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2024-07-10

师生情,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共12篇)

篇1:师生情,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一双手

那是一个极冷的冬天,即使太阳不吝啬它的温暖,也觉得寒气逼人。每天穿着极厚的衣服站在三尺讲台,依旧能感觉到寒冷从脚底冲破万千障碍,突破全身,让你不知所措。上课还行,每个人的热情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大火炉般温暖。

下课后,我习惯让学生去外面嬉戏玩耍,跳跳绳,跳跳远,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上课时就如浴春风,这些小家伙,总是那么容易满足。看着他们,我不知不觉面露微笑。“老师,你看海洋的手流血了。”一学生惊慌失落的跑过来。我轻轻的抚摸着这双小手,到底经历了什么,让这它变得如此。应该细小娇嫩的小手,此时犹如一只馒头,让人心疼,那双小手在冬天全部开裂了,裂横深深的,左右纵横,就像缺水开裂的田地一样。眼泪一滴一滴的落下。“老师,我不痛。老师,我真的不痛。”他压着伤口,抬头望着我说。我更加的心疼,把他轻轻的抱在怀里。

“大家拿出小手,两手相互的摩擦。这样就不容易长冻疮,手写字也不痛了。”我呼唤着全班的小鬼做着搓手操,我想这样可以促进血液流动,对他们应该有帮助。这也成了冬天课前的必要的准备活动。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都是跟着爷爷奶奶,家里比较富裕的拥有暖和棉袄和手套,这个小孩家里比较贫困,这双小手,回家依旧得干活,碰冷水,我想着如何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

翻箱倒柜,终于找到自己那双厚实的手套,我轻轻地把它捧起来,交给海洋。“你平时表现的特别好,老师有小礼品奖励给你。冷就戴

起来,手不要碰冷水。”我微笑着对他说。他热泪盈眶,点点头。之后的几天我常提醒他擦药,他的小手好的很快。

看着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我知道我爱老师这个职业,我也深爱着学生。同时我的心里也有个小小的疑虑,他们是否也爱着我。我轻轻搓搓手心对他们说:“跳慢一点跳慢一点,我跟你们一起跳吧!”和小鬼跳绳是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此时我觉得自己仿佛也是他们其中一员,一样的身高,一样的体型,一样的年龄,一样的笑容。下课后我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办公室,发现书本下面压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这样写着:“老师,冷就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顿时我觉得不再寒冷,有这些贴心的小棉袄,我不会冷。

“老师我想帮你搓搓手心。”一个弱弱的声音。我寻找着那个娇弱的身躯,那是所有老师眼中的差生,成绩一塌涂地,作业也不及时完成,但是在我的眼中她依旧那么可爱,我不拿任何异样的眼光去看她。“好啊,老师非常的开心,谢谢你!” “老师我也想帮你搓手心”“我也想”“我也想”„„一群小孩争先恐后地跑过来,我笑了,甜在心里,特温柔。

从那一双手,我知道,我爱他们,他们也爱我。

江西省瑞金市瑞林镇民主小学

小学教师杨薇

篇2:师生情,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这事啊,要从王晓小时候说起了。

王晓是一个内向的女生,她从小就生活在老家,她的父母在昆山打工,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够相聚团圆。

8岁的王晓已经上三年级了,由于性格内向,年迈的奶奶不识字,也无法辅导她,所以成绩也很差。在她8岁的那年冬天,爸爸妈妈看着她的成绩单,想着在昆山街头看到的,“不要让孩子做留守儿童”的宣传海报,讨论了很久,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要带王晓来昆山生活学习,他们以后可以积分上学的。

那年的冬天很冷,王晓却带着火热的心情过了一个热闹的新年,就随着上班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昆山,他们租的房子虽然很小,比不上老家,条件也很简陋,但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王晓天天都是那么快乐,开心。

一个星期后,王晓戴着久违的红领巾,踏上了去往学校的路。

在学校时,王晓的班主任是一位姓汪的女老师,也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她对人和蔼,深受同学的喜爱,王晓也不例外。可是,王晓的成绩很差,跟不上班,很多知识点也是她在老家没有遇到过的,普通话不好又无法顺利地与同学老师交流,于是,她彷徨了,她迷失了。她觉得自己很孤单,很无助,她再次感觉到了自卑。

而这一切,都没有离开老师和班主任的视线。那一天,汪老师告诉王晓和另外几位女生一起去她办公室,王晓想:“不知道是哪一科出问题了,这下要挨批评了吧,哎,忍着吧……”。 没想到,汪老师告诉她:“王晓,老师知道你才从老家过来,很多功课和生活都还不习惯,学校和老师都很关心你,大家在一起讨论过,要一起帮助你。老师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呢,现在也实现了梦想,咱们一起努力,好吗?”,汪老师说话时微笑的样子让王晓想起了妈妈,感觉心里暖暖的。汪老师还说,那几个叫到办公室的同学都是开朗大方的同学,他们会和老师一起帮助她,早日适应生活,提高成绩。

经过他们的介绍,几个女生外加汪老师很快打成了一片,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两个月后,汪老师又叫王晓去她的办公室,这时的王晓已经成为一个开朗自信的小女孩,朋友也是成群的。并且,成绩也提高的很快,现在已经有名列前茅的趋势了。这一切都归功于学校和汪老师。汪老师说:“王晓,你现在很不错哦,不过下个学期老师可能就要去带新的班级了,我希望你要继续加油,不要辜负学校和老师同学对你的付出,我们要继续做好朋友。”

王晓哭了。她感觉老师像极了妈妈。她俩都沉默了,包围着他们的,是浓浓的爱,这份爱,不是母爱,而是属于她们的,独特的爱。

是啊,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棵树,一朵花,或是一只小虫子,都在爱着我们。父母,老师,学校甚至政府,都在背后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来让我们这一代健康,幸福地成长!

这个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

作者|昆山市紫竹小学五年级(1)班 吴秀钰

篇3:师生情,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前些时候听了优秀青年教师黄雅芸老师执教的阅读课《在大海中永生》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 , 听后很受启发。

课堂中反映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活泼生动, 教学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学生成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其成功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而着力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阅读教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则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操作层面上看, 在这次阅读教学中, 黄雅芸老师能努力从实际出发把课标提出的理念和建议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引导、激励并促成学生主动积极地与文本、老师及同学进行对话。

下面让我们看看黄老师执教的这次阅读教学。

实录1

师: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大海中永生》, 通过阅读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课上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 有些我们运用课前学习的资料, 通过读书、讨论已经当堂解决了。有些我们感到还需要在课后带着这些问题再去寻找有关资料, 进一步了解情况。是哪几个问题呢?

