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2024-07-08

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精选8篇)

篇1: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在农村地区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切入点,对于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和转变农村卫生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函〔2009〕75号)和《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等有关文件提出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相关工作任务,现就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各省(区、市)以省为单位,按照《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2009版)》(以下简称《2009版规范》)的内容要求,到2009年底,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人口数不低于本省农业人口数的5%,到2011年建档率不低于30%。优先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逐步覆盖到全人群。

二、基本原则

(一)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各省(区、市)选择工作基础较好且尚未开展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地区先行试点,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坚持质量至上,不强调单一的数量要求,不搞形式主义,不一哄而起。

(二)由易到难,逐步完善。试点地区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农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疾病谱等方面的特点,可先选择《2009版规范》中的部分适宜模块建立健康档案,不强调一步到位,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完善,逐步形成符合《2009版规范》要求、内容完整的健康档案。

(三)规范管理,务求实效。规范健康档案的管理和有效利用,实现对农民健康的动态和连续管理,发挥健康档案在对农村居民健康管理中的作用。

三、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

(一)建立健康档案。坚持农民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的原则,结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行新农合制度等医改重点改革任务,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周期性健康体检、院内外医疗卫生服务、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农民健康基本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坚持以家庭为单位统一建立农村居

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应包括农村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首次建档原则上由乡镇卫生院负责,村卫生室协助完成。更新档案可由乡、村医疗机构共同完成。

积极鼓励各地在启动阶段即参照我部下发的《2009版规范》和《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卫办发〔2009〕46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电子化的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院管理、新农合等各有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减少资源重叠和浪费,实现健康信息资源共有共享共用。

(二)管理和使用健康档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要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的管理。在建档农村居民复诊或接受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记录、补充、更新和完善相关的健康档案资料,并定期进行整理、核查,以掌握辖区内农村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情况。要有效使用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乡、村医务人员根据健康档案提供的动态信息,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

(三)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转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要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推进转变服务模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上门服务、定期访视等便民服务,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实现对农民的健康管理。鼓励充分利用

电子化健康档案等有关信息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

四、创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示范县

从2009年起,开展创建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示范县活动,加强农民健康的全过程管理,到2011年建设100个左右标准较高、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群众受益的示范县,带动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开展。

五、加强组织管理

(一)提高认识。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作为落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扎实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到实处。

(二)保证必要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维护和人员培训等相关费用纳入财政安排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有关支出范围。同时动员社会参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和保证所需经费。

(三)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各地要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安排的相关补助资金挂钩。地方各级卫生行

政部门要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加强对建档工作的监督检查。

(四)完善工作制度和方案。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工作目标,发挥专家技术指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善有关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长效制度,注重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五)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做好健康档案有关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2009年农民健康档案统计基数暂以按照《2009版规范》建立的农民健康档案份数予以统计。

六、全面做好2009年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2009年是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启动之年,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医改有关文件精神,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

(一)慎重选择试点县(市、区)。各省(区、市)要采取整县推进的方法,逐县开展工作。2009年要选择具备良好工作基础且尚未开展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县(市、区)作为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试点地区。试点县(市、区)的数量不宜过多,原则上按本省(区、市)总县(市、区)数5%的数量予以控制。2009年试点县(市、区)建档工作要覆盖本县(市、区)80%以上的农村居民。

(二)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试点县(市、区)要对建立

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建档工作。

(三)开展全员培训。试点县(市、区)要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工作要求,掌握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四)制定方案和工作制度。各省(区、市)指导试点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工作方案,经省(区、市)卫生厅局审核同意后执行。试点县(市、区)要制定建立、使用、管理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和相关技术方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篇2: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以镇(街道)为单位,按照《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2010版)》的内容要求,到2010年底,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人口数不低于辖区农业人口数的95%,到2010年建档率达到98%以上。同时把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档案建立作为工作重点。

二、基本原则

(一)政策引导,居民自愿。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加强宣传,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建档。

(二)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3岁儿童等为重点,逐步扩展到全人群。

(三)规范建档,有效使用。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保证健康信息的连续性,并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

(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充分利用辖区相关资源,共建、共享农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

三、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

(一)建立健康档案。坚持农民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的原则,结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行新农合制度等医改重点改革任务,在区卫生局的统一组织领导下,由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周期性健康体检、院内外医疗卫生服务、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农民健康基本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坚持以家庭为单位统一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应包括农村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首次建档原则上由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村卫生室协助完成。更新档案可由镇、村医疗机构共同完成。

