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相见的现代诗歌:相见恨晚的文友

2024-07-30

关于相见的现代诗歌:相见恨晚的文友(通用20篇)

篇1:关于相见的现代诗歌:相见恨晚的文友

几回投稿,失落几回。

真有些怀疑自己,

自作文痴,

粗浅文章无人识。

伯乐未遇自安慰,

不丢不弃自娱乐。

谁料到,在无意群聊中,

临屏几首小诗,

知音说我诗特奇,有水平。

帮我发表网刊没问题,

哎,文姐,莫笑痴弟,

给我留点薄脸皮。

只有你,

识文中其意,

只有你,

慷慨鼓励投稿无放弃,

只有你,

给我披上秋色的文气。

也只有你,

冲破世俗的陈见,

拔云见日,够仗义。

只表一句话,

相见恨晚,

似曾相识。

篇2:关于相见的现代诗歌:相见恨晚的文友

厦门。鼓浪屿

假日里的一次初见

忘不了惊涛骇浪若飞花溅雪

鼓点一般惊心动魄

潮起。潮落

来自海洋深处的心跳声

沿着一种韵律,万马奔腾

海天之间

船只陪阳光舞蹈

海鸥翩然起落

水岸。行走或驻足,以多种姿态

和大海一样呼吸通畅

水声浩荡,连同一场爱

篇3:一本相见恨晚的“校长书”

最初, 我带着一丝不屑去浏览这本书。但当读到“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 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 使他坚定地相信, 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这句时, 我激动不已。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在教育现象和学校日常工作重点方面, 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打破了我多年前形成的思维定式。这时我才发觉, 自己与这本书相见恨晚。

首先是对难教儿童的认识。我们称之为差生或后进生的群体, 在各类学校普遍存在。造成差生的原因通常归咎于他们的智力低下, 或是父母从小溺爱放纵, 教育方法有问题。解决的办法无非是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多补课, 引导他们多读相关的教科书。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难教儿童并不是智力上有障碍, 而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出现了问题”。他反对强迫难教儿童学会一定数量的教材, 而要教他们去观察世界, 发展他们的智能。方法转变了, 这些孩子多年产生的对教科书和补课的畏惧便会烟消云散, 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随之减轻。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是对教师管理的理解。我们一直认为对教师的管理应该严格, 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 管理松懈便很难保证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对于学校是真正的威胁。应当尽可能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学, 让他们从书籍这个最重要的文化源泉中尽量地充实自己。

第三是对校长角色的定位。当校长以来, 我一直认为校长应该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我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行政事务方面。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 那你首先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者。校长的书架上应该有各年级的教科书。言下之意, 校长要成为学校的首席教师, 教学上的内行以及师生的引领者和服务者。

篇4:一个相见恨晚的朋友

一、亚历山大技巧的来源和发展

亚历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是由F·M亚历山大于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自己治疗喉炎时探索出的一种使运动机能和心理机能得以协调和康复的身体训练方法。

F·M亚历山大是一名戏剧配音员,职业生涯初期由于用嗓不当曾一度失声。四处寻医问药也没能得以缓解,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促使他下定决心自己一定找出病因,治愈自己的喉疾。他在朗读时以三面镜子分别置于前、左和右的位置进行多角度的观察。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他发现头部、颈部、肩部和胸部的肌肉是彼此紧密相连的,这种大范围的肌肉紧张是声音嘶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十年的时间里,他细心地观察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变化,而后能自觉地感应身体的各种肌肉联系,最后能够很好地做到身体躯干和内心的统一,不仅自己的喉疾得以治愈,而且还将其过程进行记录、整理,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技巧”,给后人提供了完备的“亚历山大技巧”的实践理论依据。

亚历山大技巧在医学、运动学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表演学方面,如演奏者、演唱者、舞蹈演员等等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自身实践中,以便他们更好地发挥其所长。

亚历山大技巧的积极作用受到世界多个国家的音乐机构的重视,它是音乐家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减少不必要损伤,使声音更有张力,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新的演唱和演奏技巧。在美国的很多音乐院校将亚历山大技巧设置为专业必修课,从低年级就开始安排,而且在所有课程中时间比例较大,如人才辈出的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和印地安那大学音乐学院都安排了两个学年的课程。

二、亚历山大技巧的训练方式

亚历山大技巧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放松方法。其内容包括:身体训练、呼吸训练和综合训练等。声乐学习者可以借鉴亚历山大技巧训练中的站姿训练方式和呼吸训练方式。

(一)站姿训练

亚历山大认为,从侧面看上去站立的人是:耳朵—肩膀—跨—下肢成一条直线,这样的站姿被视为最节能和正确的。在人站立时最基本的状态应是双脚自然分开,头平衡地安置在脊椎的中心线上,肩垂直于髋关节之上,上半身的重量通过盆骨传到身体的股骨部位,再通过放松的腿部、稳定的双脚落于地面。其中的每一个连接点都是颇为关键,都需要先单独练习成熟后协调一致,再形成我们所需做到的正确站姿。

1.耳朵-肩膀包括身体的颈部和头。其中,主要的发声器官都位于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且周围的肌肉群很多很复杂,常会引起不易感知的紧张。图1左侧的歌手状态是我们很多人在演唱时经常出现的情况,扬起的头部、紧张的下巴、缩短的颈部。这样会使气息的压力集中在喉部形成喉音、后颈部的缩短,导致不能顺畅自如地完成咬字和共鸣。歌者长期这样练习必然会引发一些嗓音疾病。图1右侧图中亚历山大技巧师会用一双温柔的手加之专业的手法使得歌者的头部和颈部处于正确的位置,这样,下巴也能够自由地上下张合。

2.脊椎对正确的站姿也很重要,其重心前倾和后倾多会对我们的歌唱产生影响。前倾(图2左),即在歌唱时不由自主地伸脖子,造成喉位过高影响了声音质量;后倾(图2右)则会造成前胸和腹部的紧张,致使呼吸不顺畅,僵硬和无力。(图2)中间这位歌者的正确站姿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影响歌唱。所以好的站姿,不仅使得演唱者给观众以生机勃勃的观感,而且也是获得良好嗓音、美妙歌声的关键。

(图1) (图2)

