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励志文章

2024-06-29

教育励志文章(精选6篇)

篇1:教育励志文章

2月12日,那年的我刚10岁,作为大院里的孩子王,带领着一群发小捉迷藏。我和一个小伙伴很快发现了一个绝佳的藏身之所——院子角落里的配电室。我们老老实实地猫在那里,直到听见了胜利的号角声:“刘伟你们快出来吧,我认输了!”于是,我俩迫不及待地向外爬,他躲在靠外边的位置,先于我爬上了红砖墙,把脚下的一块砖踩得松动了,当我再扒着那块砖往上爬的时候,它毫无预兆也是毫不意外地整块脱落下来,我立刻失去了支撑,整个人向后仰了过去,双臂搭在了中间变压器的裸线上,“砰”的一声,变压器爆炸了,我的记忆也就开始变得一片空白……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就一无所知了。

恢复一点儿意识后,我挣扎着睁开眼睛,看到妈妈满是泪痕的脸突然对着我笑了。我想伸出手去,帮妈妈擦擦泪,但是在裹着纱布的躯体上,却怎么都找不着自己的手臂了。依稀记得上手术台之前,我的两只手都焦了,还有一股煳味,我以为,它们烧坏了,要拿去治疗吧,像变形金刚一样,修好的零件还是会拿回来安上的。

慢慢地,我就知道,我的手臂再也不属于我了……

知道是一回事,但接受是另一回事。有时候妈妈出去忙了,就剩下我自己。只要醒了,我就对着天花板上的白炽灯默默流泪,不知不觉地哭到实在累了就睡过去。记得有一次妈妈从外边回来,我当时睡得不沉,我意识到,她动作很轻地在帮我抹去眼角的余泪。我试图努力睁开眼睛,看见妈妈已经是满脸的泪水,却还要百般克制不让自己哭出声来……那一刻我发誓,要做一个男子汉,不要哭了,也不要让爱自己的人再哭了。

所以哪怕是为了妈妈,我也要赢。当我躺在床上的时候,刚好能触到床的底板,为了防止肌肉萎缩,我就经常用力去踩它。度过了生命危险期的第二天,我就想下地试试。

我挣扎着想自己站起来,却一下瘫坐在了地上。妈妈扔下轮椅,赶紧把我扶起来,像以前闯祸以后被老妈发现了一样,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当时正值三月,本是春寒料峭的季节,我那天出去却感觉一点儿都不冷,阳光就像老朋友似的,好久没见觉得特别亲切,暖洋洋的,像这之前所有的霉气都被晒干了一样。

“我又活了。”多年后,妈妈想起这句话,还会感动地落泪。她说,你知道我那一刻的心情吗?那一刻我感觉我跟你一起又活了,你就是我的命根子啊!看来无论命运这家伙跟你开了多过分的玩笑,你都不能翻脸,因为翻脸了就可能再也看不到明天的阳光,再也看不到妈妈的笑容了。

我本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10岁以后每多活一分钟都是赚的.,从那时开始,我的一生不管还能活多久,都将是一场稳赚不赔的交易。

篇2:教育励志文章

——当代著名作家王朔致给女儿书

你必须内心丰富,

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

煲汤比写诗重要,

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

头发和胸和屁股比脸蛋重要,

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王朔致女儿

王朔嬉笑怒骂,大胆张扬的“痞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他在女儿王咪六岁时与妻子离婚,在《致女儿书》里这样说:

最后一次离开你们,你妈妈一边哭一边喊你的名字,你不应声,悄悄坐在自己屋里哭,我进你屋你抬头看我一眼,你的个子已是大姑娘了,可那一眼里充满孩子的惊慌。我没脸说我的感受,我还是走了。从那天起我就没勇气再说爱你,连对不起也张不开口,作为人,我被自己彻底否定了。从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决定既剥夺自己笑的权利,也剥夺自己哭的权利。

也曾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父亲这个角色自己做得很不好,他说:“我其实我真没想过怎么做父亲,假如让我选择,我宁肯选择不当父亲。”

这样的一个父亲,这样的经历,女儿王咪的成长却十分顺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回国成为《艺术财经》杂志编辑,低调完婚,一步步顺利地走着自己的人生,王咪没有使用父亲准备的“最坏也不过是,我养她一辈子”这个备案,虽然没有多大的成就,但也正是父亲王朔所说的:不需要成功,一切开心就好。

同时,女儿的出生之后十多年间,王朔的事业更是处于井喷,创造了一系列的影视奇迹,《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编辑部的故事》、《渴望》、《阳光灿烂的日子》,等诸多的作品,期间,情感经历也屡被关注。父亲与女儿各自精彩,成就着各自的人生。

王朔对于养育女儿的态度,颇为洒脱,甚至任性。除了对女儿的“爱”以外,王朔最看重的是女儿的内在是否强大、是否快乐,至于外在的成绩、成功,在王朔眼里就是个“屁”。

有多爱?

看他这么说:“我干吗不对她宽容?我干吗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吗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我有了女儿后首先痛感儒家伦理有悖生活切实感受,孩子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早就抵消早就超过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没听说过获得快乐还让快乐源泉养老的这不是讹人么?她大可不必养我,我不好意思。

我们的父母这一代丧尽安全感,下意识不自觉——个别人故意——把自己的恐惧传递到孩子身上,家庭其实都破裂了但还拿铁丝箍在一起假装完好。老实说,我这一代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这些破裂家庭关系的影响,多少人家演正常的父母其实已经疯了很多年了。

中国的事情很镜相,总给人错位倒置感,最后老是要子女原谅父母,虽然大家都很可怜,其间只见强弱关系的转换,亲人之间的忏悔和赦免搞得像做贼,怕丢脸,结果老人鬼鬼祟祟或者假装文静致远,中年发福的孩子都成了伪君子,一家子演戏勤勤恳恳,说起来都默然嘿然家家一本糊涂账。

譬如说家庭暴力大量的是父母打孩子,这何止是不道德,纯粹是犯罪,弱者的残忍。但是在我们的电视上随便一对父母谈到打孩子都不怕承认——坦承,口口声声为孩子好,我谢你了,真不知道寒碜特别是父亲;心理学家的规劝都极尽温婉生怕惊扰、磕、碰、贬损了他这权力。

善良民俗就认为这是可以的,他拥有这个权力,他终身拥有,不管他走到哪儿,丑恶到什么样,你都要对他尽义务。而且你要强调这个,你就让世代中国小孩这一生得不到他拥有的权利,实际上从一出生就剥夺了他免受屈辱、疼痛的权利。

