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挫折与调试

2024-05-29

大学生心理挫折与调试(共6篇)

篇1:大学生心理挫折与调试

浅谈幼儿园园长心理挫折及调试

一、幼儿园园长心理挫折分析

我曾向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中的部分省优质园、省标准园、农村中心园园长发放“园长心理挫折问卷调查表”30 份, 同时还以与当地城乡各级各类幼儿园座谈、个别采访等形式了解园长受挫的有关情况, 其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园长心理挫折的表现形式

1.情绪低落,园长心理挫折及其自我调适浅谈。有一些幼儿园园长, 当她们积极进取、努力改变幼儿园面貌的目标受挫后, 便丧失自信心, 消极悲观, 特别是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或被领导误解时, 便“看破红尘”, 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得过且过, 甚至产生不负责任、敷衍了事的消极表现, 个别园长还一走了之, 一了百了。

2.发泄牢骚。有的园长在受到挫折后, 觉得不便用自己的行动表示不满, 就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发泄埋怨情绪。埋怨上级领导有偏见, 处理问题不公平, 不按法律法规办事; 埋怨园长难当, 没有人事权, 没有财权; 埋怨教师队伍素质差, 人际关系复杂, 到处都是关系网; 埋怨工作难开展, 上下左右压力大; 埋怨行业差距大, 园长清贫、收入低, 等等。

3.攻击性行为。人在受挫时, 难免生气、愤怒, 如果失控, 就可能产生挖苦、讽刺他人、骂人等攻击性行为。有的园长在受挫后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 园长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⑴有关领导对幼教事业不够重视。认为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 加上私人幼儿园又遍地开花, 办得有声有色, 而公办园为了办园条件的改善经常给领导提这样那样的要求, 使领导认为公办幼儿园是一种负担, 是一种“包袱”。有的干脆将其推向社会, 把

“包袱”甩掉。⑵工作上存在困难。如由于自收自支还未建立完善的机制, 园长没有人事权, 园内编制已满, 但通过各种关系每年照样挤入的人有增无减, 国家用 3- 4 年时间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只能去当保育员或后勤工作人员, 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而凭关系进来的`这些人“能上不能下, 能进不能出”, 使园长很难开展工作,园长之友《园长心理挫折及其自我调适浅谈》。⑶办园经费不足。近5 年间教师的工资总额已增加一倍, 每年的全部收入难以支付正常的经费开支, 园长为了保证生源一方面要抓保教质量, 满足家长要求; 另一方面还要为幼儿园的生存磨破嘴、跑断腿, 四处奔波当“乞丐”。

2.主观因素。幼儿园园长多为女性, 许多人自身存在着思想上的狭隘性、家庭上的依附性、事业上的自足性、情感上的封闭性等特点。具体来说, 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因素: ⑴自身期望值过高。一方面由于个人的学识、能力、体力、生理等方面的条件, 使其不能“随心所欲”实现目标; 另一方面, 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不止一个, 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 所追求的目标不可能如愿以偿。⑵心胸狭隘, 缺乏受挫力或是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弱。不能辩证地认识挫折, 只是把挫折单纯看作是一种损失, 是倒霉的事,不能认识到工作中遭受一些挫折是难免的, 通过工作中的挫折可从中接受教训, 总结经验, 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幼儿园园长受挫后的自我调适

(一) 用理智和意志控制情绪

自我控制包括对自己的情感、语言、行为进行的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促使我们去实现目标, 维护心理健康, 促进事业取得成功。人如果丧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就会造成心理失常。也就是说, 当人遭受挫折的时候, 要发挥自我控制的能力, 让理智、意识去战胜情绪。记得有一次, 我园初步改革了用人机制, 坚持竞争上岗、量才使用、优胜劣汰, 个别教师因各方面条件不具备被转岗或待岗。这么一来, 有的教师把矛头直接指向园长,并向上级领导写告状信, 夜间打骚扰电话, 威胁、恐吓,等等。在遭受挫折时我也产生过消极的情绪, 内心处于痛苦状态, 失眠、食欲不振、痛哭等现象时常伴随发生。但这种消极的情绪是短暂的, 对幼教事业的执着、对孩子们的热爱, 给了我战胜一切挫折的勇气; 伟人的哲理给了我解决困难的智慧。对那些“怒气冲天”的教师, 我耐心地解释、说服、帮助、教育, 鼓励她们发愤图强。在与她们进行情感沟通, 寻求互敬互重、互相理解的同时, 自己内心的挫折感也随之消散。在挫折和困难降临时, 与其逃避, 不如面对; 与其盯着苦痛哀伤, 不如给自己一个振作的机会。

