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2024-07-21

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共8篇)

篇1: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39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二OO六年十一月二日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该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规划,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规划,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并于每年十一月底前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交保护规划本实施情况和下一保护工作计划。

第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确定保护单位,具体承担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保护单位的推荐名单由该项目的申报地区或者单位提出,经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

第七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

(二)有实施该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

(三)有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第八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二)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三)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四)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

(五)向负责该项目具体保护工作的当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报告项目保护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九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交该项目保护单位悬挂和保存。

第十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

第十一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根据自愿原则,提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完整掌握该项目或者其特殊技能;

(二)具有该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第十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传承义务;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应当按照程序另行认定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

第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者展示场所。

第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等级标准和出入境标准。其中经文物部门认定为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相关实物资料的保护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防止损毁和流失。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支持通过节日活动、展览、培训、教育、大众传媒等手段,宣传、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促进其传承和社会共享。

第十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划定保护范围,制作标识说明,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可以选择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称和保护单位不得擅自变更;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进行复制或者转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域名和商标注册和保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一条 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应当尊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防止歪曲与滥用。

第二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有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密级,予以保护;含有商业秘密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或者捐赠资金和实物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的检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严重警告,直至解除其保护单位资格:

(一)擅自复制或者转让标牌的;

(二)侵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的;

(三)怠于履行保护职责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变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或者保护单位的;

(二)玩忽职守,致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及其环境造成破坏的;

(三)贪污、挪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费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篇2: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 39 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6年10月25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孙家正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监督该项目的具体保护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整体规划,并定期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规划,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并于每年11月底前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交保护规划本实施情况和下一保护工作计划。

第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确定保护单位,具体承担该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保护单位的推荐名单由该项目的申报地区或者单位提出,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认定。

第七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

(二)有实施该项目保护计划的能力;

(三)有开展传承、展示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第八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二)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三)有效保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四)积极开展该项目的展示活动;

(五)向负责该项目具体保护工作的当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报告项目保护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九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统一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由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交该项目保护单位悬挂和保存。

第十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给予资助。

第十一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根据自愿原则,提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经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议后,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完整掌握该项目或者其特殊技能;

(二)具有该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第十三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传承义务;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应当按照程序另行认定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

第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者展示场所。

第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等级标准和出入境标准。其中经文物部门认定为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相关实物资料的保护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防止损毁和流失。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支持通过节日活动、展览、培训、教育、大众传媒等手段,宣传、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促进其传承和社会共享。

第十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划定保护范围,制作标识说明,进行整体性保护,并报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可以选择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称和保护单位不得擅自变更;未经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牌进行复制或者转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域名和商标的注册与保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一条 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应当尊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防止歪曲与滥用。

第二十二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含有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密级,予以保护;含有商业秘密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或者捐赠资金和实物,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的检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严重警告,直至解除其保护单位资格:

(一)擅自复制或者转让标牌的;

(二)侵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资料的;

(三)怠于履行保护职责的。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变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称或者保护单位的;

(二)玩忽职守,致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文化场所及其环境造成破坏的;

(三)贪污、挪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经费的。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文化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篇3: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 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 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 (家庭) 、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 传承时间超过100年, 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抚州文化底蕴深厚, 截至目前, 在江西省被认定的16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中, 我市就占据了19个席位, 包括南丰傩舞、广昌孟戏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 省级传承人26人, 市级传承人55人。在这些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当中, 很多都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代表着千百年来浩大而绵延的记忆。按照国家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我市自2005年就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然而实际上, 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下, 我市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除为数不多的几项知名度较大外, 大部分项目对我市本土的市民来说还相当陌生, 对许多老百姓而言, 什么是“非遗”, 其对社会有何意义, 对文化传承有什么影响, 还是一头雾水。

二、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

1.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图书馆的产生本身就是为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 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者才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 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文献资源、传递知识信息等主要功能, 是传播信息和发展文化的重要社会机构。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自身功能所决定

抚州市图书馆针对地方特色成立的特藏部主要藏有地方文献、历史文献、古籍, 另有八股文古籍展。地方文献400余册, 内容涉及抚州文化、名人、历史掌故、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历史文献包括馆藏建国以来的比较重要的有历史文献价值的书籍、报纸等纸质出版物。古籍室藏有古籍252部1840余册, 其中善本8册 (《群言液》7册, 《苏子瞻》1册) , 皆为珍贵明刻本, 还有比较罕见的清光绪八年的五色套印本 (朱、墨、蓝、黄、绿) 《重刊补注洗冤录集证》5册, 也是弥足珍贵。另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珍藏版《四库全书精编》108函606册。中华书局60版《永乐大典》730卷200册。八股文古籍展展出有古籍46部109册, 其中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刻本有45册, 八股文科举教材28册, 科举教育参考书23册, 八股文章58册。