建立农民家庭健康档案时要照卫生部下发的《2010版规范》和《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试行)》(卫办发〔2010〕46号)等有关文件要求建立电子化的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院管理、新农合等各有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健康信息资源共有共享共用。

(二)管理和使用健康档案。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要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的管理。在建档农村居民复诊或接受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记录、补充、更新和完善相关的健康档案资料,并定期进行整理、核查,以掌握辖区内农村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情况。要有效使用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乡、村医务人员根据健康档案提供的动态信息,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

(三)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转变。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要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推进转变服务模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上门服务、定期访视等便民服务,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实现对农民的健康管理。鼓励充分利用电子化健康档案等有关信息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

五、加强组织管理

(一)切实提高认识。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作为落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扎实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到实处。

(二)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要严格按照工作要求,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安排的相关补助资金挂钩。

(三)完善工作制度和方案。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实际确定各自工作目标,发挥好技术指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完善有关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长效制度,注重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四)做好信息统计工作。要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做好健康档案有关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2010年农民健康档案统计基数暂以按照《2010版规范》建立的农民健康档案份数予以统计。

六、全面做好2010年规范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2010年是按照《2010版规范》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启动年,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2010年10月)各镇(街道)要对建立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健康查体建档工作。

(二)开展全员培训。(2010年10月20日-30日)对本单位及村卫生所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和工作要求,掌握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三)制定方案和工作制度。(2010年10月25日前)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要制定建立、使用、管理健康档案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和相关技术方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篇3: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将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卫生改革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把居民健康档案列为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首[1],启动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工作。

健康档案,指居民身心健康(正常的健康状况、亚健康的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促进和非健康的疾病治疗等)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健康档案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以及历次体检结果等,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记录过程,通过完整详细的健康记录,为每个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进行健康诊断和管理的有效途径。系统全面的居民健康档案可以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掌握所在社区居民群体和个体健康状况,了解社区居民主要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和开展疾病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打下基础[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卫生医药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管理和利用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滕州市自2009年开始农村居民的健康档案建立工作,通过近2年的工作,在健康档案的建立、利用和管理中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1 健康档案建管和利用的问题

1.1 健康档案的内容

健康档案的内容应科学、简洁,需要的内容一个也不能少,不需要的内容一个也不要多。

文字通俗、易懂,便于被调查者回答。例如“山东省居民健康档案”中有这样的问题:过去一年你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或运动?(1)是;(2)否。这个问题对农村居民来说比较难回答,首先,这里所说的体育锻炼或运动具体包括什么不明确,其次,农村居民经常下地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干些体力活算不算。

1.2 健康档案的建立与更新

首先面临的难题是入户难。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医疗和健康档案宣传普及不够,很多居民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持抵触态度,上门调查时吃闭门羹是常事,“建档有什么用?”成为医务人员需要反复解释的问题。现在的居民还是有“没有病不管健康状况”的想法,特别是中、青年人觉得自己身体健康,认为建立档案没有必要,普遍态度冷淡,有些人甚至还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加上健康档案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内容,很多人并不配合。这样的认识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健康”,不只是“有病”看医生,而是在健康的基础上针对个人的生活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个人的机体代谢更加趋于完善。分析建档难、更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不理解,一些居民甚至觉得穿着白大褂上门医生“不吉利”而干脆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也源于居民对档案中所涉部分问题的不理解,尤其是一些隐私性的问题。此外,社区医院人手不够也是建档难、更新难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配置偏少,除了日常的门诊工作外,还承担着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任务。由于工作负担已经很重,对于健康档案的建立和更新,只能在被动为居民上门看病时进行,而非平时的登门入户。

档案的信息更新同样面临诸多困难。受多种因素制约,本应是动态管理的健康档案,由于得不到及时更新,常常成了压在柜底的“固定档”。当前,很多居民一般有病就去大医院,健康档案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除了前来就诊的病人与上门回访的慢性病病人档案更新率较高之外,其他人档案的更新率较低。同时,健康档案建立后需要定期回访,艰巨的回访工作量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条件不足同样是一对尖锐矛盾。而此项工作主要由村医来完成,一方面村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让其拿出大部分时间去做回访工作而影响了他的医疗活动,对他们说也是不情愿的。