3.双腿像大树的根一样,是支撑身体的基础。在演唱时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半蹲时比站直时更容易获得令人满意的、优美的声音。这是由于站直演唱时比较容易收紧腿部导致相关肌肉紧张,使得横膈膜不能放松吸气呼气,影响发声。亚历山大强调用“抑制”的方式端正身体,以便更好地调动并应用于实践。

(二)呼吸训练

亚历山大技巧中呼吸训练现广泛地被应用于器乐演奏的实践中。声乐演唱中的呼吸是吸气肌系与吸气肌系的对抗运动,它是歌唱的动力,与我们日常的呼吸不完全相同,它是无声的、自如的、有深度的。

亚历山大技巧指出:每个歌者都必须了解呼吸中横膈膜的运动方式。横膈膜的最底部是沿着和附着在最下面的肋骨上,在松弛时是一个向上凸起的半圆形的肌肉,延伸分布胸腔和腹腔之间的肋骨区。当吸气时横膈膜下降,圆形形状稍变平,会协助肋骨向上和向外移动;而吐气时,横膈膜上升恢复到原形、原位,肋骨会向下和向内移动。在实际训练中亚历山大技巧师会指导学生体会平躺时的呼吸和在凳子上俯身时的呼吸,或者俯卧在枕头上放松地进行呼吸。可以说,正确的呼吸不单单为歌唱提供动力,还有良好的演唱状态和心态。

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亚历山大技巧的训练方法,通过技巧训练我们旨在培养三种能力:身体的自我意识;克服过度的紧张;以思想而不是肌肉产生有效的歌唱。关于亚历山大技巧,虽文字有限但字字珠玑,想要真正掌握,实非易事。

三、对声乐学习者的作用

笔者认为亚历山大技巧对声乐学习者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声乐训练中立竿见影的实用型作用;二是长期影响下的能力培养的长效性作用。

(一)声乐训练中的立竿见影的实用型作用

关于声乐训练的内容可谓“见仁见智”。在声音方面大体看来可分为:呼吸(站姿为其基础)、起音、咬字(元音)、共鸣等。而亚历山大技巧的训练方式都会对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前文所提的到的树立良好的姿势有益于呼吸,为我们提供好的歌唱基础;放松下巴、有张力的颈部会使咬字和共鸣更优秀。此外,起音也是如此。

在声乐界关于起音会常说“打开喉咙”,这个提法使很多声乐学习者颇为困惑于“如何打开喉咙”。这里可以以“贝尔诺里效应”来解释,就是在高速火车旁经过时会感到自己不由地向火车靠拢,感觉有一股气流会把人往里面吸。也就是,“打开喉咙”就是为起音做准备,这就是它和亚历山大技巧的相关之处。

根据亚历山大技巧呼吸方式进行调整,就可以正确、轻松地“打开喉咙”,达到良好的准备状态,因为吸气需要与“打开喉咙”同时进行。所以与以往所学习的“闻花”一样、“呕吐”一样等感觉式的方法相比较,这种方法可能来得更实际些。

(二)长期影响下的能力培养的长效性作用

如其定义,亚历山大技巧是使运动机能和心理机能得以协调和康复的身体训练方法。而歌唱本来就是一种“心理——生理——心理”的过程。这样亚历山大技巧就可以作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的桥梁。通过练习可以培养我们对自己身体敏锐的感受力;对身体平衡的控制能力;好的舞台形象和演唱习惯;在舞台实践中对付舞台紧张的能力等等。

四、结语

声乐学科是集声乐表演、教学实践于一体的艺术门类。它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着音乐专业乃至整个艺术领域的发展。“音乐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我们在感受表达音乐的同时,理性的思考与对自身技能掌握程度的审视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借鉴亚历山大技巧中声乐训练与技能训练的有益元素运用到声乐实践中去,对声乐的发展无疑具有参考价值和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Barbara Conable著.刘美珠译.音乐家的肢体开发.原笙國際出版社.

[2]麦克唐纳,内斯著.庄则豪,杨婷译.亚历山大健身技巧.福建科技出版社.

[3]梅丽贝丝·邦奇著.韩丽艳,蒋世雄译.歌唱动力学.中国广播图书出版社.

[4]梅里贝斯·德姆著.周音怡译.挖掘嗓音的潜能.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5]Alexande著.Thames and Hudson编译.The Alexander technique.

[6]威廉·文纳著.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7]周小燕.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对声乐界若千问题的再认识 (在全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声乐比赛会上的报告).

[8](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李维勃译.声音训练.上海音乐出版社.

[9]刘书好.美国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现状研究——以科蒂斯音乐学院和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为例.音乐探索,2013(2).

篇5:相见的诗歌

你闯入我心灵的日子

留不住

你转身时的背影

为了追寻你的幸福

曾经许下的诺言

已经那么苍白无力

只好眼巴巴的看你离去

思念的.琴弦拨弄着的我心

月光下想念你清澈的明眸

白天回味一起赏过的风景

晚上渴望那一点点温情

相见的时候

已经没有往日的言语

岁月洗净了你的容颜

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温馨

不想去打扰

心里始终放心不下

拨通电话又不敢说话

怕,一不小心伤了你

怀念过去的一切

远远好过现在的相见

剪不断的情丝连接尘封的心

篇6:相见的诗歌

那一年,你读研

校园的转角处

我们相遇

相遇了就结了缘

你的眼睛掉进了

我的每个细胞

掉进去了

就再也不能上了岸

我像金鱼

老是溜边

我不敢对你正眼

你的个子高

人又极帅

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面

那一年,你研究生毕业

那一年,我上了大三

你当了我的老师

我这条金鱼

无法越过你的边

你提问题

我必须回答

你叫我去办公室

我必须及时地站在你面前

你从不为难我

你用关怀温柔做鱼竿

一天钓不到我

你等待下一天

你把全部精力放在

绞尽脑汁上

你说:时间是一剂良药

虽然苦口

却能让伤痛好一大半

那一年,我成功考研

那一年,我又分到了你的班

你成了我的导师

我只能跟着你钻研

古典文学浩瀚无边

每一首情诗都把你我陪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对我解释说

“窈窕的小鸟

在河的那边

我是君子啊

我却靠不上岸”

你问我你的解释对否

我怯怯地回答

“创意空前”

