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上帝的存在

2024-08-29

证明上帝的存在(精选6篇)

篇1:证明上帝的存在

证明上帝的存在

相信上帝存在的十大理由

1.信仰的必然性

人人都有所信。一个人若不相信某种无法完全证实的事物,就不可能承受生活的重担和焦虑。无神论者并不能证实上帝不存在;万神论者也无法证实万物都是上帝;实用主义者也无力证明他们今天的筹划一定会在明天实现;不可知论者也未能证明人不可能认识上帝。信仰不可避免,即便我们选择只相信自己。可以确切地说,我们思想的这一现象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考虑应该信谁或信什么(路加福章16章16节)。

2.科学的有限性

科学方法受制于一定的程序,就是可测量和可重复操作的过程。就其定义而言,科学不应该阐述有关终极起源、终极意义和终极道德方面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因为科学受制于使用者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因此,科学有巨大的潜能,可用于良善,也可用于邪-恶;科学可以制造疫苗,也可以制造毒药;可以建造核能设备,也可以制造核武器;科学可以洁净环境,也可以污染环境;科学可以用来为上帝辩护,也可以用来反对上帝。科学本身不能提供制约我们的道德方针和价值观念,它只能告诉我们自然的法则,却不能告诉我们自然的起源。

3.进化论的难题

有些人以为,运用进化论来解释生命起源,就使上帝可有可无了。这种思想忽略了一些问题。即使我们假定科学家有一天能找到足够的「缺失环节」,可以证明生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产生并仍在逐渐进化,但或然性的一些规律仍旧昭示着创造者不可或缺。其结果是,许多接受进化论的科学家仍相信,宇宙的广阔无边及其复杂性绝非「偶然产生」。许多人感到有必要承认可能或极可能存在一位智慧的设计者,他提供了生命的诸种要素,并设定生命赖以运行发展的各种规律。

4.人心的习性

人类常被描写为具有不可救药的宗教信仰倾向。在不经意的愁烦或惊异、祈祷或亵渎瞬间,都或隐或现地昭示着神明。那些否认这些想法,只将这些表现视为坏习性或社会罪恶的人,就会产生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否认上帝存在并不等于就消除了生命的奥秘,即使把上帝从大众生活用语中剔除,也无法清除人们长久以来对此生之外的渴望(传道书3章11节)。总有一些有关真、善、美的东西在撕咬着我们的心灵,即使我们对一位容许不义和痛苦存在的上帝发怒,我们仍然会凭着道德良心说,生命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罗马书2章14-15节)。即便是不乐意,冥冥之中,似乎总是有一只手在主宰着我们。

5.《创世记》的背景

翻开圣经,它开门见山地就表明上帝的存在。然而,《创世记》并不是随意写于历史的某一时期,而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摩西写下「太初,上帝......」,此前他和千百万以色列人和埃及人都亲历了许多神迹奇事。从出埃及到弥赛亚来临,圣经所见证的上帝都借着真实的历史事件来显明自己。若有人怀疑这一点,不妨去访查圣经记载的实地和真人,让事实说话。

6.以色列民族

常有人把以色列作为反驳上帝存在的口实。不少人觉得很难相信一位偏待「选民」的上帝;另有许多人认为,相信一位未能保护自己的「选民」逃离箱罐车、毒气室、奥斯维辛和大桥集中营的上帝,更加困难。然而,以色列的未来早在旧约历史之初已经预先写明。摩西和其他先知都预言以色列的国土会被侵占,也会遭受史无前例的苦难,会流散于万国,而且预言他们最终会悔改,在末后要复兴(申命记28-34章;以赛亚书2章1-5节;以西结书37-38章)。

7.基-督的宣告

许多怀疑上帝存在的人常用这样的想法来说服自己,「上帝如果愿意我们信他,他就会向我们显现」。就圣经的记载来说,这正是上帝曾做过的事。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以赛亚先知就宣告说,上帝要给他的百姓一个兆头,就是童女怀孕生子,要给他取名「以马内利」(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以赛亚书7章14节;马太福音1章23)。以赛亚说这个孩子将被称为「『奇妙的导师』,『全能的上帝』,『永恒的父亲』,『和平的君王』。」(以赛亚书9章6节)。先知还预言说,在上帝使他年日延长、得享尊荣之前,他要为百姓的罪孽受死(以赛亚书53章)。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耶稣宣告自己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由于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的失职,耶稣因被控自称为以色列的王和宣称自己与上帝平等而被钉十字架(约翰福音5章18节)。

8.神迹的证明

最初跟随耶稣的人宣称,耶稣所行的要比他所讲的更能表明他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弥赛亚。他们见证说,耶稣医治瘫子、在水面行走、并自愿屈辱惨死、然后复活,这使他们相信他是弥赛亚(哥林多前书15章1-8节)。最令人信服的是这些人宣称,有许多人在发现耶稣的空墓之后、目睹他升-天进入云中之前作见证说,他们亲眼看见过基-督,并与他交谈。这些见证人并未因为他们的宣讲而获得任何世俗的利益,他们也不期待财富和权势。他们宣称以色列人长期以来翘首盼望的弥赛亚就活在他们中间,他为赎人类的罪而死,又从死里复活。因此他们确信他有能力把信他的人带到上帝那里去。许多见证人为他们所宣讲的而成了殉道者。

9.自然界的细微之处

有些人相信上帝却不大认真思考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一位创造宇宙的伟大上帝太超越,不会关心我们。然而,耶稣讲明了自然界的设计和细微之处所彰显的意义。耶稣表明上帝非常伟大,足以关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讲论的上帝不仅知晓我们的每一个动作,而且鉴察我们的心思意念。耶稣教导说,上帝能数算我们的头发,查验我们心中的焦虑,甚至知道落在地上麻雀的情形(诗篇第139篇;马太福音第6章)。

10.经验的证明

圣经说上帝设定我们生活的环境,能促使我们寻求他(使徒行传17章26节)。那些没有找到他的人,圣经也说这位上帝离他们如此之近,完全可以找到(27节)。按照使徒保罗的教导,上帝是灵,「我们的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于他」(28节)。然而,圣经又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按照上帝的方式而非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寻求他。上帝应许寻找的人就能寻见他,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只有那些承认自己不足,愿意否定自己而信靠他的人,才能寻见他。

