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海豚湾

2024-07-04

浅析纪录片海豚湾(共8篇)

篇1:浅析纪录片海豚湾

浅析纪录片《海豚湾》

2010年,纪录片《海豚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部讲述、日本太地町的渔民对海豚大规模屠杀的影片自2009年上映之后便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日本太地町渔民对海豚的大规模血腥屠杀在悄然进行……”这是《海豚湾》中震撼人心的一幕。《海豚湾》这部纪录片以真实冷静的镜头语言和高超的叙事技巧揭露了大量海豚在日本太地海湾被屠杀的事实,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灵震撼。纪录片中一幕幕真实而残忍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我,影片中原本蔚蓝被海豚们的鲜血染得赤红的海面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而当我内心深处的道德底线被唤醒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导演对纪录片的把握和素材运用之精湛,以及拍摄团队的付出感到深深的敬佩。

一、选题新颖,主题深刻

其实纵观最近几年的纪录片,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等方面的选题并不少见,但是《海豚湾》并不只只局限于这些,它通过艰难的拍摄,真实客观的再现,再一次升华了保护海豚的主题,同时又再一次的将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在日本太地町这个惨绝人寰的海豚地狱。

以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为主要内容的《海豚湾》,它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是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的选取亦是源于生活中活生生的场景,纪录片中的素材不论是选取还是安排都是紧紧围绕主题的。

日本太地町捕杀海豚已经有着很久的历史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来真正的关注过。《海豚湾》在别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和视觉角度,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技术手段,拍摄出别人没有拍摄的画面。整个纪录片立意高,形式独特,在创作技巧上也有高过别人的手段,在此基础上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反对肆意捕杀的主题是永恒的,《海豚湾》存在的目的是让人们对肆意捕杀海豚寻求一次自身的反省和心灵的启迪,让人们更好的从中发现生命本身的意义所在。这部纪录片在表现大量海豚被捕杀的同时不忘表现一些个体的行为,如某只海豚被渔民们用长钩刀砍杀,用削尖了的长枪将其刺伤,然后拉上小船,割断它的喉咙,砍开它的脊髓,当记录者把镜头从场面进入到某个具体的海豚,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就被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而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及其深刻的涵义也就在这一刹那被完全的释放出来,震撼着每一个受众的心。

导演路易·塞霍尤斯给了受众一副特殊的眼力,使受众从这个特殊的方面去洞察纪录片中的角色以及角色所处的情景。《海豚湾》的主题明显深刻,它让我们产生共鸣。它不是简单地给观众呈现一种现象,一种事物的生存状态,它里面寄托了作者的许多的情感,直逼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深入人心。这部纪录片运用良好的拍摄技巧和堪称完美的剪辑记录了海豚被屠杀的全过程,把人带到了现场,唤起了公众的同情心与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自责,使人们意识到要保护海豚,想去保护海豚,它的主题深入人心,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纪录片的功能。它不仅是一部自然电影,也是一次心灵洗礼。

二、客观的再现真实场景

和所有纪录片一样,真实是《海豚湾》的最大的特色。

理查德和他的同伴们的冒险拍摄行动,当地渔民的干涉和阻挠,不明人士的监视和跟踪,日本农业部副部长的强词夺理„„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对话,每一个动作都是真实的。纪录片里的每一个凄惨的镜头都向观众真实地展现了海豚的卑微命运,表现出了理查德和他的同伴对海豚的关爱,对生命的呼唤以及对捕杀海豚的反对。纪录片用镜头把观众带到了海豚湾的现场,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看到了海豚被集体屠杀的血腥场景,看到了日本政府无赖和推脱的嘴脸,看到了日本民众对海豚屠杀的无知和反感„„纪录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向世界的观众展示了这一切,观众觉得自己看到了真实,看到了海豚的命运,而导演的适度的情感渗透更是引起了善良观众同情心的共鸣。这种适度的情感渗透非但没有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反而的渲染、强化、延伸、凸显客观的记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提升了纪录片存在的价值。

《海豚湾》以一种现场目击的形式,更好的让事件本身说话,真实具体的展现拍摄对象在此过程中具体的情状,描述真实的氛围,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叙事技巧 《海豚湾》的导演在该片中采用鲜明的主观化叙述视角,将三条叙事线索相互交叉,不断设置悬念,既为全面剖析日本屠杀海豚的真相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又使片子高潮迭起,惊心动魄。

该片的第一条叙事线索是讲述主创人员是如何进行实地拍摄的。“我们本来确实想用合法手段来拍摄这个故事。”这是影片的第一句台词。然而导演皮斯霍斯的摄像机无法正常对准日本太地町的那汪美丽却义血腥的海湾,那里各种“禁止拍照…„禁止入内,此处危险”“落石注意”的警示牌林立。附近的渔民巡逻时都有短刀在手,看到有人拍摄就蛮横甚至极为凶恶地上前阻止并抢夺摄像机。因而,主创人员的拍摄历程成为此片的第一个悬念和叙事线索。接下来,在现今社会,保护海洋生态的理念早已成为国际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为什么还要滥杀海豚?解答这个的疑问,片子的第二条叙事线索由此展开。最后,是谁发现和揭露出日本渔民屠杀海豚的事实?为什么是美国人——以里克·奥巴瑞为核心的环保主义者要拯救海豚?这是该片的第三条叙事线索,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叙事线索。里克的人生传奇是《海豚湾》的精魂,对里克19年生命历程的回顾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内心,让大家明白正是里克的醒悟和不懈努力促成了皮斯霍斯跟随他前往太地町神秘海湾进行冒险拍摄。

同时,《海豚湾》采用纪实性的叙事手法,尊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的叙事元素,在叙事方面也遵循了一般纪录片的原则和特征,它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虚实相生,在题材的选择上强调情节的不完整性和主题的集中性以及张弛缓急的叙事性节奏。

