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退休干部移交安置

2024-08-20

军队退休干部移交安置(精选8篇)

篇1:军队退休干部移交安置

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安置工作

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目前,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安置工作面临着“四难”问题,即安置去向审定难、遗留问题处理难、住房保障落实难、伤病残干部移交难,为实现总部提出的到2012年实现干部退休后第一年审定去向纳入安置计划、第二年落实住房、第三年移交政府安置的良性循环目标,需要军队各部门、多层次密切协作和军地沟通联系、支持配合。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移交安置工作应特别注意以下六个方面问题。一是要慎重做好安置去向审定工作。

军队和地方相关文件中都明确规定,安置去向已审定的不再改变。现实中有些已审定安置去向的休干由于子女工作变动、离异再婚等原因,要求变更已审定的安置去向,如果我们不顾休干的实际而强制要求其按照已审定的去向进行安置,不仅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而且这种情况地方一般不予接收,但变更安置去向又与上级政策规定相悖。因此,在上级政策尚未调整情况下,我们只有努力做好休干的思想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在一年一次的安置去向审定工作中,对于那些待审定去向的休干来说,在填报安置去向时要考虑全面,慎之又慎,对那些左右摇摆不定存在问题的休干,宁可暂缓一年审定,也不能盲目填报,以免影响移交安置工作进程。

二是要严格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

离退休干部移交安置工作是军队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党委(支部)要始终抓紧抓实,将其纳入单位全面建设考评要素,并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笔者认为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成立由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移交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完善“六个制度”,即目标管理制度、职责区分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牵头协调制度、现场办公制度和督促落实制度,切实用规范的组织、严密的制度确保移交安置工作有章可循、顺畅展开。

三是要耐心做好移交政策宣讲工作。

现阶段,部分待移交休干对移交安置地方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全面、理解不透彻,对走留存有疑虑也是制约移交安置工作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做具体工作的同志要善于利用政治教育日、节假日组织集体活动等时机,不厌其烦地向休干进行移交安置方面的政策宣讲,同时还可以组织编印下发移交安置政策宣传提纲等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利用召开移交安置“三见面”会的时机,邀请地方军休办的领导和分管人员对全体休干进行政策宣讲和答疑解惑的方法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不仅使移交休干对其移交地方后的住房保障、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医疗保障和安置管理等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消除思想顾虑,顺利移交,也可以使其他未列入移交计划的休干,能够提前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对移交工作有个大致了解,为来年的移交安置工作打下基础。

四是要妥善解决好遗留问题和困难。

地方军休办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移

交休干在原部队不存在任何遗留问题。因此,要把妥善处理遗留问题作为移交安置工作的前提和突破口,特别是一些曾经有过上访、缠访行为的信访老户,分管领导应亲力亲为,主动找其谈话做好思想工作,解决好遗留问题,做到不留隐患的“彻底”移交。同时,还应尽全力为移交休干解决好自身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家庭确实有困难、身体犯过重病的休干,各单位应采取“超常”措施,积极压缩日常行政开支,可以在医药费、取暖费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把组织的温暖送到大家的心坎上,让每名移交休干都能够高高兴兴地离开部队。

五是要细致做好档案整理移交工作。

移交休干档案整理是一项繁琐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有的休干入伍时间早、岗位调动频繁、原单位撤销等原因,给档案缺件填平补齐工作带来巨大麻烦,这就要求具体办事人员要认真负责地做好这项工作,特别是对入伍(工作)、提干和退休这几个相当重要的时间点的确认上,要细之又细、有理有据,对地方要求必不可少的入伍登记表、各职级任职晋升任免报告表、立功审批件或有效证明、入党志愿书和退休审批表等表件一定要仔细梳理,要想尽一切办法对缺件进行补齐,千万马虎不得,说严重些,有些我们觉得不起眼的表件可能会影响到移交休干后半生的个人利益。

六是要长期做好移交后的暖心工作。

有些人认为,完成档案移交、拿回“三联单”、到干休所报到后,就算完成移交了,对休干就不管不问了,这是做

好移交安置工作的大忌。因为这些移交休干基本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工作30多年,可以说把自己的青春热血都献给了国防事业,他们退下来后心理就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落差,移交地方后必然对部队存在相当的不舍,这时他们特别需要老部队的关心与帮助。因此,我们应注意做好移交后的暖心工作,这项工作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在休干移交后,我们不仅应当主动地帮助其咨询协助办理落户、身份证等后续事宜,而且还应在重大节日期间给他们送去问候与祝福,让休干在移交后仍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这从另一个方面对日后的移交安置工作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篇2:军队退休干部移交安置

家属、遗属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通知

沈民〔2007〕137号

各区、县(市)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为进一步做好移交我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的家属、遗属的(以上简称军队干部无经济收入的家属、遗属)医疗保障,根据(〔2004〕政干字第285、286号)和《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宁省军区政治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辽委办发〔2004〕11号)精神,经市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研究决定,对已移交沈阳市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参保范围及对象

凡移交我市政府安置的居住在本市,持有沈阳户籍的军队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庭、遗属,均纳入参保范围。