1.3 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一是缺少信息化管理软件和硬件,导致健康档案不能及时更新与添加,只能反映当时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对一些疾病的追踪、随访等更新滞后。二是没有形成健康档案信息网络,造成信息不能共享。三是运行和维护成本高,健康档案建立与电脑输入时人力资本投入高,动态管理和维护运行成本高。四是人才的极端缺乏和结构不合理,乡村的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没有形成与“新农合”系统对接。居民在享受医疗报销的同时,每次在村居委会卫生室、镇、街道办事处卫生院以及市级医疗机构的诊疗处方情况不能及时反映在档案里。

2 对策

2.1 健康档案的内容应结合实际

档案的内容设计要符合农村的情况,要通俗易懂,让广大农村居民易于理解和接受。

2.2 加强宣传

通过宣传和与居民的沟通,使居民对建立档案有一个更深层的了解,使居民能够欣然的接受,才能使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2.3 强化基层医疗人员的公共卫生服务意识

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应将建立健康档案作为转变服务模式、深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基础工作,在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完成健康档案基础资料的采集工作,不断将工作产生的信息充实到居民档案中,实现对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建立一套动态系统的好处是使原先的死病历、死档案成为活病历、活档案,随时更新,从而实现对一些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

2.4 强化管理,用好健康档案

要把建立好的健康档案充分利用起来,变成有价值的东西,成为经常翻阅利用的内容[4]。健康档案可以帮助乡医了解服务对象,挖掘潜在需求,创造更高价值;帮助农村居民建立新的健康观念,使乡医真正成为农村健康知识的传播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目的,使卫生服务更具有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对涉及的个人隐私,应做好信息的保密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开发电子档案,配备设备并联网,以便资料共享。

健康档案的建立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就需要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基层医务人员也必须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一定的沟通能力,使健康档案不仅建好,还要变为活档,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从而推动农村的卫生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12号].

[2]鲍勇.社区卫生服务中社区诊断与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461.

[3]吴春容.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76-277.

篇4: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1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卫生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方便、快捷、人性化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则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最主要的内容是资料的收集,这是一项繁琐、细致、长期、系统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繁重的任务。居民健康档案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对居民的健康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由社区卫生机构人员通过门诊和入户等方式收集资料而建立,针对在建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难点,提出加强领导、宣传动员和团队服务等工作方法以及与居民沟通的有关技巧。

经过较长时间的健康档案管理的实践,笔者对健康档案建立的难点与工作方法和技巧有以下的认识和体会。

建档工作难点

健康意识淡薄,建档积极性不高:多数居民健康意识不强,存在“没病就是健康”思想。怕体检万一查出病却医不好或治不起,反而多了心理负担等错误思想,对“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没有充分认识[1]。其次,居民对医护人员免费上门建立健康档案持怀疑态度,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漏,采取敷衍了事,隐瞒病史或者回避的方法,甚至将前来建档的医护人员与做上门推销商品的商贩相联系,害怕上当受骗,使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受阻。

社区居民身份复杂差异大:社区居民构成日趋多元化,年龄、职业、文化、医保等不同,身份复杂差异大,对建档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同,需求各异。

社区居民居所易变:辖区内人员流动性较大,存在人户分离和租住户问题,如父母为让子女上好学校,跨区落户,人户分离;有的居民建档后又另在他处居住,造成档案的漏建和重建。

居民拒访:居民对医护人员特别排斥,不愿意靠近,入户建档的医务人员有时还会遭到拒绝。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经验不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力不足。由于待遇低、工作量大、工作繁杂,高学历有技能人才不愿意在社区工作,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为聘用,流动性大。新来的同志得不到及时的上岗培训,对建档的作用及意义认识不足,建档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影响所建档案的质量。社区居民看到医务人员生面孔多,也难以建立信任。

医务人员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由于8小时工作制,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和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工作、外出时间重合。使得医务人员入户建档时,碰到的大多是老人、保姆、儿童以及病、残、智障等弱势群体,他们和医务人员交流往往存在障碍,难以建档。

已建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计算机硬件不够、软件开发跟不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花费大量时间、人力为辖区内居民建立的健康档案,不但发挥不了作用,还成了单位的负担。居民建档信息不能及时录入、更新和调出使用,形成死档。居民建档信息不能连网使用,影响社区居民建档积极性。