其实你知道是错的

你只是让我明白

你绞尽脑汁依旧

你追我的日子苦不堪言

那一年,你靠了岸

那一年,我被钓上了你的鱼竿

上了鱼竿我才知道

你的鱼钩将我钩得

流血又流汗

曾经举竿钓我的模样

我再也看不见

你不是唐伯虎

我也不是武则天

七十米的小屋

没有一丝浪漫

不是我不想浪漫

是学生对老师——不敢

你改变不了老师的威严

我改变不了学生的小胆

你依旧称我的大名

我依旧叫你老师

我们新婚的殿堂

就是庄严肃穆的教学班

你说鸡蛋是树上长的

我说是的我有看见

你说你能不能不这样

我说我无法改变

你不满意的时候

就叫我写检查

我写完检查才能吃饭

你放下筷子就坐到车里

我得锁门关灯考虑家里安全

你嫌我行动迟缓

生气地大喊

“你什么时候能长大”

我说:我已经做了妈妈

说话的时候

我声音极低

我低着头看自己的脚尖

我开车开得手指变形

你还是没完没了

说我笨得没边儿

泪水泡着我的太阳

泪水泡着我的月亮

泪水泡白了我的秀发

内心的苦把我的泪榨干

那一年,我们有了孩子

那一年,你又多了一个学生教管

七十平米的小屋

吵架声声成了

我们生活的诗篇

你用马列思想教训我

我用你教的知识做答案

面红耳赤地争论

最终,老师获胜

学生无言

你看一下手表

这是老师的习惯

你走了

因为是下课的时间

我的家庭就是课堂

相敬如宾的日子

轮到我苦不堪言

夫唱妇随的古训

把我们的孩子感染

她有了错误就主动罚站

我生病的时候

女儿代替我

齐眉举案

酸楚的眼睛

已就不出眼泪

支撑着拿起笔

写下了

泪水泡过的“师生恋”

篇7:人若初相见的诗歌

(二)也许

也许我忘记了一切,日子会更好过

那就是甜蜜的生活

没有忧伤,快乐会多一些

不会沉默

大步走向梦想

快乐的天地

那将是怎样的境地

是不是

只有自己,会孤寂一人的游戏

也许

也许你准备远离

那会轻松一点

没有烦恼,少些伤感

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不再有所谓的阳光,阴暗

也许一直是平静如水的生活

没有争吵,没有悲欢离合

也许那就是你的`人生

如果,你我不曾相遇

那将是怎样的结果

是不是会是另一个结局

肯定我不会在这里

你会有另一个故事

一路走来

一路过去

是相遇,是分离

都不是,是默默留在故事里

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局

都成为历史

留下残缺的文字

假如你离开,不再会有故事

你我就是一场风雨兼程

故事开始与结局

最终文字抢了风头

把你我都抛弃

不再有爱与不爱的天地

只剩下残缺的文字

默默修补人生

修补残缺的梦

也许是梦,是故事

也许一生就是文字陪同

不再有悲欢离合

不再有往事

注定都是故事

都是游戏

都是泪如雨

也许只剩下文字

也许

(三)似花

花文字,一朵朵

艳丽芬芳

芳香,四溢

远洋

花文字,常常欣赏

迷醉心田

似酒醉了,一场又一场

梦一样

花文字,不断仰望

美化风景,醉了流年

痴痴的心

停留花开季节,不想前往

花文字,让人惆怅

你不是我的唯一

无法塑造你美

只能欣赏

似花文字,牵引向前

嗅着你的芳香

一村又一桩

守望

花文字,四季留香

追寻你的美

似风筝一样

篇8:关于相见的现代诗歌:相见恨晚的文友

01悠然见三联

三联书店的前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最早成立的生活书店由邹韬奋、 胡愈之等新闻界大儒于1932年创办;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重庆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合并;1948年10月三家书店全面合并, 在香港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管理处;1949年3月, 总管理处迁至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虽然只是三家书店名字的组合, 但却巧合地概括了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三个方面:首先, 最重要的是生活, 热爱生活, 好好生活;然后是读书, 读书是一种习惯, 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最后是新知, 新知从读书中来, 从生活中来, 又让读书和生活更美好。

季羡林先生曾在一篇名为《我心中的三联 “ 店格” 》 的文章中写道:“我, 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 经过了多年的观察与思考, 把我心目中三联书店的‘店格’归纳为八个字:清新、庄重、认真、求实。”“这个格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地形成的, 而是要经过长时期的培育和酝酿才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2014年4月8日, 位于北京市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开始24小时试营业, 通宵不打烊, 成为北京首家全天候书店, 于是, 更多的人读到了那一面深夜静谧的三联。

02人文看诚品

“不去xx就等于没有去x市”曾经熟悉的旅游宣传语用在诚品书店似乎有些轻俗, 但却一语中的诚品之于台湾的重要性。诚品书店1989年由台北仁爱路圆环创办第一家开始, 本着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初衷, 发展为今日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复合式经营模式。所谓复合, 意为诚品不只是单纯的书店, 而是一个复合式文化场域, 兼容艺术书店、专业画廊、艺文空间、人文咖啡、设计商品。以去年11月29日成立于苏州的大陆首家诚品书店为例, 零售占到40%、餐饮占据25%。

诚品的魅力不只在于多元, 更在于其自然流露的人文气息。诚, 是一份诚恳的心意, 一份执著的关怀;品, 是一份专业的素养, 一份严谨的选择——名称的由来, 代表着书店对社会的担当, 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实践。

对于很多人来说, 去诚品, 不仅仅代表去买书、去读书, 更包含身体的消闲、心灵的安放, 美的欣赏。“因为诚品, 使我更加热爱城市生活。”多少人同知名华文作家张曼娟一样, 因为诚品, 而嗅到城市的芬芳。

03个性寓先锋

南京先锋书店有太多的称誉: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 (BBC) , 全球最酷书店之一 (CNN) , 中国最美书店 (CNN) , 全球十大书店之一 (美国《国家地理》) 。这座书店没有华丽的外观、夸张的招牌, 只是无声地“潜伏”于一个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地下停车场。

一进书店大门, 读者看到的不是畅销书架, 而是罗丹著名的雕塑“思想者”。大厅的斜坡上, 两条黄色的停车分割线清晰可见, 斜坡两边阶梯式的放书平台上, 摆放着店家精心挑选的书籍, 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盏橙色台灯点缀其上。店主钱晓华说:“我想象中的书店就像天堂一样美丽。”