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局限,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 图书馆只保存记录人类知识的纸质载体 (文献) , 而对于非文字的文化传统、田野中的活态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引起重视。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系指采取措施,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从以上“保护”工作的具体内涵来看, 尤其是在立档、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教育等方面, 公共图书馆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3. 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抚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 形势十分严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是按“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 传承方式非常脆弱, 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处于“曲终人散”“人亡艺绝”的边缘。如东乡罗汉灯第28代传承人孙进堂已经90高龄, 如不及时传承将面临技艺失传。金溪藕丝糖操作工序繁杂, 很少人会做, 学习者更少, 代表性传承人只有1人。金溪手摇狮对舞者的体力和技艺都有较高要求, 年轻人学习热情低, 而老艺人又体力不支力不从心。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科技进步时代变迁, 面临着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 如金溪雕版印刷业现在已经不存在, 技术也濒临失传, 能雕板刻字的工匠已经极少了。宜黄禾杠舞来源于砍柴之余的娱乐, 随着现在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禾杠舞也濒临失传。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乐安傩舞、东湖“滚傩神”状况也令人担忧, 这一宝贵艺术品种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 加之原留下来的面具器械、乐器、服饰、傩符书已遗失或破烂陈旧, 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为此, 加强抚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4. 抚州市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1) 对图书馆本身建设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通过对散落于民间的大量资料、传统知识、技艺、艺术等体现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收集和保存, 不但突破了传统的、陈旧的馆藏资源建设理念, 把“以书为本”的单项展示转向为“以人为本“的多元传播, 实现对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同时馆藏资源的建设方式由单一的从上至下, 扩展为多元化的收集方式, 使文化知识从底层往上流动或互动, 形成双向流动的机制, 实现对文献信息采集单项流动的有效补充。

(2) 对区域文化 (临川文化) 建设的意义

临川文化是赣文化 (江右文化) 的重要支柱, 其人文、风物、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理、学术、宗教、民俗、体育、语言、建筑、美食等实行向性组合;辐射邵武、南岭、庐陵、洪都和浙皖、瓯闽部分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传统医药7大类53个项目, 是区域智慧的结晶, 具有特殊价值。有的项目是古人的创造发明, 如南丰泥炉制作, 金溪雕版印刷;有的项目直接给当地带来经济收益, 如南丰蜜桔栽培技艺、金溪藕丝糖手工技艺、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习俗;有的项目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如南城建昌帮药业;有的项目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内容, 如抚州采茶戏, 乐安乡射遗乐、装故事, 崇仁跳八仙, 东乡罗汉灯, 资溪手摇九节龙, 金溪马步灯,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不朽成果, 具有较高的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抚州市图书馆为市民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信息资料, 使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形成更全面、更科学、更高水平的认识。图书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将促进临川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请进公共图书馆, 为市民表演及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让大家参与和动手亲身体验学习临川文化的精髓, 引导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兴趣, 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熏陶, 具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 有利于传承中华文脉, 促进临川文化的发展, 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及可持续发展。

三、抚州市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参与

1.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开发利用体系

抚州市图书馆通过从馆藏地方志等文献中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信息进行发掘、整理, 推荐人员参加地方组织的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工作, 与其它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等, 经过努力, 现已基本摸清“非遗”家底, 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传统医药7大类53个项目, 分门类制作成文字、电子文本, 刻录成光盘, 并对普查中所获资料 (文字、图片、音像等) 和实物按标准化和序列化登记、存档、保管,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码进行分类编码, 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体系。如通过对宜黄腔进行再度的挖掘、整理, 收集到不少珍贵的史传资料, 并由专业干部进行宜黄腔的排练, 制作光盘永久保存。对“乐安装故事”“乡射遗乐”通过实地采风、拍照和记录整理, 已将“装故事”“乡射遗乐”收集齐全。资溪的“手摇九节龙”, 临川的“抚州采茶戏”, 广昌的“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 宜黄的“禾杠舞”都已基本收集完图片文字资料。

在建档过程中, 抚州市图书馆一方面注重对传承人的建档。对传承人进行“跟踪式”的调查:如对广昌孟戏的曾国林、李安平, 南丰傩舞的罗会武和抚州采茶戏的万安安等4人的个人、家族等基本信息和传承人项目保护的过程, 以及传承历史、中断原因、历史背景和目前开展传承教育活动情况等信息进行记录。另一方面从馆藏地方志中寻找项目的蛛丝马迹, 截取书籍记载片段, 然后进行初步的整理工作。目前还在进行普查整理中的有34个项目, 如崇仁县苔州的“纽纽龙”、礼陂的“荷灯”“孙率样快板诗”, 南城县“株良唢呐”、徐家“火龙灯”“麻姑酒”。南丰县“香钹”“妆迎”。宜黄县:“禾杠舞”、民间歌舞“样花”。在收集黎川“舞白狮”及“鱼鼓说唱”的过程中, 发现老艺人已过世, 表演技法无法记录, 但收集到白狮及鱼鼓各一个, 并已妥善保存;“西瓜棋”资料收集齐全。东乡县孝岗“蛇灯”、虎圩“车仂灯”、岗上积“野生稻”“花猪养殖技术”“烧窑”“打火把”、结婚喜庆风俗“离娘”“收伞”等;“问花树”“游米”等民俗。乐安县流坑傩舞“玩喜”, 罗山“打戏头古”, 南村“抬儿郎”, 湖坪“扁子神”, 招携毛边纸制作工艺和流坑古村系列。