工作方法

加强领导,争取社会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提出的“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体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政府主导的基层卫生职能部门,将政府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要积极与当地政府、社区居委会领导取得联系,增强他们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争取行政领导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为建档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居民知晓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新增的服务项目,但还有很多居民不了解其意义和作用。最好集中力量分别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开展工作。可以采取张贴宣传画、发放告居民书及宣传材料、开办社区宣传栏、悬挂宣传条幅和利用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和意义,让广大居民了解并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社区卫生机构全体动员团队服务:社区机构领导要提高认识,动员全中心人员参与,落实人员待遇,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如社区医务人员相对固定,搭配合理,分区包干负责,明确职责分工,积极做好现场建档和档案的动态管理等工作,建档工作最好由医师、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等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既能提高建档质量也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加强人员培训,统一建档标准:参加建档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参加《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专题培训,学习档案填写的内容、方法、要求、注意事项等,以及入户调查要询问的每一项目的提问示例,学习测量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对建档工作实行“五统一”,即统一档案文本格式、统一信息收集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分类标准[3]。要设有专人控制档案质量。

从需要的人入手提高建档依从性:门诊患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孕产妇、老年人、低保户和残疾人等,他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是主动需要的人,对医务人员的依从性大容易建档。

准备充分,有备而来:社区医务人员入户时要统一工作服、工作包,佩戴胸牌,备齐建档用具,要制定调查工作计划,按照社区居民居住楼栋门牌画出相应图形,建档后将完成资料收集的住户标记在对应的楼栋门牌图形上,就知道哪户未建档方便以后有目的地入户。

调整入户调查时间:建档人员上班时间采取弹性排班工作制,入户建档时间和社区居民上班外出时间错开。利用周末或每天晚上下班后1小时后开始,这个时间段居民在家几率高,大多数居民这个时间也愿意接受调查,但针对三班倒的居民可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安排调查时间。

查漏补缺,完善管理:对已调查收集的档案资料,要认真分析、整理、归类,妥善保管并建立电子档案,查漏补缺。档案按小区、楼栋、楼层有序存放,方便查找;对慢病、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重点登记,建立专档。对封装健康档案的档案袋可以贴上有颜色的小纸片进行标志。如绿色代表一般健康档案,红色代表高血压病例,黄色代表糖尿病病例,方便健康档案的分类和查找等管理工作。

耐心攻克“堡垒户”:如果有的居民调查时不便做调查,应给居民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请他们方便时再联系,不可强求对方。对于拒绝调查者,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从而消除戒备心理,使建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技 巧

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工作人员应衣着得体整洁、微笑亲切自然、声音平和尊重、目光友善关爱、姿态不卑不亢、主动介绍自己。不要直截了当地要看对方的身份证,这样会引起对方反感,而看户口簿或老人证对方相对容易接受。

注意谈话距离:适当的距离才会让人有安全感。交谈时与对方保持1m左右的距离,两者间的距离太近,讲话时容易有唾液飞溅到对方的脸上,产生不愉快。两者间的距离太远,说话的内容可能听不清楚,从而导致交流障碍。

注意提问方式,避开敏感问题:语言要通俗易懂,表达清楚。不能模棱两可、或者表达不明确。提问的问题简单明了,容易回答;问完问题后允许对方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和回答;尽量不用对方不熟悉的医学术语与词语,也不用说教式的语气来进行交流;对于居民敏感的问题,改变询问方式,要避免使对方感到难堪。

保护被调查者隐私:许多被调查者对疾病调查一栏有抵触。特别是患传染病、恶性肿瘤、慢性病、艾滋病的居民一旦被确诊,其心理压力很大。对此,应先向患者事先告知保密原则后,再调查询问,避免获得虚假信息,以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建档质量。

使老年人感覺到尊重和关怀: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交流。要重视称呼对方,称呼是满足老同志对尊重的需求。在交流中,始终耐心地、全神贯注地倾听,表达对老同志的尊敬和关心。对唠叨、爱说的老年人,采用触摸式的打断或反复给予帮助(如递水),使对方接不上原谈话的内容,而达到打断的目的;对性格内向、情绪抑郁、沉默寡言的老年人,以亲切的语言,不厌其烦地诱导、鼓励老年人说话,可以先从对方的日常生活爱好、兴趣入手,然后引入正题,达到建档的目的。

讨论

总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工作,也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问题,我们应及时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不断完善,才能把这项惠民工作做得更好,从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青芬.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34(3):156-158.