生:一共有3个问题: (1) 为什么说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2)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怎么理解? (3) 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师:大家都围绕这3个问题查询资料并进一步读书思考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纷纷点头称是。)

师:好!联系自己搜集的资料, 再读读课文, 看看对这几个问题有些什么理解, 然后再和周围几个同学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认真自学课文, 有的默读, 有的轻声读, 有的朗读, 时而凝神思考, 时而翻阅资料, 时而在书上勾画。接着, 学生在自由组合的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最后, 全班交流。)

生1:为什么说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呢? (大屏幕出示: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因为, 邓爷爷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使中国老百姓摆脱贫困, 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我们国家今后将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生2:我查找了资料, 知道了邓爷爷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成功地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它的影响非常深远, 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

生3:现在和今后, 我们都会沿着邓爷爷当年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因此, 我们说邓爷爷的影响是超越时代的。

师:是啊, 邓爷爷不仅对中国, 而且对全世界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影响超越时代, 超越国界。他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多了不起的事呢?我们来读读他的这句话, 体会体会。

(师大屏幕出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学生各自读。)

师:从这句话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4:父母养育着儿女, 儿女要回报父母, 邓小平爷爷把自己当作祖国人民的儿子,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回报祖国母亲。

生5:我体会到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邓爷爷非常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祖国和人民也很爱他。

生6:我从资料上了解到, 邓小平爷爷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但是, 无论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他都挺过来了, 并带着中国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我想, 那是因为他心中对祖国和人民有一份深深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 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邓爷爷的这句话, 好好体会邓小平爷爷对祖国人民深切的爱。

(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

丰富平等对话资本, 激发平等对话欲望。

学生阅读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对话必须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经验储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可能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纸”越是“洁白”越会造成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障碍, 学生越会缺乏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资本。因此, 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做好与文本对话的储备。在上述案例中, 黄老师于第一课时前后, 鼓励、引导学生两次通过多种渠道或广泛或有针对地搜集邓小平的各类信息。积极而有效地与学生一起开发了课程资源, 学生因而逐步认识了邓爷爷、走近了邓爷爷, 从内心由衷地升腾起对邓爷爷的热爱、崇敬、怀念之情, 从而丰富了平等对话的“资本”, 缩短了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距离, 萌生了与文本“对话”的欲望, 主动走进了文本, 积极阅读思考。

实录2

师:正因为怀有这份赤子深情, 所以邓爷爷为了祖国强盛、人民富裕, 引导我们改革开放, 发展经济;他提出了“一国两制”, 使港澳回归、国家统一。而这样一位有着卓越功绩和伟大人格的世纪老人却与世长辞了。让我们随着课文, 再次回到那揪人心肺的1997年3月2日, 去送别敬爱的邓小平爷爷———

(播放录像片段: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正撒向大海。)

师:飞机飞向大海, 带着全国人民无限的哀思、缅怀。深爱着祖国和人们的邓爷爷离我们远去了, 多么令人悲痛!让我们各自读读第一段, 想想怎么读才能把我们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各自认真读课文第一段, 有的小声轻读, 有的放声朗读, 一个个深情专注, 十分投入。)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1起立, 朗读了第一段, 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师:读得真好!从你的朗读中, 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你心中对邓爷爷逝世的悲痛之情。

(学生2起立, 朗读了第一段。)

师:你读得很认真, 听得出, 你很爱邓爷爷。可能是由于十分悲痛吧, 有些地方你今天没能读好, 影响了感情表达。你还想再试试吗?

(学生3起立, 指出学生2朗读中不足的地方并自己有感情地放声朗读了一遍。教师朝学生3微微点头, 又向学生2投去鼓励的目光。学生2起立再次朗读, 结果读得正确、流利且感情充沛。教师望着学生2, 赞许地点点头, 示意坐下。)

点评

营造平等对话的民主氛围, 强化平等对话的主人意识。

通过交往, 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交往、互动、对话还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在对话型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要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

在上述案例中, 黄雅芸老师正是从这样的理念出发, 着力营造平等对话的民主氛围, 着力强化学生平等对话的主人意识。首先, 黄老师十分尊重学生对学习的自主选择。例如, 这节课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来自学生的发现, 在实录中, 学生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方式读书。其次, 黄老师能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对话活动之中。例如, 她深入学生小组参与对话, 注意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 在谦和地征求学生同意后十分投入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见实录3) 再次, 黄老师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珍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她抓住评价的时机, 运用言语和体态暗示学生:我能行。例如在实录2中, 黄老师对学生集体、对学生1、学生2、学生3的不同评价就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此外, 黄老师在与学生对话时, 态度是民主、谦和的, 语气是协商、研讨的, 目光是信任、鼓励的。正是在这种融洽坦诚的师生关系中, 在自由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平等对话的主人意识逐步形成并得以强化, 多边、高质的平等对话才得以顺利展开, 教学才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实录3

师:苍天有泪, 大海含悲, 苍天、大海和我们一样, 也在为邓爷爷的离去悲痛不已, 低声哭泣。让我们再读读第二小节, 体会体会。

(学生各自轻声读第2节课文, 然后, 全班集体读第2节。)

师:读了第二节, 我们是不是好像也来到了大海边、目送伟人离去? (有的学生默默点头, 有的轻声答是。) 此时此刻, 我们又会想到些什么?你是不是还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各自读读课文第三节, 好好想想, 对“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这句话, 你现在又是怎么理解的?想好了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各自读书。接着, 小组互相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

生1:邓爷爷提出“一国两制”, 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但令人痛心的是, 他没能看到回归的那一天, 没能亲眼目睹回归的盛况。读了这一段, 我想善解人意的浪花一定会把邓爷爷送到香港、澳门去看看, 完成他未尽的心愿。

生2:港澳都已回到祖国的怀抱, 总有一天海峡两岸也一定能够实现统一。邓爷爷的影响是超越时代的。

生3:我还想到邓爷爷可能会到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去看看, 看到改革开放的政策使那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一定感到很欣慰。

生4:我想到, 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使沿海开放城市有了巨大变化, 而且使我们整个国家都产生了巨变, 今后, 我们国家会越变越富强。再说, 这一政策和“一国两制”对一些发展中的国家也很有意义的。所以说, 邓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

生5:邓爷爷还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增进了我国和许多国家的相互了解, 交流合作,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站在大海边, 我好像看到他又乘着海轮出访了, 邓爷爷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

师:这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 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邓爷爷的不朽功绩和深远影响。这段话写得真好, 想读读吗?怎么读呢?

