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发展报告

2024-07-12

县教育发展报告(精选6篇)

篇1:县教育发展报告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县组织由常务副县长周大曙,分管教育副县长马志列挂帅的教育发展专题调研组,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查。调查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地调查了县一中、二中、生源学校、西竺山中学等,召集部分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学生家长、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县辖30个乡镇(园),人口78万,总面积203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356所,其中县属学校7所,乡镇中学20所,中心小学21所,村小224所,教学点73个,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民办学校6所。在校学生99648人,其中小学生50728人,初中学生35082人,普高学生11616人,职高学生2222人。共有教职工8260人,其中在职教职员工6426人,退(离)休教职工1834人。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教育投入不断加大。2002-2004年的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分别为13595万元、13563万元、16620万元,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194元、1260元、1420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三年分别为8820万元、9137万元、10199万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分别为65%、67%、63%,分别比上年增长3%、4%、8%,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占财政总支出分别为36%、32%、29%。

2、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共有教职工8260人,其中在职教职员工6426人(含在岗教师5791人、未聘分流教师635人),退(离)休教职工1834人;在岗教职员工中,高中教师601人,初中教师2136人,小学教师2635人,行管及工勤人员349人,局机关干部70人。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148人,大专学历2512人,中师学历1708人。在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1757人,36岁-45岁的1920人,46岁以上的1695人。中学高级职称230人,中级职称2623人,初级职称2519人。

3、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其他地区办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县先后对县五中、城关五小(现生源学校)、县二中、县职业中专实行“国有民办、校长领办”办学体制改革。实行“校长领办”以来,几所改制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强化管理,内活机制,均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一是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民办生源学校由原来仅100多学生的小学发展到有小学、初中、高中近1600人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县二中投入1000多万元,三年学校净增资产600多万元,学生由改制前的2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0多人;县五中筹资近500万元投入学校建设,学生由改制前的800多人增加到现在3000多人。二是教师待遇不断增加。几所改制学校均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教师积极性,在确保教师基本工资足额发放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教师的福利待遇。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县二中高考成绩三年三大步,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去年本二以上上线为113人。县五中去年达到了40多人。

4、教育收费不断规范。坚持“标准不涨、范围不超、项目不增、程序不减”的“四不原则”。每期开学前,县电视台均要公布学校收费标准,同时各校悬挂永久性公示牌,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严格执行“四个一律”的教育收费纪律,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5、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我县坚持把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一条主要途径。目前,我县有“省示范性学校”1所,“省园林单位”6所,“省绿色学校”2所、“市名优学校”2所,“市级示范性学校”32所、“市绿色学校”21所,“市园林单位”15所,“市特色学校”7所,县级绿色、园林、科普、体育、艺术、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特色学校32所。

6、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高考录取898人,其中本科录取508人。2002年高考录取1346人,其中本科录取590人。2003年高考录取1620人,录取率列全市第三名。2004年高考本一本二上线572人,上线率在全市九区县中列第三,理科平均成绩全市第一。

二、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城乡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1、教育投入不足。一是县城区办学条件的改善明显滞后。**县城区小学场地狭小,学生多、班额大,学位不足问题十分突出。调查中发现,城区小学班额大部分在70人以上,部分班级达到了90人,在这样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学,教育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县一中建设滞后,在校高中学生2080人,校园仅占地131亩,规模明显偏小。二是我县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主要是在“两基”达标时,重视主体工程的建设,忽视了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农村村级小学教师配套用房及基本生活设施条件较差。以上问题均牵涉到教育投入,但经过“两基”达标后,凭县里有限的财力,根本无法改变这种滞后状况。学校本身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平时运转尚且捉襟见肘,维修和改造更是无能为力。2.学校负债严重。为了迎接“两基”验收,我县在学校建设上超前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截止到2004年底,全县中小学校负债高达7258.5万元。全县7所县属学校、29个乡镇中心学校不同程度存在教育负债,其中,县属学校负债3031万元,乡镇中小学负债4227万元,负债面达100%。全县负债200万以上的学校有5个,负债10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12个,负债80万元以上的学校有7个。在我县乡镇教育债务构成中欠基建包工头2102.9万元,欠教师和社会个人2882.3万元。“

上扶持,在就业上指导。同时,大力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科目设置,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8、加大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力度。要高度重视涉及学校检查收费的问题,制定相关政策制止职能部门对学校的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给教育发展一个良好的空间。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网吧治理问题还要加大力度,文化部门要把好审批关,现有学校周边的网吧,该取缔的要坚决取缔。

县教育发展专题调研报告(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县教育发展报告

近年来,我市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主题,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上看,二年来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财政教育支出比例达到省核定标准;全市已消除D级危房;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城乡办学条件已达到基本均衡;建立了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我们对照《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评估指标》进行了自查,自查得分99分。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共有人口49.63万人,20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0亿元,财政总收入15.7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0元,农民人平纯收入9200元。现有中小学校51所(公办中小学50所,民办学校1所),其中小学30所,初中1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民办学校),高职中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预计32976人,其中小学15416人,初中8763人,高职中8715人,特校82人;教职工总数3251人,其中专任教师3143人。有幼儿园54所,在园幼儿9174人。

二、主要做法

(一)履行政府职责,落实领导责任

1、科学规划,突出教育优化发展战略地位。

为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枝江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枝江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枝江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枝江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并制定了相应发展措施。在枝江市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市委、市政府单列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一章,用700余字的篇幅,对我市未来五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

2、强化责任,落实齐抓共管要求。

为督促各镇(街办)政府和各部门落实教育管理职责,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乡镇政府义务教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对各镇(街办)政府一年一考核。同时在进一步加强“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市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等原非常设机构管理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枝江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枝江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枝江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全面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为抓好学校安全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20xx年来,市政府先后投入巨资,为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备了保安,修建了门房和围墙,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在门前通道上安装了交通标志和减速装置,举行“百干百警联百校护蕾科活动”;组织公安、民政、卫生、城建、交通等部门,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近两年来,全市各中小学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3、加强督查,完善监测评价制度。

一是下发了《枝江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制定了《评估细则》,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二是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各学校资料齐全,数据准确;三是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进行了逐校监测和分析。

(二)加大教育投入,健全保障机制。

1、我市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了“三个增长”,且能向农村倾斜。

一是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20xx年预算内教育拨款30054万元,较上年23805万元增长26.25%,而财政经常性收入本年47587万元,较上年42473万元增长12.04%;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4.21%。20xx年预算内教育拨款35879万元,较上年30054万元增长19.38%,而财政经常性收入本年56629万元,较上年47587万元增长19%;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0.38%。

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逐年增长。20xx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412.83元,较上年5315.85元增长20.64%;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9522.23元,较上年6033.52元增长57.82%。20xx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9643.16元,较上年6412.83元增长50.37%;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1597.78元,较上年9522.23元增长21.8%。

三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逐年增长。20xx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746.94元,较上年716.88元增长4.19%;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369.23元,较上年1073.95元增长27.49%。20xx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300.57元,较上年746.94元增长74.12%;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156.32元,较上年1369.23元增长57.48%。

省下达20xx年我市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参考值为14.04%, 20xx年我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4.06%,高于省下达参考值。

2、保证城市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足额征收。

20xx、20xx、20xx年均能按上级规定足额征收城市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20xx年征收城市教育附加1305万元,征收地方教育附加554万元; 20xx年征收城市教育附加20xx万元,征收地方教育附加935万元;20xx年1-7月征收城市教育附加1384万元,征收地方教育附加713万元。按政策规定,征收的所有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70%全部安排教育使用,且主要用于均衡发展城乡义务教育。

