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

2024-08-05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共6篇)

篇1: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产生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二)狭义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三)更狭义的概念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可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来使用。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包含下列涵义: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第三,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的方向,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对于教育一词,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学曾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内展”说和“外塑”说两种不同的认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肯定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都把教育看作是影响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因而在教育理论上,人们一般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定有教育。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永恒的范畴,具有永恒性。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的职能决定的。教育具有两大职能或作用: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有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级斗争的工具。

2.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态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育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性。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总之,教育是受社会生产方式制约的。但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又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任何一种教育,从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自身的继承关系,也称教育的继承性。正因为教育具有这种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存在着柑互作用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科学、文艺和宗教等。教育是以传递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它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经常是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介来实现的,因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他社会意识对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思想上,二是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对教育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观点就不同,有不同的人性论也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理论,自进化论产生以来,它对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重要影响,人类学的发展使对教育的各种问题都有新的说明。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传递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就构成了教育内容,社会意识形态上的每一变化也都会引起教育内容上的变化。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构成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社会意识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组织。

(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政治改变了,然而某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还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对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起着一定阻碍作用。例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上还会保留旧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思想,并使用一些过时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另外,也有相反的情况。在旧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未被****前,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产生新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对新社会起着催生作用。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就已经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无产阶级把教育领域的斗争看作是****资本主义统治整个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一定的教育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它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教育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又不能把它夸大到绝对的程度,否认或夸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都会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

1.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

2.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3.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4.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5.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冲刺试题及答案

6.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强化练习

7.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备考练习试题

8.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各科目备考技巧

9.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备考单选题

10.成人高考专升本《艺术概论》备考试题

篇2: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①什么是无意注意;②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在良好的观察习惯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1.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2.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冲刺试题及答案

4.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及答案

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强化练习

6.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文学常识高频考点

7.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一

8.20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二

9.成人高考专升本复习技巧

篇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

关键词:成人教育,专升本,教学模式,培养方案

成人学历教育是学历补偿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专升本”, 即专科起点本科, 是应广大专科毕业生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而产生的。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行业对高水平人才需求增大, 继续深造提高自身学历已成为医务工作人员迫切的需求。我校医学“专升本”教育创办较早, 已逐渐成为联系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桥梁, 为广大医学专科毕业起点人员继续学习深造提供了机遇。2009年, “新医改”明确提出改革现有医学人才培养体制, 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因此, 迫切需要对成人教育医学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

一、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培养方案研究现状与背景

1. 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发展的需要。

医学成人专升本教育是根据教育部教学管理和研究要面向21世纪, 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精神, 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 开办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2002年, 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 要求成人医学教育的对象必须是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的在职从业医疗卫生人员, 使成人“专升本”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培养模式是针对已有医学专科学历的在职人员, 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入学考试, 升入相关专业本科 (专业可交叉) , 继续学习, 修业期满, 达到相应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可获得本科学历。

2. 医学成人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

成人“专升本”自身的特点体现在: (1) “专升本”学生已受过系统的大学专科教育;大都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文化基础, 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欲望强烈。 (2) “专升本”学生多为在职学习, 有实际工作经验, 多数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学生专业背景各异, 专业基础参差不齐。而近年由于“专升本”招生中取消了专业限制, 报考“专升本”时个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读专业, 这导致“专升本”在校学生中, 有70%~80%学生专科所学专业与新学本科专业不同, 这给教学活动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 (4) 由于课堂教学有效时间短, 学习相对分散, 工作经验及社会阅历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态度迥然不同, 多数学生处于半工半读状态, 工学矛盾尖锐, 这已严重影响到成人“专升本”教育的整体质量, 集中体现为创新意识较差, 道德素质滑坡, 团结精神较弱等方面。

3. 新医改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009年, 新医改相关政策明确提出改革现有医学人才培养体制, 加快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随着卫生服务体系与医学服务模式的变革,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人口老龄化趋势等问题的出现,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亟待转变。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二、高校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以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 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具有创造能力。

2.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一体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医务专门人才。

3.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 拓宽专业口径, 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按照学科大类设置标准化的大类课程, 构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设置灵活多样、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4.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和整体优化, 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 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医德修养,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我校医学成人教育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1. 课程结构。

