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

2024-07-07

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精选8篇)

篇1: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

江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实践过程:

1、了解旅游局的主要职责

从旅游局有关领导与工作人员那里,我了解到,江阴旅游局的主要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发展旅游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拟定全市旅游业发展策略、策略和规划并监督实施;监督全市旅游业执行和实施各项设施标准及服务标准。

(2)拟定全市旅游市场开发战略,组织全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

(3)负责全市旅游风景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及全市旅游业的统计工作。

(4)负责全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审核,指导全市旅游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5)负责全市公民出国旅游及赴港、澳特别行政区旅游和台湾地区旅游等特种旅游事务;负责本市旅游涉外事物。

2、进行市场调研

江阴市近年来越来越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响应国家号召,把发展旅游业当成发展服务行业的第一位。我跟随工作人员对江阴市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研前期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江阴繁华的步行街进行市场调研,充分听取江阴市民和外来工作的新市民的意见。对于不同工作、不同背景的调研问卷进行分类对比。然后在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一份问卷分析。

3、参加了有关“幸福江阴”的会议

“幸福江阴”是江阴人民在共同努力的目标。江阴连续七年蝉联中国百强县市之首,在满足了人们温饱问题以后,精神愉悦在江阴人民的心中占了越来越多的地位。因此,旅游也成了江阴市民最多的选择。“幸福江阴指标体系”的核心是“五民五好”。就是: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会上,局长着重强调了要发展好旅游业必须要以人为本,对江阴的旅游资源要在最小的伤害下开发。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通过这个实习的平台,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要不断更新、巩固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要学会独立、学会选择、学会自己做主,不要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要遵守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端正做人,专心做事;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礼貌待人、以诚相待、和睦相处;认真、负责、仔细的完成每一项任务。现在的工作觉得有点累,但我不后悔,我反而很喜悦,接触的人很多,学到的东西也很多,生活中和社会中一些东西,都是学校不能给我们的,只有靠我们自己去体会,去学习,去锻炼和磨砺。我的人生目标,因为有了这次实习而变得逐渐清晰和明朗。我想我会认真地体验并且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

调查结论

(一)江阴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江阴市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2家,2A级景区3家,华 西、海澜等“经济明星”成为国内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20万,同比增长16.5%,旅游总收入达125亿元。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25万人次,接到港、澳、台同胞3471人次。

(二)江阴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近年来江阴在旅游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中央、省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的要求相比,江阴旅游业任重道远。

江阴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项目申报不少但是规模偏小,景点竣工不少但是经济效益偏低,推出的品牌不少但是拳头品牌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目标还需进一步明确,江阴能否发展旅游业、发展什么样的旅游业,特别是从全市角度发挥旅游业催化产业、服务业龙头产业的问题没有解决;客观上,一是江阴长期以来工业立市的成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路径依赖;二是江阴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是区域面积小,山水风光等自然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不强,缺乏生产综合效益的路径;三是江阴虽然人杰地灵、底蕴深厚,但众多的人文景观处于分散状态,体制机制的约束导致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极具发展前景和发展效益的一大新兴产业。它关联范围广,市场能力强,投资效益高,就业机会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之一。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对外开放,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需要。

2.在品牌形象理念的指导下,明确项目的大主题风格,在按分区布局构架下,每个组团均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指引,在丰富项目内部产品数量的基础上,强化其特色性与主题化的有机统一,丰富并提炼其文化内涵。在整体上扩充项目游览空间,提升旅游产品的整体品质。

3、做好宣传促销工作。每年制定江阴城市旅游的整体宣传、立体促销计划,精心编制设计新、特色强、质量高的图文和音像旅游宣传品,注重在新闻媒体和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展销会的布展和宣传。

4、加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全市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加强旅游可进入性。在全市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点景区开辟旅游交通专线和旅游观光巴士。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设置景区景点中、英、日、韩指示牌和编制多种文字的导游地图。

5、做好各类酒店建设。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在打造高星级酒店建设的同时,根据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大力发展各类快捷酒店、公寓式酒店、商务型酒店、主题型精品酒店,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建设上述酒店共5家。全方位开放市场,提升酒店管理水平。

