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史》产教融合工作总结

2024-07-26

《设计史》产教融合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设计史》产教融合工作总结

《设计史》产教融合工作总结

艺术学院

设觉传达

设计史课程就其实质上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发掘其人文内涵,在不同民族的艺术审视、比较中,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确立学生对艺术中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艺术理念的形成。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注重理论的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对其专业学习有所启发,甚至从中找到艺术创新的依据。

由于设计史是理论类基础课程教学创新,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思路方面有如下总结;

1、课堂教学中,围绕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对学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的部分展开讲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进行延伸,培养他们提高阅读量、撰写读书笔记和独立、理性思考的习惯。

2、教学研究中,适时调整学术研究向当代转移,重视对国内外新的设计现象的研究。当代国内外设计家和史论家究竟关心什么,设计的未来如何发展,设计的民族性是否能保持下去等。这样对艺术的研究就超出了自身的价值,以发掘设计史的内涵,形成对设计新的人文理解和观念。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设计史学习研究的魅力,明白课堂学习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3、重视具体教学过程。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把学生平时的读书笔记、论文及课外作业都体现到学生的成绩考核中,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为考试而学的行为,转变学习风气,更好地发挥史论课教学的实质作用。

4、设计史是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从美术史中分离出来的子学科,让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解母学科——美术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拓展他们的文化艺术视野,也可以弥补学生人文素养、设计理念及表现语言的欠缺。

5、将最新的国内外大型艺术展览的信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演示、讲座等形式分析、解读相关艺术信息,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和感受,使他们体验到设计史学习与专题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以上是对设计史的教学思路进行的总结,下面对设计史的教学创新进行一下总结:

1、授课内容与时俱进,重点突出纵观设计史,所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大,文化、地域差异比较大,在有限的课时里,授课教师需要精炼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重点突出,留下对未来设计实践有帮助的、应用价值高的设计理念与应用实例。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史课程重点在于从分析设计的发展过程,研究和分析各个不同时期的设计观念。设计史的授课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由于科技、文化、经济、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创新,设计也在发展和进步。设计史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从设计的发展史上简单的将词汇进行解释、将理论进行阐述,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设计动态和设计的发展趋势,合具有时代特色和借鉴意义的设计实例,通过分析和讲解,启发学生学习历史和设计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想法,使得设计史可以鲜活的得以传承。

2、发挥专业特色,构建实践教学设计史课程一般来说都是考查课,授课方式也就是纯理论教学为主,结课方式一般以论文为主,所以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构建视觉传达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发挥视觉传达专业专业特色,结合设计内容展开对具体设计风格和方式演变的历史的学习。其次,改变过去“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建立老师跟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挥他们的潜能。最后,加强课堂的实践教学。

设计史不仅向学生提供基本的专业知识,也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新的看法和参照。在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性学术互动交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他们新的人文思想,形成与时俱进的大设计的观念,这才是这些课程应该给予学生最好的关怀和启发。相信在学院“艺术、技术、人文”办学思想的指导下,艺术设计史的教与学定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篇2:《设计史》产教融合工作总结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到国家基本制度的层面,提升了产教融合的内涵,而且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对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作出了最高指示。多年来,我们牡丹区中等职业学校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指导,更新我们的办学理念,理清我们的办学思路,规范我们的办学行为,在产教融合工作中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建设一支适应产教融合教育新常态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在校生达3147人,在编教职工306人,其中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186人,专业课教师有84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42人,其中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技师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执业资格)教师13人。专任教师全部取得了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1人。雄厚的师资队伍能保证教学实训的有序开展。

学校还非常重视专业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根据专业设置的要求,积极吸收高校优秀毕业生来校工作。同时,鼓励中青年老师参加各类培训或进修,鼓励中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多名老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学校还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几年来,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拥有了一支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为产教融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职教集团助力产教融合工作。

牡丹区职业中专已经申报了菏泽市服装设计和电子商务等两个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内部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为学校与企业合作,产教融合搭建了良好平台,也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的职责。以我校服装专业与菏泽英姿服装有限公司合作为例,未组建服装职教集团的时候,学生到服装厂上实训课,服装厂生产紧张的时候,学生实训就受到影响,老师有意见,学生有情绪,服装厂也有理由。组建职教集团后,集团内的学校都和服装厂成了一个整体,学生的实训实习和服装厂的生产一体化设计,服装厂生产淡季,就多安排学生实训实习,做到了生产教学两相宜。

三、大学合作补短板,拉长产教融合工作链。中等职业学校对有些专业的学生培养有它自身的短板,因为,有些专业我们对学生只能进行专业基础培养,这离学生成为这一专业的合格人才尚有很大差距。我们针对这样的专业我们采取与大学合作,拉长产教融合工作链。我校在15年就创办了航空服务专业,我们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从大学拿到企业用人要求,我们完成中职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再交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接着按照校企培养方案对学生继续提升培养。这样就形成了中职+大学+企业的产教融合新模式。经过三年探索,这种模式已经成熟,我校15级航空班的同学已经完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习任务正参加在韩国的公司培训。目前,牡丹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正与山东职业学院就汽车维修高层次人才培养签署合作意向。明年即可实现招生办学。

