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意思

2024-07-08

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意思(精选6篇)

篇1: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意思

名句赏析:

“天涯共此时”的.意思为:(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

这首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后句即景生情: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但却脱口而出、自然浑成,意境也更加雄浑壮阔。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

篇2: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意思

天涯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天涯到处自生愁,游子征尘暗弊裘。

灯火青荧五门夜,风烟索莫二江秋。

帝城漫诵新诗句,客路难逢旧辈流。

篇3:来自天涯海角的贺卡

丁相宽为什么会从不同的地方给我发送贺卡?他又为什么会年年给我发来贺卡呢?

丁相宽是位建筑工,一个四处奔波的农民工,随着公司承揽的建设项目的转移,他会转战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今年在甘肃,去年在湖南,前年在海南……因为工作地点不断转换,所以丁相宽给我寄送贺卡的地址才会多变不同。丁相宽已经给我寄来了十多张贺卡,每年一张,从未间断。

有一次,丁相宽跟我通电话,我在电话里跟他说在外地工作挺忙活的,寄贺卡要跑邮局,很麻烦,就别寄了,免得误时分神有碍工作。丁相宽却说一定要寄,而且永远会寄。我知道,丁相宽这么倔强地给我寄送贺卡,是源于二十年前的一次“关怀”。

二十年前,丁相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起初,我并不是丁相宽的班主任。后来,我接任了丁相宽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于是我和丁相宽成了“半路师徒”。丁相宽是一个“双差生”——那是那个年代对学习成绩差、品行不良学生的一种“蔑称”。我接任班主任时,原来的班主任提醒我,说班里有个学生叫丁相宽,很差劲,学习差劲,品行差劲,让我少理会或是不要理会这个学生为好。由他去,别管他,省得生出麻烦。于是,我记下了“丁相宽”这个名字。

丁相宽的学习到底有多么差劲呢?他上课从来不听讲,作业从来不完成,考试科科交白卷……丁相宽的品行到底有多么差劲呢?不听父母的话,不听老师的话,不善待自己的同学,有争执时,总愿意用“拳头”解决争端,打架伤人的事多次发生……了解丁相宽的这些“底细”后,他着实让我生畏。我也害怕班里有这样的“刺头”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可是带班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丁相宽并非是不可理喻的学生,成绩极差是事实,可是品行极差倒不见得——他只是不愿意跟老师和同学交流,愿意孤独地呆在教室的角落里“睡觉”,打架伤人的举动也有自己的底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并不会无缘由地与人打架争斗……怪不得前任班主任告诫我“不理他”就是了。

那些年,“不理他”的确是一些班主任对待“双差生”的无奈做法,班主任和“双差生”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老师不找你的麻烦,你也别找老师的麻烦,相安无事地“混”到毕业就好。可是对于我来说,放弃一个学生并不是我的工作“理念”,不理会丁相宽,我于心不忍。我想理会丁相宽,却一直没有找到与他交流的机会……

天气已经变得很冷,寒风从门窗的缝隙倒灌进教室,不断发出“呜呜”的异样声响。我站在讲台上,发现丁相宽已经在教室最后边的角落里“埋头酣睡”起来。丁相宽的座位就在后门边上,从那里灌进教室的寒风更加猛烈,他却趴在桌面上睡着了,不冷吗?会感冒吧?想着这些问题,我走到后门边。

恰有一股更猛烈的寒风倒灌进教室,丁相宽周围冷得如冰窖一般,我打了一个冷颤,而丁相宽还是“安然”地睡着。我赶紧找了一些废纸,搓成长条,然后开始把后门下边的缝隙小心地塞起来。我塞缝隙时,碰醒了丁相宽。被我碰醒,丁相宽目光冷峻地看着我,有些恼怒。

我扬扬手中的废纸长条,小声告诉他:“这些缝隙不断地向教室里灌寒风,很冷,堵起来,免得你冻坏了身体生毛病。”丁相宽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他冷冷的目光立即柔和了许多——他领会了我的善意。

丁相宽没有无动于衷,而是蹲下身来,与我一起塞门下的缝隙。

我对丁相宽这偶尔的“理会”或是“关怀”, 成为我与他之间推倒“心墙”, 继而正常交流的契机——从此, 他在我的课堂上从来不睡觉, 虽然听不懂我在讲什么, 但也会努力听。我曾经问他:“你为什么开始听课了?”丁相宽说, 听课是对老师的尊重。我接着问:“为什么愿意尊重老师?”丁相宽说, 因为老师关怀过他, 帮他塞过倒灌寒风的门缝, 值得尊重。听了丁相宽的话, 我心生感慨—一名被许多老师忽略的“双差生”, 最缺少的就是善意的理会与关怀, 只需给予一点点温暖, 他就会感谢你许多许多……