2. 利用专业优势, 分门别类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抚州市图书馆采取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和馆藏等多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档案, 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存。基本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活态遗存状况, 代表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资料;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全景式记录和各阶段成果。

对于临川方言、南城方言、麻姑仙女传说、广昌孟戏、抚州采茶戏、南丰胡乔仂的故事、资溪畲族山歌、乐安民歌、畲族歌谣山歌等口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抚州市图书馆一方面利用馆藏书籍的记载, 融合口述采访资料, 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其表现过程 (如方言的发音特点、口述文学的代表作品) , 再用现代化的电脑技术进行保存, 上传到临川文化地方数据库中。对于南丰傩舞、乡射遗乐、乐安傩舞“玩喜”、东乡罗汉灯、黎川舞白狮、宜黄神岗傩舞、禾杠舞、崇仁扭扭龙、东乡跳马灯、广昌塘坊木偶戏等传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抚州市图书馆抓住各自特征进行记录, 对他们进行相对完整的保存。传统音乐有其特殊的形式、节奏、旋律, 传统舞蹈有典型的表演特征和动作技巧, 传统戏剧有唱腔、代表性剧目则具有典型的说唱 (口语) 叙述表演特征, 通过数字图书馆放在网上保存。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金溪藕丝糖传统手工技艺、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南丰泥炉传统手工技艺、乐安蛋雕、乐安袁氏木雕、南城麻姑酒酿造技艺、南城麻姑米粉制作技艺、黎川灌芯糖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用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手段有效记录。

3. 抓住关键细节, 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重要, 就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大多通过代代口口相传, 口传心授, 具有叙事场景重现和传播个体的零散性、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艺人死亡直接导致这类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抚州市图书馆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进行永久保存, 利用现代手段, 组织人员及聘请专家对这些活态文化进行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立体方式的记录。如广昌县筹资20多万元对孟戏原址遗迹、戏曲文物进行保护, “广昌孟戏高腔”被收录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东乡县每年拨款1万元用于罗汉灯排演, 进行传承发扬, 加大保护力度;南丰县在发掘传承南丰傩舞原有舞蹈语言的文化内涵前提下, 采取专业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相结合的方法, 对现有傩舞整理、加工、创新, 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同时为使奇技绝活后继有人, 宜黄、广昌、乐安等地联合当地中小学校及机关文艺学校, 开办少儿艺术班、文化艺术培训班, 着力培养文化新人。

4. 抓住关键细节, 积极做好宣传教育推广工作

继承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靠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这样, 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因此, 宣传、教育、推广工作十分重要。为了增强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抚州市图书馆充分利用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开展全民宣传教育推广工作,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发放遗产保护知识资料、举行非物质文化展示, 以专题讲座、图片展览、知识竞赛、现场演示等形式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 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营造全民共同参加与保护文化遗产的气氛。

参考文献

[1]张红灵.《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01期.

[2]王丽端.《浅谈县级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07期.

[3]石亚萍.《关于地区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工作的思考》.《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年第04期.

[4]胡怀莲.《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优势及措施》.《大舞台》, 2012年第6期.

[5]周景义.《让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年第20期.

篇4:福建非遗保护与传承调查

“提起看戏,提起高甲,父辈记忆里的是大花脸,老戏台还有自家的竹板凳,每每有戏可听村庄老幼一呼百应;我想象中的是精美的戏服和恢弘的舞台布置,满堂宾众拍手称绝;然而,待我亲眼所见的,只是一座藏身于小巷略显衰败寒酸的老房子和驻守在这风雨飘摇中的戏班子。”参加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暑期调研后,福建泉州的潘毅馨这般感慨。

近期,潘毅馨和她的小伙伴们组成一个共十人的“文化传承”调研团,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访厦门、福州、莆田、泉州、龙岩五个城市十二个地点,探究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

高甲戏,便是他们调研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未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上世纪30-40年代是高甲戏发展的鼎盛时期,艺术已攀登峰巅。然而,现今却面临着传承人断层,商业化严重、艺术质量下降、缺乏规范化管理等困境。

福建省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大省之一,中原古代文化遗产与当地古闽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带着浓郁海洋文化特点的闽文化,并保留了大量中原地区已经消失了的传统文化。包括高甲戏,目前福建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不少传承与保护问题,加上现有支持力量较为薄弱,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尚需很大的努力。

青黄不接,传承断层

来到晋江市永春高甲戏剧团,调研团了解到高甲戏从演员到编剧都面临“贫血”。团长吴永化说:“从演出业务上来看处于繁荣阶段,但是商业化比较严重,艺术质量也大不如从前。这对于我们老的文艺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十分苦恼的事,业务好了、收入高了是不错,不过演出质量却一直在下降,总是感觉不太对劲。”

中国的戏曲都是靠老祖宗一代代传下来,形成一个个颇具特色的流派。现在,高甲戏剧团采用“以团带班”的方式培养新演员,但是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太少,能坚持下来的就更少,面临着人才短缺、传承断层的困境。

