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24-07-24

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共11篇)

篇1: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川省汉源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志强

【摘 要】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相对的稳定性,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又给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着眼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阐述如何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朗读 体验 孵化 语文课堂 写作能力

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内涵和语文学科性质,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注重体验,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一、抓住语文学科读的特点,让课堂书声琅琅

有声语言的造诣,最重要的是语感,即接受和储存语言信息,发出和驾驭有声语言信息的悟性能力。朗读语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千百次的朗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虽以直觉形式存在,却是建立在有意注意的思维积累之上,建立在丰富的语文知识和大量感性经验之上的。现今的语文课很少听到琅琅书声,究其原因:一是朗读在考试中不考,二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怕“读”占去了讲解分析的时间。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没未读准,断句没未搞清就是文章大意的理解;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准字音,读不准节奏,读起来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读得声情并茂了。

语文课需要琅琅书声。朗读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活动,而“审美的要源在于感受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意、理、情、趣、蕴的深切灵动的感受,即阅读作品时能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到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从而感悟作品。古人非常强调读,说出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言。朗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点,朗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能动地理解感受作品上,更体现在能用声音传情达意,引人入胜。在课堂中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从而得到读的乐趣。要让学生在朗读涵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二、抓住语文学科注重体验的特点,拨动学生心弦

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这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要素构成的。体验是在对事物的深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教材中,许多文章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能被品味、领悟出来。语文教师要注意挖掘文章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达到“课”有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现实教学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主客观的互相碰撞中生发新的感悟,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提升各项素养。如:日本新设的“综合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生活积累,获得对社会、自然、生活的认识、理解、感悟。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沉迷其中,从而进行自主体验。比如:鲁讯的《社戏》中对“偷豆”、“煮豆”等表现好客民风、淳朴人生场面的白描,很容易让学生想起童年的某些生活片断。紧扣这一文本阅读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或口述或笔写,定会使学生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情感的“真”和实用的“善”之间虽然发生了错位,但产生了动人的美感。课堂中的体验让学生的心弦得以拨动,人性得以舒展,灵魂得以升华,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自然地、必然地会得到提高。

三、抓住语文学科写的特点,“孵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既能巩固所学语文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和交际手段。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都缺一不可。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四大技能之一,写作训练因而被看作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写作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有人认为,写作能力是21世纪的第五张通行证,因为我们在哪种场合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在电脑前与别人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最高级别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检测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着力“孵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依托课文,妙用仿写技巧,比如仿写朱自清的《春》;领会课文语言的魅力,比如欣赏《岳阳楼》的语言美、音韵美;学会行文结构技巧,比如学习《铁骑兵》行文的巧设悬念。“用好文本这个作文素材库”,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中就会掌握许多有意义的知识、有价值的数据、重要的信息、生动的故事、独特的案例以及许多警句、名言、成语等等,只要点拨学生用心摘记,储备于心,在写作时这些内涵范例就会自然地从记忆库中跃出,被激活,被衍化。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博大胸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道别情怀,屈原的爱国风范,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都可以在写作时开合有度地援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真正地有所感悟,用“学写作文”的眼光去学课文。这样假以时日,学生的作文水平必将提高。

总之,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我们要让课堂书声琅琅,注重体验,注重“孵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王学俭老师通过设问“这是真的吗”,让学生观察图形,先做出猜想,最后通过学习统计图的知识,最后进行验证,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很好。

王晓辉老师在讲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时,让学生通过类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充分让学生交流画出图形,对图形的画法进行讨论,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王丹老师在讲授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体现了活动引领模式,学生通过学案的预习,上课以问题为导引,小组讨论,上台展示,共同掌握的环节进行授课,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跃。

吕丹钦老师采用的活动单导学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如数学成绩、体重等多种学生收集的数据。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实际生活环境中,通过计算,找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金潘老师通过学生收集班级每个学生的体重,计算平均体重,在计算中找到利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通过两周的教学,我组“固摸过关”圆满完成,通过活动,组内教师的备课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指导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注重加强课堂教学研讨,关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时代性、艺术性,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每位教师结合学科,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意识到一两周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老师们都表示要让每堂课都有效果,我们将付诸于行动。

★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浅谈

★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浅谈论文

★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 关于怎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抓住课堂主阵地,提高课堂效率论文

★ 提高教学质量

★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论文

★ 提高教学质量心得体会精选

★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篇3:依据语文学科特点 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教材课文为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课文是什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 是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媒介, 更是课堂对话、生成、拓展、创新的依托。脱离了课文, 就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核心, 就丧失了课堂生命的灵魂!脱离了课文,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不能并重, 课堂教学自然就会低效甚至是无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主要内容是:蔡勉旃信守诺言, 在友人去世而没留字据的情况下, 坚持给友人儿子归还托寄的钱财。此课一般上一课时。有位教师教学时用十分钟引领学生读课文, 十分钟解释词句含义, 另外20分钟则让学生以“当今社会, 诚信是福是祸”为题进行辩论。这么做, 表面看, 解决字词意义是符合语文工具性特点, 辩论则符合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学生热情参与, 课堂很热闹, 实际上, 整堂课中语文的学科性质并没有体现出来。课例中, 学生不知道文章写什么、怎么写, 当然无法知道作者为什么写了。由于教学脱离了课文, 课文学习没有过程, 就无所谓结果, 知识学习的基础不牢固, 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课文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是融合在字里行间的, 只有读课文、品课文、全面感受课文, 才能领悟文中所蕴含的知识, 受到情感熏陶!把那一串串含珠带玉的词语吞到肚里、咀嚼消化, 才能豁然开朗, 会心一笑。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 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探究, 去感受作品的内涵, 只有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效。例如学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时, 对课文的阅读, 不妨可以通过几个小问题来进行:蔡勉旃为什么在没有字据的情况下坚持归还死亡了的友人的钱财?友人之子拒绝接受钱财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风尚?文中“笑”有什么意味?文中哪些叙述充分而细腻地刻画了蔡勉旃重诺诚信的品格?如何理解“券在心, 不在纸”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者是怎样表达的?等等。这么思考, 课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内涵才能被学生挖掘出来, 语文课的教育意义就会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 学生的思维追随着文本, 从听、读到讨论、争议、分辨, 他们经历得多, 收获的也就多了。