(学生纷纷点头说好。教师放声朗读, 并渐渐转为背诵, 情真意切。)

师:来,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 让我们把邓爷爷的音容笑貌、丰功伟绩永远记在心里。

(学生集体朗读, 不少人时读时背, 有的像教师那样站着朗读并渐渐转为背诵。)

实录4

师:邓爷爷的伟大功绩, 我们不会忘记, 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 我们也将永远铭记。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生1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评价:“你读出了自己的体会。”然后, 又有几名学生起立朗读。)

师: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教师点击鼠标, 屏幕显示:为什么说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生2:邓爷爷的生命终止了, 他的骨灰撒向了大海, 但他的精神犹在, 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

生3:邓爷爷虽然去世了, 但是, 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师:全文中一定有你最为感动, 最觉动情的地方, 请你选择一处, 反复读读, 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学生认真读各自选择的句段, 有的小声读, 有的放声读, 不一会儿有的放下书本轻轻背诵起来, 然后, 教师指名起立朗读或背诵。)

师:读得很感人!老师还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时候很少看书, 看来, 他们已经把这些语句记在心中了。课后, 请大家把全文连起来再读读, 试着背背。在读读背背的过程中, 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新的问题, 好好想想, 行吗?

(学生们一致赞同, 下课。)

点评

开拓平等对话空间, 提升平等对话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可以说, “对话”的本质就是互动, 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 教师应竭力地拓展“对话”的时空, 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 让课堂“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 在“动”中实现多边、高质、平等的对话。

在上述案例中, 黄老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形式, 采用了班级授课和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合作交往教学新模式, 以学生个体的自我学习、思考、发现为主, 既注意到不同的个体, 又注意到了学生群体。课堂教学的多边多向的交往互动活动, 为每个学生拓展了平等对话的时空。在这样的时空里, 每个学生都主动地质疑“发问”, 凝神地“倾听”同学与老师的言语 (读的和说的) , “说”出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的情感和声音, 着力提高“对话”质量,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既主动活泼又扎扎实实。例如:在实录1和实录3中, 学生在全班及小组合作交往中, 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与文本平等对话, 自由地交流见解和情感, 竭力地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正是在这样的交往协作对话中, 发展了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语文质疑发问和听说读等能力, 培养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埒

篇4:师生情,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信中写道:

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从来没有人这样关心过我,这样对我说过话,特别是那次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您说的那句话——人生要乐观,有困难坚持下去。这已经是我的座右铭了。您知道吗?您的话语时时温暖着我的心,您比我妈妈还要好,老师,我要对您说——我爱您!

可是,您这几天为什么不高兴呢?看到您不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真的很难受,我要让您高兴,不让任何人伤害您,我要保护您!为了您,我可以什么都不顾,什么都不要,甚至可以不要我的妈妈,但是,我不能没有您。一天看不到您,我都会想起您,上别的课的时候,脑子里也总是您的影子。老师,我离不开您。

老师,我真的希望和您交朋友,老师,您当我的姐姐好吗?我当您的好妹妹。

老师,我会记住您的话的,我一定要努力进取,一定要成为一个您喜欢的人,因为我爱您!您也永远爱我好吗?

经过沟通,我了解到女孩现在读六年级,刚刚从外校转来不到半年,学习成绩比较差,上课基本不发言,是那种很容易被“遗忘在角落”的女孩。女老师曾经和女孩长谈过一次,给了女孩很多鼓励。之后女孩给老师连续写了几次信,表达对老师的强烈的爱。老师又和女孩谈过几次话,也回过信。女孩以为老师也喜欢她,就更加频繁地给老师写信。

最近,女孩又不断在早晨5点多时给老师家里打电话,老师的家人不胜其扰。上周末,女孩来到老师住的小区里,不知道老师的具体住址,就在小区里转。是别的同学看到后告诉了老师,老师赶紧下楼找到了女孩。女孩说就是想见到老师,不见到老师就受不了。老师安抚了一下女孩,就赶紧联系家长把女孩领回家。老师担心女孩是同性恋,但从上述情况来看,没有发现女孩的同性恋倾向。为了进一步诊断,需要与女孩和家长直接沟通。

女孩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做生意,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总是一个人在家。最近一年来,孩子对父母越来越封闭了,家长也不明白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训斥过她几次。家长反映说,孩子就说想和老师交朋友,觉得老师比父母还好。在家里还发现了孩子写给老师的两封信,大意与上次的信内容相同,其中一句话是“老师您再爱我一次”,在两封信中重复了好几遍。

综合来自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信息,可以初步判断,女孩对老师的爱,不是同性恋,因为其中没有看到带有性爱色彩的感情成分。女孩为什么对老师出现这样的感情?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女孩太缺少被人关注,生活在一种被疏忽、被冷漠、被遗忘的处境。而转到新学校之后,老师的谈话和鼓励,使女孩被关注的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女孩对老师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老师在弄不明白女孩心思的情况下,对女孩连番地写信和电话感到不知所措,对女孩可能有所回避,这就更强烈地激发了女孩对老师不依不舍的追求。根据如上的判断,我向老师建议,要给女孩以继续的关注,满足女孩的心理需求。不用担心和回避,让女孩感到老师一如既往的关爱。

而女孩的家长忽视了孩子爱与被爱的情感需求,则是导致孩子向老师示爱的根源。孩子需要父母更多关爱,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关注他们,而多数父母都以忙为理由,忽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对于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平时不闻不问,少之又少的交流却是简单粗暴的训斥,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把情感转向了他人。

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学会对孩子表达亲情,并应全面了解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变化,及时调整沟通方法,这样方可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家长要平等地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并欣赏孩子的优点,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和疑惑,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将更加深厚与牢固。

因此我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多多给女孩关注,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比如父母每天早上与上学的孩子同行,途中可与她聊聊学校的趣事或者父母生意上的见闻;晚上或周末时间可以与她一起看书、看电视,并交流一下读后、观后的感受;节假日陪孩子外出游玩或做运动等。虽然父母生意忙,但孩子的事难道比生意更重要吗,每天抽出点时间并不难。

两周后的反馈信息是:家长改变了过去的家庭生活氛围,对生意也作了时间上的调整,增加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孩子和父母也可以交流了。老师和女孩进行了两次谈话,女孩说知道老师心里喜欢她,也就踏实了,不会反复写信和打电话了。后来,女孩和老师的关系逐步走向了正常化。

渴望被关注,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求,少年儿童渴望被关注的需求更强烈一些。为了得到关注,他们会演出各种各样的故事。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给他们适当的关注,如同给他们的心灵播洒阳光。

(马志国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应用心理学研究员)

