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中的词语理解

2024-07-23

阅读理解中的词语理解(精选12篇)

篇1:阅读理解中的词语理解

如何理解《鲸》中的词语

《鲸》词语解释与应用。

【上颚】

口腔的上壁。前部由骨和肌肉构成,叫硬腭,后部由结缔组织和肌肉构成,叫软腭。

例句:大象长有一条长的柔韧的可以卷曲的鼻子,上颚长着弯曲的一对象牙。

【胎生】

人或某些动物的幼体在母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脱离母体,叫作胎生。

例句:胎生动物在母体内发育,发育所需的养分来自母体。

【哺乳动物】

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征是用母体乳汁哺育初生幼儿。

例句:哺乳动物大多数为胎生。

【鳍】

鱼的运动器官,鱼在水里是鳍的`划动而游动的。

例句:企鹅有翅而不会飞,翅膀实际上已变成了鳍脚。

【退化】

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或变简单,机能减退或消失,叫退化。

例句:随着气候、环境的改变,又经过了漫长的年代,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状。

【寿命】

生存的年限。

例句: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寿命长过男人。

篇2:阅读理解中的词语理解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词语的理解有那些方法?

一、加减还原法 这种方法是把被理解的词语在句子中进行减去与加上后理解。它适合于理解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的词语。 《伟大的友谊》一课中这样写道:“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这个句子中的“毅然”和“竭尽全力”分别写恩格斯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来用尽全部力量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都是句子中的修饰成份。如果把句中两个修饰成份减去,变成“恩格斯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这样读起来,主要意思没有变,但便觉得感情色彩不浓、平淡,体现不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加上这两个修饰成份,还原成原句,然后让学生说说“毅然”、“竭尽全力”在句子中的意思以及它们的作用。用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加深了词语的理解,而且对理解课文内容也大有脾益。

二、替换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把句子中要理解的词语用一个和它意思相尽的词语来替换,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运用哪个词语好,并且懂得原词不能替换的理由。它适合于辩析同义词或同义语的细微差别。又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生活这样困窘,马克思毫不在意,还是坚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读后,学生对句子的“困窘”有了初步理解,但这还很不够。如果用“贫困”来替换,让学生认真比较、细细推敲,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可得出“困窘”不但有贫苦、困难的意思,还有很艰难的意思。这个词用得非常贴切。还可得出马克思的生活环境是这样的恶劣,仍然坚持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的意思。这样,不但辩析了“困窘”与“贫困”的差别,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3:阅读理解中的词语理解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 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 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 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 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 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 (文化交融) ”或“transculturation (跨文化交际)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 (郭建中, 2000, P277) 。因此, 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

在当今外语教学和学习中, 联系文化来学习语言这一命题, 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英语教学绝对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语言形式正确, 还必须使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语言同文化相辅相成, 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 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相依存的,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形成人类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 人类的思想又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并体现在词语和其他结构中, 语言的丰富发展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也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二, 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从另一角度来说, 文化是通过社会习得的知识, 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能力通过后天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一套知识系统。因此,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文化的发展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反之, 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形式, 成为语言的基本内容。文化差异必然造成词语理解与翻译的差异, 甚至相去甚远。同时, 词语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二、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文化的差异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 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许多词语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 由于缺乏相应的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 很难理解、翻译这些词语。因此, 正确理解和翻译带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就成为英语学习中理解与翻译的关键。