人是条件反射动物,哺乳动物都是。你打次猫试试,狗是奴才,狗能不反抗,猫反抗不了也跟你玩阴的——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小孩组成的国家将来一直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我觉得中国人的家庭关系不太正常,孩子承担这么多的义务,父母拼命来要求孩子,说什么赢在起跑线上我特别讨厌这种说法,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

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我靠,不带这么聊天的。(笑)你说你爱我,其实我很清楚你骨子里是脏心眼,是叫我将来在你老了失去劳动能力后保障你——你不肯学习意味着你将来不打算为我的衰老负责任。

你看这么多父母都快——已经——把孩子打死了。您这不是爱,爱是不能交换的,无条件付出,不要回报,想都不想,起这念已是罪恶了,付出中已经达成次级回报——快乐奖赏了;跟我国人群的基本价值观是混乱的,混沌不明的,越老越不懂事。

至于内在,王朔在送女儿去美国读书的时候,给出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保护女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她是念到中考的时候,我说你不要参加中考了,你要考过去你就是傻子,你要考不过去,你自信心会受到很大打击。所以我送她去了美国念书。”

“我说上学你就是为自尊心学习,你学习不好,老师会当场奚落你,你会很没面子。有些老师就会这一套,打击小孩的自尊心。”

王朔有多在意女儿的内在,还有另一句广为流传的金句:“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后来这句话还成为了不少女孩的座右铭。

拆解开来:是要会生活,能照顾好自己,独立,健康,内在强大。狂傲不羁的他,却能在养育孩子上凭着这些看上去有点糙有点硌的观点,让女儿健康顺利成长,私以为,这一切是源于王朔对于孩子有很深的信任,这个点是王朔做父亲如此“特立独行”的根本原因。

王朔有句话印象很深刻:“有时候老师找我开家长会,那些老师到现在还这样告状,说某某同学品质不好,让我女儿不要跟那人来往。小时候老师就爱挑拨小孩关系。小孩哪有品质不好的?我听了都懒得搭理。”

可以看到,王朔对女儿的关注,根本不在外在的细枝末节上,他最关注的全部是女儿的内在。在他看来,保护好女儿的自尊,让她建立自信,拥有自爱的能力,她自然能hold住自己的人生,hold住人生所有的状况。

而事实也证明,王朔的做法是正确的。

教育励志文章:现成教育体制的突破路径在哪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

我们行动的依据来源于理念,现实在理念中生成,理念赋予现实以和谐的形式,理念高于现实。理念高于现实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也就是强调作为心灵主体的能力。教育作为有灵魂的实践正在于教育实践主体内在理念的引领。理念高于行动,哲学思考的魅力,正在于启迪个人的内在理念,以理念引领个人的实践。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我们的心灯,点燃我们内心的理念之光。我们把自己的心灯点燃,可以照亮自己,可以照亮身边最贴近的人。虽然我们不足以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历史上诸多的教育家们,他们的心灯照亮他们生逢的时代。回望现代中国教育的历史,那些杰出的心灵,王国维、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等,他们的行动充满着人性的温情。他们的心灯摆在的合适的位置,被很多人看到了,正如《圣经》上说,“人点灯,不放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灯要放在台子上,才能照得更远。对于我们而言,要把灯摆在合适的位置,可能有很多偶然性,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心灯点亮。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杰出的先贤们点燃自己的心灯,赋予学校、教育以生动的精神。象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就是其中杰出的典范。学校的名字本身就是经亨颐等教育理念的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续与表达。春晖中学很多的建筑,同样深情地烙上了那些杰出的灵魂的印记。夏沔尊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平屋,就是认为自己是平凡的人。这正是他们的平凡之所在,他们做的是最平凡的事,但却是最不平凡的。他们就是在学校的命名、建筑的命名中,用自己的内在理念伸展出乌托邦的教育空间,他们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让我们明白,学校原来还可以如此这般地充满着生命的、文化的、理想的气质,一所简单的学校原来还可以洋溢着爱、美、自由。是他们,以个人杰出的灵魂改变了学校存在的本质,提升了学校存在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提升了那个时代的教育品质。他们那个时代难不难?难道不比我们今天难?但他们身在其中却弦歌不止,精神依然卓杰,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人才。学校的灵魂从何而来,来源于校长,教师,来源于蔡元培、胡适、经亨颐、夏沔尊、朱自清,来源他们内心,来自于他们高贵的灵魂。

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尽管充满着令人眩目的各种成就,但繁华之中难以掩盖内在精神的贫困,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内心空洞的表演”,我们也早已习惯于生活在表演与观看表演之中。我们经常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任务,导致我们作为教育人内心的空洞,这种空间是难以用忙碌来填补的,我们的忙许多时候还在加重这种空洞。那么,我们凭什么来填补?就是爱,爱是基础性的质素,爱是填补内心空洞的最重要的尺度。爱有两种基本存在姿态,一种是无对象的爱,一种是具体的爱。我们更习惯于看得见爱,我们缺少的是超越性的爱,是不爱什么东西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它跟对象无关,它关涉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爱乃是显明我们作为积极的存在。爱有三种形式:溺爱,这是占有型的爱,始终把爱的对象置于个人的手掌心;放纵型的爱,其实就是不管;解放型的爱,是让他成为独立的自我,让他成为健全的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爱是至关重要的,在爱之上还有责任,在一个平庸的时代,我们需要担当我们自己的责任,而不是逃避,来显现自我对平庸的超越。

我总在想,我们今天的教育需要学生的感动,惟其如此,教育才能贴近他们生命的深层;也需要我们自己感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投入其中。但仅有感动是不够的,感动后怎么办?要有健康的人生,成为健全的自我,感动而不能伤感,要展现人性的阳光的一面。这同样是我们的教育所缺乏的,那种东西是来源于人性自然。我们需要以阳光的人性来启迪阳光的人性。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尽可能地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世界,给他们奠定阳光人生的基础。我一直记得安南说的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我们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时,更应该释放自我人性的力量。

我们今天谈论日常教育生活的突破,现成体制下,突破的路径在哪里,起点又在哪里?也许,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举起心灯,照亮自己,走出伤感的自我,走向阳光的自我。我们点燃心灯后怎么办?也许我们会被湮灭,但难道我们就不会在铁屋子中找到一片亮光?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的、生命的历险才足以体现生命的价值,体现人性的尊严。有痛才有希望,这就是痛快。

