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

2024-07-25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

关于《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学生对“阿长”这一人物并不完全陌生,知道她只是一个保姆,课文标题却将她与《山海经》放在一块,这很奇怪。这一创意就以学生猎奇的心理作为突破口、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采用人物理解和感情变化作为教学的双线结构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诱发阅读期待

导入语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长妈妈”只是鲁迅的一个保姆,用那时的话说,就是一个下人,没有文化,她也《山海经》之间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寻求问题答案

分别在读课文1~5段、6~18段、19~26段、27~29段、30~31段的过程,了解各部分表现的阿长的特点及鲁迅对阿长的感情。

三、小结,归结人物形象及文章线索

【资料整合平台】

1、《鲁迅生平史料汇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课文扩读材料:

叶至诚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侯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的集邮册页的榆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篇2: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⑵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⑶ 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⑵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特点。

⑶ 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方法】

1、复述法: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学生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讨论探究法:

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阿长与〈山海经〉》,大家有兴趣来读读吗?

设计二:(从不识字的女工阿长与《山海经》有何关系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阿长”这个人物曾经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呢?(学生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给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山海经》则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本文节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作《旧事重提》,编集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三、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

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⑵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⑶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⑷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⑸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教师明确:

⑴ 客气。

⑵ 害怕着急。

⑶ 神秘不可揣摩。能够理解的。

⑷ 害怕。

⑸ 渴望羡慕。

师生共同探究疑难文句:

⑴ “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踢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⑵ 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的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⑶ “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⑷ “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⑸ “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郝懿行是清代的经学家。“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

⑹ 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珠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

2、速读课文,列出阅读提纲,概括复述要点:

思考: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去掉了”等;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为“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复述要点提示: 称呼的来历 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 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 买回《山海经》。

3、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进行复述课文竞赛,师生评议。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阿长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我”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对长妈妈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动自己的地方。

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流动。如:

⑴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⑵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⑶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⑷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⑸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⑹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教师小结: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思考: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课堂练习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精读全文,分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更多的通过短文的阅读感悟“爱”的主题,陶冶情操。

二、研读课文1~17语段

1、分组朗读1~17语段:

思考:文中描写的一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从课文1~5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课文6~17语段“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的描写如元旦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寄托着她善良真诚的愿望;诸如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等的烦琐规矩中对“我”的关心爱护;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使人看到她的无知、淳朴。

三、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听读课文录音。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⑴ 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⑵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⑶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⑷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⑸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指名各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⑴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⑵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第⑶问: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第⑷问: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第⑸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

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鲁迅生动逼真地描写阿长,如“切切察察”的样子,摆成“大”字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讲“长毛”的故事,买回《山海经》,是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师生共同揣摩文中的出色描写,示例:

⑴ 写“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的习惯性动作,绘形绘声。

⑵ 阿长的睡相是静态描写,好在传神的“大”字的比喻。

⑶ “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阿长的叮嘱,很有特点:“郑重”。特别传神的是第二天清早始而惶急继而欢喜的情景。

⑷ 买回《山海经》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却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主要靠前面铺垫蓄势,后面称颂烘托。

总之,鲁迅的描写之所以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加深体会

五、课堂练习

(投影)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参考答案

篇3: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基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有机整合。以下是对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每一条子目标的主要维度做列表分类整理后的情况总结。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收集到的20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涉及的内容最广泛,知识点最多,主要以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为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了解或学习“处理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特点”,各有12组教学目标提及。其次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积累文章重点字词”各出现7次。“学习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也多次出现,共有5组教学目标提到。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维度,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学与教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选择。

就统计的20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来说,方法集中于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中心思想上。其中,理解、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的关注度最高。除了感知人物形象之外,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任务,有4组教学目标提及使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另外,有4组写道“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这有助于在学生阅读学习叙事散文时感知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进行深层次拓展,倡导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度最高,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集中。由统计结果得出,在70%的教学目标中,“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被视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任务。其余有3组只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笼统地设定为“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对象应是学生。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的行为是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达到的应然状态。在收集到的20份教学目标设计中,就有出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等目标表述,这些目标的陈述主体都是教师,目标作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代替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会造成教学目标与自身本质相背离。

(二)目标含糊

目标清晰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在统计的20组教学目标中,每组都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如“了解”“体会”“懂得”“掌握”等。这些词语用于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非常抽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难以被测量,缺乏可操作性。如多组教学目标提到“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以何种方式理解?如何判断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这些疑问往往被教师忽略无视。

