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工作规范

2024-07-12

三公经费工作规范(通用9篇)

篇1:三公经费工作规范

“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规范

为大力压缩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简称“三公”)经费支出,进一步规范 “三公”经费管理,根据《预算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规定,经县政府研究,现将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施“三公”经费预算单列,推进“三公”支出公开

1、“三公”经费预算单列。“三公”经费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年初编制部门预算时,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厉行节约的原则,在确定的定额标准和限额内,将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统一编入部门支出预算,并按照统一预算编制表式的要求单独分项列示,能明细到具体项目用途和承担部门的必须按实编制。不得在预算之外挪用其他预算资金、不得摊派、转嫁相关费用。

2、“三公”经费总额控制。“三公”经费全年支出总额严格控制其在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例,并根据上级要求压缩10%-30%,同时,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分别确定控制总额,人均“三公”经费逐步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根据工作 1

需要各单位相应编制明细支出计划,建立台账,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超过总额的单位财会部门不予报支,县财政部门不予拨付资金,部门决算不予列报。

3、“三公”经费支出公开。在部门预算和总额控制的前提下,实施“三公”经费支出,支出应控制在序时进度之内,支出内容必须合法,审批程序必须规范,支付方式必须合规。“三公”经费支出预算和决算结合部门预、决算同时公开,并附有详细说明,今年根据省市要求,所有乡镇和县直单位要全部开展“三公”支出公开。平时“三公”经费支出按月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单位公开栏内公开,并将公开内容一式两份,报县公开办一份,留存一份)。公开明细到具体项目、部门、车辆和个人,对单笔支出5000元以上的单独公开。

二、落实“三公”经费节约措施,规范“三公”支出行为

1、公务用车按照编制购置。车辆统一实行编制管理、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单车核算,不得专人专车,不得接受企业捐赠,不得借用外单位车辆。

2、公务接待实行双向控制。公务接待坚持节约简朴的原则,严禁奢侈浪费。实行全年总额控制和单桌金额控制相结合,公务接待(包括招商引资接待)应控制在全年接待费规定总额内,不得突破,超过总额的超额部分由县纪委、县监察局等额收缴县财政作为扶贫帮困资金,超标严重的单位全县公开通报,同时县财政不得追加安排各项运行经费。各

单位要制定单桌招待限额,正常公务接待严禁使用高档烟酒,提倡对口接待,控制陪客人数,严格申报审批程序,提高国库直接支付率,提倡公务灶接待。

3、因公出国严格审批手续。公务出国和公款参观学习应在全年预算和计划之内安排。出国按照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党员主要领导必须经县主要领导审批,其他人员必须经县分管领导审批。不得安排无实质内容的参观学习,不得借学习考察名义用公款外出旅游。

三、开展“三公”经费绩效评价,启动“三公”支出问责

1、实施“三公”支出绩效评价。开展绩效评价是检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有效手段。各部门、各单位每年都要对“三公”经费的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自评,对照计划目标,逐项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本单位予以公示,同时报送县纪委、财政等部门。县财政部门每年要组织力量选择一定的单位开展绩效评价,客观评价财政资金的使用结果与预期计划的差异,发现和纠正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规情况,同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财政预算安排上,对资金使用效果有差距的,在下年预算中减少安排,差距较大的取消整个项目安排。

2、建立“三公”支出问责机制。县审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每年专项审计不少于20个单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县监察机关也要开展专题监察活动,认真查处“三公”经费违规违纪情况。对超支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制度,约束领导开支的随意性。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源的公职人员,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3、强化“三公”支出长效管理。各部门、各单位强化对“三公”支出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和职责,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分管领导要月月督查,具体责任人员要天天把关、明细核算。每月要对支出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对比,找出存在问题的关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在下月5日前报县公开办并在公开栏内进行公开。强化“三公”支出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压缩支出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内部控制流程,明确风险点控制措施,规范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确保“管得严、控得住”。

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

2013年1月7日

篇2:三公经费工作规范

管理工作自查报告

市财政局:

根据**文件要求,为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30条规定,我校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我校“三公经费”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出台的“三公经费”管理规定和办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三公”经费管理制度,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加强内控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细化具体标准,严格按预算支出,及时上报“三公经费”信息。

二、严格规范公务接待支出报账手续。我校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由我校办公室填写公务接待呈批单,报分管领导审批后予以接待,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审批程序、范围标准和报账程序,严格执行财务报账“四单合一”规定,即审批单、接待函、菜单和发票一致。经自查,我校“三公经费”支出审批规范、单据齐全、报账及时,无跨报账情况。

三、严格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根据市财政要求,我校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管理规定,“三公经费”支出均使用公务卡结算或转账支付,无现金方式支付情况发生。

