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材料科学基础

2024-08-03

第一章材料科学基础(通用6篇)

篇1:第一章材料科学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安全科学基础

第二章 安全观

第三章 安全认识论

第四章 安全方法论

第五章 安全社会原理

第六章 安全经济原理

第七章 安全管理原理

第八章 行业安全技术

学习目的 了解安全学科

安全学科是一门新的学科,需要了解宣传教育,为生产、生活提供保障。理解安全健康,提高安全意识

普及安全知识,事故类型危害,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提高各种人群的安全意识。(家庭火灾、公共火灾、公共踩踏、交通、旅游、探险、卫生间、厨房等)自我保护

危险行业工作(矿山、建筑、危化品),保护职业过程中免遭伤害,学会应急疏散。避免生活过程中发生意外,生命诚可贵。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为非安全类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安全工程知识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安全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事故等基本概念、分类与统计,事故致因与预防对策,系统可靠性与人-机-环境匹配原则;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技术;常见机械伤害、电气伤害和化学物品伤害等事故类型、原因及预防;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第一章

安全科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安全产生背景 2.1 事故的逼迫

20世纪60年代,由于制造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事故向大型化发展,事故后果越来越严重,人们和各级政府无法承受这种后果;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在导弹系统研发过程中,连续发生多起事故。出现了空军标准“系统安全程序”和“系统安全程序要求”;

20世纪60年代初期还出现了核电站的概率风险技术和化工企业的火灾爆 炸指数安全评价法等。

2.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20世纪40年代-可靠性工程,50年代出现了系统工程,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事故树、事件树、故障率、失效率、可靠度、可靠性、串联和并联等概念和方法都是借鉴可靠性工程来的。布尔代数法、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矩阵、行列式都是现代数学的知识。

现代数学:在一般几何上进行几何学、代数学和数学分析的研究。

运筹学:运用现有的条件,筹划最佳方案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规划、几何规划等)、图论、网络与统筹方法、排队论、决策论和预测论等。数学规划又称为最优化方法。

第二节

安全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三、安全的基本特征

安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

安全的随机性

安全的相对性

安全的局部稳定性 安全的经济性

安全的复杂性

安全的社会性

安全的潜隐性

第三节

安全科学的定义和性质

一、安全科学的定义

库尔曼阐述:安全科学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所使用的技术危害作用绝对的最小化,或至少使这种危害作用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为实现这个目标,安全科学的特定功能是获取及总结有关知识,并将有关发现和获取的知识引入到安全工程中来。这些知识包括应用技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安全设计,以及预防技术系统内固有危险的各种可能性。

J.格森定义:安全科学研究人及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建立这三者的平衡共生态为目标。

刘潜定义:安全科学是认识和揭示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与转化规律的科学。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产中人-机-环境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化及进行随机安全控制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工程学特指安全科学。

现在的定义: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及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

二、安全工程的几个基本概念

安全工程:安全工程是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成就,辨识和预测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损失的工程领域。

安全指标:事故损失的可承受水平。

本质安全化:是指从一开始就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重大危险源: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质,其数量大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危险物质单元。

安全评价: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辩识与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的过程。

危险物质:化学、物理及生物作用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的物质。

固有危险度:造成灾害的危险程度。两个衡量参数以确定:

(1)设备及物料单位计量具有的致害能力;

(2)系统中拥有各种设备及物料的容量。

重大事故: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泄漏等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故。

二、安全技术的发展阶段

安全科学是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转化规律和保障条件的科学。

人类认识安全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前——无知(不自觉)的安全认识阶段。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后——局部的安全认识阶段。

第三阶段:形成军事工业、航空工业、特别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等复杂的大生产系统和机器系统——系统的安全认识阶段。

第四阶段:当今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产生动态的安全认识阶段。

三、安全科学的特征

安全科学要体现本质安全,即从本质上达到事物或系统的安全最合适化。

安全科学要体现理论性和科学性。

安全科学要体现交叉性。与相关的学科相结合,相渗透。

安全科学要体现研究对象的全面化。

安全科学的目的要体现人、经济、环境和技术功能的最优化。

第四节

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一、安全科学的由来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技术;

为了减少或消除技术灾难对人类的伤害,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应运而生;

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和单一的安全技术不能满足要求;

对技术的可靠性和技术的危险性这一矛盾运动规律进行研究;

1973年美国《安全科学文摘》提出了“安全科学”;

1981年德国库赫德曼的《安全科学导论》对安全科学的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内容体系作了明确和综合的论述。

二、国内外安全科学的发展历程

1、国外安全科学发展的历程

德国于1863年建立的威斯特优利亚采矿联合保险基金会;各国大学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建立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2、我国安全生产发展历程

我国安全生产分三个时期:

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理体制初创时期

(1949—1965)

(2)受“文革”冲击时期

(1966—1977)

(3)恢复和创新发展时期

(1978年至今)

(1)第一时期:初创

194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工作会议提出“煤矿生产,安全第一”。

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明确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高经济指标,导致事故上升。

1960年5月8日山西大同老白洞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死亡684人,为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矿难。

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恢复重建安全生产秩序,事故明显下降。

(2)第二时期:冲击

“文革”期间,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被抨击为“资产阶级活命哲学”,企业管理受到严重冲击,导致事故频发。

1975年9月成立国家劳动总局,内设劳动保护局、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等安全工作机构。

(3)第三时期:发展

恢复和整顿提高阶段(1978-1991)。

出台实施了《矿山安全监察条例》和《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法规。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

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

1993年国务院决定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相继颁布了《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等多项法规。

2002年11月出台了《安全生产法》

创新发展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2004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2005年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

2006年初,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三、理论上安全科学的发展阶段

经验型阶段(事后反馈决策型):在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经验作为科学,安全处于被动局面,人们对安全的理解与追求是自发的、模糊的。

事后预测型(预期控制型):人们对安全有了新的认识,运用事件链分析、系统过程化、动态分析与控制等方法,达到防治事故的目的。安全科学缺乏理性,人们仅仅在各种产业的局部领域发展和应用不同的安全技术,以至对安全规律的认识停留在相互隔离、重复、分散和彼此缺乏内在联系的状态。

综合系统论(综合对策型):认为事故是人、技术与环境的综合功能残缺所致,安全问题的研究应放在开放系统中,建立安全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