阅读教学目标也是检验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主要标准。含糊宽泛的教学目标,必然会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失去了可供对照的标准,教师仅凭个人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用便于测量的描写外显行为的动词,如“写出”“列出”“辨别”“背诵”等来描述学生完成学习后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三)目标不全

新课标倡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机械割裂地理解制定,或简单地量化组织三维目标,将会影响教学实践的达成效果,可能造成目标计划无法落实。

在收集到的20篇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四分之一是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作为目标的分类类别。显然,此类目标设计没有从三维角度入手。设计者过分看重“知识与能力”,几乎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这种带有浓重的传统思想的教学目标,有悖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一)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新课改开拓创新的成果。有些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盲目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每节课都一一对应三维目标设计若干子目标。这样填空似的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活力。尽管处于教学目标上位的语文课程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要严格按照上位目标的格式来设计。教师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只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更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并列式的陈述方式容易人为导致三维目标的割裂。在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要求三维比例均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设计三维目标,但不可偏废任何一维。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身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如今的教学目标设计五花八门,达到了迷人眼的地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设计出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人类阶段性的认知能力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在提醒教师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认知的变化,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根据认知发展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式呈现。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整体的眼光,将课文置于单元目标的背景中,参照单元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明确提出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多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特点和内涵,选择可取的部分融进教学目标中。如钱理群先生就侧重发掘该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教学难点:一是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二是探究“大词小用”的目的;三是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设计优质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基础。《阿长与〈山海经〉》属于叙事散文,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强调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如抓住“阿长”这一关键词,结合还原法,“找问题和矛盾就能破解周围人的精神密码。”此外,通过抓住表现“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的关键词“最讨厌”“磨难”“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还原语词在语境中的逻辑含义,就能准确把握“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变化特征来深入理解主题是设计叙事散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衔接的桥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随意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想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先制定出表述清晰、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摘要:语文教学目标,向上可体现其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向下是影响语文教学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非常关键。本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整理总结,发现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定位不准、目标含糊、目标不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目标设计的三点建议: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2]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4:《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等词语;

2.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2.准确把握阿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授课类型:讲读课

教学方法:演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

教学设想:采用主问题“假设你要聘请保姆,你是否愿意聘请阿长?”串领全篇,步步追问,引导分析出不愿意和愿意的原因,及“抑”和“扬”的内容自然得出,由“抑”到“扬”,水到渠成的分析出阿长的性格特点及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引出长妈妈,走进文本。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积累重点字词: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2.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阿长的身份、性格等

三、跳读课文,感悟形象,掌握欲扬先抑写作手法

主问题:假设你要聘请保姆,你是否愿意聘请阿长?

先请不愿意的同学说说理由,引导分析“抑”的内容:

因为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多嘴多舌)

②限制我的行动(管我太严)

③睡觉成“大”字(行为不雅、不拘小节、愚钝)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麻烦、迷信)

⑤讲述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

⑥谋害我的隐鼠(诘问、憎恨)

看来的确不讨人喜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的词句。板书: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憎恨、诘责

看来有这样一位保姆是挺烦人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还要聘请她呢?

再请愿意的同学说说理由,引导分析“扬”的内容:

因为她为我买回了《山海经》这本书。

我相信父母经常给你们买书,你们拿到书什么感觉,什么心理?鲁迅拿到书什么感觉?怎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们来看看买书的前因后果。

1.阿长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引导朗读19-28段,说明:文中没有交待,学生无法回答,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

2.設置阿长买书的情境,体会阿长买书之艰难。

教师扮演售书员,学生扮演阿长,体会“三哼经”三个字的信息含量。引导品读第22段,教师读的过程中故意漏掉“太”、“连”、“向来”、“都”,让学生体会这几个词的重要性。

3.买回的“粗拙的本子”为何被称为“最为心爱的宝书”?品读25、26段,体会作者得书后的惊喜和震憾。

4.由此,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既然有新的,那肯定就有旧的,说说幼年的鲁迅在什么时候还对阿长产生过敬意?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5.理出情感线索,完善板书,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及作用。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深沉怀念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掌握描写人物手法

1.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如写长妈妈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

2.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等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3.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语言寓庄于谐,含义深刻。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又不失深沉庄重。作者怀着诚挚的感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的形象,抒发了对她的思念。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黄胖而矮、有点粗俗、甚至愚昧但淳朴善良,关心疼爱孩子的长妈妈吧!