**单位

篇3:如何进一步规范与监督三公经费

一、加强制度规范

(一) 加强内部控制, 约束支出行为

一是健全和规范相关“三公经费”的制度建立以及支出标准, 从制度上对整个预算体系中的涉及到的每一个项目内容有一个更为详尽的规定, 并统一统计口径, 把预算内专项资金、政府府性基金等统计盲区一并纳入“三公”经费统计之列, 杜绝各部门以部份遮全面的现象发生。二是建立“三公”经费统一的公开公布格式, 规范信息公开标准, 全面公开“三公”经费的预算数与决算数, 从制度层面对信息公开加以约束。三是明确“三公”经费公开真实性支出的处理责任, 细化公开内容和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公众对政府“三公”经费认识的误区和质疑。

(二) 建立问责机制, 加大惩处力度

一要建立和健全预算、决算反馈与监督制度, 每年的政府预算不仅要经过人大审核通过, 更要适时进外部独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二要把“三公”支出总额纳入政府年度考核, 对本年的“三公”支出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主动进行公开,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三要对不合规的“三公”支出予以严查, 对涉及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并记入单位领导干部的个人考核和廉政档案。

(三) 完善监督体系, 形成监督合力

建立健全对“三公”经费和行为的审计监督机制, 是公开“三公”经费的必然途径。一是审计跟踪与监督和“三公”经费相关行为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以往各地的审计报告中不难发现, 党政机关的出国出境支出、公务用车运行与购置以及公务接待费等支出通常采用转移至下级单位列支或摊派到企业报销。其本级支出看似“合理合法”, 其实并未真实地、全貌地反映支出情况。二是审计监督要注意检查政府部门的“小金库”。审计中发现三公行为支出却没有三公预算支出, 很可能就是“小金库”在作祟或由下属单位转移、摊派支付, 这方面的监督能够保证“三公”经费的全域性, 保证公开的权威性。三是仅仅监督“三公”经费和“三公”行为的真实、合法性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触及“三公”活动和“三公”经费的效益性, 即不仅仅审查政府理财, 还要审查其用途, 更要审核其绩效。

二、加强预算规范

目前, “三公”经费虽已纳入预算管理, 但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 更缺乏对具体项目变化情况进行必要的解释。因此要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精细化、规范透明化建设, 必须严把预算编制审核关, 积极推进透明预算制度改革。一是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进一步完善对“三公”经费项目的预算明细化。二是启用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建议采用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可以采用以五年为一周期, 五年内采用增量预算, 五年末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 进行预算编制的调整, 从而让预算与时俱尽, 实现预算的精细, 最大限度的提高预算的编制质量。三同是对基础库和预算编审两个模块进行结构调整, 在部门预算编制软件中增加“三公”经费统计内容, 设计“三公”经费统计表格, 完善“国库拨款进度表”, 实现动态化管理, 使每笔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加强执行规范

(一) 严格按照预算进度执行

一是所有“三公”支出都必须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体系, 对每一笔“三公”支出从预算申请到执行支付再到绩效考核都有一个完整地记录;二是对于当年的“三公”经费预算指标原则上不予调整和追加, 要调整和追加必须要有一整套严格的审批程序。三是“三公”经费的资金来源要掌握。目前, 很多部门单位除了财政拨款外, 仍存在很多其他收入。如有些单位将收取的房租收入、二级单位缴纳的管理费、国有资产变卖收益、一些有意想隐瞒的收入等必须熟练掌握、深入了解。

(二) 规范会计精细核算

当前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表按支出功能和支出经济分类, 行政事业会计制度以及会计软件所设会计科目不能完全满足“三公”经费统计需要, 存在公务用车运行费用混列“差旅费”“交通费”“燃料费”等科目;招待费用变相列入“会议费”“福利费”“其他支出”等科目的现象。所以“三公”经费会计核算依然存在“混淆、移花接木、改头换面、巧立名目”等现象。一要建立设立与“三公”经费相对应的独立会计科目, 防止将费用转移到其他会计科目中。二要杜绝下属单位或二级机构的部门把本应在单位账面上支出的“三公经费”直接嫁接到下属单位和二级机构列支, 出现“三公”经费零增长的假象。三是规范原始票据, 防止单位将“三公”经费发票改头换面、巧立名目, 或隐藏混在单位培训费和会议费之中。

(三) 加大公务卡支付力度

公务卡作为一种现代支付结算工具, 不仅携带方便, 使用快捷, 既能方便单位用款、减少现金结算, 又能透明公务支出, 使每一笔支出都有据可查, 有迹可寻。执行公务卡制度, 是一项重要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也是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 能有效预防公务消费中的腐败,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推行公务卡使用卡, 并要求在公务消费活动中统一使用公务卡结算。二是要加大公务卡宣传力度, 普及公务卡知识, 提高预算单位、持卡人的使用意识, 确保每个持卡人都愿用卡、会用卡、用好卡。三是完善用卡环境, 拓展公务卡使用范围建议财政部门能和各商业银行加强协调、沟通, 要求增加POS机的投放力度, 营造一个较为成熟和发达的用卡环境。

