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反思》有感

2024-05-13

读《反思》有感(精选14篇)

篇1:读《反思》有感

闲暇时,拜读了宋运来老师主编的《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特别是《每天反思一下自己》这篇文章,让我从中受益良多。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列举了一些中外教育大家对教学反思的看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是有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也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随后他列举了一个经典的案例。特级教师龚春燕,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重庆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研究项目课题组组长,他撰写了5部有关创新学习的专著,在20xx年还被应邀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作了创新学习的专题报告。他在谈到自己成功经验时是这样说的:“工作来,我坚持每天晚上反思一下当天的工作,并且把自己所思、所感、所得都记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很珍贵的原始素材,多次整理,写了不少的文章”。

我个人认为龚老师的成功秘诀在于“与思考相伴”,他的反思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反思要持续不断

偶而的反思并不困难,也是绝大多数的老师能够做到的,但持续不断的反思却不见得是每个人都能可以做到的。比如我自己经常就会给自己找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偷懒。龚老师将反思变成一种习惯,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工作21年来,他坚持每天晚上反思一下当天的工作,并且把自己所思、所感、所得都记下来,这个是需要顽强的毅力的。

第二、反思要与读书结合起来

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单纯地冥思苦想,而是以书籍作为思考的后盾,要将反思与读书结合起来,要广泛地阅读,书籍能让你的反思更理性,更厚重。龚老师每年都从工资中取出一部分买书或订阅报刊。每一次出差,买回的东西中书是最多的,不仅教育方面的,还有哲学、传统文化方面的,21年来,他藏书5000多册,几乎每天都学习到深夜。

第三、反思要与撰写结合起来

实际上每位老师上完课之后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反思,只是没有以书面的形式书写下来而已。在大力倡导反思的今天,有的老师说:“反思难道非得流于书面形式吗?有写的必要吗?”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停留于大脑里的思考,往往是零碎的,紊乱的,倘若你拿起笔将所思写下来,你就会发现,还需要对自己的思考做一番整理,而整理的时候又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而深刻。不仅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还要及时将所思所想写出来,这也是龚老师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2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都记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很珍贵的原始素材,经过多次整理,写出了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

我个人还认为教学反思让我逐渐学会了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自己在教育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上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以此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和工作能力,继续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做一名称职的好教师。

篇2:读《反思》有感

终有一天,你会在某个地方与童年的玩伴告别;终有一天,你会在某个地方与亲爱的父母告别;终有一天,你会在某个地方与你的爱人告别……你做好准备了吗?

这些就是你无法摆脱的事情,逃避是没有用的,你所能做到的就是去战胜它们, 用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去预测未来,准备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事。

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是靠不断反思来进步的。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错,不断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进步,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反思 过错,才可以找出战胜未来的困难的办法。 犯了错误,就应该及时改正,并且反思自己为什么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以避免在下一次问题来临时,一错再错。

篇3:读《反思》有感

1.观察细。细致地观察是写好教学案例的基础。张老师以其细腻地观察, 从“家常课”前师生没有任何交流到课上基本部分的引导, 以及在观课中观察到“左右转体胯下运球、快速左右转体运球、看手势加快速度左右转体运球”等丰富的练习手段, “教师自始至终不忘提醒和鼓励球性较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的内容”等, 再现了课堂上真实的教学场景, 课堂内容的“真面目”是理解观课者撰写教学案例的基本意图。

2.视角准。准确的视角定位是写好教学案例的关键。张老师在观课时, 选取了“学生个体差异”视角, 瞄准“个别学生在胯下无法做到变向运球, 教师积极地鼓励球性较差的学生继续练习上一个练习内容”等不同学生客观存在的表现, 凸显出现象背后的“文章”——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感悟出执教者指导学生练习时的表现, 分层指导、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技能等闪光点, 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练习的乐趣, 达到学有所得, 练有所获的目的。

3.思路清。思路清晰是写好教学案例的保障。张老师对“胯下运球”教材分析到位, 宏观上从《课标》的要求进行阐述, 微观上从教材本身的特点, 从动作技术的前后联系、学生知识能力差异、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深入分析, 重点明确。再者, 能够联系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技能基础进行客观剖析, 厘清了教学中一系列的关系后, 张老师在教学案例描述上做到了让读者对案例背后的教育价值、教育策略有更加清晰的感知和领会。