二、以人文关怀和激励, 创造和谐课堂提高效率

学习效率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取得的学习效果。学习、掌握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 效率就越高。怎样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 获得最大的收获?有位老师做了很好的实践:课文《草莓》共有六个段落, 老师要求学生朗读, 目的是通过朗读课文来体味语言, 受到思想教育。她让六位同学读六段课文, 边读边悟边评价。前四位同学朗读后, 都有许多同学从文句出发, 有理有据评价。但在第五位同学读完后, 大家反映却不热烈!短暂静默后, 老师笑着说:“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有两句读得非常好, 这么读也让我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其中一句是:‘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他特意强调了———还很年轻!’”众生忽然响应起来!她又说:“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呢?我认为这句话的内涵很丰富, 这么读, 才可以体味到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 要趁年轻有所作为的心情。作者用破折号来表示语义的转折, 用语言的重复来传达这样的情感, 真是言简义丰。这样内涵深厚的语句很多, 大家可以从课文第五自然段里任选一句, 读一读。”课堂顿时书声琅琅。那位被老师及时肯定的同学也读得更加认真了。同学们脸上不屑的表情不见了, 散漫的态度也没有了, 代之而来的是声情并茂的投入, 是细细的品味琢磨……

案例中, 教师智慧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机会。本来学生有点倦怠了, 但是老师仿读和评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又产生了学习的动力。领悟语言含义, 享受文化沐浴, 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被老师紧紧抓住了。与此同时, 教师说“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又是那么不露声色地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 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自然的、融入课堂教学的思想教育, 将会产生永恒的魅力!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里, 学生有心悦诚服的赞叹, 有会心一笑的感悟, 有激奋昂扬的朗读, 也有争先恐后的评说和教师潜移默化的引领。课堂的效率实现了最大化。

课堂永远是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舞台, 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 是体现教育意义与价值的天地, 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猎猎火把。教师只有抓住语文的学科特点, 着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实现有效教学, 语文才会充满生气和灵性,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宽远的未来和不落的希望!

摘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 以教材课文为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以人文关怀和激励, 创造和谐课堂, 提高效率。

篇4: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怎样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抓住语文学科读的特点,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古人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就非常强调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突出了读的效果。可见读的重要性。朗读是语文学科重要的特点,朗读是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这种创造不仅体现在能动理解感受作品上,更体现在能用声音传情达意,引人入胜。语文课需要琅琅书声,朗读是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审美活动,而“审美的要源在于感受力”,声情并茂的朗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意、理、情、趣、蕴的深切灵动的感受,即阅读作品时能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到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从而感悟作品。

现今的语文课很少听到琅琅书声,究其原因,一来是朗读在考试中不考,二来我们的语文教师怕“读”占去了讲解分析的时间。所以往往是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入了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没未读准,断句没未搞清就是文章大意的理解;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这样做的结果呢,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准字音,讀不准节奏,读起来结结巴巴,更不用说读得声情并茂了。

怎样读呢?

在课堂中的朗读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得有情味,读得有美感,从而得到读的乐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语句的优美;感受节奏的跌宕,音韵的和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二、语文学科注重体验调动学生的身心感受

体验,是指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这种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教材中许多文章饱含着浓厚的人生气息,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能被品味、领悟出来。语文教师要注意挖掘文章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结合点,激活原有经验,唤醒生活体验,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达到“课”有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现实教学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主客观的互相碰撞中生发新的感悟,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生长,形成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和提升各项素养。如现在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课,学生边学习边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获得对社会、自然、生活认识、理解、感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沉迷其中,从而进行自主体验。比如鲁讯的《社戏》中对“偷豆”、“煮豆”等表现好客民风、纯朴人生场面的白描,很容易让学生想起童年的某些生活片断。紧扣这一文本阅读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或口述或笔写定会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自然地、必然地会得到提高。

三、抓住语文学科写的特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写作,因为写作既能巩固所学语文知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和交际手段。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听、说、读、写每一个环节在中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由于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四大技能之一,写作训练因而被看作是培养初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写作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有人认为,写作能力是21世纪的第五张通行证,因为我们在哪种场合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在电脑前与别人聊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素养的“检测器”。

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依托课文,妙用仿写技巧,比如仿写朱自清的《春》;领会课文语言的魅力,比如欣赏《岳阳楼》语言美、音乐美;学会行文结构技巧等,学生在课内的学习中会掌握许多有意义的知识、有价值的数据、重要的信息、生动的故事、独特的案例以及许多警句、名言、成语等等,只要点拨学生用心摘记,储备于心,在写作时这些内涵范例就自然从记忆库中跃出,被激活,被衍化。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博大胸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道别情怀,屈原的爱国风范,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都可以在写作时开合有度的援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我们要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有真正的有所感悟,用“学写作文”的眼光去学课文,假以时日,作文水平必将提高。

篇5: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界牌九年制学校 语文教师 王九凤

2010.6.25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我班是组建才一个学期的班,本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圆珠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对于热点的事件,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提高差生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优带差”的方法。我在班上开展成立“语文学习小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我从教多年的经验积累,十分有效。“语文学习小组”我们规定每组5人,从第一组开始,分阶段成立第二、第三、等等各小组。然后以语文学习小组带差组,帮助差生制定出 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时间来帮助他们。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篇6: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抓住四个点

关键抓住“四个点”