四、企业入校,联合办学规模初现。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我们16年与广东心连心惠众集团联合招生机器人专业班,18年与山东丁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招生建筑可视化设计师特色班。企业人员进学校,专业培养企业化,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授课模式都融进了企业特色,目前,16级机器人班已经完成培养课程即将走上工作岗位,17级机器人班,18级建筑可视化设计师特色班都实现了两个班的规模。

篇3:《设计史》产教融合工作总结

近年来, 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已经成为当下职业教育升级转型和发展的热门词和新方向, 如基于“教学做一体化”、基于实例的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等各种教学改革方法, 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 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 都取得了宝贵经验。当然, 这项工作在实际运作上也有层次不深、状态不稳等问题, 有待进一步总结、研究、探索、提高。

本文提出基于瀑布模式的教学方法。瀑布模式是最早出现的软件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 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如同瀑布流水, 逐级下落。

在“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中, 借鉴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瀑布模式思想, 将教学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成果检验和效果反馈等六个基本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探求与合作能力, 交流、协作的精神和交流、协作的能力, 实现学生学习活动化, 活动过程化, 过程体验化。

2. 基于瀑布模式的教学模式设计

为了有效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目标, 把瀑布模型引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设计了瀑布教学模式。以电子专业的智能电子设计课程为例, 在实施瀑布模式教学时, 教师可按每组6—10人将学生划分为若干项目小组, 根据难度等级设计多个不同专题项目, 每个项目由小组成员共同分阶段完成。在新项目开始之初, 教师给出项目的具体要求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操作步骤, 然后组织学生展开项目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通过小组讨论、阅读查找参考资料、请求教师指导等方式来解决, 项目完成后, 学生需对完成情况进行交流和评价。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每个学生对涉及的理论知识完全是根据自身的需要, 有选择性的学习。

基于瀑布教学模式的智能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整体设计思路下图所示。

2.1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 也就是教学内容的取材设计。基于瀑布模式的教学内容是以项目为基础进行实施的, 所以可以引用类似企业各类的项目来设计课程内容, 使得教学包含企业实际工作内容, 贴近企业实际情况。教学课程可按照难度系数设计多个分阶段的专题项目, 每个教学专题项目分别设计为初级基础项目、中型难度项目、高难度项目和综合项目四个难度阶梯的教学内容, 并按月份分阶段来实施。每个难度阶梯的项目应设计多个同类型项目内容, 以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内容的专题项目, 学生遵循项目管理过程完成项目计划、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评测、总结等项目实施工作, 最终达成项目目标, 完成课程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等教学任务。

2.2 小组协同模型设计

小组协同是项目教学的突出特点, 通过小组协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机制、降低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组织难度、顺利实现小组项目工作。依托项目实施过程, 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尝试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是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利用小组协同边学习边设计边实践, 最终掌握整个课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1) 动态组队

确定项目背景、项目内容、项目计划、项目成员 (需要几个成员完成该项目) 、项目分工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专题项目, 动态组建项目小组。

(2) 策划分析

项目小组根据教师的指导收集项目相关资料, 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弄清楚问题的要求, 包括项目需要实现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需求等。

(3) 方案设计

项目小组根据项目目标和需求分析的结果, 提出解决方案的详细说明, 包括方案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试图解决的问题。确定任务开展时序, 工作结构分解以及其它支持文档, 最重要的是明确和分析需求, 同时, 教师通过讨论给予各项目小组详细的学习指导、方案设计咨询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

(4) 方案实施

项目小组在小组长的领导下根据方案和计划协同开展具体项目的实施。

(5) 总结

项目完成后, 各小组针对项目实施过程的技术路线、成果、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 并对项目设计、完成过程、项目结论进行分析介绍, 指导教师及各项目小组之间要进行评议, 教师及企业代表对项目进行总结,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项目实施给出评价与反馈。

2.3 综合考核模式设计

综合考核评价是基于瀑布模式的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学生学习并掌握专业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课程综合考核评价可充分借鉴企业员工考评机制, 综合考核内容在包括项目教学的结果考核的同时, 还需要加入项目组长对项目组成员的考核评价、项目成员之间的考核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维考核评价内容。综合考核评价要体现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同时须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要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 创造条件实现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 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具体考核评价内容包括:

(1) 项目成果评价

根据教师在设计专题项目中提出明确要求, 按照评价量规表给出项目成果评分。

(2) 学生自评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项目工作和成果, 为自己的作品撰写评论文字和评分。

(3) 项目成员互评

各项目小组成员根据在课堂活动中其它同学项目成果和表现, 给出互评文字和评分。

(4) 项目组长评定

各项目组组长根据成员的具体表现依照学习过程评价表为每个组员给出评分。

(5) 教师评定个人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各项目组中的表现情况给出学生个人评分。

3 总结

基于瀑布模型的项目教学方法是一种融合的企业项目流程化管理的综合教学方法, 其本身具有现代企业高效的开发管理、人才培养的特点, 满足“产教融合”的教学思想, 渗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能力为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基于瀑布模型的项目教学方法的实施关键因素在于课程项目专题的选择与内容组织设计、小组协同模型设计和综合考核评价机制的设计, 对这些关键因素的设计, 直接影响到基于瀑布模式的教学效果, 本文对这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对项目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完善和推进作用。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软件项目开发管理方法的项目教学方法——瀑布模式教学。瀑布模式教学就是将教学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成果检验和效果反馈等六个基本活动, 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如同瀑布流水, 逐级下落。本文针对瀑布模式教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 对项目化教学方法和产教融合的研究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完善和推进作用。

