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4-07-31

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共6篇)

篇1: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十四)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委、办、局:

为加快推进闵行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与闵行区经济社会相适应现代都市现代农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

1.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招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促进耕地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农业用途,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为保护农民利益,设置最低土地流转费指导价,为每年1000元/亩,土地流转收益全部补贴给农民。

2.建立土地流转补贴机制。在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的基础上,对在本区内流转土地达到规模要求(粮食300亩以上、蔬菜、果林、花卉等其他农业种植100亩以上,养殖业50亩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最低指导价格,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享受区财政每年每亩500元土地流转补贴。对适度规模经营(粮食100亩以上,蔬菜、果林、花卉等其他农业种植30亩以上),土地流转价格不低于最低指导价的,按每年每亩300元标准予以补贴。对过去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流转价格低于现定最低土地流转费指导价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补贴按差额部分直接给与农民,但差额最高不超过补贴限额。对以土地租赁方式建设的涵养林、片林给予每年每亩300元的养护物化补贴;对其他的一般公益林由区、镇两级各按50%给予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补贴和每年每亩300元的养护物化补贴。

二、培育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实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凡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区农业主管部门认定规范经营的,由区财政予以补贴奖励。

4.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提升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闵行区现代农业建设。在闵行区注册成立的各类农业企业,凡符合闵行区农业产业发展导向,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区财政予以扶持;农业企业需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添置设施设备的,均可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并经专家论证通过获得资助,区财政给予30%—70%的补贴。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项目上需要特殊支持的,可经区农业主管部门专题研究后给予重点优先支持。

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流通,临时性收购和初加工用地,可按适当比例(每亩6平方米)视作农业生产库房用地,但选址要符合镇农业部门产业规划,并经区农业主管部门确认以后,向区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三、加大综合直补力度,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

5.实施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内容参照闵府发[2008]17号文《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的实施意见》标准执行。

6.加大农民直补力度。对本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现有每人每年补贴600元的基础上每年环比递增12%。

7.实行粳谷收购补贴政策。在本市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对本区粮农交售的粳谷,给予每吨60元补贴,充实区级粮食储备。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8.以全区农业发展规划为依托,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高标准、规模化地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设施粮田在每亩1200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3000元;设施菜田在每亩6500元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亩8500元。重点建设农田道路、灌溉渠道、农用库房、土地整理等基础性设施。镇级以上粮食、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按上述标准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期费用由镇财政承担。推进规划保护的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和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对规划保护的30亩以上水产养殖场,拓展生态型休闲垂钓功能,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财政给予50%的补贴。

五、加强现代农业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9.按照三年内全区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的目标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对粮食、蔬菜生产机械的更新添置,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分别配套补贴到70%、60%;对列入市、区重点示范推广的农业机械,补贴标准提高到90%,其中插秧机由区统筹配置,区财政100%补贴;对林业养护社的林业养护机械由区财政补贴50%。对引进的试验性新型农机具,区财政给予全额补贴。在现有农机服务合作社区域内,设置农机修理和配件供应点,区财政给予50%的开办补贴。实施水稻机械化作业区财政全额补贴,对蔬菜生产机械作业补贴另行研究。

10.加强和完善以节水排灌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菜田微喷滴灌建设项目,区财政补贴70%;新建管棚设施,区财政补贴50%;鼓励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按50%给予补贴。

六、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11.建立农业科技稳定投入机制。依托区域内的高校、科研资源,开展院(校)合作,重点围绕“杂交粳稻、航育蔬菜、花卉种苗、优质种猪、特种养殖”等优势农业种源的优化开发,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区财政每年安排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投入,对引试种、育繁技术研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稳定投入增长机制,全面提高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水平。依托闵行农业和绿化网,扶持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站、“农信通”和农业信息点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搭建为农民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的服务平台。

全面实施良种工程,发挥良种增收潜力。全区推广的稻麦生产良种,按照科学用种的要求,统一免费向农户发放,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潜力。对列入市级示范推广的蔬菜生产良种实行统一供种,区财政给予50%的种子价格补贴。

12.加大农业科技人员为农服务力度。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重点培育区、镇二级农业推广体系,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长期在农村进行科技下乡入户,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称聘任上予以优先。

七、加强新型农民培训,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3.多管齐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专业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民就业培训“万、千、百”行动计划等为抓手,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重点培育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外来务农人员的培训,逐步推行外来务农人员凭证就业,以证管人。

八、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扶持力度

14.设立农业发展风险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项目贷款实行担保。对农业企业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贷款资金,可享受市、区财政的贴息补贴。

九、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建立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

15.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行粮食生产保险政府全额补贴政策。在此基础上,对规模10亩以上的本地菜农和蔬菜园艺场的蔬菜生产,其生产保险费用由财政全额承担。蔬菜管棚等农业设施保险,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配套补贴到70%。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安全质量责任险、农业企业财产性保险等险种范围,不断增强农业保险政策的风险保障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保障作用。

继续实施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资产品和粮食种子的风险储备制度,提高农业生产对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

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6.加快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建设。鼓励农业企业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农业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和ISO9001.ISO1400、HACCP等认证的,由区财政对认证和注册商标的规定费用给予一次性全额补贴;对优质农产品认证企业给予奖励,其中粮食、果树等按实际认证面积每亩补贴100元/年,蔬菜、水产生产每亩补贴200元/年,生猪补贴10元/头,家禽补贴1元/羽。对获得市级及以上品牌荣誉称号的农业企业按区有关政策进行奖励。

17.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化使用的鼓励政策。继续实施农药、化肥“双减”工程,推广普及高毒农药替代技术和化肥减量技术。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补贴力度,引导鼓励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鼓励种植绿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

1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检测中心、镇检测站、市场(园艺场、基地)检测点”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加强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体系建设和农业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强化监管监控工作力度。对新建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等必须设置标准化农药残留检测室的,由区财政进行配置,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制度。