——枝江一中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是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省级“示范学校”。十八年来,学校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业绩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把握时代特点,高举改革大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为根本目标,在教学管理上抓住“四点”。不断深化教学领域的创新和改革,大胆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实验,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攀登教育思想管理的“制高点”

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学思想的引导和渗透。思想这个东西,看不见,捉不住,却又以一种强大的惯性支配和左右着教师的行为。传统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种种教育弊端,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阻力;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是当前影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集中表现。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管理就会寸步难行,教学研究就会事倍而功半。

——转变基础教育为构建“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真正确立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

——转变读书为升学,“英才”即人才的观念,确立多层次,多规格育才,多渠道、多途径成才,能为“四化”建立“添砖加瓦”即是人才的人才观。

——转变以分数论质量,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美、劳 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看重社会和高校评价的质量观。

——转变偏爱学习尖子、歧视差生、厌恶后进生等“爱生有别”的教学观,确立面向全体、对学生全面负责、终身负责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确:以学生为起点,学校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师生关系是教学、生活赖以建立的基础;以兴趣为桥梁,兴趣是学生主体学习的内在动力;以鼓励为方法,鼓励是激发学生自主意识,积极进取的手段;以成功为原则,成功是教学效果的最高准则。

摆脱陈旧、过时的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从提出一些鲜明而具体的教育观念入手,来引导教师捕捉住最强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提出来后,老师们感到这一理论高深莫测,我们提出了“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的观点,让教师看得见,悟得透。一个班,学生总是参差不齐,我们鼓励教师要“把学生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学校数学教研组根据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矛盾,在学校以往“班内分层”、“培优、辅差”等教学实践所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进行了“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即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分层组合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并实行升、降层,此举,全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优化了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使各层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了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他们撰写的阶段性实验报告,在省数学年会中获得一等奖。我们引导教师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训练,一种终身的培训。学校将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入学学习阶段将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对自己的知识提出质疑的能力,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认识事物,解决客观问题的方法。正是如此,我们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每周开设了一课学法课。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晚自习从来不分配到科任教师,一律为学生自己学习。面对教师争抢自习的现象,我们明确提出了“种好自己的自留地,不侵占他人的责任田”的要求,并且要求课堂教学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精而少,教学方法活而巧,教学效果实而好”。

二、狠抓教学质量管理的“着力点”

在狠抓教学质量过程中,我们把评价、常规、课堂作为教学管理的三大“着力点”,尝到了许多甜头。

(一)突出“三.三”制的评价力度

所谓“三.三”制是指学校建立了三系三复合的评价模式。一个“三”是指三种评价对象构成三个评价系统。一是组织评价系统,即对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这一系统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工作状况和业绩评价系统;三是学生学习状况和成绩评价系统。还有一个“三”是指教育评价手段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即三个维度与教学管理中的三个方面完全统一并复合为一体。一是评价的指标体系与工作目标完全复合;二是评价方法、技术与管理方法、技术复合;三是评价结果的处理与行政管理调控复合。

按照这样一种模式,通过教学管理整合在一起,发挥了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功能,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运行机制的动力作用。

首先,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改革的需要确定评价体系。学校于1999年拟定了《枝江一中十年发展规则和五年奋斗目标》;1999年人事制度改革后,选举产生了新的校长,新一届领导班子又拟定了《1999——2002年校长任期目标》,这一目标出台后,教务处、年级组等处室又分别拟定目标,分别与主管校长签定责任状。备课组、教师又分别与年级组签定了目标责任状。这些责任状就成了考核评价各单位、教师的依据。从整体看,这个目标体系的设置,其“管理需要”色彩也是很浓的,且随着每一年学校整体目标的变化,个别指标也是变化的。如1999年,为保证“省级示范学校”评估一次性通过,在考核目标中,都增加了“课堂教学不合格,一次性否决”的条款。十年来,根据学校实际,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评价体系,形成了3大系统、31项评价方案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学管理。

其次与工作过程同步的评价过程。我们评价基层单位组织和教师的操作过程是与管理过程、教师的工作过程同步的一种“即时”评价,而不是一次性的终结评价。评价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工作进行到哪一步,评价就跟到哪一步。使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的检查、督促指导过程变成了评价过程。这样的评价,对教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就大大增强了。如教务处设计了一张《课堂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周报表》,每一个班在每周末,要将本周内各学科教师在普通话、提问、电教手段、作业布置与批改、下班辅导等方面进行数量统计,交教务处,教务员再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一学期下来,还很能看出一些问题。又如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学校也明确规定,教研组、备课组必须每周检查教师的常规教学,每月25日将结果报教务处,与结构工资硬性挂钩。教务处也随时抽查,每月以教学通报的形式,向全校通报教学检查情况。

其三,充分地利用评价结果,逐步树立学校评价的权威性。评价结果的处理,既是上一个评价周期的总结性环节,也是下一个评价周期的开始,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且处理方式不同,评价产生的效度和信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明确提出了“科学设计评价工具、周密安排评价过程、合理运用评价结果”的要求,在处理方式上,一是作为奖惩、聘任教师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对单位、个人的奖惩,还是评先、职务晋升、提拔干部、聘任教师,都与评价结果挂钩。今年暑期聘任教师,我们先全面组织评价工作,后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实施“末位淘汰制”,首次落聘18人,但没有一人闹意见。最终落聘的4个均是考评分在最后的几名。二是作为调整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参数。无论是对宏观工作层面,还是对个人工作,都通过数据来全面、准确、细致地分析。

(二)突出常规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长期以来,我们的常规教学往往是“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轻习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针对这种情况,在常规教学中,加大了质量监控的力度。

