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2024-07-29

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篇1: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义玉 发布时间: 2010-05-05

目前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贷制度执行不到位,贷款“三查”流于形式。从贷前调查来看,部分客户经理对贷前调查不尽职,不能认真坚持实地调查原则、多方原则、多次原则等,调查报告采集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借款人的真实情况。从贷时审查来看,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同时贷审会成员的责权利机制尚未建立,部分贷审委员会成员不敢或者不愿提出异议,贷审会审议贷款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集体决策。从贷后检查来看,信用社对贷后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信用社把贷款发放出去之后听之任之,首次贷后检查和按季贷后检查制度得不到落实,个别信用社甚至为了应付上级和监管部门的检查,在发放贷款时让借款人预签贷后检查表,在借款人使用贷款期间不去检查,直至贷款到期才去催收,不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的各种风险,更有甚者贷款到期后也不去催收。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偏离度高,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为充分反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其质量,银监会于2006年初下发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要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按照“落实责任、动态调整、定期分析、科学考核”的要求进行风险分类,实事求是地反映贷款风险状况。但从近几年的运行情况看,风险分类还不尽真实,未能准确、及时地反映贷款的真实风险状况,在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中存在较多的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掩盖了贷款的真实风险。

信用工程评定不扎实,走过场现象明显。农村信用工程评定工作在农村信用社已开展了近十年的时间,但由于部分信用社对评定工作思想认识和工作措施不到位,农村信用工程评定尚未全部推广并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部分机构和人员在信用工程评定中工作不扎实,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较为明显,失去了信用评定的意义。

客户经理管理业务量大,难以尽职管理。日常工作中,客户经理除了发放贷款外,还要协调与当地村委之间的关系、开展“信用村、户”评定、组织存款、催收贷款利息、清收不良贷款,日常工作较为繁忙。据了解,目前客户经理人均管理的贷款笔数和金额,分别达到400笔和3000万元以上,人均服务的行政村在10个以上。

客户经理素质低,难以防范风险。部分信用社存在重内勤轻外勤的错误倾向,致使信贷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素质高、人品好、业务熟的员工没有真正被选拔到客户经理队伍中来,相反,业务水平低、素质差、无法胜任内勤工作的员工却被“推荐”到信贷队伍中来。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部分信贷人员在学识水平、年龄结构、思想状况等方面,均不能完全适应信贷知识不断更新、管控手段日益先进、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个别客户经理在金钱与利益的驱动下,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不同程度地存在“吃、拿、卡、要”行为,造成极坏的影响,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隐患。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设立贷后检查中心,加大贷款检查力度。防范信贷风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县级联社应成立贷后检查中心,专门负责贷款的贷后检查工作,促进贷款“三查”制度的落实。在贷后检查过程中,坚持换人检查的原则,存量贷款由贷后检查中心的人员进行检查,解决重贷轻管的问题,发现和掌握借款人在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预警信号,对有问题的风险贷款,可及时采取有效的保全措施。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大额贷款的贷后检查责任,建立两级贷款检查机制,对信用社的贷款大户,由信用社主任负责按季开展贷后检查和到期催收工作;对县级联社辖内前十户贷款,由县级联社理事长负责进行贷后检查,主任和分管主任也分别负责不同额度的大额贷款贷后检查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信贷管理。尽管目前的信贷制度已涵盖了信贷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尚未达到规范运作和防范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的目的。加强县级联社和信用社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审查小组的建设,建立责权利对等的运作机制,解决贷审会、审查小组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状,调动起各委员认真负责地审查贷款、控制贷款风险的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可建立相应的非信贷岗位贷审会成员岗位补贴制度。增加贷款审查会成员,每次召开贷审会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与会成员,改变贷审会成员一成不变的模式,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建立学习培训制度,组织所有贷审会成员不定期地进行学习、教育和培训,掌握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指导目录,增强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贷款交接制度,对交流的客户经理和信用社主任,及时办理各类贷款交接手续,明确双方的清收责任和管理责任,确定贷款风险,解决人员变动后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

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其质量的好坏、能否正常收息、能否按期收回,都与客户经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各级信用社,尤其是县级联社要特别重视客户经理这一特殊群体,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正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客户经理放贷、收贷和管贷的积极性。要按照包发放、包管理和包收回的原则,根据贷款营销情况、收回情况和不良率情况,确定绩效工资,实行“上不封顶”,提高客户经理的收入水平。对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客户经理,及时给予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用按劳分配的政策激励客户经理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促其更加奋发努力工作。要建立客户经理等级制度,拉开各级客户经理的收入档次和福利水平,等级高的客户经理收入不仅要远远高出一般员工,甚至可以高出县级联社高管人员,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方面享受特殊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