3、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达到64.5%,且能向农村倾斜。

20xx、20xx年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总额均为1962万元,按照“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固定转移支付的60%”要求,每年用于教育的资金为1266万元,占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64.5%,其中10%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几年来,中央、省级拨付的各项教育专项资金全部拨付教育且按规定使用。

4、落实国家和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的政策,并在安排上向农村倾斜。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的教育资金”的要求,20xx年我市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488万元;20xx年已计提711万元,并在安排上向农村倾斜。

5、加强经费管理。

一是义务教育经费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认真执行财政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及时分校编制部门预算,严格按照预算划拨资金,确保学校日常运转。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均高于国家定额标准,20xx年小学生均高于415元/年,初中生均高于615元/年,20xx年小学生均高于515元/年,初中生均高于715元/年。

二是市政府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20xx年以来,我市着力推行了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改革。市政府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并制定了管理方案。针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枝江市义务教育经费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的通知》,审计部门每年对部分义务教育学校经费进行审计,每年的义务教育经费均在三峡枝江网、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枝江教育在线三个网站设专栏常年公告,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三)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

1、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

20xx年我们撤除了桃店小学、金儿井小学、长春小学、袁码头小学、杨山小学、联合小学;新建了关庙山小学,20xx年撤除了曹家河、凤良、茶场、民主路四所小学;将董市小学迁至董市二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利用原前进路小学闲置校舍,投资400万元,搬迁了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建了学生食堂、塑胶运动场、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训室、律动室、感统训练室等,将该校建设成为一所能够对听力和智力两类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九年义务教育、康复训练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全日制综合性寄宿制学校。20xx年撤除了枝江五中、七星台二中、董市二中、百里洲双桥小学、代金湖小学、七星台沈家店小学、仙女四金小学、董市平湖小学、桂花小学、金龙寺小学;将百里洲小学迁入枝江五中,七星台小学迁入七星台二中,董市二中办成董市小学。闲置的部分小学用来举办公办幼儿园,这样资源得到整合,布局更加合理。启动了丹阳小学新建工程和姚家港小学搬迁工程。全市中小学由70所降至51所,目前,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

2、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我市制定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规划20xx-20xx年,投资5827.25万元加固和重建校舍,建设规模6.26万平方米。按照三年建设规划,全市实际完成建设项目105个,建设规模8.94万平方米,总投资10393万元。重建、加固改造校舍能严格执行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湖北省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技术标准,确保改造后的校舍安全、经济、合理、有效、实用。全市规划拆除D级危房44栋,至20xx年10月,已拆除重建36栋,拆除4栋,封存停用4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将于20xx年底全部完成,届时城乡办学条件将达到基本均衡的目标。

3、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设备改善工程。

近两年来,我市争取中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和政府配套资金1000万元,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设备改善工程。其中1337万元配备班班通教室722个,学生计算机1104台,教师备课机1000台,教师办公电脑桌1000套。另配备初中小学图书83万元;理科教学仪器和学生桌椅更新360万元;文体器材220万元。以此同时,我市自筹资金1500万元,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课桌椅进行了全部更新。我市还在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中确立10%的比例,补充易耗教学仪器、添置体文体设备和现代化教学设备。两年来共添置:文体器材97.9万,班班通教室168个181万,教师备课机437台,238.8万元。

(四)完善用人机制,提高队伍素质

1、按编制标准足额配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需求,目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科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开足开齐课程的需要。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核定编制数应配2457个(含过渡性编制632个),实配2448个,义务教育学校补充机制已经建立,新进教师根据省里部署,主要从资教生、免费师范生中招聘录用,20xx年至20xx年共招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49人(其中服务期满资教生进编22人),今年按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新机制招聘的71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目前正在办理人事、编制手续。

2、大力推进师资均衡配置。首先是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每年安排15-20名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30名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将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作为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的必要条件,另外,近两年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达302人(不含今年拟交流的206人),占义务教育学校人数的12.29%;其次是加大校长考核任用和交流力度,根据工作和任期情况,适时进行调整,近两年调整和交流的校长达到128人。要求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和服务,不断缩小校际差距。

3、加强教师培训。一是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通过集中与分散,送培与自培,面授与远程,讲学与研讨等多种形式,使中小学教师参训率达到100%。近两年,我们共选送286名校长、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集中培训,选派50名教师参加国培置换学习,安排8个班次560人参加国培远程学习,组织170名高中教师参加新课标远程培训。并聘请了45名省市专家、名优教师赴本市讲课。市教研室师训处组织研训员每个学科每年集中培训5次以上,培训教师4600人次,为保证各级培训顺利运行,市政府近三年拨付培训专款100万元,各学校从公用经费列支总计189万元以上,达到了省市规定的计划指标。为保证培训质量,培训部门加强了调研和考核,组织了竞赛和评比,使我市教师队伍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二是强力推进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制定下发了《枝江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实施方案》、《枝江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规程与标准》、《枝江市中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网络资源建设与课程录播工作要求的通知》、《市教育局关于评选“课内比教学”活动先进单位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逐校对高中、初中、中心小学、城镇小学等绝大多数学校的组织方案进行了审查,确保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扎实、有序、高效、稳定进行。组织了全市教学大比武活动,全市3000多名专任教师全员参与,开展了校内比、镇内比、市级比连锁活动,人均授公开课1.5节、听课3.5节。20xx年上半年,根据“三万”要求,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截止12月底,全市所有学校都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家访活动,占学校总数的100%;参与走访的教师达3016人,占一线教师比率为100%;走访学生36125人,占学生总数的100%。家访区域覆盖了全市9个镇(街办)、198个行政村;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65条,并涌现了12个先进单位、102名先进个人。

4、保障教师权益。先后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推行了教师岗位设置,解决了教师养老保障问题,落实了乡镇以下教师补贴政策,确保了义务教育工资高于公务员平均水平。教师多次按月足额发放直达教师帐户。市政府建立了优秀教师奖励制度,20xx年拨付45万元,20xx年拨付50万元对优秀教师进行了奖励,出台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津补贴制度,启动了教师周转房建设,截止目前,已建成教师周转房118套,建筑面积4264㎡

(五)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1、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20xx年暑假,我市为均衡义务教育学校规模和班额,借枝江一中搬迁、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之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实施了马家店城区初中、小学服务区域重新划分和学生大调整工作,实现了班额控制在55人左右的目标,完全消除了班额在60-70人的现象。之后,市教育局一直把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转入的审查分流权拿在手中,巩固了成果,保证了班额不反弹。20xx年,为推进县域内的小班化工作,制发了《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小班化的具体标准,即小学班额控制在35人以内、初中控制在40人以内,并按照“全面要求、分步推进”的原则,规划了全市基础教育学校达到小班化的时间表。经过两年的督办,截止目前,我市93%的小学,100%的初中已达到省定近期45.50的小班化标准,66%的小学、53%的初中已达到省定远期35.40的小班化标准。同时,我市通过学校自主研究或选点研究两种方式,正在开展小班化教育中的教育投入、编制问题、师资结构、班级管理、课程安排、座位编排、师生交往、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2、建立机制,着力规范办学行为。一是制定行为规范,强化执行力。市教育局20xx年以来,在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方面,先后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全面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办学行为日常管理评价细则》等文件,对课程课时、在校活动时间、教辅用书、作业量、考试与竞赛、招生与分班、责任追究与处罚等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实行“八表”备案、聘请社会监督员、明查暗访等方式,加强了督查,加大了规范办学行为的执行力度。20xx年暑期还与全市中小学校长签订了规范办学行为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学校10个方面的责任以及责任考核办法、责任追究的具体措施。二是坚持明查暗访,加大处罚力。近两年以来,市教育局通过明查暗访和专项检查,对学校利用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组织学生补课、不执行作息时间、不按备案课表上课、超规定发放教辅资料等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和处罚。为建立长效机制,我市为学校建立了办学行为档案,开展办学行为评价,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实行硬扣分的办法,即在教育质量评价总分上减去办学行为评价扣分后,再纳入校长绩效考核和教育质量表彰。三是将省示范高中的招生计划分解到初中。我市进一步优化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分解到初中学校的办法,扩大分解比例。从20xx年起,市教育局按照初中学校学生人数、办学水平等要素,将枝江一中50%的计划生(正取)计划分解到初中学校,20xx年达到55%,有力地配合了规范办学行为工作,遏制了初中学生择校现象。