篇4:《设计史》产教融合工作总结

关键词:产教融合;数字媒体设计;高校

0 前言

在人类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历史上,艺术创新与技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就是技术和艺术相融合的教学专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全新教学理念探索市场导向型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创建同市场相联合的教学模式,必须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针对此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1 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数媒设计专业开设较晚,经验较少,依然处在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学习时期,在硬件设施和资源配备上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人才培育条件受到约束、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的现象出现,这是由于教学中存在下列几个问题所致。

1.1 教学中技艺教学失衡

培育人才的教学中,通常并不是平衡培育技术和艺术理念,而是有的以培育技术手段为主,有的则以培育艺术理念为主,学科间就好像是两道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无法相互融合。各大工科高校所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通常是以技术操作的教授为重点,轻视在技术中应当应用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过度地探索数媒技术,轻视设计教育的主体设计创新,导致轻设计重技术的现象产生。然而,在艺术高校中也暴露出轻技术撑持、重艺术表达的情况。进而得出,各大高校在尽最大努力培育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并未在教学中平衡数媒设计专业的技术和艺术理念。这是造成大学生想要采取技术手段完成艺术构思时,无法找到恰当衔接点的根本原因。

1.2 没有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而这些众多的理论知识学到手后,通常不知道怎样运用它们来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当前各大高校都高举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大旗,所以要加大力度展开实践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产教融合”。同时,操作实践案例的教学,是有效确保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环节,而正是因为缺少该环节,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理论与实践断层的阶段。

1.3 没有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通常滞后于有关数媒企业的工作模式,教学活动只是在学校内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无法与数媒行业的生产相挂钩。因此,在大学生毕业迈进社会时,无法在自己工作岗位上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得出教学模式问题是培养数媒专业人才的一大重要难点。

2 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数媒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2.1 拟定满足于行业需求的培育人才方向

高校的数媒艺术专业应与周边的数媒企业就人才培育上展开深层次合作,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培育人才计划。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具有个体化差异,所以学校与企业展开合作时,应当以学生自身的特张和兴趣为依据划分出各个方向和层次,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培养行列中。例如,第一个方向是拍摄3D影像与后期制作。学校教学队伍分析搜集的院线电影数据后得出,3D电影是深受广大观众青睐并蓬勃发展的行业,该走势为培育数媒人才开辟了新路径,在3D影像设备逐步成熟以及众多3D电影上线的大背景下,拍摄3D影像以及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必然大增,这时学校积极与影视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培育相关人才。第二个方向-移动媒体交互设计。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普及的大背景下,学校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与多媒体公司展开合作,致力于创新性移动终端设计人才的培育。

2.2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架构

在“产教融合”基础上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具备系统性和动态性两大要求,紧跟产业结构的步伐动态,恰当、科学地调整有关课程结构,达到与市场行业、产业不断进步相同步的目的。在分析专业岗位需求后,确定岗位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需求,以此为据,架构课程体系。同时,基础、专业、专业基础和项目综合是当前专业课程体系划分的模块,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从浅入深、逐层递进、互相交织融合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掌握与专业岗位相符的素质和技能。还是以影像设计类专业培育3D摄像师作为案例,一年级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概括、提炼色彩和塑造形体能力这些基础课;二年级则是开设能够培育他们创意和沟通基本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紧随其后则是立体影视原理与制作、拍摄影视与制作等专业模块课,培育学生专业摄像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最终在项目综合模块中,将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完成,并且在与团队紧密合作和交流中将实际中出现的数码摄像难题解决。

2.3 构建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

人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元素,所以高校应当以提升教师实力和引进行业、企业专家为培养团队的基础,将骨干、核心教师、兼职教师以及专家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组织起来组成教师团队。其中,核心教师以核心专业技能提升为立足点,有目的性地展开核心教师的行业、企业专项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能够展开有核心优势的教学;骨干教师则是以教学、行业、院校有关要求为依据,展开教育和有关专业培训;然后联合多个媒体设计类公司的设计师与总监,使行业兼职教师群成型,将优秀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引进本专业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是将知名行业专家队伍邀请到高校本专业教学中,利用有关行业、企业将长久合作关系达成,使专业建设指导咨询委员会建成。同时,诚聘专业顶尖人士指导专业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成三合一的专业师资团队,以师资力量的雄厚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育实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3 结语

为了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应以地区经济发展诉求为着力点,促使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形成,使“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深化和拓宽。不过,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建立起保障产教融合长久发展的机制,要求高校将企业需要的科研、岗位的专业人才或资源提供给企业,使企业投入到教学或指导教学的主动性提升,并迫切需要专业实力强劲的教学团队,为建立起长期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会,迟俭辉.产教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反思——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21-23.

[2]贾云鹏,郭宁.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技術手段在创作中的应用与融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07-112.

[3]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5+24.