十一、大力发展农业服务,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能级

19.拓展农业生态服务功能。要充分利用闵行区的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现有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营、休闲、观光产业,开拓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新领域。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利用现有农业设施改造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休闲农庄、“农家乐”等项目。对重点发展的农业(园艺)经营、休闲、观光等项目,其基础性设施由区财政予以50%资金扶持。对企业、个人自筹资金建设且具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给予35%资金专项补贴。

十二、加强林业建设力度,提高林业生态作用

20、加强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果林基础设施建设。林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区财政投入为主,其中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每亩补贴800元,经济果林基础设施每亩补贴600元。

加强生态公益片林改造。对2003年前建成的生态公益片林的改造资金,区财政每亩补贴1000元。

加强经济果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农业规划布局区域内符合建设要求的新增经济果林,对规模面积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补贴300元。连续补贴三年。

加强农村“四旁林”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增的四旁林,区财政给予每株20元补贴。

推进林业“双增双减”工作。对经济果林中推广应用套袋技术、有机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区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十三、加强农业规划保护,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21.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遵循本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确保政府公共财政投资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在农田规划保护区内,因各类项目开发,涉及对原有农业基础设施规划调整的,需经区农绿局审核备案。

本意见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暂定实施三年,若上级政策发生变化,即作相应调整。中央和市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同时遵照执行,财政补贴标准如有不同,按高标准执行。本区以前出台的相关农业政策,自本意见执行之日起停止执行。

(2008年11月7日)

闵府发[2008]18号

闵行年鉴2009

篇2: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阿里巴巴农业2013-02-18来源:新农村商网专题:农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优三高”农业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产业扶持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努力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产业带、一批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一批知名品牌,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建立自治区与市县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对全区分布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品牌优势明显,在农业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高的优质粮食、园艺、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奶产业、枸杞、葡萄、适水产业、优质牧草产业和农作物种业,由自治区整体规划、统筹布局、政策引导,区市县共同推进,重点扶持。红枣、苹果、中药材、压砂瓜、鸡、生猪、西芹等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市县的自主作用,由已形成一定优势的相关市县,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自治区定向支持,促其发展。

(一)优质粮食产业。

提升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化水平,支持有品种权、具备原种生产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建设稻麦原种扩繁基地,按照区内原种销售量,每公斤补助1元;支持制种企业购买原种,建设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优质水稻、小麦良种生产基地,按照区内良种销售量,每吨补助100元。补助后原、良种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按照“三覆盖,五统一”(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控防治达到100%,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要求,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农民建设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小杂粮和油料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100个,其中农业部安排下达80个、自治区配套创建20个,每亩补助16元,重点支持配方肥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实行示范片补助政策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支持中南部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中南部地区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200万亩,其中:秋季全膜120万亩、秋季半膜40万亩、早春全膜40万亩。按照“村申报、乡实施、县验收、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每亩地膜补助50%,农民自筹50%。

(二)园艺(瓜、菜、花卉、设施水果)产业。

扩大设施园艺规模效益,以农民为主体,重点支持千家万户扩大规模,推进设施园艺规模扩张和旧棚改造。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5000元;新建大中拱棚每亩补助2000元;改造日光温室每亩补助2000元。鼓励设施园艺生产经营企业与农民实行联合,建设基地,向农民提供种苗、农资、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企业自建日光温室超过50亩的,原则上不再补助;空棚率超过10%的县(市、区),设施园艺整体上不予支持。

推进工厂化集中育苗,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育苗大户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化、商品化集中育苗。对年育苗能力500万株以上、90%以上供应当地农户的育苗中心,主推品种每推广销售1万株补助500元,主要用于配套育苗床架、喷灌等设施。补助后种苗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推广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推广,以园区为单位整体推进,每年推广实施1万栋,每栋补助200元,主要用于统一采购菌种。

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新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配备喷灌、1 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配套杀虫灯等设施设备、品牌创建保护等。

建设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花卉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设施水果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主要用于种球、种苗引进、病虫害防治、配套相应设施设备等。

(三)马铃薯产业。

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加快一级种薯示范推广。在继续执行中央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与企业双向投资机制,强化市场引导,逐步推行马铃薯种薯企业自繁自育,农民自选自购。支持马铃薯种薯繁育单位(企业)繁育马铃薯原原种,2013年每粒补助0.2元,2014年每粒补助0.1元,2015年不再补助,全面推向市场。加强种薯质量监管,严格建档立卡,鼓励种薯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基地,支持马铃薯一级种薯示范推广。每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200个,到2015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村达到600个,按平均每亩用种薯100公斤计,每公斤补助种薯生产企业0.4元,补助后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一级种薯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四)清真牛羊肉产业。

滩羊:加快滩羊品种提纯复壮,以滩羊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繁育推广周岁龄滩羊种公羊,每只一次性补助800元;在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等滩羊养殖核心区建立二级以上优质滩羊种母羊群,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开展滩羊保种选育,每只种母羊一次性补助100元,实行整村推进,整场优化,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加强滩羊规模养殖场(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规模养殖场(园区),棚圈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羊场建设规范》(DB64/T74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支持规模养殖户改善饲喂条件,转变饲喂方式,对新建棚圈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滩羊母羊存栏100只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支持龙头企业开拓滩羊肉高端市场,对有稳定的外销市场,有与农户联合建立的养殖基地或自建基地,通过分割加工、品牌营销,面向高端市场,年销售滩羊肉2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15%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肉牛: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每冷配1头,补助冻精、液氮等18元。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支持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场),每繁育1头犊牛一次性补助500元,实行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发展中南部肉牛养殖专业村,采取整村推进,对农户新建棚圈60平方米以上,青贮池30立方米以上,肉牛存栏达到5头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保准化规模养殖场(园区),新建棚圈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200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40%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肉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6-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高档肉牛生产,支持养殖,加工企业建立高档肉牛生产基地,完善繁殖、育肥和加工销售生产体系,对年销售高档牛肉5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普通牛肉价格一倍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五)奶产业。