篇4:于筱:只有造像才能表达此时的我

再造一个我

《未央》是于筱的第一部作品,她希望通过照片发出自己强烈的内心声音:“我其实不想长大!”她在作品中为自己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定格美好的童年。作品是由一系列自己的肖像照片与游乐场、城市建筑、田野小路和室内环境等背景拼合而成。画面中,于筱的脸庞和身体以合乎比例又稍显不真实的状态被安放在生活场景中。观者可以看到长大后的于筱被自己缩小了,已经长大的现实和不愿长大的欲望叠合在一起,而表情“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

这组作品中亦真亦幻的拼接影像让于筱得到了认可,鼓励她在第二部作品《最初》中把数字拼接运用得更成熟。同样采用自我照片加现实背景合成的手法,但不论是画面的主人公还是背景都表现出迥异的特点。“第一个系列的我还是三四岁的形象,这时已经长到五六岁或者七八岁了。”于筱这样界定。不过,除了年龄和身形,“我”的变化最大之处还在于儿时的无奈和忧伤被更复杂的愉快、天真以及因未知而感到的惊奇所取代。背景中的景物也不像之前那样简单而现实,花朵、树林或远方的城市虽在观者眼前近似真实,却能让人立刻感觉到它们是被重构的,是因“我”的需要而存在的。

在这两组作品中,于筱以自己为创作元素,表现的却又不是自己,而是存在于感受和经验中的小女孩。她们源于作者的记忆和想象,不曾存在,又似乎存在。于是,于筱利用拼接和重组再造了幼年的“我”。

而在《童谣》中,这个“我”成了旁观者和被影射者。虽然有评论指出作品是于筱对教育制度所进行的反思而展开,影像主题也跳出了自我审视的框架,开始冷静地观察社会,但是这个“我”仍然生活在被嫁接的现实中,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也并不属于这些小朋友模特。

影像丛林

于筱评价自己作品时喜欢用“稚拙”这个词,她喜欢简单的呈现样式,这是因为影响她创作最深的艺术家是法国“原始主义”绘画大师亨利·卢梭(Heri Julien Felix Rousseau,1844~1910)。卢梭被誉为“超现实主义先行者”,喜欢“凭着本能绘画”,不强调立体感,因其作品透露着强烈的质朴与天真情怀被世人喜爱。他的肖像画和热带丛林风光两个题材的主题与风格都渗透在于筱的作品中。这在《最初》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组作品遵循了卢梭丛林系列绘画的风格,尽量扁平化、平面化,像一层纸,薄薄的。”

丛林的意象只在这组作品中体现,但对于筱的创作过程而言,“影像丛林”一直是她在工作中要面对的。这三组作品中,完成每一张图像都需要数月时间,最长为四个月。

创作中,于筱会事先策划和设计,不仅要构想主题,也要考虑画面布局以及各个画面细节的位置。她喜欢对作品具有完全的把控力,草图画好后,一切拍摄按图索骥,拼接处理也要照章办事。让思想自由驰骋之后,实际工作开始考验她对作品的驾驭能力。

由于对主体和背景素材照片的尺寸与画质有较高要求,于筱不会选择网络图片或图片库的现成资源,除《童谣》中的儿童模特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其他元素都选择使用中画幅胶片相机拍摄,再经电分得到数字影像素材。因此,如何找到构想好的画面元素是首先需要考虑与判断的。其中,“在影棚拍摄自己相对简单,但寻找预设的背景需要毅力和耐心。”于筱有多种途径,朋友圈、网络信息、电视节目、旅游书籍,或者朋友推荐都会成为她的信源,拍摄地则囊括北京、上海、山东、江西、安徽、云南、新疆等诸多省份。而且,即使在一地拍摄,也并非都能一次搞定。

除了要面对寻找背景素材的考验,采用拼接合成的创作方式还要经历耗时的案头工作——组合图层,这也是每幅作品制作耗时长的直接原因之一。《未央》中,素材图层数量只有3~10层,而在《最初》中,因为草图很复杂,层数几十倍增加,最多达到400层。图层的数量取决于于筱对作品面貌的预设和规划,即使一棵小树,也可能需要由三四个图层拼接而成。最有代表性的是《最初》中的丛林环境,这些构想出来的画面无法在现实中拍到,只有层层植入现实而得到超现实,从而实现平面化效果,呈现记忆和想象中的景象。这让于筱必须面对实在的“影像丛林”,“素材照片本身数据量就大,图层多后,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也是挑战,甚至有次硬是修图修坏了一台电脑。”

