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4-07-1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共10篇)

篇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索性学习。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作中都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数学,更没有想到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事实证明: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和蔼可亲的教师面前,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这样,他们才会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地投身于探究活动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学生都洋溢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探究欲望,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学生纷纷联系自身实际,从各个方面来描述,我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但不过早地给予评价,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得到结论,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探究中,探究的积极性极高,以至下课后,还有许多学生在讨论着本节课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创设探究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以往的教学,我们总是希望学生一节课学到很多知识。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不仅仅是让学生挖掘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解决的过程,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一个情景提出问题,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把他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有意创设一个矛盾冲突的情景,学生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讨论得异常激烈。这样就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了充满挑战性的动态的知识信息,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得到结论。这种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动脑获得的,比教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的多。如我在五年级的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并且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求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于是就因势利导,拿出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一些水和一个不规则玩具,问学生:“你们能利用这些器具求出这具玩具的体积吗?”问题情景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的高涨,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此时,发现孩子们已经完全投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研究、讨论和老师适时引导。他们想出了通过水的上升或下降来求出玩具体积的多种方法。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的快捷,这是未曾想到的,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则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要培养学生以上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当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教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数方格得出面积是80平方厘米。2、如图一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3、如图二分割成二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8÷2+14×8÷2=80平方厘米4、如图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6+14)×8÷2=80平方厘米。5、如图四沿梯形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14)×(8÷2)=80平方厘米。6、如图五分割成二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根据不同算法想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了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自始至终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用因内容而定,学生学习方法也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内的讨论、动手操作,还应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使用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给学生创设和睦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过程中,给予抛砖引玉,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研究的目的,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

篇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把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体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的效率。

[]探究性学习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当代的教育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里,突出强调了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和开发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

为了更好的让数学探究学习方法广泛应用,首先要了解其内涵,以及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探究性的问题。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等一系列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基本学习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把现行的数学教材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第 1 页 基本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看法探究问题,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境设置

探究是从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而问题又不能脱离情境的创设。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发现问题,运用比较,分析,结合已经掌握数学知识,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锻炼。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多设置这样的问题,以此增加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若先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以此形成学习交流的小组,自主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加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师生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类似问题的创设,应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是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建议,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其

第 2 页 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探究性学习法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功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合适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强调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加探究能力。

(二)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说明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把探究性学习运用到教学当中,为学生享有自由创造,探究学习提供了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学习方式的革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来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的转变,需要数学教育从“为了获得数学知识”,转向“为了获得数学能力和数学态度”,即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加深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才能真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第 3 页

(一)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基本形式,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索,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传统教学里学生知识的接受是被动,消极的,对数学的知识的认识不深,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探究者。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体实践活动,在探究中学,在学中探究,教、学、探究为一个有机整体,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交流,知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要了解一般性数学教学的探究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开展探究性教学,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多样的探究性问题的创设,是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通过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探究,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的,机械式学习方式向主动的,探索性的发现式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以及掌握数学探究的方法。

(二)评价数学教学的内容,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达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包括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如何“学”的方式,如何把“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两者统一,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把所

第 4 页 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及良好思维方式的培养。

四、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索研究的开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等多个环节,让学生学会自主获得数学基础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里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的状态促使学生自主发展,培养独立实践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更好的体现出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

篇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伴随着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 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方式中, 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 其思维品质的活跃性、深刻性、批判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条最佳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在教学中, 尽可能地选择富有现实意义、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可探索性的问题呈现给学生, 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学习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从而乐于去探究。例如, 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哪个面积比较大?这道题仅仅是已知周长求面积的数学练习题。如果着眼于现实生活, 则可表述为:用长是6.28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花圃, 围成什么形状花圃的面积比较大?这样就成了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学生自然地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促进所学知识的应用, 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二、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好问的特点, 鼓励学生独立、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 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往往来自于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适时、适量、适宜地处理好问题的材料, 使学生进入适宜的问题情境才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最后, 还要注意加强“双基”的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扎实的“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三、拓展学生思考的空间

要达到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就必须置学生于主体地位, 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全过程。为此, 要给学生以充分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在独立思考探索时, 由于每名学生思维特点和起点、水准各不相同, 教师决不能按统一的思维模式“一刀切”, 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 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在整个体验性探究过程中, 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给学生拓展思考的空间留足思考的时间, 关键处精要点拨,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区探索, 求得问题的自能解决和新知的能动“过手”。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但也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这种“主导”决不能与沿袭已久的独占课堂画等号。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探究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切实的锻炼。

五、实施激励性学习评价

所谓激励性学习评价,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旨在激励学生学习情感的调动与培养, 它关注的焦点是课堂上学生的状态。实施激励性学习评价打破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传统观念, 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使学生的活动处于“积极学习—激励评价—进一步探索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 实现教与学过程的优化。

篇4: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摘要:教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应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及问题的解决,更应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探究现实数学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 创设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的氛围中探究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问题由教师预设,学生回答。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导致学习活动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显然已不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学生要“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要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习成为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过程,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体现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情景,逐步将课程引向深入。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时,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梯子、堤坝和沟渠的图片。

问:你们见过哪一样东西?