6、开发旅游特色餐饮。积极开发江阴特色和地方风味的旅游餐饮,在“长江三鲜”美食文化节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徐霞客菜谱、江阴地方菜谱,在保持特色、增加品种、创新菜肴、改进服务上下功夫,培育一批本帮特色的餐饮名店和连锁店。

篇2: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

藏英豪

一、乡村旅游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国外发展状况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装修改造成饭店,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规划建设大农场、庄园,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乡村旅游尽管在欧洲发达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但大规模地开展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可以说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迅速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法国、波兰、日本等国,乡村旅游得到倡导和较大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对当地的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开发在世界各地发展迅猛,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每年给法国农民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四分之一。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二)国内发展状况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都市郊区的一些著名景点附近产生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萌芽形态,主要以提供当地特色餐饮和兜售乡村土产特产为主要表现形式,此时的乡村旅游基本处于依托著名景区景点的自发和粗放式经营的阶段。第二阶段是1997年以后,乡村开始出现游客采摘等简易的体验类乡村旅游产品,逐渐开始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农场出现。采摘活动是这种经营方式的代表,它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大都市区旁的乡村地区也开始出现休闲度假的旅游度假村等乡村旅游经营业态。但整体上还缺乏有规模、规划好的乡村旅游形式。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以后,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同时,“十一五”规划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为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开始高速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开始介入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发较大规模的农场,或者综合利用农村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等资源,提供较多样化的服务。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小了城乡差别,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京郊很多经营农家乐的农户不用到城市打工,利用所在农村的绿色环境,农家的特色餐饮吸引城市消费者,就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以往的农村经济形式更多的是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导,间或夹杂蔬菜及水果的种植,还有一些地区从事家禽家畜的养殖。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提供了发展契机,农家特色餐饮、民居住宿、土特产品销售、体验式农庄、农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等创造了比原来的农村种植和养殖产业更好的经济效益,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优化了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三,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北京为例,北京周边的郊区山地分布密集,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都具有较多的山地资源。过去,山区意味着交通不便、农民收入低、文化水平落后,而且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展开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为山区乡村旅游的落地生根创造了条件。北京近年创新了一种崭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沟域经济”。这些对京郊沟峪的区域规划促进了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针对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客源需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形式,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业界通过不懈努力,在“农家乐”基础上,开发、培养了一系列差异化、有特色、受到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北京市旅游局也针对到北京郊区的自驾车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呈迅猛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完善这些消费者所要求的服务范围和内容。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趋同化

以北京周边农家乐旅游方式为例,这些经营者的思维特征是实用理性,他们重模仿、缺创新,所以经营理念雷同。主要体现在农家庭院的建筑样式、园林风格、室内陈设、菜肴品种、娱乐项目等都比较趋同,缺乏个性化色彩。

(二)乡村旅游经济的过度商业化 过度商业化造成有的农户为了从事农家乐经营,在自家院子旁私搭乱建许多简易设施,然后把这些违建设施承包给其他人经营。有的则是由开发企业投资,在乡村建立大型度假村、豪华酒店以及休闲或娱乐中心,走商业化经营的路子。还有的在景区或乡村附近建造所谓的民俗村,走所谓的民俗表演路数,借机强迫客人消费。商业化运作可以促进农家乐的发展,完善农家乐的产品,增加农家乐的宣传力度,提高乡村农户的经济收入。但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将会使农家乐乡村旅游变味,丢掉传统和淳朴的乡情,同时也丢掉了农家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乡村文化特色。

(三)乡村旅游经营的管理缺失

各种经营组织对乡村旅游地跑马圈地,由于没有规划、各自为战,造成整体环境发展不协调,各家自扫门前雪使农家乐的周边环境无人关心,各家各户密集发展,导致旅游地往日舒缓、错落有致的院落变得繁杂混乱,非常像城市中拥挤的建筑,所不同的只是院子与高楼的区别。占地经营造成植被减少,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长此以往,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逐渐减小,乡村经济的发展将不可持续。

(四)乡村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但一些地方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却脱离自然、大兴土木、贪大求洋,不仅与农家乐乡村旅游朴素、本土的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农村环境。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实践中摸索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子,使乡村旅游成为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将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庸俗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

中国众多的乡村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传承着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积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众多的西方文化因子,难以保存中国最为原始真实的传统文化面貌。故而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文化差异,而这正是促使乡村旅游流行和快速发展的根本。

