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2024-07-26

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共8篇)

篇1: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国家竞争优势:在参与国家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国家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若干行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部,各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行业对其经营环境有不用的要求,相同的国内环境对有些行业有利,但对有些行业的发展则可能比较不利。一个国家能在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就会快于其他国家,于是产生了竞争优势。

决定一国国际竞争优势受四个主要因素的互相作用,这四种因素被称为“钻石”模型。第一个要素是指特定行业竞争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其要素条件分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第二个要素为需求条件。波特特别强调国内需求状况在提高竞争优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若一个国家的企业不断提高他们产品的质量标准,生产出创新产品,以此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第三个要素为相关的供应商和支撑性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所产生的效益可以波及其他行业,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货行业和相关产业,能帮助国内某一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确立竞争地位。第四个要素是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波特认为各个公司有不同管理理念与策略,公司的行为特点会影响国家竞争的类型和持久性。从行业出发,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促使公司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力度等措施,有助于创建世界级竞争者。

波特认为,机会和政府要素具有战略影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政策来对钻石结构的四个组成要素施加影响。

2、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印度软件业兴起的原因。

答:印度软件兴起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印度大力兴建软件科技园区,结合了当地的地理优势,先后在各个地区兴建多个科技园区,获得竞争优势。印度科技园通过更为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设施及服务,帮助软件出口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大大促进了软件的开发和出口,从而带动了全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和软件出口。

二、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水平的英语,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印度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

素,其中,外流人才为印度软件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雅息技术公司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来吸引和留住职工,以此吸引国外人才到印度来创业和发展。此外,印度设立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印度依靠高级要素,培养具有高技术能力的劳动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这一专业化要素建立起了良好的竞争优势。

三、质量管理的国际化和出口导向战略。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是波特模型中决定国家

竞争优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印度企业面对国际化的激烈竞争,制定出良好的管理及生产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扩大产品销售范围,这可以促使公司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国家竞争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软件业的国际竞争力,印度从美国引进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对项目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最后将数据提交进行分析,以改进流程。通过严格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印度软件公司率先建立了软件工厂,同时他们也大力拓展与国际多个领域著名公司的业务公司。印度软件多为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定制软件开发饿服务出口为主,在软件模式设计开发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四、政府支持。政府的因素也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政策市通过四个关键因素

发挥作用的。政府的政策通过对资本市场进行不一样的管理、调整税率、制定或修改反垄断法等方式影响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印度政府提出了国家信息技术政策,确定了优先发展软件业的目标,同时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支持信息产业,免除了双重税负,在税收、贷款、投资、等方面全方位采取措施,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姓名:吴令舒 学号:2009040386

篇2: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第一,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小农经济和帝国主义分化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长时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是红色政权能在包围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革命性是在不断发展着;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不能长期合法斗争,而是一开始就要起义和占领农村;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在农村;第三,城乡发展不平衡,国民党牢固控制着近代都市,相对薄弱控制着广大农村。

(3)“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是:

(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贡献,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的人们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实践,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答案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其中,毛泽东对这一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内容包括:

1、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阐明了中国必须走而且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不同的道路。主要内容有:首先,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思想。中国是—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在中国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其次,提出了一条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路线。即红色政权必须执行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才能波浪式地向前扩大;再次,强调了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指出,“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这些论述,实际上否定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

2、1930年5月,毛泽东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就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它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3、从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又发表了多篇文章,根据以往实践斗争的经验,从新的角度,再次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其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其二,根据中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其三,明确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四,根据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占据中心城市的特点,提出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其五,指出根据地农村的武装斗争还要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相互配合。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使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更加完善、严整,成为全党的共识。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地发展。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这条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篇3: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山东建筑业,钻石理论,竞争优势

0 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理论”是竞争力分析的有力工具。该体系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同业竞争、相关产业等四类要素组成的钻石形象地描绘竞争环境,揭示了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各因素,诸如信息、激励、竞争压力、基础设施和人力与技能库等[1]。图1中的菱形钻石体系以这四大关键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环环相扣,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文章根据“钻石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和建筑企业的竞争状况等四方面分析山东省建筑业的竞争优势。

1 生产要素优势分析

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如劳动力、土地、天然资源、资本与基础设施等,是任何一个产业处于最上游的竞争条件。下面从人力资源、资本及基础设施三方面分析山东建筑业在生产要素条件的竞争优势。

1.1 人力资源

建筑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山东是我国人口大省,2009年末人口数量是9470万人,为全国第二,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同时,山东人有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品质。2009年山东建筑业从业人数286.46万人,占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近8%。预计到2020年,山东省每年将有10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可为山东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充裕的人力来源。为了提高建筑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山东省各级建筑业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教学单位自1987年以来,已累计培训项目管理人员25余万人,特殊工种及一线工人90多万人,为山东省建筑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资本资源