我们寻找个人教育实践的改造,基本的原则是什么?在我看来,很好的表达乃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所谓想大问题就是一定要从更大的视线中把握当代教育的生存问题,同时寻找这个时代教育的大的出路。我们都是在大教育的背景上来谈教育,要寻找更基本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对症下药,我们今天的时代需要有大胸怀、大气魄。但另一方面,我们要行动,就只能做小事情,从小事着手,一点点改变课堂、改变学校、改变教育,比如说命名,学校宿舍名……我们学校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教学楼可否起个优美的名字?所谓一口气吃不成一个胖子,改革的面愈大,遭遇的阻碍就越大。只有一点点绵延而进,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有真正的希望。恰恰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走在最后的乃是民族的真正的希望。因为真正的改革需要的乃是韧性的坚持。从日常生活的改善开始,把教育改革的出路落实到日常教学的一点一滴,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诅骂,而是建设,好比田里的禾苗,不是骂杂草长得多么茂盛,而是把苗长起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理念先于实践,宏大的理念一点点生长为实践的肌体。

尽管我们在日常的教育行动中,会遭遇诸多的烦恼,但细心思量,教育乃是人世间多么美好的事业,因为教育乃是在呵护儿童生命世界的发展,促进健全生命的生长生成。当我们内心的阳光展开,我们一定会发现,立足生成成长的教育是多么的美好!教育工作虽然复杂,而不乏艰辛,但只要我们在理念的世界中找到诗意的阳光,从事教育就会成为一件多么幸福的心志之业。儿童生命世界的成长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事业,我们要用创意来点燃儿童生命世界的心灯,不是用眼睛来看世界,而是学会用心来看世界;不是教书,而是教育孩童。今天的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这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实践指向的究竟是眼睛、脑袋还是心灵,指向的是教书还是育人,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审慎的扣问。

点燃我们的心灯,点燃我们人性的力量,我们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把我们内心的教育之光传达给世界,传达给我们伸手可及的人们。当我们这么做时,感受到这种幸福时,跟别人的评价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每天辛勤耕耘,充满劳绩,这个世界究竟谁会在意我们?但我们自己在意,我们生命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内心。也许,这就是我们反思日常教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我曾在个人的《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刘铁芳教育讲演录》出版之时,写下这么一段话:

“我深知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我也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在意你个人的思考与努力,但这是我内心的渴望,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点燃自己的心上之灯,不求照亮别人,但求温暖自己,照亮自我生命深处的虚空。

“我有时候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辛勤采蜜的蜜蜂,不停地让自己保持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的张力,使自己常处于一种思考与写作的生命紧张之中。我常常忍不住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世界究竟有谁会在意你的存在呢?

“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义原来就在自己不断的思考与创造之中。这不就是尼采所说的‘生命的生成与创造’么?”

是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生成与创造。那么,请点燃自己的心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径,也照亮我们伸手可及的人们。

教育励志文章:父母要传递情商和逆商

俞敏洪:父母给孩子传递逆商,比要求他考好大学重要

据我观察,我们的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因为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拥有这样的胸怀不太容易。但我们作为父母,大人是应该有这样胸怀的。一旦有了这样的胸怀,就不会太在意你孩子的成绩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名,上的大学是北大、南大,还是东大。因为孩子的命运是由多层因素组成的,想清楚了这一点,你就会关注到,你的孩子有没有逆商,能不能承受住打击,打击以后还能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更重要。还有,你的孩子有没有情商,跟人打交道是不是特别流畅,做人做得非常到位,赢得周围朋友的信任这种能力就更重要。

最高境界的情商(EQ)、逆商(AQ)都是由家庭传递的。

而父母对孩子传递情商和逆商,比传递任何东西都要重要。你先不要要求孩子考一个好大学,要让他出国,重要的是你把优秀的情商和逆商这样的本领传递下去。而要传递,你本身要有。家长没有的话,怎么传递得了呢?

我身上这种情商能力就是来自我父母。我父亲是一个架大梁的木工,农村盖房子原来不是用水泥,是用树。我父亲架大梁属于当地的一流水平,方圆十里地谁家造房子都请我父亲,那是荣耀。

我父亲知道谁家比较有钱,谁家比较穷。有些人为儿子娶媳妇,攒10多年的钱才盖得起房。这种情况我父亲一分工钱不拿,但是对有钱人,他就会要工钱,去买酒喝。

所以我父亲那种帮助穷人的心态,一直在我心底里落下了根。我现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去帮穷人了,因为我毕竟算是穷人中间长起来的一个苗子。

我母亲当年是妇女队长,人特别善良。我们家和隔壁家都晒着稻谷,有一天要下大雷雨,邻居家里没人,我们先把隔壁家的谷子收完了,大雨就来了。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先收自己家的,母亲说,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我们家就变成全村人聚会的地方,所以我从小就开始喜欢和享受热闹。所以家庭成长的氛围其实对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李开复:培养孩子的五大方法

李开复说过一句话,3%的时间管教孩子,要用97%的时间和孩子做朋友,因为通过这样的交流,才能让孩子成为讲理的孩子。我跟李开复是好朋友,他教育孩子比我成功很多。

孩子需要“规矩”,但是把规矩定好,在规矩之内完全自由,违反规矩要受到提前讲好的惩罚,最后创造出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养成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同时,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我儿子对机械的、电子的东西很入迷。我给他买个3D打印机他就给拆了,装不回去了,然后我的电脑也被他弄坏了。我就请了老师来维修,让他在旁边看着,他就很喜欢。

我女儿音乐天赋不错,弹钢琴一弹就弹到了十级,我儿子学萨克斯却不那么喜欢,不过他还是坚持学下来了。我知道,必须让他有成就感,在一些场合表现自己的才能,并且被人赞扬。小到在家里先被父母赞扬,再被周围邻居赞扬,再被小社团赞扬,再被同学赞扬——现在他对萨克斯也感兴趣了,主动去吹去练了。以前是我盯着他吹,现在已经很好了。

不要惩罚失败,要惩罚懒惰。

不要说教。好好做人,好好干活儿,好好这个好好那个,孩子烦得不得了。

还有就是凡事不能都包办代替,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前一段时间留学生虐凌案就是一次深刻教训。这事件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根子在家长。这次全国政协会议还专门探讨了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暴力怎么样来定罪的问题。这个案例中,有个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到了美国二话不说,先拎了一包钱给法官,结果倒过来父母同时被起诉。这就是中国的思维逻辑,认为孩子犯罪不是罪,有钱能够解决一切。他们的错误观点导致孩子认为只要有钱有势什么都能干。

全惠星:妈妈的素质将决定孩子一生

全惠星博士是耶鲁大学的教授,韩国人。她将6个子女都培养成了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博士。她是怎么培养的呢?你看她有句话说,“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启发,功夫在学外”。妈妈本身要懂得发展自我,就是妈妈本身要变成一个完善的人,不仅要有能力养育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我发现,孩子只要从小到大是在读书的环境中间长大的,这个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就这么简单,所以读书非常地重要。