篇4:三公经费工作规范

去年5月,国务院决定公开中央各部委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要求各地比照中央公开“三公”支出。财政部为此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地方“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要求已具备公开条件的当年主动公开,尚不具备条件的要努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从第二年起开始公开。国家层面的这一系列措施、要求,更加表明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各类财政信息已势在必行。

今年两会过后,“三公”经费公布在即,“三公”经费的公开依然是社会瞩目的焦点。近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

“‘三公’经费的支出是必要的”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中央各部委和一些省(市)已陆续公开“三公”经费,“三公”经费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热点,各方意见不一。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魏宏:首先,我要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政府“三公”经费的支出是必要的。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作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机关更不例外。换句话说,任何国家的政府执行公务都需要公务费用支出,包括公务接待、公务人员因公出国及公务用车。这“三公”经费支出是政府行政经费的组成部分,属于政府行政成本,是必要开支,这种支出从性质上说没什么不对。而且,我们也应看到,“三公”经费支出在不同政府间的活动中是有不同程度作用的。比如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公务出国考察对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友好往来、项目引进,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所带来的收获和作用。

目前“三公”经费支出之所以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类费用在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中,既不同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直接造福老百姓的开支,也不同于政府维持一般运转的办公经费等费用,它并不直接体现为公共服务产品,也不体现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而开支,因此,容易引起社会层面的不理解甚至有意见,同时,由于目前“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支出规模没标准,统计范围不规范,“三公”经费信息大多没有面向社会公开才给人以想象空间,形成目前舆论一边倒的态势。

“倒逼政府养成廉洁行政理念”

《中国经济周刊》:“三公”经费支出是必要的,那么目前“三公”经费公开该如何把握呢?

魏宏:我要强调的是,“三公”经费支出必须公开。“三公”经费属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开,这是原则。公共财政强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宗旨,强调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当然它就应以公开透明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为取向,这实质是民主财政和公共财政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知道,“公开”被认为是现代政府重要的基本特质,现代政府本质上要求政府把包括财政运行在内的一切行为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财政信息公开十分重视,有很多好的制度和做法。从我国来讲,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行政惯性,数十年来各级政府只有征税、拨款、花钱的行政实践,缺乏公开自己如何花钱、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事办得怎么样的行政理念,也没有包括“三公”支出在内的财政公开的制度设计。同时,由于大家习惯于计划体制下供给安排的思维惯性,不少地方在现实的财政运作中,对“三公”经费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安排,“三公”经费开支过量过分的状况比较严重。

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监管和控制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资金是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重要议题,公开“三公”经费实现公众知情权进而实现社会的监督权,也能推动政府将“三公”经费压缩在合理范围内,倒逼政府养成廉洁行政理念,培育政府的民主理财意识,使财政资金能切实坚持公共性这一本质要求。

“财政信息公开也是民主建设的实现形式”

《中国经济周刊》:社会关心公共财政的支出是正常的,目前社会层面对“三公”经费公开的一些议论、意见,问题在什么地方呢?

魏宏:我个人认为,就目前来讲,社会公众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关注、评论和疑惑,甚至不信任,更多是由于对政府财政经费包括“三公”经费公开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当然,也有大家对已经公开的信息不信任、沟通不到位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财政信息公开的完整性、透明度,坦诚公布“三公”经费情况显得尤为必要。我认为,面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情况不仅体现的是政府对公众的一种坦诚和态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互动,它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公开是一小步,却是公民知情的一大步,也是走向财政民生、财政民主的一大步。

《中国经济周刊》:您刚刚提到的“财政民主”对当下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魏宏:我一直坚持一个基本看法,那就是我们不能将“三公”经费公开仅仅作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一项技术层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作为公众参与民主预算政治的重大实践来把握。财政预算公开,“三公”支出公开,它具有特殊的民主价值。

目前,党和政府在倡导推进民主建设,大家也在致力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我认为应该指出的是,为了民主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探索各种可行的实现民主的技术手段,这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推进民主建设并不是都在选举方面。政府财政公开、预算公开,是实现人民对政府预算和财政资金的参与和监督,它是社会参与民主建设的一种实现形式;而财政信息公开、预算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公开,也是实行预算民主、财政民主的一种具体方式。人民关心政府花钱,并不是害怕政府花钱,而是关心花钱的方向和效果,也就是为什么事花钱,花了多少钱,花钱的事办得怎么样;而对于政府来讲,就是要把钱花好,把事办好,让人民满意。