从企业资产结构角度来看,近几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建筑业企业个数及其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城乡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山东建筑业的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已达62%。集体建筑企业比例位居全国第一;外资企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山东建筑业的产业资本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

1.3 基础设施资源

山东省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截止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2.7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的基本格局,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4.3公里。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达4283公里,位居全国第二。省内的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新石铁路横贯东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铁路运输网。目前全省拥有沿海港口26处,万吨级泊位68个,基本形成了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口为主枢纽港,龙口、威海等为区域性重要港口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港口格局。全省已有青岛等5个国内二级机场,经营国际、地区、国内航线245条,可直达国内外50多个城市。

2 需求条件分析

2.1 国际市场需求

据有关资料预测,2010年世界贸易额将增长9.5%左右,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3%左右,全球跨国投资增幅将会达到15%左右,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对近几年国际225家大承包商的国际营业额分析表明,石油化工项目增长迅速,占建筑业总额的26%,与长期占据榜首的房屋建筑市场并列第一;交通运输(主要是铁路和地铁)项目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达到243亿美元。根据国际最大200家设计公司的营业额分析,石化项目、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电力和环保市场比较看好。我省建筑业在电力和交通工程项目具备较强的实力,在这些领域应该大有作为。

2.2 国内及区域市场需求

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在今后10年,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将高达2700亿美元以上。因此,未来10-20年,应是我国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有资料显示,作为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工程市场将成为最有潜力和发展远景的一个市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对于环境工程的投入均有显著增长。我国重要省市在未来5-10年中投资规模将达40000亿。按照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规划,预计今后10年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总投资将超过15000亿元。我国城镇化进程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进程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并将会持续15年左右。据统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相应地增加城市消费和公用设施需求可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可达到60%。21世纪初期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36.7%提高到2015年的55%,15年大约转移农村人口2000万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给建筑业带来工程建设的空间,还为建筑业产业升级,从单纯的工程施工向投资、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提供了机遇。从基本建设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01年山东建筑业基本建设投资是18.29亿元,2002年是29.65亿元,在2003年达到了65.99亿元,增加速度和数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山东省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00亿元,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0亿元,20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134.6亿元,20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537.0亿元,20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435.4亿元、20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031.0亿元[3]。基本建设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扩充将为山东建筑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加大,每年达到1万亿以上,将重点建设六条铁路、七条高速公路通道、三大港口、两个空港和烟大跨海轮渡,重点开发建设四大煤炭矿区和一批大型火电项目,开工建设两到三个抽水蓄能电站和液化天然气工程等。我省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投资的继续加大以及未来五年将实施的“一群一圈一带”战略(“一群”即东部半岛城市群,“一圈”即中部济南都市圈和“一带”即鲁南城市带),都将给我省建筑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3 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分析

3.1 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据国外测算,房地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可带动关联产品增加1.5-2个单位。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和产业自身的内涵扩张,可以推动建材、钢铁、机械、电器、家具、化工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和第一位的。为了实现在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的小康居住目标,我国房地产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每人每年新增住房面积1平方米左右,人人有适当的住房,逐步实现每户有一套功能合理、舒适实用的住宅;城镇商品房开发投资年均增速20%左右;全国城乡每年新建改建住宅总量(含必要的配套设施)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超过30%。根据我国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未来10-20年,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还将增加2亿多。房地产业虽然容易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但对房地产业的有效需求、投机需求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房地产业的巨大投资和稳定发展会有力地拉动山东建筑业的发展。