篇5: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

——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纵论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4 月 28 日 3 版在近日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上,与会嘉宾表示,论坛提供了多方共同参与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对话交流平台,也充分证明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地方高校以及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近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国内178所地方高校、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1个行业企业,33个政府及相关部门,54位经济、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德国、英国、荷兰、芬兰、韩国等国的高校和行业协会代表,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这一主题,就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型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这次论坛广泛邀请国内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和海外高校的代表,搭建了社会各方共议教育改革的开放性、国际化平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应邀出席开幕式,她赞赏论坛搭建了教育界、产业界、学术界与各级政府共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和全球教育合作交流的平台,体现了主办者的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

加快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院士的呼声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矛盾。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朱高峰院士和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院士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朱高峰院士认为,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必须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动摇,要建立“制造强国战略”,将制造业做大做强,必须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乔布斯不是培养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做好面向所有人的教育。高校要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推进教育改革,紧密产学结合,开展企业与高校联合创新,通过政府、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使高校追赶、适应乃至引领产业发展。”

如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谭天伟院士在比较了工程师培养中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和美国模式后,强调工程师教育要重视应用技术,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系统培养从低到高三个层次的工程师。“现在中国工程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老师都从校门到校门,自己都没有进过企业工厂,怎么能够胜任教学生工程能力呢?”他认为,必须构建适应工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业企业的期盼

来自行业、企业的嘉宾们对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推动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给予了热烈的回应,认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主动转型发展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秘书长陈晓明认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陈建洲提出,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具有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

适应岗位需求,尽快缩短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再培养的周期。维维集团董事长杨启典认为,企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主体,企业在自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主动推动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是助推学校和企业发展双赢之路,企业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切实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助推企业产业技术升级,实现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双赢。

三一重工总裁助理、人力资源总监章建纯在“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分论坛介绍了三一工学院在传统的职业教育领域探索和开创为现代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方法与途径。在“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教育策略”分论坛,腾讯副总裁马斌分析了高等教育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策略,探讨了新兴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快速进入教育领域后高校的变革举措。在用友高级副总裁郭延生看来,本科高校转型面临着深刻的教育变革,“企业正在进入校园”。在不久的将来,将构建起由大学、教师、学生和企业全面参与的,以互联网模式运营为主导的人才生态圈。构建更合理的教育结构——教育专家的思考

从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会的教育专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史薇对中国与德国、美国、瑞士、英国等国的经济与教育发展进行了历史比对分析,提出建立应用技术大学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如果我们不能突破传统的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认识局限,必然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各类型人才的客观需求,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3名国外专家介绍了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芬兰卡雷利亚应用科技大学校长彼得里〃瑞沃尔博士指出,应用技术大学的三大任务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支持应用型研究和服务地区发展。印度迈索尔大学校长K.S.Rangappa认为,那些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大学才能够取得好的发展,而社会要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的转移应用。多位专家对转型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建议。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重点讨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提出转型发展要以专业和专业群的改革和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来进行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呼吁树立大职业观,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解决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和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路径,提出要构建中央宏观调控的引导体制,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责任机制,确立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职能,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搭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通道,形成政、校、企之间信息沟通的机制和以评促建的质量保障体系。

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是推进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工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袁振国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八大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诚通过对全国40多所地方高校的实地调研,指出不同类型的地方本科高校在领导与决策机制的灵活性、办学经费来源的多样性、教师结构的合理性、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符合度等方面面临的不同问题,应通过改革创新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政府的行动

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最欢迎的是地方政府。在论坛举办的地方与高校对话活动中,合肥市、许昌市、驻马店市、常熟市地方政府领导与合肥学院、许昌学院、黄淮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校长介绍和分享了校地合作的收获与体会。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晓光评价: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并取得实效的合肥学院是

“合肥人民自己的大学”,是“培养合肥自己的工程师的摇篮”。黄淮学院虽然只是一个刚满6岁半的本科院校,但在驻马店市市长武国定眼里,是驻马店的城市名片。据武国定介绍,驻马店市之所以能够吸引投资达30亿元的银泰电动汽车生产项目,就是企业看到了黄淮学院转型发展以来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师生精神面貌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常熟市副市长陈惠良介绍,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始终面向常熟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助推了常熟产业的转型升级,市政府对学校的支持不遗余力。许昌市委书记王清义说,许昌学院列入河南省转型试点高校后,市委、市政府一个月内就作出决策全力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地方政府领域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只要地方高校紧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会赢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之路就越走越宽阔。

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型高校——改革创新在路上

论坛邀请了重庆、云南、安徽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交流了省级试点工作情况。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认为,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之途径,抓住了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关键、地方本科高校之内核、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精髓,应以此为主题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与规划。重庆已建立起由6所高校组成、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转型发展高校联盟,明确了各转型高校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邹平介绍了云南省创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实践,计划根据滇西特色产业布局兴办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学院,实现“办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介绍,安徽省率先提出了“应用性高等教育”这一区域性高等教育体系,正在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合作式、一体化”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此外,黄淮学院、浙江科技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等10多所地方高校报告了转型发展先行者的经验和体会。

