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2024-07-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湖北省通山县的农民收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制约分宜县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为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关键字:农民收入,收入增长,制约因素。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

为深入了解农民收入现状及分析农民收入增长因素,在2007年寒假的一个月中,我们走访了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九宫山镇、厦铺镇等地区,深入到各村各户,通过问卷调查与当地农民、工作人员相互交谈,对当地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通山县概况

通山县面积2680平方公里。辖8镇4乡1区(九宫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及国营林、茶、农、果、渔、畜牧场21个。184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17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2万人)耕地面积26.6万亩,是一个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山区县。2004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26亿元。全年农业总产值3.34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收入7936万元,财政支出1.78亿元。年末全县金融部门存款余10.76亿元。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604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单项369家,医疗保险175家,享受城镇居民低保待遇的达8752人。

二、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

在2007年暑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对通山县农民进行了一次关于收入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涵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经济来源、农民收入问题及惠农政策等。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农户人口3.5人,有效劳动力2.7人,户主年龄大多数在30岁—55岁,其中20%的农民家中有外出打工人员;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70%的农户饲养牛、猪等牲畜,5%的农户种植了柑橘、梨子等经济作物。

我们走访了许多村庄,从住房外观看,大多数村庄中居民房仍然是破旧的砖瓦房,少数人住着气派的小洋楼。我们随机与五十多名农民进行了交谈,从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其中有13人表示收入比较低,入不敷出;30人表示收支水平相当;有7人的收入相对来讲比较充裕,除了支出部分之外,每年都有部分存款。

这些情况都是我们通过在农户家里、院子里、村庄的小道上与当地农民交流了解到的。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分宜县农民的收入情况以及农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接下来,我们通过这次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结合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关资料来探讨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问题,以点及面,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收的制约因素,为当地农民增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由于没有获得通山县统计局的数据,我们只能通过调查中的数据分析农民收入和支出情况。从调查统计中得出的数据,显示了通山县农民的收入来源、劳动力年龄结构、收入状况、教育情况、影响收入的因素、专业养殖或种植户的情况、惠农政策等等。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总结出通山县农民收入的现状,主要有: 

1、农作物种植仍是通山县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通山县有耕地面积26.6万亩,2000年通山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为2437元,2005年增到3712元,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而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尽管都有增幅,但农业收入增幅的比例最大,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收入的源泉,这不仅对通山县农民收入起着主导性作用,也证实了该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调查得知,从100份调查中我们选出了13位专业养殖户或种植户,且年收入水平在10000左右,以比例来算,全县大概有1万多户,据我们在县政府的资料中了解到,这在前几年是没有的。这种特色的农业经济不断涌入到农户中,为农民收入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并为农民创收提供一个有利的渠道。

2、外出务工经济成为通山县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查表明,通山县农民收入除了农业收入以外,打工经济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我们从县政府得到的资料表明,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群众脱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使打工经济成为分宜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这就成为农民外出打工的催化剂。在统计中我们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年收入水平大至为7500—12000元不等。

3、农民的支出流向相对集中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问及农民收入支出的流向情况,统计结果如下:有7人选择将收入首先用于扩大和发展生产;同时还有6人选择购买耐用消费品;仅跟其后的是子女教育、防病养老和子女婚嫁(29),仅有8人选择了建房。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山县农民的支出流向较为集中,此外,子女的教育问题、防病养老问题在农村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对当地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支出流向的分析,我们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以往更清醒的认识,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新的见解。



三、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及成因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2006年,国家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这给农村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它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收入增加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负担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因为农民负担问题并不等同于税费负担,农民负担还有更多的内涵。

 从我们在通山县农村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在增收的同时,支出部分并没有多大改观,甚至还有与农民收入一起上涨的趋势,所以农民增收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增收的潜力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农产品供求失衡(34%),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和产出效率低(23%),农业生产资金、信息、技术等保障不够(19%),文化程度、环境、优惠政策难以真正惠农(17%)。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经具体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

1、农产品供求关系失衡,农业增产增收难 (1)粮食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对于那些没有稳定工资收入的农户来说,家庭经营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所以粮食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因为它能对农民的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政府对粮食价格所采取的政策则直接决定着对农民的农业收入。

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结果。而近几年供大于求,为有效缓解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政府采取调低部分粮食品种收购价格,使农户出售农产品所得收入减少,直接导致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减少。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减少又进一步制约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 据了解,当地农民没有好的售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粮食的小贩来到村里,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粮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增收带来影响。我们还从农业部门获悉,今后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空间将越来越小,目前一些主要农产品都已经高出国际市场价格。在加入WTO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下,政府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已经不可能,要想通过提高粮价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实在有限。(2)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

尽管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比往年略有上调,但农民们普遍反映化肥、农药、农电、柴油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这些生产资料的上涨导致了种植成本的提高,实际上也就是抵销了农民收入增长的成效,造成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通山,一段时间内每袋化肥市场价格在几十元左右波动,农忙时价格还会有波动。在本次调查中,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也是农民反映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相关积极措施来调控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比如说对出厂的化肥等生产资料实行了一个限价的幅度,但这些国家规定的措施必须落实到位才会行之有效。所以,我们认为当前生产资料随意涨价的行为要进行专项的整治,同时也要对生产企业给予财政上的适当补贴。

2、农业结构不合理及农业产出效率低致使农业收入下降 在通山县农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农户种植了小面积的其它经济作物,这些初级产品通常会全部卖给小贩或其它经商老板,价格被压得非常低,致使收入不能提高。就对往年大畈镇种植的百合来讲,每年百余亩的农产品都是被老板收购,然后经过深加工,价格翻几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在当地却没有一个类似的加工厂。如果单单依靠初级产品的销售,其增值空间非常小,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进而非但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使收入逐渐下降。农产品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品少的问题影响着收入的提高。



3、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统计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初中的占35%,高中或中专的占48%,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10%。可见当地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是在高中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因为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导致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劳作质量和收入水平。调查资料也表明,在当地小型企业打工的农民,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初中文化水平,而且接受过或多或少的专业技术训练。因此,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成为决定农民收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在调查过程中,给我们的印象是:有致富想法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高些,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被问及他们来年为增收有什么打算时,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与往年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