1.已移交沈阳市安置的军队离休“无经济收入”的家属、遗属,参加安置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实行医疗补助政策。

2.经组织批准随军“无经济收入”的军队退休家属、遗属移交我市的,按(辽委办发〔2007〕11号)规定,纳入沈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3.移交我市安置的军休干部子女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学龄前儿童,未满18周岁的非在校的未成年人及在校中小学生,按(沈劳社发〔2007〕43号)规定,参加沈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超过18岁的转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二、缴费标准

1.军队离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上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0%缴纳。同时必须参加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保险。缴纳标准:按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2.军队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上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10%缴纳。同时参加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保险。缴纳标准:按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3.学龄前儿童,未满18周岁的非在校的未成年人及在校中小学生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沈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缴纳。

三、资金来源

军休干部“无经济收入”的家属、遗属,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定额拨付,不足部分由区、县(市)财政予以解决。大额医疗保险费由个人和财政各负担50%。

四、办理程序

区、县(市)财政部门,每年一次性将移交我市军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参保所需经费拨付给各区、县(市)民政部门。各区、县(市)民政部门负责为军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办理参保、缴费及信息变更等相关事宜,市医疗保险中心负责具体业务经办。

五、医疗待遇 1.参保后的军队离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除按《沈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及有关政策享受在职(未满法定退休年龄)或退休人员(已满法定退休年龄)的医疗保险待遇外,每年还享受一次医疗补助政策,补助标准:在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范围内,患者在住院、门诊特病、急诊急救、家庭病床以及大额医疗保险额度内以及超过最高支付额以上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由区、县(市)财政局按照80%比例予以补助。具体补助范围:(1)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线以下由个人自付的部分;(2)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线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个人按比例自付部分;(3)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保险额度内及超过最高支付额以上的医疗费用个人自付的部分。

2.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军队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按《沈阳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享受相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3.学龄前儿童,未满18周岁的非在校未成年人及在校中小学生,按(沈劳社发〔2007〕43号)有关规定参保,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4.参加职工医保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的个人账户划账基数,按上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平均退休金作为划账基数,划账比例按职工医疗保险规定的划账比例执行。

六、鉴于军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医保的补助资金年底中央财政才能拨付到位,在市财政未拨款之前,医疗保险中心要正常为其办理参保手续,自次月起享受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七、单独统筹区、县(市)的军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参照本通知执行,按所在统筹地区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八、“无经济收入”是指个人没有任何劳动报酬来源,生活费用完全依靠军队退休干部负担,领取定期生活补助费、定期抚恤金,领取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或国家规定的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军队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主要包括:随军队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的无经济收入的配偶;未满18周岁的子女;已满18周岁,经鉴定确实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的子女;经原部队师级以上单位干部部门批准随军供养的无经济收入的父母。

九、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篇3:部队退休干部士官移交对策分析

1 退休军队干部士官在交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1) 各省市移交经费项目缺乏统一标准, 给部队移交带来很大困难。

我们对全师移交干部进行了统计, 各省市移交的项目收费标准不尽相同, 差距较大。有的省市移交费仅需要2000余元钱, 且项目清晰, 收费标准明确, 如山西省和河北省移交费用均不超过10000元;而有的省市既不明确标准, 也不说明原因, 移交收费高, 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我们调查的一个南方省市在接收一名病退士官时, 接收部门要收费30000元, 后部队移交人员找到其上级领导机关, 收费降到12000元, 地方收费的随意性非常大, 对移交工作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同时, 由于同一个省份, 各单位移交收费数额差距较大, 容易造成部队内部的相互猜疑, 给负责移交的同志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此外, 在住房补贴领取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北京、西安等地要求退休干部、士官必须有当地户口和住房才允许移交, 而在部队领取住房补贴的程序是退休干部、士官只有在移交之后才能申请住房补贴, 造成了移交时的矛盾, 极大地增加了移交难度, 而部队又要求限期移交, 为了实现移交的目的, 部队只好接受地方的附加条件, 增加了部队的经费负担。

(2) 部队缺乏移交专项经费, 给部队建设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们对一个机械化步兵师病退休干部、士官进行了调查, 2009年1-9月份全师共移交退休干部士官26名, 由于该师为全训部队, 驻在远离城市的农村, 基本上没有预算外经费来源, 也没有相应的创收渠道, 移交经费全部来源于标准经费, 由于采取各部门自行负责移交经费的方法, 部分经费少的部门甚至无法维持全年正常的经费开支保障, 给部队的训练、生活、任务完成和长远建设带来较大影响。

(3) 移交时间较长, 牵扯部队大量人员和精力。

部队移交基本上是指派机关或基层干部去和地方商谈, 每名移交干部或士官需要至少2名在职干部去协调, 几次甚至十几次与地方或退休人员做工作, 牵扯了大量精力, 一个机械化师每年忙于移交的干部、战士就多达36人, 有的甚至长年忙于移交工作。同时, 由于部队环境相对比较封闭, 移交人员又没有受到专业训练和培训, 和地方打交道时存在对地方政策不熟悉、对法规不清楚、对程序不了解的现象, 在面对地方人员的有意刁难和拖延时, 缺乏对应政策, 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造成移交拖延的时间很长, 造成移交拖延的时间很长, 我们对2008年和2009年部分移交工作进行了调查, 平均移交一名干部或士官的时间为20天左右, 以一个师26名移交人员计算, 需要520天, 对部队的人员管理和战备训练带来很大影响。