第五节

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

一、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体系的论述:完整的学科体系必须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完整的学科。

1、安全四要素:安全人体、安全物质、安全社会和安全系统。

2、安全科学学科体系中的纵横向的分类层次

A 纵向学科分类:

安全物质类、安全社会类、安全系统类、安全人体类。

B 横向学科层次:

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哲学。

安全工程-安全工程学-安全学-安全观。

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哲学层次——安全观

最高理论概括,思想方法论和认识论。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基础科学层次——安全学

安全技术学(含安全的灾变物理学和灾变化学)、安全社会学、安全系统学和安全人体学(含安全的毒理学)。安全科学学科体系技术科学层次——安全工程学

安全技术工程学、安全社会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学和安全人体工程学。安全科学学科体系工程技术层次——安全工程

进行安全预测、设计、施工、运转、总结和反馈、提高等一系列具体安全技术活动与方法的总称。

二、安全科学的学科分类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1997年6月颁布)国务院学位办《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一级学科:矿业工程(0819)

二级学科:采矿工程(081901)

矿物加工工程(081902)

安全技术及工程(081903)

2、教育部1998年发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11个学科门类,249个专业。

一级:工学门类(08)

二级:环境与安全类:(0810)地矿类(0801)

环境工程(081001)

安全工程(081002)

采矿工程(080101)

3、1992年11月1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发表的国家标准GB/T13745-92,即《学科分类与代码》,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安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620.10)

灾害物理学(620.1010)

灾害化学(620.1020)

灾害学(620.1030)

灾害毒理学(620.1040)

安全学(620.20)

安全系统学(620.2010)

安全心理学(620.2020)

安全模拟与仿真学(620.2030)

安全人机学(620.2040)

安全法学(620.2050)

安全经济学(620.2060)

安全管理学(620.2070)

安全教育学(620.2080)

安全工程(620.30)

消防工程(620.3010)

爆炸安全工程(620.3020)

安全设备工程(620.3030)

安全电气工程(620.3040)

部门安全工程(620.3050)

机械安全工程(620.3050)

航空安全工程(620.3050)

交通安全工程(620.3050)

矿山安全工程(620.3050)

职业卫生工程(620.40)

防尘工程(620.4010)

防毒工程(620.4020)

生产噪声与振动控制(620.4030)

辐射防护技术(490.75)

个体防护(620.4040)安全管理工程(620.50)

安全信息工程(620.5010)

风险评价与失效分析(620.5020)

工业灾害控制(620.5030)

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620.5040)

四、安全科学的教育及学科建设状况 1.安全工程类教育情况

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有学历教育(成人、高职高专、学士、硕士和博士)、继续教育(安全专职人员的短期培养)、职工安全教育和干部安全培训教育我国培养高级人才从1957年起步

1958年在北京劳动保护学院(现称首都经贸大学)开办了“工业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现合为安全工程)专业。

1981年11月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首批得到工学门类“安全技术与工程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创研究生教育先河。

1986年中国矿业大学和东北大学首批得到工学门类“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构成安全工程专业完整教育体系。

第六节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研究对象

二、范畴

安全科学研究的领域范畴,以分为四方面: —安全科学的哲学基础。

—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安全工程与技术

—安全科学的经济规律。

第七节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及方法

一、课程结构及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要求

意义: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么懂得保护人身健康、保护国家财产、保护环境、加强理论与安全新技术的研究。

要求:

1)理解并熟悉安全科学、安全观、安全认识论、安全方法论、安全生理及心理、安全社会原理、安全经济原理等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其实质;

2)从哲学高度领会安全价值观,并从认识论、方法论上分析安全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掌握安全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理解制定安全工程技术措施及法律法规的理论依据。

本章小结

一、基本概念

安全

安全科学

本质安全化

安全评价

重大危险源

固有危险度

二、基本原理

安全科学的本质特征?

安全科学研究的对象及范畴,主要研究内容?安全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作用。

构成安全整体的组成部分或安全三要素,分析其对安全

科学学科体系的影响?

篇2:第一章材料科学基础

周易基础

一、周易释名

《周易》又称《易》,是一部古代占筮(shì)用书,又是一部关于宇宙变化的古代哲学名著,汉以后尊为《易经》,位列儒家群经之首。

《周易》是一部古代筮书。古时人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决定性力量在支配,人可以通过卜筮而预知吉凶趋避。所以,每当遇事不能决定如何处理,常以龟甲占卜,以蓍(shī)草(锯齿草)占筮,根据卜筮的结果判断如何趋吉避凶。近代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是以龟甲占卜的记录,古代三易——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则是以蓍草占筮的记录。今仅存《周易》。古代占筮和后来寺院庙堂对“灵签簿”没有本质的不同。

《周易》又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为什么命名为《周易》?“周”,一说周普,一说周代;一说“易”是飞鸟的形象,一说“易”是蜥蜴的形象,飞鸟的姿态和蜥蜴的颜色都不时变化,用以象征宇宙事物的千变万化。也有的说,“易”由“日”“月”二字组成,日为阳,月为阴,用以象征宇宙的阴阳二元。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周易》的“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种含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变化,所以说“变易”;宇宙变化有一定的法则,所以说“不易”;宇宙变化的法则可以认识、遵循、运用,所以说“简易”。简而言之,《周易》又是一部古老的关于宇宙变化的充满哲理的哲学著作。

我们现在读《周易》,不是把它当作筮书来用,而是把它当作古老的哲学著作和珍贵的社会史料,从中了解古代智慧与社会。

二、周易体例

1、易经和易传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1)《易经》。

《易经》有卦画和文字两部分。

卦画:基本卦画或卦形是“—”(阳)和“--”(阴)两个符号,《易㻏》中的全部卦象都由阴阳两个符号构成。两个符号连为三叠而成八卦;八卦一卦自重或两卦互重,构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画,一画为一爻,“—”(阳)画为阳爻,“--”(阴)画为阴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文字: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一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

(2)《易传》。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说和论述。

由于《易经》文字简约古奥、晦涩难解,东周以后逐渐出现了七种十篇对它的解说,称为《易传》,也称《十翼》。翼有辅助之意。人们以《易传》十篇为辅助《易经》之作,故名为《十翼》。

