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读后感-从心开始,却不能重新开始

2024-04-17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从心开始,却不能重新开始(精选4篇)

篇1:《祭十二郎文》读后感-从心开始,却不能重新开始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传统祭文的常规格式,一改以往祭文称颂死者的内容,而倾诉自己痛失至亲的真情实感,情之所至痛不欲生,使得这篇祭文格外感人,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第一部分写收到侄子死讯时的惊诧悲痛,并联想起自己和侄子年幼时与嫂子相依为命的凄苦经历更觉得痛不欲生。在这里写出了两人幼年时同病相怜的悲惨经历。

第二部分些韩愈到京城后便与侄子两地分离,本以为都还年轻,日后相聚的日子还长,没想到竟然天人两隔了。他写道“我与汝俱年少,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言辞中充满对年少轻离别的悔恨之情,念及父兄早逝,自己身体早衰,却不料侄子先他而去,道不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同时也为自己性命将短暂的迹象感到忧虑。

第三部分,韩愈写出了侄子没有受到王兄的荫庇,感叹命运的不公但又无可阻挠不能改变。自己日益衰老,却不知能否把后代养育成人,“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感叹命运造化的无常和人力于天命之微弱,充满无助的哀愁。

第四部分回忆起侄子曾经说起病痛,但他却没能重视,而后悔莫及。追至侄子的死期都不能清楚明确,自己所能做的只有料理死者身后事,也唯有料理后事方能使他感到一丝丝的安慰。言语中充满追悔却不能弥补的遗憾。

最后一部分,作者自责对死者疏于照顾,使得抱憾终身,唯有养育后人成人才能使自己有活下去的动力,这一部分既是生者的遗憾又是对死者的告慰,“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一句也在告诫世人,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篇2:《祭十二郎文》读后感-从心开始,却不能重新开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的新授课。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

二、板书课题――《祭十二郎文》

三、介绍作者和该文的评价:

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写了大量的政论、赠序、杂说、祭文、墓志铭,他的议?id=366

五、课文分析(参考网址:fwsir.com/news/6432.htm)

(一)阅读讲析

1、鉴赏古代散文,要强调朗读,要以阅读为基础。读懂是前提,然后才能走进作者创造的意境,联想想象,体会作品内涵,与作者同悲同喜。

2、讲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二)鉴赏要点

对于本文,我们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点进行鉴赏。

1、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什么样的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悲家事不幸;

(2)悔“旅食京师”;

(3)叹未老先衰;

(4)恨小病丧命;

(5)哀后辈孤苦;

(6)疚丧葬难周。

2、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侄儿的突然死去使作者想到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早逝全赖兄嫂抚养,自己的孤独全凭有侄儿相依相慰;侄儿死后,其子女幼小无依而自己未老先衰,万念惧灰。

一幕幕一桩桩,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叙述时不加修饰,不做渲染,诉说琐事显得平淡,但字字句句发自骨肉至情,真实而且深沉。

在深沉的叙事中融着作者奔流起伏而倾泻的悲伤之情。开篇是含着眼泪的诉说,进而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安排侄儿身后事时已是号淘痛哭,直到罪己责己已竟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了。

在情感的倾泻中,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愤、有自咎、有乞望,或徐或疾,或高或低,直至“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仍是悲哭不已。可以想见,作者一面哭一面写,一面写一面哭,一边叙述一边抒情,百思萦集,情不能已,真是催人泪下。

3、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真切感人。

古代的祭文大多是公式化的,赞颂死者的功德,评说死者的一生,实际上是讲给活人听,叙事难免夸饰,抒情难免不实在。

本文却敢于打破常式,写得真切感人。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

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

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

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

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4.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语气词的运用,增强全文的感染力。

本文读来似叔侄二人之间,生者死者之间的无尽交谈,语言形式独具特色,文中多用重叠的语句和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的使用也增强了全文的感染力,多处接连不断地连用“而”,“邪”,“于”,“也”“矣”字。加重语气,强化情感,并使形为散体的这篇祭文,含有了韵味,节奏也更加顿挫有力,从而更能打动读者。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篇3:《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文体。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一、导语设计 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两篇祭悼之文(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这两篇文章都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