加强信用工程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信用工程建设是关系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是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措施。因此,县级联社应把信用工程建设作为信贷基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积极宣传农村信用工程为农户、个体工商户带来的便利,引导农户、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信用评定,领取贷款证。要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村”活动,对信用村的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实行利率优惠、贷款优先,让广大贷户得到实惠,增强“信用村”的诱惑力和吸引力。要建立县级联社班子成员包村和联系点制度,促进信用工程的开展。要建立示范村,选择“村两委”班子领导能力强、经济基础好、信用状况优的特色村、专业村开展信用示范村建设,带动信用工程的开展。要积极组建各种形式的大联保体,利用农户、个体工商户或公司的相互担保、相互监督和贷款到期后的自发相互催收,有效地解决信用社到期贷款催收难的问题,防范和化解信用社贷款风险。

真实分类,如实反映资产风险。风险分类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资产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县级联社应严格按照真实、风险、审慎、灵活和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现场、非现场的查阅和分析手段,获取借款人财务、现金流量、担保、非财务等方面的信息,综合考虑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各类因素,实事求是地进行分类,做到既不掩盖贷款风险,又不夸大贷款风险,对新增加的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要不失时机地采取保全措施,避免借款人借机挪用转移资产、逃废信用社债权。

从严治社,加大违规发放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要始终树立“从严治理”、“从严治社”的理念,对违反信贷制度、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违规行为,县级联社要敢抓敢管,不隐瞒、不迁就,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客户经理,做到惩戒但不歧视,处分而不疏远。仔细分析不良贷款成因,对属因政策调整、市场变化形成的不良贷款,只要保全措施得当、风险小,责任人可不予责任追究。对违反信贷制度规定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发放的贷款或因此形成的不良贷款,要认真落实调查人、审查人和检查人的责任,对其中的失职或违规行为依据处罚办法进行处罚或对损失给予赔偿。对发放顶冒名贷款的责任人,无论贷款是否因此形成损失,都要从严从快从重予以处理,不能包庇或纵容。县级联社要根据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色、人均GDP和存量贷款风险状况,合理设定客户经理贷款不良率底线和新增不良率底线,对超出不良率底线的客户经理,要采取降级、降格的方式进行处罚,以增强其严格按照贷款“三查”要求发放贷款、管理贷款和催收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要加强信贷人员培训和教育,增强客户经理的政策观念、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要积极开展客户经理竞聘活动,把那些专业基础扎实、道德修养好、具有丰富风险识别经验、风险控制经验和能力的员工充实到信贷队伍中来,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法制及遵章守纪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行为准则,增强员工法制观念。要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客户经理日常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关注客户经理的“交际圈”,对其社交情况中的异常行为及时予以提醒。要实行客户经理岗位定期轮换制度,避免客户经理因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或长期负责一个业务片而滋生腐败现象。要建立客户经理后备机制,及时补充客户经理,切实解决目前客户经理人员偏少、素质低差、年龄偏大的问题。

篇2: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信用社主任平时不注重学习,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不采纳、不推广应用,爱用传统的老观念、老思想、老办法、老经验去开展工作。二是得过且过思想严重。许多信用社员工缺乏工作责任心,对待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不思进取,有得过且过、不求功劳,但求无过的思想。

竞争意识不强。农村信用社经营机构主要分布在农村乡镇,具有网点多、人员多、服务范围广、同业竞争少的优势,因此,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竞争意识。

“官商”作风严重。一是营销观念淡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习惯于等客上门,缺乏主动到户预约存款、攻关潜在客户、营销贷款观念。二是部分信用社干部职工在业务经营中存在全局观念、效益观念不强,对待经营目标习惯于搞数字游戏,有的信用社对组织资金工作,往往是临时搞“水份”,考核期一过,存款余额就直线下降。三是同吃“大锅饭”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部分员工不做运动员,只做观察员,你看我,我看你,就是不行动,没实绩,到经营目标考核兑现时,只好大呼隆、打和牌、搞平均主义。隐性风险较多。一是信贷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到位,容易导致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大额贷款会办制度流于形式。二是道德风险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一部分个体大户、私营企业老板先富起来的影响,部分信用社干部职工心理失衡,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思想严重、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难以抵制金钱诱惑,有的以贷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现象严重;有的为了捞取好处违章发放冒名顶替贷款、垒大户贷款;有的直接挪用贷款用于经商、办企业;有的甚至利用手中权利到借款企业强行入干股,享受企业利润分成。三是风险识别能力差。目前,农村信用社缺乏信贷专业人才,信贷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管理意识、风险意识淡薄,对大额贷款风险识别能力欠缺,容易产生信贷决策风险。对策与建议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确立以下观念:即一切阻碍改革的思想必须抛弃,一切制约发展的做法必须革除,一切僵化的体制必须打破,一切陈旧的观念必须更新。敢于突破旧框框和传统思想的束缚,革除思想观念守旧,小农意识浓厚,“官办”、“官商”气息严重等问题,树立人才意识、服务意识、营销意识、经营意识、效益意识和管理意识,不断拓宽经营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以全新的经营理念指导业务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阔步迈进。