“用制度来治理‘三公’

经费开支”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当前政府部门该如何向社会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

魏宏:如何做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坚持“公开”的民主取向。“三公”经费是部门履行工作职能的基本保障,是政府运转的必要支出。“三公”支出也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支出结果上总体是良好的效果。作为政府部门来讲,我们“花钱办事”,花了多少钱,用到哪里去了,花出的效果如何,应当给社会公众一个明白交代。政府部门要通过公开明明白白的账务和清晰明了的说明,反映实实在在的工作,争取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我们要努力把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算信息公开,作为推进民主建设的重大举措,作为实现公众对政府事务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大实践。

二是重视“公开”的情况说明。作为公众对民主财政的参与、对政府预算的监督,“三公”经费公开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决不能仅仅作为财政资金收支的技术数据的公开,而应从满足社会对财政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角度去公开。因此,一开始要有对“三公”经费支出的情况介绍和说明,要有对一些支出事项和支出绩效的报告。由于政府部门在职能、职责方面的差异客观存在,各部门在“三公”经费的支出总量、支出结构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形成这些差别结果的原因往往在公开信息的背后。因此,如果我们不注重情况的客观介绍,势必会引起社会公众对部门做简单类比,从而会对整个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提出质疑,甚至可能对“三公”支出产生抵制。因此,政府部门务必实事求是地向社会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情况,客观地对“三公”支出内容、支出结构、增长变化、重点方向、使用绩效等作出具体的说明。这种说明和介绍,既确保部门按统一的要求真实准确地填报数据,又确保社会对“三公”支出情况的了解和认同。

三是狠抓“三公”的源头治理。解决“三公”经费的公开,让社会公众理解和认同,更重要的是从源头上解决好节约“三公”经费问题。政府部门要重视从源头上研究、解决“三公”的支出,严格控制行政成本性支出,切实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要从制度上封闭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次数,从制度上硬化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制度上去约束和规范公务接待工作。另外,应看到现有的“三公”开支管理机制存在根本的制度性缺陷,这个缺陷就是“三公”开支预算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这正是现有的预算制度的缺陷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三公”经费的决定权和使用权分离。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应进一步研究对“三公”开支的工作监督机制,在部门机关内部应有不同方面的代表进入,参加对本部门“三公”经费开支的决定。

篇5: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做法

——**“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做法

为有效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进一步规范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的管理,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在保证正常工作开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节约潜力,从源头上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确保每年“三公”经费支出较前一年有所下降,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近三年该市系统“三公”经费的开支情况来看,“三公”经费开支总数在公用和业务费用支出中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公务用车购置费、出国(境)费用近两来的支出下降更为明显。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各单位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进一步认识到“三公”经费公开是机关事务的法定项目,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对于树立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打造廉洁、阳光、节俭型政府和促进民主监督具有重要意义,把“三公”经费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三公”经费管理工作为契机,统筹兼顾,加快推进**事业全面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勤俭节约意识,以身作则,认真维护消费纪律,做好廉洁自律的表率。各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制定“三公”经费控制办法或措施,杜绝奢侈浪费行为。

二、健全制度。一是严格控制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干部职工外出学习考察严格执行《》要求,实行事前审批、事后报告和相应的经费报销制度。因工作需要出国(境)的,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因公出国(境)管理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要求。严格出国(境)报批制度,财务部门加强因公出国(境)经费的核算和管理,严格执行因公出国(境)经费报销规定,按照批准的人数、天数、路线、公务活动情况、经费计划等进行核销,未按要求审批报备的或与公务无关的开支和计划外发生因公出国(境)费用一律不予报销。严格规定和落实机关干部职工因公出国(境)不得以任何形式由企事业单位出资或补助,不得向下属单位、企业和地方摊派、转嫁出国(境)费用,如有违规者,除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外,公款出国(境)费用,一律由个人承担。二是严格公务接待管理。各单位公务接待坚持本着热情、必要、周到,坚持节约简朴、严禁奢侈浪费的原则,加强对本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列支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公务接待审批制度,明确公务接待范围、严格遵守接待事前审批制度和接待标准。需要接待的客人,由办公室负责接待人员(或对口业务经办人员)填写《公务接待审批单》报单位领导审批。财务部门加强对财政性接待经费的预算管理;办公室接待部门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凡超出审批标准的接待费,不得报销,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