另一句话也是我一直认可的,“妈妈的素质将决定孩子的一生”,一个家庭哪怕穷到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个家庭都是心灵的圣殿。

好家庭有四条标准:第一,做事情要心平气和,不情绪化的家长更加容易成功;第二,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孩子有安全感,同时也有独立能力;第三条也是“规矩”,不要溺爱。

四五年前,我儿子才上小学六年级,就问我要一个iPad。那时候这种电子产品刚开始流行,我说要好几千块钱呢你知道吗?他说我知道,但是我的同学们都有了。

我说,可以,但爸爸是有条件的,你把这20本书读完,把每本书中讲的关键东西告诉我,爸爸就给你买。他真的开始读了,一个月读了10本书。之后我出差了,结果回来的时候发现孩子手上拿着iPad。因为妈妈说,趁着爸爸出差赶快买。

所以,当你定好规矩以后,夫妻两个不一致很容易被孩子利用。孩子从一岁开始就知道如何利用父母之间的不同,来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这是生物性特性所决定的,更别说小学初中的孩子,太容易通过察言观色来掌握了。有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会挑起父母之间的不和。

第四条,整个家庭、父母都喜欢读书,尤其母亲喜欢读书,孩子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励志文章: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我曾看过一篇题目为《心境的魔力》的文章。大意为一个名为雅克·弗兰克的精神博士曾经在纳粹集中营被美军关押了许多日子,饱受凌辱。

弗兰克曾经绝望过,因为在那里只有屠杀和血腥,没有人性,没有尊严。那些持枪的人,都是野兽,他们可以不眨眼的屠杀一位母亲、儿童或者老人。他时刻都生活在恐惧中,这种对死的恐惧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精神压力。集中营里,每天都有许多人因此而发疯的。弗兰克知道,如果自己不控制好自己的精神,恐怕也难以逃脱精神失常的厄运。

有一次弗兰克随着长长的队伍到集中营的工地去劳动。路上,他产生了很多奇怪的想法: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是否能吃上晚餐?鞋带断了,能不能找到一根新的?这些想法让他感到厌倦和不安。于是,他强迫自己不再想这些倒霉的事,而是幻想自己在前去演讲的路上。他来到一间宽敞的教室中,他精神饱满的发表演讲。

他的脸上慢慢浮现出了笑容。弗兰克知道,这是久违的笑容。当知道自己会笑的时候,弗兰克就知道,他不会死在集中营里,他会活着走出来。当弗兰克从集中营中被释放出来时,他显得精神很好,他的朋友不敢相信,一个人可以在魔窟中保持年轻。这就是心境的魔力。

有时候,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击败许多厄运。因为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食、一钵水足矣。但要存活下来,并且要活的精彩,就需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

今天从这个故事中我又获取一个感悟。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如果精神垮了,没有人能救得了你,包括所谓的上帝。

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温室的花朵是不会鲜艳的,是不会芳香扑鼻的。逆境促使人生存,促使人奋进。我们应该学会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因为希望是人类思想中积极、清明、重要而且必须的一部份,希望不仅给我们力量,让我们撑过困境,更可扭转逆势。希望不仅让生命变得容易承受,更让它变成一场精彩的球赛,人人都想再打一次——赢得胜利!

哲学家沙特曾说:“人类的生命就是从绝望的另一个极端展开的。”当我们身处最恶劣的环境,面临终极的绝望时,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拥抱真理,昂首前望,开始爬出深渊。

教育励志文章:假如我是高三生

假如我是高三生,我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高手。我要学会总结方法和规律,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会让自己变得聪明,不被同一块石头一次又一次地绊倒。我要学会构建每门课的知识网络,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挥,无论千军万马,也无论战场形势如何变化,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假如我是高三生,我会有自己的特色。我发现不只是早晨适宜背诵,晚饭后也是记忆的黄金时间。我发现每次打饭,都要排15分钟长队,15分钟之后去,是最好的时机,那多出的15分钟,就成为我查漏补缺的格外收获。我发现分门别类整理的错题更正本,记录的不是自己的失败,恰好是走向成功的坚实阶梯。

假如我是高三生,我要处理好各门学科的关系。我知道,要走向成功,每一门课都同等重要。我会根据各门课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时间,让所有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我会根据我的强项和弱项,抓好强强补弱的工作。我不会把一个单词,机械地重复几十遍,当然也不会通过做很熟悉的题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假如我是高三生,我不会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知道,学习,需要眼耳合作,手脑并用。既不能用眼睛代替嘴巴,也不能用思考代替练习。我不会老和学习最好的人攀比,徒增自己的自卑;也不会和成绩最差的人对照,为松懈寻找理由。我会实实在在站在自己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假如我是高三生,我会非常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不会平时书写潦里潦草,寄希望于考场上工工整整;我不会平时不写作文,寄希望于考场上妙语连珠;我不会平时粗心大意,寄希望于考场上不出差错。平时像战时一样认真,战时才会像平时一样轻松。

假如我是高三生,我也不做苦行僧。我很清楚,开夜车得不偿失,死用功事倍功半。我也不会一头扎进题海里——题目太多,一生一世都做不完。如果我感到烦闷,我会果断地来到操场上,通过一场篮球赛让烦闷烟消云散。在学习没有效率的时候,睡睡觉,看看电视,也不算奢侈,很可能正是高效的加油站。

假如我是高三生,我会把老师作为我宝贵的资源。我相信老师就像一位负责任的厨师,会把每节课都尽可能做成一餐可口的饭菜。我相信所有不会的问题都会从老师那里找到答案。我相信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老师的经验,会成为我的经验;老师的智慧,会成为我的智慧。

假如我是高三生,我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高三生活很苦,很累,很容易陷入苦闷和彷徨。我会努力协调好人际关系,我会用我的踏实赢得老师的关注,用我的友善赢得同学的尊重,用我的努力赢得家长的信心。在我并不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我始终能找到支持和力量,能感轻松和愉快。