转换机制,除旧创新。一要革除农村信用社内部存在的经营体制不顺,经营形式僵化,内部管理松懈,员工精神不振,工作缺乏激情等问题,积极引导员工自觉找准市场定位,转变经营角色,拓宽服务领域,改进工作作风,充分挖掘潜力。二要深化劳动用工改革,大力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换制度,实行“工效挂钩、按绩计酬”的激励机制,以“实绩论英雄”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力培育业务精英,积极拓宽高端客户,切实解决“要我干为我要干”的思想。加强监督,防范风险。一要对农村信用社主任任职目标、道德行为等实行定期综合考评,对履职不力、品行不端、业绩不明显的从主任岗位上撤换下来,大胆起用业务精、素质高、善管理的年轻人。二要对信贷人员日常行为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监督。重点关注信贷人员思想动态,掌握其生活圈,交际圈、家庭收入、消费等情况,及时制止案件发生的苗头,切实做好道德风险防范工作。

强化管理,求真务实。一要以人为本抓发展、以人为本抓规范、以人为本抓投放。二要围绕目

标抓落实,围绕工作抓勤政,围绕制度抓监督,围绕法规抓查处。三要过好人情关,廉政关,制度关,无私无畏抓管理、抓经营。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篇3: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较高的特点,导致企业前景不确定因素较多。其次,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用等级低,资信较差的问题,且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担保,资产质量较差;第三,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僵硬决策(由实际控制人一人决定的现象十分普遍);第四,许多中小企业借银行改革制度的机会,逃避银行债务,信誉度较差。

二、中小企业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首先银行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筹措环境,积极参加诸如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之类的信用机制,将自身的融资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考虑建立正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要能够把握住机遇,在体系运行时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自身的信誉度,为筹划资金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中小企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使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注重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第五,中小企业要提高对产业升级的重视力度,认准自己的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的水平,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基本情况的外围调查

银行要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一般通过企业提供的公司章程、验资报告、企业的自我介绍等方式获取,这存在极大的引导性、粉饰性,达不到客观全面了解企业的要求。如果银行在现场调研、实地勘察、查阅企业资料之后,从工商行政机构入手,调查企业的注册资本、组织架构、经营范围等信息,从而达到验证企业依法经营,防范虚假信息的目的。同样,如果银行想深入了解企业,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环保部门、安检机构、社保部门等获取丰富的外部信息,进而对企业的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行业地位、市场影响力做出综合判断,以达到了解企业、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加强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外围分析

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与否在授信决策中至关重要。如果财务数据严重偏离,必然会增大银行贷款资金的风险。实际操作中,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入手,通过调阅账簿、核打增值税发票、调阅出入库记录等方式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外围角度出发,通过查阅一段时间内海关进出口数据验证进出口企业的销售情况,通过走访税务机关核验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缴纳情况,进而验证企业损益表的真实性,合理推算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情况。通过这种外围验证,不仅可以考查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达到纠偏立正、对企业做出客观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可以从另一侧面查证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违法违规”的行为,进一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诚实信用做出判断。

(三)实际控制人的外部求证

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三查”时应重点关注实际控制人的情况,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的人品、嗜好、个人性格、意志力、交友、价值观、人生观等。具体来看,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信贷人员要高度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本人的品性素质,加强对企业实际控制人日常行为的监控和信息搜集工作,并将其作为银行贷款准入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企业实际控制人品性不端的企业,即使经营状况良好,也应列入风险监控对象,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考察,商业银行也需要借助外围力量进行验证。外围考察实际控制人,可以从实际控制人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来看:一看实际控制人的家庭关系;二看邻里关系;三看社交关系;四看社会关系,例如其周边街道、居委会、派出所的评价等等。