4、自然环境对农业增收的制约力度较大 在调查中了解到,这几年的农业收入水平与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每到水稻成熟时期都有暴风雨的侵袭,致使产出率下降;另外虫灾也是影响农业增产的一大因素,这直接造成农业产出效率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人类无法与自然抗争,但政府可以加固河堤、加强水渠排给工程等有利于洪涝旱灾的防范,以及对农户加大病虫害防治宣传,做到防患于未然,间接的增加农民的农业产出效率。

四、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农民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更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应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核心问题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一要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二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三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四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就通山县农民收入现状、制约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我们试图通过这次实地调研收集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以及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问题的相关论述,就如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问题提出以下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 

1、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农业投入

通山县有26.6万亩的耕地面积,80%的农民依靠粮食生产担负家庭的经济来源。因此,为提高农民收入,应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农业投入。一是继续抓好粮食保护价收购、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贷款等“三农” 政策的落实,确保中央、省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做到在逐级贯彻落实过程中政策精神实质不折损、不走样,使广大农民真正从惠农政策中受益增收。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尤其是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性投资。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抓好农户小额信贷工作,加强银企合作,加大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农民增收。

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在寒假近一个月中,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到:大多数农户都是以家庭经营体制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有特色的产业,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初级产品,缺少一个深加工基地,产业链的多方向没有健全。为了切实提高农业效益,联合实际,进一步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做到:一是做稳做优粮食产业。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支持米业企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二是做大做强柑橘、梨子等产业。按照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品种结构的基本思路,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三是发展壮大生猪产业。抓住生猪养殖模式由户养向专业化养殖转换的有利时机,发挥区位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加快良种扩繁步伐,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四是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抓好大理石基地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商品效益。抓好慈口蜜桔、西瓜产业带、蔬菜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加大对大畈水库的开发,利用各具特色的水资源发展渔业。



3、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组织和服务 从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农民的教育程度只停留在初中或高中水平,这对农民的增收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形成了制约。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不仅仅需要的是技术,应该朝更高、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才能灵活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青年劳动力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政府可以为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指导,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和进行科技承包等,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农民更新信息资源,让农民及时地了解讯息。共同推进农业科普,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农村培养大批懂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在劳务输出方面,组织县有关单位和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择业能力和劳务输出产业的竞争能力;继续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指导,充分发挥农经信息网络、黑板墙报、劳务中介组织等媒介的作用,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组织引导农民有序高效外出务工;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计生、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5、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不断拓宽二、三产业增收渠道 城镇的环境如果不好,就很难引进投资商,间接的影响农民收入,针对于大多数城镇脏、乱、差的问题,我们应重点抓好小城镇建设。首先大力整治农村环境,解决目前集镇存在的“脏、乱、差”的问题。如果投资环境得不到保障,就很难吸收到资金和投资商,城镇的经济也会随之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吸引的资金多,扩建的厂区不断增多,所增加的劳务也会增多,间接地解决了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其次在为减少农民、转移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不断拓宽二、三产业增收渠道。特别是抓住今年七月即将在大畈镇动工的兴建我国内陆首座核电站的机遇,做好对外宣传,吸引外地资金来通山投资。同时加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的对外宣传,使李闯王长眠之地闯王陵为更多的人们所了解、使九宫山这块避暑胜地的名字更加响亮、使通山的旅游业朝着更加蓬勃的方向发展。

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遵化,区位优势独特。她头枕燕山,身倚滦水,北倚长城,西眺北京,南临津唐,东通辽沈,素有“冀东第一城”之称。境内三山两川,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个街道,648个行政村,总人口70.9万。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53位

侯家寨乡是遵化市最北部的山区乡,距市区10公里,辖区总面积62.4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3391户,13101人。近年来,侯家寨乡以“努力走在遵化最前列”为奋斗目标,把创建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2008年全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5亿元,财政收入连续四年超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入3.1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80元,下面是该乡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乡已有林面积9.1万亩,耕地0.9万亩。年产干鲜果品200万公斤。近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著名的“京东板栗”年产量达到150万公斤,全乡19个村都取得了无公害果品产地认证,被遵化市政府命名为“林果大乡”。境内建有中小型水库、塘坝4个,水窖950个,30米以上水井472个,扬水站22个,使80%的林地、耕地达到有效灌溉,确保了全乡板栗等果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以铁矿开采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形成全乡的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有矿山企业151家,年采铁矿石70万吨,铁精粉130万吨,烧结球140万吨,炼铁12万吨。旅游:旅游经济实现新突破。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开发步伐,构筑了以20公里古长城为主线的“四点一线”旅游大格局。初步建成鹫峰山国家2A级自然风景区和禅林寺古银杏风情园,随着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旅游软硬件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90万元。以旅游为龙头,带动了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各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乡有集贸市场4个,餐饮、修理、商业零售点194个,运输车530辆,有力推进了全乡经济发展。文明生态村镇创建成效显著:全乡19个村立足实际,积极谋划,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在生态村创建上实现了良好开局。坚持打造精品与完善创建相结合,以点带面,活跃全乡。在完成道路硬化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全乡造林绿化和环境净化工作。截至目前,全乡投资投资2450万元,硬化道路46万平方米,植树58万株,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295个,建垃圾池200个,安装路灯520盏,建村民中心18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基本达到了文明生态乡镇的总体要求。

在以前农村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农民增收步伐慢而不稳。二是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新品种的比例小,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普及率低,科技推广模式不完善,致使农业生产效率普遍低下。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现在这些问题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发展过程中该乡遇到的问题主要在资金方面,发展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侯家寨作为山区乡,多数村底子薄,单靠公共投入搞创建显然力不从心。为有效破解资金投入制约,该乡从五个方面筹集资金及:乡财政出一点,村级体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上级部门帮一点和农民自己筹一点。为乡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还有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一些地区在建设中有了成绩就产生了懒惰心理,干劲不足,满于现状,缺乏干大事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

在发展过程中该乡总结出了以下四点启示:

