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2024-07-19

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通用11篇)

篇1: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最后一课》学案8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主备人:   周晓春          参备人:

计划课时数: 2 课时        备课类型:  自学、讲读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难点)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难点)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

二、自学提纲

1、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是        (国籍)的          。

2、文体常识

(1)本文从体裁上看是一篇        ,这种体裁有三要素,分别是         、         、

,其中总重要的要素是            。

(2)小说的情节分为        、        、         、         四个阶段。

3、注音释词

郝(      )               叟(      )          哽咽(      ):

懊恼(      ):

祈祷(     )(     ):

4、你认为需要注音解释的字词还有:

5、朗读课文回答,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现了那种精神?

6、本文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阶段?从小说情节的划分看,应该怎样划分本文的情节?

7、请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4)分析第四阶段。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三、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走动巡视,指点指导)

1、1-5个人自主完成。

2、6-7小组合作完成。

四、自学交流展示

1、作者简介--黑板展示

2、疏理字词--黑板展示

3、5指定回答; 6-7小组合作,抽取4人交流--指定;

五、教师小结

六、附注

1、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 理

第2课时

一、自学提纲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完成课后练习二。

4、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5、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分析)

6、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6)“就像一面面小国旗”这个比喻有什么作用?

7、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走动巡视,指点指导)

1、1-5人自主完成。

2、6-7个小组合作完成。

三、自学交流展示

1、1-5--指定同学进行口头展示。

2、6-7--小组合作讨论,并派代表交流。

四、教师小结

五、附注

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六、教学反思

肖华

篇2: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知

识,技

能,情

度、价

观)

.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把握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理解韩麦尔先生有关法语的见解。

(4)感受小说中人物强烈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

(2)查找、对比、分析人物的言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民族危难之际人们对于祖国的眷恋。

(2)理解语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热爱祖国的文明和文化。

(3)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

方式一。教师谈话导入:事到危难之际方见英雄本色。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导入新。

方式二。质疑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这一刻究竟教给了主人公什么?

预习准备:自学生字词;寻找两个在危急关头为他人或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人物事例,做简单摘记。、堂交流预习成果。

2、介绍普法战争背景。

3、介绍作家都德。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概括文主要内容。

2、寻找、列举最后一上的不寻常状况。

3、思考:为什么他们在这个堂上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4、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家乡沦丧给人们带来的强烈震撼?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自看文,填写表格。

2、讨论后两题,班内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

回顾小说三要素。

学生自由表达。

时作业:

第 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文内容。

2、分层提高,深化理解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小说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试着分析文中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品性。

2、国家沦丧之际,有士兵浴血奋战,有国民奔走疾呼,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写?又为什么不写完整,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局?

3、“语言”与“钥匙”一句,该怎样理解?

2、在小说《羊脂球》中,作者写了一个受人鄙视、欺凌的妓女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来的爱国心;《米隆老爹》写一个普通的农夫心怀国仇家恨杀死敌兵;《四世同堂》以北京一个普通的家族在侵华战争期间的离乱生活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壮命运,都德则选择了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些本来应该过着平淡无奇甚至是浑浑噩噩的普通日子的寻常人物是千千万万个同时代人物的代表,他们言行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正是人们共有的心声。以一滴水来折射太阳的全部光辉,将矛盾集中爆发正是短篇小说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韩麦尔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老师,有时也粗心、应付、耐心不足,然而,在国家沦丧的时刻,他尽力向学生展现法文的美好,把自己对于民族的自豪、眷恋与热爱传递给学生。

3、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所有的文化传统、精神气质,都是通过特有的语言符号记录并流传下来,只要语言不消失,整个民族的感情纽带就依然存在,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自豪就在,反抗外部侵略者的决心和意志就可以延续下去,因此,保护民族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3、归纳总结

介绍普法战争的结局:法国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成功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

4、拓展提高

读书。读一读历史中朝代更替或生死攸关时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宁为玉碎的屈原,执节牧羊、矢志不渝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

三、板书

最后一

韩麦尔

小弗朗茨

最后的堂

温和可亲

因背不出分词而难受

乱哄哄——安静、整齐

穿节日盛装

从未这样专心听讲

空条凳——坐满了人

讲解耐心

舍不得离开、书包沉重

每个人都专心、小孩子也不例外

对法语和法兰西的热爱和眷恋

篇3: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

2.根据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锯木厂(jù) 喧闹(xuān) 踱来踱去(duó) 纵身(zònɡ)

督学(dū)郝叟(hǎosǒu)诧异(chà)溜冰(liū)

钥匙(yàoshi)强迫(qiǎnɡ)祈祷(qí)哽住(ɡěnɡ)