龟糕是福建地区传统的糕类美食,众多糕点中唯有红龟粿因其压制龟纹,而与手工艺结缘。压制龟纹的器具就叫龟糕印,龟糕印的刻制是专门的手艺。潘海员师傅是厦门一带传统龟糕印制作技艺的唯一传人。“老师傅的店看上去很不起眼,是一间隐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小作坊,粗大的石块砌成简陋的石阶,推开厚重的木门就是潘师傅不到五平米的工作室。”调研团组长黄茗萱向《小康》记者介绍。

虽然龟糕印从节日民用成为一种工艺品,精美度加强,需求度也不缺,按制作技术、制作时间、制作要求,价钱两三百到上千不等。但是潘师傅却表示收入不稳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对于“制作的人不够,销售量提不上去,其中找不到徒弟是最大的障碍”,潘师傅颇为忧虑。

当来到一家拥有150年历史的老店米家船裱褙时,调研团发现,它声名在外却非常不起眼。传承人林宇师傅除了工作量大,裱褙工作的环境很艰苦,八十高龄的母亲还在帮他打下手。因为空调风扇都会影响裱褙质量,闷热的小工作室里没有任何避暑设备,还要小心汗水不能滴到书画上去。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师父身边学习七八年甚至十年功夫再自立门户。”调研团向《小康》记者介绍,“如果真有这种性情的人,林师傅说他一定愿意倾囊相授。但是他所见过往往是学半年就耐不住性子,却自吹自擂师出米家船,打着米家船的名号滥竽充数。”

传承方面青黄不接、年轻人不愿花时间和精力钻研,漆线雕、软木画、莆仙戏、闽西汉剧和十番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如此困境。

传统与现代,冲突与磨合

除了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将传统和现代有效融合,扩大非遗在福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开销路扩大影响,适合现代的发展,让这些中华瑰宝保护传承下去,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磨合与探索过程。

“现代剧很少,现代戏和现代人的距离比较近,演的时候观众不好接受。比如演古代戏的时候,穿上衣服就可以演帝王,有个印象概念就可以了,不太像也不会有人质疑,演现代的人就没有办法了。”高甲戏剧团吴团长表示。

对于目前很多龟糕印制作用现代化模型取代手工模型的现象,传承人潘师傅表示:“手工雕法机器永远替代不了,机器和手工雕刻出来的一看一对比很明显,手工的比较有立体感,有一种生命力在里面。”

一些非遗的工艺已经逐渐向现代化技术靠拢,半机械化的生产已经快要代替纯手工的传统生产工艺。春伦茶厂宣传部经理杜禄文介绍:“我们现在的批量产品,采用的是半机械化生产。比如茶花分离等就可以由机器完成。但是初制、杀青、揉捻等还是由人工完成。”他还谈到,加上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及公司自己建立的阶梯状传承人体系和大师工作室,茉莉花茶制作工艺的传承情况比较乐观。

借助现代传播推广途径,非遗传承之路走得更远。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在当代,妈祖文化逐渐进入全面复兴和升华的新时期。关于妈祖的文化交流品牌层出不穷。其中“天下妈祖回娘家”“湄洲妈祖巡天下”“‘妈祖之光’电视晚会”“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妈祖在文化交流层面上也不断拓宽。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经常赴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开展联谊、交流活动,不断扩妈祖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妈祖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莆田学院图书馆于2005年完成了“妈祖文献书目资料库”的制作,在知网上与妈祖篇名有关的文献就有1434篇。

nlc202309090141

政府与市场,走双轨道路

针对非遗保护,从国家层面有不少的政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省制定的实施条例、细则。据了解,福建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项(113个小项)、国家级项目传承人109人,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一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福建省政府公布了四批共353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两批共411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设立了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另外,纳入市、县两级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300多项。

“如果政府能够完全养起来最好,不过现在不太可能。所以政府也要养,市场也要发挥作用,走双轨的道路。”高甲戏吴团长说。

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现今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与政策支持得以良好发展。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由文化部直接拨款,地方政府为剧团提供30个事业编制,建成的莆仙大剧院由剧团管理,为排练、演出等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莆田市教育局正式立项,建立莆仙戏进校园的项目小组。在政府的帮助下,同艺校开展合作,开设专门的莆仙戏学员班,为莆仙戏的保护传承提供人才。

李尧宝刻纸进校园活动也非常成功,泉州六中林志明老师说:“就刻纸这块来说想要做精做深也是不容易的,那我们也有计划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很多学校其实都已经在开展,像永春的纸质画、泉州花灯和木偶。”

如何传承保护,蔡氏漆线雕董事长张学平认为应该依靠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他说:“目前,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传承人与传承单位层面,第三个是社会层面。之前漆线雕没人管,也受过打击,也受过冲击,也曾经差点灭亡过,很多都是受社会影响,社会的变迁或者社会的动荡。所以传承人的培养是现在必须要做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生产性保护,最好的途经