篇6: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枣乡市山乡区职业中专是我区唯一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山乡经济开发区牛角岭路北,学校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座办公楼,五座教学楼、六座宿舍楼、两座餐厅、一座实训楼,一座学术报告厅,除学术报告厅外,其他2018年投入使用;投资1.7亿,实训、实操设备总价值2200万元。学校现有学生1897人,在职在编教师72人,专任教师62名,双师型教师15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健康管理、医护、医药、现代农艺技术等多个专业。

山乡职业中专立足山乡本土,围绕山乡经济社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发展作出了努力。

一、学校做法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学校利用坐落山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发展的现状。三年级学生每年的实习,学校首先安排驻地企业前进实业、金进电子、晴云科创园、马电科技等企业进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宣传,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书,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毕业季,学校联合区退役军人局和驻地企业等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双选会和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地企业,搭建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多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就业意向,促进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专业强,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21年,我校有多名学生被山乡国企等录用。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尽管区里拿出指标进行招聘,但很多岗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一批上进心强,专业进取精神足的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践锻炼,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参与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技能。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师找准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从合作企业发现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师资,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原来开设汽车维修和运用、机电技术运用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专业远远不能使用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山乡马电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新能源电动车,这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设置了水电焊、氩弧焊等专业实训课程和新能源电路等理论和实训课程,满足马电企业新能源发展需要。学校在与企业不断深化交流中,学校依据企业用人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主辅修制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市场、服务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意识;此外,结合山乡的康养产业,学校依托枣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养老护理的社会化培训,2021,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人次,取得了省人社厅颁发的养老护理资格证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双方主动融合的自觉度不够;

2.多数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意见

1.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2.优化实训前教育,保证实训前的有效指导。

篇7:关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5

依靠体制创新实现共赢

王寿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6 月 16 日 23 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如何才能有效协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体制机制创新,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开发水平最高、吸引外资最多、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得到成功发展,人才的作用举足轻重,其中尤以本土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为功不可没。1997年12月,为配合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亲自向中国政府提议,批准建立专门“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新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时任院长林靖东规划设计、一手创办,多方吸取了新加坡、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经验。地处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示范区、被世界500强企业包围、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特殊的背景,使得苏州工业园区职院自建立之日起,就融入了国际元素、承载了校企合作基因。

董事会制度:校企共赢的体制保障

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社会进步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近年来,各地各职业院校虽然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但校企合作效果却并不理想,推行过程也并不顺利,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致使校企合作徒有虚名、难以为继。

校企合作难于有效开展的深层次障碍在于制度缺失,因而必须从改革办学体制入手进行根本性突破。学院章程明确规定,“采取股份制办学,企业化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建校伊始,学院就积极倡导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成立了由企业、政府、高校等机构组成的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严格按照“行业领军企业、著名品牌、实力雄厚、社会责任感”四大标准聘请董事,企业、高校和政府在董事会席位中分别占到67%、26%和7%。企业董事中,包括德国博世、芬兰诺基亚、荷兰飞利浦、韩国三星、美国AMD等在内的跨国行业巨头,占董事企业的80%,形成以外企为主体的董事会。董事会有效融合了政府、企业和学术等资源,从政策、经费、专业等方面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尤其是对学院的发展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主要行使7项职权:负责公开招聘院长、副院长;听取和审议学院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提案,包括学院的工作目标和近远期规划;执行股东会决议;推荐决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审议董事提交的议案和其

他动议及附议;审议学院内部管理机构的设臵;审议学院的基本管理制度。

董事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从根本上保证了学院“为外资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员工”的目标精准不偏,保证了学院的办学方向不会偏离企业的需求,为校企合作打造了良好的制度平台。

“亲企”理念:校企共赢的理念支撑

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导入了新加坡公共管理领域的“亲商理念”,并将其明确为“亲企理念”。学院全面贯彻“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宗旨,全心全意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员工,承担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积极尝试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进而实现学院与企业共同成长。学院领导多年来坚持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走访企业的制度,了解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领导层解决好沟通问题的同时,学院各职能部门全力跟进,与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建立无间隙对接,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院管理团队定期走访企业、加入外企总经理俱乐部、参加美商协会和德国商会活动,频繁的企业走访、与企业人员的密切来往,不仅保证了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层面上的交流,还保证了全体教职工在价值、行为和情感上能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思维,成为一个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学术人。

为了与企业对接,学院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部门——事业发展部,主要负责联络企业,搜集企业需求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落实到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成为学院校企合作的桥梁和枢纽。学院依此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不断编织越来越大的校企合作网络。

全流程对接:校企融合的运营机制

校企合作的通畅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机制保障。其中,明确责任分工基础上的校企之间全流程对接尤为重要。

专业开发与产业需求对接。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较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平均每年调整2至3个专业,现有的43个专业全部面向苏州外资企业最紧缺的行业。

教学计划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在系部层面,各系都成立了以企业人事经理为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比例、顶岗实习安排等,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配臵与企业工作现场对接。专业教师主要面向企业一线招聘,75%的教师有5年以上产业经验;实践教学设备基本与企业同步,共建154间“教学工厂”;专业课程全部按照24人进行小班教学,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未来职场上的组织规模;始终坚持全员5S考核和师生末位淘汰制度,有效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自主管理能力和进取意识。