篇2:大学生心理挫折与调试

摘要: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本文就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叙述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试,保证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走出心理误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一、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就业人格缺陷

1、自我同一性混乱

有许多同学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尚未达成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 1

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因此,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往往是茫然、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不能主动、独立地获取职业消息、筛选目标、规划职业生涯,也不能解决就业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自我同一性混乱在就业中的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就业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自主择业给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自由及通过竞争获得理想职业的机会。应该说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期望与认可的。但当大学生真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时,也有许多人表现出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求职时战战兢兢、顾虑重重、畏首畏尾,不敢大胆自荐。结果是有压力没勇气,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的竞争实力,错过机会,在竞争中陷入了不战自败的境地。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及没有“关系”的同学就更容易出现不敢竞争、不敢尝试的问题。害怕竞争的保守心理一方面与大学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有关,另一方面更与许多大学生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就业挫折有关,如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只找那些把握大的职业,而对竞争强的工作不敢问津,害怕求职失败遭受打击。

3、自卑与自大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就业中的自卑一般产生于以下一些情况:首先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看到就业市场寻求自己专业的单位少、待遇差或在求职中遭冷遇,就容易悲观失望;其次,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大学生看到其他应聘者口若悬河,自己什么也说不出来也会自惭形秽;再次,一些在校成绩与表现一般的大学生看到别人的自荐书上奖励、证书、成果一大堆,自己什么也没有,也容易自我贬低;最后,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遭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后也会自怨自艾。总之,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还有一些大学生是脱离实际的自大,他们既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也对就业市场、职业生活缺乏了解,一切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有的大学生自以为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经满腹经纶,任何工作到手中都可以出色完成,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四处吹嘘,一旦出现变故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人格缺陷,在就业中的表现都是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交织的现象,如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容易自大,一旦出现挫折就自卑;一些大学生虽然对自身条件比较自卑,但是真正遇到用人单位时却又表现为自大,要价很高。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就业中的偏执心理有不同的表现。①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②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但仍有大部分大学生固执己见,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③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适应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就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常常一开口就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习!”

(五)就业心态问题

1、过度焦虑与急躁

就业时许多大学生是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无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是正常的。但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常常心急如焚、四面出击、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常常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工作时,有追悔莫及,甚至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心理困扰。

2、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还有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肯轻易低就,明明已经找到工作,但拖着不肯签约,总希望有更好的单位出现。

另外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世上无伯乐”,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3、攀比与嫉妒

在求职中,同学之间“追高比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同学在求职中经常相互吹嘘自己的职业待遇好、收入高,导致职业期望越来越高,求职变成了自我炫耀。还有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

一些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中伤、打小报告。

4、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还会对外界的环境也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并进而导致抑郁症。

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比如当别人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别人讲得越多他越不相信。当求职失败时,不总结自己的问题,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任何批评与建议。

5、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于是,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而且自己明明没有当什么干部,也没有参加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也照着别人的写上,甚至胡编乱造一番,以至有时在用人单位收到的自荐书中一个班竟出现了五六个班长。还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

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

为工作单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担心了,应该松口气、歇歇脚了,于是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因此受到学校的处分,严重的甚至被开除或勒令退学,找到的工作也因此丢了,悔之莫及。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我们必须明白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这种就业情况不可能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改变的。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了时间、影响了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彻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脚踏实地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单位找不到人、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原故。因此,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只要有单位就去,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这就是说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岗的可能,因此,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经济落后的地区工作,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也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抢先到这样的地区去工作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传统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如此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如最近有人对职业价值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等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体发展、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总之,盲目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才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的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里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接受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方向。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许多同学通过亲身的求职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并不像自己以前想象得那么高,并容易出现各种失望、悲观、不满情绪。因此在认识自我特点后还要接受自我,对自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抱怨,也没有必要自卑,因为自己当前的特点是客观现实,在毕业期间要有大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大学生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了解并接受了自我特点以后,还要学会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以后的求职顺利。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要多收集有关的职业信息,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从;要时时记住,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在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仅抱怨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先锋。因此大学生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这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实行。大学生们一定要有开拓自己事业的信心与勇气。当前的一些大学生创业公司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有相当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创业肯定是值得鼓励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要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要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参考文献: 秦婷 《大学生就业》 2005湖北教育网