非遗传承需要一个过程,需坚守灵魂保留精华,适应社会也受社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有望让众多非遗技艺重返民间、重放光彩。

“生产性保护实质上是通过生产的过程,使得这样一门技艺在生产的这样一个流程中,通过传承人授徒等方式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张学平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产业化,因为一旦产业化,往往就带来大量的问题,譬如市面上现在出现了很多用树脂制作的假冒伪劣的类似的工艺品,这违背了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

米家船传人林宇说: “国家现在虽然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实质性的保护没到位,据我所了解的日本的匠人制度,当技艺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有需要被保护的资格,国家就养着你,不存在生存上的需求,也就有心情研究这个技艺,做深做精。”

“非遗保护一直以来都不提倡商业化,提倡生产性保护,二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性保护的原则是必须是手工制作,商业化很多是使用机器,这是根本的区别。对于手工艺这类非遗就必须是手工制作。商业化、产业化都会用机器来生产,与我们保护的原则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提出生产性保护的原则。”福建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和非遗保护处工作人员说:“我们也有一个生产性保护的基地,例如寿山石雕,即便是钻子来钻也是需要手工技艺的,不是输入电脑程序就能做得到,机器做出来的与手工完全是两码事。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生产性保护是它最好的途径,对商业化与产业化我们不提倡也不反对,不反对的原因呢主要是传承人需要生存下去,生存下去是基础。”

(感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仲夏梦之队所有成员对本文的帮助)

编辑/韩静

篇5: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乡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 毕业论文题目

★ 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 审计毕业论文题目

★ 英语毕业论文题目

★ 金融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学毕业论文题目

★ 测绘工程毕业论文

★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

篇6: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媒体:湿地中国 作者:林其盛

发布:林其盛 2011/11/3 14:07:29(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2011年10月18日衢州市衢江区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11年10月26日衢州市衢江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8次会议审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范围内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湿地公园)是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公众游览、休闲,开展科学、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湿地保护管理网络。

第四条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 湿地公园规划区内的土地权属关系应当维持不变。

农村集体土地未经合法征收,不得改变为国有,农民享有自主经营权。区农业、林业、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引导,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乌溪江湿地生态系统。原已征收为国有的土地、水域,应当主要用于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栖息地修复等,不得随意侵占开垦、修建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建(构)筑物。

第六条 区发改部门应当将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林业部门应当发挥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牵头组织湿地公园内湿地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方案的编制,并指导湿地公园管理处组织实施。

第七条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湿地公园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在本辖区内发现违反本办法以及湿地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支持、配合违法案件的查处。

湿地公园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配合湿地公园管理处开展湿地植被保护、恢复,栖息地修复,以及湿地保护科研、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八条 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下称管理处)为区政府直属机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工作,依法行使下列职权: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湿地公园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依照本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协调有关部门对湿地资源实施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

(三)行使区政府授予或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职权。

管理处应当严格遵守本办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开展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九条 区林业、农业、国土、环保、水利、住建、规划、文广、旅游、公安、交通运输、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条 湿地公园保护所需资金列入区财政专项预算。

鼓励境内外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资金支持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风貌和湿地公园设施的义务,并有权举报、制止破坏行为。鼓励单位和个人为湿地公园保护工作提供志愿服务。

对在湿地公园保护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第十二条 建立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的监督检查制度。

管理处应当联合区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对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情况进行督查。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并提供资料,不得隐瞒或拒绝。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十三条 《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下称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是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

第十四条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经批准后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调整或变更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五条 湿地公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其他涉及湿地公园规划区范围的规划,应当与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相衔接。

湿地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湿地公园的各项专业规划,由管理处牵头组织编制。区规划部门具体负责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的业务指导。

编制涉及湿地公园规划区范围的其他规划时,应当征求管理处的意见,使建设项目的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和色调等,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十六条 湿地公园内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和省、市有关生活饮用水源保护的规定,符合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关湿地公园建设的相关要求,并按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环保等方面的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七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涉及湿地公园规划区范围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前征求管理处的意见。第十八条 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管理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加强湿地公园内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监管。

确需在湿地公园内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在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建设的项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浙江省乌溪江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经批准在湿地公园内从事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湿地风景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结束后,应当及时清理场地,恢复原貌。

第二十条 管理处应当加强日常巡护工作,发现有违规行为的,应立即报告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进行处置。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组织施工。

第三章 保护

第二十一条 湿地公园内的水体、野生动物、植物植被、地形地貌等生态环境,应当严加保护。

第二十二条 湿地公园保护实行“分类管理”。

水体、滨岸湿地植被、湿地公园保护保育区,应当保持生态原状,不得擅自占用、围圈、填埋、堵截、遮掩水体、开垦等。

自然山体已划为生态公益林的,应当按照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经营。

农田、旱地、经济林林地等农业用地,应当推广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缓释肥等技术,使用高效、低毒药剂,采取自然生态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第二十三条 管理处应当切实加强公园内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的保护管理,维护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第二十四条 在湿地公园内游览观光应当遵守湿地公园相关规章制度,不得随意攀折花草、猎捕鸟类、捡拾鸟卵,在景物上涂写、刻画,损坏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十五条 禁止引进任何可能造成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破坏的外来物种。管理处应当建立外来物种信息系统,并建立和及时更新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录,防止其扩散。