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静态互动使乡村旅游产品蕴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乡村旅游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乡村旅游促进传统乡村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支持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并且强化地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传统艺术发展,而旅游艺术品又可促进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目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动态互动除极少数是良性互动外,绝大多数却是恶性互动。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首先,根据乡村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统一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规划必须体现乡村文化,杜绝城市文化的简单复制,杜绝出现乡村中的城市。按照村一级或镇一级成立专门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机构,按照旅游主管部门制定的发展建设规划,规范项目的管理,确保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乡村旅游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对乡村旅游统一经营管理。对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乡镇一级或村一级应该制定统一的规范和章程,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对外宣传。由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从申办环节到经营管理环节严格控制和监督,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不达标准的经营户进行摘牌并停止营业。保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和经营的规范性,使其良性发展。

第三,由政府主导,配合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统一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开发核心景区景点,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采取公司推动的形式,即“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指导、组织农民开展地方风情、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等旅游活动,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城市游客了解乡村旅游和乡村传统文化。

(二)积极寻找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结合点: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和多元化

实践证明,一般的城市游客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要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游客希望体验真实的乡村文化和景观,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无法忍受基础设施、卫生状态、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落后。为此,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在尽可能使乡村整体景观和氛围保持浓郁乡村性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以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人们的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出游时往往有观光、休闲度假、品尝美食、增长知识、寻幽访古等多重目的。农民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服务、生产旅游纪念品、直销农副产品等方式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由此可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旅游收入有利于农村经济、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减轻农村经济因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而产生波动。

(三)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优越的乡村性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自然难以启动。启动了乡村旅游后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保护和建设,乡村旅游必定难以持续发展。要保证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定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切实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乡村环境规划,就地取势、借山用水、和谐发展,建筑布局要充分体现山区、丘陵、城郊的特色,严禁私搭乱建,以及对植被的乱砍乱伐。二要全面规范管理,着力美化村容村貌,所有村庄都要尽快改变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严禁乱丢垃圾,乱倒污水,尤其要重点抓好名胜景区、城镇周边的村庄环境整治,努力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三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公路、电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建设投入,让每个村庄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四要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强化理念、强化机制,实行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票否决制,推动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继而保证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篇3: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事物, 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笔者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多种学术数据剧的检索, 近二十年涉及到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文章有350多篇, 硕博论文20多篇。本文这些研究为基础, 对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 根据这二十多年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特点与重大事件对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进行了发展阶段的划分, 总结了各个阶段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分析了各个阶段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历程

依据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结果等, 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逐步深化的阶段。

1.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源起阶段:1980年~1993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市场分割、过度竞争、旅游资源重复性开发、破坏性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旅游品牌单薄、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差、旅游管理秩序混乱等。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旅游界就出现了旅游区域合作的构想。与此同时, 1980年7月1日,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 希望通过各地的经济联合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域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种种弊端, 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实现区域间经济互动, 发展生产力。作为对该项政策的呼应, 于80年代中期起, 中国旅游业开始从分散的、封闭的、无序的发展向区域合作的模式转移。各地区相继成立了一些旅游区域合作组织, 如华东旅游协作区等。但由于缺乏联合的基础与动力―经济利益与市场机制, 全国各地区不同层次的旅游区域协作绝大多数一直处在分散化、低水平状态, 许多旅游区域协作有名无实, 有始无终。

此阶段的研究特征是: (1) 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思想, 杨时进等于1981年明确要提出将区域旅游合作作为一种改革思想。 (2) 形成创立区域联合发展机制的思想, 王大悟在对华东区域旅游联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合作方在旅游资源、客源方面的合作条件进行分析时, 提出了该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机制改革建议。 (3) 提出大旅游思想, 强调旅游业发展的关联性与全面性, 范家驹指出树立“大旅游”观念对于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发展的重要性。