(1) 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三个课程平台, 以达到“基础扎实, 专长突出”的要求。公共基础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30%,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30%, 专业课程平台约占总学时数40%。 (2)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选修课开课数量原则上需超过应选课程数量的2倍。必修课占总学分 (学时) 比例约为80%, 选修课20%。 (3) 设立理论、实践, 课外三个教学环节, 以实现“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三者的学分 (学时) 比例约为4∶2∶1, 专升本业余学生一至四学期面授以外的时间结合工作岗位进行自学、见习, 第五学期安排为实习时间。

2.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带有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临床医师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基本手段。我院安排了三个学期共150余学时, 旨在加强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要求学生达到英语三级水平, 通过湖南省组织的学位英语考核才能授予学位, 第四学期安排了专业英语, 学习本专业外文专著、顺利阅读有关外文书刊的基础知识。

3. 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依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 (大类) 平台, 要求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 能够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训练。我们考虑到学生在专科阶段已掌握系统解剖学知识, 在专升本阶段除复习系统解剖学内容外, 主要学习局部解剖学内容, 注意与临床实际相联系。医学免疫学在阐明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 结合临床, 介绍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相关的临床免疫学内容。

4. 专业课程平台。

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 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 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应模块化、小型化和多样化, 以便学生自由灵活地选择。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操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根据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21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 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 增加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全科医学概论、社区保健、卫生法学、社区急救、老年医学等课程。

5. 实践性教学环节。

践内容提高学员临床技能。我院考虑到成教学生在各自的岗位工作,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类别及实习医院并报备到学院实习科。由于成教学生工学矛盾相当突出, 如学生所服务的医院师资学术水平高, 可以在本单位实习, 但需严格按实习手册的要求填写实习记录和鉴定意见。

四、调整后的专升本培养方案与原方案的比较

专升本与本科培养目标一致, 但在专业课设置上, 专升本不能简单照搬统招本科培养方案, 也不能是简单的本科减专科就是专升本。文献检索课程应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 增加了科研设计、精神病学、法医学、神经病学、社区保健学, 全科医学概论、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医事法等选修课, 如此调整后, 专业课更能体现培养特色。调整后的培养方案课程门数必修课由22减至15门, 增加了15门可选选修课, 由学生根据自己工作需要选修5~7门, 共计20~22门课, 面授课时为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相应增加了学科基础课的实验学时。学生在校集中面授时间为20天左右, 其余的时间为在岗结合工作自学。第一学期增加了人文素质课程, 根据专升本学员的特点, 以面授、网络课堂、讲座等形式开设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 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的相互渗透, 帮助学员树立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五学期为结合工作岗位的实习。

总之,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修订是一项全方位、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研究新的医疗改革趋势, 结合专升本学生特点, 加大全科医学知识的融入, 满足学员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培养出合格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临床医师队伍;积极探索医学继续终身的教学模式, 充实和完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办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茂华.新医改背景下成教临床医学专升本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2, (9) :508-509.

篇4: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 专升本 职业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部份省市开展了高职院校在校或毕业的学生升本科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专升本)的探索和实践。选拔优秀高职学生进入本科学习是一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举措,受到了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及社会的欢迎,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高职教育的就业教育性质与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学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坚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属性,又能满足部分学生希望继续深造的愿望,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高职“专升本”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符合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被确定为现代教育理念,如何把理念贯穿到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把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专升本”这一教育形式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精神,体现终身教育的积极探索,也是建立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的最关键性桥梁。[1]

(二)符合社会发展和高教结构调整的需要

社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层次上移,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给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教育类型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带来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向更高层次延伸。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现行用人制度、就业制度的改变,家庭、社会都要求专科生通过提高学习层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科生比任何同龄人有着更强的升学欲望。“专升本”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和高教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三)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也经历了由专科向本科延伸的过程。如美国在1969年开始授予职业技术学位;英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以多级职业资格证书取代各级学历(学位)证书,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机会一直攻读至博士学位;德国、法国、韩国等也都分别建立了类似的学位授予体制;我国台湾地区自1974年开始举办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目前已发展成为上至硕士及博士等的多层次技术教育体系。综合来看,世界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已普遍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升学体系,并且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基本接近同期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之半,同时他们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正朝着高层次、复合化方向转移。[2]