加快奶牛“出户入场”,支持企业、农户新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并通过收购、托管、租凭、入股等方式接纳散养奶牛入场,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繁育、统一防疫、统一检测、统一销售”。棚圈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存栏奶牛 2 200头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2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挤奶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产种子母牛繁育基地,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引进国外高质量冻精,实施性控胚胎移植,开展智能化精准养殖,打造种子奶牛(成母牛年均单产9000公斤以上)繁育基地。对种子母牛存栏达到300头以上的奶牛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万元。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支持扬黄灌区、奶业新发展区规模肉牛养殖场,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对新建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示范场,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头以上,每个示范场一次性补助20万元,主要用于引进乳肉兼用牛种公牛冻精、配套挤奶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等。

(六)优质牧草产业。

加快中南部地区苜蓿更新种植,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支持中南部地区退化苜蓿更新复种114万亩,每亩良种补助50元。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实施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加快盐池、同心、海原等中南部地区优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160元;实施国家奶牛苜蓿推进计划,支持草业公司、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对选用适宜品种,推行根瘤菌接种,精量播种、测土施肥、适时机械收获等适用技术,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并建立稳定产加销经营模式的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600元。推进牧草产业化经营,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面向农户开展适时机械收割、订单收购、包膜加工。对组建牧草联合机收服务队,年收割农民苜蓿50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元;对订单收购农民苜蓿草(折干物质)3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对生产包膜青贮2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

(七)农作物种业。

加强种业能力建设,在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域,每年建设100亩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推广园区15个,每个补助20万元。鼓励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选育,对通过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3万元-5万元;对自主选育并通过审定,3年内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的主要农作物优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50万元。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及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对取得自治区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1万亩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对取得农业部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并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400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加工设备、仓储设施升级改造、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套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八)道地中药材产业。

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鼓励草原承包大户等培育野生甘草采种基地,对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野生甘草采种基地,每亩补助20元;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板蓝根、银柴胡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出苗率达到70%以上,推广育苗新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示范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

(九)地方特色产品。

按照“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的原则,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在县域经济占有一定比例的鸡、生猪、小杂粮、小茴香、西芹、辣椒、红葱、黄花菜、苗木等地方特色产品,实行“市县申报、专家评审、竞争立项、自治区确定”的工作机制,项目资金打捆整合,由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直接分配,切块到县,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品牌培育和市场体 3 系建设等。每年对产业发展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作为下一项目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优先将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重点培育,对在宁夏依法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进入辅导期拟上市的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成功挂牌上市的龙头企业,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政办法【2008】180号)执行。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享受自治区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川区贷款800万元以上、中南部地区贷款3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种养基地,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十合作组织十农户”模式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当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与农户签订正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吸收40%以上流转区农民以产业工人身份优先进入企业或基地务工,每亩补助50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当地农户签订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合同,当年订单收购初级农产品达到1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形式支持农户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原料基地)5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对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新建宁夏特色农产品直销店、外销窗户,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20万元(枸杞、葡萄酒外销窗口按照枸杞和葡萄产业政策执行)。对龙头企业建设鲜活农产品运储初加工冷链体系,年销售蔬菜1500吨以上、肉禽蛋奶鱼1000吨以上的,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重点用于冷链车辆、预冷库、冷藏库补助。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区内外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根据参加次数和参展规模,适当补助摊位费、广告费等。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国外展会,其费用范围及标准按《中国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纳入自治区商标战略奖励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自身素质,对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创建农产品加工、开发、贮藏、保鲜等科技研发中心,经考核验收达标的,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并发挥效益的,每项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科技投入200万元以上,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个点,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每年选择100名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经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集中参加国内外企业管理专题培训,每年补助培训经费100万元。加强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动态管理,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对优秀龙头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坚持依法有偿自愿,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流转,培育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流转土地200亩以上,连续三年每亩给予50元的补助。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对入社农户100户以上,开展统一新品种引进、投入品购销、生产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产品分级包装、收购销售等服务,经考核验收,认定为自治区示范合作社,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

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围绕黄河金岸、贺兰山沿线、生态六盘,支持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对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在金融部门贷款30万元―200万元的休闲农业场点,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

三、加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善13个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优化专家团队结构,竞争确定首席专家,任期三年,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吸纳多方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服务团队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规划,遴选产业主推技术、主导品种,指导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根据服务企业、示范基地的数量、成效和实际蹲点服务的天数及考核结果,安排专家团队科技服务工作经费10万元―20万元。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择优确定专家团队,竞争承担自治区农牧、林业等部门及特色优势产业指导组确定的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对完成项目任务的,每个专家团队补助20万元―30万元。

开展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围绕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依托,以自治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由自治区农牧、林业、财政等部门及产业专家团队,分产业制定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打破行业和区域界线,面向全区农技推广单位、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公开招标,竞争立项,经自治区农牧、林业主管部门专家评审后下达项目目标任务,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支持农技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创办和领办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

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或到示范园区承包经营设施种养业50亩以上(水产200亩以上),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种子种苗供给、病虫害防治、农机化作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辐射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经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个补助10万元。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由自治区农牧、财政等部门,分产业分提出培训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确定培训机构。筛选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产业基础的职业农民3万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每年集中脱产理论培训5天,现场实训5天,连续培训三年。每年通过技术人员入户现场指导、组织农民到周边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科技文化赶集等方式,普及性培训农民5万人,受训3天(次)以上;每年筛选文化素质较高的优秀青年农民300人,开展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创业培训,集中脱产培训10天以上,通过创业带动其他农户发展。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支持全区现有7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2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2台;支持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综合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6台;由农牧部门下达检测任务,检测数据联网监督,实现检测、处置、执法联动。加强乡镇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每年支持63个乡镇,每个乡镇补助资金2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套。配合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支持中南部市、县(区)农牧部门加强初级农产品检测,每县(区)每年补助检测费5万元,每市每年补助检测费10万元。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集中连片种植同一种作物不少于10万亩(蔬菜不少于3万亩),每个补助15万元;当年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0个以上,其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不少于3个,根据具体认证数量,每县补助10万元―20万元。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绿剑护农”行动,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明码标价、统一台账制度、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每年创建农资经营示范店30个,每个一次性补助2万元。