强化四级质量监控管理。教师自我监控——每一阶段知识教学结束后应有书面质量分析,教案整理检查,这是重要的一环。教研组监控——期中、期末两次质量分析必须深入、透彻,发挥其导向作用。今年还与同类学校实行统一命题考试、联合质量分析的教研活动,使这一环节更为有力。学校领导重点监控——每学期在期中前后组织一次全校性的课堂教学调查诊断活动。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诊断评价,找出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学校再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性意见。如本学期7——8两周共听课139节次,被听课教师77人,占专任教师的63.7%。市教育局全面质量监控——市教育局每年组织一次“两全视导”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检查学校教学管理状况和教师教学状况,以督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全面到位。正是依照规章制度,加大了质量监控力度,学校形成了求真务实,严谨善导,生动活泼,开拓创新的教风,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突出课堂教学的管理力度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升降,一个学科教学水平的高低,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可以说都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学校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力度。

如何管理课堂,我校注重了“七管”,管方向,保障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减少课堂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课堂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管容量,保证课堂教学的知识量、思维量、能力量、训练量等要素比例恰当,构成完整;管难度,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水平程度使学生可以接受;管程序,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敦促教师树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意识,学习和应用现成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管时间,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管教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强化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丰富性、灵活性;管气氛,营造课堂群体心理气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督促教师编教学计划和拟定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活动,将课堂45分钟改为40分钟,开展学生整体评教活动,都意在将这一思想贯彻落实。本学期教务处新出台了《枝江一中课堂教学规范》,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使课堂教学真正达到“三句话”(教学内容精而少,教学方法活而巧,教学效果实而好)的要求。

三、加固提高教学质量的“支撑点”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关键仍在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和建设,是巩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点”。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我们注重突出“三个优化”。优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构成自身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而师德的核心是“爱学生”。为此,我们制定了《教职工学习制度》,定期有主题地组织学习。拟定了《文明教师忌事忌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每年推出一批先进典型,树立教师学习的榜样。优化教师的身体素质。我们打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把“在讲台上奉献四十年”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我们要求教师与学生一道做课间操。工会每月组织一次群体活动比赛,充实教师文化生活;每年组织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引导教师时时关注身体健康。优化教师的业务素质,从学校实际出发,狠抓课堂教学,以“功夫放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为中心,开展了“青蓝杯”、“中流杯”、“红烛杯”优质课竞赛和展示课活动,重点突出了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为了提高教师教改和科研能力,组织多种专题讲座,印发专题教育资料,每学期组织一次教育理论考试,还帮助教师确立研究课题,撰写论文。

我校现有在岗专任教师120名,其中30——40岁的教师36名,30岁以下的教师63名,占52.1%,青年教师是枝江一中的希望所在,是一支很有潜力可挖的生力军。为使青年教师成长,学校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地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三年过五关考核办法》,力争一年适应,二年掌握教学基本功,三年独立工作。青年教师上岗后,对他们进行“四个三”的教育,即要有“三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勇于向上的朝气,摆脱平庸、不甘落后的英气)、“三个一”(一手好字,一口标准话,一篇好文章)、“三个心”(虚心,拜一位老教师为师;恒心,做到爱岗敬业;爱心,真正地热爱学生。)、“三节课”(入格课,提高课,汇报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没停留在一般性的培养上,而是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摔打,成为奉献型、业务型、研究型的“三型”教师。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坚持业余为主、在岗为主、自学为主的进修学习,提高现代化的技能。不惜重金,派教师外出学习,先后有2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省市教育教学研讨会。倡导青年教师“学点理论、搞点实验、写点文章”,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近几年,一批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1998年来,有16名教师主讲宜昌市级以上公开课,10名教师在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其中付伟老师获化学优质课竞赛全国一等奖,谢辉志老师获湖北省政治优质课一等奖,陈士武老师获湖北省劳技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创下了我校历史上最好成绩。研究之风浓郁,1998年以来,青年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4篇,有三名青年教师被认定为宜昌市学科带头人。

四、强攻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

找准出击的突破口,从而积累经验,从点到面,各个击破,实现质的飞跃,这是枝江一中多年来的一条成功经验。强攻的突破点有二个。

一是调整课程结构,狠抓“三类课程”的落实。我们提出,在三类课程中,必修课是基础和重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是难点。只有夯实基础、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素质教育才能有所突破。为此,我们明确了在实施“三类课程”教学中,坚持课内课外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想,确定了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特长为目的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原则,逐步提高了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时间比例。每周开设知识型、技能型活动课各一次,新开设了英语沙龙、哲学沙龙、合唱培训、器乐演奏知识培训,象棋、围棋、形体训练等多种活动课程。原有文学社、数理化培优辅差、天文观测、劳技操作训练等活动课得到了加强。活动课程共计38种。学生自发组织的足球比赛、周末系列活动也得到了健康引导。教务处还拟定了旨在培养学生特长的《“一人一技”考核实施方案》。每学期举办一次“科技周”活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课内外相结合的“三类课程”体系,涌现了一批全面发展,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典型。中央教科所和省教研室的专家对我校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办学指导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是加大教育教学科研力度。学校制订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常规教学为基础的工作方针,明确提出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只有两翼齐飞,才能为枝江一中这艘航船添加新的动力源。要求常规教研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教学艺术等三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重点围绕教学模式探讨、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和学生的潜能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等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力争五年内出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的目标。为此,我们成立了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学研究室,创办了内部刊物——《教与学》,制定出台了《教育科研成果奖实施办法》,还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宜昌市教研中心李绪德主任,王镇副主任等专家学才来校为教师作教育科研辅导讲座,安排4位教师赴北京、广州等地参加教育科研学术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