(四)企业发展前景的求证

在考察企业的发展前景时,银行一方面要关注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周期、市场成熟程度,另一方面也应密切关注企业的履约意愿、客户忠实度、原材料依赖性、产品市场认可情况。这方面的外围认证应着重从企业上下游客户角度加以验证。具体来看,通过查阅企业以往的购销合同、往来账户记录,判断企业上下游客户更换频率、资金支付及回流情况,分析市场因素、经营因素、法律因素、道德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验证企业的履约情况、经营情况、现金流情况。此外,可以通过考察企业未完订单情况,判断企业短期发展态势。通过搜集企业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产品饱和度成熟度等信息,判断企业中远期发展潜力。在贷后管理中,还可以通过对企业运输商、代理商、供应商等相关客户的调查,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综合信息,判断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实现追踪分析、动态管理、动态调整的风险控制目的。

四、总结

要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必须要加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问题的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多方面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才能防控风险。同时广大的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水平,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炫.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0 (04) :122-123.

[2]张文尧.如何改进中小企业信贷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5) :31-34.

篇4: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也取得巨大发展。本文通过对于我国信贷管理的基本概述,解释了信贷和信贷管理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信贷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加强信贷管理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对策研究

我国在现阶段的金融制度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各大商业银行的两大主要业务是存款和贷款业务,这两大业务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信贷资产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我国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风险应对水平,在加强外部的监管力量的同时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尽管如此,我国的信贷管理水平与世界先进商业银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述

(一)信贷与信贷管理的科学内涵

信贷是指货币持有者将约定数额的资金按照约定的利率暂时借出,借款人在约定的期限范围内按照既定条件还本付息的经济信用活动。信贷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测量工具,通过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可能产生或者已经产生的贷款损失因素,来降低贷款风险、减少贷款损失。通过信贷管理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商业银行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信贷管理活动的现状

首先,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信贷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甚至封锁消息、提供假消息以迷惑竞争对手等。此外,工商、税务等行政机关的信息也较为封闭,导致了国内社会信用体系迟迟没有走入健康的轨道。其次,国内商业银行因自身存在经营体制方面的缺陷等诸多因素,滋生了不良贷款的持续攀高。再次,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都存在“重贷款轻管理”的倾向。商业银行往往只是在贷款前进行一些的调查、分析、论证,以确保借款人具备一定还款能力,而忽略了放款后的管理工作,导致信贷管理中隐含了一些潜在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信贷管理的模式呈现出了粗放型、管理水平有限、风险防范意识低等特点。

(一)贷前调查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贷款应该是以市场作为贷款的导向。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的信息缺乏深入了解和必要的沟通。同时,由于银行内部的信贷人员自身业务能力和经验良莠不齐,使得信贷人员难以对于借款人的经济状况、信用程度、还债能力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导致贷前调查不到位。

(二)贷款支用支付不合规、贷后管理监控不力

许多商业银行放款时没有严格按照银监会“三办一指”的相关规定核实贷款的真实用途,实行受托支付或自主支付,导致部分贷款资金直接流回借款人或其股东的账户。此外,贷后管理历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部分商业银行对于借款人贷后监控和管理未建立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和考核制度,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没有做持续监督,对相关风险没有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预案,使得贷后管理流于形式,未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信贷人员队伍不够专业化

信贷人员对于商业银行放贷前的调查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银行信贷业务的主体之一,其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放贷质量。许多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队伍还不够专业化,或多或少存在业务知识缺乏、知识水平有限、判断能力偏差、道德水平低下、缺乏责任心等缺陷,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所增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起信贷风险意识,完善信贷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经营的获利和风险是不断贯穿于商业银行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产物。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信贷管理理念,完善信贷管理工作,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内部树立起正确的信贷风险意识,改变传统的、刻板的信贷思维和信贷营销观念。优化信贷管理流程也是加强信贷管理的重要对策。严格遵守信贷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落实信贷管理的每个环节。贷前调查必须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判断其是否具有还款能力,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贷款过程中精简管理费用,节约信贷财务费用,优化信贷管理过程。贷后要注意建立起贷后监控的机制,提高对借款人的监控频率,发现问题要立即整改。

(二)建立信贷管理机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于人的激励和控制是信贷管理的核心,也是信贷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的内在动力。首先,可以对信贷人员实行级别制,即着重从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绩成果两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设定一个既有级次,在一定工作时段内,对于能力强的、业绩突出的予以升级,反之则降级,为员工创造一个有压力、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其次,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将调查、审批、管理等各环节的信贷人员职责具体细化,约束信贷人员,加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起信贷管理问责制度,让信贷人员也树立起信贷风险意识。此外,要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和考核力度,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该不断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信貸人员可采用激励和约束两种基本的资源管理方式。可以通过人才选拔的方式,挑选一批专业素质强的信贷人员,为信贷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也可以建立一个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信贷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马文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3)