为。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提倡对口接待,食堂就餐,控制陪客人数。三是严格公车管理。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和配备标准规定。公务用车的配备和更新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新列入预算且不得超编,未纳入当预算的或超编的,原则上不予安排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新。对特殊情况确需追加的,须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安全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机关车辆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的规定,强化对车辆维修、加油、保险等环节的内部控制,严格执行“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杜绝公务用车使用中的浪费现象。车辆定点加油点应选择“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并推行“一车一卡”制。在车辆定点维修店的选择上,各单位根据在用车辆的品牌、数量,维修地点、维修费用等综合因素选择多家定点维修企业;公务车辆平时的维护保养,遵循安全、经济的原则上,全部选择信誉良好、售后服务有保证的“4S”店维护。

三、落实责任。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通知》,对落实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工作责任进行了详细规定,做到“三公”管理人人有责。各级单位结合实际制定细化“三公”经费使用用途、经费限额、使用权限、违规问责等规定,将“三公”经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规定对不按规定程序执行的,将追究责任。严格要求各单位应根据经费预算制定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

费支出计划,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用于“三公”支出。

篇6:三公经费工作规范

一、“三公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近几年的审计实践,笔者发现“三公经费”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口径不一致。事实上,很多部门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很多其他收入。对于一些单位的事业收入、非税收入,按照相关政策是自收自支,则没有纳入“三公经费”的支出范围,无法进行监督。而在相关支出中,其余事业收入、非税收入和其他一些不明来源、不合规收入等非财政拨款中,往往隐含着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间。

二是混入其他科目列支。为规避“三公经费”的开支数字过大,某些部门和单位会将出国、出境费用变成外出考察交流的票据;将公车加油费在公务费或差旅费中列支;将吃喝招待费在会议费中列支等。

三是权力部门转嫁给相关单位。有些权力部门把本应在单位支出转嫁给相关单位。

四是转移给下属单位或二级机构列支。有些有下属单位或二级机构的部门把本应在单位账面支出的经费直接转移到下属单位和二级机构去,或将相关经费以拨出资金的形式先拨付到下属单位,再通过下属单位列支机关本单位的“三公经费”。

五是隐藏在单位账外资产或小金库中。有些单位将收取的房租费、二级单位缴纳的管理费、国有资产变卖收益或有意隐瞒的一些收入未纳入单位财务而抵顶公务、招待、旅游等支出。

六是巧立名目、虚开发票。隐藏“三公经费”的花样繁多,如将“三公经费”开支发票转换成购买办公用品费、单位基建费、材料费、设备购臵费等。

产生上述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原因:

一是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中走样。目前,我国预算编制的支出标准体系仍不完善;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现有标准数量较少;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单位工作计划结合不够紧密,导致预算编制不准确、不科学,执行中走样。

二是标准太低,脱离实际。如公务接待费用,现行列支标准是财政部1998年制定的,要求不得超过当年单位预算中公务费的2%。行政机关中公务接待费超支是普遍现象。

三是内控力不强,支出有增无减。行政机关“三公”费用上升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更多是内部控制不严造成。有些单位以出国考察学习为名无实质内容;有一些单位、部门公车费用有增无减,一些乡镇、部门报销假借私人或企业牌照的小汽车购臵、燃油、维修、保险等费用,这样做逃避了公车购臵时审批监督,但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公务接待费用开支随意性很大,为目标考核、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资金等都要向上级有关单位、个人送礼,这必然存在一些招待费并非是公务招待支出,存在支出控制不严、损失浪费。四是会计管理职能弱化,职责不清。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工作比集中核算前有所削弱,对于单位的财务收支,会计只注重票据是否合规、手续是否齐全,而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很少过问。

五是领导重视不够,制度约束乏力。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上,广度深度明显不够,存在事前监督跟不上,事中监督插不上,事后监督用不上;党政机关预算、决算公开制度未建立;尚缺乏明确的问责机制,致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

二、“三公”经费审计过程中的具体内容

(一)“三公经费”真实性审计。一是关注“三公经费”支出的预算编制标准是否合规、调整变动的审批程序是否规范。二是关注“三公经费”支出内容决算资料对“三公经费”的反映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有无将“三公经费”通过人为分解列入项目经费,有无规避“三公经费”的开支数字过大而转移到其他科目。三是关注“其他收入”。一些单位的事业收入、非税收入等暂没有纳入“三公经费”的支出控制范围,而这些非财政拨款中,往往隐含着更大的三公支出空间,需要进行仔细核查。

(二)“三公经费”合法性的审计。一是关注部门有无将出国出境、公车购臵与运行以及公款吃喝费用转移至下属单位列支或摊派到企业报销。如有的单位将其他经费拨入到下属单位,或将相关经费以拨出资金的形式先拨付到下属单位,再通过下属单位列支机关职工出国、旅游等费用。二是关注政府部门是否存在 “小金库”。“小金库”来源各异,形式多样,支出去向也往往与 “三公”领域有关,在审计中发现部门有“三公”行为却没有“三公经费”的预算支出,很可能就是“小金库”列支或向下属单位转移、摊派支付,应亟待重视。