4.描述实。实实在在是写好教学案例的“法宝”。真实的才是最美的, 教学案例也是如此。“家常课”一词折射出张老师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如果平时不去认真研究,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什么是“家常课”, 什么是“公开课”。“能否做得更好”、“加油哦”等激励性的语言真实感人, 我们在张老师真实描述的“家常课”中, 品尝到丰盛的“精神大餐”。

5.感悟真。真情实感是优秀教学案例的魅力所在。该案例“虽然语言简单, 但从未忽视”、“虽然教学的手段没有新颖性可言, 教学的内容没有特别之处, 但教师将本节课上得实实在在”, 朴实的话语, 真实的感受, 发自内心真实的感悟和觉醒。

篇4:读“书法”杂志有感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篇5:读《在反思中成长》有感

在礼炮满天,牛气冲天的新年里,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大了一岁,总感觉是不是读的书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呢?这时我偶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本新书,那是自己在放寒假前网上邮购的书籍《在反思中成长》,因为自己当时也在关于写阅读反思的笔记,所以看到这本书是关于写反思的,而且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又相符合,二话没说的就把它买了下来。

我翻开目录已及选读了几篇文章,大致先了解了此书的写作方向,发现书中呈现的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分为“走进孩子篇”“教师成长篇”和“家园同心篇”三大部分。

突然发现书中的这一个个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无论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效法。书中的内容都是以个人的方式描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育情景、事件,以及其中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并加以分析、思考,可以使自己个人经历的情景与职业产生联系,从而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我也很快的将此书用了3天的时间将它读完,其中一篇案例《我喜欢老师,老师喜欢我》,教师通过孩子的这句话,意识到老师的一颜一笑,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任何表面的、口号的、形式的爱都不是我们的追求”,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师成长篇”这一章节的案例,主要是通过发生在班级里的事情,教师怎样去解决问题,使我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孩子不见了”“面对家长的投诉----”等案例中,教师能以心静的状态与家长沟通,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教师幸幸苦苦的工作,谁都不想被家长投诉。但是我认为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抱怨、闹情绪都是教师不成熟的表现。此时,作为专业化的教师就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想办法和家长沟通,解决问题,促进与家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也能反映教师成长的足迹。

读完此书,我也发现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培养思考问题的意识。多观察身边的小事,进行分析和反思,不断调整教育行为和改进教育实践,不断地成长。每天可以把自己印象和感受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一点不能忘记,因为在文字的背后,是老师的耐心和智慧,我们可以在朴素、平凡的语言中体会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篇6:读《反思中成长》一书有感)

读《反思中成长》一书时,我 感到十分激动。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们一定要直面缺点,认真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可借鉴的资源,从经验型教师上升到研究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比较有效的成长途径还是自己的反思。

教师的成长最终还是自己的事情,设法让自己进入研究状态,可以说是教师内在成长的不二法门。教师之所以感到职业的倦怠,之所以感到自己的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重复,那就是教师还没有将自己当作专业工作者来看待,还没有让自己进入研究状态。

如何让自己进入研究状态?“老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就等于开启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大门!因为,丰富的教育实践开始进入了老师的视野,教师本人不再对于看似平常的事件熟视无睹,甚至置若罔闻!当我们的老师开始用审视的眼光面对自己每天的教育实践的时候,他就不再为自己的所谓重复的工作而深感倦怠,因而他就可能走上职业的幸福之路。” 这段话对我的启发简直太大了,我常常痛惜为什么总感到许多人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磨平了自己的棱角,缺乏了创新意识,我终于找

到了答案,那就是缺乏思考和学习的意识。因此,神圣的教育教学变成了知识的传递,教师的成长变成了经验的积累。于是,不仅自己感到倦怠,而且对于各种活动的参与热情也不很高。

近年来,我们常常提到“问题即课题”,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认真对待,并且将自己或者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用文字的形式积累下来?包括我自己,做过的许多学生工作、与许多家长的交流、教学中的思维火花等大多在瞬间稍纵即逝了,积累下来的少之又少,幸亏我能及时读了王校长的文章,及时意识到这一点。我想,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幸好,我还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心。