篇5:师生情老师作文

在我“小学生涯”中 ,有许多恩师,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我1至5年级的班主任――何老师。

何老师个子不高,留着一头秀发,两个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总是会慈祥地看着你,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她甜甜的微笑,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的微笑总会给予我温暖,给予我安全感。

说到何老师,我真的是有说不尽的感激。

记得那一年冬天,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我忘带手套,只能光着手去办公室送本子。到办公室时,我的手也成了“冰冻猪蹄”,和老师见我这幅模样,二话不说,连忙脱下手套,给我戴。我焐热后,便把手套还给老师,她甜甜一笑,说:“你看你,这么冷的天,还忘带手套,好好改改你这个丢三落四的习惯吧!”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笑了。从那以后,我一整天的手都热烘烘的,因为她的关心,让我感觉,好像时时刻刻都有一只大手温暖着我。

何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我,在学习上也一样。

一次意外的失败,使我考试分数名落孙山,我顿时心灰意冷,直到放学我毅然垂头丧气,何老师见了,跑来安慰我:“一次失败不要紧,‘失败乃成功之母’,回去后好好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搞懂之后,争取下次考好。”一句简短的话,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因失败而灰暗的`心房,重新点燃了我的“自信之火”,让我有了勇气,向“胜利”进军。

篇6:师生情,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1988年9月初的某天,已被我乡初级中学录取的初一新生到校报到。当时初一年级被分为3个班,我则在3班,班主任正是阿老师。

那会的他24岁左右,是与我乡毗邻的马营乡人,从县师范学校毕业任教2年多,可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敦实的中等身材,面显忠厚,上着干净的蓝色涤卡中山装,下穿青色长裤,戴一顶黄帽子,蹬一双老式大头皮鞋——这便是他留给我们的初步印象。后来,他基本上留着“三七”式分头,多半情况下穿面料一般的西装。

无论是讲课还是日常生活中,阿老师的声音总是很宏亮清晰。他素常较为严肃,不怒而威,学生们非常惧怕。其实,他对大家还是挺和蔼的,轻易不体罚任何人,可一旦惹火了,则会大发雷霆,所以也无人敢招惹。不过说来也怪,他对我们班的人表现较为宽厚仁爱,但其他班的学生一旦犯事落在他手里的,那态度就截然不同,对待方式则是另一种模样了。

阿老师教授我们《代数》,上了初二、初三后又增加了《几何》,此外,初一时尚兼2班的《代数》任课老师,后来也附带过《历史》之类的“副科”。有时放学后,他将2、3两班的学生合聚在一起后额外补点课,讲授些难点重点,课余时分,他有时为活跃课堂气氛,还会为我们教唱些歌曲,记得尚有一首还是个人自编自创的。他的课讲得条理清晰,主题分明,深入浅出,且颇具耐心,对学生们常能循循善诱,真正履行起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当时,兴许是有一种博得班主任欢心的意味吧,我对他所授的课听学得较为认真仔细,以至于后来特钟情数理化,高中时选学了理科。其实,当时具备这种心理的大有人在,因而,当时我们班上述两门科目的成绩还是一贯很理想。

记得刚上初一的第一个周末开了次班会。当时,他当着大家的面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今天,你们大家坐在一起是同班同学,基本上都一样,将来你们间干啥的人都会有……”——的确,当时的一班40多人,有中途退学入农的,有继续升级上学的,待初中毕业后已明显参差不齐了。时至今日,当初是同窗共读的同班同学们早已四散分离,所从事的职业,可谓五行八作,遍及三教九流了!

再后来的某此班会上,阿老师又当着大家的面说了一句极简朴又富有哲理性的话:不想不行,光想不干更不行!随即,他又将这句话大大写在了黑板上,我还专门抄在了一个日记本上并注明了日期,可惜那本子后来不慎遗失了。此外,他又先后说过些譬如“若将来享受须现在吃苦”“现在不学,将来遭殃”等之类的一些“金句良言”,并讲述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思之,那时的他语文水平还是很出色的,且对人生的哲理颇有感悟。

后来,因偶然的一次机会,阿老师与我父母相识了。之后,应父母的真诚相邀,他还来过我家几次。有了这点鲜为人知的缘份,他无形中对我默默予以了不少关爱,这对当时的我而言是颇为荣幸的。

阿老师一贯崇尚节俭,极力反对铺张浪费,剩饭剩菜只要未酸败发馊,往往热一番了再吃,无一弃之,个人生活极为简朴,几乎不沾烟酒,衣着也是极为普通,有时还会为多买的点肉慨叹数声。此外,他做任何事都很仔细,素常以精打细算而著称。那会对大伙每学期所收取的不足100元的班费,一切开支他均会及时清清楚楚记录在一个专用日记本上,那怕是买一把锁也得开上发票,一学期结束时,准会择时当着大家的面在黑板上算个明明白白,每笔帐都会予以充分的交代。

阿老师除教学工作外,几乎无打篮球、踢足球等的业余爱好,不过倒是很重视身体健康,早晨上学途中的我们,时常能碰到在马路上跑步的他,似乎风雨无阻,这点不得不佩服。

我们升入初三时,学校原本决定不再让阿老师带毕业班,但他实在舍不得我们那班学生,遂再三向校领导诚恳表达了意愿。最后校领导同意继续让他为我班授课并兼班主任。那是他在个人的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带毕业班,肩负着大伙升学的重担,毕竟还是经验有些欠缺,某些方面难免不显得吃力。但他知难而进,力争上游,对大伙的学业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怠慢,故此在后来的中考中,我班的升学率还是极为不错。

遗憾的是我们初三下学期临近毕业时,阿老师因这样那样的主客观因素而出现了心理问题,行为举止显得颇为怪异反常,一天时不时四处游荡,甚至会出现大喊大叫的情况。不过这种症状时好时坏。如此,校方无奈下不得不终止了他的授课任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来自和他同家族属爷爷辈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我们初中毕业离校后不久,他又煞费苦心为全班同学每人买了一本薄薄的《中外名人名言钢笔字帖》,并在内留了言,题了字,盖上自己的印章后想方设法托人带到了每个人的手中。时至今日,那书作为永久的纪念,我一直妥善保存着,某次,在同学群中晒出封面及题字页的照片时,大伙再度追昔抚今,津津乐道一番。