“大地上的异乡者”是南京先锋书店的标识, 取自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诗句, 寓意人的精神永远在寻觅一个无所在的故乡, 好的书店应该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为了捍卫这个精神家园, 17年来, 先锋书店只卖人文、社科、艺术类的书籍。“我就是想向读者推广文化。我希望这份坚守, 能给读者带来文化幸福感, 同时也能让这座城市更有思想。”钱晓华说。

04文艺西西弗

名字取自希腊神话的西西弗书店1993年成立于贵州遵义, 创办人将书店定位为草根书店、对话书店, 意在和身边流过文明史上的著作、和在这里工作的每个人、和到这里读书的每个人、和你所处的区域、也包括自己对话。

与诚品书店的复合不同, 西西弗书店始终坚持“初心”, 书的空间占80%, 咖啡馆是15%, 原创创意品牌的不二产品为5%, 这个比例始终不变。温暖的灯光, 若隐若现的咖啡香, 手中的书卷味, 很多人喜欢在西西弗一待就是一天, 读书累了就喝杯咖啡, 赏个小玩, 写张明信片, 发会儿呆。

如今的西西弗早已从遵义款款而出, 上海、深圳、重庆、成都、贵州、南宁、杭州、赣州、泸州、福州等地都能搜到她的身影。不同城市的西西弗, 始终坚守着同一个座右铭——背包太沉, 存吧;站着太累, 坐吧;买了太贵, 抄吧;您有意见, 提吧。

篇9:婚后遇见相见恨晚的人

情爱的事情很难让外人去评论。每个人对他人情感的感受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如果把恩格斯说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作为婚姻指南,那么跟随爱情的指引就是正当且应当。但如果把“婚姻是对上帝的承诺,不管对方怎样,都要做到不离不弃”当作爱情的宗旨,那么情爱“越狱”就万万不可。

你的痛苦可能源于一種叙事的结果,稍加修改,内心的痛苦就会有些不同。比如“我原来特别喜欢孩子一样的男人,与之相伴我很享受那种带有母性的温柔。但我遇见了另外一种男人,他让我内心涌现出因相知、默契、平等产生的爱,强烈地吸引着我。”这样的叙事既接受过去的爱,也不否定当下的情感,让我们可以坦诚地面对自己。

篇10:你我相见便是菩提花开的诗歌

此时此刻,我能遇见你,心,已安静平稳,也算我没有白煎熬一世。久目,相信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题记

你对视夜晚,推开忙碌与思考

枕在月光下,疲劳从你的身体里缓缓地溜逃

风,赖在窗口外

发出很不高兴的语调

潮湿的`双瞳被口中的烟卷呛红

皱纹知道你的孤独如同一棵老树

你慈眉善目,清晰地挂在我的记忆里

斩不断也挖不出去,这样的记忆只有我陪伴

前世的距离是今生的菩提花开

心不灭,情忍相思

你落在我心里,磨成历史

孟姜女哭倒长城,祝英台赴陵墓

寺院飘满雪花,像极了极乐的世界

没有忧伤,没有衰愁

故乡在棉衣里沉睡,你

在熟悉里遥远

修练弯曲多少个蹉跎岁月

佛,一直聆听我的自言自语

从不打断,等我完成梦想

不能忘记的人,只有你

炊烟环绕着四季,东边露出半红

佛的晶泪聚多

掉人间,与墨砚合一

勾织情爱

钟声,从千年古庙普渡寺传入人间

仿佛是一次倾诉,牵拧魂与魄的有心

似曾相识,强烈,莫名

无法抗拒

爱你犹如爱佛仙那般从一而终

你改变了我的许多,吵嘴不是过失

我开始疼爱冬季,有你的味道

街角冷的没有你,眼角与心角沾满了你

风,划过去

篇11:相见无功诗歌

记忆里你的笑容,定格在喧哗的人丛,风情万种。

我踏着你的轨迹走近你的眼中,却发现情难自控,你眼底的落寞带我跌进了万劫不复的黑地洞。

再也不能主动,丧失了明媚的天空。

而我只能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地目送,空留下一地从你荷包里撒下的情花种。

记忆的长河弥漫着青春的疼痛,流年似水匆匆。

我拿着你留给的花种过完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回忆错乱了时钟。

想起惊鸿一瞥时你的瞳孔,忧伤浅浅盈满在眼眶中。

到底是怎样的哀痛?

使得你的笑容,将悲伤愈演愈浓。

我终于承认我的相思病患得很重,此刻陌路在彼端的你可曾在回忆里对我有着点点心动?

然岁月捉弄,我亲手搭建的相思冢,拴住了我的寂寞重重。

歌一曲繁华颂,荡起尘埃种种。

篇12:诗歌:相见不如怀念

选择不在相见

因为相见不如怀念

我会在思念的夜空

将思念寄托星辰

寄一轮明月拥梦入怀

将美好与祝福相送

也许,从此你的世界

我将只是你生命的那一道

彩虹

你,将永远是我生命中的

一道劲风

我会在想你的每一个季节

都有花开,

念你的每一段日子都有

祝福,

昂望天空时有雄鹰飞起

正如对生活不屈不饶的那

一份执着

带着希翼与别样的色彩

丰盛彼岸花开,

我会将每一段路程执笔

诗行,

各自安好各自康健

作今生最亮的星辰照耀

彼此的夜空,

篇13:关于相见的现代诗歌:相见恨晚的文友

本文不以叙事者“我”、当红男星为中心, 而以“我”凝视的对象、“我”的情人, 弗洛伦斯 (Florence, 下文简称“弗”) 为中心, 从侧面讲述了她演艺事业的上位过程。弗有一个幸福的小家, 曾做过女演员, 一个有夫之妇。她是“我”的“智囊”, 在她的无私指导和牵线搭桥下, 我从一个跑龙套的演员晋升成为演艺圈中小有名气的男星。“我们”的相识多少有点机遇的味道:她看了我的演出, 主动找我, 一段交往后, “我们”关系亲密, 但是, 在我们约好共同外出度假的时候, 她的丈夫出现在了月台上, 于是, 但在“她”的现任丈夫面前, 我们成了“陌生人”。我甚至和“她”的丈夫成了“旅友”。期间, 我以朋友“哥们儿”身份再次结识了弗。于是, 我将弗介绍给剧组, 帮“她”成为的女演员也就顺理成章。弗的丈夫多次对“我”表示他很爱他的妻子, 而且暗示对“我们”的关系存有怀疑。这个短篇小说到底是部别样情史还是女演员的成功上位史?哈尼夫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元素, 抹去了不同类别间的界限, 对审美和认知提出了杂糅、开放、错位、再定位、不确定的新主张。这篇一万两千八百五十七字的短篇小说似一瞥睽入都市生活光怪陆离的掠影, 新奇之余不乏管中窥豹之效。故事隐喻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变化、不拘一格的人际关系;以及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下, 生活在社会中的看似平淡的独立个体多样、复杂、表里不一的人生。该文拟以女主人公的事业上位路线为中心, 由勾勒出弗与丈夫、情人间的疏离关系说明人与人间貌合神离的复杂关系, 以此说明弗的不同社会角色间所表现出的不同身份。