(4) 部分待移交人员以各种理由拖延, 寻求额外经济补偿。

从总体上看, 大多数移交干部和士官对部队存有深厚感情, 对移交工作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但也有部分人员, 对移交工作存在抵触情绪, 或者拒不签字, 或者寻求额外经济补偿作为移交条件, 有的要求提供价值几十万元的商品住房, 有的要求报销几万元的医疗费, 有的要求家庭困难补助十几万余元, 甚至有的退休人员借移交想把包括家属、子女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一并移交到安置地, 但现在国家规定, 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能迁出, 造成移交工作很难进行下去。通过对一个师的调查了解, 2009年全师用于额外补偿的经费高达44.69万元, 对部队长远建设造成了严重影响, 也使其他人的移交工作难以进行。

2 安置移交工作好病退休干部和士官的对策

安置移交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退休干部和士官的生活幸福、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 因此, 部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注重从政策制度上解决移交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 确保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党委重视, 统筹安排, 必须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胡主席明确指出“军队老干部工作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单位要把移交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作为一项经常性、重要性工作来抓, 要不断完善机制, 科学统筹各种服务保障资源, 目前, 应着重解决各单位自行移交、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的老办法, 由军一级或师一级集体组织, 成立相应的移交小组, 对小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使之熟悉移交政策, 掌握移交标准, 具备一定的谈判技巧, 凡是退休或病休的干部、士官自下达退休或病休命令起, 隶属关系就转到移交部门和协调机构管理, 统一由专业人员采取划片移交的方法进行移交, 既提高工作效率, 又能避免产生各种问题。

二是加强立法, 明确项目, 使移交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2009年7月, 民政部、财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制定了《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规定》, 虽然对安置补助进行了总体安排, 如“接收一级至四级残疾和患重症精神病退役军人的优抚医院, 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用于增加床位、医疗设备及房屋维修等支出”, 没有明确标准, 缺乏可操作性。同时, 规定没有对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明确, 部队应尽快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协调, 进行统一规范, 解决地方收费漫天要价的现象。

三是解决经费, 严格管理, 解除基层部队的经济负担。随着士官队伍的逐步扩大, 以及部队担负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任务的增多, 病退休人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疾病也呈现多样化, 出现了很多疑难杂症。如果没有相应的经费, 势必对部队建设, 特别是一线部队经费供应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 建议将部分移交经费标准化, 随生活费列入决算, 将移交经费在“退役费”中设置“移交退休人员经费”科目, 在标准范围内, 按照实报实销的原则处理, 减轻部队的经济负担。考虑到各单位病退休人员病情程度不一, 在标准项目之外, 还应增加相应实报实销经费, 切实解决部分人员的切身困难。

四是以人为本, 热情相待, 切实解决困难。对确实生活遇到困难的病退干部、士官, 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给予相应的照顾。建议将来在福利费或机动费增加部分专项经费, 给予部分生活困难或患有重大疾病人员相应补助, 既体现组织和人文关怀, 也利于提高移交人员的生活质量。

五是总体筹划, 循序渐进, 逐步移交。现在, 总政要求2010年前把退休人员都要移交地方, 但从实际情况看, 存在很多实际问题, 如有的子女在北京、天津, 按当地政策, 还不符合条件很难移交。个别退休人员就抓住部队必须完成任务的现实, 提出许多要求, 造成了移交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建议各单位要在严格落实总部要求的基础上, 区分不同人员和情况, 逐次进行移交,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 全军各单位本着对单位、对个人负责的精神, 积极筹措经费, 解决待移交干部和士官的实际问题, 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与协调, 使病退休干部和士官交的安心、走的愉快, 但是, 在交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给部队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部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确保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4:军队退休干部移交安置

陈际瓦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广西“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成绩,并对“十二五”期间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提出了要求: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始终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陈际瓦强调,根据中央下达的军转安置计划,今年有870名军队干部转业进广西工作,安置任务仍然很重。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要求,强化落实、妥善安置好计划分配军转干部。要突出重点,妥善安置师团职军转干部。要履行好义务,改进计划分配工作。要积极推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大力加强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千方百计解决好军转干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积极探索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要落实责任,严肃纪律,军地配合,相互支持,加强督查,按时完成任务。

随后,还召开了中、区直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动员会议。周新建在会上要求中、区直单位继续发挥表率作用,坚决完成好今年军转安置工作任务。

篇5:军队退休干部移交安置

关于印发《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 服务管理机构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民发〔2012〕1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为切实加强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现将《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工作规范(试行)》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试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优抚安置局。

民政部 2012年10月15日

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 服务管理机构工作规范(试行)

为了进一步明确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以下简称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的职责,规范服务管理行为,确保军休干部待遇全面落实,不断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