教学实施与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对接。自2004年开始,学院通过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把客户需求列为关注焦点,把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作为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实现学术标准与产业标准的融合。

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职业院校的科研如果远离企业和市场,则无异于闭门造车,不仅出不了成果,也不会受到企业欢迎。学院在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的同时,立足产业和市场实际,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主动将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引进教学与科研,既服务和回报企业,又培养教师的研发能力,并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求知进步。

教学质量评估与客户满意度调查对接。学院坚持每年对教学、学生服务、后勤服务三大系统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每年对用人单位进行企业满意度调查,通

过内外两个客户满意度调查,及时改进服务工作,持续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市场化的专业开发机制为例,大体分为五大步骤:第一步,每年都要根据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市场调研,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进行分析,制订专业开发计划和调整招生计划;第二步,根据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教学策划,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第三步,根据生产环境和职业素养要求完成教学资源配臵,确定“教学工厂”与“5S”考核的教学内容和方案;第四步,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对教学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并制订绩效考核标准;第五步,通过企业跟踪,定期组织客户满意度测评,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从而使人才培养流程得到持续改进。市场化的专业开发,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

产教研合作:校企融合的深交路径

校企双方需求一致,是建立良好校企合作关系的动力源泉。院校与企业只有建立起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合作关系,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其中,产教研合作堪称校企“深交”的重要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有了比较深远的认识,更愿意与职业院校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在他们眼里,校企合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和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长期的互利互惠协作。因此,他们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与盈亏,而会把眼前的付出当成一种长线增值的投资。这种策略就是产教研层面的合作,多年来学院正是一直致力于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产教研层面的深层次合作。

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学院与该公司的携手始于2002年,校企之间的合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以感情为基础、以人才供给为特征的“订单教育”阶段;二是以服务为纽带、以互惠为特征的“培训外包”阶段;三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深度融合为特征的“产教研合作”阶段。

三星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落户不久,因新品开发、生产线扩容需要,急需大量专业对口的员工,学院瞄准企业需求,积极实施订单教育。此后,随着企业新员工的不断增加,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越来越多,学院又与三星公司签订长期的培训合作协议。多年来,学院共为三星公司提供员工培训超过14万人时,学院同时成为三星公司的人才供给基地和员工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出现“双向外包”的喜人局面。这一合作案例曾被三星公司全球总部评为“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三星公司的中方总裁也因工作创新而受到总部特别嘉奖。

在后续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发现,“订单教育”因局限性较大,早已过时,而“培训外包”的技术含量又较低,很难缔结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于是,借助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学院自2005年起与三星公司达成携手研发的战略合作协议。2005年,三星公司向学院赠送价值200万元的芯片封装设备和SMT生产线,学院则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配套投资60万元,装修了防静电车间、洁净室等生产性实训场所,从而建成国内高校第一个电子表面组装技术专业和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微电子技术实训基地,首开校企共建专业和共建专业实训基地之先河。

2010年2月,学院与三星公司再次举行设备捐赠暨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揭牌成立“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三星公司直接从生产线上将正在运行的价值380万元的设备捐赠到学院的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为专业技术项目研修提供载体,开始“设备换科研”的战略合作尝试。在三星设备技术研修中心,学院的微电子专业教师与三星公司的工程师共同进行设备改造研发,为企业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双方联合申报成立“江苏省微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中

心”,并通过教育部、财政部评估,成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基地。2012年9月,三星公司一次性向学院捐赠价值3000多万元的电子半导体设备,共同组建了三星公司在大中华区设立的首家工科类企业大学——“三星工科大学”,以产教研合作助力企业技术升级。

【专家观点】校企融合的终极保障

俞仲文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早成共识。这些年,各地各校在此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推进,取得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对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却并不令人满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相当大。虽然报纸上校企合作的新闻天天都有,杂志上校企合作的经验论文期期不缺,但真正称得上“融合”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却并不多见。

要说校企合作,肯定没有一所学校甘于承认自己没经验没成绩,但要说校企融合,恐怕没有多少学校有底气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经。笔者走访过很多职业院校,大多数学校是形式大于内容、虎头大于蛇尾,甚至仅仅停留于签字、握手、照相、宣传等浮浅层面,而少有实质性跟进。原因何在?因为有些学校还没厘清真正的校企融合应该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具体做些什么。

研判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推行校企合作,尤其是促进校企融合,必须有配套的制度跟进,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推进校企融合的重要保障。

一是学院领导重视。每年春天组织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走访,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结构的变化,制订专业调整方案和招生计划。将学院领导定期走访企业作为制度进行固化,既充分体现了领导高度重视,也凸显了各负其责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的国情下,学院领导的真正重视,是校企合作从口号走向务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在校企合作中,领导“牵线”只是开了个好头,关键还要有人去积极落实。在很多学校,校企合作是招生就业部门在管,潜意识中,与企业合作就被看成是招生就业部门的事,而不是全校性的大事,在这样的组织框架下,校企合作的推进效果可想而知。在学校层面成立专职部门,统领全校校企合作,并当成“事业发展”来重视,着实难能可贵。