(2)词义

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发:旧时指政府征集民间的人力或物资。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诧异:觉得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2.作者名片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许多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富豪》《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初步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交流点拨】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或“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上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上课中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学法指导一:

感知主题的方法

1.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以揭示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是卒章显志;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中心;

4.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________的故事(事件经过、事迹、景物),表现了(赞美了、反映了、歌颂了、揭示了、揭露了、批判了)________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特征),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学法指导二:

情节梳理的方法

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________人(组织或单位)____时____地________情况下做________(结果)。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感悟精彩语句

(1)第②、③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轻松明快的自然环境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天真幼稚、无忧无虑的心理,这与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更令人信服。“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句是社会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阿尔萨斯省已经被敌军占领。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这句话写出了小弗郎士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以及其极端的愤慨和讽刺。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与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2.分析主体形象

(一)赏析小弗郎士形象。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1)小弗郎士在上课前的表现:

①害怕老师。相关语句:“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②贪玩,不爱学习,经常迟到。相关语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铁匠华希特和“我”开玩笑:“……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③不懂事。相关语句:“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2)小弗郎士在课堂上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相关语句:“……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相关语句:“他就要离开了……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相关语句:“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现在我明白了……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小弗郎士前后心情、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基础原因:小弗郎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

②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念。

③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特别的打扮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和对祖国故土的无比热爱。“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至极。

动作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书写这几个大字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这体现了他说话断断续续,更能表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说明其悲愤的感情已经强烈到极点了。

(2)请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严师,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巧妙的叙述角度。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为主人公,通过他的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染。

2.细节描写,蕴含深意。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耐人寻味。例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声叫这一细节,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则留给读者去思索。又如韩麦尔先生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儿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号声、飞进教室里的金甲虫、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这些细节看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3.以小见大,饱含爱国深情。

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校里的一堂法语课,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表达人民的爱国深情。作者将法国人民深沉而炽热的情感,浓缩在这短短的“最后一课”里,从而把这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得这“最后一课”成为法国人民爱国的一个缩影,深沉的爱国之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从这?“最后一课”里喷射而出,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延伸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交流点拨】示例:下课了,我背着满载法语书的书包,踌躇地离开了学校。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放学时走得如此的慢,好像腿上绑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我拖着脚步,一步三回头地向学校告别,向韩麦尔先生告别,不,是诀别。我或许再也没有机会能和韩麦尔先生再见了。我停在了布告牌前。我好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回去吧孩子,别再想什么了,只要记得我们都是法兰西的子民。法兰西万岁!”郝叟老头儿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旁。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闭上眼睛,我看到了普鲁士人退出了阿尔萨斯,我看到了街上人潮汹涌,我还看到了人群中有韩麦尔先生,说着一句话--“法兰西万岁!”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天气暖和、晴朗

普鲁士兵 布告牌

上课之时气氛严肃、悲愤

“最后一课”意义重大

师生认真教、学

宣布放学:神情悲壮、信念坚定凝聚爱国主义深情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步骤四 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篇4: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理清思路,概述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3、揣摩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学习重点: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其精神。学习难点:

品味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法指导:

先速读课文,感知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想想这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再细读课文,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这些人的,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最后,联系人物所处的环境,结合上下文品味重要语句的含义。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踱()来踱去 气氛()膝()头惩()罚 字帖().....chà()异 ào()悔 祈()祷 哽()迫 ..()咽 强.2、了解小说常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通过

、、、、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小说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

两种。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序幕、、、、、尾声这几部分。

小说按篇幅、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和

四类;按内容特点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爱情小说。3、了解创作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这两个地方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本文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4、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

。小说以

为线索,用

的方法,刻画出小弗郎士由

的变化里。小说以“最后一课”为题,不仅指出了

,而且有了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体现了文章的中心。5、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把握情节。4、品读人物,把握精神,理解主旨。

① 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②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③ 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他怎样的情感?

5、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① 又出了什么事啦?

②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6、学习本文,你受到了哪些教育?

三、巩固延伸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2.在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延长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2)“散学了,——你们走吧。”()

(二)外婆和鞋 席慕蓉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掉它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1.结合短文,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嚣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泪眼盈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概括第3~7自然段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鞋”是一双怎样的鞋?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这双鞋的句子。谈谈“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弃这双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两处描写外婆神态的地方,请你找出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我”的心情怎样?请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篇5: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dǐ tán xuàn rǎn gōu lè dī yín yū huí

( )( ) ( ) ( ) ( )

jīn piāo dài wǔ mǎ tí lǐ mào jū shū

( ) ( ) ( ) ( )

xiū sè shuāi jiāo piān xī tiān yá

( ) ( )( )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歌曲(qū qǔ) 弯曲(qū qǔ)

快乐(lè yuè) 乐(lè yuè)曲 音乐(lè yuè) 乐(lè yuè)趣

三、选字填空

愉 偷 ( )快 ( )看 ( )悦 小( )