2 刘春荣.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信息,2011,2:711.

3 李启芝,鄢烈让,吴健,等.建立城市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方法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0,31:238.

篇5: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施方案

根据国家和我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确定自2009年始,逐步为全镇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做好全镇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完整而系统的健康档案,帮助医务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健康问题及其患病的相关背景信息,全面评价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为农村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试行)》的内容要求,到2009年底,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人口数不低于本镇农业人口数的5%,到2010年底建档率不低于30%,2011年底建档率不低于60%。

二、基本原则

㈠先行试点,循序渐进。选择工作基础较好且已开展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工作的村先行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坚持循序渐进,从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开始建立健康档案,逐步覆盖到全人群。

㈡农民自愿,积极引导。根据本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农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疾病谱等方面的特 点,积极开展建档工作。要坚持农民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在服务中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建档和利用健康档案。

㈢规范建档,务求实效。所建档案要符合《规范》要求,确保健康档案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用性。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建全健康档案的调取、阅读、记录、存放等管理制度,完整、规范的记录居民健康问题及其处理过程,逐步体现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以及相关卫生服务活动,保证健康信息动态更新且连续,使医疗服务有证可循。

三、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中《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㈠个人健康档案

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问题记录;二是以预防为导向的记录。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问题记录通常包括病人的基础资料、健康问题目录、问题描述、病程流程表、化验及检查的项目及结果、转会诊记录等。以预防为导向的记录通常包括预防接种、周期性健康检查、儿童生长与发育评价、病人教育、危险因素筛查及评价等,通过预防服务的实施,达到早期发现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并加以干 预的目的。

㈡家庭健康档案

主要内容:家庭的基本资料、家系图、家庭生活周期、家庭卫生保健、家庭主要问题目录及问题描述和家庭各成员的健康档案,是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保健的重要参考资料。

四、主要任务

㈠建立健康档案。坚持农民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的原则,结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行新农合制度等医改重点改革任务,在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小组的领导下,由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小组工作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通过周期性健康体检、院内外医疗卫生服务、入户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农民健康基本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坚持以家庭为单位统一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应包括农村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与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院管理、新农合等各有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构建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减少资源重叠和浪费,实现健康信息资源共有共享共用。

㈡管理和使用健康档案。临涧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要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的管理。在建档农村居民复诊或接受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记录、补充、更新和完善相关的健康档案资料,并定期进行整理、核查,以掌握辖区内农村 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情况。要有效使用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乡、村医务人员根据健康档案提供的动态信息,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

㈢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转变。临涧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要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推进转变服务模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上门服务、定期访视等便民服务,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实现对农民的健康管理。鼓励充分利用电子化健康档案等有关信息资源,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

㈣做好信息统计工作。加强动态监测和管理,做好健康档案有关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

五、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在农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和转变农村卫生服务模式,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把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作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分级负责、分工协作工作机制,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保证建立健 康档案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㈡完善工作方案和制度。按照卫生部《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结合实际,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制定以实施农村居民健康管理为导向的的考核标准,对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价,保证工作质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㈢完善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维护和人员培训等相关费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有关支出范围。

㈣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按照《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绩效考核标准(试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相关补助资金挂钩。

六、实施进度

㈠试点阶段(2009年9-12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文件,制定全镇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标准;选择具有良好工作基础的村作为试点村,开展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完成试点建档率5%的目标。

㈡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1月):全镇以 村为单位全面启动实施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做好基层卫生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到2011年底全省农村居民建档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

㈢阶段评估阶段(2011年12月):组织专家对全镇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全面总结分析居民健康状况及形成因素,并实行全镇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篇6:启东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版)》和省卫生厅、财政厅、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南通市卫生局《2011年全市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工作要点》精神,决定开展新一轮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为确保建档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建立群众自愿与有效组织推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规范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程序。

(二)建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有效衔接的运作机制,增强居民健康档案实施效果,规范居民健康档案的动态更新与有效利用。

(三)2011年,各镇建档率达辖区总人口的80%,重点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0-36个月儿童等)建档率达到90%;2012年,各镇建档率达辖区总人口的90%,重点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0-36个月儿童等)建档率达到95%;到2013年,各镇建档率达辖区总人口的95%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规范建立纸质初始健康档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具体负责。初始健康档案的建立,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和2011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设要求,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日常门诊、健康体检、医务人员入户服务等多种方式,采集个人基本信息。初始健康档案以纸质形式记录,保存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乡镇中心卫生院。