四、长镜头的运用

《海豚湾》中综合运用的长镜头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分,它记录的捕杀流程相对完整,特别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较为清晰。通过长镜头展示的客观时空,彰显了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这个事件的本来面目,以及营造了环境氛围和节奏,在一部分画面中制造了悬念,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在《海豚湾》中有一个长镜头表现的是原本蔚蓝纯净的海水被一点点渗透成血红的颜色,这个镜头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许多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又给观众很大的思考空间。通过长长的镜头反映了捕杀者的残忍,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的同时也给观众以生命的思考。

通过《海豚湾》的长镜头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了震撼生命的真实感,它能够表现真实的对象、真实的空间、真实的时间,保持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这个事件连续性、完整性和客观性,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的情景,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深刻的现场气氛。同时通过镜头的运动,造成了一定的氛围和节奏,从而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心理。

五、拍摄过程和技术手段

想要进入一个被严密保护起来、地形险要的秘密海湾进行实地拍摄,所面对的困难和危险确实不是常人所能想象得到的,拍摄《海豚湾》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其中排除拍摄环境恶劣的自然因素,人为的因素则是构成这部纪录片拍摄顺利进行的最大阻碍。在影片中,小镇的镇长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摄制组,如果他太接近那些抓海豚的渔民,不仅有可能受伤,甚至连命都不保。无奈之下,导演皮斯霍斯只能用非正常的方式来记录这一切,他请好莱坞一流的道具制作高手,制作出了可以将高清摄像机藏在里面的假岩石,组织了一支由潜水冠军、前美国空军技师等构成的十一人秘密拍摄团队,带着军事专用的夜视镜、热感摄像机等高端设备在夜晚进行秘密行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摄影机安放在屠杀海豚现场的岩石上,在水下偷偷装上水下摄像机和听音器,制作了无人驾驶的遥控飞机模型,其下方装着一架同样能够远程控制的高清摄像机,等等。最终,摄制组记录下了那些最真实的海豚屠杀画面。

而另一令《海豚湾》在技术手段上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特点是,在《海豚湾》里,摄影机不再是旁观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介入者,它已经成为故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摄影机的重要性,还不同于以往对介入式纪录片的认识。在整部影片中,除了那些采访和过场戏,观众的紧张神经几乎都是被这样一个核心事件牵引着——被千方百计放进进去的摄影机究竟拍到了些什么?以往我们认为,摄影机的介入可以使原本不会发生的场景、故事成真,这已经是摄影机介入的近乎极限了,但是《海豚湾》里摄影机的介入已经毫不忌讳地超越了我们在纪录片领域里探讨的极限,它已经完全成为这部片子的一个“隐性的主角”,这在拍摄的技术手段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海豚湾》的诞生,无论是其保护动物、揭露屠杀的主题,还是其主创人员冒着生命危险的拍摄,都是为了唤起观众的共鸣,加深人们对海豚的关爱以及揭露、谴责和阻止屠杀海豚的行径,《海豚湾》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它是海豚对人类的控诉,是对人类心灵的洗礼,我们都应该从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保护海豚,热爱自然!

篇2:浅析纪录片海豚湾

《海豚湾》这部纪录片以真实冷静的镜头语言和高超的叙事技巧揭露了大量海豚在日本太地海湾被屠杀的事实,带给观众巨大的心灵震撼。纪录片中一幕幕真实而残忍的画面深深震撼了我,影片中原本蔚蓝被海豚们的鲜血染得赤红的海面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而当我内心深处的道德底线被唤醒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导演对纪录片的把握和素材运用之精湛,以及拍摄团队的付出感到深深的敬佩。

一、选题新颖,主题深刻

其实纵观最近几年的纪录片,关注弱势群体,保护动物,珍惜生命等方面的选题并不少见,但是《海豚湾》并不只只局限于这些,它通过艰难的拍摄,真实客观的再现,再一次升华了保护海豚的主题,同时又再一次的将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在日本太地町这个惨绝人寰的海豚地狱。

以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为主要内容的《海豚湾》,它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是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主题的选取亦是源于生活中活生生的场景,纪录片中的素材不论是选取还是安排都是紧紧围绕主题的。

日本太地町捕杀海豚已经有着很久的历史了,但是一直没有人来真正的关注过。《海豚湾》在别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和视觉角度,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技术手段,拍摄出别人没有拍摄的画面。整个纪录片立意高,形式独特,在创作技巧上也有高过别人的手段,在此基础上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反对肆意捕杀的主题是永恒的,《海豚湾》存在的目的是让人们对肆意捕杀海豚寻求一次自身的反省和心灵的启迪,让人们更好的从中发现生命本身的意义所在。这部纪录片在表现大量海豚被捕杀的同时不忘表现一些个体的行为,如某只海豚被渔民们用长钩刀砍杀,用削尖了的长枪将其刺伤,然后拉上小船,割断它的喉咙,砍开它的脊髓,当记录者把镜头从场面进入到某个具体的海豚,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就被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而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及其深刻的涵义也就在这一刹那被完全的释放出来,震撼着每一个受众的心。

导演路易·塞霍尤斯给了受众一副特殊的眼力,使受众从这个特殊的方面去洞察纪录片中的角色以及角色所处的情景。《海豚湾》的主题明显深刻,它让我们产生共鸣。它不是简单地给观众呈现一种现象,一种事物的生存状态,它里面寄托了作者的许多的情感,直逼人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深入人心。这部纪录片运用良好的拍摄技巧和堪称完美的剪辑记录了海

豚被屠杀的全过程,把人带到了现场,唤起了公众的同情心与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自责,使人们意识到要保护海豚,想去保护海豚,它的主题深入人心,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纪录片的功能。它不仅是一部自然电影,也是一次心灵洗礼。

二、客观的再现真实场景

和所有纪录片一样,真实是《海豚湾》的最大的特色。

理查德和他的同伴们的冒险拍摄行动,当地渔民的干涉和阻挠,不明人士的监视和跟踪,日本农业部副部长的强词夺理„„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对话,每一个动作都是真实的。纪录片里的每一个凄惨的镜头都向观众真实地展现了海豚的卑微命运,表现出了理查德和他的同伴对海豚的关爱,对生命的呼唤以及对捕杀海豚的反对。纪录片用镜头把观众带到了海豚湾的现场,让观众感同身受地看到了海豚被集体屠杀的血腥场景,看到了日本政府无赖和推脱的嘴脸,看到了日本民众对海豚屠杀的无知和反感„„纪录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向世界的观众展示了这一切,观众觉得自己看到了真实,看到了海豚的命运,而导演的适度的情感渗透更是引起了善良观众同情心的共鸣。这种适度的情感渗透非但没有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表达,反而的渲染、强化、延伸、凸显客观的记录主体,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升华,提升了纪录片存在的价值。