篇3:大学生心理挫折与调试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高校毕业生群体也因此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资本论开始针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在增加自我效能感、保持乐观、维持希望、提高韧性四个方面落手, 争取为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 能够在社会的压力下逐渐发展。

1. 心理资本论的概念

心理资本论最早是源于经济和社会学科的概念, 应用到心理学, 则是指能够影响到人体工作效率的个体特征, 这些个体特征表现了一个人的自我观念,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积极心理资本是在2004年提出来, 指能够提高个体工作效率的特征, 大体表现在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方面。近年来, 由于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压力之下心理问题频发, 所以将心理资本论应用到调试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上[1]。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虽然是最接近社会的校园, 但是其象牙塔的称呼仍然表现出大学和社会的距离。学生在校园内生活时, 会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对自我能力和社会需求产生一定的评价, 而这种评价在认知上的偏差就会造成两种心理问题的爆发, 自卑和自负[2]。自卑是对自我能力评价过低造成, 也有可能是来自于对社会就业需求的过高评价, 对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就业保持过度悲观的态度。而自负则是对自我的评价过高或者对社会需求的评价过低, 常常给自己安排过高的地位和薪酬。这两种心态都来自于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不完全。在进行就业面试时, 自卑会导致情绪低落, 无法顺利应对考试, 畏缩困难。而自负则是会显得个人态度非常高傲, 给人留下傲慢的印象。

3. 运用心理资本论进行大学生心理辅导

(1) 增加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也可以说是提高信心的一种, 大学生在毕业时, 其自身掌握的学识实际上都是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 只是因为对社会的需求不同, 而影响了他们的发挥程度。因此, 学生应当保持适当的自信程度, 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有一定把握, 能够适时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即可。同时需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岗位, 最好是贴合自己所学的专业, 这样才能在面试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将自己的学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就业现状分析, 为学生展示当今社会对其专业的要求,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准备。

(2) 维持乐观心态

乐观的心态是心理资本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将影响着学生自我学识的发挥状况。一个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学生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及时调整心态, 让自己保持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困难和挫折中学到有利于就业的知识, 也确保学生不会在失败时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家庭、父母、社会地位等方面, 导致自己始终在原地踏步, 无法发展[3]。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学生始终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能够正视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保持客观公正的评价, 积极解决面对的困难。

(3) 保持希望

希望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期望, 始终保持希望是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必不可少的一项。调查表示, 对自己未来有希望, 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获得成功的人, 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并且提高自己将来成功的概率。相对应的, 拥有较高希望的人也必须在现实中付出一定的努力,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 从而增加自己的就业概率。否则, 过高的希望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学生会因为过高的希望无法实现而更加抑郁, 导致他们逐渐失去努力的动力。

(4) 提高韧性

韧性是一种面对动态的心理能力, 他能够帮助们在困境中坚持自我,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始终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艰难境地, 能否从这种艰难的境地中走出来, 是学生能否实现就业的关键之一[4]。而韧性就是帮助学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我的一种心理能力, 和其他几点较为不一样的是, 韧性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锻炼的, 在学校生涯中, 为自己有计划地规划一些运动或者学生, 能够增加学生的韧性, 让学生在今后的困难中能够不放弃自我, 坚持努力。

4. 结语

心理资本论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上有着较为不错的成效。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会在就业压力下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其中大多是因为其认知的偏差导致的, 而心理资本论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保持乐观和希望, 提高韧性, 能够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逐渐调整他们的心理问题。

摘要:当今社会, 毕业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许多大学生在快要步入社会时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维持良好的心态, 需要进行一些心理辅导。而心理资本论是一种能够增强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方法, 近年来逐渐应用到心理辅导中。本文将首先介绍心理资本论的概念, 再介绍当今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 以及如何通过心理资本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关键词:心理资本论,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何凯, 邓淑莹, 李鎏, 綦林, 武海霞, 梁耀明, 秦静, 钟媛卿.心理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与调试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5 (16) :30-33.