篇7:三公经费即三公消费

职务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款送礼,公款送礼使公共权力成为某些人的寻租手段,使大量国家资财落入个人腰包;

2、公款娱乐,以各种培训、考察、学术交流名义进行的公款旅游活动,以公款进行的各种联欢、娱乐活动,助长了骄奢淫逸的风气;

3、公务用车,超标准配置公车、公车私用、虚报燃修费等问题浪费了大量国家资财;

篇8:三公经费工作规范

关键词:三公经费,规范,监管,新《预算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 逐年快速增长的“三公经费”一直为广大民众诟病, 它既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日常运作的基础, 也是单位清廉程度和工作效率的直接反映。随着我国公共领域的宏观制度环境逐步优化, 及社会网络技术的普及, “三公经费”等财务信息的公开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进一步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中央先后开展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如出台“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对机关工作人员公务行为做出明确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再次加码。

在2014年度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新的《预算法》, 从政策上弥补了原有《预算法》不适应时代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一些客观需求, 在对“三公经费”财政支出方向进行预算方面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本文结合新《预算法》的出台, 对“三公经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 希望最终实现一个透明完整的“三公经费”公开目标。

一、我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2011年, “三公经费”的公开工作首次被提出, 要求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对其内容进行一个具体化的公开。从中央到地方, 公开工作逐级进行, 但是在整个公开工作中进展缓慢,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三公经费”的公开缺乏一种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些部门在面对公开“三公经费”的问题时, 会找各种理由借口, 对“三公经费”的公开进行拖延, 在一定程度上拒绝对支出情况进行公开;还有一些部门虽然对“三公经费”进行公开, 但在公开的数据中, 运用各种手段对数字进行处理, 不注重内容, 在意的只是形式。这种缺乏积极主动性的情况使得公众应有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十二届人大委员会的精神难以贯彻落实, 造成一种不好的社会影响。

2.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三公经费”公开的问题上缺乏一个规范的形式。

由于现阶段对“三公经费”的公开问题上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导致公开“三公经费”的各部门公开内容方面详略不一, 有的部门公开内容十分全面, 对各项数据的去向都有明确的标注, 而有的部门则对公开数据非常笼统, 公开内容含糊不清。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公开模板, 导致在“三公经费”公开的落实过程中难以得到明确的规范。一些单位不规范的公开内容也使得公众对“三公经费”公开政策产生一种不可信的怀疑感, 不能对其进行一个有效的监督, 违背了当初制度出台的本意。

3.“三公经费”缺乏一个健全的管理模式。

从公布“三公经费”政策的出台到落实情况来看, 缺乏统一的管理方式, 由于各地区有着不同的规章制度、经济政策, 导致“三公经费”在公布这一环节出现问题, 很多单位对自己的公开内容没有信心。另外, 公布“三公经费”这一政策的出现, 势必会对一些群体的利益造成打击, 同时由于部分单位领导层对其不够重视, 所以没有一个规范的系统的公布模式, 在公布内容出现问题后会推给当地的财政部门, 公众也会认为是财政部门的监管出现问题, 导致财务核算成为了一种事后监督手段, 与其现实意义背道而驰。

4.“三公经费”公布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

公布“三公经费”的概念是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出国 (境) 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费用的公开工作, 但是在现今的工作当中, 则没有一个具体的分类细则, 各个部门对于“三公经费”的理解不同, 核算口径也不太一致。没有一个严格的范围界定, 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直接影响了单位财务处理核算的准确性。

5.“三公经费”的会计核算相应的也不完善。

“三公经费”的出台导致在财政会计核算方面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能够运用, 单位的财务部门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只能通过现有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和以往财务报表来进行核算, 与会计制度的规定是有所不同的, 致使整个核算到公布过程中数据不准确。

二、如何解决“三公经费”问题的对策

1. 建立相应的制度。

现阶段, 国家在出台了“三公经费”的政策后没有确立与之相应的制度, 导致“三公经费”在公布环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各地的财政主管部门应该根据“三公经费”公布的政策,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管理体系, 使政府各部门对自己的职责有所明确, 避免在公布工作中“踢皮球”的现象发生。从经费的预算到经费的使用, 再到最后社会各方进行的监督环节达到一致。

2. 明确“三公经费”的主要内容。

因为“三公经费”的出台概念不是很明确, 政府各单位财务预算细则过多, 再加上全国各地的财务政策标准有所不一, 导致在公布“三公经费”这一环节所公布的内容也各有不同。笔者认为, 国家财政部门应该在“三公经费”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规范其内涵和核算具体方面。