通过近几年的工作,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行为基本得到规范,无重点学校,学校无重点班,无利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现象,无乱订滥印违规发放教辅资料现象,学生作业量得到有效控制,学生课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3、坚持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杜绝“择校现象”。“普九”验收后,我市一直坚持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近几年以来,我市对适龄少儿入学,先由市教育局向社会公布各义务教育学校服务范围,再由中心学校按适龄少儿登记册、小学毕业生名册、各学校服务范围,将适龄少儿安排到就近的小学或初中,同时由镇政府下发《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这样,三管齐下保证了入学秩序的稳定有序,基本杜绝了“择校”现象。适龄儿童、少年多年保持了100%的入学率巩固率。

4、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由于近几年以来加大了办学行为规范的力度,各义务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课时开设上都基本得到规范,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按照市教育局规定的课时开设,做到了国家课程各学科不多课时、不挤占其它课程的时间。近三年,市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校实施了“阳光体育艺术2+1”工程,落实了体育艺术课程课时、30分钟大课间和每天1节的课外活动,让所有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并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基本掌握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形成1项艺术素质。“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作为1项全体性的项目融入其中,在各学校已经普遍开展起来。同时,我市认真组织学生体质监测,各学校每年认真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市教育局认真组织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20xx年的体质测试,义务教育学校学生的体质合格率在98%以上。

5、完善质量评价机制,推动质量全面提升。20xx年建构了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法,20xx年进行了修订,20xx年8月,又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更新的需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适当弱化了学业考试,加强了德育、体卫艺和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每年上半年的5月-6月对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德育、体卫艺、科技活动、装备应用工作,市教育局都采取资料查看、现场察看、师生访问、测试、听课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考评,并每学期都按时组织开展了教学视导活动,加强了教学全过程指导、监督。进一步端正了学校办学思想,推动学校形成了全面的质量观。

(六)健全关爱机制,重视特殊学生

1、开展志能关爱,提升教育水平。20xx年初,为全面做好留守学生、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品行有缺点学生、残疾学生等11类特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制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特殊群体学生“志能关爱”行动的通知》,组织学校普遍建立了八项工作制度、完善了一卡一册、搭建了“五亲一站一访”交流关爱平台、开展“三助三多三关”教育活动,做好了两个结对(帮扶教师、互助同伴)工作。

2、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我市在每年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和转入马家店城区就读审批工作的通知》中,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工作都进行了安排,坚持与本地户口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

3、对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资助工作落实。20xx年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4635人351万元。20xx年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4210人382万元。

4、提升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普及程度。20xx年印发了《枝江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教育工作的通知》,从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等方面对做好残疾人教育工作进行了规范。每两年对1-2年级在校生进行了残疾少儿筛查,建立了完整的残疾儿童少年名册。各学校对辖区内年满6-14周岁的残疾少儿上门动员,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20xx年为98.6%、20xx年为97%,20xx年,全市110名正常残疾少儿全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仍较突出。

篇3:县教育发展报告

近10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道路、通讯的逐步改善, 维西人对兰花经济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过去视为草如今视为宝。今天的维西人家家养兰, 户户栽花。在实地走访农户过程中, 时常可以听人们提到“兰花房子”、“兰花车子”, 这些年, 一大批农民在兰花养殖和经营中获得了实惠, 增加了收入, 有了能力建房, 购车。据统计, 近年来, 维西每年仅在兰花节期间的兰花交易额就达500多万元, 占维西县GDP的0.5%, 有的兰苑, 仅一户的交易额就超过百万。维西农户, 40%都受益于兰花的栽培和经营, 有的销售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60%左右, 几乎构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年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有了养兰的收入, 使得他们的家庭净收支状况基本平衡, 甚至略有盈余。由此可见, 兰花种植、经营在改善维西农民经济状况, 提高其生活水平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兰花产业, 作为当前维西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生物产业的一个分支,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可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兰花产业的发展对推动维西经济不断向前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适度加大金融支持兰花产业发展的力度, 实现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成为维西经济发展进程中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维西县兰花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 资源现状

维西是中国细叶莲瓣兰的原生地和主产地, 是“兰花仙子”的摇篮, 维西细叶莲瓣兰在兰艺界独树一帜, 海内外兰花爱好者对维西兰花情有独钟。目前, 维西县境内现已查明的兰花有150个原生种, 80余个特色名兰和200多个新种。被载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云南重点保护植物名录一级保护的云南素心兰属国兰中的佼佼者, 其原生种源产地就是维西;主要高山花卉名录中的杓兰有5个优质原生种源, 同样是维西独有。维西是滇兰, 尤其是细叶莲瓣兰天然原生种源特产基地。自2000年以来, 维西向省内外兰花博览会上送展兰花30多次, 获得各类奖项近200枚次, 其中获金奖达50枚次之多。在全省、全国兰花博览会上挂金夺银的许多莲瓣兰、豆瓣兰精品, 如太白素、领带花 (黄金海岸) 、玉兔、丽江星蝶、倚天奇蝶、国色天香、炎黄子孙、奥运牡丹、大丽之华、金玉良缘、碧龙奇莲、心心相印、白雪公主、三江麒麟以及天雨流芳、三羊开泰、中国龙等原产地都出自维西, 有的品种还通过内地远销到中国台湾、香港地区, 以及日本、韩国等地, 都充分展示了维西优势的国兰资源。

(二) 生产现状

近年来, 维西兰花栽培有很大发展, 已经初步形成以农户为单位, 自主栽培, 自主经营的兰花经济链。自1998年起, 受韩国、日本、台湾及广东等地兰商纷纷到滇西选购莲瓣兰等因素刺激, 维西兰花市场也快速升温, 兰价一涨再涨, 小雪素从100元上涨至400元, 莲瓣兰中的“财神献宝”从80元上涨至30000元, 这样的热炒热卖一直持续到2005年。从2005年起, 维西兰市开始降温, 至2008年调查之日, 兰花市场价格一直呈下降调整趋势, 兰花栽培营销趋于理智与稳定发展。