如果你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对自己能否接受圣经的宣告:「上帝肉身的显现」没有把握的话,你也能有所依靠。拿撒勒的教师应许说,他会帮助那些愿意遵行上帝旨意的人。他对我们说:「一个人若决心要实行上帝的旨意就会晓得,我的教导是出于上帝的旨意还是凭着我自己讲的。」(约翰福音7章17节)。

上帝借着自己的独生子启示他自己,你若接受这些证据,就请你把圣经论及基-督的话存在心里,他为我们的罪付上了赎价,一切信他的人都能得到赦罪和永生的恩典。基-督救赎我们不是酬报我们的努力,乃是赏赐给一切因着这些证据而信他之人的恩典(约翰福音5章24节;罗马书4章5节;以弗所书2章8-10节)。

欢迎来信索取更多的资料,学习作为上帝的儿女如何使自己的新生命更有长进。也求上帝引领你加入以爱的精神和基-督的样式忠实教导圣经的教会。那么,你就收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这礼物是上帝亲自送给你的。

篇2: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一个还有特殊的恩典,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是临到那些爱神的人,神给予我们特殊的领受。这些特殊的领受神赐给谁,谁就有特殊的恩典。比如:疾病得到神的医治、在绝望中的人看到了神的救恩而悔改不在轻生,生命没有归属的人来到上帝面前得到了心灵的安息。世界上有那麼多人信仰基-督上帝,科学家、总统、医生、学者、平民、、、跟随基-督的人数不胜数,多如天上的星辰,就是最好的证明。2 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重演的、被动的、是受人控制的;是可量度的。十分明显,我们的研究对象——上帝并不符合上述条件,所以它不能被科学证明是存在的。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上帝是存在的呢?我们可以听一听基-督徒们的见证,如果楼主有基-督徒朋友的话,不妨这么做。

二、神只存在于缝隙之中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神只存在于未知领域之中,即当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需要把神抬出来作挡箭牌。随着人们认知的增加,未知领域越来越小,神存在的空间也随之减少。当人们完全认识宇宙时,就再也不需要神了。人们常常以牛顿的一个故事作为例子。牛顿能用万有引力定律准确地算出月亮绕地球转动的运行轨道,但他不能解释地球为什么会自转,他写信给剑桥大学老师的信中说:“地球为什么能自转,我不能用万有引力推算,所以要用神的手去转动它。”(神创造一切,牛顿的话并没有错,但一直受到嘲讽和曲解。)随着科学的进步,抬出神来解释未知之事的机会越来越小了。几年前一位颇有名气的科学家在牛津大学演讲时说:“宗教是不必重视的,宗教已渐渐被科学推翻了,科学方法证明极有效能。”医学的进步,使求神治病的人越来越少。有人说:“艺术的价值可以等于大量的祷告了!” 阿基米德和拉普拉斯的夸口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暴露出人的骄傲和无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举起来!”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大声地这样宣告说。他的依据是杠杆原理。但他尚不懂得能量守恒原理,否则便不至如此狂傲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被确立之后,不少人以为宇宙的一切都可以用物理公式来表示。十九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Lanlace)即为一代表人物。他认为,给定了方程和初始条件,宇宙的一切都是可以预测的。据说,一次当他把一本天文学著作献给拿破仑大帝后,拿破仑问道:“神在你的学说里还有什么位置呢?”他回答说:“皇上,我不需要神这种假说!”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确立了相对时空观。除光速保持不变外,时空的一切量度都会随观察者的运动速度和参照系的不同而改变。此时,拉普拉斯的豪言便显得浅薄了。勃克感言

首次登月成功是人类科技史上一件值得庆贺的划时代大事。此时又有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报纸上鼓吹说:“这次登月成功证实《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也成为神话。„„证明了人类合作的力量,人类高度的智慧,提高了人类的地位,确定了人类更高的价值,人类从此开始可以无愧地说,我们不只是万物之灵,更是宇宙的主人。”

相比之下,美国太空计划的一位关键人物、美国水星计划及双子星计划的总执行者华特·勃克(Walter F.Burke)的头脑却冷静得多。他说:“我喜欢用尝试征服的字眼,而不单用征服一字,人将永无完全征服太空的一天,只要想想离开我们最近的星球的距离。你若在基-督降生时,就以每小150万哩的速度旅行,到今天为止,你还没有到达那里。再想想约翰·格林的飞行,他飞行的最大高度为 150哩,而我们地球的直径为8000哩,因此我们第一位太空人所飞的高度与地球的大小相比,不过是刚离地而已。” 我曾更直观地画了一个图,将地球缩小为一个直径10厘米的球,格林的最大飞行高度仅离开地表1.8毫米!勃克的结论是:“不论人已有的这些太空发展,人想在他的一生中,越过我们自己的天河的机会,极为微校就是以光速的速度飞行,需要十万年去跨越地球所属的银河,而我们知道太空中有无数的银河存在着。这种由速度乘时间而得的距离,简直大得难以想象。如果把星际间的距离和人的寿命相比的话,人以一生的时间也不可能在宇宙间走得很远;换言之,人活得还不够长,旅行得还不够快,去侵犯神的宇宙。以现有的知识看,人只能在一小部分的太空里作有限的探索而已。”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惊异地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未知领域却越来越多,现仅以几件事为例。

人能造一个活细胞吗? 五十年代的生物学基本还是宏观生物学。一提及生物学人们立即想到捕蝴蝶、采花草。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人们可以研究、观察到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变化,六十年代,生物学发展为细胞生物学。到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等的问世,人们已可以在分子水平研究各种生命现象了。分子生物学的崛起,为生物学、医学、农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生物工程已成为若干前沿学科之一。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尽管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人们仍无法造出一个活细胞来,不少人认为,人造活细胞是遥遥无期的。光的本质

篇3:论上帝存在的语言分析

一 “上帝是”与“上帝存在”