其次,身边优秀教师的引领,也是教师比较有效的成长途径。

面对教育大发展的今天,身边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必不可少,可以带动和鼓励周围的人一起来研究、共同来观察自己或者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坚持撰写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或者有针对性地写教学反思,日积月累,对他们的鼓励至关重要。正如王校长所说的“让老师们从自己的事情,从身边的事情开始写作,无疑能减少写作的难度,也能提高协作的兴趣。”当老师们真正享受着成长的幸福与快乐时,他们的自身的积极性也就真正调动起来了。

再次,我认为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对于一根教师的成长也十分有利。如果不注重读书学习,不注重获取新的东西来充实自己,那以后教书就只能是凭经验、凭惯性运作,这样教一辈子书,也只能是“教材”、“教参”、“标准答案”的传声筒,还谈什么创新与发展呢?周国平提醒我们:“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譬

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便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和精神行为。”

反思不是对事物简单的“回顾”或分析,而是从事物现有的层面出发,向更深层探索,在新的层面上看到现实的不足。优秀教师的引领、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和反思以及教师自身读书习惯的养成,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如能及时反思、坚持反思,并把反思结果记录下来,必定会积累一笔十分宝贵的物资和精神财富,我们也将伴随着反思不断成长。

我在反思中成长 我在反思中成长

——浅析思想政治课教学后的“反思”

常州市勤业中学 莫晔

曾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教师就像用以识别地图的图例。”从表面上看,这是对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表白,细究起来,却包涵着另外一番深层的含义: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才能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才能做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这是促进自身

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我们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来看,它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教学方法上的丰富性和灵活性,而教学方法的完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得以实现。从思想政治课自身的特点来看,它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相比其它学科,更重视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这更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反思,寻找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少走弯路。同时,学校政治课教师又偏少,难以进行同教材交流,因此,政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是最有效的途径,而课后反思,更带有批判性和思辨性,更有助于教师将教学经验理论化。

一、反思成功的教学经验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深入地思考,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运用等。教师如果能在获得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后及时进行反思,就能从盲目的行为上升到自觉的行为,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感悟,从偶然的收获走向必然的成功。如在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性格”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一改以每一框题作为一课时的设计思路,而是将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第一课时和学生“聊聊你所知道的性格”,通过“描述性格——猜猜是谁”、“谈谈名著中的鲜活人物”、“故事续编”等活动激活学生对“性格”的已有经验,并对已有经验进行强化或产生观念的交锋和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课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找找有关性格的资料”,教师给出“性格与职业”、“性格与健康”、“性格与名人”等选题,提供“GOOGLE”等搜索引擎,让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作相关查找,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写成小文章。开拓了学生眼界,并形成对信息的初步整合能力。第三课时让学生按相同话题结成小组,通过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讨论、辩论的形式归纳掌握本单元基本知识点,产生相应情感体验,初步形成有意识培养良好性格的能力。课后反思这种学生带劲、教师舒心的设计,实质就是运用了“激活经验——同伴互动——教师引领”的教学模式,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定位的一种尝试,力图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政治课脱去说教的外衣,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二、反思教学中的遗憾

课堂教学总是遗憾的教学,课前精心的设计,周密的考虑,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认知、性格个性的差异,社会经历的不同,总会留下许许多多的遗憾。如在教学中,一些同学抢着发言,意犹未尽,而另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种矛盾使得我课后经常遗憾。因此,反思这种遗憾,怎样给内向的同学多一些机会,给胆怯的学生多一点心理准备的空间呢?“课前五分钟”就这样诞生了,在上课的头五分钟里,每次以两位学生为一组,就心理健康话题,组织活动。以全班参与面、活动形式、内容等评出每月之星。这样的课前活动,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来表现自己,不仅使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也带动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益。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创新,就会有遗憾,不重复自我,更会有遗憾,但如果抓住遗憾,并反思遗憾,一个新的教学灵感也许就在此时诞生。