(二)强力推进电子化健康档案。使用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查询系统,录入纸质记录的初始健康档案信息;尽快建立与电子健康档案相连的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医疗机构医生工作站和村级业务管理系统,明确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人员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查询系统录入、归集相关信息的权限和职责,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即时更新、维护建档人员的健康信息,逐步实现健康档案的电子化。

(三)规范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应当调取并查阅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要做好健康档案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汇总、整理和信息统计与分析等工作,了解和掌握建档人员健康状况动态变化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对发现的卫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服务。要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契机,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实现对居民健康的动态和连续管理。

(四)规范管理健康档案。卫生服务站按不同的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0-36个月儿童、其他)分组、分类存放纸质档案。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调取、查阅、记录、存放等制度,明确健康档案管理相关责任人,保证健康档案的方便使用和保管;要建立健康档案安全制度,切实保护居民的隐私信息。

(五)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与辖区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传染病报告、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以及医院电子病历等各类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三、工作进度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

各单位要成立组织机构,组建专业队伍,开展人员培训,要制定工作计划,要加强与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和辖区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取得支持,召开动员、培训会议,部署初始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录入工作;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建立统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意义,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引导居民自愿参与建档工作。

(二)信息采集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1.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入户采集信息。采取入户调查询问、目测、测血压等方式采集个人基本信息,信息的采集坚持自愿原则,调查对象在纸质居民健康档案的知情同意书签名后方可进行,其中居民的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一定要准确,以便督查及随访。填写纸质健康档案(以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统一的身份识别码)。

2.组织健康体检等形式采集信息。以镇为单位动员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到各自所在地承担体检任务的医疗机构进行免费健康检查。

3.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慢性病人、妇女、0-36个月儿童等其它重点人群采集健康信息。

各单位在组织采集纸质健康档案信息的同时安排好健康档案信息的网上录入,为确保录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分院)要对各村已采集的纸质信息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的方可进行电子化录入。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随时对抽检合格的信息进行电子化录入,有条件的也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分院)统一组织录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资源,确保2011年8月底前完成电脑录入任务。

第三阶段:(2011年10月)

逐步开展使用医生工作站和村级业务管理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实现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修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初步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各类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镇(乡)成立组织机构,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工作的开展。

(二)落实运行经费。把健康档案的初始建立、保管保存、日常运维、人员培训以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等费用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保障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任务顺利落实。

(三)强化质量控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分院)要建立由慢病管理人员、妇幼保健人员等组成的质量控制组,每天对建档质量进行督查,及时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质量控制组要及时对各卫生服务站采集的信息进行抽检,各卫生服务站站长要逐份审核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是否填写错误、重点项目是否填全、并在纸质居民健康档案签字;信息错误或重要信息未填写或填写信息存在逻辑错误为不合格档案,对不合格的居民健康档案退回重新询问填写。市每月对各镇建档情况进行督查,了解建档进度和质量,对督查过程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四)实施绩效考核。要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定期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档、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等财政补助挂钩。同时,要大力开展人员培训,普及建档基本方法,提高收集管理和应用健康档案信息的能力。

(五)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及时掌握、交流各地工作动态和进展。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旬第一天下午下班前将上旬督查结果及社区建档进度报表报卫生局社会卫生科。

五、工作考核

居民初始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与录入电子档案的经费补助标准为每完成1例补助3元(其中5-10%作为宣传发动费);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的经费补助标准为每完成1例体检任务补助35元(包含完成规定的体检项目、完整的体检表格和各项检查单、纸质健康档案记录、网上录入的信息要及时准确)。根据各镇建档、体检质量和数据实行考核拨付经费,考核得分达95分为合格,每上升1分,经费上浮1%,每下降1分,经费下浮3%,考核细则另行制定。

附考核指标:

1.健康档案建档率80%(建档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其中重点人群建档率90%;

2.健康档案合格率98%(填写合格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100%);

3.健康档案更新率95%(抽查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100%);

4.健康体检质量合格率100%;

5.信息录入准确率、及时率100%;