(四)有利于高职院校学风的改善

“专升本”满足了受教育者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在过去,学生只要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人生的目标就基本完成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即使是高职高专学生也是如此。“专升本”为高职高专学生树立了高考后的又一奋斗目标,从而使他们更佳刻苦攻读,这在客观上的确也起到了提升学风的作用。

(五)有利于拓展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生存空间

高职高专的实际社会地位不是很高,很多家长都不愿让孩子就读这类院校。比如,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部分考生和家长都抱着“怎么也要上个本科”的想法,甚至部分估分较低的考生也根本不考虑填报高职高专志愿,直接准备复读。在普通本科院校一再扩招但录取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的现实状况下,“专升本”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继续求学发展的明智选择,这样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困难,也有利于我国高职高专这一教育层次的发展。

二、高职“专升本”的实施引发的问题

(一)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有一定冲击

教育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的准确定位表明了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是未来人才队伍的主要增量来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和技术支撑。高职教育的定位取向和发展空间不同于普通教育,两类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智力结构、智力类型上的不同也决定了培养方法、培养目标不同。目前专升本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学生升的是学科教育体系,而不是高一级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就意味着专升本以放弃专科阶段职业教育为代价。二是专升本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范畴,导致了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加剧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失调。[3]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秩序受到一定影响

现行的“专升本”制度在一些学校充当了类似“高考指挥棒”的角色,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有的学生把“专升本”考试和学习看得很重, 却忽视自己专科专业的学习和考试,降低了对实践、实训环节学习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把提高升本率看作是重要的形象工程,而不是把精力投入到办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上,长此以往,势必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4]

(三)现行的“专升本”制度存在知识结构衔接不畅问题

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有过类似的基础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后存在前后课程知识无法衔接的问题,最终达不到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方面理论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缩水或走样,在接受具有合格教学质量的职业教育的权益方面得不到保障,使得这部分高职学生毕业时的市场竞争力、个人对回报率的预测值等大打折扣。

三、完善高职“专升本”制度的对策思考

针对“专升本”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2006年2月出台了一项政策并以通知形式下发到各省市,《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原则上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各地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严格控制在当年省属高校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的5%以内,并纳入国家下达的普通本科总规模内;同时严格规定普通专升本学生的学费标准,各高校不得借专升本的名义进行高收费、乱收费等等。[5]旨在规范管理,但压缩“专升本”录取率并给出一个5%的限制,笔者认为不应单纯强调控制规模或压缩比例,而应合理疏导,指明方向。

(一)坚持高职培养目标,建立“专升本”疏导机制

现行“专升本”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过于注重升本考试,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应考准备上,不能完整学习学业,有的甚至不参加实习实训活动。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也不得不削弱职业技术课程,以应付学生“升本”的需要。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偏离高职教育方向。因此,要解决好“专升本”的问题,理智的态度是“疏导”而不是“堵塞”。第一,高职院校要保证学生能获得“必要”、“够用”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第二,要求专升本的高职生,全面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必须参加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第三,抓好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增加就业吸引力。要降低专升本的热潮,关键是在扩大就业率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只有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职就业生和升学生的正态分布。

(二)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发挥有利的导向作用

现行高职“专升本”的选拔办法是统一考试录取。所考知识应当都是高职阶段必需掌握,所有高职生应知应会的,不至于加重学习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升本考试的选拔导向作用,可从如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合理把握试题难易程度,减轻考生压力,使其能安心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特别是必要的实践环节。二是注意考察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避免死记硬背。考试科目上,如有可能,还应增加技能测试。三是改革考试选拔形式,实行学校推荐加考试的选拔办法。凡申请升本的高职生须经所在学校推荐方可报名参加考试。所在学校须对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表现进行考核,包括课程学习情况,特别是实践环节完成情况,择优推荐。