维西兰协成立于1983年, 并始终致力于维西兰花产业的发展。兰协大力开展各类兰艺学术交流, 宣传普及兰花知识, 强化资源保护意识, 积极加强与省内外兰协及兰友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以来, 维西兰协共举办兰艺学术交流座谈会30余次, 利用科技三下乡及科普培训等形式开展兰花栽培与鉴赏培训班15期, 编印和发放《维西兰花栽培与鉴赏》技术资料2000份, 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次。在兰协的牵头下, 维西养兰规模不断扩大, 养兰队伍不断增多, 养兰技术也不断提升。据初步调查估计, 维西县现存兰花栽培数量达110万盆, 约1000万株, 县内兰花栽培经营农户有6580户, 从业人数达7100人, 占全县农户数的70%。投资100万元以上规模养植户约有35户, 按当前市价年产值超过3亿元, 部分兰花还走出国门, 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同时,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 还涌现出幽香兰苑、雪龙兰苑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兰园、兰苑30多个, 一个资源价值上亿元的绿色生物产业已经基本形成。

维西县委和县政府对兰花产业发展也给予了很大支持, 在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 克服各种困难, 拨出专向经费支持兰协举办一年一度的“香格里拉维西兰花节”。平均每年的兰花节上都会有4000盆兰花展出, 观众达3000多人次。在前几年全国兰市兴旺时, 维西兰花仅在兰展期间的交易额每年均在500万元以上, 就算在今年这种全国兰市被兰界称为市场冰点的低迷时期, 维西兰花市场仍然人财两旺。据不完全统计, 自今年二月以来, 已有50万株普通兰花被外地客商买走, 许多高档兰花也因今年价格较低而交易活跃, 全县兰花交易额接近500万元。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认识不足。

维西拥有丰富的兰花资源, 也具备良好的兰花生产条件, 同时也面临全省花卉产业升级的发展机遇, 但怎样利用现有基础、怎样把握良好机遇, 怎样保护兰花种质资源,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尚未形成全面明确统一的认识。

2.、科技滞后。

在调查中, 被调查农户都认为花卉种植技术对兰花种植效益的提高非常重要, 农户普遍反映, 他们会通过书报、网络或向亲戚朋友学习一些花卉种植技术, 但他们所掌握的种植技术水平还是相对很低, 就目前的生产方式, 不但繁殖率低, 而且生长缓慢。因此, 科技进步, 尤其是资源保护与繁殖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已经成为维西兰花产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3. 产业化水平低。

据调查显示, 目前维西县兰花产业主要以农户小规模自主经营为主, 兰花的种植80%主要依靠自己, 有20%会请家人或亲戚种植, 尚无雇工养植的情况。在被调查者中, 有两位农户曾经从事过定单生产, 但数量不多。兰花销售方面, 90%的兰花都是农户自己在市场上销售, 也有客商到农户家里选购以及被厂商收购的情况, 但比率很小, 约占10%。缺乏花卉种植销售龙头企业, 以及处于庭院式小生产和分户式分散营销的初级水平构成了当前维西兰花生产现状。

4. 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 维西县投入兰花产业的资金规模小, 资金来源渠道十分狭窄。据调查显示, 种植兰花的资金70%主要来源于农户的自有资金, 农户家里有多少钱就投资多少于兰花种植, 约26%的农户会向亲朋好友借款来投资发展自己的兰花种植, 向金融机构贷款投资兰花的为数不多。据兰协介绍, 截止2008年6月末, 农户向金融机构贷款用于兰花投资约300万左右, 仅占全县兰花产业总投资额的4%。因为花卉产业自身固有的风险性, 农户担心难以取得花卉贷款, 往往以其他理由申请贷款投资兰花种植, 所以花卉产业贷款实际情况无法从金融机构全部得到反映。但即便如此, 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仍然是该县用于兰花产业的资金投入, 不论从融资渠道上还是投资数额上都不足。

5. 管理体系不健全。

多年来, 维西县除了兰协外, 就没有其他花卉服务机构, 虽然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维西兰花产业发展, 但因县政府财政困难, 没有充足的专项经费, 从而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兰花产业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维西县兰花产业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 金融支持现状

课题组对维西县的2家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 分别就金融支持兰花产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关金融支持情况具体见表2-1。

单位:万元

注:数据为各金融机构截至2008年6月末的各类贷款余额

从表2-1中可以看出, 金融机构对“三农”经济重视度较高。农村信用社截至2008年6月末, 各项贷款余额为13019万元, 比年初增加4060万元, 增长45.32%。其中农业贷款8546万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5.64%, 比年初增加1084万元, 增长14.53%;农户贷款8350万元, 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14%, 比年初增加了888万元, 增长11.90%。中国农业银行截至2008年6月末, 各项贷款余额为28059万元, 其中农业贷款为322万元, 占各项贷款的1.15%, 农户贷款为2543万元, 占各项贷款的9.06%。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农户贷款主要用于种、养殖业, 还有春耕、备耕所需要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表2-1显示, 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对花卉产业发放过贷款。其实, 贷款用于投资兰花的情况是有的, 只不过申贷农户专款不专用, 他们以建房、养殖为用途申请贷款, 然后用来投资兰花, 因此实际的花卉信贷信息就不能在金融机构信贷情况中得以反映。但即便如此, 投资于兰花产业的贷款数额还是很小, 据兰协统计, 截至2008年6月末, 投资于兰花产业的金融机构贷款大约为300万, 仅占全县兰花种植投资的4%, 与全县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相比, 仅占各项贷款的0.7%, 仅占农业贷款的3.38%。不管从投资占比还是信贷占比来看, 目前维西县兰花产业的信贷融资还处于较低水平, 金融机构支持兰花产业发展力度明显薄弱。

(二) 制约因素分析

1. 贷款期限与兰花产业发展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目前, 金融机构贷款期限大多在1年以内, 而要培育出一株性状稳定并且有经济价值的兰花, 从种植培育到产生经济效益一般需要1~3年以上, 而且由于花卉产业的特殊性, 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的投资明年不一定能全部实现收益, 所以, 由于贷款期限短, 花农很难在贷款期限内实现收益并还本付息, 作为承贷主体的金融机构风险加大, 贷款清收难度加大。由于金融机构在经营上强调风险管理,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金融机构对兰花信贷的有效投入, 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兰花产业的金融支持。

2.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兰花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持。

在对农户和金融机构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 对于申请和办理贷款, 农户和金融机构都认为抵押、担保落实难。农户普遍反映, 银行贷款门槛高、要求苛刻、贷款审批时间长、手续烦琐, 并过分地强调抵押和担保。银行也反映, 农户担保、抵押不实, 很难准确把握其信用度和还款能力。目前, 迪庆州境内只有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没有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 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 信用评级难, 抵押、担保难落实, 而兰花产业也是一个未来收益不完全确定、风险相对较高的产业, 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因此往往不愿意向其提供融资服务, 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机构对兰花产业的信贷支持。

此外, 社会信用环境差, 贷款违约率高。从调查中了解到, 截至2008年6月末, 农村信用社各项不良贷款余额为1060万元, 农业不良贷款余额为1048万元, 全部为农户不良贷款, 占各项不良贷款余额的98.87%;农业银行的各项不良贷款余额为12262万元, 农业不良贷款为322万元, 占各项不良贷款余额的2.63%, 农户不良贷款为2377万元, 占各项不良贷款余额的19.39% (见表2-2) 。由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使用的有偿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资金筹措行为普遍短期化, 只管借不管还的思想在一些个人中还广泛存在, 社会信用意识淡薄, 借款人逃避银行的资金监管、赖帐不还的失信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信用环境不良必然给当地的金融信贷带来了较高的运行成本和坏账损失风险, 金融部门自然不会轻易发放贷款, 这也就成为制约花卉信贷支持的瓶颈之一。