首先我们来看“上帝是”和“上帝存在”这两种表达。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有一种倾向把二者等同起来。比如,前面谈到的米恩的观点,认为“X是”或“有一个X”来表达X的存在,因此“上帝是”或“上帝存在”都表达上帝这个东西的存在。但是从字面意义上看,“上帝是”与“上帝存在”两个句子显然是有区别的,至少前一个句子不符合语法,而后一个句子符合语法。这里呈现出来可供语言分析第一个问题,就是“上帝”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在西方经典文献翻译和解释的过程中,出现过关于上帝名字的问题[3]。人们习惯把上帝作为一个专名来使用,指称那个全知全能的神,然而上帝这个名字在哲学讨论中也出现了争论。

邓·司各脱在《论第一原理》中写道: “当你的仆人摩西渴望知道你这位最真的老师叫什么名字,以便可以对以色列人说时,你大概完全知道以芸芸众生的理解力能够把握你些什么; 你在‘我是我之所是’( I am who I am) 这个回答中显示了你神圣的名字。你即是那真是,你即是那全是。”[4]这里所谈论的问题来自经典中关于上帝对自己称谓的说法:摩西问上帝叫什么名字,上帝回答是“我是我之所是”[5]。表面上看“我是我之所是”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并没有说上帝具体叫什么名字,其寓意是上帝乃是不可言传的东西,或者按邓·司各脱的说法,上帝是真是、全是。

关于上帝名字的问题进一步延伸到关于“上帝是”或“上帝存在”的讨论之中。前一种表达虽然看起来不符合语法,但却显示了上帝名字的独特性,后一个句子虽然符合语法,但是却不能显示上帝的这种独特性,以至于人们不得不问存在是否是一种属性,存在是否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属性的完美属性。西方哲学史上各种关于上帝存在问题的讨论,有时候也把“是”等同于“存在”,有时则把它们区别开来。我们将通过对“上帝是”和“上帝存在”这两个语言表达式进行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其中的问题。

二 “上帝存在”的语言分析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从安瑟伦( St. Anselm1033—1109) 开始的,它产生于中世纪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通过经院辩证法和严格的论证,哲学逐渐与圣经文献研究区分开来,形成了对上帝存在问题的理性证明方式。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实际上运用了反证法[6]。首先,上帝这个词定义为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是者是的那个是者。然后安瑟伦分下面几步证明:

( 1) 上帝存在于理解之中,但是不存在于现实之中。

( 2) 在现实中存在要比只在理解中存在更伟大。

( 3) 可以设想一个具有上帝所有属性并且在现实中存在的是者。

( 4) 具有上帝所有属性并且在现实中存在的存在者比上帝更伟大。

( 5) 可以设想比上帝更伟大的是者。

( 6) 可以设想比上帝更伟大的是者,这是假的。

( 7) 所以,上帝在理解中存在而在现实中不存在,这是假的。

因此,如果上帝在理解中存在,那么他也在现实中存在。显然上帝在理解中存在。所以,上帝也在现实中存在。在这个证明中,“可以设想的存在者”意思是假定它存在不会导致逻辑矛盾。因此,上述论证中( 3) 意思是,可能有一个存在者,具有上帝的所有性质,并且在现实中存在。所以,上帝存在是可能的。什么是“伟大”? 这是理解整个证明的关键。第一种理解是: 如果a存在而b不存在,那么a比b更伟大; 第二种理解是: 如果a具有使得b伟大的所有性质并且a存在而b不存在,那么a比b更伟大。无论采用何种解释,都不会影响安瑟伦的论证。

安瑟伦要证明的上帝存在关键是上帝在现实中存在。如何理解“上帝存在”这个句子涉及如何理解“存在”的含义。即便像安瑟伦那样把上帝存在解释为在理解中存在和在现实中存在,也需要澄清“存在”本身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从逻辑上澄清“存在”含义的哲学家是弗雷格( G. Frege1948—1925) 。弗雷格认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失效的,这个意见是在《算数基础》第53节提出的: “因为存在是概念的性质,所以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没有达到它的目的。”[7]弗雷格认为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无效,因为这样的证明弄错了存在的含义。存在是概念的性质,而不是对象的性质。比如我们说“存在x( x大于2) ”,意思是“大于2的自然数”这个概念不是空的。存在是量词,意思是至少有一个,它是对零的否定。本体论证明把上帝当作对象,把存在当作对象的性质,搞错了存在这个概念的本质。

应该如何理解“上帝存在”这个句子呢? 我们可以从逻辑的角度来理解。用“E”表示存在,用“a”表示上帝,用“x”表示代表任意个体的变量。那么“上帝存在”这个单称句子的形式是“Ex( x = a) ”,即存在一个是上帝的东西,或者“x = a”这个概念不是零。这个命题可以在现代逻辑中只用一步就可以证明它: 即从a = a推出Ex( x = a) 。显然a = a是逻辑真句子,再运用存在概括规则,既然有一个对象a满足“x是a”这个性质,那么就可以得到Ex ( x =a) ,即上帝存在。

弗雷格说本体论证明搞错了存在的含义,然而运用现代逻辑又可以证明上帝存在,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我们是否应该接受上帝存在的逻辑证明呢?仔细分析上述证明,答案是否定的。在上述证明的出发点中,我们用“a”来表示上帝,从而在现代逻辑中得到“上帝存在”这个命题的逻辑形式,然而这一点从语义上看是有问题的。用“a”这个常量表示“上帝”,已经假定它代表预定论域中存在的某个对象。换句话说,形式化的过程假设所考虑的对象“上帝”是存在的。因此,“上帝存在”这个句子是由于假设论域中存在上帝这个对象而得到证明的,这显然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

任何断定个体存在的命题以现代逻辑来形式化都是逻辑定理,因为Ex( x = a) 在带等词的谓词逻辑中都是可证的。但是这样的命题都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证明,因为形式化过程恰恰假定所考虑的个体存在于论域之中。一种摆脱这种困境的尝试是哥德尔关于上帝存在的逻辑证明[8]。哥德尔将所有性质分为肯定性质和否定性质,将上帝定义为具备所有肯定性质的东西,加上“肯定性质是必然肯定的”这条公理,最终证明必然存在某个对象是类似上帝的。无论哥德尔的做法是否能够从逻辑上证明上帝存在,它始终不能成为对“上帝存在”这个命题的一种语言分析,毋宁说它是对“上帝”的概念分析。回到前面运用逻辑对“上帝存在”这个句子的分析,它不过是用相等来表达的存在句子,我认为从逻辑上是无法最终证明它的,虽然它是逻辑上真的句子,但这是基于上帝存在于论域之中这个假设的。