在上高中和大学期间,我在回家的途上无意中碰见过阿老师两、三次,在最后一次的打招呼中,他竟认不出我了,幸好我的名字还记得,待一报出后方如梦初醒。

据说,后来他被调至了县城的某初级中学,也成了家,育有1女,可婚姻并不如意,家庭生活更不幸福,尤其是他日益逐渐恶化的精神性疾病,更是似充满魔咒般的阴霾,始终萦绕在心间,难以摆脱剔除。其实,他那病亦曾多次在省精神病医院诊治过,但不仅不见起色,甚至还出现了江河日下的趋势,久而久之,令诸多亲友远离了,唯恐避之不及。4年前的某日,我在与一阿老师本家曾祖父辈的好友饮酒闲聊时无意中提老了他,此时方获悉了他已于两年前悬梁自尽的噩耗……

如今,有人在微信上建立了初中班同学微信群,大伙再度相聚于此,闲暇时常畅言所语,聊得热火朝天,好不热闹,两年多来,似乎未一日消停过。我们有时难免不提及阿老师,感念他曾经的教育之恩,对其部分的优点进行回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阿老师尚不足50载孤寂凄凉的一生,尤其是患病至离开人世的一段人生旅程中,他承受着鲜为人知的精神心理上的巨大折磨和蹂躏!感情上的悲苦、工作上的失落、友爱上的匮乏…..一系列人生中的消极及不如意的因素似大山一样沉重无情地压在了他的心头,并在内心世界造成了无法逆转和承受的恶性循环,一度肯定难以喘息、轻松和解脱,最终只能走向崩溃….数年来,闲暇时偶尔思之想之,不禁令人颇发感慨,百感交集,思潮翻滚,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很不是滋味……如今,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多种原因已无需一一探究,但作为昔日的学子,我们只能默默为他祈祷:愿阿老师在天堂里能过得美好!

(本文为“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参赛文章)

篇7:师生情,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教师要与学生敞开心扉,倾心对话,为他们提供聆听的耳朵、提供说话的场所、提供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渴望得到心灵与心灵间的拥抱。

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场。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让师生之间保持 “零距离”。学生才能充分展开观察,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拥抱。

我们常常一味的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于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与思想火花的碰撞。有时对于学生“出格”的回答,教师轻而易举的全盘否定。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相反,我们应相信学生,真心实意地听听他们的回答,并善于捕捉对话中引发的创造之火,从而超越预设的话题,使学生在真切地感受中引发“真情”共鸣。对于在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极为敏锐地捕捉住,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与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设话题,引发“真情”共鸣,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英国有名的戏剧家萧伯纳常对人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启迪。”这源于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在国外,他看到一个小姑娘,长着一双闪亮的大眼睛,头上戴着大红蝴蝶结,显得聪明伶俐。萧伯纳非常高兴,同她玩了很久。临别的时候,萧伯纳把头一扬,幽默地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闻名的萧伯纳!”“先生,你就是萧伯纳?”“怎么,难道我不像吗?”“可是,您怎么会说自己了不起呢?请回去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同您玩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萧伯纳愣住了,他觉得刚才自己太自以为是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在平等的人格面前连萧伯纳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一定要具有平等意识,这样才能如春风化雨,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发掘“童心”、“童趣”,体会学生的感受,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

作者:思荣

篇8:齐派三代传人张文成的师生情

傅石霜先生是张文成在艺术的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1979年张文成正式拜傅石霜先生为师,开始系统学习中国写意花鸟画,这也使他走上了攀登齐白石艺术峰巅的不归路。对于这位甚是喜爱的学生,傅先生倾其心力,将毕生所学传授于他。“窗外瑟瑟已秋风,废纸三千业已成,得失本是身外事,能凭翰墨寄真情。”傅石霜先生赠予张文成的一首诗,也是对他这个得意门生的期待和肯定。

说起与恩师齐良迟先生的师生缘,在张文成心中更是有着深刻的记忆。20年前,在老师傅石霜先生的引荐下,张文成开始跟随齐良迟先生研习齐派绘画。为了更好地学习齐派艺术,在老师傅石霜先生的支持下,张文成提出拜齐良迟先生为师的愿望。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齐良迟先生对于位这热情诚恳,画画精益求精、对齐派绘画有着孜孜不倦追求的学生请求,欣然应允。后来由于时代的原因,拜师仪式未曾举办。在齐良迟先生去世后,张文成继续沿着齐良迟先生的绘画道路上探索创作。齐良迟先生的儿子齐展仪对张文成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决定完成先父与张文成的师生缘份,在众师兄弟的见证下,为张文成补办了拜师仪式。

齐良迟先生生前曾在张文成先生的画上先后题写,“真有青蓝之笔,画笔稳健”;“文成能够做到笔墨酣畅淋漓,和谐相容,画面气氛活泼而又不失稳中,这是十分难得的,他是齐派传人中一位有希望的画家”。多年来,这一直成为张文成艺术不断探索的动力。

名师出高徒,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加上张文成的刻苦好学,他的花鸟草虫都表现出深厚的绘画功力。他不但吸收了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还将西方绘画的色彩,以及当代艺术的构成融入到作品中。同时,他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注重新题材、新意境的表现,充分挖掘艺术表现形式,大胆突破传统笔墨束缚,更深入地表现花、鸟和配景的体面空间,增加了画面动人的真实感,在构筑统一色调中,实现色墨结合、重彩淡彩的结合。

张文成的“花鸟”、“果蔬”作品既有老师的影子,又有独特的个人创造,题材多样,格调高雅,或表现傲风傲骨、蓬勃向上之精神;或展现谷物丰满充盈、丰收喜悦之意境,作品中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将齐派绘画艺术的意境追求展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张文成的画作典雅、富贵,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众多朋友及艺术机构的喜爱,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求画,一些艺术协会也慕名请他创作。尽管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画价不断上升,但是他还是遵循着两位老师以画会友的品德,朋友求画,他都是有求必应,而且很多时候都分文不取。学艺就是做人,这是两位老师的追求,也是张文成自己的为人作艺的准则。

篇9:老师和学生的爆笑故事

1、老师每次都以为自己很牛,教了十几年书什么学生没见过,就从来没想过我们当了十几年的学生什么老师没见过,老师弱爆了有木有!

2、一节课40分钟,5分钟缓过神来,5分钟神游,5分钟发微博,5分钟看微博,5分钟转发微博,10分钟睡觉,2分钟整理发型,2分钟修指甲,还剩1分钟看手表倒计时下课。真抱歉老师、一节课都排满老,哪有时间听您老人家讲课啊、、3、锄禾日当午,上课真辛苦。一本小破书,一坐一上午。

4、文老师一回头,此地只有黄鹤楼;数学老师一回头,二次函数对称轴;英语老师一回头,sorry加上三克油;化学老师一回头,二氧化碳变汽油;物理老师一回头,一根杠杆撬地球;生物老师一回头,婴儿试管水中游;体育老师一回头,乔丹改打羽毛球;全体老师一回头,全国人民没自由!