篇3: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近些年来,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受到人们极大关注。这种关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都清楚,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科学技术神奇般的发展, 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而突出的问题就是物质文明进步与精神文明提升之间的不平衡。膨胀的物欲及其文化挤压着人们的心灵。许多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 他们除了金钱与时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社会现象, 有学者深切指出:“人们但知追求物欲而忽视了精神上的修养, 于是没有理想, 没有目标, 茫茫而无所措、无所从。人心如此, 国际如此, 人类再不回头, 终将走入没顶的深渊。”[1]而如何化解人类的这一冲突,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当然, “化解”不单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情, 但是, 学校作为培养新一代综合素养的基地, 它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责任。语文课含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 在当今的中国, 人们呼唤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实践, 探究人文教育的途径, 是要大加肯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文教育的大旗无论举多么高也不为过分。问题在于, 语文课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它与其它学科又有什么不同?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其实, 中学各门学科教学都含有人文教育的内容, 也都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在这个问题上,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比较, 又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都知道,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 不仅学到了读写的本领, 而且还会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合一体、不可分开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 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必须依据自身的规律, 采取有别于其它学科不同的做法。就以思想性强的政治课来说, 它是通过文本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观点、政治理论的教育, 任课教师只要把有关知识内容、原理、规律点拨清楚, 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采取何种写作方法来表述的, 就不是政治课要管的事了。其它学科, 如历史、地理、生物以及物理各科, 亦是如此。而语文学科却不能到此止步。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 从语言文字入手, 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 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 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回过头来, 领着学生去品味、学习表达那些人文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的特色与奥妙之所在。在这一过程中, 还可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教学环节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对此, 已故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 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训练思想, 就学校课程方面说, 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 却是国文的专责。”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建国50多年来, 无论是政治运动还是社会思潮, 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可谓多矣。而围绕语文工具性的问题, 也由此产生过多次的躁动。但不管这种躁动的时间有多长, 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有多大,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工具性上来。就说1958年的大跃进, 当时的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 语文课脱离了语文而宣讲“三面红旗”, 基础知识教学、语言训练都不要了, 因而使语文教学遭到极大破坏。还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语文教学以阶级斗争为纲, 用语录、社论当教材, 以写批判稿代替写作, 致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创下了历史“极低”, 荒废了整整一代人的学业。为纠正1958年的偏颇, 教育部在《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草案) 》指出:“不应该脱离文章的词句篇章, 架空地分析思想内容, 也不应该不管文章的思想内容, 单纯地讲解词句篇章。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的做法, 是不能把文章讲清楚的, 是收不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的。”1992年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更加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训练中进行。”当然, 现在所讲的人文性要比过去的思想教育宽泛得多。但在思想方法上, “泛人文教育”同过去的空洞说教并无两样, 都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在作怪;在远离文本、脱离语言上, 其外在表现上并无两样;对语文教学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也无两样。这也是当前年纪大一些的语文教师忧心之所在。

应该指出, 我国的优秀语文教育专家, 多年前就对“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做过精辟的阐述, 并对教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叶圣陶先生从学生的角度就曾说过, 对课文“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 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借语言文字……打通了语言文字, 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2]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 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 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 知识上的启迪, 感情上的陶冶, 不这样是不对的, 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 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 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 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3]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我国广大语文教师坚守“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引领学生研读文本, 揣摩语言, 在读写过程中, 感悟人文的灵光。他们在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做法:

一是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让学生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读架构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通过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量、多种形式的读, 感悟文章的情感、品出语言的韵味、习得阅读的方法。一位小学教师在进行《泉水》课文第二段教学时, 她是这样做的:

教师:“同学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 想想自己读出了什么?注意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教师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请学生回答:“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

来吧, 我的水很多。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教师范读这两句时, 特别强调“来吧”和“很多”, 再问学生:“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现在老师是山里的娃娃, 你们是泉水, 咱们来打个招呼吧!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些水烧饭吃。

学生: (热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水塔。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些水沏茶喝。

学生: (充满激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的水塔。

教师:泉水, 泉水, 我要打很多很多的水洗衣服。

学生: (加上动作, 更富有感情地) 来吧, 来吧!我的泉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以读悟文, 以读促思, 以读激情, 以读导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这位教师在“读”上做足了功夫。首先, 向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其次, 通过句式的比较、范读, 帮助学生读懂句子, 引导学生体悟句子所蕴含的情感, 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妙;最后, 教师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创设情境, 让学生读得入情入味, 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位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敕勒歌》前, 先让学生听配读音乐, 披文入境, 学生很快进入了诗歌所营造的氛围, 并在眼前浮现了这样一幅鲜明美妙的图景:在阴山脚下, 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环视四周, 天野相连;仰视长空, 满眼苍绿;俯瞰旷野, 茫茫无际;风吹草浪起, 牛羊时隐时现;北方牧民雄浑, 嘹亮的歌声仿佛就在耳畔回荡。敕勒人民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的真挚、炽热的情感会很自然地感染学生, 而北方民歌语浅情深、铿锵流畅的特点也就极易把握了。前人曾有这样的说法:“放声疾读又缓读, 及久之自悟。”[5]可见, 大声朗读确实可以读出文章的气势和韵味, 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

有的教师还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语文中语言就基本属于他的了, 人文也就在其中。”“丢掉一个‘读’字, 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 包括人文性。”

二是揣摩语言。一篇课文, 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 就需要多读多揣摩。揣摩就是反复想。北京师大王宁教授认为, 从“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分解看, 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语文课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读写, 甚至把听说的技巧看得过于重要, 而不深入到‘想’这个层面, 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的。”在接触课文后, 教师如能引领学生自己提出些问题来, 再由自己经过反复思考而求得解答, 应是有效的办法。她以毛泽东《沁园春》为例, 说明只有揣摩透文本的语句, 方能领会作者蕴含当中的思想情感。

原词是:“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她分析说:“这首诗的前三句点出了季节、地点、环境。之后摆出了六种景物:山红、林染、江碧, 船行、鹰飞、鱼游。仅仅这六件事本身, 是得不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结论的。六种景物的描述, 关键在‘遍’‘尽’‘透’‘争’‘空’‘底’这几个字上。一千一万座山要红就红个遍, 一层层的树林要染就一丝不剩的尽染, 漫长的江水要碧蓝就蓝个透底。成百的船在江里行驶, 谁也不碍谁地并行。鹰飞在高高的空中, 鱼游在水的底下, 一个那么高, 一个那么底, 谁又能干扰谁呢?几句话描述出的各种形象, 集中起来就是说:整个的大自然中, 谁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彼此都有自己的自由。要理解这些形象, 另一个关键在对‘竞’和‘争’词义的理解。‘竞’与‘争’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义是‘竞争’‘斗争’‘争夺’, 但在古代汉语里首先具有的意义却是‘并行’‘一起’。《淮南子·淑珍训》:‘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注:‘竞, 并也。’这里的‘竞’是‘并相’的意思, 这正是毛泽东所取的意境。‘竞自由’就是共有自由, 并享自由。同样, ‘百舸争流’的‘争’与‘竞’同义, 郭璞《江赋》‘缛组争映’, 《文选》刘良注:‘争, 交也。’就是相并相共地在江流中交相追逐。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理解为‘争夺’‘争斗’, 意思就全拧了:‘争斗’反映的是空间的狭小、不足;而交并, 反映的恰恰是空间的开阔。世界的空间这样茫远、空畅, 可以容纳万物, 谁想干什么, 都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干, 由此才发出‘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她接着说:“分析这首词的前半阕, 如果不把上述几个重点词语落实到诗意上, 怎么能从客观的语言中接受作者的思想呢?”[6]