3. 通过预算过程中的管理作用, 合理控制“三公经费”。

各单位部门应该加强财务预算的管理水平, 通过对“三公经费”的预算进行合理分配, 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行为。因此, 应该对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加强, 通过严谨的调控手段, 对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 从源头上抑制“三公经费”超标这一现象的发生。

4. 通过会计核算环节对“三公经费”的使用给出一个准确的反映。

在通过预算环节的合理分配后, 还需要会计核算的介入, 对“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进行一个科学的核算。核算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看“三公经费”的支出是否合理, 在现阶段的大环境下, 公众应该把注意力从“三公经费”的支出多少转移到其支出是否合理上来, 对其有一个判断是非的科学界定。

三、新《预算法》对“三公经费”规范与监管的分析

1. 根据新《预算法》对“三公经费”的收支进行明细。

在“三公经费”的公布过程中, 我国的政府财政部门应该对“三公经费”每一项支出进行一个明确的展示, 在以往的“三公经费”公布结果中, 整体数据过于宏观, 执行情况太过粗糙。从这些财政报告中, 只能看到当地财政部门的收支数据和宏观方面资金的去向, 而这些资金具体的使用方向、资金的落实情况, 以及使用后的实践反馈并没有展现出来, 导致这个公布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对这种现象的产生, 新《预算法》应该通过预算编制标准对各地的政府财政部门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管。通过要求财政部门对其收支情况进行一个明确、合理、科学的分配, 来从源头上遏制住“三公经费”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2. 预算体系健全。

现阶段, 我国对于一些领域的财政监管预算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国家应该对不同行业的相关事项支出标准进行一个科学的预算。在对“三公经费”进行规范化的整改过程中, 根据各地不同的部门单位综合情况, 科学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支出预算。结合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 对“三公经费”支出模式下的各项细则进行一个明确的规定, 设定好每一项的最高限额, 然后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预算进行分配, 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从而在后期的公布过程中, 让公众对政府财政支出情况有个直观的理解, 使其对国家政府信服。

3. 加大对预算监管体制的实际投入。

在新《预算法》的完善过程中, 通过加入惩罚模式, 来对其进行一个强有力的监管, 采用增加违法成本的手段, 从一定层面上加强法律的作用, 在面对“三公经费”这一问题时, 相当于对预算环节监管作用的加强, 在源头上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杜绝。这样做还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人员在财政支出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明确责任, 在追究党纪责任的同时追究法律责任, 从而弥补我国在财政预算这方面的空白。另外, 提高违法成本这一举措的实施, 可以对“三公经费”的超标消费及公务消费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使法律制度不分时地地保证国家健康持续发展。

4. 开放大众监测平台。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现如今, “三公经费”所缺少的是一个强有力、多方位的监督体系, 只有通过公众的认同, 才能充分发挥“三公经费”这一政策的原始初衷。只有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情况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监督, 才能在新《预算法》的实施中充分发挥经济监管的作用, 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

四、小结

从一定层面上来讲, “三公经费”是一项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大工程, 它所涉及的前期预算、预算实施, 以及后期的公布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考验非常大。在这一整套的流程当中, 需要完善的东西还很多, 只有公布“三公经费”这项政策,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机关的公众信服力, 提高群众对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质量以及满意程度。这一举措对现今阶段社会风气、反对浪费腐败也有着一定的肃清和警示作用。本文通过对监管体系提出完善的一些措施,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三公经费”信息的完善性、真实性, 实现政策的最初作用。

参考文献

[1]文炳勋.政府预算、行政效率和财政民主——兼论我国公共预算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5) .

[2]施正文.论征纳行为[J].当代财经, 2004, (8) .

[3]丛中笑.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经济法思考[J].当代法学, 2004, (5) .

[4]许红兵.论我国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构建[J].桂海论丛, 2002, (3) .

篇9:公开“三公”经费看点何在

公布速度为何慢一拍

这一消息一出,当时就引起了舆论的担忧:要让所有中央部门,尤其是那些油水衙门公布“三公”费用,真的那么容易吗?会不会遇到来自各部门的阻力呢?各部门又会不会用各种办法把决算表做得漂亮呢?