(一)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包括军休干部服务管理中心、军休干部休养所(站),是各级政府直接服务和管理军休干部的专设机构。

—1—

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军休干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维护军休干部合法权益,实现军休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

(二)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实行主任(所长、站长)负责制,接受民政部门领导和监督。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军休干部的接收规模,按照有利于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需求设置和调整。

(三)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要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民政部党组下发的《关于加强移交地方政府安置管理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组通字﹝2008﹞16号)要求,合理设置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四)在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内成立的军休干部管理委员会和各类兴趣小组,在服务管理机构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活动,组织军休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五)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应建立规范严格的主任(所长、站长)办公会议、党委(支部)会议、全体职工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保证服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运行。

(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积极参加“先进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先进军休工作者、先进军休干部”和“和谐军休家园、和谐军休家庭”的创建评比活动。

(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坚持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民主决策,增强服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杜绝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手续转接

(八)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依据省级民政部门下达的军休干部接收安置计划,凭上级安置部门开具的《接收安置通知书》,办理军休干部接收手续。

(九)军休干部接收时,应与部队移交单位、被移交人(或监护人)召开“三方”见面会,核对档案材料和军休干部的各种待遇项目,—2—

签订交接协议。

(十)积极协助新接收的军休干部办理落户、医疗保险、组织关系等各种手续,按时上报新接收的军休干部花名册和“三联单”,及时将有关信息录入军休干部信息管理系统。

(十一)组织召开新接收军休干部入中心(所、站)欢迎会,通报有关情况,帮助军休干部尽快融入新的生活。

(十二)建立规范的档案室,设立专业档案员,按照《档案法》规定加强档案资料管理。

三、政治待遇

(十三)定期组织军休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坚持开展党组织生活,教育和引导广大军休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光荣历史、永葆革命本色。

(十四)在军休安置部门帮助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军休干部享受安置地国家机关同职级离休退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社会优待。

(十五)根据当地政府安排,组织军休干部参加重大庆典和重大政治活动。

(十六)主动听取军休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地方政府和驻军部队走访慰问军休干部。

四、生活待遇

(十七)认真传达贯彻调整军休干部生活待遇有关文件,认真落实军休干部各项生活待遇,及时发放离退休费和津贴补贴。

(十八)对军休干部反映的生活待遇方面问题,严格按照文件规定及时答复。

(十九)及时掌握独居、孤寡、伤残、病重、高龄等重点服务对象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

(二十)积极组织协调社会力量,为军休干部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五、医疗保健

—3—

(二十一)及时协助军休干部办理医疗参保和医药费报销手续。

(二十二)建立和完善军休干部健康档案。

(二十三)按照规定申报和发放军休干部护理费,坚决杜绝违规操作。

(二十四)定期组织医疗保健知识讲座,引导军休干部科学保健、健康养生。

(二十五)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协助卫生部门引进社区医院,为军休干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六、文化活动

(二十六)制定文化活动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二十七)加强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为军休干部开展文化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二十八)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军休干部身体健康状况,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军休干部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

(二十九)引导和鼓励军休干部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参与社会文化活动。

七、队伍建设

(三十)根据接收军休干部数量变化情况,合理设置工作人员岗位,申请用人计划。

(三十一)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实施绩效考评奖惩。

(三十二)制定工作人员学习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学习教育、岗位练兵、业务竞赛等活动。

(三十三)加强军休工作人员作风建设,教育和激励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热情为广大军休干部提供细致、耐心、周到的服务。

八、楼院建设

(三十四)科学制定楼院建设和维修改造规划,精心组织施工,确保楼院和附属设施安全实用、功能齐全。

—4—

(三十五)按照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用房面积标准,设置荣誉室、会议室、活动室、阅览室、档案室等办公服务场所,建立必要的室外活动场地。

(三十六)按照和谐舒适、整洁美观的原则,做好楼院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

(三十七)做好军休庭院日常维护管理,按照社会化发展要求,稳步推进物业化管理。

九、财务资产

(三十八)加强军休经费管理,按照财务管理规定设置账簿、账户、科目,对离退休人员经费和服务管理经费实行分别建账、分账核算。

(三十九)完善审批制度和财务管理流程,坚持大项资金支出集体议定制度,主动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审计,防止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四十)严格执行资产登记制度,做好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十、安全管理

(四十一)把安全工作纳入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的日常管理,做到有机构、有制度、有预案、有演练。

(四十二)生活用水、电、气以及易燃易爆易污染物品管理符合行业规范,岗位人员熟悉安全要求,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的程序,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四十三)院区安全标识设置合理、醒目,设施器械管理责任到人,工作场所正规有序,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强,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篇6:军队退休干部移交安置

军队离退休人员移交政府安置

2010-04-06 10:57:00| 分类: 军休政策 |字号 订阅

第一部分

军队离退休人员移交政府安置

一、军队离退休人员移交安置政策

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军队离退休干部从1980年开始成批移交政府安置。同时,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也开始移交安置。目前共移交安置军队离退休人员(简称军休人员)18万人,其中离休干部3万人,退休干部8.8万人,退休职工6.2万人。同时,配备服务管理机构工作人员2.35万人,工作用车5000余辆。