五、加快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国家补贴不超过机具价格30%的补贴比例,且单机补贴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利用自治区财政资金对马铃薯生产机具、玉米收获机具、牧草收获和包膜机具,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10%-20%。调研制度全价购机、定额补贴试点方案,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全区逐步推行。

推进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区建设2000亩以上玉米、马铃薯、水稻、苜蓿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每个补助10万元,重点开展机械化收获、育插秧、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建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维修站(点),投资150万元以上的,每个补助30万元-40万元;继续推行农机免费管理,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补助资金500万元。

六、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

促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村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养殖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自治区生态移民补助政策执行。从2013年开始,按照“项目支撑、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原则,以农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每个生态移民村成立一个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服务组,技术人员驻村包户指导、蹲点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技术指导服务组根据帮扶村实际,制定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普及推广节水灌溉、覆膜保墒、设施种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报经自治区农牧、林业等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下达目标任务和项目计划,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重点用于技术培训、种苗、滴管设施、饲草料青贮、动物疫病防控等物化技术配套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补助资金不得用于生产性补助和基础设施补助。建立主管部门、服务对象监督考核机制、根据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经考核完成任务的技术指导服务组,给予适当奖励。

七、强化现代农业激励保障能力建设

(一)开展创建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扶持方式,鼓励各县(市、区)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活动。从2013年起,按照“县区申报、专家评审、自治区确定”的原则,每年根据各地产业规模效益、科技水平、经营机制、产业链条、市场开拓、资金投入、农民收入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择优评选,特等奖1个,以奖代补200万元;一等奖2个,其中川山区各1个,每个以奖代补150万元;二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100万元;三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50万元。对于达到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标准的县(市、区),予以挂牌命名。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下一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金融担保贷款。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要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政策性担保保证金规模持续增长机制,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搭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融资担保平台,按照1:5的比例通过银行放大贷款,滚动使用,发展特色产业。

(三)推行农业保险补贴。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鼓励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种植业和林果业,小麦、水稻、玉米、葵花保费中央财政补贴40%,自治区财政补贴40%,投保人缴纳20%;其他品种自治区财政补贴50%,6 市县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养殖业、奶牛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5%,市县财政补贴5%,投保人缴纳10%;能繁母猪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肉牛基础母牛、肉羊种羊、基础母羊保费自治区财政补贴50%,市县财政补贴25%,投保人缴纳25%。

(四)规范资金拨付机制。各市、县(区)组织申报项目,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等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审查后下达项目确认计划,并先期预拨50%-70%项目资金,其余待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各县(市、区)财政、农牧、林业等部门对于验收合格的项目,应及时拨付项目资金,不得延误。未完成任务的项目,扣回先期预拨资金。稻麦原良种、水稻秧苗、马铃薯一级种薯、园艺作物种苗、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种养基地、承贷承还贴息等补贴农户资金,通过企业兑付。

(五)完善财政支农正向激励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原则,加强部门协调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依据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等考评结果,作为下一产业化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形式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扶持力度,补助资金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要优化安排生态移民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从事的特色产业项目,到户补贴资金要向产业扶贫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少生快富户倾斜。建立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原则上不低于上财政收入法定增长比例。

(六)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根据政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落实好项目实施及资金监督管理,项目确认计划、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项目实施公正透明、优质高效;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如发现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将依照《国务院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国务院427号令)、《宁夏回族自治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令第69号)和自治区《关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违纪违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宁党办【2006】54号)等相关法规制度严肃查处。

篇3: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石墨烯是在光、电、热、力等方面具有优异性能, 极具应用潜力、可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材料。在能源装备、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产品上已呈现良好应用前景。发展石墨烯产业, 对带动相关下游产业技术进步, 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转型升级, 激活潜在消费等, 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石墨烯材料及应用经过自主系统研发, 生产技术、料、智能穿戴等产品上的应用效果逐步显现, 产业化势头可喜, 多个具有石墨烯特色的产业创新示范区已露雏形, 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当前, 我国石墨烯材料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

但受石墨烯材料生产技术成熟度不高、产业化应用路径长等因素制约, 我国石墨烯材料批量化生产和应用尚未完全实现, 还存在技术转化能力弱、工装控制精度低、质量性能波动大、生产成本比较高、标准化建设滞后、商业应用领域窄等问题。因此, 在我国新材料、高端装备快速发展, 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进程中, 亟待以石墨烯市场开发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导向, 以终端产品需求为牵引, 采取“一条龙”模式构建完善产业链, 围绕产业链配制创新链、集聚创新要素, 强化上下游协同创新, 着力提升石墨烯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综合性能, 推进石墨烯首批次产业化应用, 加快培育和壮大石墨烯产业。

二、把石墨烯产业打造成先导产业

(一) 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坚持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 以需求为牵引, 以创新为动力, 着力石墨烯材料高质量稳定生产, 着力石墨烯材料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 着力构建石墨烯材料示范应用产业链, 着力引导提高石墨烯材料生产集中度, 加快规模化应用进程, 推动石墨烯产业做大做强。

到2018年, 石墨烯材料制备、应用开发、终端应用等关键环节良性互动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基本完善, 开发出百余项实用技术和样品, 推动一批产业示范项目, 实现石墨烯材料稳定生产, 在部分工业产品和民生消费品上的产业化应用。