(三)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适度发展本研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它的主观状制约着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在经济和技术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在中专、大专水平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和学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如果把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只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落榜生”的渠道,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如何发展本研高职教育呢?第一,加快专业学士学位教育的发展步伐,试行高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打通高职教育与专业学位间的通道,促进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第二,鼓励高职院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第三,积极扶持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允许一些具有一定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比较突出,积累了较多的办学经验,可以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的,发展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建立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使高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实现自我循环。

总之,“专升本”教育有利于劳动者学历层次的提高,有利于符合型高层次高职人才的培养,这种教育形式和办学效果应当得到肯定。然而这一教育形式目前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应当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合理引导,改革现行的“专升本”制度,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鲍 洁 高职“专升本”课程衔接的分析与探讨[J].职业术教育(教科版),2003(31):39~41.

[2] 张 劲,陈小亚.高职"专升本"教育的需求分析与实施方案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13):22~25.

[3] 陈和良.对高职学生专升本“热”的冷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47~50.

[4] 周国平.对调整“专升本”政策的思考[J].民办教育研究,2006,5(4):53~56.

[5] 教育部.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N].京华日报.2006-02-16

篇5: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

1.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相对独立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B.相对独立性

C.永恒性

D.历史性

3.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话起源论

4.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外体育锻炼

B.运动竞赛

C.运动队训练

D.体育课

5.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A.军事体育教育

B.天文地理教育

C.政治哲学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6.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可以加快人的发展。反映了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

A.稳定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7.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

B.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C.教学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科学技术

D.文化传统

9.教育者创设交往情境,提供社会互动机会,组织多方面交往活动以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疏导法

B.交流法

C.对话法

D.心理咨询法

10.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A.生物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实践起源论

11.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直观教具

B.口耳相传

C.文字材料

D.黑板加粉笔

12.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家长

B.教师

C.学生

D.校长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14.地方课程主要是由区县开发的课程。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为什么说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

1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17.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四、论述题:l8小题,15分。

18.试论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1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保持和联想

C.识记、再认和回忆

D.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0.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的提出者是()

A.斯普兰格

B.巴甫洛夫

C.希波克拉底

D.霍兰德

2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问题情境

B.原型启发

C.原型

D.问题对象

22.情绪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态度

C.动机

D.认识

23.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叫()

A.表象

B.做梦

C.理想

D.幻想

24.人们在乘车时,观看外面远近不同的物体,结果会发现:“近物反向移动快,稍远物体反向移动慢,非常远的物体是同方向运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明暗阴影

B.线条透视

C.空气透视

D.运动视差

25.在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A.意志

B.兴趣

C.理想

D.气质

26.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A.盲目性

B.顽固性

C.散漫性

D.动摇性

27.在分析问题中,有的人总是“人云亦云”,反映了该人思维缺乏()

A.深刻性与广阔性

B.逻辑性与严谨性

C.灵活性与敏捷性

D.批判性与独立性

28.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反射活动

B.意识活动

C.技能活动

D.无意识活动

29.学习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效果较差,是由于受到的干扰是()

A.单一抑制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

D.双重抑制

30.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

A.抽象

B.概括

C.综合D.分析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压力对人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32.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和一般的随意运动没区别。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34.简要说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及它们的特征。

35.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B2.A3.C4.D5.D6.B 7.C8.A9.Bl0.All.Bl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错误。目前我国办学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14.错误。地方课程的管理权应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而不是区县教育行政部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它部能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能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教育救国论企图在不触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从改造教育人手,实行清明政治,富国强民,实际是行不同的。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教育救国论皆以失败而告终。

16.(1)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

(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3)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法。

(4)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17.(1)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2)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4)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四、论述题:l5分。

18.(1)讲授法是教育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和学校讲演法。

(2)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短实践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板书)要清晰、准确、精练;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突出重点;③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④语言的高低、强弱、语流的速度要适宜。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D20.B21.A22.A23:D24.D25.A26.A27.D28.A29.D30.B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正确。(1)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人在应付压力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应对压力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挖掘人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人长期处在压力应对状态,尤其是过多、过度的压力,可能造成应接不暇和身心疲惫状态,对健康发生明显的消极作用。

32.错误。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对任何心理现象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通过研究产生心理现象的客观条件的原因和表现来研究人的心理。切忌根据实验者的主观愿望或猜测来分析人的心理。