(一)现行军休干部移交安置政策。

军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工作实施20多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目前,主要的政策依据是2004年中办、国办和军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2号),主要规定:

1、安置去向。一是适当放宽了军休干部特别是边远艰苦地区和从事特殊专业的到大中城市安置的条件。二是统一制定并放宽了进北京、天津、上海市的安置条件。三是规定了已接收安置和已审定安置去向的军休干部不再改变安置去向。

2、住房保障。一是明确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原则上执行军队统一的住房政策,国家和个人合理负担,实行住房补贴、货币补差相结合的办法,稳妥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管理社会化。二是明确了住房保障方法,对前四批军休干部的住房货币补差经费和按经济适用房价格购房所需住房补贴经费,先从住房出售收入中开支,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解决,第五批(不含)以后纳入安置规划的军休干部以购买经济适用房为主,实行住房补贴制度,房源由军队协助离退休干部本人负责落实,住房原则上实行物业管理。

3、生活待遇。明确军休干部和离休干部遗属的生活待遇执行军队统一的项目和标准,规定了生活待遇调整的行文程序。同时,明确军队退休干部无固定收入遗属的生活待遇在执行《军人优待抚恤条例》规定的定期抚恤补助标准基础上,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4、医疗保障。明确军队离休干部的医疗费用按规定实报实销,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队退休干部的医疗待遇不变。军队退休干部比照安置地政府机关退休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享受同职级退休公务员的医疗待遇。同时规定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较多的,由安置管理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军队离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的医疗费按规定报销,纳入军队离休干部医疗管理体系统一管理。同时,明确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及离休干部无经济收入的家属、遗属的医疗经费,由中央财政按定额拨付,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对安置任务重、财政困难的市(地)、县(市),由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5、安置管理。明确军休干部移交安置实行五年规划与安置计划相结合的办法,同时提出对服务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不再配备服务用车,给军休干部发放交通费。

6、组织机构。明确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机构公务用车与接收的军休干部比例分别由过去的1:

5、1:15调整为1:

10、1:50,服务管理机构用房面积按照集中建房的军休干部购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的10%核定。同时,对调减工作人员配备比例而富余的人员分年逐步消化。

(二)现行军休职工移交安置政策。

目前,主要政策依据是2005年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民政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和总后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移交安置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民发[2005]135号)。主要规定:

1、安置范围和对象。明确军队机关、部队及纳入军队编制管理的事业单位符合规定条件的全民固定工人、录用制职员干部和计划内长期临时工退休退职后,由民政部门接收安置。一般实行就地安置,也可回原籍安置。进直辖市和省会所在地安置的,按照当地有关规定执行。

2、生活待遇。明确退休费及各类津贴补贴项目标准,按照国家和安置地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移交当年剩余月份经费由军队一次性拨给安置地民政部门,第二年开始分别列入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开支。其中地方性津补贴,由出台政策的政府财政部门负责解决。要分清省市级财政责任,落实好经费来源,不得加重区(县、市)财政负担。

3、住房保障。明确由军队负责。

4、医疗保障。明确按照安置地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参加医疗保险,享受当地退休人员同等医疗保险待遇。参保经费筹集标准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参照上当地退休人员平均开支水平确定,所需经费,由统筹地区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中央财政给予定额补助。

5、安置管理。明确逐步由分批次安置改为交接安置,内下达的计划应在内完成。实行分散安置,交由街道、乡镇服务管理。从2005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按照已接收安置的无军籍职工实际人数和定额标准安排安置管理补助经费,专项用于无军籍职工开展活动与管理。

二、移交政府安置军休人员经费管理

(一)经费来源。

1、从时间上区分。离退休当年剩余月份经费和调整生活待遇资当年经费由军费负担,从第二年起由政府各级财政负担。

2、军费负担部分。包括军费、武警部队经费和公安部经费,除上述两项当年经费外,军队退休干部定期增资超过国务院规定(60元)外的部分,也是由军费负担,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省驻军单位转拨省级民政部门。

3、政府财政负担部分。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负担经费,按中办发[2004]2号文件规定的财政职能,总的原则是,中央财政负责基本离退休经费和管理经费,其他不足部分和下划地方人员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具体包括:一是住房补贴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前四批军休干部货币补差经费和按经济适用房价格购房所需经费先从售房收入中开支,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解决。二是军休干部生活待遇经费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三是军休干部医疗保障经费由中央财政定额拨付,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目前调整后中央财政按照离休干部每人每年5000元、退休干部和职工2000元标准核拨。四是军队退休干部无固定收入遗属生活补助、军队离退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和遗属医疗经费、军队退休干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后规定范围自付医疗费较多的,中央财政给予补助。五是对接收任务重和财政困难的市县,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六是服务管理机构经费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

(二)中央财政经费安排。

2006年主要有下列专项经费:

1、军休人员经费。包括基本离退休费和补助补贴。主要是根据中央财政负担经费人数,区分不同职级、待遇、地区等情况分项核算。经初步测算,2006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人员经费57.7亿元。