既 即 ( )然 ( )使 立( )

望 忘 看( ) 失( ) ( )记 ( )怀

彩 采 ( )色 ( )访 风( ) 光( )

拨 拔 ( )乱 挑( ) ( )草 ( )牙

驰 弛 奔( ) ( )名 松( ) ( )缓

座 坐 ( )位 ( )落 ( )下 ( )次

呼 乎 ( )叫 欢( ) 在( ) 似( )

骏 俊 峻 ( )马 ( )杰 ( )秀 ( )峭 严( )

带 代 戴 ( )领 皮( ) 爱( ) 时( )

( )价 穿( )

族 旋 旅 民( )( )转 ( )行 ( )客 回( ) 汉( )

四、近义词

热闹( ) 响亮( ) 飞驰( ) 天涯( )

舒服( )

五、反义词

舒服( ) 洒脱( ) 冷清( ) 大方( )

六、根据意思写词语。

1、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

2、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

3、用线条画出轮廓。( )

4、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

七、把词语补充完整。

( )的空气 ( )的天空 ( )的绿毯

( )的线条 ( )的小诗 ( )的乐趣

( )的小鸟 ( )的衣裳 ( )的草原

( )的主人 ( )的帽子 ( )的微笑

静立( ) 一碧( ) 翠色( )

八、选词填空。

静寂 安静平静 宁静

1、一丝风没有,湖面很( )。

2、( )的草原热闹起来。

3、雪后的夜晚,山村显得( )而祥和。

4、主持人站到了话筒前,会场立刻( )下来。

拘束 约束

1、大家见面,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 )。

篇6: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二、预习资料 (认真读两遍) 自我评价 作者资料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课文背景

1961年夏天,老舍同其他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多人,由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共同组织,到内蒙古东部和西部参观访问。这回,老舍有机会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目之所及,到处是起伏的林海波浪,缤纷多彩,深浅明暗,各不相同,简直让人难以形容。老舍先生看到茫茫林海,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发自内心地感慨:祖国有多少省份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不仅使我们拍掌称奇,而且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亲切。这一次,老舍先生也看到了草原。赞叹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他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愉快。他由衷地赞美这个翡翠般的世界,发出了“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的感叹!本文记叙的就是他们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叙述了他们在草原上受到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勾画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自我评价 理解词语(注意加点字): 渲染 勾勒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

迂回 襟飘带舞 羞涩 会心

课文主要写了

四、三读课文: 自我评价

1、思考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你最欣赏哪些句段,请你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篇7: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 。

2.了解小说的常识。

3.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 闹 chà( ) 异 ào( )悔 qí dǎo( )( )

gěng( ) 住 钥匙( ) 踱( ) 郝叟( )( ) 督学( )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 。

2.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初识人物。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2.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3.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篇8: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冯少玲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语文

2.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最后一课》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最后一课》。

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学情分析:小说的学习学生初步接触,应给与基本内容的讲解,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鼓励学生谈个性化阅读感受,使学生触摸文本的风骨,实现与文本作者的近距离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

会人物的心活动

3、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从学生学习语文的疲惫状态,引导学生关注小弗朗士的处境,于文中的人物一同感受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又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时,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将会怎样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2、作者简介

3、背景介绍:

4、字词检查

郝(hǎo)叟(sǒu)诧(chà)异惩(chéng)戒(jiè)

赚(zhuàn)钥(yào)匙(shi)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http:///programs/view/c4ZLevngUh4/

1、学生用以下表情阐释读后感受:

懊悔感动愤怒难过惊讶

2、简单归纳故事内容: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强调小弗朗士在课文中的线索作用。

三、理清文章思路http://baike.baidu.com/view/720078.htm1、小说三要素:

a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

b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c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2、合作探究:

(1)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

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2)明确课题“最后一课”含义

“最后一课”指最后一次上法语课。

(3)看图片复述课文内容。http://school.gs.bnet.cn/ResourceShow.aspx?threadID=37557

(4)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气氛: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平时――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今天――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师:平时――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5)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天真爱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

幼稚、怕提问――热爱祖国/

害怕老师――敬爱老师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引发小弗朗士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平时不爱学习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陈同感受,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7)拓展:小弗朗士的转变给了你怎样的启示,面对语文学习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呢?