生1:见过梯子,可以用它爬上屋顶整理瓦片什么的。

生2:见过堤坝,龙桥河边就有,人们在它上面散步看风景。

生3: 我对生2有补充,我也在水库边看到过堤坝,爸爸说,那是用来挡洪水的。

生4:我在水田边看到过沟渠,那是用来引水灌溉庄稼的。

生5:清明节我去扫墓,看到山坡上有水渠,山上的水沿着它流到下面的小河里。

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多。但是,今天我们从生活走进课堂,你能看看这些图片,发现一些数学问题吗?可以讲你的发现,也可以提出你想提的问题。

综合学生作的发言,主要的有这样几点:1、发现了梯形。2、发现了梯形的特征。疑问:“”是不是梯形?3、这些物体为什么要造成梯形?(发现了梯形的稳定性。)4、我想知道梯形有没有高?(学习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4、三角有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可不可以叫等腰梯形?5、我想知道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学生们在质疑的过程中,学完了有关梯形的初步认识及面积计算的知识。本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出示了几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景象,创设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展开质疑和求知欲,学习学生想学的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征。

二、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发展状态下探究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未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段话表明,传授式的教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不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现代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揭示过程,它需要通过活动去学习、观察、体验、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与证明成为新课堂的主流。新课堂更注重“授人以渔”,重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探究”的引导,就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的有效载体。而引导的主要手段,便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解决问题。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习题中有一个例5:量一量右边三角形的边和角,是不是较大边对着的角也大,较小边对着的角也小?我将它改编成一道判断题:三角形较大的边对着的角也大,较小的边对着的角也小。()

题目出示之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不能确定正确与否。这时孩子们已经走进以他们自己为主角的问题情境。我便及时顺势作引导:

师:同学们不能确定本题对不对,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人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交流:

生1:画个三角形,量出边的长度与三个角的大小。

生2:三角尺就是一个三角形,看看三角尺的边和角就知道了。

师:大家出的点子都很好,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这句话到底说得对不对。

学生们纷纷动手操作,进行检验。

按原书中的问题去解决问题,答案十分明白,无创造性可言,我将此题改成用判断题的形式出现,旨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现实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在现实的体验中探究学习

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的基本思想指出:学生的学习应适应和改造“未来情景”而学习,认为教育应该关心学生走向社会时世界将要发生的情况,并据此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发展成为善于适应未情景,但又不完全受环境支配的人。本人以为,“科学预期”要建立在个体对现实的体会上。

(一)关于适应和改造“未来情景”方面的预期效果。例如:《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统计与概率的目标阐述: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数据统计的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参照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我作了如下主要几个步骤的设计:

1、观察早晨6:30至傍晚4:30经过本校校门口的车辆,请学生进行统计。

2、整理数据:

3、数据分析:从统计表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的回答,自然涉及到“尾气、污染、健康”方面。)现在你为保护环境可以做些什么?

4、想象实践:你长大后,当了未来河池市主管环境的市长,怎样对环境污染问题作出整改?

作者如上的设计旨在:统计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并对此作出分析,然后模拟未来情景研究对策,既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可受到思想(环保)教育,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二)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预期效果。例如《新课程标准》有关“空间与图形”一部分内容中指出: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接受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使学习朝着“由苦役变成乐事”的方向发展。本人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请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然后屏幕演示大桥、相架、晾衣的三角架、电视塔、自行车、桌子等。

2、猜想:你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要造成三角形吗?

3、证实:取出制作的三角形,拉一拉,压一压。

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说说你见过哪些物体或现象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5、考考你:教室里的桌脚、椅脚摇晃了,怎么办?