[2] 毕桂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9(4)

篇5: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从某一个方面去努力是不行的。既不能脱离农村信用社的实际,不顾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土壤,而简单适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办法。我们应该敢于正视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村金融环境变化的现实,制定与时俱进的管理措施,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营运的同时,努力实现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提高。笔者现就做好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信贷管理工作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其位置重要、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大会讲、小会讲,不断警示每一位干部职工。近年来,舞钢市农村信用社信贷运行总体情况平稳,贷款质量逐步提高,但就全辖信用社整体情况来看,贷款质量不容乐观,仍存在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前清后增、“源源不断”等现象,且部分社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势必会影响我们全辖的整体工作,会丧失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遇,也会阻碍全面铺开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通过结合实际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梳理,当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新还旧、收息换据、债务置换,将本来有问题的贷款或者说非正常贷款通过这些手段人为转为正常贷款。这些弄虚作假、靠调整贷款形态来应付检查和盘活资金的做法,不仅违反了信贷管理规定和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原则,而且也误导了联社的整体经营决策,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信贷管理落后。良好的信贷管理有助于信用社及时识别、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然而从部分信用社的信贷运作的全部过程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信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存在问题。

1、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完整的信贷档案可以帮助信用社提高贷款质量并减少贷款损失。然而有些信用社并没有重视信贷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信贷档案不完整,记录要素不全,信息反映失真,分散管理,没有明确的档案存档、借阅和检查制度等问题。

2、信贷“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从贷前调查来看,有些人员不知道贷前调查从何处入手,没能认真坚持实地原则、多人原则、多方原则、多次原则等,调查报告信息收集不全、不准确。有些信贷工作人员在进行授信调查时经常犯先入为主的毛病,即带着某种假定,并不自觉地把它作为结论看待。结果授信调查就成了印证或取证的过程,必然片面、不客观;从贷时审查来看,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有些审贷委员会成员不敢或者不愿提出异议,结果使信贷集体审批变成了个人审批;从贷后调查来看,有部分信用社把贷款发放出去之后就不管了,一直到贷款到期才去催收,不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的各种风险。

3、对同一个借款人有多元授信主体。一般来说,对同一借款人只能有一个主办授信信用社,然而由于信用社之间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使有些借款人在多个信用社借款,增大了贷款风险。

4、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难。信贷理机制不健全,贷款的发放与回收,没有充分贯彻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平时有些社只注重贷款的收息及总体盘活的考核,而没对单笔不良贷款进行量化考核,对因发放人工作失误导致的风险,没有制定责任追究的可操作办法,致使贷款第一责任人追究制很难落实,结果形成恶性循环。

(三)信贷人员素质落后。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是造成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1、专业能力差。目前大多数信贷人员边工作边学习,零星学过一些信贷管理方面的知识,没有真正系统地学过企业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客观上存在学识水平的先天不足。

2、职业道德差。一是钻制度的漏洞。任何制度、规定都不可能严密到一点漏洞也没有。所以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就必不可少,如果信贷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或企业忠诚意识,就会去补漏洞;反之,就会去“钻漏洞”。是“钻”,还是“补”,对于信用社经营来说效果是天壤之别。二是违规违纪。有些信贷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者不顾信用社的信贷纪律,以贷谋私,向贷户“吃、拿、卡、要、报”,不见好处不办事,严重败坏信用社的整体形象和声誉,挫伤社农感情,发放关系人情贷款、跨区贷款、冒名贷款、垒大户贷款、超权限贷款、私贷公用贷款、自批贷款、先斩后奏贷款等。还有极少数信贷人员甚至伙同贷户一起骗取信用社贷款。三是责任心不强。个别社主任对贷款把关不严,得过且过,放松管理,集体审批流于形式,明知是违规贷款,还审批发放,使信贷管理制度棚架。

(四)制度制定落后。制度供给上的缺陷,使某些信贷人员失去了责任和纪律约束,结果给信用社的信贷资产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

1、对信贷调查人员缺乏制度约束。为部分信贷人员提供了违规违纪发放贷款机会或为他们信贷调查走形式、不负责任提供了环境。

2、人员调动缺乏制度约束。由于部分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调整、调动频繁,导致信贷信息收集中断,责任贷款“推诿扯皮”出现断档,更有部分农户因为此种原因不愿还款。对于贷款责任人调动,许多信用社也没有明确规定责任人应承担什么样的清收责任,往往一走了之。