2、管理机构经费。包括服务管理机构编制人员定额经费、车辆购置和维修、燃油,以及开办费等项经费。初步测算2006年服务管理经费5.5亿元。

3、附属用房建设经费。从2005年开始,军休干部附属用房建设任务由民政部门完成。中央财政按政策规定核算计划交接人员所需服务管理附属用房面积,并按照分地区用房建设经费标准安排各地附属用房建设经费。根据军队和民政部下达的第5批以后军休干部6万人的安置计划,中央财政2005年和2006年已安排此项资金27.6亿元。

4、军休干部住房维修改造经费。2005年-2007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5亿元用于1990年以前建立的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人员住房和军休所办公用房的水、电、暖管网维修及设备的维修改造。

5、退休干部和遗属等补助经费。2004年和2005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四个方面补助:一是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干部无经济收入家属、遗属医疗经费补助;二是退休干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待遇内个人自付医疗费较多的补助;三是退休干部经组织批准随军无经济收入的家属、遗属医疗经费补助;四是退休干部随军遗属生活补助。2006年继续安排此项经费,总额增加到4200万元。

6、住房补贴和补差经费。2006年,根据军队房改配套文件,总政和民政部起草了《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购房面积未达标货币补差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购买现有住房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在会商有关部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会增加支出。

(三)经费管理办法。

2005年,我部和民政部连续下发了三个文件,对有关经费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1、《关于印发〈军队移交政府离退休人员安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05]52号)。主要规定:一是明确了经费来源、经费支出范围,并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对已安置人员变化情况和新接收人员情况进行审核。二是规定服务管理机构为地方管理的民政事业单位,各级地方财政应将其开展工作所需支出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中央财政按照规定标准给予经费补助。三是要求地方财政要将军队划拨的经费以及其他收入严格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并规定军休人员经费和服务管理机构经费分账核算。四是各地专员办对军休人员变化、经费安排使用和服务管理等情况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2、《关于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公共设施维修改造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5]171号)。主要规定的2005-2007年维修改造补助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管理办法。

3、《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用房建设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5]177号)。主要规定附属用房的概念和建设方式。

三、经费预算的基础和依据

(一)军休干部人数是核定经费预算的基础。从1999年至2003年历时四年,我部会同民政部和军队有关部门,对历年移交政府安置军休干部基本情况进行了普查。核查工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对2000年底前存量人员普查;二是对2001年、2002年新接收增量人员补充核实。目前,每年还要对上一年的新接收和减员人数进行核查。

(二)待遇政策是核定经费预算的依据。根据规定,移交政府安置的军休干部执行军队统一项目和标准。在普查人数的基础上,我们于2002年开始对现行中央财政负担经费的军休干部生活待遇项目和标准进行了清理和核实。由于待遇项目和标准历史沿革时间较长,各个部门主办和转发等各种形式的发文迭加,经过一年时间对几百个文件规定多次研究讨论整理,按现行政策规定最终确认,生活待遇项目多达近百个,并按职级细化了经费标准。同时,还对取暖费、艰苦地区补贴、管理人员医疗费等进行了调整提高或补发。

四、加强经费管理的基本思路

近两年军地有关部门加大了移交安置工作力度,目前正在落实新下达计划军休干部6万人、军休职工3万人的安置任务。军休人员待遇和住房、服务管理机构编制和附属用房等新政策不断出台,经费支出逐年大幅增加,财政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经费预算和支出管理工作。

(一)调动地方和军队交接安置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人员普查和待遇清理后,在中央一级基本实现动态管理、据实核拨经费。今后将把全国各地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联网,公开各项待遇项目和标准,实施动态透明管理。进一步与军队安置计划信息系统相衔接,实现网上信息同步交换更新和监测,为各地据实核定人数和经费基础。

(二)按照部门预算改革要求,将军休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各级民政部门要按照编制部门预算的具体要求,将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作为部门预算的一部分,编入民政部门的部门预算。一是军队离退休干部人员经费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据实编列,即根据实际人数和规定标准编制年初预算,改变过去基数法,要通过完善的计算机统计系统,适时调整实际人数,确保经费满足实际人员需要,避免浪费。二是服务管理机构经费按照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编制预算,基本支出按照同级财政部门核定的同类事业单位定额标准执行,项目支出根据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需要实事求是地编制。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审核预算,从经费上切实保障各项军休工作的开展。

(三)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加强军休经费拨付工作。首先要清理服务管理机构银行账号,取消多头开户,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要求拨付经费。其次要探索军休经费银行发放办法,由财政部门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军休干部本人在银行开设的储蓄卡,避免单位层层转拨,形成浪费。

(四)按照建立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将服务管理机构所有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结合目前各级服务管理机构经费来源的实际,要按照建立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将服务管理机构取得的各项收入、军队转拨的各种经费以及其他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所有收支活动都在单位预算中反映,发挥每笔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按照政府采购要求,对符合政府采购标准的物资设备实行政府采购。移交政府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涉及许多设备设施采购,如服务用房建设、购置服务用车和老年活动设施等,涉及的设备设施数量多、金额大,符合政府采购规定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民政部门积极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按照政府采购规定程序实行公开采购,真正做到竞争、择优、公正、公平、公开。