单位:万元

注:表中数据为各金融机构截至2008年6月末的各类不良贷款余额

3. 农业保险缺位, 加剧了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 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 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 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 便于其获得贷款, 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 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目前, 迪庆州境内的保险公司都没有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由于农业保险的缺位, 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风险程度的评估, 加剧了农村信贷供给紧张状况。农业保险市场的滞后发展, 导致风险分散机制的缺失, 使农业信贷风险几乎都由银行来承担, 造成收益和风险的不匹配, 因此抑制了金融机构对农业, 具体到对兰花产业信贷的积极性。

4. 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信用社基于农户的信誉, 在核定的额度和基础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期限在一年期以内的贷款。这样的信贷政策能给那些难以提供抵押、担保的困难农户以极大的融资便利。但是, 由于政策宣传普及力度不够, 大多数农户都未曾申请得到过小额信贷, 表现在, 被调查的10户农户中, 只有一户得到过小额信贷, 其余9户都未曾得到过小额信贷, 因为他们反映根本不知道有这项优惠政策。而调查中, 获得过小额信贷的农户反映, 小额信贷期限过短, 金额偏小 (维西县在3000元及以下) , 而对于兰花产业, 若要培育经济价值高的品种, 资金投入量是很大的, 一般的小额信贷很难满足资金需求。因此,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对兰花产业的支持。

三、维西县兰花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政府方面

政府作为地方发展的“主心骨”, 在兰花产业中, 也应实施一定的扶持政策。首先, 政府应牵头, 突出生态、绿色理念, 保护环境和野生兰花种质资源不受破坏, 制止过度采挖兰花生草的行为, 并加强市场的监管, 禁止生草大量转出。第二, 政府应鼓励科技部门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技术咨询服务, 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多举办花卉技术培训, 直接指导农户生产, 为花农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第三, 政府应加强指导经济、服务经济的职能, 并加强对兰花协会的监督和管理, 使兰花协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及时为花农提供花卉供求及市场价格波动信息, 促进政府、花农间的交流与协作, 共同促进花卉业的快速发展。第四, 财政部门在年度预算中要设立专项资金投入花卉生产, 扶持和培植一批有经济实力, 花卉栽培、营销经验, 可在兰花生产方面起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带领农户实施兰花的科学种植经营, 同时要维护好生态环境, 保护好兰花资源, 并在竞争激烈的花卉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第五, 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方面, 政府应全力支持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 加大对欠、赖、逃债行为的打击力度, 调动金融机构对兰花产业支持的积极性。

(二) 金融支持方面

目前维西兰花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比较突出。如果有了充足的资金, 就能充分发挥维西兰花的资源优势, 促进兰花科学种植技术推广应用, 提高兰花种植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维西县新农村建设进程。可见, 适度加大兰花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不论对兰花产业发展, 还是维西经济发展, 都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应结合维西实际, 适度加大对兰花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1.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 也是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加强金融创新, 一是提高市场研发能力, 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各金融部门应结合维西实际增强产品业务功能, 明确信贷支持方向, 根据兰花产业资金需求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灵活设计制定金融信贷产品的期限和金额, 在兰花生产旺季的时候, 在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前提下, 适当增加信贷资金发放, 以有效地满足兰花产业的资金需求。二是提升服务能力。金融部门应加强服务设备和服务科技含量等硬件设施建设, 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 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运作效率, 在信息咨询方面为兰花产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咨询服务。

2.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拓宽营销渠道, 加大对兰花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

一是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多种渠道更多地收集包括个人品行, 信用记录, 对外担保等信息的一手资料, 准确把握农户的经营、经济状况的真实性。二是改变目前单一强调抵押贷款的做法, 逐步建立银行、农户双方相互接受和认可的多元化风险保证体系。三是建立信用担保机构,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这样可以排除个人向金融机构融资时担保品、抵押品不足的障碍, 可以弥补个人信用的不足, 分散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风险, 促进融资交易的发生, 实现金融机构对兰花产业的金融支持。四是加大对信贷人员市场营销、预测等现代金融及花卉知识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正确评估信贷资金风险奠定基础。五是加大对失信者的信贷制裁力度。六是提高金融信贷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各种金融信贷知识, 提高人们对金融信贷的认识, 解决人们对金融信贷的认识的疑点、盲点。

3.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在, 国外很多国家为了支持农业发展, 大都有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 并且由于农业保险风险过大, 成本较高, 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 都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而且, 大多都制定农业保险法, 确定其基本法律依据。就目前来看,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保险公司大多不愿接受农业保险, 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予以扶持。因此, 应加快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加强农业保险立法, 大力鼓励现有商业性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 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农业保险制度, 切实保障促进种兰农户稳定增收, 确保农村、农业的利益。

4. 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办法, 扩大贷款额度和期限。

农村信用社要壮大资金实力, 根据兰花产业的实际情况, 合理确定农民的贷款期限, 适当增加贷款额度,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 适度加大对兰花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5. 央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一是要积极协调各行社对逃废债务的企业或个人实施制裁, 使逃债者无款可贷, 无处贷款, 切实为银行的信贷行为提供一个优良的信用环境。二是要鼓励信用社适当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力度, 切实解决农户种植兰花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信贷营销观念, 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下, 满足种兰户在兰花生产旺季时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四、结束语

篇4:县教育发展报告

摘要: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三级教育网络机制是培育新农民的主要方式。通过对首都郊区农业大县延庆县、乡镇、村三级农民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的调研,摸清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探索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总结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三级教育网络 建设现状 优势特点 存在问题 管理建议

实现中国梦,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首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决定都市农业建设的成败,决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成败、直接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一、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现状

延庆县是京郊农业和旅游大县,全县有376个行政村。28万常住人口中,有17万农业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只有初中以下学历。由政府主导,教委牵头,本着构建大职教体系的工作思路,2011年延庆县教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县、乡镇、村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的工作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全县范围内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网络,要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办学体系,进而大力开展农民培训的工作要求。该意见实施两年来,产生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一)三级教育网络初步形成,新型农民培养步伐明显加快

延庆县教委在三级网络体系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在设备设施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全县从事农民教育的教师有160人,现已在全县设立了15所乡镇成人学校,在200多个行政村设立了村级成人学校。在管理机制上,县教委明确了延庆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地位,构建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学校为纽带、村级成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培训网络。

(二)学历教育培训蓬勃开展,农民学历+技能需求得到满足

为满足农民“技能+学历”的双需求,切实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农民中等学历教育培训。专业全部围绕各乡镇、各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实际需要开设,目前中专班开设果树、蔬菜和药材、养殖、大田、花卉、文艺、综合七大类13个专业,各村开设的专业都各不相同,一村一个样。全县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

(三)开办农民文艺中专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农民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同时,有了更多的精神文化追求。2010年我们依托三级教育网络在全市第一个开办了社会文化艺术中专班(简称文艺班),对农民进行系统的文艺知识和文艺技能学历培训。2012年为满足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让更多的村、更多的农民受益,我们和文委合作,对每村一名的群众文化组织员进行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培训,让他们把各村的文化活动组织起来。现已在15个乡镇开办了48个文艺中专班,注册学员2152人,跟班学习的农民有1500多人,其中群众文化组织员中专班有15个,学员涉及全县376个行政村。

(四)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升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内,现有在籍农民中专学历班111个,学员5885人;有田间学校24所,共有学员856人;有大专学历教育10个批次,学员286人;每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这个规模在北京市是最大的。