到2020年, 形成完善的石墨烯产业体系, 实现石墨烯材料标准化、系列化和低成本化, 建立若干具有石墨烯特色的创新平台, 掌握一批核心应用技术, 在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石墨烯企业, 建成以石墨烯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 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体, 政策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发挥国家有关专项及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石墨烯材料研究成果产业化进程。

坚持创新驱动, 典型示范。创新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 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打造产业发展利益共同体, 以实现产业化应用为龙头, 突破制约产业化应用的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上的障碍, 加快推进示范应用。

坚持需求牵引, 技术推动。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促进石墨烯产业链纵向延伸,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立足提质降本增效, 协同开展生产和应用技术攻关, 完善石墨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体系。

三、推进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创新

(一) 突破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共性关键技术

围绕石墨烯材料批量制备以及基于石墨烯的各类功能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引导骨干企业携手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协同开发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 促进关键工艺及核心装备同步发展, 提升产业化水平, 实现对石墨烯层数、尺寸以及表面官能团等关键参数的有效控制, 提高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的工艺稳定性、性能一致性、产品合格率, 有效降低成本。

(二) 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机构等, 协同开展石墨烯产业关键技术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体系建设, 提升专利的数量和质量, 定期发布石墨烯产业专利态势, 建立石墨烯知识产权运营平台, 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保护机制, 促进知识产权高效利用。

(三) 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

依托现有资源, 完善石墨烯产业发展所需公共研发、技术转化、检验检测与信息交流等平台, 建立开放的石墨烯材料与器件性能参数数据库。引导石墨烯材料生产企业联合下游用户、相关科研院所, 围绕石墨烯产品生产和性能评价, 建立合作开发机制。

四、推进首批次产业化应用示范

(一) 创新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

积极利用石墨烯材料提升传统产品综合性能和性价比。推进石墨烯材料在新产品中的应用。开发大型石墨烯薄膜制备设备及石墨烯材料专用检测仪器。重点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热工产品以及用于环境治理及医疗领域功能材料的生产应用技术, 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传感器、触控器件、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制备技术。

(二) 开展终端应用产品示范推广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和现代消费需要, 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显示器件、智能休闲健身等领域, 构建石墨烯制品示范应用推广链, 促进石墨烯材料的研制生产、应用开发及性能评测等环节互动, 提升性价比, 示范推广利用石墨烯生产的储能材料、导电材料、导热材料、功能涂料、复合材料、光电子微电子材料以及环境治理与医疗诊疗用新材料。

(三)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加大石墨烯材料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应用, 围绕石墨烯材料应用开发建立军民口科研机构协作机制, 推动技术成果、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专业人才、基础设施等要素的互动。发挥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开展两用技术交流对接, 借助建设以军民结合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带动提升石墨烯产业军民融合水平。

五、推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一) 壮大石墨烯材料制造业规模

加快石墨烯材料生产迈向规模化、柔性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建石墨烯材料生产线原则上要进入化工园区, 符合化工园区环保准入条件和园区规划环评要求, 粉体生产线装置规模不低于10吨/年, 薄膜生产线能够连续自动转片。鼓励石墨烯粉体制备与天然石墨资源开发有机结合。

(二)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鼓励石墨烯材料生产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等为纽带, 在材料制备领域提高生产集中度。支持中小企业发挥自身“专精特新”优势, 利用石墨烯材料开发适销对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 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应用创新、创业活动, 集群发展石墨烯材料应用产业, 形成聚集效益, 打造产业示范基地。

(三) 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优化石墨烯材料生产工艺, 完善生产装备, 鼓励选用符合能效1级或节能产品推广目录中的产品和设备。发展石墨烯材料清洁生产技术, 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实现石墨烯材料生产过程废物的综合利用及达标排放。推进智能化生产, 加强石墨烯材料生产的污染物排放和能耗、物耗管理, 开展石墨烯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 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六、推进拓展应用领域

(一) 积极服务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立足石墨烯材料独特性能, 针对航空航天、武器装备、重大基础设施所需产品的性能要求, 协同研制并演示验证功能齐备、可靠性好、性价比优的各类新型石墨烯应用产品。加快防腐涂料在海工装备、港口岛礁等设施中的推广应用。

(二) 不断开拓工业领域新应用

重点围绕涂料、树脂、橡胶、电池材料等现有大宗产品性能提升, 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所需新产品, 引导石墨烯材料生产、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跨行业联合, 利用石墨烯材料协同开发性能适用、成本合理的石墨烯应用产品, 并根据终端应用需要持续提高石墨烯材料性价比, 培育和扩大石墨烯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市场。

(三) 努力提升服务民生能力

开发基于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功能纤维的穿戴产品, 满足人们对智能休闲健身产品的多功能需求。加快开发石墨烯发热器件, 推进基于石墨烯的高效供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和应用推广, 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创新石墨烯产品在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 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 加大政策扶持

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统筹各类资源, 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 支持企业围绕石墨烯n产业发展, 加大石墨烯材料制备关键工艺和装备研发力度, 鼓励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 交流培养专业人才, 发展高端品种、提高质量性能, 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

(二) 加强投融资引导

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石墨烯企业股权并购和高端项目开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产融携手创新基于构建完整产业链、着眼终端产品推广应用的互惠合作融资模式。研究建立石墨烯产品首批次应用示范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石墨烯产业化应用。

(三)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建立适合我国产业特点并与国际接轨的石墨烯标准体系, 按照分类指导原则, 尽快完善石墨烯材料的术语、产品、方法以及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等标准规范, 统筹前沿领域标准预先研究, 鼓励制定先进的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研究石墨烯材料认证技术要求。 (四) 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