1思路清晰规划科学是创建工作的前提思路决定 出路推进文明生态乡创建科学确定创建思路是各项工作的前提一个好的 工作思路就像靶心既要体现详情又要顺因民意较充分考虑当前 又要赵燕长远几十人内心所想又是奋斗目标侯家寨乡充分把握自身的 发展优势从辖区的山行地势出发科学去定 依托特色打造精品连线成面整体推进的创建思路科学规划两线两区的创建格局并矢志不渝的强力推进对常见工作端详深入刚度拓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依靠群众发挥好主题 作用是创建工作的基础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这巨大的长造粒他们在问民生态想的创建过程中及时建设的主力军有事直接受益者 因此创建活动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和强大的 工作合力侯家寨乡通过组织观摩拉链等活动机房乡村干部思想激发和调动方方面面特别是广东大群众自觉参与 余创建的热情和积极性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 有效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3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是创建工作的关键文明生态乡创建工作是 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工程绝不能白花甲子 贪大求洋更不能一哄而起各项镇村自然条件有所不同必须简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量力而行的 原则 合理去定创建目标和创建时序坚决防止和客服一刀切简单化的做法 侯家寨想注重吧创建 工作余突出各村 的特点和优势相结合坚持一寸以规划一村一亮点选准突破口打造三类精品村以点带面狠抓连点呈现 核辐射带动不但扩大了创建规模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创建内涵是文明生态想创建活动想终身 卖出了坚实的 步伐

篇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结构调整,机遇

为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笔者近期到山西省大同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和伊犁市、云南省红河州、贵州省余庆县、河北省南皮县和黄骅市等一些在农牧业发展上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区,就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总体印象是:这些地区对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十分拥护,热情很高,行动迅速,已经纷纷进入自觉自愿自主的规划、设计、试点阶段,总体来看,开局形势良好。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问题,不是新农村建设自身或地方政府所能单独解决的,需要国家破除城乡界限,统筹解决,否则国家的全局利益与地方的局部利益很难统一起来。比如农村水、电、气、路的建设,沼气池、水窖的建设,改厕、改圈、改房的建设等等。能否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大的区域生态和适宜产业尚未定位的情况下,是“就汤下面”,还是“另谋出路”;国家和金融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如何进行监控;大量农民外出打工,是顺势吸引他们进城定居,还是沿用已往“农村不断根,城市不开门”离土不离乡的老思路老政策;村庄的合并涉及土地承包权的发包主体和合同合法性的延续问题,涉及农作半径是否方便合理的问题,涉及宅基地和新旧房产的做价和投资问题,等等。这些大的政策如果不很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很可能难以持续,最终变成不了了之的一场运动。而这些问题解决的前提是,首先要搞清楚我国农村目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新的情况,搞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一点,还是让农村更加适应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总体格局;是让农民就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还是城乡统筹部署;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摆放等等。调研基本沿着这一思路展开,本文先从一个比较典型的村镇个案入手,同时比较一些相关的统计数据与研究文献,以求对类似区域面上的情况给予印证。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已进入边际状态

在山西省的大同市,我们调查了浑源县的沙屹坨镇及镇属的几个村。浑源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县人均纯收入2005年只有1800多元。沙屹坨镇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比这还要低200元左右。沙屹坨镇的行政辖区面积达到174平方公里,是合并另外一个乡之后的面积。在册户籍人口2万多。全镇辖行政村23个,自然村32个。辖区2/3面积是山地,其余为缓坡川地,人均耕地2亩多。主要农作物是玉米、马铃薯、油菜。农民经济收入2/3来源于农牧业,30%以上来源于外出打工,本地乡镇企业几乎没有。目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数量的1/3以上,有的村已经超过一半。当地干部反映,七、八年前,该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还不是很多,这几年一下子就多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收入太低,种一亩地一年的纯收入,还抵不上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现在年轻人光在家种地,连媳妇也找不上,人家也看不起,说是没本事。村干部认为,现在再要想组织较多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是不可能,但已经不大容易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对全国2749个村的问卷调查,其中74.3%的村民认为,再加大本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这一判断大大修正了以前我们对农村劳动力尚有较大过剩的判断。

分析起来道理其实也并不复杂。城市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单纯采用“捞大鱼式”的吸收方式,留下老弱劳动力,因此是否剩余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农村劳动力的总量来计算。如果仅从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上看,就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来说,农村劳动力在理论上应当说还有相当的剩余,比如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这一数量大约有1.5亿左右。但事实上,我国小规模农业的农村社区生活,使得农业生产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农村社会意义上对劳动力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着高度不对称现象,或者说从生产技术水平上计算,农村劳动力是过剩的,但从农村生活角度计算,劳动力甚至是不足的。这是相关数据出现重大偏差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传统农村社会结构面临转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坚群体。当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数量达到近于极限的时候,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甚至农村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都将出现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和转型(见表1)。

表1中出现严重萎缩的村庄,占到全镇村庄的1/4左右。就浑源全县的情况来看,全县行政村315个,自然村500多个,根据县里的摸底调查,其中40%的自然村出现萎缩,山区村庄出现萎缩的比例高达60%。传统农村社区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下,资源要素会同时相应发生重组,但在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安排下,使得农村的土地、资金、人力三大经济要素难以优化重组。

三、农业生产已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调查中,我们对沙圪坨村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做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其结果值得深思。

沙圪坨村有6600亩耕地,这几年退耕还林600亩,现人均耕地2.5亩,只有一季产量,正常年景平均亩产600多斤。结构上玉米产量占80%,玉米产量的80%均出售,其他是山药、谷黍和豆类。以玉米的投入产出为例,2005年粮贩的收购价只有每斤0.5元,(当地粮站只出价每斤0.48元),而当年的生产资料比2003年以前,平均上涨30%到50%,仅化肥一项,平均亩成本上升30元。按当地每亩800斤的玉米产量,总收入400元。总收入中,不算自家的劳动力投入,每亩的各项成本加总为160元左右,纯收入240元。当年每亩的粮食直补是5元,合计每亩的纯收入是245元。再按人均2亩的粮食种植面积计算,人均种粮的年纯收入为490元,尚达不到国家级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638元的标准(现已调整到每年人均纯收入900多元)。当地农民的家庭牧业收入,主要靠养猪和羊,一般卖出一猪或一羊,其纯收入与种一亩粮食差不多。每户一年大体可以卖出5到6头猪和羊,纯收入有1500元左右,平均每人(按四口计算)375元,加上粮食的收入达到865元。如果再加上秸秆,一些与农相关的副业收入,大约人均从农牧业中所得到的纯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概念大致与城市工人的工资收入概念相当,但农民自身的纯收入要与农牧业生产的再生产过程相挂钩,这一点不同于城市工人。广义来说,城市工业再生产过程是资本所有者的事情。也就是说,农民有纯收入并不等于农业处于自身的良性循环或能够进行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即再生产过程必须要包括人与家庭的最基本的消费支出,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的再生产过程”。这事实上也是测度农业生产是否处于良性循环和是否安全的基本指标。