这个例子有力的说明:学生只有逐字逐句读懂了课文, 反复揣摩, 才谈得上接受思想上的教育、感情上的熏陶。

应该说, “文道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从理念上, 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 是不存疑义的。但是, 从理念到实践,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建国50年来, 在语文教学中, 就曾有过多次“重道轻文”的反复。而在每次解决这一“重道轻文”的问题时, 又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教学大纲往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 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回顾以往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稳妥地把握好“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关系, 除了思想认识上明确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外, 关键在于教师能透彻地理解课文, 把握课文, 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含糊。

需知, 选入课本的文章, 大都是文质兼美、文道统一的典范之作。但是要使学生真能文道兼得, 首先是老师准确理解课文。叶圣陶先生指出:“文道统一之切实做到, 我以为首要在教师透彻理解课文。教师透彻理解一篇之主旨, 不脱离文篇之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 不放过文篇另说一番道理, 另说一番篇章结构之类, 学生即当于思想品德方面有所感受, 于读法写法方面有所长进。”我们从王宁教授这篇教学案例中, 可以看到要真正理解课文, 必须具备这样两点:一是要扩大视野, 开拓知识面。二是要提高鉴赏力, 增进悟性。教师缺乏鉴赏力, 眼光差, 不辨好坏, 就说不上透彻理解。而这一点只有靠平时丰厚的阅读积累才能得以解决。教师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阅读铸就自己的教学品位;通过阅读激发创造性思维。反之, 教师的业务功底差, 就难以按照“文道统一”的要求, 灵活准确地教会学生。这也是当前“泛人文教育”之所以能够兴起来的根本原因。比如, 学习《祝福》, 教师提出了“祥林嫂之死由谁负责”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研讨。有个学生说:“四婶也有很大责任。”教师问这位学生:“何以见之?”学生回答:“她跟鲁四老爷是站在一头的。课文是这样写的。”于是教师又问:“怎么写的, 能具体说说吗?”学生由于还没有读懂课文, 接下来就没话可说了。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特别是四婶前后三次劝阻祥林嫂参加祭祖的语句:第一次说:“祥林嫂, 你放着吧!我来摆。”而第二次说:“祥林嫂, 你放着罢!我来拿。”第三次却说:“你放着吧, 祥林嫂!”学生发现, 从内容上看, 这些话并无什么不同, 但在形式上却有很大区别。于是, 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四婶开头是“先呼后阻”, 后来是“先阻后呼”, 当中反映了四婶心理活动上的什么变化?这时师生再次揣摩课文的语言, 从中发现“先呼后阻”的语气比较委婉, 四婶只是从心里不希望祥林嫂参加祭祖;而“先阻后呼”则表示出四婶说话语气比较强硬, 其话外之音——一个不洁的女人, 怎么可以参加祭祖呢?这里的细微差别, 显现了她对祥林嫂前后不同的态度。而祥林嫂由此明白了捐了门槛后, 自己依然不干净时, 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可以说是四婶的这句话最后将她推上了生命的绝路, 封建文化的祭台。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细心品味课文语言的细微差别, 而从中看到了祥林嫂这一如尘芥的生命结局, 怎能不对她产生同情呢?通过上述两个案例, 我们可以看出, 改变语文课堂上的“泛人文教育”, 做到“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说千道万, 教师专业修养的提高是个关键。教师在这方面有了切实的进步, 才能铸就起语文教学的高品位, 激发出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灵动思维。

参考文献

[1]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中学生》1948年第9期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说工具》,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徐惠君:《语文课堂呼唤“原生态”的教学》,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8期

[5]刘国梁:《此情不足道唯闻读书声》, 《现代语文》2008年第11期

篇4:教育励志文章

本刊在2012年第4期刊发的《房顶上的发明:穷小子替人堵漏惊变大富翁》一文,讲述了农民出身的李鹏涛倾其所有,发明新型液体防水剂,从此咸鱼翻身,由穷变富的传奇故事。此文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刊编辑部也每天电话不断,应接不暇。

据李鹏涛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仅两个多月,他们公司就接到了全国各地近500个读者打来的电话,这些人中有打工族、上班族和下岗族,甚至还有企业老板。范围之广令他难以置信。这些电话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他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给予高度赞赏;二是咨询其产品性能的可靠性;三是要求加盟他的旗下,图谋共同发展。

山东省的李俊在电话中说:“你姓李我也姓李,但我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此前,我创了3次业,眼看就要成功了,但最后一刻还是放弃了。我现在非常沮丧,像得了创业恐惧症一样,再也不敢投资。但自从我看了你的报道,我深深被你创业的坚强和韧劲所折服,现在,我终于下定决心创业,你能帮帮我吗?”

听了这话,李鹏涛心情极不平静,他略微思考后回复道:“其实,我创业失败的次数比你要多得多,按照你的说法,我岂不是要上吊!但话说回来,创业的路肯定万分艰辛,尤其越到成功前夕越是凶险,这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但如果你咬着牙挺过去了就见到曙光了。”

那位朋友听后,非常感动地说:“谢谢你了,你不仅矫正了我的颓废心态,更给了我坚强的力量!”