一个民族及其国家由于历史发展不同, 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长河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 都反映着该民族人民的劳动创造、艺术成就、价值取向观念和生活习俗。特定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文化, 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一些含有典故的习语, 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方言等。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 反映在语言中, 就是词语意义的非对应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 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 “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份,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信念与价值观, 以及审美观, 产生了各自独特的社会风俗以及民族心理, 并反映在语言中。例如, 英国人喜欢狗, 有很多习语都和dog有关。如果不了解英国人这个习俗, 就很难翻译准确, 甚至即使翻译过来了, 中国人似乎也不理解。如“lucky dog” (幸运儿) , “a top dog” (优胜者) 。有一句俗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其意是“人人都有得意时”, 而不是“狗总会有它的一天”。更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 “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 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 如“走狗”、“狗腿子”。同样的道理, 狮子 ( lion) 在西方被誉为百兽之王, 其形象为勇敢、威严, 当指人时, 其喻意为勇敢, 有权势和声望的人;对中国人来说, 具有这一形象的动物是老虎 ( tiger) 。还有中国人用鼠, 英国人用chicken比喻人胆小;中国人用泥鳅 ( loach) , 英国人用鳝 (eel) 表示滑头;中国人用牛形容人身体强壮, 而英国人却用马达到这一效果, 所以“体壮如牛”, 译为英语是, “as strong as a horse”。“大海捞针”的英译是“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stack”, 而非“in the sea”。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气候不同, 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的内涵不尽相同。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和翻译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各方面的思维差异, 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交流, 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 这样才不至于产生文化失误, 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翻译工作。

摘要:东西方文化差异制约着人们对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与此同时, 英汉词语的理解与翻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总是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英汉文化思维差异的注意, 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文化意识的警觉。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词语理解,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1.

[2]张源清, 王鲜杰.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3]陈艳粉.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郭建中.当代美国[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6]刘宓庆.当代[M].北京:中国对外, 1999.

[7]刘宓庆.问题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 1998.

[8]尤金.A.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8.

[9]王宗炎.辨义为翻译之本.翻译通讯[M].1984, (4) .

篇4:理解词语有妙法

一.拆分法

即先把词语拆开来分别解释,然后再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结尾一句是这样的: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其中“羞惭”一词可以用拆分法来理解:“羞”是羞耻,“惭”是惭愧,结合句子合起来理解为洪教头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羞耻和惭愧。《少年王冕》一课:……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偷空”一词中“偷”是抽出的意思,“空”是空闲的意思,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忙碌中抽出时间。又如四年级下册《祁黄羊》(教材版本同上)一课:几年后,祁黄羊要告老退休,便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辞职”一词也可以这样理解,“辞”是辞去,“职”是职务,结合前文合起来理解为祁黄羊要辞去中军尉的职务。

二.颠倒法

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演讲”一词可用此法理解,“演讲”就是讲演的意思。此法对理解颠倒过来意思不变的词语特别适用,如“式样”就是样式的意思,“替代”就是代替的意思。但颠倒过来意思大不相同的词语就不能这样理解了,如“事故”就不能理解为故事,“名著”就不能理解为著名。

三.换词法

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学生明白词语的含义。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苹果里的五角星》: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最佳路径》:接到催促电报,他心里更加焦躁。《永远的白衣战士》: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这些课文里的“顷刻间”“清晰”“焦躁”“疲倦”都可以换成相应的近义词来理解:顷刻间——转眼间;清晰——清楚;焦躁——急躁;疲倦——疲惫。

四.形容法

有些词语,心中似乎理解,但又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描述清楚。这时,用形容法来理解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其中“蜿蜒”一词可结合句子理解为形容弯弯曲曲的样子。《翻越远方的大山》:那次我没能进入决赛,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感受约翰逊风驰电掣般的速度。运用形容法来理解“风驰电掣”,就不必说得很具体,理解为形容速度非常快就可以了。

五.拿来法

结合上下文,用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我把这种方法形象地称为拿来法。二年级下册《学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这句中的“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就是对“专心致志”最恰当的理解。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就是“骄阳似火”的意思。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碧空尽”的意思,就只要从前文中去找,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直接拿来就可以理解了。拿来法其实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更是语文测试中运用最多的方法。