调查中我们也比较详细地计算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费用支出。我们以户(四口之家)按偏低的标准计算,每年主要的生活费用是:饮食3200元(实调人均年需要1000元左右),穿戴500元(实调人均需要250元左右),杂用500元(实调人均150元左右),教育500元(实调,高中两学期需要5000元,初中1000元,小学200到300元),电费200元,医疗500元,取暖户均要3吨煤,每吨350元,共1050元(煤价几年前每吨只有150元),通讯费200元(实调需要400元,此费用因全村几乎户户都有外出打工的劳动力,50%的家庭有坐机电话,有手机的户大约占1%多一点),这样总算下来,人均年生活费用支出为1537.5元。另外,农村娶亲、盖房这两件大的开销因为不是年年、户户发生,我们没有计入(娶亲一般要8万元,盖房按60平米算,要3万元)。也就是说,仅靠农牧业的人均1000多元的纯收入,连农牧业的简单再生产也维持不了,实际费用低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幅度高达35%以上。这部分费用当地农民完全是靠出外打工的收入弥补的,而这一现象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带有普遍性。这部分流入农村的资金,据有关部门的估算,全国每年大约不低于5000到6000亿元,几乎相当于我国每年粮食产量总的市场价值。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农业生产对非农收入和城市工资流入的依存度已经相当高,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城镇流入的货币依存度不会低于50%。也就是说粮食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资料加生活资料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农民打工的工资来支付。粮食自身的投入产出形成不了完整的再生产循环。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如果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真正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一判断与我们2001年在湖北省襄樊市的调查完全一致。湖北省是我国的主产粮区之一,当时农民对农村税费负担问题反映极为强烈。通过调查测算我们发现,以粮食为主的产粮地区,只要农民的收入大部分是靠卖粮食来获得,其负担就必然要侵害维持其自身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消费”。当时全国的农民负担率大约不超过8%,发达地区甚至不到2%,但粮食主产区却高达15%以上。这是当时粮食主产区农民“真穷、真苦、真危险”的基本原因。

四、农村社区面临重新整合的机遇

调研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新的现象,即过去动员农民搬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即使强行搬了,也可能出现反弹。但我们所到的比较贫困特别是山区的一些自然村,由于青壮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下的老、弱、病、残,妇女、小孩,连简单的基本生活也难于维持。所到的几个山村,农民听说我们是调查新农村建设来的,几乎都急切的要求搬迁下山、下川。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人就医难,孩子就学难,吃水难,下地干活难。比如我们看到的大石头岭的一户老太太,已经双目失明,出门都很危险,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就只能靠儿媳妇挑水、做饭。这个村每年都有100多天断水,要到几里地以外去挑。但这部分人口搬下来没有地可分;盖房也好,买房也好,先要改户口,否则宅基地不好批,手续不好办。人们都说农民进城难,事实上,农民转村更难。现在山里有不少家庭实在过不下去,已经搬下来不少人家,租川下条件较好的村里的房子住,租外出人家的地种。像沙圪坨村就有1000多亩地是租给外村人在种,占到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6左右,租金一般是每年每亩50元。沙圪坨村是当地镇所在地,属于条件比较好的大村,但留下的少数青壮年劳动力,也无心在这样残缺的社区中生活。从村貌上看,该村典型的特征是,村庄中间几乎都是几十年以前的老旧房屋,其中至少有100多户长年无人居住,多数是只有老年人居住。村镇干部们反映,他们也想把村容村貌改造一下,但村子中间的房屋再破旧,即使没人居住,但外出的人并没有卖,产权还是人家的,户口也还是这里的,我们不好办。

五、新农村建设切中时弊

调研中我们从表层直观看到的问题主要有: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长期不归,留守学龄儿童大量外出就学,或准辍学;大量妇女单身支撑家庭生活、生产;本地学校低效、低质运行(有些课程无师任教,特别是英语),导致学生未来升学困难;老人日常生活无人照顾(调查中我们看到许多老人长期卧床不起,丧失了日常担水做饭的生活自理能力,说是靠家庭养老,但家庭的时空分解,养从何来?);家庭生活长期分裂,子不照看父母,夫不关照妻儿,出现大量所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现象,导致支撑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家庭基础塌陷,新一代的农村儿童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据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有关调查报告:目前农村大面积的“单亲化”导致的留守妇女总量,大约在4000万到5000万之间。华中师范大学对湖北省的随州、京山、英山三地的22所中小学校280余名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孩子出现难教育、成绩差、品德差了、心里问题较大几项,分别占到问卷比例的87.4%、78.6%、74.8%、65.9%。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相关报告指出,目前农村中的“农活、老人、孩子”已经形成了农民面临的新的“三座大山”,这导致农村出现离婚率、社会治安案件发生率、妇女儿童精神伤害事件、家庭财产遭受侵害事件,均呈迅速上升态势)。与家庭组织的脱离,加之社会组织的排斥,将在我国城乡逐步形成一个巨大的具有反社会心态的年轻群体。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中,党群组织关系出现分化(沙圪坨镇第六届与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比较,第六届村委会主任中的非党员人数只有5名,占21.7%,第七届则上升到10名,占43.5%),官民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和封闭;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形,导致农村大量迷信、邪教、帮会和黑恶势力的轻易进入。中国的农村人口多,占地面积大,可获利的各种软硬资源很多,如果在农村的转型期,不管是来自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控制问题解决不好,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农村就有可能成为家族和帮会势力控制的天下。