三、反思教学中突发的灵感

课堂教学凝聚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进入“角色”,往往“灵感”顿生,创造出成功的精彩的案例。而这些“灵感”常常“突然而至,悄然而去”,若不及时给予记录,便会遗忘,令人遗憾。因此,我们就必须在课后反思产生这些成功和精彩场面的主观原因,以及如何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再创成功和精彩场面等。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正好因车祸而肿胀着半张脸,眯缝着一只眼赶来上课,引起学生一片惊呼。面对此景,教师放弃原来教学设计,重新导入:“如果你们象老师一样遭遇车祸,而且假设脸永远就这样了,怎么办?”学生的直接反应是“躲在家里”、“自杀”、“整容”,在最初的喧闹过后,有同学提出“平静地接受自己,乐观地活下去”。教师因势利导,引导不同观点的学生讨论、辩论,援引例证,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和得出的观点是切身的、真实的,“知情意行”是统一的。在课后反思中,我认识到灵感来自于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过程”,更意味着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发展的人,意味着教学是师生双方彼此分享理解、彼此交流促进的过程,意味着教师的主导角色更多表现为师生平等交往中的首席。反思教学中突发的灵感,实则就是检验教师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四、反思学生的智慧火花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样,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在闪烁,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肯定和表扬学生这些独特的见解,激励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同时在课后反思学生的这些“智慧的火花”,就能够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起到互补的作用。

五、反思教学上失败的事例

撰写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这是教师超越自我,取得进步的关键所在。出现失误后教师如果不进行反思,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学生,给学生以思想上、思维上的误导。因而教师在课后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失误所在,以及产生失误的原因,反思应该对失误采取的补救措施。比如说:教学过程是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由于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设计的教学内容难度偏大或者创设的情境学生不理解;由于上课时随意性太强,以致主次不分;喜欢出怪题,或者对学生的评价不恰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对这些事例进行认真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类似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出现。记得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前言课上,为了使学生感知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我设计了一则绕口令游戏“蛤蟆歌”,在游戏结束后请学生说说怎样才能玩好这个游戏,学生踊跃发言,可我始终觉得没有答到“点子上”,焦虑的等待“正确答案”,在没有教师鼓励性的反馈下,课堂气氛由热转冷,最后只好由我索然寡味地说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课后反思,才惊觉原来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学生所说的,不就是他们由实践得来的,并且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切身感受吗?在教师的潜意识里,尊重和赞赏的不是学生,而是知识本身,不是对学生引导、帮助,而是替代他们的头脑来思考,这样谈何培养充分发展的人?失败,使我重新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观,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六、反思教学过程并对课堂教案再设计

一节课下来,坐下来静心沉思,把所上过的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方面是否有新颖的突破,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做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是否到位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归纳和取舍,并反思原因及改进方法,对所讲过的教案进行重新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篇7:读《反思》有感