办学效益显著提升。首先是帮助农民致富,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移就业的挣上了工资;在家从事种养殖业生产的,通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和田间学习,他们的农业管理技术得到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同时生产的盲目性得到改善,实现了增收。其次,培训提高了农民文化水平和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我们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百姓对教育的认知度、信任度、满意度,在北京市对各区县教育满意度调查中,延庆县连续四年排名第一,我们认为这里面有我们的功劳。

办学影响力明显增强。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信赖,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几年来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延庆职教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中国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等市级以上荣誉30多项。先后有联合国发展中国家中的9个人口大国教育专家、新疆农广校、吉林农广校等到我县考察学习。我们延庆的农民成人教育的办学情况,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上过新闻联播。

二、三级教育网络机制的优势与特点

开展农民三级教育网络建设两年来,我们充分的感受到,这个机制有着旺盛的的生命力。

(一)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了有效联动,优势互补

在三级网络教育体系中,各级学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职教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业务指导、师资培训与提供、学籍注册与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技能取证及办理毕业手续等工作,既要依托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校,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又要负责统筹、指导、安排乡镇、村校培训工作,对乡镇、村校的管理和师资队伍有培训和指导职责。乡镇成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进村了解需求,帮助职教中心招收学员,负责协调提供教学场地,负责组织村校的教学组织,上对职教中心负责,下对村校起指导作用。村校一般由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负责管理,上对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负责,下对村民负责,主要职责是了解村民教育需求,收集整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技术问题,及时向职教中心和乡镇成人学校反馈,协助上课教学组织、教学场地提供和后勤保障。三级网络中的每一级学校都缺一不可,有分工,更多的是密切合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教育机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较之以前显著增强。

(二)在教育范围上,实现了充分辐射,覆盖全县

延庆县下辖15个乡镇,376个行政村,现在我们的农民教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绝大多数村都有培训班,每个村都有学员参加学习。

(三)在学习形式上,实现了工学交替,双轨同步

三级教育网络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充分考虑了农民实际。在办学模式上,采取“两校合一”模式开展农民培训,该模式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田间学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知识面较广、专业理论内容丰富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优势和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的田间学校教育优势都得以充分发挥。针对农民教育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实现了“教学——实践——再教学”的循环互动,成功地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为使农民不出门就能学到知识,农闲时间或晚上在村校上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农忙时围绕动植物生长周期上专业实操棵,所以很多课堂就在田间地头。这种办学形式和学习形式,帮助农民学员解决了工学矛盾,使农民学员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操技能。

(四)在教学形式上,实现了专兼教学,双师施教

现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和教学组织的专职教师有160人,另有100多人的外聘教师队伍。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双师合作”教学模式,所谓双师合作培训模式就是每节课都由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两位教师一位叫资源人,一位叫辅导员,二人需要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培训模式在保障机制要求上课前必须有学员需求调研和分析,在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求依据农民现有起点,台阶要小,以绝大多数学员努力能会为目标,内容以有用、实用、好用、能用为标准,教学中让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业评价方式上注重多种形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这些模式和方法为农民学员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提供了有效保证,学员享受了更多的学习乐趣,教师也体验到了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五)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模块教学,双纲并举

现已开设的13个专业都建立了“文化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素质提升模块+职业资格取证”的课程体系,每个专业课程都同时制定了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相应的专业实操课程教学计划。为解决教材问题,由职教中心牵头,开展校本教材编写,现在每年都有10来本校本教材面世,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民教育教材体系初步建立。

(六)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了学历能力,双证齐备

对学员来说,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取得一种技能证书,就增加了就业、增收的机会与可能。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职教中心的龙头作用得已充分发挥,通过协调劳动、财政、教育考试等部门,帮助学员在进行学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技能证书考证学习。“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学员的职业竞争力。

三、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级教育网络的机制建设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延庆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已经走在北京市的前列。但通过实践与调研,我们发现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很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联动机制建立问题

现在的农民培训工作中很多部门都参与其中,比如文化部门负责文化类的培训,农口负责技术推广类的培训,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业资格培训,技术监督和安全监督部门负责转岗技能培训等等,各个部门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部门,由于缺乏质量监控,培训质量没有保证。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在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下,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多数是从普教转过来的,既没有涉农专业知识,又缺乏给农民授课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因此很多教师只能是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不能任课。

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师资,职教中心一方面依托大专院校对本校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另一方面把区域内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行业能手组织起来,成立了100多人的外聘教师师资库,为农民的培训工作提供师资和智力支持。外聘教师多一方面涉及到大量的课时费,增加教育成本,另一方面乡镇成人学校教师不能任课,出现资源浪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调动成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胜任农民教育的课堂,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一直没有固定经费给予保障。由于现在开展的各种培训全部是无偿的,所以公用经费根本就不够,职教中心能够确保培训工作正常开展,靠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申请项目争取的资金。各个乡镇成人学校由于没有固定经费支持,又缺乏项目资金支持,所以培训所需费用只能靠乡镇政府支持,乡镇政府领导对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

(四)乡镇、村级成人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教育需求问题

虽然这几年成人学校建设的速度在加快,但是和基础教育还是有很大差距,现在的乡镇、村成人学校依然存在场地不固定,甚至没有场地的现象,培训设备设施也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教育需求。

(五)乡镇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管理问题

对乡镇成人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管理在机制上存在问题,因为管理不到位,造成部分干部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成人学校的教育职能发挥不足。各乡镇成人学校虽然针对乡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基本没有针对性地制定长远的农民培训规划和教学(开班)计划,对于乡镇范围内的所有培训工作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有一定局限性,教育职能的发挥还存在很大空间。

(六)农民教育培训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问题

目前的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安排和设置主要是围绕农民实际需求进行的,围绕着乡镇、村的主导产业进行的,已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主,农民素质综合提升的课程比重不足。因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来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上,为将来农民成为市民做准备,目前这方面的课程非常缺乏,也没有这方面的教材。

四、进一步完善三级教育网络管理机制的建议

解决以上三级教育网络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破管理瓶颈,才能实现农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内涵发展。

(一)由政府牵头,建立全县一盘棋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机制

延庆县委、县政府要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要把每年农民成人教育的培训任务都要纳入政府的折子工程,要对各乡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要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联动机制,要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建立一个培训组织管理、质量监督体系,把各种培训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二)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把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技术能手组织起来,为农民培训提高师资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机制,提高资金支持,对现有成人学校教师大力开展专业培训,要为每位教师确定2~3个专业发展方向,要依托农职院等大专院校对教师开展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要为每位教师专业实操训练提高支持,要让他们拜外聘教师为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训练。力争用3~5年使所有专任教师成为专业的技术能手,能够独立开展实践教学。

(三)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保障

建议政府能够对农民教育经费给予支持和保障,人均教育经费不低于5元/年,是一个最低标准,建议政府要对成人学校给予办公经费支持,乡镇政府每年也应拿出固定经费支持培训工作。

(四)加大成人学校的硬件建设投入力度

建议按照北京市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开展成人学校建设。

(五)加大乡镇成人学校的管理力度

把乡镇成人学校的人、财、物进行整合,实现统筹管理。

1.人力资源的统筹。将现有成人学校的干部教师的人事关系调整到职教中心,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或兼课,纳入教师管理系列。

2.管理运行的统筹。由职教中心根据乡镇产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研究办学方向,统一制定规划、计划,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培训。