2.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发展阶段:1994年~2002年

在此阶段, 区域旅游的热潮已经形成, 但是大多数的合作还主要是重形式、重研讨、重宣言、重宣传, 许多观念还多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 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该阶段的研究特征是:从理论上开始重视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研究, (1) 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的关注, 如, 涂人猛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旅游形成的基础, 探讨了区域旅游形成的动力机制。唐德鹏指出旅游区域协作, 只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才有可能得以发展。 (2) 重视区域旅游合作的合作原则问题, 宋家增、王兴斌等人从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方式角度出发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应该注意的原则。 (3) 重视区域旅游合作的操作性问题, 王衍用, 提出“阴影区”理论, 认为近距离的旅游资源雷同, 导致了旅游资源的“减值效应”, 建议区域联合开发, 对资源重点、空间格局、市场方向、产品功能、最终目的等作统一设计, 以避免这种现象。郑耀星认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必须打破地方局限性, 突破行政区域, 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之路。并就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和内容、对策和保障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3.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提升发展阶段:2003~现在

2003年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宣言》引领的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开始拉开了帷幕, 从“15+1”到“20+4”,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出现了新的高潮, 不但在力度、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 而且合作主体更加积极, 合作层次更加深化, 合作内容更加全面。同时来自学术界的关注也更加热切。

该阶段的研究特征是: (1) 对过去二十年来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思想与研究进行了审视和总结, 如:尹贻梅, 邢相勤, 刘志高回顾了旅游业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 总结出我国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分布描述及区划旅游空间结构演替和区域关系研究、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等领域。王对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 并分别从政治经济学、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及生态学和系统学角度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 (2) 对未来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走向进行展望, 如:王雷亭, 王学峰, 潘华丽, 崔凤军认为未来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呈现出以下走向:在空间形态上, 跨区域 (行政) 合作的特点鲜明;在产业结构上, 跨行业合作的特点日渐成形;在资源类型组合上, 多样化合作特色突出;在经营体制上, 融资渠道多元化、资本合作化道路逐步显化。 (3) 对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外部形态特征、区域协调机制等综合特征的分析归纳, 并在理论上开始对区域旅游合作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式总结。如:吴泓, 顾朝林运用共生理论, 对跨越行政区域旅游地的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秦学通过对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外部形态特征、区域协调机制等综合特征的分析归纳, 总结出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般原理。杨荣斌, 郑建瑜, 程金龙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5种结构模式, 并从模式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形态两方而进一步分析模式动态演化的5种趋势。张建探索性提出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区域型旅游规划、跨政区旅游产品创新、打造无障碍旅游大市场等四项措施解决行政旅游区问题。郭寻, 吴忠军探讨了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共同发展区域旅游的合作中所存在的制度障碍, 提出建构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以制定统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政策, 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共享机制, 重建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以及完善政府合作原则等对策。

三、研究内容

1.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

(1) 合作-竞争博弈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旅游合作主体利益的博弈过程。作为旅游合作第一主体的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是地方利益最大化 (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 而作为旅游合作第二主体的旅游企业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也渴求区域间和谐的, 有序的市场机制。因而, 地方政府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达成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框架。而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会形成竞争-合作的内在机制。

(2) 区域利益驱动机制

由于区域间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不可移动性, 因此,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进行跨区域的旅游合作是可行的。同时, 就各行政区域来说追求区域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发展也是其共同的目标。因此就形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区域利益动力机制。

(3) 多因素综合驱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时代动因;而旅游空间的相互作用是区域范围内或不同区域之间旅游合作发展的基本动力;区域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揭示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制。

2.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就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而言, 学者们常常提及的有“长三角模式”、“粤港澳模式”、“京津塘模式”等。经学者的总结归纳, 目前主要存在几种类型的区域旅游合作理论模式:

(1) 根据区域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提出的区域旅游合作的三种空间模式理论:核心——腹地型、等级——序列型、多核——共生型。

(2) 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区域合作的现实情况, 从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区域对象、主体分布、内容形式、合作机制等形态要素的综合) 两方面出发形成的四种模式理论: (1) 内容单一化合作模式, 以旅游业某个领域为内容、特定目的驱动下的单一化旅游业区域合作; (2) 行业综合型合作模式, 以旅游行业为主要内容、企业为主体、市场推动下的全行业合作; (3) 多元化全方位合作模式, 众多产业参与、主体多元化、综合机制协调下的全方位旅游业区域合作: (4) 关联性区域合作模式, 非以旅游业发展为目的、但对旅游业有促进作用的区域合作。这四种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渐进式, 逐步深化的。

(3) 以“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和“冈恩的目的地地带模型”为基础, 吴必虎等将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分为凝聚模式、放射模式和扩展模式三种模式理论。