[2]董业凤.心理资本理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启示[J].中国职工教育.2014 (02) :38.

[3]王亚娟.心理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06) :18-21.

篇4:在校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与调适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世界观正处在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容易从主观出发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旦有不顺心的事情,顺其发展,在其身体、经济、感情上的损害都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产生挫折。

(一)大学生交往挫折

失调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心理病态的主要原因。人们活在集体里都希望获得归属感与尊重,而人际交往是其基本手段,也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途径。如今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宅”的现象,人与人交往的机会减少了。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现实中,通讯设备越来越发达,虚拟交际圈也越来越广,大学生角色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进而导致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那些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可能更容易一团糟,不合群的性格,使自己在同学中处于被误解、被冷落的境地,时间久了,就会产生精神压力,产生冷漠、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二)理想与现实反差大

大学是一个不同于中学的新的成长环境,在高中生眼里,高中是一个紧张学习的过程,而大学是象牙塔,是一个自由轻松的国度。但实际上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激烈的竞争也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大学是全国高材生聚集地,一些学生进了大学,以往的学习成绩优势就越来越被消弱,失去了光环但心里又不甘落伍,使得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增大。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缺少舞台,才华长处无处施展,沉溺于幻想之中,逃避现实。入学后,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的人来说,日常生活的自理也是一个难题。这是因为宿舍代替了家,成了主要的生活区,离开父母,很多琐事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去解决。再加上大学生对未来的美好规划,充满信心,而现实中,自己在大学里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优秀,感觉自己离理想越来越远,现实和自己的理想脱节,心理产生焦虑。

二、原因分析

(一)学习生活环境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年龄,自己的“三观”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由环境造成各种挫折心理。找工作难使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社会上表现的各种负面现象,如腐败、堕落等,也同样摧残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道德观念出现滑坡。在校园里,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尽相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再加上他们是从学校走入学校,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较少。要想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娴熟的交往技能,又需要积极的交往模式,人际交往很有难度。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的直接因素,它主要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情绪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人口结构等方面。

(二)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活范围比较小,交往对象主要包括老师、同学、父母,相处方式简单直接,因此可作为自我认识参照点少,大学生对的自身的认识局限性较大,不能对自己正确定位。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自我评价高,理想色彩较浓,导致对生活抱有比较高的期望值,这就容易使他们感到生活现实很残酷,与主观愿望差距很大,这种差距给大学生带来苦恼和冲突,导致一系列心理挫折。自身又不能正确认识挫折,使心理挫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采取对策

(_一)正视挫折,学会调节

一般情况下,挫折心理的形成需要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体验三者同时存在。但根据ABC认知理论,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以及用来应付的方法是真正引起挫折体验的原因。碰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老是从客观上找原因,而应该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寻找克服挫折的方法,挫折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往往与人们对挫折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有关。如果由于自己对挫折的认识不到位,对挫折的不良后果进行过分夸大,往往会使自己深陷烦恼。若以平常心态接纳挫折,把挫折当作是对自己的历练,是自己发展的机遇,则就能够减轻挫折产生的压力,并进而克服困难。大学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积极地迎接挑战。

(二)心理求助机构

篇5:5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问题与调试

第一节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就业观是毕业生对就业的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毕业生的就业观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是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就业活动中的深层反映。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特点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已逐步建立。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也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面而有所变化,他们对职业要求、生活理想、成就感等进行新的思索,在就业观上表现出新的特点。

1.自主性与主动性增强

大学生原有的被动性就业心态在市场经济开放性、竞争性特点影响下,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选择,自主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发展的必然。如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生在毕业前两三个月才逐渐关心毕业动向问题;20世纪90年代提前到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关注毕业去向;而近几年的学生不仅在最后一学期甚至在刚入学就开始关心就业问题。这使他们一方面带着危机感和使命感进入大学学习,自我消化专业设置缺陷造成的就业不利因素;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2.择业观念日趋务实