1“聪明”的成功之道

想成功:最聪明的选择是帮助别人成功小说叙事人、当红男星“我”的情人弗洛伦斯不但是男主人公关注的焦点, 更是叙事者“凝视”的焦点。在女性缺少话语权的社会背景下, 弗以行动将“想成功?最聪明的选择是帮助别人成功”付诸现实。

文章叙述人, 男主人公身兼多重身份:当红男星、弗的地下恋人、弗的上位推手。文章不止一处渲染“我”的个人魅力, 从轻松在旅馆吸引女生到在荧屏上成为众人最喜欢的角色, “我”的魅力以溢于言表。为什么魅力四射的“我”, 一个小有名气的男演员, 会这么热衷于“偷窥”?因为弗和丈夫就住在这个旅馆, 这家“我和弗一起决定、做好了具体的行程规划、包括具体餐饮, 我还为此买了头等座票”, 这样一个浪漫的小假、我和弗头一次在外的约会、我第一次因演男一号赚得的奖金, 我却一个人, 因为弗的丈夫突然出现, 所以, 两人假期成了三人休假, 而“我”, 只能在拿着杯子、放在墙上、听隔壁的对话, 在支离破碎的语言中想象隔壁的情景。如此“和谐”、充满自我牺牲意味的三角关系很自然地解构了传统二元的夫妻关系:“我”, 虽然发现弗是“有夫之妇”, 但心甘情愿隐藏自己的“情人”身份, 为了她家庭的美好和完整, 忍受独自的“休假”。而弗, 并没有表现出对丈夫的厌恶, 她小鸟依人, 和丈夫有说有笑——多和谐的夫妻。二十九岁的弗成功吸引了年轻俊俏、小她多年的“我”拉里 (Larry) , 在深爱她的丈夫阿奇 (Archie) 面前仍是一对模范夫妻。

不禁有人会问, 弗为何身处幸福的家庭, 还要“寻刺激”?“魅力四射”的阿奇, 为何单对她没有吸引力?乍一看, 弗是寂寞的受害者, 她结婚后便成了家庭主妇, 有一个五岁、可爱的儿子。丈夫和她都出生在伦敦南部, 传统意义上的“上城区”, 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阿奇就职于某家公司, 西装革履, 全新工作。慢慢地在弗引导来自伦敦南部、家住“下城区”、没受过多少教育、参演舞台剧的阿奇走上银屏, 将他推荐给某导演、出演男一号的过程中, 弗毫无疑问地改变了阿奇的人生轨迹。如果开始弗躺在阿奇的身边出于成熟女性的诱惑, 那慢慢地阿奇对弗更多是知遇之恩、人生导师的感激。弗比阿奇的经济人精明许多, 弗对阿奇的归化早已超出了阿奇本人的梦想。对于阿奇而言, 能不靠偷车为生、摆脱下城区孩子的固有命运已很不错了。

弗对阿奇是慧眼识珠么?故事慢慢描摹出弗的梦想, 她一生热爱、奋斗的源泉——表演。从发现阿奇, 和他一起推敲剧本、带阿奇去不同的剧院、参观不同的展览, 到她婚后走出家庭, 在一小酒馆的剧场里做演员, 她对表演的热爱、奋斗以及艰难的上位过程在作者轻描淡写 (understatement) 的叙事中不禁让人动容。

当红似乎与背景无关, 弗的出身没有帮到她, 虽然她家住伦敦西部的泰晤士河沿岸, 窗口即能看到“汉姆史密斯桥” (Hammersmith Bridge) , 但舞蹈演员的她在多次试镜的过程中无奈发现自己只是沧海一粟, 她以为结婚能解决她的困惑, 但结婚五年后, 她在与情人拉里共赏剧本、引导他一步步走进文艺殿堂的热情中, 似乎看到了弗青春的复苏。而弗恳求拉里“不要结束”说“因为我爱你”的时候, 弗爱的, 似乎更多的是因为拉里的存在, 她能更多接触到文艺的机会。此时的拉里, 除了是弗的情人, 更是弗的作品, 拉里的成功, 似乎是弗自我奋斗的另一种层面上的成功。所以, 弗能告诉拉里, 丈夫阿奇已经知道了他们间的关系, “他不是来和我度假, 而是要把我们抓个正着”。她能一边稳住丈夫, 一边对拉里恋恋不舍。而拉里在行文中, 一步步发现自己无法进入弗的世界, 更不了解弗, 因为他不敢承认, 弗爱上的不是他本人, 而是一个能表演的他, 一个有男星潜质的他, 因为这样一个当红演员的身份正是弗渴望的, 拉里为观众所接受, 正是弗梦寐以求、而永远无法做到的。

2 三方共赢的婚外情

经过“三人假期”, 阿奇发现了弗和拉里的秘密, 他在一旁静静观察, 观察妻子和妻子的情人。他和拉里成了陌生的熟人, 而弗和拉里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弗生命中的两个男人, 在宾馆的餐厅进行了弗“不知道”的交谈几个月后, 阿奇放弃了原来的工作, 以更低的薪金进入和出版行, 他决心不再做让自己不开心的工作。他和拉里一样取得了成功。经过三人的假期, 拉里明白了自己不属于弗和拉里的世界, 他在演艺的道路上走得顺风顺水, 他不但是多部电影的主角, 还因为名气, 在电台广播、音频图书、出版唱片中实现了多元发展。