历史上,中国传统农村社区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下,事实上是在进行着不断的自我整合和重组。那时的城乡人口迁徙自由,农村社区可进可出。只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集体公有制打断了传统农村社区自我调节与重组的社区功能。不仅城乡之间迁徙不自由,而且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也不自由。目前我国在人口迁徙和社会保障上,仍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城镇的社保覆盖面也只有44%左右,而且水平很低,农村社保还只是在试点,将来是否能成功还要看实践结果),这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今天我们采用‘行政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办法来考虑和设计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本来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总体制度安排不变的前提下,也只好如此,但处理得当的话,也是顺势调整城乡关系的一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目前,在政界和学界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新农村建设不必大拆大建,可以就地建设解决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必须大拆大建,并乡并村。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存在严重偏差。这次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已往历次的农村发展实践,其基本主线首先不应当是农村的普遍硬件建设,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是全面的城乡关系调整,全面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全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调整。如果说前几年我们强调的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面临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农村社会问题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基本标志。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类生活的“公共关联度”越来越高,而相应的行政控制成本也只能走规模化的道路。也就是说,人口居住在空间上相对越集中,范围越小,行政控制成本越低,越有效。相反,如果我们一方面不断加大农村分散居住的公共关联度,另一方面又不断减弱农村基层的控制力度,其结果有可能不断的加剧农村基层的各种社会矛盾,加剧农村基层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冲突,后果恰恰是不断地加大行政控制的成本。新农村建设实际给我们提出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则“国泰民安”,解决不好,则“民怨沸腾”。企图把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留在农村,把经济增长的利润捞到城市的改革发展思路是难以持续的。

六、政策建议

1、调整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新农村建设要首先从制度变革的思路着手,而不是先从硬件建设上着手;第二,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城乡统筹、互动、双赢,而不是只从农村自身寻求出路;第三,新农村建设要适应城市化的历史大趋势,政策上寻求如何疏导的方案,而不是堵塞的办法;第四、新农村建设在城乡统筹步骤上,应当提倡农民的举家迁移,保护农民家庭和新市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这更符合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且也更便于解决和处理农村和城镇的问题。

2、尽快理顺城乡之间、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公平交往关系。

目前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土地产权、人口迁徙、融资的自主权、国家经济安全成本的承担主体等几个方面的公平问题。比如国家的粮食安全属于全体国民的大政策,但其土地的机会成本却要由农民来承担;再如,城市工业生产中的社会保障属于“人力折旧”的成本范畴,本应包含在农民工的工资中,而现在却是包含在了农村的土地经营权中,即社保留在了农村,利税留在了城市。应尽早清理并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严重阻碍和谐社会建立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比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土地制度、房产制度、农村投融资体制等。

3、改变城市用工制度。

可以考虑制定打开城门的方案,对自愿留住城镇的农民,只要在原住地注销户口,均可申领城镇的户籍。打开城门是为农民能够以家庭为单位向城镇迁移准备条件,目的是维护以家庭为细胞的基本社会结构,使城乡两大社会体系均保持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4、制定针对农民工的社保、医保制度。

对进入城镇的农民,凡领有该城镇的户口,均自动进入城镇社保、医保体系。按照城镇职工就业年龄,从18周岁起算到55周岁计入工龄。退休金、医保资金,国家从土地、国资改制变现、财政等几大渠道逐年按比例补足。

5、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准物权化。

允许农民把承包土地和房产、宅基地向社会出售,以缓解农民进城的资金压力。

6、在城镇周边,规划专门的迁徙农民居住社区。

这是一种可行的过渡性措施,为农民变市民搭建过渡性平台。建议试点与城镇郊区的村委会合作,在集体土地上实施。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房产的租售价格。

7、村庄社区的空间整合。

篇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接上期)

八、文化篇

华西——中国农村之文化瑰宝

6月30日,我们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九位工作人员与北京五家大型旅行社七位经理一行十六人来到华西考察学习。一踏进华西,就被一股浓郁的特色文化包围了,这种清新、亮丽、朝气蓬勃,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的文化氛围,让我们有了个一致的感觉:华西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村落,而是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并且具有新时代文化特征的都市群。

华西的特色文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文化;华西村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十分重视对村民职工的思想教育,一直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以共产主义理想培育人。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华西针对社会上对共产主义失去信念,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对共产党的领导产生动摇的自由主义思潮,华西成立了前无古人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吴仁宝老书记还亲自编写了《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华西村歌》,开展“六爱”教育,即“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他还把古人的“二十四孝”、“三国故事”、“杨家将”等绘成彩图放在宣传长廊里,做成雕塑放在亭阁中,编成传说故事印在书刊上,让百姓喜欢传颂的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加工赋以新的含义,组成了一道华西独特而亮丽的文化风景线。1999年底,华西又组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创作排演了戏曲表演《华西百桥图》、《人人爱唱“六爱”歌》等300多个节目。从建团至今已演出近3000多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这场寓教于乐的盛宴已经成为华西思想教育的阵地,新面貌新政绩的展台。

二是建筑文化;据随行的汪书记介绍,华西村一批又一批新颖的住房都是在老书记吴仁宝的统一规划下更新换代建造的,有楼房、公寓房、别墅房、欧式别墅、五星级别墅,一幢比一幢好,一代比一代新,还配套建造了长廊、金塔、商住房,形成华西特色的建筑群。其中华西金塔是华西的标志性建筑,传统的外形结构,现代化的内部设施。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首要领导人均登上华西金塔并题词。还有那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创举的万米长城,巍峨的孔庙,另外美国的国会大厦,捷克的别墅,德国的天文台,法国的凯旋门等,一个个东西方建筑的艺术的结晶,使我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漫步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

三是饮食文化;华西饮食堪称一绝,旅行社总经理吴协平本人任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高级烹饪师。吴总在龙西湖畔豪华龙舟上热情设宴,摆出了华西最著名的“天下第一碗”,让我们大开眼界更是大饱口福。还有华西旅行社菜肴研究所开发的“奶汤河豚”、“鱼茸蛋”、“螃蜞螯”、“龙舟马鞍桥”等被评为江苏名菜,更是获得了世烹赛的金奖,一道道让人回味无穷唇齿留香的菜肴已经让我们无暇去更多地关注菜名,因为你没法不陶醉在这人间美味里。

华西人是生活在天堂里的,他们不仅富了口袋,而且不忘“富脑袋”。在华西,出门就是美和清新的空气,放眼就是幽静怡人的风景,漫步在绿色的浓荫中,穿梭在鸟语花香中,云游在人间天堂里……