三是锁定实施路径。现实中,校企合作之难,并不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而更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感兴趣、也能实现共赢的路径。苏州工业园区职院的6个“对接”,在今天看来并不新奇,很多的期刊论文和政府文件中都有阐述,但作为一项持久的探索,其积累过程无疑凝聚着该院的创新智慧。一旦目标和路径锁定,校企合作自然就变成了流程化的跟进、制度化的实施,此为推进校企合作极为宝贵的软件资源。

四是应时拓展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分阶段推进校企合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校企合作初级阶段的特征一般是校企共办订单班、共建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中级阶段的特征是通过办学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和改革来确保校企深度融合、产学合作办学;高级阶段的特征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职业院校面向现代化主战场的直接贡献率。

【链接】六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制度创新的鼓励。在股份制办学的框架下,学院积极创建现代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采用企业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外商投资企业的需求,形成6种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模式。①BOSCH模式——学徒制教育:即学院为企业提供定向班学员和企业订单培训;②CHARMILLES模式——使用权共享:即公司在学院展示新设备,借助学院的对外交流平台推广新产品,同时给予学院设备使用权;③PHILIPS模式——共建实验室:即企业与学院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企业所需员工和进行研发活动,实验室既是学院学生的教学实训场所,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和科研的基地;④SAMSUNG模式——培训换设备:即企业向学院赠送设备,学院以培训服务回报企业;⑤依维特模式——引企业进校园:即学院根据核心专业设臵引相关企业进校园,完善校内实训体系的核心技术价值链;⑥脉特模式——产教研一体化:即企业与学院共建教学系部,教学部门与生产部门融为一体。

教学管理柔性化

篇8:《设计史》产教融合工作总结

随着出版印刷行业的不断转型,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原先高校培养的专一型人才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企业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从业、创业、社会适应、自我学习和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面向出版印刷行业的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培养出既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甚至能引领公司发展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 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是解决目前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

产教融合将教育与地方产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教育成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学院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场地及一线工作环境, 来节约教育成本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集合了技术、艺术、人文等理念, 同时兼具时代性、实践性及针对性, 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 开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研究是指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的背景下, 针对出版包装印刷等相关企业行业转型及发展诉求, 而开展的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其内容可分为职业方法能力 (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 和职业社会能力 (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等) 类型。

从产教融合的视角, 以出版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内容, 依照人力资本、产教融合、创新教育等理论, 针对目前毕业生职业综合素质欠缺等问题, 根据出版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特点, 通过个案研究等方法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实践创造、就业创业等职业综合能力。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 企业与学校利益和目标的差异

企业的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 老板都期望能在短时间内回收成本, 并收获更多的经济收益及创造更大的企业知名度, 安排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到企业学习, 或者占用企业的资源进行教学, 必然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 在我们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产教融合等合作时, 就会出现形式化、走过场等与培养目标相背离的现象, 完全偏离了我们制定创新实践类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例如, 我们在与湖南多家出版印刷企业合作过程中, 只有极少数老板理解并赞同产教融合的理念, 并积极支持这种合作形式。大部分企业只愿意接受在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 并要求学生上岗就能做事, 不会给太多的时间让学生适应环境或岗位。这为我们的实践教学的开展, 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另外, 合作层次不高、法律制度不健全、没有资金支持等因素也都影响了校企长效合作。

2. 双师型师资的匮乏

目前, 高校专任教师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教师拥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学术水平, 他们大都毕业于知名的高校, 在学校成绩优异, 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毕业后应聘高校, 开始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 因此这部分教师都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 没有企业工作经历, 对于企业内部运行、企业一线实际生产情况不了解;另一种教师出身企业, 在企业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及管理经验, 对企业运行相当了解, 但这一类教师的学习科研基础没有前者强, 无法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那么如何培养一批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技能及素质进行指导的具备较高职业道德且能教书育人的双师型教师, 是目前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开展的。

3. 合作机制有待优化

产学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寻找企业与学校高度融合的培养机制是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努力追寻的。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机制可以从寻求校企长效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出发, 建立健全的法规保障机制, 明确培养义务及管理职责;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 将课程教学放入产学研实验基地, 使教学实践能够深度融合。

三产教融合的开展形式

1. 企业课程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互联网等新型科技的不断发展,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商机, 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 专业办学应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真实所需, 并将这些所需对应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 再针对性地开设相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 这些课程可最终指向某个岗位, 这样学习目标明确, 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

例如, 我院开办的出版美术设计专业, 就是针对出版、印刷、包装企业而特例开设的设计类专业, 专业针对性强, 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既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 学生毕业实习即可上岗。为制定出版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该专业与国内最好的印刷企业“雅昌印务”多年紧密合作, 专业教师奔赴上海、深圳进行调研, 并与长沙本地多家企业共同研讨, 针对目前印刷出版包装企业面临的转型瓶颈, 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从中找出企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 了解企业正在为员工做的培训及想要为员工做的提升培训, 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进行调整, 删减过时的课程, 增加或合并新课程, 避免了所授课程与企业所需不符。

2. 校内建企业

校内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和学校合作办学中的一些因观念不符而造成的矛盾问题, 校内企业附属学校二级机构, 既能积极有效配合教学、科研, 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让教师科研接地气、有成效, 还能有效利用设备, 避免资源浪费。但校内建企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该专业是否适合建立校内企业, 其次建立后的企业的责任划分, 再者企业的亏盈等, 每一项都影响制约着校内建企业的步伐。