3、没有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不良贷款的产生,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不会在短期内成为不良贷款。在正常贷款成为不良贷款,或已形成的不良贷款在进一步恶化之前,往往会出现很多征兆。通过建立贷款预警机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解决或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然而许多信用社没有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常是贷款已出了问题才引起重视。

4、对信贷决策人缺乏有效制度约束。有些信用社从上至下虽然建立了逐级审批贷款管理体制,但实际上还是一个人说了算,贷款集体审批流于形式。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是古之名理,“以人为本”是真知灼见。提高员工素质是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要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员工素质是关键,特别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信贷管理队伍。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把提高职工素质体现信贷管理工作当中,下大力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职工队伍。一是要时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事业心,提高做好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同时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树立“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抓好员工的法制及遵章守纪教育,做到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同时,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行为监督管理;二是要提高管理素质,强化道德约束。信贷管理说到底是要人来完成的,有什么样的人员素质,就有什么样的信贷管理绩效。要提高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的能力,就必须有一支具有良好正直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信贷业务知识、丰富的风险识别、控制的经验和能力的信贷管理人员队伍。因此,加强对现有信贷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说是当务之急。要建立严格的双考制度,抓好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使在岗人员达到应知应会的要求。三是要培育、打造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树立团结、自信、奉献、必胜的人文精神,把信贷人员感召到“社兴我荣、以社为家”的氛围之中。

(二)强化内控制度建设。信贷管理工作要健康的发展下去,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没有有效的制度,个人的行为就有可能四处游离,影响正常信贷资产运行质量。要用制度作保障,用制度引导信贷工作人员的行为,使他们明白什么信贷行为是可行的,什么信贷行为是不可行的,违反规定要受到什么样的制裁。一要完善贷款公开制度,关口前移,变贷后公开为贷前公开,做到不公开不审批;二要突出“控制风险的三道防线”,完善自控、互控、监控的体系,不仅要“控下”,而且还要“控上”,突破决策层内控的“盲区”,使内控制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三要从岗位职责入手,完善内控制度。参与信贷管理的不同岗位,职责要分配合理、明确、科学,体现相互制约的目标,每一岗位必须对内控措施的落实承担责任;四要建立健全业务、会计、稽核和监察事前监督协调运转的内部控制制度。要通过严格的贷款责任制和合理的授信授权等制度安排,规范贷款的操作程序,增加贷款发放的透明度,抑制内部违规行为,弱化道德风险影响。加强对贷款管理过程的监督,加大对违规贷款和违规责任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从根本上遏制不良贷款“非正常”增加的趋势。做到一笔贷款,从发放之日起,就要连续监控,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变化将其划分到适当的档次,并且采取措施催收,必要时停止向同一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要走出“没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这一认识误区。许多人正是认为没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放松了对正常贷款的日常管理,注重更多的是非正常贷款,一旦贷款逾了期、出了问题才会引起重视,然而已是“亡羊补牢”。

(三)实施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将新旧贷款划分成两个部分,对新发放的贷款适用新规定,实行严厉的追究,保证贷款低风险高质量;对历年存量的旧贷款,实行“谁在岗谁负责”,靠清收责任追究逐步收回,从而达到盘活旧贷,增加优质资产总量的目的。一是对旧贷款实行“谁在岗谁负责”的管理。在岗信贷员对旧贷款承担管理、收回和保全资产责任,属于人为造成未能保全而发生损失的贷款,由在岗信贷员承担赔偿责任,杜绝“新信贷员不理旧帐”、“新办法不管老贷款”的问题。二是对新发放贷款实行“三包一挂钩”责任制。即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同信贷员的收入挂钩。三是严格实行贷款责任认定,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对在发放和管理贷款过程中,因违规、失职行为导致贷款风险的,由联社稽核、业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调查核实,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联社贷款责任评定小组确认后,下达贷款风险责任认定通知书,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收回贷款本息。对损失数额巨大,责任人无力收回的,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直至移交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通过完善信贷管理责任追究制,改变以往贷款发生损失后责任不清的状况,增强信贷责任人的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确保贷款低风险高质量。四是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对造成贷款损失的应给予处罚,对正确决策带来良好经济效果的给予奖励。有效改善在信贷管理中对信贷员只罚不奖、重罚轻奖的考核办法,调动信贷员发放、管理、收回贷款的积极性。