《十翼》:《彖(tuàn)》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彖》上下解释卦和卦辞,断定卦和卦辞的基本观念。

《象》上下解释卦爻的象征意义,分卦象和爻象。解释卦的象征意义称“大象”,通常的方式是结合卦辞解释上三画象征什么,下三画象征什么,二者重叠又象征什么。解释爻的象征意义称“小象”,通常的方式是结合爻辞解释爻的基本观念。

《系辞》上下总论《易经》的基本意义,将《易经》由卜筮上升到哲学。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将这两卦的《彖》和《象》作进一步的推衍和解说,着重阐扬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

《说卦》总说八卦所象征的物象及其重叠推衍成六十四卦的原理。《序卦》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说明。《杂卦》杂论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将性格相反、性格交错的两卦并列,论述刚柔相济的道理。

历代都有人解说《易经》,《易传》是最古老的、系统的、有参考价值的解说。

2、卦爻

(1)卦。

八卦:阴(--)阳(—)符号中的一个自重为三叠,或两个符号一多一少互连为三叠,所形成的八种形状。

八卦的形状和名称依次是: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兑。记忆口诀:“乾三连,坤三断,震仰孟,巽下断,坎中满,离中虚,兑上缺,艮覆碗。”

八卦的象征意义依次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的阴阳奇偶:八卦依次分为四组:乾(卦一)坤(卦二),震(卦三)巽(卦四),坎(卦五)离(卦六),艮(卦七)兑(卦八)。每组一阳一阴,单数卦为阳类,偶数卦为阴类。

六十四卦:八卦一卦自重或两卦互重,又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各有一个名称,自重的用原名,互重的另起名。六十四卦分编为上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上经三十卦依次是:乾、坤、屯(zhūn)、蒙、需、讼、师、比、小畜(xù)、履、泰、否(pǐ)、同人、大有、谦、豫、随、蛊(gǔ)、临、观、噬嗑(shìhé)、贲(bì)、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三十四卦依次是:咸、恒、遯(dùn)、大壮、晋、明夷、家人、睽(kuí)、蹇(jiǎn)、解、损、益、夬(guài),姤(gîu),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xùn),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2)爻。

每卦有六画,一画为一爻。“—”(阳)画为阳爻,“--”(阴)画为阴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每卦六爻都有名称。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六爻自下而上分别称初、二、三、四、五、上。初、上在九、六的前面,如初

九、上六;二、三、四、五在九、六的后面,如九二、六三。

六爻位置分阴阳。自下而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即第一、三、五位为阳,第二、四、六位为阴。

(3)卦辞和爻辞。卦有卦辞,爻有爻辞。

卦辞定义每卦的意义,一共六十四条。爻辞定义每爻的意义,一共三百八十六条。高亨《周易筮辞分类表》将卦爻辞分为四类:

(1)记事,包括记叙古代故事,记录占筮,直叙某事。(2)取象,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道理。(3)论说,提出作者的思想主张。数量较少。

(4)断占,向占筮者论断休咎。如同抽签,抽到哪根签就看与哪根签相对应的文辞,该文辞断吉凶福祸,解逢凶化吉、福禄如意之道。

3、阴阳五行

(1)阴阳。

原初含义:背日为阴,向日为阳,引申为寒暖、暗明等。《说文》:“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 后用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气的状态。

进而抽象为一切事物的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或属性,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中无“阳”字,“阴”字仅一见。

《易传》中“阴阳”对举凡十六见,均为抽象概念;单独各三见。

(2)五行。

《尚书·洪范》最早提出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又称“五材”。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春秋末年史墨提出“水胜火”。墨家提出五行交胜说和相丽说。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终而复始地运行。

汉代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说。

三、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

1、《易经》是何人作于何时

这个问题在先秦时代已经是个疑案,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卦画。相传八卦始于伏羲氏这个无可信考的传说人物。传说伏羲开天辟地,太极开而生八卦。又相传神农氏、夏禹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系辞下》。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也没有说出什么根据来。

有一点可以肯定:“—”“--”符号产生在有文字以前。近年来,从殷虚甲骨、周原甲骨、西周青铜器、湖北江陵天星观楚简,以及江苏海安县清墩遗址出土的骨甲柶(sì)和鹿甲枝,都发现一种由六个数字组成的符号。1980年,李政烺(lǎng)教授公布研究结果,肯定这些符号就是原始卦爻形式。这是考古界的重要成果之一。由此推论,《易经》的卦画不过是原始社会沿传下来的占筮的标记而已。

关于卦辞爻辞。是否周文王所作,成于战国时期的《系辞下》持存疑态度。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日者列传》却持肯定态度。班固《汉书·艺文志》及以后的汉儒大都承袭此说。对这些说法,历代都有人怀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以及六十年໣初,我国学术界曾就《周易》作者和时代问题展开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讨论,仍然迄今无定论。

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 其一,《周易》是周代筮书,非一时之作,非一人之作; 其二,《周易》是西周初年在夏代筮书《连山》、商代筮书《归藏》的基础上重新编选和修定而成;

其三,《周易》主要作者是太卜或筮史,具体无考。

2、《易传》的作者和年代

这个问题也是两千多年来不断讨论的问题。汉唐儒家学派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班固《汉书·艺文志》。

“周易三圣”说。即伏羲画卦、文王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

“周易四圣”说,即伏羲画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开始怀疑伏羲画卦、文王作卦爻辞,但仍然肯定孔子作《十翼》。

清代姚际恒著《易传通论》,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断言《易传》全非孔子所作。这一说法得到拥护。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三次《周易》大讨论,主要有两方面的论点。(1)沿袭司马迁的记载和观点。如范文澜、任继愈、匡亚明、郭沫若。(2)否定孔子的著作权。如冯友兰、李镜池、钱玄同、高亨。

斟酌取舍,《易传》基本上成书于春秋末年至战国后期,再经西汉学者编订,不成于一人,不成于一时。具体来说,《彖》上下大约产生在春秋末期,《象》上下大约完成于战国中晚期,《系辞》上下大约形成于春秋末至战国晚后期,《文言》大约作于战国晚后期,《说卦》、《序卦》、《杂卦》约为西汉前期所补充。

四、周易研究

1、版本

现传版本有两个。

一是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收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终于离卦,共三十卦;下经始于咸卦,终于未济卦,共三十四卦。