九、富民篇

四代领导人皆赞华西好;

华西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江南小村,建设成为了“天下第一村”,率先在农村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50年来,华西在全国获得了几十项第一。第一个电话村、彩电村、轿车村、空调村、手机村、电脑村、别墅村、环保村、绿化村……华西人富了不忘左邻右舍,不忘欠发达地区的人民,先后在黑龙江和宁夏建立了二个省外华西村,还通过智力扶贫,为中西部地区无偿培训干部10万多名,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从2002年开始华西村又以“一分五统”的方式吸收周边16个薄弱村加入大华西。目前大华西已经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劳,生活环境好,小康步步高”。华西村民说,现在青年人能就业,老年人按月还能领取保养金。真正是“不种粮田吃白米,不做工作有钱拿,不是天堂胜天堂”。“一分五统”大华西的组建成功,确实给中国农村的改革、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农民摆脱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

走进华西,有关城市和富翁的话题随处可见,走进别墅小区,更是看得到、摸的到的事实。目前村民家家住别墅,最少的人家有400多平方米,最多的人家600多平方米,华西农民有房子、车子、票子、孩子、面子,家家只有存款没有贷款,资产最少的有100多万元,最多的人家有1000多万元,这样的数字让我们这些来自见多城市繁华的人都惊叹不已。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这已成为吴仁宝老书记的人生格言,更是融入了华西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四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分别称华西是“希望之地”、“共富之地”、“幸福之地”、“不简单之地”,李鹏委员长两度视察华西分别题词“华西村,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华西村,真正有希望”。

十、开拓篇

紧锣密鼓,打响华西旅游的黄金品牌

华西人聪明!他们利用华西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美食和超越前人的经济发展速度,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打造华西的特色旅游,华西旅行社曾五次蝉联“全国百强旅行社”(名列第十四位)、江苏省“诚信旅行社”、江苏省“服务质量奖”、去年华西旅行社竟一下跃居“全国百强旅行社”第四名。今年6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际旅行社。在这样骄人的成绩面前,华西人并不满足,而是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至“十一五”规划期末,华西的“三产”比重要占到销售总额的50%。为此,华西人把开拓的目光投到了北方旅游市场。与北京华夏商旅营销研究院达成了合作协议,于2006年6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在经过积极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之后,推广中心就组织北方游客到华西旅游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

1、挖掘华西风土人情,突出华西的特色文化。于10月27-11月2日举办“九九重阳千叟宴,盛世金秋聚华西”大型活动;

2、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携手多家旅行社,将于金秋季节隆重推出“华西号专列”的专题旅游项目;

3、华西旅游(北京)推广中心已代华西旅行社与全国60余家组团社签定了2006年华西景点旅游业务协议书,北方旅游市场将会掀起一个华西游的热潮。

4、进一步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品牌。2006年6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第三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我们特设了中国华西(北京)旅游推广中心展位,发放资料,与全国各地组团社及外国展位接触面谈介绍华西、宣传华西的旅游资源,让世界关注和了解华西,让更多的国外游客到华西游览观光。

四十多年,华西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我想今天华西旅游一定又是一个奇迹,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黄金旅游品牌将会更加的灿烂夺目,迎着新世纪精神文明的曙光,书写一篇完美的乐章!

篇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09级电器类专业,姓名:陈朝明 学号:0905076039 摘 要:为了完成此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我特意到了合肥市新农村建设比较好的乡镇长丰县杜集乡。首先在该乡团结村进行了深入调查,访问了这里的村民和村支书。接着又到乡政府里访问了尹华光书记,他向我详细的介绍该乡情况又推荐我到沛河鸟岛调查。在鸟岛上认识到生态旅游时这里的经济带动和环境保护的一把利剑。在离鸟岛不远的‘五七干校’中更加加深了此认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长丰杜集乡,经济发展,生态旅游

正 文: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为了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调查,我特意赶往长丰县杜集乡参观和调查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人文历史文化独特的杜集乡。到达这里时后让我十分惊讶,这里乡村十分优美,道路整洁干净。香樟树,白玉兰沿街而立。彩砖带铺在路的两方。在街道三角地带还有绿化草坪。闹市步行街上人来人往,只见各个农民们满载而归,各个兴高采烈。

为了对新农村建设有更好的调查,我来到了合肥市民生工程,合肥市新农村建设示

范村,杜集乡团结村。到达这里,第一眼就让我震惊了。眼前沿道整齐的一排排二层小别墅竟然就是这个村村民的住房。前往仔细调查得知,这个村不仅拥有华丽的小别墅,而且家家使用到了沼气。全村的污水都进行了无污染化集中处理。对于以前存在的农村厕所问题,我又了解到现在的该村都进行了“三格式”卫生厕所改造。这就彻底解决了从前的农村厕所不堪入目的现象。一位在门前晒太阳的老大爷说道“现在我们村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水泥路通到家,方便多了。”他说自己今年58岁了,一直生活在这村。以前的村里都是泥土路,路旁边是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还有一到晚上就蚊子乱飞,卫生条件极为差劲。不过在2008年县里在村里规划投资30多万元进行移民村庄整治后,现在团结村有村民400多人,家家多有门前路、下水道,并且用上了自来水,门前还有桂花树等绿化措施,路边还有太阳能路灯,天黑再也不怕路滑了。在该村的村支书那里了解到,该村有100多户,这里曾经是“空心村”。然而近两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里根据现状,决定结合土地复垦,建设中心村,拆并“空心村”,整出土地来,用土地换小洋楼。

接着我又到了乡政府那里去了解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杜集乡乡政府的负责人介绍说这一年来,杜集乡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以新农村建设方针为指导,以城镇化建设、农业与工业相结合建设、文明生态建设、第三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开拓进取,努力工作,科学规划,努力打造文明和谐新杜集。现在的杜集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让人刮目相看:有较大的集市如杜集、隆兴、刘兴、明城寺四大集镇,那里有着全乡优质的无公害农副产品。比如牧康山羊、三元杂交猪、花生、绿豆、豇豆等优质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销住全国各地。集市的繁荣,工业的兴起不仅使杜集群众生活富裕起来,而且也为杜集集镇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杜集乡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美丽的翠月湖,羊荒林场自然森林公园和著名的沛河鸟岛。