四 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五 课时作业

1、读课文划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

2、补写:“走在回家的路上”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

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补写。

附: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贪玩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心理描写

四、教学反思:

篇9: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弗郎士行踪,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抓住最后一课不寻常的变化,通过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巨大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巨大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方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最后一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籍华人丁肇中.(投影展示丁肇中画像,文字显示其主要事迹)丁肇中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按照惯例.获奖者应用本国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致辞,所以丁肇中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致辞,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但由于他是美国国籍.所以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官方的阻止.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人士也提出:“我们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你用中文书写,我们不能打印分发!”丁肇中说:“我用手书写,请你们代为复印!”„„就这样,面对美国当局的百般刁难.丁肇中坚持用中文慷慨致辞.这也是诺贝尔奖设立76年来,首次用中文发表的获奖演说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地谈一谈.生思考后交流.明确: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有时热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这种对民族语言的虔诚之心,走进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二、走进“最后一课” 问: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法国的阿尔萨斯.追寻小弗朗士的行踪.看一看,小弗朗士这天早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在各处又见到了哪些人? 明确: 小弗朗士经过的地方依次是“锯木厂”——“镇公所”——“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教室” 问:在这些地方.他都见到了哪些人呢? 明确: 在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他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经过镇公所时,他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其中铁匠华西特和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

进了老师的小院子,他从窗户里看到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看到了踱来踱去的韩麦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不寻常的变化)

进了教室,又看到了许多镇上的人——郝叟老头儿,从前的镇长,邮递员„„(不寻常的变化)

问:在这些人当中.最不该出现的是谁?为什么呢? 明确:

普鲁士士兵出现在法国领土上.说明他们是侵略者,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也正是侵略者使原本平凡的一天成了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课.一场基于战争侵略的文化侵略正在拉开序幕。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课堂上,学习了最后一堂母语课,让我们走进教室去看看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寻常的变化。

三、通过读,找出变化的细节,重点感知小弗朗士的巨大变化,探究促使变化的深层原因。

1、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看到了哪些变化?(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看起来很忧愁,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法语(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分组讨论)明确:

(对学习)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对老师)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对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小结:原来,所有人的这些变化都是对最后一课母语课态度情感上的变化,明白热爱母语就是热爱祖国。

4、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明确: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践踏,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原来这些不寻常的变化都是因为阿尔萨斯人要和自己的即将失去的故土,母语,祖国告别。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洒在了每个孩子心中,也播撒在了每个阿尔萨斯人的心中,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经交到了下一代的手中,爱国的花朵已然绽放于赤子之心。

我想汉语也是最明白,最精确、最优美的语言。我们从现在起,从此刻起就应该学好自己的语言,将爱国付诸于行动,使爱国不再是一句空谈。

最后一课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法语老师,变成了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下节课中我们将端其貌、品其言、悟其神,走进韩麦尔先生的精神世界。

四、作业:

1、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用做批注的方法学习。

2、推进阅读:《柏林之围》

篇10: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上完这堂课后,我想起于漪老师在谈到语文有效教学是说:“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减头绪,要削枝强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确,这篇课文篇幅长,头绪多,怎么处理教材,化繁为简,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着实考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现在就我执教后的感受略写一二: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开端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课文相得益彰。它反映的主题和课文是契合的,且诗的语言最易感染打动人心、拨动听众心弦,激起共鸣。导入新课我朗诵这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成为这堂课最好的开场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这样安排独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我从题目入手,还原进课文中“我的最后一堂”作为切入点,通过不同词语的重读引领学生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接着转对小弗郞士,韩麦尔的形象分析,融情于文本感悟爱国之情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准确合理的解读文本,发现亮点,收获亮点,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不足和遗憾之处:

1、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课堂里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2、关于第三段分号的使用,可作为一个教学亮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

3、对于小弗朗士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还有些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4、对于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处理局限于可怜的人、可敬的人,放的还不够开。它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人,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要充分体现。

5、对于几处细节,赏析之后能回过头来再次阅读,三次阅读,他们会有与上一次更深的感受。比如22段,14段,2、3两段等等,但是这样的话教学时间就可能会不够,这是一个矛盾点。

6、读了王君老师等名师们对课程的解读,突然发现语文课真的有太多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东西,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自己虽然教学数年,其实只是算一个刚刚入门的语文人罢了……

优于昨天的自己,就是真正的幸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濉溪县铁佛中心学校:杜丽 2017年3月6日

篇11:七年级下册课文最后一课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展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

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

六、拓展材料,延伸激情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以情夺人”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

(幻灯片展示材料)

讨论1、《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教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祁瑞宣老师“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教师备案:《最后一课》和《四世同堂》,虽然作者不同,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在课堂气氛和老师情绪的描写上却又有类似之处,是因为它们所要反映的主题是相同的:两篇文章都要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尽管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祁瑞宣老师上的是开学的第一课,但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人物情绪都是同样的激动、悲愤

讨论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法语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备案:由同学自己谈感想

讨论3、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什么?从课文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做个比较

教师备案:祁瑞宣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钟声敲了十二下,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得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弄得失去了自我控制力

上一篇:2021年森林观后感体会下一篇:科学发展观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