5、交学费应该用支付宝!成绩出来了再确认支付!!好评差评看个心情!挂了科就TMD申请退款!!老师跟在屁股后面说:亲给好评呀亲!!亲,选这课吧,包过的亲!!亲成绩单寄出了!!请查收亲!!

6、这十几年来我辛辛苦苦的逢考必抄,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还不是为了提高班级的均分!为了任课老师的面子!为了年级主任的评先评优!为了校长去教育局开会有面子扎台型!每次抄的心惊胆战,满身虚汗,我有说过一句怨言吗!无私到这个地步你还要我怎样!

篇10:描写师生情的学生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是特级教师张乃聪,原先她给我的印象是严肃,可是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张老师选我去参加一个作文比赛,并花费了许多时间辅导我。可是,比赛后发榜那天,我去看榜单,上面竟然没有我的名字,刹时间我愣住了,我不敢面对张老师,甚至不敢看她的眼睛,心理想:我真没用,辜负了张老师对我的殷切希望,我又要被她痛骂一顿了。想到这儿我不禁打了一个哆嗦。这时张老师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并示意我跟她去办公室。走到办公室里我感到很不自在,手脚都不知该怎样放。张老师见我这样忙说:“我又不批评你,你那么紧张干什么?”那时我呆了一下想:“您不批评我,那您找我来干什么?”这时我的心思好似被她看透了,她跟蔼地说:“最优秀的人都不可能永远成功,而要想在一时失利后奇迹般地站起来就必须学会承受,承受那些年该承受的,因为你就是你,无人可以替代。”我听得云里雾里地,便小声对张老师说:“您能给我解释一下吗?”张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她说道:“承受凝聚力量,承受磨练意志,承受造就风骨,承受孕育成功。人贵在承受,承受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欲望来临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淡泊跟宁静;惨遭不幸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乐观跟顽强。既然我们都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既然我们选择了一条奋斗的道路,那么我们就应该有足够的勇气跟力量去畅饮这如海的苦水,承受这如山的艰难。待越过千万座山,待渡过千万条苦海,那么脚下必定会是黄金海岸,头顶必定会是灿烂的彩虹。正所谓‘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听了张老师的这一番话后我觉得天不那么冷了,反而透着温暖,张老师也不那么严肃,反而是一位温柔可人的老人,我觉得冰河下也有暖流,我好想搂着她的脖子叫她一声:“奶奶!”

从那一刻起我永远铭记了张老师对我的爱,我要在布满荆棘的人生旅途上,让承受的种子在荆棘里结果,让我的生命之树更加美妙。愿那冰河下的暖流慢慢化做一江春水渐渐东去……

篇11:师生情小学生作文

一个人的主意毕竟有限,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起来, 大家各抒己见。

多嘴多舌的小明说:“就送给老师一本书吧! ”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好,老师不缺书。 ”

胖乎乎的洋洋说:“ 送给老师一支钢笔或一本书怎么样?” “ 不好,不好老师也不缺笔和本子呀! ”红红连忙说。

就在这个时候班长黎明说道:“干脆我们就在9月10日清早5:00从家出发到学校的后山上每人采几朵最鲜艳。最大方的野菊花吧! ”

“就这么定了!”丽丽说。

于是在9月10日清晨5:00我们出发了,来到了野菊花最兴盛的地方采了66朵野菊花用丝带扎好,由我拿着,到了办公室的窗前,看见宋老师手中握着一支墨绿色的红钢笔,带着红褐色的眼镜,正认认真真地批改作业呢!在桌子左面放着一个日历。右面有一个没有盖好盖的红墨水,一个笔筒和一个地球仪。老师正忙着,我不忍心去打扰,在窗前默默地想:宋老师我虽然不是您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您是我心目中最尊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里,我代表全班同学把这份特殊的礼物送给您。节日快乐!老师可能有点事情出去了,于是我就迅速的把花插进老师的笔筒里。便高兴的离去。

篇12:毛泽东承续三代师生情

伯乐的慧眼与千里马的深情

周震麟是湖南宁乡人。早年入读武昌两湖书院,与黄兴同窗5年,结为好友,也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志同道合,十分友善。1903年11月,周震麟在长沙与黄兴、刘揆一、章士钊等人创立华兴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湖南支部部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讨袁护法等革命运动,是国民党资深元老。

青年时的周震麟,思想进步,不满现实,锐意变革。深得洋务派领袖、湖广总督张之洞赏识。1901年,周震麟同黄兴一道从武昌两湖书院毕业,踌躇满志,逸兴遄飞,准备东渡日本留学或北上京师大学堂任教。正在这时,他接到了来自家乡的信函。原来,新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奉旨在长沙开设湖南高等学堂,正从各处招揽具有新学思想的人到校主事。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系长沙人,思想较为进步。由于俞廉三、张百熙的开明和引领,当时的湖南长沙悄然兴起了新学。家乡的士绅因慕周震麟才华横溢,学名极高,邀约他回湘办学兴教。是北上,还是南返?周震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为此,他与同窗五载的挚友黄兴商谈多次,黄兴认为创办学校“此乃转移湘人顽固脑筋,养成多数革命党员,以为宣传运动革命前驱准备,绝大良机,不可坐失。”听黄兴一席话,周震麟心中深同此感,于是断然打消东渡和北上念头,不顾一切回到长沙。从此,他在湖南兴办新学,开办学堂,开发湖湘风气,培养革命人才,立志教育救国。

这一年,周震麟在长沙望麓园沩宁试馆创办宁乡驻省中学,后又创办宁乡师范速成学校。在这里,他慧眼识才,破格免试招录了一位乡下年轻人就读。后来,这位“乡下人”从这里走了出去,成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也成了伟人毛泽东的老师和同志。正是周震麟这一个破格举动,成就了一段三代人半个世纪的师生情,成就了湖南教育史上传颂至今的一段佳话。

周震麟破格录取的乡下人名叫徐特立。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徐特立的父兄因愤于没文化常常受欺压,千方百计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家穷无法交学费而辍学在家,只好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一边在家劳动,一边教私塾,一边刻苦自学。徐特立目睹乡下穷苦农民的子弟无钱上学,也没有机会读书,决心兴办平民学校,让穷人家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上得起学,读得起书。但是,他缺乏创办学校的经验,学制设立,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等,不知道要从何入手。怎么办呢?“求学贵有师”,徐特立决心找到能帮助自己进步的好学校、好教师。于是,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来到长沙城里,决心报考宁乡驻省中学师范速成班。