(2)系统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系统、整体的观点,对人的心理进行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分析;也要对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形成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整体的研究。

(3)发展性原则。在研究中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心理现象,不仅要看到其现实特征,而还要看到其发展前景。反对把心理现象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

34.(1)社会促进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研究发现,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并且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

(2)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会逐步下降。他人的参与,直接导致了个人努力水平的下降。

35.(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八、论述题:15分。

篇6: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

(一)(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l~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广义教育制度范畴的是()

A.学校

B.教育考试制度

C.少年宫

D.教材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起()

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主导作用

D.阻碍作用

3.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A.手工操作

B.机器大工业生产

C.消灭旧式分工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5.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分工

B.资本主义制度

C.手工操作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6.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反映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教育法

B.品德评价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锻炼教育法

8.我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为基础的学前教育网络。()

A.社区

B.行政区

C.学区

D.街道

9.德育过程中要处理对学生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关系,这是因为()A.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B.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C.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D.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10.是其他各育的核心的是()A.体育

B.智育

C.德育

D.美育

11.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C.教学、科研并重

D.所有时间用于教学

12.提出“四段教学法”并作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乌申斯基

二、辨析题:l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3.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14.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三、简答题:l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6.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主要方法

17.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四、论述题:l8小题。15分。

18.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l9~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

A.比较

B.分析

C.抽象

D.概括

20.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马斯洛

D.冯特

21.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被称为()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愤怒

22.情绪所反映的是()A.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3.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属于()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分散

24.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缺乏意志的()A.坚韧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自觉性

25.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结构是()

A.对抗型结构

B.个体化结构

C.竞争型结构

D.合作型结构

26.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这种假说叫做()

A.动机说

B.干扰说

C.衰退说

D.同化说

27.一个人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

C.动机

D.性格

28.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以突出本质要素的直观教学方式是()

A.实验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实物直观

29.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A.操作练习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原型操作

30.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耶克斯和多德森

C.韦纳

D.多伊奇

六、辨析题:31~3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3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

32.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所以,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七、简答题:33~35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哪几个方面

34.简要说明人际关系的取向。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八、论述题:36小题,15分。

36.联系实际,谈谈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模拟试题答案

(一)(一)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D2.B3.D4.A5.A6.D7.A8.A9.Bl0.B 11.Al2.B

二、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3.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14.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5.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有:永恒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相对独立性。

16.(1)访问法;(2)测量法;(3)考核法;(4)书面材料分析法;(5)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6)问卷法,可分封闭性问卷和开放性问卷两种;(7)谈话法;(8)实验法;(9)调查法。

17.(1)学校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2)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四、论述题:l5分。

18.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9.C20.D21.B22.D23.C24.C25.D26.B27.D28.B29.C30.C

六、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1.错误。(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是低级的,人和动物都具有。(2)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高级的、人所特有的。

32.错误。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比,但是,最佳记忆效果与超额学习的量并不是成正比。实验研究表明,一般超额学习在50%左右效果最佳,一旦超过l00%,保持效果便不再随之显著增长,反而逐次降低。

七、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3.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2)了解自我;(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34.(1)包容需要: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离开群体就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与别人联系、往来、结交,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于这种愿望,人在与他人相处中,其行为具有种种共同特征,如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团体活动,对他人表示亲和等。

(2)控制需要:这是一种企图运用权力和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其行为特征是使用权力和权威来支配、控制、领导他人,或者反对权力,藐视权威,追随、模仿他人,受人支配等。

(3)情感需要: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其行为特征是同情、热情、喜爱和亲近等,或者是冷淡、疏远、厌恶、憎恨等。

35.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对象的特点。这种注意范围的大小是随着被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改变的。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知觉对象相同,人的活动任务不同,这时注意的范围大小也会发生变化。在活动中,主体的目的任务越明确,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反之,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小。

(3)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主体的所特有的知识经验使注意的范围会发生变化。知觉对象与主体经验越相关,知觉主体的注意范围就会越大。同时,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善于把知觉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八、论述题:l5分。

上一篇:外贸函电课后翻译下一篇:上海广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