九年后二人再遇, 弗向阿奇诉说了自己的“中年危机”:她想在柴可夫斯基或易普生这样的剧作中扮演女主角, 她将照片投给不同的机构, 期望获得青眼。但最终她在酒吧剧场得以圆梦。她不在乎这是无薪的, 更不在乎表演的是田纳西·威廉姆斯的《玻璃动物园》中的母亲。拉里能做的是以喝酒娱乐的方式邀请自己圈中的导演们、朋友们来观看弗的演出。他了解弗的努力和对戏剧的理解, 但是, 他也知道, “作者看中独创、敏锐的部分观众不一定买账, 观众们更注意剧情, 而不一定是剧中的演员”。拉里看着台上的弗, 她不是陌生的枕边人, 似乎他们真的熟识多年, 心灵相通, 她, 成了另一个自己;导演们接受、赞许的不再是弗, 更像是自己是否能被大众所承认。所以, 他以“弗演的多了会越演越好”这样的话语来告慰在剧场外、等着自己的弗的丈夫、阿奇。至于弗是否最终圆梦、成功上位成为知名女星, 则湮没在未有结局的故事中。

弗和丈夫亦或是情人的关系以很难用空间上的亲疏或者心理上的亲密来界定。任何度量方式都成为错位的表达。但是, 就是在这样的错位中, 在凝视、被凝视的隐喻中, 弗、阿奇、拉里不间断的身份变化似乎隐喻打破传统地缘身份的城市身份的现实性:在流动的社会身份中, 每个个体都在艰难进行着社会身份和精神身份的双重之旅。

参考文献

[1]Kureishi, Hanif.Strangers When We Meet[M].Intimacy and Mid night All Day Stories:A Novel and Stoties by Hanif Kureishi.London:Scribner, 2001.

[2]哈尼夫·库雷西.相逢不相识[J].王卫新, 译.外国文学, 2009 (3) .

[3]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4]唐煜, 南峰.跳舞的虫子——《瓢虫午餐》中的错位现象[J].大众文艺, 2011 (6) :87.

篇14:30分钟的相见

“这个手绢,我小时候也有。”我说。

老人一笑,尽管眼角多皱纹,却仍是干净利落,衣领整齐笔挺。

“您去哪里?自己坐飞机吗?”

“不是,去看女儿。女儿从日本去香港,在北京转机,能停半小时。我给她送两本德文字典。”原来是字典,怪不得袋子角这样坚硬。但是,不对啊,这国籍关系怎么这么混乱?

“女儿在德国留学,后來嫁了个德国人,这是先去日本开会再去香港出差,说上次回来忘记带字典了。”老母亲紧紧纸袋的绳子,抱着袋子的手上有片片老年斑。哦,和我的妈妈一样,只要是孩子的一点需求,都积极得好似上了发条。

“孩子多大了?”

“35岁了。”

“从读书就不在家里吗?”

“是呀,孩子忙学习、忙工作,我们都开明、都支持。中间也回来住过,和她丈夫一起。后来又回德国去了,女婿受不了咱这里的空气,得了鼻炎。”

“您舍得让孩子走啊?”

“不舍得,可也没办法。”她拢拢头发,“从她上学就离开家了,习惯了。我和老伴儿以前还去德国看孩子,这几年不行了,折腾一次缓不过来……不过,她每次来北京出差或者转机,我都能见上。”

“每次转机都去见吗?”

“每次啊,早点出门,不让孩子等。”

一路还聊了许多,都是围绕老人的女儿:小时候如何调皮、长大了如何优秀、德国的大房子和湛蓝的天空、每次去机场的雀跃。

可是,我一点也不高兴,为这个普通的中国母亲,68岁的年纪,还抱着那么重的字典奔波着,只为30分钟的相见。

大巴到了机场,我抱着袋子送老人去了国际出口。那架从日本来的航班晚点了,老人说:“我等孩子,比孩子等我好。”她硬塞给我随身带着当早餐的饼干:“姑娘,快走吧,别误了飞机,谢谢你呢。”

篇15:不能相见现代散文

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扑面而来的是那一幅幅摄魂夺魄的画面和那沐过春风、淋透夏雨、染尽秋霜、挟满冬雪的只只飞鸿,衔来了你那切切的问候,殷殷的叮咛和默默地祝福。

一丝悲哀缓缓划过心头,没有疼痛,只有无奈。两行珠泪悄悄流向腮边,已经凝结,却不愿抹去。

此生不能相见!

刹那间,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一颗渴盼太久太久的心碎的纷纷扬扬,终于明白,世上最远的距离,竟然不是天涯,而是咫尺。

有一种期盼叫望眼欲穿,有一种等待叫遥遥无期,有一种遗憾叫擦肩而过,有一种悲哀叫欲哭无泪,每一句话都有无比巨大的杀伤力,可对你我而言,每一句都是悲伤过后的绝望。

你说你辛辛苦苦寻到了我的电话,满怀惊喜,说终于又可以联系上我了,那又怎样?一个电话岂能诉说彼此的情?这中间大段的空白要用什么去填补?你说你千方百计从同学那里又看到了我的照片,说岁月的刻刀太过无情,竟在我曾经青春靓丽娇俏无比的脸上刻满了划痕,你满是心酸,那又怎样?一张照片岂能终止彼此的思念?你的柔情、你的在乎、你的不舍是否能还回我光亮的额头、如瀑的青丝和明眸皓齿?你说你想我们见个面,哪怕仅仅是互相对望,仅仅是执子之手,仅仅是无语凝噎,那又怎样?那又怎样啊!你我都是俗世男女,久食人间烟火,能为这无言的结局画一个惊世骇俗的句号吗?

不可能!