六.猜测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词语的意思。学生遇到个别不理解的词语,有时并不会影响他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词语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教师鼓励学生猜一猜词语的意思,也许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理解词语的妙法肯定不止这六种。要想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勤查字典是最有效的办法。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时,身边放一本字典,要知道,字典就是无声的老师,遇到生词,便去请教它。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生词的读音和意思。要是你一时读得高兴,想一口气读下去,也可以先用铅笔把生词圈下来,待读完一个段落,再回过头来一个一个地从字典中去查找。有时生词的意思模糊了,就再查字典。这样,经过多次反复,记忆就深刻了。

篇5: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教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我听一位教师教学《李时珍》一课,发现他在词语教学上很有特色,值得学习借鉴。其中,对“完善”一词是这样教的:

师:“完善”是什么意思?

生:词典上解释是“完备美好,没有缺点”。

师: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药物书?请大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读书画句子)

师:谁能完成这个练习?(挂出小黑板)

附图{图}

(学生读练习题后纷纷举手;老师指名让学生到讲台上做题)

师: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旧的药物书的缺点?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不全面、不正确、不详细。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既不全面,又不详细,有些还不正确。

生:旧的药物书记载得不但不全面、不详细,而且有些还不正确,病人吃了药多危险啊!

(老师边小结边板书)

不正确─┐

板书:不全面├不完善

不详细─┘

师:李时珍知道旧的药物书有这些缺点,那么,他将来编出的新的`药物书应该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新的药物书一定记载得很全面、很详细、很正确。

生:新的药物书一定会把有用的药物记下来,并且记清楚它们的形状和生长情况,而且不会记错每种药物的药性和药效。

师:你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我们知道“完善”这个词在这句话中应该是全面、详细、正确的意思。

附图{图}

评析:

篇6:理解词语的方

怎样理解词义?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三、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

四、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如“碰壁”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碰墙”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

1、查字法。词语中,弄不懂某个字的意思,就没办法理解整个词语。但只要借助工具书查查字的意义,便可迎刃而解。如理解“身外之物”,只要查出“之”这个词素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就能理解整个词语了,即为“身体以外的东西”。

2、比较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区别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如“事故”一词,与“事情”、“事件”一比较,差别就出来了。“事故”是指“不平常的重大的事情”,它在范围上要比“事情”和“事件”小得多,但在程度上则比“事情”和“事件”严重。

3、联系法。有些词语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包括自然环境、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因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其反映的具体事物去理解它。如“袅袅炊烟”这个词,可以联系我们平时看到的煮饭时所升起的烟气的情景理解为:烟气慢慢地缭绕着向上升起„„

4、举例说明。像“英雄”、“烈士”等词语就可以举例说明。首先了解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然后归纳出:具有这种高贵品质和高尚行为的人,就叫“英雄”;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死或被敌人杀害了的人就可称之为“烈士”。