《海豚湾》以一种现场目击的形式,更好的让事件本身说话,真实具体的展现拍摄对象在此过程中具体的情状,描述真实的氛围,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叙事技巧

《海豚湾》的导演在该片中采用鲜明的主观化叙述视角,将三条叙事线索相互交叉,不断设置悬念,既为全面剖析日本屠杀海豚的真相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又使片子高潮迭起,惊心动魄。

该片的第一条叙事线索是讲述主创人员是如何进行实地拍摄的。“我们本来确实想用合法手段来拍摄这个故事。”这是影片的第一句台词。然而导演皮斯霍斯的摄像机无法正常对准日本太地町的那汪美丽却义血腥的海湾,那里各种“禁止拍照…„禁止入内,此处危险”“落石注意”的警示牌林立。附近的渔民巡逻时都有短刀在手,看到有人拍摄就蛮横甚至极为凶恶地上前阻止并抢夺摄像机。因而,主创人员的拍摄历程成为此片的第一个悬念和叙事线索。接下来,在现今社会,保护海洋生态的理念早已成为国际共识。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为什么还要滥杀海豚?解答这个的疑问,片子的第二条叙事线索由此展开。最后,是谁发现和揭露出日本渔民屠杀海豚的事实?为什么是美国人——以里克·奥巴瑞为核心的环保主义者要拯救海豚?这是该片的第三条叙事线索,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叙事线索。里克的人生传奇是

《海豚湾》的精魂,对里克19年生命历程的回顾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内心,让大家明白正是里克的醒悟和不懈努力促成了皮斯霍斯跟随他前往太地町神秘海湾进行冒险拍摄。

同时,《海豚湾》采用纪实性的叙事手法,尊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的叙事元素,在叙事方面也遵循了一般纪录片的原则和特征,它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虚实相生,在题材的选择上强调情节的不完整性和主题的集中性以及张弛缓急的叙事性节奏。

四、长镜头的运用

《海豚湾》中综合运用的长镜头也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部分,它记录的捕杀流程相对完整,特别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较为清晰。通过长镜头展示的客观时空,彰显了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这个事件的本来面目,以及营造了环境氛围和节奏,在一部分画面中制造了悬念,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在《海豚湾》中有一个长镜头表现的是原本蔚蓝纯净的海水被一点点渗透成血红的颜色,这个镜头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许多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又给观众很大的思考空间。通过长长的镜头反映了捕杀者的残忍,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的同时也给观众以生命的思考。

通过《海豚湾》的长镜头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了震撼生命的真实感,它能够表现真实的对象、真实的空间、真实的时间,保持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这个事件连续性、完整性和客观性,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的情景,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深刻的现场气氛。同时通过镜头的运动,造成了一定的氛围和节奏,从而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心理。

五、拍摄过程和技术手段

想要进入一个被严密保护起来、地形险要的秘密海湾进行实地拍摄,所面对的困难和危险确实不是常人所能想象得到的,拍摄《海豚湾》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这其中排除拍摄环境恶劣的自然因素,人为的因素则是构成这部纪录片拍摄顺利进行的最大阻碍。在影片中,小镇的镇长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摄制组,如果他太接近那些抓海豚的渔民,不仅有可能受伤,甚至连命都不保。无奈之下,导演皮斯霍斯只能用非正常的方式来记录这一切,他请好莱坞一流的道具制作高手,制作出了可以将高清摄像机藏在里面的假岩石,组织了一支由潜水冠军、前美国空军技师等构成的十一人秘密拍摄团队,带着军事专用的夜视镜、热感摄像机等高端设备在夜晚进行秘密行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摄影机安放在屠杀海豚现场的岩石上,在水下偷偷装上水下摄像机和听音器,制作了无人驾驶的遥控飞机模型,其下方装着一架同样能够远程控制的高清摄像机,等等。最终,摄制组记录下了那些最真实的海豚屠杀画面。

而另一令《海豚湾》在技术手段上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特点是,在《海豚湾》里,摄影

机不再是旁观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介入者,它已经成为故事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摄影机的重要性,还不同于以往对介入式纪录片的认识。在整部影片中,除了那些采访和过场戏,观众的紧张神经几乎都是被这样一个核心事件牵引着——被千方百计放进进去的摄影机究竟拍到了些什么?以往我们认为,摄影机的介入可以使原本不会发生的场景、故事成真,这已经是摄影机介入的近乎极限了,但是《海豚湾》里摄影机的介入已经毫不忌讳地超越了我们在纪录片领域里探讨的极限,它已经完全成为这部片子的一个“隐性的主角”,这在拍摄的技术手段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从故事内容看,《灰熊人》是一部以保护大灰熊为中心,记录文明与荒野的冲突矛盾在主人公崔德威身上如何纠集的生态传记片。从影片形式看,导演赫尔佐格主要通过对主人公自己拍摄制作的100多个小时的纪录片进行剪辑整理,加插一部分访谈影像和旁白完成了电影的制作,该电影文本堪称自传与他传的合体。著名意大利电影摄影师维·斯特拉鲁说:“电影摄影就是在胶片上用光写作。它可以在银幕上创作出我心里想的形象情绪和感觉”影视文本在传情达意上与纸质文本相同,甚至因其独特的声画效应,更有超越之处。戴锦华在她的《电影批评》里指出:“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电影是二十世纪人类创造的最大奇迹之一。电影作为奇迹,不仅是指作为伟大科技发明的电影摄放机器和技术,而且是指电影叙事艺术‘偶然’—20世纪最奇妙的偶然—的撞击和结合。”可见,电影叙事被称为一种奇妙的呈现方式,一种奇迹,而《灰熊人》正是电影叙事奇妙呈现的典范。《灰熊人》是“影中影”,即“传中传”。它是崔德威的自我形象构建文本,更是导演赫尔佐格为一个心里己有的传主形象创作的作品。很多人认为:“传记作家和自传作家不能相互替代,一个管窥别人,一个锥探自己。工具不同,方向不同,对象不同,所捕捉的事实当然迥异。与传记事实以个性为焦点不同,自传事实两方而的轴心是自我。”下面我们从自传事实和传记事实两方而来分别探讨《灰熊人》作为自传和他传的不同特征。崔德威“锥探自己”,发现自己不适合生存在人类社会,当他以“一朵温和的花”、一个“和善的勇士”形象出现在灰熊而前时,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拯救。崔德威用摄影机探寻荒野的壮美与神秘,同时也探寻自我。在自己架设的“锥探”之笔前,崔德威自白说:“如果有上帝,他一定会非常非常高兴看到现在的我。如果他能看到我是多么爱大灰熊,多么崇拜他们,多么敬畏他们,与他们多么融洽,他们给我多么好的研究经验,我把照片、录像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的人们。这是有意义的事情。我为自己感到高兴,我很高兴能做这样的事情。我希望我能一直做下去,真的希望自己能够。”研究大灰熊,传播关于大灰熊的知识,给了崔德威生命的意义。他为自己从酒鬼到受孩子们欢迎的“勇敢王子”、“大灰熊的保护神”,从“没有什么可给这个社会”到成为“全国名人”的转变而高兴。