(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一方面要尽快制定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明确各项经费开支范围,并要求军休干部经费与服务管理机构经费专帐管理,防止相互挤占挪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建立内控制度,切实管好、用好各项经费。

篇7:军队退休干部移交安置

来源: 荆州市民政局

退伍安置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资金和服务保障,使之 重返并适应社会的一种优抚保障制度。

一、服务对象

军队退伍义务兵、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军队离退休干部。

二、服务内容

1、退伍义务兵的接收安置。

2、转业的士官接收安置。

3、复员干部的接收。

4、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

三、办事程序

1、退伍义务兵接收安置程序:

(1)退伍义务兵在回到接收地30天内,持退伍证和部队出具的行政介绍信并携带户口报入处户口簿及其他有关材料,到县民政局退伍安置科办理报到、接收手续;

(2)对本县在职入伍和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全义务兵,由县安置部门开具安置行政介绍信和落户介绍信;

(3)对农村入伍的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规定,开具落户介绍信。

2、转业士官安置程序:

(1)转业士官持省安置办公室科签发的《接收安置转业志愿兵通知书》和部队开具的行政介绍信,携带转业证和其他有关材料30天内到民政局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办理报到接收手续;

(2)手续齐全、材料完备,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由县安置部门开具安置行政介绍信和落户介绍信;

3、复员干部接收程序:

(1)复员干部持省退伍安置办公室签发的《复员干部接收通知书》和部队开具的行政介绍信,并携带户口报入处户口簿及其他有关证件和材料,在30天内到县民政局退伍安置办公室办理报到、接收手续;

(2)对符合条件的,一般当日即开具落户介绍信;

4、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程序:

军队离退休干部持省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签发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通知书》和部队出具的粮食关系介绍信及其他材料到县民政局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办公室办理报到接收手续;

四、办理依据

(1)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

(2)山东 省实施《退伍军人安置例》细则;

(3)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国务院退伍军人和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领导小组、民政部、总参谋部关于志愿兵转业实行集中交接意见的通知》(国发[1994]6号);

(4)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印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1999]27号)。

五、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六、投诉监督

篇8:浅谈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

一、当前军转安置工作的特点

随着《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实施, 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成为中国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安置政策的基本特征。社会转型、军队变革、安置政策的变化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 使这一时期的安置工作呈现四大特征。

1. 新老成分并存。

当前, 就世界范围来看, 新的军事变革正成为各国国防建设的主题。近几年来, 中国顺应了这一发展潮流, 拉开了质量建军、科技建军的序幕, 随着这一变革的到来, 我军军官准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批批优秀科技人才被吸纳到国防战线上来, 军官成分有了很大变化。但相对而言, 学历偏低、年龄较大、知识陈旧的现役军官短期内在军官中还占一定比例。反映到军转安置上, 这两种成分的军转干部并存的现象将在一定阶段仍然存在。

2. 两种观念并存。

对军转安置工作, 军队和地方、组织和个人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地方政府看, 自主择业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转业干部的个人潜能。从大多数军转干部个体来看, 观望犹豫是其主流心态。而政府的观念和军转干部的两难心态将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存在, 左右着军转安置政策的出台。

3. 两种方式并存。

计划安置和自主择业适合当前的国情、军情。深化军转安置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情和军情。既要考虑国家和地方财政承受能力, 又要考虑军队建设和军转干部的承受能力, 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军队服务。

4. 多种需求并存。

多元化的社会必然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实际需求的多元化必然使军转干部群体对安置政策、服务方式具有多样化的需求。比如:有的要求安置到稳定的工作岗位, 有的要求发挥特长、建功立业等等。

二、军转安置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现行安置军转干部的办法, 采用的以完成政治任务为前提, 以行政手段为保证的安置模式。这种办法曾经在一定时期内为安置大批量军转干部发挥了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单位自主用人、企业自主经营、依靠行政手段安置的矛盾越来越多。

1. 行政机构“精兵简政”。

首先, 政府转变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 政事分开。行政单位要求严格按编制管理, 而军转干部增编占计划安置数的比例很少, 安置单位超编矛盾突出;其次, 公务员要求凡进必考, 军转安置与现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有矛盾;最后, 机关干部队伍素质要求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军转安置对此冲击很大, 一些要求有执业资格人员的单位矛盾更大。

2. 事业单位改革和转制。

一些分配到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不满意, 主要是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 职位无法落实, 晋级受到限制, 与行政单位比心理不平衡。并且部分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面临改制转企, 大多数事业单位要自己养活自己, 军转干部不愿去, 事业单位也不愿接收。

3. 择业的期望值偏高。

现在地方机关尤其是党政机关大部分超编, 而军转干部选择单位集中在行政机关, 不愿意到事业和企业单位去, 而行政机关的编制、职数往往本身就已超编了, 这样势必会造成安置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 军转干部要求进党政机关的占63.4%, 要求进公检法部门的占14.3%, 要求进工商、税务、海关等热门单位的占13.4%, 要求进金融、电信、电力等高收入企业的占8%, 绝大多数转业干部都要求进大中城市安置。这些数据表明, 转业干部对地方的安置形势、用人需求缺乏全面了解, 对个人的能力素质缺乏客观分析, 择业观念比较陈旧, 热衷挤“热门”、图“保险”、谋“铁饭碗”。