篇7:《花钟》课文词语理解

【争奇斗艳】

〖理解

各种鲜花竞相开放,非常好看。比喻在新奇和华美方面互相比赛。

〖例句

公园里展出的花卉争奇斗艳,赢得各地游客的称赞。

【芬芳】

〖理解

香;香气。

〖例句

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

【凌晨】

〖理解

天快两的时候。

〖例句

每天凌晨的时候,室外气温最低。

【怒放】

〖理解

盛开;有时也用来形容心情非常高兴或愉快。

〖例句

听到这个好消息,他高兴得心花怒放。

【暮色】

〖理解

黄昏时的天色。

〖例句

傍晚的时候,暮色笼罩了大地。

【苏醒】

〖理解

昏迷后醒过来。

〖例句

昏迷了两天,病人终于苏醒了。

【昙花】

〖理解

常绿灌木,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墨西哥。

〖例句

昙花一现确实是非常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

【湿度】

〖理解

空气内含水分的多少,泛指某些物质中所含水分的多少。

〖例句

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空气湿度比夏季的低。

【娇嫩】

〖理解

柔嫩。

〖例句

你的身子也太娇嫩了,风一吹就病了。

【干燥】

〖理解

本课指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例句

沙漠地区气候很干燥。

【淡雅】

〖理解

(颜色花样)素净雅致。

〖例句

走进主人的书房,淡雅的装饰更显出主人别样的情趣。

【吻合】

〖理解

本课指完全符合。

〖例句

篇8: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一、字理理解法

汉字最本质的特点是表意性。字理理解法正是把握了汉字的这个本质特点, 依据汉字的结构原理, 抓住汉字形与义的关系进行理解的。比如, 在《搭石》中有这样一句话“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在这里动词“伏”是一个关键词语, 它集中体现了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与爱戴。王琳香老师在理解“伏”字时, 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 然后出示字理图, 观察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条犬, 教师一边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 一边介绍:在甲骨文时代, “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 看弯得是那样恭敬, 是那样心甘情愿啊, 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王老师从字理的演变中, 阐释了“伏”的内涵。字理理解法, 在理解语言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浓厚兴趣。

二、词素拆分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比如:“恳求”, “恳”, 诚恳;“求”, 请求。合起来是诚恳地请求。“顾名思义”, “顾”就是看的意思, “名”指名字、名称, “思”是思考、想, “义”是意义、意思。连起来想一想, “顾名思义”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称就能想到它的意思。这样的词语是很多的, 比如: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合作、悲愤等等。

三、画面呈现法

1. 直接出示画面

对于一些生僻的词语, 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的相关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画面直接来呈现。比如《白鹅》中的“净角”, 老师用语言介绍“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 也叫花脸, 多指一些性格豪放, 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老师再卖力地描绘, 学生的脑海里仍然很难呈现出与之相关的画面, 这时直接出示净角画面, 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2. 联系课文插图

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书, 总有一些插图。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有时细心看看插图, 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许就想出来了。比如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 一看课文插图中呈现的“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面前, 表情十分愧疚的样子, 自然就明白了。

3. 借助绘图

在理解“断断续续”这个词时,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问:“这是断断续续的吗?”学生肯定回答“不是。”那什么样的线能表示“断断续续”呢?让学生试着画一画, 找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 并请他解释为什么这么画。这个词语的理解, 简洁, 明了, 让学生印象深刻。借助绘图既能呈现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又能让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内化语言。

四、动作演示法

这也是一种直观的理解词语方法。比如, 当有的学生问到“乐滋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 你给她做一个乐滋滋的表情, 可能胜过你讲许多抽象的概念。《画家和牧童》中“戴嵩听了, 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拱手”一词对现代孩子比较陌生, 如果单纯的书面解释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老师演示给学生看, 让孩子也试着演示理解, 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狐假虎威》中的“东张西望”“大摇大摆”等词用表演的方法来理解较适宜。动作演示法, 将词语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有趣。

五、联系课文法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 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 或制约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常说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读书时要瞻前顾后,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三眼一板”这个词很不常用, 在讲《白鹅》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没有先问什么是“三眼一板”, 而是先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 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位鹅老爷怎么吃饭的, 学生读课文回答:先吃一口冷饭, 再喝一口水……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 梳理“先吃一口冷饭, 再吃……然后再到别处吃一…… (老师梳理时重音在“先”“再”“然后”等词上) 这种吃饭的方法作者用了一个词语是———”学生自然就接答出“三眼一板”。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重点在于抓住“联系”, 把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凸现出来, 从而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形象。

六、唤醒体验法

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 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调动相似的体验, 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匹配, 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 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比如:理解“人声鼎沸”时, 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 是让人感觉到人声鼎沸的。理解“体贴入微”时, 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妈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这样的理解方法, 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 而且更有利于把词语运用到表达中去。