篇4: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畜牧业是事关食物安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科技支撑、政策保障体系等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养殖污染、动物疫病、质量安全监管等瓶颈制约进一步凸显。为加快推进全省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建设,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建成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努力使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年出栏生猪稳定在6200万头左右,年出栏(笼)肉牛230万头以上、肉羊890万只以上、家禽5.2亿羽左右,畜禽养殖及其加工产值达到4000亿元。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成为畜牧业生产主导力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省年出栏(笼)生猪500头以上、肉牛100头以上、肉鸡50000只以上及存栏奶牛100头以上、蛋鸡10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有配套粪污处理与利用设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深入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优化畜禽产品区域结构。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和规划新一轮养殖区域布局。推进畜禽养殖由长株潭城市群等养殖高密度地区向湘西、湘南等养殖低密度地区转移。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安全的优势畜禽产品产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在2016年12月底以前依法划分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湘江干流两岸1000米,长沙综合枢纽库区以外湘江干流两岸500米内,洞庭湖内湖沿岸1000米、集中供水地下水源周边1000米以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范围内及城乡居民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统一划定为禁养区。血吸虫病防治区有钉螺地带禁止放牧牛、羊、猪等家畜。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已有规模养殖场要依法限期退出。

(二)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突出发展草牧业。生猪、家禽生产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地方特色猪种和特色家禽:肉牛肉羊生产要充分利用好天然草地资源优势,加大天然草地改良和品种改良力度。扩大能繁母畜群体,推广快速育肥技术。促进牛羊产业大发展:奶类生产要引进和支持现代化的大型规模奶牛养殖场和良种奶牛基地建设。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鼓励养殖龙头企业采取合作、托管、代养等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养殖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养殖场”的现代养殖示范场。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发展年出栏(笼)猪1000头、牛100头、羊300只、家禽10000羽、蛋鸡5000羽左右及奶牛存栏500头左右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引导大型养殖企业采取“多点布局、分场饲养”形式,根据养殖基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和企业粪污治理水平合理确定单个养殖场的适养量,原则上单个规模猪场年出栏量不超过20000头。

(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饲料兽药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的饲料兽药生产。大力发展冷鲜畜禽产品交易,全面推进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制度,地级城市的主城区逐步取消活禽交易。支持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创新机制,培育品牌,延伸链条,打造一批集养殖生产、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规模养殖户提供畜禽产品展示展销、协调信用授信等服务,提高养殖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切实加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力度

(一)实行畜禽规模养殖备案管理。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须先向当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再依法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已有规模养殖场未备案登记的。要在2016年12月前完成备案登记。备案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养殖规模、疫病防控、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等内容。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对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应实行动态管理,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注销畜禽标识代码,不安排畜牧业项目扶持资金,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向社会公布。

(二)健全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源头监管,凡新建、改建、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年出栏(笼)生猪5000头以上、肉牛1000头以上、奶牛1000头以上、肉羊5000只以上、家禽100000羽以上的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养殖场,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做到养殖设施与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把畜禽养殖场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布局和功能区总体规划,结合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牧渔结合等以种养平衡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养殖模式。支持家庭农场、林果基地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开发利用周边农地林地资源配套发展种植生产。

(四)积极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着力推进畜禽粪污统一收集、处理和利用。组织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农牧循环、沼气利用、有机肥加工等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养殖场养殖废水净化技术,鼓励养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做到循环利用。

nlc202309080925

四、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一)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生猪、肉牛等主要畜禽品种现代技术支撑体系,组装集成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大对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与改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高效低耗节能养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和综合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标准化规模养殖、优质牧草种植与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逐步形成以自主开发为核心的科研机制。

(二)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生猪、肉牛等畜禽品种的国家级、省级核心育种场建设,支持生猪、肉牛、肉羊原种场、扩繁场、液氮站、品改站建设,加大畜禽良种补贴和液氮使用补贴力度。提高畜禽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加快种畜禽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畜禽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

(三)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畜牧业基础信息平台,完善信息采集传输、数据分析处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规模场户、养殖信息、生产预警、疫病防控与产品质量追溯等一体化的湖南数字畜牧业平台。逐步实现与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和流通消费监管系统对接,提高畜牧业信息化水平。

五、着力提升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一)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府负总责的责任制,全面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坚持依法、科学防控和群防群控,狠抓动物免疫,突出抓好动物流通领域防疫监管和动物检疫工作。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不断完善突发疫情应急反应处置机制。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养殖、屠宰、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督查,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把关,坚决杜绝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

(二)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处理属地管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按照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的总要求,坚持政府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相结合,尽快建成以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为主体,养殖场、屠宰场自行处理为基础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根据本地区畜禽养殖、疫病发生和畜禽死亡等情况,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组织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

六、全面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对本地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有效监管制度和模式。

(二)强化畜禽产品生产监管。加强对畜禽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养殖档案记录等制度,落实兽药生产经营者和畜禽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加强畜禽产品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推动畜禽产品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管,统筹推进审批、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准入门槛,畅通经营主渠道。

(三)强化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监管。认真落实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强化畜禽屠宰厂(场)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其落实进厂(场)检查登记、检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制度,严格巡查抽检,坚决杜绝屠宰病死动物、注水等行为。切实做好畜禽屠宰检疫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强化畜禽产品市场监管。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深入排查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制售伪劣产品等案件,切实解决违法违规使用“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禁用兽药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走私,有效防止境外畜禽产品非法入境。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将违法添加使用违禁兽药、添加物,非法处理病死动物、私屠滥宰等纳入有奖举报范围,扩大社会参与度。

七、完善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好中央和省级畜牧业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逐年增加畜牧业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污染防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省财政每年从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现代畜禽养殖示范园建设、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改造,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支持建设20个左右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

(二)加大畜牧业金融支持力度。运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力度,逐步实现猪、牛、禽等主要品种政策性保险全覆盖。

(三)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用地,在符合设施农用地认定条件的情况下,按农业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依法采取承包、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承接周边流转土地,建设与种植业对接的沼液输送设施,实现畜禽排泄物就近资源化利用。