在进行湿地植被修复时,应当使用乡土植物,确需引进外来物种的,应当经过严格的论证。在湿地公园内放生动物,应当经过管理处技术人员或湿地公园咨询机构专家论证。

第二十六条 禁止在湿地公园内捕捉国家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控制水生动物的捕捞,禁止设置掠夺性捕捞设施。

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管理处加强湿地公园渔业资源的保护,并规定湿地公园季节性休渔期。

第二十七条 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管理处加强湿地公园的植树绿化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好植被和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生长、栖息、繁衍环境。

湿地公园的绿化应当与湿地公园景观相协调。

第二十八条 管理处应当对湿地公园内的古树名木进行登记造册,并予以妥善保护。禁止擅自砍伐、移植、损毁湿地公园内的古树名木。确需砍伐或移植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管理处的意见。

第二十九条 湿地公园规划区范围内,特别是环九龙湖两岸,鼓励发展常绿阔叶林,进一步美化湿地公园自然景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安排阔叶林发展工程项目时应当予以支持。

第四章 利用

第三十条 利用湿地资源必须符合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人文风貌,维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原则。利用湿地公园的生态资源,不得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资源的再生能力或者给野生动植物物种造成永久性损害,不得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第三十一条 鼓励在湿地公园内开展科学调查研究、科普宣传教育,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产业和绿色无公害农(林)业。

开展科学研究、科普宣教活动,需要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的,应当向管理处提出书面申请。需采集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标本的,征得管理处同意后,应当向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采集证,严格按采集证规定的采集地点、方式、数量采集。

第三十二条 管理处应当加强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珍稀濒危物种、极小种群扩繁、回归技术研究,在维护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物资源利用技术,为全区野生动植物繁殖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制定《乌溪江库区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控制肉食类鱼种种群数量,增加以浮游生物、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鱼类品种,并加强保护,扩大种群数量。加强野生小杂鱼类栖息地保护。在做好种群动态监测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捕捞作业,以保持主要鱼类,特别是野生小杂鱼种群稳定,实现可持续利用。

省一般保护野生动物在种群数量足够大时,管理处可以会同区公安、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有计划地统一组织猎捕。

第三十三条 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管理处组织开展对青少年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在湿地公园设立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湿地保护意识。

第三十四条 设立湿地保护科研专项经费,支持本区科技工作者开展湿地保护科学研究和湿地环境、生物资源的动态监测。

环保、水利等有关部门在湿地公园建立的监测站点,取得的数据、成果应当与管理处监测站点共享。

第五章 管理 第三十五条 进入湿地公园的人员,应当服从管理处的管理,自觉遵守湿地公园的各项规定,保护湿地资源,爱护各项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

第三十六条 在湿地公园内从事生态旅游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制定火灾、溺水、极端天气等应急预案,设置各种必要的安全设施。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当根据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救援措施。

第三十七条 在湿地公园内从事水上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机动船应当逐步改用电力等无污染的动力。船舶和船员应当服从管理处的管理以及水上交通安全监督。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指导和配合管理处加强湿地公园内交通安全的管理。

第三十八条 管理处应当加强湿地公园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制。经营者应当配置符合要求的环境卫生设施和设备,及时清运各种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垃圾,做好经营范围内的清扫和保洁工作,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在湿地公园内从事影视拍摄等活动,文化部门在作出行政许可前应当征求管理处意见。在拍摄过程中,拍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对湿地的破坏。活动结束后应当进行清场,恢复湿地原貌。

第三十九条 较大的“农家乐”集中分布点、生态旅游接待单位,经管理处批准,可使用“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标识。

使用湿地公园标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管理处管理,实行规范化服务,自觉维护湿地公园的良好形象。

管理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对相关行业工作人员的培训。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本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第四十一条 妨碍、抗拒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管理处和其他相关行政机关因管理不善、违规审批、违规建设等造成湿地公园生态环境或人文历史风貌破坏的,由区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管理处和其他行政机关有关工作人员在湿地公园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篇7: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增强政府立规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现将市环境保护局起草的《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全文公布,公开征求意见。

社会公众提出建议和意见的,请于2016年3月28日前向东莞市法制局提交。具体提交的途径如下:

1.登录东莞市法制局(http://sffzj.dg.gov.cn),通过网站上的“立法立规征求意见”栏目提交;

2.邮寄至东莞市鸿福路99号东莞市法制局规范性文件管理科(邮政编码:523888);

3.传真:(0769)22831351; 4.电子邮箱:dgsfzj@126.com;

提交意见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作进一步联系。

东莞市法制局

2016年3月15日

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环境保护管理

暂行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的环境保护管理,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东莞市行政区域内经批准设立的电镀、印染(含洗水、印花)等环保专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环境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电镀、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集中建设、集中治污、集中管理,从源头上加强环境管理,实现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