(4) 从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出发, 杨荣斌等在对我国区域旅游结构模式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理论: (1) 点——轴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水平落后, 旅游业发展缺乏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区域旅游合作以旅游资源 (点) 的整合为基础, 沿交通干道 (发展轴) 延伸并向两侧辐射, 形成中长线的特色旅游产品, 构成点——轴发展模式; (2) 单核辐射模式, 区域旅游资源、市场分布不均衡, 单项优势突出, 以城市 (市场) ) 区域资源或资源) 市场空间关系为特征, 以出游人数多、承载力大的单个大城市或某个具有大尺度吸引向性的旅游景区为核心, 以旅游经济联系 (包括旅游交通) 为纽带形成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 (3) 双核联动模式, 该类型为双核心, 以城市—城市或资源—资源空间关系为特征, 不管是城市还是资源, 双核在区域中的地位和等级相当, 形成市场共轭或资源互补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合作关系; (4) 核心边缘模式, 该类型形成于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较高的时期, 是单核辐射模式与双核联动模式的后续发展阶段, 呈现多级圈层结构, 不同圈层的旅游功能有差异, 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由核心向边缘的渐降次序, 而区域整体水平高, 竞争力强; (5) 网络型模式, 该模式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形态, 区域经济发达, 旅游业一开始就受到区域经济活力的强有力支撑。区域基础设施完备, 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市场发育, 城市间往往互为市场, 互为资源, 并且度假、商务、节庆等专业层次旅游活动所占比重较大。以上5种模式中, 核心边缘模式和网络型模式是比较成熟的模式, 是单核辐射模式与双核联动模式发展的高级阶段。

四、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有四个方面特点与问题:

其一, 虽然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早期就开始对区域旅游合作问题比较关注, 但缺乏理论指导, 多数研究集中在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与意义问题上, 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合作机制与模式问题研究起步较晚, 发展时间很短,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其二, 针对某些特定区域的旅游合作问题研究较多, 且都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操作模式, 但对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较少。

其三, 对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问题认识不清, 甚至还有些误区, 大量研究者将当前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难以深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与行政区划形成的制度障碍。这既是对行政区划的一种误解也是对区域旅游障碍的误解。

其四, 在区域案例研究上缺乏对国外区域旅游合作成功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西方欧盟国家间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已形成成熟的框架体系, 而我国学者对其认识尚有距离。总之, 中国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还未真正深入到理论意义上的系统探讨, 区域案例研究缺乏普遍性指导意义。

五、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展望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 是由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实践是政府、企业、市场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最重要的合作主体, 政府的双重行为常常使区域间发生经济关系和行政关系的交叉与重叠, 这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障碍。因此, 如何对政府、企业、市场这个最基本的三角关系加以优化, 如何发挥政策的外部调控作用, 以及如何处理区域间旅游业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深入探索的。

摘要:区域旅游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出的提出至今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 笔者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多种学术数据剧的检索结果, 对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 未来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是改变政府的双重身份问题, 二是如何进一步协调好政府、企业以及市场这三组关系问题。

篇4:区域旅游线路优化与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 区域旅游线路旅游经济设计原则边权值

旅游线路是游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的主要产品,它包括景点、交通、住宿、辅助设施等,不同的线路选择直接影响到客户满意度,一个良好的旅游线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游客疏导效率,更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是旅游业存活发展的基础,而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和带动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合作开发区域旅游线路的新形势

目前,全国各省市的“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大多已完成,从规划安排来看,加快开发旅游产品、整合供给、注重营销已成为规划的重心。加强地区合作,发展区域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区域旅游线路是指对旅游资源密集的省际范围或毗邻几市配置合理的旅游线路,最大限度的以点带面,有效的发挥景点的辐射功能,对周边省区经济起到了促进和带动作用,且毗邻地区季节相近,一经设计推出的旅游线路变更受季节影响不大。

二、设计旅游线路的前提条件

新形势下日益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促使区域内省市各方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之相应的政策扶持,签署旅游合作协议,积极建成较发达的交通、通讯、营销等配套体系,投资修复和建设重点景区,筛选旅游精品,培训合格的旅游宣传、管理、服务人才,达到“三有”条件:即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持续高质的旅游服务,为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做准备,为旅游合作生存和不断发展提供基础。