篇16:相见已不如怀念诗歌

楼高高入天,井深深入熔岩,轿车穿梭中间,一缕缕青烟,休闲和短裙的摇摆,科幻与潮流的代言,——时间在缩短,飞速的瞬间,还能否找回记忆的片段。

朝阳东,残阳西,飘雪浸湿夏天衣,转身却见秋菊轻盈的叹息,——春天在哪里,四季不堪语,两行泪水落心底。

没收了虚荣的尊严,找回我曾魂牵梦绕的当年,只是想,只是望,只是盼,丰衣足食,妻儿美满,爹娘康健,——而今下,留下了太多的伤感和那无法兑现的遗憾。

篇17:江南诗歌《相见不如不见》

都是夕颜,却已非昔年

情义搁浅,孤舟拼凑了另一半

记得摇摆的.浆和岁月

一起走过的路和脚印

欢笑与懊恼同在

写得满满,装满口袋与手掌

撒向云朵,细雨

与阳光诉说,与照亮的头发诉说

在柔风中站定

细数快乐悲伤

细数手指,四个手掌

相见已不似初见

美好搁置

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

而今,风沙很盛

看不清的印在脑袋

掩埋了脚印

像是掩埋脚趾

数落风沙的不解风情

过往的风情,像是忘记

可以拿起,也可以放下

可以看见轻缓的潮水

压住内心的潮涌

雾还是雾,花已非花

篇18:关于相见的现代诗歌:相见恨晚的文友

一、品“不相见”之妙, 发现文本的新意

朱自清先生是提倡用白话进行散文写作的, 但是在这里却烦琐地用了文言:“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不用相对简洁惯常的“离别”“分别”呢?这正是作者的妙笔所在。“不相见”其实是“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的缩写, 是这个典故的活用。它语出《左传·隐公元年》。意思是:郑庄公因母亲姜氏支持共叔段谋反, 一怒之下, 将其安置到颍城, 发誓说:“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事后, 非常后悔。后来就有个叫颍考叔的孝子给庄公出主意, 机智提出“掘地及泉, 遂而相见”的办法, 在地道里, 最终庄公与母亲姜氏得以相见。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庄公“掘地见母”“黄泉相见”的故事。

作者妙用这一故事传达出自己的愧疚之情、悔歉之意, 希望父亲能忘却自己以前与他的不愉快, 原谅自己的年少无知, 接纳自己真诚的道歉, 以化解父亲心中多年的郁结之气。庄公与母亲可谓有深仇大恨还能“黄泉相见”, 母子团圆, 而父子之间就为了那些生活琐事而愿意彼此长久分离吗?

余光中先生是这样评价《背影》开篇一句的:“《背影》开篇第一句就不稳妥。以父亲为主题, 但开篇就先说‘我’, 至少在潜意识上有‘夺主’之嫌。‘我与父亲不相见’, 不但‘平视’父亲, 而且‘文’的不必要。‘二年余’也太文, 太雅。朱自清倡导的纯粹白话, 在此至少是一败笔。换了今日的散文家, 大概会写成:不见父亲已经两年多了。不但洗清了文白夹杂, 而且化解了西洋语法所赖的主词‘我’, 句子更像中文, 语气也不那么僭越了。典型的中文句子, 主词如果是‘我’, 往往省去了, 反而显得混无形迹, 灵活而干净。”如果把“不相见”理解为“没有见到”, 或者是“分别”“离别”等, 那是正常不见的, 不是故意不见的, 那么“二年余”就是“太文, 太雅”。如果把“不相见”理解为作者是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愧怍之情, 那么, 余光中先生的评价就值得商榷了。“不相见”与“二年余”可谓一脉相承, 作者正是运用“二年余”这样的“文”提醒读者, 包括他的父亲, 想到“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这样的“文”章, 想到“掘地及泉, 遂而相见”那样的“雅”事。至于“主词”“我”就更不能省去了。“我与父亲不相见”, 用“主词”“我”突出了“我”的责任, 强调了“我”“二年余”“不相见”是因为“我”的原因, 是“我”在与父亲耍小孩子脾气, 同时, 又在暗示“我”像庄公一样是多么后悔呀!如果去掉了“我”, 就没有了“我”的主观故意性, “不相见”就是父亲的原因了。如果父亲看到文章的第一句话, 心里会舒服吗?不是还在抱怨父亲吗?况且“我与父亲”中的“与”是副词“跟”的意思, 不是“连词”“和”的意思, 也就不是“‘平视’父亲”了。如果“换了今日的散文家, 大概会写成:不见父亲已经两年多了”, 那才寡然无味呢!语言是简洁明了了, 但还能传递出“我”的愧疚之情、悔歉之意吗?还能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吗?

可见文本解读不仅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 是怎么写的, 更要清楚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能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不仅读懂文字字面的意思, 还要善于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那就是语言的奥秘、情感的奥秘、思想的奥秘。

二、知“不相见”之因, 探寻文本的深意

要弄清楚为什么用“不相见”来表达忏悔, 就必须搞明白为什么“不相见”。现在用文学作品文本解读常用的方法“知人论世”的还原法, 来梳理一下作者的写作缘由:1915年, 由于朱自清父亲包办他的婚姻, 他不满意, 父子产生矛盾。1916年, 他在北大把“朱自华”改为“朱自清”, 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在徐州纳了几房妾, 他的姨太太得知大闹一场, 上司怪罪下来, 撤了父亲的差。父亲“变卖典质”, “还了亏空”, 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1921年, 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 父亲领取他的薪酬。后来他愤然离去, 到外地执教, 父子从此失和。1922年, 他为缓解与父亲的矛盾, 带着妻儿回家两次, 一次不准他进家门, 一次不予理睬。1923年虽又回家一次, 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回暖, 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 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 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 冰释了父子多年来的矛盾与隔阂, 朱自清写作的目的达到了。1947年, 朱自清在回答《文艺知识》的提问时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父亲来信的那句话是:“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所谓“大去”不就是“死”吗?作为儿子, 看到父亲一个“将死之人”的来信, 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有谁能无动于衷呢?有谁不念及拳拳亲情呀?又有谁还能记恨过去?还有什么事不能放下、不能原谅呢?况且“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 只是惦记着我, 惦记着我的儿子”, “写了一信给我”, 父亲态度的变化, 也使儿子对父亲的感情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由当时的不理解变成了如今的忏悔。

像《背影》这样一篇背景复杂、感情交织、较难把握的文章, 运用知人论世的还原法以后, 解读起来就相对容易而且深入得多了。因为这些散文大都是作者受到现实生活中某种因素的触动有感而发的, 它与作者的社会背景、思想状况息息相关, 因此必须知其人论其世, 设身处地地揣摩作者的心境, 合理运用想象, 填补文章的空白, 才能得到更正确恰当的理解, 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

当然, 这些东西不一定都要搬到课堂上, 全盘教给学生, 但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 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 以便能够应付裕如地掌握教材, 到了课堂上, 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教师备课时只有深度解读, 课堂教学时才能适度教学。