学校科研如何才能与教学紧紧结合起来呢?以往“课题”与“课堂”存在明显距离,“教”与“研”是分离的“两张皮”。在实践中,我们将钭“问题课题化,课题大众化”,以此推动科研与教学工作。“问题课题化,课题大众化”就是通过听课、评课、调查等形式,找到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中提练出课题加强研究、形成成果,然后再将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课堂教学效率调查中,发现注入式、复制式的教学现象依然严重,我们在“教贵引导、学贵创造”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启发——创新”的学校整体教学模式。各学科在总体教学模式之下又提炼出了符合各科教学特点的学科模式,如语文的“导练”教学模式、数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英语的“复习、导入、操练、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模式,政治的“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物理的“引导发现——分解探究”教学模式等等,以教学模式为载体,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我校的课题研究呈现喜人的态势。一是规范、有序。先后出台了《课题招标实施方案》、《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奖实施办法》、《教育理论学习与考试制度》等规章制度;二是立项课题多,有中科院心理所的《元认知与教学干预实验研究》、省级《高中语文课程教材实验研究》、《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化学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高中物理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潜能开发研究》等七个省部级课题,还有历史、政治、数学、英语等市级课题四个。三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本学期12月中旬即将对语文课题进行验收。近几年来,围绕每一个课题撰写的论文有数十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先后有十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

三是以教育手段现代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我们不再局限于课程内容组织的优化,更主要依赖于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的优化。推行课堂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头戏。我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工作小组,全面统筹推进现代化教学的工作。为了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的能力,先后举办了四期计算机操作培训班,二期课件开发的专题培训班。目前,50岁以下教师计算机操作合格率达100%,35岁以下教师能进行课件开发设计的教师达80%。学校成立了多媒体课件开发小组,开发小组在全校开展了“三个一”的活动。即要求35岁以下教师每学期至少设计一个较成熟的多媒体课件,至少上一节多媒体教学研究课,写一篇多媒体学科教学论文。到目前为止,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教师已编制出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系列课件,政治、物理、劳技等学科多媒体课件受到了省市专家的好评。其中,政治教师谢辉志设计的课件《国际价格》荣获全国优质课件奖,他用多媒体执教的《矛盾的特殊性》一课获省优质课一等奖。

篇7: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背景:在开学初,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难免会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没有完全适应到课堂学习中来。老师又免不了的在课堂上大声强调,使学习过程显得没有了生趣,此时单靠一些小奖励、语言上的激励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可是,只要老师肯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时机就在每时每刻中。一天,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这本身是一篇没有什么趣味的课文,上到课堂的一多半时,学生就明显的“支撑”不住了,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讲台上自己唱“独角戏”,真是又急又躁。似乎老天也故意跟我作对,这时,窗外慢慢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这么大的雪了。所有的学生眼睛都转向了窗外,还不时传来说笑声。把我这个老师当成了透明人,我正要“发威”,当我的眼睛也看向窗外时,心头突然灵机一闪,一个主意出现在我的脑海,我决定应合学生现在的心理,在课堂上插入一段小插曲,说不定效果会更好一些。

2、描述:其实也不是受到了什么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当时我只是觉得必须调合一下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硬要让学生回到课堂学习中来绝不会有好结果,于是我问:“同学们看窗外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一下子踊跃起来,纷纷举手,说着“外面下雪了”“下大雪了”。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可是很少见到学生这样有兴趣于一个问题的,好像我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不是刚才单纯地想调节一下气氛那种心情了。于是,我接着:“外面的景色怎么样?你能不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色和你的心情?我们要比比看谁说得最好!”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今天,外面下雪啦!”我顺势引导:“他只说出了下雪了,哪个同学能说得更多更好?”学生略加思考后,又有生说:“今天外面下大雪了,我看了真高兴!”我也没有想到学生会说出这么好的句子,连忙跟上说:“他说得好吗?哪里最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意见,有的说“他说了真高兴这几个字”,还有的说“他说下大雪了”等。我说:“只要你们再认真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更多可以说的话,你来试一试。” 学生开始认真地向窗外看,这时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刚才那样只为了看而看,而是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另一个学习的环境,并且是非常有兴趣的在学习。

在我的启发、鼓励和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有的学生说道:“今天下的雪花一大片一大片的,真漂亮呀!”我连忙指导:“这样的雪花可以用一个很好的词叫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洁白美丽。你们能不能用这个词来说一说?”马上有学生跟上说:“今天外面下了鹅毛大雪,真美呀!”我接着问:“下了这场大雪,你的心情怎样?最想干什么?”学生一听,兴趣更来了,大声说道:“我太开心了,我要去堆雪人、打雪仗”。……

这时已经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该收尾了,我灵机一转,说道:“刚才就从一场雪上我发现了,原来我们的同学这样会观察,这样会说话。你们的语文觉得很棒嘛!你们都是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知道什么时间要干什么。那么,聪明、爱学习的同学,看看谁先回到我们的课堂上来,把今天要学的知识学好。”所有的学生都用最快的速度整整齐齐地坐好了,为了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我又说:“如果这节课你们学得好,我们可以提前下课去看美丽的雪”。学生立刻又整了整自己的身子,于是我接着进行下面的新课,并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了小小的调整,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只要读熟了课文就行”,结果,学生大声朗读了起来,学习劲头非常高涨。很快地,有学生陆续举手,我指名学生来读,学生读得很流利,有的学生还读得很有感情,一些平时读书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很快会读了,这是他们全心投入到学习中来,用心去学的结果。最后我让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然后提前两分钟放学生去看雪,学生非常的高兴,有的围在我身边不停地说着话。

在上第二课时时,我发现学生还保留着上节课的热情,课文读得好,生字认得好,并且在回答问题“乡亲们为什么要立碑”时,学生回答积极,说得话也很条理,从说雪的那一小段时间的锻炼中,学生想与说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分析:其实,课堂上发生的这段小插曲,现在好好想一想正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体现。是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以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想像、表达能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是由于“下雪了”在原本单调的课堂气氛中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又创造了机会,所以学生才放开思维,尽情地想,大胆地说。而这一刻学生所收获到的,远比枯燥地读课文要多。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自然、社会、身边的小事中蕴藏着许多的教育因素,老师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来训练学生读、想、说、写的能力,不仅不会打乱课堂教学秩序,影响正常教学。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合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得到的锻炼,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在课堂上、在课本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接受能力,有益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可是事办功倍的教学手段。