其实,类似这样的人生探讨实在太多了,无论是创业失败的朋友,还是想创业却没有勇气的读者,李鹏涛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他们……

在这些打来电话的朋友中,有20%的人在电话中核实情况后,亲自来到李鹏涛的公司考察。在这些考察的朋友中又有15%的人加盟了他的公司。

王飞原是山东省招远市一家生产轮胎企业的青年,因为一次事故伤及腰椎,从此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当他看到李鹏涛的文章后,立即被深深吸引了。于是他打电话核实后,来到了河北藁城。那天,当他在李鹏涛那儿亲眼见证了防水剂的神奇效果后,便决定加盟。

王飞学成归来后,在自家屋里开始加工生产防水剂。朋友们都笑他说,他简直想发财都想疯了,那个像清洁剂一样的东西,就像稀水似的,怎么能防水呢?见朋友不相信他,王飞气急了,当即便找到了一个漏水的卫生间,拿着防水剂,对着卫生间漏水处猛喷了几圈。不长时间,人们惊奇地发现,卫生间漏水的地方竟然被神奇地堵住了……从此,王飞生产的防水剂便在山东省招远市热销起来,他也因此每月有了近万元收入……

无独有偶。福建莆田的熊招弟是个下岗女工,她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很长一段时间痛苦万分,甚至想一死了之。但看着无辜的孩子,她还是忍下了。但活着也不容易啊!一个40多岁的女人能做什么?她找了多家工厂,都被拒之门外。也就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她的侄女拿着一本《知音励志》,对她说:“姑姑,你看这本杂志上刊登的文章,主人公的命运都非常坎坷,个个比你还难、还穷,但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都奋斗成功了。你多看看这些文章,生活就有意义了。”侄女的用意是要她振作起来,也怕她自杀!但她没有想到,姑姑却在这本杂志里发现了商机!

熊招弟看的正是李鹏涛这篇文章,读罢文章,她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光明。经过咨询,她发现这个项目非常适合自己!此后,她没有犹豫,立即来到河北藁城实地考察。李鹏涛被这个下岗女工的故事深深感染,不但倾囊相授,还减免了她30%的原材料费用。

回到家里,熊招弟腾出一间房子开始生产“液体防水剂”。该产品出来后,她挨家挨户地推销。开始,人们一见这种产品,都将她往外推。后来,她灵机一动,干脆免费将产品送给了人们。幸喜的是,几天后她再去回访时,却被人们抢着请进了屋!这一推一请之间,显然说明她的“液体防水剂”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了……

李鹏涛告诉本刊:“在这两个多月里,先后共有15个下岗或待业人员加盟,而且均已生产出产品,通过投放市场而改变了命运。”

一篇文章竟然受到读者如此大的关注,收获如此大的惊喜,实在令李鹏涛欣喜不已!为此,他特致电本刊,表示诚挚谢意,并祝更多更穷的人,通过努力,也像他一样去改變命运!

篇5:励志教育文章心得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过去没有体会,今天却感触越来越深。

去年春节我回老家莱芜过年,我上小学的时候记得的一个非常能干的乡亲,今年84岁了,有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过得都很好。但是轮流管老父亲吃饭,过春节我去看望他,他的一个儿子竟然让自己的亲爹住在一个小棚子里,不朝阳,连个门儿都没有,就把他父亲像牲口一样圈养在那里。真是让人寒心呀。世间竟有如此不孝的儿女。

昨天我来的时候,深圳电视台报了一个新闻,它的题目叫《孝子杀父》,所谓的这个“孝子”就是还能给父亲一口饭吃。这个父亲有两个孩子,大儿子稍微有点儿愚钝,找媳妇儿不好找,后来找了一个带着孩子的媳妇儿。二儿子不愚钝,但是很蛮,他嫂子过门的时候,二儿子坚持要跟他嫂子拜堂,就说为什么给我大哥找媳妇儿不给我找呢?你想想有多荒唐。他的二儿子后来也成家了,生了一个儿子,不管他的父母,父母没有办法,只好到大儿子家吃饭,要饭吃。后来因为分家产生了一点儿摩擦,这个大儿子认为他的父母在他家吃饭还不向着他,就产生了一个恶念,把他父亲给杀了。你想一下,如果没有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没有他的孝悌观念教化,那整个的人类就生活在一种蒙昧、愚蠢、伦理丧失的环境当中。

再说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的时候,是因为钱玄同先生说服他,让他反帝反封建,带头写一个小说。钱玄同作为一个反儒家最积极的分子,他说过,如果不打倒“孔家店”,不废除汉字,中国没有希望。为了表明这一点,他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掉了,改成了“疑古玄同”,不姓钱,叫“疑古玄同”。《孔子传》的作者叫钱穆,中国最了不起的一个儒学家,当时在燕京大学教学,钱穆在讲课的时候说,什么你都可以改,但是你的姓不能改,他很看不起钱玄同。当时有人提醒钱穆先生,下面听课的有钱玄同的儿子就是钱三强,他不管,他照样批,每堂课都批,只要讲到这个问题就批。后来有一次钱穆遇到钱玄同,钱玄同也是老师,在一块儿教书,就说起了他的儿子。钱穆问他你儿子怎么样?钱玄同说,我儿子不听我的,他听你的。就是说他是反儒家的,钱三强没有听反儒家的父亲的话,而听了一个尊儒家的钱穆的话,后来他成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作为鲁迅先生,他反帝反封建那么坚决,但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认为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临死的时候有一个写给周海婴的遗言,就说“别人答应了你的事儿,你千万不要当真;答应了别人的事儿,一定要认真”。别人答应了你的事儿,千万不要当真,并不是不相信别人,而是要克制住自己,别人辜负了你,你要宽恕别人。这种克己的思想,我认为也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前一些时候,天安门广场竖起了孔子像,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你要承认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到底是什么,你不敢正视你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那是活得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会进一步加强对孔子的了解。

给孩子一口饭,不如给孩子一个饭碗

孔子的思想当中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咱们知道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影响中国士大夫的这句话,实际上也是来自孔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讲“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他在做中都宰的时候,用尽一切办法,把中都这个破烂的小地方,用一年的时间治理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非常的不得了。所以我觉得孔子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官,他思想当中闪光的东西都是来源于他的实践,这个实践也是他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这里面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跟大家探讨一下。先说孔子对“仁”的理解,说他的“中庸之道”,他说的忠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一个理念就是,自己想站住脚的时候,你必须让你周围的人站住脚,这才是真正的“仁”。孔子周游列国回来以后,当时季康子想找他的弟子子路、冉求、子贡去做官。子路是不同意的,他觉得我跟着我的老师,他们不用我的老师用我,我不能去。但是孔子不这样看,他说既然你有用武之地了,这是我教你做到的,我是高兴的,你为什么不去呢?但是我们来反观今天,我们一些人能不能有这样的胸怀呢?不之前我也举过一个例子,我在凤要说你的弟子,就说你是科长,你的副科长如果他有才能要出去的话,可能有很多的科长就不高兴,在凰卫视的时候,跟我们老板刘长乐先生第一次回老家莱芜,他给刘家的亲戚每人发了一个红包。临走的时候,他有一个叔伯兄弟,领着自己的孩子过来,把发给他的那一份红包塞给刘长乐,他说长乐这个钱我不能要,你把这个孩子领走。他的意思就说你给我一口饭吃,不如你给我一个饭碗。这就是“立”,你让他立起来才是真正的“仁”。