通过该负责人的介绍,我去了沛河鸟岛调查有关情况,在这之前我找到了曾经的高中同学来作为我的地导。沿着杜沛路前行不远,便可以看到成片的树林,“鸟岛就在那里面了。”同学说到。

由于天阴,地处荒沛河中游、三面环水的鸟岛水雾袅袅,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在这几十亩的土地上种满了榆树、槐树、椿树、杨树、银杏等树木。鸟岛上除了一小片菜地外,几乎没有人工雕琢过的痕迹。“你抬头看看,树上全是鸟窝”,我在同学的指引下抬眼望去,果然发现很多树上都筑有鸟窝,有的树上还不只一个,鸟儿都快把窝筑成“小高层”了。“冬天刮风还吹毁了很多鸟窝呢,本来更多”,他又告诉我说,每年4至9月间,各种鸟类如灰喜鹊、啄木鸟和猫头鹰等多种鸟类在此栖息,“如果你在夏天到这的话这里满树肯定都是鸟,各种叫声非常好听。”不过即便如此,我仍能听到鸟岛里有不少鸟儿在鸣叫。

生态旅游,即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又保护了当地的环境。这是我的最大的感受和认识。下面一个地方更加加深了我的这个认识。

在鸟岛南约一公里处,是原合肥市‘五七干校’旧址,承载着一段峥嵘的历史。查阅资料得知五七干校始建于1966年,1978年移交长丰县管理。原占地1300多亩,设有大礼堂、食堂、会议室、阅览室、干部宿舍等设施,当时拥有干部职工400余人。在校内感受最大的就是环境优美,像是有关‘文化大革命’电视剧里的场所。“当年合肥市的许多干部职工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纷纷从机关、学校、工厂来到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学习劳动,接受锻炼。现在,杜集五七干校大礼堂、会议室、阅览室、干部宿舍等旧址保护相当完整。同时,这也是全省第一家将昔日干部训练营改变成今朝休闲旅游地的地方。”一位负责人介绍道。

结 论:经过近十天的时间,使我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多有了一个叫深刻的认识,其中有一些还发生了明显地改变。我学会了怎样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论思想去思考问题,去做出决定。社会实践,让我对社会有了一个更深刻地了解。初步认识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明白了一些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不断地用马列主义来充实自己的思想,使我的社会观有了一个飞跃地发展。思想上初步具有了社会主义先进性。劳累,汗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实践,真的很锻炼人!

致 谢: 对有助于本项目所开展工作的其他人员表示感谢,对实践地点的尹华光领导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对给予理论指导的尚卫老师和协助开展工作的崔兵兵同学表示感谢。

篇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材料

一、调结构、增收入,促进发展

这个村充分利用距离县城比较近,毗邻乡镇比较多的地域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抓好棉花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番茄、甜菜多熟制套种作物。酱用番茄已形成规模,是奎河乌苏番茄酱厂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亩,并走上了产、供、销一体化之路。同时成立了番茄协会组织,协会组织能够认真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避免棉花生产带来的增收风险,使农民实现多元化增收,村两委对市场行情进行积极调研,及时为农民提供种植信息。从2005年开始,甜菜种植又成为这个村农民增收的亮点,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500亩。在此基础上,这个村还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豆类等多熟制套种技术,亩收入1200-1500元。

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畜牧业并形成规模。目前,全村牲畜存栏1800头(只),养殖大户10户,达到了人均一头畜。

二、增设施,强基础,重在农民得实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为此,阿克奇村进一步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06年,仅用于路、渠、林方面的投入就达到了12万元。其中用于防渗渠及其配套建设的投入2.5万元,道路硬化改造8万元,造林投入1.5万元。目前全村拥有防渗渠8公里,水工配套设施54座;

防渗率60%。道路改造2.2公里,硬化率100%;

造林总面积8871亩,基本做到了村在树中,人在绿中。自来水入户率99%,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农用机动车拥有率达到110%,家用摩托车拥有率40%,抗震安居房拥有率43%,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8m2。处处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三、学知识,长智慧,明理是非

这个村以精神文明活动为中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载体,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培训班,开展送理论、送党课到支部,送政策、科技、法律到农户的学习教育活动。创建活动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学科学,长智慧,讲文明的新风吹进万户千家。农民群众的法律、卫生和环境意识增强。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勤俭持家的美德得以弘扬,村里连续几年未发生治安、刑事案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呈现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科技兴农蔚然成风,荡涤愚昧陋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490元。

篇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经验材料

一、突出三项内容,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突出规划、建设、整治三项主要内容,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一是突出抓好规划这个前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题,更是一项龙头工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规划工作,一方面,专门制订总体规划。结合安义实际,制订出台了《安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规划》按照“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升乡村文明、构建和谐农村”的要求,用10年的时间,对全县1093个自然村分三批进行建设,第一批建设22个重点示范村,2006年底完成;第二批推进500个公路沿线村,2010年前完成;第三批抓好571个边远贫困村,2015年前完成。从而使全县所有自然村基本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方面,具体编制村庄规划。县财政2005年拨出专款40万元用于编制村庄规划,县村建规划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创造性地为每一个自然村庄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2005年,全县已完成了60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其余1033个自然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将在2007年底全部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建设这个主题。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针,快速推进市、县、乡三级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根据“交通便利、规模适中、生活中上、先易后难”的原则,沿南安一级公路和西山山脉选择了25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热情高、辐射作用大的自然村作为市、县、乡三级示范点建设,其中市级示范点1个,县级示范点8个,乡级示范点16个。示范点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强势推进“三清三改、三整三造、三通三建、三培三带、三新三高”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如把市级示范点鼎湖镇榨下刘家建设成为“田园风光式”新村,县级示范点黄洲镇孝诵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式”新村,长埠镇木马建设成为“农民别墅式”新村,万埠镇小刘村建设成为“农家山庄式”新村,东阳镇北山尧下建设成为“精品小区式”新村。三是突出抓好整治这个难题。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直接面对千家万户,涉及村民利益的调整。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对自然村庄中间大量存有安全隐患、污染环境卫生且无人居住的破烂房屋全部拆除,做到通路、插绿、添景。如石鼻镇联合村冷溪村小组一次性拆除“空心村”中的破旧房屋21幢,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整治旧房屋。重点对建设时间长、外型不美观,影响村容村貌的旧房屋实行“穿衣戴帽”,对村庄电线、电话线进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布局,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牛栏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对县城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实行垃圾袋装化,确保环境整洁卫生。同时,在整治过程中,做到区别对待,切实加大对自然原生态、古文化遗迹的保护,特别是对村庄里的古树名木和古民居等,进行严格的保护。