篇7: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根据贵州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要求及我县《2010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我镇从今年起,逐步为全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从2009年开始,逐步为全镇居民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的健康档案,并以健康档案为载体,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实用、经济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目标

2009,以65岁以上老人、0—36个月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病人、II糖尿病病人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以村为单位,非农业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30%以上;农业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以上,我镇逐步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二、工作范围和内容

(一)工作范围

全镇14个行政村。

(二)工作内容

1、由县卫生局根据中央和省、州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要求,统一全镇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实行规范化管理。

2、对重点人群(包括65岁以上老人、0—36个月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病人、II糖尿病病人和重性精神疾病患)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三)建档方式

通过门诊接诊、健康体检、疾病筛查、上门服务(访视和调查)等方式,由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共建共享,并逐步实现连续、动态、系统化、电子化服务。

(四)建档要求

1、坚持循序渐进,从老年人、慢性病人、孕产妇、新生儿和0—36个月儿童等重点人群起步,逐步扩展到一般人群。

2、坚持居民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在服务中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建档和利用健康档案。

3、坚持规范建档,确保健康档案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用性。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完整、规范的记录居民健康问题及其处理过程,逐步体现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以及相关卫生服务活动,保证健康信息动态更新且连续,使医疗服务有证可循。

三、组织领导

(一)组织领导

镇政府成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确定工作人员,负责本镇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组织实施工作。要通过建立分级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共同做好全镇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和管理工作。

(二)各级职责

1、镇级职责:镇政府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责任主体和实施单位,承担本镇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具体实施工作;要精心组织,严格要求,规范建档;镇村两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和重点人群的规范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

镇卫生院要按时汇总上报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进度,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时,要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相关健康档案资料;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居民的健康信息并及时记录在案;同时要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调取、阅读、记录、存放等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明确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相关责任人,做好档案的管理工作,保证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长期保存和防止丢失,认真做好居民健康信息的私密保护。

2、村级职责:村卫生室负责本村居民建档对象基本信息的采集和建档工作。

3、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职责:积极协助配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做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工作步骤和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3月14日前)

1、组织召开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全镇各村卫生员和有关人员参加的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动员会议和培训会议,安排部署居民健康档案工作,落实工作责任。

2、镇卫生院制定好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办好培训班,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和本单位人员进行一次培训,联合村委以村为单位召开一次村民动员会。搞好一次宣传,利用村务公开栏、健康教育栏、标语、板报、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对全镇的广大居民进行广泛宣传。

第二阶段:建档阶段(2010年3月14日—4月14日)

1、建档方式:健康档案由乡镇卫生院具体负责,村卫生室协助建立,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入户调查为主,健康体检、门诊接诊相结合方式获取基本资料。

2、建档人员:卫生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卫生院要明确1-2名同志具体负责,由卫生院人员、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组成。

3、建档内容: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要求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了对建档居民实行动态管理,建档时,应给每一位居民发放一本填写完整且与居民健康档案内容一致的居民健康档案手册。以后为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服务需要填写相应记录表单,统一存放装入居民健康档案袋,另将填写好的居民健康档案手册交还其本人。卫生院条件充分后将居民健康档案录入计算机,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4月15日-5月15日)

由镇卫生院组织相关人员对各村的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检查验收。

一、资金安排

1、档案建成后,根据质量控制考评结果,卫生院将从上级拔付给我院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经费中按各村任务的完成情况兑现给各村卫生室。

2、实际补助资金与建设档任务完成率和建档质量控制考评结果挂钩,卫生局考核结束并拔付资金给我院后10日内兑现给各村卫生室。

五、监督与考核

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镇建档工作的日常质量监管及全面的考评工作,抽调相关人员,成立“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质量控制考评组,及时对各村进行督导考评,考评结果与资金分配相挂钩。

1、建档工作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县卫生局医改办制定的全县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管理办法进行考核。

2、卫生院成立“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质量控制考评组,对各村每月进行一次监督指导,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

3、卫生院负责对全镇各村卫生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日常质量监督及全面的考评工作。

中潮镇公卫办公室

篇8: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方案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 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农村居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是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居住环境方面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农村, 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地方, 发展比较落后, 村民长期从事体力劳动, 一旦生病, 就不得不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 农村居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2009年, 我国启动了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 全国各地都开始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并开始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惠民作用