篇8:抓住小语学科特点,有效渗透德育

一、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拼音教学是小学起始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虽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只有一个学期, 不过却是整个小语教学的基础部分, 拼音是学生普通话学习、识字和阅读最为有效的工具, 可以说是学生畅游语文世界的通行证。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仅仅重视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的教学, 教学目标定格为能读准、会拼读, 能正确书写, 其实这些都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 在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上是缺失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没有能够很好地激发, 导致汉语拼音教学显得非常枯燥, 加上学生刚刚进入正式的知识学习阶段, 注意力难以集中, 学习效率明显偏低, 在教学中, 将拼音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地联系起来, 结果发现效果很不错。

如, 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j”“q”“x”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省略规则时, 将其与“n”“l”和“ü”相拼放在一起类比, 当“j”“q”“x”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被省略, 当“n”“l”和“ü”相拼时上面有两点, 我将“ü”上的两点比作两行眼泪, “j”“q”“x”和“ü”在一起时对“ü”很关心, 所以“ü”见到他们就主动擦干眼泪, 开心地笑了, 没有两点;当“n”“l”和“ü”在一起时, 总是欺负“ü”, 所以“ü”整天泪眼汪汪。这就像我们小朋友中存在着两类人, 一类喜欢欺负别人, 一类关心别人, 你们喜欢“j”“q”“x”还是喜欢“n”“l”?教学中的如此处理, 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ü”上的两点省略规则的记忆, 同时也捕捉了德育契机, 渗透了与人相处要友善的基本处世原则。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如, 《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 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 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 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 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 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做了充分准备。

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重点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 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9:抓住电大特点 提高教学质量

一、授课及教学管理特点

利用广播电视及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师生异地教学是电大教学的主要特征,统一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授课、考试是电大教学管理的主要特点。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就决定了电大课程的面授教学与普通高校的面授课程不同,又与函授教育的面授辅导及自学考试的助学辅导不同。教学管理的“五统一”要求面授辅导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要求来进行。电大教学特点要求面授辅导课既要与音像主讲课程一致,又要与主讲课程不重复。面授辅导课应把重点放在弥补主讲教学中无法因班因人因时施教的不足上,放在弥补音像课画面容量小、保持时间短(或无画面)、前后内容无法对照观看,而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放在消化巩固、熟练掌握主讲课程的内容上。目前许多辅导教师,特别是一些外聘教师不注重电大特点,不预先观看电大音像教材及多媒体课程,而把普通高校的教案搬到电大课堂的做法;只按教材甚至按非电大教材而闭门设计教案,进行面授辅导的做法,导致与电大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讲课程相偏离和相重复。

二、教学班级的特点

电大是同时举办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仅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就有多种形式,各种教学班虽然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都相同和基本相同,但入学方式、学生构成及学习方式却有某些区别。因此面授辅导应根据这些区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授课教师的特点

面授辅导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对辅导效果影响很大。教学内容的配置,教学方法的选取,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在面授教师的选配和培养中应注意分析教师的特点,使教师懂得电大面授辅导课的基本要求,并切实贯彻在教学过程中。

四、学生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教学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发挥,电大面授辅导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情况,做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如上所述,电大学生来源广泛,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各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五、课程的特点

注意掌握研究教材的特点、教学指导思想也是取得教学主动权的前提。比如说会计课程中的《经济应用数学基础》,它是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为目的,并在教材中大量融入经济实例为特点的一门课程,是电大经济、会计及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会计、统计学原理、成本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考试合格率低,而经济和会计专业是电大的主要专业,学生数量很大。只有了解这门课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备课时,既要熟悉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又要了解经济理论和有关实践知识,又不过于苛求数学理论上的严密性,并在辅导时间安排上做到疏散均匀,不要过于集中,以便学生充分消化和巩固知识。

上述五个方面的特点,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直接影响辅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些特点,辅导教师在教学中,除要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和采取普遍的教学方法外,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其一,教师备课时,应首先钻研电大的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了解教学中有关涉及的理论和实践,掌握授课班级学生的入学方式、学生职业分布、学历构成、知识基础状况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接受、掌握情况及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然后定出面授教学的难点、重点和方法。

其二,教师授课之前,应提前观看音像和多媒体课程,并及时了解学生收视效果及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自学及完成作业的情况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面授具体方案,并在教学中做到因人施教。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并对教学进行严格检查指导;应提前把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材及参考资料发给教师,以便有充分的研读时间;应及时主动地向教师提供班级的情况;应对教师提前收看音像主讲课的场地、时间等方面做妥善安排。还应编制辅导教师安排材料,就教师各科教学课程的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做出规定,并组织教师,特别是兼职和专职教师进行学习,随时检查和指导,以促进电大面授辅导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只要教师有适应电大特色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学生刻苦钻研,教学部门提供较好的教学服务,及时检查与指导,融合一致,共同发挥作用,一定会收到良好的面授辅导效果。

篇10: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读了谢翔《95级〈成本会计〉会答卷分析》一文(载《中华会计函授》第5期),得益匪浅。作者列举了学员答卷中的典型错误,分析了错误的成因和常见各种思维障碍,读后感触颇多。应承认这些错误的形成,有学员本身的原因,更有教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员的哪怕是极微小的错误,作为教者总可以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找出根源;或者说学员的考试情况很大程序也是对教者教学效果的比较客观的栓测,它可以反映教者的治学是否严谨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对规律性材的理解和把握是否深刻到位,教法的选择是否恰当,甚至涉及到教师的管理水平、表达能力等等。本文试图就教师教学环节的几个主要因素略述浅见。