二、发挥三大作用,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群众创建活动,需要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的整合。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多方联动,充分发挥三大作用,汇聚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第一,发挥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在领导力量上,专门成立由32个职能部门组成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安排25名县领导和25个县直单位挂点抓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抽调县、乡、村三级300余名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广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在资金筹措上,县财政每年挤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设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解决单家单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在宣传造势上,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弘扬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着力营造“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第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维护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创建活动的力量源泉。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土壤”。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切为了群众,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急迫的问题入手,满足群众求美、求新、求幸福的愿望,从而使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创建的热情十分高涨,很多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不惜放弃手中的生意,千里迢迢赶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如万埠镇小刘村,50多户村民只有3-4户主劳力在家,启动新农村建设后,30多户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自动歇业关门,返回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长埠镇木马村在上海经商的凌胜根等几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轮流回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群众参与率达98以上。第三,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仅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还不够,必须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我县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机关单位,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我县通过社会力量捐献赞助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有1000多万元。通过政府、群众、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格局。到2005年底为止,全县1个市级示范点和8个县级示范点总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共拆除破烂房屋482幢,穿衣戴帽360幢,硬化入户水泥公路35公里,完成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户680户,改造门塘9口,改造厕所140座,建设5座公厕,兴建4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完成房前屋后绿化面积3200平方米。

三、注重三个结合,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

篇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报告

一是注重表面有余而注重实质不足。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中, “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核心目标, “乡风文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因此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在赣北的许多新农村建设点, 无论村干部的领导思想还是农民群众的普遍认识都存在严重的误区, 他们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以此为契机把村级公路修好, 这也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最高的环节, 他们眼中的新农村建设和“村村通工程”意义等同。我们所走访的新农村建设点, 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最大变化除修了水泥马路之外, 就是房屋的外墙粉刷、改水改厕、休闲广场 (主要添置几个健身器材) 的兴建、图书室的建设等外在的亮化工程, 新农村建设没有内涵性的建设, 并没有给当地农村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如修水县的某个新农村点,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建好了图书室, 也摆放了一定数量的图书, 但是这些图书没有多少是适合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 也没有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 更没有创造农民积极主动看书的氛围。村庄亮化等工程并非农民最急需开展的村容整洁方面的活动, 改造农村卫生条件、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农民迫切需要却解决的问题被束之高阁, 新农村建设并没有促进农村发生内涵性的变化。

二是政府积极有余而农民参与不足。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部门、多角度的配合,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农民要发挥主体作用, 这样既能从宏观上规划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又能微观上体现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也能更好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新农村建设点调查走访中感到,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 工作力度也很大, 甚至喧宾夺主、主客倒挂, 由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如修水县、武宁县的新农村建设点的规划图, 都是由县规划部门统一制订出来的, 包办代替, 农民根本参与不进来, 农民没有话语权。甚至有些新农村所需物资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发送给农民, 如广告牌匾、垃圾桶、树苗、健身器材、书籍等。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 有愿望参与进来, 我们调查的农民大都支持新农村建设, 并表示会积极投身其中, 愿意参加兴修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义务劳动。但因为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 有一些地方的农民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 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在新农村建设行动中, 只听到来自官员和专家的声音, 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 却在这场关乎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去话语权, 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必定是隔靴搔痒、纸上谈兵。

三是物质建设有余而文化建设不足。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需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共同推进, 其中“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角度加强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中, 新农村建设具体的验收标准中并没有考核和评估 “管理民主”的任何指标, “乡风文明”的主要验收标准体现在新农村建设必须有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和图书资料室。但图书室的功能和使用情况停留在应付上级的检查, 公共活动场所就是一个水泥操场加上几套健身器材, 其实这些健身器材都是由县里统一采购和配送, 质量差, 且不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农民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贯彻, 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心理健康和权益保障, 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知识的普及, 留守人口的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问题, 村民自治中, 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 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等。

四是统一标准有余而因地制宜不足。《建议》中明确提出: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各地存在“千篇一律”、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无论是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投入资金额、验收标准、整体规划, 还是配备的书籍、健身器材等都是统一标准, 甚至新农村建设点房前屋后所栽种的树苗都是统一的, 不分贫困村还是富裕村, 不分平原还是山区, 完全忽视了地区和农民的多元性需求和差异性需求, 这必然导致新农村建设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更不能让新农村建设给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因此, 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各地政府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等因素, 以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特殊需求为导向,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在不同地区创建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五是前期监督有余而后期监管不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无论前期的规划还是施工建设中的监管和检查, 主管部门和工作人员都会按照建设进度检查验收, 但所有的硬件建设都完成以后, 或者说按照规划该建的项目都完成以后, 即所有工作验收完毕, 新农村办公室就如数把新农村建设款项划拨到乡村, 新农村建设工作就到此结束, 工作人员此后再也不会到新农村点进行后续的走访和跟踪调查。这样造成新农村建设成一阵风, 除从硬件建设还可以看见新农村建设的痕迹外, 其他软件建设如休闲文化、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则又回到了建设前的原点。其实新农村建设好之后, 村乡两级政府就村级公路、水利设施、人畜饮水等硬件建设要加强管理和维护, 把责任落实到个人, 就休闲文化、环境卫生、乡风文明等软件建设要定期组织一些适合农村环境的比赛和检查评估活动, 如舞龙比赛、拔河比赛、读书心得比赛、种田能手比赛、最美村庄比赛等,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农村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又有利于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 并且把比赛成绩和检查结果与村干部业绩考核挂钩, 这样长期的跟踪调查既有利于发现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 为以后的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 又有利于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常规、有效地建设, 收获新农村发展长效。

总之, 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一些非典型新农村建设点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 政府必须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调研、中期管理、后期跟踪,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的实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R].

[2]叶敬忠.农民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上一篇:礼记二则教案下一篇:13.冬季星空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