篇6: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根据我从新闻以及网络上的经济点评节目中看到我国经济也随经济危机的加重发展也出现了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小企业由于资金得不到及时的回收纷纷倒闭,私有企业的工资一直持续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甚至有些大型企业也因经营困难进行裁员,导致很多家庭买不起房子,都贷款买房,但这些人群的偿债能力却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其次,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企业是为了自己的厂子可以更好的发展,个人是为了家里能够过上好日子,当我走进那很小时才有的毛坯房时,心里不禁也很酸楚,但银行也是一个企业,资金是银行的命脉,银行也想放出去的贷款可以有效地回收,银行 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银行放贷也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但有的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对本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迅速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

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第一,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要树立竞争观念,正视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改变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要树立发展的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第二,以选择贷款客户为基础。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贷款客户,抓住优良客户,压缩中间客户,清理不良客户。企业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

第三,以建立信用制度为保证。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是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保证。

第四,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为根本。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篇7: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1、农民收入有所增长,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笔者调查,自20xx年以来,**县县农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幅达12.86%,到20xx年末预计达到5128元,且从近几年的县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手中的可支配现金收入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农村市场逐步细分,农业产品商品率逐步提高,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一是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逐步增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种、养基地;二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带动示范作用明显增强;三是农村中各种专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组织协调能力逐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畅通。

3、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一是城区、乡镇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不断延升至农村;二是县域人口准入条件放宽,外来户不断增多,资金、物资投入也随之向城区转移,规模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三是乡镇发展迅速,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4、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20xx年,伴随中央十项举措之一的“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县农民住房改造和新居建设将逐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5、县域附近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前途广阔。近年来,在县域附近的各乡镇非常重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观光基地。

二、当前农村信贷供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问题

1、农村信贷结构不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结构

近年来,信用社个人贷款逐步转向以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为主,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虽然能解决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小额资金的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规模化和工业化,从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上讲,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并不是主要需求,往往忽视农村非农产业的信贷发展战略,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2、农村信用社信贷方式不适应农村信贷市场

目前的农村信用社信贷中,贷款方面主要以信用贷款、担保贷款为主。担保贷款中又以质押贷款为主,并且质押贷款额不能高于存单面额80%,抵押贷款是抵押房产的,又要求借款人必须拥有两套以上房产,这对于居住地在农村的借款人来说,由于没有信用社所认可的相关房产权利证明,自然不能得到贷款。抵押信贷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农村信贷需求市场。

3、农村信贷投入方向不适应农村经济的要求

在客户选择上,迫于不良资产的压力,形成了向企业放贷不如向个人放贷的倾向,压制了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意愿,妨碍了企业的成长;在投入方向的选择上,重农业轻非农产业,农业中信贷投入集中在生产领域,对消费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生产领域又集中在周转领域,对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

(二)外部问题

1、农村资金流动呈多渠道、加速化趋势,外流问题非常突出。一是转移式外流,主要表现在邮政储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转存款。二是投资性外流,表现为在外经商办企业。

2、农村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传统农业呈逐步萎缩趋势。一是农业效益仍然较低,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二是传统农业,特别是粮油种植业逐步萎缩,发展态势走弱。

3、县域范围内中小企业管理缺位,缺乏拳头产品和尖端技术,市场占有率低,难于做大做强。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不规范,数据信息传递失真造成风险;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4、农村民间借贷活跃,利率逐年攀高。据调查,由于农村资金增长较快,加之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额度较小,难于满足农村较大规模的产业发展需要,农村民间借贷进一步活跃,利率逐年攀高。

三、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组织资金,努力提高信用社在市场的占有份额

篇8: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

由于部分信用社信贷业务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或业务不熟练, 在签订借款合同时, 不按规定严格履行相关审查义务, 导致贷款难以收回。一是未让借款人及担保人签名, 仅凭印章办事, 忽视了借款人与印章名称的一致性、合法性和真实性, 造成借款合同不实, 贷款到期后, 收回无着落。二是有的借款人经营规模小, 盲目选项, 却要求大额贷款, 信用社忽视对借款人的资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能力的考察, 将款贷出, 又缺乏有力的监督、跟踪手段, 结果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佳, 无力还贷。三是息入本金, 以贷收息。借款到期后, 有的借款人因暂时无力偿还, 就与信用社协商, 变息为本, 重新更换合同, 一些信用社不加审查, 盲目听从。四是对最大单户借款人严重超比例发放贷款。有的信用社对同一客户贷款余额甚至超过本社资本净额的100%, 借款人一旦发生风险, 后果不堪设想。