3.2 建材工业发展的影响

建材业的发展与基本建设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受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拉动。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建材业的直接向后关联系数为0.7,直接向前关联系数0.88,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0994和0.5965[,这说明建材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较大,与其他部门相互关联的程度高。建筑业与建材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业是建材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建材业又是建筑业的重要支撑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对建材业有着强劲的拉动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建筑业每实现1万元产值所直接消耗的建材制品价值为0.276万元;建筑业每增加1万元产值将直接和间接拉动建材产值增长0.348万元。根据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提供的报告,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建材工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发展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到4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将会达到1万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山东是建材业的资源大省、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建材业是山东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目前已形成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等多产业、多门类、多层次的建材工业体系。山东建材业的实力规模完全可以保证建筑业的充分发展。2009年,我省建材工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产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4 建筑企业的竞争状况分析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建筑业企业89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这两项指标在全国处于前列,说明山东建筑企业总体规模大。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占企业个数比例为2.5%、二级企业、三级企业比例分别为20%、77.2%,企业的资质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总承包企业占建筑企业总数比例为53.3%,专业分包企业比例为46.7%。此外,山东建筑企业的总承包、专业分包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经济效益方面,山东省建筑企业2009年完成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产值利税率、工程结算利润及收入等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说明山东省建筑业经济效益较高、较好,相关联的经济指标之间关系也是和谐的。此外,在2009年,山东建筑企业完成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均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建筑企业的施工能力较强,并且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东省建筑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生产要素方面,山东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作业层劳动力保证;此外,山东建筑业的产业资本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同时,山东省建筑企业的实收资本较高,资产负债比例适中,资产利税率较高,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具备了快速发展条件;山东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第二,在需求条件方面,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区域市场需求对山东建筑业发展更为明显,山东经济进入良性、快速的发展阶段,将给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商机。第三,在关联产业方面,房地产业未来50年将是稳定发展的时期,对建筑业的影响也是非同一般的;建材大省可以满足山东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并且建材质优价廉可为山东建筑业的竞争优势提供强力支持。第四,企业方面,山东建筑企业总体规模大,从业人数多,具备了规模优势、效益优势及比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之,山东建筑业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等要素都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为下一步实现科学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2]林书香.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篇4:波特竞争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企业通过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获取竞争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一般性”战略受到严峻挑战。波特的三种“一般性战略”核心仍是在选择业务范围,但是,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对于许多中国企业而言,“怎么干”已比“干什么”更加重要,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的核心。好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将影响甚至改变行业游戏规则,帮助企业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

其次,波特将成本领先与差异化视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企业标新立异就必须牺牲成本优势,或者采用成本领先就必须放弃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新兴市场不断涌现,个性化需求旺盛,产业市场甚至可以被无限细分。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是要素(功能实现的载体)与元素(产品的文化衍生)的有机结合,企业通过改变要素、改变元素组合可以将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有效统一起来,例如中关村华旗资讯赋予MP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有效结合了起来,一举打开国际市场,获取了巨大成功。

最后,产品模块化结构的形成直接推动形成了产业结构模块化,标准成为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标新立异战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IBM利用模块化技术推出360型电脑后,产品模块化被全球迅速关注,产品模块化迅速扩散至汽车零部件、移动终端甚至金融等众多产业领域,模块产品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备受关注。现实产业发展中,产业标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模块产品的生产者必须遵循产业标准,产品标新立异空间受到极大遏制。

总之,在新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产业结构变化迅速,波特竞争理论在我国的适用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在学习大师经典理论的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5: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一是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二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

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

四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为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样。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五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贯穿的基本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不仅对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在现在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为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只有重视农民问题,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后,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在当代中国,从社会层面来讲,这一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更好地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

其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深刻揭示了立足于中国国情,一切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之所以在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领导人民革命走向成功,其基本原因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同样,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日前我国的实际,抓住我国人口的多数一农民,农民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此专门研究合理的应对方法。只有立足于这个实际,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民问题。改革开放几十年米,我们国家逐渐解放了市场,努力融入世界经济体制中,使我国企业竞争力增强,经济高速发展,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使得我们国家在一条独特的道路上快速前进,这是一条以前没有国家走过的却适合我园的道路。

三是农村包国城市道路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实现现代化,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

最后是农村包国城市道路理论启发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处理问题。对于当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因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其中还有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作为红色政权存在的一个客观条件。其他地区,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斗争为各个革命武装力量提供了相互依靠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当时统治集闭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同样为这一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缝隙和机遇。所以,该理论的成功和其正确分析并利用局势的勇敢尝试是分不开的。由此,在解

决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时,我们应该在现今高速经济发展,国际环境相对和平,国际上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历史背景下,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抓住历史机遇,力争彻底解决国家重点问题。

参考答案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

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1、成功地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随着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武装随之扩大,并由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从而解决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正规战发展的问题。

2、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3、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

4、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并为其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样。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贯穿的基本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参考答案3:

内容:毛泽东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

篇6: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理论”

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是一位外表文弱、气质坚定的伟大理论领袖,被人誉为竞争战略的第一权威,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其著作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美500家大企业的经理人、咨询顾问及证券分析师所必读的“圣经”。

迈克尔·波特于1947年出生于美国的密歇根州,父亲是美国陆军军官,他自小便追随父亲旅居世界各地。1969年,波特获普林斯顿大学大气与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71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商学院毕业;两年后,他拿到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入主哈佛商学院,成为哈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32岁时,他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并于2000年12月荣获哈佛大学最高荣誉“大学教授”资格,成为该校历史上第4位得到这份殊荣的教授,当之无愧地成为学校的“镇校之宝”。波特获得过无数奖项,他因对工业组织的研究而荣获哈佛大学的“大卫·威尔斯经济奖”;四度获得“麦肯锡奖”;1990年,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一书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1991年,荣获美国市场协会的“市场战略奖”;1997年,荣获美国国家经济学人协会的“亚当·史密斯奖”。