二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抄写于汉文帝初年的帛书本,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终于益卦,经、传分开,与传世各家《周易》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

2、注本

古今解《易》者多达数百家,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本有: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伊川易传》,宋朱熹《周本义》等。

3、易学史

(1)先秦原始《周易》。

先秦《易经》和《易传》各自分立,无《周易》或《易》,只有《易经》。战国魏襄王墓出土竹书《周易》,分上、下篇,只有经,没有传。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有经,另外有部分传。先秦已经有对《易》象的解说和研究。《易传》更是战国时期《易》学研究资料的汇编。秦代焚书,《周易》因为是筮书,不在被焚之列,得以完整保存和流传。

(2)汉儒象数学派。

象数是《周易》中象与数的合称。象指图象、形象、象征,有卦象、爻象两类。数指气数,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决定的自然、人类、社会的命运,如《易传》讲的天地之数、大衍之数。

易学学派分为两大派: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象数学派是以图象和数解说《周易》,阐发《周易》象数的学派。主要代表汉代有孟喜、京房、焦赣等人,宋代有陈抟(tuán)、邵雍、周敦颐、刘牧等人,其特点是借象数立论,常常流于附会,与方士术数有种种关系。

汉代重视《易经》占筮,重视《易传》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易学相应发达。西汉,《周易》尊为“群经之首”。《汉书·艺文志》记录有十三家易学流派。孟喜、京房、焦赣等今文易学立为博士,成为官学;费直、高相等古文易学未立学官,在民间流传。今文易学重在象数。或严守师法,章句趋向烦琐;或讲阴阳灾异,融入方士术数;或二者兼之。古文易学重在义理,无章句,根据《易传》解说经意,在民间广为流传。

东汉,今文易学与谶纬迷信结合,逐渐衰微,大儒都学费氏《易》;郑玄《周易注》基本依据费氏《易》,并开始把《易传》中的《彖》和《象》同经文编在一起(即在各卦卦辞后面附《彖》和《象》,在各爻爻辞后面附《象》),同时吸取今文易学的象数之论,实施经传合并、今古文合流。以后又陆续有人把《文言》附在《乾卦》和《坤卦》后面,把《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附在整个经文的后面。

汉魏之际,《周易》已经包括《易经》和《易传》。

(3)魏晋玄学派。魏晋玄学兴盛。

魏王弼和晋韩康伯依费氏旧本,吸取老庄学说,援道入儒,将《十翼》分开与《易经》合为一书,成《周易注》。《周易注》渐次取代汉儒诸家易学,与《老子》、《庄子》合称“三玄”。

入唐后,孔颖达为之《正义》,颁为官方定本,并成为通行《十三经注疏》所收之本。该书的出现,是易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从易学中廓清了汉代灾异谶纬等迷信内容,把道家玄理融进儒家哲学,开后世易学义理派先河。

(4)宋学图书学派和义理学派。

宋学反汉学,易学也大变。学者众多,派别众多,但主要是图书学派和义理学派。图书学派是特别推崇河图与洛书,以河图与洛书为《周易》的根源,并以这两个图式来解释《周易》原理的象数易学派。

图书学派的创始人是宋初道士陈抟。他融合儒道佛,创作《易龙图》。《系辞上》:“河出໣,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黄河、龙马、龙图;夏禹、洛水、神龟、纹书。图书学和图书学派即由“河图洛书”而得名。

图书学派有三家。(1)以邵雍《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为代表的“先天图学”。(2)以周敦颐《太极图说》为代表的“太极图说”。(3)以刘牧《易数钩引图》为代表的“河图洛书学”。

义理学派是专主阐发《周易》哲学大义,与卜筮易和象数易相对的易学学派。历代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先秦孔子《易传》,魏晋王弼《周易注》,宋代程颐《伊川易传》、朱熹《周易本义》等。

(5)现代易学。

篇3:第一章关于思维科学

第一节恩格斯首先提出思维科学概念

思维科学就是启迪智慧的科学。思维科学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并且为思维科学的建立和发展预见性地提出了七条科学原则。这些科学原则,不仅为建立和发展思维科学指明了方向,而且还为研究“人脑项目”、升华聪明才智提供了指导原则。

一、研究思维科学的七条原则

这七条科学原则,必将指导思维科学顺利发展。不仅如此,还将指导人们愈发走向聪明、智慧,进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

其一,思维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

其二,思维科学是一门历史性的学科。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说:“关于思维的科学,也和其他各门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

其三,思维科学是一门与大脑相关的学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明确揭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

其四,思维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其五,思维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这个事实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

其六,思维科学是一门严格遵守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学科。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七,当时的思维科学是一门不完备的学科。恩格斯对19世纪仅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思维科学并不满意。恩格斯敏锐地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思维规律的理论并不像庸人的头脑在想到‘逻辑’一词时所想象的那样,是一种一劳永逸地完成的‘永恒真理’。”

二、破译大脑奥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大脑是一灰箱,破译大脑奥秘是宇宙的最大难题。大脑神经元运动,既有可被感知的线性运动,又有不可感知的非线性运动,其运动不仅复杂,而且多变;大脑神经元间相互作用,既有物理因素(即可在一定范畴内实施电测),又有化学因素(即可期待未来进行生物探测),其相关因素有时呈显性状态,但大多处于潜性状态。对这样一种灰箱揭秘缺少实验方法不行,而抛弃思辨方法更不行。欲如此,上述恩格斯七条科学原则,便自然成为“大脑项目”弃之不行、丢之不可的永恒性原则。

恩格斯的七条科学原则,是其自然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贯穿着“思行合一”的精神,正是用显信息探索潜信息的得力工具。其中的第七条原则,充分说明恩格斯对当时的思维科学内容仅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是不满意的。正是这种不满意,才为钱学森院士继承和发展恩格斯的思维科学带来了契机,从而创立了现代思维科学。有了钱学森院士创立的现代思维科学,才有今天意义上的思维科学。

第二节钱学森创立现代思维科学

一、恩格斯为什么对当时的思维科学概念不满意

恩格斯的不满意,原因有二:一是恩格斯认为自亚里士多德提出形式逻辑,就是引起人们争议的一门学说;二是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一文中明确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维整体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那么,马克思所说的“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方式又是什么呢?显然,当时的思维科学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对那个时期的思维科学,恩格斯自然是不会满意的。