篇3:浅谈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

(一) 叙事学的概念

1969年, 托多罗夫在《<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 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 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于是, 随着结构主义的兴盛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 20世纪最著名的学科之一——叙事学在法国诞生了。

叙事学, 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这里的“叙事作品”的界定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最初的叙事学研究是从文学文本的研究开始的, 后来才逐渐拓展到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等其他各个研究领域。

(二) 叙事视角与纪录片

叙事视角, 指的是叙述者观察和讲述故事的的角度。“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 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 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 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 还是虚构的事件。”1任何一篇叙事作品, 都必须有一定的叙事视角, 因为当作者要展示一个叙事世界的时候, 他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客观世界搬到纸面上, 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叙事谋略来进行叙述, 所以, “一个象征细节, 人物的某个特定动作等, 都有一种潜在的讲述功能, 不是讲述消失了——除非你对它视而不见——而是讲述以隐蔽的方式出现, 变换了形式而已。”2关于叙述视角的分析主要有四个方面: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外视角和内视角, 单一视角和多元视角, 第三人称叙事和第一人称叙事。

二、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

2010年, 纪录片《海豚湾》获得美国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海豚湾》讲了这样一件事:日本有个叫做“太地”的渔村, 每年捕杀数以万计的海豚。起初是因为海豚表演行业的兴起, 渔民捕捉海豚送到各地的水族馆训练以及出口各国, 然而这种捕捉是“灭绝式”的, 没被训练师挑中的海豚会被成批屠杀。海豚肉不值钱, 大多用来冒充鲸鱼肉出售或者贱卖和奉送给游人孩子——结果这件事惹恼了资深海豚训练师Richard O’Barry, 他昔日拍摄海豚表演的电影倍受欢迎, 不想因此给这些可爱的动物遭来祸殃, 偏偏日本渔业从官员到渔民在这件事上百般阻挠隐瞒, 于是老人家聚集了一批摄影/潜水高人, 不惜重金偷闯禁区拍了这部纪录片。

关于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视角的分析, 我将根据经典叙事学叙事视角的分类, 透视该纪录片的深层用意。

(一) 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

纪录片《海豚湾》的所有叙事都采用的是第一人称, 而且是限知的视角, 也就是说, 叙事者并没有说自己是全知全能的。

我们首先来谈谈它采用的第一人称。《海豚湾》和以往的纪录片的乏味无趣不同, 它更有故事性, 具有丝丝入扣的情节, 时时刻刻牵动着观者的心绪。特别是片中环保主义者 (即主要人物) 在遭受日本方面的阻挠之后, 决定用石头伪装相机, 并装扮成摇滚乐队, 接受安检;在日本警察的监视下, 采取调虎离山之计, 成功安装并拍摄到了珍贵的录像资料。这个过程就像是一部探险剧, 和经典好莱坞类型片相比, 其惊险诱人的程度, 因为加入了“真实性”这个佐料, 只会过之而无不及。《海豚湾》的叙事者不用对此负责, 因为他只是引用了别人的言论, 而且是“直接引语”。总之, 第一人称是具有很强大的亲和性的, 有如对观众娓娓道来, 极易使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而且那些善良的人们显然是可信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有助于观众认同感的确立。

纪录片显然是限知的, 全知全能的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海豚湾》这方面是无可非议的, 叙事者采用的是限知视角。首先是Richard O’Barry发现了日本在捕杀海豚方面的罪行, 他叫来了很多世界知名媒体, 但都被当局和当地百姓拒绝了。日本的媒体管制直接被抨击。以上是我复述的几个《海豚湾》情节, 片中还有很多, 比如多米尼加前官员的叙述。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对日本的控诉, 是相当具有主观性的, 而且通过剪辑的技巧, 显然给我们造成了日本邪恶的印象。限知的视角, 虽然符合纪录片的本性, 但如果叙事者把握不当, 极有可能滑入主观。《海豚湾》的叙事者从一开始就是带着批评日本政府和渔民的角度出发的, 自始至终没有办法真正考虑到日本的声音。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需要更多的沟通。

(二) 多元的内视角

在上一部分我们就谈到了《海豚湾》的众多人物, 这么多说话者, 似乎是多元的视角。我说似乎, 因为实际上不是的。我们仔细观察这部纪录片, 就会发现说话者除了两个勇敢抨击市政府政策的市议员, 还有以反面形象出现的两个日本官员, 以及警察和善良无知的街头受访者和一个专家, 其他的主要说话者都是西方环保主义者, 而且主要的还是他们的主创人员。