所以在自己的一生中,在践行方面,孔子做的是非常到家的。孝不用讲了,他为自己的母亲守孝三年;悌,对自己的兄弟,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孟皮,孟皮去世以后把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孔子。后来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最穷的学生公冶长,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最富人家的学生。他不是空谈孝,空讲仁,而是言行一致亲自去做,所以他是一个真的君子。

孔子是“下海”第一人

当代励志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既有集体的迷失,又有个体的盲从。现在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就是考上一个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好像是前两年,湖北的一个老师给他的学生讲人生意义和未来理想的时候,他说你不要认为学习是为了谁,学习就是为了自己,你将来找一个好的工作,挣大把的钱,娶一个漂亮的媳妇儿,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你不能说他这个讲得不对,这些也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心中想的,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唯一的一个出路,那可能你一生就不会幸福。这种单一价值观,会把人定位到一个非常狭隘的地方去。目前的现实都知道,若干人报一个大学,报一个热门专业,好歹考上了,毕了业却找不到工作。实现不了自己理想的时候,自己定位又很高,可能就会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所以,我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它的价值观是多元的,不要认为考学是唯一的一条路,在这里孔子是我们的榜样。

实际上在我的考据当中,我认为孔子是中国“下海”的第一个人。孔子是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他为了学习六艺,又为了养家糊口,曾经面临很矛盾的选择。在动画片《孔子》中有一集讲这个故事。他好不容易做上季孙氏家的乘田,季孙是当时的大家族,他做上乘田以后,就类似于进入了现在的仕途,他就有能力再往上走,类似于做了一个当今某个机关的公务员了。但是他觉得那个乘田很具体,影响他学习六艺,很苦恼,没有时间,怎么办呢?后来有一个人告诉他,如果你要做相礼的话,所谓相礼就是当时主持婚礼、丧礼的这些司仪,你做这么一次的话,你挣的口粮可能供你吃两三个月。孔子一听这个好,如果我做一次司仪,就能够有两三个月的俸禄,就可以拿出时间来学习了。所以他就毅然辞去了乘田的职务,去当了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司仪。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教育小孩的时候,一定不要盲从,人家去学钢琴,你的孩子不喜欢,而你还非要他学,要他成为钢琴家,这肯定也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我在深圳生活十几年,我认为深圳有些人的价值观相比来说是比较多元的、开放的。我有一个朋友是国家公务员,他的家庭非常好,住着上千万的房子,他的女儿是深圳电视台的记者。女儿在去西藏支教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藏族的艺术家,但是他是农民。回来以后,她就说服她的爸爸妈妈,把这个男孩子叫到深圳来,给他找一份工作,然后就嫁给了他。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觉得很幸福。男方的父母来到他们这么好的房子里面,丝毫不觉得拘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家里有一千多头牦牛,有多少羊,他们是那样想的,他们的文化差异是非常大的。这个女孩子就觉得,这个男孩子懂艺术,他跟我是意趣相投的,我管他有什么样的出身干什么。

所以我最后的一个结语,在我的理解当中,孔子是这么认为的,成功的价值观应该是很简单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君子,或者是在这条路上走着,就是一个最大的成功。你可能在这个走着的过程中,不会取得一个辉煌的成果,但是你用它,用成为君子的标准来安顿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活得非常有目标感,不迷茫,幸福指数就高了。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就是成功的,不一定是达到一个多么辉煌的成就的时候才是成功。我希望我们在座的朋友,如果教育自己的小孩,如果我们是学生,我们可以按这个来要求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淡定的心态,也可能会取得辉煌的成就。(王慧根据讲坛录音整理)

篇6:励志教育文章心得

文/浩浩妈

很多父母以为给了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能成功。但物质只能决定生活水平,父母的高度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优秀的父母都有个共性,他们会使用最好的教育工具——说话。

语言在精不在多,可能你对孩子唠唠叨叨的说上千言万语,不及一句话来的有营养。

以下六句话,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强大魔力,每天坚持说给孩子听,不久之后,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会超出你想象。

1、你带给我快乐

不少父母都将养育儿女当作是一种牺牲,经常将自己的辛苦与不易灌输给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早早就背上了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重负,总觉得自己是欠父母的,是生来就有罪的,有种深深的愧疚之感。

优秀的父母会对孩子说:生你养你虽不易,但是你给我们带来比这多几百倍的快乐!

这句话可以让孩子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一种很强的自豪感,变得更加自信。

2、你是独一无二的,做你自己!

除了空气,包围自己的还有别人的“眼光”,幸福是自己的,又何必太在乎他人的眼光?

生命有无数种形式,活法不止一种。别人看着自然,自己活得别扭是一种;自己活的自然,别人看着别扭又是一种。

孩子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像你,你也不用去代替谁,活成自己就好。

3、自己的事自己做

我们不能永远陪着孩子,就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父母必须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做自己的主人。与其每天紧张兮兮的盯着孩子,倒不如放手让孩子学会自立。

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发展自我。比如做家务的习惯,整理作业的习惯,统筹安排的习惯,选择兴趣和爱好的权利等。

给孩子一次机会自己处理,你会发现,结果也没那么糟。

4、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有些父母找孩子说话,好像每天只会问一个问题:作业写了没?第一次问还好,天天像念经似的追问,难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其实可以坐在孩子身边,像朋友聊天一样,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问问孩子这一天过得怎么样,有哪些好玩的事要分享,这样孩子才会打开话匣子,放下所有顾虑,与你谈天说地。

这也有利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想法,洞悉他们内心的情感。

5、无论你表现得怎样,都是我的骄傲

“你是我们的骄傲。”这句话,有多少孩子,一辈子都想得到爸妈这样的话?有多少大人,一辈子都没等到父母说这句话?

如果最爱的亲人对自己的成绩始终视而不见,只看见不足之处,只要求继续努力,不亚于在说:你再优秀我也不在乎,你还是不够好,你还得继续努力。

当孩子长大成人,可能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始终拼命地努力,不放过自己。

“你是我们的骄傲”这句话语是有魔法的。它们如同洒下的希望种子,能瞬间绽放,在心灵上盛开满怀灿烂夺目的花。

6、我们来聊聊梦想吧

跟孩子聊聊梦想,有梦的孩子会勇敢飞,共同畅想一下未来会发生什么,听听他对梦想蓝图的描绘。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理想中,引导他要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美好的梦想。

以上六句话,看起来稀疏平常,实则蕴藏着无穷的力量,集聚了满满的智慧,大繁至简,长篇大论反而没有重点,越是简单的语言,越能起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上一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五年级模拟试卷下一篇:记一次运动会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