1.梳理字句。(1)听读。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2)诵读。学生齐读全文。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出示投影:

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及长(cháng)长者存(zhǎng)尚飨(xiǎng)

B.不省所怙(shěng)省坟墓(xǐng)窆不临其穴(biǎn)C.殒其生(yǔn)夭其嗣矣(cí)丞相薨(hōng)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ò)

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A.万剩之公相 B.零叮孤苦 C.衔哀致诚 D.如耽兰之报

参考答案

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

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

(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

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函相甍:古代称王侯死叫甍。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叫甍。

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其又何尤:怨恨。(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

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

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一、检查背诵 1.教师范背。2.学生集体背诵。3.抽查学生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史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累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的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殃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得天,易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 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黄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三、艺术手法的体现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明确: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方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采用了反复直抒的方法,让人读其文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古文观止》评此文:“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边诉边说,所以他能做到情至笔随,字字句句皆从肺腑中自然流出,毫无雕饰之痕迹。

四、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

辩题:商品经济时代还要不要亲情 1.学生推荐两个小组还要不要亲情

正方观点:亲情、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不可丢。

反方观点:商品经济时代,适者生存,不能因亲情阻碍了前进的步伐。2.双方稍作准备后辩论开始。

参考内容:

正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尊老爱幼、亲情友爱是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能丢的。试想一个丢掉传统不顾社会舆论的人,即使有经济头脑,他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是寸步难行的。因为丢掉亲情,就意味着冷酷无情,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就不能丢掉亲情。反方:亲情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商品经济时代,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商场如战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顾及亲情,就会为亲情所累。试想一个企业,如果大部分人员都是亲戚朋友,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员工犯错不能说,违规不能裁,没有忧患意识,没有竞争意识,这样的企业怎能立于不败之地呢?因此在商战中,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为亲情所累。

五、课文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幼时为伴,未尝相离(2段)1.生离之情

融情于事

死别之情 .祭奠之情 三别三会,聚少离多(3段)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段)惊闻噩耗,疑梦非真(5段)若死有知,愿从汝死(6段)子孙幼弱,睹之生悲(7段)病因死期,萦廻于心(8、9段)吊慰、改葬、事事不忘

篇4:《祭十二郎文》学案

【学习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学习重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二、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韩愈这篇祭文,突破了以称颂死者为主要目的的惯例,也摒弃了四言骈文的老套,采用散文笔法,自由抒写。文章不再受祭文篇幅短小的束缚,叙事简备,抒情尽致,洋洋千言,完全脱去前人写祭文的窠臼。

三、研习课文,完成学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读音

闻汝丧()及长()不省()

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

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

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尚飨()

(二)通假字(写出所通字及其意思)

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皆不幸早世:()敛不凭其棺:()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那些词属于词类活用,并说明活用的特点)

①名词作动词

汝又不果来

业其家

东亦客也

②名词作状语

莫如西归

中年兄殁南方

毛血日益衰

③动词作名词

而视茫茫

惟其所愿

④使动用法

吾兄盛德而夭其嗣乎

成家以致汝

长吾女及汝女

⑤形容词作名词

乃能衔哀致诚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⑥形容词作动词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四)古今异义:

(1)吾去汴州古义:。今义:

(2)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义:。

(3)将成家而致汝古义:。今义:

(4)明年,丞相薨古义:(5)未可以为信也古义:。今义:

(五)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①惟兄嫂是依(应为:“")

②其又何尤(应为:”“)

③何为而在吾侧也(应为:”")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应为:”)

吾又罢去(译为:)

(六)一词多义(解释该词词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诚知其如此()

③所谓天者诚难测()

2、幸:

①皆不幸早世()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4、省:

①不自所怙()

②汝来省吾()

5、孤:

①吾少孤()

②零丁孤苦()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

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

③长吾女与汝女()

7、终:

①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11、世:

①皆不幸早世。()

②两世一身。()

③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七)文本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语。

3、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4、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5、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â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呜呼哀哉!尚飨(xiǎng)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闻汝丧(sàng)之七日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3、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4、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上一篇:论银行会计的风险与防范下一篇:房屋租赁居间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