4. 军转干部认识不到位。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军转干部选择就地安置越来越多, 这样地方接收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 绝大多数转业干部能充分利用转业待安置这段时间, 抓学习、强素质、忙充电, 积极应对二次择业的挑战。但也有极少数转业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组织纪律观念有所淡化, 认为转业安置“靠组织不如靠关系、凭素质不如凭感情”, 热衷于“拉关系, 找门子, 钻政策空子”, 甚至还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

5. 军转干部“依赖”心理较重。

部分转业干部认为, 在部队工作多年, 既有功劳也有苦劳, 自己在地方没有什么关系, 转业安置主要依靠组织, 流露出实际问题不解决就不离队报到的念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团营职干部感到自己错过了转业的最佳年龄, 要求组织出面联系工作、解决子女入学、就业和考军校等问题, 愿望比较迫切;二是一些转业干部到地方联系工作时碰了壁, 感到面子受了伤害, 不愿再“低三下四”地去找单位, 要求组织和领导出面给自己联系工作, 对工作安置不配合、不主动。

6. 地方干部成长空间受到一定影响。

大量的师团军转干部人数约占用了安置单位有限的职数。使地方干部成长空间压缩, 许多年龄大、任职年限长, 表现优秀的地方干部因单位职数限制无法晋升, 而军转干部由于大多数是降职安置, 对此也不满意, 这样必然会使地方单位不愿意接收军转干部。

7. 军转干部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的矛盾。

部分军转干部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业务知识技能对接不上, 更由于年龄偏大, 学习、培训、转换等适应能力跟不上, 在业务上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单位不满意, 军转干部本人也痛苦, 这种矛盾是一时没有办法解决的。

三、军转干部安置工作的对策

1.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要求, 切实把转业干部妥善安置好。

妥善安置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对军转干部的妥善安置, 使转业干部与部队、国家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和谐互动、利益均衡的特定关系, 在稳定军队的同时, 也稳定了社会, 稳定了国家政权。军转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服役期间保家卫国, 承担着作战及其他急难险重任务, 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国防事业。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对他们妥善安置, 合理使用, 做到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 不仅能够鼓励军队干部安心服役, 献身国防, 而且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改善干部队伍结构, 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军转安置工作要体现对军转干部的保障和优待, 在职业转换过程中, 努力为他们创造与其他利益群体和成员平等发展,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2. 要突出安置重点, 加大指令性计划安置的力度。

认真做好师团职转业干部重点安置工作, 特别是对模范功臣和作战部队师、团职主官以及长期在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和从事飞行舰艇工作的军转干部, 在接收安置、职务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及时下达用于安置军转干部增加的行政编制, 保证给师团职干部专项使用。

3. 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

对退伍兵的职业培训既要作宏观上的考虑也要作微观上的考虑。从宏观上来说, 应把这种培训纳入整个国民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和持续教育宏伟计划作通盘考虑, 而不是孤立地来考虑退伍兵的职业培训问题。这种宏观上的考虑主要是由国家出台一些吸引和鼓励退伍兵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政策, 如国家财政的专项拨款;国家教育部门高考招生降分的优待政策;劳动部门考级发证的倾斜政策和培训期间社会保障的待遇等政策。从微观上来说, 就是要安置部门对退伍兵的职业培训要解决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计划、培训教材、培训经费, 培训待遇等问题。这里要树立一种培训社会化的新思路, 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来完成职业培训, 这样才做到少花钱, 多办事, 办好事。

4. 要加强研究探索, 稳妥地推进军转安置办法的改革。

针对转业干部择业期望值比较高的实际, 军转部门应深入宣传国家的改革形势和转业安置形势, 介绍近年的安置情况, 教育广大转业干部客观面对现实, 把择业愿望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 自觉更新择业观念, 体谅地方困难, 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要利用各种时机, 与转业干部谈心交心, 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和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了解地方的安置形势和困难, 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合理确定择业方向。在计划安置方面, 对部分党政机关及许多军转干部希望去的热门单位, 继续实行“公开职位、竞争上岗”等办法, 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实现公正合理的安置。继续探索和完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功绩制分配、考试考核等办法, 在安置工作中引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机制。

5. 继续推行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有许多做法已被近几年的安置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如打破了长期的退伍安置是全民所有制、固定工制的格局, 与劳动合同制的用工制度接轨;拓宽安置渠道, 实行多元化的安置模式;推行“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保底安置”的安置办法, 鼓励自谋职业;实行“均衡负担”、“有偿转让”的安置办法等等。

6. 要加强协作配合, 确保军转安置任务顺利完成。

树立军地“一盘棋”的思想, 形成共同做好军转安置工作的合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是对新时期党和军队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军转安置工作作为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大事, 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妥善解决转业干部安置中的矛盾和问题,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条件。

上一篇:童年好书征文下一篇:大连市非住宅房屋拆迁产权调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