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之前,指出的“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并非都具有稳定性。通过猜想、操作之后,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再回过头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例通过现实生活中情景的展示与体会,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有用”,感到学习数学真有意思。如此不仅完成了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又达到了情感态度方面的预期效果。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中如能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资料:

1.姜家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读本[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篇5: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 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 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1: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2: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3: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把汽车摆放一起,把火车摆放一起……生2:我们把奥特曼摆放一起,把机器人摆放一起……生3:我们把梨子摆放一起,把苹果摆放一起……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生1:我们把玩具可以按有轮与没有轮来分。生2:我们把图片可以按画面来分。生3:我们把水果可以按颜色、味道来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篇6: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探究性学习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探究性 参与 交流

《新课标》已经实施一个阶段了,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来看,有些教师狭义的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激,教学实践走入了单纯形式的模式,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怎样才能走出误区呢?做简单剖析如下:

一、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这里,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分重要。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 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以试题简便计算教学为例,当让学生尝试计算 9+3 时,班上30名学生有29名的计算结果都等于12。而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时却发现,尽管教师运用教具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多方诱导,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仍停留在扳手指头上,少部分学生采用将大数记在心里再加上小数的方法,个别学生运用“因为10+3=13,9比10少1,所以9+3=12”,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中,对未接触过的计算方法,无论怎样启发,都不会应用。因此,在教学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因此,要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务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全员参与

探究性学习极力倡导学生在新知识中积极合作、群体参与。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会学、善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又能使优等生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在这里正确把握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动员全员参与合作学习是关键所在。为了使小组合作真正体现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小组每个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使人人有事干,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有疑难共同解决,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创设问题情境:“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你能把它拼成什么图形?看哪组拼的图形多?比比拼拼看。”各小组成员纷纷拿出已准备好的三角形图片进行拼图,合作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小组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小组拼成了长方形,有得拼成了四边形、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菱形,有一个小组拼出好多种图形,最后小组组长展示成果。这样的和作学习,全员积极参与、互动,真正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三、探究性学习离不开讨论交流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较有效的途径,一些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学生的相互交流便可迎刃而解。在这里,合里引导、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直接影响讨论交流的效果。实践中一些公开教学中的讨论,仅仅是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教学程序,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性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究起来空洞无物,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人看,毫无价值。不但不能解决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而

会滋长一部分学生轻浮、狂躁、傲慢的情绪。

要让学生课堂讨论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面向全体,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篇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要善于运用电教、实物、挂图、游戏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环境,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竞赛等,融教学于游戏之中,寓问题于活动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产生高度快乐的体验,以激发其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到草地的木桩上,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问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探究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把一个大课堂转化为几个小课堂,使学生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共同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个个学习投入,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学生乐于交流的心理需求,营造了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取成功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相互分析、比较、判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时,与其教师自己竭力地去掩饰讲解,不如创造条件,利用集体力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分几个小组去试验,有意分配一组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去量沙。当汇报试验结果时,前几组都发现了所用圆锥容器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律,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让他们相符呢?想想办法,在七嘴八舌的集体争论中找出原因、发现规律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才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可见,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的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

三、大胆放手实践,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很强,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打破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思维定势,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规律,为学生搭建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主动学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学生自由走篮球场一周,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在让学生分组用卷尺测量并计算篮球场的周长,回到教室汇报测算的方法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最后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了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了自主探索与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注重激励评价,体验探究乐趣。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在低年级就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快,另一些学生智力发展较迟缓,如果经常“一刀切”,学差生几乎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学差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学差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育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因此,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要及时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探究的体验。

篇8: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一、交互工具的实际价值

交互工具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和交互工具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交互工具, 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意识的培养交互工具的作用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切身体会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现在的教学现状. 就现在的教学环境来说,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中,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 很多老师也不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索意识的培养, 这就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 从而导致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限制所以, 必须将创新的教学方式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去,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交互工具, 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 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促使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性方法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交互工具的有效性, 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交互工具的运用原则

老师想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交互工具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就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 目标性原则. 所谓交互工具的目标性原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构建, 让学生学会用全面的眼光考虑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 有效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老师不仅要创造性地、合理地利用教材, 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从而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并进行探究.

第三, 过程性原则. 老师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时, 应该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 从而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四, 主体性原则. 老师要确定一个理念就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更多地尝试分析不同的数学问题.

三、交互工具的实际运用

(一 ) 创 设教学情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的设立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积极性.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不同的合适的情境, 这样就能使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 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比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时, 老师可以用交互工具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奶奶买了10个苹果, 你家共有5个人, 那最后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既能让学生在问题中找到共鸣,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考的热情.