信念+实践+反思+蜕变=成功-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信念+实践+反思+蜕变=成功・ ・ 合上《玫瑰与教育》这本书,深深地惬意感弥漫于心间!作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她的音容笑貌、超脱风采久久萦绕于脑海,挥之不去。让我不由得再去回味她这本书,回顾她这个人。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懂得:把平凡的事做真了就不平凡了,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不简单了。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做一个个性鲜明、信念坚定的思考者、实践者。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一个普通从教者走过的艰辛而成长的路子;看到一个普通者心中永不言败为着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看到了一个普通的从教者的不普通之处。是窦老师让我们明白:一个普通的从教者是怎样成才的?一个普通的老师是怎么发展自己的专业的?一个普通的教师是如何成长为一个知名的优秀教师的?一个普通的教师是如何事业有成的?窦老师现身说法,用自己的成长历程向我们诉说着、向我们诠释着,普通的你同样也可以变得灿烂。   “练笔就好比开花,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力量,是不可能让一瓣一瓣的花朵展开自己的面容的,……即使是天才,也需要漫长的、艰苦的.修炼”。在我感到写作的渺茫时,使窦老师的这番话给了我希望,给了我力量,给了我坚定。     窦老师“活在当下”的说法,让我们每个人看到自身那涌动的火山般随时爆发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让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多幸福更有价值。    “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再是强调我要教学生什么东西了。我们没有办法 为下一代规划他们 要学习的东西,我们也不知道为下一代调整什么东西, 我们惟一能教会他们的是如何 学习,而不是将孩子考成‘烧糊了的卷子’”。这段话道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们当前教育弃之不去的弊端,道出了我们教育的内涵,道 出了一个做真教育者的心声。    窦老师读一些文章而写出的感悟是那样的发自肺腑,触及人灵魂的至深之处,给我们以启迪和感染。    ……    要说的太多太多,总归,当你一旦拿起这本书,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对你思想上有很大的触动:你会驻足思量自己走过的路,你会反思自己原先的无知和不足,你会重新审势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路,你就找到了自己前行的航标,你就对教育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读这本书,再次使我深深意识到:人必须始终有一种动力,使自己从懒洋洋的状态中走出来,并常常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状态,这样惰性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这种动力来自于哪里?还是这本书告诉我,这种动力来自于对某件事的期望、信念、态度、行为!千帆竞争,百舸争流,对于教师而言,这份动力更来自于内心的一种责任,来自于对学生的爱,来自于对职业的幸福感,来自于对人生的永恒追求。     记得有人说过:有什么样的期望,就会有什么样的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的结果。路在脚下,铿锵前行,一旦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拥有了践行的动力,一切就会皆在自然中接踵而至。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窦老师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在执着实践的磨励下,在思考中探索,在反思中蜕变,最终成功的脱颖而出。这一个名师带给我的思索,这是这本书告诉一个普通为师者的道理。    这是一本不得不让你为之怦然心动的书。

篇8:读《反思》有感

一、从学术研究看大学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现代大学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 承担着培养人才、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责任。之前大学一度被称为“象牙塔”, 几乎与社会隔绝, 但是作为现代的大学, 走出象牙塔是一种必然趋势, 大学不能回避和抗拒。大学一方面要在学术研究中承担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还要维护其基本的学术自由, 这正是大学的尴尬所在, 我国大学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随着大学与社会联系交往日益密切, 政府和社会委托给大学的学术研究课题越来越多, 课题经费在大学的研究经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其对学术自由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 巨大的商业利益和发现未知知识领域秘密的本能冲动, 也使得一些科学家的研究有可能危害人类社会发展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那到底大学应该在学术研究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正如博克所说, 即使现在研究人员意识到了自己的研究责任、政府机构也开始在管理研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即便这样大学仍然不能置身事外。大学必须尽力保证政府规定的严格执行, 必须制定审计程序, 确保政府研究经费支出与相应的拨款条件或合同相符合;如果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会侵犯他人的隐私, 或使公众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造成伤害, 甚至是触犯有关法律法规, 那么大学也应该予以制止, 这是不违背学术自由的, 因为这些研究超出了学术自由的范畴;大学应该关心基本的学术价值问题, 大学应该对篡改数据资料和操纵研究结果的研究者实施处罚等。

二、从我国招生中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看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学为何制定招生政策?第一, 选拔优秀的学生, 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第二, 帮助国家解决受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 大学采取统一高考、分省录取的招生选拔模式, 政策中又包含了少数民族加分优惠政策, 这种政策不仅在高考中适用, 甚至已经延伸至研究生录取。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缩小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距, 实行少数民族优惠真个看似十分合理、必要。但是随着现代公民日益重视自身权利的维护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强烈要求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 此政策一直存在不少争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大学开始招收大量少数民族学生, 并且采用了定额制, 但是这种做法褒贬不一, 产生了支持派和反对派。支持者认为, 虽然导致暂时的不公正现象, 但同时是为了实现更长远利益、更大的机会均等应付出的代价;可以增加校园的多样性, 增进不同种族之间的理解和宽容;求学者以前的分数和考试成绩高低不能说明其今后贡献能力的大小。反对者却认为这有悖于教育公平, 优惠录取少数民族学生意味着剥夺了其他本应该接受优秀教育的学生的机会;是对少数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会削弱优惠学生的竞争意识, 最终会影响整个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在我国, 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由于优惠政策受益人群不明晰, 相应审查标准的缺失, 使得部分人钻了政策的“空子”。比如从1883年至1990年的几年间, 从汉族主动改为其他民族的逾五千多万人, 令人震惊;有的学生甚至在高考前一个月都有可能更改自己的族别而获得政策上所给予的优待;很多高校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要求比汉族学生低得多, 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这降低了少数民族毕业学生的质量, 民族素质差距进一步扩大, 不符合民族的长远利益。但是纵观全局, 实施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利大于弊,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育公平, 有利于教育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大学作为实施优惠政策的主体, 必须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这需要大学谨慎公正, 明确受益人群标准, 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挑选能促进其他学生、促进大学、促进社会发展, 又有自身特点、优点的学生。政府要做的是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环境, 让他们和汉族学生站在同样的起跑线。