3.硬件设施的统筹,乡镇成人学校资产变更到职教中心,由职教中心负责财产的调配和管理。

乡镇成人学校要主动发展,要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使自己成为乡镇成人教育的主阵地,使乡镇成人学校成为当地的社区教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科技示范与推广中心。

(六)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比重

要对现有培训课程模块进行调整,要逐步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的课程比重,要逐步加大现代市民的意识、市民文明要求、城市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等内容的培训。要组织人员加大综合素质提升类课程研发力度,为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延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延庆县“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课题类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课题名称:三级农村成人教育网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新型农民培养创新机制研究

课题批准号:AEA12077

篇5:县农业发展综合报告

县农业发展综合报告 以粮食增产和农民

增收为重点夯实农业基础

一年来全县农业在克服了低温寡照、多灾多雨的不利影响下,多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了%;粮食总产量初步测算实现亿斤,同比增长了%;农民人均收入预计达到5300元,同比增长了%。

一、工作完成情况

基础设施:完成东北黑土县柳河项目区建设任务,投资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工程2450公

顷,总投资80万元;完成香磨山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四、五、六期工程,总投资5400万元;香磨山灌区未级渠系改造工程,总投资600万元,工程总量公里;完成6个水利基础工程前期准备及立项工作;全县农机总值达到34985万元,拖拉机保有量24701台,水稻插秧机3020台,大中型配套农具55524台套,小型配套农具9987台套,完成机械春耕整地76万亩,机械播种120万亩,机械收获88万亩;共落实水稻大棚育苗小区26处,标准化水稻育苗大棚2020栋,45万平方米;完成抗旱投资964万元,打灌溉机电井446眼,维修机电井820眼,清淤35公里,修建提水闸6处,新建农道桥2座,维修排洪闸1座,焊制水灌300个,全县完成泡田灌溉面积万亩,取得抗春旱工作全胜.民生工程:争取到标准化良田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体系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水稻育苗大棚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关系到农业长远发展,提升农业科

技水平的大项目;共发放农业贷款亿元,发放国家和省、市各项惠民补贴1100多万元,争取家村一事一议奖励资金540万元;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确定了七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学校,完成1万农民劳务输出,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发展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社48个;林业生态建设共完成造林26570亩;总投资3962万元,项目建设期为三年的镇给水工程,共完成总量的97%;投资1767万元,解决55个村屯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革命故乡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16个屯,为革命老区村屯1632户,6038口人解决人畜饮水难问题;全年共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四次, 增雨900多万吨,受益面积400平方公里,经济效益500多万元。组织高炮人工防雹作业89次,保护2970平方公里,经济效益1200万元;动物免疫密度达到95%以上;新发展农店50家,村屯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共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86期,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200人次;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万

元,补贴机具462台;实施水稻育插秧示范推广项目,争取资金10万元;落实试验示范面积1350亩,完成秋整地80万亩,深松整地46万亩.畜牧及特色经济:黄肉牛饲养量达到万头,同比增长3%;生猪饲养量达到万头,同比增长22%;山绵羊饲养量达到万只,同比增长%;禽类饲养量达到202万只,同比增长15%;肉类总产量达到12458吨,同比增长%;禽蛋总产量达到6718吨,同比增长9%;牧业产值实现亿元,同比增长2%;发展各类专业示范村10个,专业屯39个;落实肉牛养殖场70个,出栏肥牛3000余头;肉鸡养殖户388个,蛋鸡专业户576个,养猪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成殖场18个,养猪100头心上的专业户132户.发展养羊50头以上的专业户120户;落实人工种草7500亩,改良草原2600亩,封山育草2200亩,退耕还牧3300亩,落实青黄贮饲料13800亩;通过申请立项,共引进资金合计458万元。特色经济方面,应用高新技术,重点开展了

野生马鹿及野猪等野生动物的驯化和杂交改良工作.现有鹿场3个,鹿存栏310头,野猪养殖场4个,野猪存栏1500余头,貉子、貂、獭兔、山鸡、林蛙等养殖生产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完成黑木耳生产150余万袋,产值200万元;五味子产鲜果5万公斤,产值10万余元;红松果材兼用林39444亩,共采集红松籽4万公斤,产值80万元;累计栽植刺五加3300亩,冠下人参770亩;开展了北方寒地落叶松商品苗幼苗精细施肥及培育技术的研究课题;完成了大果榛子栽培和越冬实验工作;在石河林场引进山姑娘种植项目;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庭院经济发展迅速;驼峰生态旅游开发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1200万元。

新农村:第二批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启动,我县有一个省级示范村、六个省级试点村、一个市级试点镇、六个市级试点村开展新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全县各试点镇、村共新建设白色路面公里,新修砂石路25公里;新修普通路边沟公

里,水泥边沟9270延长米,红砖路边沟3800延长米;新建铁栅栏25370延长米,水泥围栏1102延长米。绿化树栽植53390棵;新建村部三处419平方米,维修村文化室、计生服务室384平方米,新建村卫生所二处157平方米;泥草房改造413户;新打饮水井4眼,改造饮水工程7处,新建地下排水1072延长米;新建休闲广场二处4370平方米;铺设彩砖8750平方米;新建入户踏板桥165个,盖板桥2座;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55户;新建农机合作社一处,配备大型农机具三套;新农村建设正在改变着农民的居住环境,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农民的精神面貌。

行业执法:增加执法人员,配备专用执法车辆,完善执法装备,改善行业行政执法条件。共查处农业违法案件27起,简易程序25起,处罚金额18000元,没收种子120公斤,扣押水稻壮秧剂15吨;通过全天候动态巡查,发现各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5宗,制止土地违法行

为2宗,立案查处5宗,结案4宗;共查处水事案件7起。销毁非法渔具38件,收缴鱼获物300多斤。渔政法规培训渔发125人,水上安检7次;办结林业案件219起,收缴罚没款69万元;审计查处企业违法乱纪纪资金40余万元。有效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局面。

总结今年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不适应。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不适应。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水平低,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要求不适应。四是农民收入渠道仍然较少,与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不适应。五是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与加快改革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六是农业科技干部和农民整体素质低,与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不适应。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研究破解的办法和措施。

二、下步打算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提质增效

保基础:提高土地整理规模化水平,分批次搞好基本农田整理;完善水利设施。投资万元完成香磨山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七、八期工程;投资万元,完成白杨木灌区干线改造工程;投资1000万元,完成农村人畜饮水完全工程;投资400万元,完成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民科技培训。重点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机械化作业等适用技术,广泛推广五大粮食作物科技高产攻关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建立各种专业养殖小区4个,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4个,提高畜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做好四防一抗,加强抗灾减灾体系建设。

促产业:突出抓好粮食增产工作。紧紧围绕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按照优化结构、主攻单产,提质增

产,节本增效的原则,提高粮食生产的全程标准化作业水平,切实促进粮食增产;切实搞好畜牧业发展。以发展“两高一优”现代化畜牧业为突破口,重点打造绿色肉牛产业和生猪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畜牧业“五四三二一”发展战略,黄肉牛饲养量达到11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18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210万只,山绵羊饲养量达到4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万吨,禽蛋产量达到7万吨,草原改良及人工种草6000亩,退耕还牧2500亩,种植青贮饲料15000亩;努力开发特色经济。在黑木耳、五味子发展上坚持强基固本,适度规模经营。引进明特优品种1-2个,示范养殖面积200亩。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推广,确保成虾出池率达到70%。进一步扩大驼峰生态旅游项目建设规模,尽早尽快地建成风格独特的省级生态风景区;做好劳务输出创收工作。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