造像与表达

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时代与环境因素是艺术创作与理解艺术的重要要素,这在于筱的创作历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于筱开始思考与选择创作方式的时候,中国当代摄影中的“观念摄影”在经历十几年发展与沉淀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认可与支持,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与普及,Photoshop和图层拼接的创作方式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作为个人观念表达的媒介,影像的丰富与多元已让中国摄影面貌大为改变。在于筱之前,她的老师姚璐、王川、缪晓春和学长迟鹏等当代摄影师在运用数字后期处理表达观念方面已获成功,而在中央美术学院圈子之外的更广阔天地中,数字拼接似乎也已形成一种风气。

于筱坦言自己的创作方式确实受到“PS潮流”的影响,不过相对潮流,准确地表达自我是她选择采用拼接与合成工作方式的主要原因。《未央》之前,为了毕业创作,她试过直接拍摄,试过置景拍摄,也试过制作模型道具,但这些与于筱心中的图式都无法合拍,“那些都太单薄了,打动不了我自己,显得可有可无。”而在《童谣》中,造像和表达的直接映射关系更显自然,排队前行、向右看齐或乘坐空中飞椅的儿童,以及看似直接拍摄却由九张底片合成的猴山,这些制造出的情境不单组成了画面的原始语境,也让造像者与造像间的关系清晰明了。

“只有造像才能表达这几年的自己。”于筱清楚,对于艺术家,表明作品与自我的关系是创作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过去八年,数字技术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给她带来机会,但着眼以后,虽然《童谣》系列尚未结束,她已准备不再用拼接与合成的方式创作。她解释说:“要做得更好,就要保持新意,没有更好的想法和新鲜的画面带给大家时,就要转变。”

2014年底,百年印象画廊为于筱出版了她第一本摄影作品集,成为了她几年“造像”创作的阶段总结。而对于已谋划着“放弃PS”的于筱来说,这个总结对成长期的自己更是有重要意义。

篇5: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意思

咫尺天涯

[zhǐ chǐ tiān yá]

【词语释义】

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语法】

紧缩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难以相见

【出处】

《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反义词】

一衣带水、近在咫尺、天涯若比邻

【近义词】

天各一方、咫尺千里、千里迢迢、咫尺万里、远在天边

【词语造句】

1、左右如今也不容相近,咫尺天涯一般,有甚舍不得处?

2、事实上,今日世界不但距离理想目标十分遥远,即便要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和谐化也多咫尺天涯,步步荆棘,失败反复的例子比比皆是。

3、哦!高速公路,咫尺天涯,轻松抵达任何地方。

4、此爱不可分隔,视天涯如咫尺。

5、无论相距咫尺,还是远隔天涯,我们的心总是相通,我的双眼总是凝视着你。

6、那个优雅的美人不会把手伸到银幕之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咫尺天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历历在目却交臂而过,这不是遗憾又是什么?

7、无论这颗石头咫尺天涯还是近在眼前,只要为彼此坚定的守住那份只属于你们自己的信念,就会彼此楔入最终合为一体!

8、如果我们有一天身处地球的两侧,咫尺天涯。

9、我们曾经在一起,如今却咫尺天涯…

10、国家动荡期间,有时住在同一地区的亲友也难得一见,真是咫尺天涯。

11、考试成绩高的孩子虽与满分尽在咫尺,但感觉咫尺天涯,因为的满分并不容易。

12、我们都没有勇气说分开,因为那样的字眼太过伤感和沉重,只是逼着自己去慢慢接受从此咫尺天涯不再相聚的事实。

13、无论我们相距咫尺,还是远隔天涯,我们的心永远相通,我的双眼总是凝视着你。

14、我们可以用“不同”做理由拒绝交流,但有的人,就算再近,再相似,彼此心中的任何一点阴暗,都可以让你我永远咫尺天涯。

15、客户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无论咫尺天涯我们永远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16、从唱词上看,崔张二人,离别在即,老夫人却横亘其间,不让二人共桌而食,互诉衷肠,咫尺天涯,只能是流泪眼看流泪眼,长叹人对长叹人,可谓是悲苦至极。

17、远去的步伐清晰可见,咫尺的幸福却好似天涯。

18、因此关在那颠簸的老邮车的狭小天地里的三个乘客彼此都是奥秘,跟各自坐在自己的六马大车或是六十马大车里的大员一样,彼此总是咫尺天涯,奥妙莫测。

篇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思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句意:枯藤老树昏鸦,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首句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用三个二字词把凄凉哀怨的曲调渲染得淋漓尽致,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第二句的画面转为明净。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会激起游子怎样的情感呢?那故乡的此刻,也该是如此的温馨吧。他内心充盈的是向往吧,但向往过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家乡的气息恍然让他更添憔悴。】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踟蹰而行。

【第三句这幅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那风定然是凛冽而无情的,那马是否也因久经诀别的故乡而黯然神伤呢?】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上一篇:机械基础链传动教案下一篇:应收会计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