(四)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和治污设施运行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备和牧草加工机械纳入农业机械补贴目录。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和应用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规定实行财政补贴。支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沼气发电,电网企业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为沼气发电提供优质的电网接入服务,并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多余电量,沼气发电上网电价按国家有关电价政策和补贴规定执行。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制取沼气或进而制取天然气的,依法享受新能源优惠政策。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4月18日

篇5: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紧迫感

1、我省历来重视欠发

达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意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当前我省欠发达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衢州、丽水及所辖县(市、区),泰顺、文成、永嘉、苍南、平阳、磐安、武义、三门、仙居、天台、淳安等欠发达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重。“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合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3、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从优化全省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出发,着眼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拓宽扶持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我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4、主要目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十一五”期间,欠发达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大部分欠发达县(市)接近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5、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把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放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放到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上,从根本上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因地制宜。按照全省“三带两区”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人口内聚外迁,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

——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交通、电力、水利、环保、渔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在全面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在财政转移支付、扶贫开发、生态补偿等方面,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经济特别困难的地区倾斜。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6、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温福铁路、衢常铁路、舟山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和台缙、丽龙、龙丽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已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规划一批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省道干线改建,加快县际、县乡公路改造和“康庄工程”建设,增加省级补助。继续完善海岛交通设施,加快乡镇渡航船及配套码头改造,进一步解决海岛群众出行难问题。

7、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电力设施布局,大力推进三门核电厂、丽水滩坑电站等建设,推进规划内优先发展序列的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电网建设与改造,逐步实行欠发达地区与省电网同网同价。“十一五”期间,省电力部门安排60亿元,用于欠发达地区220千伏、110千伏电网建设与改造。

8、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龙游沐尘、三门佃石等水库和洞头陆域引水工程、滩坑库尾防护工程(外舍防护工程)建设,推进町步水库和楠溪江供水及引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规划好一批水源工程,结合航运等功能,综合整治衢江、常山江、江山江等钱塘江上游河道。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灌溉节水、生态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快抗灾避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城市防洪、千库保安等工程,加大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标准江堤的建设力度,加强小流域治理,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抗台防洪的能力。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海岛地区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篇6: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南人民奋力探索突破发展之路,全力构建和谐陕南,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9%、123%。从纵向看,陕南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横向与陕北、关中地区相比,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十二五”时期,是陕南紧随全省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陕南加快发展,既是陕南人民的强烈期盼,也是全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全省上下要形成合力,积极支持陕南发展循环经济,帮助陕南在发展的进程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更快的跨越。现就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抢抓发展机遇,建设美好新陕南

1抓住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陕南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全新机遇: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关注社会民生和环境保护,为进一步突破交通制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新的契机;三是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进一步支持陕南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难得机遇。

2突出主题主线。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资源开发,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做大工业、做强旅游、做优农业。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优先,严格节能减排,严禁污染物排放,保护青山绿水,建立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循环产业体系。

3建设美好陕南。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步伐更快、社会发展协调同步、人民幸福指数提升”三大战略目标,着力打造生态、秀美、富裕、安全的新陕南。

生态陕南:汉丹江流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水源地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汉江干流出境断面保持Ⅱ类水质。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城乡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64%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9亿立方米以上。新建一批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生态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初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逐步形成,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

秀美陕南:以国道、省道、铁路两侧为重点的乡镇村庄容貌和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升,整洁优美、风光旖旎、文明宜居的陕南城镇群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取得重大突破,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充满活力。

富裕陕南:经济发展速度和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省水平,2015年实现“五个上台阶”: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万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8000元。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与关中、陕北同步,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安全陕南:以避灾搬迁为重点,建设新型移民社区,大幅度改善陕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威胁。以治理尾矿坝和防治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保护人民健康和财产安全。

二、加快构建现代循环产业体系

4发展循环型工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循环工业园区为载体,引进大资本、大企业和新技术、新机制,对现有工业兼并重组、优化组合、嫁接改造,对优势资源统筹规划、规模开发、综合利用,走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品牌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支持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有色、钢铁、建材等材料产业,水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航空、数控机床、数控刀具、专用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配套产业,推进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支柱产品做大做强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能耗、物耗、水耗;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发展关联产业,做好废气回收、余热发电、废水循环使用以及尾矿、废渣和共生、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下决心关停一批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型矿山,严格控制矿产资源的无序勘探和开采,严禁矿山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和不达标排放。

5发展循环型产业园区。以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商丹谷地三大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为重点,加大陕南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提高园区对工业经济的承载力和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力。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加大投资强度,提高投资效益,推动产业园区发展。鼓励、引导大型企业集团和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园区企业之间、生产工艺之间纵向或横向耦合,副产物交换利用,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共享,培育和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低碳、生态示范区。围绕有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油气化工、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十大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和链条延伸,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

6做优生态农业。科学制定规划,推进生猪、蚕桑、中华鲵等种养基地建设,加强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茶叶、核桃、板栗、魔芋、食用菌等规模化生产,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传统农业改造提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切实发挥其带动作用,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业更快发展。支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土地整治,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发挥田园生态优势,引导农业与旅游、物流、环保等产业相融互动,创立生态型陕南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7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依托秀美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山水为基础,以人文为灵魂,以项目为支撑,以建设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胜地为目标,用国际化的眼光和标准,加强标志性精品景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名城、旅游小镇、旅游乡村。开发跨省旅游线路、区域旅游精品环线,形成陕南与关中和周边省市旅游线路大循环,增强陕南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条件,推进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金融、文化、创意、会展、科技、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三、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8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围绕建立贯通省内外的大通道、大枢纽,加快建设一批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航运项目,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公路。继续把陕南作为全省公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加快推进汉中—陕甘界、鄂陕界—安康、宝鸡—汉中、安康—平利、安康—岚皋、西乡—镇巴、洛南—岔口铺、西安—商州等高速公路建设,强化路网衔接,打通省际“断头路”,实现陕南区域内交通更便捷,与关中、陕北交通更顺畅,与毗邻省份交通更开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高通行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达水泥(沥青)路,提升农村公路服务品质。