(三) 戏剧方式的叙事视角

曾庆香在其《新闻叙事学》一书中, 在对新闻话语视角进行分类的时候提到了戏剧方式的叙事视角。延伸到整个叙事策略来讲, 就是叙事者只对自身看到的人物的外部言行进行叙述, 受众就像观看戏剧一样仅看到人物的外部言行, 并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来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

《海豚湾》很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叙事策略。每个人都在叙述着自己的观感, 自己的态度。叙事者并没有直接对此进行评论。即便是直接的批评, 因为是纪录片的关系, 也就披上了真实的外衣, 变得可信。

比如片中在对IWC (国际捕鲸协会) 的会员进行采访时, 选取的日本政策支持者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前官员, 这是一个对比, 虽然支持者似乎人数众多, 但显然这个前官员的说话时间更长, 更为可信, 而且他的国家也曾经是这个阴谋中的一员。

三、结论:被“妖魔化”的日本

在本文中, 我试图在一片赞美声中对纪录片《海豚湾》进行批判性地分析, 透过纪录片表面直接传达的信息, 更本质地观察其中隐藏的美国价值观念。

任何媒体文化的产物都有着意识形态的烙印, 无论是直接或者间接, 美国的影视作品都携带着比较鲜明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起源于1776年《独立宣言》中的“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下形成了现代民主国家。

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 干涉主义和先发制人的理念一直是美国的对外政策, 霸权的影子与美国总是形影不离。越战、朝鲜战争、科威特战争、南斯拉夫轰炸、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到处都有美国干涉他国的记录。美国在进行文化渗透的时候, 主要运用的武器是媒体文化产品, 特别是好莱坞的影视作品。

在回顾了美国的一贯作风之后, 我们来关照一下美日关系, 美国和日本在二战之后建立了军事同盟, 在日本有驻军, 美日关系不一般。我们中国报纸在报道美国某位领导人访华时, 经常会说日本因为该领导人访问日本时间比中国或者韩国短而不快, 颇似小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好朋友跟自己的敌人玩耍一样。总体而言, 为了牵制中国和俄罗斯, 美国和日本在亚洲有着共同的利益, 他们的同盟几乎是牢不可破的, 美日官方关系是很不错的。

但《海豚湾》获奖后, 引起了日本的强烈抗议, 美国似乎没有怎么考虑这位亚洲“小弟弟”的感受。这是美国一贯的作风。因为美国是超级大国, 他无需考虑“他者”的价值观, 只要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评判“他者”罢了。

《海豚湾》向大家展现的是日本的惨无人道, 是美国的眼泪和愤怒, 树立的是美国保护环境, 爱护动物的形象。这对日本这个海岛国家, 一个以渔业生产为特色的国家是不公平的。当地人之所以拼死不让记者拍摄, 不是因为他们不讲礼仪, 而是这牵涉到了他们的生计。

我不是说日本捕杀海豚这样可爱的生物是正确的, 我也是反对这样的做法的, 海豚更是除了我们人类最聪明的动物了。我只是对美国式的居高临下地批判“他者”的态度有不满, 只是认为应当尊重各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只是对美国一直把持着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不满。

美日的同盟关系本就比中美关系要“硬”, 我们中国更应该警惕被“妖魔化”, 警惕世界话语权的丧失。

参考文献

[1]. (荷) 米克·巴尔著, 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113-114页.

篇4:《海豚湾》的战争

太地町,位于日本南部和歌山省的一个小渔村,这里三面环海,风景宜人,到处可见以海豚为标志的建筑、路标和海豚形状的轮船,让初来乍到的观光客都认为,这是一个热爱海豚的小镇。

2005年,美国海洋摄影师、“海洋保护协会”创办人路易•西斯豪斯跟随世界海豚音学家、知名的海豚斗士理查德•奥巴瑞,第一次来到这个小镇上。在这片美丽的海湾,他亲眼目睹了一个奥巴瑞早已发现的惊人秘密。

每年9月到第二年2月,太地町的渔民们都会组织一场围猎行动。围猎的对象竟然是海豚——这种被认为最能与人类亲近的、具有高智慧的海洋生命。而围猎的现场则让人不忍观看。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驱赶着海豚,通过敲打长杆制造声墙,将依靠声纳定位的受惊的海豚赶入靠近岸边的浅滩,在那里,渔民们布下重重渔网,入网的海豚只有等待被屠杀的命运。

有这么一幕,西斯豪斯永远无法忘记。在一片血迹殷红的海水里,一只受伤的海豚试图突破渔网,奋力向他们游来。然而伤势毕竟太重,在水上蹦跃了十几米后,肚子一翻,带着绝望的眼泪,沉入了海底……西斯豪斯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要将此事公之于众,并解开谜团,拯救海豚。

三年后,西斯豪斯和他的团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终于将此事拍摄成纪录片《海豚湾》。该片在今年3月8日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部影片在放映之后引发强烈反响。

2010年3月,影片首度在日本东京电影节上映,导演西斯豪斯收到了来自日本右翼分子的警告。西斯豪斯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到日本参加东京电影节真是太令人吃惊了,我收到了一些警告,说我阴谋破坏商业活动,未经日本警方允许侵入他人领地进行拍摄。不过,大部分日本人还是喜欢这部影片的,我们增加了夜场,放映时听到有人在哭泣,有人惊呆了,觉得羞耻,认为这样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们国家,我们竟然不知此事。”

在影片《海豚湾》中,导演记录下了他们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比如他们刚到拍摄地就遭遇跟踪,之后又有便衣警察前来调查他们的身份。还有阻止他们拍摄的粗暴的当地人,傲慢的地方官员,以及无法自圆其说的农林水产省官员。这些被拍摄下来的丑陋现象被认为是导演遭右翼威胁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实际上,其后还隐藏着商业利益与环保人士的博弈。

在影片夺冠奥斯卡后,不少日本渔民群情激愤,指责电影严重歪曲事实,不配夺得小金人。海豚湾所在地太地町渔业合作社参事杉森宫人更是愤怒地表示:“奥斯卡奖是不是被反捕鲸运动的人给利用了。”并强调捕猎海豚是日本的传统,捕豚在日本属于合法行为。