一、功夫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至少要备以下几个方面:一备学员,应了解他们的知识底细,考虑学员在自学和看过电视教学录相后,可能对哪些问题还不清楚,还弄不明白; 二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三备教材,看指导老师所明确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完全一致;四备教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我们的学员已经过自学和看电视录相这两个教学环节,因此我们的辅导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师应该“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紧紧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学员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讲解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中的交互分配法时,计算对外分配率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解题的关键。学员的错误常常是对第二次待分配费用的调整方法掌握不好,也就是将“转入数”与“转出数”两数相混淆。何为“转入数”?何为“转出数”?其实某一辅助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另一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即为转入数,而这一费用却又为另一车间的转出数。如果结合具体题目来讲,这问题就很好解决了,推而广之,对三个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分配也可效用此法而不会出错。

三、重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教学的目的最终是培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把传授知识的.过程作为培养学员能力的过程。对于中华会计函授特定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妨在辅导课上采用些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是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来充分调动学员主动、积有为、自觉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如果不符合赏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员是教学主体的原则;二必须有 定的层次,有一定的浓度如讲“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这两个属什么性质?区别何在?如果预提费用提的少,而实际支付的多时,余额将出现在哪一方?此时帐户又属于什么性质?说明什么问题?随即要求学员想一想,待摊费用行不行?在学员回答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后,老师再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学员运用了基础知识,又使学员的轴维能力得到扩张,学得更有成效。

四、教学效果反映在“三段作业”上

“三段作业”是“中华会计函授”独创的、切实抓好自学环节的成功之举。它的运用使自学时间得到保障,同时又可以检查教与学的效果。学生的作业一定要检查、要督促、要批改、要评讲。作业的评讲要有针对性,有主攻目标,应该让学员真正弄懂有关问题,决不能仅仅把答案对一遍了事。

篇11: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的思索

透视本质 扬长避短――关于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的思索

刘旭英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牡丹小学(157000)

【摘要】近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的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引下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围着教师转的现象正在向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的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转变着。的确,我们的课程需要改革,我们的观念必须更新!但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改革"。"改革"绝不等同于"革命"!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发生彻头彻尾的革命!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也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过去的教学方式不是完全不能用,并不是都要改。那么什么是不能改的呢?无庸质疑,无论我们怎样更新教学形式,语文课必须体现母语教育的特点。

一直以来,我和西牡丹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全面落实新理念、新教法的同时,十分注重不偏离语文学科特点的轨道。 本篇文章就"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做法、或是反思。

【关键词】人文情怀;自主探究;师生交往互动;从封闭走向融合

1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因为语文教学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过程。

一次作文,题目是《××我想对你说》,批阅作文的时候,我发现竟然有33个同学的作文题目都是《妈妈,我想对你说》,而且作文中大都满腹委屈的讲述了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认真批阅以后我发现除了个别事情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以外,大部分都是原于他们对妈妈的不理解,而且个别习作还反映出他们对母爱的狭隘理解,认为妈妈为其倾其所有是理所应当的,丝毫没有感激和报答的心愿。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从别人那里索取爱,而且还不心存感激的话,就回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淡漠,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我决定以《感谢母爱》为主题,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他们对母亲的崇敬,我先是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对被埋藏在瓦砾堆底下长达8天的母女竟然奇迹般地获救了。原来为了使自己的幼女活下来,母亲竟然咬破手指,让孩子吸食自己的鲜血得以不死。这个感人的故事唤醒了学生内心对母爱的理解,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然后开始纷纷说起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但过了一会,在高高举起的手中,我竟然发现了一只在我看来不应举起的手,我的心不禁一颤!因为原班跟上来的同学都知道,她的妈妈在她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因为她的家庭过于贫困而离开了她和爸爸,5 年多来一直杳无音讯,她想说什么?是发泄她心中的怨恨,回忆伤心的往事?倾诉她的不幸?于是我极力地回避着她的目光,因为我不想让她的伤疤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不想让更多的人公开知道她的隐私,年幼的她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那些还不太懂事的同学会对她的家庭品头论足,那样会极大的伤害她的心灵,对她来说无异于伤口撒盐般残忍。但她的手仍然坚持地举着,而且我从她的眼睛里和脸上还看到了一丝笑容和期盼。但我最终还是没有喊出她的名字。这个懂事的女孩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没想到她竟然自己主动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想来说一说我对妈妈的幸福回忆。”令我没想到的是,她的言语中,没有怨恨,没有泪水,有的只是温馨和浓浓的爱意。她幸福的回忆着自己8岁生日时和妈妈度过的美好的时光……

母亲抛弃了自己5年,她对母爱依然还那样心存感激。我想这就是人性的教育,学会感激,学会回报,也是语文教育的任务。

2语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通用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我十分注重关注“学困生”。(教学论文 )“学困生”在课堂上经常坐冷板凳,充当陪读的角色。“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受到冷落,学习态度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他们越来越差,正像布鲁姆所说的:“三分之一学生由于缺乏与教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而真正变成了差生”。对待学困生,教师应特别关爱。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为“学困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满腔热情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能突出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很多同学都说到了:他下令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这样利于统一行动而且不留空隙,受箭面积大。这时我班语文成绩最差的郭良一反常态的高高举起了手,我怎么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激励他学习积极性的好机会。他说:“老师,如果把船连起来,掉头时,要转很大一个圈,多不方便。如果曹操他们乘机袭击,他们不便撤离,很有可能被人连锅端。”听了他的话,我既感到吃惊又觉得惊喜,顺势就说:“郭良说的有道理吗?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翻验证。”班级里热闹起来,都急于对郭良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一翻理论,同学们一致同意他的说法很有道理,大家不约而同的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也在他的脸上看到了久违了的自信的微笑。“你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学生。”随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组织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还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完善草船借箭的妙计,如果你是曹操,你能否想出一个好办法打一场反击战。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一场有理有据的激战。创新思维不时的闪现。而这节课上表现最好,最积极的,莫过于郭良了。