迈克尔·波特的影响力遍及全球,他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国际商学领域备受推崇的大师之一,他已出版了近20本著作,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最具代表性的三本书,同时也是其大师地位的奠基之作,分别是:《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在这三本著作中,他分别探讨了产业、企业、国家三个不同层次的竞争问题。在《竞争战略》一书中,他提出了“竞争五力模型”理论;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企业价值链”架构;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则提出“钻石模型”。波特能提出不同的分析模型,运用这些模型分析实务现象,同时亦能够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其功底可见一斑。其中,《竞争战略》一书已经再版了53次,并被翻译成17种文字;另一本著作《竞争优势》,至今也已再版32次;他的近期力作《波特看日本竞争力》一书,被《经济学家》评选为2000年度最具现实意义的著作。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企业总是有他独特的产业环境,受到五种力量的制约和影响。五力包括同行业竞争者、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通过这一理论,波特将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架起了一座桥梁。他认为,在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这三种思路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他说,这些战略类型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竞争中高人一筹:在一些产业中,这意味着企业可取得较高的收益;而在另外一些产业中,一种战略的成功可能只是企业在绝对意义上能获取些微收益的必要条件。有时企业追逐的基本目标可能不止一个,但这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有时贯彻任何一种战略,通常都需要全力以赴,并且要有一个支持这一战略的组织安排。如果企业的基本目标不只一个,则这些方面的资源将被分散。

总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它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之中的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该公司成本较低,意味着当别的公司在竞争过程中已失去利润时,这个公司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它优势,诸如与原材料供应方面的良好联系等,或许也可能要求产品的设计要便于制造生产,易于保持一个较宽的相关产品线以分散固定成本,以及为建立起批量而对所有主要顾客群进行服务。

总成本领先地位非常吸引人。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现代设施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条件。

这个理论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有非常大的实际意义。伊始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产生引以为豪的经济成功,中国大陆之所以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在于中国通过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包括传统的农民转变为的农民产业工人队伍和拥有大学学历的低端技术员工),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成本优势获得了经济成功。比如位于深圳的华为公司,由于电信设备的规模经济特征和中国技术人才相对低廉的雇佣成本,华为公司通过大量的生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曲线,从而使华为公司拥有相对于欧美领先电信设备企业的成本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华为目前正在将成本领先与科技领先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改善型创新的企业战略。这家公司目前拥有大量的科技专利,但颠覆产业结构的创新比较少,更多的是在生产流程或设备性能上的改善型创新,形成了中国企业新的竞争力。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所特有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名牌形象、技术上的独特、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它方面的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在几个方面都有其差异化特点。例如履带拖拉机公司不仅以其商业网络和优良的零配件供应服务著称,而且以其优质耐用的产品质量享有盛誉。

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因为它建立起防御阵地对付五种竞争力量,虽然其防御的形式与成本领先有所不同。波特认为,推行差异化战略有时会与争取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活动相矛盾。推行差异化战略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星巴克就是这种战略最好的例子。作为咖啡店,星巴克之所以能够保持持续良好的经营成绩,是与它的差异化竞争力分不开的。这种竞争力就是服务,星巴克的咖啡除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即喝咖啡,还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延伸需求和情感需求,让消费者在星巴克体会到一种尊贵感,这是星巴克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将竞争力积聚在服务质量上。通过流程的细化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升,让消费者在不经意间被满足。

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正如差异化战略一样,专一化战略可以具有许多形式。虽然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专一化战略的整体却是围绕着很好地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开发推行的每一项职能化方针都要考虑这一中心思想。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高效率、好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别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两者兼得。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普遍水平。这些优势保护公司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胁。对于一些小公司,这样一个理论非常实用,提供经营资源的小公司可以在一些不引人注目的行业内获得成功,获得高额理论和成为隐形冠军。

专一化战略常常意味着限制了可以获取的整体市场份额,专一化战略必然地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的关系。由于现代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和董事会不断提高市场份额的要求,专一化战略也受到了扩张冲动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还对三种通用战略实施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认为,这三种战略是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的,因为徘徊其间的公司处于极其糟糕的战略地位。这样的公司缺少市场占有率,缺少资本投资,从而削弱了“打低成本牌”的资本。全产业范围的差别化的必要条件是放弃对低成本的努力,而采用专一化战略,在更加有限的范围内建立起差别化或低成本优势,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徘徊其间的公司几乎注定是低利润的,所以必须做出一种根本性战略决策,向三种通用战略靠拢。一旦公司处于徘徊状况,摆脱这种令人不快的状态往往要花费时间并经过一段持续的努力;而相继采用三个战略,波特认为注定会失败,因为它们要求的条件是不一致的。企业必须要明确自己的战略方向,通过这三种战略的抉择找到一种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商业模式。