二、钱学森院士创建现代思维科学

钱学森院士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维科学的设想和建立思维科学的科学原则,创建了现代思维科学。

那么,什么是现代思维科学呢?钱学森院士明确提出:“开宗明义,思维科学只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不研究思维内容,内容是其他科学技术部门的事。”钱学森院士认为,现代思维科学体系,无论是基础层次,还是技术层次、工程层次,最终都要通过认识论这个桥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联系。

钱学森院士以世界性的开放眼光,从纵横两个方面观察世界科学发展的风云。他认为,除量子力学、相对论展现自然科学的划时代的发展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模糊数学、分型理论、超循环论,以及混沌论等揭示客观世界复杂性的理论,均属于非线性科学范畴。或者说,复杂性根源在于非线性。非平衡、不稳定、涨落、分叉、混沌等现象都在不断地告诉人们,以往那个还原论、机械论等以简单性求解复杂性的时代,已不能成为科学认识的航标了。

世界本质上是复杂的,法则简单的程序仅仅是个例外。同时人类思维规律也必须与此适应,这种趋同既符合“我们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又符合“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形式”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新兴科学,如非线性科学的出现,必然影响着思维形式的变革,这就预示着一统“天下”的“逻辑思维形式”被打破,从而符合恩格斯预言的“并不像庸人的头脑在想到‘逻辑’一词时所想象的那样”的思维规律将逐渐诞生。

钱学森院士在现代思维科学体系中,不仅提出了形象(直感)思维形式,而且还提出了灵感(顿悟)思维形式。可以预料,未来还会有多种与“非逻辑”“非线性”相关的思维规律,而学者们探讨的像直觉思维规律、模糊思维规律、拓扑思维规律、离散思维规律、超弦思维规律等,都有可能晋升到思维规律行列。

现代思维科学所揭示的“非逻辑思维规律”,不仅是对恩格斯思维科学概念的发展,而且还可视为现代思维科学的显著标志。

正因为现代思维科学诠释了非逻辑思维规律,才使得“创造”一词升华为创造性思维。正像钱学森院士所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直觉)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灵感就是非逻辑思维规律的典型代表。

创造思维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必须以“融汇中外,沟通古今”的学术境界,不断完善,使之服务国家创新工程、服务于教育创新的伟大实践。

研究创造性思维,积极、自觉地调动“潜能”,提升创造力,培育千百万创业、创造和创新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科技人才。

研究创造思维学,大力弘扬个性,强化兴趣培养,注重“甘愿冒险”“独立性强”“一丝不苟”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科学是一门大学问,各人有各人的体验和领悟。体验和领悟不同,思维能力也自然会有千差万别。但人人都应努力、都要以非凡的创造性思维彰显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境界,为实现中国梦积聚正能量,攀登智慧至上时代的新高峰。

三、思维科学与认知科学异同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上几乎同时出现了两门科学,一个是由钱学森院士创建的思维科学,一个是由心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创立的认知科学。这两门科学,都是以“内部宇宙——即装有词汇和想象力的人类的思维宇宙”为研究对象。东西方两位著名科学家将研究的目光聚集在同一目标上,是很不寻常的。科学技术发展表明,科学研究中的这种惊人的相似,意味着科学技术将面临着新的突破,由此带来的创意性生产力必然要导致新兴产业革命之诞生,也标志着从理论和实验上深刻认识人的大脑及其思维奥秘时代的到来。

认知科学与思维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而研究方法却是相异的。认知科学是以实验方法为主对大脑这块灰白物质进行探究;而思维科学是用思辨的方法对大脑诸多精神现象进行猜想,假设式综合研究。从科学意义上说,这两种研究方法恰好实现了互补。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破译大脑运转密码、揭开生命之谜,是令无数科学家殚精竭虑的艰难课题。”也可以说,探索人脑这个“小宇宙”的奥秘的课题,历史地成为世人必须着手解决的宏大工程。

脑科学研究热潮,正在全球兴起。人类的大脑是极其复杂的“小宇宙”,至今我们依然对其知之甚少。正如奥巴马先生所说:“作为人类,我们能够确认数光年外的星系,我们能研究比原子还小的粒子,但我们无法揭示两耳间三磅重物质(指大脑)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认为:“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绝对真理,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所认识的是相对真理,我们可以无限逼近大脑的奥秘,但不能穷尽。”这个说法是符合辩证法的。而欧美发达国家正大力强化前沿部署,抢占科技制高点,我们既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又要有迎接挑战的战略思维,把握机遇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对“人脑项目”(Human Brain Project)这一关系着世界未来的伟大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树立战略思维,扩大思维空间,灵活转变思维方式,实施多学科交叉互补,让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科学与神经学、思维科学、计算技术科学这些轮子都动起来。特别要充分发挥中国的现代思维科学优势,占领智慧的最高点。

第三节现代思维科学的体系

现代思维科学体系,包括抽象(思维)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社会(集体)思维。

一、抽象(思维)思维规律

抽象思维规律也称逻辑思维规律,它是以概念为思维的起点,经过判断和推理,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的思维规律。

创新者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定义、定理、规律等),它的一般意义是用理性来思考和表达。其特点是,用一般概括个别、扬弃事物的具体形态,要求思维结果精确化、条理化、系统化。它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先从概念出发,综合运用一般与个别、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进行科学判断并得出结论。

人们对抽象(逻辑)思维的研究是比较成熟的,很早就形成了一门科学———形式逻辑,它属于研究人类抽象思维规律最早的一门学科。研究概念、判断、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研究结构方式的法则,研究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怎样推论和论证,这是抽象思维所特有的逻辑结构形式。数理逻辑是形式逻辑的数学化,它将逻辑语言进一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便借助数学来建立自己的严格演绎体系。发展到辩证逻辑后,才将研究抽象思维形式的矛盾、变化格局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实现科学化和系统化。抽象(逻辑)思维规律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们的发展,必然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运动发展着。

由此可见,抽象(逻辑)思维形式对于创造者科学的认识创新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创造者常常在创新认识活动中,凭借着抽象(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运动形态,在实践中全面地、准确地、发展地考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地、创造性地实施创新工程。