从对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使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了;在择业中开始把职业与自身的兴趣、是否能发挥自身的特长相结合,这无疑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多向性和不确定性

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表现为“鱼”与“熊掌”;两者兼得的愿望、“这山还望那山高”的趋向,多向地进行求职与应聘。例如,有些毕业生同时与多个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今天认为这个单位待遇不错,明天又觉得那个单位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在多个单位之间难以取舍;还有一些毕业生脚踏两只船,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心态浮躁。

毕业生择业的多向性和不稳定性,一方面对自身的就业不利,择业时左顾右盼,当断不断,必定错失良机;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和学校不利,毕业生在择业时反反复复,随意违约,既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延误了其对人才的挑选,同时,少部分学生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给学校的声誉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加大了就业推荐的难度。

二、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使很多人背上沉重精神负担,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于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其需要调适的心理表现主要是: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毕业生把择业范围限定在大城市的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出版社、高校、高新技 1

术企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等,无形中限制了择业范围。

择业者的择业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这样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的适当,决定于知己知彼。择业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这就要求毕业生避免择业定位的理想主义色彩,适当降低择业期望值,确保顺利就业。这种方法强调适时放弃刻意追求的不现实的定位,不错过其他较好的择业机会。尤其是对某些 “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者较为适应。

2、从众心理

择业者处在择业大众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及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结果既影响择业又压抑了自己的优势。

3、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岂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差的不良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4、焦虑心理

面临就业,很多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一般来说,轻度的焦虑是正常现象。适度的焦虑会使人产生压力,消除自身的惰性,增强自我的进取心,产生求胜得心理和行动。但是,如果被过度焦虑甚至沮丧的情绪长期困扰就会产生压抑、抑郁的心理,而自己又不能及时化解这些情绪时,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并影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拓宽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面,但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严格录用程序(如笔试、面试)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为性别、学历层次等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为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有的担心不知道自己能否被用人单位选中等。此外,部分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往往希望一蹴而就,尽快落实就业单位顺利就业;或幻想无需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在实际中往往事与愿违,正是因为害怕失败,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会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就业过程中的焦虑,会给求职代理啊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的失败。

5、虚幻企盼心理

虚幻企盼心理更多表现为幻想心理,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大学生渴望竞争,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单位、职业,但由于害怕面对屡受挫折后严酷的竞争结果,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他们往往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更有甚者,陷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慧眼识金”等。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不思进取,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恍恍惚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也很难如愿以偿。

6、自卑心理

自卑抱怨心理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大展宏图。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自尊心受损伤,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从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惭形秽。在择业中,往住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这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自卑不仅使其悲观失望,不思进攻,错失良机,而且也有碍自身才能的正常发挥。

7、怯懦心理

怯懦胆怯心理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一些人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深怕说错一句话,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为克服上述弱点,毕业生必须平时积极参加学生班集体和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主要有:

1.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改革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减员、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2.从家庭期望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较大。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高的单位,观点有待转变。

3.从同龄人关系及相互影响看,比起未上大学的青年来说,大学生更具有虚荣心,他们认为只有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才能证明上过大学的比没上大学的强。与大学同学相比,他们认为谁找到好工作,谁就强,谁找不到好工作,谁就无能。

这些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无所适从。

(二)主观原因主要是:

从个人角度看,现实与就业期望落差较大时,部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排解忧虑,正确面对挫折和困境。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者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因此说,良好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的关键。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择业心态

1、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一是正视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现实是客观的,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

二是正视自身。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客观的认识,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气质方面。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适宜从事的职业范围亦不同。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便可以对气质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

2、敢于竞争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作为高层次文化青年的大学生,更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羞怯自抑。

竞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要靠真才实学。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

竞争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3、不怕挫折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

遇到挫折,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人说,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难而退,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择业时,应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采取积极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绝不是一时的努力所能奏效的。它还有赖于大学生平日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会科学地认识分析事物,特别是主动经受一些磨难,增加一些挫折经历。

4、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难以实现:也许专业较为对口,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也许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