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崭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价值链理论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任务是创造价值。企业的各项活动可以从战略重要性的角度分解为若干部分,并且它们能够创造价值,这些组成部分包括公司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项支持性活动以及运入后勤、生产操作、运出后勤、营销和服务五项基础性活动,九项活动的网状结构便构成了价值链。

价值链理论发展到今天,实现了新的突破,即价值链可以进行分解与整合。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困难,而另一些企业则另辟蹊径。它们从对整个价值链的分析中,放弃某些增值环节,从自己的优势出发,选择若干环节培养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利用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但是这样的价值链是由许多相对独立的、且各自都有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环节组成的。这些原本属于某个价值链的环节一旦独立出来,就未必只对应于某个特定的价值链,它也有可能加入到其他相关的价值链中去,于是出现了新的市场机会——价值链的整合,即可以设计一个新的价值链,通过市场选择最优的环节,把它们联结起来,创造出新的价值。实现虚拟经营的企业能够充分意识到: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功效卓著,它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

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用波特的话来说:“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由一连串企业内部物质与技术上的具体活动和利润所构成,当你和其他企业竞争时,其实是内部多项活动在进行竞争。”在当前企业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现实图景下,资源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而互联网加速了这一趋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价值链理论被大型跨国企业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又将其分析架构扩大,引入了“国家”这个影响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他认为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受到四项因素的影响,它们分别是: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波特强调,一国的某产业若突出地具备了上述四条件中的一两项,才能说是具有竞争力,这就是著名的“钻石模型”。

纵览波特的三部曲,他想要建立“大理论”并以此来全面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企图,不仅表露无疑,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分析架构完整,并且能够随着国际趋势与全球化发展不断修正,从而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迈克尔·波特对民族经济的研究十分广泛,虽然并不总是很受欢迎。他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一书中指出,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是政府战后政策不可避免的结果。波特坦言自己对中国并不十分了解,但他以学者的敏锐和诚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经济的弊端。在红塔集团“2004年迈克尔·波特战略论坛”上,波特列举了中国经济将要面临的种种挑战,在肯定中国经济发展总趋势的前提下,主张发挥竞争优势,融入国际贸易体制。

篇7: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即波特竞争力模型) 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ichael E. Porter于1979年创立的用于行业分析和商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有五大竞争力量决定行业的盈利能力, 选择模型指标系构成因子共有5个, 分别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目前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该模型如何更好制定企业战略进行前瞻性分析, 研究认为要想获取竞争中有利的局面, 必须要做到“站对队”“、站排头”。而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指的是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常规的竞争方式可以分为价格和非价格两种。

要高度重视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通常情况下, 潜在进入者会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利润。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体制不够完善, 竞争大多都是以降低价格、牺牲利润为主要方式, 而这种方式往往最终结果会是“两败俱伤”或者“伤敌一千, 自损八百”;另外, 潜在进入者会使得原有的市场份额被瓜分, 利润被稀释, 从而使原有的竞争主体利润受损。对于供应商力量的理解主要是指商品供应者以谈判或者其他方式, 最大限度榨取客户利润的能力;而购买者力量则是指客户主体, 在商品选择及购买过程中, 通过谈判以及其他方式获取比表面价格更低的商品能力。

1.2 波特五力模型的优势

由于简洁明晰, 操作性强, 能够融合理论性与工具性, 五力模型相对于适用于企业管理者应用, 通过实践来看, 能够做到统筹兼顾, 客观公正, 确保其最大的应用优势, 一般情况下, 有以下三种作用, 即分析企业市场定位、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以及辅助分析企业利润等。

2 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

从实践应用来看“, 五力模型”仅仅是企业用于战略分析的工具, 能够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但从近年来实践来看, 该模型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仅存在极大的隐忧, 还有可能对企业的战略形成造成误导。

2.1 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影响

在波特“五力模型”当中, 选择五个研究因子做为模型计算指标, 但唯独没有客观环境因素。在模型形成之初, 波特认为环境因素与五个指标间都存在关联性, 因而没有必要单独进行设置。但中国市场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极大“, 五力模型”的应用就不再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事实上, 现代企业的种种决策都是在众多重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开展的。这些环境因素不仅能够独立对五个竞争力中某一竞争力产生强烈作用, 还能够与五个竞争力相互作用。

2.2 没有充分考虑指标动态关系

对于企业竞争而言“, 五力模型”各要素间存在动态对应关系, 如果竞争压力增加, 则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 从而形成新的作用比例, 而“五力模型”没有有效地反映这五种力的动态关系。

