力不能充分运用,给违法分子可乘之机。目前,我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已经成立,其职责之一就是开展文物行政执法,这使我们主管部门能够更好地处臵文物违法行为,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今后,我们将积极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为文物保护创造良好环境。

篇12: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汇报

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汇报2007-02-02 21:57:0

5县委、县人大、县政府:

今年,我所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文化局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县政府《广丰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于今年三月底成立普查队,深入到全县个乡镇和重点文物普查点现场进行文物普查。通过普查,我所进一步掌握了我县文物资源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情况,提高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预见性、规划性。现将本次文物普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本次文物普查的具体做法

(一)众志成城、全力以赴

本次普查工作规模大、范围广、时间短、任务紧,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将全县不移动文物及民间流散文物进行一次性登记,测绘、拍照、文字说明、整理材料,没有一支业务精良、吃苦耐劳、讲求奉献的队伍是难以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为此我们不仅组织了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了普查方面的业务知识,邀请文物专家对他们进行了专业知识培训,还同时开展了“心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全力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的动员大会,号召全所人员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普查上。通过学习和动员,全体工作人员拧成一股绳,凭着一种不怕跑断腿的精神,锲而不舍的作风,走街串巷,跋山涉水,进行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调查、记录、摄影、测量、编录,克服了交通不便、专职专业人员缺乏等重重困难。

(二)上下联动、宣传到位

本次普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确保普查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县政府成立了由祝美清副县长为组长的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祝副县长还在广丰电视台发表了关于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讲话,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种支援文物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所还通过张贴海报、悬挂大幅标语、散发文物普查表、举办文物通信员培训班、召开文物爱好者和知情者座谈会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得“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本次普查工作也因此而得以顺利进行。

二.普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本次文物普查工作不仅宣传了有

关文物方面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强了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并同时查明了一大批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现存较为完好的文物。其中不可移动文物有处。

古建筑:横山镇上孚周氏宗祠、管村乡清淤管氏宗祠、管村乡舵阳管氏宗祠、横山镇都吴氏宗祠、十都大屋、十都花堂门、少阳俞氏宗祠、泉波黄氏宗祠、比古靖安俞氏宗祠、管村乡石井庙、比古龙华庙、六石岩庙、横山都万寿宫、嵩峰十都戏台、横山都戏台。民居:沙田溪头陈氏大屋、沙田潭头苏氏民居、嵩峰十都祝氏大厅。石桥:十都智仁桥、排山望仙桥。遗址:高庄古瓷窑、六石岩古城遗址、高阳古瓷窑遗址。这些古建都有精湛的工艺水平、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十几处书院、楼阁斋轩,因年代久远及天灾人祸而遭受严重摧残。

另外我所还普查到件流散移动文物,其中有明清木椅、木床、石人、石

床、石马、石羊、石猪、古瓷器、铜器等。

三.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计划安排

文物是祖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开发我县旅游事业,促进我县经济腾飞的重要资源。故此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我所将利用这次文物普查的契机,积极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在充分听取有关文物专家的意见之后,我们筛选了五都蛇山头古文化遗址、龙溪祝氏宗祠、清淤管氏宗祠、上孚周氏宗祠、舵阳管氏宗祠、龙溪文昌阁等六处保存较完整,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的古建筑,准备予以申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项严谨、细致、繁琐的工作,具体包括现场实测、电脑制图、彩照编排、文字说明、文稿打印等几个过程。我们请有关文物专家对完成上述各项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进行了测算,总共需要人民币十二万元。

总之,在这次普查过程中,我所对全县的文物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登记、帐务核对、建档建卡,进一步摸清了我县的文物“家底”,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我们将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进一步增强保护我县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责任感,全力开创我县文物工作的新局面。

广丰文物管理所

上一篇:教育硕士论文答辩下一篇:专题字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