铁路。强化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复线建设。建成西安—成都快速铁路、西安—安康、阳平关—安康复线,加快推进安康—张家界、兰渝连接线(阳平关)、三门峡—宜昌(商南)等铁路建设工程,实施汉中和安康枢纽扩能,推进西安—重庆、西安—武汉快速铁路通道前期工作。

机场。加快建设汉中、安康新机场,推进商洛机场前期工作。选择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以及具有重要应急保障作用的地区建设通用机场,加强空管和安全设施建设,鼓励发展通用航空。

航运。积极推进汉江干流航道治理,提高航道标准,建设汉江安康—白河段国家高等级航运通道。

9加强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快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和引汉济渭、引红济石水利枢纽工程,抓好焦岩、洞河、张坪等水库建设,加快建立城乡生产和生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大中城市、重点城镇、中小河流防洪体系建设,强化水源涵养和保护,因地制宜发展水力发电,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按照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汉丹江流域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确保汉丹江水质安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10推进油气管道和电网建设。加快建设陕南输气管网,努力实现气源管网对各市县、建制镇和重点工业用户的全覆盖。发展农村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完善骨干电网建设,实施重要输电通道和联网工程,提升城乡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

四、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支持陕南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今年全部纳入试点范围。支持陕南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优先安排工程计划、用地指标和补助资金,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建廉租住房在每平方米国家和省上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增加补助100元。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向陕南倾斜,优先安排计划指标。到2015年底,基本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汉中、安康、商洛三个中心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租赁住房问题。

12优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率先实行免费高中教育。鼓励陕南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与国内、省内名牌院校合作,积极培养陕南发展所急需的紧缺人才。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提升县级医院,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事业,推广便民惠民措施,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13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全力推进陕南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强化支持,加快汉中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安康、商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安家,加快城镇的人口聚集和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依托城镇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建设互动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推进的新格局。“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重点,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江河沿岸为轴线的陕南城镇群和城乡统筹示范带。

14加快实施移民搬迁。加快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坚持移民搬迁与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建设一批规划科学、设施到位、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移民新区(村),确保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促进搬迁地生态尽快恢复。对超额完成搬迁目标任务的,实行一定的奖励政策。对移民集中居住区教育、卫生、商业网点等公共设施和供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省市在项目建设、资金投放、用地指标等方面优先安排、重点支持。

六、构筑陕南循环发展的生态屏障

15推进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保护自然生态安全的规章制度。支持自然保护区加快建设步伐,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开展以秦巴山区森林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推进汉丹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

1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涉及的水源保护地区,对因水源保护造成的地方财政减收增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并逐步扩大水源地保护范围。稳步实施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政策体系。

七、强化陕南循环发展的政策支持

17增加陕南发展专项资金。从今年起,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5亿元,重点支持三大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提升,支持生物加工、新型材料、生态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和装备、物流等优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支持重大招商引资、高端人才引进、特大型企业扩张提升等。

18发展“一县一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每年安排25亿元,支持陕南各县(区)“一县一产业”更快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对制定“一县一产业”发展规划的县(区)给予规划费用补助;对规划内项目、企业,通过贷款贴息、注入资本金和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扶持;对“一县一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带动地方财政收入或农民收入增长达到一定比重的县(区),实行单项奖励;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目标任务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区,给予一定奖励。贫困县甩掉贫困帽子后财政补贴不变。加强产业和财政政策引导,推动县域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主导产品更快发展提升,争取更多县(区)早日跨进经济强县行列。

19各类投资向陕南倾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引导、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专项资金向陕南的倾斜力度,在同等条件下对陕南循环产业发展项目优先支持、重点安排。加大财政投入向陕南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倾斜力度,提高对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建设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对陕南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给予预算内资金支持。

20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对陕南循环经济聚集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聚集区基础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新设立的陕南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金可低于全省标准30%。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1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陕南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对鼓励类产业,特别是在陕南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投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对准入门槛较高的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支持由有实力、有技术的大型企业进行规模开发、集约生产、循环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

22优先保证建设用地。适当增加陕南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证循环经济核心聚集区产业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建立陕南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在陕南移民搬迁县(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23建立矿业权交易机制。加大陕南矿产资源勘探力度,省级地质勘探基金向陕南倾斜,鼓励矿产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陕南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准入制度,鼓励矿山勘探与开采加工相分离,实行矿业权公开拍卖、有序流转、公开公平交易。推进矿山企业改组改制,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兼并收购中小矿山,形成从低端到高端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24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展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2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各类科技资金向陕南倾斜,加大省级科技经费向陕南的投入。支持关中地区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陕南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开发项目。对在陕南转化获

得国家和省级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技术的产业化项目,经评审确认后按照一定比例予以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给予补助。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对获得发明专利和省级以上科技奖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落实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对陕南高技术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紧缺人才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省级国家机关以及关中、陕北地区干部和陕南干部的双向交流。

26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陕南开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陕南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投资商贸流通、资源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对鼓励类工业投资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对各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贴息或补助。省属国有企业新投资陕南的项目,项目取得利润后国有资本收益2015年前免予上缴。从2011年起,对陕南销售收入首次超过5亿元整数倍的工业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1‰—2‰予以一次性奖励。

27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省级各部门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向陕南倾斜的同时,要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各项优惠政策,使陕南在政策、资金、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得到国家层面更多的帮助支持。

八、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28加强组织领导。推动陕南循环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省市共同的责任。省政府成立陕南循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定期研究解决陕南循环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省级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根据本意见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陕南三市要以科学发展、循环发展、突破发展统揽工作全局,在用足用好省上各种支持政策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尽快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取得循环发展新成效。

上一篇:入党,入党申请,入党申请书下一篇:小学生植树节演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