三 “上帝是”的语言分析

现在来看“上帝是”( 英文God is,德文God ist)这个表达。我们说过这个句子其实不合语法,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都不合语法。但上帝说“我是我所是”是他最恰当的名字,这个“我”就是上帝,于是这个句子变成“上帝是其所是”,这关于上帝什么也没有说,就像“上帝是”这个句子没有具体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是”是整个句子的核心。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I. Kant 1724—1804)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提出的非常著名的反驳意见,就涉及“是”的问题。康德认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9,10],而只是一个判断系词。下面这段话表明康德是如何反驳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有效性的:

是( Being) 显然不是真正的谓词,即不是可以增加到一事物之上的某种东西的概念。它不过是对一事物或某些规定性自身存在的肯定。从逻辑上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判断的系词。“上帝是全能的”这个命题含有两个概念,其中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对象———上帝和全能。小词“是”没有增加新的谓词,而只是用于肯定谓词处于与主词的关系中。[9]

在康德看来,系词“是”的功能不是表述主词的某种属性,因此把“是”理解为存在、进而把存在理解为上帝这个对象的属性就是有问题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因此失效。上帝是对象,它的概念必须与对象在内容上相同。现实存在的东西在内容上不会比想象的东西包含更多。如果对象比概念更多,这个概念就不适合所考虑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谓词来思考一个对象,但是宣称这个对象“是”并没有为它增加任何东西; 如果我们思考有缺陷的事物,所缺乏的属性不会由于它现实存在而被增加上去。

普兰丁格考察了康德的反驳意见,认为康德断言“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谓词”与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无关[11]。普兰丁格承认,康德认为每个对象对应于它的全部概念,概念的内容包含对象的所有性质。按照康德的说法,存在不是真正的性质,它与通常事物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如“红的”这种性质。存在不会增加事物的性质,不存在也不会减少事物的性质。按照普兰丁格的论证,如果红色是真正的谓词而存在不是,这等于说“论域中所有存在的对象存在”必然是真的,而“论域中所有存在的对象是红的”并不必然是真的。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说“论域中所有红色的对象都是红色的”必然是真的,而“论域中所有红色的对象存在”并不必然是真的。因此,“存在”似乎并没有比“红色”这种谓词更特殊的地方。因此康德的反驳意见实际上与安瑟伦的证明无关。

在我看来,普兰丁格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康德确实没有把存在看作真正的谓词。但另一方面,普兰丁格的说法又是有问题的,他也不区别“上帝是”和“上帝存在”这两个句子。显然康德说“是”不是表达性质的谓词,它是系词,而不是说“存在”是系词。即便把“上帝是”理解为“上帝存在”,断言上帝存在也没有为上帝增加任何东西,它不过断定上帝是其所是。安瑟伦的证明把存在作为一种性质,认为同时在现实中存在和在理解中存在的实体是更完美的。普兰丁格的问题在于把康德的“是”与存在混淆,把“存在”与表达性质的普通谓词在功能上等同起来,这样的结论是有些问题的。

四 本体论证明的反思

从前面对“上帝是”与“上帝存在”这两个表达式的语言分析来看,“是”与“存在”应该有所区分。然而,由于历史上把“God is”和“God exists”这两个句子的意义等同起来的倾向,使得这些句子意义上的差异有时候被忽视了。弗雷格关于“存在”这个概念的逻辑性质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把存在当作上帝这个对象的一种性质的做法是有问题的。现代逻辑帮助我们澄清“上帝存在”这个句子的逻辑形式,然而这种符号化的过程却隐含了上帝存在于论域之中的假设。由此回到康德的论证我们会发现,康德说“是”不是真正的谓词,这对于理解“上帝是”这个句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学家一般都认为我们无法言说上帝具体是什么,所以用“全是”、“真是”( 邓·司各脱) 等这样的概念来表述上帝。“上帝是”不过是说上帝是其所是,康德的反驳意见恰恰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上帝是”这个不合语法的句子中,“是”的系词功能是没有完成的,也不能把它当作普通谓词来看。

篇4:康德对证明、存在、上帝的还原

在《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中,康德一方面对前哲学家的“上帝”、“存在”、“证明”提出怀疑;另一方面力图挖掘这些概念的根基,并在批判基础上对这些概念进行“还原”。通过还原,证明成为证据的可能性问题,存在的根基在于先验哲学,上帝成为实践理性的假设,使人们能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上帝”、“存在”的本质,同时提出了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这些论证是先验哲学的序曲,在论证的背后蕴含着气势恢宏的先验哲学思想。

关键词:康德;证明;上帝;存在;还原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6018805

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初步形成对上帝的反思,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力图把“上帝”、“存在”、“证明”等“还原”(restitute)①

,寻找一个真正符合“上帝”本性的答案;探求能够为“上帝”、“存在”作出合理解说的哲学基础,从而为批判时代的到来奠基。

“还原”问题首先由胡塞尔提出。胡塞尔受到康德的启发,发展了“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这种方法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还原”,而达到“还原”的基本路径是“中止判断”(epoche),通过“中止判断”将间接的知识放在一边,直接面对直接知识寻找可靠的开端,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循环论证。康德认为前哲学家们常常把“证明”、“存在”、“上帝”当做探讨问题的边界,把这些当做自明的概念,所进行的论证都立足于感性层面,或者没有真正深入到理性层面,这样就避免不了循环论证。康德寻找证据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对这些概念的“还原”过程,《证明上帝存在惟一可能的证据》标志着康德开始对“上帝”进行系统论证。当人们把这些概念放到理性基础上进行分析时,事物的本质就显现出来。康德通过对“证明”、“存在”、“上帝”的“还原”,以追踪他对这些问题的探索。

一、对“证明”的“还原”