二、形象(直感)思维规律

形象(直感)思维是人类思维史上最先形成的一种思维。不管是文学艺术家、科学家,还是普通老百姓,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领导、管理和指挥工作,只要是人,是人的认识运动,形象(直感)思维作为与抽象思维不同的一种思维形式,总是普遍地被运用着。假如生活着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想问题,都只用干巴巴的逻辑推理,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毫无生趣。如果认识世界的时候,用客观存在的有形体、形象性信息来思维,这便是形象思维了。

形象(直感)思维的一般机制是:实践(观察)———类比——想象———模拟(相似)。运用形象思维于具体创新工程中,要坚持从各个不同角度,在全部相互联系的诸方面,同时捕捉信息。这里指的诸方面因素,既具有已知的外部特征,又有模糊的内部结构。

为了阐明观察、类比、想象、模拟(相似)在运用形象(直感)思维于创新认识活动中的地位,我们有必要把其中诸要素作一扼要论述。

观察,就是指创造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创新工作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具体方面。观察的实质是一种科学的实践活动。巴甫洛夫说:“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不能飞腾起来。”观察是获取感性信息的基本方法,是一切创新活动的首要步骤。

类比,就是指创造者把不同的(两类)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似或相异的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类比推理的出发点,是对象之间的相似性,而相似对象又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似,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时,可类比推导出另一对象也具有该相似属性。因此,类比推理方法不同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运用于形象思维的一种特殊方法。

想象,就是指创造者在原来的感性形象信息基础上,或在表象信息基础上,经过重新组合和排列,而重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信息的思维方法。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指出:“想象有两种:一种简单地保存对事物的印象,另一种将这些意象千变万化地排列组合,前者称为消极想象,后者称为积极想象。”所以,想象是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的实在因素。

模拟(相似),就是指创造者根据已知对象的本质和特性,人为地选择或建立一种与已知对象(原型)相似的模型,并在所建立的模型上进行运筹和研究,经研究决策后的成果再推到原型中去,从而达到揭示对象本质的思维方法。用“笼天地于形内”“观古今于须臾”来描述模拟方法是恰当的。思维模拟是实现创造者思维升华的关键性环节。

人脑通过感觉和知觉活动获得事物的表象,然后通过想象对表象进行加工,从而得到新的形象,就是形象思维规律。

三、灵感(顿悟)思维规律

灵感(顿悟)思维是伴随着人类的形象(直感)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一起发展起来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但长时期不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正确运用了理论思维的原则,科学地总结了自己和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第一次鲜明地把灵感现象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提出来。

钱学森院士在《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直觉)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他认为,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一种人类基本思维形式。

所谓灵感思维(或称顿悟思维),是人类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它的酝酿不是在显意识中进行的,而是在显意识的制导下,经过潜意识的整合推论,再涌现于显意识,表现为灵感。因此,灵感发生的机制则是:显意识———潜意识——显意识。也就是说,在人们有意识、自觉地追求下,潜意识中才可能有灵感的酝酿。而潜意识如何工作,不会被自己意识到,当潜意识孕育成熟的瞬间又必须借助相关诱因方能涌进显意识,再经显意识加工,形成灵感。因此,灵感形成是有条件的,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

灵感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也不同于形象思维,它是一种特殊的突发式思维。

灵感思维是一种非逻辑、非线性的思维,灵感思维有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不同的特征,如突发性特征、瞬间性特征、模糊性特征和独创性特征等。

四、社会(集体)思维规律

社会思维规律也称集体思维规律,它是说人的思维发生和发展是以集体(群体)方式形成的。社会思维规律反映了人类思维发生的同步性和一经形成后的共振性,它在创新实践中的意义重大,是不容忽视的一种重要思维规律。

恩格斯说:“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单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是,它只是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是一个人的,其中必然隐含着特定的群体思维。社会思维的本质特征有两个:一是集体性,二是社会性。

篇4:第一章 吃的基础课 ①

1.食物要多样化

食物越杂越健康

全世界学术界对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已经形成共识,就是“多样化”。自然界中的每一种动物或植物都是很独特的存在,被当作人类食物的时候,它们都是不完美的。人体所需要的四十余种营养素分布于各种类别的食物中,注定了人类需要多样化的食谱。

多样化是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凡是违背这一基本原则的说法都不正确。从这种意义上讲,只吃素食不如荤素搭配;只吃自己熟悉的食物,不如尝试更多品种;拘泥于说法多多的“食物相克”,不如放开手脚吃得更杂。食谱越杂越有益健康。

怎样才能获得最营养的食物来源

有人试图通过每天吃某些补品(如海参、燕窝、鱼翅等)或特定食物(如茄子、大蒜、绿豆等)来获得最好的营养,这是方向性错误。单种食物,不论是高档的还是普通的,其作用总是有限的,是次要的。正确的方向是注意膳食结构合理。各种食物相互搭配就形成了膳食结构,而膳食结构是获得良好营养或健康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懂得膳食结构,只重视单个食物,就很容易纠结或茫然——是吃这个好,还是吃那个好?这么吃好,还是那么吃好?

2.平衡膳食结构

什么是平衡膳食结构

什么是膳食结构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膳食结构平衡呢?

所谓膳食结构,就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

但要注意,由于影响膳食结构的因素是在逐步变化的,所以膳食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均衡调节各类食物所占的比重,充分利用食物中的各种营养,达到膳食平衡,促使其向更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

平衡膳食结构的做法

膳食均衡的前提是食物要多样化。每一种食物都不完美,都各有优劣,所以只有食物搭配多样化,才能获得全面而均衡的营养。如果缺少某一类或者某几类食物,又不注意从其他类别的食物中得到补充,就很难达到营养平衡。

如果缺少的食物类别越多,就会偏离平衡膳食的原则越远。

比如说有人因为身体问题或者喜好问题从来不饮用牛奶或者奶制品,那么就有可能出现钙不足的问题。

但是他也有机会从豆制品、坚果和蔬菜中获得钙。

如果他既不饮奶,也不吃豆制品,又很少吃青菜和坚果,那么他的缺钙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如果他通过食用很多肉类来补充蛋白质,便会摄入过量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这无疑使本来已经缺钙的身体雪上加霜。

不同类别的食物营养成分有相同之处(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替代),也有不同之处(又不能完全替代),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就注定平衡的膳食结构中要包括各类食物。

3.最实用的膳食指南

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制订膳食计划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膳食均衡呢?