三、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1.研究消费者心理,满足市场需求。旅行社推出的线路方案将面对消费者的选择,它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要求旅游线路具备省时、路径短、景点内容充实,线路消费比高等特点;而消费者旅游动机则分为满足好奇、长见识、娱乐、购物、疗养、商务、休闲等,区域旅游项目因幅员辽阔、旅游资源类型众多、备选方案灵活多样,更易迎合消费者的各种旅游需求,综上因素设计线路时,需考虑空间跨度和交通工具的选择,力求以合理的消费和旅游时间使消费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

2.整合资源,主题特色突出。每一个旅游线路方案应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在旅游资源风格上应具有较大反差和互补,唯此才对消费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例如观光型旅游线路常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饮食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目前多数游客消费的基本层次。

3.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市场调研表明,消费者对服务价值的评价取决于期望与感觉差异、个人需要、服务预期,而消费者对旅行质量的感知包括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两个方面,在设计旅游线路时, 项目安排的顺序与节奏感应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与精力,区域内景点布局避免太密集或太稀疏,应有张有弛,而非走马观花,疲于奔命。

四、区域旅游项目选择及最优线路配置思路

旅游线路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是景点,住宿,交通和娱乐活动等多要素综合性的产品,策划旅游线路就是在线路上合理布局景点,寻求其间最优的游览顺序.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由毗邻省市选择精品景点,由线路设计部门完成如下工作:

1.根据游客的旅行动机和期望,对景区、景点按主题进行大体分类,综合交通、专用设施等信息,必要时可增减景点,以选定景点作为节点,以选定路线为边制定最优路线。

2.利用多目标综合评判法来确定各边的边权值

,其中表示两节点间距离表示各节点的重要度,表示对该景点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评分,表示该景点的观景指数或景区级别,表示该景点在此路线中的相对重要度,上述参数的取值需建立在大量资料分析及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必要时借助统计学知识。

3.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区域旅游线路必须统筹规划,考虑到毗邻区域内景点密集,在寻求大区域最佳路线之前,以省市为小区域,借助软件将小区域内景点的最佳路径讨论出,并以本区域的起点和终点与其他区域的起点终点进行衔接,此法提高了最短路算法在大区域范围内的可操作性。利用景點首尾衔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点带面,区域衔接处的起点终点也可作为各区域旅游服务人员的接力点。

好的旅游线路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区域最优旅游线路的配置思路在边权值的确定上提出新的量化标准,对线路配置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一条贯通良好的区域旅游线路,具备省时、经济、高效的特点,能够更好的适应消费者需求,从而辐射和带动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淮南孙法合:图论法确定区域公路网主骨架浅谈,山东交通科技,2000年3期

[2]唐亦功:西安及毗邻地区旅游线路的配置及规划,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4月

[3]王德传:贵州旅游精品路线设计与旅游者旅游动机初探, 贵州民族学院社会学系

篇5: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论文

2.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

2.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2.2.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2.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

2.2.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旅游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2.2.5客容量超负荷问题

篇6:浅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应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应用美学观点,搞好旅游风景区的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作 者:艾治国  作者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刊 名:商业经济 英文刊名:BUSINESS ECONOMY 年,卷(期): “”(7) 分类号:F590 关键词:旅游环境   旅游业   发展  

篇7: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

县级旅游业的`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的发展旅游业策略,对拉动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 者:陈桂荣 崔树强  作者单位:陈桂荣(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济南,250014)

崔树强(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AND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COLLEGE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F590 关键词:县级区域   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   策略  

篇8: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

一、农业旅游的经济特点

(一) 农业旅游经济基础薄弱

农业旅游发展的依据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 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 因此, 农业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差。

(二) 农业旅游资金来源有限

在众多农业旅游的研究中, 一般都认为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 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 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 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的场所, 增长知识, 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 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 趣味旅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 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其发展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

(三) 农业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不同地区发展农业旅游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也不同, 所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某乡生态旅游经济为例, 其发展的基础是以多样的民族民俗和人文资源为依托, 发展特色旅游, 因其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特点, 使其景观特色以热带风情为主。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大兴安岭地区, 因为人烟稀少, 农林业发达, 其农业旅游发展的重点为北方特色的林区淘金方式, 而田园式体验旅游发展较少。尽管不同地域发展方式存在不同的差异, 但是均取得了成功, 这也显示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地域特点性强的特点。