第四条

基地主要污染物及重金属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基地主要污染物及重金属排放总量纳入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不得超过基地环评批复的总量指标要求。

第五条

基地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分质处理、循环用水”的原则优化设臵废水收集、回用、排放管网,规范设臵排污口,配套建设基地废水集中处理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水回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第六条

基地实行集中供热,逐步关闭现有小锅炉。

第二章

环保部门职责

第七条

环保部门应当依法对基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八条

环保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基地环境准入政策,依法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要求入基地电镀、印染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必须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电镀企业准入基本要求:

(一)新建、扩建、迁建电镀企业原则上应使用全自动生产线或半自动生产线;

(二)不得设臵含氰电镀工艺(含氰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预镀铜打底工艺除外)及含氰沉锌工艺;

(三)原则上不得设臵强酸退镀工艺,确需设臵强酸退镀工艺的,必须设立相对集中、污染防治措施完善的退镀车间;

(四)不得设臵使用煤、重油等非清洁能源作为燃料的加热设备;

(五)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企业,必须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后才允许改扩建。

印染企业准入基本要求:

(一)不得设臵未经改造的74型染整设备;

(二)不得设臵蒸汽加热敞开无密闭的印染平洗槽;

(三)不得设臵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国产和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进口印染前处理设备、拉幅和定形设备、圆网和平网印花机、连续染色机;

(四)不得设臵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浴比大于1:10的棉及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

(五)不得设臵使用直流电机驱动的印染生产线;

(六)不得设臵印染用铸铁结构的蒸箱和水洗设备,铸铁墙板无底蒸化机,汽蒸预热区短的L型退煮漂履带汽蒸箱;

(七)不得设臵半自动(卧式)工业用洗衣机;

(八)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企业,必须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后才允许改扩建。

第九条

环保部门应当组织实施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管理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

第十条

环保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基地及周边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第十一条

环保部门应当依法对基地进行检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废水集中处理厂的运行情况、集中供热站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在线监控设施的运行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处臵情况、企业主要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环境应急预案及环境应急防范设施、物资配备等情况。

第十二条

环保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基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统筹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工作,协调解决环境污染纠纷。

第十三条

环保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科学和法律法规知识。

第三章

属地政府职责

第十四条

基地所在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属地政府”)应当统筹协调基地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第十五条

属地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作出较大修改调整的,属地政府应当重新组织开展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基地环境影响评价批复超过五年的,属地政府应当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后评价),发现有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第十六条

属地政府应当引导基地产业健康发展,着重引进符合国家、省、市产业政策,符合基地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完善提升的产业。第十七条

属地政府不得在基地和基地卫生防护距离内规划新建居住区、学校等环境敏感建筑物,同时应当在各功能区设臵适当的绿化隔离带,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八条

属地政府应当积极运用市场、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引导不符合基地建设规划的企业、居住区、医疗卫生机构等逐步退出基地范围。

第十九条

属地政府应当建立协调工作会议制度,组织辖区内发改、环保、规划、国土、经信、水务、安监、工商、供电等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基地运营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强化综合服务和运营管理功能,督促基地内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加强环境管理。

第四章

建设运营单位职责

第二十条

基地建设运营管理单位(以下简称“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具备从事基地建设和基地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的能力。

第二十一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制订基地管理规章制度,配备专职环境保护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工作机构,专职负责基地内部的环境管理。

第二十二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以及我市锅炉环境保护准入的要求优先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以及电能等清洁能源。第二十三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基地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符合总量控制的要求。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向环保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依法缴纳排污费,在排放污染物前申领排污许可证。建设运营单位需要停止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运行的,应当提前三个月向环保部门申请并取得同意,通知委托其进行污染物集中处理的企业。

第二十四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依法安装基地总排污口、重点污染源排污口自动监控设施,与环保部门的监控中心联网,实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建立自动监控设施台账和档案,正常使用、维护自动监控设施,不得擅自拆除、闲臵、改变或者损毁,确保自动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五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通过其网站、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或者当地报刊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污染物排放等环境信息,方便公众参与监督。

第二十六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基地环境事故应急体系,按规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报环保部门备案。在环境受到或者可能受到严重污染的紧急情况下,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防止危害发生或者扩大,并及时向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第二十七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原则,依法做好基地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臵管理工作,防止二次污染。

第二十八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制定合理的废水处理收费价格,并报属地政府备案。建设运营单位应当牵头制定废水处理服务合同,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废水接纳标准,明确废水收集管网维护责任。建设运营单位可根据需要检查基地内企业的废水产生和分流情况,可停止接收不符合接纳标准的废水,同时,书面向市、镇环保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

建设运营单位因自身原因导致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停止运行,造成基地内有关企业停产的,由建设运营单位按双方合同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建设运营单位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基地内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

第五章 基地内企业职责

第三十一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达标排放污染物,并符合总量控制要求。

第三十二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向环保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依法缴纳排污费,在排放污染物前申领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三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明确负责人和环境保护岗位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对照基地准入基本要求实施建设,合理选择和利用生产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第三十五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按规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报环保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基地内企业应当和建设运营单位签订废水处理服务合同和供热合同,配合建设运营单位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实行集中治污、集中管理。