要看到不管怎样,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大有作为。

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新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首次择业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越来越开放的人事流动制度,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自我调适方法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他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1、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个人对环境不断适应的历程。

如果个人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环境,使个人与环境相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就会无法通过难关。

2、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进行自我调适,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立足点。

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自我静思。自我静思也叫自我反省,就是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首先能冷静地、理智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离不开社会。(以人为镜)

(3)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或图线加以确定的方法。

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自我转化法。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或参加运动,宣泄情绪。(哭吧)

(3)自我慰藉法。

(4)升华法。以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动机或行为来代替原有的低层次的动机和行为。

(5)理性情绪法。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利用艾利斯的理情疗法,即用理性认识代替以偏概全、糟糕透顶等非理性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在双向选择中,确定职业定位,寻找工作机会。

3、寻找社会支持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和更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业择业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思考与讨论:

1.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应该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

2.就业过程中,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哪些?

应用与实践:

1.小佳是个腼腆的女孩,每次去应聘,都是输在面试上。见识面试官,如履薄冰,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头不敢抬,眼睛也不看人,低着头在那儿等过关,本来平时都能回答的问题,面试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还出现过答非所问的现象。常常面试回来后懊恼不已,自惭形秽。越是这样,就越是严重影响下次面试的心态,产生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慢慢失去了信心。

篇6:大学生心理挫折与调试

青年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作者:赵建明 张亚琪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6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青年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基本原因,以及心理挫折的主要行为反应,提出了战胜挫折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青年学生 心理挫折 容忍力

[作者简介]赵建明(1957-),男,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陕西 西安 710061);张亚琪(通讯作者)(1962-),男,广东罗定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05-02

青年学生正处于心理转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变化,独立性与成人感显著发展,但由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尚不稳定,受认识、情感、意志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旦自尊、交往、“自我实现”等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与心理障碍。因而,认真分析这种心理,积极慎重地研究对策,帮助青年学生战胜挫折,是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工作。

一、青年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基本原因

心理挫折指人的某种动机遇到障碍或干扰,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包括挫折情绪和挫折反应两层含义,前者是指阻碍目标实现的种种主客观因素,后者是指由于某种障碍和干扰使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愤怒、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个人受到挫折时,挫折情境和挫折反应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构成青年学生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就客观因素来说,教学设备落后或不足、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妥、所学的专长不能充分发挥、班级气氛紧张、人际关系失调,等等,都可能使青年学生产生挫折感。

就主观因素来说,个人的身高、容貌、经济状态、能力、疾病以及生理缺陷等所造成的各种限制,都可能使青年学生产生挫折感。青年学生挫折常见成因有以下几种:

1.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如在入团入党、评三好学生或奖学金、毕业分配等问题上,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时,往往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2.学习方面的挫折。家庭压力、社会压力、同学间的激烈竞争以及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法,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受挫,产生恐慌感和焦虑感。

3.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与他人相互交换情感体验、倾诉内心秘密的要求,一旦人际关系不协调时,就容易造成自尊心受挫、情绪波动等问题,特别反映在择友和恋爱中。

4.意外刺激。青年学生遇到亲人伤亡或父母离异情况时,都会形成心理挫折。

二、心理挫折的主要行为反应

心理挫折的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情绪性行为反应,二是心理防卫方式。

(一)情绪性行为反应

情绪性行为反应指在个体遭到挫折后,表现出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

1.攻击。当人受到挫折后,经常变得愤怒,随着愤怒情绪的发泄,会产生过激行为,这就是攻击。这种攻击可能是针对引起挫折根源进行的直接攻击,也可能是迁怒性质的转向攻击。

2.退化。退化也称回归,是指个人受挫折后表现出一种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3.固执。是指被迫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其反应并非常态下的性格特征和定型习惯,固执会阻碍创新。

4.幻想。这里所说的幻想,是指个人受到挫折后在想象中以非现实的方式来应付挫折,在想象中寻求达到目标的满足,亦即做“白日梦”。

5.焦虑。是个体对当前的或可预见的挫折表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包括由于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与愧疚感交织而形成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状态。