以前的哲学家们力争证明“上帝”的真实“存在”,拿出了一系列的“证明”,这些证明从原因出发、从结果出发、从世界出发、从存在出发、从自我出发等等。比如从自我出发,康德认为“思维着的我并不是一个如此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我是变化的,别的任何不存在是可能的”[1]51。即使从世界存在结果出发也都是如此。再比如从存在出发,我们却没有弄清楚存在的概念而自认为它是清晰可变的,而且拿过来论证一切。康德认为以前的证明都带着我们一定能够证明的自信,并为此从各个方面搜集证据。然而集中起来也就三大证明: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和自然论证明。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本体论证明。事实上这些证明并不可靠;“有时候,人们像在形而上学这样的科学中敢于解释一切,证明一切;而有时候,人们却只敢怀着畏惧和怀疑来从事这样的活动”[1]28。

康德对以前的证明一一驳斥。“大家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任何时候,所有那些想把我们从他人的错误引入他们自己的错误的人,都是这种腔调”[1]33。但康德否定的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方法,而不是上帝存在本身。他要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还原。以前的哲学家们首先立足于证明,对“我能够证明”毫不怀疑,充满信心。然后为证明搜集证据,竭尽脑汁,可是总令人难以信服。康德则逆其道而行之,他要对“证明”予以还原,证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有没有能力证明?怎样证明?一旦深入到对证明的反思,便打开了哲学思考的新领域。“康德之所以都从先验的意义上来探讨它们,是由于面对当时的独断主义与经验主义,康德对人类知识的来源重新做了一次界定”[2]3。“旨在指出人类理性的一种误用,并将这种理性认识能力引向正确使用的途径” [2]3。

(一)把“证明”还原为证据的可能性问题

康德认为最重要的是证据可能性,他这样做就能够做到把证明的可靠性前置,因为只有证据可能,才能够谈到证明可能性问题,否则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前人哲学家习惯于从现实出发,从结果出发,但是从结果出发能够得出它必然实存,而不能得出绝对必然的实存这种方式。康德认为上帝并不是惟一实存着的实体,我们并不从结果推导出原因,而是完全从绝对必然的东西出发认识存在者。而康德认为上帝存在的证据之所以成立,仅仅因为某种东西是可能的。据此所进行的证明完全可以是先天的。这种证明不能以现实的实存为条件,而是“从绝对必然性的内在标志出发”[1]51而得出。但是从某种东西绝对必然地实存着出发,某种东西是其他东西的第一因是可能的;反过来从某种东西是第一因出发,只能得出“如果结果存在,则它也必然实存,却不能得出它以绝对必然的方式实存着这种结论”[1]52。

(二)“证据”可能性的基础:自然知性

在分析证据的可能性基础的同时,康德对前哲学家和自己两种不同的理性神学进行界定。以前的神学建立在繁琐的推理之上,没有以“自然知性”为基础。二者虽然都是理性神学,但是基础不同,中世纪的理性神学建立在经院哲学基础上,这种哲学虽然也属于理性哲学的范畴,但没有对理性进行“深刻的形而上学研究”。 学者到处证明,寻求精确的概念,利用各种规则,试图达到证明的完善,结果却难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没有对理性的根基进行分析,对理性的本性没有深刻的把握。比如在考察“上帝”的概念时,应该把它交给一般的“自然知性”。“自然知性”知道“这种证明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作出的,但是人们还是不得不试图作出这种证明[1]28。可是在康德看来这是“形而上学的无底深渊”。沿着这条路,我们不可能得到什么好结果。

(三)“证明”的发展方向:关注整体

康德一开始就力图从整体考虑形而上学的问题。在他看来,只有那些关注着尝试的整体,通过考察尝试的主体的部分与一座出色的大厦所能够具有的关系,这一类的证明才算真正的证明,而那些仅仅盯着一个个的小部分,却不顾整体的判断根本就没有意义。所以真正的证明应该把它们交给“自然知性”,也就是回到所谓的人的认知能力。“天意并不希望我们那些为了幸福而极其需要的认识建立在繁琐的精巧推理之上,而是把它们直接交给一般的自然知性”[1]28。这位监管人“对争议双方的理由都予以考虑,在思想上设身处地为提出这些理由的双方着想,发现这些理由都非常有力,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然后才认定自己赞同哪一方”[1]30,这样一来,意见分歧就会少得多。研究者们就会很快统一到一种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的道路上来,这才是公正合理的态度。

(四)“证明”的艰巨性

康德认为目前还不能证明,证明可能是后人的事情,但至少这种证明还从未被人发明出来,他本人虽然做了思考,但他所提供的也不过是一种证明的证据罢了。但这并不是证明本身,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他所做的思考只是未来哲学家在找到规则后建造大厦的“建筑材料”。康德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清晰地指出证据与理论之间的联系。“我常常只是提出证据,并不自以为现在就能够清晰地指出它们与结论的联系”[1]29。 “就像我并不想得知我所提供的东西被视为证明本身一样,对我所使用的概念的解析也并不就已经是定义”[1]28。这些概念是“事物的正确标志”[1]29,它们自身具有“真实性和清晰性”。

1763年的康德还没有系统地形成先验哲学思想,但他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证明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同时自认为证明问题能够解决,但要靠一辈辈的努力,因为“这座大厦”不可能一蹴而就,仓促得出结论的证明没有证明力。这种由证明的自信到证据的可能性反思就是系统先验哲学思想的前奏。

二、对“存在”的还原

“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的研究,而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3]242。虽然出发点不是上帝存在等问题,但是在对实践理性的批判中,康德又回归到对存在问题的探析。同样地以前的哲学家们并没有对“存在”作出严格的区分,上帝“存在”成为一种信念。“因为信念完全是感性的,从而是非常生动的,受人欢迎的,据此也是通常的知性的易于领会的。”[1]73所以在他们看来,上帝存在、三角形存在、金山存在与尤里·凯撒存在等等一样,其中的“存在”是一回事。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在他们看来纯属多余,因为他们把存在视为再清楚明白不过了。但是在康德看来,正是由于“存在”才产生一系列的纷争,这个概念作为哲学的表述才会产生歧义,“这一方法并不足以说明就是哲学的,而且还经常阻碍哲学认识的传播”[1]74。