第六章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东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篇8: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阜阳市环保局网站(见附件1)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进行环保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环境保护政务公开、机关效能建设、政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为更好地发挥环保局网站的积极作用,加强网站信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应用的通知》,特制定本办法。

一、网站信息公开范围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2.环境保护规划;

3.环境质量状况;

4.环境统计和环境调查信息;

5.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报、发生和处置等情况;

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及落实情况,排污许可证发放情况,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

7.城市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

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受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的项目、依据、条件、程序和结果;

9.排污费征收的项目、依据、标准和程序,排污者应当缴纳的排污费数额、实际征收数额以及减免缓情况;

10.环保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和程序;

11.经调查核实的公众对环境问题或者对企业污染环境的信访、投诉案件及其处理结果;

12.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结果。

13.环境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况;

15.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

16.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或者事件的企业名单,拒不执行已生效的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企业名单;

17.环境保护创建审批结果;

18.环保部门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及其联系方式等情况;

19.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公开的其他环境信息。

二、网站信息发布审核

1.网站信息发布审查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由局信息公开办公室统一管理(办公室组成人员及职责见附件2)。各科、室、站、队、所负责相应的信息报送工作(见附件3)。

2.信息审查主要是对信息的内容真实性、政治性、保密性、社会影响性及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

3.有关全市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包括重大决策、重大事件等影响全局性工作的重大事情,规章制度以及重要文件、通知、公告,上级领导考察、检查工作等环保动态信息,必须经局主要负责人审查、核实后进行发布。

4.局系统直属科、室、站、所、队负责的网上信息报道(包括网上回复),报道内容经单位(科室)负责人初审、局分管负责人审核、局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审签后,按规定程序和技术要求方式将排版后的电子文件和审批情况报送局信息技术支持小组(或市环保局网

站后台),局信息技术支持小组专人负责登记、备份、安排发布在网站相应栏目,保证发布的信息和报送的电子文件在内容和格式上一致。

5.“每日环境质量”由于每日都要在网上发布,比较频繁,可以不经上级领导审核,但必须由专人负责,保证信息格式和内容正确。

6.未经批准,环保局网站不能刊登任何新闻信息,不得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不得转登其它网站(网页)、报刊、电台、电视台刊播的新闻信息,刊登的要立即删除。

三、网站信息保密管理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明确专人、专用电脑、审查程序和责任。

2.在公开政府环境信息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3.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环境信息。但是,经权利人同意或者环保部门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环境信息,可以予以公开。

4.对政府环境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四、网站信息维护管理(见附件3)

在局信息公开办公室统一领导下,市环境信息中心负责环保局网站日常管理和维护,包括承担阜阳市环境保护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传递、分析,网站后台管理、及时更新和维护网站相关栏目的信息,信息发布统计,局系统网络信息发布技术培训等工作,并对发布信息的政治性、准确性、保密性以及网站、网页安全负责。

市环境信息中心负责每日登陆“政务公开平台”、“市政府网站”、“市环保局网站”,进行网上投诉、咨询的查看和回复工作。对网上投诉、咨询以规范格式文本交办公室进行正常的公文流转。根据省、市政府对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网上投诉、咨询从发帖之日起,必须在三日内进行实情处理和网上回复。

监察支队负责网上群众信访举报的实情调查、收集、处理、转送。

监测站负责每日登陆“市环保局网站”进行环境质量预报的网上登记。

局办公室负责每日登陆“市政府协同办公平台”,查看下发文件、通知等,进行公文流转等工作。

各科、室、站、队、所,每月提供平均不少于1篇的发布信息。

五、信息管理责任追究

对违反国家、省、市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擅自发布相关环境信息,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附件1:阜阳市环保局网站

1.省政府政务公开平台的网址:

http:///xxgkweb/unit.aspx?unit=KA028

其信息发布页面的网址:

/bground/login.aspx

其系统管理页面的网址:

/admin/login.aspx

2.市政府网站的网址:

其信息上传、网上咨询回复的网址:

http://:8000

3.市环保局网站的网址:

4.市政府协同办公平台的网址:http://60.172.12.11:700

1附件2:

阜阳市环保局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

组 长:高子球(阜阳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孙才斌(阜阳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加义(阜阳市环保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成 员:王 颖(阜阳市环保局机关党委副书记)

黄兴东(阜阳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

孙 刚(阜阳市环保局监督管理科科长)

于 杰(阜阳市环保局污染控制科科长)

张 临(阜阳市环保局规划财务科副科长)

张炳鑫(阜阳市环保局监察室副主任)

王 锐(阜阳市环保局宣教法规科副科长)

闫朝中(阜阳市环保监测站站长)

马 焱(阜阳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

胡志逵(阜阳市环科所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负责信息公开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孙才斌兼任办公室主任,张加义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成员:王颖、黄兴东、张临、王锐、张炳鑫

附件3:

上一篇:课外的话下一篇:满庭芳 武当降,满庭芳 武当降无名氏,满庭芳 武当降的意思,满庭芳 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