的确,捕猎海豚在日本法律中没有被明令禁止,但说到它属于日本的传统文化,导演西斯豪斯却不认同。纪录片街访了几名日本人,他们对捕捉海豚的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示震惊和并不知情,有人甚至这样回答记者:“这怎么可能,东京有人卖海豚肉吗?我们不把海豚肉当日常食物的。”

纪录片中,在太地町围猎行动中,部分聪明的幼小海豚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训练师率先挑走,而剩下的则被渔民们用猎枪和钢刀杀害。他们被切成一块块,部分被当做鲸鱼肉出售,送上了日本人的餐桌,有的则被一些学校用来制作儿童的午餐。然而,西斯豪斯认为海豚肉并不安全,作为海洋食物链高端的海豚肉里含有毒性很大的汞,对人体会造成危害,这也是西斯豪斯认为必须制止这种行为的原因之一。

纪录片的主人公奥巴瑞,曾经从海豚驯养和表演中收获了巨大的名誉和财富,如今早已意识到拘禁这种热爱自由的高智慧生灵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他曾无限懊悔地说:“我此前花了十年时间开创了海豚的事业,但之后却要花30多年时间来摧毁它。”

篇5:观看《海豚湾》纪录片有感

影片记录了日本西部一个名叫太地町的渔村捕杀海豚的真实过程,影片目前已被列入“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之一。影片的拍摄可谓艰辛,因为日本人害怕自己的丑恶罪行被暴露,不但当地警察、官员对拍摄者严防死守,围追堵截,而且当地人把海豚湾设为禁区,身带凶器的渔民不惜以死亡威胁进入禁区者,因此拍摄者职能像特工一样,历时三年多,与当地警察、官员、渔民周旋,伪装偷偷进行拍摄。才得以完成。

日本南部渔村太地町,三面环海,风景宜人,到处可见以海豚为标志的建筑、路标以及海豚形状的轮船。初来乍到者甚至日本本土观光客,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热爱海豚的小镇。谁能想到,美丽的海湾背后,竟隐匿着一个从未被世人发现的海豚屠宰场。

每年9 月至次年2 月的捕鲸季,也是海豚遭受捕杀的季节。每天傍晚,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随后,渔民们会开船将海豚驱赶到用渔网封锁的礁湖之中。然后渔民们会用长钩刀砍杀海豚,用削尖了的长枪将其刺伤,然后拉上小船。受到惊吓的海豚在海湾凹口内四处游窜,周围的海水已被海豚的血水染成红色。有些母海豚为了告知幼海豚有危险并试图保护它们时,往往发出极度痛苦的鸣叫。绝望的叫声加上触目惊心的血水,让这一幕显得即凄惨又血腥。由于大量失血,再加上疼痛难忍,这些受伤的海豚往往会失去活力;这时渔民会将它们拉上渔船,割断它们的喉咙,或者砍开它们的脊髓。更多的海豚则会被留在船上,任其自然死亡。

海豚是最聪明的和我们人类最友好亲密的海洋动物,海豚是有记载以来唯一会主动拯救人类的可知野生动物。导演皮斯豪斯自己曾被海豚救过一命。当时他正在海底拍摄一群海豚,并不知道一头双髻鲨正悄然尾随。正当双髻鲨伺机发动攻击,这群海豚突然游到他和双髻鲨之间,顶开了那头鲨鱼。他说:“海豚救了我的命。虽然我听过很多海豚拯救人类的故事,但从未想过这件事情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海豚在大海中救助人类、保护人类的故事时有发生。人们吧海豚成为拯救人类的海洋天使。因此,在古希腊,海豚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伤害它们会被处以死刑。当今世界各国在制定的海洋公约里,禁止捕杀海豚、鲸鱼等。然而,日本人对此置若罔闻,日本政府允许本国渔民每年捕杀2 万只海豚。但实际上日本每年捕杀的海豚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篇6:《海豚湾》纪录片观后感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其他生物的家园。我们真的没有权利这样对待别的生灵,更何况这种生灵还是我们的朋友。请问你会屠杀你的朋友吗?如果你屠杀你的朋友,你还是人吗?你会被舆论谴责、被人们唾弃、被法律制裁!那么那些人日本人屠杀海豚却被日本政府包庇、袒护!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为了利益!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其他生命的利益,甚至生命,他们毫不以为然。他们丑陋的就像来自地狱的“恶鬼”,想吞噬“善良的灵魂”!

我们也要反思!我们平时自己的行为到底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是“财富”、“智慧”、“美好的环境”、“用不尽的能源”、“高级智能的科技”,还是“苦难”、“垃圾”、“残暴”、“一个贫瘠的地球”、“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我们要自己选择!

商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给我们今天便捷、丰富的生活。可是却也带给我们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污染、环境的破坏、能源的枯竭、资源的浪费、气候的改变,还有越来越多的“忽悠”。这是一个什么年代?全民“忽悠”的年代吗?“忽悠”是主旋律吗?为什么“忽悠”冠冕堂皇的走进电视台?走进我们浅薄、无知的意识里。慢慢的侵蚀我们的意识,让它变成我们的“潜意识”?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电视广告、影视作品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是现在的这些作品中讲究的是其中蕴含的“美学”。这美学、那美学,甚至“暴力美学”。好像一沾“美学”二字什么都是好的、对的。夸张的暴力在摄影机的镜头里被美化、被人接受,甚至有人学习。这到底是个什么时代???欺骗横行的时代!

广告中的虚假成份越来越重!他说什么,你就认为什么,其实什么都不是。都是别人那样告诉你,而你就信了,掏腰包了!人们都活在这种假象里,自欺欺人的假象里。人们经常告诉自己,别人都用那个,电视上说那个好!“专家”说这个管用!到底该相信谁?各种诈骗,各种传销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老百姓不仅得是“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还得是“心理学家”,因为我们要应付周遭的各种欺骗,骗子在快速的繁衍,而我们在不断的被欺骗。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一个信任危机的时代!