转变,实现劳务收入持续增长,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推进新农村:一是按照“二十条”标准,完善建设内容,加快建设速度。二是集中力量,打造新农村建设精品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主管理等方面做到高水平、高档次,在全县范围内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抓稳定: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加强农村矛盾摸排调处工作。继续加大调研、调处和化解工作力度,及时排查和解决农村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努力化解积案和难案,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强服务:强化学习,提高工作能力;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转变职能,强化法律意识;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使农业行

篇6:县财政改革发展调研报告

一、积极培植财源,提高加快产业提升的能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工业又是产业的关键。,二产实现的税收占全县税收近70%。财政要增收,希望在工业。财政部门要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资源特色,把主要精力放在扶持企业做优做强、提升产业层次上来,大力扶持打造矿产品精深加工和产业承接的重要聚集地。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力度,每年安排工业园建设资金不少于500万元,支持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园区绿化、亮化和美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工业用地的收储力度,不断扩大园区规模,为引进重大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提供用地保障。

全力支持招商引资。每年安排招商引资基金不低于300万元,确保招商队开展招商工作、参加省市组织的重大节会、组织各类推介会等经费开支。会同县有关部门完善招商引资各项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各单位引进成长性好、配套性强和财税贡献大的项目。

完善各项扶持政策。每年安排承接产业转移奖励资金不少于450万元,主要用于对企业发展的奖扶。结合已出台的“3个20条”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整理。重点支持矿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外矿生产、朝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朝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延伸。完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奖励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多向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放贷。完善纳税大户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增产增效。

二、加大项目建设,提高促进基础完善的能力

紧紧围绕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赣粤边际宜居宜业、文明幸福的精致新城”的目标,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多谋善思,运作好项目,筹集好资金,全力支持全县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争资争项力度。每年安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不少于100万元,围绕打造“三地一城”,加大项目开发资金投入,认真谋划、包装、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与发改委一起充分履行争资争项的牵头单位职责,发挥部门优势,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导向,及时编印政策、项目、资金等信息给各单位,以便有的放矢争资争项。结合我县资源、产业优势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信息跟踪,集中力量争取一批较大项目纳入国家、省、市发展规划。设立重大项目奖,每年安排奖励资金不少于200万元,对争资争项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做好资本运作文章。扶持县城投公司做实做强,精心包装好“一江两岸”老城区改造、工业园区松山片建设等一批有良好收益的项目,促进城投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建设资金,年内完成向银行融资2亿元的目标。加强与省行政事业资产集团的沟通联系,争取其加大对我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力争项目资金2亿元。发挥财政资金“撬杆”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制定出台财税扶持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我县有条件的企业早日上市融资发展。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市政基础设施维修、城市绿化养护等,每年安排城市维护费300万元以上,并逐年增加。对教育、文化、卫生、保障性住房、公路、环保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编制好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加大土地资金的管理,确保土地收储资金需求。对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充分测算财政负担水平,积极探索BT模式、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形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审计等部门要不断加大对工程预决算的审核,节约建设资金。

三、加大支农投入,提高支持城乡统筹的能力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县财政部门应围绕城乡统筹,加大支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扎实推进农民增收。

加大水利设施投入。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节水灌溉工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会同县水利、发改委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防洪堤工程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水利项目的安排和经费投入。统筹规划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土地治理、库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项目,统一规划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设立农副产品发展奖励基金,每年财政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对规模较大的蔬菜基地、果业基地、林业基地、种养大户给予财政补贴。每年安排“一大四小”建设资金200万元以上,支持推进造林绿化工程。整合各类农业资金,大力发展桂花、厚朴和玫瑰等芳香种植基地,年内向上争取200—300万元的产业奖补资金,努力把建设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芳香产业基地。把握上级扶持政策,精心包装油茶、葡萄等基地建设项目,向上争取农业优势产业补助资金。

加快城乡统筹建设。从20开始,在年初一般预算支出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安排、在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中按8%的标准计提、在省市返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按50%的标准计提等三个方面专项安排城乡统筹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集中一定财力和资金,使新增财力向城乡统筹、改善民生倾斜,优先解决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发挥财政导向,提高发展生态优化的能力

围绕建设“生态福地”,县财政部门要创新思路,通过加大投入、争取项目、以奖代补等措施,在推进发展生态化中谋求更大作为。

加大旅游开发投入。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投入,每年安排旅游专项经费20万元以上,确保各项工作经费,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资金、土地、财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重点发展好特色芳香苗木观光、客家瑶族风情、“农家乐”休闲等特色旅游。发挥财政资金、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提升温泉度假村、中滩风景区等旅游景点,完善景区水、电、路和餐饮、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我县旅游层次和环境品位。

争取生态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划分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一契机,依托桃江源区域优势,积极向上争取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年力争实现3500万元,并确保逐年增加。围绕省级梅子山森林公园、桃江湿地公园、桃江源自然保护区、芳香产业等建设项目,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补助资金。同时,积极争取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退耕还林、国家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政策性补助资金。通过积极争取生态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支持创建全省乃至全国的珍稀苗木综合利用示范县、碳汇林业示范县、林业科技示范县和林业项目建设示范县。

制定各项奖扶政策。在每年预算中安排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支出和以奖代补等开支,对林业种植抚育、果业种植、节能减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得好的项目给予适当的奖补资金,并优先作为申报上级补助的项目。

五、坚持财政为民,提高保障民生改善的能力

牢固树立“心系群众,财政为民”的理念,关注民生,加大投入,为全县人民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谋福利,让干部安心干事、让群众安居乐业。

逐步提高职工待遇。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优化各项支出,优先保障干部职工工资发放。在今年将干部职工的津补贴提高至人均1.5万元的基础上,积极跟进市直机关的步伐,尽快达到其发放标准。同时,要继续适时合理增加乡镇干部收入,使乡镇干部能更好地安心于乡镇工作。逐步提高干部职工的住房公积金的缴费标准,增加职工住房公积金收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步伐,提高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对各项民生资金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确保到“”未,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支持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支持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农村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投入,着力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关心、保障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县福利中心、敬老院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前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全力支持扩大第二中学规模、扩建第三小学工程、新建第四小学等工程,落实资金支持县城、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快校舍改造步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从2019年起,落实专项资金,对政府兴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医疗救助使用的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支持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大计划生育投入,保障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资金,适时提高农村已扎二女户生活补助水平。

六、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服务党建领航的能力

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县财政部门应强化党建经费保障措施,切实做到向基层组织倾斜,为我县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保障基层组织运转。将村干部报酬和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预算,建立与村干部工作业绩相挂钩并严格考核的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村干部报酬通过“一卡通”直接支付到村干部个人帐户,同时按每人每年560元的负担标准将村民小组长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19年按每村不少于6万元的标准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到位,保障基层党组织正常运转;继续实施离任村干部的生活补贴政策,对年龄在55岁以上、连续任职2019年或累计任职2019年以上的卸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年补贴资金足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大力支持党建活动。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2019年县本级安排资金72万元,逐步解决活动无场所问题;每年安排党建专项经费不少于60万元,支持农村党员培训,为困难党员发放生活补贴,奖励在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每年安排不少于120万元“三送”工作经费,支持“三送”工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上一篇:开展餐饮服务环节肉制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下一篇:一年级寒假作业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