谷类、奶类、豆类、肉类、蔬菜、水果,究竟每天要吃多少?

由于每个人的身高、体重、习惯、营养吸收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营养的需要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如果真的想要获得量身定制的营养摄入量的推荐,那么就需要比较缜密地计算食谱。

大多数的普通成年人可以阅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来获得一些基本的参数,如图1-1。

平衡膳食宝塔

平衡膳食宝塔中的每一类食物的重量是指一天的食用量。

虽然如此,大家也不用每天都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摄入食物。一般来说,在一段时间内,如一两周内达到饮食平衡就可以。也就是说,膳食宝塔中推荐的数量,是一段时间里每天所吃的食物的平均值。

根据宝塔的建议,一个普通成年人每周应该吃粮食1.8~2.8千克、牛奶2100毫升、豆制品(以大豆计)0.2~0.4千克、肉类0.4~0.5千克、蔬菜2.1~3.5千克、水果1.4~2.8千克、鸡蛋(或鸭蛋)3~7个、鱼虾0.5~0.7千克、烹饪油0.2千克。

如果单纯地从数字上来看,各类食物的重量变动范围是比较大的,因为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有比较大的差别,身高、性别、年龄、体重、劳动强度都不同,所以各类食物的需要量也不同。一般来说,体力劳动强度大或者体育活动较多的人、年轻男性、身材高大者需要的营养会多一些,可以在上述范围内选择高值;体力劳动强度小或者活动很少的人,老年人、中年女性、身材矮小者需要的营养会少一些,所以应该在上述范围内选择低值。一般城市居民平均每天各类食物大致摄入量见表1-1。

膳食平衡也是可以调整的

人们常常教条式地理解膳食平衡,认为一定要按照编好的食谱进餐才能做到膳食平衡,实际上这夸大了平衡膳食的难度,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干脆就不管膳食平衡了。

平衡膳食就是对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加以调整。

比如说今天肉多吃了一点,那么明天就少吃或者不吃肉;如果前一天晚上吃了比较多的蛋白质,那么第二天就少吃一点鸡蛋和牛奶,也可以只吃一点素食。

其实大多数的人并不需要按照精确计算好的食谱吃饭,只需要掌控一段时间内食物的品种和数量,并对体重进行检测和管理就可以了。体重合理,不胖也不瘦,就说明食物摄入总量(总能量)是合理的。如果肥胖或者体重逐渐增加,则说明食物摄入过多;如果消瘦或者体重逐渐减轻,则说明食物摄入不足。

膳食平衡的常见错误

膳食平衡中的常见错误就是很多人吃完一天就忘记一天,今天用餐的时候根本不理会昨天吃了什么,没有想到几天里的饮食应该互相补充、合理调整的问题,或者只重视一餐之中的食物搭配,而忽视了连续一段时间内的食物搭配,这会导致膳食结构严重失衡。

编辑/陈致文

篇5:会计基础-讲义(第一章)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及基本职能

一、会计的概述

(一)定义:会计是以凭证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

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1、从本质上看,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计量形式: 实物计量

劳动计量

货币计量(最基本的计量形式)

(二)会计的特点:教材第2页

(三)会计的分类:(按报告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侧重于向企业关系人提供信息,侧重于信息。

管理会计——侧重于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侧重于信息。

二、会计的职能

(一).基本职能:核算(反映)——观念的总结

监督——过程的控制

1.核算

(1)定义:教材第3页

(2)会计核算的环节:确认

计量

记录

报告

(3)会计核算所做的工作:记账、算账、报账

(4)会计核算的方法:(七种)教材第4页

2.监督

(1)定义:教材第5页

(2)内容:合法性审查、合理性审查

3.核算与监督的关系:核算是监督的基础,监督是核算的质量保障。

(二)其他职能: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

控制经济活动过程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含义

~也称会计客体或会计内容,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具体而言,就是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

二、资金运动的内容

资金的投入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资金的退出

注:企业的资金运动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也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衡等关系)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及会计基础

一、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

1.定义:~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注:会计主体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2.意义:

(1)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2)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不对等

法律主体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如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企业集团,它们都不是法律主体,但是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1.定义:~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注:持续经营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2.意义:教材第9-10页

(三)会计分期

1.定义:~是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注: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前提的必要补充,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2.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的报告期间。包括月、季、半年。

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

我国采用公历制。

3.意义:教材第11页

(四)货币计量

二、会计基础(新增)

(一)权责发生制

(二)收付实现制

第四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一)定义、内容和分类

1.定义: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第一层次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设置账

户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依据。

2.内容:(六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3.分类:

(1)按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同分类:

a.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2)按资金运动的状态分类:

a.资金相对静止状态的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资金显著运动状态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3)按构成会计报表的不同分类:

a.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利润表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1)定义:资产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预期会给企

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2)特点: a.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

b.它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财产。

c.它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d.必须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

(3)分类:(按流动性或变现能力的强弱)

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

注:了解上述各类资产的概念。

(4)资产的确认条件(新增)

a.符合资产的定义;

b.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c.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2.负债

(1)定义: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特点:

a.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现时义务;

b.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c.负债是企业将来要清偿的义务。

(3)分类:(按偿还期限的长短)

流动负债、长期负债

注:了解上述负债的含义和包含的内容。

(4)负债的确认条件(新增)

a.符合负债的定义;

b.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c.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3.所有者权益

(1)定义: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 = 资产 - 负债(即:净资产)

(2)特点:

a.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配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b.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负债后,剩余的财产才能分配给所有者;

c.所有者凭借所有权能够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3)内容: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包括股本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

即: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注: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

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4)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

(1)定义: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

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分类:

A.按其内容分类:

a.销售商品收入

b.提供劳务收入

c.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如: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

B.按经济业务主次分类: a.主营业务收入

b.其他业务收入

(3)特点

a.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b.收入产生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注: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营业外收入不属于收入要素)

c.收入的取得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二者兼而有之。

d.收入的取得能使所有者权益增加;

e.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4)收入的确认条件(新增)

a.符合收入的定义;

b.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c.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d.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费用