我个人觉得我们有必要多看看纪录片,记录我们的这个真实的世界的现状。该觉醒了!少看那些无聊的骗你钱包的商业电影了。现在的影视里充斥的都是很黄很暴力的东西,却用电影手段美化它,让人们喜欢它,甚至钻到人们的潜意识里去影响人们。那么我们的未来在哪里?人类还有未来吗?

篇7:纪录片海豚湾观后感

一个风光秀丽的美丽海湾,却成了幽深不可测的屠宰场,它太可怕了,可怕到没有七情六欲,没有温情而只有机械。在临近片末的直面屠杀,那些血色成片的漫溢,每年两万三千条生命的丧失,一个明晃晃的噩梦,混着血色,真的不敢相信,在这个宣称文明的时代里,依旧存在这种原始暴力无限屠杀的事情。它们尸骨未寒已被打上各种鲸类肉的标签,超市、餐桌乃至中小学的饭堂,天哪,会有报应的,海豚体内贮存的大量汞元素会被带进人类体内,最终人类会出现许多汞中毒的病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希望人类可以清醒认识到,还动物自由,还自己一个健康未来。我或许这辈子都不会再去看海洋馆里海豚的表演了,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真的不忍心看到可爱的海豚被圈禁,被负荷训练,虽然它们在跳跃在微笑,可是它们一点也不快乐,它们需要的,是那无边无际的海洋,是那自由自在的世界。

其实我不懂得怎么欣赏纪录片,不懂得判断怎样的拍摄和电脑技术是出色的,不会区分它们拍摄的故事真实与否,也不是因为他拿奖了而赞许,只是我真实地感触到这件事是存在的,有许多动物都像海豚湾里的海豚一样被残忍的杀害,有许多人们仍然无知地利益之上,为什么懂得保护鲸鱼了,却不能去保护更可爱经常救护人类的海豚呢,为什么太地村到处都挂着可爱的海豚公仔却没有爱呢,为什么屠杀者可以听不见海豚们惨烈的尖叫声只会一下又一下地刺杀呢。真心地感谢路易皮斯霍斯拍了这一部纪录片,动用了那么多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去探究这个惊人的秘密,让我们了解到这个海豚湾的真相,可以尽力还海豚一个美丽的海湾。

篇8:浅析纪录片海豚湾

一、纪录片的叙事视点

叙事视点是叙事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在研究中对叙事的定义人也很多种描述, 但总体来说, “叙事”是指发生过一段时间、在逻辑上互相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 通过一种依次叙述的方法, 组合成一个首尾一致的主题。吉内特将叙事描述为三元一组的模型:叙事体、故事和叙述。叙事体, 是以符征、陈述、论述结合而成的叙事文本本身, 它是把故事世界传达给观众的口头或影像论述, 例如文学中是文字组合形式, 在影片中是具体的镜头范型。在一个故事的讲述中, 叙事既包括“事” (事实本身) , 又包括“叙” (讲述事实的方法与过程) , 只不过有的偏重于“事”, 而有的偏重从某种意义讲, 叙事是人通过讲述事实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态度的一种方式[1]。在纪录片中叙述视点可能来自旁观者, 可能来自创作者, 也可能来自片中的主人公, 或者是三者之间的转换, 甚至是观众的情感反应和认知程度都包括在内。一般来说, 不同的叙事视点, 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旁观者的叙事处于全知全能的视点, 完成总的叙事任务。它以没有角色特征的叙事者身份来讲述故事, 它的叙事看上去是客观的, 摄影机的视点则是偷窥式的。这种视点的影像结构通常表现为不受干扰的生活面貌的记录。创作者的叙事视点是一种主体性的视点, 它以某种参与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比如记者、摄制组、调查者、访问者或者就是作者, 它主控故事的发生, 因此它带有明显的角色形象, 而在拍摄技术上, 摄影机视点则是观察式或参与式的。主人公式叙事视点是片中人物的叙事视点是一种叙事的内部视点, 他以故事内的角色来讲述故事。纪录片《海洋》则结合了创作者叙事视点与主人公叙事视点[2]。

二、《海豚湾》、《海洋》的叙事视点

在《海豚湾》这部纪录片中, 叙事者是以创作者的叙事视点来讲述的, 我们可以看到本片是以一种主体性的视点, 以参与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在片中作者将三条叙事线索相互交织、相互推动。第一条叙事线索讲述本片的主创人员是如何突破重重阻力进行实地拍摄的, 包括当地渔民的蛮横阻挠和凶恶威胁。对于保护海洋这个在国际上都已达成共识的前提下, 日本人为什么还要滥杀海豚?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形成了第二条线索。协助该片的拍摄队员之一是美国人里克·奥巴瑞, 以他为核心的环保主义者为什么要参与到此次的拯救海豚行动中, 并且克里曾经是著名的海豚训练师。由此以他的个人经历展开的非常能够打动人的第三条线索。在片中三条线索相互交织, 通过作者的观察、态度、倾向、情感、理解和认识, 都是主观性的体现, 而影响结构则是真实的受干扰的生活记录。悬念最能激发观众观影的兴奋点。美国的钩子 (Teaser) 理论强调片子开始第一分钟就要亮出“钩子”, 把观众的兴趣挑起来, 并且在整部片子中钩子要不断出现, 直到结束[3]。在《海豚湾》这部记录片中一开始作者就设置了很多悬念, 将三条叙事线索不停的转化吸引观众。将画面与画外音结合, 更是扣人心弦, 在关键时刻作者又转化到另外一个事件线索吊足了观众胃口, 让观众就像看好莱坞大片一样, 从场面调度到设置节奏, 从冲突累积到悬念的产生, 从悬念的设置到谜底揭晓, 都使观众感受到紧张和刺激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片中采用了大量的对比画面, 上一个画面展示海豚的温顺、善良、可爱, 下一个画面展示人类破坏海洋环境对海豚的生长环境的巨大影响, 海豚的微笑和它们的痛苦之间的对比, 影片最后为大肆屠杀凄惨的海豚和美丽晚霞下自由游动的海豚的对比。这些画面使观众对海豚产生同情并且对屠杀者产生谴责, 希望能保护海洋环境还海豚一个自然的生长环境同时爱护海豚给它们自由。《海豚湾》的这种创作者的叙事视点通过三条叙事线索以及设置悬念, 给我们呈现出真实、震撼的视觉效果, 同时也更具有说服力。影片将海豚的屠杀和当地政府对食用含有重金属海豚肉对人体有害的真相隐瞒背后的政治、经济目的相联系, 从海洋生物到人这样层层递进的揭示, 我们为之心寒。到影片中国际各国政府对日本政府这种做法的反对以及最后日本政府在这种压力下对太地町当地官员的整治, 让我们感到欣慰, 这也是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之一。