康德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定性,上帝也不例外。尤里·凯撒具有许多规定性,包含着身高、体重、视觉等等,甚至还有时间和地点,但是尤里·凯撒仍然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最高存在者”给予这个世界所有的谓词,但“最高存在者”在对事物进行表象的时候,实存并不包含在内,在对事物认识的时候,它能够认识所有的谓词和规定性,但把它们仅仅当做可能的事物。对于事物来说,它不缺少任何谓词。实存的问题仍然由“最高存在者”决定。如果实存它们也不多包含一个谓词。所以对“存在”意义的混淆使人不能够看到上帝的真正本性,必须对存在进行还原,要让存在回归到人的实践理性上才能够看清楚存在的意义。

(一)“存在”不是一个谓词

到底何为“存在”?如何理解“存在”成为问题的关键。首先康德认为“存在”不是一个谓词(后来他改为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这样显得更为准确),用存在表述事物根本就不能给事物增添任何的规定性。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人们的一种习惯性表述,这种表述作为日常用语仅仅是为了使人理解方便,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成为一种准则的话,将会在哲学范围内产生歧义。因此,在普通用语中,与其说“存在”是事物自身的谓词,不如说它是人们关于该事物思想的谓词。所以说“独角海兽实存”不如说“某个实存着的海洋动物具有我在独角海兽身上所设想的全部谓词”[1]34。

(二)“是”不能推出“存在”

“是”与“存在”的关系是个难题。以前哲学家认为“是”与“存在”是一回事,或者由“是”可以推出“存在”。康德认为,“是”的概念仅仅表示两个逻辑概念之间的关系,“上帝是全能的”只表示“上帝”与“全能”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至于上帝是否“是”,是否“实存”,则没有设定,因此不能够由“上帝是全能的”中的“上帝是”推论出“上帝存在”。“如果说‘上帝是全能的这一命题是真的,因为上帝概念是与能力的无欠缺相一致的,那么‘存在着上帝这一命题则‘像任何实存性命题一样是综合的”[4]271。

所有的谓词与其主体的关系都绝不表明某种实存的东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必须已经被“假定”为实存的。“上帝的存在必须直接属于他的概念如何被设定的方式。因为在谓词自身中是找不到他的存在的” [1]36 ,“上帝是一个实存着的事物,那么,这似乎是我表述了一个谓词与主体的关系。然而,在这一表述中还蕴含着一种非正确性。准确地说,应该是某种实存着的事物是上帝,即一个实存着的事物具有我们借助上帝这一表述所表示的全部谓词。这些谓词是与这个主体相联系被设定的,但事物自身连同全部谓词都被无条件地设定了”[1]36。因此上帝存在是一种设定。“肯定或设定的概念是非常简单的,与是的概念完全是一回事”,“倘若不仅仅是这种关系,而是自在自为的事物本身被看做是被设定的,那么,这个是也就无异于存在”[1]35。

(三)“存在”的根基在先验哲学

头脑中的一百元与口袋中的一百元不是一回事,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物自体的存在和现象界的存在也不是一回事。物自体范围内的存在是一种悬设,不在我们的认知范围,而经验界的存在则是一种实存,一种“绝对的肯定”。 “存在是对一个事物的绝对肯定” [1]35, “独角海兽实存,而独角陆兽不实存” [1]34。为了说明命题的正确性,我们不是在概念中寻找,在概念中寻找只是一个分析命题,在这里人们只能找到可能的谓词;可是人们要在认识的起源中寻找,比如有人说我见过独角海兽,那么这就成为一个综合命题。而上帝存在,我们没有在经验中看到它,而只是在概念中认识它,那么存在就只是一个可能的谓词,既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由于我们的知性能力有限,认识的对象的本性不允许超出认识能力范围,一旦超出范围,我们就不能够对事物的概念进行分解。对存在的解释就是如此,解释清楚的前提是对我们的知性能力进行分析,这是先验哲学思考的主题之一。

三、对“上帝”的还原

通过对“证明”、“存在”的还原,康德对上帝的阐释也会达到更深的层面。他立足于先验理性,把有血有肉的上帝请下神坛。使上帝还原为理性的设定,以及种种目的和完善性的根据,乃至一种不可知的超越的纯然的对象。

(一)“上帝存在”是一种道德的设定

“不是神学道德,因为神学道德包含着预设一个最高的世界统治者的存在的道德法则,与此相反,道德神学是对一个最高的存在者的存在的信念,这种信念建立在道德法则之上”[1]184。

在概念层面上,我们在讨论主体的时候就已经对主体进行了设定。比如我们想到张三这个概念,就会对它的形象、声音、行动等特征进行设定,而它否是实存是另一回事,同样上帝也是如此,上帝存在这个命题中,并没有对上帝这一概念附加新的谓词,因为我们开始就对上帝这个概念进行设定,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上帝这一表述的全部谓词。一个实存的东西并不比单纯可能的东西设定更多,“上帝实存”与“上帝”从规定事物的谓词来说,并没有设定更多的规定性。但“三角板”比“三角形”有着更多的规定性,这里涉及对事物自身的绝对肯定。

而在实践理性层面上,“上帝”就是一种悬设。由于实践理性对于“至善”的不懈追求。而至善的实现需要道德与幸福的同一,然而这二者没有必然的统一性或者匹配性,道德并不必然导致幸福,在这种情况下,上帝存在就成为一种悬设。在这种信念下,人们在追求理念的时候就会减少痛苦。所以上帝存在是道德的公设(Postulat)

Postulat来自拉丁文postulo,该词的词根posco为“要求、恳求、吁请”之意。可见康德的公设也意味着一种吁求,一种必须。。,此所谓“道德必然导致宗教”。

“假定一个具有最高充足性的存在者的存在为一切可能的结果的原因,以便使理性容易找到它所寻求的解释根据的统一性,这是可以允许的。然而如此放肆,以至于人们甚至说这样一个存在者必然实存,就不再是一个可以允许的假说的谦逊表现,而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确信肆无忌惮的僭妄了;因为人们自称认识到其为绝对必然的东西,对此的知识也必须自身带有绝对的必然性”[1]138。