健康档案是指与个体健康有关的更广义的信息资料, 包括个体的疾病治疗记录、生活方式记录、体力活动状况、营养健康状况、工作行为等。当前, 居民健康档案逐渐与临床信息一体化, 这有助于医生对居民健康进行持续服务, 上门服务的医疗服务模式也可以实现, 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也得到保障。然而, 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还有很多地方不同于城镇居民健康管理, 这一工作在农村的开展遇到了很多问题。

三、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居民建档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特殊的环境条件, 大多数村民都没有很好的健康意识, 不能跟上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此, 农村医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村民看病就医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能有效的保障村民的健康, 也是针对看病难问题提出的很好的措施。但是, 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建档的意识不强, 村民对此没有重视, 给建档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 健康档案不真实不完善

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是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资料是医院对于村民患病、看病、治病整个医疗过程的记录。虽然建立健康档案的有关工作人员或走访, 或宣传, 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 但事实上该档案很多都仅仅是村民的一般资料, 并没有完整的关于村民患病及整个治疗过程, 定期和不定期健康检查记录则更是少。这样即使建立了健康档案, 也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村民的健康状况, 失去了真实性。

(三) 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中的隐私问题

健康档案信息具有特殊性, 这主要表现在健康档案中记录着特定的人的成长过程中所有的健康信息, 这就可能涉及到录档人的既往病史, 特别是涉及特殊疾病比如艾滋病、传染病、精神病等很敏感的疾病, 对于患者而言, 这些信息是很私密的, 而当健康档案资源共享后, 这就很可能泄露患者的隐私, 对其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四) 补助费用落实不到位

对于健康档案工作的实施, 政府每年都有不小的拨款, 但是由于被有些部门层层截留和挪用, 真正能落实到建档工作实处的却是一小部分, 这样的情况使得建档工作不能有质有量的完成, 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落实好。

四、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对策

(一) 加大宣传建档的重要性, 增强村民健康意识

由于农村居民没有认识到建档的重要性, 导致了建档工作很难开展, 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健康档案的服务理念进行宣传, 调动村民积极性, 让村民主动投入到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去, 安排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人来建立和管理村民健康档案, 这样就能改变之前坐等村民上门求医、被动治疗的服务模式, 对村民的健康有很好的管理。

(二) 保证农村居民健康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为了把建立农村健康档案管理的工作落实好, 要全面地掌握村民健康状况, 摸索农村居民常患疾病的规律, 找到影响村民健康的因素, 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相关采集信息的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地了解村民的健康状况, 认真审核、严格把关, 不遗漏重要的信息, 保证其真实可靠性, 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 村民健康档案资料才不失真实, 才能保证和提高村民健康档案的质量。

(三) 建立全面的信息平台

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目的在于很好的了解村民的健康信息, 从而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2]对于健康信息的资源共享, 建档部门还要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 来开发存储健康信息资源的平台, 设计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录入数据、以及平台维护等等。这样, 就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很方便的进行数据的录入、导出以及更新。对于导出的数据, 则可以与统计相关软件进行交互使用, 这样就能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

(四) 及时更新农村居民健康信息

由于信息是一直变化的, 农村居民的身体状况也是一直在改变的, 及时而又动态地掌握居民健康资料才能及时地处理和控制病情。因此, 要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注意信息的时间效应, 努力做好及时更新健康数据信息。

(五) 确保健康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性

当下, 很多健康档案管理的隐私性并没有很好的保障, 机构工作人员由于管理不慎或有其它目的, 泄露了居民健康的信息, 这对档案归属人造成了伤害。这就要求管理健康档案数据的人员要认真负责, 要把健康档案用到实处。此外, 还要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性、网络传输系统的可靠性, 这样就能保证居民的信息安全。

(六) 加大行政监察力度, 强化考核和问责机制

对于健康档案建立的费用问题, 有关行政部门应当监督, 切不可让建档费用被挪用和截留。这是落实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五、结论

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对于解决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有实质性的帮助, 有了健康档案, 就能对患者进行全程观察和治疗, 这对于很多慢性疾病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针对建档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需要政府、社会、村民以及建档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和克服。

参考文献

[1]张开金、荆瑞巍、李森等.居民健康档案软件开发与应用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 2000, (5) :371-374

[2]谢红莉、翁坚克、周芬等.建立健全温州地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探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8, 22, (2) :25-30

上一篇:供电局职代会报告下一篇:春天的故事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