2.3 没有充分考虑联动互动规律

所谓的竞争是指企业间的博弈, 各竞争主体都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压制竞争者。因此, 某一企业市场控制力的提升必然会引起竞争者竞争策略的改变。也就是说竞争主体间的关系具有互动性和联动性特征, 企业竞争不仅要依靠“五力模型”, 还要充分考虑联动规律造成的关系变化, 及时调整各项任务指标。

2.4 没有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规律

每个企业都会对自己覆盖的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因而各竞争主体在企业当中的话语权也不尽相同, 而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如果盲目进行竞争, 无法准确把握规律, 可能导致“五力模型”不能够准确分析各类因素关系, 其计算结果也不具备权威性和实效性。

为确保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必须要使企业构建完善的联动战略, 而“五力模型”仅能够对业务体系竞争关系进行分析, 却不能分析公司所有业务板块的相互关系对企业整体竞争状况的变化影响。

3 改进“五力模型”的基本思想

3.1 企业竞争力确认

经过以上讨论,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三条标准判断企业竞争力: (1) 纳入并说明环境因素对企业间竞争存在较大影响, 对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 对竞争主体间地位转变过程进行说明; (3) 对关键因素转变渠道进行引导和控制。结合具体实践, 本文结合“五力模型”确定基本思想。即针对“五力模型”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不同竞争主体关系进行分析, 在确保模型动态运行的前提下, 准确把握竞争状态转化过程。

3.2 基本步骤

一是准确把握对部分有重大影响的要素, 按照相应的计算原则构建完善的分析系统;在模型体系中引入“环境作用力”因子 (如政府政策、国际政治、社会变革以及公众影响等) , 将其纳入“五力模型”, 形成新的计算体系, 以确保在国内的整体适用性。二是分析本企业、产业内竞争对手与产业外竞争者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企业及竞争对手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程度;分析不同竞争状态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预判未来竞争状态, 并且设计引导竞争状态转移的模式。三是分析企业需求, 对企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存在不足及发展目标, 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发展战略。

4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竞争的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管理理念应用机制

4.1 供应商分析

根据上述五力模型改进方法, 得出银行议价实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反映, 即银行占领供方主要市场情况、供方替代品销售情况以及供方提供产品是否能够让银行存在偏好。一是供方向银行提供的信用资金的替代品问题。银行资产结构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中长期债券所占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 而存款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但从金融机构长远发展来看, 环境作用力不可忽视, 供方提供的信用替代品越多, 就会降低其议价能力和水平;二是银行是否占领供方主要市场。通常情况下, 银行的供方分为资金盈余、人力服务。目前, 国内供方仍倾向于首选将盈余资金放进银行, 但随着人们投资理财观念跟随资本市场变化而变化, 其资金分流效应日趋明显。各银行中的人力资源, 其也可以通过“跳槽”向现银行施加压力削弱其人力服务的压力;三是供方产品是否是银行的偏好产品。从存款角度来看, 供方是银行负债业务的主体, 银行推出的服务及信用产品大多都是以存款为基本前提的, 而这种投入品的结构形式, 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4.2 客户分析

一是大客户业务相对优质, 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等, 从其购买的服务及产品特征来看, 大都量大、集中, 对银行的营业收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故其议价能力相对较强;二是通过对大量金融机构业务对比来看, 其服务与产品存在较高的同质化, 对买方而言其区别不足以使自己保持粘性而倾向于随意转换, 使买方的议价能力增强, 从而可以压低银行产品的销售价格;三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对称性逐渐升高, 使人们的金融素养逐渐提高, 因此对金融机构销售产品的结构、特性以及成本也越来越清晰,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买方议价能力的提升。

4.3 行业现有竞争状况分析

一是随着国内银行发展变迁, 竞争对手开始由国内同类企业转向国际金融体系, 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被极大的削弱;而东道国本土竞争优势明显, 网点终端建设极具竞争优势, 与当地人文风俗结合更为紧密, 当地人一般倾向于到熟悉的银行开展业务, 这些地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就世界金融体系竞争而言, 市场基本固定, 但银行成立及进入门槛较低从而形成了越来越多银行瓜分一块不增长的蛋糕的竞争局面, 任一银行的竞争行为都会对其他银行产生巨大影响, 行业竞争程度空前激烈;三是是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对银行生存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银行通过激烈的竞争, 在目标市场取得主导地位是银行赖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只有保住目前的市场地位, 才能够更好地稳健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 获取利润。