七、想象描摹法

于永正老师所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个经典片段, 就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处理。教师说:“现实生活中, 你们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请大家想一想, 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 请用几句话写下来。”理解“饱经风霜”这样难度的词语, 大多数老师习惯于通过查词典来代替理解, 那样在学生脑中留下的只能是机械的枯燥的词语解释。而于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 借助想像, 让学生把眼前读到的词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 这样, 词语教学就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了。这就是想象描摹法。《第一场雪》中的“粉妆玉砌”, 《荷花》中的“挨挨挤挤”, 《圆明园的毁灭》中的“金碧辉煌”, 等等, 这样的词语也都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运用想象描摹法理解这些词语, 先提醒学生, 头脑中会出现什么画面?然后用让学生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由这些词语所想象到的情景。让学生经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 加强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感受, 促进语言文字的内化, 从而更深地理解语言。

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词语的特点, 找出一条便捷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摘要: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 笔者根据授课与听课经验做了如下汇总:字理理解法, 词素拆分法, 画面呈现法, 动作演示法, 联系课文法, 唤醒体验法, 想象描摹法。

篇9:抓词语,巧理解

这篇文章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抓住句子中的特定词语来理解课文。

1“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急坏”指不是一般性质的急,而是非常着急。这是因为朱德总司令想到藏族同胞躲在深山里,吃、穿、住、用一定很不方便,甚至会忍饥受冻,朱德总司令是为藏族同胞的生活而担忧,而着急。这就反映出朱德总司令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统帅,是时时处处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因为他明白,得不到人民理解和支持的部队,是小可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的。

2“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带领”说明朱德总司令不是光说不干,而是身先士卒,带头为藏族同胞进行春耕。“热火朝天”说明劳动的场面很热闹,士兵们在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干劲十足,同时也表明,红军是真正把藏族同胞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才会有这样的干劲。

3“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悄悄”一方面说明藏族同胞得知红军帮助他们春耕的消息,将信将疑,所以他们要“悄悄地”、不惊动红军地回来看看;另一方面也说叫他们与过去躲红军不同了,那时他们心里害怕,慌慌张张的,而现在红军来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打扰他们,他们多少有些放心了,回来时心里不再慌张了。

篇10:词语理解

【花骨朵】

★ 《把耳朵叫醒》的词语理解

★ 人教版三下词语理解教学设计

★ 课文风筝的词语理解和例句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词语理解

★ 小学课文《陶罐和铁罐》词语理解

★ 边境词语意思及解析

★ 表示词语意思及近义词

★ 财产词语意思及造句

★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_朝三暮四词语释义

篇11: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考试目标】

1.掌握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常用词语;熟悉生活中常用的俗语、谚语、歇后语。2.理解关键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3.根据语境能做到用词准确、得体。【例题精析】

例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肇事(发生)小心翼翼(谨慎,严肃)痛心疾首(痛)B.奇观(景象)获益匪浅(非,不)弥足珍贵(值得)C.宽恕(饶恕)遥相呼应(远远地)猝然(突然)D.陡峻(高大)鲜为人知(少)如愿以偿(赔偿)例2:对句子中“活”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冲锋的动作真猛,活像一只刚下山的小老虎。(逼真地)B.王老师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生存)C.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移动)D.做学问,既讲究实,也讲究活。(活动)

例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用得得体的一项是()

A.我想,何不趁机对弟弟进行一番教育,重新唤起他求知的欲望。B.我因病不能到会,失去了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对此深表不幸。C.营业员说:“这里的衣服不合你的身,你长得太肥了。” D.妈妈对爸爸说:“我年纪不轻了,戴上这副耳环也俏丽不起来了,还是不戴吧。”

例1答案为D;例2答案D;例3答案为A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对“词义”这个知识点,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考查:一是课文中的常用词语和课文中作注释的疑难词语,如例1;二是对出现在文句中的关键词语的语境义的分析和理解,如例2。理解语境义的方法有二:一是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整体意思,把确定为正确的含义在句中验证一下;二要考虑有无特殊意义;三是根据语境能做到用词准确、得体,如例3。对词语的理解、辨析、运用,是初中生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也是毕业升学考试的重要内容。考查的重点是辨析、运用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实际运用词语的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复习时应让学生知道可以从范围大小、程度轻重、词语搭配、语义侧重等方面去辨析,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准确、得体地用词。【能力训练】