我院的出版美术设计专业, 依托学院原有的校办印刷工厂、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室及相关专业建立的工作室, 为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实习实践条件。出版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设计、出版、印刷、包装三大类别的专业能力, 我院建有印前图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色彩管理实验室、三和视觉工作室等与印前设计紧密结合的实践场所, 这些实验室和工作室以比赛项目和实际项目作为目标, 得到了学院及客户的支持。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创办学前教育研究杂志社, 管理《特立学刊》《学前教育研究》《长沙师范学院学报》等多种学术资源, 对于杂志、书籍的出版拥有丰富的经验。学院建有丝网印刷实验室、印前制版中心、数字印刷实验室及校办印刷工厂, 学习资源贯穿制版、印刷、印后加工整个流程。学院升本后开办了包装工程本科专业, 正投入建立包装材料、包装结构等一批重点实验室, 现有的包装设计工作室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包装设计大赛, 成绩斐然。综上所述, 这些资源为出版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3. 双导师

学校老师入企业、企业导师进学校, 是目前双导师的两种形式。以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为例, 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 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的培养, 需要校内导师及校外导师共同承担, 学生不仅需要完成校内课程, 还要在校内指导老师及校外企业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该设计应是具体的实际的真实项目, 能否通过答辩以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而定。以实际项目为设计目标, 完成项目就完成了毕业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考验, 其职业核心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我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 要求教师每年进企业一线参与实际工作, 并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对于系部邀请企业名师来校讲座、授课, 学院都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 除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外, 还有计划地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行业人士, 为专业的多元发展、课程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1. 重视职业核心能力, 构建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

由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一种趋势, 如英国的NVQ体系, 澳大利亚的KC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MES模块。那么如何在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呢?首先, 建立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 将企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列入学生所必须学习的课程, 有意识地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并重视该能力, 定期制定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去完成, 如团队协作能力可以以多人分工合作为要求, 检验其培养的成果。良好的评价机制具有引导性, 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 深化校企合作, 建立“校中厂”

理论体系在高校教育中一直是常态, 然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往往不只停留在这一阶层, 如何学会实际应用才是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艺术设计类人才往往在软件能力上有着较高的要求, 然而动手操作能力却同样必不可少, 校企合作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建立“校中厂”将理论和实际深入结合, 在校学习理论等基本技能, 在厂学习实际操作能力。“校中厂”能按照所制定的产教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 承接各种专业技能训练, 教师则可以利用具体的生产任务, 将操作过程所需的知识进行串联, 对知识进行深入强化, 形成基于实际生产的课程学习计划。

3. 加强道德素质培养, 强化职业道德导向

根据调查, 绝大部分毕业生不到几个月便被辞退的原因不是因为专业能力的匮乏, 根源在于职业道德能力的缺失, “技术一流”却在道德素质中大打折扣。目前, 我国普遍存在功利性较强的情况, 学生是为了学而学, 存在一种只要学好就行的思想, 从而忽视了自身的道德素质。而企业看重的往往不是专业能力而是道德品质, 如责任心等。因此, 学生在校要加强企业道德素质培养, 如通过一人一日责任制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责任心等相关素质。

4. 建立模拟课堂, 在演练中发现自我缺失的能力

毕业生往往在进入企业真正工作后, 才会发现自身存在某些职业核心能力的缺乏, 在校建立模拟课堂就是针对该种情况所开展的。在校定期举办模拟课堂, 假设自我处于企业, 设立不同场景, 模拟该种情况下个人的工作方式;设立评定小组, 对该种情况下的学生行为进行评定并提出意见, 使其认识到某项能力的缺乏, 并及时加强。通过多次模拟课堂的演练, 全面强化企业对学生所需能力的锻炼。

5. 以学生社团及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目前, 高校的学生社团已成为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主要途径, 社团由学生自主创建、自主管理, 学生社团可建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社团管理机制及职业核心能力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团活动体系, 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则是另一片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沃土。目前, 不少高校已开展创业文化园, 通过仿真的市场和企业运作机制, 大学生可以得到近似真实的锻炼, 从而提高自我的职业核心能力。

五结语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以学生为根本才是最主要和关键的, 学生的需求永远是第一需求,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专业特色, 以及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等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在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大学建设是目前高等院校建设的首要任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必然之路。正如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要走校企结合, 产结融合, 突出实战和办学的应用路子”, 培养出优秀的高效劳动者、创造者。

艺术设计类 (出版美术设计) 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离不开产教融合的背景。明确企业与学校利益和目标的差异, 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 持续优化合作机制, 从企业引进复合型人才, 将本校教师送去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上岗学习, 丰富双师型、双导师培养模式, 校内建企业, 校外开发企业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实验条件及企业生产条件, 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杨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0

[2]李霞.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3]杨德荣.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案例设计与分析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5)

[4]任再萍、林婕、曹君等.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及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 2011 (11)

[5]田新景.论高职生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3)

[6]刘明生、王玲、李建华.论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3 (2)

[7]李欢等.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4)

上一篇:地铁技术员施工总结下一篇:脱贫攻坚纪实故事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