(二)关于“必然存在者”特性的推导

特性一:必然存在者是永恒的。

因为1.必然存在者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可能者的前提条件。

因为2.必然存在者以任何别的方式实存是不可能的。

所以1.必然存在者以自己的方式实存。

另外1.凡是存在的都有规定性。

2.必然存在者之所以可能在于它事实上存在着(等于说:必然存在者的规定性是“是其所是”)。

所以2.必然存在者不能以其他方式被规定或改变。

同时由于2.必然存在者的不存在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3.必然存在者的起源和毁灭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4.必然存在者是永恒的。

特性二:必然存在者包含着最高的实在性。

“最高实在性”不同于“所有实在性”,“最高实在性”是根据。而错误观念认为:“人们把所有的实在性都当做谓词不加区分地赋予上帝或者必然存在者,却没有注意到它们根本不能作为规定性彼此并列地出现在一个惟一的主体中。物体的不可入性、广延性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不能是具有知性和意志的存在者的属性。借口不可把设想出来的属性当做真正的实在性,也是枉费心机”[1]46。

“在这一存在者自身中设定了实在属性的最高程度,这种程度只能始终内在于一个事物” [1]46。

因为1.必然存在者成为一切可能的实在性的最高根据。

所以2.必然存在者肯定可以发现一切可能性的材料。

3.所有的实在性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通过必然存在者而被把握。

4.所有其他的存在者也都只有通过必然存在者才是可能的。

“这样一个存在者也就是一切可能的东西中最实在的东西,因为甚至所有其他的存在者也都只有通过它才是可能的” [1]46。

(三)“上帝存在”的证据

当一个概念被视为理论体系的边缘时,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更丰富的解释,然而当建立更为宏大的理论,并反观这些概念时,那么这些概念的意义就会更丰富,康德要让这些概念经过先验哲学的检验,使它们的本质得以显现。“虽然敏锐的研究者到处为缺少证明、缺少被精确的规定的概念或合规则地联接起来的理性推理的准确性而若有所失,但健康理性的那种自身尚处在一般认识的局限之内的运用,毕竟还是提供了关于这一存在者的存在和属性的足以作出证明的证据”[1]28。因此,从这种意义上就会成为胡塞尔意义上的还原。胡的还原正是通过中止判断回归到先验哲学。“胡塞尔认为最本质的规律不是通过推论得出,它反而是一切推论的前提。它是通过本质直觉或者本质还原的方法得到的”[5] 。

康德认为在我们的体系中,存在着自然规律,这种规律按照一个目的,最终必然地导向秩序,“而由于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了一种和规则性,以及大自然沿着协调和优美的轨道,人们就被导向了对一个根据的猜测”[1]98。所有的秩序、优美与完善都以一个存在者为前提。事物依照秩序完善就像从一个主要根据出发,必然存在者是一切可能的东西的充足实在根据,那么在它里面能够找到这些关系。反过来不以符合知性的意志作为前提条件,外在的优美、完善就不充分。

“有某种东西绝对必然地实存着。这种东西就其本质来说是惟一的,究其实体来说是单纯的,就其本性来说是一种精神,就其实存来说是永恒的,就其状态来说是不变的,就所有可能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来说是最充足的。这就是一个上帝”[2]50。所以必然存在者具有意志与知性,是一种精神。绝对必然存在者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不变的、最充足的理由,这种精神就是上帝。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还原,康德对自然神论提出怀疑,“这两个方面的证明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之中,很少受到康德的学生们的注意。正是由于这两个批判我们才得以对康德的上帝概念形成正确的判断”[6]。基于思考奠定了他的理性神学的哲学基础和先验哲学的体系。“我仅仅满足于使证据变得完美无缺。我的意图并不是阐述一种规范的证明”[1]49。从某种角度说,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也是他形成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正是这些涓涓细流的汇聚才成就了他的伟大的批判哲学。

参考文献:

[1]康德.康德论上帝与宗教[M].李秋零,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政文.康德批判哲学的还原与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康德.康德书信百封[M].李秋零,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石[M].郭大为,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49.

篇5:上帝存在证明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中国是儒家文化,西方是基督文化,因此至少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上帝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们的执政党也在宣扬无神论的意识形态,如此一来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对我们来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在西方人眼里上帝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不能反驳他们的论证,就不能承自己是真正的无神论者。来看一下他们证明上帝存在的理由吧。

首先声明一点,在他们的各种证明中有很多他们的预定的假设条件,而且好像都有点逻辑色彩。尽管有漏洞但至少也是一种证明方法。

一、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

 第一推动

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一个物体要运动必须要有某种力量去推动它,物体不会自己去运动。如枫叶飘飘那是因为风在吹动,风扇旋转是因为电的推动。这时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如果A的运动是由B引起,B的运动是由C引起,C又是由D引起„„如此推下去会有什么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万物是有限的,最后我们必然找到这样一个推动者,它是第一个推动者,自己却不为任何别的力量推动。而这个第一推动就是上帝。 因果联系

这个证明和上面那个运动证明大同小异。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必然有某种原因,这样一来,A是B的原因,B是C的原因,C是D的原因,如此下去不能无穷,肯定有一个第一原因,即上帝。

 可能性和必然性

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但并非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比如我们现在是安阳师院的学生,但假若我们当初没选报安阳师院,或者我们没参加高考,我们也就不是安师的学子了。但如果万物只是可能的,暂时的,即他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或许某一天他们都不存在了。那么无中能生有吗?当然不能,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什么都不存在,某物开始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既然可有可无的事物存在着是一个事实,所以在这世间可有可无的万物之上,必然有一个必然性存在。这个必然就是上帝

 事物具有等级性

托马斯看到万物不仅在运动,有原因,存在可能性,而且还有等级性。从无生命的金木水火土到有生命但不能说话的动植物,再到有思想有生命的人,这明显的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然后托马斯便就问:有没有一个最完美,最高级的存在?当然有了即上帝

 目的论

万事万物虽然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万事万物都绕着这个目的运行,各大行星都沿着各自轨道有序进行,自然各种各样的动物都在有序存活着。但好像除了人以外,这些花草树木都没有思想感觉智慧呀,是什么让他们看起来有目的的生存运行呢?那就是上帝使他们互相协调地朝一个目的前进。在此应该也可以把他所说的“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律吧。