三、从大学德育看大学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阶段, 全球化、信息化引发人们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转变, 由于缺乏系统的道德训练和缺乏道德推理能力, 道德问题时有发生。如果说药家鑫事件是一种偶然, 那么小悦悦、复旦大学投毒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给我们大学德育敲响了警钟, 大学德育刻不容缓。大学对于整个社会道德大环境的维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只有大学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德育责任, 才能令社会少一些痛心的事件。现阶段我国大学德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脱离、重智轻德的现实、缺乏训练有素的教师等, 这些使得我国道德滑坡现象严重。那大学怎么才能在我国道德滑坡现象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呢?首先, 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改变重智轻德的观念。重新选择书本, 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材。改变大学的德育授课模式, 不能让学生只带着耳朵去听, 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件中亲自感受, 培养学生道德问题的推理能力。其次, 培养能胜任道德教育的、训练有素的教师。“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 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知识, 能够提出处理反复出现的道德问题的最有启发性的理论和观点。再次, 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注重“渗透性教育”。比如法国许多教育家认为, 德育不是任何一门专门教学可以完成的, 必须融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 因而他们在法语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外, 还引导学生热爱自己优美、严谨的民族语言。生物课则结合知识的传授, 强调尊重生命, 帮助弱者, 为社会服务尽责。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推进, 改革不断深化, 在拆除了大学的围墙之后, 大学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 大学既需要清醒坚定的保持一贯的学术自由, 又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 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引领社会前行。

参考文献

[1]德里克·博克著, 徐小洲, 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刘春华.学术原则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解读[J].高效管理, 2009, (6) .

篇9:读鲁迅《立论》有感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篇10:读《反思》有感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引起了自己的共鸣:《江苏教育研究》第11期《我与课改的约定》一文中写道:“每天,我都要拷问自己:今天,你学习了没有?做了没有?写了没有?我觉得只有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总结,才算得上时一个称职的现代教师,才能跟得上可改的把步伐。”古语说,“飞瀑之下,必有深潭”,这“深潭”是“飞瀑”长年累月冲击而成的。教师持之以恒的教学反思宛如源源不断的“飞瀑”,必能早就教师高潮的教学艺术、丰硕的教学成果之“深潭”。

是的,“深潭”之深并非是一天两天早就而成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坚持慢慢累积而成,我觉得要成为一名专业性的`教师,反思绝对是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我们青年教师,刚开始的几年就是一个起点,在组织活动之前,首先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活动孩子们会感兴趣吗?”“它适合自己班级的孩子们吗?”“孩子们究竟能得到什么呢?”“每个环节的预设是否合理?是否都面面俱到?”等等,即课前反思。所以,在活动组织之前,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样的反思才是有价值的,在一个个的问题中找出答案,找出最恰当的方法,相信这样的活动离成功才会越来越近。

当活动结束后,不妨问一问自己:“教学目标是否完成?”“重难点的把握到位吗?”“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以及“教师的语言是否简练”等等方面进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找出活动的亮点以及不足,并及时用笔记录下来,以便在下次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注意。

篇11:读《反思》有感

野生的动物我们就不应该捕杀,已经驯养的动物就不能抛弃。可我们人类做到了吗?没有!我们有什么资格瞧不起狼?不论狼再怎样凶狠,也是为了生存,它们天生就是捕食者。而我们人类的价值是管理世界,不应该为了眼前利益去杀害生物破坏生态,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呢?