1.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指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什么东西)。

B.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我们的小燕子。(这里指轮船)

C.“不为最先”„„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处世金针了。(秘法、诀窍)

D.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这里指绿色宝石)

2.从“赞赏、奖赏、观赏、犒赏、叹赏、欣赏、共赏、鉴赏”中选择恰当的词填入下面句子的括号内(不能重复)。(1)对于他的话,大家都表示()。(2)我非常()他的为人。

(3)谁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谁。(4)面对如此精湛的技艺,他()不绝。(5)应该把画拿出来让大家()。

(6)当地老百姓拿出不少的东西来()部队。

3、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B.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C.钱钟书、杨绛老人的善良和正直,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获益匪浅。

D.陈逸飞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4、下面语句中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三年前他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信,使他的家人非常伤心。B、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C、她的美丽不但在于她的外貌,还在于她的气质和内涵,其他女生在她的光芒下黯然失色。

D、他的感人事迹,经过班主任的大肆渲染,成为全校的热门话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B.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拉帮结派地卖弄清脆的喉咙。D.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我们就应当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6.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熟语,取谐音换新义,琅琅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谐音字,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例:空调机——完美无夏(瑕)

A.淋浴器——随心所浴()B.咳嗽药——咳不容缓()C.洗衣机——爱不湿手()D.蚊 香——默默无蚊()

7、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B、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C、我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

D、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泽。

8.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⑴油光可鉴:

A.镜子

B.当镜子照

C.仔细看

D.引为教训的事().⑵迷惑不解:

A.分开

B.解除

C.了解、明白

D.解释

().⑶广袤无垠:

A.没有边际

B.界限、边际 C.白色

D.货币

().⑷非凡器宇: A.度量

B.器官

C.才能

D.人才

().

9.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身为珠宝商的父亲把9岁的李昌镐送到举目无亲的汉城去学围棋。是因为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因为他知道 让儿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强自立,能够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他让儿子受磨练,体现了他对儿子的爱,这是金钱不能比拟的。A.只要 就 这才 B.只有 才 就更 C.不但 而且 还 D.不是 而是 也

10、下面是一则某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的报道稿,文中连用5个“战胜”,行文显得单调。请根据不同的比分,用4个“战胜”的同义词语分别填入括号,替代文中加点的“战胜”,使用词准确又富有变化。

今天进行的中学生男篮预选赛,一中队以72比60战胜十五中队,十八中队以68比56战胜()八中队,二中队以98比42战胜()十一中队,三中队以78比77战胜()七中队,二十中队以86比80战胜()上届冠军五中队。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参考答案

1、D(这里用来比喻绿色的海浪)

2、(1)赞赏(2)欣赏(3)奖赏(4)叹赏(5)共赏(6)犒赏

3、【解析】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意思和使用范围。“抑扬顿挫”是形容的高低变化的。“行云流水”一般形容书写、作文非常流畅。形容突然离开人世,一般用“溘然长逝”。所以答案:C

4、D(大肆:表示毫无顾忌(只用在消极方面),就是很夸张的描述,渲染:把水、墨淋在纸上再擦匀的画法,引申为夸大地形容。比喻为了达到目的肆意夸大事实,加以宣传。贬义词)

5、D(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是否得体、恰当,要想准确的解答本题,必须对这些成语的语境意思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不能形容大自然。“忍俊”意思是含笑,“不禁”意思是不能自制;“忍俊不禁”,忍不住发笑,与后面的“开怀大笑”意思重复。“拉帮结派”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符合句意。“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符合句意。所以选D项。)

6、A.欲

B.刻

C.释

D.闻、7、A(其余三项均为褒义词)