4.4 潜在进入者分析

无可否认, 潜在进入者对于现有企业生存发展存在较大的威胁, 如果其比例较大, 就会极大地稀释市场利润结构, 如果现有企业对新进入者采取抑制的态度, 则会降低潜在进入者加入的可能性;反之, 新进入者就会比较容易在市场取得一席之位而继续发展抢占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实施, 传统消亡式竞争已经逐渐转化为合作竞争, 想要轻易阻挡新进入者已不是那么容易。所以, 要发挥好壁垒的作用, 能够极大压制潜在进入者参与的可能性。

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看, 进入壁垒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 反映为政府决策及经济规模上, 特别是政府政策性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从竞争来看, 规模经济产生的壁垒对国内非国有银行会有较大的影响, 但对于发达国家银行来说, 则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政府政策这个因素却对任何想进入一定区域银行业的金融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譬如对本土银行的保护政策等。

4.5 替代产品和服务分析

从研究体系来看, 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都会与替代品产业产生激烈的竞争, 替代产品使得产业内企业为了增加对购买者的吸引力而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利润, 会极大降低领域内的潜在收益。银行国际化发展能够为企业间接融资提供重要渠道和路径, 而直接融资市场银行冲击较大。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总体上升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的融资租赁公司所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 各类咨询公司以及财务公司提供的商品及服务, 也能够取代银行的部分功能, 使银行这种间接融资提供者受到极大挑战, 其市场份额被大量吞噬。

通过使用改进的竞争五力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众多交织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因素中, 能够对国内银行国际化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主要有两个, 即行业竞争现状及客户议价能力。所以, 制定国际竞争战略时, 必须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特别是客户注意力吸引及转移上要特别关注, 因为银行终端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在客户, 只有牢牢盯住客户需求, 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现代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 同时又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传统竞争大多以区域同类企业竞争为主, 而现在基于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 竞争已经拓展到全国、全世界范围, 竞争模式及关联因素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化;通过对波特“五力竞争模型”进行分析, 对管理理念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以期对基于“五力竞争理论”构建的管理理念进行批判与改进。本文第一部分对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进行理念性的思考并阐释;第二部分将分析说明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缺陷, 进而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法;经过第二部分的论证, 第三部分将运用补充后的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对其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战略管理商业银行,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理念缺陷改进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2]黄丹, 余颖.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金碚, 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篇8:试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竞争理论,资源理论,能力资源专业化,组织竞争力,因果模糊

1 前 言

波特认为, 战略要求企业能够抵御竞争行为和产业发展带来的侵蚀, 并设置困难的模仿障碍, 才能获得竞争力[1]; 企业的利润潜力取决于两点: ①行业的作用力强度; ②企业在所属行业的相对位置。而资源理论则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资源以及企业对这一系列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前者从企业外部给战略的制定带来启发, 后者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 ( 例: 将大学生择业的考虑过程比喻为一次战略的制定, 如果考虑前者他会将重心更多地放在选择行业和职业上而如果是后者他的战略将是发展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其实, 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执行就是企业运用内部资源去应对外部竞争力量, 达到内外均衡的一个过程[2]。单从内或单从外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都避免不了它的片面和局限性。

因为波特理论是以“五力模型”为代表的定位理论[13]。资源学派的代表巴尼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相对稀有、不可模仿和替代因而对企业有极高价值的资源的占有, 其中不可模仿和替代是极其关键的因素[4]。根据以上分析, 在模型中选“五力模型”代表波特理论, 选因果模糊代表资源理论。为了将因果模糊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做更细致的分析, 在此引入一个概念———能力资源专业化———发展和获得特殊的能创造能力的特殊性质的资源, 同时避免不太明显的可能的消极影响[3]。

希望这个模型能够至少带来以下两点贡献: ①笔者将波特理论和资源理论的核心方法整合到同一个模型, 希望能给管理者一种从全面和综合的视角制定战略的思路。②引入能力资源专业化概念, 希望能对资源理论中资源如何影响竞争力做更深入的分析。分析其对组织竞争力的积极 ( 通过创造和维持竞争者间的因果模糊) 和消极 ( 通过资源锁定导致的焦点企业内的因果模糊) 的影响[3]。

2 模型要素

笔者的主要论点是将波特理论和资源理论的思想融合, 提取各自思想的核心, 建立模型, 希望能为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非片面的启发。

2. 1 能力资源专业化

Madhavaram和Hunt ( 2008) 认为能力可以被看做高级资源, 因为它们连接整合了基本的和无形的资源[5]。能力资源专业化被定义为有内隐性、复杂性和专用性的, 能够联系整合可见和不可见的资源, 最终形成组织中的能力。[6,7]能力资源专业化的引入对资源如何影响组织竞争力从两个方面做了更形象的解释。