2. 贷款担保抵押不实, 抵押合同流于形式。

近年来, 农村信用社对乡镇企业发放了大量的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的贷款, 这些抵押品一不经资产评估部门评估, 二不经房产管理部门办理过户手续, 三不经公证机关进行公证, 且变现能力差, 造成抵押难以兑现, 导致贷款损失。有些自身不具备贷款条件的借款人, 找来有资信能力的单位作担保, 信用社疏于对担保单位资格的审查, 结果导致担保无效。

3. 信贷人员数量不足, 队伍素质不高。

信贷人员面对分散的客户群, 在数量上已显得捉襟见肘, 加之信贷人员知识老化, 缺乏现代金融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这种人力资源状况下, 信贷资金无疑处于极大的风险当中。

4. 法律意识淡薄, 不善于依法管贷。

对已经形成呆滞的贷款管理不善, 具体表现为对依法起诉的贷款一是诉前准备不足。信用社事前没有采取向法院申请查封、扣押资产等资产保全措施, 又不注意保密, 致使债务人转移、隐匿了财产, 最后只得到胜诉的一纸空文。二是起诉不及时。有些债务人虽然存在, 但已严重资不抵债, 早已处于停产或关闭状态, 其财产往往早已流失或“合法”地转移出去, 有的甚至已被吊销了营业执照。此时再起诉, 只能是赢了官司输了钱。三是抵押物价值不足, 质量差。有的放款时对抵押物评估不实或超质押率放款, 其结果往往造成诉讼后部分债权悬空, 执行难度加大。四是法律知识欠缺, 超过诉讼时效。在审理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 部分案件因超过诉讼时效, 贷款丧失了诉讼权, 从而造成资金损失。

二、对策建议

1. 按信贷原则办事, 落实贷款责任。

一是要严格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发放贷款, 建立资本充足率、资产流动率及同一借款人的借款限额比例等指标, 对资产、负债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科学的匹配;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贷工作, 在实现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 分散风险, 降低风险。二是要严格按照《贷款通则》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贷款操作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 确定贷款的调查、审批、决策各环节的职责及所承担的相应责任, 把信贷管理人员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依据《担保法》的要求, 切实做好对贷款担保抵质押品的登记, 对抵质押品的变现偿债能力、保证单位履行债务等情况严格进行调查核实。四是对贷款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 信用社主任要与信贷人员签订信贷风险责任书, 并缴纳一定的风险责任金, 把贷款管理与个人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危机感。

2. 规范担保手续, 提高抵押品质量。

保证担保必须以担保有效性为前提, 以提高担保人担保能力为突破口, 合理选择担保人, 真正发挥担保在保障贷款安全方面的作用。抵押品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依法收贷的效果。一方面积极探索、完善贷款企业法定代表人个人资产抵押的方式方法, 有效遏制和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风险, 对借款人产生更强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对于固定资产、房地产的抵押要进行合法的评估及有效的公证。

3.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一是信用社主任要提高对加强信贷队伍建设的认识。二是要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 对急需人才要舍得花钱进行专门培训;从正规院校毕业的金融专业人才中, 选拔一批愿意进人信用社这个大家庭的优秀人才, 充实到信贷岗位上;定期对信贷人员进行考核和资格认定, 合格者上岗。对新调人信贷岗位的人员要有一定的试用期, 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获得上岗证后才能上岗。三是要实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对不同等级的信贷员分别授予不同的贷款权限。四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信贷人员应实行工效挂钩, 以劳按效定酬, 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制, 岗位责任制, 业务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只有这样, 信贷队伍才能保持纯洁, 才能充满生机, 才能提高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

4. 做好诉讼可行性分析, 尽量减少贷款损失。

一是在起诉前要详尽调查对方的财产和经营情况及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有多大, 对可能的诉讼结果要有个较为准确的分析、掌握和了解。二是要做好保密工作。无论是对内部人员还是代理律师都要约法三章, 严明纪律, 在秘密的情况下调查清楚对方的财产状况, 为防止起诉后被告有充足时间转移财产, 对符合条件的一定要申请诉前资产保全, 或者在诉讼过程中申请资产保全, 请求法院对被告可能转移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保全措施。三是在债权债务已然虚置, 未判明被诉主体资格的情况下, 不要盲目起诉。四是在合同内容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并已全部或部分失效时, 在诉前要积极进行补救。

5. 加强监督管理, 有效规避风险。

上一篇:管道运输的发展趋势下一篇:企业人才流失风险预警管理_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