8、⑴B ⑵C ⑶B ⑷A

9、B

篇12: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就必然成为中考的又一个重要考点,倍受各地中考出题者的青睐。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涉及到词语的试题,常见的知识考点有:

1、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2、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的理解与运用;

3、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4、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5、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一、冲刺策略

(一)扩大积累,加强识记

对课文中的词语,特别是课文注解中的词语及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应加强记忆。中考中出现的要求考生辨别、解释、理解的词都是书本中学过的和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因而考生若在平时注意积累课前提示、课内注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和日常生活中常见词语,临考时就不会慌乱,且因词汇量的丰富,也能增强语言感受力,也能较好地解释清楚词义或辨清词语间的细微差别,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词语。

(二)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多义词

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尤其注意根据具体语境理解词义。一)从词义上加以辨析

1、词义适用的对象不同

如:终生

终身

“终生”是就事业来说。如:为了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终身”是就切身大事来说。如:婚姻是终身大事,应慎重考虑。

2、词义的轻重不同

如:妨碍

妨害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的休息。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伤害,词义较重。如:在瓜果蔬菜上喷浓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

如:年龄

年纪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有两颗银杏树,枝繁叶茂,看上去它的年龄足有千年。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你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小伙子哪敢怠慢!

二)从色彩上加以辨析

1、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词语按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无所谓美丑好坏,不含褒贬的词)。

如:沟通

勾通

“沟通”指使双方相通,是中性词。“勾通”指暗中勾结,是贬义词。如:科研部门应经常与生产单位沟通情况。(这里就不能用“勾通”了)

2、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

词语按语体色彩可分为:口语、书面语、文学语体、科技语体

如:家乡

故乡

“家乡”侧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口语。如:我14岁就离开了家乡,参

加了革命。

“故乡”侧重指自己所熟悉的出生、成长的地方,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常见于书面语中。如:我生长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 往连接两个分句,如果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则关联词(B.流连湖边,细细品味,这才发现白马湖的夏天竟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息。(超凡脱俗:此处指超越凡人,不落俗套)

C.修建工程浩繁复杂、修建方式难以想象的小三峡古栈道,谜语般的在大宁河上守候了千年。(谜语:此处指至今尚未破译的古栈道的修建之谜)

D.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

解析:此题考查具体语境中成语意思的理解。B项中的“超凡脱俗”是指白马湖超出一般,不同于一般。答案:B

7、下列成语中加线字的含义与所给出的义项完全一致的一组是()A.机会:日理万机

随机应变 B.更加: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C.名声:莫名其妙

名不副实 D.渡口:无人问津

津津有味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A项中前一个“机”为“事务”之义,后一个“机”为“机会”之义;B项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C项中“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之义,“名不副实”的“名”才是“名声”的意思;D项“无人问津”的“津”为“渡口”,“津津有味”的“津”为“有兴趣”之义。答案:B

8、对下面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确凿:确实。B.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C.肆虐:四次虐待。D.翌日:次日。

解析:C项的“肆虐”的“肆”应为“放纵,过分”之义,“肆虐”为“过分虐待,残酷虐待”之义。答案:C

9、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__________的鸟鸣声使我的心情更加轻松愉快。

(2)在科技活动中,他设计的节水龙头,精巧耐用,受到了师生的交口__________。

(3)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广大读者的喜爱和__________。

(4)乡亲们好奇地__________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眼神里透着淳朴。A.清脆

赞赏

崇拜

打量

B.清脆

称赞

推崇

打量 C.清晰

称赞

崇拜

端详

D.清晰

赞赏

推崇

端详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作答时,要学会抓住近义词间的不同语素,试通过组词区分开这不同语素的意思即可,再根据具体语境作出选择。答案:B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种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__________生命的母亲;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__________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暖的家,使它__________生命的胚胎。A.延伸