(1)定义: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

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分类:(按是否构成产品成本)

a.产品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b.期间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3)特点:

a.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b.费用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c.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4)费用的确认条件(新增)

a.符合费用的定义;

b.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c.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d.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利润

(1)定义: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 = 收入-费用

(2)内容:

a.收入减去费用的净额(反映的是日常活动的业绩)

b.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3)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的确认依赖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

二、会计计量属性(新增)

(一)构成1、历史成本

2、重置成本

3、可变现净值

4、现值

5、公允价值

注:要求掌握这五种计量属性的概念。

(二)应用原则

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否则不允许采用。

三、会计等式

(一)第一等式(基本等式)

资产 = 权益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是设置帐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二)第二等式

利润 = 收入 - 费用

这一等式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反映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的经营成果,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

四、经济业务的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1.资产内部此增彼减

2.资产与权益同增(资产与负债同增;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3.资产与权益同减(资产与负债同减;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篇6:第一章 音乐教育基础

2、柯达伊是匈牙利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3、日本的音乐教育家创立了铃木教学法。

4、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5、开创音乐心理学独立学科的音乐理论家是卡尔.西肖尔。

6、基础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

7、奥尔夫音乐教育所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属于打击乐器。

8、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基础上,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

9、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逐渐发展成为其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

10、铃木镇一创立了才能教育教学法。

11、达尔克洛滋是出生于维也纳的瑞士籍音乐教育家。

12、奥尔夫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去进行音乐的探索、体验。

13、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2年指定颁布的。

14、奥尔夫教育体系是通过“元素姓音乐”教育诱发、开掘儿童的先天音乐本能的。

15、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对于美化心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6、教育家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作为教师的一

则“金科玉律”。

17、柯达伊认为,好的教学材料和优秀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在于培训好的师资。

18、达尔克洛滋的体态律动学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基础的律动、乐感的培养有很大贡献。

19、重视音乐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柯达伊的重要内容。

20、打击乐器分为两类:民族打击乐器、西洋打击乐器。

21、演奏交响乐的乐队称为:管弦乐队、交响乐队。

22、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有: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与

即兴创作。

23、现行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中的视唱练耳教学内

容和基本要求是试唱简单乐谱、听辨自然音程、听写音乐句子、两个调号的试唱。

24、“卡拉博.科恩”教学法被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用于小学音乐教育、初中音乐

教育、高中音乐教育。

25、达尔克洛滋的节奏训练约有30多种基本的形式,包括从最基本的节拍、时

值到曲式、赋格、复杂的节奏、复杂的节拍。

26、“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法,立于礼,成于乐”。

26、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互相尊重、顾全整体、遵守纪律等优

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27、普通音乐教育是适合所有学校的音乐教学方式。

28、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音乐课程。

29、瑞士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滋所确立的教学方法收到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欢迎和肯定,在欧洲被称为节奏教学法,在我国被翻译为体态律动教学法。30、1930~1935年奥尔夫完成了五卷《学校音乐》教材的写作,并转向关注儿

童音乐教育,他的“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逐渐发展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

31、“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逐渐发展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

夫体系的突出特点。

32、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标志着学校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

33、达尔克洛滋的音乐教学内容实际由三个部分组成:节奏训练的体态律动;歌

唱、视听训练;即兴创作、演奏。

二、判断

1、铃木的教育观念是以培养音乐家和职业音乐工作者为主要目标(X)

2、节奏训练是律动教学的核心部分,因此律动教学的目的在于动作的本身。(X)

3、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

4、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学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所谓“学”“论”哪一个体系更完整,而在于其研究对象有宽窄之别。(√)

5、在奥尔夫所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让音乐属于每个人”是其重要的理念。(X)

三、名词解释

1、律动教学

→律动教学是根据音乐情绪的起伏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以身体各部的动态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

2、音乐艺术

→由于音乐以声波振动的非语义性组织结构与人类的情感、意志活动直接同构对立,所以音乐中的意志表现形式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的作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使音乐常能在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或具体的社会交往场合发挥某种带有实用效益的功能。

3、卡农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卡农(Canon)”一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也是利用对位法的模仿技法: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同时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在历史上所有的卡农曲当中,帕海贝尔《卡农》最为著名,一般人说起《卡农》都是指这首。

四、简答题

1、简述体态律动教学法。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指教学中通过人的肢体反应,结合歌唱和听觉的训练获得对音乐的积极体验,通过肢体运动,把肢体当做乐器,将人的内在情感转化为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方法。

2、简述奥尔夫乐器的几种不同类型。

→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而采用精致的打击乐器。奥尔夫乐器分为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在组合编制上并不是无章法的,一般以四大类为基础:木质类、散响类、皮革类、金属类。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特异音响的打击乐,如哇鸣筒,特别是每个国家敲击乐中都有一些音色非常独特的乐器比如中国的各式锣、钹,都可以在以上乐器组的基础上加进去增添特色。在音乐教育中也强调动手参与的内容——自制乐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乐器,可以使孩子从感性上开始理解乐器的发音原理,乐器构造的原理等。奥尔夫乐器第二类是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音条琴,主要是木质的高、中、低木琴和金属的高、中、低铝板(或钢片等合成金属的)琴,还有声音更高更清脆的小钟琴。在奥尔夫乐器编制中也有少量的弦乐,主要指像大提琴那样的只有两板弦的低音弦乐器。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元素性音乐”,请简述它的基本含义。→所谓“元素性音乐”就是使用最基本,最朴实的音乐素材,比如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节奏:节奏运动中采用最简单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旋律中采用最易唱的五声音阶;调式中采用最常见的大小调式;和声中采用最基本的Ⅰ、Ⅳ、Ⅴ级进行;舞蹈动作采用最自然的即兴律动;乐器演奏采用最没有技术负担的敲击乐器和“人体乐器”等,并以它们为出发点,进行音乐教育。

4、简述铃木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的特点和原则。

→①才能教育越早开始越好;②创造优良的音乐环境;③充分利用模仿、重复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大量练习;④用听觉引导儿童的学习;⑤母亲直接参与儿童的学习活动;⑥创造集体教学和观摩的机会;⑦高质量的教材和高水平的教师。

5、简述柯达伊教育体系采用的首调唱名法的内容。

上一篇:战友聚会经典词下一篇:生活的启示参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