1905年正月的一个早晨,大雪纷飞,望麓园沩宁试馆寂然无声。年轻的周震麟校长正在庭院散步,忽然有一位风尘仆仆的乡下年轻人求见。此人正是长沙五美乡的私塾先生徐特立,求周校长收录他入宁乡驻省中学师范速成班就读。当时师范速成班招生已结束,见来人心意诚恳,周震麟就叫他过两天再来校补考。哪知徐特立直言相告:“如果要通过考试,我是不能考上的。”周震麟甚是诧异,便问他:“既然考不上,你为什么还要到这里来要求上学呢?”徐特立便将自己的身世和志向向周校长作了介绍,并从提篮里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文稿和习字拿出来双手呈给周震麟。品读徐特立的文章,欣赏徐特立的习字,周震麟不由连声叫绝,他握着徐特立的手说:“我看凭你的文章就有资格当上我们学校的教员,又何必再进师范学习呢?”徐特立也丝毫不加掩饰地说:“说实在话,我在乡下教蒙馆也是小有名气的,以此谋生尚可混得下去。可是当今世界潮流日新月异,如果依旧是用古旧的东西教授少年儿童,国家民族的前途岂不困殆?因此我想进入新学堂,学习一些新知识,用新知识教育后一代……”一番交谈,周震麟震惊地发现,这位身材瘦弱、面容憔悴的年轻人,不仅通晓经、史、子、集等古代典籍,而且还熟悉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有志青年。徐特立的远大志向,尤其深得周震麟的赞许:“真有志气。我们办这个学校,就是要造就一批有才有志之士,为国家为民族干出一番事业。我决定破格批准你免试入师范速成班学习。”于是,周震麟既不问其求学渊源,也不问其家庭出身,免试录取了徐特立入学。就这样,28岁的徐特立终于跨进了宁乡师范的校门,开始给30岁的周震麟当起了学生。

在周震麟的帮助和影响下,徐特立在师范速成班接受了很多新思想和新知识,认识了许多进步人士,逐渐走上了反对康梁而信仰孙文的道路。

徐特立在宁乡速成师范只学习了四个月,但对他人生转折关头的这段学习生活,他却铭记终身。60岁时,他回忆这段学习时深情地说:“28岁进宁乡县速成师范,学过四个月。但这时我的科学己远在教员之上,不过过去所学的都是旧的,在四个月中一切科学知识都有新的发展。”

晚年的徐特立还记得速成班毕业典礼的情景和周震麟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振聋发馈的讲话。毕业典礼是在布置简朴的礼堂里举行的,周校长面对近百名即将走向社会的莘莘学子,心情十分激动,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办这个学校,不是只为培养你们当一个好教员,得到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更重要的是希望你们创造事业,创造有利国家民族的事业。”周校长极富鼓动性的讲话,赢得一阵又一阵掌声。

新中国成立后,这时的徐特立已经是中共元老了,受到党内外人士的崇敬和爱戴。晚年在北京会见周震麟时,还提到这件事,他说:“我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周先生的这几句话,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从此我走上了反对康梁而信仰孙文的道路。”

1960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办在长沙望麓园宁乡试馆狭小院落里的宁乡驻省中学速成师范科,已由长沙迁到宁乡县城。耄耋之年的徐老,仍惦记着这所为他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学校。这年的2月8日,他偕同大革命前夕曾在宁乡师范当过教员、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到宁乡师范视察。两位革命老人十分体察民情,行前叫人通知不要迎进送出。到校后,二老兴致勃勃到处观看,又到学校办公室坐下来,与教职工亲切交谈,了解学校教学情况和师生思想状况,言谈举止中,无不透露出对那段岁月的深深怀念和感激。

1964年3月周震麟在北京逝世,已80多岁高龄的徐特立扶病来到灵前与自己的老师告别,再次对周围的人说起了在宁乡速成师范所受到的教益,感谢周震麟校长对他的教育和栽培。

“最敬佩的老师”与“最得意的弟子”

1905年,28岁的徐特立在宁乡师范速成班毕业后,以“兴办平民教育”为主旨,开始了他在家乡的办学生涯。在1905年到1913年的短短8年内,先后创办起梨江高等小学堂,平民夜校,长沙师范学校和私立五美高级小学。为了办学,徐特立带着家人省吃俭用,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寒碜生活。

如果说,1905年徐特立在宁乡师范速成班4个月的学习经历,引领他由推崇康梁君主立宪到信仰孙文的三民主义思想,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1913年至1919年他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经历,则使他逐步接受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开始信仰共产主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道路,从这时起,他人生最辉煌的一页开始掀开。

1913年至1919年,受孔昭绶校长的邀请,徐特立兼任湖南一师教员,在这里,他结识了他最得意的弟子、后来成为革命同志的毛泽东。由于他人品高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教学精湛,在师生中威望甚高,成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在第一师范任教6年,他的品德和学识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很大的。

徐特立当选过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校长,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当时被称为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但是他生活却极简朴,一年到头,布衣布鞋,被人谑称“徐二叫化”。他把家眷也留在乡下,夫人在家喂猪种菜,维持家庭生活。为了让农民子弟有机会上学,他用自己的大部分薪金,让出自家的房子,在家乡创设了五美高小,而他和家人却过着异常勤俭的生活。为了筹资兴学,他节省每一个铜板。那时,他每次回家看望家人,40公里路全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花,将就吃点家炒的薯片等食物,聊作充饥之用。

徐特立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对毛泽东影响很深,此后,他一生加以效法,并发扬光大。无论是作为当时湖南一师范的学生,还是作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品质,坚持清廉作风,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给领导干部树立了崇高的榜样。这一点正是广大老百姓一直以来崇敬和怀念毛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徐特立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他曾亲切地告诫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说:“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这样读书,虽然进度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很重视徐先生的读书经验,也是实践徐先生教学主张最有成效的人。我们从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等典籍就清楚知道青年时期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可以影响一辈子。

最令毛泽东难忘的,是徐特立拔刀断指、誓死反袁的壮举。一天,在长沙修业学校兼课的徐特立,应邀向该校师生作时事报告。会上,他慷慨陈辞,历数袁世凯对外执行屈膝投降政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借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之机,在湖南枪杀所谓“党案”牵连者数千人,为其复辟帝制清扫道路的滔天罪行……越讲越激昂,越讲越悲愤,声色俱厉,热泪如注。突然,他纵身从讲台上跳下来,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即砍断左手小拇指,以示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愤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顿时,血流如注。徐特立即以指蘸血,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的血书,交给即将赴京请愿的湖南立宪派人士罗峙云等人,然后就晕倒了。