继《迁徙的鸟》之后, 由雅克·贝汉和雅克·鲁索再次合作执导的纪录片《海洋》, 又一次用影像对人类强加在野生生命上的印记提出质疑。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拍摄海洋生物主题为保护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环境的纪录片, 在叙事视点上就不同于《海豚湾》。本片采用了两种叙事视点, 创作者叙事视点和主人公叙事视点, 这两者相互结合。在影片开始作者通过小男孩询问父亲“海洋是什么?”并从父亲对儿子的解释“海洋是……”开始对海洋的探究。影片也开始向我们展示奇妙的海洋。在影片中小男孩在父亲的带领和讲解下进一步认识海洋了解海洋, 父亲对儿子的讲解也作为画外音出现, 给观众讲解关于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环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后面的影片中, 没有对白。在片中小男孩和他父亲以故事内的角色身份来讲述故事, 片中的口述也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更多是鲜活和充沛的情感, 在感性之中, 让我们感受到海洋的神奇与魅力, 同时也让我们为海洋环保担忧, 为这些即将消失的美丽生命担忧从而也引发我们对环保的思考。虽然这种主人公叙事视点只是穿插于整个叙事中的局部, 用来表达人物的主观认知内容, 其中很多是创作者出于叙事策略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本片的小男孩和男孩父亲就是导演雅克·贝汉与他的儿子, 虽然在九十分钟的影片中出镜只有三分钟, 但是却能引人入胜把观众带到神奇美丽的海洋世界中。同时影片也以自然环境保护者的观察视角, 也就是我们的创作者叙事视点来进行叙事。随着镜头慢慢深入海底, 通过真实记录来展示海洋的美丽, 让人记忆深刻的画面, 影片开头的动物画面里, 在某个火山岛上, 一只水蜥蜴瞪大眼睛, 惊恐万分地望着远方, 一颗火箭正在发射升空。螃蟹挑战龙虾, 被折断了一只胳膊后又被章鱼算计;海象用双鳍抱着幼崽的动作与人类抱着孩子的动作完全一样;二十五万只蜘蛛蟹在海地聚集, 仿佛两军对垒似的一触即发……作者把镜头贴近, 拍摄下海洋生物那些鲜为人知又带有强烈情感的生动画面。上五分钟是一个温情的画面, 下五分钟则是动物们一起进食的海底盛宴, 再下面五分钟就是生存的竞争, 接下来便是人类捕猎者的闯入......在克鲁索看来这些都是能调动观众情绪的东西。影片的最后, 残忍的杀戮和可怕的污染逐渐摧毁的蓝色海洋, 曾经花了几百年进化的物种却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向灭绝。真实不等同于现实, 虽然电影有一些场景再现和道具, 但并不妨碍它直面人间最残酷的斗争, 并且引起警戒和反思。电影触及了最原始的生存角斗, 而这种残酷又由镜头的美感来产生距离。随着镜头的深入我们看到由于人类的不断索取、对海洋生物生活环境的破坏, 以及对海洋生态带来的危机。这也是作者通过创作者的叙事视点将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融入作品中的, 同时主人公式的叙事视点更能将观众带入叙事情境。

三、叙事视点的功能解析

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 叙事视点的转换暗含了主观性与客观性转换的叙述欲望, 在很多时候, 它们会被交织在一起编排, 共存于一个整体叙事之中。《海豚湾》这部纪录片中作者运用了创作者的叙事视点进行叙事, 并且通过三条线索交织的叙述方式, 作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亲历了整个过程, 相对客观地完成了对于故事和人物的描述, 与此同时作者的表情、语气和问题的设计都折射出作者的态度、倾向和情感, 而这些又是主观性的体现, 所以说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视角, 这也是创作者叙事视点的特点。在作品中, 导演斯霍斯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受干扰的生活记录, 并且这种干扰是显性的, 观众对本片的真实性也不容置疑, 并且已将观众的角色转换为作者的观察视点, 主动参与了事件的进程。作者通过揭示性手法是要唤起人们对海豚的关爱, 呼吁对海洋生物的关注, 同时也表达了对屠杀海豚行为的谴责。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 导演皮斯霍斯高举着一块抵制屠杀海豚的牌子直言:“直到这些海豚不再被屠杀, 我才真正获得了奥斯卡奖[4]。”《海洋》这部纪录片作者融入了创作者和主人公这两种叙事视点进行叙事, 一方面表现出动物与人类的冲突与矛盾, 表达了作者对于海洋环境被人类大肆破坏海洋生物的灭绝这种行径的谴责, 另外一方面主人公式的叙事视点更能够把观众带入作者所营造的情境中, 引人入胜, 在情感上更能引发观众共鸣。不同的叙事视点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在影片中也不是单一运用可以相互交织进行叙事, 而是根据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进行转化。

参考文献

[1]柴焰, 郑鑫.论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策略[J].大众文艺, 2010 (23) .[1]柴焰, 郑鑫.论纪录片《海豚湾》的叙事策略[J].大众文艺, 2010 (23) .

[2]钟大年, 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23-224.[2]钟大年, 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A].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23-224.

[3]姜玮.悬念与冲突——电视深度报道中内聚力的构建[J].军事记者, 2007 (10) .[3]姜玮.悬念与冲突——电视深度报道中内聚力的构建[J].军事记者, 2007 (10) .

上一篇: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下一篇:情感美文:雷雨落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