6.畏缩。这是指受挫后出现的失去自信、消极悲观、盲目服从等行为表现。

7.轻生。如果挫折的打击来得突然而沉重,受挫者对挫折的忍受力又小,就会陷入万念俱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此时,如果得不到外力的帮助,就可能自暴自弃,产生轻生厌世情绪和自残自杀的行为。

(二)心理防卫方式

心理防卫方式,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后,采取的一些暂时减轻受挫感的自我防卫方式,目的在于避免或减少焦虑的发生。心理防卫方式主要有:

1.替代作用。当所确立的目标受到条件限制和阻碍无法实现时,设法制定另一目标来取代原定目标。如有的学生因某种生理缺陷无法在运动上胜过他人时,就转而在学习上加倍努力,用优于他人的学习成绩来维护自尊。替代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自我防卫方式。

2.压抑作用。指人在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来压抑住焦虑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正常的情绪状态。

3.投射作用。指将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内疚。如有的学生不认真学习,结果考试不及格,但他并不从主观上找原因,而归咎于教师水平低,等等。

4.自慰作用。指人在受到挫折后想出各种理由来原谅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失败辩解。“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典型的自慰反应。

5.反向作用。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后采取与内心动机相反的行为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炫耀自己,其内心实质却是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6.升华作用。指个人改换原来为社会所不允许的冲动或欲望,用社会许可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加以表达。如有的学生因受挫后难以自拔,经疏导后转为正常。

7.表同作用。指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往往表现为模仿他人的言行举止,以别人的姿态、风度自居。

三、心理挫折的容忍力

挫折容忍力是指一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受挫折的能力。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容忍力有个别差异。有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有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一蹶不振。挫折容忍力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思想政治因素。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与挫折容忍力大小是成正比关系的,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科学世界观的人,挫折容忍力大,相反则容忍力小。

2.社会经验和文化修养因素。一般来说,社会经验广、文化修养好是较强挫折容忍力的保证因素。

3.知觉判断因素。挫折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因此对挫折的知觉判断是影响挫折容忍力的重要因素。例如,遭遇同样的挫折,一个人如能客观看待,认真摆脱,战胜的希望就很大,而如果把困难面看得过多,就难以抵抗挫折。

4.定势因素。定势因素是对挫折的心理准备状态。如果对生活中的挫折早有预见,有积极战胜挫折的心理准备,挫折的容忍力就大,相反就难以忍受。

5.生理因素。身体是经受艰苦生活和精神折磨的物质基础。在上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身体强壮的人,比一个百病缠身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要大得多。

四、战胜挫折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一)稳定情绪,平稳过渡

生理学认为,人在遇到挫折、发怒时,肾上腺会大量分泌出一种肾上腺素,使人体内的血糖和血压升高,肌肉紧张,情绪激动,自控能力逐渐减退。这种情况出现后,我们应讲究教育的策略。例如在两人发生激烈冲突或一方心理失常时,暂不与学生评论是非曲直,而是根据情况,采用各种迂回的办法,使学生先消气,恢复心理平衡。在许多情况下,稳定情绪都是解决冲突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迅速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平稳地过渡到解决冲突的良好心态中。

(二)创造条件,拓宽心境

学生一旦受挫,往往摆脱不了苦恼的心境,此时,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引导青年学生用积极的升华、表同等适应方式消除挫折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要适时组织他们参加感兴趣的活动,如演讲、体育竞赛、学习交流等,有条件地吸收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这样能冲淡他们的苦闷,转移他们的情绪,也能给群体和个体带来稳定感,进而摆脱困境。

(三)心理咨询,了解苦情

针对前述的受挫的基本原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学生开展“生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对于防范心理受挫是大有裨益的。要通过分层次的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特征,消除“自我紧张感”,同时,要通过心理咨询,使异性交往公开化、协调化,破除神秘感。要倾听受挫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苦恼,解答他们的问题,解开他们心里的结,减轻他们身上的精神压力。

(四)分析现状,调整目标

当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屡遭失败时,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析现状,审视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强化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气氛,提高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班主任和家庭要主动分担教育的责任,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及时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式,不断保持学生的心理平衡。

[参考文献]

上一篇:江南的秋作文400字下一篇:大班美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