徐特立不愧是一位能给学生以良好影响的好老师,他以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师风赢得了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并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中国人民的领袖,与徐特立的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应该说,毛泽东对老师徐特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徐特立由最初胸怀教育救国理想到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个伟大的转变,与学生毛泽东的影响也紧密相连。

徐特立的前半辈子始终胸怀教育救国的理想。1919年,年届42岁的徐特立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赴法国留学。在法国的4年时间,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声援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坚决反对迫害进步学生的恶行。之后,借资赴比利时、德国进行教育考察。

1924年徐特立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回国后,他的教育救国的梦想依然实现不了,令他陡升郁闷之情。而他的学生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已然成熟。通过对中、西方政治和社会的研究与认识,徐特立深感毛泽东走的是一条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道路。家乡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也深深地触动了徐特立。他更感到共产党人的社会作用,也体察到学生毛泽东潜心从事农民运动的远见卓识。于是,他参加了湖南省农民协会,并担任教育科长,兼任湖南农村师范农运讲习所主任。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50岁,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7岁,他竟然义无反顾地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

1937年初徐老60大寿,毛泽东顾不上前晚一个通宵没合眼,提笔为徐老写了一封饱含情谊的长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写完信后,毛泽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连饭也不吃,就赶去寿堂亲自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检查了一番,直到每个环节都落实了他才放心。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红枣伴着六十个热气腾腾的“寿桃”———大馒头,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整个教堂,等待着徐老的到来。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徐老头戴一项鲜艳夺目的大寿帽,在毛泽东等人的陪伴下走进来,人们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纷纷起身祝贺。大家热情地将徐老团团围住,每个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献寿酒。毛泽东也亲自起身祝贺,真切地献上对老师的现场祝词:“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70岁,胡宗南的部队正在向延安步步紧逼。尽管战事紧张,但党中央毛主席仍然决定在撤离延安之前为徐老祝寿,并公开发表为徐特立祝贺70大寿的贺信。毛泽东用祝寿这种方式既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同时,又用徐老坚定的革命精神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夺取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徐老已年过古稀。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继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主任、党史资料室主任,还担任过中国历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的名誉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贵为党和国家的最高统帅,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可是仍不忘与徐老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邀请徐老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门配备了几样家乡风味———一碗湘笋,一盘青椒,来招待尊敬的老师。入席时,毛泽东十分歉疚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哟。”徐老呵呵一笑,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坚持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谦让着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亲自扶徐老坐了上席。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毛泽东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

“老师的老师,是我的祖师爷。”

辛亥革命之后,谭延闿督湘,湖南组织学生军,请来当时在湖南教育界赫赫有名的周震麟先生演讲,周先生在台上慷概激昂,深入阐述了推翻帝制,要求共和的革命思想。其演讲内容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当时台下的听众中,有一个来自湘潭的年轻人,他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对周震麟这次演讲印象十分深刻。后来又通过徐特立、周世钊的介绍,对周震麟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周震麟早年在湖南办学,开发湘省风气,培养革命人才,功绩卓著;他又是华兴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同盟会最早的会员,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从那时起,毛泽东对周震麟先生敬仰有加。

1949年,周震麟先生与程潜等人发起湖南和平自救运动,湖南得以和平解放。湖南和平解放后,周震麟先生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周震麟已74岁高龄,程潜将他安置在长沙下麻园岭住下,并命长沙军管会每月送给500斤大米,作为他和家人的开支。远在中南海的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仍不时惦记这位为湖南教育和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老人。1951年8月底,他嘱咐周震麟的族侄、他在湖南一师的同窗学友周世钊写一份报告,然后由自己批示,请湖南省政府的同志,在国庆节前护送周震麟到北京。并且决定,在周震麟来京参加观礼后,就在北京定居,可安排在文史研究馆工作。9月,毛泽东亲自致电周震麟,邀请他进京参加国庆观礼。这一年的国庆前夕,周震麟从长沙到北京。翌日,毛泽东就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周震麟,还约来了刘少奇、李济深、邵力子、章世钊、王季范、徐特立、周世钊等周震麟先生的故交旧友作陪。见到这么多的老朋友,周震麟先生兴奋不已,紧紧握住了毛泽东的手。毛泽东风趣地说:“您老人家真健旺,有蛮大的劲哟! ”接着,指着周震麟和徐特立两位老人对大家说:“徐老是我的老师,道老(周震麟字道腴)又是徐老的老师,这么一来,道老可算是我的老师的老师,是我的祖师爷了。”说得席间众人哈哈大笑。这年国庆节,周震麟先生作为毛泽东亲自邀请的客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握手的人很多,但毛泽东没有忘记他的“老师的老师”,他健步走到周震麟先生身边,再一次紧紧握住老人家的手。

有一次,毛泽东去北京饭店看望周震麟先生,恰逢毛泽东的表兄、著名教育家王季范也在。毛泽东深情地对两位老人说:“你们两位都是湖南著名的教育家,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人才啊! ”并再一次向周震麟先生说:“徐老是我的老师,您又是我老师的老师。”毛泽东按照他对老师关照的惯例,让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人员,给周震麟先生送去皮箱、棉衣裤、皮大衣,逢年过节还送去现金。

周震麟先生在北京定居后,全家住着一个宽大的四合院,政府每月发给他优厚的生活费用。毛泽东还经常派人把国际友人、兄弟民族送给他的礼品,分送给周震麟先生。周震麟先生生病时,及时得到最好的治疗。周震麟在耄耋之年,还常常被邀参加一些国事活动,每年“五一”“十一 ”在天安门城楼观礼、观赏焰火。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各种会议时,毛泽东总要走到周震麟跟前,与他握手交谈。

1961年春节,毛泽东派人给周家打电话,说他想见周震麟先生,并特别关照:“老人家能来的么?不要特别换衣服,莫着凉……”周震麟先生十分高兴,身着便衣,戴着毛巾,前去见毛泽东。见面时,毛泽东热情地握着周震麟先生的双手,十分关心地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当时摄影师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令周家几代人为之激动的珍贵照片。

周震麟先生后来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届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团结委员。尽管年事已高,须发全白,听力下降,但由于毛泽东的关怀、鼓励,老先生怀着对新中国的一腔热情,积极参政议政。对教育、科技、体育和统战工作,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1964年3月28日周震麟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毛泽东送了花圈,对这位教育耆宿,他的“老师的老师”,老同盟会员和民主革命先驱,表示了最诚挚的敬意和深切怀念。

上一篇:人文社科类书籍排行下一篇:尼克胡哲演讲