2. 2 因果模糊

本文假设能力资源专业化带来企业内、外的因果模糊, 并最终会对组织竞争力有影响。企业间的因果模糊更多的是关注它带来的正效应, 即建立了模仿障碍, 使其他竞争企业难以模仿从而给组织带来竞争力。企业内的因果模糊产生于能力资源专业化带来的资源锁定[3], 导致管理者不能重复理解其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 从而负面影响到企业内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8]。

2. 3 波特的 “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中的五种竞争力包括“买方谈判力” ( bargaining power of buyers) 、“供应商谈判力” ( bargainingpower of suppliers) 、“现存竞争者的竞争” ( rivalry amongexisting competitor) 、“替代产品及服务的威胁” ( threat ofsubstitute products or services) 和“新进入者威胁” ( threatof new entrants) 。这五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和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9]。波特认为在这五种作用力特别强的产业, 企业无法赚取超常收益; 而在作用力强度相对缓和的产业, 企业需要通过确定自身在产业中的最佳定位, 保卫自己, 抗击五种竞争力量来建立自身竞争优势[2]。

3 模型框架

资源专业化被描述为资源的独特和内隐的性质, 这些性质既复杂又特别导致获取的成本较高。不只带来时间压缩不经济而且带来了竞争者无法完全理解的复杂能力[5,6,7]。同样的, 增加的复杂性会让竞争者无法知晓什么样的资源组合能带来能力。Reed & De Fillippi认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源于模仿障碍的高低, 模仿障碍则由企业因果模糊和竞争程度决定[10]。

H2、H7: 焦点企业能力资源专业化越高, 其企业外的因果模糊性越高, 组织竞争力越强。

能力资源专业化的专用性是由于企业的历史路径、资源禀赋和经验积累的差异所造成的。比如路径依赖、经验、独特能力、成长与教育背景, 及特定历史条件等都属于典型的专用性能力[11]。路径依赖能力因为其转换会耗费大量的金钱与时间所以限制了组织的战略选项和流动能力。当组织的能力嵌入路径和过程后, 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焦点企业雇员的更新, 新员工可能不能理解这些能力的价值和独特性[3]。这类因果模糊限制了要素的流动, 造成流动障碍, 限制管理者发挥资源的杠杆作用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12]。正如Zolb & Winter所说, 因果模糊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但同时本身也蕴含了自我毁灭的种子[10]。

H1、H6: 能力资源专业化与企业内的因果模糊正相关, 焦点企业内的因果模糊对组织竞争力有消极影响。

能力资源专业化是把双刃剑, 它对组织竞争力不仅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影响。它的积极影响通过创造和维持企业外 ( 竞争者之间) 的因果模糊, 导致企业外的竞争者难以认知, 竞争者不能理解企业的优势能力到底来自哪里, 因而提高了模仿障碍, 令竞争者难以做出相应的战略对策[1]。它的消极影响是通过焦点企业中的资源锁定导致的企业内 ( 焦点企业雇员之间) 因果模糊来实现的。这种因果模糊模糊性越高, 企业管理者越是难以充分理解成功与市场变化之间的关系, 导致战略意识滞后于竞争者, 从而使企业的优势能力导致核心刚性[8]。

波特认为影响产业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五个方面, 即“五力”。运用“五力模型”测知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潜力。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会随着五种力量合理的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 并随着产业不同而强度不同。在作用力强大的产业, 没有一个公司能够赚取超常收益; 而在作用力强度相对缓和的产业, 企业则容易获取高收益[9]。

H8: “五力模型”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对组织竞争力有积极影响。

路径H3、H4、H5都是双向路径。H3、H4: 在企业资源理论框架下, 企业的资源与战略匹配是相互制约的, 而因果模糊是资源理论的关键因素。 ( 见前言) 企业的战略制定被企业内 ( 通过能力资源专业化的专用性带来的路径依赖) 和企业外的因果模糊所影响。同时企业内、外的因果模糊也会因战略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程度。H5: 企业通过规划和执行相关的战略影响产业机构和各种抗衡力量的同时, 产业结构和各种力量也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2]。

4 结 论

本文将战略管理理论流派中的两大对立理论———波特的定位理论和资源理论结合起来, 提取其核心思想及方法构造了专业化战略竞争力 ( ssc) 模型。引入能力资源专业化概念对资源理论中资源如何影响竞争力做了更深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虽然资源理论已成为当今战略管理研究的主流, 但它的核心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缺乏有力支撑。资源学派的一些权威人士认为资源理论有可能蜕变为“对获胜赌徒如何选择将赌注投于轮盘的红色区域而不是黑色区域的事后解释”[13]。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本文将两种原本对立的理论结合, 提取各自的代表思想建立模型, 从一个全面和综合的视角探讨企业的竞争优势。

上一篇:销售经理岗位说明书下一篇:特色大课间活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