三、悟“不相见”之情, 把握文本的本意

诗有“诗眼”, 文有“文眼”。本文的“不相见”可以说就是文本的“文眼”, 是作者情感的密码, 是作者情致的脉络。如果能够理清脉络, 解密情感, 那就较为精准地把握了文本的本意。

首尾照应, 浑然天成。“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作者开篇化用“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的典故向父亲巧妙地传递出自己的悔恨之意, 并且在结尾再一次向父亲抛出了橄榄枝,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何时”照应“二年余”, “相见”照应“不相见”。首尾圆合, 结构浑然, 既注意了文章的起承转合, 又戛然而止, 余音绕梁, 耐人寻味。一个“相见”不就是“掘地及泉, 遂而相见”的略写吗?不正是希望“黄泉相见”吗?“何时再能”这是多么渴望父亲能捐弃前嫌, 父子团聚呀!一个“唉”字, 是感叹, 还是感动?是感激, 还是感恩?万千情感尽蕴其中。但还隐隐约约透露出自己的不自信, 能否得到父亲的谅解, 也是不得而知的。于是“最后终于决定自己认错, 请父亲原谅, 既不向老人争曲直, 也不希望有回音, 只是尽其在我的发出信去。就是这样的一份感情, 心绪得到了平静, 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怀念, 而写下了这一篇《背影》”。

情感跌宕, 欲扬先抑。《背影》中父亲和儿子的感情不是一下子就显露出来的, 而是在整个送别中逐渐表现出来的。当“他终于不放心”要送“我”时, “我”的态度是:“其实我那年已经二十岁, 北京已经来往过两三次, 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没有什么要紧”实际上是对父亲把自己当作小孩子的奚落和埋怨;当父亲“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时,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再三”即一再坚持, 言外之意, 送不送都行, 不送更符合“我”的心情;当父亲“和他们讲价钱”时,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聪明”是反语, 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 是作者事后醒悟过来的自责;当父亲“嘱托茶房”时,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而且认为“我这样大年纪的人, 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总之,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面对父亲的体贴入微, 自己不但视而不见, 反而误解, 觉得可笑, 现在想想是多么后悔呀!面对父亲的行为方式, 自己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无一不是在责备自己, 无一不是在表达愧疚之情、悔歉之意!而对儿子的不太领情, 父亲感觉不到, 似乎毫不知会, 执意要买橘子。这一次, “我”看到父亲肥胖的身子、臃肿的穿戴、“不潇洒的动作”, 没有嘲笑, 没有反感, 突然良心发现, 深受感动, 以至于两次流泪。这“泪”既是感动的泪, 也是悔恨的泪;既是理解的泪, 也是惭愧的泪。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 沉重到每想起父亲的“背影”, 就流下眼泪。父子之间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感情的差异和变化, 使文章跌宕起伏, 感人至深。文章所表现出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 是毋庸置疑的, 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懊悔以至忏悔之意也不容忽视。

篇19:五分钟的相见

冬天的风吹到哪里都是刺骨的冷。尽管车厢里沉闷依旧,却仍然没有人打开车窗换换空气。

这是一个很荒僻的小城。列车在此停站五分钟。

“哗!”车刚停稳,我对面的中年男子突然利落地打开了车窗。也许实在是不能忍受车厢里的浑浊,他居然将头伸出了窗外,风卷着细尘肆无忌惮地吹了进来,我不由得竖了竖衣领。

“小——菲!小——菲!”他忽然大喊,我被他吓了一跳。周围的乘客也都惊奇地看着他。很快,一个妇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在车窗外站定。她四十岁左右的样子,皮肤粗糙,但是健康的黑红色,微微有些发福,不过可以清晰地推测出她年轻时的娟秀。

两人一时间却没说话。男人似乎有一点儿不敢看她,他下意识地把脸转向车厢,顿了一顿,方才又转过去:“今天没课吗?”

“有四节课。我请了假,放到星期天给孩子们补。”女人说。

“工资能开得出吗?”

“经常拖欠着,不过四百多块也够花了。粮食和菜都是自己种的,平日花不着多少钱。”妇人又说,“你呢?你能开多少?”

“没多少,和你差不多。”男人说。从他的衣着透露出的信息,他的工资显然不是妇人所能比的,但他却是那么含糊着,似乎他比她富有对他而言是一种难堪的羞愧。

“你看,多快,二十年了。”妇人又说。

“是啊,都二十年了。”

又是沉默。

“我们一起教过的那个学生王有强清华都毕业了,现在是北京一家大公司的副总经理了。”女人说,“他年年给我寄贺卡。”男人点点头。

“你返城时偷偷给你盖过章的那个老会计去年死了,得的是肝癌,你说多巧,他的老婆也是得这种病死的。”

男人垂下眼眸,沉默着。他一个个地剥着手中的橘子,但是一瓣也不吃。

“你是骑车来的吗?”男人终于问。

“是的,还买了一张站台票呢。”女人笑道,“想给你煮一些鸡蛋吃,可是火不旺。好不容易煮熟了,我紧赶慢赶,还是差点儿迟了。”一袋热气腾腾的煮鸡蛋递了上来。袋子下还滴着水,然而男人毫不犹豫地把它放在了制作精良的裤子上。

发车的铃声响了。

“回去的路上,你慢点儿。”男人说。

“你也慢点儿。”女人说。

“我没事,火车最安全了。”男人笑道,这是他第一次笑。他从窗口递出一大袋剥好的橘子,女人踮起脚尖接过去,眼圈红了。

火车启动了。慢慢,慢慢。

篇20:相见不如怀念爱情诗歌

欢乐时光总是短

转眼就要说再见

你是因为珍惜这情缘

表明你的爱恋

顾忌大考在眼前

我将拒绝推迟到考试结束那一天

记得那一晚

你拿着我送你的花折伞

与我同车回我的小河湾

听着你愉快的笑谈

我呆呆看着天空云朵被风吹远

你没有听出我的敷衍

犹豫再三向你表明我的意愿

之后再也不敢将你看

此后再没见

妈妈曾经多次转述你的语言

关切的话语深藏里面

再联系已相隔二十年

信息通过屏幕再现

流露出你的深情依然

充满了想念

期待着再见

对我而言

想见又怕见

想见希望看到你的幸福美满

我的心会稍安

可又怕你见我改变的容颜

心中默念

相见不如怀念

上一篇:应聘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席的工作计划和活动策划_苏州大学_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_社联_2012-201下一篇:夜间巡逻岗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