二、农业旅游发展与旅游经济间的紧密关联

如果在生态旅游发展的比较好的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甚至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旅游产品, 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经营。整体上来讲,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 其经济效益的增加说明其在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 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所促进。

(一) 农业旅游对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分析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指的是在一定的人力以及财力的支持下, 如何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两大部分。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成本和宏观收益两个方面。农业旅游所依靠的是固定的农业生产资源, 相比较于较大的风景区建设来说, 其投资相对较小, 并且交通、水电投资仅是在原来农家舍基础上加以改造, 一般为体现原生态特点, 改造幅度有限, 这便会大大降低成本。微观旅游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不同, 它主要分析的是劳动耗用与经济效益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成本上, 微观经济效益主要分析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 由于农业旅游经营的个体性, 促使营业成本较低, 并且农业旅游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便很大程度地降低了微观经营成本。

(二) 从农业生产角度看农业旅游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 无论是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 田地每年都是必须要耕种的, 农业生产必须要进行的, 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在固定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 这样看来, 无论农业旅游经济收益的高低, 相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收入都是额外增加的, 增加的这部分收益对于旅游业来说, 是使用较少的投资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总体上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 农业旅游的地位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对于不同区域而言, 农业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同, 造成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同。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 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都会安排在最后一站, 作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地, 成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补充。另外, 不同的旅游团或者游客对农业旅游的兴趣也不尽相同, 也会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 农业旅游区较少作为主要游览景点, 一般作为旅游商品消费地点, 或者农业生产体验区、游览休憩地点, 而且因为游客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 对于这样的安排满意度差异较大, 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风险, 所以除开特别的要求, 农业旅游市场仅作为地区旅游市场的附属或扩展区, 所以仅靠传统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

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传统的农业旅游对资金投入要求较少, 一般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原封不动地加入旅游观光这项功能, 收到的效益有限, 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甚微。因此, 要更好地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传统农业旅游的转型。

(一) 因地制宜地开发农业生态旅游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在加强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的同时, 积极争取多渠道的财力投入, 逐步推动其具有明显的规模化效益。通过必要的投资, 在原有农产品 (下转第196页) (上接第191页) 特色突出、农业密集区建立集风景游览、采摘、野餐、娱乐、体验农家生活等为一体的综合型观光场所, 同时利用生产某些农副产品可直接供游人品尝的特性及其邻近县城的趣味优势, 开展以品尝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 如在休闲观光农业区内开辟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既有利于环境保护, 又能为游客提供新鲜、美味、无污染的各类食品, 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在选定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时, 生态环境条件的优劣应将作为第一要素综合考虑的。在沿海滩涂和生态农业实施区优先发展, 并逐步扩大其面积与增加服务项目, 并要因势利导, 避免盲目开发。

(二) 推陈出新地培育多样化农业生态旅游内容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拓宽了旅游业发展的广度, 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 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 使环境恢复魅力, 永保秀丽。人们在追求淳朴、原生态的自然的时候, 更希望自然能为其美丽的旅程带来一丝浪漫。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 这部分人群逐渐增多, 从年龄层上来说, 表现为年龄范围的扩大, 这些方面使得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生态旅游内容有其依存的市场。类似日益发展壮大的油菜花花田, 已经成为人们春季踏青赏景的重要选择。仅仅油菜花花田未免单调, 有些地方自发地根据其地区栽种作物的特点, 开辟出樱花林、桃花源等等景观。这些景观在某些地方仅仅初具规模甚至不成规模就已经引得人们驻足流连, 由此可窥见多样化农业生态旅游内容的广阔发展前景了。

(三) 多方配合, 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

要形成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 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一是力争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凡列入政府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 从而营造优越的生态观光产业发展环境。二是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生态观光农业是集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 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 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 为生态观光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农业旅游经济从特点上来说, 与传统旅游业相比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的存在与农业生态旅游经营分散、未实现规模化有直接的关系。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是远大的, 通过政策的扶持、合理的规划、完善的配套实施, 农业生态旅游对旅游经济的贡献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土木工程的基本属性有哪些下一篇:各种特种设备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