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而且这五种证明都是先验证明即从结果的存在回推原因的存在。可以看出以上五个证明很容易举出例证进行反驳,但他强调完全用理性或逻辑去证明上帝是不可能的,上帝的存在更多来自启示或信仰。

二、笛卡尔的证明

他认为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最高本体的观念,他是全知全能最为完美的。但我们自身却是不完美有缺陷的。所以这个绝对的完美不是我们自己,也更不会是由我们产生出来的,不完美者不可能产生完美。由他的“我思,故我在”,得出“凡我们能够设想得很清晰很显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既然这个最完美者如此清晰的存在于我们心中,那它必然存在了,是真的了。那这个必然存在的最高的绝对完美的就是上帝喽。

其实他证明的出发点就让人有些不服气,他怎么就知道人的心中一定有一个最完美的本体呢?笛卡尔自己说“虽然这是完全不能证明的,但是人人自然而然地肯定”。或许就像我们都相信个1+1=2但却不能证明。

三、安伦瑟的证明

在安伦瑟看来所谓上帝就是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或更完美的存在,而且我们心中都存在着一个上帝,这也是他论证的前提条件。存在有两种即观念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如作家创作一幅画,这幅画不仅在他脑中还在现实中。作为最伟大最完美的存在者不能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如果那样我们会设想出一个比上帝还完美的存在者。所以上帝不能仅存在于我们心中,还必须存在在现实中。即上帝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四、康德的道德律论证明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美德和由此获得的恰当的欢乐。人生在世的意义就是要实现这个最高境界,并且也有可能实现它。而只有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有能力为我们带来美德和欢乐的和谐,所以上帝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必然推论。而且康德把世界分为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此岸世界即现象世界,它是由彼岸世界缔造的,对于彼岸我们只知道它是客观存在的,但他却不可被我们认知。是不是就意味着上帝是存在的但我们无法了解他。

五、奇迹论证

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这个无限的世界,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对于现在不能解释的事物,人就把他归结于上帝了。

六、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我们不能把上帝理解为有具体形象的神,应把上帝从我们想象中的人神模样中解脱出来,也许把他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会更好一

篇6: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中世纪教会里存在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先信仰而后理解,一个是先理解而后信仰。基督教对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基督徒肯定相信上帝的存在。对一般人来说成为基督徒很简单,就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在西方从中世纪开始,基督教还没有成为统治地位的宗教时,有一批博学的思想家,他们既有基督教虔诚的信仰,同时又有希腊哲学的底蕴和素养,他们在奠定基督教教义时也曾经说过:我们不仅只是要信仰上帝的存在,如果我们能在理论上证明上帝的存在,那岂不是锦上添花?这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非常有意思的区别,中国人的信仰从来不想证明,而西方人总想把信仰的对象用理论的方法加以证明。

托马斯•安奎拉的著名的宇宙能证明,即托马斯五路的五个证明。第一个证明,他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被推动的。我们必须假定,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第二个证明跟这同构,我们说任何一个事物作为结果它都有原因,而上帝就是终极原因。第三个证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或然性存在的。从概率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假定,在某一个时候这些或然性的东西它都不存在,而在概率上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有这种正好都不存在的情况,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世界上后来会有这些东西,因为如果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他就不可能从无中产生出来。但是,我们明明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东西,因此所有的东西不可能都是或然性的,它一定有必然性的存在。第四个证明就是完满性。我们可以把这个世界从不完满到比较完满到非常完满形成一个系列,那么这个系列最端,而这个最完满的东西就是上帝。这四个证明都叫宇宙能证明,它们具有同构性,根据一个系列往上追溯,但是又不可能追溯到无限,必须终止,然后我们终止出来的那个东西就是上帝。第五个证明是目的能证明。自然界和谐有序充满了目的性,每个事物好像都有自己的目的。看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它也充满了目的。它的目的从哪儿来呢?我们就必然相信,肯定有一个更高的智慧,他按照一定的意图,创造人类事物。

17世纪法国有个大数学家叫帕斯卡,他同时是神秘主义者和天主教徒。帕斯卡本人特别反对当时像英国自然神论这种证明。他认为用理性推出上帝的存在是枉费心机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帕斯卡这点跟我说的最早作证明以前的教父派的观点有点相同。他认为我们的理性非常有限,我们不可能用数学公理的方式来推出上帝。因此他坚决反对像英国那种自然神论,设计论证明用一种逻辑理性来推出理性。那上帝推不出来,而他认为上帝是巨大的无限的对象。他说这种无限的混沌,把我们和上帝隔开了。简单的说,你信它他就存在,你不信它他就不存在。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想上帝存在呢?赌博啊!于是他提出一个上帝存在的博弈论证明,他说我们现在就这样,我们赌一把吧!我赌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哪一个赢的机会更大?赌徒嘛,赌场上你就要算我到底哪一个赢面更大,好,你想一想,如果你赌上帝不存在,那么如果你赌赢了,上帝果然不存在,你赢不了什么。因为上帝不存在嘛,你赌它果然不存在,你赢了,它也赢不了什么,但如果你输了,这个代价就大了,你赌它不存在,而它果然不存在,你将来在它面前你怎么交代。你说当时我举手时我不想你存在,你输的就大了吧。反过来你要赌它存在呢?拟想想如果你赌输了,它不存在你失去不了什么,因为拟说它存在,它不存在,你赌输了,但是它不存在,你也输不了什么,但你要赌赢了你就赢大了,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因此博弈论证明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宁愿赌上帝存在,我们不要赌它不存在,否则我们就亏的比较大。这种证明当然不是证明,这个完全是从一个现实功利的角度来出发,但是它里面也充满了智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证明上帝的存在】相关文章:

牛顿证明上帝的存在05-26

上帝存在与否作文05-01

上帝真的存在吗范文06-15

上帝的琴弦06-09

上帝的词语06-10

上帝的演出09-13

神啊,我的上帝04-23

上帝的食物童话04-30

上帝眼中的公司06-01

上帝分数的励志美文05-24

上一篇:领导力培养书籍推荐下一篇:消防大队执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