这使我想到了,虽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没有优点的学生也是不存在的。承认差异,用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能成为教学的又一个角度。只要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减少课堂上静坐和听课的时间,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果在提出问题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不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吗?他们能获得多少“感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都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入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3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不可完全当配角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重大问题,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过程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单纯地知识传授者、组织管理者转向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下,哪堂好课没有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因此,证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的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会怎能样学,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业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而不回避问题。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盛夏的一个下午,记得当时我上的是一节语文课《秋天的怀念》,那已经是当天的最后一节课了。课刚一开始还很顺利,可上到一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却打破了班级原有的平静。我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情况刚有好转,又被走廊里的一阵骚动再一次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知道一定是家长来送伞了。此时,我已无法再让孩子们安心的上课了,因为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都已望向了门外,正在寻找着自己熟悉的身影。无奈之时我也禁不住向外看了看,这时门外的情景却让我感到震撼。在一群家长之中,我分明看到了,我们班的一位残疾人家长,正艰难的跛着双脚在走廊里走着,由于雨下的很大,他的浑身上下已经全都淋湿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怦然心动,这才是对孩子生动的教育,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此时按预定的教学程序肯定无法进行下去,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翻阅一本教育杂志时看到的一段话:“当你的教学被某件事打断时,你有两种明智的选择:一种是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突发事件,然后把教学引向预定的轨道;另一种选择是把为你‘捣乱’的事为你所用,引入到教学中来,可能会带给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上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亲人挚真的爱,看看外面满身雨水的家长,手拿雨伞为自己的孩子遮挡风雨的家长,这不就是伟大亲情的最好体现吗?不正是这节课最好的课程资源吗?我何不利用这个场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呢?于是,我擦掉课题,重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雨伞撑起一片天》,然后大胆的把家长们请进了课堂,让孩子们现场采访,现场谈感受。没想到,这个举动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像一颗颗晶莹的雨珠在教师里流淌。

4从封闭走向融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训练不单纯是课堂里的事,也不单是学校的事。”他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外,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的隐形教育。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科学普及读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经过认真筛选,都可以作为教育教学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突破单一的课本局限,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语文,坚持走“开放式”语文教育的道路,在长期积累、不断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环境是学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探索和自己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家长、社会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主义的方式来获得的。因此,我们要尽力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领域,具备利用教学环境的能力,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性、探索性,并且使学生自主地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利用这些资源,并有多种机会,通过多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各类信息。

4.1创设校内语文学习环境。

把一部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语文活动课,为语文实践提供时间保证,在班级组织课外阅读、日记欣赏、游览、信息早餐、古诗积累、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和书法、朗诵、名作欣赏、红领巾记者团等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新闻发布会等竞赛活动。

每周五早晨课前10分钟都是我校信息早餐时间。所谓信息早餐就是根据国内外,或身边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闻要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表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今年初春刮起了沙尘暴,那一周一连几天都是浑沌的天气,星期五那天早上,下过了一场小雪,空气是清爽多了,但更让人惊奇的是,原来洁白的雪上却突然多了一层黄色的东西――一层细而均匀的黄沙。这一现象提醒了我,于是我一走进教室,就提笔将“沙尘暴”这三个大字用黄粉笔写在了黑板上。还没等我说话,下面的学生就已经怨声载道。我一看,这个主题我选对了。我鼓励学生站起来大胆发言,于是同学就把这几天看到的,以及沙尘暴给他们带来的烦恼都争着抢着说出来。就连我班平时最不爱发言的陈立文都抢着站起来,虽然他说的话不多,还有点结结巴巴,但他敢于表达的勇气还是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吗?还真有人知道,有从电视看到的,有听爸爸妈妈说的,有的当场拿出了当天的晨报,随着一个个同学的发言,班级也随之安静下来,我走进同学中间说:“你们都在想什么呢?”一句话,又使课堂活跃起来,同学们争着抢着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但很明显没有了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一直到上课的预备铃的响起,同学们才结束了这个话题。

短短十分钟,学生由说到想,由想到说,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班级内设置随时阅读、取用的语文学习资料,安排可以方便、随意地展示个人和小组语文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图书馆有足够的藏书,并能正常开放阅览。我校今年建立了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很快我们就能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了。

4.2营造家庭语文学习环境。

教师应与家沟通,求得家长的配合,建立家庭图书架,倡导家长挤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报,并适当给予指点,并督促孩子每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带领孩子参观旅游,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语文积累。

4.3开拓社会语文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上课称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他描写道: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山坡上的小村庄,由于人们为了一己之私,滥砍乱伐,若干年后,砍光了山上的树林,虽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夏季,被洪水冲得一无所有。讲完此课后,我让学生走进自然,到北山,人民公园等树木浓密的地方走一走,去了解树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我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调查周围的绿化是否令人满意。回过头来,我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别开声面的以《画出绿色,画出明天》为主题的活动课。我将活动课分成了识绿、赏绿、添绿、画绿四个环节。

活动中,同学们汇报了自己观察自然环境结果,结合查阅的资料说出了树木在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之后,我为同学播放张家界、西双版纳、武夷山、周庄等风景名胜的短片,让几个小导游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观赏祖国山河的秀美,感知树木为我们带来的享受。然后,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播放了人们砍伐树木的短片,一棵棵树木倒下,小动物到处流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失去了树木,会给人类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氛围里我和同学们一起铺开地图,将手中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树贴满祖国山河的角角落落。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社区、街道绿化的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表达了自己对明天美好家园的期盼与向往。

上一篇:高管办主任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中英文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