萌生

保持

B.延续

萌动

保持 C.延续

萌生

保存

D.延伸

萌动

保存

解析:答此题,先要正确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延续”含有“使之不断承续下去”之意,“萌生”含有“开始生长,生发”之意,“保存”含有“保住,使之存在”之意;再结合语境,即可作出选择。答案:C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市工商清查并__________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玩忽职守导致严重社会危害、构成犯罪的领导干部,我们也一定要按__________处理。③中国是全世界出产竹子__________和种类最多的国家,竹艺手工业蓬勃发展,竹艺产品远销世界。

A.烧毁 刑罚数量B.销毁刑法数量C.烧毁刑法

数目 D.销毁

刑罚

数目

解析:答此题要注意具体语境中词语间的搭配和照应及一些习惯性用法,如公家处理掉没收来的物品,常用“销毁”,与“按……处理”结构相搭配,常用名词“刑法”而不用动词“刑罚”,D.陈逸飞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解析:正确使用词语,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意思和使用范围。“抑扬顿挫”是形容的高低变化的。“行云流水”一般形容书写、作文非常流畅。形容突然离开人世,一般用“溘然长逝”。答案:C

1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清秀旖旎的瘦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为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D.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特别提醒人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解析:判断一个成语在一语境中使用是否得当,可以从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使用对象与范围、搭配等方面加以考虑。B项“处心积虑”为贬义词,用在此,与全句的感情色彩不一致。答案:B

19、下列加线词语的字形和运用都正确的一项是()A.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彩地低垂着。

B.为备战空前绝后的雅典奥运会,我国奥运健儿们加紧训练,争取再创佳绩。C.我们不能黑守成规,要有创新精神。

D.如果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

A.C项有错别字,“彩”应作“采”,“黑”应作“默”;B项“空前绝后”表达的意思是“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这与事实不符。答案:D 20、下列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上下同舟共济,不仅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胜利,而且在防治“禽流感”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B.那深沉、悲愤、如泣如诉的蒙古族歌曲《嗄达梅林》,多少年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C.我市“红领巾导游团”首批80名小导游近日戴上导游证正式上岗了,他们挥洒自如的讲解吸引了众多的游客。D.“《花季周刊》已让我崭露头角,更会让我在它那里尽情地播撒希望的种子”———一位“花季小记者”的心声。

解析:“挥洒自如”指作文、写字、作画时随意用笔,毫无拘束,也形容处理事情干练、娴熟。这里指“讲解”句意不符。答案:C

21、下列加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淡淡的清香,带着一点似甜非甜的味儿,真叫我变幻莫测。B.来自教育界的政协委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所学校。C.环湖自行车比赛快开始了,各国参赛运动员滔滔不绝地进场了。D.端午节即将来临,商家将忍俊不禁的棕子发展到了极致。

解析:A“变幻莫测”形容变化多端,使人无法揣测,显然与句意不符;C项“滔滔不绝”形容说话不断,显然不能指“人的到来”;D项“忍俊不禁”是指忍不住笑起来,用在此是意思误用。答案:B

2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B.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解析:B项“囊空如洗”形容一个钱也没有(多指人),这里指灾区不当;C项“天伦之乐”指家庭内骨肉团聚的欢乐,不能指“人与自然”;D项“惟妙惟肖”多指外在的形象特别像,非常逼真,一般不用于“心理”。答案:A

23、下列加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A.人生之路是曲折的,在坎坷面前,谁能勇往直前,谁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卖点。B.就是因为有了这所房子的点缀,本来看起来挺单调的运河,使人感觉增加了不少颜色。C.谈起上网,这个小学生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人们惊叹不已。D.本来要解决的问题不大,谁知他们两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也谈不拢。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使用,要先理解各词语的意义及使用对象、感情色彩,C项中“左右逢源”是指办事圆滑。不适合语境。答案:C

2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__________他们。

(2)__________诗歌,可以让我们唤起丰富的联想,体味自然的诗意和人生的情趣。

上一篇:2023-2027年中国高铁及地铁行业全景调研报告下一篇:2007党员思想汇报(联通大学生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