(二 ) 对话式课堂教学

想要让小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数学概念和理论, 就需要利用实践和探究的辅助作用.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限, 因此老师就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简单易懂的对话式教学中, 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比如, 在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时, 老师就可以先告诉学生相关的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早上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然后再利用指南针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方位. 这种互相对话的教学方式, 老师可以很轻易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对学习的求知欲.

(三 ) 优 化课堂结构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结构的优化. 如学习“减法的认识”时老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交互工具, 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减法的过程, 让学生在异于呆板数字的多变图形中感受减法的算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特的自我思考方式,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必须要保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将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重要的目标. 老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学校也应坚持以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忠.交互工具运用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12) .

[2]龚玲玲.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基于交互工具[J].小学教学思考, 2013 (17) .

篇9: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91-01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探究方法,掌握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对象,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素质、不同个性、不同特点的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的权利。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教师只有清楚、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而不致消极、被动。总之,新型的师生观要求教师必须放下那让教师本身感觉沉重、让学生畏惧的架子,真正地走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平等友好的、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現,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探究,多鼓励表扬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是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三、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乐于探究,往往来自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和思维的方向,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数,不论是较小的数还是较大的数,我都能较快地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3,5整除。你们愿意试一试吗?学生听后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争先恐后地说出许多大小不同的数,教师都能很快地说出正确的答案。然后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验证,学生更加感到奇妙。在学生说数的同时,教师把这些数归类板书,最后让学生探究验证。在探究中,学生亲历观察、猜想、比较、验证、归纳等,发现规律,总结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创设了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都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进行实质性的探究操作,使学生掌握探究方法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真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也必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加里培认为,“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外显的活动可以经过出声的语言、无声的语言而达于思维。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五、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本着“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精神,并利用评价来有效组织探究活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态度、努力的程度、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创新的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身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评价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人。同时要宽容地对待学生探究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探究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互相借鉴、互相欣赏,使数学探究活动更有效、更有吸引力。

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探究学习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是渗透于所有活动之中的。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中,不能因为学生没有经验就不去探讨,不能把程度降低到不用思考就能掌握的程度,而应该指向未知的、更开阔的视野。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延伸自主探究的空间。如在学生学完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问:“生活中有很多用来装液体的容器都是圆柱形的,这是为什么?”要求学生联系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究、去寻找原因所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把课外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来共同探讨,使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延伸自主探索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探究性学习增添新鲜血液。

篇10: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论文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指导

论文摘要:“探究性学习”过程更重视学生的发现,发展能力,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并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通过创设条件,创设情景,形成主动参与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猜想质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科学的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这一基本要求和创新思维关键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更重视学生的发现,发展能力,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去。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共同转变,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我在物理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首先加强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并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再次积极创设条件,形成主动参与的氛围,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猜想质疑,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协作精神,关注个体的差异与特长,调控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信息的特点。

一、创设自由、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心情舒畅,感到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才有主动探究的心态。实践证明,在探究性教学中,没有自由、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也就失去创新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其探究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动力及自我创造力,增强群体意识的熏陶和群体成员的竞争气氛,并以此促发学生的个性,分组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根据探究性学习的性质、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指导性的分组标准,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选择的自由,组成5或7人一组的最佳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教育学生懂得相互尊重和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积极性。

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新课程改革注重从自然和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求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注重把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渗透于知识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中,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资源,如:探究对象、材料、探究课题的情景和氛围的设置等等。学生形成知识的一般规律是:感知材料――建立表象――抽象概括――运用概念――深化应用。感性材料不仅是形成教学概念的基础,而且是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想象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课题,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经过交流与讨论,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并记下每次测量的结果,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自己动手,学生发现规律,从而自己就能获取了相关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课题情景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贴近于生活,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学习指导

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开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处于咨询、帮助、引导、裁判的位置,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片面引向已有的结论,使学生失去想象的空间,而应以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为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学会倾听,适时介入,明确指导和恰当评价。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观察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其数量比质量更重要。在此之前,不对其做任何评价,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并能鼓励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参与进来。探究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究时间,教师指导过早,会导致学生失去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使之产生“差一点点就成功了”的遗憾,但介入过晚也将使学生久置于“悱愤”的状态,导致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教师应学会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识别出有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逻辑的整理与归纳材料,得出结论。教师的指导要依据问题的特质、学生的个性、活动的情景等特点,把握介入的深度,既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又预留有主动发展的空间。实际上,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才能真正融入探究性学习中,与学生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探究性学习通过厘定教师、学生与学习对象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实现,三者不能或缺,其价值体现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得情感体验,达到学习目的及能力的增强。教师明确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对探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丽萍.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触动心灵作文500字下一篇:《消防安全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