事实证明,公众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自4月14日科技部成了第一个“勇于吃螃蟹”的部门后,一直到6月30日,都没有第二个部门公布数据。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这反映出绝大部分中央部委缺乏主动公开的意识和动力,害怕一旦公布后,公众认为经费偏高会使得自己处于被舆论口诛笔伐的不利位置,因此纷纷采取观望态度。

或许是受到了来自国务院的压力,进入7月后,许多中央部门开始集体公布“三公”数据。尤其到了7月11日以后,每天都有若干中央部门公布“三公”数据。截至7月28日,只有11个中央部门尚未公布数据。

审计署成“模范生”其他部门太模糊

在众多公布的数据中,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得到了舆论的广泛好评。“因公出国”花费,总数617万元,69个组团368人次。“公车”经费,车辆购置支出115万元,新购轿车2辆(每辆25万元)、小型客车1辆(27万元)、越野车1辆(38万元);实有公车206辆,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5.41万元。“公务接待”经费,涉外接待支出140万元,接待国外来访24个团组139人次……

一直关注预算公开的北京忆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劲松认为,审计署公布的“三公”经费账单堪称一个样本。从出国费接待费精确到“人次”、公车经费精确到具体“车辆”,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国务院“细化公开内容”、“公开得更详细”的要求,加上说明,纳税人可以看懂这个账单。

然而与审计署相比,其他部门公布的“三公”数字则十分模糊,很难让人看懂,公众更是难以判断这些消费是否合规合理,支出项目也没有解释说明。

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陈秋生认为,“三公”经费公开的关键,是所公布的科目要细化。我国预算科目设“类、款、项、目”四个级别,此前公布的预算报告多数公布到“类”和“款”,具体的各种行政开支从中看不出来,应当公开到“项”甚至“目”,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让公众一目了然。

公务接待:中科院一天“吃掉”住建部一年?

各部门数据采集标准和范围的杂乱也使得各部门“三公”数据缺乏横向对比性。

比如,去年中科院的公务接待费是9995.5万元,日均27万元,而住建部去年的公务接待费仅为26.07万元,因此有网友惊呼:中科院一天“吃掉”住建部一年!可事实上,中科院的公务接待费包括内宾的公务接待和外宾的公务接待。由于国际科技合作交往比较频繁,外宾公务接待费非常大,这些费用都需要中科院自己买单。然而住建部公务接待费用却可以有下属二级单位买单或房地产开发商请吃饭。用经济学家许小年的话说:“这个不难解释,一个总是被招待,有人埋单;另一个不得不招待别人。”

而今年住建部竟然在去年基础上再被砍去一半,只有13.95万元,在食品价格飞速上涨的今天,更是让人感觉匪夷所思。更有网友直言:如今一个镇政府一年招待费恐怕都不止20多万元,堂堂一个住建部才吃这么点钱,谁信啊!

另一个在公务接待费用上引起极大争议的是因郭美美事件而正陷入舆论漩涡之中的中国红十字总会,其去年公务接待费用只有15万元,今年预算更是降到了3万元,让人对数据的真实性十分怀疑。毕竟,今年4月还爆出过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一顿饭花掉近万元的新闻,区区一个区级红十字会都如此“奢侈”,红十字总会的吃喝费用又岂会这么少呢?

公费出国:计生委忙出国太雷人

在公费出国方面,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国家计生委的因公出国费用居然高达470.54万元,超过“三公”总额的一半。这让许多网友表示看不懂。计划生育是我国特有的国策,还要出国学习考察什么呢?“中科院出国费用高或许是为了考察国外高新科技,商务部出国多是为谈生意,计生委花那么多钱出国,难道是出国学习先进的避孕技术?或者是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计划生育政策,为全球人口危机减压?还是向发达国家介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优越性呢?”一位网友这样调侃道。

公车支出:口径模糊 难以判断

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这一栏,猫腻就更多了。此前北京公开了公车数量,但采取的是最小口径:截至2010年底,北京市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有数为62026辆。这个数字立刻引起公众的强烈质疑。此次中央部门公布的公车统计口径也没有明确,各部门各说各的,也没有明确解释。

比如海关总署去年公车费用高达4.57亿元,并表示“车辆大部分为执法执勤用车,不同于一般公务用车,是开展执法执勤工作的必要保障”。有关专家指出,海关总署不应该把执法专用车与为官员服务的一般公务用车混在一起统计,应该区别对待,因为公众真正关心的是官员用车。如果只是笼统计算,公众就无法对官员用车花费进行有效监督。

由于口径不一,于是有人提出通过算人均支出来进行横向比较。可惜的是,在已公布“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中,仅有10多个部门提供了人均数据。目前来看,国务院扶贫办在编134人,去年“三公”总支出144.94万元,人均10816元,排名第一。不仅如此,扶贫办今年的“三公”预算还进一步提高到了148.29万元,这么高的人均“三公”消费额着实让“扶贫”二字黯然失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公经费工作规范】相关文章:

三公经费管理的工作总结07-25

三公经费07-01

三公经费制度05-25

三公经费预算04-13

三公经费总结04-23

三公经费培训06-08

三公经费案例06-27

三公经费自查08-09

三公经费审计论文04-16

三公经费预算标准07-14

上一篇:社保跨省转移流程下一篇:安徽成人高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