我们走得太快,是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是啊,如果我们能停下脚步,不让更多的生命为人类的利益而牺牲,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吧。

深圳福强小学五年级:张孙宁昌

相关文章 道德感悟――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 读《挽救有爱心的人》有感 有一颗善良的心,总会得到回报的――读 道德,近在咫尺――读《做一个有道德的 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读《西游记之三

篇12:读《反思》有感

读前辈诗文有感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我无前辈千钧笔,造物争功谢不能。

已分文章归委靡,可怜意气尚凭陵。

鸾旗广殿晨排仗,铁马黄河夜踏冰。

篇13:读《诗经》有感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感情真挚、率直奔放的时代!

瞧, 在河之洲, 雎鸠鸟鸣, 窈窕淑女, 君子划舟, 寤寐思之, 辗转反侧。女子娇美, 男子率真, 思念与爱慕随着小河流水, 流入琴瑟美梦之中。

瞧, 崔嵬之上, 有一位征战在外, 伤怀家人, 仆疾马病的丈夫在沽酒怅饮;丈夫在外, 一位女子“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 丈夫不在, 为谁装扮呢?在水一方, 伊人却有淡淡的愁怨,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恋人的距离有多远呢?皎洁的月色,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情兮”触动一个男子的思慕之心, 浪漫的情怀穿透古今。

在书里, 借酒抒怀的思念, 女为悦己者容的坚守, 虽近却远的怅惘, 月下相思的浪漫……是如此浓厚和真实, 它让我对那个时代十分向往。几千年前的人的生活状况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 但不变的是情感;当现代的物质生活、道德标尺环绕着人们时, 我更加怀念远古中华大地上的情的浓烈, 爱的真挚, 思的浪漫, 怀的坦荡。

时已逝, 情犹在!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一个战争频仍却不失细腻诗意的时代!

《诗经》里有很多描述战争的古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真实地刻画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同仇敌忾的决心。

然而, 我更多地被它多情的诗句所吸引。“我徂东山, 滔滔不归, 我来自东, 零雨其濛”, 士兵的征途漫长, 士兵的归路更迷茫。想想家里“果贏之实, 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 蟏蛸在户”, 缺乏了男主人的家庭生活何其艰辛。归途中的细雨淋湿了山野, 淋湿了心情。它飘飘洒洒地穿越历史, 淋湿了我的心灵。

《诗经》里写道:“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依依的杨柳, 霏霏的雨雪, 迟迟的行道, 饥渴的征途, 伤悲的心灵化作依依的柳枝, 触佛着我们的内心的是情思。

没有惨烈的战场, 没有尖锐的控诉, 有的是作战的决心, 有的是细腻的描写, 是诗意的悲哀。生活是艰难的, 但几千年前的中国人留下的是诗意的细腻。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这是一个女性独立、自尊的时代。

读诗经时, 文中女性痴情、坚忍、自尊、不让的特质深深地打动了我。那个载驰夫人!卫国已破, 哥哥也死, 自己远嫁许国。可她巾帼不让须眉, 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危在旦夕, 她毅然“驱马悠悠, 言至于漕”, 许国大夫长途跋涉阻止, 但却不能阻止她救国救家之心。她说:“大夫君子, 无我有尤。百尔所思, 不如我所之。”你们这些大夫君子, 不要对我责备。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 都不如我为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她“控于大邦, 谁因谁极”的策略最终救了卫国, 历史证明最终齐桓公派兵助卫, 并赠她鱼轩。何等的智慧, 何等的勇气, 何等的尊严!

还有那个遭到丈夫抛弃的女子。年轻时丈夫抱布贸丝, 痴心一片来定情, 年老时,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当年海誓山盟, 如今抛之脑后。一个遭到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 没有哀哭怜惜之相。最后那句“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几多悲愤, 几多无奈, 但还有几多果断。爱情没有了, 我们就这样完了!何等的决绝。

《诗经》里的女性展现出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现在的我。它让我想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坚忍、顽强、诗意、自强不息。

穿越了千年留下来的是精神、情感和民族的气节。我们的先人们多情、细腻、自尊、率真, 他们早早地就诗意地栖居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

篇14:读《菜汤》有感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上一篇:老年人娱乐活动策划书下一篇:财务经理的角色和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