六、布置作业

1.复习掌握重点字词的形音义;

篇5: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生活的的源泉,本单元着眼于爱来选文。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保姆阿长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本文记叙了自己儿时阿长的一些往事,表现了一位纯朴善良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是一曲母爱的颂歌。

本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

2、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4、品味人物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安排】

按照思路结构──人物形象──情感体味──描写方法这条主线串起本文的教学。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写到过自己的母亲,但却多次回忆起他的保姆阿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就曾经读到过。这位连名字也没有的下层劳动妇女,却让鲁迅一生铭记在心,那么,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学生就疑难词句质疑,教师释疑。学生积累词语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评述对本文的印象。

(学生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鲜明的情节、语句、段落、人物等泛读。然后即兴发言,学生只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应当及时肯定。)

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记叙了哪一件事?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都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可能会很零碎,概括力不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归并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综合、讨论,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自主研究: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6、为何偏偏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为我买书?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作答。

结合原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前四问大都能准确把握,至于后两问则稍显困难。教师反复启发引导,帮助疏通疑点。)

疑点启发一:试想只写阿长买《山海经》的具体过程,省略此前此后的内容,与原文比较起来效果有何不同?

疑点启发二:我家是书香门第,读书人并不少,那些人都没去买,惟独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了,这说明了阿长对我的什么情感?

五、拓展迁移

一字不识的阿长到处奔波去买书,艰难可想而知,可能还闹出些笑话。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把作者略去的阿长买书的情节补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评价人物

1、试用由 (事件),可见长妈妈 (性格特征)的句式评价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事件中归纳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情分析:由于阿长是一个多侧面立体的形象。其人物性格特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千奇百怪。对于吃福橘一事,学生可能只单纯从我当时的感受磨难去理解,认为阿长迷信,却不能体会阿长的真诚善良。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阿长的迷信。)

2、探讨问题:作者为何要写阿长的缺点呢?

方式: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会模糊地意识到缺陷让人物更真实、更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抓住时机让学生领悟人物塑造的技法。)

教师点拨:瑕不掩瑜,有时候,小小的缺憾,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自然。作者这样写,就使得阿长的形象更真实感人、更丰满润泽、更栩栩如生。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个有益的经验。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应写出人物丰满、鲜明的个性。

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试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的语句。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让学生明确: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样层层剥笋、欲扬先抑,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体味本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鲁迅先生是一位擅长白描的艺术大师。所谓白描,是指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寥寥几笔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来,是一种比较接近于叙述的描写方法。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传神、最生动形象的描写阿长的句子。

方式:学生先找出句子,然后讨论、批注、评点,教师选一二学生典型发言。

教师点拨:用一个大字描写阿长的睡相,是本文中最传神的一处描写。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读者的印象还不鲜明,一个大字的比喻,就化平淡为生动,极其简练地画出了阿长睡相的难看,阿长粗俗的个性也就跃然纸上了。可见描写只要抓住人物最鲜明的特征,就能很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四、拓展迁移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教学后记】

本单元选文着眼于一个爱,通过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记叙文的一定基础,本文写的又是家庭生活方面的内容,极富有生活情趣,很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故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大多都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作品的时代不同,人物性格中良莠相杂,学生难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这往往成为教学中难以突破的认识障碍,不过,驾驭得好,这又能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兴奋点。

篇6:阿长与《山海经》优秀读后感

一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引出了长妈妈的琐碎与“不良”睡姿,长妈妈确乎是个乡野随便的妇人。“大”字的睡姿,心也是大大的。

长妈妈信神,重运气。在那个年代,冥冥中的神灵或许是唯一的一种安慰,一种寄托,一种庆幸。

“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处?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长妈妈就这样调侃似的叙说了那段纷乱的生活,一切的屈辱与恐惧。”

迅哥儿迷起了《山海经》,却求告无门,便告诉了长妈妈——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时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长妈妈竟这样细细记着一个孩子说的话,而且为他达成了小小的心愿。“伟大的神力”说到底,就是爱。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其实从整篇细细地叙述中,我真的可以感受到迅哥儿对她的回忆就像翻开古老的相片,也许有些旧旧的,卷了边的记忆,也许会有些尘封已久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那相片上的记忆里的人不会走形,那是深深刻在脑海里的,不会被时间随意捏碎。他的叙述的口吻里是满满的,暖暖的,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么一点点的小小的依赖的味道。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感觉,我无法确定这是不是只是我的一相情愿的错觉。相信它不是。

上一篇:乌龟和小鹿作文下一篇:作文身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